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2024-07-18

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精选7篇)

1.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篇一

小学数学四年级苏教版《认识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

2.使学生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3.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和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4.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和掌握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准备]游戏棒、A4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看(拿出一根游戏棒),这根游戏棒,你能想象出这根游戏棒所在的直线吗?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游戏棒来学习一个新知识。

3、怎么玩游戏棒呢?请大家听清要求:同桌合作,一人撒小棒,一人把这两根小棒所在的直线画在白纸上,注意,每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画的时候要用直尺和黑色水笔。可以多撒几次,画出不同的情况。

4、学生动手活动,教师参与活动。

2.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篇二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认识平行四边形及其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两条平行线)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平行与垂直,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说一说下面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

师:如果在这两条直线中再添加两条直线,与它们相交,想象一下,可能会围成什么封闭图形?

生1:长方形;生2:正方形;生3:梯形;生4:平行四边形。

师:三年级我们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行四边形。

2.读了课题,你认为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哪些知识?

3.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平行四边形的世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奥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多媒体图片及提问导入新课,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及对四边形的回忆,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愿望。

二、探究验证,揭示本质

1.认识平行四边形及特征

(1)猜想

师:(指着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认真思考,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可能有什么特征呢?

生1:对边平行。

生2:对边相等。

生3:对角相等。

师:一个伟人说过每个大胆猜测的背后都有可能是重大发现的开始,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这样的特征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究、去验证。

(2)探究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在前面学习了平行的知识,掌握了长方形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有了这些基础及知识储备,让学生大胆猜测,犹如有鱼得水,如虎添翼,给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3)汇报

组1:我们验证的是1号平行四边形,我们用尺子量对边的长度,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我们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由此发现对角相等。我们在上下两条边之间做了垂线段得出了对边平行。

师: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人帮,团结就是力量,掌声欢送他们小组。

师:其他测量1号图形的也有这个特征吗?向老师招招手。

师:1号平行四边形有这样的特征,其他几号平行四边形也有这样的特征呢?

组2:我们这个小组验证的是2号图形,我们验证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方法跟他们是一样的。验证平行是不一样的。(师:哦,那就介绍不一样的,我们拭目以待。)

生:我们验证对边平行的时候与他们不一样,我们小组是延长两条直线的方法,永不相交得出了对边平行。

师:这个小组真是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演示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掌声送给他们。)

师:2号图形与1号图形虽然形状不一样,但验证的结论是一样的,3号平行四边形也有这样的特征吗?

生:有。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敢于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点;既实现了探究过程的方法,也突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项交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师:通过验证,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生:平行四边形具有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特征。

(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师:怎样理解“两组对边”“四边形”“分别平行”?

生:(上边和下边,左边和右边叫对边,四边形是四条边。)

(课件演示对边平行。)

(4)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判断

(课件出示,1号,3号平行四边形、2号五边形,4号梯形、5号6号长方形和正方形。)

下面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用手势表示)

师:刚才我看到判断5号、6号图形时有的同学用对的手势,有的同学用错的手势,长方形和正方形到底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静心想一想,同桌轻轻说一说。

生1:是平行四边形,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生2:它们的对角相等。

生3:长方形和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老师手拿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说他们是平行四边形,但他们与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正正的,平行四边形是斜的。

生2:四个角是直角。

师: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学生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判断一般平行四边形和多边形,但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还有犹豫,引发冲突,在辨析中突破难点,正确处理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5)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呢?

生1:桌面。

生2:黑板的表面。

生3:窗户的表面。

生4:数学书的表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蕴含了“猜想—验证—发现—应用”这样一个科学的探究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先猜测特点,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和交流,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中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在交流与倾听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了比较。

2.学习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师:老师用板条做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示意)漂亮吗?睁大眼睛,要变魔术了。(拉着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变大。

生2:变小。

生3:无论怎样变,都是平行四边形。

生4:易变形。

师:是的,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的特性,那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平行四边形的这种特性?生说。

(图片欣赏)电动推拉门、衣架、放缩尺、保护网。

【设计意图】承前启后,展示老师的劳动成果,自然过渡,然后在拉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这一特点,列举生活中应用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例子,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世界观教育,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篇三

本设计针对的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43~4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会测量并准确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方式,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拓宽认识图形的视野,深化认识空间的观念。

3.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数学联系生活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通过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学习兴趣。

4.学生通过学习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应用,能准确地用集合图来表述。

【教学重点】

1.熟知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概念与特性。

2.了解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模具各一个, 平行四边形挂衣架一个。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的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在课堂开始以前,先做一个游戏好吗?

