中国文化总结

2024-08-15

中国文化总结(共14篇)(共14篇)

1.中国文化总结 篇一

中国古代史文化总结

一 天文历法成就

1.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

2.商朝干支纪日法

3.夏商——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4.春秋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5.战国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甘石星经

6.秦汉汉武帝时第一部较完整的吏书 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时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东汉时张衡最早科学解释月食并发明地动仪

7.隋唐唐朝僧一行(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制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8.北宋沈括“十二气历”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

9.元朝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创制简仪(测量天体位置)和高表(测量日影长短,推算节气和时间),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

10.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承古萌新,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具有总结性,科学技术发展停滞。

二。古代医学

1.商和西周时期医药学知识丰富石砭镰

2.战国扁鹊“脉学之宗” 望闻问切四诊法

3.秦汉时期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 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 神龙本草经 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

张仲景“医圣” 写 伤寒杂病论。

4.隋唐唐朝孙思邈写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的医药学成果吐蕃元丹贡布写 四部医典。

唐高宗时编修的 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明后期李时珍 本草纲目 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这部书反映了作者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

2.中国文化总结 篇二

我们都知道技术含量低的东西附加值就低, 比如说纺织业, 而在中国恰恰就是纺织业最为盛行, 不得不说在以前纺织业不光可以创汇而且可以提供大量就业, 无论是在促进经济发展还是稳定社会安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中国制造”这个口号就是中国纺织业为中国企业打下来的。然而无论纺织业有着多么辉煌的过去, 现在还是势不可挡的衰落了, 原因无二, 技术含量低。所有新兴发展中国家都已纺织业为主要经济发展方向, 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逼迫原本利润低廉的中国纺织业进一步压缩价格, 而压缩的价格又逼迫企业压缩成本以盈利, 在这样的恶性循环里原材料价格一定的情况下, 最后受损的还是纺织工人。举个列子, 在2005年巴黎举行的“中法中小企业合作洽谈会”上, 时任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给在场的法国企业家算了一笔账, 由于中国出口纺织品利润较低, 中国出口约8亿件衬衫才能抵一架空客380——8亿∶1!

问题出现了, 同样是法国, 同样是服装纺织业, 法国的服饰作为一种艺术品而被世人所称赞与欢迎, 法国的时装也在世界服装奢侈品中独占鳌头, 一件CHANAL的时装售价1000欧以上, 折合人民币一万多元, 同样是一件衣服, 为什么中国制造与法国高档时装有那么大的区别?原因的根本就是文化, 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人与人, 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 随之而来的是思想文化上的碰撞, 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 宗教习俗, 这些差异导致了更多政治经济上的区分, 比如说在俄罗斯再受欢迎的伏特加也不可能在阿拉伯国家出售, 同样在欧洲普通的超市你也不可能买到中国的调味料。而联通各个不同国家人民日常生活的就是无处不在的贸易, 以及贸易中的商品。因此鲁迅说的好“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产品质量一定的情况下, 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起到了向导, 指示作用。独有的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可以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给产品在无形中提高内在价值, 提升品牌价值。

在欧美, 一个品牌除了优质以外, 必定有着一段刻骨铭心, 源远流长的品牌历史以及妇孺皆知的企业文化, 甚至文化本身也可以作为商品。美国好莱坞的电影, 日本的动漫游戏, 欧洲的奢侈品, 都不在是单纯的商品, 而是与文化捆绑, 以一种新的模式出现。因此, 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 一定要有其独有的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的被世界市场所接受。

所以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归根结底就是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上的创造, 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提高品牌价值, 提高全球知名度, 由低文化内在附加值生产到高文化内在附加值的生产。

日本的丰田在进入美国的时候曾遇到重重困难, 当时的美国人因所处的时代所以分外自信与骄傲, 那时候美国人心目中完美的车有3大特点:大气, 宽阔, 高耗油。而来自东方的丰田有着东方文化的普遍特点:精致, 内在, 节俭, 家庭。而在这种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影响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是难以被美国人所接受的, 所以丰田以其几十年如一日的品牌企业文化推广策略, 慢慢的改变这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美国学生参观丰田在美国的工厂, 每年都有丰田赞助的日本文化展在美国巡展, 每年丰田都不遗余力的支持者日本本土文化与自其企业品牌文化的输出, 正是这种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全球销量第一的丰田, 与风靡世界的日本文化。而现观中国, 我们难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联想收购IBM的笔记本电脑业务, 拥有了其全球销售与售后服务平台, 但是联想自己的品牌却难以打入国际市场, 就是因为没有相映的知名品牌效应, 收购的IBM笔记本电脑所拥有的品牌文化归根结底还是IBM的, 还是美国的, 所以没有人会留心这个中国东家的产品, 这也导致联想产品难以突进国际市场。

而提及文化, 特别是中国文化, 可以说这才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大的财富, 中国文化连绵5000年, 在这其中有多文化理念, 传说故事, 历史名人, 箴言可以引进中国制造里。拥有这些独有的文化的中国产品与中国独有的文化相映成章, 使中国文化具体化, 使中国制造深刻化, 用东西方人所对中国文化好奇的特点为切入点, 让本已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真正的深入人心, 为世人所接受所追捧。

参考文献

[1]魏凤.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何立, 凌文辁.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思想——创建有效的组织文化[J]企业经济, 2003, (11) .

3.中国文化总结 篇三

关键词: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76—02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对一定社会形态的反映,并对其以导向作用。因此,只有以先进文化来指导实践,才能使信念更坚定,理论更成熟,方向更明确,步伐更矫健。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不断创新发展。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从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上,我们丝毫看不出二者的差别。再加上,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加局限了我们的视野,限定了我们的思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普遍的,要求我们从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才具有相反性;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才具有不可分性。本文就从先进文化在外延的不断扩大和内涵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中把握二者的对立。

一、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文化作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给人类文明传承以气势和神韵,更给人类的发展以方向和支撑。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无不汇聚着促使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涛声。然而,先进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与具体国家的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的先进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历史现象,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它是反映中华民族进化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扬光大的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又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一致。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个先进文化是批判继承传统而又充满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具有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而贯穿当代世界文明基本精神的现代新型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区别

尽管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看到了二者的紧密联系,但作为两个理论不可能不存在差异之处。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本文就从先进文化在外延的不断扩大和内涵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中挖掘二者的区别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历史进程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表现

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截止目前经历了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新文化发展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是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到社会主义文化。最后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是这个进程的一个具体阶段,而不是先进文化的全部,具有过渡性。中国先进文化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如前面所述,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等同,只有在“当代”“当前”的限度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特定的阶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错误无非就等同于五四时期的“民主的、科学的”新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所犯的错误。

(二)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国外民族特色的文化

文化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特色文化与普遍文化等的区分。因此我们所讲的先进文化正是与落后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纵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先進文化都无不证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2004年一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先进文化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就在于它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持久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荟萃一切优秀历史文化,升华时代精神,是相对于颓废、消极、愚昧、落后、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而言,并总是在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文化的冲突中体现出来。

