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

2024-09-14

颅内血肿(10篇)

1.颅内血肿 篇一

颅脑外科病人术前多伴有颅内压增高、脑血流改变、内分泌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神经功能障碍,降低了对手术的耐受性,加之开颅手术时间长、损伤重、术中出血多导致对病人的打击远远超过一般外科,使其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其中颅内血肿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术后如能加强观察和护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妥善医疗,可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使病人转危为安,尽快渡过手术关。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共有154例开颅手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男76例,女48例,年龄15~72岁。发生血肿7例,占4.5%.其中发生于扩大的翼点开颅术后2例(硬膜外);高血压脑内出血清除后血压持续升高致再次出血3例;凝血机能差者1例(硬膜下);外伤性脑挫伤、硬膜下血肿清除后1例(硬膜下)。2例较小的血肿在CT复查时意外发现,经密切观察、保守治疗效果较好;3例行血肿清除术痊愈出院,1例突发脑疝,在行开颅探查过程中死亡;1例老龄高血压患者因脑血管硬化加之体质太差,家属不同意手术清除血肿而死亡。

2临床表现

血肿常发生于术后24~48内,半数以上在12h内,2/3在3d内,临床特征为急性颅内压增高。

2.1幕上血肿可表现为:意识状态恶化;头痛出现或加重,但老年、小儿不明显;出现术前和术后即刻均没有发生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瞳孔散大,表明已发生小脑幕切迹疝。

2.2幕下血肿亦首先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明显且多伴有呕吐,常很快呈现呼吸减慢、节律不规则等脑干受累症状。

3病情观察

3.1意识状态的观察

意识状态改变是术后病情恶化的早期信号,大多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脑供血障碍、脑疝或脑干受损。通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记分法,根据患者睁眼、言语及肢体运动三方面综合记分,3~8为重型、9~12为中型、13~15为轻型。记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麻醉清醒后立即记录,作为以后比较的基础分;(2)意识改变较突然,术后早期15~30分钟记录一次,稳定后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3)镇静药干扰意识观察,故应慎用;(4)失语、肢体运动障碍影响动作的完成,应予以鉴别。如果病人原来神志清楚,突然遗尿并逐渐转入嗜睡状态或经过一度严重躁动不安后,突然转入安静昏睡状态都提示病情恶化。

3.2生命体征的观察

颅内压增高的急性期可伴有生命体征的特殊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徐缓、呼吸减慢,即Cushing氏反应。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后若出现此反应应考虑继发血肿,而且说明颅内压已重度升高。

3.3瞳孔的观察

术后颅内血肿,特别是幕上血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会出现小脑幕裂孔疝,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为其特征,分析瞳孔散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正常瞳孔直径为2.5~4.5mm,双侧等大正圆,若相差大于0.5mm,则对诊断有意义;(2)瞳孔散大绝大多数出现于病变(即脑疝)同侧,偶可在对侧;(3)脑疝引起的瞳孔散大伴有意识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4)手术对动眼神经的损伤可引起瞳孔散大;(5)眼球损伤、应用某些升压药可引起瞳孔散大,应予鉴别。

3.4颅内压的观察

高颅压时除有Cushing氏反应外,腰穿压力在1.96kPa以上(侧卧位),站立与平卧时,头痛无明显改变,颅内压的进行性升高常出现在临床恶化之前。

3.5引流液及伤口的观察

颅脑手术后常在术区脑内、脑室内、硬膜外放置引流管。当有脑脊液混杂时,血性引流液可很多,但并非真正的出血;另一方面,有血肿形成时,引流却往往不能奏效,故不能根据引流量诊断或排除血肿形成,疑有后颅凹血肿,应查看伤口张力,因枕部的骨板多在开颅时咬除,有血肿时局部张力较高。

4护理

4.1当在临床观察中疑有血肿形成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在最短时间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施行血肿清除术。

4.2术后要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呼吸道阻塞会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导致脑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和加重颅内血肿与颅内高压。对于嗜睡、咳嗽反射灵敏的病人,应鼓励并辅助病人有效地咳嗽排痰,可采用指压胸骨切迹上方气管、雾化吸入与翻身拍背等办法,但要注意避免剧咳;对于不能自行咳痰的病人,应给予吸痰,每次吸痰不宜超过15s,痰液粘稠者,可雾化15分钟后吸痰效果最好;对于已出现病理呼吸等生命体征改变者,应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利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4.4根据医嘱按时按量准确使用脱水剂等药物,正确记录24h出入量及脑脊液量,床头抬高20.~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给予氧气吸入,高热者,积极降温,避免用力排便、咳嗽等增高颅内压诱因,对于突然躁动不安的病人,不能单纯地约束病人,而是要认真查找原因,颅内高压、膀胱过度充盈、大便干结引起的强烈排便反射、冷、热、痛、痒等颅外因素均可致病人烦躁,然后要积极处理好这些问题。

4.5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

颅脑术后各种引流管护理非常重要,一定要保持引流通畅,头部活动范围应适当限制,避免牵拉,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

4.5.1脑室引流时引流袋悬挂于床头,高出侧脑室平面10~15cm,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快过多,每日引流量以不超过500ML为宜。注意观察脑脊液的性状,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天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若术后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颜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内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最多不超过5~7天,过久可致颅内感染,拔管前一天应夹管,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4.5.2创腔引流

颅内占位性病变手术摘除后,于创腔内放置引流管,目的在于引流手术残腔的血性液体及气体,减少局部积液或形成假性囊肿的机会。引流袋放在与头部创腔一致的位置,以保持创腔内一定的液体压力,避免脑组织移位,术后48小时后,可将引流袋略为放低,以引流残留液体,使脑组织膨起,减少局部残腔。与脑室相通创腔引流,应适当抬高引流袋,一般于术后3~4天拔除。

4.5.2硬膜下引流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向患侧卧,以利引流,引流袋低于创腔,不宜使用强力脱水剂,也不过分限制水分,以免影响脑膨隆,术后3天可考虑拔管。

4.6做好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要告知患者及家属与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使其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特别是不能随意拉扯引流管与剧烈活动,以达到顺利康复的目的。

2.颅内血肿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2012年9月间到我院诊治的97例颅内血肿患者, 其中, 男60例, 年龄32~69 (平均51.6) 岁;女37例, 年龄35~78 (平均53.9) 岁。导致患者出现此种疾病的原因有坠落伤49例, 车祸伤26例, 重物击伤22例。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嗜睡、神志不清、视物模糊等, 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0例, 对照组47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方法结合中药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 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

1.2 方法

颅内出血疾病较为严重, 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并伴有严重的并发症, 对此, 临床医生首先要给予患者常规治疗, 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对症及支持治疗, 如补液治疗、吸氧治疗等, 以确保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有所改善, 并促进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3]。在给予患者常规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方法加中医进行治疗, 首先对患者的头皮进行常规消毒, 并对患者实行局部麻醉, 以血肿最大层面为中心做切口, 避开侧裂池、大血管、动脉前后支等重要的功能结构, 同时选择长度适宜的穿刺针, 将其垂直的送入到血肿内, 并将穿刺针的顶口保持密封, 在侧管处接通引流管, 并用注射器将血肿完全吸出, 如果血液较为黏稠, 则可以采用切割法进行抽吸, 如果遇到坚韧的血块, 则可先将其绞碎, 然后进行抽吸。将血肿液体完全抽出后, 揭开密封, 将血肿粉碎针插入到内部, 并用消过菌的生理盐水进行反复的冲洗进行止血处理, 直到流出的液体变清晰为止, 然后再注入1~2万U的尿激酶, 并开始放引流, 每天进行液化血肿冲洗2~3次, 完成手术后采用CT进行检查, 等到血肿基本销售后, 将穿刺针和引流管拔除[4]。在完成手术后, 要对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 以预防感染, 同时进行脱水治疗, 对于伴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 临床医生还要对其表现出来的内科疾病进行治疗。在完成手术后的48h, 给予患者中药治疗, 以对患者起到活血化瘀的功效[5]。基础方为:当归15g, 炙甘草6g, 赤芍15g, 川芎10g, 桃仁12g, 云苓30g, 红花10g, 陈皮12g, 大黄10g, 上述药物均用水煎服, 每天1剂, 早晚两次服用, 以15d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 直到患者的血肿消失为止[6]。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手术方法治疗, 手术标准同观察组。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临床医生要给予患者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控, 对于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 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7]。

