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

2024-06-28

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精选14篇)

1.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 篇一

“非典”中的医患关系及伦理学思考

[摘要] 在抗击非典中医患之间形成了超越现实社会环境要求的亲人加战友般的关系,医务人员以可歌可泣事迹重塑“白衣天使”崇高形象,受到社会赞扬和爱戴,改善了医患关系。抗御非典折射出新世纪义务道德的精髓。“非典”的出现使医患关系出现了新的转机,也使人们对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伦理问题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一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 非典;医患关系;伦理道德

猪流感来了,来势汹汹。短短几天,整个地球都感到了恐慌,让人不禁联想到2003年的非典。在“非典”这场看不到硝烟的战斗中, “白衣天使”与“非典”一样成了备受关注的高频词,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面对防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广大医务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舍生忘死,竭尽全力地抢救患病者。人们在把泪水和崇敬撒向医务工作者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我国的“医患关系”,引发我们对于“非典”时期的医患关系进行新的认识与思考。一. 继承和弘扬了优秀的医德传统

医者必须以病人的利益为根本是历代医家都强调和重视的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非典”时期,面对SARS病毒对人类发起的疯狂进攻,站在“非典”一线的广大医护人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奋不顾身、身先士卒的英雄气概,比战争年代那些舍生忘死的先烈毫不逊色;在灾难面前他们忘却了物质诱惑,用无声的行动向人们诠释着他们的职业内涵,弘扬了医学人道主义的医德传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传统医学伦理之真谛:“医之处世,唯以救人,非为利己,乃业之本旨。不思安逸,不图名利,唯舍己以救人,保全人之生命,医疗人之疾病,宽解人之苦难,其外非所务也。” 二.医疗纠纷产生的主要因素是伦理问题

医疗纠纷历来存在。然而不良社会风气侵入医患关系,医患人员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倾斜,随之而来的是医患矛盾愈演愈烈。一些医护人员的道德缺失,过于注重实利,淡泊了医者的职业道德,收入第一,金钱至上,医生在执业时态度生硬,不体恤病人,收红包、拿回扣,收礼受请;医院管理混乱,法律道德意识淡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凡此种种,导致人们怨声载道。人们对医生的职业道德已丧失了信心,认为道德的“软约束”对于保护自己的权益已无能为力,转而纷纷从法律与经济的角度来探讨医患关系。而随着有关医患关系的立法日益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愈来愈高,但医患关系却没有因此得到根本的好转,甚至更加激化。“非典”时期医患关系空前好转证明,医患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是伦理问题。当医患关系因医务人员的道德缺陷而发生冲突时,仅有法律和经济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医患冲突,使医患关系根本好转。这是因为伦理道德观念是医患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来源, 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促进人的健康是医学道德的根本,其对调整医患关系和约束医患关系的范围远比法律广泛得多。而且医患之间良好的道德关系对于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缓和医患冲突,更好地处理医患纠纷有着法律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而且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的伦理道德及由其建构起的人的是非标准和内心信念,是维护、加强和实施法律的重要基础和精神力量。由此可见,伦理关系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特征,高尚的医德是维持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否则,单靠法律处理医疗纠纷,改善医患关系是苍白无力的。因此,一味注重医患之间的法律关系和经济关系而忽视医患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的研究,只能使医患关系走向死胡同。

三.为认识和改善医患关系带来新的契机 1.医患之间从误解到充分理解

在医护人员以自己的生命对抗SARS病毒时,保护医护人员的生命成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命题。尽管与生命比起来,经济补助、子女升学、职称评定算不了什么,然而这充分体现了广大公众对医护人员及其职业的理解和爱戴,支持和理解的新型医患关系得到重塑。2.医患关系从偏激到理性和谐

(1)“非典”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人们对医学科学的认识更趋理性,从而走出医学已经无所不能的思想误区。尽管现代医学科学已经有了飞速发展,增强了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能力。然而,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的疾病、疾病机理和疾病治疗未被医学科学完全认识。人的疾病是复杂的、多样的、不断发展的,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如艾滋病、疯牛病等),旧的疾病也有新的变化,疾病的发展又总是比医学的发展“先行一步”,这些疾病从发现到找到治疗方法往往需要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此期间,医务人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只能用效果并不明确的常规手段缓解病情或“铤而走险”大胆使用新的治疗方法, 其风险性可想而知。(2)“非典”的出现,将使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医疗风险及其原因。2003年5月3日通报的疫情中,全国3971个病例中, 医务人员有810例,甚至有段时间一线医务人员感染率达30%,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使人们认识到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医生同样面临“非典”病毒侵袭下的人身安全风险。“非典”面前“,白衣天使”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侵害,甚至成了这场战争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面对疾病的侵害,医务工作者倒下了。一时间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备受关注,也促使人们对医疗风险有新的认识,灾害性后果的产生与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行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具有不可避免性,是医者能力不能及的遗憾,故这种损失无论多么严重都不是医者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树立“看病要担风险”的风险意识,把医疗风险一味归因于医院和医务人员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理性地看待医疗风险,将有利于消除医患之间由此导致的误解和医患纠纷,从而建立更趋理性信任的医患关系。

四.“非典”过后对医患关系的思考

“非典”的出现,对于修正医患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未来的医患关系却不容乐观。人在危难的时候,会寻找他人的帮助,更容易对他人产生依赖和信任。而当危难过后可能会随之改变甚至消失。因为医患毕竟是两个利益主体,很容易产生矛盾, 非典期间,医生被奉为“白衣天使”,非典过后立即贬为“白衣狼”。

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在“非典”过后继续培育理解信任是医患之间“隐性合同”的一部分,是良好新型医患关系的前提和重要特征,是医疗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信任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它难以获得,却容易失去,一旦失去,就很难恢复。“非典”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一大批优秀医德的实践者,出现了近年来医患关系少有的和睦景象。但是非典过后,人们冷静的头脑就有了发问:这种和谐能存在多久?近日,对医疗行业的批评之声渐渐鹊起。“现在的医患矛盾实际上是患者与体制之间的矛盾。”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周生来的一句话说透了不满的本质:不解决根源问题,只靠一次突然而来的非典,医患矛盾不可能真正缓解。

医患关系要真正持久地改善,还需社会诸多方面的关系、理解和支持,还需要医患间的真诚相待。医患之间是一个互动关系,如果双方均能以真心、理解去重构医患关系,彼此多一些同情、关爱和理解,少一些冷漠、猜疑和对立,我们坚信,在对抗疾病和渴求生命这一永恒的目标前提下,一定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创造一个“充满同情心的医生和对医生充满信任的患者”的理想的医患关系。

2.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 篇二

医患关系是患者与医生或医疗机构在诊治或缓解疾病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联系, 是医方与患方在共同的治病与防病过程中所结成的医学伦理关系, 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紧张”是近年来受到极大关注的一个话题。2012年7月到8月, 课题组对长沙市湘雅附一等五家省级医院、长沙市人民医院等八家市级医院及长沙市黄金乡乡镇卫生院等二十家乡镇社区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进进行了调查走访, 发放问卷300余份, 访谈医生、护士和患者共30人,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和访谈资料整理, 总结出当前长沙市医患关系有如下特点:

1. 患方不满情绪增加。

首先表现在看病难。由于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够合理, 相当多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条件比较好的大医院, 而社区医院、中小医院, 卫生所条件都比较差, 大部分患者都愿意直接到大医院去看病, 导致医院级别越高, 医生的工作负荷越大。通过调查发现:我们调查的几家三甲医院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中、小医院医生工作量的2~3倍。三甲医院一位医生一个上午要诊冶30~40位病人, 平均每位病人的诊治时间只有五六分钟。这些医院经常是人满为患, 病人像是天天在医院赶“集市”;尤其是到这些医院找专家看病, 病人往往要排几个小时的队, 有的甚至要等上几天十几天;医生在这样繁重的工作情况下, 往往疲于应付, 无暇回答患方提出的疑问及其作必要的解释。其次表现在看病贵。调查发现, 62%的家庭平均每年用于医疗方面开支在3 000元以上, 有10%的家庭超过5 000元, 而且近八年来, 人均门珍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 明显高于人均增长幅度 (城市8.9%, 农村2.4%) 。而且大部分大中型医院药价贵、检查费用高, 脏器移植、介入治疗等新技术和高精尖设备的应用价格昂贵, 部分低收入人群和没有医疗保障的人群难以承受。最后表现在看病受气。据调查, 频发的医患冲突中, 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占不到20%, 其他80%均缘于医德医风和医院管理问题上。医疗过程中, 患者主体逐渐以新的理念定位现时的医患关系, 他们日趋要求医患之间的平等主体关系、相互尊重关系、参与合作关系。而有些医生在医治过程中常以“家长”自居, 缺少对患者主体权利的充分尊重, 缺少对医患关系改善和医疗纠纷预防的主动意识和行为, 一旦医患产生冲突就用冷冰冰的法律来进行解决。

2. 医患双方缺乏信任。

由于医院的市场经济行为, 医患双方越来越缺乏信任, 主要表现在:一是患方对医方的不信任。调查发现, 55%的患者对医方持不信任态度, 仅有22%的患者对医方完全信任。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任遇到了挑战, 这种状况也在医患关系中反映出来。譬如, 医生的正常检查, 从检查措施、诊断、到医生所开的处方都误认为是医方在诱导患方消费, 并且认为是医方为了多收费而进行的多余检查。二是由于现行的医疗法律规定:医患双方在发生医疗纠纷“对簿公堂”时, 要求医方举证, 医生往往为了保护自己, 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诊断措施, 这进一步增加了双方的不信任。更有甚者, 有些患方在就医过程中, 带着录音笔、摄像头, 将医生的一言一行都录了下来, 以便随时“对簿公堂”, 还有的患者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医生给自己开的药方和治疗方案, 进而不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3. 医疗纠纷呈上升趋势。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多数人对医疗服务的水平要求也日益提高, 医院医疗纠纷的例数也随之日益增加, 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医院的正常工作。从调查统计资料表明, 近两年来:三级医院医患纠纷上升了17.98%;二级医院上升了34.71%;一级医院上升了12.9%, 未评审医院上升了40%左右。可见, 医患纠纷的数量在逐年增高。医患纠纷成了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人民群众议论的热点、医疗机构和医疗部门处理的难点。

