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现状

2024-07-10

三农问题现状(共9篇)

1.三农问题现状 篇一

总之,国内外农业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实现千家万户农民与大市场的对接;有利于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日益扩大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农民实际收人的快速增长,加快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滕建华,李淳丽.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重点问题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3,(3):22-23.问题:

1、资本(特别是土地资本)规模太小,企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

2、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科技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要低的多,在机械化、自动化方面远远不如美、法等国,在利用新科技促进农业的高产优质方面远远不如以色列和日本,科技进步贡献份额比西方国家低30-40个百分点。

3、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4、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连接关系不够紧密。

5、我国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比较单调,功能不强,特别是农民自组织发育缓慢。

陈玉光.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济南大学学报,2003,(13)3:73-77.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取得的成效:

1、是组织机构迅猛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3.57万个,比2004年增长19.1%,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58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582个、省级龙头企业4000多个),比2002年增加2371个,增长107%。

2、是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3、是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4、是联结机制逐步完善。5是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截止2005年底,各类产业化组织共带动农户8700多万户(其中订单带动农户近6000万户),比上年增长3.2%,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5.2%。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增加收入总数达到1100多亿元,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平均增收1336元,比上年增长11.1%。

6、是国际竞争水平凸显。

邹志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发展策略[J].发展研究,2007,(3):60-63.

2.三农问题现状 篇二

笔者通过对江门市“三农问题”历时半年时间调研工作,并通过召开座谈会、人员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恩平、鹤山、新会等地调研,较全面地分析了江门市三农问题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一、江门市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门市三农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考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一些领导对于三农思想上不重视,致使政策上不配套,没有相关的措施和办法;行动上不落实,绕着矛盾和问题走,经费没有给予足够扶持,问题越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产生不重视的根源首先态度问题。一些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决策意图,没有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感,没有把三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统筹规划。其次感情问题。有些干部缺乏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不能深入农村做调查研究,对真实情况掌握不够,或者只到彩旗飘扬的地方指导工作,缺乏到贫困地区访贫问苦,漠视农民的冷暖疾苦。最后政绩观问题。认为农业短期效益甚微,见效周期长,很难出现跨越式发展,抓农业政绩不明显,以致不愿抓农业。

二是在农业管理体制上,政府职能应从管制向服务转变。目前,地方政府在农业上的决策仍然带有较浓的计划经济色彩,也导致了干群磨擦和资源浪费。政府在为农民提供充分的市场信息和咨询、技术推广和培训、病虫害预测预报、抗灾减灾救灾、风险管理、检测检验、法制保障及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服务体系已缺失或严重不足。

三是农业政策存在一刀切的缺陷,江门位居“珠三角”,享受不到广东省里的一些农业优惠政策。例如在“繁母猪补贴政策”除恩平市由省给予部分补贴外,其他市、区均享受不到省的财政补贴,地方财政不堪重负。而经济发展好于江门的东莞市虽不养猪,但却能享受到此政策为其带来的猪肉价格的优惠,存在“杀贫济富”现象。

二、江门市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

(一)农业方面

1. 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不少农田还保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易旱易涝农田面积还较大,工程亟待修复或新建。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地方财力两个因素,导致对农业的投入普遍不足,这些年来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偏少,新建项目少。另外,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致使农田地力下降,中低产田面积比例大。

2.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不足,农业产值增长速度缓慢

江门市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高效农业比例低,还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全市农业产值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2007年全市种植业增长速度为-3.84%,林业增长速度为0.67%,牧业增长速度为1.08%,渔业为2.37%。

3. 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装备不足,服务能力弱

经多次机构改革后,传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受到破坏,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薄弱,科技队伍不稳定、人员老化、知识退化、素质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下降,技术后劲不足、人才流失与老化、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受到较大的破坏,出现“人走、网破”的现象。管理体制不健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组织创新滞后,难以形成核力。乡镇农技站行政上受乡政府的领导,业务上接受农业局的指导,实行双重管理体制,许多乡镇农技人员围着行政工作转,负责“包村”、计划生育等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难以展开。至于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几乎尚未起步。

4. 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不健全

江门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宗农产品产量大,但在本地加工农产品数量不多,附加值不高。流通体系不完善,农产品销售难,不少的冬种农产品经粤西流通渠道北运到全国。

5. 扶持政策不合理

江门是广东省鲜活农产品主要生产供应基地,每年向粤港澳地区提供大量的粮油肉菜产品。但是,现行农业扶持政策未能调动江门市发展农业积极性,个别地方出现了“农业越发展,地方越贫穷”现象。以种粮直补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为例。2008年,江门市的种粮直补面积275.19万亩,补贴种粮农户的资金2200万元,江门市县两级要负责1100万元;全市能繁母猪351359头,应发补贴资金总额3513.59万元,其中省级财政仅支付236.74万元、市以下各级财政需负担3276.85万元。仅以上两项就占当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0.59%。

6.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相对较低

江门市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与综合实力低于周边城市(见表1),辐射带动力弱;主导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业滞后,缺少有力的技术支撑,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名优产品少,特色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低,缺少核心竞争力。这些都导致的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数据来源:“农业龙头数量”“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根据广东省农业厅、相关各市2008年末公布的有关数据整理而成;“农业从业人员”根据广东省及相关城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有关数据整理而成。

7. 集约化程度不高

江门市发展规模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虽有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府热、农民冷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动力不断加大,但许多农民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鲜事物,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淡薄,很多农民不愿意参加专业合作社,即使参加,也对履行义务没有主动性。因此,江门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是由政府牵头组织,农民自发组建的较少。

二是发展质量不高、带动力不强的问题。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市产业化组织发展到277个,带动农户28万户,占全市农户的39.8%,遍布各市区,涉及农、林、牧、副、渔、加工等产业,覆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科技等领域,但是真正能正常发挥作用,规范运行的较少,大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开展正常的活动。而且大多数合作组织规模小,功能不全,缺乏与市场的对接,带动力不强,没有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三是内部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科学的问题。全市真正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条件的合作组织不多,只有少数几家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运行,多数合作社内部机构不健全,社员之间缺乏严格的约束制度,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是重组建、轻扶持的问题。各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非常重视,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质性的扶持政策没有真正到位。大多数合作组织都存在贷款难、登记难、运行难等问题。各职能部门支持的力度不大,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农村方面

1. 农村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依然相对落后

近年来江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工作取得新进展,“村村通公路”工程成效显著。但是仍存在1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道路进村方面,全市1083个自然村中,仍有68个自然村为沙石路面,未铺装沥青水泥路面的农村占总数的18.47%,并呈行政等级降低,沥青水泥路面里程比重下降。所以,目前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同城镇相比相对滞后,农村行路难、学生上学接送难、部分边远沿海老区饮水难等问题仍然存在。

