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教学设计(精选13篇)
1.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一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刘德贵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日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及夜晚不同时段的美丽景象。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仔细品味,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赏感悟,升华延伸”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科学地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创设情境,铺垫美
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通过刚才的资料交流,你对长江,对三峡了解多少呢?
3、汇报交流。
4、引出课题。是啊,三峡群峰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绝的画卷。但你们可曾想到,区区一个三峡,古往今来,关于她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如果把这些诗作一公里一公里地铺展开去,那么每一公里的峡江就有诗作近百首!三峡到底有何神奇的魅力,吸引着古今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著名作家方纪先生,领略他笔下美妙迷人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5、这是第14课,右上方的米字号表示什么呢?(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是的,略读课文就是要同学们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阅读,尽量自己读懂文章。文中的阅读提示可是咱们阅读的好帮手,请同学们把阅读提示再好好默读一遍,看看它告诉我们哪些阅读本课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如何把握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方式的不同,历来是语文教学中容易被遗忘的一个重点。提醒学生认清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样有助于帮助他们比较略读与精读课文之间学习方式的不同,引导他们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二、自主表达,感知美
1、自由读文,结合课前预习,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生自由读文,思考。
3、汇报交流。
4、三峡的秋天给你们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美的印象,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美有条理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板书:时间顺序)
(师引说)是的,课文先点出了三峡秋天已经来临,然后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顺序写三峡的景物。看来写作顺序对于一篇文章至关重要。(引导看黑板上学生的板书)看看这些特点分别是写哪个时间的?
5、生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重在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入手,珍重学生对课文、对三峡秋天的直觉感受。在学生汇报时请他们选择一两个文中或者自己想到的词语,概括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什么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会被打开,许多书本中没有的词语充满课堂,教师同时相机让他们简单说说理由,并让学生把词语写到黑板上,这样既拓展了文本内涵,也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三、批注感悟,欣赏美
1、这么丰富的三峡秋天的美景,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绝好的画卷。你最喜欢课文描写三峡秋天的哪些段落,找出来,美美地读一读,然后再把它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并把你为什么喜欢这个部分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好吗?
2、生自由练读,小组交流。
3、集中交流,品读赏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精彩句段。教师先集中指导一段,然后引导学生迁移学法,同时让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及句子,把自己的感受以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并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欢之情,带领学生陶醉在三峡秋天的美妙与神奇之中。】
四、交流感悟,创造美
1、刚才,我们跟随着方纪先生领略着三峡秋天这么丰富的美,真让我们陶醉了。昨天,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被文章如诗的语言再一次感染,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小诗,想听听吗?
师诵读小诗: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 绿的叶 黄的果
还有那 迷人的清香
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
2、现在老师也要请你们这些小诗人亮亮相啦!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你能用上的就用上,把你眼中三峡的秋天用诗歌表达出来,能说几句就几句,好吗?自己先试试吧。
3、生自由准备。
4、集中交流。
5、小结:多美的语言啊!同学们回家之后不妨把这些串在一起,再修改修改,相信就是一首描写《三峡之秋》的好诗。
【设计意图:“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是新课标所大力提倡的。《三峡之秋》一文有着如诗般的语言,课末引入诗歌试写,旨在引导学生将从本课中积累到的语言作一次梳理,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思考与感受。】
五、课外链接,拓展美
总结延伸:方纪先生的《三峡之秋》给我们展开了一幅三峡秋天的美丽画卷。同学们回家后,好好读读课文,把文中你最喜欢的句段积累下来,也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读读写三峡的其他文章,如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长江三日》、余秋雨先生的《三峡》等都是非常精彩的。下节课我们继续交
2.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二
几场朦胧的细雨拉开了秋的帷幕。逢着一个秋阳朗照的日子, 踏着一路的凉爽, 享受着秋带来的愉悦。风中残留着丝丝稻香, 滑过我的脸庞, 拂过我的指尖, 又顽皮地钻进我的衣领、衣袖, 如千百只小手挠着我的痒痒, 我忍不住笑了……在这和缓的风的带领下, 我来到了酉水河畔。古老的酉水河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碧波荡漾, 如绿色的绸带一般, 蜿蜒向前, 静静流淌。水中还倒映着青瓦飞檐, 白墙红柱的吊脚楼的倩影, 秋波澹澹中, 就如同藏在深山中的小家碧玉那般温婉。河中时不时游来一群小鸭, 一会儿一头扎进水里, 觅食小鱼小虾;一会儿伸长着脖子, 拍打着翅膀, 踩着白色的水花, 朝天“呷呷呷”地叫着, 那声音回荡在河面上, 响成一片。几只美丽的白鹭, 如同披着白色的丝绒礼服的仙女, 一会儿站在河床露出的岩石上, 用尖尖的嘴梳理一下自己的羽毛;一会儿又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优雅地展示着自己的美姿, 好不快活!河岸上的几棵垂柳, 像文静而娇羞的小姑娘似的, 青丝一般的柳枝随风飘拂, 拂去夏的热, 带来秋的凉。
走上一条落叶铺就的小路, 窸窸窣窣的响声伴着我一起踏秋。抬起头, 一片片落叶回旋、飘荡在半空中, 转了个弯, 又停歇在了地上, 这让我不由地想起一句诗:“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那片片枯黄的树叶, 在秋风刮得最急时, 飘落枝头, 融入泥土, 但我知道, 它会悄悄爬上枝头, 开成凤城春天的花, 长成家乡夏天的叶。几缕清风中, 送来竹的清香, 远远望去, 根根青竹直指苍穹, 擎起一片厚厚的墨绿, 竹叶上挂着颗颗雨露, 如晶莹剔透的宝石。几声清脆的鸟鸣, 使山显得那么神秘与悠远。
3.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三
2、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具准备:
课件、三峡的图片及文字材料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写作顺序。
2、了解三峡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揭题导入:同学们,三峡群山耸立,雄奇壮丽,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今天老师带大家游览三峡,欣赏秋日里三峡带给我们的秀丽景色。好吗?(板题)首先老师为同学介绍介绍有关三峡资料。
2、们同学们请朗读“阅读提示”:在阅读提示里提了几个问题,总结列出。
3、朗读全文: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景物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学生完成)
时间顺序:早晨――中午――下午――夜
二、感受美文(先欣赏三峡各时的美景)
1、再快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秋天三峡的什么时候?
你喜欢哪一部分?几个部分也行。选一个举手发言。(指导朗读)(CAI)
*你喜欢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你应该怎样读?让人感受到景物是这样的。
*你觉得哪句话写的好?为什么?(运用怎样的修辞手法。)(板书)
2、再感情朗读(大家还喜欢三峡秋日的什么时候?):你可以选择四人小组读;或自己潜心会读;或在你周围的志同道和者齐读。读你喜欢的段落。说一说。
*你喜欢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你应该怎样读?让人感受到景物是这样的。
*你觉得哪些句子写的好?为什么?
3、美丽的,三峡的明天更美丽、壮观。(CAI)
4、教学反馈(谁做得快,谁做得多?)
出示: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夜)什么________怎么样___________。
例:三峡的早晨(露水)透明闪耀。
三、扩展延伸(口语交际)
同学们,现在给大家一个机会,让你做以一次小小的导游员,儿任务就是向在坐的游人介绍三峡秋天的美景。在介绍时要大大方方,普通话要标准,用好过渡句。要注意自己是导游身份。
板书:
14*三峡之秋
(时间顺序): 早晨_____ 中午____ 下午 _____夜
↓ ↓ ↓ ↓
4.《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四
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文章优美的句子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描写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三峡风光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板书:时间顺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情感乘着语言文字这艘小舟,去看看三峡美丽的景色吧!