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1. 从患者方面来看, 主要表现在:

(1) 病人对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医学领域充满着未知和变数, 针对复杂的患者个体、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知和医疗技术的运用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 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 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 因此, 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白病。但有不少患者对医疗行业, 对医学科学的认识不够, 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 把到医院就诊看做一种简单的商品消费, 往往是付出后而不能获得等值的回报, 自然就导致了矛盾的升级和恶化。 (2) 患者存在不信任心。患者希望老资格医生为其治病, 一旦得不到满足就认定是年轻医生造成的, 从而发生纠纷。还有的病人在诊疗过程中采取先入为主, 稍有不妥既持怀疑或对立的态度。因为他们不少人的心里一开始就对医方存有戒备, 甚至还出现了对医方与其谈话和诊疗措施进行录音或记录的怪现象, 想利用自己手中的记录来作为要挟医方的“证据”。这些行为都给医方在诊疗的过程中带来不小的压力。

2. 从医务人员方面看, 存在以下一些因素:

(1) 医疗质量存在薄弱环节, 如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造成差错事故发生;或是技术水平低下造成误诊误治。 (2) 院风建设方面的问题。由于客观上正常收入不能满足医生物资需要, 少数医生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服务不到位, 对患者治疗不精心, 存在“冷、硬、顶、推”等现象, 收受红包、回扣, 造成了不良影响, 导致了患方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 (3) 医务工作者不能适应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 依然将疾病放在第一位, 忽视了病人生理、心理的感受, 只注重自己医疗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 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与社会交流能力的提高, 用语不当, 造成病人误解。

3. 社会方面的因素。

(1) 过度的医疗费用让不少患者不堪重负。过去城镇职工是公费医疗, 现在因医疗体制的改革, 患者自身须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 尤其是重病、慢性病个人付费就更多, 病人压力不断加大造成了心理的不满, 从而将怨气撒在了医院方面, 医务人员成了出气筒。 (2) 社会舆论对医院的片面指责和媒体的推波助澜。由于部分媒体片面地把医患关系定位于简单的消费关系, 加上“病人就是上帝”这种说法的误导, 将患者和医务人员摆在了不平等的位置上, 导致医患双方的不满和不信任。

三、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的对策思考

1. 加强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

(1) 加强医方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患病就诊, 知道病情是起码的要求, 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家属有告之病情的义务, 在告之真实病情后, 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或家属的支持, 使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医生对在用药、检查、改变治疗方案等可能发生的情况, 都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有选择的告之, 这样既尊重了患者, 又拉近了关系, 也可避免可能发生的矛盾。 (2) 加强医方与患者本人的沟通。在医疗服务工作中, 医务人员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 时时体现对患者的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 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服务, 是医疗服务的必然趋势。

2. 不断完善卫生法律法规。

由于医疗服务的垄断性, 在医患关系中, 医方处于主导地位, 这是医疗服务所需要的。这种医患关系不同于民事法律法规中的主客体关系, 因此, 不能用民事法律法规来规范医患关系。在提高医务人员素质, 加强医疗管理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引入国外先进管理模式, 把中国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在处理医患纠纷中的适用度不断完善和提高。制定出统一的、有说服力的、比较公正的、有权威性的, 真正能起到约束医患双方和解决矛盾的法规。这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法律基础,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另外对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 执法要严, 严厉打击社会上不法医闹团体, 确保正常的医疗秩序。

3. 转变服务观念, 增强服务意识, 协调医患关系。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拓展了临床的工作范围, 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 必须进行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作为一名医务人员, 仅仅做到知道病人患的什么病是不够的, 还应知道患病的是什么人, 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患病, 要运用系统的观念来分析研究医疗服务中遇到的有关问题, 以适应各种患者对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要。同时, 拓宽服务职能范围, 开展承诺服务、便民服务、导医服务、咨询服务等, 适应患者需求, 密切医患关系。

4. 完善社会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昂贵的医疗费用是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很重要的因素, 它成为构成此种紧张关系的载体, 使“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了一个很突出的社会问题。就现状而言, 在社会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之前, 有约80%的病人流向各大医院, 只有20%的患者在基层小医院就诊, 导致小医院无人问津, 大医院人满为患。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彻底改变这种资源配置失衡的状态, 建立和积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 更不是简单地实施几项便民措施就能实现的, 而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 是一个永远追求的目标, 是我们全社会的聚焦点。

参考文献

[1]伍天章.医学伦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4.

[2]杜治改.医学伦理学探新[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3]艾永发.对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思考及对策研究[J].重庆技术学院学报, 2007, (2) :82.

[4]周胜, 叶芳, 何海军.谈医疗纠纷的产生与防范[J].中床新医学, 2004, (10) .

3.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 篇三

作为一名医学生,虽然我们现在还是天天坐在教室里学习理论,未到临床工作,可是关于当前医疗制度改革还是会经常关注,而且也时不时从老师那里获得对当前医疗环境的一线体会和感悟。然而,除了对各种病例案例的兴趣和对临床实战技术的向往之外,我们也不得不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当前极度紧张的医患关系。

总结下国内医患关系的情况,医患之间是极度的不信任关系,甚至于有时候水火不容,互为敌对。我们常常在网上看到或者在身边听说某某医院又出了什么医疗事故,被患者索赔,某某医生又被患者家属殴打、砍伤,甚至其他更严重的暴力事件都有发生。且不说,这种恶性事件发生的比率,就是课堂上临床老师的亲身体会也似乎在提醒我们:目前医患关系的不和谐普遍存在,医生已经是一个被社会舆论推至风口浪尖的角色。网上有些调查甚至显示: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医生都表示不希望他们的后代再去学医,再去从医。而医学生刚进大学时候,老师也会普遍给他们灌输这样的思想:现在做医生的,一只脚在医院,一只脚在法院,所以在病人面前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不要多管闲事,不要说错话,提防病人抓住把柄云云。同时病人在诊疗过程中,一旦发生自身利益可能受损,也会极度敏感和激动,拼命擦亮眼睛来寻找医生的过失。

作为一名医学生,每天充斥在这样的信息包围之中,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但至少是乐观的。在最近听到的很多医患纠纷中,发现医生总是处在一个被动而不利的地位,这让我身边的准医生同学们似乎不是有些悲观泄气,就是对媒体片面而不负责任的报道义愤填膺,有对患者的同情和哀怨,也有对唯恐天下不乱的医闹的深恶痛绝。对此,我是怎么看的呢?我也曾经生过病,住过院,对病人这一角色的心理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体会。人生病的时候,心情是压抑的、痛苦的,面对一个笑容谦和,对病人关切有加的医生和面对一个满脸冷漠,对病人严肃生硬的医生,你心理的想法会很不同,前者你更愿意配合,而后者却不怎么愿意主动交流。每日清单上的医药费都不是小数目,而治疗的效果不甚满意的时候,你可能就会质疑医生的水平或技术。当然,我所说的只是作为患者可能会有的一些心理,当你对医生这个职业和医生的现实处境有所了解,对医学知识有些许了解的话,你对医生可能就会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另一方面,做为医学生,也许我还看不到全局,但至少可以试着站在医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相对普通群众和大多数病人,医生在医疗行为中,是掌握有更多专业医学知识技术的一方,而在医患纠纷关系中,是相对理性的一方。但是面对患者和社会的不理解,甚至是敌对和仇视,他们能说什么呢?沉默和自卫可能是最好的吧,相对弱势的患者,他们似乎一直占主导地位。然而实际上社会对医生的要求远高于患者,患者可以捍卫自己的权益,但是医生却不能激化矛盾。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生之所系,命之所托,故责任不可谓不重大。另外,一名医生的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可以说是相当长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医生面对的职业风险和现实压力又是巨大的,如果社会上普遍不尊重,不理解,只知一味地针对医疗市场存在的个别不良现象单方面苛求医生,责怪医生,不仅对医生不公,最终伤害的还是患者利益,也不利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激化医患矛盾决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从各方面努力加强医患信任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我之所以说心情复杂,但还算乐观,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虽说当前医患之间,关系不可谓不和谐,矛盾不可谓不剧烈,但是主观上我一直相信医患关系总体上还是比较和谐的,因为一些医疗纠纷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从个案的性质,在被一些媒体的夸大渲染下而扩大了影响的,有些甚至是失实报道。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在努力提升技术业务水平,以病人利益为重,兢兢业业,广大医学生还是立志救死扶伤,从不懈怠地刻苦学习。而客观上我也看到每当大灾面前,危急时刻,我们的医生和护士和解放军一样都第一时间冲到前线,不怕危险,不怕艰辛,只为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谁能说白衣天使不是白衣战士?除此之外我们每年都有很多的病人看病就医,也有很多病人康复。我们迎来了无数的新生命,也送出了很多临终关怀。从大局来看,我们的医患关系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尽管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存在,但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其次,随着人们对当前医患矛盾产生根源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认识到医患关系的紧张不是某个单一方面的因素,更不能简单说是医生或患者的过错,而是一系列不合理因素的叠加效应,我们只有站在一个高度上,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才会找出标本兼治的解决之道。

