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活动指导要点

2024-07-21

音乐教育活动指导要点(精选9篇)

1.音乐教育活动指导要点 篇一

吴存荣书记在庐江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要点 3月5日上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到我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认真听取我县关于活动开展情况的汇报后,吴存荣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张宝顺书记在调研指导庐江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高标准、严要求把活动组织开展好,努力在全市、全省县(市)区中当好示范样板。

吴存荣指出,贯彻落实好张宝顺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立足于作示范、当样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从政治和大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真正做到学习教育到位、查摆问题到位、整改落实到位,不辜负省委的信任。要拉高标杆,严格要求,活动开展既要扎扎实实,又要增强时间观念,走在前面,并不断总结经验和做法。要加强领导,充实力量,落实责任,在搞好活动的同时,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要加强与省委督导组、省活动办的沟通联系,及时做好每个环节的分析研究和信息报送工作。

吴存荣强调,作示范、当样板,根本的是要在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活动开展好,并不断引向深入,在出经验、出效果上下功夫。尤其是,对创新学习方式、做到学习全覆盖、学以致用,对开展大走访查找问题、立行立改见实效,对领导带头、从我做起征求意见和整改落实,对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引领、统筹推进改革发展,要认真搞好小结。要不断创造和总结新的经验,把省委的重托、群众的期望化为内在动力和善始善终的行动,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成效上。

吴存荣强调,找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要真正把意见征求上来,必须认识到位,既要大力倡导说真话,又要大力倡导以问题为导向说话;既要征求基层和群众对班子的意见,又要征求基层和群众对个人的意见;既要找到问题,又要立行立改。要始终突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个总要求,在摸清问题、梳理问题的同时,抓点带面,形成合力,解决问题,及时向群众作出回应。

2.音乐教育活动指导要点 篇二

一、音乐活动角的创设

●音乐活动角场地的选择。

我们将音乐活动角安排在教室内靠近窗户、钢琴、电视机、录音机的一角,占整个班级活动区域相对较为宽松的一侧。这样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幼儿可以近距离地借助电视机、录音机等设备,满足幼儿多样化的需求。在活动前后幼儿可以欣赏、感受、理解、借鉴、编排一些自己喜欢的成品歌舞表演节目,方便幼儿自己动手开关电视机、录音机等设备。教师在使用钢琴为其伴奏时也能随时观察到幼儿的即兴发挥和临场表现,以方便适时地介入指导。相对宽松的空间可以让幼儿在动作的幅度和队形的变化上发挥自如。另外,在活动时可以打开窗户,减少音量,避免对其他较为安静游戏的干扰。

●音乐活动角环境的创设。

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搭建一个符合童心的舞台能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我们在小舞台的顶上用湖蓝色的皱纹纸组成了三股具有弧度和立体感的波浪,在面对观众的两侧我们用蓝色和绿色的轻纱做成有褶皱的垂帘,其间点缀着闪闪发光的银须,在垂帘上端有“123小舞台”的红色标记,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另外,在小舞台的外围两侧排了L型的小椅子,椅背上用白色的布进行了软包,软包上标有座位号,方便观众对号入座。小舞台地面上有红色和金色的小地贴作为队形的站点。我们还准备了可以自由组合的彩色塑料地垫,以满足幼儿跪地、仰卧、下腰等多种造型动作的需求,保护幼儿的安全。

●音乐活动角资源的利用。

一是充分利用大班幼儿的自身资源。如:让幼儿制作各种道具和饰物,将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成果拿来装饰小舞台,请幼儿为小舞台制作节目单并编号等;二是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如:请家长对表演的道具、服装和一些装饰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请有特长的家长参与设计舞台或制作道具等。三是充分利用各种电教设备。如:用数码相机捕捉幼儿一些精彩的活动瞬间,然后让幼儿欣赏,学习同伴的丰富表情、优美的舞姿、不断积累经验,拓展思路。

二、音乐活动角的指导

●内容的选择。

音乐活动角内容的选择应尊重幼儿的需求,多倾听幼儿的意见,在师幼共同交流、互动中确定。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我们初步选择以下内容:⒈儿童歌曲与舞蹈。一般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歌曲、舞蹈、音乐游戏、集体舞的复习和延伸。⒉幼儿喜闻乐见的《白龙马》《巧虎》《喜羊羊和灰太郎》等动画片插曲。⒊改编并应用的《洗刷刷》《三只熊》等流行歌曲。⒋《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小红帽》《丑小鸭》等经典童话剧。⒌《茉莉花》《新疆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⒍幼儿个人才艺特色展示。

●教师的介入。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对音乐游戏目的不明确,无任务意识,敲敲乐器,舞舞彩带,游戏成了“放羊”式的玩耍。这就需要我们的支持、引导和适时的介入。比如,在排童话剧《白雪公主》的过程中,幼儿出现了争抢角色的现象。大家都喜欢扮演善良的白雪公主,谁也不愿做恶毒的皇后。为此,我们引导幼儿协商解决办法。幼儿通过自愿报名、评委打分、点评和观众投票的竟标方案解决了这一问题。

●多方面的互动。

3.音乐教育活动指导要点 篇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学前教育也逐渐开始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学模式的转变。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培养幼儿的游戏意识和游戏能力。因此,为了全面开展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好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预设要点工作。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学前幼儿教育活动预设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介绍了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预设要点,最后提出了几点预设要点使用的策略分析,以期对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 游戏教育活动 预设要点

学强幼儿教育中采用最多的是游戏教育活动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目前我国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越来越受到相关教育部门和家长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针对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预设要点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实现学前幼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善。

1.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预设的重要性

学前幼儿教育是目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教育之一。因此为了提高学前幼儿教育的质量与效率,进行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预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预设能够有效确保教学环节的紧密连接。教育活动预设能够提前预想教育活动中的每一环节和步骤,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其次,切实保障和增强游戏教育活动的效果。学前游戏教育活动大大增强了课堂游戏活动的精彩程度,保证了教育活动的生动有趣。最后,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预设能够有效保障和实现学前教育的快乐教学。学前幼儿教学活动预设能够营造快乐、轻松、愉悦的氛围,实现快乐教学的有效推进。由此可见,开展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预设是十分必要的。

2.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预设要点

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预设安排一般要把握以下五个要点:第一,把握学前游戏教育的教学节点。教师应当统筹安排游戏活动项目,严格把握游戏的时间、内容、节奏以及对象等,保证游戏活动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第二,把握学前游戏教育的游戏内容。在进行游戏教育活动设计时应当根据幼儿的近期教育、教学情况、兴趣爱好以及气候因素等分析安排。第三,把握幼儿游戏环节。每一个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都是由游戏环节组成的,游戏环节是游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要点预设是应当做好游戏环节的统筹安排工作。第四,把握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的对象。明确游戏对象对于提高游戏教育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游戏教育活动可以针对不同教学阶段的小朋友设置不同的游戏内容。第五,把握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的教学宗旨。每一项游戏教育活动都具有超出游戏本身的意义和内容,这也就是说不同的游戏内容具有不同的教学宗旨。在进行游戏教学活动预设要点时,除了给孩子们带来欢乐的时光,还应当注重对孩子能力、阅历、知识的培养。综上所述,在开展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时应当进行关注和重视预设要点的设置,科学把握其中的要点。