二、品读赏析。
(一)、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你认为哪些景物的描写最美,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并美美的读出来。
2、每个时间段的三峡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来说说。
(二)、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对文章进行讲解。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吧!
1、早晨
(1)你来说说说早上三峡的特点?(板书:明丽)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个特点的?生读句子
(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绿叶金实”吗?
(4)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
2、中午
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
(1)你能用书上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吗?(板书:热烈)
(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
(3)出示改变了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变一变,还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吗?(不能)
(4)、出示完整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对照两个句子看一看,为什么变一变就不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了呢?
(关键词和比喻句,更能体会文章的感情,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5)、抽生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全体学生自由读文
3、下午
(1)展示图片,一边看一边思考着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下午)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雾)
(2)、在这段中那些景物的描写很美呢?你来读一读。
(雾美——青色、透明;长江美——明亮的带子,平静、轻缓)(板书)
(3)、通过朗读比较中午和下午三峡的不同,板书下午三峡的不同的特点(平静)
如果把中午的三峡比作充满活力的小伙子,那下午的三峡就是一位——羞涩文静的少女,如果说中午三峡的特点是热烈,那么下午三峡的特点就是——平静
下面请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一个读3自然段,一个读四自然,感受他们不同的特点。
4、夜
(1)请生谈夜的景物的美。
拟人的作用,使三峡充满生机和灵性。
为什么像惊醒了一般?(因为夜很静。)(板书)
(2)关于夜晚,谁还有补充?
读一读月出的景色。
(3)、三峡的景物到底独特在哪儿?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师:因为山是墨一般的黑,所以月光才显得特别的皎洁(课文用“清冽”一词描写月光);因为山高、峡谷深,所以才会像瀑布那样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那样直挂下来。
(4)、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句子(自己读、推荐读)
5、就像一道道瀑布领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
6、点明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一天,正是中秋。(ppt出示)
正因为它是中秋,所以: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引读)
最后一段和第一自然有什么关系吗?(前后照应)
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写作中能借鉴,为己所用。
三、读美文。
在这美丽浪漫的秋天,作家方纪带我们游览了美丽的三峡,你最喜欢什么时间的三峡?你能读读吗?
1、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抽读。
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四、赞美景。(随机掌握)
师:课文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没有发言的同学,可以先讲。
生一:我感到三峡太美了,长大了一定要去看看。
师:不必等长大,假期有机会就可以去。
生二:我觉得作者写的这篇课文很好,很有特色,很吸引人。
阅读丁丁东东的视角,根据自己上课时的独特体验和收获写下“我的视角”。
五、回顾总结。
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把三峡描写的这么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写作上的方法。
1、作者描绘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指板书)早上,……。三峡的早中晚各有不同的美,那么,《三峡之秋》整体上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气息呢?(成熟的气息)
2、此之,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希望同学们在写作中能学习这种写作方法,为自己的文章添色!
最后,让我们在一首描述三峡两岸风光的古诗中结束这次三峡之旅吧!全班齐诵:《早发白帝城》。
六、写美景。
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希望在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善于观察和积累,书写自然之美。
5.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篇五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些优美的图片。(播放三峡风景的幻灯片)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三峡。
师:对了,这里就是三峡,能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对三峡有哪些了解吗? 生一:长江三峡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上,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92公里,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除了著名的长江三峡外,全国各地多条河流上都有名为三峡的景点。
生二: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生三:瞿塘峡西起白帝城,东到大溪镇。这是峡谷入口处,两面隔江对峙的绝壁,组成了一道天造地设的大门,这就是夔门。夔门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雄”的美称。瞿塘峡虽然只有短短的8公里,但两岸的风景名胜却非常的多。西陵峡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全长76公里,她是以宜昌市的西陵山而得名的。西陵峡呢,有三个之最。首先她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其次,她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一个峡。巫峡又名大峡,以幽深秀丽著称。整个峡区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绵延不断,是三峡中最可观的一段。巫峡峡长谷深,奇峰嵯峨连绵,烟云氤氲缭绕,景色清幽之极,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美不胜收的画廊,充满诗情书意。
师: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关于三峡的诗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作家方纪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师:齐读课题。三峡之秋,再读。“之”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的”的意思。
师:对了,三峡之秋就是三峡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意说说,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是美丽的。
师:(板书“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生:一种成熟的美。
师: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师: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段。
(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师: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 生:重点写了橘柚树,写了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
师: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
生: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词有早晨、中午、黄昏和夜晚。师:三峡秋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自由读一读并画出相关语句。
生:我觉得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我从“透明的露水露水闪耀着“这句话感受到了一种明亮和美丽。
生:我从“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了。闪烁着阳光,特别明亮,而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当中感受到特别美丽。
师:橘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烁的阳光,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正好构成了一幅明亮的三峡晨景,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其它时段的三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现在请你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并画出相关语句。(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中午的三峡是热烈的。我从“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感受到长江的热烈。这时的长江很有气势,波滔翻滚。
师:在其它两个时段也有对长江的描写,你能找到吗? 生: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生: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师: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后一句是拟人。师: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句表现了长江中午的热烈,第二句表现了长江黄昏的平静,第三句表现了夜晚长江的宁静。
师:同样是写长江,由于作者巧用修辞手法就表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那么长江的这些特点,中午的热烈、黄昏的平静、夜晚的宁静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先自己练读。师:谁能读出长江中午的热烈?(生读第一句)
师:他在读的时候注意了语速和重音,听起来就特别有感情了,还有谁想读读?
(生读这三句话)
师: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江中午的热烈!齐读第一句话。把你们的这种感情送入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让我们来感受一个三峡中午的热烈。师:在其它两个时段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还描写了雾。
师:雾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生:朦朦胧胧的感觉。师:还有哪些景物?