“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个游戏我们在电视上也看到过,叫“你来画我来猜”。

1.选择两名同学站在讲台上,背对黑板。

2.我拿出模板,放在黑板上,让下面的同学在空中比划图形。

3.讲台上的两名同学根据讲台下学生的比划猜出图形的名称。

4.寻找适当的时机,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模具放到黑板上。

5.然后,游戏结束,导入这节课的正题。板书写上平行四边形。

本活动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学生都喜欢“玩”的形式,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游戏,把本节课所要讲的内容引出来,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二、认识平行四边形

1.让学生拿出课本,并翻到课本的第43页。

2.先让学生速读本节课的大概内容。

3.运用课件讲解,并指名学生,指出平行四边形的位置。

4.回忆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6.用鼓励的方式,纠正引导学生想到的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应用。

7.让学生讨论,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区别。

8.出示课件,把设计好的区别表格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填好平行四边形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异同点。

9.学生填写好后,我再展示标准的填写内容,让学生进行对比并改正。

10.填写结束后,出示课件,让学生自己指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

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本小节的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行发现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运用。自己通过对比的方法,发现平行四边形跟正方形、长方形的区别,再跟教师的展示对比,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三、正确理解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根据上述知识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好,画归正)

2.出示平行四边形模具,然后根据它的不稳定性,让它发生变化。做这个动作的同时,师:同学们看到变化了吗?生:变矮了。

3.跟刚才的变化相比,用模具的实例进行教学。是不是上边跟下边的距离变短了呢?生:是的。这时,我在拿一条绳子,搭在了平行四边形的上边上,绳子垂下去的部分从下边部分截止。问学生,这个是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呢?生:高度。

4.再次强调书本上平行四边形高的概念,并板书。

5.让学生根据刚才自己在练习本上画的平行四边形,试验一下,看看能否量出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度。并用虚线标出。

6.学生画好后,同桌讨论,是不是还可以再画一条高?或者是可以画多少条高?还有平行四边形的底怎样表示?

7.经过学生的讨论,然后跟同桌商定由谁回答问题。

8.抛出问题:(1)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出来呢?(2)平行四边形可以有多少条高呢?(3)平行四边形的底怎样表示呢?

9.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自行报名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10.其余的学生在练习本上做跟讲台上的几位学生一样的事情。(教师巡视,指正)

11.总结,纠正学生在画平行四边形高的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本节设计的目标:多让学生动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起到辅助、纠正的作用。因为自己总结出来的事情,学生会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并且记忆深刻。

四、研究思考(出示长方形模具,并不断变化后提出问题)

1.平行四边形在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在变化的过程中,有多少个平行四边形出现了呢?

3.总结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4.学生联想,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挂衣架、卷闸门等)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完,你学到了什么呢?

