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效教学心得(精选15篇)
1.读有效教学心得 篇一
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从我们的实际教学生活出发,很多东西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因此,这次通过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我感受颇深,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知:
一、有效备课。
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有效课堂是要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和提升自己的平台,就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集众人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每次集体备课之前我都认真准备,不仅备课本,也备学生,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明确,把难懂难讲的问题和学生有可能想到的问题都记录下来,在集体备课时拿出来向同事请教,跟同事讨论,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在这里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的论辩,在论辩中我们有智慧的火花的碰撞,也能让自身不断进步。所以每节课的上课内容我们都是把众多老师的意见和观点糅合后,作进一步的知识整合,把内容精益求精,最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集体备课,我们对学生传授的知识点更多也更深刻了。
二、有效讲授。
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要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和教师教学的有效。这两方面如果有一方失衡,那教和学就谈不上有效了。而语文教学更是多元化的,新授课中,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练习课中,重点培养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做题;而在复习课中,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复习,提高自己的复习效率。所以语文教学前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后复习,重视每一节课。同时教学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所以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主动性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练习、有效反馈。
1、有效练习
课后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的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我布置练习作业遵循两个原则:
一、精心挑选,二、适量布置,同时没节课有五至十分钟的课堂检测,能在课堂上完成的尽量课堂上完成,这样既能把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时间,一举两得,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反馈
批改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作业的重视程度。鉴于此,对于学生的作业,我们每次都能认真地批改。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生尽量当面批改。使他明白失误,及时改正。为了保证作业的有效性,在第一时间把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有利于下一环节的学习。当然反馈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采用课堂讲解,集体订正;对于个别同学的问题,可以采用单独面批解决。尽量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四、有效反思。
这一条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应该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每节课后我都会反思这节课上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及时和同年级老师沟通交流,思考下节课如何改进不足,以便更好的组织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达到有效。
五、提高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动力。
提高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掌握知识就越快。这里我所说的兴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以主动热情的心态,带着兴趣学习,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运用多媒体等设备,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因为只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
为“乐学”。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能愉快的接受,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外一点,兴趣还包括学生对老师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想让学生学好你教的科目,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讲的课。既然学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我想作为老师就更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我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亲近,努力让他们都喜欢我。课堂上我是严师,尽量运用恰当有趣轻松适宜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授课内容。由此可见,提高兴趣,能够使学生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学无止境,只有真正掌握了教学真谛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才是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也才是一个对学生帮助很大的老师。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不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读有效教学心得 篇二
一、确定分步目标细化“读”的有效要求
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和阅读教学的规律, 学生学习课文一般分四步走, 即读通→读熟→读懂→背诵, 这四步是环环相扣、步步加深的,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确定分步目标, 并向学生提出各步的明确要求。
第一步“读通”。即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这是阅读的首要环节。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放声地读课文, 这时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字词, 教师首先要启发学生查阅课文后面注有拼音的生字或工具书, 使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并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 然后要求学生读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重复、不破句以及按标点停顿。
第二步“读熟”。在“读通”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朗读时做到通顺、流畅, 有一定的速度。在这一环节, 可以教师范读, 让学生模仿, 也可以指名读或抽样检查, 并根据学生读的情况, 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
第三步“读懂”。就是要求学生在前两步的基础上, 带着问题融情诵读, 通过“领悟于心, 以声传情”的读, 能真真切切地去感受语言, 品味文韵, 升华感情。
第四步“背诵”。背诵是储存、积累、丰富语言和文化的有效手段。在这一环节, 教师要加强背诵指导, 授之以法。要求学生要有量有质, 不仅要背得正确、流利、朗朗上口, 而且要有感情, 能准确表达语气, 真正做到“读而明其旨, 背而知其味”。
二、综合多种形式强化“读”的有效训练
为了使阅读教学中“读”得有序、有目的、有效,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综合采用多种形式, 引导学生进行读的有效训练。