生: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还有过路的驳船。
师:驳船的汽笛响起,岂不是打破了夜的宁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更突出了夜的宁静。
师:这种写法叫做以静衬动。你瞧,那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朦胧的睡眼呀!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感觉吗?(生齐读第5段)
师:这一夜正是中秋之夜,这样的夜晚有一样景色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现在请你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皎洁的月亮正从天边升起。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雾蒙蒙的山上挂了一轮圆圆的月亮。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月亮里的嫦娥仙子正在翩翩起舞。师:同学们可真有想像力,这么美的月色你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呢? 生:皎洁、美丽、神奇、神秘、陶醉-------师:把你们的感受融入到你们的读书声中,齐读“这时--------------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课文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诗一般的画面,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真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呀!都说三峡是“百里峡江诗万首”,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小诗,齐读:
三峡的秋天是迷人的,绿叶金实,硕果累累,散发着成熟的气息。师:你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请你也动笔来写一写,要抓住某一时段三峡的特点,选择具体的景物展开来写,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三峡之秋》教学实录
呼兰区顺迈小学校
6.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六
三峡电站共有700MW水轮发电机组32台 (含地下电站) , 全部机组的主轴工作密封都采用了自补偿式密封形式, 主轴工作密封设置在水导轴承与转轮之间, 在结构上主要有:水箱、浮动环、导向板、磨损限位装置、主轴密封支撑、密封环和抗磨环等七部分构成, 如图1所示。其主要作用是减少机组转动部分与固定部分之间的漏水量, 此密封形式具有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主轴工作密封投入运行后, 密封环会产生一定磨损, 由于密封环安装于浮动环下方, 浮动环在弹簧弹力和自身重力的作用下, 会沿轴线方向向下移动, 起到自补偿的作用, 以减小漏水。向密封环内通入0.5MPa清洁水后, 可有效地阻止转轮与顶盖之间的浑水进入主轴工作密封水箱, 同时还可在抗磨环与密封环之间形成一层0.04mm~0.1mm厚的润滑水膜, 使密封环与抗磨环不直接接触, 减少密封环的磨损。根据设计要求, 密封环的磨损量只有12mm, 为了更好地控制密封环的磨损量, 在导向板上设置了机械磨损限位装置, 用于控制密封环的磨损量。
由于抗磨环安装在转轮上, 机组运行后, 密封环与抗磨环会产生相对运动, 正常情况下, 随着密封块的磨损, 磨损限位装置中的磨损限位螺杆指示值会减小, 但是在三峡左岸电站ALSTOM机组主轴工作密封检修中, 却发现部分磨损限位螺杆有不同程度的松动, 导致原来设定的密封环的允许磨损量变大, 甚至有一根磨损限位螺杆的控制行程已经增大至28mm~30mm, 很显然该装置已经失效, 如果设备长此运行下去, 主轴工作密封漏水量将会增大, 危及到设备的正常运行。
2 磨损限位螺杆的结构及作用
密封环的磨损量是机组主轴工作密封设备中需要重点检测的, 密封环由八块密封块组成, 由M12的内六角螺钉自下而上将密封环固定在浮动环上。在机组运行时, 密封环随浮动环作轴向运动, 并与安装在转轮上的金属抗磨环构成间隙密封, 为了阻止导向板下面的浑水进入主轴工作密封上部水箱, 在浮动环与导向板之间还设置有唇形密封, 由于浮动环可轴向移动, 唇形密封的最大有效行程只有20mm。若密封环磨损量过大, 一方面导致用来固定密封环的螺钉刮伤金属抗磨环;另一方面可导致浮动环与导向板脱开, 使主轴工作密封失去作用, 影响到机组的长期稳定运行。为了防止密封环磨损过量, 在浮动环与导向板之间设置了磨损限位装置, 通过8根磨损限位螺杆监视密封环的磨损量, 磨损限位螺杆穿过导向板后, 固定在浮动环上, 在其上端设置密封环的最大允许磨损量, 以控制浮动环的下沉量, 从而达到保护设备的目的, 如图1所示。
3 设计优化方案
3.1 原结构存在的缺点
(1) 设备安装或检修时, 安装条件较差, 安装质量难以保证。机组长时间运行后, 一方面, 由于设备长期与有水环境接触, 浮动环、磨损限位螺杆及导向板会出现一定的锈蚀等现象, 磨损限位螺杆的紧固强度降低后, 导致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另一方面, 磨损限位螺杆固定在处于导向板下方的浮动环上, 安装质量很难保证。
(2) 磨损限位杆螺栓自身设计较长, 机组运行中, 一方面受水流旋转运动及浮动环轴向运动的影响, 磨损限位螺杆会发生松动;另一方面浮动环自身在圆周向方向上也存在着一定的摆动, 也可能导致磨损限位螺杆松动。
3.2 改造方法及步骤
(1) 将安装于浮动环上的8个磨损限位螺杆拆除, 封堵导向板上的安装孔, 将固定于浮动环上的4个推力锁板进行相应的改造, 使其即具有推力锁板的作用 (推力锁板主要用于限制浮动环的圆周运动, 同时对其轴向运动起导向作用) , 又可用来控制浮动环的下沉量, 从而控制密封环的磨损量, 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2) 推力锁板改造。机组运行时, 由于浮动环处于转动部分和固定部分之间, 为了防止浮动环在轴向移动的同时围绕大轴进行圆周运动, 发生碰撞, 造成设备损坏。在浮动环与导向板之间设置有四个推力锁板, 推力锁板的设置可有效地防止浮动环产生圆周运动, 为了使推力锁板同时具有控制浮动环下沉量的作用, 可在原来的推力锁板上加工两个M20的螺栓孔, 分别安装螺栓后, 调整螺栓端部与导向板之间的距离至12mm, 以此来限制浮动环的下沉量, 从而控制密封环的磨损量, 然后将螺栓锁定, 防止设备运行过程中螺栓出现松动, 确保设备能安全稳定运行, 如图2所示。
3.3 改造后设备工作优点
(1) 设备安装简单, 工作可靠, 检修方便, 可有效保证安装质量。由于推力锁板部件相对于磨损限位螺杆来说, 部件较小, 设备安装时不必考虑密封问题, 同时在设备出现故障时, 可打开水箱盖板进行快速更换, 安装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障。
(2) 推力锁板便于加工制造, 制造成本远小于磨损限位螺杆, 同时在水箱内所占空间较少, 在机组运行时, 受水箱内水流旋转流动及浮动环轴向运动的影响较小, 浮动环在圆周方向上的摆动对设备的正常工作无影响, 且磨损限位螺栓便于固定、不易松动, 工作可靠性较高。
3.4 设备改造技术要求
(1) 为了提高设备的工作可靠性, 推力锁板压紧螺栓及磨损限位螺栓的强度应≥8.8级, 推力锁板及螺栓的材质应为不锈钢, 防止设备在有水环境中长期运行时发生锈蚀, 提高设备的运行可靠性。
7.《三峡之秋》说课设计 篇七
《三峡之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缘谒淖榻滩牡囊黄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与前面两篇写草原美、小城美的课文共同构成了一组美景图。从选编教材的意图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积累好词佳句;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情感目标:爱三峡,爱家乡,使学生的心灵建构爱美情操。全文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内学习(一课时),课后延伸。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并强调阅读的独立性、探究性,要求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强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景资源,网络中非常丰富的,加之我们学校五年级已开设信息技术课近三年,学生已具备利用电脑、网络进行信息收集与交流,制作图文稿和演示文稿等技能,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学生在网络媒体所带来的美景、美文、美图、美乐的情境下进行以课文文本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性阅读。
三、媒体设计: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于学生学习为宗旨,设计《三峡之秋》课程资源网页,包括课文朗读、影像欣赏、美文窗、品美阁、音乐台、交流室、三峡游七个部份,供师生在学习进程中选择使用。
四、教学流程:
本文的学习,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1、课前阅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与教师及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为了让学生课堂学习课文时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调,我让学生于课前在家中作了两方面的`预习:一是对我们学习的资源主体――课文文本进行预读,对文本所描写的美景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二是利用收索引擎在网络上围绕学习主体收集学习资源。以“长江三峡”、“三峡之秋”、“三峡文艺”为关键词进行资料检索,从中筛选出与三峡美景有关的网页,记下站点或下载网页,为参与课堂学习作好准备,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基调。
2、影像阅读,情景之中初识美
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的“情景”。创设学习环境中优美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这篇课文内容的“意义建构”。在进行文本阅读之前,点击页中的“课文朗读”,大屏幕播放三峡风光视频片段,学生边看边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学生在优美的风景,美妙的乐曲,动情的朗读之中初尝美的感受。
3、自主阅读,文本之中探寻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协作探究之前,应让学生充分自主地阅读课文,以行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学生于书上或屏幕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三峡之秋》,记下自己对秋天三峡一天之中早晨、中午、下午、晚上景色的不同感受,勾出重点词语及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