有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文化,着眼于中国特色,相对于国外各国文化而言,它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不完全的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不完全性。表现在:一方面,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腐蚀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还不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全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在整体上优越于资本主义文化,但是作为文化重要内容的科学技术等许多具体的文化方面还落后于资本主义文化。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是这种不完全性得以存在的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种不完全性决定了其建设必须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逐步缩小和消灭一切非社会主义性质的落后文化的存在;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比较优势和感召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凸显,将越来越多的人们吸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4.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工作总结 篇四

经过半个月的前期工作和策划,“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于4月3日在B1-318展开举办了“你问我答”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学生文化底蕴。

本次活动是文学院主题教育月活动之一。知识竞赛是我们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之一,意在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枕,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推进了我文学院大学文化建设。

活动当天,活动具体流程分四个环节:本次竞赛包含三个部分:“小试牛刀”必答题、“知难而进”风险题、“奋勇争先”抢答题。竞赛题型丰富有趣,涵盖了古典诗词、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爱国典故等方面。经过前期预赛,共有来自大一大二六支的代表队闯入决赛。比赛中,选手们积极回答,随机应变,激烈的比赛氛围点燃了选手们答题的热情。活动当中,同学们兴趣浓厚,激情飞扬。现场气氛在“送祝福”环节达到高潮。场上选手认真听题,努力争取答题,为小组荣誉争光。参赛选手也十分的遵守活动规则,本次活动并没有参赛队伍因违规而淘汰出局。选手的精彩答题给观众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观众们也十分尊重选手,活动现场无一空位,观众们激情高昂,为本次活动的成功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的开展本次活动,学习部每个干事通力合作,用最大努力将活动办成功。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学生会学习部,由最初的活动策划拟定到后来的一项一项工作的落实,都付出了最大的心血,部门各干事都尽职尽责,在活动未开展前丝毫没有懈怠,这也为本次活动的圆满举办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

本次活动的圆满开展依赖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部门或是一个团队,依赖的是大家相互默契的配合及所有工作人员队成功开展本次活动十足的信心。但是再成功的活动也会有逼近任意之处,在本次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干事之间合作力度不够

2、活动细节考虑不周到

3、主持人表现有待提高

4、竞赛题目出现漏洞,例如,有的题目有歧义

5、观众互动积极性不高

为了让同学们在课余之时能享受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的熏陶,我们将它落实到行动,为所有的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大家在意的就是我们在乎的。在今后各项活动的开展中,我们相信有了第一次的活动经验,以后的道路会越来越平坦,会一次比一次顺利,期待风采的哪一刻。

5.中国文化总结 篇五

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六一”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寒假期间节庆、民俗等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特点,引导少年儿童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从小做起,进一步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要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我校决定在寒假、春节期间和开学初期,动员少先队员开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我心”活动。

主题活动名称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我心》 活动形式

采取中队活动为主,大队参与相结合。实践与教育主题内化相结合。

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及内容:

1、动员阶段

召开中队辅导员的会议,布置主题活动任务。下达任务要求与活动内容。组织中队在春节放假前,了解本次主题活动。

2、具体活动

(1)为每个少先队员,布置春节期间的中国民俗文化在我心的具体参与内容——为长辈尽孝心、网络参与民俗搜索、假期中参观一所名声些观后感、制作一份过年民俗手抄报!(2)布置春节假期期间的---民俗拍客的摄影任务,开学后组织交流和评选。

(3)开学第一天,一中队为单位组织一次:《我来讲民俗故事》中队会,并交流对中国民俗的体会感受与看法!

(4)开学初组织唱--民俗歌谣比赛,让少先队员进一步,感受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评选出优秀中队。

3、活动结束后,组织各中队及时的撰写活动总结。

历城区仲宫镇西郭小学

2015.3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我心》总结

活动宗旨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六一”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寒假期间节庆、民俗等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特点,引导少年儿童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从小做起,进一步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要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我校决定在寒假、春节期间和开学初期,动员少先队员开展“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在我心”活动。

活动过程汇报

1、开学伊始,我们就假前对本次活动的安排进行了及时的反馈。

2、首先我们开展主题班会,进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交流。

3、再次,一二年级进行了民俗故事比赛,三至六进行了民俗活动交流班会。

4、还有各班筛选出,优质的民俗手抄报、民俗文化绘画进行比赛。

5、四至六年级,参观一处民俗古迹后,撰写并且上交了一片观后感。

附:活动图片

民俗故事主题班会

民俗文化交流主题班会

6.中国文化总结 篇六

今天,县委、县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首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这次节会的各项工作,表彰在节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明智同志对首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进行了总结,我完全赞同。少华同志和淑秀同志分别宣读了《关于表彰2005首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和《关于授予高来兴同志“沂南县文明使者”荣誉称号的决定》,并进行了颁奖。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办好这次文化旅游节付出辛勤劳动的各级各部门、各级干部、广大群众、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及社会各界人士,向积极配合、支持、参与举办这次文化旅游节的全县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我讲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节会获得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2005首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于5月22日落下了帷幕,整个节会按照量力而行,适度办节的基本思路,达到了对内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对外扩大影响、树立形象的目的。这次节会的成功举办凝结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心血,展示出了新时期沂南人民“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不畏艰难、奋力赶超”的精神风貌。也体现了全县人民“上下一心、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办节精神和各级干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保证了节会各项活动的高规格、高质量、高水平。本次文化旅游节,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活动之多、参与范围之广,在我县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组织之严密、成效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对沂南三个文明建设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通过成功举办这次文化旅游节,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认真总结这些宝贵经验,对于指导今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决策科学,定位准确。加快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寻找新的载体,再造新的优势。举办首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正是我县在加快经济发展时期果断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发展节会经济,其本身就是最深刻的思想解放、最生动的与时俱进、最快捷的抢抓机遇、最现实的富民兴县、最实际的加快发展。自去年决定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以来,我们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办成了沂南发展所急需的大事,办成了一些长期难以办成的难事,办成了一些老百姓多年来盼望的实事。可以说,没有当初举办文化旅游节的科学决策,就没有在城建、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新成就,就没有经济发展的新成果。正是由于我们在办节初期,就立足沂南实际,确定了量力而行、适度办节的基本思路,才使整个节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政府引导,部门配合。自决定举办文化旅游节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节会工作作为全县工作重点纳入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正确引导,细化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专门成立了首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筹备委员会,组建了十三个筹备工作组,对各项筹备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多次召集会议专门研究解决办节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节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对举办文化旅游节的认识,有效争取了各方对本届文化旅游节的支持和参与。全县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资金压力大等困难,如期完成了各项硬件设施建设任务。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统筹协调,使各位来宾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在筹办文化旅游节的全过程中,各级各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真正形成了围绕举办文化旅游节打好总体仗的良好局面。