4.小学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教案 篇四

平行是几何概念,在认识直线以后教学。启东蔡宏圣老师的教学实录,常州赵智敏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先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提取已有经验,再观察、比较、分类,由表及里地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识别生活里的平行现象,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这些安排,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符合认知原理,较好地体现了教材的意图。我们能够看到蔡老师厚实的教学功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表现在:一是课的导入细致,处处为学生着想。从两支铅笔掉在地上的情境,思考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利用经验充分想象;用两条直线表示掉在地上的两支铅笔,让学生画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能表达生活现象,为认识平行积累感知材料;为学生提供点子图,便于画出不相交的直线,初步感知不相交的含义。二是课中交流有深度,时时和学生互动。如,教师指着图形问:这两条直线相交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不相交。他一边板书不相交,一边说:我们没有看到相交,但不知把两条直线画得长一些,是什么结果?这句启发性的话语,引导学生用直线概念分析现象,画出或想出这两条直线是相交的,纠正了原来的认识偏差。再如,教师指着图形问:这两条直线也相交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验证,确认这两条直线不相交赵老师对教材的使用比较充分,教师努力理解教材设计的教学线索和主要活动,尽量把教材意图落实到教学之中。为了使学生理解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引导学生摆小棒、画直线,对大量感知材料进行分类、比较;为了突出平行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结合实例及时板书互相平行,还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平行线。教师还精心安排教材中试一试想想做做的教学,从安排时间看,有利于及时巩固概念、形成技能;从教法看,预设了交流、反馈与评价研究两位老师的教学,联想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有几点想法和大家交流。第一,教材第87页例题有三层内容,首先联系现实情境,教学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然后利用两条直线不相交,教学平行的概念;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实例,用数学知识描述、解释生活现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平行和垂直。以前教材的单元标题为平行与垂直或垂线与平行线。本单元的标题为什么用平行和相交?为什么先教学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这些问题都应在钻研教材时弄明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上面的问题。首先,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可能相交,可能不相交,还可能重合。相交与不相交是常见的位置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经验积累,而重合不适宜小学生学习。先教学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能把生活经验提升成数学概念。其次,同一平面内不相交是平行概念的内涵,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称互相垂直。可见,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与互相平行具有同一性,而相交与垂直是属种关系,后者是前者的真子集。先教学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能形成关于平行、垂直的上位观念。这样,全单元的重点就不会是孤立的,而是有结构的。再次,先认识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就能通过下位学习,理解平行与垂直。这是公认的、比较好的认知线索与方式。既然认识两条直线相交与不相交是例题的一个教学层次,那么其教学过程就需要有相应的完整性。尽管两位教师都引导学生收集丰富的感知材料,开展扎实的感知活动,认识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但总感觉还缺了一点。蔡老师的一句话经过一番分析,看来画在点子图上的两条直线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可以作为这一段教学的小结。如果改造成学生的回顾及小结,变成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就能更充分发挥上位观念对后继学习的积极意义,为理解平行、垂直构建认知平台。赵老师在联系感知材料,指出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后,立即从不相交引出平行,显得有点仓促。适时安排学生回顾、再认学习过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活动的要求。第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不相交是概念的内涵,在同一平面内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学生在感知两条直线的常见位置关系时,对不相交已有感受,因而建立互相平行这个概念时,会关注不相交,疏忽在同一平面内。为此,两位教师都力求解决这个矛盾。数学概念是严密的。概念的严密性要求概念教学也必须是严谨的。两条异面直线虽然不相交,但不一定平行。所以,教学直线互相平行,必须指出它们在同一平面内。数学概念的建立可以分阶段,学生对概念中的某一内容,如果受基础知识、思维发展水平的制约,暂时不能透彻理解,应允许他们先知道,再逐渐深刻领会。在缺乏条件的状况下,勉强让他们理解异面直线,恐怕很难达到要求,即使教学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未必有效。教学中怎样妥善处理同一平面内呢?首先,教材与教学给学生提供的感知材料,如掉在地面上的两支铅笔,摆在桌面上的两根小棒,画在纸上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上。