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不开的曾经诗歌(4篇)
1.解不开的曾经诗歌 篇一
学生作文 解不开的误会
可能每个人都有被人误解的时候,也只有被误解的人,才能体会到当中无比的难受与痛苦。而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记得那件事是发生在我9岁的时候。那天,秋高气爽,我和伙伴们一起去游玩,就在我们玩得尽兴的时候,一棵大橘子树吸引了我们,“哇!”我们的好奇心促使我们走近了那棵橘子树。在我陶醉在满树大橘子的意境时,我身边的伙伴二话不说,齐心协力地爬上树。一会儿后,他们全都爬上了树,只剩下独自的我站在树下。“你快上来呀!”伙伴们都叫我上去,我知道他们是要摘橘子,便大声嚷嚷:“我不去,你们快下来啊?”他们都不理我,于是,他们一起把那棵树摇晃了,接着,树上的.橘子一个接着一个跌落下来,我看到这样的情景感到不妙,就大声说:“你们快下来啊,等一下主人看到了,会骂我们的,快住手!”
他们还是不理睬我,还越摇越厉害,我不停地劝他们,他们还是不停地摇。哎,事情有转机了,不知什么事发生了,他们不但停止了摇晃,而且就像流水一般飞快地下了树,下了树之后,无影无踪地消失了。这是,周围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夷!怎么这么奇怪?他们为什么这么快就走了呢?”我的心里疑惑了。就在我疑惑之时,突然,壁家的老爷爷生气地走向我,此时,我还不知到一个困难正向我逼近。那个人接着怒气冲冲地对我说:“好啊你,竟然偷我的橘子,气死我了,我平时还这么关照你,竟然恩将仇报!”
我反驳说:“我没有,是我的伙伴们弄的!”“你还撒谎,周围只有你一个人了,你的伙伴们呢?你妈妈没教你的吗?野孩子,看在邻居的份上这一次我原谅你,下一次,如果你再犯,我肯定不会放过你。”说完便走了。这时,我的脑袋一片空白,呆呆地站在那里,委屈的泪水接踵而至,一滴一滴地往下落。心里反复地说:“爷爷,您为什么不听我的解释呢?这真不是我做的!”就是这一次的误解,史爷爷对我有了天大的意见,每一次见到我,都像旁若无人一样,远远的避开我。而我也没有向他解释,因为这解释起不了作用。
每次,遇到爷爷后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哭起来,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和难受。也就是这件事,使我做事也很谨慎。这件事,我永远都忘不了。至今,这误解仍旧没有解开。
2.解不开的羁绊 篇二
我慢慢变得依赖你,你却无法成为我一个人的朋友。你人缘很好,谁都愿意陪你疯,你和她们滔滔不绝地聊着小说,那种别人无法介入的气场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寂寞。我只能埋头假装心无旁骛地用功读书,期盼着在成绩上获得一些优越感,可你对我纯粹的、满是敬佩的赞叹却总让我泄气。
时间久了,什么事物都会相互渗透。越来越多的人说我们像连体双胞胎,表情、神态、脾气、性格如出一辙。我浑然不觉,直到有人偶然问起我为何要模仿你,我才瞬间惊醒,羞愧不已。你却毫不在乎,那份大度不知给了我多大的宽慰和勇气。我们开始有共同语言,变得更亲密。烂俗的言情小说,你来构思我来写,我瞎编的词,由你来谱曲,上课偷偷分吃一份早饭,常常旁若无人地笑到癫狂,让老师气恼又无奈地笑着让步。
一直都给人没心没肺、神经大条的印象,但对真正懂你的人温柔,你从来都是这样。父亲赌钱欠债,深更半夜会有人拿砖头砸碎你家玻璃窗来恐吓,父母只得假离婚……你讲起这些经历时云淡风轻得似乎是别人家的事。那天,马路上的风很喧嚣,你的头发被吹得凌乱,我帮你捋顺,瞬间又被吹乱,你哈哈大笑自顾自往前走。“有时候,无差别的善待是最大的冷漠啊。”你转过头来认真地说。
还有一次,因为我埋怨你给我的同学录留言写得太少,你一语不发地夺回去重写,第二天还回来时写了密密麻麻5000字,字小到勉强才能辨认。那时我通过了自主招生被提前录取,早已高枕无忧,你却还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我好后悔没让你多做几道题,争取我们将来还能在一起,而不是让你挂着黑眼圈交给我这样一份无关紧要的东西。
我们还是分开了。手肘与手肘的距离变成了四层楼。起初我还会放下繁重的作业跑上楼去找你。不愧是你啊,人际关系还是那么厉害。看着你与她们打成一片,我渐渐意识到,我要失去你了。创新班的压力有时大到无法承受,无止境的作业和不间断的考试让我身心俱疲,也没时间去纠结那些事了。我们有了各自的新朋友,有了彼此都无法融入的圈子。