1.3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头痛缓解, 生命体征稳定, 可以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生活质量提高。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头痛有较大程度缓解, 生命体征稳定, 对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轻微影响,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 头痛有所缓解, 能够进行简单活动, 生命体征稳定。死亡:患者病情呈现出不断加重的趋势, 手术失败, 治疗无效, 出现死亡[8]。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对于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指标进行统计学检验, 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检验,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行一系列的治疗, 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观察组50例患者中, 治愈26例, 显效14例, 好转5例, 死亡5例, 治疗有效率为90%;对照组47例患者中, 治愈20例, 显效12例, 好转4例, 死亡11例, 治疗有效率为76.6%。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对于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 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

3 讨论

颅内血肿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疾病, 近年来,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 导致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制约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此种疾病会对脑部周围组织形成压迫, 影响到患者的机体功能, 严重的还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造成死亡[9]。因此, 对于此种疾病, 患者需要进行及时的对症治疗, 对于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并发症进行及时治疗, 以缓解患者的病情, 维持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 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方法结合中医进行治疗, 效果较为显著, 手术治疗可以快速消除患者的颅内血肿, 实现对患者病情的良好改善, 通过消除血肿积液, 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 从而缓解血肿对机体神经系统的压迫, 以实现患者病情的改善。对于此种疾病来说, 活血化瘀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组患者在采用手术治疗的同时, 又给予患者中医治疗, 处方中的药物均是用于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从而加快了血肿的消退, 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对神经压迫的缓解, 从而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0]。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于改善患者的病情也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 但是, 单纯的手术治疗需要患者花费更长的治疗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加大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因此, 手术方法加中医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2009年9月~2012年9月间到我院诊治的97例颅内血肿患者, 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0例, 对照组4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方法结合中药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 并将所得实验数据记录。结果通过治疗, 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改善, 观察组50例患者中, 治愈26例, 显效14例, 好转5例, 死亡5例, 治疗有效率为90%;对照组47例患者中, 治愈20例, 显效12例, 好转4例, 死亡11例, 治疗有效率为76.6%。在治疗颅内血肿疾病的过程中, 采用手术方法加中医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有较大的帮助,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血肿,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雪莲.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早期观察和急救护理[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84 (3) :98-99.

[2]卢林友, 王云生, 黄英文.8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治疗情况[J].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8, 62 (5) :36-37.

[3]吴江, 黎国雄, 王传湄, 等.天幕裂孔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8, 31 (11) :74-75.

[4]杨承居.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的救治与预后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08, 88 (6) :98-99.

[5]冼克聪, 汤树洪, 甘渭河, 等.重型颅脑损伤致脑疝31例救治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 65 (2) :66-67.

[6]李建伟.外源性镁离子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氧化应激及预后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 2009, 112 (23) :52-53.

[7]许令明.颅脑损伤患者心肌损害及其与肌钙蛋白I动态变化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 2007, 32 (25) :75-76.

[8]胡浉波.颅脑外伤急性硬膜下血肿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疗效分析[D].中南大学, 2008, 94 (32) :25-26.

[9]苏治国.TNF-α在重型颅脑创伤中的作用及硫酸镁治疗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 2007, 54 (66) :84-85.

3.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护理体会 篇三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52-01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420例,男性 246例,女性 174例,年龄30~70岁,均颅脑外伤。出血量20~60ml,平均40ml,没有1例死亡,均康复出院。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术,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而术后护理在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2护理体会

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人员应及时巡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分析判断原因,迅速准确作出相應处理。

2.2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几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组织损伤的关键,充分给养、减少呼吸无效腔的气道阻力,可改善脑缺氧,可使颅内压下降1kpa~2kpa,可根据不同Sp02血氧饱和度选择氧流量,使给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Sp02在96%左右,可间断吸氧或不吸氧,当Sp02在停止吸氧5分钟后 还能保持在90%时,可改为低流量吸氧,当Sp02低于85%时,应增加氧流量或持续大流量吸氧。

2.3体位护理 是微创术后的重要环节,术后患者应保持头高脚底位,一般头部太高30度。体位不当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呼吸不畅造成脑缺氧。

2.4引流管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原则,保持引流通畅,术后引流袋放置的高度应与头位同一水平或低于头颅位置。利于水肿腔内的残留积血不断流出,如需移动患者或变动体位时,应先夹闭引流管以免引流逆行感染或引流过度出现低颅压。

2.5创口护理 严格无菌技术, 观察术后伤口渗出、及脑脊液情况,如有渗出及时更换,换药时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每天更换引流袋,定期空气消毒。

2.6早期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是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致残率的关键。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应进行详细的康复知识宣教,加强主动练习,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3讨论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微创术治疗颅内出血,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我院采用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术,均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患者的后遗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术前、术后病人病情的观察、护理,并发症的预防至关重要。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扎实全面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规范的做好术后的各项护理工作,才能有效地完成病人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学红.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J].西南军医,2008,(90):78.

4.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查房 篇四

——外一科

一、概念

硬膜外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撕破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引起出血或骨折的板障出血,90%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

二、病因病理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占颅内血肿25%-30%,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血肿开始为新鲜血液和血块,几天后血块液化并被逐渐吸收,周围有薄层肉芽组织形成,l个月左右形成肉芽包膜,内含血块液化之液体,混有柔软凝块,有的可机化成固体。

三、发生机制

多因头部过受外力直接打击,产生费力点处的颅骨变形或骨折,伤及血管所致。出血积聚于硬膜与颅骨内板分离处,并随营血肿的增大而使硬膜进一步分离。出血来源

脑膜血管是造成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原因,尤以脑膜中动、静脉最为常见。

脑膜中动、静脉位于颞部的同名骨沟中。颞部骨质较薄,受外力打击后引起骨折,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如损伤位于动脉主干或大的分支,则出血凶猛,血肿迅速增大·短时间内可形成巨大血肿,导致脑疝。如出血由静脉引起,则病情发展稍缓。

静脉窦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均位于同名骨沟中,如发生骑跨静脉窦的骨骨折,即可使其受损。此种出血凶猛,与静脉窦没有平滑肌层,破裂后与无收缩能力有关,而血肿范围的扩大则因出血使硬膜剥离,剥离的硬膜引致再出血。

颅骨板障静脉颅骨骨折常有板障静脉出血,但出血量有限,不易单独形成巨大血肿,是成为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来源。

四、临床表现

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表现与血肿的部位、增长速度和并发的硬膜下损伤有关。

1、意识障碍 病人受伤后的意识改变有以下5种类型。①伤后一直清醒; ②伤后一直昏迷

硬膜外血肿;③伤后清醒随即昏迷;④伤后昏迷随即沽醒;⑤伤后昏迷,有一中间清醒期,随即又昏迷。中间清醒朋是指受伤当时昏迷,数分钟或数小时后意识障碍好转,甚至完全清醒。继而因为硬膜外血肿的形成,脑受压引起再度昏迷。通常认为这种意识状态的变化不仅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还是其他颅脑血肿的典型表现。但是临床上此类病人的比例不足1/3。病人意识状态的改变取决于原发脑损伤的程度、血肿形成速度和颅内其他损伤的存在。

2、神经系统症状 单纯的硬模外血肿,早期较少出现神经系统体征,仅在血肿压迫恼功能区时,才表现出相应症状。但如血肿持续增大,引起脑疝时,则可表现出患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瘫痪等典型征象。当出现此类症状时,应及时手术减压,挽救生命。