因此,揭示互相平行的含义时,可以联系具体材料,先指出铅笔、小棒、直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其次,可以适当举出浅显的实例,如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与地面上的一条直线,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即使不相交,也不一定互相平行。以此提醒学生注意,我们说的互相平行指的是在同一平面内的直线。并可进一步告诉学生,到中学数学的学习中将会更明白。再次,不要把在同一平面内作为练习与考查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判断画在试卷上的几组直线,哪些互相平行,哪些不平行,不必让他们判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这句话是对还是错。我赞同蔡老师在反思中说的:同一平面内是绕不开的坎,不能不讲讲得过于深,也没必要。他选择立交桥上、下汽车行驶路线作例子也是可以的。赵老师把同一平面内作为教学难点,力求在长方体上突破,无论对教还是学,要求都偏高了。两位老师首次讲互相平行,都只突出不相交,把在同一平面内留到后面补充说明,似乎把有关平行的两个重点逐一教学。其实,他们首次讲的互相平行并不严密,在学生建立新概念的最佳时刻,给予不完整的信息,应该是教学的缺陷。第三,教材里有关画平行线的内容也比较多。第88页例题先让学生自己找工具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再沿着直尺平移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第89页第2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两次,折痕是平行线。编排画平行线的目的,一是进一步体验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含义。互相平行的直线永不相交,为了画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可以借助有平行对边或有平行线的物体为工具,沿着平行的对边或平行的线画,物体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线段互相平行,可以通过平移有直边的物体画出平行线;把长方形纸连续对折,折痕在两条对边之间,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有助于体会长方形的两条对边也是平行的。二是培养初步的画图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需要画一组平行线,或者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直尺与三角尺是画平行线的工具,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既能方便地画出平行线,还能用来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蔡老师在反思中说:技能与知识本是同根,有了知识的支撑,技能完全可能是学生心智生长的结晶,技能的学习过程完全可以富有生命成长的气息。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教学的抽象阶段,课件演示小旗沿直尺平移的情境,在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寻找平行线,渗透了画平行线的方法。教学的操作阶段,学生在徒手移动直尺画平行线时,自发需要另一根直尺作轨道帮助平移,不仅知道了可以怎样画,还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画。画平行线的方法不再是机械的程序知识,不再是缺少思维含量的纯粹模仿。这一段教学是该课的亮点,值得大家借鉴。教材里的想想做做,蔡老师的实录中没有看到,也许受篇幅限制删去了。赵老师把想想做做分两段进行,在教学互相平行的概念后,安排第1~3题;在教学画平行线后,安排第4、5题,这样安排是可以的,如果把部分题目二次使用,就更好了。如第1题,在初步理解互相平行之后凭观察、想象做出相应的判断。在教学画平行线以后再练习这道题,用画平行线的工具与方法验证。又如第2题也可以二次使用,第一次直观判断,第二次操作验证。像这些习题二次使用,既有助于及时消化、巩固新知识,又有助于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第四,数学教学讲究语言准确,尤其是几何知识的教学,稍不留心,就会用词不妥当。两位教师都有这种情况。距离是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即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的距离,是夹在两条直线之间、垂直于两条直线的线段长度,即两个对应的垂足间的距离。这些距离都是数学概念。两条相交的直线,虽然从一条直线上任取一点,能够画出另一条直线的垂直线段,但画成的垂直线段的长度在区间无限长与0之间,是不稳定的。数学里把两条相交直线之间的距离定义为0。蔡老师用生活概念两条直线间的宽度,引导学生度量、比较两条直线间的宽度,体会图形 里的两条直线相交,图形里的两条直线不相交。这一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理解平行概念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仔细斟酌,其实不够妥当,也没有必要。首先,生活概念是日常生活中积淀的与数学有关的认识,这种认识经常不系统、不深刻,甚至不准确。生活概念有时支持数学概念,有时干扰数学概念。教学中,指出相交直线有宽度,还要度量和比较,这样处理显然是不妥当的。其次,本节课是认识平行的第一课时,只要求在直观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想象,判断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也可以利用画平行线的方法帮助判断。给学生的直观情境,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比较明显,几乎一眼就能看出。对图形里的两条直线,学生的交流画长一些会相交,那条直线斜过来了,表明他们已经看出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确信两条直线相交。对图形里两条直线不相交,例题只要求学生直观判断,不要求解释或验证。再次,结合教学垂直,学生还有深入认识平行的机会,如第45页第2题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可见,教学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没有必要使用两条直线间的宽度。直线与线段是两种几何图形,它们有联系,更有质的区别,赵老师在教学设计里有些疏忽。如把每个图形中的两条直线都向两端无限延长,结果会怎样?直线是没有端点、无限长的,怎么向两端无限延长呢?这句话要改成把图形中的直线画长一点,看看会怎样?又如学生根据小棒画成的图形,看成直线还是看成线段?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或是相交、或是平行,而同一平面内两条线段还可能既不平行,又不相交。教学中把图形里的线一会儿说是直线,一会儿说是线段不大好。