遇到知己很难,不离不弃地走到底更难。我深知,再滚烫的一杯浓茶,若无人啜饮续杯终会冷淡。做早操时,我的目光能穿过好几条队伍找到你,在人群里也能瞬间分辨出你的声音,我会故意提高音量和人聊着天南地北的事经过你身边,偷瞄你是怎样的表情,可惜你始终无动于衷。
你果然还是个没心没肺的人哪。
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像失恋了那般难受。
此后,再也没有交到如你这般交心的朋友,也越发怀念从前的我们:怀念我们每天交换吃零食的日子;怀念跑去食堂时总会回头伸手拉你的那个我;怀念因太过要好而被调座位时,拽起我就飞奔到办公室一语不发开始掉眼泪,哭到所有老师都没辙的那个你。
把一个闷葫芦变成今天开朗受欢迎的我,全部都要感谢你。一直想说你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你却总嫌弃那些话肉麻。高一开学前那个漫长的暑假,我们就近去了横店。坐跳楼机前你一直假装淡定,在升到最顶端时你却突然抓住我的手臂,转头张口说了什么,声音被铺天盖地的尖叫声淹没,我什么也没听清。下来后处于眩晕状态的我们谁也没提你到底说了什么,直至很久以后我翻照片时突然想起来问你,你却支支吾吾,俨然早已忘却。虽有遗憾但也不曾难过,命运待我已如此优厚,至于未来的岁月是否宽宏,已不足为念。
所谓永远这种话,我不再轻易说出口。那时我们擅自决定了未来丈夫的性格,孩子的性别,在几号两家聚会,几号一起去旅游。一切都被我们想象得非常完美,只差时间去实现。未曾想,时间让我们越走越怀疑,越走越苍凉。我在这条路上哼唱你写的曲子,你在另一条道上构思新的情节。时针分针都朝一个方向旋转,一切都回不去了。
“就像每一滴酒回不到最初的葡萄,我们回不了年少。”
后来的一次同学聚会,也不知是谁突然聊起了自己的同桌,大家顺势就开始调侃我们这对远近闻名的风云组合。你的语气里满是对那时青涩却美得不像话的青春的怀念,如同一阵风,穿过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穿过沙沙作响的书页,穿过一缕带着清香的发梢,迷过路,擦过肩,最终会带着岁月酿成的醇厚味道与我直面相逢。
然后听到你对我说:
“上初一前的预备班我就认识你啦,每次批到你的听写本总是全对。那时候大家都用英文名,你肯定不知道我,但我一直觉得你好厉害。跑八百米还有去食堂,一叫你你就会回头拉我,那次坐跳楼机我怕得要死,叫你一声就好多了,真是良药啊……”
这么多年结下来的羁绊,哪能说散就散呢。
3.南京城门:解不开的情结 篇三
在南京2500年建城史中,城门规格最高、价值最大的当属明代。南京现存的城门,主要始建于明代,开城门13座。明太祖朱元璋发现东郊的皇宫紫禁城离钟山太近,对军事防守不利,又下令利用应天府城外围的黄土丘岭,用砖砌一部分外城墙,先后开了18座城门。
东南西北,城门见证历史
南京东大门——中山门,前身为明初宫城东面的朝阳门,1927年在兴建中山陵园大道时,将门拆除,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砖门,名为“中山门”。1996 年,沪宁高速公路通车,从中山门直穿入城,从此,中山门成为当代南京城重要的门户,成为南京现代化腾飞的一个见证。
南京城南,中华门巍巍耸立。中华门始建于杨吴天佑十二年(915年),为南唐都城的南大门,曾名“南门”。明初在原址重建,名为聚宝门,成为南京明城墙最大的瓮城。1931年更名为中华门。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当日军来到中华门时,他们畏惧了,因为他们知道这里有三道瓮城,可以“瓮中捉鳖”,这里有27个藏兵洞,可以屯兵三千。心虚的日军不仅观察半天,还放狗进去探测才壮着胆子攻入南京城,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由此开始,中华门见证了中华民族这一段屈辱的历史。
位于南京城西清凉山附近的清凉门,坐东向西。洪武六年(1373年),置清凉门兵马司驻守。洪武十二年(1379年),改为清江门。如今,清凉门已经成为南京老城与河西新城的重要通道,一座横跨外秦淮河的清凉门大桥穿越城墙而过,桥两边城墙砖古朴错落,青藤郁郁葱葱,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再看南京城北,挹江门位于海陵门原址,经改筑后而成。1927年下半年至1929年春,为迎奉孙中山先生的灵柩通过南京城及南京城建所需,海陵门改筑成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这是南京城门开筑三孔券门的开始,如今的挹江门已成为南京主城区的北大门。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强渡长江成功后,24日凌晨,“三野”第35军104师312团官兵率先进入南京挹江门,直向总统府奔去,挹江门见证了南京的这一重要时刻。