1. 激情引读, 引导学生在感染中读。
课堂上教师丰富而充满激情的语言、动情的语调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 它如同一颗催发情感的种子, 落入学生的心灵, 从而把学生带进文本, 感受文本。例如:我教《盘古开天辟地》一文时, 用十分动情的“一年过去了, 盘古怎么做?”“一百年过去了, 盘古仍然怎么做?”“一万年过去了, 盘古仍然怎么做?”的激情引读, 催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在教师的引读感染下, 进行激情朗读, 从而让学生在读中走进童话世界, 感受盘古的坚毅与顽强, 形成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2. 视、听结合,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
教学中创设与课文相应的情境, 通过画面、音乐的观察与欣赏,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读。把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情景,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 融入教材, 在语言文字中畅游。例如:我在教《村晚》这首古诗时, 首先通过图文对照和播放乐曲, 借助优美的画面和幽雅的音乐, 形象地展示、烘托、渲染“村晚”的秀美, 然后在学生陶醉于村晚美景的情境中时, 进行看图朗读与配乐朗读, 让学生入其境而知其事, 明其境而通其情, 情为所系, 心为所动。
3. 比较揣摩, 引导学生在感悟中读。
文章的意蕴、作者的感情, 往往都是通过文本中一些词语或明叙或暗含, 只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比较揣摩, 在感悟中读, 才能使学生的语感不断上升。例如:《天鹅的故事》一文中, 共出现过三次“克噜—克哩—克哩”,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比较天鹅每次发出这叫声时所处的不同情境, 指导学生在感悟中要用不同的语调, 模仿天鹅的叫声去读, 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这样学生通过比较揣摩, 在感悟中读, 就能读出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
4. 角色模拟, 引导学生在表演中读。
角色模拟在表演中读是小学生喜爱的形式, 也是训练读的重要方法, 让学生进入角色, 模拟角色口吻表演读, 是对课文情境的一种延伸, 可以较好地让学生体验语言包含的情意, 学生把朗读和体验完美地结合起来, 学生读起来就会兴趣盎然、有声有色。
5. 释疑解惑, 引导学生在震撼中读。
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读课文时往往读得索然无味, 缺乏感情, 其实这并非是学生的情感淡漠, 而是对文中所描绘的情形或人物形象不理解、不认同, 于是难以感同身受而不易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共振, 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及时给学生释疑解惑, 突破难点, 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而融情去读。如此, 学生必然会读得声情并茂, 感情充沛。
3.深读教学的有效切入策略 篇三
【关键词】切入点;问题情境;自主探究
深读教学是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细读教学,是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教学环节。经过初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粗浅的理解,但是学生提不出深刻的问题,洞悉不到深入探究的方向。进入精读环节,教师若能针对学生的疑问来教,必然能激起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引发学生质疑意识与策略成为教学高效率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特点和年段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确定课文研读的主线,选准恰当的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亲力亲为的阅读实践中,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指导,用有效的引导促成深读教学的高质量,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单项讲问,学生被动应答和过度情节分析的阅读教学模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好一个切入点,设计一条引领学生奔向学习目标的最短程。切入点的选择要紧扣文本和文本研读的主线,抓住学生探究文本的思维支点,从学生对文本的关注点——文本的重点、难点、矛盾点、朦胧点和学生学习文本的兴奋点展开阅读。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清晰的教学目标直指研读的重点。直指表达,问在语言形式的奥妙处;直指心灵,问在文本主旨的核心处;直面疑难,问在学生的困惑处。问域要大,解答距要长。问题情境要有可操作性,要指明学生探究的方向、途径。
一、检复铺垫,抓住特点切入
经过初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粗浅的理解,但是提不出深刻的问题,洞悉不到深入探究的方向。教师引发质疑的策略与意识成为关键。教师要在激疑起思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语文出版社S版 下同)
检复铺垫
1.指读课文,理解“壮士”含义,说说狼牙山五壮士都是谁?
2.说出课文记叙,完成填空:接受任务→→→顶峰杀敌→
3激疑,创设阅读情境:文中“五位战士”“五位壮士”,为什么前后称呼不同?仔细研读课文,注意五位壮士言行,划出令你感动的词句。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体会五壮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领悟表达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顶峰歼敌”和“英勇跳崖”。
二、紧扣标题,抓住题眼切入
题目对于课文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文章的眼睛,抓住了文章的眼睛,也就抓住了学习课文的关键。很多问题都有中心词,抓住问题的中心词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直奔中心展开研读。如四年级上册《倔强的小红军》
1.指读课题,出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从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什么?
2.抓住题眼,创设问题情境:“倔强”是什么意思?课文哪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现小红军的“倔强”?小红军为什么这样倔强?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仔细品读课文,了解小红军的品质,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随机点拨:领悟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在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再如六年级上册《奇异的琥珀》:
指读课题,理解“奇异”。创设阅读情境:为什么说这块琥珀是“奇异”的?学生在理解琥珀的奇异后,继续追问:人们是怎样推测出发生在一百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的?这样以切入点的移动,形成学生研读的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言。
三、抓住结尾,从重点词切入
有些课文的结尾或是交代事情的结果,或是总结全文,或是抒发作者的情感。抓住文章结尾的语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逆向探究,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又加深对文章特点的把握。
如四年级下《桂林山水》: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一)仔细研读这段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二)引导学生体会引用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创设阅读情境:“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这样的水”又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美。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借助课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景。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写具体、写形象的方法。
又如五年级下《孔明借箭》:
结尾“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抓住“神机妙算”创设阅读情境:孔明是怎样神机妙算的?都在哪些方面体现出的?
