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探索

2024-10-29

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探索(精选11篇)

1.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探索 篇一

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6月上旬,省委书记罗清泉来十堰市调研工作后指出:要大力支持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努力把“城镇带”建设成为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石激起千层浪,省委的重大决策引起了我市上下广泛一致的认同和共鸣,极大地提高了山区人民发展的信心。为破解我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山区县市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找到了最佳突破口、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找到了新路子。

一、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前景美好

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以305省道为主轴,西起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东至房县城关镇沿线173公里范围内的呈现带状分布的城镇群。一线贯穿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城、15个乡镇的城镇带。总面积2570.85平方公里,占三县总面积的21.4%;总人口74.59万人,占三县总人口的56.6%。经济总量占三县经济总量的83%,是三个县人口密集区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带。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前景美好:通过示范区建设,力争3年取得明显变化,5年建成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山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到2013年,初步建成以3个县城为中心、15个乡镇为重点、150个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体系、覆盖区域内所有村落的交通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功能相对齐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百公里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新农村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带。到2015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雏形初具

近年来,竹溪、竹山、房县两县按照省委“一主三化”和市委“一统三分”重大战略部署,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方针,结合县情实际,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竹溪县大力实施“百里长廊”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百里城镇带”,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竹山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等“五化”步伐,实施水电大县、矿业富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经济强县的“五县”共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1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房县紧扣“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借力发力、提速进位”的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大项目、大招商、大旅游、大交通。因地制宜,形成了以305省道为主轴的“烟、菌、药”三大产业和“养、茶、果”三个辅助产业。三县从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新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山区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路子,由305省道“一线串珠”的横跨竹溪、竹山、房县的百公里城镇带初具雏形。

三、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

1.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是统筹山区城乡一体化的最佳突破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是我市最大的市情,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途径。如何推进山区城镇化建设,促进山区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道急需破解的新课题。作为在全省山区县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三县”,通过建设竹房城镇示范区,可以在全省与竹山、竹溪、房县同类型的县市中,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提供可资参考和借鉴的措施和办法。进而为全省山区县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先导、促进作用。

2.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是推进山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打造样板点,培植示范带,才会收到统筹城乡、协调共进的实际效果。对于鄂西北山区县来讲,与平原地区相比,由于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的掣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在空间布局上合理规划一批集镇,在功能设施上改造整治一批集镇,高起点定位,大手笔推进,努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从而发挥城镇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磁场辐射效应。

3.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是提升山区县市对外形象的重要手段。竹溪、竹山、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是鄂、渝、陕三省市毗邻区域的边贸“口子县”。近年来,周边毗邻县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赶超势头日趋强劲,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在当前形式下,建设竹房城镇示范区对于提升山区县市、乃至湖北省的良好对外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基础,规划要先行,高起点规划是高标准建设的前提。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既有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又有精神文明创建等“软件”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后,搞好规划论证,做好总体规划与行业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实用性。

二是必须坚持区域统筹。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类指导,分、分阶段、分项目,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确保各项建设科学实施、有序推进、取得实效。防止各自为战,防止条块分割。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协调统筹示范区科学发展,实现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全方位、全流域、点面结合的区域统筹。

三是必须坚持产业指导。城镇带建设的核心是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生产发展、农民增收。重点是拓展优化土地空间,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提高资源承载能力。目前,305省道沿线三个县的18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行政村60%以上都是特色产业专业村,但产业的总体规模不大、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影响和制约了整体工作的快速推进。因此,示范区建设必须坚持把培植特色致富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手段。

四是必须坚持改善民生。优先解决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环境问题。始终坚持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愿意参与、最容易见效的具体问题入手,通过推进农村水、电、路、医、教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入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使群众在城镇带建设中广泛收益,享受建设成果。

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要发扬“敢为人先、大胆改革、先行先试”的精神,从政策、制度、机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山区建设城镇带是新生事物,要结合地域实际,用创新、发展的眼光科学规划、建设示范带。

六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示范带建设要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群众共享为目的,充分发挥群众创造性,尊重群众意愿,激发群众热情,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必须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形成班子团结、上下联动、共谋发展的局面,防止上急下疲、上热下冷,为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增添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山县委办公室

2.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探索 篇二

1 企业化管理村庄的优点

1.1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

农村企业化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民取得与市民平等的地位,通过组织化的集体行动来表达集体意识,在法律框架下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效控制乱收费现象;可以提高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在村民和政府之间搭设起理解与沟通的桥粱,构筑二者间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平台;可以将农民和城市居民同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大大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聪明才智,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企业化农村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城市资金与农村资源的互动,实行合作、合资、独资等多种形式拓展生产经营组织,促进城乡的交流,拉动城乡的贸易。这些企业或组织为村民提供了在自家门口赚钱的机会,村民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劳动。这样就只有企业经营差别、收入的差别而无户籍等的差别,人们将不存在对农村的偏见与对农民的歧视,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由于制度、市场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障碍,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再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也使得农村吸引外来高级、专业人才入村就业成为可能,这种人力资本优势互补的人员双向流动,既有助于加快城镇化的建设步伐,也为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有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缩小东、西部差距

农村企业化,使得农村以企业主体身份直接进入市场,消除了由于行政权力和计划过多过滥导致的条块分割、管的过严过死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将极大促进农产品、农村金融、技术信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市场的发育,有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农村物流业的发展。这样一来,东、西部才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布局。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将失掉比较优势,统一市场条件下,中、西部就能从东部让出的农产品市场中获益,形成东部拉动中、西部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避免东部直接从国外进口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循环,使中、西部无法受益,东、西部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1.3 有利于发挥自然优势、优化要素组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异质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别,企业化管理村庄应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区域化布局,扬长避短,有目的的避开“小而全”、“大而全”和地区产业结构雷同的弊病,改善产业布局状况,促进地区间的分工协作,推动农业社会化大生产,进而带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企业化农村将以生产商品为目的,不再是自给自足的简单再生产。企业同市场的紧密联系可有效避免小生产商品率不高的弊端,从而优化产业结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曾指出:“要大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村企业化一方面有助于农业通过市场调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而农民经济合作社、农业专业化组织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形成。

1.4 有助于农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是流通部门,在供需杠杆的作用下企业化农村会有计划的持续批量购进外部生产生活辅助材料、卖出农(副)产品和加工产品,从而大大加速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的发展。二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居民服务和公用事业等。农村体制企业化将“公司法、合同法、企业法、劳动法”引进农村,促进农村的法制化管理;农村生产企业化使村庄和企业一样,要进行会计成本核算,要受到股东和国家审计会计部门的监督,因此,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组织将得到蓬勃发展,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更趋于完善;农民身份企业化后,村民和企业员工一样拥有个人终生医疗和养老账户,充分享受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的益处。三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科研,生活福利事业等;企业化了的村庄可以有自己的学校、职工培训中心、科技研究室、文艺宣传队、图书室、街心广场、健身场地、电影院、老年活动中心等。诸多设施条件使村民的物质文化得到极大丰富,自身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1.5 有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化管理村庄后农户规模狭小的弊病将得到根除,能够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形成大规模生产格局,充分享受集约化、机械化、专业化生产的好处。企业化管理使各项生产和工作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降低投入要素的成本。由民间资本投资形成的农业法人主体,通过把农产品的产、供、销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充分发挥禀赋优势,在企业信息部门及时准确信息指引下,做到产品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廉,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

1.6 有助于农村生态建设

旧农村是遍地柴堆、粪堆、垃圾堆,无用的秸秆用火点,白色污染满天飞,威胁生态的同时对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新模式下,势必兴起一批特殊行业、引进一批生活辅助设施,把原本“无用”的东西“变废为宝”。例如:食用菌产业可以把原来用于烧火的稻草、麦草、米棒子变成食用菌赖以生长的菌肥;原来用途单一的粪便还可以作为产生沼气的进料和日光温室的生态有机肥;机械化作业不但减少了传统农业的工序,节省资金,还把原来火处理污染环境的秸秆还田,变废为肥。加速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新农村建设步伐。

2 企业化管理村庄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可行性分析

2.1 企业化管理村庄理论上可行

从国家政策看,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六年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大、2009年“两会”都把“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各地方政府也都因地制宜的制定了各地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并提供优惠的政策条件。从HJ高科技管理的优势条件分析,HJ高科技管理模式(1)在新农村建设中可解决以往模式不能解决的资金、人才和土地权属关系问题与政府行政管理难以解决的“三大矛盾”(平等就业权力+竞争上岗解决农村家族派系矛盾问题、按股分红解决农村集体资金的分配矛盾问题及建设可持续运营项目解决农民可持续性增收问题)。从公司化农村建设平台优势条件看,充分发挥城市市场与农村基地的互动作用和充分发挥城市资金与农村资源的转化作用,形成城乡互动,城乡双赢的效应。从地理优势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很多农村具备区域异质性优势,存在巨大的投资潜力。