5.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

识平行线。

2.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3.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教学难点:

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直尺、三角板、方格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直观导入,初识平行。

课件出示例9三幅图。

谈话:这些是生活中的图片,认识它们吗?图中隐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你能从每幅图片上找到一组直线吗?如果找到了你能帮它们画在随堂本子上吗?

生活动找直线、画直线,师巡视。

谈话: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画的也很棒。电脑老师也找到了三组直线,请看。(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认识平行。

1.分类,认识相交与不相交。

思考:

你能根据每组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谁来说说你的分法?

生活动。

汇报交流。

第一组直线根据直线无限长的特点,将直线延长,它们最终是相交的。第二组和第三组直线无限延长后不相交。

课件演示。

相交

不相交

不相交

2.观察思考,认识平行。

观察第二组和第三组直线。

问:这两组直线有什么特点?

生:无限延长,永不相交。

揭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谈话:你想告诉同学们这句话要注意什么?哪些话你认为是重点呢?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生说课件重点标示“同一平面”“不相交的”。

理解“同一平面”。

课件出示一个正方体。

展示在正方体前面出示一组直线,这一组直线在同一平面内。

同一平面内

展示在正方体上面和侧面各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不在同一平面内。

问:要想判断是不是平行线要符合什么条件?

生:同一平面内,不相交

3.揭示课题

像这样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认识平行”。

板书:认识平行

生完整的读三遍平行线的概念。

4.判断是否是平行线,并说出理由。

5.寻找平行

谈话: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线,你能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平行线吗?仔细找一找。学生举例,注意错误指正,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课件出示书中的举例。

三、动手操作,深化平行认识。

1.动手创造平行线。

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平行,同学们想不想动手创造一组平行线?

比一比哪一组创造的最多,动手最快,画的最好。

生活动画平行线。师巡视。

学生展示画平行线的方法(预设)

a.利用方格纸上的平行线画。

b.利用直尺的两条平行边画。

c.利用两把直尺画平行线。

d.用长方形纸对折,折出平行线。

e.先随意画一条,再“平移”,得到另一条直线,就是它的平行线。

(对于学生中正确的画法,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也要指出局限性

和不当之处。)

2.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讨论:

怎样才能使平移的时候尺子不倾斜,能够平稳的平移呢?

老师黑板上有一条直线,我怎么画出它的平行线呢?(平移)老师夸张移得倾斜,行不行?(斜了)老师这次认真移一次,还是有点斜。

思考:怎么才能平稳的平移呢?有什么办法?(给三角尺加一个轨道,这样尺子就可以平稳的平移)

师:看明白了吗?

(随平移的距离变化,可以画出无数条)试验一次,在练习纸上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

我们来总结画平行线的步骤。

(播放动画,边讲述)

提炼方法:一画(合)、二靠、三移、四画。

四、应用反馈,深化认识。

完成课本练一练。

1.下面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两组相互平行的直线。

3.分别画出每条直线的平行线。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呢?(板书:认识平行)谁来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小结: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平行线,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图片,并解说。)

六、作业布置:

利用平行与相交的知识设计一幅作品,并画出它的设计图。

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

6.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篇六

今天,依照进度,我新授了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回忆我们昨天一起学习的内容,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接下来,我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我们现在来玩一个游戏,请你把着一张纸折一次,看看你能把它折成什么图形?不一会儿,小手分分扬起,见此很是喜,就这样很快地引入了三角形的认识。当我问,在生活中你在哪里看见过三角形,顿时,又掀起一番回答问题的高潮。我觉得孩子在为三角形的时候有些困惑,我是在钉子板上先示范一下,然后在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在钉子板上再模仿一下,可是学生在模仿的时候有些困惑。通过,我的又一次操作,学生似乎豁然开朗了。接着在方格上面画。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时候,我继续让学生自己去拼,拼完了以后,老师说出他拼出来的图形的名称,并且把所有的能够拼出来的图形我都在黑板上罗列,让学生知道用两个完全的三角形能够拼出什么。