(三)全民参与,重在过程。举办如此大型的活动,在沂南历史上尚属首次,在筹办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促进全县三个文明建设作为办节的根本目的。一是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争取在沂南工作过的老领导及沂南籍在外老乡的财力、智力支持;三是本着“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原则,全县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积极参与,踊跃捐资。全县各个单位、各个参与节会活动的工作人员,对自己所负责的工作,都精心设计了工作方案,逐项进行了认真落实,整个节会活动多而不乱、工作忙而有序,确保了节会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我县各级各部门的班子和干部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工作水平、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都经受住了考验,为节会活动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舆论先行,营造氛围。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有效地提高了沂南在外的知名度。在节会筹备阶段,通过在县以上媒体分层次、有节奏的宣传,有效地吸引社会各界对本届文化旅游节的关注,加深了外界对沂南的认识和了解;在文化旅游节期间,通过60余家市级以上新闻媒体高强度、大容量、全方位的集中造势,伴随着文化旅游节的圆满成功,沂南成了一个热点区域,在市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特别是节前,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举办了“2005首届中国临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收到了良好成效;编制了一系列全面反映沂南建设成就的节会专刊、宣传画册、外宣VCD等;在县城主要路口、街道悬挂、张贴了节会的会徽、张贴画,在县城出租车上打出标语口号,并在高速公路、省道、县城主要出入口设立制作了大型宣传牌。节会期间,采取悬挂彩旗、过街横幅、安放彩虹门、充放气球等方式妆扮县城。通过开展全方位的内外宣传,营造了节会的浓厚氛围。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巩固落实节会活动的丰硕成果

巩固落实办节成果,最根本的就是要继续发扬办节精神,加快经济建设,这就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打造文化名县、生态大县、经济特色县”这一目标,在深入总结文化旅游节经验的基础上,以成功举办文化旅游节为新的起点,切实巩固这次文化旅游节的丰硕成果,把办节精神用到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上来。

(一)确保招商引资项目成功率。文化旅游节期间共有64个项目签约,签约额17.5亿元,涉及到30个单位,这些单位要抓紧搞好跟踪落实,跟上服务。合同项目要早日开工建设,协议项目要与客商进一步搞好对接,尽快促成项目落户沂南。要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明确招商重点,着力在引进大项目、产业链项目上下功夫,全力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同时,各单位要以这次节会为契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再引进落实一些有利于我县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尽快形成新一轮投资高潮,为我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县招商局和各相关单位,要及时抓好这次文化旅游节各个招商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努力把意向性的项目变为实实在在的项目,把意向性投资变为实实在在的投入;要充分利用在文化旅游节中与各方的感情交流,努力畅通合作的渠道,拓展合作的空间,收到合作的实效。结合对这次文化旅游节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的总结,全县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树立市场观念、开放观念、法制观念,使我们的运作方式和管理手段更加适应举办文化旅游节的要求,更加适应对内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要按照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是发展环境的要求,对我县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诚信环境进行全面清理和评估,找准差距,改进不足,努力使我县的发展环境做到在周边最优、市内最优、甚至在省内最优;要切实做好外来企业的服务工作,做到“一流的招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效果”,努力使我县成为投资创业者的乐园。

(二)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节会前,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但还存在着建设档次较低、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运作程度低等问题,与节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全县上下要借这次节会活动的东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着力打造承载经济膨胀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掀起县城改造提升高潮。在下一步工作中要牢固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继续本着“改造提升老城,逐步开发新城”的思路,加快县城改造和建设步伐。要下力气抓好县城各路段的改造提升任务,搞好县城综合环境整治,加快污水处理厂、电力花苑小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芙蓉花园小区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品位和管理水平。要加强交通道路建设,完成205国道沂南段改扩建工程、澳柯玛大道东接火车站道路和泉重路沂南段路基建设任务,争取开工建设229省道县城至铜井段。

(三)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要按照我县现有的旅游资源和已确定的文韬武略、红色风情、自然生态三条旅游线路,进行进一步完善提高,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做强做大我县的旅游产业。真正把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来抓紧培育,精心打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加快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特色商品的开发步伐,提高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业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切实搞好景区景点和各个宾馆员工的培训、管理,抓紧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思想业务素质高的导游人员,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接待工作队伍,不断加大沂南旅游的整体推销工作,不断提升我县旅游服务档次,树立沂南旅游的新形象。特别是要加快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全面提升我县旅游产业化水平。要加快诸葛亮公园建设,整个公园的建设绿化还达不到规划要求,对游客吸引力还不够强,要抓住雨季造林的有利时机,继续加快公园的绿化工作;汉街的建设要在6月底前全面完工,投入使用;孔明苑已在节会期间举行了奠基仪式,要尽快开工建设;同时,要按照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在年内将未建设的项目全面开工建设。继续加快阳都文化旅游区、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彩蒙山景区等旅游景点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要突出“诸葛亮故里、阳都故城”这一主题,乘势而上,打造诸葛亮品牌,加强在全国的宣传促销,吸引更多游客来我县观光旅游。

(四)搞好学术研讨成果的应用。本次节会举办的全国第十四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和北寨汉画像石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要进一步总结成果,尽快将这两个研讨会的论文汇集起来,编辑出版。同时,要应用好研讨成果,加大对诸葛亮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北寨汉画像石的保护与利用,集中展现我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业的兴起注入新的活力。

(五)促进经济工作快速发展。在群雄逐鹿经济战场的今天,如何在同一个经济圈内,在同一个经济发展起跑线上,率先打破区域平衡,抢占发展先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这是全县各级各部门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举办节会活动,发展节会经济,就是以先声夺人、美声引人、高声过人的方式包装自己、推介自己和发展自己。全县上下要以文化旅游节取得的成就为基础,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增加投入为重点,大力实施“农业富民”、“工业强县”、“环境立县”战略,推进经济工作更快更好发展,全力打造机械电子制造业基地、建材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轻工制造业基地这四大基地,发挥好“电动车辆城”和“玩具城”两大特色,确保全县经济目标的实现。

三、明确各自责任,加大督查力度

首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增强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坚定了加快发展,奋力赶超的信心和决心。全县上下精神更加振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热情更加高涨,形成了讲大局、讲团结、讲责任、讲奉献的良好局面。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引导到经济工作上来,统一思想,务实求效,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压力感,咬住发展不放松,乘势而上,以高昂的斗志、务实的作风、科学的精神,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深入总结这次节会活动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发展节会经济的新路子。把巩固文化旅游节这一品牌作为我县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手段,认真加以研究和落实;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旅游节办节机制的探索,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支持、群众参与”的要求,不断探索“以节办节”的新路子,最大限度地降低办节成本,发挥办节效应。要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把精神和干劲转化为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动力,全面落实本次节会明确的工作任务。深入企业,深入基层,深入经济工作第一线,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学术研讨成果应用等工作上下功夫,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包企业、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一件一件抓好落实,两个办公室要对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本次节会需落实的工作加强调度,搞好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7.中国文化总结 篇七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孙文锴,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分别为论坛致辞。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周文彰,韩国驻华使馆公使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做主题演讲。四百多名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嘉宾齐聚燕园,共享这一年一度的文化产业盛事。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一次重要大会,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吹响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号角。当下是全国各地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精神、十八大精神,研究制定或者落实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新目标、新要求的关键时期。纵观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态势,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趋势日益凸显,文化、科技与创意三者相互渗透生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直接、更快速、更迅猛。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擎。在此背景下,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文化创新战略:创意与科技”为主题,旨在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如何融合互动、如何带动中国文化产业振兴、如何助力“文化强国”梦想的实现,既有重要的当下意义,也有很深远的前瞻意义。