3.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预设要点使用策略

第一,构建游戏教育活动环境。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一般是在室内和室外空间范围内进行,通过对教学环境设计和游戏道具的布置营造积极的教育活动环境。幼儿游戏教育活动预设能够对幼儿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感官刺激,调动幼儿游戏的兴趣。比如在对学生弹跳能力进行培训时,教师可以创设“参观动物园”的主题游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小动物进行模仿。教师还可以设计大象、青蛙、鸭子等,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会双脚跳,引导幼儿快速进入游戏状态,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第二,整合游戏教育活动资源。学前幼儿游戏教育活动不但要求游戏情节设置简单、内容简洁清新,同时在进行游戏设计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因素。因此在进行游戏设计时应当整合教育活动资源,选择相应的游戏活动完成游戏设计。幼儿教师可以有效整合体育游戏、音乐游戏以及科学游戏等资源,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比如,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引导幼儿蹦跳,通过猜谜语游戏引导幼儿接触算术,这样就可以使得幼儿在有游戏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知识。

第三,强化教学宗旨,为教育活动增添色彩。学前幼儿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学前幼儿教学的重要性,强化教学宗旨和目标。首先,教师在预设要点时应当注重教育意义和教学宗旨,不但要传授幼儿知识和本领,还应当注重对幼儿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实现游戏教育活动的有声有色。比如,在进行《小白兔活动》的游戏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小白兔、大灰狼的头饰和服装,准备和修饰场景以及场地。重点要求和训练兔宝宝的行走姿势,引导幼儿跟着音乐进行律动,从而培养和锻炼幼儿的勇气,教会幼儿播种与收获的道理。

【参考文献】

【1】王营营.关于学前教育游戏化的几点理解与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

【2】甘甜.结构游戏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 (31)

4.音乐教育活动指导要点 篇四

一、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老师,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水平明显提高。

指导要点:

大班幼儿自主性、主动性提高,启示我们教师要适当放手、放权。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很多地方都要让孩子自己动手做。教师的任务有时只是为他们创造适当的条件,真正动手做的人应该是孩子。

二、活动更加有目的、有计划

同小班、中班幼儿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考的特点相比,大班幼儿已有可能在行动之前 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他们的行为少了些盲目性,多了些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这种目的性、计划性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有赖于教师的引导。

指导要点:

教师应让孩子参与学习计划的制定,并引导他们按照计划进行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幼儿的主动行为始终围绕着学习计划、学习主题进行,另一方面 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他们制定计划、按计划行动的习惯和能力。

三、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以大脑额叶逐渐发展和神经纤维髓鞘化接近完成为标志,5~6岁幼儿的神经系统比5岁前的幼儿成熟许多。与此相对应,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既表现在他们对动作准确性的控制上,又表现在对他们自己行为的控制上,如规则意识、坚持性的增强等。

指导要点:

由于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自我的约束能力,所以进行学习活动时可以考虑要求幼儿安静地坐下来,服从一定的纪律。

四、好学、好问,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思维积极、活跃,愿意学习新东西。正如陈帼眉教授在《学前心理学》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说4岁儿童的活跃主要表现在身体的活动上的话,那么5岁儿童的活跃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上”。在他们的头脑中总有数不清的疑问、问不完的问题。而且他们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问题情境,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会带给他们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指导要点:

5.音乐教育活动指导要点 篇五

1、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歌唱、韵律活动、节奏乐活动、音乐欣赏等方面。2、3-4岁幼儿的音域一般在c1-c2;4-5岁幼儿的音域一般在c1-d2;5-6岁幼儿的音域一般在c1-e2。

3、节奏、旋律、和声是构成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是音乐的核心,它可以脱离

旋律而单独存在。

4、节奏朗诵是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是学前儿童喜爱又易于接受的歌唱活动材料。

5、中班幼儿演唱时会听前奏和间奏,能整齐地开始和结束,初步学会接唱和对唱。

6、幼儿可以掌握的歌唱表演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接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合唱和歌表演等。

7、幼儿园韵律活动一般包括律动、歌表演、舞蹈和音乐游戏四个方面的内容。

8、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辅助材料的选择一般有动作材料、视觉材料、语言材料三种。

9、打击乐器按乐器制作材料来分类,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可分为皮革类、竹木类、金属类、混合类四类。

10、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科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等。

11、导入新歌的方法有歌词导入、节奏导入、动作导入、旋律导入。

12、整体教唱法保证了歌曲的完整性,也给幼儿完整的体验与感受,幼儿园歌唱教学时应以整体教唱法为主,分句教唱法为辅。

复习要点二: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生成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2、歌曲是有旋律、有歌词、能用嗓音表现出来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

3、整体教唱法保证了歌曲的完整性,也给幼儿完整的体验与感受,幼儿园歌唱教学时以整体教唱法为主,分句教唱法为辅。

4、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应该从培养幼儿倾听声音、对声音的敏感性开始。

5、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韵律活动就是指幼儿随音乐而进行的有节奏的身体动作。

6、德国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且强调要结合语言的节奏、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

7、大班幼儿会自发地随音乐自由舞蹈。能积极、熟练地运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人沟通。

8、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幼儿园音乐教育变得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等。

9、幼儿音乐艺术活动具有愉悦性、教化性和主体性。

10、在歌唱教学中,幼儿通常应该掌握歌唱姿势、发声方法、呼吸方法、正确地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歌唱、协调一致、保护嗓音七项歌唱技能。

11、为了使打击乐演奏的音响效果和谐、动听,配置的乐器不宜太多。

12、小班幼儿音乐欣赏的歌曲可选择幼儿园中、大班学唱的歌曲,给中大班幼儿选择音乐欣赏作品时,可以适当增大器乐曲的比例。

13、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辅助材料的选择一般有动作材料、视觉材料、语言材料三种。

14、在为幼儿选择动作时,动作的类别和难度应是出发点,所以小班幼儿应以模仿动作为主,中、大班幼儿仍应多选模仿动作,但可以逐步增加舞蹈动作的内容,以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15、节奏朗诵是一种艺术语言与音乐结合的艺术表演形式,是学前儿童喜爱又易于接受的歌唱活动材料。

复习要点三:

1、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教唱新歌的导入如果能够做到恰当、自如,不但能减轻教师教与幼儿学的困难和负担,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使平淡枯燥的新歌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而富于情趣。新歌导入的形式有歌词导入、节奏导入、动作导入和旋律导入四种。

2、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全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步欣赏。教师简单介绍作品的名称、历史背景、作曲家等,并让幼儿完整的听一至两遍,引起兴趣。可采用引导性谈话、运用直观教具、故事朗诵、教师演示等方法;

(二)重复深入地欣赏音乐作品,深化审美效果;

(三)复习、检查音乐欣赏的效果。

3、评价幼儿韵律活动,首先要看教师是否能针对幼儿原有水平,选择合适 的活动内容,制定相应活动目标;其次,教师能否根据活动内容所需,创设适宜环境、提供必要材料,引发幼儿活动兴趣;第三,活动中教师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组织、指导幼儿,使幼儿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发挥其主体性;第四,教师能否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示范和充分感受作品的机会;最后,教师是否善于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习,使能力得到锻炼、韵律活动水平获得提高。

6.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 篇六

(一)歌唱教学与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再次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再一次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应该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些原则对于大多数幼儿教师,现在似乎一点也不陌生了,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仍然感到难以将这些理想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而且往往在努力试图将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目标相互渗透或交织时,结果又往往显得勉强,师幼双方都不能感觉到经验整合共鸣的快乐。在歌唱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在预设教育目标时,应突出不同活动的学习重点问题,在预设、引导师幼互动的走向时,应强调以审美感动为核心。我们幼儿教师应该花时间和精力研究怎样在突出审美感动的前提下落实全面发展。