再如,四年级上《一只贝》:“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抓住“可怜”、“可敬”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四、抓住过渡,分层切入
课文中的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抓住这样的语句,创设阅读情境,将原文划分两个板块,引导学生探究,目标明确,层次分明。
如五年级下《猫》:教师检复铺垫后,出示句子“满月的小猫更可爱”。理解句子后,比较:满月的小猫真可爱。体会“更”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抓住“更”创设阅读情境,作者抓住“猫”和“满月的小猫”怎样的特点,描写“可爱”和更可爱的?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两个研读的板块,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在合作交流中,教师随机诱导、点拨,理解重点词在文中表达的效果,同时,学习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
再如三年上《锡林郭勒大草原》“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分析句子,创设问题情境:文中哪部分描写草原的美丽,哪部分描写草原“欢腾的世界”?划出文中重点词句跟同学交流。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探究文本,从而达到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目的。阅读探究的过程是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也是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在深读教学时,教学起点要高一点,跳一跳摘果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到学习挑战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要把握好指导、点拨的时机、尺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学生已经关注到的重点词句,要适时总结;学生已经关注,但感悟比较浅的,要创设情境加以点拨;对于学生没有关注的,教师应适度讲解。深读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教学时受各种文体和文本内容的限制,需要灵活变通。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深读教学不变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从设计教到设计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徐世贵.《素质教育与优化课堂设计》.大连出版社
4.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语文 篇四
三个庄子中心学校:刘瑞萍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反复尝试如何使教学更有效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能力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3、注重总结进行有效教学的经验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比如,江苏洋思中学提出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经验,斯霞老师总结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
5.读有效教学心得 篇五
教师:滕召新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小公民。十余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同时也领悟到要一名教师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教师的成长,源于读书。特别是在上学期小继教学中,学习了一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书籍——《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我的课堂教学又一次指明了方向。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改进,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达成有效教学,并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设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指引了方向。通过阅读陈教授的著作,结合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工作实际,有以下体会:
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先学和自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责任,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和遇到的问题,必须自己勇敢的去承担。通过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时不等不靠,不依赖别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有效教学赢得了时间。
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配合下完成。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觉得教师应善意地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下定决心、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有效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实施。
三、善于发现和总结。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而成的。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自己的综合素质,让有效教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6.读课堂有效提问心得体会 篇六
1、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筹划,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提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问题提在学生的“现实发展区”,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不仅无助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提的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实发展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教师的提问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2、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7.读有效教学心得 篇七
一、清晰教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所谓清晰教学, 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通过教师课堂清晰的教学, 让学生准确地知道要掌握哪些知识内容, 掌握到什么程度, 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在学习新课时实施清晰教学, 对减轻学生负担、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提高成绩等都有积极的意义。通过清晰教学可以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做到清晰地解释概念, 使学生能按照逻辑顺序理解内容。清晰教学要求教师要具备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能把复杂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解, 让学生易于理解, 便于记忆。有时需要把数学课讲出语文的韵味, 关键时需要咬文嚼字, 注意语言精练、点拨到位, 减少模仿性, 让学生领悟问题要点, 增强授课实效性。
二、要注意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在任务导向问题上, 要注意把问题时间的设置放在主要问题上。可以用生活上的事件类比数学问题, 变换提问类型, 使之形象化, 直接揭示主题。教师对问题的理解要有独到性、建设性和前瞻性, 要能挖掘多问、多变、多解、巧解的途径, 找到抽象问题的实质性或模型, 使问题简单化。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关系式,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并不神秘, 鼓励学生围绕新内容讨论、思考, 能自由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要善于归纳讨论成果, 然后以练习题的形式评估成效, 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而不是单纯放在解题或其他环节上。通过对目标的引导、问题的正确设置到新知识的掌握, 最后就能达到很高的成功率。
三、要注重数学教学形式多样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师生互动中集中体现数学思维活动, 使学生获得的成功率就高。多样化的教学就是多样的或灵活的呈现课时内容。而最有效办法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来解决, 可以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归纳总结等方法来学习新知识。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 比如我在讲图形的平移, 就可以把楼房平移技术的资料调出来, 让学生看现实生活中都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平移, 体会到学习平移的现实意义。教师甚至可以把一节课整合成一个小电影, 给学生很好的感官认识, 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减少繁杂的运算和死记硬背。引进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降低对知识的理解难度, 最大限度地联系生活, 直观高效地克服以教材为本、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也有一定的弊端, 例如安排的活动多样、新颖, 学生就会分散注意力, 兴趣转移到旁枝末叶上去, 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把握不好。
四、要引导学生自主投入学习过程
《有效学习方法》指出:要“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 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 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 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要“从每天4分钟增加到每天12分钟, 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在标准化测试中, 学生的分数上升了27个百分位数”。所以投入的学习课堂材料越多, 学习效果也就越好。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选择地投入学习, 并不是教师准备的材料越多, 学生接受的也越多, 要给学生可以选择的学习空间, 要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创造的教学氛围,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重视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地驾驭课堂, 适当地调节课堂气氛。同时, 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失败, 多表扬、少批评, 耐心点拨, 细心总结, 多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辩论, 做好巡视中的个别指导,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乐于学习。
