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精选11篇)
1.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 篇一
第五章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的经验借鉴
在国外小额信贷开展较早,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与国际上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状况相比,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选取了孟加拉乡村银行
(Grameen Bank)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I-UD)这两种种具有代表性 的模式进行介绍分析。
1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的基本模式
1.1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简称GB)孟加拉乡村银行被称为“穷人银行”,其模式被誉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效益最好 的扶贫模式,银行的业务对象主要是贫困农民,特别是妇女,给他们提供存、贷款
以及保险等综合业务。1983年乡村银行成立以后,短短3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组
织遍及全国的金融机构,服务于全国64个地区的68000个村,拥有780万会员、2548
个分行、24703名员工(2007年数据),经营状况良好,各项贷款总额达78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7.94%。
孟加拉乡村银行采取无抵押、不使用法律武器和无连带责任的低门檻政策以及
低贷款利息和高存款利率的优惠措施,面向穷人发放贷款,其主要特征有:
一、贷款时间短,持续性强。乡村银行的贷款期一般设定为一年(52周),贷款
人从借贷关系成立开始第二周进行还贷,以周为时间单位每周返还本金的五十分之
一.同时银行还会为贷款人建立还款激励机制,借款人初次可贷得1000元,若按时
还本付息,第二次可从银行贷款1500元,如此最高一次性可贷3000元,直至借款
人脱贫为止。
二、以小组为成员联保代替担保。贷款发放一般按照“二二一”的顺序,同一个
小组中首先是两个组员能获得贷款,贷款发放后银行会观察两周借贷情况再贷给另
外两个组员,等银行确认项目运作情况后最后才贷给组长,发放贷款时,5%的贷款
部分将作为基金被扣留。
三、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村的贫困人口,强调以妇女为主,有贷款需求的农民一
般出于自愿组成5人小组,5至6个小组再组成一个中心,银行不与单个农户直接发
生联系,而是与这些小组和中心发生关系。
四、小组会议和中心会议制度。按照规定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会议,每半个月左
右召开一次中心会议,会议的内容是主要围绕收款活动展开,同时也会交流致富信
息,传播科技知识等。
五、银行资金来源多元化。GB模式最初的设计是“只贷不存”,其融资主要来源
于政府拨款、国际组织援助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GB开始实行股份制,允许会
员持股,逐渐由政府支助的扶贫性金融机构向商业化金融机构转变。目前,借款人
这一集体成为了乡村银行最大的股东,共持96%的股份,而政府只持有4%的股份。
随着不断的运作,乡村银行对低成本资金依赖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从商业资源
中获得了更多的可借贷资金,实现了乡村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1.2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I-Unit)模式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于1895年成立,直到1969年才正式开展小额信贷业务,面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BRI在1983年政府金融改革,放松金融管制,取消贷
款补贴的时期引进新的小额贷款管理办法,于1984年成立乡村信贷部(BRI-UD)。
经过独立运营,BRI-UD3年后实现了收支平衡并于成立的5年后开始逐步赢利。由
于采取有效地运作手段,BRI-UD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还款
率,由从前需要政府补贴、严重亏损的国有银行转变为了一个经营成功的商业银行,成为印尼最大的小额贷款机构。BRI-UD主要采取的管理模式是:银行总部对央行和
财政部负责,下设地区人民银行、基层银行和村银行。村银行是基本的经营单位,完全独立运行,独立核算,村行在贷款权力下放后,拥有了贷款的决定权,对贷款 的规模和期限可以自定,同时具体执行贷款发放与回收。通过建立独立赢利中心,工作激励和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管理和监控系统,规定将每年经营利润的10%
分配给员工。除此之外,BRI-UD还通过缩短贷款审批时间、流动服务等方式降低运
营成本,确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的特点
目前各国的小额信贷机构无论从机制、目标还是从产品、内部结构或运营管理
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但是通过分析国际上典型的几个案例还是能够找出相同的经验,一是贷款对象以中低收入者和穷人为主。小额贷款机构在为低收入人群提供金融服
务的同时还能为他们提供相关技术培训和信息配套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小
额贷款项目的风险,提高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和理财能力,一方面给中低收入者带来
实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是信贷行为实行商业化。通常贷款具 有规模小、还款周期规律的特点,一般还会采取信贷激励机制以减少金融风险,确
保小额贷款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贷款方式以小组担保为主。小额贷款的金融服
务模式主要是提供无抵押贷款。贷款人通常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起互助组织,形成小
组担保,内部组员之间相互监督,这样在减少银行工作量和工作成本的同事还能达
到达到降低违约率、提高还贷率的目的。四是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农民为主的中低
收入者由于缺乏正式抵押品,难以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因此,只要小额信贷
机构的利率低于黑市利率,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具体见表5-1。另外,小额贷
款拥有额度小,还款期短,交易成本高的特点,保证了非贫困人口不会来挤占这些
贷款。因此,各国立足于小额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制定在商业贷款与高利贷之间 的利率,使小额信贷的利息能覆盖成本取得盈利,为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
供资金支持。
3主要成功经验
3.1公司机制设计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孟加拉乡村银行设计的“小组+中心+银行信贷员”的信贷制度,从一定程度上解
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信贷员上门服务,且合理分工,每名信贷员需要负责10
个中心,约400名借款人的业务。乡村银行的某一成员在一次会议期间正式提出贷 款申请后,银行的工作人员会向小组组长和中心负责人咨询借款人的信息状况,公
开透明的贷款程序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51]。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印尼人民
银行(BRI)也有其独到之处。作为BRI整个小额信贷系统核心的村银行广泛分布在
基层城镇中心地区或离市场近的位置,为了节约成本,村银行机构设置精简,同时
工作人员主要从当地挑选,要求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并熟练掌握当地语言,一方面充分利用农村本土化的社会资源来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另一方面
还能降低交易费用。这种低成本的利用农村内部的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是BRI小
额信贷业务良性循环并取得成功的基础[52]。
在风险控制方面,孟加拉乡村银行采取的联保贷款制得到了广泛认可。孟加拉
乡村银行将5个贷款户划分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对贷款进行内部评估、互相
鼓励、互相监督,并承担一定的联保责任。这种模式在农村地区具有独特的适应性,由于农民贷款缺乏可用于抵押的物品,而正规商业金融机构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对抵押和担保条件要求很高,孟加拉乡村银行通过整贷零还、小组模式、随机回访
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利用同一地区农民相互了解的优势,通过小组联保在无需
抵押担保的情况下,保证了资金的安全,为盈利创造了条件。这种对借款人内部的
激励机制替代了抵押担保制度,成为乡村银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小组成员
出现违约情况,将会通过道德约束进行互相监督,借款小组召幵定期会议,集体培
训,积极交流,进行集中放款和还贷,使借款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和激励。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联保贷款制是信贷者的激励,BRI采取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
则是对信贷员的激励,将信贷员绩效与工资挂钩,提高信贷员的积极性,从内部防
范风险。由于各个村银行独立进行财务核算,权责明晰,使经理和员工对自己村银
行的表现产生高度的责任感。衡量村银行表现如何,其标准不是覆盖面积和发放贷
款笔数,而是获得的利润。村银行将年利润的10%分配给员工,从而激励员工积极
提高村银行利润。为了促进村银行之间的竞争,BRI小额信贷部和地区分支行对表
现突出的村银行和员工实施奖励和个人认证。
3.2合理的贷款利率
在利率定价方面,孟加拉乡村银行与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都是根据市场情
况自行制定利率,利率水平较高,贷款年利率通常在20%至40%左右。高额的贷款
利率足以覆盖成本,同时获得高额利润。传统银行舍弃农村市场除了考虑农业生产 特点决定的农业贷款的高风险因素外,农村小额信贷交易成本过高,银行利润率过
低也是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国政府通常是通过发放低息贷款等福利主义政策来
扶持农村经济,尤努斯认为,对贫困人群的低息贷款的福利主义政策,一方面易使
受惠人群产生依赖性,养成其惰性;另一方面,少数有权势的阶层更有条件通过非
正常渠道套取低息贷款,而一般的贫困人群却很难享受到优惠。事实证明,在资金
稀缺的农村地区,资本的可得性比低利率更为重要,高利率的贷款需求极为旺盛,这也为小额信贷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3.3有效地政策扶持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非常重要。孟加拉政
府对乡村银行的发展不仅在带态度上给予肯定,还放宽了对其的政策限制:一是政
府在资金方面提供支持,以4%—5%的利率贷给乡村银行,累计超过了 50亿塔卡;
二是在法律方面予以支持,认可乡村银行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从事金融活动;三是
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为乡村银行提供免税的优惠政策;四是在组织方面鼎力支持,孟加拉政府成立政府小额信贷组织、孟加拉农村发展委员会和农村就业支持基金会
等,这些组织和项目无形中为乡村银行上了多重保险,更加有利于其发展壮大。而
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的发展得益于其政府在政策制定中对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
正面激励,这种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了小额贷款的蓬勃发展。政府通过建立健全法
律法规,明确小额贷款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减免营业税与所得税的优惠税
收政策、承担一部分对农民工的培训费用等,这都有利于小额贷款机构减少操作成
本和风险。
2.国外港口群先进经验 篇二
1纽约—新泽西港口群
美国纽约—新泽西港口群位于哈德逊河入海口,是北美东海沿岸最大的港口群,每年处理货物约2.50亿t,其中包括集装箱货物1.45亿t,是北美重要的海运集散中心之一。纽约—新泽西港口群竞合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两州共同组建港务局,统一管理与规划。纽约—新泽西港务局的职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港口码头建设与维护近年来纽约—新泽西港口群斥资87亿美元用于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其首个重点项目是浚深港口航道,以接纳船型更大、吃水更深的船舶。
(2)港口信息系统建设1986年启用“信息港”,成为世界上第1个高科技企业园区和通信中心;2001年建成实时货运信息系统,为码头公司、船公司、海关和海岸警卫队提供港口货运情况的即时信息。
(3)港口安全成立隶属于港务局的警察局,现有警务人员名,主要职责是保护港区内所有基础设施和人身的安全以及处理火灾和船舶碰撞等事件。
(4)港口区域内的经济建设为了促进港口贸易,主持建造著名的世界贸易中心,吸引众多企业聚集在此发展国际贸易业务,纽约双塔也一度成为贸易中心乃至纽约市的地标。港口群通过销售债券的方式集资建设,不依赖政府的财政预算,也不增加地区纳税人负担。港务局没有股东也没有征税权,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债券的销售和运输设施中征收的使用费和租金。所有收入扣除折旧,贷款、公债的本息和其他开支后归港务局所有,用于港口发展或公共福利事业,不必交纳给政府,呈现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点。
2欧洲海港组织
欧盟现有大小海港逾个,分别属于20个国家。这些港口年处理货物约35亿t,几乎承揽欧盟与第2世界国家贸易量的90%,以及共同体内部交通运输量的30%左右,年运送旅客3.5亿人次,约占欧洲人口的70%。海港对于欧盟的国际贸易及内贸市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世界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欧洲与世界各国贸易量逐年上升,海港对于欧盟经济的作用也日益增强。原欧共体制定的运输政策已不能很好地指导各个港口和欧盟整个区域的港口利益的分配,于是欧盟于1993年成立欧洲海港组织(ESPO)以协调管理整个欧洲地区的海港。
ESPO主要由欧盟各海港的港务局、港口行政部门以及港口协会组成,并对少数欧洲自由贸易区内非欧盟国家开放,其成员委派代表在全体会议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最终协商达成一致,为港口的利益服务,同时也为欧盟、欧洲共同市场和整体运输政策的发展服务。ESPO的任务是影响欧盟的公开政策的制定,从而建立一个安全、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欧洲港口体系。ESPO模式的主要特点如下:
(1)不直接参与各个海港的建设和日常运营,强调港口自主经营的法律地位,以确保港口之间的自由竞争;
(2)通过议会的形式协调各个港口之间的利益;
(3)用法律的形式确保欧洲海港群总体利益,其政策包括多式联运、近洋运输、海运安全、环境等方面;
(4)为港口的特定项目提供技术咨询及资金支持;
(5)主持特殊项目的研究,统计欧洲港口的各项数据。
3东京湾港口群
日本东京湾港口群地理位置极佳,由三浦和房总2个半岛合抱,形成袋状海湾。袋口宽,长,造就水深浪小的优良港湾环境。沿东京湾两翼延伸的海岸线上,港口密布,工厂林立,形成日本最大的港口工业区城市群。东京湾港口群的主要特点如下:
(1)运输省协调港口群发展,港口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港口管理机构。日本是个地域狭小的岛国,不得不进口几乎所有的原材料,然后将成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港口的发展与运营不仅关系港口和地方政府利益,更是关乎国家经济兴衰之关键。除港口管理机构拥有港口基本管理权外,由运输省掌握港口群规划协调的最终权力,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国家利益,避免港口之间的恶性竞争。