4、协作阅读,细品三峡秋之美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的“协作”,同时也强调协作过程中的“会话”。新课程标准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让学生充分品尝方纪笔下的三峡美景,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点击页中的“品美阁”,弹出答题框:
《三峡之秋》
时间 感受到的景色特点
早晨
中午
下午
夜
①各小组品读讨论后,提出本组的感受,利用讨论区发表本组的看法和依据。所有的小组和教师同时于“发言台”发言,品评三峡秋之美。
②输入本组认为正确的三峡美景的不同特点,确定后提交教师。
③教师根据学习小组提交的答题卡分别及时送以小礼物。并利用大屏幕进行小组点评,相机抽该组学生美读以细品其景色之独特美。
5、拓展阅读,畅游三峡欣赏美
教材只是为达成目标的一个资源例子,要建构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如果仅停留在这个例子上,目标就难以达成。为此,我让学生进行以课文文本为中心的,基于internet开放环境下的拓展阅读。
①根据课前阅读时筛选的信息,学生打开相应站点浏览网页,也可以打开页上“网游三峡”中教师推荐的站点浏览,从中下载自己感受较深的,与三峡美景有关的美图、美文,从中全方位感受三峡景观之美。也可以浏览页上“图文窗”中的三峡风光图片及文章。
②小组合作,从自己下载的图文中选择自己最满意的内容和页上提供的背景音乐,利用Powerpoint制作三峡美景演示文稿;或根据自己选取的描写三峡美景的散文、诗歌,利用绘图软件配上优美的图画制作成图文阅读卡;并在演示文稿的一页或图文阅读卡的适当位置写上本小组学习结语。
③教师选择有特色的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让学生相互欣赏评价,并结合本组的学习制作的情况进行学习小结。
6、课后延伸,亲近自然赞家乡美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应打破课时与教材的束缚,将学习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秋游,利用本地自然风光资源,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去赞叹家乡的美。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感受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对家乡――三峡库区的一个移民县城的美进行个性化品味,以促使其审美情趣的“意义建构”。在课后的一个周末,我组织学生去秋游家乡老城的名山及双桂山森林公园,并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及爱好,带上画板、相机、DV机等,去大自然观察家乡美的特点,带回家乡独特的美。同时布置学生回家后以美文、图画、相片、DV等形式作业,并将自己的作业以邮件的形式发给老师,同时在校园网的BBS上或三峡艺苑的BBS上发贴赞美我们的家乡,以最终达成学习本篇课文所期待的爱三峡,爱家乡的审美情趣的建构。
五、教学总结:
8.教科版五年级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八
赵庆红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方纪写的一篇描写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的散文。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这一时间顺序,抓住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学习此文,既可以领略长江三峡美丽的景色,受到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熏陶,又可以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相信你们一定学过这两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果然五年二班的同学不同凡响。那么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呢?(原长江)
2.对了,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在它奔腾东流的沿途上,造就了华夏大地上的惊世之作---那就是长江三峡。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呢?
3.三峡一年四季风景如画,三峡的秋天更是别有一番景象。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那里去感受三峡的秋天的气息吧。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生自由读文。出示生词检查读文情况。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课件出示。
(三)深入精读
1.学习第一段
(1)同学们就在这时候漫山遍野散发着一种清香,你们知道这清香从何而来吗?指名说,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2)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谁来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想一想哪些景物可以体现三峡早晨的美?生朗读后,交流汇报。
(3)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做什么?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明丽是什么意思?明净又美丽,干净又透明。的确,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明丽)
(4)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一读。
(5)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
(6)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生汇报学习方法。
(7)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完成表格。并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
2.中午
(1)好,我们先读到这儿,谁来汇报中午的三峡?(2)谁愿意把这段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生评价。(3)齐读,注意要读出热烈的语气。3.下午
(1)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谁来填写这个表格。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下午的三峡跟中午不同,下午的三峡很平静。“长江平静而轻缓”比作了“一条明亮的小溪”。)
(2)你们想不想看一看长江水此时变得平静了。看到这幅画你又想到什么?(3)指名读,问:“你为什么要带这样的语气读。”(4)男女分读本段。
4.夜
(1)黄昏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渴盼着夜的降临,因为这一天正是中秋。是啊,在中秋之夜,假如此时此景,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三峡的夜色当中,如果大家手里有一台相机或DV,你想不想在夜色当中捕捉一些神奇而美妙的画面呢?
(2)接下来及请你静静地读夜的这两个自然段,找一找你想拍下来的一幅或几幅画面。
(3)好了孩子们,谁愿意说一说在你的镜头之下捕捉的画面。
(4)同学们捕捉的画面太美了。谁能带着这种美读一下这两个自然段呢。
(四)积累内化,回归美
1.完成练习。
2.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3.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以后在写景的习作中也能像作者这样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把文章写优美。
(五)作业
1.搜集描写长江的诗句。
2.仿照本课写一篇《校园秋色》的文章。
赵庆红
写景的文章很难上好公开课,这是很多老师的共识。因为受公开课气场的影响,学生很难真正能体会到景物的诗情画意,也就很难有师生的共鸣。因此,当我选择《三峡之秋》作为师范课题目时,曾顾虑重重,难于下手。但是本着锻炼、挑战的出发点,我还是最终上了这节课。
在《三峡之秋》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基本能做到靠拢《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感受三峡一天中不同景色,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事物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学习课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说,多读,自读,自悟。
在导入部分,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然后我播放了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从来没有到过三峡的学生对三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初读课文,主要让学生能把握课文的明显的时间脉络,及作者的写作顺序。然后针对学生的反馈按照时间顺序来学习文章。齐读第一自然段后,让学生汇报三峡之秋总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精学描写早上三峡之秋的景色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抓关键词,总结出景物及其特点。然后引导他们品读,带着轻柔的语调去感受早上三峡的明丽,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其他三个时间段的景色,抓住景物描写抓关键词去找特点,抓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去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最后指名汇报,我做相机点拨引导,书写。对于中午的热烈特点,我有意安排全班学生一起朗读此段,突出热烈的气势,对于下午的平静特点我有意安排女生来朗读,体现它的温柔可爱,而晚上的静谧朦胧,则给他们创设情境,问如果手里有一台相机或者DV会去捕捉哪些画面,为什么?让学生自己细细品味。