(二)怎样提高幼儿歌唱的艺术水平1.共鸣位置与歌唱的美好音色。

帮助儿童获得正确的共鸣位置和美好自然声音的方法主要有: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轻声入手,养成有控制的情感表达习惯;从较高音区开始,从上逐渐向下唱。

(1)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一方面,是中**语语言发音最自然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获得童声清澈明亮音色的最自然的方式;再一方面,更是使幼儿避免将声音压在喉咙里或压进胸腔里的最自然的防范措施。

(2)轻声入手和有控制地进行情感表达

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最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大声喊叫”。在幼儿用喊叫的方式歌唱时,他们身体的大部分共鸣腔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参与共鸣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发音器官通常都处在非自然的过度紧张的状态之下,甚至会因为胸部、颈部肌肉过分紧张而造成如下现象:一方面压迫血管,使颈部血管向外暴起,大量血液非正常地涌向脸部;另一方面压迫气管、阻碍气息顺畅地通过咽喉;再一方面引起泛化性的整个肌体的紧张——脸部、头部躯干和四肢都会出现不自觉的强直状态。全身性的强直状态,可以由非自然的发声方法所引起,成为非自然舒适的内部状态的外部信号。这种非自然的体态和非自然的声音,不但会通过内部的反馈循环造成歌唱者不舒适的整体审美感,而且还会造成倾听者不舒适的整体审美感觉。

(3)从较高音区开始,逐渐向下唱

有关研究表明,婴幼儿最先获得的音区是在与口面腔共鸣相适应的中音区。新生婴儿刚开始学习发音时音区还要稍稍偏高一点,通常的共鸣位置都在眼睛附近。所以我们总是觉得婴儿的声音比较“尖亮”一些。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幼儿的共鸣位置会逐渐下移。到了3岁左右,有的幼儿讲话唱歌的位置会掉到喉咙里甚至喉咙以下。由于幼儿下面部位的共鸣腔成熟得比较晚,幼儿应用下面部位共鸣腔的能力也成长得比较慢,所以,有关专家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建议:在对3岁幼儿进行集体歌唱发音教学时,应从“重新唤醒”他们婴儿时期的高位置发音感觉开始。

百度文库

2.咬字、吐字、气息与歌唱的情感表达。

帮助儿童获得清晰准确的表现内容和富于感染力的表达情感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二是从情感体验人手,由内向外,以情带声,身体自然参与体验和表达。三是教师从歌曲情感分类分析人手,结合歌曲的情感表达,指导儿童自然应用各种基本演唱方法。四是教师的伴奏以及讲解和指示语言,具有良好的情感感染性。

(三)怎样设计与组织新歌教学活动

幼儿园集体歌唱活动开始程序的设计,实际上是指在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情境中使幼儿第一次接触一首新歌曲的活动设计,也可以说是歌唱教学系列活动中的第一层次的活动设计。以下建议的方法如果应用得合理,就不但能够减轻教师教授与幼儿学习的负担,提高有限教学时间段内的教学效益,而且还能够使平淡枯燥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

1.由动作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类的歌曲: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是直接描述动作过程的或是比较富于动作性的。但是,有些时候,这种方法还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2.由歌词创编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一些词曲内容简单多重复、歌词语法结构单纯清晰、具有某些语言游戏性质的歌曲。

这种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歌词创编开始”或“歌词创编在前”。

3.由情境表演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幼儿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而且这些情境和事件也是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

4.由故事讲述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含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也都较前一种稍复杂些。通常会含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描述、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等。另外,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和记忆,往往在讲故事时还可以配上图片或活动的图景。在采用这种设计处理时,教师应该十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核心是帮助幼儿弄清和记住歌词、语法结构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因此,气氛、趣味的渲染应该注意为理解和记忆歌词服务,而不应搞的过分,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5.由歌词朗诵开始的设计

与适宜采用故事讲述导人的歌曲相比,这一类歌曲中歌词的语言更加复杂,但情境性、故事性却又比较弱(当然,故事性较强的歌曲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歌词单独分离出来用儿歌或诗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分散词曲同时学习的困难,并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把幼儿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歌词的音韵节奏等方面的特殊审美特征上。而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又可以把幼儿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曲调和词曲的关系上。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学习歌词朗诵开始”或“歌词朗诵在前”。如《蜜蜂做工》:“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来做工。来匆匆,去匆匆,做工兴味浓。春暖花开不做工,将来哪里好过冬。嗡嗡嗡嗡嗡嗡,别做懒惰虫。”

百度文库

6.由游戏开始的设计

历史上有许多传统的幼儿游戏活动都是伴随着歌曲进行的。在早期的传统教育中,这种游戏歌曲也都是在学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的。后来不知何时教师习惯了把游戏和歌曲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内容来教授,也就把原本自然的活动人为地弄得不自然了。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事情恢复到它的本来面目。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游戏开始” 或“游戏在前”。如《丢手绢》:

7.由“填充参与”开始的设计

可以使用“填充参与导入”方法的歌曲虽然并不多,但对合适的歌曲恰当地使用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可能使用“填充参与”方法的歌曲的主要特点是:歌曲中含有不断重复出现的简单的词曲动机。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教师第一次范唱歌曲时,幼儿就用朗诵或歌唱的方式参与。幼儿参与的部分主要是歌曲中不断重复的那些部分。如《顽皮的杜鹃》:“当我走在草地上,咕咕,听见杜鹃在歌唱,咕咕,当我轻轻走过去,咕咕,杜鹃飞向小河旁,咕咕,我又赶紧跑过去,咕咕,它又飞向远方。咕咕,咕咕,咕咕„„”

8.由副歌开始的设计。

“副歌前置”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带有“副歌”的比较大型的歌曲提出的。由于“副歌”通常都是为增加气势、强调主题而特别设计的,所以,在创造手法上也更强调重复。换句话也就是说“副歌”一般都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激发情绪、也更加容易“上口”和容易记忆。所以,先学会唱“副歌”,然后再在教师范唱整首歌曲时邀请幼儿用演唱“副歌”的方式参与,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副歌开始”或“副歌在前”。9.由无意义音节玩唱开始的设计。

所谓“无意义音节”是相对有意义的歌词系统来讲的。有的时候,我们邀请幼儿用“啦啦啦”、“嘟嘟嘟”或“嘀嘀哒哒”的方式或邀请幼儿用唱乐谱唱名的方式来玩玩唱唱,往往也可以起到增加情趣、降低困难的效果。这些“奇奇怪怪”的声音,有的时候可以由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有的时候也可以由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创造。

“无意义音节玩唱”的方法可以摆在任何程序之中,如果作为导入的程序就要安排在新歌学习的开始部分。

(四)怎样在歌唱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方法,许多年来一直都被看作是幼儿园集体歌唱法,而且实践也已经证明这类方法对幼儿的音乐成长是有益和有效的。然而,迈们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目标体系的不断发展,学习歌曲和学习歌唱的歌唱活动的仅有目的了。在被扩充进来的教育目标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或创新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甚至成了相对更受重视的目标之一。于是,幼儿园的教师们开始注意到另一些非正规的、非严格模仿的歌唱活动,并开始逐步将从事这类活动的方法有机地组织到幼儿园的歌唱活动中来。