医患关系究竟为什么愈演愈烈呢?只有先经过理性的思考,我们才能理性的对待。关于这一点,我认为不仅是政府和相关决策及管理部门的职责,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也应该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下面谈一谈我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是医方因素:从医患关系来说,医患双方事实上是不平等关系,最终的受害者往往会是是患者。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可能使得医方对病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善意或非善意的信息隐瞒。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医院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造成差错事故发生的情况,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或是技术水平低下造成误诊误治的情况。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医疗纠纷的诱因80%以上不是医疗技术方面的问题,而是服务质量甚至职业道德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医德医风方面存在的一些消极情况。另外,一些医务工作者常常忽视病人心理感受,忽视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造成病人的误解,加上为避免医疗风险和责任而采取防御性医疗行为,加重了患者的费用负担等都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患方因素 :既有患者对医疗工作不了解和医学知识欠缺的客观事实,也存在个别患者或其家属的道德素质问题。前者使得患者对医疗诊疗的效果期望值过高,但不了解医学 科学 的局限性、医疗行为的高风险性,认为医生收了钱就必须包治百病治不好就一定是医院有过错,从而迁怒于医院和医生。后者则常见于医患纠纷中一些患者及其家属的无理取闹事件,甚至还包括专门策划患方闹事的“医托”,这些对医生的正常工作环境和对医院的秩序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社会因素:总的来说,医患矛盾的产生是因为当前医疗服务 发展 水平落后于而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但社会因素是个更复杂的因素,往往包含很多方面,又影响很多方面,具体可能有以下几点: 第一,法律的缺位。规范医患关系的法制建设滞后,无法可依。解决医患纠纷的 法律 法规不健全,理解上的偏差给执法人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第二,制度方面的因素。患者抱怨看病贵、看病难,普遍质疑医生的灰色收入,而医生不满工作压力大,社会待遇低,不受尊重和理解,其实根源都在于制度存在着不合理。首先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医院和城市,而广大乡村和小医院所占医疗卫生资源过于稀少。这种卫生资源的分配不公,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本诱因。另外,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监管制度不健全;医疗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都是很重要的原因。第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失之偏颇,推波助澜。媒体对患者具有同情心而缺少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其立场倾斜于患方,其报道偏重于患者,再加上某些媒体只追求新闻效应,不当炒作,过分渲染医院的黑暗面引起社会公众对医院信誉的质疑。第四: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多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物质和金钱的诱惑也多了;医疗技术更加先进了,但医生的人文精神却有待提高了;病人维权的意识增加了,但有时却出现维权过度,甚至开始不相信或不合理地干涉医生的诊疗过程,这些都给医患的沟通带来一定的难题。

由此可见医患关系的改善实际上需要的是全社会多方位的努力,有赖于国家卫生行政管理力度加大、医疗改革加快、财政补偿合理、法律法规完善、教育普及提高、媒体理性传播、社会大众道德控制水平提升等等各方面。而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狠抓医学基本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临床技术技能,同时要注重自己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为了以后能更好地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比如培养自己作为医生的人文情怀,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同时还要增强自己的法律观念,学习法律知识。要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感,还要学会尊重患者的尊严、人格和隐私。要了解到病人不单需要肉体上的 治疗,更需要情感上真诚的关注和抚慰。

4.矛盾分析法分析医患关系 篇四

班级:商研1521班 姓名:刘雪融 学号:10011315615

当前医患关系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医生和患者之间本来应是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协作关系,但目前一些地方这种关系已经发展到紧张的地步,彼此缺乏信任,不能够相互理解,矛盾增多,医疗纠纷频发,冲突不断。

我国现如今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在社会矛盾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医患关系的冲突,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从数量上看,医疗投诉及纠纷明显增多。以前一般不会发生的纠纷,现在却易形成纠纷。处于开放性角色定位的患者与处于规范性角色定位的医生之间,极易形成经常性的矛盾,患者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提供的医疗服务要求更高,有时甚至很苛刻。其次,从内容上看,非技术性纠纷,特别是与医疗费用相关的经济纠纷急剧上升,临床技术性纠纷相对减少。临床技术性纠纷比例相对下降,是由于在“ 举证责任倒置”等压力下,医生为了自我防护,实施了保护性医疗行为。这样一来,医疗事故、技术过失自然减少,但与之对应的病人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最后,从处理途径看,打砸医院、伤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相对增多,选择医疗事故鉴定、诉讼途解决的较少。医疗事故处理的机制不健全,法律不完善,患者对从鉴定,诉讼途径维权的信心不足,加上有些媒体对医疗纠纷事件报道的负面倾向,使得医患冲突进一步恶化。

不同视角对于医患冲突有着不同的理解,从社会心理角度,角色扮演立论角度,心理学角度等角度出发,看法虽有不同。但也有着基本的共同点,可以从矛盾分析法中进行总结与概括。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以达到认识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的方法。它是对社会现象作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

本着以上矛盾分析法的精神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医患冲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5.医患关系学案例分析题 篇五

医患关系学课程考试题

姓名: 学号: 专业: 成绩:

案例分析题

要求:

1、根据案例内容,从医院、医生及患者三方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阐述对该案例的观点及解析,并提出防范医疗纠纷及恶性医闹事件的措施。

2、字数:1000-2000字;A4纸双面打印;案例分析内容打印在第二页。3、2014年1月13日前以班级为单位交至研究生管理科。

4、案例分析内容如与他人雷同者,成绩记为零分并以作弊论处!

[案例] 患者吴某系孕妇,因得急性肠炎前往广州市某医院门诊就诊,当晚住院留医观查治疗。第二天,吴某认为病情好转,便要求出院,医生为其开了处方药,胃乃安胶襄等三种药。

出院第二天,吴某服药后出现呕吐并晕倒现象,其家属便打120急救,并送到广州市另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患者家属认为某医院开的处方药胃乃安胶襄等三种药属于孕妇慎服药品,家属认为该医院存在过错,索赔50万元未果。根据当事人的要求,请广州市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经鉴定,某医院不构成医疗事故,该医院为了妥善解决问题,主动提出给予死者家属1万元的安抚费,但死者家属不同意,认为责任在医院。

几天后,数名死者亲友来到医院大厅闹事,再次提出要求该院赔偿死者家属50万元,否则将纠集人员到该院拉横幅、静坐进行抗议,并威胁该医院,如不按死者家属的要求赔偿,将实施暴力打砸行为,让医院无法正常工作。医患关系是医生和患者之间发生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医疗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基础。然而,当今社会医患双方因为各自的因素误解不断加深,医患纠纷不断发生,从口角之争甚至到暴力伤医事件,医患关系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因此,为了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构建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作为医生的我们必须从患者、医生、医院三方面深入探索和理解医患关系不断激化的原因,并努力寻找一个能够协调三方利益关系的办法。

从法律角度来看,本案并不属于医疗事故,死者吴某的死亡也并非医院的医疗过失所致。而且吴某的死亡也经广州市医学会进行了医疗事故鉴定,并否定了医疗事故这一说法。但是彻头彻尾地分析这一案例,不管是在患者、医生还是医院方面都有过错或者失职,正是因为这些细节上的不认真和不负责,才导致了吴某死亡这一悲剧的发生,这些都应为让我们吸取教训并引以为戒。

首先,患者吴某在就诊的第二天并没有按照医嘱留院观察,而是认为自己病情好转而自行要求出院,因为患者自己缺乏对疾病科学的认识,所以其出院后病情恶化,她自己要负首要责任。另外,本案已经经广州市医学会鉴定排除了医疗事故,患者家属就应该尊重并服从鉴定结果,而不应该在医院聚集滋事,并威胁医院要实施暴力打砸行为。从人性及道德层面上来讲,吴某的死亡是一个已经发生的悲剧,死者及家属是弱势群体,也理应得到医院及人们的同情,况且院方已经主动要提供给死者家属一万元的安抚费,所以患者家属也应该尽量控制悲愤情绪并对院方心存感激;从法律层面上来讲,吴某的死亡已经经鉴定不是医疗事故,院方就没有责任和义务给患者家属安抚费及任何赔偿,而且患者家属在医院聚集滋事,已经扰乱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总体上看,患者及其家属是值得同情的,但是他们的过激行为也是不理智的。

其次,严格地按照医院诊疗规定来看,吴某的主管大夫也存在一定的过错。主管大夫应该在吴某入院后对其病情进行仔细认真地评估,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设立相应的诊疗方法。在第二天吴某要求出院时更应该仔细评估其各项生命体征及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并发症,如果依据当时病情确实不应该出院,出于人道主义跟医生的责任义务也不应当让患者出院,如果患者坚持要出院,也应就病情跟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解释沟通,充分遇见可能在院外出 现的严重后果并发症,使患者理性看待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误差。如果上述工作都做的很充分而患者执意要出院,则应该让其本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立即上报医院医务部,请院方领导跟患者及其家属协调沟通,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医生应该做的,并能够对自己和医院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最后,院方作为医疗机构的存在,是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一道桥梁,一方面应该严格规范医院的医疗诊治规范,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及沟通能力进行培训,尽最大能力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及时化解矛盾,尽量把医患纠纷消灭在萌芽阶段,在出现医疗纠纷时应该做好接待说服解释工作,避免纠纷升级。患者及其家属作为弱势群体,院方对待患者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应该在医院能力范围内对患者尽可能地帮助和解决。本案在发生后,院方主动要求给死者家属提供一万元的安抚费,不仅显示了人道主义精神,立场和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

那么,如何解决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问题呢?

我认为医生首先要在学术和专业知识上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把医疗事故发生的风险控制到最低。另外,医生还要努力学习并掌握医疗过程中的诊疗规范,并严格按照规范行医。其次,医生还要富有责任心和同情心,对病人真诚的人文关怀一定会赢得病人的尊重和信任,当医患双方互敬互信的时候,医患纠纷一定不会发生。

另外患方转变观念也是处理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条件。医院是实施有偿医疗行为的机构,而非福利院。医疗技术的提高需要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而这些势必会引起医疗费用的上涨。因为医务人员专业知识的不同与患者个体体质的差异,相同的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转归,而且就现在的医疗水平来说大部分的疾病是无法治愈的,所以各方面都需要患方对医生和医院多加理解。

6.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 篇六

关键词:医患关系,认知差异,调查研究

认知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及事物间联系的反映。认知差异影响行为人的行为差异。研究医务人员和就医者对医患关系及医疗职业的认知差异,对研究医患关系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广西南宁市10家医院的630名医方人员和626名患方人员对医患关系及医疗职业的认知差异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南宁市具有代表性的10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3家、一级医院2家。被调查的医方人员共630名,年龄23~52岁,其中男性2 4 5人,女性3 8 5人;医师2 5 9人,医技人员7 0人,护理人员2 7 8人,行政后勤人员23人;本科以上学历3 9 1人,占6 2.1%,大专学历200人,占31.7%,其他39人,占6.2%。被调查的患方人员共626名,为患者或患者的亲属,年龄18~77岁。其中男性275人,女性342人,性别信息缺失9人。

人(%)

X2=45.82,P=0.000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对医患双方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项目包括医患关系的现状、重要性、性质和发展趋势及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等。调查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随机选取10家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患者及亲属进行了面对面方式的调查。分别向医、患双方发放问卷各650份,收回有效问卷分别是630份626份,回收率分别是96.92%和96.31%。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核对无误后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录入完毕后核查纠错。统计软件为SPSS13.0软件,显著性检验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现状、重要性、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认知状况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见表1~表4)