在结尾总结这一环节中,我问学生们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么美的文章,学生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让学生掌握了写景作文的方法,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在这次教学中,我注意改进了提问过大过宽,含糊不清这个方面,提问明确,故此,学生在这次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回顾整个课堂,我觉得能让我比较自信就是朗读这个环节,但是有的环节由于紧张给忽略了,通过这次活动,我反思到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多 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处理教学预设和生成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如果再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9.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九
中西方咏秋史上都不乏怪才, 一反常态, 借熟悉的秋景抒发积极向上之感。刘禹锡借静谧的秋景表达自己的豁达乐观, 济慈则借成熟的果实、静谧的声音等抒发健康积极之感, 而两首诗整体乐观向上的基调下掩藏的是诗人的无奈和孤寂。本文将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和济慈的《秋颂》进行比较, 从作者的个人经历、诗作的创作背景、内容和内涵意义方面进行分析, 对中英咏秋诗史上两位怪才及其诗作进行比较赏析。
一、个人经历
(一) 生活经历
刘禹锡和济慈都曾被疾病缠身, 但对于病症不同的态度使他们诗作的特点不尽相同。刘禹锡少时身体虚弱, 以至于久病成医, 多年后编成《鉴药》一书。坚定的意志和求知欲给与了他豁达的生活态度。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生于社会的底层。22 岁时得了肺结核, 25 岁便因疾病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 贫困的生活、痛苦的身体、恋人在身边却不能结婚的状况和对诗歌的嗜爱一直困扰着他。
其次, 两者在事业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 刘禹锡被贬谪出京, 放逐二十三年, 但他依旧秉承着“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的豁达, 但也有“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船长精神”的无奈。正是因为刘禹锡的豁达乐观, 在诗歌中体现的豪气不羁的生活态度, 被誉为“诗豪”。在世时, 济慈的诗歌有时得以赞许, 有时由于政治原因都难以出版。20 世纪, 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以后, 西方评论界对济慈的诗歌大加赞许, 承认其在英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济慈运用各种感官, 用视觉发现美, 触觉感受美, 听觉享受美, 将各种感觉组合起来, 全面领悟和感受。济慈对细节的勾勒不同于他人, 在欢愉中透露忧伤, 痛苦中找寻快乐。他清醒的认识梦幻世界的虚无与美好, 了解现实生活的压力, 他追求美又致力于揭露现实。
(二) 创作背景
《秋颂》是济慈在享受1819 年9 月温切斯特恬静和舒适生活后, 以惬意和闲适的心情进行的创作。坦博拉火山爆发和生态环境转好影响了济慈的心情。1819 年温切斯特的气温回升了10 度, 济慈的心情转好, 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舒适惬意的秋景。再者, 据麦克干考证, 《秋颂》出版前, 出版商要求新作中不能包含与政治有关的言论, 以免再次成为评论家攻击的目标, 济慈最初强烈反对, 但最后让步。因此, 这本诗作没有较多地涉及政治内容。但也有学者认为《秋颂》中不少词语都对当时的“彼得卢惨案”中政府对劳工运动的镇压有所映射,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政治意识。《秋词二首》为刘禹锡被便朗州司马时所作。朗州为屈原被贬之地, 在《刘氏集略说》中体现了他对屈原“上下求索”精神的赞同和尊敬, 他更多的是继承了屈原对理想的坚定。这也是促使诗人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面对困境的原因。其次, 韩愈的鼓励和理解也给了他巨大的帮助。韩愈的被贬经历和正直心性对刘禹锡起到了巨大的劝慰作用。
二、对比赏析
(一) 韵律
中西方诗歌由不同的语言书写, 在音韵上也有不同的划分, 西方诗歌以音步、格律划分, 中国诗歌则多以平仄划分。《秋颂》每节十一行, 由三节组成, 每行格律为五步抑扬格, 第一节的韵式为ababcdedcce, 第二节和第三节的韵式为ababcdecdde, 这种韵式既交叉又连锁, 使诗歌音乐感和整体感强烈。五步抑扬格呈现一种舒缓的节奏, 营造了愉悦和舒心的氛围, 也表达了时光易逝、秋景不在的忧伤。除了韵脚的音乐美外, 诗人还使用了头韵、尾韵和拟声词等修辞手法, 使诗歌更加灵动, 充满音乐感。如“mists and mellow”中头韵、“until and will”中尾韵、“whistles”和“twitter”中拟声词的使用。
《秋词二首》体裁为七言绝句, 以《其一》为例, 为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即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 “朝”和“霄”为压平韵。平仄分明使得诗歌朗朗上口, 具有音乐美, 体现了汉字声调的音乐性和诗歌的规律性和音韵美。
(二) 意象
两首诗选取的意象不同, 《秋颂》用视觉、听觉、味觉等描绘了一幅充盈、灵动的秋景图;《秋词二首》用视觉, 动静结合地勾勒了一幅淡雅静谧的秋色图。《秋颂》中, 诗人运用各种感官, 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对秋景和秋物进行全面描绘, 构造了一幅充满收获的农作物, 休憩的农家和鸣唱的生灵的秋景图。“苹果”、“花”和“蜜蜂”等意象表达了农夫收获的喜悦;迟到的花儿则使画面灵动, 花丛的繁茂使蜜蜂忙碌起来;而蜂巢也因蜂蜜的大量供应变得粘稠起来。第二节中“头发”、“麦穗”和“榨汁机”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仓禀中央休憩的农家头发在扬谷的风中飘扬, 因罂粟的香气而放过了庄稼和交缠的野花, 农家稳稳地顶着穗囊跨过溪水或傍着榨汁机, 耐心的等待最后一滴果浆。第三节层层的云霞使渐暗的天空绚丽, 给大片的留茬地抹上玫瑰的色泽, 羔羊和燕子等的出现也使得画面更为灵动。视觉使画面充盈, 充满色彩和灵动感;听觉使得画面更加立体, 充满悦耳之声。第三段中蚊蚋悲哀的合唱隐约体现了诗人的忧伤和无奈, 而长大的羔羊山边响亮的鸣叫和群燕的呢喃也充分的表达了动物的喜悦, 使诗歌具有画面感。除了视觉和听觉, 味觉、触觉和嗅觉等也有所体现, 如:“甜果仁”、“粘稠的蜂巢”、“罂粟的浓香”。
《秋词二首》较短, 为两首合成, 总共八句。《其一》以“鹤”为意象, 意为“凌云之鹤”。鹤也许是孤单的, 但它一冲而起, 冲向碧霄, 是不屈的化身。“排”突出了仙鹤推开白云, 冲破世俗, 也表达了仙鹤冲破萧瑟, 独开一路, 使世人精神抖擞。体现在诗人身上则为推开世俗, 活出自己, 以坚韧不屈的意志面对困境, 坚定前行。《其一》注重气节, 仙鹤的不屈和诗人的坚韧。《其二》将重点放在秋景上, 描写山青水净, 霜降之景。诗人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幅静谧的秋景图, 没有使人发狂的春色, 没有色彩丰富的夏物、肃穆安静的冬景, 仅仅是静谧的秋色, 高雅闲淡。
(三) 表现手法
两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对诗歌内容进行升华。《秋颂》中, 象征和拟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本身更具魅力。象征使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秋天”既是成熟的季节, 又是万物凋零、萧瑟的开始, 代表着收获的喜悦和生命易逝的伤感。《秋颂》赞颂了作物的成熟, 思考了易逝的生命;拟人使诗歌更加生活、形象化。“牵住蜜蜂的花”描绘了繁茂的花丛, 它使蜜蜂更加忙碌;“悲哀合唱的蚊蚋”突出了秋的悲伤, 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易逝, 万物生长自有规律的忧伤之感。
《秋词二首》中, 《其一》“鹤”本身象征着高洁淡雅、坚韧不屈, 仅用一个意象便展现出了诗人所追求的精神,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中“山”、“水”、“霜”白描手法的运用也渲染了淡雅豁达的氛围, 简单易懂。
(四) 意境
《秋颂》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感官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和立体感共存的秋景图。收获的田野和丰硕的果实等将秋的成熟生动的进行了诠释;休憩的农夫和悠闲的田野则描绘了一幅闲适甚至是寂寥的田野图;蚊蚋悲哀的合唱和篱边歌唱的蟋蟀则增添了声音的立体感, 使其更加灵动。“早秋”、“中秋”和“晚秋”秋景的描绘突出了时间的完整性;“秋实”、“秋人”和“秋声”则充分地体现了秋之美。《秋颂》将秋的成熟收获和闲适寂寥结合起来, 描绘了一幅收获和静谧之图。
相较于《秋颂》, 《秋词二首》用寥寥几笔, 通过“鹤”和“山”等几个意象将秋的淡雅高洁和闲适萧瑟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侧重于秋高冷不屈的气节, 展现了诗人的成熟。
三、内涵意义
《秋颂》体现了诗人在亲人离世和被疾病羁绊后看到成熟生长、充满活力的万物, 呼吸到新鲜空气的舒适、喜悦;后文“春歌在哪里?哎, 春歌在哪里?别想念春歌, ——你有自己的音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生命的思考;此外, 不少学者对《秋颂》的政治倾向进行分析, 认为其体现了“彼得卢惨案”后诗人对劳工的同情, 如“conspire”不仅仅体现了秋与太阳作为挚友共同努力使果物健康生长, 还认为它暗指英国政府指责革命者“图谋”推翻政府。
《秋词二首》体现了诗人被贬朗州后坚韧豁达的生活态度, 以高洁不屈的心性面对困境, 直面坎坷, 感悟人生, 也体现了诗人的怀才不遇、孤寂之情。诗人是不幸的, 也是万幸的。有挚友的劝慰和坚韧的心性, 尽管境遇变换, 但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纷繁的世俗中, 保存着淡雅不屈, 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 总会收获希望。
四、结语
本文从济慈和刘禹锡两位诗人的个人经历出发, 谈及济慈生活的不易和疾病, 刘禹锡正值倾尽才能为国效力时被贬朗州;之后从创作背景出发, 对济慈在亲人离世、疾病恶化和出版受阻的状况下创作《秋颂》、刘禹锡被贬荒芜之地却依旧豁达乐观表示钦佩;在诗歌的内容上, 本文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和意境出发, 简述运用音步和格律的《秋颂》和平仄的《秋词两首》, 运用各种感官使得画面感和立体感充盈的《秋颂》和仅用简单视觉意象却将淡雅豁达之感充分体现的《秋词二首》, 象征和拟人的运用使得《秋颂》的画面感更加强烈, 象征和简单白描的勾勒渲染了《秋词两首》高洁寂寥的氛围, 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也使两首诗歌的意境不同, 《秋词》将收获之美和诗人的思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营造出喜悦和忧伤的意境, 《秋词二首》描绘了一幅坚韧不屈、静谧寂寥的秋色图;最后, 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两首诗歌的内涵意义, 探讨了诗人面临困境的豁达及不屈。