在幼儿园目前的歌唱教学活动中,常见的创造性歌唱教学主要有:创编新歌词,创编歌表演动作,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即兴歌唱说话等。

百度文库

1.创编新歌词。

在创编新歌词的教学活动中一般应该注意几点:一是选择简单多重复、适合于儿童创编的歌曲;二是只教授一段歌词作为创编的样板;三是必要时预先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以保证活动具有良好的创造气氛和审美气氛;四是创编中应注意集体参与创编和歌唱的密度,以保证活动中大多数儿童都有机会动脑、动口、动手;五是创编中应注意控制好编唱时间的长短,以保证活动结束时具有“余兴未尽”的气氛;六是创编中应注意适当强调创编结果的个人独创性和审美性,以保证编唱的结果能够给儿童留下美好的印象。

2.创编表演动作。

在创编表演动作的教学活动中一般应该注意:一是即兴创编活动与引导创编应该区别对待;二是结构性动作、情节性动作、情感性动作应该区别对待;三是在引导创编的活动中,创编的数量以“够用”为限度;四是在即兴创编的活动中教师应主要以“反馈”的相互展示、交流等学习方式来丰富儿童的创编思路;五是在引导创编的活动中,教师应主要以提问和提供思考线索、提供改善建议的方式来丰富儿童的创编思路;六是知识准备、数量限制、独创性、审美性要求等与“创编新歌词”相同。

3.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

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的活动一般都不会作为独立的新授活动来安排。在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的活动中一般应注意:

(1)教师提供的“感知体验处理榜样”的活动在前,教师引导的儿童进行“榜样经验迁移”的活动在后。这是由于:幼儿积累的歌曲处理经验很少,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向幼儿提供自己的处理榜样,以帮助幼儿大量积累这方面的经验。(2)教师应注意尽量对儿童的各种独特处理,做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反应。即教师应首先尽力帮助幼儿寻找自己处理的独特的而又合理的理由,而不应轻易地否定幼儿的意见。即便你认为幼儿的意见确实有不太合理之处,也应该尽力选择建设性的表述方式。

(3)数量限制、独创性、审美性要求同前。4.即兴歌唱说话。即兴歌唱说话活动,是指用歌唱或类似歌唱的方式来进行对话,讲故事或其他语言游戏活动。这种活动在历史上曾经普遍地存在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活动中和儿童的社交游戏活动中。儿童在这种活动中不仅学习音乐、锻炼语言和交往能力,而且以幽默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歌唱说话活动完全可以在任何音乐或非音乐的活动中进行,在即兴歌要的原则就是:为儿童创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气氛。教师与儿童同伴的良好榜样,也是影响活动教育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打 击 乐

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打击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百度文库

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一. 教育目标与教学模式

1.从目标上看,在促进儿童发展的目标体系内容上已经发生了全面性的变化。

(传统目标):

第一:激发幼儿对奏乐活动的兴趣。

第二:了解一定的乐器知识,学会简单地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技能,使幼儿能在歌曲、律动曲的伴奏下,齐奏、轮奏。

第三: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第四:学会演奏一定数量的打击乐作品。(现在目标):

第一:让幼儿享受奏乐活动的快乐。其中包括体验音乐和打击乐器演奏的整体音响在时间流动过程中不断保持和变化的乐趣,以及体验与他人协调合作的乐趣。

第二:发展幼儿运用打击乐器进行艺术展现的能力。其中包括幼儿在自己的声部中感知整体音响效果的能力,以及与其他人、其他声部相互协调、共同创造某种既定整体音响形象的能力。

第三: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其中包括对所有音乐要素的敏感性:如节奏感、旋律感、音色感、结构感——主要指音乐横向的曲式结构,织体感——主要指多声部音乐各纵向层次之间的织体结构。

百度文库

第四: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其中包括音乐曲调的语汇,打击乐器演奏节奏型的语汇,打击乐器的各种不同音色及其表现力的语汇。

第五:促进幼儿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其他要求。

因此,对于一次集体打击乐器演奏教学活动来说,具体目标应划成三个方面:

第一:“音乐”素质发展的要求。第二:“学习”素质发展的要求。第三:“做人”素质发展的要求。

2.从教学模式来看: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多声部音乐是按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关系构成整体音响审美形象的,所以,只有在整体感知、形成整体音响表象的条件下,多声部音乐的学习、表演和欣赏才会更有情趣和更有效果。正如感知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所告诉我们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当整体中的部分发生变化时,整体亦变化而成为另一个新的整体。在音乐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更像是化学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二. 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

1.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可以让幼儿接触到多声部音乐形式,因此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目的除了通常强调的培养节奏感、音色感和集体观念外,还可以让幼儿初步了解到多声部音乐的特点。多声部音乐是由许多声部构成的一种音乐,它的美妙之处体现在整体音乐形象上。就像幼儿用积木来搭房子时,搭房子的乐趣在于能搭出各种各样的房百度文库

子,而不在于每一种房子用了几块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积木。

2.如果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能了解和掌握多首打击乐曲的整体音响形象,那么就不仅能达到上述教学目的,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质量,使以往让教师和儿童都感到枯燥、困难的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富有乐趣。

3.传统教学法是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教和学,然后再合起来演奏,并在合奏时要求各声部不要去听其他声部的演奏,以免受到干扰。而整体教学法则首先要求教师要尽力帮助儿童了解和把握所有声部合起来演奏时的整体音响形象,并要求各声部在演奏时随时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奏,在知你、知我、知他的基础上达到配合一致。

三. 变通总谱

“变通总谱”是针对通用总谱,也就是我们常用的简谱和五线谱来讲的。由于通用总谱的认知方式和过程比较复杂,使用这种总谱,不但不能对儿童的整体感知过程有所帮助,反而会人为地增加儿童的认知负担,影响儿童感知音乐的快乐,但是不用总谱,儿童在学习中的记忆负担又太重。“变通总谱”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而被创造出来的。其中有“动作总谱”“图形总谱”“语音总谱”。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这些变通总谱中,幼儿所要作的仅仅是跟着旋律做动作、看图和朗诵,并不需要看旋律和节奏谱。

例:木瓜恰恰恰。

四. 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的程序及方法

1.“先整体,后分部”的程序。(适合于各声部间交错进行的结百度文库

构、整体音响上较为单纯的作品。)

程序:

(1)导入,引出兴趣。

(2)欣赏或进行简单的节奏活动。(感知情绪、风格、拍子)(3)模仿学习或创作变通总谱的具体内容。(横向,纵向结构)(4)在掌握总谱的基础上,进行分声部徒手练习。(倾听、配合)(5)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6)教师指挥进入多声部乐器演奏练习。

(7)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可以改变原定的配器方案)(8)改进的练习。

2.“累加”的程序。(适合于各声部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整体音响较为复杂的作品。)

程序:

第一、第二步与第一种程序相同。

第三步是模仿或创作一个最有特色、最复杂、最有独立性的声部,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横向结构。

第四步在充分掌握该声部的基础上,将其他具有伴奏性质的声部一一加入;或等先整体后分部的程序掌握后,再加入到这个独奏声部。

第五步到第八步可参考第一种程序。五. 打击乐曲的编配:

配器原则:

第一:适合幼儿使用乐器的能力。(简单多重复)

百度文库

第二:有一定的艺术性。配器步骤:

第一:熟悉原音乐作品。

第二:揣摩、分析。抓住主要矛盾。第三:安排节奏型和音乐作品的布局。第四:试奏和调整。

第五:记谱和转换为幼儿可以使用的变通总谱。六.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常规 1. 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

听音乐的信号整齐地将乐器从椅子下面取出或放回。

2. 活动进行的常规

演奏时身体倾向指挥者,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进行交流。交换乐器时,先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自己的椅面上,再迅速无声地找到新的座位,将乐器放在腿上。

七. 打击乐器演奏的指挥

1. 幼儿指挥者应明白如何用动作表示:准备、开始、结束。2. 在指挥时应将两腿稍稍分开,站稳,便于身体灵活地转动。3. 身体倾向被指挥者,能用体态和表情激起被指挥者的合作热情。

4. 在声部转换之前,提前将自己的头部和目光转向下一个将要演奏的声部。八. 打击乐器演奏的空间处理

百度文库

常规的打击乐器演奏应该有“碎响音色”组(铃鼓或串铃)“圆润音色”组(碰铃或三角铁)、“脆响音色”组(圆弧响板或木鱼)、“混响音色”(大鼓或大钹)。

1. 半圆形或单马蹄形。2. 双马蹄形。3. 品字形。4. 满天星形。例:土耳其进行曲

幼儿园的“集体舞”是指全班幼儿共同参与的,强调在对形中进行人际交流的一种舞蹈类型。

在现今的幼儿园中,为了确保圆满完成“人人与乐”和“在队形的空间变化中进行人际交流”的教育要求,其他音乐和动作方面的困难应该被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上。在集体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给幼儿一定的创编机会,但与“创造性律动”不同,在“创造性律动”教学中,教师可能会给幼儿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幼儿想出与他人不同的动作。而在集体舞蹈的教学中,只要有足够合适的动作可用来跳舞,教师就不应该再把时间花在创造不同的动作上面。

圆圈舞是幼儿园集体舞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队行有“单圈”和“双圈”两种,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时可注意采用以下方法:

一、用“面向圈里”和“面向圈上”来作为一种固定不变的指示语,以表示两种特定的圆圈队行状态。

二、在“面向圈里”的空间状态下,一般应该做“向前”“向后”和“向上”“向下”的运动,即尽量避免做“左右”运动,以降低左右分辨,左右干扰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困难。

在“面向圈上”的空间状态下,一般应该做“向右”、“向左”的运动,而尽量避免向上、下、前后的运动,降低前后干扰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困难。

三、教师在示范的时候以及与幼儿共同舞蹈的时候,应该与幼儿一样站在圆圈上,以便让每个幼儿都可以看到教师的动作,并感受到教师与所有的幼儿一样,大家都是平等的。

四、双圈舞蹈的教学应该从单圈队行开始。在双圈队行的空间状态下交换舞伴时,应该采取单圈顺时针移动,每次移动一个人的位置方法。可用其他形式。

五、集体舞教学一般先从舞蹈的大轮廓开始,尽可能早地加入音乐,(应从教师口唱伴奏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琴声伴奏,最后再过渡到录音音乐伴奏),并在舞蹈的过程中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逐步将舞蹈动作和结构复杂化。

百度文库

也可将难点前置,将舞蹈中复杂的队行在日常活动中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学会。或将一个集体舞分两课时完成。既先欣赏音乐,再跳舞;也可边学舞蹈边加入音乐。

六、所有集体舞蹈都应该是简单而多重复的,一般在一个八拍中不要变换动作,如果有明确的持续性同方向的动作,下一个八拍还应该在反方向再做一次,以求得平衡感。一个舞蹈中的基本动作一般是一个,最多不要超过两个,应该以基本动作变化来求得舞蹈作品整体统一的审美感觉。尽量将舞蹈动作情节化,并设计一定的游戏情节或游戏的口吻,提高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记忆舞蹈顺序。

七、由于集体舞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人际交流,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和引导幼儿学习、应用体态交流、目光交流的技能并同时享受人际交流的快乐。帮助幼儿自己学会控制队行的理想状态,同时还应该尽量避免推桑或拉扯幼儿的急燥行为,教师应逐步退出。

圆圈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花之舞》、《葡萄丰收》、《筷子舞》、《红手绢》、《花环舞》等。

除了圆圈舞蹈以外,还有“行列舞蹈”、“方阵舞蹈”、“链状舞蹈”等。集体舞在创造性律动的基础上研究的,创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幼儿之间的人际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可能通过集体舞效果更好。

幼儿园的舞蹈往往是跳给别人看的,孩子并不快乐,集体舞应达到自娱自乐目的,一般舞蹈越跳越累,而集体舞则应越跳越快乐。

一.集体舞的材料选编 我们都知道,事物的性质是其两面性的对立统一。“贴近(适应)” 儿童和“离开(挑战)”儿童,作为同一类处理技术在宏观上是统一的。我们还知道,感觉的好坏都离不开一个“度”字,凡事一过了“度”感觉就不好。下面,我们就从音乐、动作、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来谈谈有关把握“贴近”和“离开”幼儿生活经验的适应度的问题。

1.音乐:选择轻松愉快,性质较柔和以及重复性较强 2.动作:生活动作、律动模仿动作、舞蹈动作。

3.内容:具有象征意义的和不具有象征意义的两种。

二、集体舞活动的教学程序设计

1,从队形开始的处理

幼儿园的舞蹈队形学习是发展儿童空间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渠道。有些从基础队形开始进入的集体舞蹈教学设计,能够迅速的帮助幼儿了解舞蹈的整体“骨骼”和“轮廓”,形成舞蹈形象的整体感和与众多同伴共舞的集体感。范例:家庭之舞(以色列)2,从动作开始的处理

动作是舞蹈作品的“血肉”与“色彩”。动作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发展“模仿”、“迁移”、“探索”、“创编”等各种基本学习能力。

分为从动作观察、动作模仿、动作迁移、动作探索、动作创编 3,从音乐开始的处理

从音乐开始的处理可以参照其他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方式进行。可以从音乐的某一要素(声势节奏、语音节奏)开始,也可以从音乐的某一局部百度文库

(动机、乐句)开始,还可以从有音乐伴随的画面(舞蹈表演、配乐美术作品、动画片)欣赏开始等等。

三、集体舞中的空间位置

1,教师教的方面看空间处理(1)教师站位。

在集体舞教学中教师站位的主要功能是:示范。在圆圈状态下,教师与幼儿同样站在圆圈上。在双圆圈的空间状态下,教师一般应该站在内圈上。并正面迎向幼儿。在方阵或行列的状态下,教师可与幼儿相向而立。(2)教师移位

在集体舞教学中教师移动的主要功能是调节。2,幼儿学的方面看空间处理

(1)幼儿站位(2)幼儿移位

四、集体舞中的标记运用

1, 空间问题

2,角色问题 3,审美想象问题

4,符号运用问题

音 乐 欣 赏

一 音乐欣赏的研究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从85年开始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由于主要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也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们十年来的思考轨迹。

研究的最初阶段(1985—1987),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百度文库

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如果说在这以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 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的百度文库

任务。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确立了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要求:

1.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以保证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百度文库

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能。

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多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

音乐欣赏的作品:

首先,选材方面要考虑到幼儿的可感性、可接纳性。歌曲和所谓的标题音乐并不一定是仅有的、最为理想的选择对象。而音乐作品在形式上特点是否鲜明突出、结构是否方整、长度是否适宜、可参与性是否充分等应成为选材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长大而复杂的结构删减,压缩为短小而简单的结构。