2.2 医患双方对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认知状况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见表5~表7)

3 讨论

3.1 本研究的结果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现状、重要性、性质、发展趋势及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认知状况比较均有显著的差异。医患认知的差异与医患关系有密切的关系[1,2,3,4],医患认知的差异被认为是产生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所有级别的医院,而且被调查的医方和患方人员分别达630名和626名,说明本研究具有大样本和宽范围的特点,具有更好的代表性。而且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式,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因此作者认为本研究的结果是可靠的,能够基本反映广西南宁市医患双方认知差异的总体特征。

3.2 本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揭示了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上的差别,对了解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现状、研究医疗纠纷的发生,乃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均有重要的意义。医患关系建立在医方和患方上的关系,双方都是医患关系的构成要素。医患双方认知上的差异,决定各自行为的差异,而行为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医疗纠纷。比如,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本质认知问题,医方认为医患关系为买卖消费关系的只有18.7%,而患方有28.4%,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按买卖关系原则提供医疗服务的只有18.7%,而按买卖关系原则验收医疗服务质量的病人有28.4%,双方明显的差异是矛盾的源泉。另外,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的差异,也决定双方对改善医患关系所持的立场和意愿的不同。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是医患纠纷发生的基础。因此,作者认为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是医患关系不融洽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要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患双方乃至社会的各阶层的共同努力,缩小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比如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等。只有医患双方的认知达到高度的一致,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医疗纠纷。

人(%)

X2=15.04,P=0.04

人(%)

X2=39.983,P=0.000

人(%)

X2=18.362,P=0.001

人(%)

X2=111.469,P=0.000

人(%)

X2=78.367,P=0.000

人(%)

X2=87.306,P=0.000

参考文献

[1]甘宁,虞涛,陈尉华,等.医患认知差异与医疗纠纷成因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8(28):1035-1037.

[2]肖凤,田春瑞,廖义林,等.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12(27):26-27.

[3]潘传德,王建华.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差异性的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5,12(26):63-64.

7.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 篇七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1 解决医疗纠纷适用的法律不健全

医疗卫生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针对其特殊性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卫生法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未能真正起效于解决现实中的医患纠纷。目前对卫生立法的更高要求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但建立或健全的真空期,造成了有些纠纷在处理上的无法可依、无的放矢。

1.2 医学的复杂性

医学领域充满着未知和变数,针对复杂的患者个体,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认知和医疗技术的运用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因此,任何医院和医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疗过程始终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病人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少部分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欠佳

少数单位和少数医务人员中存在着不正之风及服务态度差、职业道德水平低等问题。虽然医疗事故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中是小概率事件,难以杜绝,而对当事人来讲却是百分百。患方对医方的不满,加之始料未及的悲伤,也就难免使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升级。

1.4 部分群众对医疗制度改革不适应

随着医保制度的建立,医疗费用由过去的公费全包变为个人承担一部分。有些患者对自己花钱看病还不适应,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往往将不满发泄到医疗服务中。

1.5 体制问题

体制问题是改革过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市场经济初建的今天,明显存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在旧体制改革过程中,对医患关系进行分析时,我们不难发现:不适应时代的旧体制成分,在束缚改革进程的同时,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隐患。

1.6 新闻媒体的不当渲染 某些新闻媒体在报道一些医疗事件时,未能考虑医疗问题的特殊性,对医疗事件的严重性存在不切实际的渲染,给群众就医留下了心理疑虑。改善医患关系的必要性

2.1 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而医患关系的紧张,必将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应该适当加快改善医患关系的步伐,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环境、条件上的便利,以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

2.2 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社会主义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体现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卫生事业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只有积极、主动地改善医患关系,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3 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卫生事业发展的两个主体方面,卫生人员的责任是通过服务推进卫生事业发展,人民群众通过购买服务,支持卫生事业发展。只有两者协调,卫生事业才能发展。处理好医患双方的矛盾,对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改善医患关系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医德教育,完善制约机制,寻找医患关系的平衡点 医德医风同医疗技术一样,其优劣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医德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实践表明,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大部分是由医德医风引起的。因此,必须加强医德教育和完善制约机制,从而找寻医患关系的平衡点。一是 对医务人员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使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敬业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医方与患者的对等关系,提高医务人员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自觉性。二是完善医德医风制约机制。根据单位实际,建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体系。建立廉洁行医制度、社会监督制度、检查考评制度和医德奖罚制度等,通过制约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3.2 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协调医患关系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拓展了临床医师的工作范围,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医务人员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作为一名医务人员,不能仅限于下医嘱,开处方,要根据医学的发展,尽快由单纯的医学范围扩大到社会范围,由只注意生理变化到既要注意生理变化又要注意心理变化,只知道病人患的什么病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患病的是什么人,什么情况下容易患病,要运用系统的观念来分析研究医学的有关问题,以适应各种患者医疗、预防和保健的需要。同时拓宽服务职能范围,开展承诺服务、便民服务、导医服务、咨询服务等,适应患者需求,密切医患关系。

3.3 规范卫生法律法规

由于医患服务的垄断性,在医患关系中,医方处于主导地位,医方与患方通常处于命令和服从的不对等地位。其中对传染病人的分类管理,更具强制性,这是医疗服务所需要的。这种关系,与民事法律法规的主客体关系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不宜以民事法律法规来规范医患关系。在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加强医疗管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引入国外先进管理模式,把我国现行的卫生法律法规在处理医患纠纷中的适用度不断完善和提高,有助于把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处理得当,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3.4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知道自己的病情是患者起码的要求,病人如果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明白,就会对医疗方案不理解,并因此产生矛盾。人和机器不同,在医疗过程中,必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让患者知情,在大多数情况下,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使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医患关系得以融洽。当然,对患者的知情权的尊重,要根据病情的不同和病人本身文化和心理素质等的不同而区别对待。医生用药问题也是知情权的重要内容。如果是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药品,在使用前必须告诉病人,在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用药时,应遵从廉价有效的原则,而不能动辄就用贵重的药品。

3.5 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近年来,医患之间的恶性冲突时有发生,行为人的法律、道德意识淡漠固然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原因,但病人复杂的心理变化对医患矛盾走向极端不无关系。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病人在寻求康复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其中一些难以攻克的医疗难题,如某些疾病尚无有效治疗办法等,病人对此常常产生难以自控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癌症患者、伤残严重的患者以及期望值过高的病人,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又无法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时,就背上巨大的心理负担。当患者把心理压力以消极的方式表现和发泄时,医患关系的紧张、激化就不可避免的了。所以,作为医方,必须在治疗疾患的同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治疗,以求得到患者的理解(下转封三)(上接1836页)与配合,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减少双方误会。

3.6 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保障体制改革 到2002年6月,全国已有93%的地级以上统筹地区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覆盖人数约6000万人。但到2002年底,全国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还有6个没有启动;全国单独统筹的1500多个县级统筹地区中,还有200多个没有启动;已经启动的多数地区还存在覆盖面小的问题。此外,许多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还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参加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在考虑城镇医疗保险体制完善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完善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稳定因素,才能把社会主义医患关系向和谐的方向推进。

3.7 新闻传媒的理性与成熟 新闻传媒对社会事件的“曝 光”与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了社会氛围。然而,新闻传媒因出于新闻的轰动效应,对医患关系或多或少有不符实际的报道,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乃是天职。如果因为媒体的大肆渲染,不顾医学领域的特殊性,一味发掘所谓的医疗“内幕”,把简单的医疗事件作为新闻热点,无休止地披露,会使医务人员在急救病人时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影响及时而准确的抢救。

医疗事件的处理结果直接影响到医疗工作,也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不管是医方还是患方,都应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时刻牢记社会主义的法律及道德规范,只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我们坚信,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前进,我国的医患关系必将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健全体系,完善机制,以创建“平安医院”为抓手,全面推进医疗机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医疗机构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公共场所。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就是要为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提供安全、和谐的内、外部环境。

在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中,卫生系统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严格规范医疗行为,维护正常医疗秩序。

认真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临床诊疗规范,自觉规范职业行为,不超范围开展医疗项目,不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不做违法违规医疗广告,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不雇用“医托”,严厉打击“号贩子”和“医闹”,有效制止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

(二)完善医院安全防范体系,保证医院内部管理有序。

认真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加强内部治安,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防火、防盗等安全意识和治安防范意识,严防盗抢、扒窃,有效保障患者和医院的财产安全。按照《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案,完善医院重大突发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健全急诊抢救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应急处置能力,杜绝各类责任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内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毒麻药品、放射源以及各类危险化学品。增强医护人员及职工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商业贿赂。

(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教育医护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态度,探索建立医患沟通平台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处理并积极化解医疗纠纷,提高群众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秩序、环境等的综合满意率。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防病治病,逐步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平安建设的覆盖面。

五、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防范

1、实施科学管理(系统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树立医疗安全第一的思想。

2、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修养,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狠抓三个落实即技术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各项技术操作常规的落实。如门诊急诊的岗位责任制、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术前病例讨论制度、护理工作中的“三查七对”及注射室、处置室、手术室的消毒隔离制度等。减少甚至杜绝工作不认真和违章操作等现象。尤急诊抢救时只能一人指挥,如有分歧个别交流,不要当着家属的面说三道四。

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所以要加强医疗文件管理如:书写不及时过于简单,重点不突出,病情讲不清,症状说不明。错字连篇,字迹潦草,用词不当,缺少上级医生指示,辅助检查不看不分析等。要做到(1)简明、扼要、全面地询问病史,减少遗漏、重复,避免病人不信任及厌烦情绪,使自己在病人中树立威信(2)病历字迹要清楚,内容全,有鉴别意义的阴性症状或体征也要记录(3)接诊时间、抢救时间要写清,按严格规定时间完成各项工作,并做到首诊、首问负责制(4)患者有生命危险、需要住院或留院观察的,要告知疾病的风险、住院的好处,介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利弊,向家属或患者交代后,仍拒绝住院或观察的,要由患者或家属签字(5)诊断要经得起推敲,要有回旋的余地,以避免误导其他医务人员(6)诊断或处理存在疑问、有异议时,应及时申请会诊(7)要向患者交代清楚需要注意的事项,特殊项目除在门诊病历写清(如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复查时间等)、交代清外,还要由医院留档备查(8)危重病人做CT、拍片、化验,要有医务人员跟随,以防不测(9)根据患者的经济条件,选择适当的检查、治疗方案,避免诊疗过度。但对于必需的检查及治疗项目必须写清、并交代清其必要性(10)合理应用抗生素及其他药物。告诉患者用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处方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11)不在患者面前评判兄弟科室工作,不对兄弟科室工作品头论足(12)尊重患者隐私权,特殊部位的检查要注意无关人员的回避问题。强化服务观念(急诊、体检、手术、查房、门诊五个环节为重点)