2.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江门农村医疗等社会服务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但是有村卫生室的村848个,占73.87%,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858个,占74.7%。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滞后,在许多地方,农民仍然是求医问药难,求学求知难,享受文化生活难、渴盼科技服务难。

3.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滞后

代耕农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江门市代耕农有12678户、50973人,代耕面积17.95万亩。2005年国家免征农业税及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先后实施,一些代耕农与当地村民就承包问题出现分歧,导致代耕矛盾纠纷经常发生。

4. 沼气工程建管服务相对滞后

无论从气候还是原料等各方面看,沼气都是最适合工门市农村发展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是科学发展的最好体现。但是受资金与技术影响,制约了江门市农村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农村能源管理机构及队伍已不存在,沼气工程的管理和维护服务滞后,建管脱节日渐突出。截至目前,全市沼气工程基本由外地公司设计施工,还没有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沼气建设和管护队伍。

(三)农民方面

1. 农民收入水平低

2007年江门农民人均纯收入5887元,增长率为5.99%,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10.5%),在珠三角九市中列第8位(见表2),同此看出江门不但农民收入低而且收入增长缓慢。

资料来源:江门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广东省统计年鉴》

2. 农民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匮乏,造成了他们对新技术、新观念、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二是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宗族、地域、观念根深蒂固,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 妇女权益问题

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一些权益受到侵害出嫁女不断上访,要求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江市三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强化领导干部服务三农管理制约机制

政府各部门要真正树立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的意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观念和政绩观的转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体系,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将领导干部服务三农、解决三农问题能力列入干部考核机制。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按照现代标准积极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大投入,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和土壤改良。二是建立健全农田设施管护制度,坚持“建设与管护并举”方针,落实管护责任。三是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改善落后地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点,科学安排生产的原则,通过区域布局调整、引导示范、扶持龙头带动、引导项目实施等手段,立足各镇、村现在的生产特色,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的现代农业。一是科学规划优势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做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规划,明确各地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二是大力引进优质高效的品种,促进种植业、养殖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根据珠三角城市圈日常生活需要,生产鲜活农产品;四是根据城市生活质量提升需求,发展名优花卉、珍稀苗木等到高值高效农业,适当发展高附加值的创汇农业;五是大力发展冬种生产,推广马铃薯、甜玉米等高效粮食产业,引导种植蔬菜、水果等反季节品种,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和生产效益。

(四)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良种良法的引进消化、示范推广工作,重点是根据市场需求,引进优良、高效主导品种,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二是推动基层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采取科教下乡、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增强农民科技意识;三是引导、扶持农业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服务公司等,为农业合作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拓宽服务范围,增强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农机、育种、融资、担保、保险等专业服务;四是强化农资供应流通和质量监控等服务体系建设,规范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流通秩序;五是以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信息服务,发挥信息科技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重视农产品集散网点和流通体系建设,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和专项补助,推进对产地型农品集散和骨干农产品专业市场改造工作,完善农业和农产品信息收集发布制度,大力扶持各级供销社,加快培育流通性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拓宽农产品营销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

(六)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的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出路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实体,而且更重要的是带农致富平台。龙头企业承担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带农致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大社会责任,政府应当给予更多的扶持,更多的优惠,应当将有关惠农政策尽可能扩大到龙头企业。针对龙头企业的创新专项科技政策,将更多的农产品精深加式产品开发项目列入政府有关科技开发计划,给予财政经费扶持。

(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工业化,带动农民增加非农收入;加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生产力提高,发展生态农业、三高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以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为切入点,进一步做好“千企扶千村”工程。

(八)加快农村沼气发展

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允许更大比例的扶持资金用于大中型沼气工程,建立服务体系,待时机成熟可采用市场化动作,对服务的农户合理收取一定费用,以保证沼气使用的良性发展。

(九)规范土地流转

对代耕农正确甄别界定,完善土地流转合同,从源头上避免新的代耕矛盾发生,制订化解土地代耕历史遗留问题的相关政策,为各地代耕农问题解决提供依据。

(十)保障农村出嫁女权益

3.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篇三

关键词:食品安全 政策工具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44-03

1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生产既满足了国民生存的最基本需求,也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食品工业稳定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大支柱产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形成了统一的食品生产标准体系。然而,大量化学品的使用、一些生物物种的变异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环境恶化,使得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接踵而至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国民的高度关注和担忧。近年来,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毒胶囊事件、毒馒头等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地刺激了全国人民的神经,成为我们心中无法除去的伤痛,也成为我国存在诸多食品安全问题的有力佐证。

2 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1)我国尚未形成良好的诚信体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个体受到利益的驱使,极易做出欺诈性的经营行为。而且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各项制度也不健全,使得社会个体的内外利益关系很容易出现失衡的状况。从公司内部来看,经营者与受雇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均衡,使得欺瞒经营者、剥削劳动者的不诚信行为频发。从公司外部来看,公司与国家之间、公司和公司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利益分配不合理,也滋生了侵占国家利益、损害其他企业或者消费者利益的不诚信行为。

(2)监管不力使得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一是食品监管涉及面广、涉及人员众多,而我国监管机构部门繁杂、职责不明确、监管经验匮乏,造成食品安全监管漏洞百出;二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三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完善、不合理,现阶段有多个部门共同承担食品安全管理的职责,可以说是多管齐下,不过却存在着“谁都能管、谁也不想管”等明显问题和缺陷,极易产生监管盲区、导致管理失灵。

(3)信息不对称、缺乏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检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滞后。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会破坏市场交易者之间的利益均衡、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最终影响社会公正和公平。食品作为一种商品,出去商品的一般属性外,还具有搜寻性、经验性、信用性三种特征。消费者通过亲身体验,可以感知食品的搜寻、经验特征,却难以全面了解到食品的信用特征情况,所以作为买方的消费者就处于了信息不对称的不利条件下。加之食品生产标准混乱、检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滞后,“次品驱逐良品”的现象就会大量发生,最后使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运作,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4)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薄弱。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强弱于社会食品安全监督的效果直接相关,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越关注、辨别能力越高、防范意识越强,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效果就越好。然而目前,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力量还有待提高。首先,食品生产、检验、销售等过程涉及面广,想要理解这些程序需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普通消费者虽然经常购买这些产品,但对其相关生产、质量等问题依然无法理解和充分认识。其次,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消费者面临着难鉴定、难举证、难调处、难投诉的四难境地,食品生产企业往往抓住这一点而变得肆无忌惮,对消费者的维权行为置之不理。所以,人们遭遇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因为找不到便捷的解决途径而自认倒霉,放弃维权。可见社会缺乏坚定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和有效的应对途径、消费者鉴别食品安全的能力低弱和食品安全维权态度不积极,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一个根源。