关于本届论坛主题的选择,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提到,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加快了我国以文化内容和科技支撑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当前,以经济转型为契机,以现代市场为手段,以数字技术和新兴媒体为载体,推进文化造镇、创意造城的进程,这将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历史契机。因此,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手段,打造文化产业新兴业态,显著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成为最近几年的热点话题。本届论坛以“文化创新战略:创意与科技”为主题,就是要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实现“文化强国”和“美丽中国”的庄严使命。

在第十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开幕式中,各位来宾对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十年来的发展和成就表达了赞许和肯定,并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首先发表演讲,指出第十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重要时代意义。一方面,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文化、科技、创意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愈加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论坛“文化与科技”的主题具有深远意义,科技是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持,而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随后,陈委员长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几点期望: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要重视长期的发展,脚踏实地,避免盲目增长;第二,对成绩的客观评价,不仅要关注文化产业贡献的产值,还要重视其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既要避免技艺失传,也要避免仿古文化泛滥。最后,陈委员长表明,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核心是文化价值的竞争,而内容缺失是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例如,电影产业国产电影票房破亿之时,电影内容价值问题的凸显令人担忧。因此,要深入落实文化的科技创新工作,产、学、研同心协力,共同实现文化强国的美好愿望,并预祝第十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圆满成功。

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介绍了北京大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上做出的努力。李岩松提出,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十年是标志性的时间节点。十年间,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从新芽成长为大树,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想高地。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拥有深厚的文化自觉,担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北京大学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其中的重心之一就是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传承,为此,北京大学建立一系列文化艺术的相关科研机构,组织了多个以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论坛,以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为基地,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与“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联合发起的昆曲传承计划在北大校园掀起一阵热烈的昆曲风,该计划中的《经典昆曲赏析》课程,被北大学生称为史上最火爆的公选课。北大正在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促进新思想、新领悟的诞生。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孙文锴,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成果向论坛汇报了海淀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指导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的工作成果。海淀区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才的优势,目前该区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已达到北京市整体的50%,中关村科技园一区十六园等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也成为海淀区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孙区长表示,海淀区将在文化与科技的方向继续发展,树立“文化中关村”、“科技中关村”的形象,积极落实国家文化战略,努力成为双轮驱动的示范区。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角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探讨。叶朗认为,伴着十八大新风,第十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将比过去九届更加成功,在发掘新思想方面将取得更大成就,北大作为研究型综合大学,肩负着孕育新思想、产生新学派的伟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总目标,弘扬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当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失去平衡,物质、技术、功利的追求统治了人们的心灵,而精神生活被冷淡、被挤压。更多地关心心灵世界成为时代的呼声,召唤人们回归中华文化,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推动文化复兴。

在接下来的主论坛中,演讲嘉宾围绕创意城市建设、国际文化产业合作、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发表了题为《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城市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主题演讲。从战略意义、城市发展的实际和经验三方面发掘文化强国的三条重要路径:旧区改造、资源开发和旗舰项目。并以德国鲁尔区为具体案例提出将工业区改造成全新概念新区的方式;以主题“秀”和主题公园等国内多个创意产业扩大资源内涵和外延的成功例子,以及常州市“恐龙园”、“嬉戏谷”“淹城春秋乐园”组成的主题公园群的案例证明了文化产业促进了从传统经济到文化经济的转变;以西班牙毕尔巴鄂市古根海姆博物馆为例,阐述了文化旗舰项目将文化活动和不动产计划、商业功能整合在一起,促进市场的交互作用,创造了市场效益。

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周文彰畅谈了自己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创意思考。对于如何进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拆建问题,周文彰认为应该明确四个区分:第一,区分纯粹/混杂街区;第二,区分历史/暂时街区;第三,区分参观/使用功能街区;第四,区分公益性/商业性街区。周文彰认为,文化历史街区的建设要有文、古、雅、林四大特色。文,就是文化和文明;古,就是历史,古色古香,对古元素进行恢复重建;雅,就是古雅精致;林,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绿化意识,绿化要服从生活需要。周文彰还提出,实现文化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树立精品意识、开发商业模式和加强宣传推广。精品意识就是要提高建设品质,杜绝假冒伪劣,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历史街区应对商业模式抱有宽容理解,商业价值可以提高街区的吸引力,商业气息不可怕,关键在引导、规范和管理。

韩国驻华使馆公使参赞兼韩国文化院院长金辰坤,从中韩两国在文化产业的合作现状及未来前景发表了主题演讲。韩国文化院在过去一年非常繁忙,这是文化大发展的愉快景象。总结起来,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向对方人民宣传本国文化;第二,两国优秀文化产品的共享;第三,策划、制作等阶段的文化交流。需要克服的问题有:第一,平息文化所有权纠纷,让人们意识到文化是共同的资源而非国界可以限制的;第二,消除障碍和限制,两国在经济、贸易等方面更加开放,对文化出口的贸易也更加自由;第三,两国加强著作权保护工作,去年两国在北京签订了著作权方面的协议,这方面的合作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从企业和产业化的视角探讨了自己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深入思考。当下,我们正面临着文化科技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双驱动双提升的大趋势,数字化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高度融合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深远影响。陈少峰勾勒出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数字娱乐内容服务将成为消费增长的强大驱动力,海量内容需求也将促进网络应用移动技术升级。五种合力将联合驱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生活方式与数字技术相互加强,青少年消费者的文化体验更加短频快和互动化,数字创新与文化创意内容相互依存,电信运营商的服务进一步强化媒体化、平台化、技术化和移动化,网络购物促进宅人化数字化消费生活。陈少峰还提出文化科技融合的几种模式,其中重要的一个模式为品牌化与延长产业链互相促进。以媒体品牌为例,新媒体为媒体产业创造了新机遇,为产业链的完善提供了便利。特别是新媒体为核心的媒体跨界整合带来内容资源的集约利用,如创业者可以拥有新媒体的发展空间来从事传统媒体的延伸业务;而内容资源共享加快了品牌培育的过程和广告产业的平台资源整合。其他模式还包括传播内容、交易内容、下载内容、自制内容和开发延伸产品五位一体平台、数字全产业链产业聚集、提升体验力、借鉴和本土化结合。

据悉,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共有八场各类专题研讨,其中包括1月5日上午的开幕式和主论坛、1月5日下午三场高峰研讨、1月6日全天的一场专题研讨及五场主题论坛,将有一百五十余名来自政产学研各界的精英和代表人物发言论道,分别围绕文化软实力与美丽中国、特色文化城市与创意驱动力、数字出版与未来阅读、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文化复兴、两岸文化产业案例经典、创意战略与文化影响力、文化内容跨界融合等多个焦点议题深入展开,多维度展开对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双创”融合之道的探问,共同把脉产业振兴新引擎应该如何发力。