(2)内联外争。东京湾港口在运输省的协调下,错位发展,整体宣传,通过提高整体知名度,与国外港口相抗衡。为了控制日本主要大港之间在价格方面的竞争,经与船舶所有人协会商定,1985年运输省对于东京港、川崎港、横滨港、名古屋港、大分港、神户港、门司港、北九州港的入港费和岸壁使用费规定统一标准。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日本港口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2004年7月,为了同韩国釜山港和我国台湾高雄港争夺中转货源,日本政府决定大幅降低港口收费,并简化商船进港手续,重振东京湾、阪神和伊势湾3大港口群的转运功能,并指定这3个港口群为超级枢纽港湾,集中投资建设。
(3)分工明确。将港口建设和定位与临港工业的发展相联系,从而达到港口群内各个港口错位发展的目的,避免内部的过度竞争。根据临港工业带的布局,各个港口的发展定位有所不同。例如,东京港拥有世界先进的外贸集装箱码头,主要承担东京产业活动和居民生活必需的物资流通,包括小麦、水产品、蔬菜、纸类等与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需品;横滨港和川崎港主要进口原油、铁矿石等工业原料和粮食,出口工业制成品;千叶港则以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为主,铁矿石、煤炭和木材为辅,出口货物以汽车为主,其次为钢铁和船舶等。
4国外港口群合作经验总结
(1)统一协调。如果港口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盲目投资建设、压低费率,抢夺邻近港口的货源,不仅对其自身未必有利,同时也消耗港口群内的资源,不利于港口群的整体发展。国外一些港口管理机构意识到港口之间唯有合作才能持续发展的硬道理。无论是纽约—新泽西港务局、欧洲海港组织还是日本的运输省,在港口群的管理和建设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缓解港口之间的竞争关系,协调港口发展方向,出台相关政策辅佐协调。纽约—新泽西港务局对港口的建设和发展有直接的管理权力;欧洲海港组织制定法律条款以统一港口安全、环境、服务的标准,并且利用议会协调各个港口建设和发展方向;日本运输省对各个港口的建设规划持有最终决定权。
(2)广泛合作。港口群内各个港口的合作除了体现在统一规划和分工定位外,还体现在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条例,维护共同水域的生态环境;共同组建数据平台,交流先进经验;共同揽货,整体宣传,提高港口群整体知名度,形成区域品牌。
(3)港口群规划的新思路。政府对港口群的规划除了传统的分工思路外,还将港口的发展与临港工业相结合,以港口的运输功能带动进出口业务的发展。港口群的规划还与国家交通运输系统相结合,充分发挥港口集疏运功能,推动多式联运的发展。随着港口群内部合作的深化,逐渐完善港口之间公路、铁路、桥梁以及隧道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落实港口间的合作政策。
(4)确保港口运营的自主性。在保证港口群整体利益的同时,政府还尽量保证港口运营的自主性,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除了费率的优势外,优质的服务、高效的通关速度和EDI电子平台的建立成为港口间良性竞争的有力武器。
3.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 篇三
论文摘要:个人住房信贷业务迅猛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垒融风险,须引起高度重视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规范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的措施,促进个贷业务健康发展。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住房分配政策及中央银行货币信贷政策的陆续出台,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调整信贷投向,加大了住房消费信贷投人,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迅猛发展并初具规模。截至 2000年底,北京市个人住房信贷余额达 406.65亿元,其中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 340.69亿元,特别是 2000年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量和支持居 民购买住 房的套数、面积均超过前两年的业务总量。但 由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开办时间不长,在内外部环境 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其迅猛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潜在的金融风险,须引起有关方面重视。1 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1.个人信用制度缺位,个人资信风险难以准确地判断和有效地控制
对借款 申请人进行信用调查是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贷款银行来说,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既要获得有关申请人充分的信用资料,又不用投人过多的时间和成本。在国外贷款银行均通过商业信用机构来完成信用调查工作,但由于我国个人资信制度尚未建立.对个人 的资信状况缺乏合理、完整的判定标准,银行只能 以借款人所在单位开具 的收人证 明等材料做为信用评定的依据.其真实性、时效性难以确定,对个人收人的核实成本较高,特别是借款人是公司法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其个人收人与公司经营收人难以区分 由于各商业银行尚未联网,对借款主体的资质、信用情况难以准确判断和有效把握。
2.房地产项目按揭合作不规范.房地产经营管理风险无法控制
房地产项目按揭合作是银行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源头,对合作方的资质、项 目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盈利性的评价直接影响银行贷款质量和资金 的安全,尤其是在贷款以抵押加阶段性保证担保方式为主的更为重要。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一个项 目多家银行甚至同一商业银行多家经办机构介人,特别是个别银行为争夺市场份额 .不正确地迎合来 自社会各方面的某些需要,在竞争 中不遵循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原则,片面地追求份额,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放松对开发商资质和项 目合法性的审查及工程建设的监理,对开发商售楼资金放任 自流,不仅加剧银行市场地位的下降,同时对发展商逾期交房和工程烂尾给购房人和银行带来的风险无法防范和有效的控制,阻碍了个贷业务的良性发展。[1][2][3]下一页 3.抵押登记工作严重滞后,制约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发展
由于住房货币化分配.抵押登记工作量成数量级增长.房屋产权管理部门难以适应,办事效率低 .抵押登记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增加贷款的风险,同时也限制了押旧买新、抵押贷款新业务品种的创新和发展 [!--empirenews.page--]
4、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转移机制不健全
由于个人住房贷款数额大,期限长,出现风险的可能性较大,急需建立风险转移机制。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或保险机制尚未建立,缺乏为信用提供担保 的经营机构。房地产二级市场发展缓慢,房地产拍卖市场不发达,廉价租房尚未启动,造成抵押物处置难,特别是对已进住的房产 .在居民安置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银行难以处置和有效地保全资产。
5.科技含量低.贷款的经营管理水平与业务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相比,有着数额小,笔数多,期 限长,管理成本高的特点,在还款方式、信贷管理、风险控制、档案管理等方面与批发业务有很大差别。特别是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迅速增长,对贷后管理、贷款信息、统计分析、预测、产品创新、服务手段和质量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 由于银行内部管理系统科技含量低 .信息处理速度慢,不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6.从银行资金的来源与运用的角度来看 .存在短存长贷风险
目前个人住房贷款的社会需求量巨大,从长远角度来看,与全社会其他信用需求量可成比例,但从银行 自身信贷结构平衡角度来讲 .个人住房贷款的规模应有银行 自身的管理界限。另一方面,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严重不匹配,这样时间一长可能导致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指标、资金紧张
7.从银行经营效益来看,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享受国家
优惠利 率,6~ 30年 期 的年 利 率 为5.58,而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利率 2.25 .利差仅为 3.33,银行的利润空间很有限。外加个人住房贷款属于零售业务,相对于企业贷款而言,金额小,笔数多,银行在合同成本、广告宣传等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样又将本来就较小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相反由于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优惠,且贷款期限长.在企业融资审查严格的情况下.助长企业套取个贷资金长期使用.增加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经验借鉴 1.由政府部门牵头 .尽快成立 个人资信评估系统
信用记 录在发达国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或企业的身份证 明,任何银行、企业都可以有偿查询和利用这些记录,形成社会性 的信用管理基础。具有 良好信用记录的个人或企业,在寻求贷款、信用消费、交易往来 中.都会享受到极大的便利,可以为银行决策提供依据,减少决策失误 应 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相应的中介机构,建立起个人资信评估系统 .把所有的个人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对个人的资信状况进行完整、公平、公正的评价.以实现个人信息资源在各家商业银行之间的共享。.加强个人住房贷款前期合作项 目的审查和预售房款的监管,防范房地产经营管理风险
严格合理地评价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信和按揭项目品质 .选择优质的发展商和项 目,在合作项 目的选定上,制定一套严谨、科学 的管理办法。对于预售房,应借鉴新加坡 的经验,从政策法规上规定建立项 目工程账户,对预售房资金使用按照工程进度进行拨付.防止房地产开发商滚动开发,乱铺项目,在经营管理不善 的情况下,造成逾期交房或工程烂尾 .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和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empirenews.page--]上一页[1][2][3]下一页 3.建立灵活多样 的担保制度 在贷款 的担保
上不应局限于所购住房进行抵押.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1)由政府部门成立专业的政策性担保机构,对配合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而发生的消费信贷进行担保;(2)成立商业性的担保公司提供信用保证 ;(3)建立个人住房信贷保险机制,积极探索和增加商业人寿保险与个人住房贷款相结合的方式。
4.建立市场化 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管理体系
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不论期限、金额、购房面积和房源性质均实行两档利率,不利于客户合理地安排和使用资金,不利于银行进行市场细分,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提供差别化服务,随着我国加人 WTO步伐的 日益临近,为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我们应加紧研究和建立市场化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管理体系 5.加大科技投人 .提高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经营管理水平
由于个人住房贷款具有笔数多、期限长的特点,银行传统的经营管理手段 已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个人住房贷款的需要,必须加大科技含量,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管理,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风险预防监测水平,有效防范风险。
6-加快个人住房贷款证券化的研究、实施步伐
4.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 篇四
摘要:在所得税会计中,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存在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此加强管理和控制。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利润操纵
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这就是所得税会计中的债务法。
在债务法中,按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要考虑未来期间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性。同时,在其计量上,还要考虑预期该差异转回时的适用税率或税法规定,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是重要依据。而这个主观判断直接影响到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从而影响到税后净利润。在这个会计处理方法中,是否存在企业管理层的利润操纵行为以及如何控制这种行为,是所得税会计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计量中利润操纵的理论空间
众所周知,在所得税会计里,存在递延法和债务法两个主要方法。分析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计量中的利润操纵问题时,还得从两法的理论比较开始。
关于递延法,美国会计原则理事会(AccountingPrinciplesBoard:APB)早在1967年就发布过第11号意见书(Opinion)《所得税会计》(APBO11)。在该意见书中,APB强调了配比原则。依据其观点,如果强调配比原则,那么就有必要在确认计算税前利润的收入和费用时,确认该项收入和费用对本期所得税产生的影响并将其计入所得税费用,将所有所得税费用与本期税前利润进行配比。在此前提下,时间性差异就是指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与税前利润之间由于期间确认不一致而产生的差异。同时,由于要依据配比原则计算差异发生年度的损益。因此所得税费用要依据差异发生年度的实际税率来计算。当税率或税法发生变更时,不必依据变化了的税率或税法规定对以前年度的所得税费用进行调整。
在递延法下,由于只要求计算差异发生年度与税前利润相配比的那部分的所得税费用,所以与税前利润不配比的那部分的所得税费用就可以作为递延税款计入资产负债表中递延到其他会计期间里。因此,递延税款在概念上是否具有资产或负债性质就不重要了。这是递延法的主要问题。
因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FASB)在发布的第6号概念公告(Stat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Con-cepts:SFAC)《财务报表的构成要素》(SFAC6)中,对递延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例如,在递延法中,贷方递延税款是所得税的支付递延到未来年度时产生的,如果贷方递延税款余额符合SFAC6的负债定义,那么其金额就可理解为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如果税率或者税法发生变更,影响到未来所得税的支付,在计算递延税款时就有必要反映这种变化,即要依据未来可预期的所得税率来计算所得税费用。但是,递延法采用的却是过去的税率,这就产生了矛盾。