3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对策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实行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工程等,食品安全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我们需要加紧建立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与身心健康。今后,我们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紧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创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有的高度。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公平合理的市场交易氛围,建立透明的信息交换机制。同时加强诚信教育、增强社会诚信意识,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和经营管理者的不诚信成本。通过诚信意识调解人们的行为,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社会风尚。在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过程中,让道德规范成为法律的有力补充。

(2)全面构筑食品信息监督体系。

一是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定期评估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停业整顿,消除相关隐患后再恢复生产。同时,广泛运用现代科技技术,不断提高信息搜索能力,给予企业准确、快速的评价。

二是各级各单位应抓紧成立食品安全相关检测和科研部门,大力支持有关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全面有效的监督食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做到食品安全万无一失,还消费者一个安心。

三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重点把关审批环节。继续严格审批等相关制度,加强管理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许可证发放等环节,保证食品市场的稳定发展。

四是提高公民食品安全防范能力、加强社会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是联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有效发展的复杂系统性问题,需要全社会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因此也就需要我们每个人树立相关意识。在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之外,还要大力培养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提高媒体的参与度,加大社会监督力量。

(3)统一食品相关标准,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现阶段,我国食品标准杂乱、层次不明,急需我们建立统一的国家标准。2010年上半年,农业部新组织制定和修订农兽药残留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20多项,同时指导各省级农业部门制定新的区域性、地方性配套生产质量控制规范和操作规程。今后,我们应不断积累食品安全方面的基础性数据,为制定有害物质残留限量、建立完整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残留标准体系打好基础;研究与制定种植产品、养殖产品和餐饮业食品的相关控制标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4)加大对食品安全相关技术的科研投入。

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政府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加大了相关技术的科研投入,《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大专项课题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启动实施的。专项实施以来,我国食品相关安全技术力量得到显著提升,初步建立起食品安全标准支撑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高了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提升了食品工业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国家已将食品安全问题列入《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科研力量。这些研究的重点将是:风险评估、溯源预警、高通量快速检测的开发和标准建设等方面。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今后要在检测对象、方法和仪器设备方面实现新突破,重点是农药、兽药残留、食品、饲料添加剂检测技术以及生物毒素、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和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溯源设备领域。在整体上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科学技术的水平。

4 结论

食品安全是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性问题。政府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强对食品市场产品安全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食品安全环境。今后,还应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相关技术的科研力度,不断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在现阶段我国具体国情下,想要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充分调动个人、政府、企业的积极性、参与性,不断增强公民的诚信意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政府的服务监管力度,创造积极的食品安全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郝俊冉,郝晓冉,李彦彬,段相林.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发展策略[J].粮油加工,2009(10).

[2]罗松明,杨文钰,刘卫国,雍太文.四川豆制品加工业现状分析与展望[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0(03).

[3]李爱英.探析我国服装品牌折扣店的发展对策[J].消费导刊,2009(21).

[4]庄寿增.对我国木材干燥技术创新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林产工业,2008(02).

[5]王义深,舒德程.中小型纺织企业现行状况与发展前景[J].山东纺织经济,2009(05).

[6]许远平.庆元县木材检查站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

作者简介:姓名:许丹丹,性别:女,出身年月:1980年4月28日,籍贯:中国,学历:大学本,毕业院校:浙江工业大学,现有职称:

4.中国诚信问题之现状 篇四

但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人民的道德 诚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在社会诚信方面表现为: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等。

2.在个人诚信方面表现为:说假话、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彩票、考试作弊、偷逃税款、骗取保险、虚假广告、假球黑哨、假医假药等等,不一而足。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近年来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绝,在人们购买的书刊音像制品当中,盗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3.在企业诚信方面表现为:一是企业不守信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二是企业不讲信誉,相互之间拖欠货款。三是企业合同违约严重,利用合同进行欺诈。四是企业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五是假冒伪劣盛行,制假贩假猖獗。

