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启发性教学方法

2024-08-21

具有启发性教学方法(7篇)

1.具有启发性教学方法 篇一



【能力解说】

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指观点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就是说,或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观点较为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派生出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观点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等等。总之,不是读完就了事,而是言虽尽而意无穷,让人读后有回味的余地。



【策略解读】



1.观点要能阐发自己的独特理解。所谓“独特”,就是要使文章的观点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所以,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必须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写那些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论。



2.观点要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前提是所论述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如果读者对某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毫无兴趣,那是无论如何不会产生“启发作用”的。怎样引起读者的关注呢?这就要求所论述的问题必须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甚至可以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写作,必须迅速把作文试题的话题或命题,与反映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不论面对什么题目,都要首先想一想,为什么当今会提出这个问题?我的文章要反映或解决当前存在的什么问题?这样,人们才会关心它,才会研究它,才有获得启发的前提。



3.观点要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同样一个道理,大家都能讲出一些道理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正确的方法论看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



4.观点要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严重地禁锢着我们的思想,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考生很难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与当今弘扬的创新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考生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也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文章中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如“弄斧必到班门”“名师未必出高徒”“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卷未必有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也是好士兵”等。这一组全新的观点,带给人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的弘扬。



5.观点要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世界上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弄清一个事物产生的辽远而广阔的背景,那么就不难摸清这一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若能理清与之联系着的事物,则透视这个事物也不会是什么难事了。《淮南子?说山训》中说:“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知天下之寒。”它告诉我们从与事物密切相关的某些细微迹象中,可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变化。对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的正确估计,往往反映着一个人思维的睿智。



【例文解析】



话题:转折(北京高考作文题)



转 折



生活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更加渴望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

看那边那个正在买彩票的男人,穿着和长相,都再普通不过,单位发的尼龙布口袋放在脚边,里面是今晚要吃的菜。男人又一次选了那组号码:自己的生日加妻子的生日加儿子的生日。我把镜头再次推向他:“先生,您中了吗?”男子擦了擦汗讪讪地说:“下次吧,下次一定会中。”我指了指手中的摄影机:“说好了,今天去您家做个访谈,您看……”“哦!好好好,来吧。”男人捡起兜子招呼我一起走。



男人说:“你不能理解,我需要一次转折,一次人生的转折!”他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锅铲,一滴油溅到我的胳膊上,很烫,像男人眼中对未来殷切的希望。我说:“您以前为什么不期待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呢?”“以前……”男人把菜都盛在白瓷盘里,“哦,那时候太傻,总以为日复一日地干好工作就总会有起色,可是……哎!”



来到狭小的屋里,男人的妻子——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坐在小凳子上,一言不发,她始终是一言不发的,以前她可不是这样一个女人,她有着正常家庭主妇的聒噪和八卦,直到有一天,她那“同一战壕”里的“苦难姐妹”忽然中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从此便逃离了这个里弄,开始了新的生活,女人那天疯了一样的像男人那样重复着那个“姐妹”的话;“人生是需要转折的!不然就像咱们一样,苦熬一辈子都未必能出头呢!”然后,女人忽然沉默了,据说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叫作失语症。



“从此我就开始买彩票,我和这个家也的确需要一个转折来过更好的生活。”男人说。



我把镜头定格在男人的双眼,问道:“买彩票等于您生活的转折?”



镜头里的是一种很坚定但也很盲目的眼神,我又问:“您只是想让这个家越过越好,一直以来都没有变过?”“没有啊!”男人说道。“那么,在您不知道有转折这么回事儿的时候,您……”我问。镜头里的眼神一下子很激动:“不知道的时候,我不是说了吗!整天傻干,工作工作工作!就是为了能让生活有起色啊!啥!可这个顶屁用!没有转折,这一切都顶个屁用!”



我重新调了一下镜头,问道:“您所谓的转折,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是如何来的?”



男人说道:“转折就是那个能让我们家一下子好起来,过上富裕生活的东西,它是怎么来的?呃……彩票……你说呢?”



镜头里的男人的身影苍老而无助,我问:“转折难道是我带来的?”男人眼神空洞,嗫嚅着什么,旁边是他那很沉默很沉默的妻子。我只有起身告辞,忽然门开了,一个男孩跑了进来,看到男人和女人,解嘲地笑了笑:“又犯病了。”既而转向我:“我都听见了,量变到了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谈不上转折,他们竟然不懂!”