此外,在论坛前后,还开展了“创意中国榜”2012年度评选的特别策划活动,北京商报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研讨会系列研讨,以及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和圆明园正觉寺参观考察活动。

作为本次论坛的特别策划活动,“创意中国榜”2012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评选结果也在1月5日下午的高峰研讨上揭晓。活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新浪财经频道联合主办,从领军企业、新锐人物、年度大事件三个角度收集本年度值得关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记录2012年中国文创产业取得的辉煌业绩,以评选发布和高峰研讨的方式,总结和推广这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秀成果和经验,全面展示创意领导人和文化创意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应用“用创意创造价值”的战略。

8.浅谈中国画与中国文化 篇八

[关键词]文化中国画使命

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中心,也成为第三世界竞相学习的榜样。中国在大量出口物质产品的同时,似乎也应该伴随着文化的发展和影响。的确有一些“孔子学校”在世界各地的建立和发展,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而言,靠几所学校传播中华文化还远远不够。要想真正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了解和学习的典范,我们有必要先自我学习、继承、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代表着各自民族积累优秀成果,都对世界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有各自的民族特点、民族情感、民族性格、民族内涵而形成的,可兼而含之却不可代替。近年来,有一股潮流要求全盘西化。其实相对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先进的科学、熟练的管理来说,毫无疑问,我们不但学习,而且更要学好。但东西方文化没有可比性,更不可取代。

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并要发扬光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智慧的结晶,是优秀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中国的文化不但影响着我们的近邻,也同样影响着世界。毋庸质疑,中国的文化具有三千多年的领先地位,我们常以四大发明而自豪。

那么何谓文化呢?我们的文化有那些优点?于西方文化有何不同呢?对文化的解释,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内涵和体现,但是,不管如何释义,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尤其更多的指精神文明,因为精神文明更能体现文化的内涵和根本。那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心是什么呢?它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智慧和感情的沉淀,它的基础就是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正是其在人文文化中的具体体现,形成了不同于西方人文文化的独特个性,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质。它的体现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等,特别在艺术方面,尤其是中国画方面,更表达得淋漓尽致。中国画的以情喻画。以景喻画,情景交融,更是中华民族勤劳、内敛、含蓄、包容、中正等优良文化品质的直观体现。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渗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浮星泛月的艺术长河,留下了无数旷世杰作。这些作品可以与西方任何时代的作品相媲美,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越来越为当今世界各国所瞩目,成为体现中国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绘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文修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汇着整个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文化体系。从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六法论”、张澡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等等,包含着学养、立意、意境、气韵、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这些经验和理论,既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有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魄,较之世界各国的艺术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赏。

一、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艺术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广阔的襟胸和包容思想

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可以看到老庄的“天人合一”、“阴阳相克相生”的文化思想。中国画是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现。即画家承认艺术创造来源于客观世界,而又十分重视艺术家的主观作用、“以神写形、形神兼备”的原则。由于作画是为了“写意”、“写性”、“写心”,状物以“寄情”,这既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风格,又是中国艺术的一种总的文化观念,缘物寄情,借以表达人的意念,通过塑造形象,超越形象,重点表现人的感情、意志和内在气质。其次诗词入画,也给中国艺术文化注入强大的创作源泉,是中国画加入了尚含蓄、讲曲藏、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墨等等。再有书法入画、金石入画更是中国画对线的要求超出形象之外,以获得独立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真正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的包容性和大家风范以及宏观把握世界的能力。

二、以线为主的中国笔墨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敛、含蓄的哲学思想

任何种类的绘画,都有它自己的特定表现方法和特殊的物质材料。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是以线为主的绘画,线条通过力度、节奏、韵律、动态、气势等等美感来表现感情的,浓淡、干湿、焦枯、拖回、侧中、长短,粗细等等,变化多端,婆娑多姿,无不体现了作者的心声,牵动观者的思绪。只要细心地观察和体会,就能逐步深入和广泛地找出文化与绘画的内在和外部的联系。虽然西方有些画家也利用线条塑造形象、传达感情,但他们更侧重于表现形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在中国画中,线条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饱含了中国人文文化的特质,正所谓唐代张彦远语:“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必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于用笔。”国画为其表,文化为其质。

三、以“程式”为主的高度匠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正哲学思想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感受、形象思维、艺术思想等一系列内功的结果,同时还必须进行反复的、高度的艺术加工,要求作者苦心经营、呕心沥血、匠心独运,为之高度意匠。

中国画的意匠手段很多,主要有:一,异乎寻常的夸张是形象特点更加突出感人。二,大胆的剪裁,为突出主要形象,次要的东西则大胆剪裁。三,更加注重想象力的发挥。四,高度的概括,程式化。相对于西画而言,中国画对程式的运用远远超出西方在艺术绘画上的运用,中国画中,画面的构成、线条的运用、象的创造、色彩的配置等都有一定的程式,成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总之,中国画与中国文化是血肉相连,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展示了中国人文的精神。中国画作为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中的一极,长期以来对世界文化艺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时至今日,当我们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拍手叫好的同时,我们是否也曾想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否得到重视,当我们大家都在一切向“钱”看的时候,却发现我们的邻居却在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并乐此不疲。前几年在小学开的毛笔课、绘画课也因为怕影响知识的学习被“枪毙”掉了,美术课成为学校的累赘,传统文化被经济的狂热所代替,在我们为经济影响世界的同时,我们的文化影响显得那样的微弱和苍白。

有谁是具有文化使命的人呢?

有谁是中国文化的领旗着呢?

9.中国文化总结 篇九

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企业文化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她存在着许多的.精髓值得后世不断思考借鉴.在我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相应的企业文化为其自身的安身立命,及未来的发展壮大作为基石.在这时,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有理由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本文列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了哪些传统文化精华能为我国当前企业所用.

作 者:刘彩薇 高曦聪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24) 分类号:G0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  

10.中国诗文化与文化诗学 篇十

中国诗文化与文化诗学

文化诗学,于世界之交崛起于美国,是一种广义的诗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交叉性学科.中国引进“文化诗学”以后,以其文化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之差异,其概念内涵与外延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化诗学之崛起,是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一个重大的社会文化现象,代表着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前沿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学者的文化诗学研究,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不同的学术基点来构建辉煌的文化诗学大厦.其研究前景是相当广阔的.