关于债务法的理论依据,FASB在1992年公布的第109号财务会计准则(Stare-mentOf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SFAS)《所得税会计》(SFAS109)申并未强调配比原则,而是转而强调通过有组织且较合理的分配手续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资产或负债性质了。
FASB在SFAC6中将资产定义为:“特定实体获得或控制的、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将负债定义为:“特定实体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需要在将来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给其他实体的现实义务所造成的、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性质,FASB在SFAS109中指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符合SFAC6中所定义的资产或负债的所有特征。
因为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其在财务报表中的报告金额之间的暂时性差异,通过企业资产或负债已确认和报告金额的收回或偿付。会增加或冲减未来年度的应税收益和应付税款,从而对未来支付所得税产生影响。如果这些税务影响具有资产或负债性质,那么,有必要在产生暂时性差异的资产或负债被确认的报告期里同时确认其差异带来的所有税务影响。可以看出,暂时性差异不仅包含了时间性差异,而且还包含了时间性差异以外的差异(比如按公允价值计价后产生的差异)。由于要考虑暂时性差异对未来应税收益的影响,所以要按预期收回该资产或偿付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或税法规定来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也就是说,由于要考虑暂时性差异对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并且要按暂时性差异未来转回期间的适用税率或按税法规定来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给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来操纵利润提供了理论空间。
二、所得税会计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关联关系
在所得税会计里,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实现的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的一项资产。而要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时,主要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应纳税所得额预测、现有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未来转回预测以及纳税筹划策略等因素进行判断。在这里,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就具有重要地位了。
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SFAS109采用了“有可能(高于50%)”这个判断标准,并指出,如果有有效证据表明,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的未来期间内,企业无法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影响,使得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相关的经济利益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比较高时,则通过设立“估价备抵”来抵减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这里,“估价备抵”的设立就有可能起到一种蓄水池的作用,给企业管理层提供了利润操纵的空间。
另外,在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时,应当以预期收回该资产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确定。而“预期的适用税率”的判断也是一个难点。从理论上讲,即便税法或税率的变更尚未公布,只要其公布的可能性比较高时,就有必要在资产负债表日考虑其给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带来的.税务影响。在这里,税法或税率的变更以公布日为标准还是以可能性为标准。在会计准则中没有作出咀确规定时,同样依赖于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往往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进行利润操纵。这些办法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一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可选会计方法中选择某个有利的方法。二是在估计到资产的购入或处置会带来较大的利得或损失的时候,改变购入或处置时间。三是对需要企业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才能取得的某些会计指标进行蓄意更改。本文所涉及的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实现可能性的判断就属于第三类。这些行为,从理论上说很难判断其是否违背了会计准则的规定。
三、相关实证研究与主要事例
关于所得税会计与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关联关系,国外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本文只提及其中两个相关研究结果。Visvanathan(1998)对估价备抵的变动与本期净利润的变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指出,企业通过调整估价备抵操纵利润的可能性比较高。大沼(2004)选取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部分金融机构为样本,分析相关数据,发现在可结转以后年度未弥补亏损和税款抵减、有价证券的评估损益、折旧、租赁、坏账核销等项目上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受到了估价备抵变动的强烈影响,从而指出,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与企业管理层的利润操纵有相关关系。
关于具体事例,可以ST吉化为例加以说明。吉化2000-连续3年出现巨额亏损,扭亏,继续盈利。在亏损的3个年度和20第三季报之前,吉化均未确认税务亏损引起的递廷所得税资产,直到2004年第三季报,才以“按照目前公司产品的价格水平,管理层预计上述亏损可在未来5年内弥补”为由确认税务亏损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由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延迟确认。贷记所得税费用约为5.33亿元。因为有约1.67亿元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转回,导致吉化第三季报账面上净贷记所得税费用约为3.66亿元,这项收入是巨大的。其中是否存在利润操纵,只有企业管理层知道了。
1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从20起,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从33%降为25%。如果在资产负债表日之前预计到税率有可能变更,相关企业就要重新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了。对于那些递延所得税资产在数十亿元以上的企业。大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留意一下这些企业在2007-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1已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2未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3何时调整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从中可以猜想一下这些企业是否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四、他国的主要对策与措施参考
为了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加强管理,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委员会于11月公布了第66号文件《关于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实现可能性的审计办法》。在该办法中强调注册会计师应特别注意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实现可能性的危险性。同时,在判断未来期间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可能性时,将企业分成以下五个类别,并对每个类别分别指出了具体的审计措施:一是每个会计期末均能实现足够超过现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二是业绩比较稳定,但会计期末不能实现足够超过现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三是业绩不稳定,且会计期末不能实现足够超过现有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的企业。四是存在重大的税务亏损的企业。五是过去曾在几个会计期里连续出现重大税务亏损的企业。由于这个审计办法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的管理产生了积极效果,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月公布《关于所得税会计实用指南的更改通知》,将第66号文件升格为会计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如前所述,由于适用税率的判断上也存在混乱情况,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制度委员会所公布的第10号报告《所得税会计实用指南》和第6号报告《合并报表中所得税会计实用指南》中,规定对税法或税率的变更以公布日为标准,并指出:如果税率或税法变更的可能性比较高,且其变更对以后年度的经营状况和业绩产生重要影响时,可在会计报表的注释里注明税率或税法的变更情况及其影响额。在这里可以看出,适用税率判断标准的统一,不仅可以减少在税率或税法每次变更时,企业是否将该变化反映到会计报表上的混乱判断,而且还因此可提高企业之间会计报表数据的可比性,更重要的是,压缩了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
五、结束语
5.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 篇五
摘要:发展都市农业,不仅要立足于我国现实,从我国以往的做法中吸取经验教训,还要认真总结各国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成功的经验,从中提炼出对我国有用的启示。通过比较分析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各具特色,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地位的法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四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农业;成功经验;借鉴;政策建议
国外都市农业研究始于20世纪上半叶,率先出现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至今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我国都市农业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城郊农业,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现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主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尤以地处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北京、上海、珠海和广州等地发展的最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地域差异巨大的国家。未能在真正意义上使其得到全面健康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都市农业来保障城市居民的食物供应和收入增加,并不断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的观光、旅游和休闲场所,使城市居民能重新体验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乐趣。都市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已出现于日本的有关文献中,其后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国家的学者相继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而迄今为止,关于都市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仍无统一界定。如德国的都市农业限制为城市市民的庭院农业;而日本学者则定义为,分布在都市范围内的特殊形态的农业,主要经营鲜、活农产品;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对都市农业的定义是,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所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活动。综上,根据我国国情和都市农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都市农业是城市化地区周边与间隙地带,集高效、产业化、科技、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依附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于都市人民。它充分利用和依托中心城市,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条件.对土地、森林等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摒弃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重点发展高效、集约的商品农业,并致力于延伸产业链,寻求农业产业化架构中一、二、三产业融和,目标就是引导和满足多元化和多层次的都市消费。促进经济增长,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从都市农业的基本内涵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出都市农业的下列基本特征:一是地域条件性,即城市化了的农村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大都市形成一体,它的发展易受都市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是发展阶段性,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和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主体功
能、产业形态不同,是动态变化的:三是多目标性,受大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地理资源条件以及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是不同的,因地、因时而异。
2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1 法国的都市农业
法国巴黎大区是发达国家首都地区中面积和人口都接近北京的地区之一,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但仍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农业面积59万hm2(占49%),林地27.9万hm2(占23%),非农业用地占27%。1995年郊区省的农业总收入55.5亿法郎(100法国法郎约合106元人民币)。从农业的产业结构来看,巴黎大区以种植业为主。在1995年郊区省农牧业的总收入中,种植业收入超过91.5%,畜牧业收入不到8.5%。从种植业的产品结构来看,谷物面积约32.7万hm2。占农地的55%;油菜、甜菜面积都在4万~5万hm2之间,总计占农地的16%;蔬菜、马铃薯面积分别为2600hm2和9300hm2,总计占农地的2%:果园1800hm2和花卉5000hm2,分别占O.1%和不到0.3%。