4.在政府诚信方面表现为:一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多变、不守承诺、随意性大、暗箱操作。还有一些干部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不久前,中纪委、中组部巡视组组长任克礼发表文章,认为“现在的危险是滋生腐败和不讲真话”,提出要把“不讲真话”当作一个严重问题来解决。

`````````````````````

如此多的种种出现在这个文明的国度,到底原因为何?

我认为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管理教育的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也有个人自身的原因。具体原因主要是:

1.“文革”及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新中国是从旧社会中脱胎而来的新型制度,为了彻底消除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影响,解放以来对旧的思想文化和传统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清算和批判,其中有许多成功的方面,也有一些惨痛的教训。特别是“文革”使很多优良传统遭到破坏。在批判摒弃封建思想糟粕时,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也丢掉了。讲真话、实事求是遭到打击和批评,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反而得到赞扬好处多多。同时,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封建思想影响下,人们或缺乏独立人格、或迫于压力,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意愿,只好违心地说假话。久而久之,社会诚信就自然被破坏了。

2.道德教育的虚化。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思想都把诚信看得非常重要,但却仅仅或主要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仅仅或主要局限在强调注重个人自觉自省上,对实践层面和社会约束方面的要求和设计不足,从而导致了诚信教育的苍白无力。如“狼来了”和“烽火戏诸侯”等教导人们不说谎、不作假的故事,谁也没有真正拿它当回事。当今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也还是局限于泛泛而谈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有力和有效措施。特别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和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教育者说的和做的不相一致,致使被教育者不以为然,大大地削弱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3.对市场经济的模糊认识。在学习和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也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是密切联系的,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统统都是腐朽落后的东西,因而在学习市场经济模式的时候把信用等一些与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合理理念也给否定和排斥掉了。还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要有法制保证和制度约束就可以了,诚信等道德观念在市场经济中不很重要。实际上,法制和诚信是市场经济的两个轮子,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没有法制,市场经济将出现混乱,没有契约,市场经济也

名不副实;但是没有诚信,法律就会大打折扣,契约也是一纸空文。

4.个人主义膨胀,利欲熏心。在计划经济时代,强调的是“一大二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要求绝对服从组织,不讲个人利益。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获得了独立经济人地位,个人利益得到了充分尊重,利益最大化成为人们遵循的最高原则和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些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膨胀,为追求一己私利不惜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由此产生了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伦理道德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使社会诚信受到冲击。

5.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由于市场经济活动数量大、变化快,加之信息的公开公正和迅速有效传递尚未实现,使交易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给失信和欺诈提供了可趁之机;因为社会流动性加大和市场交易的不确定,也使失信者有了从事欺诈而逃避打击处罚的社会环境。同时,政府在市场准入、市场管理、市场监督、信息反馈等许多方面还缺乏完善的制度,在对失信者处罚力度上还缺乏有效的措施,政府一些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方法和自身素质不高,社会中介组织、社会舆论环境作用不充分等,也是失信存在和蔓延的原因。

6.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者打击不力。在美国,有关诚信方面的法律有十多部,对不同方面、不同环节的信用要求都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还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如对造假,在美国可以最高处罚500万美金,加上10年徒刑,而我国《消法》对造假的赔偿只有两倍。我国在市场经济立法方面近年来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还不够完善和具体,特别是对于社会失信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失信者敢于违法。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第一;我认为是历史上的弊端。古代学者著书立传,基本上都在当时政治压迫下完成的,这就造成了书的大体内容是教导人们臣服于君王,服务于君主的奴性思想;这就造成“强政府、弱社会”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导致了个人对政府的依赖,结果便是独立思考能力的弱化。因此,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标准不是是非,而是像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指出的那样,“以官的标准为标准”。缺乏是非标准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人没有道德底线,可以为一己私利为所欲为。近两年来出现在安徽的偷盗村、云南的拐卖儿童村、福建的诈骗村,便是彻底丧失是非标准和荣耻底线的恶果。第二;还有就是中国人没有世俗生活之外的“超越意识”,缺乏“终极关怀”,一切以“身”的安顿为依归,造成“有一口饭吃就行”的极端世俗化的人生态度。因为缺乏宗教对精神的提升,加之长期处于食不果腹甚至朝不保夕的处境中,中国人最大的愿望就是鲁迅所说的“但求做稳奴才 ”。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诚信,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所以我认为国家必须严格重视这个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才能使我国的明天更加美好。但由于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存在已旧,在纠正时必须从源头着手。

首先,铸造诚信社会风尚,应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诚信友爱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立身之本,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学校生存、发展和提高办学品位的需要。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希望则国就有希望。现在的青少年若干年后将走向社会,他们的信用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当代学生应该立志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而诚信乃是立志的基础,无诚信则无以立志,即使立志也是空话。青少年求识欲强,可塑性强,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时机,而且,这一时期培育起来的诚信,比较牢固,好坚持,不易蜕变,因而,我们的诚信教育必须从我们的小学生抓起,将学生的诚信教育进行到底。

其次,学校作为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要以开展诚信教育为抓手,要将诚信教育要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还要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再次,教师的言传和身教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两条重要途径。从道德教育这个角度来说,身教的功效大大超过言传。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教职员工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项制度建设,将诚实守信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通过奖惩机制,促进教师做到诚信治教,诚信修己,诚信育人,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诚信教育走向社区、进入家庭。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

也许你只是路旁一株普通的小草,无法如鲜花般灿烂迷人;也许你只是山涧一条不为人知的清泉,无法如大海般浩瀚奔腾;也许你只是芸芸众生中一平常之人,无法如伟人般惊天动地举世瞩目„„你可以如此普通、平常、默默无闻,但绝不可以丢掉诚信这做人之本、立事之根,让诚信与我们同行吧!

5.农村住房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五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 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

而农村住房建设该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有所打算、有所思考、有所规划,尤其是 村容村貌的整体规划方面要有个整体布局,作长远打算,不能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无序建设。