明代的城门建筑“高科技”
“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清代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把南京明城墙的13座城门,按逆时针方向编成了顺口溜。
这13座城门上均建有规模大小不一的城楼(其中最为雄伟的是聚宝门城楼),设有瓮城的城门上还建有与之配套的闸楼,形成前后数楼。每座城门均设木质对开城 门、上下启闭闸门(俗称“千斤闸”)各一道,不求对称,皆据城防和城市布局需要。它的一个特色是起拱重券砌筑技术(即我们见到的拱形城门)的大范围使用。 此前城门基本采用过梁结构,即城门为方形,起拱理券砌筑技术出现于元代,但推广到所有城门上使用,则始于明初南京。
内瓮城是南京明代城门的首创。此前的瓮城多数是呈半圆形护在城门外,称外瓮城,但南京却一反常态采用了内瓮城的形式,这样就可以据城三面围攻入城敌军,还可以设置藏兵洞,成为防御战中的强点。通济门、聚宝门和三山门瓮城均有三道内瓮城。
最令人称奇的是砌砖所用的粘合剂,南京明城墙600年屹立不倒,粘合剂的牢固当居首功。然而其成分正史不载,野史无记,只有“朱元璋用糯米汁拌桐油、石灰筑城”的传说却代代相传。有关部门做过几次化验,但是居然每次结果都不一样,除了糯米汁、桐油外,还发现了特殊的草汁、鱼胶等物。水泥的寿命一般只有 70年左右,但明城墙的粘合剂历经600年仍未失效,文物部门曾在调查意外坍塌的城墙时发现,城墙内部的粘合剂居然还是软的。
4.解不开的曾经诗歌 篇四
自从我的这本书出版后,颇有一些社会反响。有赞许的,也有异议的;有同意我书中所阐述的事实和观点的,也有不理解的。所有这些,我都不大措意,因为我写书之本意只是想把我的所历、所知、所思,如实地说出来,至于别人如何看,如何想,那是别人的事,我都不在意,更不会因此而妄生悲喜,所以也就没有写过什么“反响之反日响”之类的文章。多年积蕴,一吐而快,本来以为可以言尽于此,不必再来饶舌了,但有些问题,比如父亲最后的日子里的病和死以及须藤医生在其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仍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上久久不能释怀。这个问题我在回忆录中曾经写过一节,但我仍然时时有想继续说话的冲动,这不仅仅是出于做儿子的固执或多疑。更是出于一种责任。我觉得我有责任把这种疑惑尽可能完整地讲出来,以等待将来真相大白的一天,即使一时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也要把它留。下来作为后人考证之用。
须藤其人
我们一直怀疑给父亲看病的须藤医生究竟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须藤医生全名须藤五百三,1898年毕业于日本第三高等学校医学部。曾任陆军三等军医,随军到过中国大陆和台湾。后在日本国内善通寺预备病院和姬路卫戍病院等处工作,还以军医身份任朝鲜总督府黄海道(海州)慈惠医院院长。1918年退伍,以后又来上海开设“须院”(1926年《上海年鉴》上已有须藤医院名录)。到30年代跟鲁迅交往时,他已是一个有30多年行医经历,有相当地位的老医师了。
须藤医生进入我家与我有一点点关系,因为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哮喘病要是久治不愈,别的医生开的药控制不住。1933年3月,内山先生便推荐他的同乡同时也是内山书店的医疗顾问须藤先生接替坪井学士为我看病,顺乎自然地也给父亲看病,时间长达三年半,看病总的次数在150次以上。父亲认识他似乎更早,因为1932年的《鲁迅日记》里就有写信给须藤先生的记载。以后父亲还为他买过几本书,互相之间馈赠过礼品,请过饭,这就超出一般的医生与病人的关系,而是朋友关系了。因此须藤医生对他的病人(我父亲)了解不可谓之不深。那时父亲肺结核的症状已相当明显,捷专家说,即使是一个实习医生也很容易诊断出来,更不必说资深的、对病人有相当了解的老医师了。然而须藤医生列鲁迅去世前半年病情出示的“病状经过是:
本年(1936年)3月2日,先生突罹支气管性哮喘症,承招往诊,当时检查病者体格中等,营养稍差,食欲不振,近一年半来,常患便秘,致每隔四日,总需利缓下剂或洗肠用药。
须藤先生在诊治父亲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始终是按慢性支气管炎、胃病消化不良进行治疗的,从没有提到父亲的主要病症是肺结核,甚至连怀疑、诊察化验也“疏忽”了!