巴黎大区的农业生产是以私人农场为主。在近7000个农场中,种植大田作物的农场占70%,园艺蔬菜农场占11%,畜禽农场占6%。这个数值反映出巴黎大区农业的明显特点:
(1)农场规模较大,一般都有近几百公顷农田;(2)“菜篮子”产品的农场规模较小,一般为10hm2以下;(3)农业的经济效益较高,1981~1995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总利润同总收入的比率大致保持在35%以下。巴黎大区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除农牧业生产外,农业对生态、景观、休闲和教育方面的功能比较显著,即利用农业限制城市进一步扩张;利用农业作为巴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绿色隔离带;利用农业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与居住区分隔开来。营造一种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利用农业作为城市景观,或者种植新鲜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产品,有的作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场所,还有的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
2.2 荷兰的都市农业
荷兰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35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土地十分珍贵、农业资源相对贫乏、在20世纪50年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小国到60年代末一跃成为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第三大农业出口国,某些
农产品如蔬菜、花卉、猪肉、马铃薯、鸡蛋等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荷兰农业产值仅占GDP的4%,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却占全国出口创汇总收入的1/4。都市农业是该国整个农业现代发展龙头。荷兰的农业结构主要是牛奶制品、花卉及蔬菜,花卉、蔬菜及奶制品加工基地都在都市的郊区。由此可见,都市农业在荷兰这个面积不大的国家中起着主导作用。
几点启示:(1)都市农业不仅可以满足本国需要,而且可以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基地。荷兰是一个工业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港口鹿特丹,发达的工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样小的一个国家,而农业的出口创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其做法是相当成功的。(2)都市农业以“菜篮子”为主体。荷兰发达的花卉、蔬菜、肉牛、奶牛及奶制品生产,基本上保证了都市人民日常的食品需求,国内需求占总产量的1/3,余下的还可以大量出口。(3)实现工厂化、专业化、自动化是都市农业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荷兰本来没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如耕地稀少,要填海造田,从而被迫走上农业工业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由于大力发展设施精细农业,荷兰不少农产品单产都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2.3 日本的都市农业
日本的都市农业指包含在都市内的农业及都市近郊的农业。日本也是一个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岛国,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城市扩张迅猛,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不断上涨。由于土地属于私有制,为保留土地以达到增值的目的,一些农户不愿过早出卖自己所拥有的土地,于是将继续耕种的土地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内保留了下来。以后人们发现,在城市星星点点的耕地上生产的嫩绿的蔬菜、鲜艳的花卉,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增加了观赏的景点,而且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日本的都市农业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其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其特点如下:一是呈点状和片状分布。由于日本人多地少,日本政府为保护耕地采取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土地税制制度,所以在市区还保留了面积不大(5hm2以下)的点状分布和面积较大(5hm2以上)的片状分布的耕地。二是蔬果生产占主导地位的都市农业生产结构。这是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绿化环境的需要。三是园艺生产设施先进。在财政重点扶持下,园艺设施基本上实现了小型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四是都市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是都市农业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休闲需要。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一是各级政府给予保护政策,据1996年日本全国农业委员会都市农业对策协议会的统计,日本全国都、道、府、县和市、村各级制定的振兴都市农业的举措(如低息融资、资助)不下250项;二是模式多样化,有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等;三是政
府关注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政府除加强正规学校培养农业劳动者外,对初次从事都市农业的人们提供无息贷款、资助学习等相关农业技术和经营方法。
2.4 新加坡的都市农业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经济国家,面积只有556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农产品不能自给,甚至连沙石、水、食品都需要进口,本地只生产少量蔬菜、花卉、鸡蛋、水产品和乳制品等,加上城市化发展后耕地不断减少,因此非常重视都市农业向高科技、高产值发展。
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有:(1)现代化集约的农业科技园,这是新加坡重点的都市农业模式。新加坡都市农业的发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值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园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园的基本建设由国家投资,然后通过招标方式租给商人或公司经营,租期为10年。其中有一个用气耕法(即在有空调设施的温室内种植植物,根部暴露在空气中,每隔5分钟喷洒含营养物质和肥料的制成雾水的冷水,不喷农药)种植蔬菜的农场,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热带国家以气耕法来种植蔬菜、生产富有营养而安全的新鲜蔬菜。蔬菜的生长期由土耕法需要60天缩短到30天,只是此种方式成本较高,当然如果生产高档蔬菜则优于进口;(2)农业生物科技园。占地10公顷,拥有现代化先进设备,进行新农业技术(如动植物基因研究、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开发工作。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法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四国的都市农业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历程,创造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我们在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应当认真吸取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此促进我国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3.1 加强综合研究,因地制宜,制定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都市农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旅游、土地、地理、生物工程、规划设计、建筑园林、生态环境等各行各业的专家应携手合作,共同研究都市农业的理论与实施方案。同时,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了大城市
之间在选择发展都市农业的方式和重点上有所不同。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
3.2 政府应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都市农业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其发展更是需要我国政府的倡导与扶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策支持。都市农业作为一种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现象,在政策上必须要与城市协调发展。但事实上目前我国政府只关注都市农业发展的产出效益,却很少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比如在发展都市农业中,必须有一部分土地要转而作为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功能的基础性资源,但现行制度却限制了这种转移,极大地制约了都市农业向具有高需求弹性的农业休闲、观光和体验等服务性农业方向发展。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快推进各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体制,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2)金融支持。都市农业是一种集中高投入、综合高产出的产业,投资大,周期长,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迫使政府必须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方面要加大对支农资金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政府还要积极引导社会、企业、个人对都市农业进行投资,扩大资金的来源。同时,政府也要加快对支农资金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产生良好的效益。
(3)法律支持。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都市农业发展相联系的法律法规,使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为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撑起一顶有力的保护伞。
3.3 都市农业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都市农业离不开资源优势,但资源优势不等于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必须同时面向市场,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要以市场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分析市场,研究市场,满足市场。一是要正确定位市场,坚持生产本地资源优势的特色产品:二是找准目标市场,如为高级宾馆、国际连锁店、大型加工厂提供订单农产品:三是生产提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和服务,广
泛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绿色技术,采用新材料、新科技、新设施,提升档次,扩大展品销路;四是注重对休闲、观光农业的包装、宣传,不断开拓市场。
3.4 都市农业发展应坚持以高科技为支撑
从新加坡来看,其作为一个城市经济国家,在国土面积有限、自然资源贫乏的条件下如此成功地发展都市农业,主要优势是依托高科技、高产值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和恶化,更要坚持以高科技来支撑都市农业的发展。当然,以高科技支撑都市农业的发展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推进都市农业生产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的转变。从总体上说,我国都市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当前我们应当下决心淘汰落后的传统技术,引进实用的高新技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都市农业向高科技型经济过渡。二是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制定新的人才战略,加快对都市农业生产者知识性、技能性培训的力度。
3.5 根据城市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都市农业模式,实现都市农业的多功能
城市发展水平是决定都市农业发展道路的准绳。它决定了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对于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可以发展如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以加强生态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对于一般地区则需要以生物农业、创汇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为主,提升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而在一些传统的产粮区,则可以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和新物种的应用,大幅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结语
6.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国外经验借鉴 篇六
关键词:海洋产业;发展模式;经验借鉴
我国海域辽阔,东西跨度约24个经度,南北跨度约38个纬度。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主要海域均相通,海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海洋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开发潜力巨大。因此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美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在世界保持领先地位,其海洋技术的发展也居世界前列,此外,美国的海滨旅游每年约接待1.8亿人次,庞大的海滨旅游业也向美国本土提供可观的收入,同时推动就业。美国的海洋经济对美国国家安全及其经济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可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首先,美国设立了国家海洋委员会,并由总统直接领导,实现了高层次的协调,与此同时制定了一系列可行性强的海洋开发战略,其中包括:1999年提出的“21世纪海洋发展战略”,2004年的《21世纪美国海洋政策》和同年九月的《美国海洋行动计划》;其次,美国注重油气等海洋矿产资源的开采,美国是对海上资源开发利用最早和开发程度最高的国家,其商业开采始于1920年,最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是,美国在不断开采与推动本国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海洋保护的力度,它的海洋管理模式以生态为基础,保护海洋环境,在2000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2000海洋法令》,巩固了海洋保护力度,最大程度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美国注重海洋知识的普及并加强海洋教育,曾提出“教育是未来的基础”的口号,在教育的基础上对海洋技术进行开发和研究,培养大批专家和工程师,另外兴建海洋科技园区,如在夏威夷和密西西比河口区开办的两个海洋科技园。