3、颅内压增高 随着血肿的体积增大,病人常有头痛、呕吐加剧,出现库欣反应。如颅内压持 1

续增高,则引起脑疝,造成严重后果。

五、辅助检查

1、着力部位除头皮挫伤外,常见头皮局部肿胀,出血经骨折线到骨膜下,或经破裂的骨膜至帽状筋膜下形成帽状筋膜下血肿。

2、血肿大多位于一侧大脑半球表面,故超声波探查时,中线波移位明显。

3、颅骨骨折发生率较高,95%显示颅骨骨折。

4、脑血管造影在血肿部位呈示典型的双凸镜形无血管区。

5、CT扫描,在脑表面呈双凸镜形密度增高形。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硬脑膜外血肿绝大多数(85%)都有典型的 CT特点:在颅骨内板下方有双凸形或硬膜外血肿梭形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CT值40HU-100HU;有的血肿内可见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认为是外伤时间太短仍有新鲜出血(较凝血块的密度低),并与血块退缩时溢出的血清混合所致;少数血肿可呈半月形或新月形;个别血肿可通过分离的骨折缝隙渗到颅外软组织下;骨窗位常可显示骨折。此外,血肿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病变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静脉源形硬膜外血肿因静脉压力低,血肿形成晚,CT扫描时血肿可能溶解,表现为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区。少数病人受伤时无症状,以后发生慢性硬膜外血肿,这时作增强后扫描可显示血肿内缘的包膜增强,有助于等密度硬膜外血肿的诊断。MRI表现

血肿发生的部位多位于直接接受暴力的位置,多有局部骨折,头皮血肿,一般血肿较局限,不超越颅缝的界限。硬膜外血肿的形态改变和CT相仿。血肿呈双凸形或梭形,边界锐利,位于颅骨内板和脑表面之间。血肿的信号强度改变,与血肿的期龄有关。急性期,在T1加权像,血肿信号与脑实质相仿。在T2加权像血肿呈现为低信号。在亚急性和慢性期,在T1和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此外,由于血肿占位效应,患侧脑皮质受压扭曲,即脑回移位征。与颅骨内极距离增大,脑表面(皮质)血管内移等提示脑外占位病变征象,得出较明确诊断。

六、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对于意识清醒或轻度嗜睡,瞳孔无变化,血肿量幕上<30ml,幕下<10ml,层厚<10mm,中线结构移位<10mm,且病情稳定者可在严密临床观察的前提下予以保守治疗,主要措施是脱水、激素、止血、抗感染以及活血化瘀等治疗,应用脱水剂时在早期不宜大剂量,应以能缓解症状为宜,以免颅内压下降过多,导致硬膜外血肿扩大。在保守治疗期间,应密切注意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利用CT作动态观察,一旦出现手术指征应急诊施行手术,清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手术指征

1、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

2、颅内压的监测压力在2.7kpa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3、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

4、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

5、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20ml,幕下>10ml可考虑手术

6、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30ml,幕下>10ml,颞部>20ml,或血肿虽不大但中线移位>1cm),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者

7、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如出现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征象,应积极手术

外一科护理查房

一般资料

姓名:王**

性别:男

年龄:26岁

职业:农民

民族:汉

婚姻:已婚

籍贯:河南省***市

现住址:***二十里铺王

联系人:王**

与患者关系:父子

可靠程度:基本可靠

联系人电话:135******00

病史陈述者:家属

主管医生:汪**

责任护士:陈**

住院号:20150070

入院时间:2010-2-25

22:30

入院方式:平车 入院诊断:左侧硬膜外血肿

左颞叶脑挫裂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底骨折并右侧脑脊液耳漏

吸入性肺炎

一般情况

既往史:既往体健 否认高血压 冠心病 糖尿病等病史,无结核 肝炎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输血,献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系统回顾无特殊

个人史:生于原籍,长于原籍,无长期外地旅居史,无疫区生活及疫水接触史,生活居住条件一般,吸烟每日20支,少量饮酒,无其他不良嗜好

婚育史:21岁结婚,配偶健康,夫妻感情和睦,育1女1子,身体健康。

家族史:父母尚在,身体健康,同胞4人,2姐1妹身体均健康,家族中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家族遗传疾病史 自理程度:依赖

生活状况:饮食:普食 食欲:好 睡眠:好 大小便:正常 体格检查:

意识:浅昏迷状态 语言表达:无 定向力:无

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右侧额部肿胀,局部有小面积擦伤,口唇无紫绀,口腔内有大量呕吐物

呼吸系统:自主呼吸,气管居中,频率20次/分,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量干湿罗音 循环状况:颈静脉无怒张,心界不扩大,心率8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消化系统:腹平坦,未见肠蠕动波,肠鸣音正常,约2—3次/分 心理社会:

情绪:处于浅昏迷状态 医疗费用来源:自费 与亲友关系:和睦 病情及护理

患者,以“外伤后昏迷约半小时”为代诉于2011—2—25

22:30急诊入院,平车推入病房,神志处于浅昏迷状态,首测体温:36.7℃,脉搏:2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6/75mmHg,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mm,对光反应灵敏,颈稍强直,右侧额部肿胀隆起,局部有小面积擦伤,右侧外耳道有血性液流出,口腔内有大量呕吐物,腰部右外侧稍肿胀,皮肤完整性好,急查头颅CT示: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左颞叶脑挫裂伤

3、有颞骨骨折

4、蝶窦积液胸部CT示: 3

双肺坠积征

床边心电图示:大致正常

医嘱给予特级护理,禁食水,头高卧位,q1h测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告病危,记24h出入水量,双侧鼻导管氧气吸入,流量3L/分,给予留置尿管,尿液清晰淡黄,治疗给予降颅压、抗感染、消肿、营养神经等药物应用,右侧外耳道碘伏棉球消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具体用药:甘露醇、七叶皂苷钠、脑蛋白水解物、奥美拉唑、尼莫地平、纳洛酮

2011—2—25

22:30 护理诊断

1、意识障碍

相关因素:①脑水肿导致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

②脑缺氧致细胞代谢障碍。

③颅内压升高致脑血循环障碍。

期望目标:①病人意识障碍程度减轻。②无继发性损伤。护理措施:

①、心电监护应用,q1h监测神志、瞳孔、呼吸、血压、脉搏

②、不定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头高15°—30°卧位,按摩受压处皮肤,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肢体功能位

④、保持床铺整齐、干燥,随时更换尿湿、污染的床单、被褥 评价:2011-2-27 9:00 患者处于浅昏迷状态

:

:

:

2011-3-6

9:00 患者处于朦胧状态

2011-3-7

9:00 患者处于嗜睡状态

2011-3-9

9:00 患者处于清醒状态

2、脑组织灌注量不足

相关因素:①颅内出血,使脑血流灌注减少。

②颅内压升高,使脑血液循环障碍。

③脑水肿,造成脑组织发生功能和结构上的损害。

④脑缺氧,造成脑细胞代谢障碍。期望目标:①脑组织灌注不足的病情减轻

②未出现或少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并发症。护理措施:

①、病人静卧,取头高15°—30°卧位,头偏向一侧 ②、持续双侧鼻导管氧气吸入,流量3L/分

③、吸痰前先吸人纯氧或过度通气,防止脑缺氧

④、q1h监测神志、瞳孔、尿量、尿相对密度、伤口敷料1次,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⑤、准确记录24h出入水量

⑥、避免引起颅内压升高的护理活动,翻身时动作轻稳,吸痰时,避免反复强烈刺激病人而导致剧烈咳嗽

评价:2011-2-27

9:00 存在脑血管痉挛

2011-2-28

9:00 脑组织灌注量正常

3、排尿方式改变

相关因素:①意识障碍

②留置尿管

③语言障碍

护理目标:病人不因排尿异常而产生不适 护理措施:

①、分析并找出引起排尿方式改变的原因。

②、认真观察并记录病人尿液的量、颜色、性质。③、保持病人的床铺干燥、平整。

④、每日2次尿道口护理,保持外阴部清洁,尿管定时夹闭 ⑤、保持尿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引流管位置妥善固定 评价:2011-2-27

9:00 尿管存在2011-3-6

9:00 拔除尿管,患者可自行排尿

4、潜在并发症——有脑疝的危险

相关因素:颅内压持续增高 护理目标:①病人不发生脑疝

②早期发现脑疝征象,及时处理。护理措施:

①、心电监护应用,q1h监测血压、脉搏、神志、瞳孔、呼吸,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②、准确记录24h的出入水量,遵医嘱正确使用脱水剂。③、保持病房安静,采用头高15°—30°卧位。