2.2 企业化管理村庄现实上可行

企业化管理村庄模式的提出虽然不早,但其实践却是先行的,尽管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总体上还是成功的,为国家、企业、村庄和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实惠。例如: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这个1961年只有667人的小村庄,在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通过组合周边村庄,引进外来人才,实行企业化管理,到1980年就成为中国首个“亿”元村,今天更是已发展成为拥有钢材、纺织、生态农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和3.5万人口的“大华西”。2007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人均资产过百万,人均收入8万元。村民家家住别墅,开小车,享受到了“幼有所托、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完善福利制度。诸如: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山东省烟台市南山村,江西省南昌市进顺村,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等都是成功的先例。

2.3 企业化管理村庄相对传统模式的比较优势

企业化管理村庄的新农村模式,既保留了“原有农村”风格,又体现了“现代城镇”的管理;既是农业产业化生产,又是企业化经营;既能快速提高村民收入,又能有效地发展集体经济;既增强村民抗风险能力、提高村民信贷能力,又能获得规模化收益。企业化管理村庄的新农村模式通过“董事会”运作,促进统筹管理而实现民主管理;通过“企业化”运作,变村民为“股民”,既有薪酬收入又有股份分红;通过“整合运作”发挥资源和资金优势,减少村民之间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规避农产品产销与市场脱节的发生,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投资收益。企业化管理村庄的新农村模式实行“城乡互动”,既能充分发挥城市市场与农村基地的互动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城市资金和农村资源的互动作用;既能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又能保障无劳动力的弱势村民利益;企业化农村“托管银行”既能整合社会资金,又能整合村民闲散资金建设自己的家乡,有效提高社会资金利用率。综上所述,容易得出企业化管理村庄的新农村模式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的,但是企业化管理村庄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从典型村庄入手开展试点,然后再慢慢推广。急功近利,只会适得其反。

3 企业化管理村庄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思路

企业化管理村庄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内生的、自发的制度变迁。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分析模式运行中可能遇到的五大障碍,并提出相应对策。

3.1 土地流转问题及对策

农村企业化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相对集中,其核心是土地的流动和集中。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且已把承包期由原来的30年延长至70年。如何在这个前提下,实现土地流转,完善中国农村的土地经营制度,是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一方面,农村企业化必然伴随着一场土地兼并过程,处理不好会导致大范围的土地私有化、新型“地主”和大量“三无”农民的出现,极大地损害农民利益。进而引发耕地保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三方面的问题。土地私有化必然使以行政行为为主的耕地保护措施弱化、保护成本增加,势必造成部分农业用地非农化,使农用地形势更加严峻,加上我国占世界1/5的人口负担,粮食安全问题堪忧,进而社会稳定堪忧。另一方面,不是所有人同意把自己经营的土地转让给别人,土地流转速度很慢,集中程度不高,为企业化管理村庄模式提出了挑战。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在安徽小岗村考察时指出:“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它的提出为土地改革指明了方向。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主要有:转包、出租、借用、互换、转让、入股等。不管如何流转都不得以损害农民利益为前提,建议把农村的土地重新划分为口粮田、机动田和集体土地。“口粮田”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禁止流转;“机动田”则可以在不违背《宪法》、《土地法》规定前提下,按人均享有、人均占有的“股田制”原则,股份量化给农民,并发给农民土地股权证书,农民可以凭证书把土地承包出去,定期收取承包费或者直接入股公司形成个人股;“集体土地”为村集体所有,可以直接入股形成集体股。村委会集体股份、村民个人股份和企业投资股份形成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收益,按股分红,各自获利而有效解决问题。“股田制”不但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也使得土地流转市场更加有序。流转土地的农民还可以到企业就业。让土地真正成为联系农民和企业的利益纽带。

3.2 资金来源问题及对策

缺少初始资本和贷款资金是困扰农业企业迅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银行对农业企业存在歧视现象、不少农业企业信用缺失,加上国家对农村信贷的限制,使农村企业通过正规渠道得到一定贷款还很难。这反映了现行的农村信用社不能“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村民之间有利息或者无利息的非正式借贷,成为农业生产信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World Bank,2000)。另一方面,缺乏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和风险补偿机制,使投资者顾虑重重。

其对策:一是农村金融组织应把农村企业与工业企业同等对待,在贷款方面消除对农村企业歧视。应当适当松动对农村信贷的限制,建立基于制度的操作规范,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其审查贷款、保证偿还、使用信贷记录和信用等级、建立和稳定会计及报告程序、评估资产和抵押、建立抵押物的转卖市场等各方面的能力,减少呆账、坏账的发生率。二是运用HJ高科技管理理念和公司化农村建设平台实行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让企业投入启动资金,进行项目招商引资产生专业公司,将公司资产抵押贷款和整合社会资金而解决资金问题。三是健全农村投融资机制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如:考虑发行农业建设债券、农业企业债券和专项债券等,积极拓宽农业企业投资渠道。建立激励保护机制,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引导多种资金流向农村的优惠农业投资政策,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和“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原则,鼓励和吸引各种资金投向农村,同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吸引趋利性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四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建立诸如农村风险基金等专项基金和开展农村保险工作,解除农村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投资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3.3 农业企业家来源问题及对策

人力资本在制度选择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具有创新精神、市场意识的企业家是企业的组织者、创新者和决策者,是推进农业企业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家的短缺必然导致经营管理落后,资源利用不充分,必然延缓农业企业化的进程。目前,农业企业家短缺是我国农村企业化进程面临的突出现实问题。这归根到底是工农差别、城乡差别造成的。基于这个因素,农村的青年优秀分子大都通过考学、参军等方式跳出农门,远离农村,代代累积下来造成农民的总体素质偏低、农业企业家有源无水。

其对策:一是“请进来”。一方面把从村子里走出去办企业很成功的企业家请回来,利用他们多年在外打拼的市场眼光结合村子的要素禀赋,把经营村子当作他们公司的一个项目来经营运作,使公司与村子建立良好的利益衔接机制,有效解决人才、资金和技术等问题。如:安徽省凤阳县赵庄村就是通过这一方式在经营,且效果显著。另一方面是建立与城市员工一样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吸引有志专门人才入村就业。如:北京市及其他省区近两年实行的“村官制”(从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入村当官)就很值得借鉴。二是“派出去”。村庄与高校联姻把有潜力、有基础的员工派出去开展文化知识、农业科技、工业技能、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内外贸业务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把员工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熟练技工、企业管理人才,学成后回村效力。如:河北省实行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是运用HJ高科技管理理念和公司化农村建设平台,按市场化运作与城市对接,与市场接轨向社会招聘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四是努力转变大学毕业生的思想观念,建立对应的利益补偿机制,鼓励他们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人们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如:国家实行的“三支一扶”工程。

3.4 技术不足问题及对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企业化经营的发展毋庸置疑受到技术不足问题的困扰。要想从农村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科学技术的跟进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如今农村土地分散,规模小,信息困乏等都制约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针对此,一是积极开展农村企业化管理,把各要素优化组合,通过农村和龙头企业联姻,把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农村,指导和管理农村的发展。二是通过农村、农业与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直接联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拓宽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以直接入股农村企业,使得一方面加强了农业科研自身“造血”能力;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达到互利共赢局面。

3.5 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及对策

农村企业化经营过程的进展快慢受非农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速度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越多,土地流动和兼并的可能性就越大,农村企业化经营的发展就可能越快。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过亿,而且随着企业化的发展还将增加,在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和妥善安置的情况下,势必影响农村企业化进程。

其对策:一是“内部转移”。不断扩大农村企业产业链,尽可能多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变农民身份为企业员工。二是“外向转移”。(1)以“户口换土地”,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转非的成本。对在城市或城镇连续从事3年以上正式工作的农民工予以户口登记,同时撤销原所在地户口,把农民“买走”。(2)以“就业换土地”,对连续在乡镇企业或其他非农产业连续工作5年以上的,应对其原家庭承包土地作出必要调整,“请走”农民。(3)以“机会换土地”,对上学、打工的农民,也应调整相应的土地,“送走”农民。当然,前提是相关部门应按章程和相关政策给予必要补偿,让农民离得放心、离得开心。

3.6 企业化管理村庄的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

企业化管理村庄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应该因地制宜的灵活选择多村联体型、工业拉动型、农业产业型(股田制)、旅游文化型、生态观光型、山庄休闲型、矿产资源型、产业联动型(产供销一体化)、山区组合型、民族手工艺型等模式或者组合式类型,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线图来实现(图1)。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归根到底是“农民发动、企业参与、政府推动”的过程,尤其是农民思想现代化的过程。企业化管理村庄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秉承“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现代化理念,在政府合理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作用下必然可以通过以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造农村、以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农村、以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农村、以企业的文化精神引领农民的方式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要:本文从企业化管理村庄的优点、比较优势入手,结合模式运行的理论和现实条件,阐明了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可行性。分析了模式运行中可能遇到的五大障碍,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找到一条以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造农村、以企业的管理方式管理农村、以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农村、以企业的文化精神引领农民的“农村企业化”道路。

关键词:企业化管理村庄,农村企业化,新农村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周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企业化[J].甘肃农业,2006(01):28-29.