二、加拿大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加拿大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是世界上拥有海岸线最长的国家,其海岸线长达243792公里,海洋经济对加拿大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据统计,在加拿大仅渔业就可以为加拿大提供近十万个就业机会。
与美国相同,加拿大政府同样注重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以可持续开发、综合管理、预防为基本原则的综合管理方法的制定与当时各种海洋管理方法互相配合。加拿大限定的海洋环境污染界限标准及海洋水质标准较高,同时采取预防油等有害物质流入海洋的措施,设立“沿海护卫队”等应对海洋泄露事故。一系列措施为维护良好的海洋环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加拿大在海洋立法方面同样出色,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海洋进行综合立法的国家。其最早的《渔业法》早在1868年就制定颁布,后一年通过《沿海渔业保护法》,《海洋法》于1997年颁布实施,这些与《领海和渔区法》、《海洋倾废法》、《防止油类污染法》、《沿海渔业保护法》、《200海里专属渔区法》等法律法规和公约协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又有机联系的加拿大海洋法律体系。在实施海洋开发的过程中加拿大是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预防上,尤其是对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的保护方面,通过借助于各执法机构对公众进行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自身参与意识。
三、日本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岛国,陆地面积小,资源贫乏而海洋资源丰富,有着3.5万公里的海岸线,海洋经济加上临海产业总产值占日本国内生产总产值的一半。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确定了“海洋立国”的综合战略。一直以来,都把加速海洋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的战略方向;在重工业方面,日本政府对造船业扶持力度大,日本早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2001年日本新船订货总量达到797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3月,日本政府召开了“创建21世纪‘环之国’会议”提出要创建“可持续发展的重视质量的”循环型社会,以取代20世纪提出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2002年8月,又制定了《立足于长远发展的海洋开发基本构想及推进方策》,提出了“认识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管理机制上,日本实行综合管理,并建立了权威性较高的政府海洋管理机构,日本设立的海洋政策本部由首相直接领导;在基础教育上,以学校教育为主,加强海洋教育及海洋知识的普及,同时发挥信息在海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总的来讲,日本海洋经济区域已经形成,由产业集群发展到地方集群;其次,海洋开发向纵深发展,已形成近二十多种海洋产业,如海洋土木工程、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与铺设、船舶修造业等;最后,海洋相关经济活动急剧扩大,形成了包括科技、教育、环保、公共服务等的海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四、总结
总的来说,中国海洋产业开发较晚,海洋开发水平不高。面临全面实施海洋开发,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海洋划界与海洋国土纷争形势复杂严峻,针对目前形势,应致力于解决领土争端;在海上执法和海洋产业开发方面,各种部门组织复杂,甚至权责不清,需要进一步整顿协调;同时,近年海洋灾害频发且破坏力巨大,中国极易受到此类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和海洋公共事业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为海防安全服务;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最近两年新建了超过10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的速度明显加快,但同时,陆续获批的沿海开发战略将继续开发海洋带,使得近岸海洋生态环境面临新一轮压力;在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及资源开发方面,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海洋经济的规模与发展的科学含量较发达国家仍然严重不足,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总体上比较落后。
中国目前应针对以上问题,充分借鉴海洋产业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现状,弥补不足之处,更好地实施海洋产业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兆君,刘帅.基于国际比较的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56-57.
[2]李巧稚.国外海洋政策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2):36-39.
[3]储永萍,蒙少东.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湖南农业科学,2009(08):154-157.
[4]杨海军.国外发展海洋经济的理论与实践[J].浙江经济,2005(12):43.
[5]王敏旋.世界海洋经济发达国家发展战略趋势和启示[J].新远见,2012(03):41.
[6]王双,刘鸣.韩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11(6):15-17.
7.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 篇七
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出发,通过借鉴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经验,探究完善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高校 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使其能够全面迅速的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还可以帮助高校了解和掌握社会需要人才的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竞争力。
一、我国离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校相继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直至目前,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还只是一个附属机构,大多挂靠在学生处。基本上一套人马、两个班子,相关人员大多数是从相关岗位临时抽调的。虽然责任心和思想素质很高,但是缺乏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理论知识,无法使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地开展。并且服务对象只限于应届毕业生,所开展的工作也只是宣讲就业政策、公布就业信息和讲授面试技巧等。这种狭隘的、职能单一的就业指导工作,没能很好地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服务功能,延缓了学生对社会和职业岗位的适应期。
二、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经验
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在高校被广泛开设最早起源于美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着非常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运作程序,已成为学生在校期间受教育内容的一部分。
(一)就业指导人员队伍高度专业化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由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组成,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高。在就业指导机构内部设有中心主任、就业顾问、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秘书等职位,所有工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岗位分工。
(二)就业指导工作高度关注学生个性特点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一般是先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特长进行综合测评,然后依据测评结果寻找适合每一位学生的职业种类,帮助其确定就业意向,并进行职业潜力开发,最后形成针对每个学生特点的`规划方案。就业指导机构除以讲座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辅导外,还着重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工作。
(三)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学过程密切结合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教学过程密切结合,是中小学职业教育与指导工作的继续。美国高校学生从人学起,就接受学校为其提供的前期职业指导服务,为理性的选择专业和课程提供帮助。同时,学校为进人高年级或毕业学年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技巧训练等帮助。毕业后的校友仍可以返回母校接受各种就业指导和培训教育,获得延续不断的终身服务。
(四)就业指导工作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
美国高校通过董事会制度、产学合作教育等方式,加强了与职业界的联系,使就业指导工作及时地跟上了就业市场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就业要求。通过与用人单位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可以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而加强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和生存基础。
三、美国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就业指导的工作理念、人员素质、工作实施以及与社会的联系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一)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理念
完善和改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之一就是彻底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理念。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就业,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和获取职业后能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素质
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因此,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人员的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既是适应就业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选择。
(三)开展全程化、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工作从毕业班向各年级辐射,开展有不同侧重点的就业课程,将就业指导课程与文化知识课程同等列人学校教学计划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自己期望的职业领域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直接感受就业市场,并据此评估自己的职业选择。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注重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个人信息与职业实践中所获得的职业信息相比较,从而列出自己可能将要从事的职业,同时开展择业技巧、礼仪、心理调适等就职前训练。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的联系
8.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 篇八
一、积极的语言教育政策
在国外,无论是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国家都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看作是外语课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语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经费的投入、语言地位、语种的选择和在课程中的比例等等。1987年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s简称NPL))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语言教育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澳大利亚向多元化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各种有创建性的语言教学。同时,它还帮助建立了澳大利亚国家语言机构这一联结澳大利亚大学和教育学院语言教育的组织。在国家语言政策的影响下,各州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并用于指导广泛的教学实践。澳大利亚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亚学校策略亚洲语言研究》(The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Strategies简称NALSAS),它为各州实行亚洲主要语言--中文、日语、印尼语和韩国语教学的州立教育机构提供各种资助,使得澳洲学生的外语学习扩展到除欧洲语言的多种亚洲语言。这些积极的语言政策极其有效地提升了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和国民对语言的意识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以色列政府推出一个全新的语言政策,教育部根据学校实际对其进行修订出台了一个称之为“3+”的外语政策,除要求犹太人掌握三种语言,希伯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外,还必须学习其他语言(如传统的依地语或拉地诺语;共同语如俄语、阿姆哈拉语或西班牙语;或世界语言如日语、中文、德语等)。西班牙通过的一项政府法案(LOGSE)规定了外语为核心课程和必修的每周时数,小学外语教学总时数达到9%-11%,既保证了外语教学的早日开展,又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国外语言教育政策非常重视提升外语的地位,许多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语作为必修课程,而且大多数还把其列为核心课程,学习者年龄也不断地前移,语种的选择也极为多样化。