④、给予氧气吸入,双侧鼻导管吸氧3L/分,保持呼吸道通畅,备好急救物品 评价:2011—2—26 9:00

患者出现脑疝

5、潜在并发症——有窒息的危险

相关因素:呕吐物误吸 预期目标:病人不发生误吸 护理措施:

①、病人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②、吸痰管及时吸出口腔及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严密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准备好急救药品和物品

2011—2—26

9:00 患者于26/2 1:00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瞳孔5.0mm,对光反应消失,左侧3.0mm,对光反应灵敏,查头颅CT示:

1、蛛网膜下腔出血

2、左颞叶脑挫裂伤

3、有颞骨骨折

4、蝶窦积液

5、右颞部硬膜外血肿,量约59ml。急诊于1:30在全麻下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加颅骨整复术”,术前交叉配血4u,手术顺利,于3:50返回病房,处于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2.5mm,对光反应均迟钝,气管插管通畅,头部敷料包扎完好,无渗湿,头皮下引流管通畅,引流液呈血性,右侧外耳道仍有血性液流出,尿管通畅,尿液清晰淡黄,液体滴入顺利,无不良反应,皮肤完整性好。医嘱告病危,q1h测血压、脉搏、呼吸、瞳孔、神志,气管插管内吸氧,流量3L/分,记出入水量,禁食水,治疗给予降颅压、抗感染、改善循环、营养脑细胞、脑神经等药物应用

具体用药:甘露醇、脑蛋白水解物、头孢他啶、七叶皂苷钠、奥美拉唑、纳洛酮、尼莫地平、5

人血白蛋白

2011—2—26

9:00 护理诊断

1、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意识障碍

期望目标:①病人卧床期间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②病人未发生并发症 护理措施:

①、常规口腔、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

②、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大小便后及时清洁肛周及会阴,随时更换尿湿、污染的衣被 ③、定时给予翻身、拍背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呕吐物 ⑤、使用床挡、约束带

评价:2011—2—28

9:00 患者自理缺陷

:

:

:

2011—3—6

9:00 患者部分自理缺陷

:

:

:

2011—3—9

9:00 患者已完全自理,无并发症出现

2、躯体移动障碍

相关因素:意识障碍

期望目标:①病人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②未发生褥疮、血栓性静脉炎、肺不张等并发症 护理措施:

①、保持病人头高15°—30°卧位

②、每2h翻身、拍背1次,按摩受压部位

③、做好生活护理,每日2次口腔、尿道口护理

④、大便后及时清洁肛周皮肤,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⑤、给予使用床挡、约束带,以防坠床及损伤

⑥、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评价:2011—2—28

9:00 患者存在躯体移动障碍

:

:

:

2011—3—6

9:00 患者已自行活动

:

:

:

2011—3—9

9:00 患者活动正常,无并发症出现

3、语言沟通障碍

相关因素:①气管插管致不能发音

②意识障碍

期望目标:①建立至少一种有效沟通方式

②家人对沟通障碍表示理解 护理措施:

①、评估病人沟通障碍的程度

②、多与家属沟通,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与思想状况 ③、加强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给予处理 评价:2011—2—28

9:00 患者不能有效沟通

:

:

:

2011—3—6

9:00 患者能有效沟通

2011—3—7

9:00 患者沟通正常

4、潜在并发症——有皮肤受损的可能

相关因素:意识障碍

期望目标:病人无皮肤损伤。护理措施:

①、评估病人营养状况及皮肤情况

②、定时给予翻身、扣背,按摩受压部位皮肤

③、及时更换汗湿、尿湿、渗液浸湿的衣服,保持皮肤清洁。④、修剪指甲,防止抓伤,给予约束带约束双手 ⑤、护理病人时动作轻柔

评价:2011—2—28

9:00 患者皮肤完整

:

:

:

2011—3—9

9:00 患者皮肤完整

5、潜在并发症——有引流异常的可能

相关因素:①意识障碍不能配合

②引流袋位置不当,引流管脱出或扭曲。期望目标:①保证各引流管的有效引流

②未发生因引流不当而加重病情。护理措施:

①、引流管放置适当位置,避免受压或扭曲、折叠

②、妥善固定引流袋,引流管长度适当,固定时留有一定活动余地

③、适当制动头部,翻身及护理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④、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引流量超过250ml及时更换

6、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相关因素:①颅内压改变,使止血处再次出血

②术中止血不彻底

期望目标:①警惕颅内出血先兆,一旦出现颅内出血,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②未出现因护理不当而导致颅内压升高 护理措施:

①、心电监护应用,q1h监测血压、瞳孔、呼吸、脉搏、神志,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②、按医嘱及时准确使用脱水药物

③、翻身时动作轻稳,避免头部扭曲使呼吸不畅 ④、给予双侧鼻导管氧气吸入,流量3L/分 ⑤、保暖,防止因感冒发烧而增加脑耗氧量 ⑥、正确护理各种引流管。

⑦、一旦发现颅内出血征象,立即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处理

7、潜在并发症——感染

相关因素:①外伤致皮肤破损

②气管插管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

③脑脊液外漏

④、留置引流管留置导尿管等 期望目标:①病人不发生感染

②病人感染征象被及时发现,得以控制。护理措施:

①、进行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②、密切观察感染征象,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③、吸痰时,注意无菌技术操作

④、引流袋放置位置适宜,防止逆行感染

⑤、头部引流管引流液超过250ml时,及时更换,尿袋应每周更换一次 ⑥、每日常规尿道口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 ⑦、皮肤破损处给予碘伏棉球消毒

⑧、右侧外耳道给予碘伏棉签消毒,禁止填塞 ⑨、每日测体温4次

2011—2—28

9:00 患者仍处于+++状态,偶有烦躁,q1h测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内,24小时出入水量平衡,气管插管于26/2

17:00拔除,头部敷料少量渗湿,头皮下引流管通畅,引流液呈血性,右侧外耳道仍有血性液流出,尿管通畅,尿液清晰淡黄,2天未排大便,医嘱停禁食水,给予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食物,治疗给予氯丙嗪、异丙嗪q8h肌肉注射,告病重。

2011—2—28

9:00

护理诊断 潜在并发症——有受伤的危险

相关因素:意识烦躁

预期目标:病人不发生意外受伤 护理措施:

①、定时翻身、叩背,动作轻柔

②、使用床档、约束带,约束带松紧适宜并注意观察肢体颜色 ③、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④、做好病人生活护理

2011—3—1

9:00 患者仍处于+++状态,生命体征平稳,24小时出入水量平衡,头皮下引流管拔除,头部敷料包扎完好,干燥,右侧外耳道有少量血性液流出,胃管通畅,定时鼻饲,尿管通畅,尿液清晰淡黄,4天未排大便,治疗改为头孢哌酮钠静脉输入,增用氨溴索雾化吸入

2011—3—1

9:00

护理诊断 便秘

相关因素:①意识障碍,长期卧床

②饮食量少,摄入水分不足 期望目标:病人正常排便 护理措施:

①、多鼻饲温开水和蔬菜汁、香蕉汁 ②、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③、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④、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感染

评价:2011—3—3 9:00 患者自行排大便一次 2011—3—3

9:00

患者仍处于+++状态,生命体征平稳,24小时出入量平衡,烦躁状态稍缓解,右侧外耳道仍有血性液流出,头部敷料少量渗湿,痰液较多,能咳出,血样饱和度正常,胃管通畅,尿管通畅,尿液清晰淡黄,无大便排出,治疗改用拉氧头孢,余不变

2011—3—3 9:00 护理诊断 清理呼吸道低效

相关因素:①意识障碍

②长期卧床,使痰液淤积

③痰液粘稠 期望目标:①病人无痰鸣音

②、无呼吸道阻塞及窒息发生

③、血氧饱和度大于95% 护理措施:

①、观察病人痰液的性质、量,是否易咯出,以及干湿哕音和痰鸣音的变化情况。②、注意病人是否有呼吸困难、紫绀、烦躁不安等呼吸道阻塞症的发生。③、协助病人翻身及行背部叩击 ④、不定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⑤、维持室温18-22度,湿度50%至60% ⑥、保持充分的水分摄入 ⑦、遵医嘱定时进行雾化吸入 ⑧、床旁备气管切开包