之后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亲友们也越来越担心。此种情况下,1936年春,宋庆龄、史沫特莱便介绍美国的肺病专家邓肯医生给鲁迅看病。经过听诊、叩诊之后,邓肯医生确诊为肺结核病晚期,并提出了治疗方案。之后,父亲又去另外一个有拍片条件的医院拍了一张X光胸片,证实邓肯医生的诊断极其准确。然而须藤先生才在3月19日确定为系“消耗性热型”,做“突刺实验”得微黄色透明液,检查咯痰为结核菌阴性,也就是还没有认为或怀疑肺结核晚期。三个月之后,6月23日查出“咯痰多结核菌阳性脓球’。在X光片、结核菌阳性脓球确凿无疑的情况下,须藤医生才最后不得不确诊为肺病晚期,但是尽管如此,他仍没有针对鲁迅的病情,做积极的治疗,用药方面也未见变换,甚至于没有建议养病,向我母亲提出一个医生应有的劝告。邓肯医生明确指出,病人的肺病已经相当严重,必须首先抽出胸部积液,抓紧治疗。治疗方法很简单,找位中国医生,照他说的实施就行。如果不抓紧治疗(自然是指按肺病治疗),病人最多活半年,如果照他的方案治疗,病人有望再活五六年。
一件简单的随便一个医生都能做到的事,一个行医30多年资深的日本医生却没有想到和做到。事实上从邓肯医生诊断到父亲去世正好半年的时间,在这半年宝贵的时间里,须藤医生并没有针对肺病进行任何积极有效的治疗,他的治疗仍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面治疗,或者干脆说是延误病情的无效治疗。父亲再活五六年、甚至渐渐恢复身体的希望就这样被葬送了。
父亲去世后,须藤医生应治丧委员会之请,写了一篇《医学者眼中的鲁迅先生》的文章,算是对家属也是对世人一个交代。然而这个交代并不真实。文章开头就说病人身体如何一贯不好,意志如何刚强的空话,后面还把抽出积液的时间提前了,更让人不解的是,他说鲁迅先生四十四五岁时已有肺结核的预感,并且他还提醒说两侧患过胸膜炎的人大概是会患肺结核的。既然须藤医生对父亲患肺病有所怀疑,有所提醒,那么为什么不照此诊断、照此治疗呢?
须藤医生出示的“病状经过”的结尾是
(18日,即去世前十五小时)午后二时往诊,呼吸已较徐缓,然尚在52乃至46之间,脉软弱。110至114。体温下降,为35度左右。病者声称呼吸困难,情况不佳,颇呈衰惫不堪之扶,早晨以来仅进牛奶百公分。右肺喘鸣尽去,左肺亦然。诊察左胸下半部觉有高而紧张之鼓音,肋间也觉陷落少许,心脏越过右界,横径约半指许。决定为心脏下方右倾,肺动与脉搏二音如稍亢进,谅已引起所谓“气(Pneumothorax)”。由于此病状,以致虽尽量使之绝对妥静就眠,亦不能深睡,频频惊醒,声称胸内苦闷,心部有压迫之感,终夜冷汗林漓,自里晨(十九日)半前五时起(原译文“半前”疑为“午”前),苦闷加甚,辗转反侧,延至午前五时二十分由心脏麻痹而长逝。
主治医生须藤。
请看这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医生应尽的责任吗?!