目前农村住房问题主要有六个问题。1)方案选用不合理。

农村建房一般无建筑师参与,往往是随意摆布,各家相互抄袭、盲目攀比,其结果是不节能、不节地、不适用、不美观、不经济,建筑与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也格格不入。日本农村住房建设发展的主要潮流是形成最具特色的民居文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住房建设来说,更重要的是形成风格,创造特色,传承文化和思想脉络。2)结构设计不合理,无正规设计图纸,施工随意性大。

目前,农村建房95%以上无正规施工图,建房时东抄西仿,仅凭经验动工,在建造过程中随意拆拆改改,建筑质量没有保障,抗灾能力低。比如基础的设计不合 理,有些农民片面考虑节省开支和方便施工,没有任何地质资料,忽视了软弱土和淤泥质地基的危害,基础埋置过浅,又无加固措施。另外,一些重要构件的布置不合理,而导致对建筑的损坏。许多住宅现浇板根本没有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板内配筋和板的厚度严重不符合标准。许多出现问题的房屋都是不考虑 房屋的开间和进深尺寸,主筋一律用双向钢筋网,连续板上部的负弯矩筋按3根/m放置,而且放置不标准,也没有按规范要求扎成网片放入,而只是在浇筑时随意放置,板的厚度很不均匀,有的只浇到6 cm~7 cm厚,有的达13 cm~14 cm厚,对板的自重影响较大。所以拆模后不久或拆模后一段时间内屋面就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最后造成板面下坠或沿墙、梁上部及屋面四周、墙板交接处出现裂 缝,致使屋面多处渗漏。轻则影响使用功能,重则影响整个房屋的结构。美国和欧洲等国家,人口密度低,土地私有,在发展农村住房的过程中有许多标准设计图纸,其中大多数可以直接供使用者使用。3)施工人员技术素质低,质量得不到保证。农村建房都是一家一户,建筑规模小,大的施工队不愿承揽,施工队伍大多是个体瓦工、木匠工等杂牌队伍拼凑而成,一般都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和专业技术考核,缺 乏基本的建筑施工知识,技术工艺落后,施工不得要领:他们在配制砂浆、混凝土时不知道何为配合比,粗细骨料也不称量,凭经验搅拌,对砌筑砂浆或浇筑的混凝 土要求达到的标号及强度心中无底,砌体质差,灰缝不标准,通缝现象严重,砂浆饱满度不足;预埋的拉结筋随意放置,长度、方向、间距都不标准,造成纵横墙接 槎 不牢;干砖上墙,因砂浆严重失水而导致砌体强度降低。以上种种做法都降低了房屋结构的安全性、可靠性,使房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4)材料以次充好或偷工减料影响质量。

目前社会上的建材市场相当混乱,不合格、不标准、低质量的产品,冲击整个建材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整个建筑市场的材料抽查合格率不足40%。

5)农民质量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

目前农村家庭普遍以3-4人或三代同堂的5-6人居多,房屋面积在90-350平方米。90%的农村住房面积大于150平发米,与他们的传统生活习惯、盲目求大的价值观,和农村家庭结构复杂且住房意识有很大关系。造成村镇住宅工程质量隐患严重和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不重视工程质量,是人的因素。尤其是农民群众缺乏对建筑知识和法律法规的了解,有摆 脱 不了“亲帮亲、邻帮邻”的建设方式,也让非法施工队伍钻了空子,匆匆签订“合同”,不按法律规定办事;而这些施工队素质差,大部分根本不懂建筑工程施工,更木能解决工程施工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工程质量抱有侥幸心理,结果房屋倒塌,屡见不鲜

6)农村住房风格各异,没有形成社会特色。

人均住房面积24.9平方米。农民住房主要是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房屋,分别占76%和20%。目前农村农户的住宅建设,村容村貌的整体规划没有通盘考虑和长远打算,农户是各自为政,放任自流,农户新建的房不少,村容村貌村没有大的改观,宅基地大量扩张,还有浪费土地的现象。

关于国内的政策,最基础的就是国务院办法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这里面详细写明了农村宅基地的申请、审批、使用的程序、规则和条件。其实根据我国农村住房情况的现状,国家目前在大力提倡钢结构住宅,这几年陆续有个把有关 钢结构住宅的示范基地建成,但这些基地的基调都很“高大上”,对于在农村条件下的应用还有很大差距。因为农村居民对于现今的技术往往不以为然,他们更多在 乎的是如何花小钱办大事:我的房子要宽敞明亮,高台阶大窗户,最好比邻居家的高一点;风格嘛,欧式的或者伊斯兰风格的都不错,古罗马那三种柱式也挺漂亮,能用都用上;房间数目要多,空间要大,家里来亲戚住得下;最好带个仓子之类的,存粮食或者种子什么的方便;如果有能让我们省钱的高科技产品,如太阳能屋 面,那当然欢迎,但是操作起来最好不要太麻烦,也千万别经常出故障,要皮实一点;……所以,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是解决农村住房问题的根本条件之一。

顺应国家的政策,对农民们来说,大力宣传新型钢结构住房的优势,全力推进新型农村住宅建筑体系的开发,实现产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和市场化建设,把价格控 制在能接受的范围内,辅助太阳能、保温墙等节能措施,让“省钱”不止进行在盖房时,在日后使用中也能省钱是吸引他们的关键。很遗憾的是,目前国内针对农村 住宅的扶持政策,我们发现的只有对贫困居民的资金补助,其余诸如技术支持、维护指导、优质原材料直接供应等方面尚未起步。

2015年两会上,“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新土改”、“实行特大镇扩权增能试点”是农村住房政策的关键词,这些都是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范畴。

在2015年两会“新土改”的关键词下,相比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简短提法扩展了不少内容,包括: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审慎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试点。

此外,“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行特大镇扩权增能试点,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的提法,都是在为新型城镇化指出明确的道路。

新土改带来的不仅是农村集体用地和宅基地的入市,而是政府希望以这样的措施来推进卫星城的崛起,“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而这些镇级行政区域也会因此在政策、土地及项目安排上获得更多的倾斜,产业政策等会更有利于发展和进行招商引资,尤其是改变目前到了镇一级无土地指标可用的状况。

另外政府还对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做出很多改造补助。分散供养五保户。是指未进敬老院安置、仍在农村分散居住的五保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原则上只安排无房或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

低保户。是指生活比较贫困,享受了国家低保政策,有民政部门颁发的低保证书的农户。

贫困残疾人家庭。是指家庭生活比较贫困,有残联部门颁发的残疾人证书的农户。

其他贫困户。是指经济上比较拮据,收入在当地贫困线以下的困难农户。

6.民营企业诚信问题现状 篇六

中国民营经济60年来的曲折历程,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史诗般的悲喜剧。在这60年中,发生了许多足以催人泪下的悲怆故事,更有一幕幕令人欢欣鼓舞的热烈场景:毛泽东“四面八方”的精辟阐释和《共同纲领》的诞生,惊心动魄的“三反”、“五反”运动与著名实业家卢作孚之死,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欢庆锣鼓,“五老火锅宴”上的肺腑交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春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兴起,“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以及光彩事业的辉煌。这些都必将以浓墨重彩载入史册。

民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决定着市场经济能否健康有序发展以及在此市场中的一切主体的生死存亡。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民营企业要正常运转,必须以相互履约为前提,立足于诚信。但是,同时市场经济是以利润为导向的经济活动,民营企业的自利性决定了它在面对违背诚信可以带来巨额利润的诱惑时,也可能弃诚信于不顾,作出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有这样一组数据:我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财务费用约2000亿元;另外,近年来合同交易只占经济交易的30%,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合计起来,我国每年因不诚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近6000亿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政策也越来越有利。民营企业凭借着良好的机遇和自身的努力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逐渐加深。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体制改革和市场监管不到位、法律不健全以及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等问题,我国民营企业的诚信缺失问题更加严重,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企业自身的危害可能在短期内无巨大体现,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尤其是我国加入了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其必然对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产生致命的破坏力,也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以及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沉重的打击。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诚信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之于如下两点:

1、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