我走了,摄影机里最后闪现的镜头是男孩无奈的脸庞,没想到竟以高中政治书上的话结束了这次访谈。



从量变到质变,男人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他生命中的一次转折,只不过,与他期望的恰恰相反,沉迷于运气带来的转折,他已经由车间技术人员变成了下岗工人。



成功和失败或许只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判断,而一个人经历的真正转折却是他对原有信念的背叛,对自己控制命运决心的背叛。



解析:由优秀的技工、聒噪的主妇到无业的游民、失语的患者,由摄影机里的音容到政治书上的话语,由尼龙布的口袋到锅铲上希望的油花,大时代的潮流,小人物的悲欢;成年人的木讷,小孩子的纯真;幸福的神话,赌博的人生,这些共同演绎出“成功和失败或许只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判断,而一个人经历的真正转折却是他对原有信念的背叛,对自己控制命运决心的背叛”的中心,这一观点具有新颖性和启发意义。



【请你试试】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秋天,葡萄熟了,高高的葡萄架下来了一只只馋嘴的狐狸。第一只狐狸在葡萄架下一次次跳起,又一次次重重地摔在地上,但它坚信“坚持就是胜利”,最终因体力衰竭而死。第二只狐狸具有林黛玉式的忧郁气质,它在一次次的失败后找到一根藤条在葡萄架下自杀了。第三只是一只生性急躁的“张飞狐”,失败的耻辱让它怒火中烧继而破口大骂,结果这只骂街的狐狸被农民一锄头打死了。第四只狐狸是有名的乐天派,几次无功而返后,它咽下几口唾沫,自语道:“这一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酸葡萄。”于是它又唱着“鸡呀羊呀都到哪里去呀”的小曲走远了。第五只是一只精神脆弱的狐狸,几次失败使它的精神彻底分裂了,从此人们常可以见到一只蓬头垢面的狐狸,口中念念有词:“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

在人生中有谁会不遭遇挫折和失败?这个故事会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就“面对失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

提示:这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生活中要有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太高只能给自己的人生平添遗憾。为此立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①目标的确定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②在生活中要善于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根据自己的优势,努力实现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③生活中要学会放弃,要敢于放弃。放弃不合适的目标,不是怯弱的表现,而是理智的抉择。④失败是人生中在所难免的。面对失败,要怀着一颗平常心。

2.具有启发性教学方法 篇二

一、教育者对“双语教学”概念的正确理解

很多中小学校并未完全认识双语教学的真正内涵。他们或是把双语教学同全英文授课混为一谈, 或是单纯强调英语, 并将其作为吸引生源的旗号。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和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目前在中国多数情况下是指汉英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过程中, 不能因加强英语语言教学而削弱了学科教学。国家“十一五”双语教学实验项目组最新研究表明, 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汉语和英语两种教学语言应被科学地穿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两种教学语言的穿插并不是指教师在一堂课上或是讲授一篇课文时, 简单地交替使用中、英文, 而是指将两种教学语言合理分配到不同的教学阶段。例如, 小学科目中的科学课约有50课时, 教师可以从中选择25课时进行全英文授课, 另外25课时进行全中文授课。其中, 词汇数量少、语言易理解的课文应用全英文授课, 难词难句多、内容不宜理解的课文应用全中文授课, 从而做到内容有别、难易有别, 有助于学生运用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习。

二、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统一的“双语学科教学体系”

全国双语学习研究中心发文指出, “双语言、双文化、双思维、双目标”是双语教育鲜明的特色, 是双语教学中两种语言结合, 中外文化交汇, 东西方思维方式互相作用以及学科内容与外语语言整合学习的精辟归纳。双语教学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开展由来已久, 例如加拿大一直以来都在实行英、法双语教育, 新加坡、香港实行英、汉双语教育。尤其是欧盟, 为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欧盟大力发展双语教育, 加速欧洲各国之间沟通无障碍化。新加坡和香港本来就以英语为官方语言, 英语教育根基深厚。欧盟则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 国土面积小、国家间联系紧密、各国国民亲缘关系近, 成员国可以共享大量的语言资源。因此, 他认为中国的双语教学虽然要积极借鉴国外经验, 但我们的语言教育资源情况与国外迥异, 故不能僵化套用其模式。

三、教育部门对“双语教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双语教材的规范认证

所谓的教育部门对“双语教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双语教材的规范认证, 即在国家制定的双语教学课程标准总体框架内设置课程、研发使用教材。同时, 还涉及到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估, 即设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对双语教学进行质量监控和跟踪评估。体系的建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目前, 我国的双语教学尚处在实验阶段, 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任重而道远。

四、结语

双语的和谐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 双语现象是人类进步的表现。语言的交流是必然的, 未来应该是一个双语或者多语的社会。汉语教育是本, 外语教育是柱, 双语教育是路。要想求得双语教育的稳步发展, 就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双语教育模式, 重视在学科教师中培养双语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的跨文化、跨学科认知思维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智慧的发展, 提高学生汉语和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语言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世界语言的交流和传播实际上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推广双语教育势在必行。

摘要: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和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目前在中国多数情况下是指汉英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过程中, 不能因加强英语语言教学而削弱了学科教学。国家“十一五”双语教学实验项目组最新研究表明, 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汉语和英语两种教学语言应被科学地穿插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 要做好双语教学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教育者对“双语教学”概念的正确理解。2.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统一的“双语学科教学体系”。3.教育部门对“双语教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双语教材的规范认证。本文将从这三个基本条件出发, 浅析具有中国特色的说与教学。

关键词:双语教学,正确理解,科学体系,规范认证

参考文献

[1]包天仁.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3日第3版.