作这个交代之后,须藤医生从此杳如黄鹤,音讯全无。后来得知,他仍在上海行医,并担任过两任日本民会议员。1946年才回日本,在他的家乡冈山开设诊所,1959年去世。后来经有关人士证实,他是日本退伍军人组织乌龙会的副会长,这是一个军国主义组织。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组织,再加上须藤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种种异常之处,所有这些都是足以启人疑窦的。
建人叔叔曾经这样说
第一个对须藤医生诊疗提出质疑的是建人叔叔。邓肯医生诊断后,建人叔叔认为“老医生”(指须藤医生,他比我父亲还大几岁)不行,提出更换医生。父亲去世后,须藤医生诊疗的疑点更多了,提出质疑的亲友也更多了,但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难以查证。1949年上海解放,
母亲、建人叔叔立即向中央汇报,请求帮助澄清,然而须藤医生早于1946年被遣送回国了。虽然失去这个直接澄清真相的最好机会,但多年来建人叔叔从未放弃他的怀疑和查证。1949年lO月19日,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首次把积存在亲友心中的疑团向社会公开。
1969年冬天,母亲去世不久,我被单位勒令交代“反江青”和涉外关系、个人的业余无线电台等问题,办个人“学习班”。几个星期之后,因患结核性心包炎等症在杭州用“险”药——静脉推注链霉素(混合50毫升葡萄糖液)治病,并住在建人叔叔家。在这难得相聚的日子里,叔叔经常与我叙谈往事,甚至久久郁积于心的疑团。我及时地记录了下来,直到1969年12月底。我在记录本上记写着这样一段话“得幸亲聆建人叔叔的教诲,他虽年纪八十有三,但记忆力极佳,十分健谈,谈吐风生。且边讲边比划当时情景 ”建人叔叔的话,对我来说,是无可置疑的,对于弄清这件疑案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把这些话照录在下面:
鲁迅年轻时候身体十分强健,底子很好,很少看至4他生病。胃病是赶考大步奔跑去考场,吃饱饭之后形成胃下垂所致。经常胃痉挛作痛,用桌子角顶住止疼。后来慢慢地恢复,而并非和章士钊笔战喝烈酒造成的。鲁迅在绍兴,偶尔喝点绍兴黄酒,也不过一小碗,并不经常。烈酒是不喝的。
邓医生(Dr Dunn)来会诊之后说“肋膜里边有积水,马上抽掉积液,寒热会退下来,(这样下来)胃口就会开,东西吃得下去,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增大。如果现在就这样治疗、休养,至少(还)可以活10年。如果不这样治疗,不出半年便死。治疗方法极其简单,任何一个医生都可以做到,你们商量一下,找一个中国医生,让他来找我,我会告诉他治疗方案。只要照我说的去做就行,无须乎我自己治疗的。”
还说到是不是需要拍x光片,邓医生说“经我检查,和拍X光一样。”说得十分有把握。
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一直否定肋膜里有积液,直到一个多月之后才予以承认、才抽肋膜积液。一般医科高年级学生,都有能力诊断出肋膜积水的。
我听到这些话之后,通过冯雪峰的妻子转告给冯,说这个日本医生不可信,应该换个医生。过了几天冯雪峰的妻子回复说,她同冯雪峰讲过了,他(冯)是赞成“老医生(平常大家对须藤的称呼)看下去的”。
岂知邓医生的诊断相当准确,到10月份鲁迅就去世了。距邓医生的会诊,正好半年。鲁迅去世后须藤写出一纸治疗经过、用药等等,你妈妈经常谈到诊断书前边一段是空话,说鲁迅怎么怎么刚强,后段讲使用什么药物,把抽肋膜积水的时间提前了。我和你母亲对须藤医生的可疑迹象,向中央汇报。你母亲同意应扣留须藤审查,待中央指示电报通知上海,岂知须藤在日本第一批侨民撤回时,已经走了。以致这件悬案无法得到澄清。
对照苏联的高尔基的疑问,也是多年之后得到澄清的。想起来鲁迅生病的时候,须藤医生代表日本方面邀请他去日本治疗,鲁迅当时断然拒绝,回复说“日本我是不去的!”是否由此而引起日本方面决定些什么呢?
联系到鲁迅到病重前,迫不及待地要搬迁到租界去居住,甚至于表示房子都不必亲自过目,只需我寻妥就可以,里边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解不开的曾经诗歌】推荐阅读:
躲不开的情怀心情日记06-30
如何解决压缩文件打不开的问题12-07
我曾经来过这世间诗歌08-09
成功离不开团队12-20
三个离不开心得01-25
作文:鱼儿离不开水09-06
成功离不开积累答案10-07
成长离不开初二作文01-17
成功离不开积累的例子06-25
我离不开你情感散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