评价:2011—3—5

9:00 清理呼吸道有效 2011—3— 6

9:00 病人意识处于朦胧状态,双侧曈昽等大瞪圆,对光反射灵敏,额部肿胀消退,擦伤处已结痂,24小时出入水量基本平衡,烦躁症状基本缓解,右侧外耳道仍有血性液流出

2011—3—7

10:50 9

患者意识转为嗜睡状态,给予转至普通病房1床,头部敷料包扎完好,干燥,右侧外耳道仍有少量血性液流出,胃管尿管于3月6号给予拔除,能经口进食,饮食好,小便正常,三天未排大便,腹不胀,偶有痰液能咳出,给予执行1级护理,治疗给予营养脑细胞,抗感染,改善脑循环药物应用

2011—3—9

16:00

患者于今日9点意识清醒,精神差,头部敷料包扎完好,干燥,右侧外耳道仍有少量血性液流出,饮食、睡眠好,医嘱给予执行II级护理,治疗同前。

2011—3—9 16:00

护理诊断

1、知识缺乏

相关因素:①发病突然

②对疾病过程和治疗不熟悉

期望目标:病人能了解与所患疾病的相关知识 护理措施:

①、耐心回答病人的询问,把各项检查的目的和方法做详细的介绍 ②、向病人介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自我防护等相关知识 ③、告诉病人疾病的相关知识和预后

评价:2011—3—11 9:00

患者知晓医护人员姓名及饮食、用药情况

2、舒适度的改变

相关因素:卧床

预期目标:病人诉舒适感增加

护理措施:

①、病人主诉不舒适时,立即给予反应,表示关心,并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减少不良刺激

②、保持病房安静、清洁

③、保持床单元平整、干燥

④、保持输液管道的长度,翻身时避免牵拉

⑤、指导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取舒适卧位,增加舒适感

评价:2011—3—11 9:00 患者未诉不适

健康指导:

5.颅内压的正常值是多少? 篇五

颅内压,即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正常为100-150毫米水柱,10-15毫米汞柱。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毫米水柱)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毫米水柱之内,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毫米水柱)。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又称脑压。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

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底。

这是因为颅脊髓腔虽然是一个闭合的空腔,但并非闭合得绝对严密,在枕骨大孔及颈静脉孔处都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另外采用的测压方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这一现象说明颅内压与单纯的脑脊液静水压是不同的。颅内压对静脉压的变动很敏感,侧压时如压迫颈静脉,颅内压立即升高。

6.颅内血肿 篇六

A.颅内容物体积增加 B.颅内占位病变 C.颅腔缩小 D.外伤 E.严重感染

【答案】:A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病因。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有:颅内容物体积增大、颅内新生的占位性病变、颅腔容积缩小,其中颅内容物体积增大是颅内压增高的最常见病因。

2.对颅内压过高病人不能采取下列哪项措施降低颅压

A.脱水疗法 B.腰穿放脑脊液 C.侧脑室引流 D.激素治疗 E.颅骨钻孔减压

【答案】:B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颅内压增高时,腰椎穿刺有导致枕骨大孔疝的危险,应避免进行。

3.患者,女性,19岁。头部跌伤后当即昏迷,10分钟后清醒,1天后再次昏迷,检查: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对侧肢体瘫痪,最主要的处理是

A.激素治疗 B.冬眠低温疗法 C.改善脑细胞代谢 D.急诊手术 E.脱水治疗

【答案】:D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病人外伤后有昏迷-清醒-昏迷表现,提示硬脑膜外血肿。颅内血肿一经确诊原则上手术治疗,手术清除血肿,并彻底止血。

4.患者男性,23岁。脑挫裂伤致急性颅内压增高。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A.肢体瘫痪 B.头痛、呕吐 C.神志昏迷 D.四肢抽搐 E.尿少

【答案】:B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即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

5.颅内压增高“三主征”是指

A.头晕、猝倒、视神经乳头水肿 B.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C.头晕、头痛、生命体征变化 D.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E.头晕、嗜睡、呕吐

【答案】:D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三主征”即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记忆性知识,须掌握。

6.患者男性,28岁。脑外伤后出现小脑幕切迹疝,对其急救处理不正确的是

A.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B.应用激素

C.快速静脉输入20%甘露醇 D.腰椎穿刺、降低颅压 E.做好紧急手术减压的准备

【答案】:D 【解析】:考察脑疝的治疗原则。脑疝的紧急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快速输入甘露醇、地塞米松、呋塞米等,紧急做好术前准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的变化,呼吸功能障碍者立即气管插管。但应禁忌行腰椎穿刺,因可加重病情。

7.患者男性,35岁。脑外伤致小脑幕切迹疝,下列哪项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

A.神志障碍,患侧瞳孔先暂时缩小,以后逐渐散大 B.神志障碍,瞳孔早期扩大 C.神志障碍,呼吸障碍 D.头痛呕吐,昏迷

E.神志清醒,一侧瞳孔明显散大

【答案】:A 【解析】:考察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小脑幕切迹疝病人患侧瞳孔先暂时缩小,以后逐渐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进行性障碍。8.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小儿的脑耗氧相当于成人的

A.1.5倍 B.2倍 C.2.5倍 D.3倍 E.4倍

【答案】:C 【解析】:考察小儿脑的解剖生理特点。小儿的脑耗氧量,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占总耗氧的50%,而成人则为20%,缺氧的耐受性较成人更差。因此,在基础代谢状态下,小儿的脑耗氧相当于成人的2.5倍。9.关于小儿脑的发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出生时脑重370g B.占体重的10%~12% C.大脑外观与成人相似 D.皮质下中枢发育较成熟 E.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成熟 【答案】:E 【解析】:考察小儿脑的发育特点。小儿出生时大脑的重量约370g,占体重的10%~12%,大脑的外观已与成人十分相似,脑表面有主要沟回,但较浅且发育不完善,皮质较薄,细胞分化较差,髓鞘形成不全,对外来刺激反应缓慢且易泛化。大脑皮质下中枢发育已较为成熟,而大脑的皮质及新纹状体发育尚不成熟。10.关于脊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位于椎管内

B.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 C.下端在成人平第2腰椎 D.新生儿约平第3腰椎下缘 E.两侧连有神经根

【答案】:C 【解析】:考察脊髓的解剖生理。脊髓位于椎管内,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新生儿约平第3腰椎下缘。脊髓两侧连有由神经纤维组成的神经根,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后根由感觉纤维组成,前根和后根有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脊神经共有31对,与每一对脊神经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椎节段。11.关于反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B.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进行 C.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D.反射调节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E.在周围神经系统参与下

【答案】:E 【解析】:考察神经调节的生理特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所以答案E是错误的。12.出生时即存在且终生不消失的反射是

A.瞳孔反射 B.腹壁反射 C.觅食反射 D.提睾反射 E.吸吮反射

【答案】:A 【解析】:考察神经调节的生理特点。出生时小儿即有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一些先天性反射和对强光、寒冷、疼痛的反应。觅食和吸吮反射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否则将影响动作发育。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到1岁时才稳定。瞳孔反射终生不消失。

13.患者男性,25岁,突发剧烈头痛,伴频繁呕吐,继之神志不清。检查:体温36.8℃,颈抵抗,心、肺无异常,肢体无偏瘫。入院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请问该病人治疗中不妥的是

A.绝对卧床4周 B.避免用力排便 C.保持病房安静 D.可给予脱水剂

E.不必使用止痛药和镇静剂

【答案】:E 【解析】: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护理原则:1.保持安静绝对卧床休息4周,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增加病人的血压和颅内压的诱发因素,防止病人躁动不安,保持安静休息,避免用力排便。2.降低颅内压,可用甘露醇。3.对头痛和躁动不安的患者应用足量的止痛药和镇静剂,以保持病人安静休息,防止再出血。

14.患者男性,20岁,头部伤致硬脑膜外血肿,继发引起急性脑疝,此时首要的治疗措施是

A.20%甘露醇静脉滴注 B.手术减压

C.手术清除颅内血肿 D.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E.应用地塞米松

【答案】:A 【解析】:考察颅内压增高的治疗原则。发生急性脑疝时,应立即静脉快速输入高渗脱水剂,争取时间尽快手术,去除病因。

患者男,35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头部,当时意识丧失,10分钟后恢复意识,伴有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询问病史,患者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情况无记忆。查体:血压10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呼吸音正常,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15.对该患者的初步诊断为