如《狮王进行曲》就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截取出来的。

音乐欣赏的教法和学法:

我们在为幼儿选择学习方法时,最需要优先考虑的应是特定的音乐为特定的儿童提供了哪一些合适的参与机会,在所有可能的参与方式中又有哪一些是更有利于帮助特定的儿童欣赏好特定的音乐的。在百度文库

诸多感知通道中,我们目前在幼儿园使用的除听觉通道外,其他的辅助通道即为运动觉,视觉和语言觉。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一般较多选用的辅助通道是运动觉;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不仅可以广泛使用所有的辅助性感知觉通道,而且使用的要求、方式、方法也与小年龄幼儿选择的有所不同。如意大利民间音乐《啄木鸟》,我们在让5岁孩子欣赏时,就选择了听觉,视觉,运动觉同步开放的参与方式,先让幼儿耳听音乐,眼看结构图,手按音乐结构随教师的手在结构图上移动的方式“书空”一次,然后再让幼儿耳听音乐,眼看教师,手随教师按设计做“啄木鸟抚摸树干—啄木鸟啄虫—树叶重新长出来”的律动表演动作。要求幼儿最终达到:在脱离结构图和教师示范的情况下,在集体中,能随音乐做动作并能基本准确地反映出音乐的结构,性质,还能体验和表现出啄木鸟对树木的亲切关怀的情感和啄木鸟为树木治病的愉快心情。对于6岁的幼儿,我们除了可以提高听音动作的要求以外,还可以加文学语言活动和美术活动。

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欣赏要求,也要选择参与通道和辅助材料所必须要考虑的条件。如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由于该歌音域较窄,可以考虑幼儿用歌唱的方式参与到欣赏过程中。欣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由于该乐曲结构工整,节奏感强,可以考虑幼儿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方式参与到欣赏过程中。舒曼的《梦幻曲》,旋律优美,情感平静温柔,由于其节奏不适宜舞蹈和奏乐,其音域过宽,也不适宜歌唱,因此便可考虑采用配乐故事讲述或诗歌朗诵的参与方式,让百度文库

幼儿通过故事诗歌的意境,隐约地感受该乐曲的意境。贺绿汀的《森吉德玛》,具有诗的气质和舞的气质,因此便可考虑采用配乐朗诵或随乐舞蹈的参与方式等。在为幼儿选择参与方式时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幼儿能够参与操作,幼儿喜欢参与操作,操作过程能够有效地强化幼儿的音乐感觉与音乐享受。

音乐欣赏的程序与模式

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时,还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欣赏活动的程序。程序设计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幼儿的年龄,能力与作品的难度,因此可以说不必追求一般能够普遍照搬的模式。(1)层层深入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设计考虑到:一开始就完整地欣赏作品,但并不要求幼儿能够听出音乐较细致的情趣。然后随着音乐听赏次数的不断增加,逐步深入地帮助幼儿去体验音乐中更细致的东西。如《赶花会》,欣赏和随乐表演活动可以进行几次,每次都可以提高要求,但并不一定要求连续地听赏。(2)层层累加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设计考虑可以把作品的主要节奏感、或主题曲调、或希望重点欣赏的段落先提取出来单独欣赏、操作,然后再将作品的其他部分逐步地累加进来。如《金蛇狂舞》,在设计时就可以先将作品中的中段提取出来单独进行欣赏,然后再将严格再现的前后两段和简短的尾声累加进来作整体欣赏。(3)一一匹配的模式

百度文库

这种模式的设计考虑是先向幼儿提供一个与音乐作品具有某种“类比”关系的文学的、美术的或动作的“先行组织者”,然后再让幼儿根据“先行组织者”提供的线索来听辨和欣赏音乐作品。如《爱丽丝的梦》《啤酒桶波尔卡》《啄木鸟》等。

参与音乐欣赏的模式:歌唱参与,律动参与,打击乐参与,美术活动参与,文学欣赏参与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史莉

7.音乐教育活动指导要点 篇七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这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侧重“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论知识, 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教学过程以“讲”“练”为主, 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单一, 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教学评价侧重知识的掌握, 没有对学习过程及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无法达到职业要求的。因此, 对这门课程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在哪儿教?用什么教?带着这些问题, 学校专业组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从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方面入手, 采取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提高职业学习的有效性。本文以《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角色游戏指导》为例, 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基于典型工作任务, 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 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 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以幼儿园教师工作内容为依据制定的, 主要包括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游戏活动、领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以及幼儿园环境的创设。每个典型工作任务都可以设计数量、规模不等的学习情境, 由于“角色游戏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的专业课程内容, 所以设计了综合化程度较高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中的一些综合性问题的职业能力。

(一) 制定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就是要学会工作, 一个好的学习任务能够反映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 有明确具体的工作成果, 完成任务需要经历结构完整、步骤齐全的工作过程。

在“角色游戏指导”中, 制定了如下的“工作与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1:角色游戏活动的方案设计。

学习任务2:角色游戏活动的材料准备与环境布置。

学习任务3:角色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学习任务4:角色游戏的推进与反思。

此案中的学习任务是典型职业情境中的案例性工作任务, 每一个任务都是幼儿园教师开展角色游戏时必须要进行的一项工作。

(二) 确定可观察到的行为目标

职业能力的学习目标是一个可以观察到的行为目标。在“角色游戏指导”中, 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本文重点阐述学习任务2) :

学习任务:角色游戏的材料准备与环境布置。

学习目标:

1. 能够选择或制作本组角色游戏方案中要使用的游戏材料, 明确说明使用方式。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布置本组游戏方案实施的环境。

3.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阐述本组准备的材料和环境对所设计的角色游戏方案实施的支持程度。

4. 能够根据所学知识, 对自己及其他学习组的游戏环境创设进行评价, 并提出调整意见。

此案中的学习目标基本都是行为目标, 是可以观察到或者测量到的行为, 从其表述可以看到与传统的目标表述不一样, 基本没有用到“了解”“认识”“掌握”“学会”这些没有具体标准的模糊方式, 而是使用了一些可以测量的动词, 如“说明”“制定”“阐述”“评价”“对比”等。在教育目标的陈述主体上, 也与传统的不一样, 没有用到“使学生”等体现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词语, 而是直接站在学生的角度陈述, 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 进而提高教学实效。

(三) 整合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的学习内容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工作”, 确定学习内容的过程是将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协调, 包括工作对象、工作材料、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 既要有知识的成分, 还要有能力的成分。

在“角色游戏指导”中, 制定了如下的学习内容:

此案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是对应关系, 每一个学习目标都有相应的学习内容支撑, 学习内容的选择是与实际的幼儿园工作过程相联系的。如, 针对“能够选择或制作本组角色游戏方案中要使用的游戏材料”这个学习目标, 选择了相应的学习内容:“角色游戏材料的种类”“角色游戏材料投放要求”“各年龄班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 这些学习内容是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时幼儿老师必须掌握或者操作的工作内容。本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开发学生的技术思维”这一目标, 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幼儿园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有机整合, 补充了“角色游戏材料投放与环境布置的评价”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阐述本组准备的材料和环境对所设计的角色游戏方案实施的支持程度, 在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四) 提出促进专业能力发展的学业评价建议

学习情境设计中的学业评价应当为每个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方法。

在“角色游戏指导”中, 制定了如下的评价建议:

此案的学业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工作过程表现和产品 (此案中的产品主要是学生创设的游戏环境和制作的游戏材料) ;评价的内容包括创设游戏环境、选择和制作游戏材料需要的专业能力。这种评价建议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积累, 关注的是学习行为的考查, 而不仅仅是认知过程, 所以, 这种评价建议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根据幼儿园教师的典型工作任务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从职业工作实践中找出来的, 它的任务、目标、内容、评价都紧紧围绕着幼儿园教师的实际工作, 能够帮助学生经历相对比较完整的幼儿园工作过程并完成工作任务。

二、以行动为导向, 开展有效教学

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中, 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 还要重点关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技术思维方式”。显然,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的, 行动导向的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在行动为导向的学习中,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是学生的专业对话伙伴, 确保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在“角色游戏指导”的教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工作页, 以学习组的形式主动全面学习, 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 掌握职业能力。

(一) 提供可以直接帮助学生学习的工作页

在行为导向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开发合适的学习情境, 通过“学材”及其他辅助手段, 来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知识。

在“角色游戏指导”的教学中, 教师通过学习工作页这种特殊的学材, 帮助学生学会工作。学习工作页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 通过一系列源于幼儿园角色游戏实际工作的问题做引导, 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工作页中设置的学习任务, 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相对完整的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教师工作过程, 实现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学习, 培养专业综合能力。

(二) 选择以学生行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和职业行动过程的结合, 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过程。在“角色游戏指导”教学中, 教师尝试以项目教学法为中心,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 实现有效教学。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 教师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 设计出训练和提升职业能力的项目任务。在项目任务的驱动和教师引导下, 学生先行后知, 提升职业能力, 并养成职业素养。

在“角色游戏指导”教学中, 使用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教师以项目教学法为中心, 设置一项常见的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大班角色游戏—小吃店”作为项目, 将游戏方案设计、材料环境准备以及游戏活动组织、推进、评价几个知识点串联在一起,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将总项目进行拆分, 形成四个子项目, 再逐一探索, 操作完成, 使他们对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与当幼儿园教师的乐趣。

2. 小组合作

幼儿园教师要善于与幼儿沟通, 也要善于和家长、配班老师保育员进行沟通及协作, 所以团队协作也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素质, 并且, 通过团队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角色游戏指导”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以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为线索, 令学生6~8人组成一个团队, 分别模拟幼儿园的不同班级, 教师在项目设计上安排一些团队作业和案例讨论,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要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并请每组轮流选派成员进行成果展示、小组辩论、小组纠错等活动, 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承担的任务不是固定的, 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各自的特长进行轮流。小组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提升, 也有助于项目的完成,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 自主探究

在“角色游戏指导”的教学中, 在学生“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根据学习工作页准备的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并设计角色游戏方案, 在操作实践中总结关键经验。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能力是学生自己“练”会的, 教学过程也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探索。

另外, 教师还采用了翻转课堂、微课、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有效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 建立促进学生行为变化的教学评价

工学结合一体化强调学习过程即是工作过程, 教学评价的重点要放在是否能在“工作”中使用新学到的东西。

建立多角度教学评价机制, 从教学过程、评价主体、教学内容等角度进行综合考评。教学过程的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 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幼儿教师工作流程, 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评价, 真实反映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情况。评价主体多元化, 形成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多主体的评价体系。教学内容评价多元化, 包括知识、技能、职业行动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学习与工作方法、团体合作情况、潜在发展能力等。还要对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我管理、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可以通过课堂观察、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团队活动、情境调研等方式进行。

在这个评价标准中, 特别关注对“学生的工作过程的”评价, 诸如对资料收集、参与小组学习、合作、问题解释、模拟操作、工作页总结等活动中的表现加以评价, 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促进学生养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效果

(一)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职业认识得到扩充

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 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教学活动, 摆脱了以往枯燥的理论教学模式, 通过合作探究、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方法, 以工作过程的完成为线索, 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 其学习自主性也会逐渐上升, 对学习活动 (工作过程) 的不断参与、探讨、操作、实践, 认识就会得到扩充。

(二) 培养学习能力, 使学生综合职业技能得到提升

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工作过程”的实际操作,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了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知识, 能够进行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 制定并书写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通过“工作过程”的仿真练习, 在分角色模拟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应变灵活性都得到了提高。从幼儿园教育实习反馈上显示, 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独立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这一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技能。

(三) 体会学习成就, 使学生职业素养得到培养

教师在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中设置项目模块, 学生以学习组为单位模拟幼儿园教师工作, 在老师引导下全组学生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当一份设计良好的幼儿园教育方案写就;当一个逼真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成功;当一个环节清晰、效果明显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模拟完成, 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要求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也为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协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情境。

综上所述,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以工作为主线, 紧紧围绕完成任务, 教学做合一, 让学生可以在“学中做、做中学”, 培养了学生在复杂工作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有效进行小组沟通和协作、积极参与竞争、不断学习进步等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陈立龙.基于工作过程的《进出口业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15.

[3]马卫强.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工作页的内涵[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10) :15.

[4]张旭, 张莹.“行为导向”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 2010 (12) :15.

8.音乐教育活动指导要点 篇八

关键词:第一感受者;情境讲述;肢体语言;视听结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48-01

一、教师应该成为音乐的第一感受者

音乐是一个抽象的事物,它可以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给人无尽想像的空间,带来美感。因此老师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理解作品。首先她必须正确地理解作品,了解作品的内涵,知道是给人们带来的什么?或者是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时,老师必须静下心来,细细聆听,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品。而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她要把音乐作品中复杂的元素,在自我消化的基础上用简短、浅显的故事把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组织起来,传递给孩子们,从而让孩子去了解作品。这也是幼儿园老师与小 、初中的音乐老师的不同之处。一个人的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音乐活动中,听觉注意力是听觉的组织者;音乐记忆力是音乐思维活动的基础;而想象力是幼儿张开翅膀神奇的想象;思维能力则是智力的核心,经过分析、概括、归纳等思维,进而全面的认识事物。老师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元素,从而发展各种能力。

二、通过情境讲述来帮助幼儿理解作品

一段优美的音乐介绍给孩子,最常见的方法莫过于对他们进行情境性地讲述了。老师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给孩子传达音乐的美。如律动《海底世界》。在音乐的开头一段中,声音是从低到高,逐渐增强。老师就可以引导幼儿:“一群小鱼游来了,近了、近了……”。这时,老师可以双手合十,用动作代表鱼群的由远及近,让孩子深刻理解乐曲由低到高的过程。乐曲是ABA的形式,B段音乐显得比较沉重、低沉,老师用语言提问的方式来引导:“为什么这段乐曲听起来这么沉重?是代表大海中的哪种动物?”通过语言情境地讲述,帮助幼儿理解B段乐曲的意思。第三段仍然是A段的重现。老师同样用语言来帮助幼儿理解:躲起来的小鱼看见鲨鱼游走了,它们也游到其他地方去了。“这时的乐曲由高到低,老师可以这样描述“游远了,远了……”通过这样的一段语言描述,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内涵了。