[2]王世录.关于中国农村“企业化”的研究报告[J].农村经济,2008(04):114-116.

[3]张杰.发达国家农业企业化的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7(04):116-118.

[4]李丽玉.实现农村企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甘肃农业,2006(06):8-9.

[5]甫永民,赵福春,郭英.农村企业化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优先选择[J].陕西农业科学,2004(01):45-47.

[6]郭大山.HJ高科技管理模式介绍[EB/OL].[2009-2-19].http://www.gshxnc.org/E_ReadNews.asp·NewsID=111.

[7]冯涛.农村企业化经营初探[N].中国贸易报,2007,(2007-05-31).

[8]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J].农业经济,2001(01):10-12.

[9]李达球.论农业企业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291-293.

3.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探索 篇三

关键词:土地置换;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34-2

0 前言

土地置换工作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抓手,搞好土地置换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对于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提高和改善我县农村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起着积极影响。霍山县下符桥镇新农村示范点圣人山村土地置换项目是经安徽省政府批准的霍山县第一批次建设用地置换项目,是县委、县政府针对该镇地处横排头淹没区水平线以下的地势低洼和涝灾频发地区而实施的民生工程,也是该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

1 主要做法

根据县政府有关精神,该镇按照“自愿、合法、有偿”的原则个“统一规划、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综合开发”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置换工作。为此该镇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1 基础工作做得细、做得好

如成立专门组织,宣传政策,确保宣传到位。并及时召开动员会,广泛宣传政策,认真征求意见,实现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为了使这项民生工程能真正惠及该镇低洼区的农民,为此镇政府对项目区的村民组进行了逐户调查土地权属、地类等,确保不错、不重、不漏。

1.2 实施科学的规划设计

在安置点的选择和规划设计上坚持“合理选址,科学规划”的宗旨和“尊重民意,合理选址和规划先行”的原则。为此镇村干部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通过召开座谈会讨论,反复听取广大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会同县国土局、规划局及搬迁户代表,确定搬迁安置点。并交县规划局进行规划设计,力求做到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3 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资金不足

据测算,完成首批易涝地区农户的搬迁安置工作,资金的需求量大,因而县项目工程领导组通过多种途径来筹措资金;如使用置换计划的用地项目已收取的报批费用;水务部门争取的洼地治理移民搬迁补助资金等,从而短期内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

1.4 组织土地复垦,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推动城镇化进程

居民搬迁后,应按照建设用地置换复垦方案,由县国土局和该镇政府共同实施复垦,两年内完成复垦任务。对于复垦的土地采取招标的方式招标进行承包,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和产业化经营组织集中,从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

1.5 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对于安置点的建设,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高起点、高品位”的要求,加强对规划的搬迁安置点的供水、供电、排污、道路、通讯、绿化、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实现一次性配套到位,完善小区的硬环境。同时,积极推进新农村社区化管理,成立社区管理机构,拟定社区公约,实现民主化管理,提升小区的软环境,着力将安置点打造成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2 意义及成效

2.1 有效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和零散村庄进行综合整治,较好地解决了村庄用地存在的分散、零乱用地粗放等问题,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有利于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现代化。

2.2 有效地解决了建设用地指标

本批次建设用地置换项目可置换近500亩用地指标,用于全县城镇、工业企业建设,对于推进我县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2.3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通过对项目区内居民实施统一规划,整体搬迁和集中建设,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因此,建成后的每個安置点都将是集安置房建设和水、电、路、通讯、排污等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高标准住宅小区,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更好的促进了民生工程的实施,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2.4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土地置换项目的实施,将其转化成农民进城就业创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同时也实现了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有效配置,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从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下符桥镇建设用地置换项目是通过土地置换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区群众彻底摆脱洪涝灾害的危害,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善当地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土地置换中,农民自愿是前提条件。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农民都能意识到土地置换后所带来的巨大改善,由于传统意识浓厚和狭隘的个人利益,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在旧房拆迁、补偿、搬迁等方面较为被动、主动性不强,这给项目的整体推进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把农村变为社区、农民变为市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更是一项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内容。

3.2 项目本身的局限性

此次的土地置换和土地开发都在该镇的圣人山村完成的,它是以洼地治理为前提,这是由圣人山村的自然地理位置决定的,因而在政策、资金支持、规划、各部门配合方面并非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此次的土地置换是在我县地势较为平坦、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范区,紧邻县城,区位优势明显,这对于我县占比例较大的深山区要实施此项工程则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

4 建议与思考

4.1 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促进农村各项工作良性互动

要组织人员开展调研,摸清适宜土地置换的区域。在此基础上,结合镇村总体建设规划,编制土地置换与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土地置换项目的模式和任务。土地置换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土地置换工程中,要加强民生工程资源整合,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规划时要与中心村建设、集镇建设、工业集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水利兴修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用规划整合这些工作,统筹兼顾,捆绑推进,争取到更大的政策支持。

4.2 把握关键,攻坚破难,实现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又稳发展

在土地置换工作中,调研普查、项目编制、土地整理和上报审批是四个阶段,也是四个关键。在调研普查阶段,要深入现场,摸清实情,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项目编制阶段,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综合考虑复垦成本、置换成本等因素,排出项目实施的轻重缓急,抓大放小先易后难,循序推进。在土地整理阶段,要严格按规划好的方案;要制定更加优惠的安置补偿办法,让农民得实惠;要做过细的群众工作,让农民乐于拆迁、愿于聚居、安于生活。

4.3 要把推进土地复垦置换工作放到拉动内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经济建设的全局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土地置换复垦工作,要立足全局,长远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4.4 要逐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搞好土地置换工作也要从当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因此不仅要落实当地农民的就业、创业。同时也要把当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实现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努力朝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4.5 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制定并实施当前推进土地复垦置换的实施方案 逐步制定、修改和完善土地复垦置换工作计划和远景规划,并加以持续实施。

4.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探索 篇四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06年全县农村工作会议。这次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将传达贯彻党中央、自治区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安排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增收,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抓好我县“三农”工作,全面

推进我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希望大家深刻领会会议精神,并结合各地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2005年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回顾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大力推进“2个135”农业丰产增效工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开展工作,克服了禽流感、非典疫情、持续干旱和特大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平稳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甘蔗、桑蚕、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产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气象、农机的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村特困户“低保”救助、“五保户”供养制度的建设与管理不断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统计,2005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农业增加值达11.01亿元,农业总产值对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达45.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86元,比上年增加378元,增长17.1。

(一)战胜严重干旱及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去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挥决策下,全县上下全力以赴,勇斗洪魔,连续作战14天,夺取了抗洪抢险的阶段性胜利,全县的85座中小型水库经受了超标准洪水的考验,发挥了关键的削峰蓄洪作用,各水库共拦蓄洪量3100万立方米,减免农田受灾面积4.98万亩,减免受灾人口4.50万人,减免其它设施受淹53处,避免经济损失3.50亿元,发挥了巨大的防洪减灾效益,有效地减轻了洪灾损失。

至去年7月25日止,全县完成水毁水利渠道修复198公里,引水坡坝修复103处,水毁水库修复8座,累计完成各类水毁水利工程修复2862处,累计投资704.72万元;共恢复灌溉面积18.971万亩,解决人饮困难0.83万人。经过艰苦奋战,全县水毁水利工程全部修复通水,确保了晚稻能及时用水,不误农时。工作成效得到了自治区、市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