3.具有启发性教学方法 篇三

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深刻”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所谓深刻,就议论文而言,就是能从社会生活和文章材料中发现人所未见或不曾注意到的东西。

如何使文章写得深刻?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文章中所论述的观点具有启发性。

观点具有启发性,即观点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也就是说,或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观点较为辩证,使人读后能加深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能够派生出对其他方面的思考,从而拓展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观点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和外延,等等。

如2010年天津卷满分作文《白昼与黑夜》,文章开篇就把生活的世界按时间划分为白昼与黑夜:“我们生活的世界由白天与黑夜组成,在昼与夜的不断交替中,我们的生活如穿梭”,既符合实际(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包含白天与黑夜的),紧扣话题“我生活的世界”,又似另有所指。接着从真实的白天黑夜写到人生的白天黑夜,这是第一层;然后以“曾经的我,只喜欢白天,却害怕黑夜”点明黑夜的意蕴,即代表着失败、迷惘等。当战胜了黑夜,驾驭了黑夜之后,自信便回来了,这是第二层;接着递进到更深的一层,“驾驭了黑夜,让我重新审视黑夜”,体现出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思考也更深了一层,这是第三层;结尾再以“我依然穿梭在白昼与黑夜之间,因为这本是我生活的世界,但我已经不再迷惘与沉睡”,收束全文,细腻真切地揭示了一个从惧怕黑夜到战胜黑夜,最终重新认识黑夜的人的内心世界。文章逐层深入,做到了分析深刻而立意深远,观点颇具启发性。

在写作过程中,考生要想实现这一发展等级,需要在议论中点亮哲思。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并用科学的唯物辩证法去看世界、辨事理。也就是说,要增强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1.从道德、精神层面思考生活的意识。人生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人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的完善。具体到写作时,要体现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人格、信念的坚守等。

2.敬畏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人生来是平等的,人是社会最宝贵的资源。因此,具体在写作时要体现对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尊重,着眼于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认识理解。

3.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意识。思考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科技创新与社会民生的关系、社会发展与和谐的关系等。具体到写作时,可涉及如何继承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文化,“瘦肉精”事件与企业文化、社会责任,日本地震的抗震救灾与国际影响等。

4.思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意识。从自我的角度说,要有积极的价值观和处世态度,要有堅韧顽强、执着冷静的品格,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说,要有崇尚公平正义、博爱宽容、欣赏倾听、团结合作的生活原则;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说,要认识到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就方法层面而言,追因问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写作时,要善于提出“为什么”“怎么办”,以此引入深层次分析。因果论证是就论证而言,它表现在外部方法上;“以问引论”是就思路而言,它表现在内部逻辑关系上。

如2010年浙江卷满分作文《角色转换之间》,该文先以“资格老”为话题的切入点展开立论,接着肯定而明确地做出“角色的确在发生转换”的判断,并以事实加以佐证,然后运用因果联系推理,分析角色转换的原因:“而角色也并非‘那边独转’,在父辈与我之间,角色或许没有完全转换,但至少已经转换且影响十分明显。一方面由于自己年龄的增长,人格独立性显著增强,不再习惯一味‘屈从’父辈的教导而喜欢在一些问题上独立发现意见。另一方面,的确是在科学文化的学习中,在对各方面的接触中,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因而有了可以进行角色转换的资本”,再以一句“然而为什么角色转换偏偏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呢?”顺势转入深层原因的分析。该文作者从现象着手,但不停留在一般的现象分析上,而是从现象到本质深入议论,运用因果分析法,揭示事物(即年长一辈和年轻一辈在角色转换之间)因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本质,使文章说理充分,论据充足,思想深刻。