三、肢体语言加深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肢体语言既把动作元素加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动作来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体验其中的情感。如:大班的《三只熊》是由三个性质各异的独立小曲组成。教师提示幼儿音乐是表现三种熊,然后提出问题:哪一是表现大熊笨拙懒散的步态,哪一是表现小熊跳舞的愉快心情,哪一是表现小小熊骑车穿梭时的灵巧和敏捷。带着问题让幼儿来欣赏分辨音乐,并让幼儿学学这三只熊不同的神态和心情。这种方法,是启发幼儿边听边动脑筋去想,把注意力引到音乐作品上来,启发幼儿自己去想,去探索。欣赏后,老师和幼儿还可以进行交流,给幼儿充分表达内心感受机会,让幼儿表现出来。

四、结合视听教学手段,辅助提升作品内涵

视听结合法是指在给幼儿理解音乐作品带来一定困难时,这时可以加入一些视、听觉方面教具。如VCD音乐光盘,画,头饰,玩具,PPT课件等。采用视听觉的辅助,给幼儿感受音乐旋律、节奏带来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欣赏《啄木鸟》乐曲时,其中有一段是讲述啄木鸟在为苹果树啄虫。在啄虫时是很有节奏的,但在欣赏这段音乐时幼儿较难分辨,这时教师就利用苹果树教具,将音乐中节奏以树洞的形式画在每棵苹果树上,老师边让幼儿听音乐,边以啄木鸟的身份演示教具中的啄洞节奏,使幼儿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很快就理解了音乐中的节奏;《欢乐颂》这首乐曲,是贝多芬著作,原歌词是著名诗人歌德所作,为便于幼儿理解和参与由集体改填了新词,歌词中有描述蓝天、白云、太阳、小鸟、鱼等。在幼儿欣赏时,教师可以一边出示这些图片一边让幼儿欣赏音乐,使幼儿视听结合,来便于幼儿理解音乐。这种直观教具是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

9.音乐教育活动指导要点 篇九

 复习要点一:

1.《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到:“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从认知角度上,游戏可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

3.从教育作用上,游戏可分为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 复习要点二:

1.象征性游戏是典型的幼儿游戏形式,高峰期在3-5 岁,它带有好像和假装的特点。

2.促进幼儿创新不属于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原则。

 复习要点三:

1.主主题探索中,幼儿常会出现疑惑或操作上的失误。这时,教师不要立刻去帮助或解答。

2.在主题活动的分享交流形式中,社会宣传不适合小班或中班。

3.区域活动的宗旨是重视幼儿个人的自主学习,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复习要点四:

1、幼儿游戏的作用包括:

(1)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幼儿跑跳,躲闪的行为能力。

(2)游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A/.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B/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C游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D/游戏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E/游戏提供了幼儿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3)游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2.游戏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

3.游戏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4.游戏有助于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4)游戏在幼儿情绪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2.游戏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美感。

3.游戏可以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 复习要点一:

1.主题活动可分为集中教学、区域活动、个别指导。

2.主题活动的设计因素包括兴趣性原则、生活性原则、价值性原则、整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3.区域活动的特征包括区域环境的开放性、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指导的间接性。

 复习要点二:

1.整合式不属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方式。

2.精致高档不属于游戏材料和玩具的基本要求。

 复习要点三:

1.主题活动是以主题为载体,充分调动多层次的整合功能,将各种领域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以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关注幼儿个体和整体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2.主题活动的开展方式中的平行式,不一定是指根据主题网络图、主题发展脉络,从主题的一个点切入。

 复习要点四:

1、游戏材料和玩具的教育价值:游戏材料和玩具是游戏的工具,是游戏的物质条件,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帮助幼儿发展最便捷、最直观、最适宜的媒介。

2.、游戏材料和玩具可以促进幼儿机体的发展:

(1)游戏材料和玩具可以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2)材料和玩具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智力游戏:是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使幼儿在自愿和愉悦的情绪中增进知识,发展智力的游戏。

4、体育游戏:指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游戏。

5、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

6、娱乐游戏:是以娱乐为主的游戏。

 复习要点一:

1.教育活动材料是指为完成教育活动而投放的物质和物品、包括原生性材料、结构性材料、既成性材料、工具性材料。

2.根据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和特点,在教育活动材料投放方面,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意识主体意识、生活意识、教育意识、可操作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

3.自制教玩具要从幼儿的需求出发,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年龄段的需求、智力和体力发展的水平、性别特征。

 复习要点二:

1.教育活动材料中,可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材料”。

2.教师为了丰富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材料不一定要越多越好,越鲜艳越好。

 复习要点三:

1.教师在教育活动材料投放方面通过以下方式方法来树立主体意识:在教育活动中,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幼儿的兴趣、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情感体验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树立材料投放是为幼儿发展服务的主体意识。

首先,教师要为材料投放创设宽松自主的活动氛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游戏时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和玩法,与幼儿共享快乐。教师还要营造一个融洽的生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处理彼此的关系,让幼儿懂得尊重别人是首要,同伴间要有礼貌。幼儿交往中出现争抢玩具和意见冲突的情况时。对此,教师要分清情况,公正处理,避免主观臆断,粗暴干涉。

其次,材料投放应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形象思维特点。幼儿参加活动的目的性很差,也缺少角色意识。兴趣是幼儿活动的动力。老师投放材料时,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兴趣,把兴趣作为材料投放和调整的依据。

再次,投放能激发幼儿探究动机的材料更有意义。将活动内容寓于有趣的操作游戏中,使幼儿乐于参与,主动在玩中学,这是保证幼儿兴趣长久的关键。

当教师以幼儿为主体,不断的发掘不同材料本身的发展价值,让游戏与学习自然的结合起来,就真正的实现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2.教师通过以下方式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积极促进互动:

(1)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2)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当按计划进行的活动或提供的材料不能引起所期盼的反应时,教师应主动反思、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活动计划或者教育行为,使之适合于幼儿的学习。

(3)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4)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安全、愉快和成功。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还要求教师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展自制玩具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我们正在实践探索自制玩具,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研究。

《优秀教育活动案例展示和评析》作业复习资料四

姓名:学号:

得分:教师签名:

 复习要点一: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

2.在教育活动材料投放中,预设是指教师活动前的设计。

3.教育活动材料投放应该具备的教育意识,是指要在这种教材投放丰富生活的同时,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 复习要点二:

1.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2.材料的原生性与既成性是不对立的,任何情景下它们之间不可以互相转换。

 复习要点三:

1.自制教、玩具需遵循的原则:

(1)自制教玩具要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2)自制教玩具要适合教学需要;

(3)自制教玩具的整合观念统领各领域教育;

(4)自制教玩具要注重幼儿的参与;

(5)自制教玩具要注意废旧材料的提供;

(6)自制教玩具要定期整理和补充。

2、在教育活动材料投放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幼儿主体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在活动材料的投放中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①在组织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

②游戏是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那么,材料的投放、情景的创设都要考虑如何更有利于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③材料的投放,要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挥。

(2)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指教师活动前的设计。生成是指在预设的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在师幼互动的基础上产生与预设不一致的地方。

二者的关系是:没有预设,教育活动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固守预设,就可能忽视幼儿的积极主动精神,对不符合实际的预设不能及时调整,同样也不能达成预设的目标。

(3)原生性材料和既成性材料的关系。

原生性材料指没有经过加工或加工余地较大的材料。既成性材料指经过一定的加工的材料或在教育活动中不用再加工的材料。

原生性与既成性是相对的,在一定情景下他们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4)引进材料与自制材料的关系。

引进材料是指外购、受赠的材料。自制材料是指师生自己制作的材料。

上一篇:专车的看法及建议下一篇:公司导致税务稽查的原因解析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