参考文献
[1]王佐良, 《英国诗歌选集》 (下)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2]屠岸, 《济慈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许德金, 济慈的诗论及其《秋颂》[J].河南: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6.
10.三峡之秋课时1 篇十
作者:方纪
精读课文
《三峡之秋》是作家方纪的一篇美文。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了中秋这一天中三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感情。
1、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景物的方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教学重点及难点用。
教学重点: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色的。课时安排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两课时情感朗读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及难点用。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重点:作者如何描写三峡不同的景色的及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作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特点来描述景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
二、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长江三峡的资料。
1、易错的字。
2、词语解释。
三、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橘柚 陡峭 累累 巨蟒 荡漾 光晕 驳船 摇曳 谷壑 清冽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累累:接连成串。
摇曳:摇荡。
宛若:宛如;仿佛。
谷壑:山谷,山沟。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五、全班交流、探究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表现成熟的秋景。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2)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3)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4)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5)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 神秘。
六、学生小结
学生谈本课时的收获,主要领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11.《三峡之秋》教案 457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对
三峡热爱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1)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三峡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观
察、想象的能力。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培养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三峡美丽的景色,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第一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秋天是一个美丽浪漫的季节,香山的红叶,新疆的葡萄,陕西的苹果,不同地方的秋天有着不同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秋的脚步来学习方纪先生写得散文《三峡之秋》。(板书课题)
2、【课件出示】关于三峡你知道些什么?
3、【课件出示】请大家看这幅地图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是一个神奇而壮丽的地方。
4、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想想作者描写了三峡一天中哪几个时间段的景色?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物的?
(媒体出示:学习要求)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美景的呢?(板书:早晨、中午、下午、晚上)
三、精读,体情悟道
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2—6自然段。读完后,用“△”标出所写的景物,用“ ”划出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再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媒体出示:学习要求)那些同学喜欢三峡夜的美。(出示课件)
1、三峡的夜有什么特点?
2、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长江的眼睛是什么?(眼睛变红字)生:渔火、灯标。师:夜深了,这儿亮起来,那儿亮起来,人们睡了,长江睡了。一切都归与寂静。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后再读。
师::同学们,把它读得轻些,慢些,不要打扰了这份宁静,好吗?一起试试。
师:长江睡了,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引读),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引读),师:“摇曳”是什么意思?生:摇动、摇晃 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渔火和灯光的倒影随着江面晃动
师:同学们,渔火和灯光的倒影随着江面晃动,江面的宁静不是被打破了吗? 生:打破了(没有打破)
师:这就像王唯在《鹿柴》中写的那样,空荡荡的山谷非常寂静,人的声音更能衬托出山谷的空灵寂静。生背。
师:你真会学习,能够联系前面学过的古诗来理解文章的写法。这中写法就叫“以动衬静”。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使用这样的方法。
师:长江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真是变幻莫测啊!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变化吗?(生练读,请读)——这是一个回归整体。
3、再次感受夜晚月光下的三峡神秘之美
师:说到这宁静的三峡的中秋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闭眼边听边想象)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说,此时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我看到月亮慢慢地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三峡。生:我看到起先四周还是一片漆黑,月光是突然间才有的。感觉到了月光,再抬头一看,圆圆的中秋月亮就已经挂在山头了。
生:我看到了月光一泻千里的情景,四周的景物,悬崖、树木仿佛一下子都变得温情而柔和了,我也好像陶醉了。师:是啊,多么独特的三峡的月色啊!你还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月色吗? 生:神秘、神奇、美妙、迷人、皎洁、令人陶醉
师:(板书:神奇)是啊,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皎洁,如此迷人,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学生练读。教师引读:建议教师按照月光的变化进行,师读“起初——” “而不知在什么时候——”“这时——”。)(媒体: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师:(教师点“泻”字)大家在看看这段话中的“泻”字,你能换个字吗?用哪个字更好呢?为什么? 师:月光如水,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直泻而下,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谁来读?(视学生的朗读进行点拨)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
我们体会了夜的宁静与神秘,我们来总结一下学习方法。(课件出示)学习方法:
1、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时段的特点。
2、找出重点描写这一时段景物特点的相关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体会。
3、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做以简单的批注。
下面我们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这种方法来感受三峡早晨,中午,下午的美。
1.哪个小组来汇报三峡秋天早晨的美丽多姿。(指名汇报)
师:你找到的景物是什么?你划的语句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呀,绿叶金实,好一派明丽的三峡秋色呀。(板书:明丽)
2、师:接着来分享三峡秋天中午的美丽多姿!(指名汇报)(出示课件)中午的长江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长江的热烈?你能读出长江的热烈吗?谁想读,好,你来读。
师:中午的长江让我们感受到它是那么热烈。那么,下午长江又是怎样的情景?(课件出示)板书:平静。师:同学们,学到这,我们感受到了一天当中三峡的气象万千,师:这就是3 三峡的秋天,“这一天,正是中秋。”真是“月到中秋分外明”啊!