五、确保学生成功率是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出, 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行为就是, 组织和安排产生中、高水平成功率的教学, 并向学生提出超越给定信息的挑战。”通过课堂教学中的目标检测的完成情况, 可以反映出本节课学生对新内容的掌握程度, 可分为高、中、低成功率三种。一些学生在高成功率的任务上所花的时间超出平均水平, 结果他们的成绩也就更好。在教学中,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挥好学生的个性潜能, 多做一些个别指导, 精心设计问题, 正确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 尽可能地提高成功率。
总之, 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入学生投入学习、确保学生成功率这五种关键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以这种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 以灵活的形式安排教学环节, 精心组织, 最终促成较高的成功率。在具体的教学运用上, 教师不能生搬硬套, 因为再先进的经验也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因此, 教师只要遵循科学的方法, 运用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方法, 就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摘要: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要做到科学高效, 要求教师要有新理念, 学生要有新思维。本文着重谈一谈《有效教学方法》读后的感触, 并探究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清晰,多样化,导向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8.读有效教学心得 篇八
【关键词】:点读技术初中英语听说
中图分类号:G633.4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初中英语听说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外界因素造成了教学效果不理想,存在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教育人士深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多元化因素,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推广应用点读技术教学方法,通过点读将听说教学的宽度和广度进行改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高效化。
一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听过教学包括最主要几个方面,首先是点听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点听来对于各种句式的情感和语调深入理解,结合不同情景句子的变化深入领悟句子中英汉和汉语一样的情感变化,也可以说是通过点听来提升学习者对于说话者目的的揣测效果,听过之后结合自己的想法给予回应;第二各环节就是点读,学习者能够准确的朗读课文,将学习的内容连贯性的转述,通过自己的有效练习,能够培养自己的语感,日后在自己的表达中能更加轻松和自然,结合不同的音标快速的掌握单词,提升学习效果,培养自己对于英语的兴趣程度;再次就是点正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应用英语沟通交流的时候难免其中会隐藏着发音或是语法的错误,通过点读和自己的表达形式及音标对比,能够快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及时的改正,促进自身的进步;最后是点模环节,初中生可以学习背诵短小优秀的课文或是英语诗句等,对于一些内容歌词比较简单的歌曲进行演唱,或是老师给予一定的话题引导学生应用英语展开沟通对话,举行角色扮演活动等等。
二导入环节
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最基本的开始环节就是导入过程,老师应该在这个环节中通过点读教学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主体的关注度。举例說明在学习买卖东西的话题时候,老师的教学过程可以划分为自我介绍部分、师生师范部分、小组练习活动部分,学习该新内容的过程中英语老师使用现在完成时举例教学:“I have lived in Beijing for 35 years ,I have been here since ...”让学生主体理解该种句型结构的组成,明白具体表达的意义,然后将班级内的同学有序的划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自由练习,学生自由练习过程中英语老师应用点读笔对于其中的重点部分进行专项分析教学,对常用的买卖应用词汇“ cost be worth penny ”等详细应用规则和具体发音特点进行讲解,通过点读详细分析 cost、 be worth该两种表达方法的区别,合理设计句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课堂学习中老师合理应用点读笔来对于重点的部分呈现,如果仅仅依赖课堂练习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的,词汇学习不仅要讲解分析,重点是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学生日常中自己需要不断的练习,如此能够加深学生主体的感受,提高教学效果。
三听力训练部分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对于学习内容的具体信息、时代背景、人物信息等进行介绍,指导学生对于学习材料做出准确的判断。
1多层听
老师在选择素材的之前应该对于学生整体的水平有详细的了解,设计符合实际应用的练习,逐渐的加深难度,提供多层次的练习内容。合理的利用点读功能,对于重点句子进行重复播放,必要的时候可以全篇重复播放。通常第一此播放需要整体上的感知,第二次为了解关键信息,然后根据需要控制播放环节,认真学习详细信息。
2听后做
初步播放之后学生进行常规性的连线、选择、判断练习,老师要设计合理的练习形式,比如原文填空,根据原文内容在关键词汇部分设计空缺,辅助包括具有典型发音的词汇、连读部分、同化环节等,通过这样的有序练习真正让学生掌握材料内容,学会其中的知识点。
3听说后
结合所选材料的关键知识点以及内容,带领初中生展开高效的语言声音输入,对于关键知识点理解之后深入发展说话练习,通过互相问答、复述、归纳、造句等一系列形式对于知识掌握。
四朗读训练
英语的学习是为了能够应用,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是最终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朗读教学中英语老师可以通过点读方式带领所有同学对于文章句式进行重复练习,重点指导学生的发音和重音等关键部分;此外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理解层次利用点读进一步自我深入学习,自己进行同步跟读或是模仿跟读,经过多次的练习能够复述或是转述学习的内容。配合使用录音对比功能,将自己的发音表达和标准内容进行对比,注意纠正自己的欠缺之处。英语老师也可以应用朗读对话方式教学,将同学划分为小组举行娱乐性的比赛。朗读训练中应该最大化发挥出点读教学的优势,自由的控制练习的部分和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大幅度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们都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总而言之,学校和老师必须正确看待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白英语听说教学的重要性,提升认识度,通过设计应用点读教学技术,让学生对于听说学习感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效果,师生共同努力保证所有学生英语水平的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周海燕.点读教学技术在初中英语听说课堂中的教学实践[J].教育科研论坛.2013
9.读《有效教学》有感 篇九
暑假里读了《有效教学艺术》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而这本书尤如在我从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灯,让我受益多多。
作为教师,我们知道,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平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有准备的课堂。
从教十多年了,每次上课前我都仔仔细细地阅读教材,严格按照教材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教案设计。但是还是看到学生的作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说,备课备课,原来并不容易。
1.理解用好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编写者是从一个普遍适用的角度去规划编排体系和呈现形式的,对于不同的地区资源、不同的学生状况、不同的教学个性,肯定不是最适合的。因此,首先要有这样一种态度:尊重、理解并用好教材,这是备好课的前提,在尊重基础上发挥与创造,在理解基础上补充与改变,这是备好课的需要。确定重点,找准难点并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是备课的重心所在,稍有偏离就可能导致课堂的低效甚至无效。
2.了解学生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们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3.准确定格自我。备课必须以自己能依此上好课为前提。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个性品质、思维品质以及经历、经验都自有特点,生搬硬套或盲目仿效必将事与愿违,教师必须有一个完整和清晰的自我认识,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形成适合自己的风格,进而发挥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作用。比如同一节课,不同的老师讲起来就会有不同的风格。每个老师对教材不同的解读,加上独特的个人风格,会让一节课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4.重视课后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批判性的眼光和建设性的思维重新审视教学流程,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一些教学现象,明优缺知得失,谋求改进提高。
5.不忘育人关怀。课堂是学生成就道德的一块园地,让学生在学好知识、增进能力的同时,收获理想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也是备课的重要方面。备课中,我们要根据知识点和课堂情境特点有意设计,有机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讲台哲思——“头”与“尾”
“万事开头难”。说书有开讲,小说有开篇,相声有引子,戏剧影视有序幕。那些巧妙合理、引人入胜的开讲、开篇、引子、序幕,一出现就能抓住听众和读者的心,激起人的情趣,很快使人集中了注意力。开讲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有情境法、诱导法、悬念法、激疑法、连锁法、倒装法、朗诵法、解题法、展示法等等。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开头”的方法尽管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民谚有云:“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既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有恰到好处的收尾,才是完整的一堂课。精彩的结尾会对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结尾的方式诸如归纳式、回应式、发散式、迁移式、推测式、假想式、扩展式、提炼式、启发式、提醒式、总结式等等。
以前我在上课的时候也不十分注重课的“开头”和“结尾”,现在才知道那是犯了很大的错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养成有“头”有“尾”的上课习惯,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语言魅力——逆话顺说
多少年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互勉自励的箴言,一直被人们所称道。老师批评学生的用意都是好的。学生一旦有了毛病、犯了错误,老师从对事业、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坦诚告诫,单刀直入,备陈厉害,使被批评者脸红心跳,热汗淋漓,心悦诚服,这当然不错。然而在有些时候,尽管老师苦口婆心,入木三分,可听者不仅无动于衷,甚至还产生对立情绪,毫无效果可言。从上述“药”的实际事例当中我们不难想到,批评学生也要讲求方法。不仅是老师教育学生,包括同志间的帮助、朋友间的劝勉,只凭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恰当的形式、温和的态度、得体的言词,才能使对方易于理解和愿意接受。当然,耳提面命、大声疾呼有时是必要的,而更多的时候则应是和风细雨,婉言相劝,疏导启发,恰如良药未必都“苦口”一样,忠言也不必皆“逆耳”。
四、育人妙谛——课堂教学“管”什么?