4.具有启发性教学方法 篇四

一、备课“深入”教学“浅出”的教学智慧

散文文本结构的“散”的直观性和叙述主体情感的“凝”的非直观性的解读落差, 往往是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学好散文的主要因素, 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这一学习难题便是散文教学之首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 教师就要有“深入浅出”的教学智慧。笔者认为, 散文教学的深入和浅出, 就是教师赏析散文文本要“深入”, 即深刻把握散文文本结构的“散”和叙述主体情感的“凝”的辩证关系, 明确叙述主体情感是把散文文本有机组合的线索, 是主题的表现, 整合有效的教学材料和赏析资源, 形成合理而生动的教学内容。而教学语言要“浅出”, 即教师在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之前, 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了然于胸,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教学语言, 保证教学的良好互动, 达成学生在学中得, 在得中悟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散文时,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创作基调和叙述主体的情感, 笔者用“作者心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有目的地归纳人物的中心事件, 即订全年的鲁迅先生办的《莽原》杂志;被学校开除;办分校, 请教师上课;始终微笑、温和;处分取消, 学生回校上课, 她不喜反忧 (虑及母校前途, 黯然至于泣下) ;请愿被杀。中心事件归纳出来后, 笔者继续以“这些事体现了刘和珍怎样的性格?”这个问题继续设问, 让学生从中心事件本身去分析人物性格, 将难读的文本简单化, 在学生分析刘和珍这一人物时, 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文章关于事件本身的注释来获取刘和珍的性格, 这样学生很快地对刘和珍做出了自己的评价:订全年的鲁迅先生办的《莽原》杂志说明刘和珍批判旧文化, 追求新思想;被学校开除说明了刘和珍藐视宵小, 追求正义;办分校, 请教师上课体现刘和珍敢于担当, 追求进步;始终微笑、温和则是刘和珍友善温和有教养品行的集中体现;处分取消, 学生回校上课, 她不喜反忧 (虑及母校前途, 黯然至于泣下) 和请愿被杀两事说明了刘和珍一个爱校爱国, 追求民主自由和民族尊严的爱国青年。认识了刘和珍后, 笔者趁热打铁地设置了“这么优秀的女青年却死在了请愿的路上, 那么, 是谁杀了刘和珍?对于刘和珍的死和杀人者, 作者情感如何?”这一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逐渐切入主题, 教学至此, 让学生把握“表达对牺牲的刘和珍等人的悼念 (悲) 和对执政府滥杀有志青年反动行为的愤怒 (愤) ”的叙述主体情感已不是难事了, 紧接着笔者以“通观全文, 作者对执政府行为的不齿和愤怒是否仅止于执政府的这种虐杀请愿爱国学生这一残暴行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在讨论中得出“无耻文人的造谣中伤也是作者深感不齿和愤怒的”的结论, 全面福建厦门●柯榕财了对执政府的认知, 最后以“在这场惨案中, 作者还提到了另一群体———群众, 那么, 群众在这次惨案中的角色是什么?作者对于他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发问, 引导学生对文本创作另一意图的剖析, 最后得出“群众同情遇难者, 也表达了愤怒, 但是终究选择苟且偷生来面对, 对群众, 作者‘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至此, 全文叙述的情感便完整而深刻地展现出来了。由于对文本和学生做了深入而充分的解读, 因而教学过程深入浅出, 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二、养成学生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的教学智慧

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 其最终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即实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 就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基于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就要有养成职业学校的学生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的教学智慧。笔者认为, 要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养成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 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坚持散文教学的“深入浅出”原则,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 “深入浅出”的散文教学 (包括其他文体的教学) 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其有效性不仅表现在容易活跃教学氛围,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还在于这种模式是学生可模仿的学习方式, 因而, 学生只要自觉地将这种模式应用到散文的阅读中, 自然就容易在学中得, 在得中悟, 从而形成良性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自觉。

2. 坚持“经典文学作品导读与推介”原则, 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笔者认为, 语文教师如果坚持有意识地给学生进行经典文学作品的导读与推介,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阅读, 广博学生见闻, 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成从“收听者”到“阅读者”的角色转变。学生一旦从“收听者”角色转变成“阅读者”, 他的阅读的文化自觉也自然养成了。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智慧

叶圣陶先生在《论创作》中谈到艺术作品的鉴赏时, 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为例, 说“要领会这两句诗, 得睁开眼睛来看……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一幅画面。领会作者的意境, 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 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 这也是一种快乐。”笔者认为, 叶圣陶先生的这种阅读快乐的获得是“驱遣我们的想象”阅读文本后产生的审美情感体验的结果。而我们的阅读主体———职业学校的学生囿于知识能力、阅历经验等方面的因素, 不易在自主阅读散文文本时获得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 因而, 作为教师, 就要求具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的教学智慧。笔者认为, 要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审美情感,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引导学生感知文眼, 领悟叙述主体的情感, 形成高尚的道德自觉和审美情感的文化自觉

可以这么说, 散文之情韵, 全在于“文眼”, 抓住了散文的“文眼”, 就亲密了阅读者和叙述主体的情感关系, 也更容易使学生将叙述主体的情感立场转移成学生自身审美情感体验, 获得情感共鸣。《荷塘月色》一文中, 叙述主体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就诱使学生主动知人 (了解作者) 论世 (了解创作背景) , 感悟叙述主体在国难家仇的情感立场, 从而关注叙述主体情感变迁和主题揭示的内在联系, 并将这种情感提升为高尚的道德自觉和审美情感的文化自觉:爱国爱家, 使课堂教学就极具思辨意味和文学色彩。