四、拓展,超越文本。
1、欣赏三峡的风光片。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语言文字,我们领略到三峡之秋那如梦如幻的美。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实实在在的三峡风光吧。(课件放三峡风光片)师:三峡的秋天是成熟的绿的叶 黄的果
还有那 迷人的清香,成熟的气息飘满整个峡谷【课件出示】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你心中的长江三峡、赞美母亲河。请你来说一说。
五、总结:
其实,三峡的神韵又何止这些呢?三峡的青山碧水,似一条斑斓的天然画廊;三峡的名胜古迹,象一座灿烂的历史迷宫;三峡的传说故事,是一部瑰丽的文学长卷。而今天顺利建成的三峡工程更将以它的宏伟壮丽,在光辉的历史篇章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将三峡珍藏在记忆中吧。
4、作业:
媒体显示: 模仿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片段,题目《家乡的秋色》。
师:这样的好诗美文数不胜数,同学们下来可要去收集品读啊。好,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让我们带着对三峡的神往走出礼堂,走向生活吧!
(下课)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 明丽
中午 热烈
下午平静
12.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十二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为“怎样搜集资料”, “课程标准”对搜集资料作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因此, 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教材也明确指出能够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实地调查采访、上网等途径搜集资料。从这一点来看, 编者在于引导学生了解搜集资料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能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处理和融合, 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 在搜集资料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合作与交流、分析与理解能力。
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中秋节、三峡、电脑3个专题, 3个专题各有侧重, 且涉及的内容广泛, 有利于学生搜集资料, 同时充分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爱好的要求。
另外, 教材要求搜集资料并对其整理后, 能向老师或同学们介绍, 做到简洁生动, 和同学一起分享得到新知的快乐, 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完成一篇小论文。如此要求也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听、说、读、写,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具体要求。
【选题分析】
选择三峡作为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专题。首先, 因为本单元第一篇文章是郦道元的《三峡》, 这样会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拓展与充实, 以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本文的理解。另外, “三峡”就在师生身边, 学生对此内容应该很感兴趣。其次, “三峡”无论是自然景观, 还是人文景观都享誉海内外, 信息资料丰富, 这样也有利于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利用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使学生丰富对三峡的认识, 增强作为三峡人的自豪感。
【理念构想】
1.“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教材的一大创新, 是在原教材相对独立的“写作、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两个板块的基础上, 有机融合而设置的一项语文教学活动, 是教材中的重要学习内容, 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考查内容。因此, 本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尽可能让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进行实践活动, 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语文学习空间。
2.语文综合性学习追求“过程就是目标”的目标达成理念。对搜集资料这一点“课程标准”也做了明确要求。本次综合性学习中主要的语文目标是围绕“三峡”这一专题搜集各类资料, 丰富阅读积累, 并能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简明地向他人表达。同时, 在整合交流过程训练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整个活动过程注重学生的实践, 强调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突出语文的实践性特点, 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本次综合性学习全过程贯穿“综合阅读”的理念, 要求:多渠道地阅读 (图书、采访、上网) , 阅读同一主题的不同形式的内容 (文字、图片、声音) , 用不同的方式阅读 (眼读、口读、耳读) , 不同方法的读 (浏览、赏读、朗读等) , 即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读”开展实施各项活动。
【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通过积累, 丰富知识, 增长见识, 在读书交流活动中, 培养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素养, 其中以读的能力提升为主。
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资料的3种常用方法, 在搜集资料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能围绕某一主题采用多种搜集信息的方式, 积累各种类型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搜集资料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关注家乡、了解家乡, 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活动过程】
一、筹划安排, 明确任务
1.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及主要目的。
2.了解搜集信息的3种途径 (图书馆、调查采访、上网) 。
3.分组明确任务 (4个组) 。
地质水文自然风光组:搜集关于三峡的水文知识、地质结构、自然风光的相关信息, 包括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 能结合文字、图片等信息用自己的话讲述给别人听, 能对所搜集的图片进行描写或配标题、诗词等。
散文名篇诗词歌画组:积累与三峡有关的经典散文、诗词、歌曲和绘画作品;能对这些作品进行欣赏, 对散文、诗词、歌曲 (歌词) 能进行旁批式点评赏析, 在阅读赏析中了解文人眼中的三峡。
名人名家三峡工程组:了解三峡名人名家及三峡工程的相关情况和发展建设, 并对所得到的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后向别人简单明了地介绍三峡的相关信息。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组:积累阅读与三峡有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能结合目前三峡的部分景点简要讲述1~2个故事, 并能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快捷有效地搜集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料;2.教师参与搜集资料的活动, 及时提供交流所得到的信息;3.对小组活动情况作及时的评价指导, 及时处理活动过程中遇到的生成性问题;4.协调组与组之的关系, 促使其及时地交流各类信息;5.对小组或学生在活动中的一些表现和创造给予及时的评价和鼓励。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情自主选择相应的组别, 可以兼顾其他组的内容, 搜集文字、图片、声像等各种形式的素材。
二、积累丰富, 综合阅读
1.分组自主利用图书馆、调查采访、上网3种途径积累信息, 并按要求进行相应的归纳整理;2.对所积累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整合交流 (朗读背诵文字资料和歌词、为图片写说明、为画面配音等) ;3.交流反思利用3种途径搜集资料时有哪些技巧和方法。
三、分类整合, 交流展示 (3课时)
交流各类信息, 组织展示欣赏, 训练听、说、读、写, 侧重于读, 在充分体验感知后将综合信息整合于写作之中。即以“综合阅读”的构想来组织本次综合性学习交流活动。设计如下:
主题:三峡, 我的家乡
第一课时:
(一) 走三峡
教师教学策略:1.对三峡的地理概况进行交流;适时结合学生的展示呈现三峡地理概况图;2.出示基本情况介绍的视频资料;3.组织学生结合地图自己组织语言, 介绍说明。
学生学习策略:1.自主展示介绍;2.听视频信息, 抓住听到的有关三峡概况的主要信息;3.自主交流展示。
活动目的:1.在资料的交流展示中, 训练听说;2.了解三峡的概况。
信息链接:1.三峡地图;2.关于三峡概况的视频。
(二) 览三峡
教师教学策略:1.欣赏总览三峡风光的视频;2.分类展示相应的风光图片, 和学生共同参与图片展示命名活动;3.提供一段无解说的视频, 组织为其配音;4.教师针对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从多种角度给予评价引导。 (媒体展示相应的素材。)
学生学习策略:1.抓住解说词里的关键词句, 概括三峡景观的特点;2.自主展示所积累的图片, 并说明图片命名的原由及所展示画面符合三峡的哪一特点;3.欣赏无配音视频, 分组为其配音, 并交流展示。
活动目的:1.信息资料交流, 在交流中应用所搜集的信息;2.直观感受三峡的迷人风光, 领悟三峡景观的诗情画意;3.在充分感受直观信息资料的同时训练说与写的能力。
信息链接:1.赵忠祥解说的《游三峡》片段;2.一组具有代表性的三峡风光图片, 配相应的图片说明;3.无解说的配乐视频。
第二课时:
(一) 吟三峡