作 者:蔡镇楚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刊 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30(6)分类号:G05关键词:美国 诗文化 文化诗学 全球化语境

11.中国文化总结 篇十一

释迦牟尼和佛教的创立

公元前6世纪左右,古印度释迦族治理着迦毗罗卫国,就是现在的尼泊尔附近。这个国王的一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做为王子,他娶妻生子,过着十分富足而优越的生活。但他并不开心。因为他看到王宫外的人们贫富不均,贵贱等级森严,很多人生活痛苦不堪。

到了他27岁的那一年,他不愿意登上王位,非要离家出走。于是他住进荒山野林,行乞谋生,苦修苦行;同时又遍访大德,博览群书,成为一位深刻体察社会、知识极其渊博的人。6年后,在一棵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顿悟成佛。之后,他以毕生精力在恒河流域布道传法,广泛宣扬他的无常、无我、因缘、解脱思想,而且不分贵贱,任何人都可以信奉他的教说。这位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就是后来人们供奉的佛祖“释迦牟尼”。“释迦”是释迦族的姓,“牟尼”是“圣人”的意思,译成汉语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我们概括地表述一下佛教: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以合乎理智的教说,示导人类转迷开悟,其目的是实现净化社会的理想,是一种以超越阶级、超越种族为特色的宗教;其信徒以成佛为修行的最高目标,将释迦牟尼称为佛。佛教中很重要的教义早已为世人所熟悉,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和劝人行善等等。

汉语系佛教—禅宗

公元67年,中国汉朝皇帝接见了两位印度僧人。从此,佛教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形成8个宗派在中国传承至今。大家都知道的少林寺实际就是禅宗的诞生地。

大约在公元500年左右,也就是中国南北朝的时候,有个叫菩提达摩的僧人从南印度来到河南,就住在嵩山脚下。相传,他在一个山洞里面壁9年,打坐静修,顿悟成佛。达摩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一派的祖师,少林寺便成为禅宗的祖庭。现在的少林寺后山上,还有一个达摩洞,洞里的一面石壁上有一个人形身影,据说那就是达摩当年修炼的身影。达摩主张“以心印心、不立文字”,“口口相传、教外别传”。自从达摩创立了禅宗,他被称为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禅宗传到慧能,就只传顿悟成佛的佛法,而不再传衣钵了;得到佛法的也只称“师”而不称“祖”了。

藏传佛教与巴利语系佛教

藏传佛教就是藏语系佛教。主要指中国西藏地区,和中国蒙古族、土族、羌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印度北部一带流行的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以密宗为主,并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的修行。

密宗以身、口、意三密相应为宗要,故称密宗。密宗从唐代传入中国长安,史称“唐密”,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所依,以真言(即咒语)、手印、仪规等方式修行,以达即身成佛。但到五代时期以后就衰微了。现在西藏所行的密宗和唐代所传的部系不同,一般称为“藏密”或“喇嘛教”。

中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佤族等,几乎全民信仰佛教。这些民族所信奉的,都是南传巴利语系佛教,即俗称上座部佛教。上座部佛教早在1000多年前就由缅甸传入云南西双版纳,以口传心授的方式逐步流传开来。由于他们的经文是古代南天竺的一种地方语,通称为巴利语,所以称为巴利语系佛教。由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佛教。

佛教的“四库全书”—《大藏经》

佛教的经籍,经过2000多年不断的整理、翻译、编纂,汇集成一部包罗万象的全书,称之为《大藏(音:zàng)经》。《大藏经》的内容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构成,所以也称做“三藏”。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由佛弟子结集整理而成;律,是佛陀为弟子制订的日常生活守则;论,是佛弟子为阐明经、律的理论解释。

12.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差异研究 篇十二

笔者经过系统地学习、研究认为, 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从整体上看, 是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中国处于亚洲东部, 在历史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地理环境优越, 这为人长期居住、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们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 使得家族发展很快。家族繁衍、世代相传, 家族纽带日益复杂, 尊老、祭祖等现象产生, 家族观念、宗法制度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这样发展的必然结果, 就是人们形成了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的静态文化。而中国人对家的看重, 可以从“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窥见一斑。所以, 对于中国人来说,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 家和国的差别仅仅在于规模有所不同。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是以仁、孝、礼、义、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英美文化是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英美国家的地理环境、气候, 使得人民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在这种模式下发展的文化自然具有动态的特点。而人口流动, 使得英美人的家庭观念较弱, 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并得以发展、传承。英美国家长期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 有发展就会有竞争, 有竞争, 斗争就在所难免, 长此以往, 就形成了一种斗争。

二、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以家庭伦理为本位, 而西方文化则主张个人本位。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家国文化, 家国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中长幼有序, 夫妻有分, 家庭成员各守其责, 各安其分。中国传统家庭中特别讲究纲常, 有三纲五常之说。“三纲”指“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要求臣绝对服从于君主, 子女绝对服从于父母, 妻子绝对服从于丈夫, 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最重要的家庭伦理关系是一个“孝”字。“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国的根本, 是国粹。中国的“孝”文化自古有之, 古人以孝治天下。但由于过分强调“孝”, 于是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家庭观念, 忽略个人的自由发展, 群体利益高于一切, 个人必须向群体负责。

英美国家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它们的文化追求的是人格独立, 于是个人主义、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盛行。英美文化主张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 他们以个人为本位、自我为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即使在亲人之间也划分得界限分明, 如就餐时的AA制、年满18岁子女必须独立生活等。这种文化反映在家庭中, 就是家庭各成员都是平等的, 讲究的是沟通, 而不是命令。

三、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基础。传统的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 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帮助、同情等, 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仁”才算是完美。英美国家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竞争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机会均等, 就看竞争力是不是足够强大。

中国文化古有“三教九流”。儒家强调人对社会要有所作为, 道家追求长生, 佛家强调人的觉悟, 同时建立了“三纲五常”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而对自然规律的科学研究从来没有重视过。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 往往把大自然人格化、神化, 不是改造自然, 而是顺应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对自然奥秘的探索, 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是它们的主流思想。英美国家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们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充满斗争的, 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 控制自然, 并利用自然。

四、礼仪文化不同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规则, 不仅是一种语言, 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根源不同, 世界各国的礼仪也不相同。中国与英美国家的礼仪就存在较大的差异,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交际语言的差异

在日常打招呼时, 中国人习惯问“吃了吗?”“上哪儿呀?”等, 在中国人看来,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的表达, 但英美人却认为这是对个人隐私的窥探。他们在日常打招呼的时候, 只是简单地说声“你好”, 具体点也只是“早上好”或“中午好”“晚上好”。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真好”之类问候语。

在称谓上, 中国人在遇到年长者时, 会加上“爷爷”、“奶奶”等;在遇到领导时, 会加上领导的职务, 以表示尊敬;对于平辈人或亲密的朋友, 则直呼其名。在英美国家, 常用“先生”、“夫人”来称呼不知道名字的陌生人, 未婚女子可称呼“小姐”, 对已婚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 不分长幼尊卑, 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二) 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吃饭时喜欢热闹, 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 说说笑笑。而英美人用餐时, 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此外, 宴请时, 中国以左为尊, 要将地位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 然后依次安排落座;在英美则以右为尊, 男女间隔而坐, 女宾客的席位稍高于男宾客, 男士要替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 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13.龙舟文化见中国传统文化 篇十三

摘要:在浩瀚无际的中华民族文化星空里.龙舟文化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龙舟比赛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有很强的地域性、群众性、竞技性和民俗信仰。现代社会的龙舟竞赛,在传承了其原始的娱乐性和民俗信仰的同时,增加了竞技成分,更多的注重其团队的合作精神,以及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体育竞赛精神。成为华夏民族一种内在的、文化的、精神的内聚力量。关键词:龙舟文化;龙舟竞渡;文化内涵