我县紧紧围绕市里“2个135”农业丰产增效工程,按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稳定粮、蔗种植面积,重点发展优质优价谷和和高产高糖良种蔗,大力发展桑蚕业、优质水果、速丰林,抓好秋冬菜开发,加快发展木薯生产,抓好农产品流通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1、粮食生产略有提高。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60.09万亩,占计划的100.15,同比增长1.6。其中秋粮面积25.46万亩,增长2.21,总产7.29万吨,增产1.67。水稻播种面积45.71万亩,增长1.62。其中早稻25.23万亩,增1.77;晚稻20.48万亩,增1.44。玉米播种面积5.77万亩,增长7.25。其中春玉米4.37万亩,秋玉米1.4万亩。豆类播种面积5.56万亩,减1.94。杂粮播种面积3.05万亩,减2.87。中平镇的韦太香获自治区推荐评选全国种粮大户。

2、桑蚕生产有新的突破。据统计,今年新种桑树2.06万亩,桑园总面积达12.26万亩,增长20.2,养蚕总量31.5万张,比上年增长49.8,鲜茧总产量23.62万担,增长62.9,产量在全区排名今年有望上升到第三位,鲜茧总产值2.39亿元,增长106。5月23日,全区生态蚕业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我县召开。

3、瓜菜生产力度加大。据统计,春夏菜落实面积5.01万亩,西(香)瓜0.75万亩,占春瓜菜种植计划的97.7;到12月底止,秋冬菜播种面积13.1万亩,占来宾市下达计划的100.76,其中种植蘑菇6万平方米,马铃薯0.73万亩,豆类3.35万亩,香西瓜0.66万亩,其他瓜类0.56万亩,白菜类4.03万亩,番茄0.25万亩,辣椒0.26万亩,萝卜0.75万亩,肉芥菜0.82万亩,其他1.71万亩。

4、木薯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县木薯种植面积3.46万亩,增长12.3,预计总产5.26万吨,总产值1900万元,增长15。

(三)水产畜牧业稳步发展。

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自然资源,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推广

规模养殖的成功经验,完善防控预案,加强免疫,战胜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W病和猪链球菌等重大动物疫情给我县畜牧业发展带来的威胁,确保了我县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肉类总产量5.59万吨,增长5.15,累计建有规模养殖小区68个,其中规模养牛小区36个。生猪出栏66.31万头,增长5.8;肉牛出栏4.95万头,增长

12.24;山羊出栏2.33万只,增长18.9;家禽出栏463.7万羽,增长11.9;水产品产量9650吨,增长8.3。期末生猪存栏24.99万头,增长2.8,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71万头,增长10.6;存栏牛9.52万头,增长1.7;山羊存栏2.3万只,增长25.6;水产养殖面积32280亩,增长0.3。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农产品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

通过扩大农业招商,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全县共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5家,重点培育壮大了××缫丝公司、××缫丝公司、××饲料公司、××三和米厂、××太粮米业公司和××纸浆厂、××纸业公司等7家龙头企业。通过内联外引,新上了××米业公司等5家大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总值8.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45,实现利税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5;成功注册了三和缘、神念、神州缘、恒昌缘、脚霸和泉水等6个商标,其中粮油贸易公司的“吉象”商标还被评为自治区著名商标之一,有东糖××公司和××三和米厂2个企业通过ISO质量认证,2005荣获自治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县”称号。

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全方位拓宽农业招商领域。目前,全县共签订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8个,引资2953万元,到位资金2309万元。利用蚕茧加工优势,引进××缫丝公司对蚕茧进行深加工,引资2000万元,到位资金1060万元;利用米产品加工优势,引进6位老板在××镇、××镇和××乡等乡镇兴办企业,对大米进行深加工,引进资金4960万元,到位资金2280万元。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1、以水利工程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2004~2005,全县冬春水利建设累计完成处数496处,累计完成投资2287.99万元,完成水库除险加固1座,城区防洪堤1座,水毁工程142处,农村人饮工程35处,组建用水者协会46个,渠道防渗28.14公里,机电泵维修119台5168千瓦,斗闸门维修更新30座,渠道清淤833.8公里。其中,完成处数占计划任务的116,完成投资占计划任务的117.2。通过冬春水利建设,共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28万亩,恢复灌溉面积2.8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81万亩,解决4.01万人饮水困难,水利工程的效益得到了恢复和提高。全县冬春修水利建设荣获自治区水利厅二等奖,全市一等奖,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继续在国营水利工程推行承包经模式,将水库、电站、水厂、水利渠道全部承包给职工经营管理。到目前为止,全县五大工程均出台了《内部承包实施方案》,马坪电灌和石龙电灌已全部完成竞标承包,并签定了承包合同。

2、林业生态和农村生态家园建设稳步推进。营林绿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造林总面积36236.2亩。其中速丰林34020.3亩,占县计划30000亩的113.4;绿色工程建设3288亩,占市规划3075亩的106.9。完成新封面积5298亩,占计划5000亩的106。新育面积80亩,占计划80亩的100,全部为容器育苗,品种为良种桉和良种松,共880万株。

3、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认真抓好扶贫项目编报及组织实施工作。结合我县实施“整村推进”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编报和实施2005年扶贫项目。村屯道路建设项目:全年计划修建村屯道路8条34.3公里,项目已于10月获审批。有4条22公里已经于9月开工建设,该项目力争于2006年1月底前全部竣工交付使用。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计划全年共建人饮工程项目11处,其中提水8处,引水3处,建蓄水池11座1100M3,铺设引(输)水管道39800M。现已竣工11处,占计划任务100。产业开发项目:扶持妙皇乡大梭、花候、新造3个贫困村种植茶叶500亩,扶持象州、水晶、中平、百丈、大乐、寺村、运江、罗秀等8个乡镇12个贫困村种良种桑2000亩,扶持马坪、石龙两个村养鸡4万羽,项目总投资90万元。扶贫贷款:全年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300万元,其中3000万元用于扶持两家制糖公司推广高产高糖良种甘蔗种植。9月30日,全市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妙皇乡召开。

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为构建我县和谐和美社会,实现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六)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完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十五”期间,我县全面完成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减免农业税的有关政策。两年来,共减免农业税费5074.74万元,人均减负25.15元。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等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总体来看,2005年,我县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成效是显著的。尤其在旱灾、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的情况下取得以上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正确指引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思路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投入不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二是农业结构仍不合理,低效益农产品所占比重大;三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在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获利不多,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四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五是是我县农民从中央和自治区支农惠农政策中受惠不多,而农资涨价又造成生产成本负担过重;六是我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综合实力不强。此外,我县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标准化体系、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因此,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分析和把握好当前形势,保持清醒头脑,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珍惜和保持来之不易的农村好形势,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根据当前的形势,结合象州实际,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了2006年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及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区人大十届四次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围绕“农业强县、工业富县、商贸活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的战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全力推进和谐和美新××建设。

今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县生产总值实现26亿元,增长15左右(其中一产实现12.25亿元,增长10,二产实现7.31亿元,增长20,三产实现6.47亿元,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3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实现1.725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2844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31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6亿元,增长15;新增城镇就业2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8‰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88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政府工作将努力做到“十个新”。