5、谨慎服务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注意言行举止尤检查时,诊疗时,手术麻醉时,重症抢救时,及社会名流)仔细做好病情介绍,圆满答复提问,科学解释,交代预后要清楚,言语要动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术前谈话要认真,签字手续要认真。

6、强化非医疗服务的观念,如扶老年人。轮椅送病人

7、强化廉洁服务的观念,如拒收红包等。

8、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禁说大话说空话。打保票

9、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反应转变服务模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0、关心病人家属(换位思考)有时家属期望值太高。

11、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常听到“治不了,你怎么不早说”“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你会治来找我干什么”。

12、加强医患沟通:如群众威信较高的老医生,就是误诊误治,病人及家属会认为“连他都治不了就该死”说明高超的医技和沟通技巧赢得患者信任的重要性。

13、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不要因为是本院职工或家属,熟人不好意思做各种检查,该做的一定要做,不做记入病程录,请签字为证。

14、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保管有关原始材料,严禁涂改,伪造,销毁病历资料等,因输液输血注射服药等引起不良后果的要对现场实物暂时封存保留,以备检查,凡与其不相干的部门科室人员不要参与解释及处理,但要帮助其尽快离开公共场所,并尽快报告院长,当事人员不要与患者争执,不要影响正常诊疗秩序,引导患者至行政办公楼纠纷调解办公室(或者离营业用地远点的地方),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改善医患关系

何谓医患关系?如我们伦理学书上所说的,它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患者与医生在诊疗或缓解疾病过程中缩减里的相互关系,它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然而近几年来,医患之关系并不融洽,医疗纠纷的发生频率也不断上升。本学期学了伦理学的课程之后,我想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反思一下医患关系。

首先站在医生的角度来说,每次说到医疗纠纷,我们的白衣战士和白衣天使都会很不平。的确,医务人员的工作重,压力大。但治病救人却往往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和尊重。我想医务人员应该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一下原因。据报道,在不断增多的医疗纠纷中,只20%真正是由于医疗技术失误而导致的,而接近80%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态度不到位或者言语生硬冰冷引起的。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疾病的原因,他们承受着比普通人要重的压力。医生的一个白眼和一句牢骚,在普通人看来,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但对一个患者来说,他就可能会误认为其中有暗含的意思。那么怎样才能够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患者进行沟通呢?这对于一个医务工作人员来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做好的,能做到这一点的医生才算得上是好医生。我认为医生这一职业与其说是一种技术性的职业,倒不如说是一种服务性的职业,因为它面向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心灵有感觉的人,它需要有一种发自心底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只用拥有了这种意识,才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医生,才能无愧于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首先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印象。良好的印象是和谐医患关系的开端,能够给病人带来安全和保障感。一个粗枝大叶,手忙脚乱的医生是得不到病人的好感的。人们一想到好医生,联想到的是细致,耐心,博学,负责这样的词语,这便是社会对医生这一角色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医生,要努力使自己做到这些品质。其次要端正服务的态度,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是病人敏感的问题,也是医务人员心里道德水平的体现。不负责任,敷衍塞责,言语不良,拿病人出气将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的恶化。其实这些情况常常是由于医生缺乏自制力而造成的。由于医务人员长期的工作压力大,强度高,得不到发泄,很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特别是当某一问题解释不清时,面对患者的责难,如果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就很容易造成情绪的爆发。因此医务人员要有一套自己的减压措施。由于患者患病后常会出现焦虑,抑郁,孤独,被动依赖,主观感觉异常等反应。因此医务人员应该考虑到患者出现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予以关怀和治疗。努力给患者一种安全,舒适的环境,并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最后,要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医生的情绪状态会对患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的心态会给患者的心中撒上阳光,使患者也变得乐观,对健康充满信心,乐于同医生配合。而消极冷漠的精神状态则会给患者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使患者悲观失望,产生极坏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从患者的角度来说,患者在医患关系之中也不是完全被动的。随着医学的发展,患者有越来越多的参与治疗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作为患者应该积极的配合治疗过程,尊重医护人员,并遵从医嘱。但目前由于受社会舆论的影响,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很多患者诊断时不相信医生,开药和做检查时又认为医院是在骗钱。有的患者从住院第一天起,就每天要求复印病历,以“保留证据”,更有甚者在医生做检查时用录像机在一旁拍摄。患者信任医生是治疗的第一步,这种对医生的不信任会给医生造成极大的压力,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压力越大就越容易出错,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恶性循环,不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最终损害的是患者自身的利益。

患者不遵医嘱也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一大障碍。有些患者通过杂志,电视等渠道了解了一些有关的医学知识,就将自己的病于其联系,他们对疾病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希望医生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来开药,另外有些患者对用药存在偏见,有的人只想用中药。其实这些患者的想法很多都是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医生毕竟对患者的疾病有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了解的医学知识要比患者多,如果能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情况,患者一般都是能够接受的。作为患者则有义务将自己的详细病情告知医生,这样医生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患者期望值过高是造成医患纠纷的又一原因。抢救病人的时候,医生们遵循的原则是“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但医学水平是有限的,治疗技术也有限,而病情的发展又难以预料,对任何疾病的诊疗都不能保证100%准确。患者如果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纠纷。将“消费观”用于医疗中是不正确的,日常生活中,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衣服、食品等,却买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为疾病本身就具有不可预知性。作为患者应该放平自己的心态,相信医务人员是尽全力使自己康复,积极的配合治疗。

8.医患关系的新闻 篇八

男子握碎酒瓶劫持北京协和医院护士,特警扮医生解救2011年10月10日,协和医院西院住院部北楼二层,一名男子用破损的酒瓶作为凶器,劫持了值班室内的一名女护士。协和医院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嫌疑人非病人或家属,有既往精神病史。

武汉协和医院爆严重医患冲突,网友称数十人带刀棍

2011年09月21日,入院3天的血管内科病人70岁的陈秀兰经抢救无效死亡,家属归罪于死前一晚的15分钟停电而爆发冲突,多人受伤。

北京同仁医院医生被砍事件调查

22009年06月27日,因“呼吸困难原因待查”新生儿死亡,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儿科医生李某为躲避家属围殴从5楼跳下。

医生遭遇“黑色六月”,五起医闹事件血溅白衣

6月01日,河南省武陟县一产妇在县妇幼保健院正常生产时,因产中发生羊水栓塞,不幸身亡。

6月08日,浙江临海市白水洋国土分局局长之女金怡彤,在杭州市第一医院门诊公共场所自行坠楼。

6月11日,武汉江夏区疾控中心一名护士上班时,被一名男子在接种室内持刀割喉而死。6月16日,北大第一医院某医生因拒绝为肾病病人开虚假证明,被病人家属连刺五刀,身陷血泊。

6月21日,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一位“肾积水并尿毒症”的重症患者因呼吸功能衰竭、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

6月26日,一名7岁男孩在医院不治身亡,其父母怀疑是医院治疗不力,纠集近百人围堵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闹事者怀疑为聘请的专业“医闹”,后经警方介入平息。

有关医患关系的例子,我挑过了可以再从中选几个典型:

2009年02月17日,眼科主任柯根杰,因眼疾术后其眼睛和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归罪于医生,被砍9刀。

2008-02-22,武汉一家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因脑梗塞病故,不满院方的处理而作出劫持举动。

2005-08-12,福建中医学院院附属的“国医堂”医院,因前列腺炎久治不愈,福建名医戴春福被杀。

——2003年8月25日9时55分,武汉市汉口区同济来福康门诊部发生了一起凶杀案,31岁的患者杨克爽持刀连杀6名医务人员后自杀死亡。其中60岁的副主任医师梅某和另一余姓医生经抢救无效死亡。杨克爽因患前列腺炎于2001年起在该院治疗多次,一直未能痊愈。2003年8月24日8时30分来门诊部以“我已治疗多次,仍未痊愈”为由,要求免费治疗。因协商未果,便起了杀心。

——2003年7月24日下午,67岁的金道礼在凤阳第一人民医

院作前列腺摘除手术时,因麻醉意外,患者心跳骤停,医院全力抢救了一个多小时,仍回天乏力。于是本应出现在殡仪馆的花圈、纸幡等,却在凤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整整挂了3天。事发当天,患者家属将麻酉卒师进行殴打后拖进手术室,让他在死者面前默立了整整8个小时。第二天,死者的家属纠集了100多人,涌进医院,找到院长,声称不进行医学鉴定,要医院赔偿74万元。院长无法答应,就被家属连推带搡地从楼上拖到医院的大院里。五六名上前拉架的医院职工,当场被打。有4名医生受伤,儿科的主治大夫曹凤光被打得腰椎骨折。

——2002年5月11日0时30分,湖南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值班的袁小平医师接诊了一名呼吸急促、口唇青紫发绀,似诊重症肺炎并心衰的患儿,经抢救无效死亡。患者的父亲打电话叫来约20人对袁医生进行拳打脚踢。袁医生鞋子被打掉了,打着赤脚、穿着短裤,身上白大褂尽是泥、水和血迹,眼镜不见了,一青年手持铁链,猛击袁的后颈部„„接着逼袁抱着尸体游街示众,边走边喊:“这孩子是我一针打死的„„”后经查袁小平颅底骨折,颈椎间盘膨出,稍有不慎,便有致高位截瘫可能。

——2002年9月9日14时45分,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发生了一起凶杀案,一患者的父亲,持刀冲进内三科对正在配药房工作的护士熊福英疯狂砍杀,熊福英被砍成血人。护士长彭玲云听到呼救声,冲进配药房救熊福英时,被歹徒一刀砍中颈动脉,因大出