2.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我们知道, 作为叙述主体情感抒发的主要媒介, 文本中的人事物景总是叙述主体主观意识的呈现, 因此, 文本语言便有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显著特色。基于此, 笔者认为, 品味语言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重点。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咀嚼文本妙词佳句, 品味其中蕴藏着的情韵, 并把这种情韵潜移默化成学生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 最后达到促成学生养成学生审美情感的教学目的。笔者在08高职预科班教学《荷塘月色》一文之“月下荷塘”部分时, 就比较成功地引导学生从品味语言中获得审美情感。尤其在荷花这一景物的教学引导上, 更是深得学生共鸣。在赏析荷花时, 笔者以“在作者眼中荷花是怎样的情状?”这一问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关于描绘荷花的言语, 学生很轻松地明确了答案:运用比喻 (博喻) 修辞手法, 将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和出浴之美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袅娜”形容荷花, 用“羞涩”形容荷苞。接着笔者以“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何妙处?”这一问引导学生赏析文本语言, 在赏析中, 从喻体和本体相似性入手, 引导学生从“明珠”晶莹剔透的特点来归纳荷花的晶莹的特性, 从星星这一喻体结合前文荷花“零星地点缀”等词来来品鉴文本的妙处, 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文本所描绘的艺术空间———荷叶为碧天, 零星的荷花为星———既形象而又生动, 来诱发学生审美情感, “出浴之美人”这一喻体中, “美人”情语尽显, 对荷花的赞美自不难理解, 关键是喻体和本体一人一物, 有何相似性?学生赏析到这里, 进入阅读“瓶颈”, 基于此, 笔者从“出浴”一词做文章, 以“美人出浴后给人怎样的感觉?”这一问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从关注美人之美的思维定向中跳脱出来的学生自然“文思泉涌”起来, 经过充分的讨论, “清新脱俗”, 成了最佳的答案, 喻体的特性在讨论中解决后, 荷花美得清新脱俗的审美体验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审美情感被调动后, 教学过程就变得更加流畅了。所以, 当笔者以“袅娜和羞涩又有何妙处?”这一问提问学生学习时, 学生踊跃发言, 师生互动极好并达成如下的见解:“袅娜”以写成熟少妇之词写荷花, 将荷花的柔美妩媚的丰姿拟人化, “羞涩”以描写青涩少女期待又担心的心境写荷苞, 将荷苞待放的忸怩之态传神刻画出来, 可谓形神兼备, 物性人情统一。

当然, 鉴赏文本的意蕴, 体悟文本的意境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情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指导学生欣赏文本的意蕴和体悟学生的意境时, 教师应具有深厚的教学素养和广博的知识面。如把握不同作家文本创作的不同风格, 和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文本创作的风格差异, 并在实际教学中成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的“良师益友”。

总之, 教学过程要实现让学生在“学中得, 在得中悟”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具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和主动进行散文等文学作品阅读并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的教学智慧, 唯其如此, 散文教学的课堂才会越来越生动, 教学成效才能越来越显著。

摘要:优质散文教学, 教师需具有三种教学智慧:即备课“深入”教学“浅出”, 养成职业学校的学生赏读优秀散文的文化自觉,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关键词:中职语文,散文教学,教学智慧,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万福成, 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2]曹明海.文体鉴赏艺术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出版社, 1980.

5.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篇五

1.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体系, 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实践教学体系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决定性教学过程。因此,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点。

1.2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操作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工作实训是城镇规划专业为培养学生基本能力, 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等三项能力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形式, 是相互关连的, 是以实践能力训练为核心, 由低级到高级, 有简单到复杂, 逐步实现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1) 操作实训是基本能力的训练, 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训练, 是完成专业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和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训练。通过各种操作实训, 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 如绘画、建筑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都属于培养基本能力的操作实训课程。以课堂练习、上机、等形式进行。

(2) 专业技能实训是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进行组合的训练, 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 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技能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各类课程设计属于培养专业能力的专业技能实训课程。

(3) 工作实训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以实际或模拟实际对象为背景, 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属于培养综合能力的工作实训课程。

以上这些实践教学环节, 由手绘图到计算机绘图, 由单科到综合, 由真题假作到真题真作, 形成从一年级到毕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1.3 城镇规划专业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 决定了教学体系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基本职业素质进行。因此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仅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更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为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城镇规划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城镇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构建作为整个教学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城镇规划实践教学体系。

1.4 实践教学体系

城镇规划专业实践教学需要通过教学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理解、解析、认知专业知识, 掌握从事城镇规划编制工作所需的技能。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 可分为课内实训、阶段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四个阶段是基于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要求而设置的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 是四个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形式, 同时也是相互关联和相通的, 各自在实践教学中完成不同的任务。