教师在课堂中要:管方向、管目标、管容量、管难度、管程序、管结构、管时间、管教法、管气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正转变角色,成为课堂的管理者;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中努力做到——有疑问:创设问题情境,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有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的任务是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及时点拨。有惊讶:释疑学生的迷惘,轻轻点拨后茅塞顿开,惊讶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之情。有笑声:气氛轻松愉快,学生思维活跃;教态亲切,学态自如,在幽默与笑声中完成教学任务。有沉思:在关键问题上教师要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有联想:教师不要把课讲绝了,要留有余地,让学生联想,透过有限去展现无限。
10.读《有效教学》有感 篇十
一、丰富课堂教学,寓教于乐
也许,对小学于低年级的学生们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而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它占用了无邪好动的孩子们大量的娱乐时间;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来说,一个知识点一年又一年,一个班又一个班的重复讲授,也会让教学活动变得机械、乏味,犹如喝白开水一般。但是,正如余老师在书中所说:“学生不是作家笔下的小说,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也不是画家笔下的图画,我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更不是电视机前无奈的观众,你演什么我就看什么……所有的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带着自己的经验、带着各种各样的情绪来到课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一神圣的工作中去,寓教于乐,真正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快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提高自己的智慧含金量,并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堂乐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但活跃的课堂他必须是实在的,有实效的,能让学生学有所获的,而不单纯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摆的花架子,纯属形式,走过场。这一点,于教授在听过许多名师的讲课后,也谈到了这一点,如果只注重形式,必然会实效性不高,所以丰富课堂教学,不代表不要实效,而是要寓教于乐。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重于过程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这为我们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从以往的“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中走出来,根据课改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掌握相应的技能与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只着眼于目前的应试教育,应本着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入手,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也有人说“教师应当做一条流淌着的河流,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但是,就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看,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社会上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还必须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从新给自己定位,不能只满足于一桶水或一条河的传统做法,教师要努力做“压水井中的引水”,教会学生如何借助现有条件动主地从社会这本大书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知识,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活到老学到老。
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时候,教师就应当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自主尝试学习,教师最后再予以方法上的点拨,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就必须依靠教师,我们就“先教后学”,无论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我们的目的就是最终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方法技能,自己学会学习。这样一来,不仅是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能不断地从教学当中有所收益。
11.浅谈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期,这个时期还被称为“危险期”和“心里断乳期”。学生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的总体阶段特点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教育应该具有针对性。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思想单纯、天真烂漫,因此不再适用小学的教学手法。他们也没有高中生的成熟懂事,性格和思想观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此时的教育正起着关键的作用。体育教学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也应对症下药。
一、讲授的心得
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实践运动为主的教学,教学手法上不单纯是动作指导,还包括口头的讲授。例如体育相的常识、相关的概念及技巧等。体育的讲授主要有三个方面:(1)讲授动作的顺序。此时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顺序来分解动作,并表述其先后顺序。(2)情景再现。例如,讲述某种体育运动因动作失误或保护准备不当,导致身体受伤。此时,教师往往会运用情景再现的方法,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强调学生提高安全意识。(3)陈述体育概念和常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需要注意的是,讲授法只是体育教学的方法之一,一堂有效的体育课应该是多种方法并用,如果从头到尾都只使用讲授法的话,只会适得其反。
二、提问的心得
对于动作相对复杂的体育项目,教师在第一次教授之后,许多学生往往会出现记错或记漏的现象。恰当地运用提问法,就能使学生对新学的动作更加牢固。提问相当于对学生大脑的一次复习和思考,教师提问的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运用提问法能够使学生对新接受的知识和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由于初中生智力水平仍然有限,因此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句子不能过长,否则等学生听完了问题之后就已经忘了整个问题是什么了。提问和讲授应该是相互穿插的,提问同样不能成为整个体育教学的唯一方法,否则就会主次颠倒。
三、动作示范的心得