二、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
除了重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之外,国外外语界还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以利于促进和指导外语教育朝着计划、统一、明晰的体系方向发展。完整课程框架既有国际化的(如欧盟教育委员会),也有国家的。
为适应欧洲一体化进程而由欧洲语言政策委员会制定的《欧洲共同课程指南框架》(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出台后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各国纷纷据其制定各自的国家标准,如意大利为此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期望,引发了教育部、工商界、家长和媒体对外语教育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欧委会还出台一系列现代外语改革框架,如《现代外语:学习、教学、评价--欧洲共同课种指南框架》(Modern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A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1996)等,提出外语教学共同目标,它不但有助于各国制定具体目标和评价标准等,同时对大纲设计、考试、教材、教师培训等也产生了影响。为使该《框架》得以落实,欧委会还编制了《一般指南》和《使用手册》,供教育政策制定者、课程开发人员、教材编写者、考试委员、教师、教师培训人员、学生(含成人教育)等参考。《多语和多元文化的欧洲》(-)是欧委会最新出台的语言政策,并为此制定《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用于:(1)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2)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到国外就业参考。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外语课程框架当属1988年颁发的《澳大利业语言水平计划》(The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All)Project)。这个国家总课程框架试图提供一种既能涵盖语言共性,又包括教师发展和研究的课程综合模式。此外,《完全指南》(All Guidelines)对国家主要语言课程,尤其是亚洲语言(中文、日语和印尼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不但指导中学高年级教学实践,而且成为国家高中外语课程评价框架(NAFLASSL)的基础,指导大纲的编写和构建共同评价标准,同时它也为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参照系数。1993年美国全国性语言组织--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美国法语教师协会、美国德语教师协会和美国西班牙语葡萄牙教师协会获得联邦政府《教育目标2000》资助,历时两年多联合编制了新外语学习标准。《标准》制定出外语学习的五个目标: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沟通(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参与(社区Communities)。各州根据其制定了符合本地发展的标准和课程框架,为各学区各学校提供最佳的教学指导。
三、成功的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指导框架为各国外语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外语教学改革、外语课程实践,其成功的教学策略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双语教育发展
虽然传统的外语学科教学仍占主流地位,但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教其他学科,融学科与外语为一体的双语教育在各国得到广泛的实践。初创于加拿大的浸入式是双语教育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它还被推广到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并发展了多种模式,如半浸入式、全浸入式、双向浸入式等等。德国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双向浸入式即进行混合编班,讲德语和****外语的学生各一半,柏林现有14所这类学校,教学用语除德语外,既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还有俄语,现代希腊语和土耳其语等。在美国,类似的学校已经发展到254个。以移民为主的澳大利亚情况也极为相似。芬兰目前也有4000多名学生用这一模式习得第二语言。传统的浸入式大部分是在低年级进行的,随着对外语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已不断上移。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一些学校的高中阶段的一些学科如: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及职业技术课程都用英语讲授。荷兰的一些大型职业学校如酒店管理学校,部分课程是用法语或西班牙语讲授的。卢森堡的许多学科都是用德语或法语教授的。19芬兰的一些调查表明,33%以上的职业学校,15%的初中(7-9)年级,25%的高中采用了双语教育。
(二)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交际能力既是教学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荷、法、英、美等国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各具特色。荷兰外语课程设计以“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一些由交流情景话题或主题构成,鼓励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进行广泛的实践。法国强调“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的机会和良好的语言气氛,小学外语教学通过儿歌、童谣、短故事、游戏等,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敏感性。在英国,5、6年级外语虽是选修课,但其教学目标仍强调初步的交际能力的获得,教学以听、说为重点,教材、练习以对话为主,课堂活动灵活多样,3/4的时间用于各种听说活动。更让人称道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英、法、美等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优势,纷纷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利用假期,两国学生互相“串串门”,各自住在对方的家中,让他们在地地道道的外语环境中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熏陶。由此,学生的交际能力获得了全面提长,根据欧委会的最新报告,有70%的年轻人认为能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
(三)重视学习策略和原有语言基础
荷兰的外语教学重视对学习者策略的指导,教师帮助语言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反思,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丹麦国民中学的外语课程规定外语教学应包括语言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各种交际策略,如一般语言学习、阅读、听力、词汇学习等的敏感性.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外语教学应重视第一语言的作用已成为国外外语界的共识,第一语言可以为学生学习学科内容提供背景知识,使其产生安全感,同时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高级”语言能力。卢森堡在此方面进行的一些卓有成效的实验,如:DECOLAP(D髒eloppement des comp髏ences langagi髍es dans 1 education pr髎colaire),DECOPRIM(D髒eloppement des communications orales et 骳rites l ecole primaire)等充分证明了第一语言的作
用。摩洛哥的调查也发现,成功的英语学习得益于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至少2门其他语言--标准阿拉伯语和法语(同属摩洛哥幼儿园-9年级语言)。国外外语教学的重要策略还包括:1)用外语教外语。摩洛哥外语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用外语教授外语,其10-级学生经过3年的外语学习,口语和书面语均已达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上水平。2)模块教学。意大利最近在第二语言选修课推行模块教学,改变过去以年龄或学年分班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编班。3)项目学习(Project-Oriented Learning)。丹麦使用项目学习外语的年级,尤其是高年级(8-10年级)增加,这不但强调用电脑技术获得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更强调的是语言与内容学习的融合:深入到英语国家(不仅仅是英美)去学习其文化,如在澳大利亚学习土著文化,在加拿大学习环保等等。
四、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之一。它使外语学习者更充分自由地接触到所学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使外语学习更具交际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教学软件开发。荷兰的“英语I与II”教学软件重点突出了学习英语常见难题等。美国开发更有创意的交互式模拟教学软件,如蓝狮公司的“车票”教学软件,在保留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重视语法点操练特点的同时,强调把学生置于真实语言世界,通过亲身感受体会,在文化熏陶中掌握语法。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卢森堡教育部开发一种全能口语文字处理器--TEO(Text Editor Oral),鼓励学生用外语编故事,开发口头表达技巧,TEO现主要用于小学,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的学校。此外,卢森堡开展“欧洲语言教学创新品牌”,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新技术融会到语言学习中去,培养学龄前和小学学生的口笔头交际能力。
(三)教育网络的建构与运用。国外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外语,许多学校建立专供外语学习的网站,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如上网、订阅电子杂志、收发电子邮件、聊天等形式,进行更广泛真实的交流。西班牙卡塔卢尼亚有250多所学校的100,000多名学生(占这一地区的12%)参加了由欧盟发起的,旨在促进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学习的COMENIUS计划。该计划支持各校开展语言教学各种活动,培训教师,帮助建立校园网等。
五、严格的教师教育
国外外语教学极其重视教师教育,不断对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与外语课程改革同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外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职前教育
国外教师职前教育一般由学科教学、教学法和教育实习等部分组成。摩洛哥外语教师在大学或师范院校接受高水平的职前教育,其英文系教师大部分拥有英美国家大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生通常学习4年英语,其中1年专修文学或语言学,1年学习教学法和在教育学院进行教育实习。德国外语教师培养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外语教师必须先获得大学学位(相当于双专业双学位硕士)。语言学习分两部分,一半是专业学科,一半是与应用语言学或教学法有关的课程。此外,双专业学生各有6周实习课。第二阶段的见习时间长达一年半,由专家教师指导,每周参加教材教法研讨会,见习结束时必须参加州组织的“第二次”统考。这种考试相当严格:考生上两节公开课,撰写一篇与应用研究有关的论文,参加长达2小时的口语考试。芬兰所有教师教育在大学完成的,所有教育院系都拥有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的实习学校。起,丹麦对国民学校(1-10年级)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师范教育专业学习改为4年,在丹麦语和数学科增加两门必修课使外语教师数量上也有些增长。此外,必修课安排上也作了一些调整,减少了一些普通教授法,增加了学科教学法,更加重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习的结合。荷兰和英国的外语教师通过在国外进修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荷兰外语教师获得第一个学科学位课程时还必须在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在英国,几乎所有专攻语言学位课程的全日制学生都要求在国外学习或工作一年(属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欧洲国家另一成功的做法是把外语教师教育扩大到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如今,德国教师教育的一个趋势是:各大学都可参与教师教育,为“专家教师”提供新的学位课程。
(二)在职教育
外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西班牙从1990年起要求所有小学的语言教师都要成为语言专家,不合要求的教师要接受培训或申请作非专家教师。传统的继续教育渠道不断得到扩展,网络、教师职业发展学校(PDS)、外语教师协会及其他相关机构等也加入到外语教师教育的行列,与此同时,教育内容也进一步扩展。外语教师教育从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巧的训练转向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教学能力的习得,如欧洲一些应用语言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为提高外语教师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合作编写了以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外语专著;美国外语教师的教育,特别强调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德国详尽的外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随处可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挑选地方或州的课程进修。每个教师每年享有州提供的一周的课程。捷克外语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到国外学习或参加国外有较好声誉的国际课程的学习。
六、科学的评估体系