在浩瀚无际的中华民族文化星空里.龙舟文化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以龙图为 根底.以水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旗帜,数千年来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它生动群活的形式承载着千年累积的文化信息,长盛不衰,并傲然走向世界,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龙舟文化是在不断融合嬗变中形成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复合体。因此.我们研究龙舟文化,也必须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分析总结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形式特征。龙舟文化是图腾文化。众多学者认为,对龙图腾的祭祀崇拜是龙舟文化的起源。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考证的那样:“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这可以从船上图蚊和挂龙子幡得到暗示。他们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我们不仅从龙舟活动的起源,而且从龙舟活动的延续也能证明龙舟文化是一种图腾文化。如果不是出于对图腾的尊崇和仰慕,如果不是图腾对^们的震撼和影响,一个如此直接的文体形态何以历百纪而不衰呢?图腾的民族性决定了龙舟文化的民族性,而真正民族的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震撼力,这也是为什么龙舟文化能随着华人向世界的流动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原因。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龙舟文化是大众文化。龙舟文化的观赏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协作性特征决定了龙舟文化的大众化属性。飞溅的浪花、飞舞的龙幡、飞驰的龙舟、飞扬的号子,与两岸敢呼雀跃的 人群融为一体。哪里有龙舟赛,哪里就有激动的人群。桨手、鼓手、舵手是一个战斗的集体.一艘、两艘,数艘,多舟齐发,参与者众,方称龙舟竞渡。每场龙舟赛事少则成百上千,多则数十万众参与,表演者也好,观赏者也罢,无不如痴如狂,乐在其中。龙舟竞赛是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具有^民性的一种文化形式。

龙舟文化是生态文化。龙舟竞渡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其盛行的地方往往是滨湖沿江、水网密布的平原之乡。人们驾驭龙舟搏浪急行,寄托了芸芸众生征服自然和与自 然协调共生的强烈愿望。一个良好的龙舟赛场必须是周边生态环境受到良好保护的场所。一场激烈的龙舟赛事过后,也不会给自然环境留下一丝遗憾。没有良好的水域不可能赛好 龙舟,没有和谐的生态环境。也不可能发展和延续龙舟文化。荆州九龙龙舟赛场,依托护城河,背靠古城墙.紧邻凤凰广场,是一个生态环境和谐、人文景观独特、历史积淀深厚、赏心悦目、庄重典雅的标准龙舟赛场。在此时此地举办龙舟赛事,将进一步顷养^气.沟通古今,提升龙舟文化的底蕴。

龙舟文化星爱国主义文化。龙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龙舟文化所蕴含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乐观向上、勇往直前的人文精神,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滋养着江汉大地,塑造着荆楚儿女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龙舟竞渡,祭奠屈原,相沿成俗。屈原是中华民旗精神的典范。屈原的爱国情怀、忧民思想、高洁人格,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甚至不同的国度,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正如一代伟人毛泽东所言: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晨,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我们为追荐屈子忠魂,祭奠大夫英曼,邀四海宾朋,办龙舟盛会.就是要弘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龙舟竞渡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龙舟运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平等与参与

现代的体育运动都在走产业化的路子,但是产业化的前提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全民化。龙舟竞渡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应以全民健身为纲,本着平等的原则参与运动。在 龙舟竟渡活动中,只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身体健康会游泳,在没有辅助救生设备情况下,能穿着比赛服装游泳100米以上:.在无年龄限制的组别中,如果选手的年龄未达到12岁,则要有父母一方或指定的责任人在船上陪同——均可以参加龙舟比赛。我们从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就可以看出龙舟竞渡包含的甲等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运动中,其他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可以降低到最低水平。比如人与人之间学识、学历、社会地位、所获成就等方丽的差距,在运动过程中往往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在其它的体育运动中并不

多见,它为平等参与创造了前提。其次,龙舟竞渡规则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如它不按照身高、体重进行分级比赛。从现实也可以看出,一般参加龙舟的人都是普通百姓,龙舟文 化是作为一种大众的普及文化。

合作与竞争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在鼓手积极有节奏地敲鼓指挥之下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龙舟比赛的胜利,是整个 集体齐心防力,默契配合,以达到整体动作谐调、和谐,合力向前的结果。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伴随着龙舟竞渡的全过程。龙舟竞渡自始至终都包含着这种关系。这种竞争包含了运动者之间精神、心理、体能、技能等方面的全面较量。同时作为一个集体运动项目,龙舟竟渡要求运动员具备与同伴进行合作的精神。因此,在龙舟运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表现得非常明了,对促使人们树立合作与竞争的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它体现的是一种团队的精神,讲求集体力最大于个人力量,这与重视集体等中国传统文化相一致。中国有许多成语.如患 难与共,风雨同舟,同舟共济等都是这种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体现。龙舟竞渡对促进人类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在激烈紧张的工作生活中,人们需要一定的方式以求得心理健康,其中的最佳方式就是运动。现代社会虽然为人们创造了广阔的空问,在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繁忙的生活压力,使人们背负了越来越多沉熏的心理负担。体育运动是喧泄情感、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之一。参加龙舟竞渡是体育活动中驱逐紧张和压力的好方法。因为龙舟运动是一项户外水上运动,举行的地点⋯般是在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空旷水面。人们在龙舟竞渡的过程中,可以脱离原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望着·片绿波荡漾的水丽,会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客观现实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压力就会降低。因此龙舟竞渡可以在减轻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焦虑情绪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龙舟竞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龙舟竞渡能促进人类生理健康

龙舟竞渡是群众性娱乐与竞技运动交融结合的一种活动,它与常规的竞技运动不同,其形态自然,可以在欢快中,自然的完成操作,达到锻炼的目的。龙舟竞渡的技术特点是需要保持自己的动作节奏和所有队员的节奏一致,这就要求运动员,要集中精力听指挥,做出正确的判断,因而能够提高人体感受器官的功能,提高中枢的灵活性,以及运动中枢支配个人体器官的能力。长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能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如心脏收缩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功能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增强等等。

龙舟竞渡是我国一项最其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是世界人民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透过龙舟竞渡的多元的文化现象与龙舟竟渡在当代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创造的实际意义的研究,对进一步挖掘龙舟文化资源、丰富我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健全人类身心与创造社会财富其有重要意义。同时启发我们应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努力使之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4.中国文化总结 篇十四

暨首届中国汽车文化论坛

一、大会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中国汽车报社

承办单位: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汽车文化委员会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汽车零部件联营公司

北京百援特福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未来中汽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清华大学汽车系

北京世纪锦鸿汽车维修有限公司

天下车盟(北京)汽车文化有限公司

媒体支持:经济日报 科技日报 中国汽车报 中国汽车要闻 人民日报市场报 中国工业报 中国青年报

中国消费者报 中国经济时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汽车报 财经时报 北京青年报 北京晚报