A.脑震荡 B.脑出血 C.颅内肿瘤 D.颅内压增高 E.脑挫裂伤

【答案】:A 【解析】:考察脑震荡的诊断。脑震荡是最常见的轻度原发性脑损伤,为一过性脑功能障碍,无肉眼可见的神经病理改变。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一般不超过30分钟,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前及当时的情况。可能会伴有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短期内可自行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最可能的诊断为脑震荡。

患者男,35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头部,当时意识丧失,10分钟后恢复意识,伴有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询问病史,患者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情况无记忆。查体:血压10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呼吸音正常,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16.为进一步诊断,首选的检查是

A.颅部X线拍片 B.心电图 C.CT D.MRI E.脑电图

【答案】:C 【解析】:考察颅脑损伤的辅助检查。CT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的部位、范围和程度。MRI能显示轻度脑挫裂伤病灶。患者男,35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头部,当时意识丧失,10分钟后恢复意识,伴有头痛、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询问病史,患者对受伤当时和伤前近期情况无记忆。查体:血压100/60mmHg,心率100次/分,双肺呼吸音正常,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

17.患者颅脑CT检查无异常,治疗措施是 A.严格禁食,补液治疗 B.脱水降颅压 C.抗生素预防感染 D.应用改善脑循环药物 E.卧床休息,酌用镇静药物

【答案】:E 【解析】:考察脑震荡的治疗。颅脑CT检查无异,可无需特殊治疗,先卧床休息1~2周,酌用镇静药等对症处理。

患者,男性,18岁,头部外伤15小时急诊入院。查体:呼唤能睁眼,回答问题不切题,疼痛存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毫米,对光反射灵敏,低温低热。

18.若患者一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损伤的部位为

A.桥脑损伤 B.小脑幕切迹疝 C.枕骨大孔疝 D.脑干损伤 E.额中回后分损伤

【答案】:B 【解析】:考察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表现。小脑幕切迹疝病人患侧瞳孔先暂时缩小,以后逐渐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进行性障碍。

患者,男性,18岁,头部外伤15小时急诊入院。查体:呼唤能睁眼,回答问题不切题,疼痛存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毫米,对光反射灵敏,低温低热。

19.该患者GCS评分是

A.14分 B.13分 C.12分 D.11分 E.10分 【答案】:C 【解析】:考察GCS评分。本患者GCS评分:呼唤睁眼3分,回答问题不确切4分,对疼痛刺激有反应5分。总分12分,属中度昏迷(9~12分)。

患者,男性,18岁,头部外伤15小时急诊入院。查体:呼唤能睁眼,回答问题不切题,疼痛存在,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毫米,对光反射灵敏,低温低热。

20.若患者躁动不安,下列护理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A.立即给予镇静药 B.加用床档保护

C.不强加约束,以免过分挣扎 D.勤剪指甲,以防抓伤 E.必要时派人守护

7.颅内血肿 篇七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6例, 女13例, 年龄最小51岁, 最大90岁, 平均年龄68.5岁;致伤原因摔伤21例, 交通事故17例, 碰伤22例, 原因不明9例;病程25 d~120 d。

1.2 临床表现

有头痛、头晕、恶心23例, 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智力减退等精神症状21例, 一侧肢体肌力减退6例, 意识模糊5例, 大小便失禁2例, 视乳头水肿11例, 癫痫1例。入院时均经头颅CT确诊, 血肿位于额颞顶52例, 额颞部8例, 额顶部6例, 其中双侧血肿3例。

1.3 治疗方法和结果

以上病例均采用钻孔引流术, 术后一般引流3 d~5 d, 术后症状体征改善68例, 术后1例症状无改善, 复查CT示血肿无变化。术后复查CT, 40例血肿消失无明显积血, 26例颅内少量积气、积液, 且<25 ml, 经治疗, 1个月后复查CT示积气、积液均基本吸收, 继发颅内血肿3例, 2例硬膜外血肿, 1例脑内血肿。

2 讨论

一般认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3周以上出现临床症状的硬膜下血肿, 以老年男性多见。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 绝大多数有轻微头部创伤史, 颅内少量出血, 而导致硬膜下血肿扩大的原因, 目前“血肿外膜不断出血的理论”为多数学者接受[1、2]。血肿包膜外层内微血管不断破裂出血和纤维蛋白过度溶解促进出血, 血肿局部的纤溶亢进是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因此手术中应最大限度清除血肿内的纤溶物质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恢复硬膜下腔的正常止血机制。

一旦确诊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应尽快予以手术治疗, 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 目前认为, 单孔和双孔钻孔引流效果无明显差异。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对全身系统影响小、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 使得高龄和复发并不成为手术禁忌证[3、4]。而本组发生再发颅内血肿, 考虑与钻孔引流操作不慎有关。1例硬膜外血肿行开骨瓣硬膜外血肿清除术, 术后治愈。1例硬膜外血肿量约13 ml行保守治疗。2例脑内血肿均量少, 意识障碍轻度改变、无明显颅高压、中线结构移位<0.5 cm者采取非手术治疗。为预防再发颅内血肿的发生, 根据笔者体会及结合文献, 在进行手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钻孔时定位要精确, 应选择血肿最厚部位。颅孔内的硬膜上的出血点以及骨孔缘止血要彻底, 必要时硬膜悬吊。颅骨出血也不能忽视, 以防当颅内减压后, 出血渗入骨板下, 使硬膜剥离, 形成硬膜外血肿。 (2) 骨孔前侧内板咬一斜面, 后侧外板咬一斜面, 使引流管尽可能地平行脑表面置入血肿腔, 避免损伤大脑皮质, 导致再发颅内血肿。 (3) 术中切开硬膜放血肿液时, 应缓慢减压, 避免引流过快, 脑压骤降, 造成脑膜与脑组织塌陷, 脑膜与颅骨内板分离, 造成其细小血管撕裂出血及对侧硬膜下血肿。同时防止血肿引流后受压脑组织血流量突然升高, 局部自身调节功能失调的血管破裂出血[5]。 (4) 引流管宜采用软硬适中的硅胶管, 笔者体会到咬骨钳咬除部分硅胶管侧壁形成侧孔为佳, 侧孔不超过硅胶管直径的1/2, 侧孔要光滑, 孔径为3 mm, 置管时侧孔不与脑组织表面接触, 以防止脑组织嵌入侧孔, 拔管时损伤脑组织, 导致再发颅内血肿。 (5) 冲洗时引流管置入血肿腔的最低位, 反复冲洗, 冲洗液以接近体温的温盐水为佳, 笔者认为术中如发现脑组织膨胀较快, 反复拔出、插入引流管易导致脑组织的损伤, 建议引流管置入后不宜多动。 (6) 置管时动作应轻柔, 可利用水流冲洗引导引流管头端, 以避免蛛网膜损伤而引发硬膜下腔积液及引流管插入脑组织, 而硬膜下积液又可以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6]。 (7) 骨孔处置入明胶海绵, 也可防止切口处的出血流入颅内或渗入硬膜外, 导致再发颅内血肿。 (8) 有文献报道尿激酶是一种外源性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主要能清除抵制因子对纤溶酶的抑制作用, 因此能溶解残留血块, 并且控制尿激酶总量小于5万U以避免诱发新鲜出血[7]。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常规复查头颅CT, 一旦出现下列情况, 及时复查头颅CT, 明确原因,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如: (1) 意识障碍加重; (2) 肢体活动障碍加重, 或出现迟发性的偏瘫失语; (3) 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 (4) 瞳孔出现变化的患者; (5) 引流管有新鲜血液或破碎组织。

笔者认为, 经过上述手术技巧的改进, 可大大降低颅内再发血肿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再发颅内血肿的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 均采用钻孔引流术, 术后出现硬膜外血肿1例, 脑内血肿2例。结果3例再发颅内血肿中1例硬膜外血肿行血肿清除术, 术后均痊愈, 1例行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脑内血肿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 定位要精准, 置管方向正确, 放液缓慢, 冲洗彻底, 避免术后再发颅内血肿。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再发颅内血肿