体育课以运动为主,离不开动作的示范。由于班集体人数较
多,因此在示范动作时,往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示范的先后顺序。对于新学的动作,教师应该是先做示范后讲解。并且,在进行动作示范时,教师应先将整个动作从头到尾做一遍,让学生形成大致的印象、然后再将动作逐个分解,逐个示范。毕竟初中生的连贯性还未达到成人水平。(2)注意示范的位置。由于体育的教学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人数较多。因此教师在进行动作示范时,应多进行位置的变换。以便让那些后面的、两边的学生能够看清。(3)注意示范的次数。对于难度高、较复杂的动作,教师应多示范几次,在示范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对动作的熟悉程度。对于简单的动作则应减少示范次数。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在体育教学上同样适用。动作的示范也应走在学生的前面。在学生快要掌握改动作时,就应停止示范,让学生自己练习,不懂的再问。这样能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学得快忘得慢。
四、游戏的心得
初中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小学时的稚气,但对游戏仍然是无法抗拒的。合理使用游戏法,能够使初中体育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游戏是满足广大学生最好的方式。游戏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了以往的枯燥和乏味。游戏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游戏中合作竞争的情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陶冶情操。
五、比赛的心得
比赛与游戏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团队间进行的。比赛与游戏的不同在于,比赛的目标是为了挑战自己和挑战别人。而游戏只是为了实现娱乐的目的。比赛对团队的合作程度远远大于游戏。比赛的过程是一个挑战的过程。在比赛中,赢了对方但不一定赢了自己,输了对方却有可能赢了自己。这就得看每个团队成员的顽强拼搏精神。比赛不单单是体力上的付出,还包括脑力上的比拼,特别是对技术上的要求。这就取决于每个成员在教师讲解时对技术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和领悟能力。比赛最常用的口号就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就可以看出,通过比赛不仅仅为了培养和提高体育能力,更是体现了体育精神。这种精神对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比赛比较消耗体力,特别是那些激烈运动,一定要适可而止。避免引发学生在身体上的不适。
初中体育的教学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具体发展情况,投其所好必能事半功倍。除了以上讲述的讲授法、提问法、示范法、游戏法和比赛法之外,还要注意教学的灵活性。在体育教学课堂进行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体育教学的进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那些“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耐心。在课堂的管理方面,应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让他们自觉遵守纪律、参与学习。对于那些经常捣蛋的学生,坚决处理,保证体育课堂优良的环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应让课堂充满轻松愉悦的氛围。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显示自己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还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在此基础上多给学生一些关心和爱护。
参考文献:
[1]董晶伟.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2]牛慧平.多措并举,共建初中体育有效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
12.读有效教学心得 篇十二
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根本。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 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解读逐渐被中职语文教师所接受, 并日渐成为阅读教学实践的主流。根据接受美学理论, 阅读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体的同化。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历的读者主体不同, 同化的结果就不同。因此,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在实际阅读教学实践中, 个性解读常浮于文字表面, 学生主导意识不断被放任, 奇谈怪论、荒腔走板的现象层出不穷。笔者以为个性解读, 不仅指读者主体的个性, 也指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的个性, 即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精神、思想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这正是文本深读的载体。
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先生提出:阅读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因此, “个性深读”应是个性解读与深度解读文本的结合, 它不仅是文本主体的系统深入, 更是读者主体的深化建构, 以及作者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主探究式阅读意识和行为。这种解读, 既关注文本解读的“宽度” (个性化解读) 与“深度” (深度解读) , 更能体现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塑造人的灵魂与思想。如何将文本的个性解读与深度解读有效结合在一起呢?笔者以《合欢树》教学为例, 进行了三次课堂教学实践与观察。
二、个性深读的实践尝试
(一) 《合欢树》文本简析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 史铁生通过对往事的追忆, 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 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 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彻悟。因此, 解读此文可从“对母爱的伟大的赞叹”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悟”再到“悲喜生死超脱的彻悟”三个层次逐级推进。
但大多数对《合欢树》的解读只停留在“对母爱的伟大的赞叹”上。教师往往通过对史铁生母子生活轨迹的整理, 或者对文章时间顺序的处理等方式解读母爱。这属于浅层解读, 学生其实一望即知。
(二) 《合欢树》教学过程及评析
为将《合欢树》的解读由浅层走向深层, 进行个性深读, 笔者与语文学科的同仁在导师胡庆芳博士的带领下, 进行了三次课堂实践与观察, 对《合欢树》展开推进式教学实验研究, 笔者作为《合欢树》第三次教学执教的老师, 对个性深读也有更为亲身的体验。以下是笔者执教《合欢树》第三次教学过程及意图:
从下表可以看出《合欢树》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剖析其丰富内涵;教学难点为解读作者对母亲复杂的情感和生命的感悟。因此, 教学环节集中在课文后半部分, 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三个主问题, 三次自主合作探究, 问题开放有力, 层层深入, 将个性解读与深度解读相结合, 真正深入到文本的隐性情感之中。
三、个性深读的途径探索