车友报 法制晚报 京华时报 精品购物指南 科学时报 参考消息北京参考 现代司机报 车王

时代汽车 汽车之友 汽车族 汽车与运动 家用汽车 商用汽车新闻 摩托车趋势等

新华网 新浪网 央视国际网络 卡尔网 第一车网 tom在线 中国汽车网 易车 中国汽车报网

汽车爱好者网 中国汽车人力资源网等

中央电视台 旅游卫视 中国数字电视车迷频道 北京电视台等

FM103.9 101.8 96.6 等

特别支持:

大会主题:汽车与文化 时

间:2007年6月8日

点:人民大会堂

北京理工大学

二、大会组委会

名誉主席: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许嘉璐

文化部副部长

周和平

名誉副主席: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长

胡茂元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付于武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李庆文 大会主席: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由青云 副主席: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汽车文化委员会会长

申崇明 秘书长: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汽车文化委员会秘书长

晨 副秘书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顾翔华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

中国汽车零部件联营公司总经理

田亚梅 执行主任: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办公室主任

王云涛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办公室主任

司小军

中国汽车报社品牌推广总监

未来中汽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

三、拟邀嘉宾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许嘉璐

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铁农

文化部副部长

周和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原全国政协常委、机械工业部部长

何光远

奥组委执行副主席

蒋效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张兴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张小虞

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原总经理

陈须林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会长

胡茂元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腾伯乐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

孙伟林

中国文联办公厅主任

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

陆耀儒

国家科委科技干部局原局长

金履忠

国家科委办公厅原主任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信息中心主任

长明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于武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

夏德明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秘书长

张京伟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顾翔华

北京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

王笃湘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何东平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李庆文

中国汽车要闻出版人兼主编

邢文军

全国政协委员 著名节目主持人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赵方宽

张小

由青

尚保明

东风汽车集团公司常务副书记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书记

王东辉

长安汽车集团公司副总裁

四川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

张才林

中国汽车工业进出口总公司副总裁

王建平

中国汽车零部件联营公司总经理

田亚梅

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

福特(中国)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

国祯

东风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中村克己

德国大众汽车原公共关系总监

现代-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驻北京代表

德国欧中经济技术交流促进会会长

佩昌

德国国际发展办公室项目代表

德国国际发展办公室项目代表

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戴.克东北亚地区副总裁

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现代汽车有限公司

戴.克东北亚地区副总裁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事务总监

赵家佑

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中国代表

李星斌

德国国际经济与文化交流促进会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大学校长

李赫

钟志华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孙逢春

全国政协常委

清华大学汽车系主任

欧阳明高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院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汽车系副主任

徐向阳

时代汽车杂志社社长

王裕平

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副会长

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

李京生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

北京中联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

北京旧机动车交易市场总经理

李振声

北京西郊汽配城总经理

付大庚

四、议程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汽车文化委员会

成立大会议程

6月7日

全天报到

领取请柬(人民大会堂入门凭证),停车证,会议资料等,8号上午人民大会堂门外不设报到处!

17:30-20:00 欢迎晚宴

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宴会厅 6月8日

9:30-11:30

成立大会

地点:

人民大会堂 重庆厅

主持人: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由青云

8:40-9:20 入场

9:20-9:40 全体合影

9:58

成立大会开幕

主持人

介绍来宾

由青云秘书长

领导致辞

许嘉璐副委员长

领导致辞

周和平副部长

揭牌仪式

周和平副部长

何光远部长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致辞

张兴业名誉理事长

宣布理事会领导成员名单

威副会长

汽车文化委员会会长讲话

申崇明会长

文化部社团办领导讲话

马俊英副主任

成立大会圆满结束

11:30 —12:30 退场 统一乘坐大巴到北京理工大学就餐

12:30 —13:30 午餐

首届中国汽车文化论坛议程

14:00-14:10 入场

14:30-17:30

论坛开幕

嘉宾演讲

地点:北京理工大学中教报告厅

主持人: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孙逢春

张兴业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中村克己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

孙逢春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

田亚梅

中国汽车零部件联营公司总经理

帅石金

清华大学汽车系副书记

李庆文

中国汽车报社社长

许国祯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吉林大学汽车学院院长

涂进军

北京百援特福莱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继英

清华大学教授

邢文军

中国汽车要闻出版人兼主编

约翰 博克曼 尤尔根

德国大众汽车原公共关系总监

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克莱斯勒集团东北亚地区副总裁

贾新光

汽车市场评论人

17:30 闭会

嘉宾返程

今年“两会”上,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提出有关汽车文化的主题,在构建和谐社会

同时,汽车文化已发展成为重要一环。

如今,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4000万辆,去年我国已经成为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国,而且预计2020年将达到13000万辆。

随着我国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崛起,汽车这一科技产物已逐渐成为我国民族精髓文化的载体。“ 汽车是载体、文化是主体”,汽车文化已渗透到汽车品牌、设计、流通和应用的各个

环节。

在倡导企业设计生产时融入我国民族文化,可启发流通企业用文化来营销;倡导文化主旋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使车主文明用车、节约用车、理性用车、科学用车,让车成为和

谐社会的和谐音符。

目前,北京拥有2000多家各类车友会,每年以汽车为载体组织的各类活动近万起,汽车

已经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每年全国组织各类汽车展览50余场次,观众达数百万计,并且已经有北京国际车展、上海国际车展等在国际范围内有较强影响力和品牌的展览,也在推动汽车文化不断向前。

借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汽车文化委员会成立之际,我们举办此次汽车文化论坛,意在传播、引导汽车文化,促进人车和谐及社会和谐的进一步发展。

本届论坛将以年会形式举办,届时,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汽车界人士,将集聚北京,围绕汽车文化与社会和谐、汽车的平民化与驾车文明及如何培育塑造中国特色汽车文化等论题展开讨论。论坛集各路英才之智慧,采产业文化之精华,构筑起汽车与社会发展理念交汇、交换的平台,并将成为链接中国与全球汽车产业文化发展的桥梁与纽带。

今后,我们每年将定期召开汽车文化论坛,以促进国际交流和互动,并以汽车文化为主

题,推

动汽车文化进程,搭建广阔的汽车文化交流平台,塑造全新理念的汽车文化品牌 论坛。

本次论坛是由行业权威机构主办的一次汽车文化高峰论坛。

论坛得到政府的赞同和支持:不论是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还是政府政策咨询、决策部门,都对汽车文化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对这次论坛表示了支持和兴趣。

中国文化界、中国汽车界、外国汽车企业,政府政策高层次咨询机构的加盟使得这一论坛具有更加全面反映各方观点的特点。

论坛交流主要面向汽车企业建立科学的发展观,挖掘与探索汽车文化发展对汽车产业传统的战

略、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的带动;同时,探讨如何借助文化理念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等议题。

论坛除了正式发言外,专门为参会代表安排了互动式的讨论时间,在全天的论坛时间内,还有各种机会与有关代表、媒体(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代表、政府机构代表、研究机构代表之间的沟通。

论坛突出主题报告、专题讲演和互动交流等多样形式,着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上一篇:女职工三期相关问题下一篇:银行审批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