参考文献

[1]惠国桢, 韩莘莘, 兰青, 等.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机理的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2, 8 (2) :80

[2]何永生, 袁利民, 周家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构成及发病机理探讨[J].华西医学, 1995, 10 (1) :85~86

[3]Mark, Maedam.Surg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in500consecutive: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surgical outcome,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rate[J].NeurolMed Chir (Tokyo) , 2001, 41 (8) :371~381

[4]Ocsim, Toyama, Tamatanis, et al.Clinical factors of recurrent chronicsubdural hematoma[J].NeurolMed chir (Tokyo) , 2001, 41 (8) :382~386

[5]佘晓春, 陈勇军, 陈爱明, 等.钻颅单纯冲洗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4, 4 (3) :397

[6]张文川.慢性硬膜下血肿术中引流管安置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3 (2) :25~26

8.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护理分析 篇八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2年5月收治的84例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84例患者当中,死亡1例患者,死亡率为1.19%,余均痊愈出院。

结论: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病情较重,做好术前准备、加强术中配合以及做好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13-01

颅内血肿是临床当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患者受到创伤之后血液聚积于颅内的部位形成血肿,颅内血肿占到全部颅脑损伤的5%~12%之间,而重型损伤则占到30%~45%之間[1]。由外伤所造成的急性颅内血肿病情比较严重,而且病情进展速度较快,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的话,可出现脑疝等并发症,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当中,手术清除血肿为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加强术中配合,术后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护理,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本院2009年8月~2012年5月收治的84例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经过积极的围术期护理,治疗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有84例,男61例,女23例;年龄12~67岁,平均39.5岁;血肿部位:脑内血肿18例患者,硬膜下血肿27例患者,硬膜外血肿39例;受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1例,交通事故伤58例,其他伤5例;入院时患者状态:清醒17例,浅昏迷22例,深度昏迷45例;1例患者由于合并肺部较为严重的挫伤,在手术结束后第2天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为21~47d;平均34d。

2护理措施

2.1术前护理。

2.1.1初步处理。在临床当中,颅脑外伤所造成的颅内出血患者绝大多数均合并有比较严重的脏器损伤,因此当患者入院之后,必须要立刻送往抢救室,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评估,给予患者多参数监护仪进行监测。迅速建立1~3条静脉通道,同时给予患者吸氧,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注意患者的肢体活动、生命体征、瞳孔变化以及意识情况。同时清除患者的呼吸道与口腔当中的分泌物,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2.1.2术前准备。当接到手术通知之后,除了要按照常规的术前准备做好手术准备工作之外,还要准备好其他的相关用品:①准备好两个吸引器,检查吸引器通畅程度是否良好;②准备好电凝器、器械台、污桶以及头部托盘架;③准备好急救药物、心电监护仪、氧气以及呼吸机。

2.2术中配合。在手术过程当中,巡回护士与洗手护士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的工作,器械递接动作要既快又稳,严密观察各仪器的参数。在手术过程当中,巡回护士要在患者的身旁守候,仔细观察患者的尿量、血压、脉搏、心率以及呼吸等的变化情况,对患者的出血量进行估计,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主治医生以及麻醉医师进行处理。由于镇静止痛剂以及麻醉药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以及中枢系统等都有一定程度影响,在全麻之后患者的脑血管自身的调节功能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再加上手术的应激性刺激,在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变化[2]。因此,在术中必须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在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以及止血治疗,同时清点好手术用物。

2.3术后护理。

2.3.1引流管护理。仔细观察患者引流液的性质、颜色以及数量,同时记录观察结果。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固定要稳妥,防止出现松动脱出、堵塞或者扭曲等现象。如果发现患者的引流液变为鲜红色的话,说明患者有可能出现颅内活动性的出血,要告知医生进行处理。护理人员每天都要对引流袋进行更换,记录好引流量。在拔管的前1天,要夹闭引流管,观察患者的颅内循环有没有阻塞,患者的颅内压有没有再次升高等。夹管之后观察患者有没有不适出现,例如恶心呕吐或者是头晕头痛等症状。没有异常情况的话,告知医生可以给予拔管。在引流管护理当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3.2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严密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以及血压变化情况,如果患者的体温有升高迹象,要积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患者的体温,保护患者的脑细胞;如果患者脉搏的血氧饱和度下降明显,提示组织缺氧,此时改变患者的吸氧方式,加大氧流量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况;如果患者有呼吸不规则、血压升高等情况,此时可以考虑为即将发生脑疝,要及时报告给医生进行处理[3]。

2.3.3呼吸道护理。术后嘱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头部偏向健侧,给予氧气吸入。在本组患者当中有2例患者在术后第3d出现了喉头痰液积聚,导致患者的呼吸变得缓慢,每分钟为5~10次。给予患者气管切开,帮助患者进行吸痰与通气。将患者的气管切开之后,套管的固定松紧要适宜,而内套管要每隔3~5h进行消毒1次。每天对消毒吸痰的用物都要进行消毒工作,吸痰管用过之后就要更换。在吸痰的时候护理人员的动作要轻柔,吸痰完毕之后使用两层无菌纱布覆盖于内气管的套管口上面,并要保持纱布的湿润,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吸入空气湿度。

3讨论

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情较重,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术后担心自己会留有后遗症等问题。在术后要与患者热情交谈,告知患者经过清除血肿手术之后,患者在休息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健康,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肢体功能以及语言锻炼,同时给予患者理疗以及针灸等治疗,促进患者功能快速恢复。另外,在护理当中,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执行,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参考文献

[1]卢明云.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护理[J].中外医疗,2012,04(05):140-142

[2]候智容,徐春梅,姚柱,庄少芬.外伤性急性颅内血肿手术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05(20):183-184

9.颅内血肿 篇九

[关键词] 围术期护理 微创术 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19 -(2011)02-22-03

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致死及致残率都很高。近年来 ,国内 临床中开展了一种清除颅内血肿的新方法,即微创清除术,其原理是在CT定位血肿部位后, 利用电钻驱动,应用针形血肿粉碎器及生化酶技术将固态血肿降解液化成悬液,通过引流清 除血肿[1]。然而,微创血肿清除术临床疗效的实现离不开围手术期护理,围术期 精心有效的护理对患者的转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56 例颅内血肿患者实施微创血肿清除术,通过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为 进一步提高此类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来自于我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实施颅内血肿微创引流清除术患 者56例。其中男34例,女22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年龄为37~78岁,平均60.73±8.44岁 。所有患者经头颅CT检查估算出血量在30~90mL,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29例,额枕叶皮质下 血肿9例,脑室内出血11例,丘脑出血6例,小脑出血1例。出血量30~50mL 18例,50~70mL26例,70~90mL 12例。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环境准备 手术前,保持术区清洁,术前1小时对术区进行紫 外空气灭菌。根据手术医嘱,确保所有抢救、检测仪器呈备用状态,备齐所有药品及颅骨穿 刺用品,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做好备皮,术前检查、交叉配血、留置导尿管,保证手术顺利 进行,协助医生完善各类辅助检查,并记录患者术前生命体征。

2.1.2 患者准备 了解并评估患者意识状态、认知感知、感觉运动等方面 信息,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疾病相关知识并简要介绍手术治疗相关过程及效果,讲解术前 、术中、术后的风险、注意事项和预后,对患者家属及意识清醒患者有针对性开导以消除恐 惧与紧张心理,稳定其情绪,建立治疗信心,取得患者和家属信任和积极配合;对昏迷患者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随时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变化。

2.2 术中配合 协助患者卧于手术床上并固定其体位,根据CT报告,常规 消毒穿刺部位。术中严密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及肢体活动状况,密切观察呼吸、脉搏、 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保持呼吸通畅,加强对呼吸道的管理,安抚患者维持稳定情绪,避 免患者情绪激动引发血压升高加重病情,记录抽出血液颜色及量的情况,根据出血凝固情况 注入尿激酶,做好引流护理,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