(1) 课内实训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训, 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 与课程同步进行, 由任课教师组织在校内实训室或计算机房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 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点逐个认知和技能点的训练。

(2) 阶段实训是一门或几门课程讲授完成后, 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 由实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目的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

(3) 毕业设计是对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 是检查毕业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全面考核。

(4) 毕业实习是重要的实践教学过程,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 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

2 实践教学组织

2.1 课程实践教学

课程实践教学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效整合起来, 课程体系不仅包含知识点, 更多的内容应该是技术知识体系, 是经过动手操作才能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通过实践教学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环境, 将“学”与“做”, “知”和“行”统一到一起。学生能在以行动过程为导向的实践环境和动手环境中完成课程学习。 (以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为例)

2.2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的选题以实际项目为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某一城市问题的现状调查——分析——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提出规划方案——向当地领导及技术人员汇报交流———修正规划方案, 提出规划成果———通过技术审查,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全过程。

在毕业设计的学生选题、教师指导、学生答辩等各环节中, 结合实践能力的运用和培养, 确定具体的管理程序与要求, 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去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确保毕业设计更好地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2.3 毕业实习

城镇规划专业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实际工作的技能训练, 加强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设计能力。学生到城市规划设计部门, 进入完全真实的职业情境完成毕业实习。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由有丰富实际经验的教师担任, 校外指导教师由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责任心的规划师担任, 两方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尽可能地将实习与今后的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为毕业后融入社会作好准备。要求学生必须高度重视毕业实习, 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 掌握必要的实习方法完成实习任务, 并认真作好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实习结束时完成个人实习报告。

摘要:构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仅可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更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通过实践教学给学生创造一种参与环境, 将“学”与“做”, “知”和“行”统一到一起。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6.具有启发性教学方法 篇六

一、挖掘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 兴趣不但能激发人的求知欲, 引发人的好奇心, 使人们获得大量的知识, 而且还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因此, 我首先演示教材中一些典型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并得出结论,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例如, 上绪言第一节化学课时, 我先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欢迎你一起探索化学”字样, 然后将纸张贴在黑板中央, 让学生先将碱溶液盛放在喷雾器瓶内, 然后喷向白纸, 果然变“魔术”了。鲜艳红色的“欢迎你一起探索化学”字样出来了。学生个个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哇!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觉得很奇怪, 这真是魔术吗?我说:“不是。这就是化学, 是其中的一种化学变化, 还有很多有趣的化学实验等着我们一起参与, 一起分享。”我顺便提问:“有谁看过或听过神婆驱鬼?”很多学生说没有。“那让我来告诉你们, 神婆是怎样驱鬼的。她用木刀在纸上刺死鬼, 结果纸上真的流血 (即她将浸过无色酚酞试液的纸装模作样的用浸过NaOH溶液的木刀切) 。你们想想神婆驱鬼跟刚才我演示的实验原理一样吗?没错, 是一样的。所以这些魔术或驱鬼都是骗人的。我们要相信科学, 实事求是。”通过选择典型的教材探究活动给学生造成悬念, 让学生充满兴趣, 进入神奇的化学世界。

二、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农村的天然物质, 千姿百态, 丰富多彩。我利用好这一天然资源, 将相关的天然物质的变化和书本的知识结合起来。因有的化学变化在实验室很难做, 但在农村却随处可见, 随处可取。因此, 我根据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去搜集有效的实验资源, 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如讲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和热量”时, 时间刚好入冬, 农民们已经把稻谷收好了。我带领学生先去农村参观沼气池。学生了解后就知道农村建立沼气池, 既能节约能源, 也能减少环境污染, 并知道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不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参观、讨论、交流, 有些学生回去后会建议家里建立一个沼气池。

参观完沼气池后, 我又带领他们到水沟、池沼里收集沼气, 让学生真正实验, 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分析结果。实验前我先组织学生认识实验目的、探究过程、注意事项等。然后让学生拿来自带的工具开始自己动手收集沼气。我发现有几位已预习怎样收集沼气的同学设计的实验还不错, 他们把塑料漏斗插在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瓶口, 然后用棍子在水沟、池沼里搅拌。当有气泡冒出时, 他们用排水法收集沼气。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带塑料漏斗, 所以收集时间就较慢。此时, 我就因势利导:“你们看邹海祥等几位同学早已收集好了, 他们真有创新能力。”有个别学生实验失败了, 我告诉他们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获得成功, 我们要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正确面对实验中的困难。实验结束后把收集到的甲烷带回学校, 并完成实验报告与实验反思。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实验, 个个情绪饱满, 兴趣浓厚,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三、挖掘学校现有设备, 做好典型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触类旁通