(一)、工业经济要有新突破。

要继续坚持“工业富县”的战略,做大做强××工业,实现新的突破,确立工业在我县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计划实现16.8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10.3亿元,同比增长15。工业增加值实现5.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3.8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税金1.24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0.93亿元,同比增长15。出口创汇达1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0。一是制糖产业。要实现年产机制糖达到12万吨,重点引资开发食用酵母精等新产品,实现蔗糖产业工业产值达5亿元以上。二是钡盐产业。要在沉淀硫酸钡的基础上开发超细沉淀硫酸钡、氢氧化钡、碳酸钡及低铁硫化碱、硫脲等钡盐系列化工产品。努力使冠峰公司年产沉淀硫酸钡突破2万吨,联壮公司年产沉淀硫酸钡由目前的1.5万吨提高到5万吨,实现全县年产钡盐产品7万吨。年产10万吨重晶石精矿的象州宏源重晶石浮选厂建成投产。同时,尽快与有关科研单位联系开发新产品,重点放在钡盐的后续加工上,突破钡盐深加工系列。三是茧丝绸加工业。县联鸿公司、佳绫公司、缫丝厂的蚕茧加工要有新突破。争取完成湖州丝绸公司建设,年内建成投产,实现全县年产800吨白厂丝。争取引进资金开发精细蚕粉利用项目。四是新兴产业。重点是大米、木薯、林化等农产品的加工规模翻一番。争取年内立项建设水泥厂。争取引进1-2家水产畜牧、水果加工企业。五是国有企业改革要全面完成。力争在2006年6月以前完成全县国企改制任务。六是工业园区建设要有新进展。加快建设县城重工业集中区和石龙轻工业集中区,做好园区土地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工业园区吸引项目,以项目支撑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有新起色。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益优化,但总体看,还不够理想,主要是规模还不够大,生产技术还不够到位,单产低,质量不高等。今年要在这几方面下功夫。一是桑蚕生产。调整部分水田及好地扩大桑园面积,实现桑园面积15万亩,增长25,全年养蚕38万张,增长20.63,产茧30万担,增长27的目标。全面推广小蚕共育、科学简易蚕房技术,全面推行桑蚕标准化生产。加强桑蚕养殖技术培训,特别是蚕病防治技术。提高桑蚕养殖水平和单产。二是甘蔗生产。甘蔗生产作为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关系着几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尽一切努力,确保原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28万亩、良种达95以上,努力争取2006/2007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到130万吨。三是优质谷生产。我们要围绕粮食深加工,做强粮食产业,使我县优质谷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四是木薯生产。要扩大木薯种植面积,增加木薯进厂量。目标是全县实现有薯面积5万亩。农业部门、加工企业要紧密配合,推广良种、良法等,提高木薯产量。五是水果、畜牧水产业。今后,我县要坚持经济林建设方向,在加强原有速生丰产林基地管理同时,大力发展水果等经济林的建设,使全县森林覆盖率保持40以上。加快畜牧养殖小区的建设,狠抓示范样板建设。特别是要抓好秸杆牧草养杂交牛和奶水牛,争取引进特色牛肉加工企业。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进步。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一是要抓好28个试点示范村建设。二是要着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抓好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四是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五是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此外,要将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实现真正意义的义务教育。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四)、招商引资、民营化进程要有新提高。

我们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紧抓好,力争年内落实招商引资项目80个,到位资金4.65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3亿元。因此,我们要在优化环境上狠下功夫,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特色资源,进一步对接知名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引进有基础、有后劲的企业。要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真正让客商在象州投资放心、经营顺心、生活舒心。

(五)、项目建设要有新成效。

要选准项目,抓大项目,不要饥不择食,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要盘活土地存量,妥善解决项目建设用地。要坚持“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坚持“在建项目抓投产、开工项目抓建设、签约项目抓开工、在谈项目抓签约”的方法抓项目建设。要积极引导企业到县城工业集中区和石龙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以项目支撑工业集中区。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各类资金投向工业,力争今年工业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新开工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加快推进在建项目,抓好立项项目的前期工作,保持重大项目建设的连续性。

(六)、统筹城乡,城镇化建设要有新面貌。

一是城镇基础建设要有新项目。重点抓好县城和寺村、石龙等3个自治区重点镇,强化规划,合理布局,建成完善功能,设施配套,环境协调的集镇。坚持项目带动,推行项目整体招商,积极探索通过经营土地筹集公用设施建设资金的新途径、新方法,达到城建“以地生财”的目标。突出抓好县城××新城、步行街、商贸中心、行政中心小区、外环东路、××公园、××公园等县城建设重点工程的建设,确保县城建设有新面貌。二是城区治理改造和执法有新提高。继续大力实施县城的“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提高城区供水供电能力,加强城市的管护,大力整治各种违法违章行为。重点整治县城的脏乱差、占道经营等现象。坚决打击乱写办证广告等乱涂滥画行为,彻底清理城市“牛皮癣”。改造几条主要街道路面,不断改善城镇的形象,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努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创业环境。三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要有新举措。进一步盘活闲置土地,加强土地储备特别是城镇项目建设土地储备工作,重点是做好县城工业集中区和石龙工业集中区土地的储备。健全和完善土地经营运作方式,严格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挂牌、招标、拍卖出让。四是城镇化要有新推进。重点抓好人口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城镇化,要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促进城镇化,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载体功能建设,鼓励农民进城就业、进城建房、进城居住,繁荣城镇经济,扩大城镇规模,达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

(七)、第三产业要有新发展。

年内××山温泉度假村、××生态峡谷要建成投产。加快××迷宫、××古镇的开发建设。要加快××商贸城和步行街、新汽车客运中心等项目的建设进度,为象州旅游增添硬件设施,同时,加强文化娱乐、卫生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加强旅游服务行业的规范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树立象州旅游形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旅游企业,引导旅游企业成立旅行社、饭店协会等,加快旅游资源的市场化、产业化开发。积极创造条件把××融入××、××大旅游圈,成为××、××大旅游圈中的重要一员。

(八)、财政收入要上新台阶。

一是要做大做强支柱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既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大投资项目税源情况的调查和征管,又要办强对契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税收的征管。二是把农村建房契税和建设占用耕地税征收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把契税和耕地占用税收上来。三是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的清理。及时把各级各部门所欠县财政的欠款追收回来。四是要建立健全财政收入增长激励机制。对财政收入增长快、增长质量高、财政管理好的乡镇给予奖励。五是要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在支出安排上要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压缩一般”和“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原则安排支出,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水平。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九)、各项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的一年里,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加快发展服装工业城、鞋厂、缫丝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全力扶持中小型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和新增就业岗位目标实现。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三是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加强“两基”巩固提高,对农村学生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加快县中创建全区示范性高中步伐。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机校、县师范学校资源,成立县职业培训中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四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适应广大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五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提升公共卫生能力和水平,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六是进一步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努力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突出抓好道路交通、矿山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要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平安象州活动,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认真做好“三大纠纷”调处工作,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七是加强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依法强化对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农村沼气池建设、土壤改良、天然林和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八是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抓好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法制素质。坚持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办事水平,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双拥模范县成果。九是加快发展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十)、政府建设有新推进。

1、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努力建设廉洁务实高效政府和法治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改善政务环境,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动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依法行政,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认真贯彻执行《公务员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加强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形成求真务实,廉洁奉公的良好政风。

2、加强为民办实事工作,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2006年要完成13件为民办实事工作。①全面启动××新城区建设,改善县城人居环境;②建设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改善人民群众就医条件;③在××新城区建设教师公寓楼,改善教师住宿条件;④建设××工业集中区,解决工业用地储备问题;⑤开工建设通村等级路5条20公里,村屯道路7条30公里,新建××、××2个乡镇客运站,修建××、××、××桥等一批乡村桥梁,提高道路通畅水平;⑥建设人畜饮水工程20处,解决12000人饮水安全问题,建设沼气池3000座;⑦完善龙头新村等21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有条件的村屯再实施7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⑧整合县职业技术学校、农机校、教师进行学校资源,成立县职业培训中心,实施农民培训10000人,县内新增劳动就业3000人,实现劳动力转移10000人;⑨成立××县民营企业商会,提高对民营经济协调服务质量,加强民营经济发展;⑩在50个20户以上村屯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1建设6个五保村;12在县城区安装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平安县城;13启动县城安全饮水工程。

同志们,2006年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的任务光荣而艰巨,面临不小的挑战,也有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在市党委、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大胆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为建设富裕××、文化××、生态××和平安××做出更大的贡献!

5.燕山小学《美好的新农村建设》 篇五

缺衣少食,贫穷落后、饱受欺凌,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中国人吃饱了,穿暖了,正逐步迈向世代梦想的小康社会。你瞧,我们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这都归功于党的政策新农村建设。

以前回乡下奶奶家,奶奶总会给我讲许多好听故事,因为奶奶家在农村,根本就没有什么彩电,但是现在可不同了,奶奶家可变了样,新添了好些家具,还有电冰箱。最引我注意的是奶奶放针兜的地方换了台崭新的录音机,奶奶再没空给我讲故事,她专心致志地坐在录音机旁欣赏音乐。

在以前,对很多人来说,上学读书只是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梦想而已。现在,我国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国民素质和社会文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的腾飞,推动了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

全国各所中小学校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并且给同学们免去了许多费用,而且为那些想上学但又上不起学的孩子提供了知识的平台。

过去买布要布票。布票有限,想做件新衣服可真不容易。如今霓裳华服让人越来越靓丽;过去,爷爷只能用马车来运东西,现在,四通八达的交通,使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过去的房子全是泥巴瓦房,现在家家户户都住进了精心装修的大房子。

大起来的房子、方便了起来的交通、丰富起来的饮食、靓起来的衣着装饰、快捷起来的通讯方式、鼓起来的钱袋子……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收获着累累硕果;在明媚的春光下,人们编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