血当场死亡。熊福英被砍40余刀。经警方调查,其杀人的动机竟然是其患有脑膜炎的儿子在该医院治

后留有脑膜炎后遗症,于是产生了报复医生的念头。

——2001年4月17日16时50分左右,病人何海军于去年2月在四川华西医大附属第一医院作鼻息肉手术后,因一直感到鼻腔内有异味,于是将为其主刀的医师王恺砍了13刀,构成重伤。现年仅35岁的王恺医师已双目失明。据悉,近5年来仅华西医大一附院就发生了50余起殴打侮辱医务人员的事件。

——2001年7月25日上午8时,患有巨大脑垂体瘤的患者高某,因术后出现下丘脑衰竭,经抢救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死亡。其家属以找X光片为由来医院吵闹。为了不影响病人的休息,我国著名脑外科专家王任直教授请他说话小点声,死者的儿子从护士台上抓起玻璃镜就向王教授砸去,粉碎的玻璃扎进了王教授的左臂,血流如注,造成左前圆肌断裂1/2,正中神经主干外膜裂开,左正中神经支配的屈肌群肌完全断裂,左肘内静脉断裂„„现王教授最为担心的是今后是否还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手术。

——2001年12月26日12时许,郑州康复中心医院二楼郭振峰大夫和两名护士正准备吃盒饭,进来一用帽子蒙着脸的男子,问他干啥也不答话,他突然拿出一个炸药包和一根导火索,右手拿着打火机做点燃状,将3人逼到一小套间死角,随后拿出绳子命护士将郭捆起来。趁歹徒点火之机3人冲上去将歹徒制服。后经审讯,其炸医院的理由竟然是医院未能将其病治好。

新闻的评论;

医疗救治是一门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医生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就治疗方案与治疗效果产生不同看法,继而引发医患纠纷,不足为奇。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发生医疗损害赔偿争议,医患双方的解决途径有协商、调解、诉讼。但遗憾的是,许多患者不知如何诉诸法律或者不愿意诉诸法律,而是采取过激行为甚至实施暴力侵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今社会逐利盛行,人与人之间的诚实信用严重缺失,医患关系建立伊始,双方就已缺乏信任,互存戒心,唯恐遭遇不测,救治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也就很难沟通了;二是出现医患纠纷后,政府的个别职能部门不是积极调查处理,而是一团和气,在医患之间和稀泥,寄希望于“花钱买太平”,往往在未经查实、不辨是非的情况下,就责成医院赔款了事,这不仅无助于化解纠纷,反而是给患者家属火上浇油;三是医院出于社会形象、上级考核、维护专业权威等方面的考虑,不是积极沟通,切实维护患者的知情权,而是单纯依靠金钱摆平纠纷,让患者家属疑虑重重;四是

在实践中,患者为医疗纠纷所需付出的维权成本确实过高,难以承受鉴定费、律师费、诉讼费等。

9.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 篇九

关键词:孝道伦理,教育,策略

孝是所有道德的根基,也是人性的出发点,更是最为基本和最为天然的社会化元素。自古以来,它无不时刻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人伦关系,并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孝,始于事亲和父慈子孝。在儒学中,孝通常表现为养亲、敬亲、悦亲和谏亲。俗话说得好,金碗银碗,不如话暖。对于老人来说,他们并不图子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只希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如今,随着老年人口的大幅增长,“常回家看看”赋予了孝道伦理以新的含意。众所周知,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硬生生地将子女“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并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还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便意味着作为精神慰藉的“常回家看看”,将不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还有可能成为法律义务。

如今,这种将道德法制化的举措,将关心老人的社会公德有形地异化成了令人反感的精神信仰的堕落,如果中国人沦落到要靠法律约束被迫去看望老人、孝敬老人,这或许才更是一个家庭的悲哀、一个社会的悲哀和一个国家的悲哀。然而,这条草案的出台,恰恰凸显了当代社会条件下孝道伦理教育的缺失及其重要性。孝道伦理教育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孝道伦理教育不仅是对我国传统孝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至关重要,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需求。

孝,既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元德,又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违背父母、家中长辈及前辈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十分讲求父慈子孝的国家,孝道观念和行为受到人们的一致褒奖和敬仰。俗话说“百善孝为先”(1),孝,在中华礼乐文明中处于核心地位。孔子在《礼记》中指出:“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醒。”(2)也就是说,做儿女的应该真诚地体贴父母,冬天使他们感到温暖,夏天使他们感到凉快,并且要早晚看望和悉心赡养。周公也倡导世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仁德,受者怀思,便是路人,变成市道矣。”(3)由此可见,我国慈孝文化源远流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家庭和睦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孝道,既承接了历史上孝道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在现阶段,孝道主要表现为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即物质上的必要帮助和精神上的关心照顾,并且这种义务是无任何附加条件的。

然而,孝道伦理在当代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孝道伦理观念缺失的现象:一是子女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很多子女不仅缺乏赡养老人、感恩老人的意识,而且还无视赡养老人的责任,甚至出现谩骂、殴打、虐待双亲,弑亲等行为;二是子女漠视老人的精神需要,孝道观念不应该流于形式,如果仅仅是在物质上赡养老人,而没有满足老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那么也不能算作孝。换言之,这些孝道伦理观念缺失的现象,根源就在于孝道伦理教育的衰微。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就已出现“孝”字。《说文解字》认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4)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孝”之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孝是什么?孝就是子女对父母长辈的一种善行,一种美德,就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此外,《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5)所谓“百行孝为先”(6),恰恰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对孝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在《新书》中界定孝为“子爱利亲谓之孝”。当今社会,又有多少子女能够做到鸟的反哺之情和羊的跪乳之恩呢?因此,加强当前孝道伦理教育,对子女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永远不会过时,而且非常必要,刻不容缓。

一、当前孝道伦理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当前孝道伦理教育的相关内容涉及甚少,形式过于单一化,相关实践也是少之又少,淡化、甚至忽视了孝道伦理教育,从而导致孝道伦理教育效果甚微,当代子女孝意识淡薄,不懂孝。

当代教育大致有三类,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在传承孝文化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有所偏失,以致于孝文化传承不力。

首先,学校教育方面,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中国现代学校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孝道伦理教育缺失的根源。“重智轻德”是当代学校教育共存的一个现象,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单一传授和灌输,往往忽视了对其在德育层面的培养。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普遍设置了德育教学课程,但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孝道伦理教育体系。这种带有短期行为和功利主义色彩的学校教育方式,恰恰成为当前孝道伦理教育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

其次,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自身孝意识淡薄。为人父母者,若希望儿女做到什么,自身就要先做到什么。很多老人在晚年抱怨子女不行孝、不懂孝,却不反思自己为人子女时是如何对待自己父母的。父母自身孝意识淡薄,在孝道方面做得不好与其子女的孝道伦理观念缺失有直接的关联。所谓因果相关,当子女长大了,往往也会重蹈覆辙,整个家族陷入一种孝道欠缺的恶循环之中。尤其是“4-2-1”(7)家庭模式,它导致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感恩意识大打折扣。此外,我国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中的“成龙”情结致使家长格外注重孩子文化成绩的分数和课外兴趣的培养,唯独忽视了孝道伦理观念的培养。

最后,社会教育方面,社会孝意识宣传不力,孝实践活动匮乏。如今,社会孝实践活动的意义在追功逐利的过程中逐渐被淹没了,这是现代化的代价。但是现代化或者道德文明秩序需要孝实践活动的极大发展,社会秩序的失调、尊卑不分的伦理常德、计划标准过高、榜样的力量失去了真实性,以及过分强调自我的社会都有可能导致孝意识淡薄的社会。另外,西方价值观念及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对我国传统孝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导致价值观念混乱,这无不从另一方面极大地淡化了当前孝道伦理教育。

二、当前孝道伦理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通过审视现存的孝道伦理教育偏失的种种现象,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前孝道伦理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现代社会大环境下,孝道伦理观念被弱化。我国60年代中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且1999年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随着市场经济转型和改革的深入,以及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受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影响,他们更看重效率、时间和竞争,致使他们更加看重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而对家庭中的情感关系却采取忽略甚至无视的态度,认为孝道伦理观念在当代社会已不再重要,因而理所当然的混淆孝道伦理认知、不及时行孝、将孝道伦理观念至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就孝道伦理教育本身来说,其自身的局限性致使孝道伦理教育难以展开和传承。首先,孝道伦理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教育程度难以把握;其次,孝道伦理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甚微;最后,孝道伦理教育实践难搞纪念基地,有异于其他教育实践,如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除此之外,学术界对孝道伦理教育的研究甚少,这也给了当前孝道伦理教育致命的一击。

作为老人,他们的一生不仅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又为抚养和教育晚辈付出了心血,当他们年老体弱时,理应得到社会、子女及其家庭成员的尊重与爱护。子女要尊敬、关心、体贴父母及长辈,自觉履行和赡养老人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在我国社会中,强调尊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不仅成为社会繁衍的一个内在要求,而且对于解决日趋凸显的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保护老人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虐待、遗弃老人的行为。

三、当前孝道伦理教育的提升对策

第一,要加强当前孝道伦理教育,要有可操作性很强的理论指导。孝道伦理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不是盲目地进行的,而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和制定出一套孝道伦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从而使孝道伦理教育得到不断改进和发展。课堂教学首当其冲应成为孝道伦理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展开学术活动、社会服务。学校应该在重“智”的同时应设置孝道伦理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孝道伦理教育,使其形成一个系统的而非支离破碎的孝道伦理观念体系。

第二,要加强当前孝道伦理教育,家庭孝道伦理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要从小培养子女使其形成一定的孝道伦理观念,父母是孩子的思想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家庭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孝敬双亲、善待长辈,给子女树立孝的榜样,以切实的行动影响孩子的思想,从而传递给孩子孝道伦理观念。

第三,要加强当前孝道伦理教育,社会在宣扬孝道伦理观念的同时更要践行之。孝道伦理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形式上对孝道伦理的认知,更应该在社会实践中言行一致。大众传媒是孝道伦理教育有力的传播工具。孝道伦理观念需要在社会上大力倡导和宣扬,发挥社会主导作用,用我们身边榜样的力量鼓舞和激励每一个人将孝道伦理观念付诸于行动,让老人得到应有的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在实践中增强孝道伦理观念,增强孝意识,弘扬孝文化。

第四,要加强当前孝道伦理教育,应以及安全带法治为基础。新加坡政府通过各种立法保证子女照顾和供养自己的老人,只是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在住房及相关税收政策方面对与老人共居的家庭实行优惠,使传统道德和风俗法制化。上有法律来开道,下有制度作保障,这样就能使孝道伦理驾驭在具体实施中有坚实的后盾。

孝道伦理是一种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由于现代社会“4-2-1”家庭模式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子女更多地是在向父母无限索取,而非给予老人应得到的关爱和照顾。对于孝道的实现,我们不仅要大力做好孝道伦理教育方面的工作,更应该将其理论内容潜行默化到每一个为人子女的实际行动中去。只有将孝道落到实处,才能更加有效地宣传我国孝文化并将其代代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关斐.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D].河北:河北经贸大学,2014.