典型的演示实验, 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特别是农村中学, 学生实验少, 典型的演示实验显得特别重要, 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根据新课程标准, 九年级化学就实验内容来说可归为以下几种类型:常用仪器及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制取;有关性质实验;有关概念阐明实验。而每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都有规律可循。根据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 很多学生实验因仪器不齐等原因而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因而我上课时是这样处理好演示实验的。

1. 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典型实验。

例如, 讲到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O2”时, 实验室制取O2有三种方法:1.双氧水与MnO2;2.加热KClO3和MnO2;3.加热KMnO4。我是这样处理演示实验的。先让三个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一种方法 (包括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操作步骤, 检验方法) , 然后每个组派两个同学上来演示 (每组轮流演示) , 实验过程中有些同学的操作不规范或错误, 下面的同学很认真, 早已发现了, 个个争着发言指出他们操作的错误, 课堂气氛很活跃。有创新的、操作规范的我及时表扬他们, 学生对实验现象深刻。实验后我和学生一起归纳反思, 提出注意事项, 使实验目的更清晰, 效果更优化。学生应而能触类旁通。例如, 我提出实验室制NH3的方法:加热NH4Cl固体和熟石灰。让学生回去设计实验室制NH3的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检验方法, 注意事项等。把所学的知识拓展到中考的考点。学生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去选择用哪套发生装置, 根据NH3的性质去选择用哪种方法收集, 根据NH3溶于水显碱性去选择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通过学生演示实验可以起到示范、启发作用, 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规范操作的作用, 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及时发现学生操作的不足。

2.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演示。

例如, 讲到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CO2的化学性质”时, 我分发给每个学生一支吸管和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用小烧杯装) , 让每位学生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结果我发现他们都对着澄清石灰水吹气, 都看到了好像“牛奶”一样的现象。我说这不是“牛奶”, 这是CO2的性质。它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过自设的学生演示实验, 既提高了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又能让学生从快乐中得到知识。

四、挖掘家庭器材, 做好家庭实验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 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通过家庭实验, 自主实验, 使学生养成探究实验的欲望, 乐于实验, 使化学实验延伸到课外, 伴随学习生活。

例如, 讲到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时, 我让学生回家自做一个简易净水器, 器材在家里寻找。我发现很多学生做得不错, 他们找来矿泉水瓶、吸管、木炭、棉花、纱布、石英沙、鹅卵石等器材, 做了个简易净水器安装在自家水龙头上使用, 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又如, 讲到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3“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时, 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家的锄头、犁等农具不用之后是怎样存放的?学生回来后回答:悬挂在房屋外壁的半空中。再启发学生探究存放农具的最好防范措施, 从而达到全面认识金属的性质和具体掌握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通过以上措施, 可以使化学实验教学贴近农村生活, 使农村中学生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概念, 理解化学原理, 获得化学知识, 掌握化学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农村中学生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本文通过认真剖析实验例子, 总结出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它可以使化学实验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化学知识。

关键词:地区实际,农村中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远蓉.化学教学艺术论[M].西南师大出版社, 1996.8 (3) :1-3.

[2]蔡勤霞.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M].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8.6 (2) :30-32.

[3]刘上贤.中学化学实验大全[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2 (2) :108-180.

[4]胡美玲.九年级化学实验教科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5:23-58.

[5]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6:12-35.

[6]武永新.初中化学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6 (2) :258-265.

[7]王美文.化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8 (2) :68-99.

7.具有启发性教学方法 篇七

一、应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文化灿烂古老、博大精深, 语文教师作为传承祖国文化的使者, 根本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素养和文化气质的人。怎样履行这一神圣职责呢?古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说法, 的确, 教师胸中无墨, 那么华而不实的教学只会换来苍白无力的效果。因此, 语文教师自身首先要积淀一定的文化底蕴, 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人文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师若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现在许多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阅读太少, 缺乏多文学的悟性与感知力。他们往往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 大量参阅某一课文的讲读赏析文章, 然后直接挪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而不肯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由于阅读量、感性积累没有达到一定的量, 所以对文学的悟性与感知力都较差。中学语文教师常讲, 要给学生一杯水, 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但是, 这“一桶水”的概念, 在某些中学教师那里, 就是看比学生多若干倍的教参或与某一课文直接相关的解读文章, 而不肯完整、深入、大量地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试想, 如果没有细细品读整部《水浒传》, 怎能深入体会《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环境中, 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 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的英雄形象。而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 总是把人物置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以其行动和语言显示其性格特征”的写作特色?如果没有完整解读整部《红楼梦》, 怎能总体把握《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的鲜明个性?如果没有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怎能理解《赤壁赋》中东坡那种旷达超脱的情怀正是他艺术才情和精神的升华?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中国古代教师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曾不知老之将至”的痴迷陶醉,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的虚心好学, “朝闻道, 夕死可也”的执着渴求, 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 中学语文教师的孜孜以求、好学不倦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味地认为大学中文系的学习就足以使自己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的话, 是很不明智的。“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师要用丰富的学识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撞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他们自由翱翔于文学的蓝天白云之中。因此, 在开放的空间里, 教师与中外大师促膝谈心, 与古今文化亲密接触, 关注人类文明进步, 发掘人文精神底蕴, 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