个性深读, 究竟有哪些有效途径呢?结合教学实践与观察, 笔者将从课堂探究的“放”与“收”和重难点突破的“出”与“入”两方面, 提出四条个性深读的有效途径。
(一) 课堂探究的“放”—合宜开放的主问题
1.有疑而问。
(1) 从学生初次阅读体验获得问题。在本次《合欢树》教学中, 学生一共就全文提出了84个问题, 其中有21位同学提及“为什么文章题目叫合欢树?有什么含义呢?合欢树的内涵是什么?”可见, 合欢树的含义以及其象征意义, 是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怎样由学生的“原始”提问, 提炼出一个更具开放性的探究题呢?笔者以“合欢树, 是一棵___树, 因为……” (从原文找到印证) 对合欢树的象征意义进行探究。这个问题简约、精妙, 有效地将母与子的感情结合在一起, 也将文章的前一部分“母爱的探寻”与后一部分“合欢树的寓意”相融合。在课堂中, 不乏精彩答案, 比如回忆树、希望树、念慈树、奇迹树等等。
(2) 从矛盾处生成问题。当我们的解读进入无所不知时, 恰恰说明我们只解读到文本的显性部分, 对于作者的潜在情感可能还尚未触及。其实只要抓住文章的矛盾之处, 就可以分析到文本深层的内容, 品出作者潜在的情感。
在《合欢树》中, “我”在合欢树下徘徊, 数次有机会进入小院中去看一看合欢树, 但是“我”没有去。在第十段“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 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这么说, 我再看不见它了。”作者似乎是说, 不去见合欢树是因为客观原因。但紧接着作者又写道:“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 倒也不是不行。”这分明可以看出, 前面所说的原因根本不成立。那么作者想表达的潜在意思是什么呢?因此在第三次课上, 第二个主问题围绕着“看与不看合欢树”展开, 请学生进行选择, 并且说明原因, 这就是在探究作者潜在的情感。所以, 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 必须建立在开放性的主问题之上。
2.无疑而问。
(1) 让闲笔不闲。有疑而问, 自是常理。什么是无疑而问呢?“无疑”是指学生以为读懂了, 其实不然。要使文本解读更进一步, 更深一度, 应从那些看似平常的闲笔入手, 咀嚼出内在深层的含义, 读出寻常中的不寻常。
在《合欢树》中, 史铁生有多处闲笔, 看似不经意地一笔带过, 却饱含深情。第十自然段最后一句作者是这样说的:“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为什么要强调“自己摇车”呢?其实作者后悔的不仅是没有进去看一看, 而是再也不能“自己摇车”进去。在作者看来唯有亲自“摇车”进去, 才能给自己一点安慰。这是怎样的救赎心理啊!所以“自己摇车进去”, 实指“亲自”报答母亲的恩情。然而, “自己摇车进去”这样简单的行动, 却因为一再逃避, 再也不可能做到了呀!所以, “自己摇车”, 闲笔不闲!
(2) 让微观不微。在阅读教学当中, “作者介绍”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 也是解读文本的“微观”之处。但是目前来看, “作者介绍”多为作者的生平简介, 变成课堂上可有可无的环节。其实, 要引导学生个性深读, 一定要和作者这个活生生的“人”进行倾心的交流, 绝非仅仅依据作者身世经历, 作简单的概念化的知人论世。只有联系作者特定的写作心境, 才能再现其真实的思想感情。所以个性深读文本, 必须尊重创作主体, 以对作者本意的深刻理解为前提, 进行深度解读。
因此课前预习时, 我给学生下发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我希望成为她的骄傲》三篇文章, 将课文与作者其他的回忆性散文进行对比, 感受作者在那个时期的失意、困顿, 以及作者成名之后, 站在人生的高处, 反观生命历程的淡然。
(二) 课堂探究的“收”—相机而动的点拨提升
课堂探究, 只放不收, 则无序;只收不放, 则无味。收放自如, 便能在课堂当中激发学生的热情, 启发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从而实现文本的个性深读。课堂探究“收”的艺术,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收在情深处。教师“收”, 要把握好时机。特别是每一次课堂探究, 学生的讨论与展示进入尾声时, 教师应相机而动, 及时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比如本堂课的第一次探究题“合欢树是一棵___树”。课堂讨论十分热烈, 学生说出了不同的答案, 有的站在儿子的角度看树, 有的站在母亲的角度看树, 角度不同但母子情深却是相通的, 教师最终以“亦子亦母合欢树”总结本次探讨, 归纳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及丰富寓意。
2.收在争议处。个性深读的一大特点是, 学生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理解。所以学生解读多有不同, 甚至是有争议的。此时, 教师是否应该要“一锤定音”呢?其实不然, 有时保留争议更能体现出解读的个性化。当然这种争议性的保留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特点及情感的尊重。
3.收在思想高处。个性深读, 与个性解读最大的不同是体现在“深”字之上。因此, 教师对整堂课的收尾, 应该收在“思想高处”。
本课堂笔者引入视频材料《生命的列车》作为课堂的小结, 引导学生正视人生的不完整,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位旅伴, 同时, 以“合欢、合欢, 合而不欢, 欢而不合, 这就是人生!”总结课堂, 提出了新的人生哲思。
(三) 重难点突破的“入”与“出”
破解文本的重难点, 历来是阅读教学最薄弱的环节。所以笔者认为, 个性深读文本的重心也应当放在最难也是最薄弱的地方, 突破重难点, 可以借用王国维所说的“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这八字。
1.入乎其内—咬文嚼字的情感品味。在提倡个性解读的阅读教学中, 常常过分甚至片面地强调整体的感悟而淡化炼字炼句。其实, 对于阅读能力还不成熟的学生而言, 具体的咬文嚼字也同样十分重要, 不入“字句”难探文本中潜在的作者情感。
在《合欢树》当中, 作者多次提到“我不想回家”, 其实这个“家”可以理解为从前“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细读第七自然段, 这一处小院之所以在作者搬离之后, 仍被称作是“家”, 是因为那里曾有母亲, 有母亲种下的合欢树。所以什么是家, 有母亲的地方才是家啊!这里面潜藏着多少对母亲的怀念呀!在经历了多年的病痛折磨之后, 史铁生对“家”及“母亲”的怀念, 早已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合欢树。然而, 合欢树名为合欢, 树下却再没有母亲了。所以“我不想回家”, 是解读作者对母亲复杂情感的突破口。同时也是文本后半部分作者对悲喜理解和人生参悟的连接处。
2.出乎其外—适当适量的拓展延伸。
(1) 补充材料。不“入”就无法深入解读文本, 不“出”便不能个性化解读文本。所以在《合欢树》的第三次教学, 笔者补充了课外的材料并且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 辅助学生理解文本, 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对“悲伤也成享受”一句表示难以理解, 此时笔者引用材料—余光中的诗歌《今生今世》, 帮助学生理解。正如诗中所写:“在这两次的哭声中间啊, 是无穷无尽的欢笑。”逝者已逝, 悲伤不已, 但过往的种种将以欢笑的形式永存我心。所以个性深读文本需要“出乎其外”, 让学生获得精神的给养, 得到人生的思考与润泽。
(2) 换位阅读。为了让学生更为真切地理解作者的爱与痛, 笔者鼓励学生发挥合理想象, 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出发, 转换角色, 换位阅读, 进行对话。
假如, 你是这对母子中的其中一位, 请尝试对话并写出你的愿景。既可是对作者的祝福, 也可是对人生的祝愿, 更可表达你对人生的思考。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教学环节设计, 学生可以根据对文本的理解, 进行不同情感基调的告白。
总之, 从不同视角、不同身份、不同层面对文本进行个性深读, 归根结底都应基于每一个文本的独特个性和独特价值, 解读只有紧扣文本以及文本中的人物, 同时契合学生的自我体验, 才能读出真谛, 读出精髓, 读出个性。最后必须注意的是, 个性深读, 亦不可过度。虽说“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它始终只能解读成哈姆雷特而不是麦克白。
参考文献
[1]钱理群, 孙绍振, 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0.