6.诸城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新跨越 篇六

聚合:农民居住形态的重大变革

诸城是整建制推行农村社区化的先行者,2008年6月,70万农民全部进入“2公里社区服务圈”。阳春三月再访诸城,嫩绿丛中,一座座崭新的楼房在农村社区中心村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吸引着周边村落的农民向这里聚集、融合。

来自市住建局和国土局的统计显示:2008年至今,全市已在这些中心村新建楼房7767套,可容纳6000多户农村居民前来定居,光宅基地就能省出3000多亩。

聚合之间,农民的居住形态发生着重大变革,传统的以家族为圈、以村庄为界的观念和生产生活形态正在被打破,农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民不仅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还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诸城,正实现着由“2公里社区服务圈”向“新型农村居住区”的新跨越。

服务的吸引力

今年春节前,舜王街道前松园村村民宋炳友一家四口喜迁新居,住进200平方米的联体楼房。他的新居并不在本村,而是松园社区服务中心所在的后松园村。村北一字排列着23栋同样的楼房,入住的外村人有5户。

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张瑞军说,这一片就是松园社区6个村的聚集融合区,联体楼房西边规划了40栋多层住宅楼,今年开工建设4栋,入住120户,其中外村申请迁住的近70户。如果全社区1451户全迁来,不仅节地700多亩,而且可就近接受政府公共服务,就近实现城镇化。

松园社区是诸城兴办的第一个农村社区,作为试点,2007年7月在后松园村设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警务室、卫生室、建设环卫室、计生服务室、优抚救助室、纠纷调处室等。服务大厅内设有文教、社保、环卫、计生、治保、志愿者活动等窗口,为周围2公里内6个行政村的5667名群众服务。

政策的推动力

花25万元,在辛兴镇大杨家庄子社区就能住进240平方米的新联体楼房,赵高峰觉得值。在严格的政策规定下,开发商按保本微利原则,以每平方米1200元的价格出售,政府补贴80元;他拆了老宅子,政府又给了每平方米50元补贴。

27岁的赵高峰是石家庄村村民,老宅离大杨家庄子1.7公里。几年前从部队复员后,他在诸城市区经商,原想在市里买套房子,但大杨家庄子社区建设规划让他改变了主意:“这里离市区不过10公里,交通又方便,花不到一半的价钱就能买到新楼房,以前做梦也想不到。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享受这样的政策。陪同我们采访的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说,他们这些非农人口没有买的资格。

政府花钱补贴农民住楼房是有账可算的,最明显的账就是节地。辛兴镇党委书记颜廷忠说,这里工业基础好,用地紧张。农民拆平房迁楼房,腾出的宅基地用于复垦,就能臵换出用地指标。现在,仅镇驻地就规划了101栋新住宅楼,能容纳周边3300户农民入住,可节约土地资源2000多亩。

市土地储备中心主任安文丰算了一笔细账:全市1300个村,每年每村有3户具备申请新宅基地条件的村民,共需占地2800亩,而聚集到社区中心村用地不到1000亩,等于每年节省了1800亩土地。通过全市若干年努力,如果农民全部迁到社区中心村居住,保守估计,全市将腾出8万亩旧宅基地复垦为耕地。下一步,他们将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抓手,每年重点整体改造偏远村、空心村50个左右,聚集5000户以上,复垦旧村址4300亩,年节余3000亩建设用地指标。把这些指标储备成周边土地,每年的土地收益就有两三亿元,然后再把这笔钱开展新一轮村庄居民点土地综合整治,又能争取到新的建设用地指标。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政策推动,要抓住关键环节,比如集中供暖、户户通自来水等。“住上跟城里人一样的房子,还要有跟城里人一样的配套设施,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总不能让农民在新楼房里烧火炕吧。”市委副书记张洪全幽默地说。3月,诸城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确定10月10日

愈加凸显。

在不断完善各种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同时,强化政策扶持和产业支撑,引导和推动社区居民向中心村聚集融合,成为诸城市推进农村社区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器。他们不但为自身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径,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聚变:农村社会形态的深刻衍化

农民因聚而合,农村因聚而变。

农村社区化、住宅公寓化、环境生态化……208个社区中心村成为诸城乡村208道靓丽的风景。“化”的过程,在让农村社区变得越来越有“城味”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不用进城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不仅如此。依托农村社区,向中心村聚集融合,正在催生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并推动着不断适应这种变化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变革,而那些改变了传统观念和生活生产方式的新型农民,则成为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相融合的率先践行者。

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

如今,王竟良隔三差五就要到红星家园的建设工地上转转。看着在建的居民楼一天天变高,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慨:祖祖辈辈都住平房,睡火炕,如今大变样了!

王竟良是官庄村村民,也是红星社区居民。红星社区属舜王街道,服务官庄和官庄店两个行政村,有1771户、5000多口人。去年,这两个村被当地红星建筑公司合并后,以红星家园命名的社区集中居住区建设全面铺开,规划建35栋回迁安臵高层住宅楼,先期开发的21栋已基本建成,建设资金是企业垫付的。王竟良说,村民们对企业的安排挺满意,回迁房有四种户型可供选择,物业费50年全免,6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退休金,适龄青年愿到企业工作的优先安排。红星建筑公司总经理宋旭亮告诉记者,合并后,两个村的党支部归公司党委领导,集体财产并入公司,村委会只负责处理事务性工作,经济上统一由公司负责。

舜王街道党工委书记赵治国介绍,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诸城鼓

政府职能转变两条清晰的主线进行:成立社区党组织,城乡党组织联建,从组织资源的整合入手,带动其他各类资源的聚集融合,使新的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打造社区服务平台,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各种服务的需要,逐渐形成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的长效机制。

这种适应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变化,打破城乡分割、区域限制和体制壁垒的创新与变革,也成为推动农民加速融入社区中心村的强大动力和组织保障。

以蛋鸡养殖闻名的龙都街道西见屯村,80%的家庭参加了蛋鸡生产合作社,但由于局限于单个村庄,规模上不去,效益也有限。见屯社区成立后,西见屯村被确定为中心村,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中心村的凝聚力和带动作用,先是把西、东见屯两个村党支部合并,接着又将“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扩大到社区内其他几个村,把“小蛋鸡”做成“大产业”,形成了规模优势。养殖大户魏玉元说,加入合作社后,他每年养鸡数量由不足2万只扩大到5万只,还受益于合作社的统一品种、统一饲料配方、统一收购等,蛋鸡成本降低,售价升高,比起单干要一年多收入10多万元。

在社区党组织的“粘合”下成立合作社,在合作社党支部的带领下走共同致富之路,不但散兵游勇般的农户被拧成一股绳,形成社区经济发展的合力,而且社区的聚集作用凸显,群众向中心村聚集融合的愿望不断增强。见屯社区已建起48套联体楼房,各村村民踊跃认购。

推动农民向社区聚集的同时,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社区党组织公开社区服务中心各服务窗口的办事流程和办理结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并以此带动社区内各村的村务公开。龙都街道东土墙村原是个上访老大难村,村情不稳,村务管理混乱。成立社区后,在社区党委指导下换了新班子,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如今的东土墙村,凡和村民有关的事,都要走完村民议事会、党员议事会、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这些关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波说,“把问题交给村民讨论,让他们知道我们想啥干啥图啥,完全透明,大家都参与进来,事情就好办了。”他告诉记者,土墙社区的集中居住区正在西

集融合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7.农村公益电影的新建设 篇七

1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成为农村新的娱乐方式

就目前而言,农村电影的放映已经成为大多数农民的一种娱乐的新形式。近两年以来,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力,国家在扶持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好成绩。国家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延伸和发展,此举动实现和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普及了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它不仅是一件惠及百姓的好事、实事、新事,也是提高农民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十分重要的途径。但无论是经济欠发达的甘肃省的“飞天模式”,还是作为农村大省的“河南模式”,亦或东部沿海经济活跃地区的“宁波模式”,虽然说都各具特色。但总得来讲,农民的利益都应该被摆在首位。市场被引入营销,政府更多的是扮演推动者和鼓励者的角色。

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

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农村文化的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党和政府惠及农民群众的一项民生工程和重点文化工程,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和丰富老百姓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农村电影事业,巩固社会和谐和稳定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农村电影的有序和健康放映对实现“乡村文明”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电影工作是农村建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扶持农村公益电影的放映又是加强农村电影工作的政策措施之一。农村人口占据了中国的主导地位,为了确保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取得实效,政府采取了领导小组,并将之作为文化下乡的民心工程,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工程来抓。东阳市农村电影“2131工程”于2006年6月正式启动。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我们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原则,组建了“东阳市银海农村数字电影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本市农村电影“2131工程”。目前,市银海农村数字电影公司有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5套,放映队15支,工作人员17人,自筹资金购置车辆4辆,农村电影“2131工程”已全面实现数字化放映。至2014年3月底止,共放映农村电影场次为2462424场。