总之,今天的课堂,我觉得特别开心,有学生探索出的成就感,有学生动手操作的欣喜感,也曾似乎有学生掌握知识的幸福感。

7.四年级数学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有些急于求成, 一会儿想教学设计, 一会儿想怎么体现白板的功能, 就这样翻来覆去, 一直停滞在如何借助白板来突现我的教学。但在经过两次试教后, 我认识到这是一个误区, 不能一味地为了教学而强调白板的功用, 而是应该让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我的重心不应该放在媒体的运用上, 而应该放在教学设计上。认识到这一点后, 我又重新调整和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我在教学《认识线段》时, 先出示弯曲的毛线, 让学生动手实践“拉直毛线”, 从而了解线段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的线段, 最后动手画一画线段。教学设计时充分尊重了学生生活中的已有经验, 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合作交流, 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真正体现了数学学习生活化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一、创设生动良好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良好的课堂环境是班集体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教师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 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 学生难以理解, 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让学生观察、比较。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 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 感受“线段是直的”, 并用图表示线段, 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出示放置的弯曲的毛线, 利用毛线引导学生认识线段。我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 然后让学生把毛线拉直, 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 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 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随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和别人拉的毛线有什么不同, 如:斜拉、竖拉、横拉, 让学生知道线段不一定就是横的。与此同时, 有些学生就会发现线段的另一个特征———有长有短。学生通过观察, 知道线段为什么会变直, 知道线段还必须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总结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 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 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之后, 引导学生对线段进行判断,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学生在举例的时候通常只会说是黑板、课桌、文具盒, 等等。这时就要让他们能正确地表述, 说成是“从这一端到那一端是一条线段”, 并且能指着说, 加深对线段的感受。接着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 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 通过交流, 探索画线段的方法。并让学生自己总结画线段的方法有哪些, 在画线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最后, 也是让我觉得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即将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和画线段等多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创造线段”的过程, 既还给孩子一个自由、自主、开放的空间, 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创造出线段, 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使整节课有了更加完整的过程,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整个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参与到丰富的活动中, 让学生在其中发现、探索线段的有关特征,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活动中, 学生进一步丰富了线段的感性认识。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探究, 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活动, 学生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交流中, 相互启发, 相互帮助, 真正突出了学生数学活动小主人的地位。教师在知识重点处加以引导, 活动中积极参与, 切实体现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二、联系生活, 知识从生活中来

新课程强调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将知识与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 使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逐渐让学生喜欢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 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 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 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为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 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由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的感知开始, 通过观察、操作、描述逐步建立概念, 是“线段”这一几何概念教学的基本步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直观物体和抽象概念搭建桥梁, 实现过渡, 在现象和本质之间通过有选择地观察和总结, 使线段这一概念的基本特性凸现出来, 真正实现对概念本质意义的建构。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我先用相机拍了真实的毛线, 然后让学生观察, 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可以看成线段, 端点在哪儿, 再从身边来找一找线段,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到线段的特点, 使他们发现原来线段就在我们身边, 这种体验让他们学起知识来兴味盎然。

三、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尊重学生主体性

画线段时我没有先示范给学生看, 而是让学生自己先画一画, 然后再来交流是怎么画的。有的是先画一条直线再画两个端点, 有的是先画端点再画直线, 当这两种方法得到了肯定后, 学生有了成功感, 学习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四、拓展延伸练习,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

精心设计“连线段”, 先让学生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得出结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然后出示三个点, 让学生连线段, 数数连出的线段条数。当学生在四个点之间连线段发生异议时, 及时帮助学生建立有序的思维模式:认定一个点, 向剩下的点连线段。这样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上一篇:小学家长学校教学计划下一篇:幼儿园微课题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