国外大部分外语测试都由科任教师完成,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对象,设计不同的评量模式,并使其尽量生活化、多元化。与此同时,建立个人档案(Portfolio),通过Portfolio获得学生信息和对学生作出评价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及其策略和方法等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其档案(Portfolio)中可以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发展的进程。全国性或区域性大规模语言能力测试一般在学生中学毕业时才举行。荷兰的中学毕业生要参加由荷兰国家考试局(CITO)组织的全国性考试。约有30%的荷兰学生(将要加入大学预科学习的)在12年级(18岁)时参加统一考试,这种学业成绩考试包括3门外语:英语(听、说、读、写)、法语(阅读)和德语(阅读)。约40%学生(将参加多科技术学院学习)在10年级(16岁)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包括英语水平测试、法语或德语的听力/口语测试。这些考试成绩占学生学科最后成绩50%。这与欧洲框架是相吻合的,与课程也具有连贯性。此外,《欧洲语言手册》和《入门水平》也正在设计其他各种语言水平测试。国外外语课程评价总趋势是: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个性等等。在具体操作上,听说能力的检查以课堂口语练习、角色扮演、配对、小组互动等为依据;小学以口语为主,尽量少做书面测验;中学则以口笔头相结合,书面测验以自由表达为主。评估方式并不是完全以考试、测验成绩为依据,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讲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近十几年来,国外外语课程在教育政策、指导框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进行的大胆实践和创新,为外语课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对我国新世纪外语课程改革极具借鉴意义。
启示与借鉴
在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之际,我国又掀起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涨的外语学习热潮,外语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在全面推进我国外语课程改革之际,极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一、积极推进双语教育
近十年来,中国发达地区如北京、西安、上海、深圳等地进行了一些双语教育实验(主要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实践证明,它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缺乏语言环境的状况,为培养外语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关键是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强对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指导实践,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理论;二是加强宏观指导,解决目标定位、评估标准以及后续性等问题;三是进一步扩大双语教育的范围,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的高中部分科目实施双语教育;四是汇集各类专家、教师编写高质量的、适合各种层次的教材。
二、提升外语教师素质
国外外语教师教育采取开放模式,重视知识扩展和能力,尤其是教育教学科研的培养,培养了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外语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外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就学历而言属所有学科中最低的,小学外语教师素质尤其令人担忧。提升外语教师素质,一是开放师范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校参与教师教育行列,以竞争促质量;二是改革教育模式,双语教育的发展对传统的外语教师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学科加外语的教育应成为今后外语教师的一种新的模式;同时传统的培养模式应设置更多的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课程;三是要抓好外语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各级外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培养骨干教师;四是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成为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师教育,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大力营造外语氛围
缺乏外语学习氛围是目前我国外语“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将是一句空话。国外学生虽然学习外语时间远远不如中国学生,但其语言能力和掌握的外语数量远胜我国学生,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很好的语言
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外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外语语言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应是改革我国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真正把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引入课堂,开展多媒体与网络外语教学,通过internet与e-mail可以更广泛地开展起真实的思想及语言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与境外人士进行交流;二是汇集外语教育专家、网络人才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和外语学习课程;三是发挥各种传媒,如广播、电视、报纸的作用。
四、改革评估体系
9.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 篇九
近日重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感到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中,有一个突出的观点,就是教育要从小抓起。
教育要从小抓起的思想,贯穿在邓小平同志的许多论述中,并且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1. 要从小就对少年儿童进行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的教育。他说,一定要让“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改变坏的社会风气,“要从小学教育开始。”
2. “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3. “劳动可以在中小学就注意。从青少年起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有好处。”
4. 他特别关注中小学和幼儿教育。他提出“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高等院校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他还特别提到幼儿教育“负有培养接班人的幼苗的重任。”
5. 他把教育要从小抓起,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他说:“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
二、规则教育要从小抓起
刚去德国的中国留学生有一件事很不习惯,那就是烦琐的垃圾分类规则。由于其中有许多条条框框,尽管许多留学生以入乡随俗的态度认真而谨慎地对待,还是会在不少场合受到批评。一名中国留学生将装牛奶的纸盒扔到了装废纸的桶里,结果他的德国邻居毫不客气地说因为牛奶盒的表面有一层塑料薄膜,所以应把这层塑料薄膜撕下来单独扔到装塑料的分类垃圾桶里。还有一次,他白天将香烟盒扔到装废纸的桶里,晚上回来房东为此专门找其“谈话”,原来他的错误是没有将香烟盒里的锡纸取出来放入金属垃圾桶,不符合垃圾分类规定。许多到过德国的人感叹那里的生态环境如此优美,殊不知这正是德国人从小进行环保规则教育的结果。
德国的教室从幼儿园到小学均设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丢弃金属、废纸、塑料和食物。分类丢弃垃圾的规则教育早在幼儿园就开始。正是环保规则教育如垃圾分类从小抓起,才培养出德国人非常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
不仅是环保规则,西方其它的规则意识教育也是从小抓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红灯停,绿灯行”、“红灯亮时,请将自行车停在停车线内”、“行人请走人行横道”等等,这些人人耳熟能详的交通规则在国内无法得到很好的遵守,即使配备大量交警和协管员也无济于事。而西方人遵守规则意识很强,大街上很难看到交警,可人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记得在中央电视台一期“实话实说”节目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讲了一件小事:是在瑞士,他去厕所,听到旁边有响动,他过去一看,是一个小孩正在吃力地鼓捣冲水箱。原来这个孩子解完手要冲水,可水箱坏了,自己又弄不好,便焦急地请求帮助。龙永图很感慨:上厕所要冲水,这是一种社会最基本的规则,那个孩子能够自觉按照这个基本规则去做,说明这里的规则意识之高。
的确,从小事上、从小孩子身上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规则意识水准。那么小孩子的规则意识从何而来?
近日听广播,找到了答案,一位林女士在介绍瑞士对孩子的规则教育时,谈到那里的每个小学都要求孩子在教室门口写有自己名字的鞋架上放一双干净的鞋,这不仅让孩子从小养成洁净习惯,也是从小事上开始培养孩子保持环境卫生的规则意识;再如垃圾分类,这是公共规则,因而,瑞士的教师与家长们会不厌其烦地从小教孩子认真去做,假如一个孩子忽略了一次,假如这个孩子有许多理由说“因为……” 教师与家长都会很明确地对孩子讲:“没有因为,规则就是规则。”
看来西方人的规则意识同环保意识一样,也不是天生的,也是从小教育的结果。如在德国,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就开始学习交通规则与交通安全知识,幼儿园还经常组织学龄前儿童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比赛,使德国人从小养成了极强的交通规则意识,大大降低了交通事故率。2002年,德国汽车总数为4 400万辆,中国为1 450万辆,是中国的两倍半。而当年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者高达109 381人,而德国仅为6 842人。
反观国内,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在全国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全民素质。到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搞了近20年,尽管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没有成正比。最突出的是全民规则意识太差,连文化程度最高的大学生也不例外。
据2005年11月21日《经济日报》报道:随意的一挥手,吃完的食品包装纸划出一条弧线飞向垃圾箱,可是由于距离太远,丢的人又过于随意,废纸打在了垃圾箱的外壁上弹开,落在垃圾箱的外面。丢废纸的人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这是记者在成都某高校看见的情景。现在很多学生习惯于一边走路一边吃早餐。在从宿舍区到教学区的路上,特别是在早晨上课以前,这样的情景时时可见。在记者守候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少数几个人走到垃圾箱旁边将手里的垃圾扔进垃圾箱内。由于箱外的垃圾越来越多,很多人干脆直接往垃圾箱旁一扔了事。一次性纸杯、食品包装纸、塑料袋、果皮等围着垃圾箱形成了一个圆圈,与校内环卫工人刚清扫完的整洁的校内街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位于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是以博士为主的精英云集之地,而总经理陈宏刚博士却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到了一件令人难以启齿的事情:因为发现有人经常上了厕所不冲马桶,后来研究院不得已只好专门雇了一个人冲厕所。
大学生、博士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更成为难以根治的陋习。国人在遵守环保、交通规则上的低素质状况甚至影响到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形象。
三、我国在规则教育上从小抓起的成功经验
当然,在规则教育从小抓起上,我国也有一些成功经验。
2000年,厦门市在全市小学开展普法教育,提出“普法从娃娃抓起”、“让小学生带法回家”,活动开展仅一年,就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目前,这项活动已成为解决特区农民普法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对青少年的学法用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辐射、渗透作用。
“小学生带法回家”活动使90%村居民受到法制教育。许多小学生不仅把法律条款、法制报刊带回给家长看、念给家长听,还扩大到邻居和出租房中的外来人口。
以前,家长由于不懂法,违法行为比较多,特别是农村家长,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小学生带法回家,家长法制观念增强了,违法行为减少了,维权意识提高了,打官司找律师、找法院已成为习惯。
“普法从娃娃抓起”“小学生带法回家”使学校秩序得到根本的改观。以往,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动辄打骂学生等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如今这种不文明现象基本没有了。
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刘畅从日本、美国等学习考察回来后,立即对中关村第一小学小学生提出“三个学会”要求,除了学会走路(遵守交通规则)、学会说话,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冲厕。为此,中关村第一小学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别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用厕习惯,并让学生去监督、教育成年人。
刘校长说:“我想用学生们的良好行为去带动社会。一个孩子至少可以带动三个家庭,依次再辐射出去,用后不冲这种不文明用厕行为则彻底能得到改观”。
处于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心灵像一片白纸,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没有定型,可塑性极强,就看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上面写什么、种什么。他从小受什么样的教育,长大后就会有什么样的观念与行为,无论对他们进行环保、规则、法制教育,还是进行其它教育,他们都很容易接受,成人后都能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与行为,可以说永志难忘,受益终身。而且还能发挥“小皇帝”的优势,去感染和影响成年人。
(作者单位:成都益林管理咨询公司)
10.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 篇十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贷款融资;信用
中小企业是一个富有活力的经济群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经济繁荣、增加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到了全部工商企业登记注册数量的99%,而工业总产值和利税也分别占到了60%和50%,每年出口创汇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8%,并且消化吸收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但是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和不成熟,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中小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时受到的限制比较多,融资困境也同样阻碍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一)金融市场不够健全,融资渠道单一