第一,民营经济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来源。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加上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性和整体效益不佳,民营经济的贡献相对也越来越大,比重越来越高。截止至 2007年,我国民营经济的总产值已经占全国GDP的65%,每年创造产值超过 10 万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有些民营经济发展早且快的省份,民营经济已成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例如,2006年广东省民营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实现增加值10454亿元,占全省GDP的40.5%。由此可见,民营经济已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

第二,民营经济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据《2006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实际存在1.5亿,且每年新增多达600

多万人,加上城镇下岗职工约4000万人,实际需要增加几千万个就业岗位,而2006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仅为1184万人。”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民营经济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渠道。2006年,全国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已达到6395.5万人。民营经济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经达到84.1%。另外,民营经济占全国城镇就业比重的75.8%,吸纳了70%的国企下岗职工。今后中国的国民经济命脉主要依靠国有经济,而就业必须依靠民营经济。

第三,民营经济的繁荣,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利于我们更快地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民营经济从产生的那天起,由于其产权清晰,经营机制灵活,对市场经济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和城市下岗职工的主要就业渠道。从全国范围看,经济发达、人民首先富裕起来的地区恰恰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而且民营经济比重越大,地方经济就越发达。相反,国有经济比重大,改革滞后的地区,经济就比较落后。如民营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仅2007年上半年,全省GDP已达13544.46亿元,牢牢保持着中国内地经济总量第一名的位置。而象黑龙江、河南等国有经济比重大的内陆省份经济发展都比较缓慢。

第四,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高瞻远瞩地为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国有企业不仅要实行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还要对中小国企改变经营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主体,而竞争性强的行业,国有经济应逐步退出。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的多元化;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民营经济成为填补国有经济退出领域的重要力量,行业涉及高科技、轻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竞争性强的、国有经济应退出的领域,其迅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一方经济,构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利于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经营者队伍;有利于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

其次,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塑造非公有制经济的良好形象。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的不断增长以及企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使社会对民营经济的信心不断增强,逐步消除行业准入、金融税收政策和法制环境对民营企业的种种不公正待遇。民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持续的发展使政府逐渐认识到,如何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使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中的形象迅速提升,增强了社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心。

2、诚信对于民营企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诚信是民营企业良性发展的宝贵资源。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民营企业的“精神资本”,它是一般物质力量所无法替代的。民营企业能否开拓市场,主要取决于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又主要来自于民营企业的信誉。民营企业拥有了诚信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持久的财富,也等于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所有民营企业的从业人员,都应以诚信为行为准则,做一个合格的市场参与人。

其次,诚信是提高民营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诚信能使民营企业赢得广阔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获得持续发展;诚信能增强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而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诚信是民营企业的一种销售力,比技术、产品等对民营企业的利润和形象更具膨化作用,诚信经营自然获得丰厚的企业利润。

第三,诚信是民营企业间发展战略联盟的需要。激烈的全球竞争、快速的技术变化和新产品的开发周期缩短使得民营企业只有结成战略联盟,才能降低成本,规避风险,为民营企业获得新的市场、获得新技术和发展规模经济。民营企业之间只有诚实守信、真诚合作,才能使企业联盟稳固发展,抗击外来风险。

7.三农问题现状 篇七

1 服务的现状

1.1 提供高质量和及时的气象情报

中国以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1/5的人口,这也就说明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2 多种气象预报产品,使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有所提高

现如今,我国各地已经有多种气象预报产品,例如,短时、短期的天气预报;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播种期预报和农作物产量气象预报,准确率一般在92%左右。

1.3 通过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

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为民提供气象信息,例如,开通12121气象咨询电话、建立涉农网站以便查询天气预报、火灾预警、气候分析等多种气象为农服务信息,例如,像河北省气象局就建立了适应于当地农村的气象信息传播系统,以手机短信为主、语音信息为辅进行播报,这个系统可在灾害天气来临时启动,短时间内完成对全省5万行政村的气象灾害的预警,并且能及时的根据天气的变化做出预警信息的公示。

2 我国气象服务三农遇到的问题

2.1 范围较小的服务领域,单一的服务对象,较低的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气象服务三农的领域大多局限在生产粮食上,而在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的加工业等方面未有太多建树;在服务对象方面,重视领导层决策多过于服务农村和农民,而气象部门对当地具体情况缺乏理解,导致服务水平低下,只能给出气象情报及预测,却不能对当地农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做出更佳的指导,建议大多模棱两可无法施行。

2.2 准确率及精细化程度尚有不足

地方政府和农民朋友所采取的措施要依靠气象预报来做判断,而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尚且达不到要求,例如,短期天气预报,就目前的水平而言国际国内都做不到定时、定量和定点的预报,只能进行“模糊”预报或者概率预报,而依据这种结论,当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农民朋友和地方政府很难依据不明的预报做出明确的判断。

3 气象更好为“三农”服务所采取的对策

3.1 气象服务三农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

我国很多地区地形复杂,气象监测站少,因此得到的数据没有代表性,需要建立监测网络,使较复杂的山区等环境也能被很好的监测。另外,要建立自动气象监测站,服务于农村抗灾防灾;建设和逐步完善增雨防雹系统,配备高效先进的催化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作业人员,提升人工对天气的影响水平;并且还要加强农村电网、建筑物的防雷能力,组织好农民的防雷工作,从而减少雷电灾害给农民朋友们带来的损失。

3.2 气象服务三农的水平要提高

在农村建立完善的天气预报系统,加大天气预报方面的科研力度,努力提高预测准确率,针对极端的恶劣天气,能够准确的预测,以满足农民朋友们的需求。

3.3 做好气象信息的推广工作

针对农民群体的特点,要加强报纸、广播及电视对气象信息的推广,把精细化的气象信息传达给当地农民,增加天气预报节目次数,在农忙时节目延后播出,以便广大农民都能及时的得到气象信息;推进固话咨询及手机短信定制气象信息服务,降低资费标准,使气象灾害预测信息及时发送给农民朋友。

4 结束语

我国气象服务于三农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要提高其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广泛的建立监测网络,从而提高气象服务于三农的水平,把准确的信息传达到所有需要的农民朋友手中,让气象信息得以充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曹运平.我国气象服务三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3(12):52.

8.河南农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优化农业结构;农产品;产权改革

一、河南农业现状

河南有闻名全国的五个第一,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粮食加工大省。同时河南也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河南的经济不管如何发展,河南人始终不敢懈怠农业的发展,河南的粮食产量连年刷新记录,解决了近一亿人吃饭的问题。河南粮食总产量从2000年起连续七年蝉联全国第一。这几年河南农业在全面发展,河南的油料产量、牛饲养量位居全国第一,羊饲养量位于全国第二,生猪以及棉花的产量位居第三。目前河南农业综合生产力稳步提升,河南依托自己的气候以及地理优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规模日益壮大,农业和农村经济总量有了一足的增长,综合实力逐渐增强。尽管如此,河南农业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決的问题。