[2]乔晓妍.中西方家庭德育之孝亲观的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3.

[3]司丹.精神赡养:在道德与法律之间[J].学术交流,2012(06):52-55.

[4]邵南.浅谈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赡养[J].南平师专学报,2006(01):136-138.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

[6]谢安妮.从传统走向现代:老龄化背景下现代孝道伦理观探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3.

[7]杨晓刚.中美两国高校爱国主义比较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0.医患关系的调查问卷 篇十

您好,我们是广西医科大学2011级的学生,现在我们就医患关系做一个调查,希望您能配合我们,谢谢!

1.您的基本信息()

A.本人是医护人员、医学生或从事相关职业

B.不是医护人员但关系十分近的亲朋是医护人员C.其他

2.您认为,对于社会而言,一个良性、和谐的医患关系重要吗?()

A.很重要B.比较重要C.不重要

3.你是否认同,事实上,医生和患者应该是共同对付疾病的战友?()

A.认同B.不认同

4.谈到医护人员时,您最容易联想到的词是什么?(可多选)

A.专业B.唯利是图C.白衣天使D.忙碌E.清贫

F.富有G.仁爱H.冷漠I.红包J.救死扶伤

K.大处方

5.在您看来,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吗?()

A.是B.不是

6.您在看病就医时,如果有医生态度不太好,您会怎么想?()

A.很生气,医生就该对患者服务态度好一点

B.可以理解,医生每天要面对那么多患者,难免着急上火

7.在您看来,一些人给医生送红包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出于对医生的感激B.担心不送得不到好服务C.医生主动暗示或索要

8.通常,医生最后的治疗效果,和您去看病之前的期望相符吗?()

A.完全符合期望B.基本和期望相符C.和期望不太相符D.和期望完全不符

9.在就诊时,您怎么处理自己或家人的治疗方案?()

A.完全由自己做主B.医生给出建议,但主要治病还是要看自己

C.完全由医生做主D.自己有一定的意见,但主要还是依靠医生给出的方案

10.在治疗过程中,你经其他途径了解过自己或家人病情吗?()

A.没有过B.有了解但不深入C.充分了解过

11.就医过程中,您觉得您信任医生吗?()

A.完全信任B.半信半疑C.不相信,但有病没办法

12.就您自己的经历而言,您觉得医生给您开的检查、药品都是治疗疾病所必需的吗?()

A.都是必需的B.大部分是必需的C.大部分都不是必需的13.在您看来,造成部分医生过度检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A.明确病因B.经济效益C.医生自我保护D.经验不足

14.在您看来,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看病太贵B.挂号太难

C.部分医生水平不高,有时造成误诊D.医生和护士服务态度不好

E.患者的期望太高难以满足F.媒体舆论对医患关系的负面报道G.部分医生的回扣、红包等医疗腐败H.现在的医疗体制不合理

I.治疗效果不好

15.您或您的家人和医院发生过医疗纠纷吗?()

A.发生过B.没有发生过

16.当您遇到医疗纠纷时,会怎么处理?()

A.向新闻媒体曝光B.向院方或有关单位投诉C.只向亲友说说抱怨一下

D.与医生当事人协商解决E.会考虑暴力解决F.寻求法律帮助

17.看病就医时,您最不满意的是什么?(多选)

A.挂号太难,排队久B.医护人员态度不好,很难沟通

C.医护人员水平不高D.就诊手续复杂

E.不尊重患者的隐私F.患者该知道的东西也不告诉患者

G.索要红包H.开大处方、虚开检查化验

11.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 篇十一

青海红十字医院 王烈宏

医疗服务是救死扶伤,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工作,是社会的窗口行业。随着社会发展,医疗服务已具有很浓厚的医疗市场氛围,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很高,对医疗服务环境、态度、质量、收费问题特别关注,医疗市场的竞争显得较为激烈,医疗服务出现了新的特点,使我们不得不对医疗服务进行重新审视。

医务人员的态度医务人员的态度不好,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如某些医疗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等;有些医务人员只注重自己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与社会交流能力的提高,用语不当,造成患者误解。医院重程序服务轻人文关怀据有关调查,医患关系紧张,以至引发医疗纠纷,50%以上原因与医务人员的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有关。医生面对病人,重医疗程序服务,注重病人躯体上的疾病的治疗,忽视心理疾病的治疗,只是埋头于自己的工作,忽视患者的心理感受,导致出现医疗效果不尽人意时,病人就认定的问题。我院医生门诊接待量都在40~50人以上,远高于平均每个医生接诊5.6个病人的全国水平。在这种长期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再要求医生多一些人文关怀和亲情服务,或许有些苛刻。

但通过前两年的资料显示,我院目前存在的医疗投诉及纠纷,70%是由于医生与患者没有良好沟通所致,其中又有约5~10%的事件出现很差的后果。国外报道显示,医患在第一次接触时,医生会抓住刚

开始的“黄金5分钟”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影响,而患者也会在以后的治疗中全力配合,即使以后的治疗中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患者往往会已宽容对待,可见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对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非常重要。

调查我院妇产科、麻醉科、检验科及B超室,医护人员对于医患沟通的重要性都有良好的认识,并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效应用,并表示对自己的工作帮助很大,愿意再花费自己15%的精力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因此,通过此次调研,发现我院医务人员虽然掌握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但对于医患沟通技巧尚有待学习,尤其是需要增加医患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

12.当前医患关系的伦理分析 篇十二

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生为主的包括护士、医技人员、管理和后勤人员等医疗群体, 与以患者为主的包括与患者关联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群体, 在诊疗过程中建立的相互关系。狭义的医患关系是特指医生与患者间关系。由于社会上的医患纠纷多数发生在医生与患者之间, 所以本文取其狭义定义进行阐述。

目前, 广东每年发生各类医疗纠纷大约为2.5万~3万起, 而在广东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处理的每1, 000件纠纷中, 就有30%属医闹事件, 医闹情况仍较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 全国医疗纠纷案件以每年11%的速度递增。近年来, 国内发生的多起针对医务人员的恶性伤害事件, 使医患矛盾更加尖锐。紧张的医患关系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医疗纠纷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 已经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

二、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的医患关系分析

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对医患关系进行分析, 可以从患者与医院的委托代理关系、医院与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患者和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 患者与医院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患者与医院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患者由于其自身医疗知识的缺乏, 只能将疾病的治疗委托给医院, 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者”。医院处于医疗信息优势的一方, 负责对医院的医生、药师、护士等医疗资源的安排, 确保患者可以得到最优的治疗, 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者”。患者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劣势方, 对于医疗专业知识存在盲点, 为了能够让医院确实处于患者的立场考虑, 就需要设置一套反馈机制, 使医院是否保证了患者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可以得到有效反映, 同时将反馈的信息与医院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 使反馈具有实用性。

(二) 医院与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在不断推进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医院自身的存亡与日常盈亏紧密相关, 即使是享有国家补贴的公立医院, 也具有了经营的性质。在医院与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医院将对病人的诊治委托给医生, 从而使医院获取更多的收入, 实现医院的利益最大化, 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者”, 医生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者”, 负责诊治病人, 做到最起码表面上的努力实现医院的利益最大化。医院为了使医生的行为能够与医院的利益保持一致, 就会建立一套相应的激励机制, 如将医生的工资与医生的岗位、工作量等挂钩, 设置一系列的绩效考核标准, 从而使医生的个人利益与医院的效益保持一致, 以约束医生的行为。

(三) 患者和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

当医院将患者的委托再第二级委托给了医生之后, 患者和医生就建立了一种新的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医疗市场中, 患者处于掌握医疗信息较少的一方, 将自身的健康委托给医生, 属于“委托者”, 并希望医生能从患者的利益出发, 以最好、最便宜、最快的治疗方案使自己尽快恢复健康。而医生则是处于掌握医疗信息较多的一方, 属于“代理者”, 在患者的委托下, 尽力为病人医治, 或者是假装尽力医治病人, 如图1③。为了让委托者的利益得到保护, 就需要对代理者的行为进行监控。医生作为代理者, 拥有比患者更多的医疗知识, 有存在隐瞒信息或者为了自身利益置患者利益而不顾的可能, 所以必须要建立一套相应的监控机制, 使患者可以将自身的利益需求与医生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从而使医生选择或者不得不选择与患者利益相一致的行为。 (图1)

总而言之, 这是一个患者、医院、医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多重多级的委托代理模型。患者作为委托者委托医院作为代理人, 然后医院又作为二级委托人, 委托医生作为代理人;在医院委托给医生后, 患者与医生又建立了一层直接委托代理关系。

三、关于缓解医患关系的几点思考

当前, 医患关系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紧张, 从以上结合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入手, 探讨如何有效着手去缓解岌岌可危的医患关系, 可以得出些大有裨益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每一个委托人代理人之间关系的环节考虑, 加入科学的制度规范约束, 从而使每一环节中代理人的行为都与委托人所希望的一致, 进而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首先, 在卫生部门对医院的管理中, 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立场。如在对医院进行等级划分时, 不应仅仅是考虑医院功能、设施、技术力量等评定指标, 还应该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 综合广大群众对该医院的评价, 发生医疗事故的次数等与患者密切相关的指标。另外, 除了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之外, 卫生部门也应该为群众反映关于医院的意见设立正式的沟通渠道, 如投诉信箱、开设接待日、网上讨论区等, 使卫生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医院是否有“逆向选择”或者“道德风险”的倾向, 对一些考核不及格或者收到群众举报尤其多的医院应该及时督促整改, 屡教不改的更应勒令停业。