2.3 术后护理

2.3.1 病情观察 者取平卧或健侧卧位,保持安静,待生命体征平稳后, 微抬高床头10°~15°,防止误吸,记录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严密监测患者血压,确保血 压维持出血前原有水平。血压略高可通过微调高床头至30°~45°,血压略低可微调低床头 ,血压高者,则使用降压药物,降压期间每隔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保持降压平稳;根 据患者呕吐、结膜水肿、眼底检查及头颅CT判断是否出现颅内压升高、颅内水肿及水肿程度 ,并提供脱水药物;接受微创术的患者,常见体温升高。术后每日测量体温4次,体温在39 ℃以上,使用电脑控制降温仪,或0.9%冰盐水保留灌肠,体温于38℃~39℃之间,可给予 物理降温,降温期间每30分钟测量体温1次,并观察患者皮肤颜色及降温效果;每15~30分 钟查看患者瞳孔及意识状态,如发现瞳孔大小变化,或意识由清醒转为障碍,或障碍加深, 提示病情加重;定时查心电图,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护,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并处理 [2]。

2.3.2 呼吸道护理 注意观察患者呼吸节律和频率变化,保持呼吸道通 畅,给予吸氧,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气道,遇 痰液粘稠不易抽吸者给予超声雾化吸收,对昏迷患者及舌后坠者,必要时尽早行气管切开术 ,并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2.3.3 引流管与穿刺管护理: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与颜色,引流 管高度固定在穿刺点以下,保持引流通畅,如发现引流不畅,检查有无管道扭曲、受压和血 块阻塞及引流管脱落情况发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引流管的观察要遵循“二严格、二注意 、二防止、二认真、二按时”的护理重点[3];避免引流液逆流,防止逆流感染, 更换引流袋式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确保穿刺针上敷料干燥无污染。

2.4.4 并发症护理 头部进行亚低温治疗,以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耗氧量 ,以减少脑水肿、脑疝的发生;严密监测患者是否有颅内再出血,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障碍 加重、烦燥不安、头痛或头痛加剧、恶心、呕吐等临床指征,并观察引流液有无新鲜出血指 征,并在护理过程中注意防范一切可能引起血压或颅内压增高的因素,一经发现异常及时报 告;对患者每次冲洗、换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采用湿法清扫,定期开窗通风,并严格限制 探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减少造成颅内感染的可能,一旦确诊颅内感染,足量使用高敏感 性抗生素;护理过程中保持床铺干燥平整,并根据皮肤情况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避免 发生褥疮。

2.3.5 饮食护理 术后待患者恢复肠鸣音时,清醒患者可进流食,昏迷 患者鼻饲饮食。食物温度控制在39℃~41℃之间为宜。鼻饲之前充分吸痰,鼻饲速度不可过 快,防止发生鼻饲饮食反流。鼻饲后短时间内尽量不吸痰与扣背,避免引起呕吐。吞咽反射 恢复后,用勺喂水确定吞咽功能正常后逐渐进半流食至普食。

2.3.6 指导康复训练 术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及神经意识状态改善后,及早 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以降低致残率,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康复锻炼应循序渐进,由 易到难。

3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明显好转22例,好转31例,未愈或死亡3例,其中1例死于多脏器衰 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心脏疾病。无1例血肿复发。应用统计软件SPSS18.0对该组 资料治疗前后Glasgow评分[5]进行统计,治疗前Glasgow评分平均为9.37±3.69 ,治疗后Glasgow评分平均为12.85±1.80,经配对样本t检验,t=4.019,P<0.01 ,差异具有显著性。

4 讨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有效地引流血肿,迅速缓解血肿压迫,降低颅内压,手术风险低、损伤 小、安全性高,然而,微创血肿清除术临床疗效的实现离不开的围手术期护理。在本研究中 发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取决于精心与严密围术期护理过程,提高颅内血 肿微创清除术围术期护理质量可使颅内血肿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提高生存质量。

5 参考文献

[1]王秋生,马修尧,李永奇等.穿刺液化技术在颅内血肿中的应用[J].中国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4):186

[2]赵群,外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0 

[3]关宪生,冯力,陈建中.颅脑外科术后引流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 册,1997,13(6):106

[4]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3

[5]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2 

10.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治疗分析 篇十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均来自2005年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78例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患者, 男55例, 女23例, 年龄35~72岁, 平均46.2岁。其中因车祸伤44例、跌伤19例、打击伤15例。就诊时间大部分为伤后lh~7d, 平均20.3h。所有患者中, 无昏迷症状13例, 继发昏迷21例, 脑疝39例, 癫痫5例, 合并脑脊液漏、颅神经损伤、失语、颅骨骨折、气 (血) 胸、肋骨、四肢骨及骨盆骨折等10例。肾功能不全、慢支、肺气肿者25例, 在受伤后出现血糖升高、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失调54例, 凝血时间延长7例。对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后, 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20例, 迟发性脑挫裂伤17例, 多发性颅内血肿l5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1.2 治疗方法

78例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患者, 有26例患者采用脱水、止血、营养脑细胞、部分用激素、高压氧及中医等非手术治疗措施。5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 其中有15例采取钻孔引流和尿激酶溶解血肿引流, 8例采用碎吸, 14例采取一侧去骨瓣减压, 10例双侧去骨瓣减压, 另外有5例采取一侧骨瓣减压与一侧骨瓣回纳相结合治疗的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以 (x-±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本组资料显示, 78例住院治疗的患者, 平均住院49.8d, 有18例患者治愈, 根据GOS治疗分级:良好13例、中残10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5例, 有23例死亡 (30%) 。在52例手术的患者中, 有15例患者治愈, 显效16例, 无好转12例, 手术死亡9例, 治愈率为59.61%;而非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 采取脱水、止血和脑细胞营养等保守治疗, 患者无明显改善, 可见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效果要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

3 讨论

3.1 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断

本文所指脑挫裂伤, 是指脑部挫伤和脑部裂伤2种外伤性脑部损伤的统称。在临床表现上, 若症状较轻, 患者不存在原发性的意识障碍, 若症状较重, 患者可处于深度昏迷的状态, 甚至因脑部组织严重废损导致死亡[1], 脑挫裂伤患者可在不同时间出现颅内血肿的症状。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CT检查, 共发现20例患者有迟发性颅内血肿, 15例多发性颅内血肿。有的患者因挫裂伤部位较小, 且颅内血肿量不大, 则患者初步观察生命体征尚可,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常在l周时间内, 尤其是3d内病情有较大变化。如果患者挫裂伤情况较严重, 颅内血肿量偏多, 或者血肿部位呈现逐渐增大趋势时, 患者的病情很难控制, 往往极有可能迅速导致脑疝。因此, 在对脑挫裂合并颅内血肿患者进行诊断时, 切不可因患者初期症状轻而不予以重视, 所有患者都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 对意识反应慢、情绪躁动者尤其要尽早行CT检查。若患者症状符合各项手术指征, 要及时、果断的进行手术治疗。

3.2 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的形成机制

在本组资料中, 经CT检查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一脑萎缩, 脑室内缓冲的空间较大。从形成机制上分析, 由于患者在早期脑部的挫裂伤病灶不大, 且颅内血肿量少时, 临床症状不是非常明显。但当脑部水肿、颅内血肿情形加重, 可致颅内压陡升, 引发了压力填塞效应, 使得脑部的出血部位得到控制。在经过系统治疗降低颅内压后, 由于压力填塞效应的减轻或消失, 原先遭到损伤的血管部位将重新成为出血部位, 并产生新的血肿[2]。本组患者共有迟发性颅内血肿20例, 迟发性脑挫裂伤17例, 占所有病例的47.44%。

3.3 高压氧治疗的作用

在本文中, 对部分患者进行了高压氧治疗。这些患者属于刚从昏迷状态中清醒过来者或有部分功能缺损者。当这类患者处于生命特征稳定状态, 应及时采取高压氧治疗方法, 每个患者具体疗程长短, 应视其身体恢复决定。实践证明, 在条件的允许的情况下, 及时的进行高压氧治疗,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修复因血肿受到损伤的神经功能, 大大缩短了治疗过程。

总之, 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的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并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方法。在有条件的医院应进行积极的高压氧治疗。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23~324.

[2]赵继宗.神经外科手术精要与并发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99.

【颅内血肿】推荐阅读:

颅内肿瘤07-09

上一篇:2020幼儿园后勤部门工作计划下一篇:参观记作文900字 走近珊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