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在短缺经济时代,河南各地都以粮为纲,种植业所占比重大,畜牧业所占比重小,不管资源条件如何,搞的都是“小而全”、“杂货铺”,没有特色,没有比较优势,资源利用率低,在发展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情况下,这种格局正在逐渐打破,基本格局开始由粮食“一元结构”向“农经饲”“三元结构”转化。随着人民群众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主要矛盾,已从供给短缺、需求无法选择的数量性问题转化为因供求之间品种、品质不适应而产生的结构性问题、供求关系的这种变化,使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制约问题已凸现出来。主要表现是,大宗农产品因大量积压、滞销,价格回升乏力。这种低消费水平下的粮食过剩,已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二)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从历史上看,河南每遇重大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水平就会下降。据不完全统计,自1949年以来,每年成灾面积约为158.7万公顷,旱灾多于涝灾,在旱灾年份,受旱减产近3成的农田在133.3万公顷以上,减产粮食平均10 -15亿公斤。涝灾最重的年份,成灾面积在266万公顷以上。最严重的1994年达868.7万公顷。因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农田基本设施水平的不同。各地受灾、成灾面积极不均匀。如1998年全省受灾面积累计达644.56万公顷。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的影响,河南农业资源短缺状况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河南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我国水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河南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4。

(三)农村人口转移困难

目前我国农产品过剩,农民收入增幅缓慢的状况,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非农业人口相对较少的原因,且从长期看,后者是造成农副产品消费相对过剩的真正关键。

有人说,目前城镇人口失业下岗人员这么多,实行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不现实的。但最有说服力的是效仿和范例。目前,造成部份城镇人口下岗失业这么一种状况,是计划经济时期所奠定的旧的产业结构形成的。从根本上说,这些人员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产业结构缺乏紧密联系,是真正的夕阳工业的产物。美国直接和间接为农业服务的人员多达2000万人以上,而真正从事农业第一线生产的人员不到全国人口的2%。

(四)农村科技人才缺乏

据测算,河南目前每万个农民中只有2.5个农业技术人员,与全国平均水平8名和世界发达国家平均100名相比差距很大,河南农业科技人才中本科以上的高等农业人才只占15.7%。据调查,截至1996年底,河南农民中参加过各种技术培训的人员累计只有222.46万人,占同年农村从业人数的5.8%。农村人才呈现“三少” ,即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少、高级人才比例少、农民参加培训总量少的状况。无论在农业科技人才方面,还是农业劳动者在农业教育培训的数量和结构上,都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河南农村从事基层科技推广的人才数量太少。

三、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优化农业结构

根据市场前景预测,河南今后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应始终把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放在首位。据调查,优质专用小麦价格要比普通小麦价格高10%左右,河南目前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500万亩,仅此一项就可为农民增加可观的收入。河南目前畜禽产品产量已达541万吨,居全国第三位,但因质量问题,目前比全国市场价格偏低1/3~1/2,今后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品的选题已属当务之急。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村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如何组织农民的问题,农村经济问题,核心是如何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为了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必须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搞好农副产品加工,归根到底要采取龙头+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实际上是农产品加工市场,为了推进和实现农畜产品的深加工,经过80年代至90年代的发展,河南目前已拥有一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和“二次结算”等办法,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已与成千上万种植户和养殖户联系起来#通过上规模、上档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如漯河/双汇”,目前已发展到年产30万吨火腿肠,带动了30万户养猪户脱贫致富、周口味精厂,目前年加工消化小麦已达220万吨,固始三高养鸡集团,通过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办法,均已跃入全国大型生产企业和基地。

(三)拓宽农村人口转移渠道

要彻底解决农副产品生产的相对过剩,从根本上要逐步增加非农产业的人口数量,拓宽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渠道,要通过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等途径,逐步将过多的农业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一部分进入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工人;一部分像美国农业那样组织成为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队伍;一部分人口可迁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这三条渠道,河南农业跃上新台阶的必经之路,也是扩大内需解决今后农产品过剩的基本途径。

(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体制创新和农产品提价已不能使农业摆脱困境,增加政府基础性投入是使农业摆脱困境的根本途径。加大社会基础性投入,如大中型水利基本建设投入、中低产田改造投入等,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产品生产带来的损失。适当加大生产经营性投入,如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农业科技服务投入、小型水利配套设施投入等。

(五)加快乡镇企业产权改革

随着要素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乡镇企业明晰产权的要求也相应强烈起来,产权的清晰界定,有利于企业所有者形成稳定、有效的利益预期,或得到有效的产权保护要深化、完善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需要积极促进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型,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加大力度发展乡镇企业可资利用的要素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和经营者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孙旭.我国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问题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

[2]陈新芳.提高郑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对策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

9.共享经济现状问题决策分析 篇九

摘要:共享经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通过回顾共享经济产生的背景以及其迅速发展的过程,我们可感受到第三方网络平台的急剧发展以及大量闲置资源正在被有效地配置。从政治经济学产权理论视角分析共享经济形成的原因、现状与特征,进而研究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发现问题,最终为解决问题提出决策建议以及得到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共享经济;资源配置;产权理论;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0-02

一、共享经济的背景及发展

共享经济,又称分享经济,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有偿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利用分享他人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最早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在论文中提出,作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使用权时代》一书中也曾对“共享经济”这一产权分离的经济模式做出预言。目前随着Uber、Airbnb等一系列实物共享平台的出现,所有权地位逐渐降低,使用权地位逐渐凸显,加上快速发展的第三方平台和大量闲置资源,共享开始从纯粹的无偿分享、信息分享,走向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共享经济”。

二、共享经济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

产权分为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四方面,因随着生产力发展,所有制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产权在其四权间具体职能配置方式不同,而产权理论所研究的对象正是四权主体之间关系,因此下文将运用政治经济学产权理论视角对共享经济各方面进行分析。