教师教学策略:1.组织交流描写三峡的诗词散文歌曲, 对其所写内容进行简单的归纳;2.提供《长江之歌》的朗诵示范;3.组织选择所喜爱的篇目或片段进行朗比赛 (教师推荐《三峡行》《雾中过三峡》《三峡之秋》, 具体内容略) , 提示采用多种读的形式;4.根据朗诵情况适时参与诵读, 并对其朗读情况作及时的点评指导。
学生学习策略:1.自主选择喜爱的方式交流展示;2.欣赏朗读 (《长江之歌》) , 感受气势和朗读技巧;3.读、听《三峡行》, 赏析其歌词所涵盖的内容及语言特点;4.分组准备朗读内容并对其朗读的内容进行简单赏析;5.继续交流展示各组的朗读。
活动目的:1.以朗读的方式交流所积累的诗词散文和歌曲等资料;2.在交流中指导朗读, 指导欣赏, 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水平;3.在语言文字的朗读中感受三峡的深厚文化底蕴;4.在欣赏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审美情趣。
信息链接:诗———陆游《三峡歌》、白居易《长江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词———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散文——刘白羽《长江三日》、方纪《三峡之秋》、余秋雨《三峡》、郦道元《三峡》、《雾中过三峡》;歌曲———《三峡行》《长江之歌》。
(二) 唱三峡
教学策略:1.欣赏并唱歌曲, 结束交流活动, 欣赏歌词:2.听《三峡人家》感受三峡田园般的风土人情, 听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激发热爱家乡之情;2.再次欣赏《三峡, 我的家乡》。
活动目的:1.在唱中再次体验感受三峡的“美”;2.激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调动建设家乡的热情;3.学习从语文欣赏的角度唱歌。
信息链接:《三峡人家》歌词、《三峡的孩子爱三峡》MTV、《雀尕飞》MTV。
第三课时:
赞三峡
教学策略:在一年一度的“三峡国际旅游节”中, 三峡迎来了四方宾客。三峡的山、三峡的水、三峡的人将向海内外佳宾一展她的秀丽神奇;巍巍大坝、高峡平湖向我们讲述着又一个美妙动人的故事……她就是我们的家, 三峡!
1.请你拟一条手机短信, 祝“三峡国际旅游节”隆重开幕 (60字左右) ;2.旅游节中将组织中小学生以“三峡, 我的家乡”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请你写一篇演讲稿;3.有很多国内外佳宾将莅临三峡, 一赏三峡美景, 如果你是某景点的小导游, 你来为他们解说吧, 写出你精彩生动的导游词。
活动目的:1.会写演讲稿;2.能写精练的实用小短文;3.在写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4.能够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综合, 并将其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和源泉。
四、反思交流, 评价反馈
1.从不同的角度结合学生多方面的表现给予评价, 展示学生的各类成果, 激发学生搜集信息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交流在本次搜集信息过程中的主要收获, 各组完成反思, 形成文字总结, 并进行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过程进行适时点拔指导:
【课后反思】
综合性学习———我们离你有多远
一、浓浓语文味———不能没有你
语文综合性学习常常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另一个误区:披着“综合”的面纱, 让它淡出了语文的圈子, 非语文因素过多掺入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时而像班队活动、时而像思想政治的“大众情人”。所以浓浓的语文味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
语文听、说、读、写是最主要的任务, 犹其以读为重, 包括读的内容和读形式, 所以我们在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安排中不忘语文学习的目标, 让听、说、读、写在综合性学习中有效综合。“三峡, 我的家乡”的设计构想, 特别是交流展示这一环节, 力求师生共同参与, 在交流展示中提供各类素材, 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 在充分的体验和交流中让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发展, 其中以读和说为主, 让读书声溢满课堂。
二、综合阅读———有你更精彩
“综合阅读”是综合性学习一种有效的形式, 也是最值得推崇并努力实施的一种形式, 其实人教版教材的单元编排本身就是“综合阅读”。“综合阅读”不仅指阅读内容的综合, 还有阅读方式的综合, 还包括同一主题不同阅读对象的综合。如, 香港某年的中考语文试题:
听一段新闻报道, 读6篇文章 (包括多种文体的) , 看一幅漫画, (以上所有内容都是涉及校园暴力的内容) , 最后的要求是写一篇演讲稿 (600字) (时间180分钟) 。
猛一看, 还有几分不可思议, 仔细思考, 它正是“综合阅读”的最好形式, 听、说、读、写有机整合, 展现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素养。现在的语文命题大多都在向“综合阅读”走近, 这样既能让学生阅读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料, 同时听、说、读、写都在这样的命题训练中得以发展。在写这一环节中, 能考查学生利用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 并充分展示其写的素养, 综合性学习的确因“综合阅读”而精彩。本次活动就是本着贯穿综合阅读的指导思想而设计的。
三、换种眼光———期待与你同行
综合性学习注重过程, 其生成性决定对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要求立足于过程, 过程就是目标, 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核心, 因而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直接影响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在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 我更多地是看学生参与过程中多方面的收获。巢宗祺教授曾对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作了一点明确的指向:“指向基本目标, 争取多方面收获。”所以我们在实施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换一种眼光, 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审视, 因而综合性学习期待换种眼光与多元评价方式同行。
13.《三峡之秋》阅读答案 篇十三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树和柚树上撒下一层洁白的霜,清新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树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一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1、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累累(lěi léi)果实 显露(lòu lù)
起初(chū cū)
2、短文中使用了许多描写色彩的词语,请找出四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句子,写出词语的近义词。
(1)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
(2)累累的果实【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3)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4、文中第三、四、五自然段中“”中的三个词分别指什么?
(1)“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
(1)作者写了__________这一天三峡的景色,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按___________顺序描写景物的。文章把早晨三峡的特点概括为_______,把中午三峡的特点概括为_____________,写三峡黄昏突出其________,夜晚的三峡_______。
6、摘录文中你喜欢的比喻句、拟人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1)“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句话的意思是()
A.月亮出现的时间不确定,估计不准。
B.山太高,挡住了月亮,看见是,它和山崖贴得那样近。
C.作者一时没有注意看,月亮很快便升到了山顶。
(2)“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这是因为()。
A.长江到这里变窄了,像小溪一样。
B.长江平缓流淌像像小溪一样。
C.长江两边都是黑色的山崖的倒影,只剩江心是光亮的,像一条小溪。
8、三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léi lù chū
2、绿得发黑 由青变黄 洁白 墨一般的黑
3、(1)消失 闪耀 (2)慢慢 显现 (3)摇动
4、阳光 青色的雾 渔火、灯标
5、(1)中秋 三峡秋天的美好景色 (2)时间变化 清新和明丽 热烈 青色而透明 朦胧
6、比喻句: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理由:将黄昏中,余晖照耀下的长江比喻为明亮的小溪,给人以非常直观的印象。
拟人句: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理由:将渔火、灯标在江心闪耀的情景拟人为眨着的眼睛,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7、B C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10-25
三峡之秋教案的教学设计07-24
人生之秋读后感06-13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学设计07-03
三峡 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06-25
巴东三峡歌,巴东三峡歌无名氏,巴东三峡歌的意思,巴东三峡歌赏析09-02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案10-02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评课11-02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教案及反思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