其次, 在医院与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医院需要考虑如何使医生为医院争取最大的利益。为了能让医生能够把患者利益摆在第一位, 就需要革新医院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以此实现患者的利益最大化。在医院对医生的考核中, 可以加入患者评分表, 分数代表了患者的就医感受, 以此激励医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还有, 为了避免因医生多开药、开贵药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的进一步升级, 还可以设置医院间药师相互检查医生处方的制度, 以约束医生为药品提成乱开药的行为。

为了营造良好的医德氛围, 医院可以在医生办公室、医院走廊等地方或者在病历本的首页出现医德警示语, 也可以在上述的患者打分表中设置患者对医生的医德打分项目。医院可以定期举行医德教育讲堂, 将医德教育摆在医院行政工作中较为重要的地位。

最后, 在患者作为委托人、医生作为代理人的直接委托代理关系中, 由于患者不具有专业知识, 相对医生属于弱势群体, 所以患者只能通过代表其权益的政府部门, 如卫生部门和其所委托的医院, 对医生进行约束、激励和考核, 使医生的行为符合患者的利益。另外, 由于患者处于信息劣势, 缺乏对治疗方案、治疗专业知识的了解, 容易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不安心理, 稍不注意, 就有可能引起患者的逆反心理, 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一旦医疗纠纷出现, 对医院的利益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所以在这个环节, 尤其要强调的是, 要加强医院对医生与病人的沟通技巧、沟通艺术的培训。如前所述, 医院可以设立相关的制度, 将医生名誉、收入与患者的评价联系起来, 引导医生注意与病人的沟通技巧和艺术, 对专业性较强的方面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的紧张和防备心态, 减少患者对医生的误会, 从而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医院也可以建立一套医生与患者沟通机制, 如设置医患交流会, 使医患之间有恰当的沟通渠道。通过卫生部门给予医院压力, 医院再将要求施加给医生, 以此来达到患者作为委托人确保其代理人做出或者不得不做出维护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马本江.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医患交易契约设计[J].经济研究, 2007.12.

[2]沈建通.“双向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改善医患关系的新思路[J].医学与社会, 2008.21.

13.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篇十三

读了这篇文章更加意识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医疗卫生工作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密切相关,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看党风政风建设,看政府管理水平,看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构建和谐社会又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

对医疗机构来说,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要眼睛向内,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不能抱怨患者不理解,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要善于分析自身的问题,从服务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各方面查找原因,制定措施。

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促进医患沟通尤为重要。为加强医患沟通,医疗机构要对医患沟通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做到“一个要求、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一个要求,就是医务人员要有诚信,对病人或家属要尊重,具有同情心和耐心;两个技巧,就是多听病人的询问,多向病人介绍病情、治疗效果、用药和检查目的,关心病人在就医过程中的生活或不便;三个掌握,就是及时掌握病人的病情发展变化、医疗费用情况和病人的社会心理;四个留意,就是留意沟通对象的情绪、受教育程度和对沟通的感受、沟通对象对疾病的认知度和对沟通的期望值;五个避免,就是避免强求病人即时接受、避免使用刺激语言或词语、避免使用病人不懂的医学专业词汇、避免

强求改变病人观点和避免压抑病人情绪;六种方式,就是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互换对象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协调同意沟通和实物对照形象比喻沟通。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化解医患矛盾和纠纷,增强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和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医院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定期收集病人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及时改进。医务人员要充分尊重和维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要体恤患者的痛苦,同情患者的困难,尊重患者的想法,打消患者的顾虑,努力让患者获得身心的健康。

14.当前医患纠纷的成因特点及对策 篇十四

[发布日期: 2012-07-23 ] 本文已被浏览过 1918 次

鼓楼区司法局 赵威

近年来,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江苏省医疗机构医疗纠纷处置和治安秩序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今年5月,卫生部与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通告里提出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医患纠纷仍然矛盾频发,医闹现象也时常出现。鼓楼区作为南京市医院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20家,其中三级甲等医疗机构8家,二级医疗机构4家,医患矛盾的发生率是相对较高的,因医患纠纷而引发的不安定因素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一、医患纠纷现状及特点

(一)医患纠纷发案频繁,数量有增无减。医患关系不仅是当今普遍的社会关系,还与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制度息息相关,我国的医疗制度一直进行着改革,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机构过分向大城市集中,导致患者不能被合理分流;患者迷信“专家”、大医院的治疗水平;进口药品、先进材料等医疗用品、设备的高频率推销、使用;患方对医疗结果期望值过高,认为花费了相当的医疗费用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等原因,都使得患方对医院方的信任度下降,解决医患矛盾的问题刻不容缓。现如今南京市鼓楼区的大部分医院都设有医患沟通中心,这为患者提供了排忧解难的作用,但是往往出现医疗纠纷,医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多数不愿意承认自身的过错、责任,很多纠纷都仍然在医院里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从数据分析,2011年,鼓楼区19家大小医院医患纠纷中:医患双方自行和解的纠纷有666件,人民调解的纠纷是198起,卫生行政部门解决的有52起,法院诉讼的有72起,从中可以看出医患双方自行和解的纠纷占总数的67.4%,比例是相当高的。

(二)医患纠纷中责任难以确认。在调解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医疗责任不明确,医院方认为无过错,不因承担责任,而患方认为医院方存在责任,应当承担责任的问题。这时候,医调委或者医院方会提出通过医学专家咨询或者鉴定来确认医院是否有错,但是很多患者都认为医学会和医院“就是亲爹和儿子的关系”,很多医学会专家也都是当地医生,跟出事医院关系紧密,无论是医学会还是医学会以外的司法鉴定机构,都可能面临不被患方或医方信任的结果。

(三)社会危害性大,造成恶劣影响。医患纠纷的日益增多以及处置失原则、责任缺认定、赔偿无标准,医方“息事宁人”的心态和患方“有闹有赔、大闹大赔”的经验助长了“医闹”的增多和升级,造成医患双方均不满意,社会反响大,负面影响深。在现实中,医方往往以“人道补偿”代替“责任赔偿”,造成医疗责任的不清不究和赔(补)偿金额的相互攀比,对今后纠纷的公平公正处置带来更大的障碍。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执业环境恶化,人人自危、时时自警,消极医疗重新抬头,过度检查成为医生诊疗活动中保护自身的常规手段,反过来影响了患者享受科学适宜的医疗服务。虽然患方的诉求索赔行为本身带给医方以监督和警示,有利于推进全社会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但当前许多患方的无序过激行为,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同样很大。

二、医患纠纷具体原因分析

(一)解决医患纠纷的渠道不畅。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医患纠纷有三条解决途径,即:一是医患双方共同协商解决;二是卫生行政机关调解解决;三是直接向法院起诉。但是在规定中,均没有涉及到医患关系中的具体条款。

(二)患方自身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患者的法律维权意识也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对医院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医疗过失和差错行为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由于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和受患者自身知识水平所限,容易对医疗效果产生过高的期望值,对病情的发展过于乐观或估

(三)现行医疗事故解决机制明显缺乏足够的公平性和公信力。医疗纠纷主要由作为第三方的医学会出具鉴定结论,但由于医患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很容易导致鉴定结果简单草率甚至偏向医院。医学鉴定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患者及家属等不及,致使医疗官司久拖不决。司法程序耗时又费钱,医疗暴力事件往往成为获赔最见效的手段。“小闹小赔,大闹大赔,不闹不赔。”一旦暴力袭医事发,政府出于维稳,往往不分青红皂白要求医院“花钱买平安”。

三、医患纠纷冲突防范及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与适当的舆论引导。要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防范医患纠纷冲突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医务人员和病人及病人家属都是共同抵抗和消灭疾病的的合作伙伴,病人离不开医生,医生也离不开病人。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医学科普知识,讲清楚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的一般规律,讲清楚疾病的复杂性和目前医学科学的局限性,让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大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依法办事,努力让患者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实行“联调联动”,加强与法院、医院的合作。鼓楼地区各大医院都设有医患沟通中心,每一起在医院发生的纠纷,医患沟通中心都会及时处理。一些大医院,如: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儿童医院等,都会让年轻的、经验少的医生在医患沟通中心学习,让他们了解患者看病时遇到的困难,为以后上岗做出更好的服务。但是,有些医院的纠纷量太大,无法每一件都能合理的安排、处理,还有部分纠纷在处理不了的情况下,直接移送到法院。诉讼程序对于患者来说,等待时间过长,同时也加大了法院的工作量。法院在受理案件前也会对双方进行调解、沟通,这一过程与医调委的工作是不谋而合的,医调委作为专业性强的调解组织,可以在这一方面与法院合作。一是有利于改善法院当前所处的司法环境。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法院不可避免的处于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前沿,为社会稳定考虑,专业性质较强的医患纠纷案件可以移交医调委办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法院信访的压力,为法院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有利于提高审判执行效率。在诉调对接方面,对于人民调解成功的案件法院直接通过出具调解书予以确认,节省了法院调解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调解失败的案件,基于调解的基础上,对已查明的事实与证据进行裁判,加速了案件的审判进程。更为重要的是,人民调解协助法院工作的运行将一线法官从繁重的办案任务中解脱出来,可以集中精力办理疑难案件,提高案件的审判效率,保障案件的审判质量,提升法官的业务素质。

(三)鉴定机制跨区域。在调解中,或者诉讼程序中,当面对责任不明,需要鉴定才可解决纠纷的时候,患者往往出现不信任的心理。医疗技术、事故鉴定是医疗诉讼、调解中的核心程序,但在《侵权责任法》里,没有对其作出明确规定,从中也可以反映出法律的不完善。关于鉴定机构的选择,医调委会委托本地医学专家咨询会给出鉴定意见,再根据意见进行调解。根据普遍反映医学会与医院的“特殊关系”,为了更加公正,更有可信性,加强跨区域鉴定机制也是切实可行的。

(四)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要严格医院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疾病对于患者来说,是性命攸关的头等大事。因此,医生对病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为患者提供高新精湛技术服务的同时,必须努力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尽量减少差错和事故,为患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医疗服务。医院应以人性化服务为中心,创新服务举措。为患者提供精湛、优质的人性化服务,切实提高医疗水平,让患者放心。

上一篇:省重点项目实施方案下一篇:创新创业概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