在具体操作中,政府将电影放映与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着“三农”的主题,积极在推广科技,宣传政策法规,传播文明新风,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文化上下功夫,较好的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开阔自身眼界以及娱乐生活的需求。

也许在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里,都会不自觉地产生这样的一种概念,那就是农村的发展远远没有城市的发展迅速。但实际上,最近几年农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人民也住得起楼房、买得起小轿车了。当然公益电影的放映也在逐步的影响着农民的生活。以前有很多人都不识字,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人们,生活水平有限,太多人家里没有电脑甚至也没有电视机来提供娱乐。如果说农民生活就像一张白纸,那么公益电影的放映就是白纸上的一道彩色风景,它增添了人们的生活乐趣,使得农民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乏味。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当然只靠一朝一夕那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在农村公益电影日渐繁荣的背后,也着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观看率不高,与广大农民朋友的审美口味相距较远,放映设备滞后,经费紧张,农村电影市场构建缺乏政策扶持……它们已成为东阳市继续实施“2131工程”的“拦路虎”和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课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总之,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主管部门管理不到位、片源紧张、设备落后、放映队伍涣散及运行机制不健全。2007年8月份,国家广电总局组织了”农村公益电影服务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组经过一年的实地走访、座谈以及阅读大量有关农村电影工作的文献和统计资料,对近三年来全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真实的了解和评估分析。在此调研中,发现在目前的农村放映体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更快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才会逐步减小,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进一步得到实现。农村公益电影的事业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人民,不应仅打着“我要过好生活”的口号,更应该积极落实到行动当中去。不仅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农村人们肯定更渴望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和建设。近年来,通过推进实施农村电影的放映工程,农村放映电影的设备得到进一步的改进。放映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放映能力逐步的提升,放映覆盖面也日益拓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农村电影的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与此同时,放映流程也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农村电影放映的技术革新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我国电影的拍摄早已实行了市场化,每一个电影制片公司都办得风生水起,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电影院。当然,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补助也不能永远依赖政府,而要思考并且加快电影有偿广告逐级放权的改革制度,最终让电影能和电视广告一样为社会和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 公益电影的建设响应了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主战场,新的技术环境为公益电影事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益处。电影的发展从来都是由技术的进步所推进的,随着新的创作媒介和新的传播媒介的兴起,现代电影的创作方式以及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电影的生存形态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典的传统电影美学也处于不断地改写之中。当今世界,技术的日新月异加剧了市场经济此消彼涨的过程,任何一个企业它都需要技术的革新,公益电影的放映也不例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在互相影响着,一环套一环。因此,要放眼未来。但面对技术的革新,公益电影之路在何方。纵观世界电影史,就如同翻阅一本电影技术史,电影艺术的发展和技术革新息息相关,就好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推动着电影艺术一次新的变革。从默片到有声片,从黑白到彩色,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再到3D电影,那是多大的发展啊。可以想象,技术革新对公益电影的放映的重要性也是不可估量的。

4 结语

如果政府没有实施农村电影放映的工程,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又怎会得到提高,农村人民又怎会了解到现代社会更多的技术,又怎会放眼未来?农村电影事业是越办越好;同时,公益电影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革新对公益电影的放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邹大鸣.宁波市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宁波通讯,2008(5).

[2]童刚.创新观念加强管理推动农村电影工作全面发展[J].当代电影,2010(12).

[3]3刘晖.农村电影的新生命:数字取代胶片[J].电影画刊,2009(4).

8.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探索 篇八

一、完善电力系统行政管理廉政建设工作的意义

电力系统的廉政建设作为一项政治、文化工作,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适应当今企业发展形势,以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为工作原则,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为根本目的,不仅可以使企业干部脱离错误的腐败思想,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还可以通过企业管理者的领导魅力,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调动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企业的认同感与忠诚度,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持续进行。

二、当前电力系统行政管理廉政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电力系统作为国家的重点工程,具有充足的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这就在客观上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国企制度的特殊性,缺乏长效的监管机制与健全的赏罚体系,这就导致在电力材料的采购或是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时被相关人员中饱私囊,不但造成工程资金缺损,还对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影响。

(二)廉政教育工作浮于形式。廉政教育工作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是管理者对于廉政工作的不重视。由于当下的电力系统管理人员大多是技术性人才,对于企业思政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其耗时费力,不具有经济价值,因为往往在思政教育的规划中缺乏科学的规划,往往只是进行反腐材料或是视频的观看,没有使廉政思想落实到位,有名而无实,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电力生产与输变电控制上。所以上级的忽视就导致了其他职工对于廉政建设意义的认识不足,将廉政教育浮于表面,当成走过场,没有充足的热情与信心配合企业的廉政建设。

(三)廉政工作的保障体系不到位。由于廉政工作的开展以及反腐倡廉专项活动的进行涉及到管理层的利益与权力,因此部分电力企业及时有心反腐,但是缺少制度与权力的保障,缺乏独立精神,使得工作无法进一步开展。不仅如此,由于电力系统的行政部门缺乏严格的工作执行标准,对于其工作状态与程序没有明确的规范,也无法清楚地界定腐败行为的基准,出现了制度上的漏洞,致使监查部门在检查时也常因为有关条例的缺失无功而返,给企业的廉政工作带来了困扰。

三、完善电力系统行政管理廉政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探索

(一)重视廉政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规划。针对当前电力企业中的廉政教育走过场现象,有关领导要及时转变管理思想,充分认识到反腐倡廉教育开展的重要性,对廉政工作规划与路线进行详细研究与制定。尤其是党委组织部,首先要保持洁身自好,树立榜样作用,带领企业职工进行反腐倡廉的理论知识学习,将党中央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廉政工作报告落实到位,并协同企业员工共同参与企业的文化建设;同时,要联合宣传部门进行廉政教育的舆论宣传工作,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企业杂志上进行投稿,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形成良好的反腐新风尚。

(二)加强部门间合作,明确指责到人。为了防止监督部门在廉政工作由于信息闭塞与制度缺失的问题,企业要加强部之间的交流互通体与协同监督。在纪检部门的组织下,定期开展部门之间集体性的反腐心得会议,交流目前在廉政工作的阶段性成果与问题,并制定下一级段的工作计划,合理安排监督检查项目,并建立实时反馈系统。并且各个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按时对各个单位的廉政工作成绩进行评估,对于工作不合格的部门要实行责任到人,进行相应处罚,使电力系统的行政部门上下加强自己的廉政责任意识,推动廉政建设的持续进行。

(三)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与举报奖惩机制。为了将廉政建设成果深入落实,使电力企业中贪污腐败现象无所遁形,企业要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将各个行政部门的生产、销售数据进行公示,使其他职工对当前企业工作有更为清晰的了解,也能够使社会的舆论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同时,建立开放的举报与奖惩机制,鼓励职工或社会人士对于企业中的腐败现象进行举报,如果信息属实,要对举报人进行合理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并将具有腐败行为人员的处罚情况进行公开报告,实现企业廉政建设的持续推进。

结束语:综上所述,电力系统行政管理的廉政工作对于企业生产、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及时发现当前廉政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重视廉政教育,加强部门协同监督,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证企业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军胜.  交换网络资源利用率偏低的四点因素[J]. 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 2006(06)

9.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探索 篇九

同志们: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岳西县委、县政府对档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也再次证明了“有为才有位”的道理。同时,要感谢岳西县档案部门的同志们,他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开拓进取,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我就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全面收集、科学整合新农村建设各工作领域形成的档案资料,建立覆盖“三农”的档案资源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产生的档案资料越来越多。这些档案资料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开展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必须坚持全面融入、主动服务的方针,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精神,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档案综合管理水平。要紧紧围绕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需要,重视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农村综合改革、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等档案资源建设。要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土地承包和流转、林权改制、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生育、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档案。要注重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服务,全面收集、整理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经营、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招商引资等档案资料,积极引导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民营企业等建立健全档案工作。要紧紧围绕繁荣农村文化的需要,加能力 强对农林文化建设、重大文化活动、农村历史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民俗、民间艺人、村规民约、村史、村志以及有关图书、资料的收集和保管。要把档案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档案资料得到完整保管并有效利用。