企业要发展,融资是一条必经之路。然而中小微企业融资这条路,对于他们来说,总是显得特别崎岖。融资难,企业发展就难。在实际中,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针对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方式单一,主要是依赖业主投资、内部集资和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尽管风险投资、发行股票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也被使用,但对中小企业的作用仍很有限。虽然近几年,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缺口在总量上有所缓解,但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无力满足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并且银行推迟放款的现象十分普遍,中小企业银行贷现状仍需进一步的改善。
(二)资信等级低,银行贷款难度大
由于中小企业难以满足银行贷款的抵押担保条件且贷款风险较大,以及财务管理水平较低等,再加上基层银行发放贷款的权限相对有限,致使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经常以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或缺乏抵押资产等为由而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三)抵押登记费用较高,融资成本增加
一是抵押登记费收费较高。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规范房屋登记费计费方式和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8]924号)的规定,“房屋抵押登记按件收取,不得按照房屋的面积、体积或者价款的比例收取。住房登记收费标准为每件80元;非住房房屋登记收费标准为每件550元。”但据企业反映,办理房屋抵押贷款登记时均按比例收费,而按贷款额或评估额的比例收取的费用均远高于按件收费;二是收费标准不统一,不仅比例不统一,基数类型也不统一;三是该文件同时规定“房屋登记费向申请人收取。但按规定需由当事人双方共同申请的,只能向登记为房屋权利人的一方收取。”银行作为房屋权利人,并未承担这项费用,而是将其转嫁给申请贷款的企业,由企业缴纳,进一步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
二、问题原因
(一)缺少政府的政策扶持
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窗口指导的方式,对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一定比例,要求这部分额度必须用于中小企业、农业或灾区,这一政策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但长期看来,仅靠增加贷款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二)缺少统一的管理机构
在我国,中小企业分别属于各级政府及相关的产业管理部门,这些管理机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不同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分别进行管理和指导。但是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致使管理机构设置重叠,管理职能重复以及管理效率不高,不利于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协调,也不利于政府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缺少专门的融资服务机构
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商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从评级标准、风险分类、抵押条件、收费标准等均较少考虑小企业及其融资特点,更容易向国有大型企业倾斜。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的滞后更使企业融资难雪上加霜,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投资实际上也少得可怜,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三、几点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逐步扩大中央财政预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开拓市场、扩大就业,以及改善对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同时地方财政也要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社会负担。
(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体系建设
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出台无疑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该法从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税收优惠等很多方面的基本问题都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实践中还应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融资保障问题,如完善直接融资法律制度,明确界定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合法集资、合法借贷间的界限。完善新三板、创业板和中小板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完善融资服务支持体系法律制度,完善信用体系法律制度,完善融资服务机构法律法规,保护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专门中小企业融资机构
建立专门的金融机构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金融支持手段。我国可以建立新的专门金融机构,或在原有金融机构中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部门。另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用于为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和管理咨询等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这里不能忽视农村信用社在乡镇网点分布广的特点,要加快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造进程,通过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使其与城市商业银行一起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适当运用政策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开设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门服务项目,对其提供一揽子授信额度,满足中小企业的多种融资要求。
11.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 篇十一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存在着障碍性因素。各国政府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行了政策支持,促进其发展。本文就国内外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我国政府支持的成效和不足。
一、国外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1、扩大创新资金来源,拓宽融资渠道。美国国会于1982年通过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中小企业管理局据此制定了“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要求联邦政府机构中,凡研究和开发费用在1亿美元以上的单位,要按一定比例向SBIR拨出专款;凡研究与开发经费超出2000万美元以上的单位,每年要为小企业确定科研项目和目标。目前,已由农业部、商业部、国防部、宇航部、卫生部、能源部和国家基金会等11个部门参加了该项计划。据估计1983—1995年间,SBIR共从这些部门接到55亿美元拨款。这笔经费分别用来资助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研究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三个阶段的活动,其中研究开发占大头。其次,该政府制定的《小企业法》授权小企业管理署(SBA)作为中小企业的借贷担保人,允许其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借贷担保;SBA还制定了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s)计划,通过全国270多个风险投资公司向中小企业投资和提供长期贷款。另外,美国在股票市场上还开辟了NASDAQ市场,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法国政府每年通过国家技术交流转让中心(ANVAR)向中小企业提供约14亿法郎的无息贷款,资助额占每个资助项目总费用的50%,项目成功后,企业返还全部资助,如项目失败,经专门的评估机构确定后,可以不偿还资助;政府还对实施新技术的企业给予减免50%的税收优惠,以提高企业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积极性。对中小企业的科研投入部分,政府采取退税办法予与优惠;政府还在证券交易所设立专门机构,帮助中小企业迅速上市。其次,政府还为新技术企业设立专项风险资金。此外,自1984年起,法国先后为推广电子器件、先进材料和信息技术提供大量资助。资助对象为20000人以下的企业,每年约1000个项目。资助方式为,对可行性研究费用资助50%,工业项目投资给予50%的贷款。国家技术交流转让中心还向创办不足三年的科技型企业提供“创新资助金”。德国政府自1994年8月起实施了“创新信贷计划”,目的在于间接资助中小企业及其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根据该计划,政府将以低息贷款的形式,对年销售额不超过5亿马克的中型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方法进行资助;对年销售额不超过4000万马克的小企业,除资助创新费用外,还资助投入市场的费用。该计划的贷款期限为10年,年利息为4?郾5%,支付96%的现款。2、通过政府采购促进技术创新。政府采购为科技型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提供市场需求。政府的公共采购被普遍认为是影响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速度的重要政策工具,可以有效起到引导作用,引导企业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政府采购在该领域市场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技型企业的风险问题。许多国家都采用创造需求策略提供创新产品的初期市场。美国是最早采用政府采购政策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采用政府技术采购对技术创新进行扶持和推动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在美
国的《联邦采购法》中,有专门针对技术创新成果采购方面的内容。美国硅谷的许多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都离不开政府采购政策的支持。美国政府采购每年要花费几千亿美元,美国国防部、能源部、航天局等部门对高新技术产品定货价格比国外产品高很多。克林顿政府为扶持国内新产品的初级市场,仅计算机相关产品的采购就高达90亿美元。日本在振兴汽车工业时,政府采购资金都投入到了日本汽车工业,在振兴电子工业时期,政府办公自动化建设和通信设备采购也极大地支持了刚刚起步的电子工业。法国政府要求航空、铁路、通信等部门优先购买本国产品,英国要求政府部门从本国采购计算机和通信器材。2005年软件产业迅速发展的印度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软件出口国,与其政府规定在安全、军事、国防等政府部门必须采用国产软件密不可分。3、提供信息等服务,建立服务机构,优化创新环境。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的研发周期日益缩短,技术更替日趋加快,只有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速度,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获得成功。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服务网络,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尤为重要。服务功能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成立于1953年的美国小企业局创办的商业信息中心遍布全国的大中小城市,每个中心均配有8到10部计算机和专业软件,向中小企业免费提供最广泛的信息服务和资料服务。美国政府还实施了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该计划在全国建立了信息网络,把信息分门别类地输入网络,供中小企业自由选用。中小企业信息服务计划既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技术、资金管理、专家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同时又可以防止社会资源的重复使用造成浪费。欧盟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了一系列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包括EICs、CORDIS、BC—NET、BRE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全面服务。欧洲信息中心(EICs)作为中小企业的“首选信息服务窗口”,现已形成了覆盖整个欧洲经济区以及中东欧、地中海沿岸,拥有294个分支机构的信息网络。它向中小企业通报有关欧盟的活动和议案,包括研究与开发技术的信息及技术转让计划。欧盟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机构(CORDIS)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关欧盟研究和创新活动的全面信息(包括计划的执行、结论等),同时还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合作研究伙伴,寻求研究活动的潜在资金来源等。创新传播中心(IRCs)负责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帮助,协助它们确认技术要求和合理技术,帮助它们参与欧盟科研开发计划。两个企业合作网络(BC—NET与BRE)专门负责帮助中小企业在地区、成员国、欧盟乃至全世界寻求合作伙伴。
二、完善我国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中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植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并不断地显示出其巨大的成效。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速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包括: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政策、鼓励创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土地优惠使用和转让政策、科技人才引进及激励政策、出口和对外投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政策等。此外,各地还根据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措施。根据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和我国政府对这些企业的扶植政策,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国在政府支持方面实施了很多政策和策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我们进一步完善,引导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1、采取更多方式,扩大融资
【整合港口资源的国外经验借鉴论文】推荐阅读:
资源整合看潞安11-03
人才资源整合12-14
酒类企业资源整合研究08-01
社工如何整合社区资源08-15
资源整合建设情况汇报08-21
并购人力资源整合10-16
整合服务资源 规范维护流程08-12
演艺资源整合营销方案10-14
整合资源优化化学教学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