(一)共享经济产生的原因分析

催生“共享经济”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在众多的产生原因中也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的,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移动智能设备发展浪潮。一方面,移动设备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大量的出租车司机、专车司机开始拥有智能手机终端,接入滴滴、Uber等平台,在平台上合理规划自己时间资源所有权中的处分权;另一方面,移动端技术几乎满足了消费者随时的需求,并且可以匹配最有效的服务。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十分高效对资源进行配置,尤其是对一些原来因供给渠道窄、信息不对称而闲置的大量资源,达到了资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最大化满足资源所有者的收益权。

第二,产能过剩。在某段时间里总供给相对超出总需求,就形成了产能过剩,但共享经济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汽车中空闲的座位和汽车的闲置时间并没有利用起来,生成了过剩产能,但通过共享汽车这些闲置资源都能被有效的利用起来,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问题也会减少,同时开车的人还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因此,过剩产能促进共享经济这一循环模式的产生。

第三,经济危机的出现。经济危机导致美国失业率在2009年达到9.3,人均GDP增速达到-3%,而共享经济形成一种使用权从所有权中分离的商业模式,在这种交易模式下资源所有者仍拥有其他三权,只是将使用权转移给消费者,消费者只需对资源使用权付费即可,因此可获得更廉价的服务。

(二)共享经济现状与特征分析

1.共享经济现状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共享经济”虽然正式发展的时间不长,但是其发展速度却势如破竹,推广十分迅速。

首先,共享经济规模持续增加,在中国,2016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就约为3452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参与者总人数达到6亿人,比上年增加1?|人左右,报告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其次,由于共享经济仅使用权转移,其覆盖行业范围也不断拓展,由价格较高的固定资产向价值较低的非固定资产扩展、由有形产品向无形资源扩展,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共享经济从汽车、房屋等高价值固定资产向衣服、床位、工具等低价值产品领域延伸,从实物到非实物形态的无形资源,如经验、技能、数据、时间等。目前,共享经济产权分离的发展带来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和消费升级,为消费者带来了差异化的、品质化的、层次化的消费内容。

2.共享经济特征

共享经济是在新时代中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创新,具有闲置与共享两大特征:

第一,共享经济启用大量闲置资源,并有效配置。共享经济本身并不创造资源,其利用的资源原本就存在,只不过被忽视、闲置在一旁没有得到使用而已,而共享经济正是将这大量闲置资源聚集起来,并分配给需要它的人,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提高其利用率,将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并以此获得回报。例如美国Airbnb,房主将闲置空房间租给需要它的人,通过共享剩余的房间资源和社交获益。共享经济释放闲置资源,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共享经济催生新的产权观,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产权分离作为共享经济产生的基础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私人物品的产权通常是不可分离的,即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都归物品所有者拥有,但是共享经济却做出了创新,物品所有者让渡出物品的使用权给消费者,而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仍然归所有者拥有。例车辆所有者本来拥有对车辆的整个产权,但共享经济通过第三方共享平台将私家车的使用权让渡给消费者,从而充分调动社会车辆的运营潜力,为民众提供差异化的中高端服务并使车辆所有者获取一定利益。通俗地说,你的物品还是你的物品,你拥有它的所有权,你只是在你不需要它的时候把它的使用权交给了别人,而你从中获利。

总之,共享经济是不同于传统商业模式的创新型模式:以公共信息平台为载体,以获取一定报酬为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所有权与使用权暂时分离的商业模式,从而形成“个人对个人(P2P)”交易市场,最终让之前大量闲置资源得到最优化的有效配置。

(三)共享经济产生的影响:优势及问题分析

1.优势分析

第一,共享经济通过产权变革,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体验并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产生“消费者剩余”。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购买商品的主要目的通常是为了“使用”。对于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而言,如果仅仅是为了使用,显然不一定非要拥有所有权。所有权所涵盖的权利要大于使用权,因此通常而言,为“购买所有权”所要付出的成本通常要大于为“购买使用权”所付出的成本。共享经济就是通过变革产权,将商品的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只需支付少量“使用权”的费用就可以达到本身的目的,从而产生“消费者剩余”,并且可以获得特殊的体验。

第二,共享经济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共享经济运用“闲置资源,闲置时间”模式降低其生产要素机会成本。例车辆所有者暂时不用或是不想用的车辆就属于闲置资源,共享经济致力于将这些闲置的车辆信息汇总到信息平台,其他需要使用车辆的消费者通过平台了解到这些闲置资源的状况选择可使用的车辆,从而实现车辆的使用价值,闲置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另外全球资源是有限并减少的,共享经济高效配置资源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顺应时代发展方向。

2.问题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共享经济也是如此,虽然带来了很多正面积极影响,但也存在着问题尚未解决。

第一,缺乏社会信用体系。显而易见,共享经济是建立在资源所有者与使用者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缺乏信用是其最重要的问题。Airbna在创立之处就因为有房客将房主家大量物品盗窃而引发其平台的信任危机。而在中国也有类似事件,北京市民曾在共享单车“摩拜单车”上发现假冒的二维码,若消费者扫此二维码进行款骑车,那么钱就会自动进入骗子的账户。这不是摩拜单车第一次遇到问题,按照摩拜广州给出的损毁率数据,每一万辆摩拜单车即有1000辆遭到人为破坏,其中包括涂鸦二维码,破坏锁芯以及直接偷车。为了防止这类信任危机事件,只靠摩拜的积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用社会道德力量进行约束。

第二,法律与市场监管有待跟进。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公众积极参与将资源供需方连接,这其中必定会涉及用户的大量个人信息,而这些信息被平台大量收集后如何利用、去向以及安全等问题是实际存在的,这需要建立新的法律体系来监管,毕竟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对于每个人是重要密切的。如若依据现有法律,多数共享经济模式均有“违法”嫌疑,面临随时都可能被叫停的灭顶之灾。在线短租行业在国内仍处于灰色地带,监管层对C2C的短租模式在税收、安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均无明确答案,共享经济的发展对现有的政策、制度、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质量、标准化问题,还未形成规模。消费者在体验共享经济时常会体会到:滴滴打车有司机不认路,Airbnb房主的设施与服务不周到等,这些均体现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共享经济下产品质量未达标;还有,社区租赁类平台上的物品多数是非标准化,这使得用户有很大概率借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另外由于出租人认为平台没有太大的利益可图,社区租赁平台的规模十分有限,因此这类租赁平台无法形成规模化经济。

(四)共享经济决策分析

针对以上分析共享经济存有的问题,接下来提出决策建议。

首先,需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信任是共享经济重要支撑。我们需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比如可效仿美国Airbnb以用户的实名制社交账号facebook评定信誉度,中国可利用芝麻信用分这一较普及大众的信用评价指标进行信用评价,从而提升信用体系。

其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市场监管。共享经济共享各类闲置资源,包括一些货币资源,其安全性保障对于共享经济尤为重要,因此完善其法律与市场监管刻不容缓。例如,在一些资金借贷平台要对民间借贷合同的法律效力、借贷利率等做出明确规定,逐步落实监管政策,将风险限制在一个理性区间里,为资金所有者保驾护航。因此需相应的法律体系在纳税、产权及用户财产安全方面的支撑,即通过法律与市场的严格监管,将一些不合格的参与者淘汰出局,及时发现并清除?L险,让这一行业往规范化发展。

最后,加强第三方平台的系统化,规范化。在共享汽车平台,可设置硬性规定,只有通过当地路线熟悉度考察后的私家车司机方能进入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并不仅仅拥有一辆私家车就能随意申请进入第三方平台为客户提供服务;另外,在共享房屋平台上也需要对进入平台的房屋环境和屋主服务做出一些限制性条件等等。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资源始终是有限的,在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形成人均资源匮乏的局面,共享经济为我国打开了“资源共享,产权分离”的经济发展新思路:由于中国人缺乏信任基础,C2C模式存在明显弊端,未来中国共享经济可以从C2C+B2C混合模式开始发展,并在这过程中构建良好信用体系,最终达到C2C程度;其次我国未来一定要重视无形资源的充分利用,比如大量的闲置时间与知识,都是有使用价值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老人悼词范文下一篇:教师节礼物 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