二、坚持创新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和服务机制,推动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服务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省档案局于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创新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和服务机制试点,探索建立以档案综合管理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档案信息服务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和服务新机制。最终实现县、乡、村三级都有档案保管场所和服务窗口,基层群众能够“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目标。岳西县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成效。希望再接再厉,不断开拓创新。要重点解决好长效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要注意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设施,建立集档案、已公开现行文件、科技信息、图书资料为一体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和其他服务设施,开展多形式的服务,以满足农民群众的信息需求。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让基层干部切身体会到档案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管理带来的便利和效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利用档案维护权益、增收致富的优质服务,使档案工作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

三、部门联手,上下联动,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涉及面广,既需要党委、政府加强领导,也需要各涉农部的支持和配合。档案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为党委、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当好参谋、助手,组织、协调、指导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开展。要积极主动加强与各涉农部门的协调配合,把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相关部门的工作内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要县、乡、村三级联动,重视发挥乡镇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乡镇档案工作职能,促进村级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四、注重培养人才,增强发展后劲

10.新农村建设管理体制的新探索 篇十

构筑和谐新村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2011年2月 日)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稳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生态秀美、民风淳朴、产业低碳、乡风文明、社会和谐、天人合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格局。2010年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一、加强村容整治,优化宜居生态环境。重点实施了6大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是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突出抓好重点道路沿线、重点河流沿岸、重点村寨的整治建设,着力打造“三河三路四寨”示范工程,清理河段尾砂28万方,取缔非法采砂船只6只,规范采砂场管理3处,初步实现“河流清澈、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生态宜居”目标。二是实施城乡清洁卫生工程。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清洁卫生工程,大力开展“三清五改”整治活动,新建乡镇垃圾处理场6个、垃圾围984个;完成农村改栏2200户、改厨1563户、改厕1798个;强化城镇市政设施维护和交通秩序整治,为8个建制镇配备清扫保洁员,城镇市容市貌明显改观。三是实施农村大团寨消防人饮工程。我县广大农村苗寨多为木质结构建筑群,消防隐患十分突出。为此,我县决定每年整合资金2000余万元,利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222个50户以上农村 大团寨消防人饮工程建设任务,去年完成41个,解决了2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有效预防了火灾事故发生,荣获全省农村消防工作先进单位。四是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充分考虑我县地质灾害隐患较多、消防隐患较为突出等实际情况,我们启动了异地搬迁工程、苗寨民居建筑风格改造工程,投入970万元帮助群众新建改造房屋1255户,苗族建筑风格进一步浓郁,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五是实施清洁能源推广工程。坚持把沼气池建设与农村“三清五改”工作相配套,新建沼气池1500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000余台、改造节柴灶3200余台,有效控制了农村面源污染,荣获全省能源建设先进单位。六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实施一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疏浚、渠道修复、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村村通”信息等系列工程,着力提升农村宜居环境质量。完成各种水利建设工程2700余处,完成县到乡公路改造19公里、通畅工程6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水泥路)、90%的行政村通公路;新增农机4000余台,机械耕作面达6.8万亩;新建烂阳、远冲等14个移动基站,通讯覆盖率达85%、村级宽带覆盖率达53%。

二、加强产业建设,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工业等3大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农民人均收入2501元,是“十五”末的1.75倍,年均增长11.8%。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重点培育了林业、兔业、乳业、菜业、bb花猪、土特山货等6大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巩固的工业原料林基地、AA兔业航母、牛百岁系列绿色食品、珠三角与长株潭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打造林业支柱产业,狠抓造林绿化,五年来共造林25.6 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达273万亩,林木蓄积量达791万方;狠抓生态保护,完成植树造林6.75万亩、“三边绿化”和珠防林封山育林7.72万亩,划定 “四点四线一圈”生态公益林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先后获得AA省林业测土配方、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公益林保护先进单位和怀化市“三边绿化”、工业原料林、泰格林纸供材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引进了惠龙兔业有限公司,完成投资2600万元,繁育种兔3.5万只,带动360余户农户养殖肉兔80万只,年产1500吨的兔肉深加工生产线投产运营。扶持牛百岁公司投资1600万元引进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乳制品生产线,年产量将达3000吨,实现产值2000万元;果味饮料、山泉水生产线正在抓紧建设。以溪口香港强记菜业为示范,以xx、xx、xx等乡镇为基础,建设3万亩外销型蔬菜基地,每年可为菜场农民增收1.3万元。实施xx花猪保护工程,目前正在引进1万吨bb花猪猪肉制品生产线。以食用菌、特种野猪、竹根鼠为主体的土特山货迅速发展,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发展食用菌1000万棒,实现产值1.2亿元,带动农民就业2000余人。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欢乐苗乡”为营销主题,以“中国苗族文化风情休闲最佳旅游目的地”为营销形象,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万佛山主峰景区投资1800万元,完成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皇都苗文化村4A景区标准化建设、百里苗文化长廊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芋头古苗寨修缮工程、旅游标识体系等项目顺利推进;15家旅游宾馆、农家乐全新投入使用。万佛山景区荣膺国家3A景区,龙底生态漂流景区荣获“怀化市最佳等级景区”,恭城书院等4处文物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工作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新增半坡鼓楼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 处。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扶持发展了惠龙兔业、牛百岁、峒王酒、利民畜业等农产品龙头加工工业,实现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围绕旅游办工业,启动了与江苏南通客商合作开发苗锦项目,组建了XX县呀啰耶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了耶啰耶兔肉、牛百岁、峒王酒、有嚼头、绿生源、阳烂银饰等旅游产品。围绕生态办工业,加快发展低碳工业,推动竹木加工、矿产冶炼、建筑建材、水电开发等现有企业技改扩容提质,累计投入技改资金2.15亿元,增长125.5%,基本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发展目标

三、加强思想引领,培育和谐生态文化。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是提高生态道德素质。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为价值取向的和谐生态观念,以“爱好和平、追求亲睦”为价值取向的和谐人际交往,着力实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下乡工程、义务教育工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传承创新生态文化,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文基础。目前,全县90%的苗寨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乡镇文化站覆盖面达80%,新建农村书屋85个,年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新建农村合格学校10所,农村中小学入学率达100%。荣获全国农民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二是倡导生态消费理念。引导群众转变消费理念,树立生态消费观念,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倡导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准入条件,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县城污水处理设施投入运营,神华林化5万吨技改扩容、工业硅5条1.25万千伏等生产线建设顺利推进,实现了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初步构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消费模式。三是树立生态文明新风。积极挖掘整理、传承创新苗族和谐文化,大力弘扬以“崇尚公正、不损他人”为价值取向的款约文化,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村寨、和谐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积极实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村帐乡代理、村民“一事一议”、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民生工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去除生活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农村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形成了和谐文明的乡风民俗。黄土乡半坡村、陇城镇中步村等大多苗寨连续几十年无刑事案件。荣获全省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县,连续2年荣获全市综治、维稳工作先进县,连续7年荣获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

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 篇十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我国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各个方面全面进步的农村现状。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所谓“新农村”应该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三农”问题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并且将进一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加快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产销一条龙带动当地收入提高,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管理民主,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政府的各项扶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在多个方面给与农民优惠政策。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农业发展

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在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以“三农”为对象,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村,实现以创新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创新引领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创新型新农民。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2、发展农村龙头企业带动新农村的发展,千方百计的提高农村收入

加大扶持当地龙头企业的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来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经营,不仅能提高村民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农村的城市化发展做出贡献。龙头企业的兴起能够联合当地村民分散的作坊生产并由企业代其销售取得利润,轻而易举的实现了产销一条龙的产业模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龙头企业的兴起也能给当地农民提供就业的岗位,避免了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好的企业还能够吸引毕业大学生,加快当地科技进步,从另一个方面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3、新农村新气象,加强村风村貌建设、实现管理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继承并发扬农村纯朴乡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这是解决农村社会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民主素质,促进民主参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实现管理民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

4、当地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在农村,民生问题备受关注,当地政府应当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农村的水、电、热等方面的需求;建设健身场地,以及巡回演出等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实现新农村的“村村通”工程,让每个村镇之间由沥青路连接,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通过各项民生工程的建设,提高农村的建设热情。

5、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在多个方面给与农民优惠政策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对各地土地的需求量也日益显著,这就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凸显出来。因此国家应当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决不让失去土地的村民有所损失,有效保障农民的生产生活。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看病难、花销大等问题。通过这些惠民制度促进社会和谐。

结论

在当前国内外各种局势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开拓新思路,理论联系实际,寻找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在进步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共同构筑着我国21世纪广阔农村的美好未来。

上一篇:观《喜洋洋和灰太狼》有感下一篇:乐山市中考优秀作文《我的选择,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