一位举手投足渗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 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 这种文化底蕴犹如泉水源源不断, 始终滋润着他们的教学生命。

二、语文教学要有激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语文教学可以说是情感教学, 语文教师不能只懂得汉语知识或文学知识, 更应当培养良好的感情素养。应当以多情善悟的心去点化蕴藏在作品中的浓郁感情, 营造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教堂, 培育出懂情、生情、惜情、有情之人。

但是, 现在许多中学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地复述着统一的作品结论和理解, 没有教师的激情, 没有教师内心的温度, 没有生命的鲜活与质感。难怪有的学生说: “我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哭了, 而老师在讲它的时候, 我却睡着了。”这种教学不是从教师的血肉之躯、从教师的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 而是用嗓子复制出来的。

著名教师赵巧玲说: “善教者, 莫如善诱者;善诱者, 莫如善激者。”著名教师李玲说: “只要我们的内心‘水草丰美’, 我们便会在语文的世界里诗意漫步。”语文教师要学会“煽情”,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感情丰富之人。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经典的例文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 如《念奴娇》的壮美与豪放, 《雨霖铃》的婉约与柔情, 《声声慢》的冷清与凄戚, 《背影》的绵长与感激, 《故都的秋》的落寞与眷恋, 等等, 都值得语文教师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有了激情, 课堂才会有生机, 才能使学生的心灵飞翔。

激情源于爱心。对学生的爱, 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 对语文教学的爱, 同样都是激情的源头活水。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语文课充满激情, 不能不说那是她爱的表达与倾述。有了爱心带来的激情, 可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真正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引导。激情也来自于自信。只有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地走进教室, 才能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挥洒自如。激情还来自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很难想象一个知识贫乏的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举一反三, 使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难想象一个语言苍白的语文教师, 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披文入情, 让文本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点燃火把, 使之火光熊熊, 映红一方天空!这是语文教师的使命, 也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教师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熊熊燃烧的激情基础之上的,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 那即使教学方法灵活, 课堂教学也是镜中花、水中月, “作秀”而已。然而, 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忽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和丰富情感的酝酿, 忽视对学生知识的扩充和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授起课来往往是根据教参机械式地分析。其结果“先生是教死书, 死教书, 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 (陶行知语) 。”当然, 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当前的教学环境及升学压力, 是语文教师被“奴化”了。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少一点匠气, 多一点灵气, 少一点呆板, 多一分个性,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形成意兴盎然的教学氛围。

首先, 教学方法要以“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为原则。有的课文适合朗读, 就让学生多读, 边读、边想、边议;有的课文需要讲解、讨论, 就层层剖析、步步深入;有的课文只要稍加点拨, 学生就能掌握, 那就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 自己消化。例如在文言文教学中, 一般说来, 艰深者应用教读法为宜, 如《阿房宫赋》;较难者采用点拨法为佳, 如《〈登滕王阁〉序》;浅易者使用自读法最好, 如《送东阳马生序》。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 “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 他是会随机应变的, 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 那么, 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 它的名字叫‘活’。”教学灵活绝非随心所欲, 灵活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学得愉快, 学得扎实, 逐步学会自己的语文。

其次, 课堂教学要讲究节奏, 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节奏讲究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有时要“动”, 如讨论、问答、朗读、争辩等, 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 使其保持兴奋状态;有时要“静”, 如听讲、思考、默读、自省等, 保持教学刺激的有效性和长效性;有时要“快”, 在非难点和学生已知处要快, 不能拖沓, 否则会使学生厌倦;有时要“慢”, 在重点、难点之处要给学生充分的吸收、消化的时间, 一味求快, 学生跟不上, 会影响学习效果;有时要“疏”, 一节课的容量要适中, 教学的知识点与训练点连接太紧, 容易主次不分, 学生容易疲劳;有时要“密”, 知识点与训练点太少, 又调不起学生求知的热情, 同样会影响教学效果。一位有经验的教师, 是善于在动静、快慢、疏密之间找到合适的度, 并且善于适时变化。做到这一点, 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会增加, 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 而不是一潭死水。

语文教师方法是灵活多变的,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请语文教师们挣脱应试教育的枷锁, 跨上素质教育的轨道。你将惊奇地发现, 展示在面前的语文课堂, 是一个活力四射、意兴盎然的崭新天地, 是一个鲜活生动、五彩斑斓的全新世界。

上一篇:2010广东省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历年真题库选择题2考试技巧重点下一篇:钢帘线生产控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