13.读《有效教学与师德修养》有感 篇十三
------谈 师 德
读过《有效教学与师德修养》一书,我深深被有效教学理念所影响,更被书里提到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修炼自己师德的观点所吸引,感受颇多。这使我想起自己,回顾从教的这十一年来,同许多的青年教师一样,我在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中遇到过不同程度的挫折,但我从来都执着地守着教育这一块麦田,以心育心,以魂感魂。
我是怀着对教育事业无比自豪的神圣情感踏上三尺讲台的。不太幸运的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了一个偏远的村级完小,当我到达那里后才知道了什么叫做荒凉与贫瘠;当同去的年轻老师买回一本《麦田的守望者》置于他乡的枕边,我感到了任重而道远;当随着年迈的校长走进由砖石作骨、泥灰为肤,迎面便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办公室,我心有千结;当看着戴着斗笠,履着草鞋,身穿破衣的学生家长从怀里掏出由塑料纸与布帕包裹的学费,颤微微递上时,我转过头将眼泪轻拭„„当我头顶烈日或脚踏薄霜走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时,便会想起老校长语重心长的话“希望你的人和你的名字一样不怕吃苦哇”,也会想起在教室里那群充满兴奋之情望着我的孩子。学生的基础差加上我的没经验,经常有一种莫名的无助和远离他乡凄凉在我独处时来临,此时寂静和眼泪是我唯一的朋友。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里几位老师的故事让我为这感动:我们年级二班的班主任黄老师毕业后与恋人一起分到了沙河镇,因她是厉庄人,有感于本地的教育,不久便请缨回到了这里任教,爱人也因小孩无人照看,只得随之回来。黄老师工作忙无暇顾及家里,不忍打消妻子积极性的丈夫周老师主动“下岗”当起了女人背后的男人,黄老师所任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她班的学生表现全校最好,她从不为此骄傲自满,批改作业认真仔细,教育学生耐心细致,家里贫寒的学生没有没接受过她赠送的衣物,没有没吃到过她家饭菜的。他们不为金钱、不为名利、守着清贫,守着一方净土。当时身为学校教导主任的刘老师可以说是多才多艺,他曾发表过多篇省市级论文,但他却放弃了“高飞”的机会留在了学校,对妻子交代的理由是便于照顾女儿,事实上经常将7岁的女儿一个人留在家里做作业。他当时带的班有几个学生非常调皮,据说上四年级时就有与老师打架的劣迹,而且是妈不要、爹不管的。一次上课时间,科学老师拎着其中俩学生耳朵进了办公室,狠狠地说:“滚到你们班主任那里去,说你们干的好事!”看当时光景,那俩学生可能会有大麻烦,因为很多的班主任都会在此时大做文章,除掉“祸害”,可刘老师除了一个手势之外什么也没说。没过五分钟,他俩主动讲诉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并诚恳的认了错,就是无论如何也不愿去给科学老师道歉。我以为刘老师该生气了吧,结果他反倒从椅子上起身,拍了拍俩人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一席话,声音不大但十分有力,俩人不语,事情得以解决。这件事让我初步得出了一种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的教育方法。
原来,做一位教师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更要先修自身。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作为教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追求高标准,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如果刘老师自己无德,不要说他不说话,就是他长篇大论的教育,可能也无法使俩学生折服;黄老师如不是待学生如同己出,让学生如沐春风,哪有一入乖巧的学生。所以,我一边学习着教师中的榜样,一边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们的榜样,用榜样的行为检查自己灵魂麦田的质量,以爱的眼神守着幼苗的茁壮成长。
师德,不应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而是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从教第二年,我当上了毕业班的班主任遇到了一群十分调皮的男孩子,当一个男生占多数班的班主任,若不是经历了一番磨练,恐怕柔弱如同一个女子的我是不能胜任的。这时我的显然只能以柔克刚,当危害以柔克刚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毕竟他们在前一年级就已经破罐破摔了呀。我留心了孩子们的家庭档案,找到了症结之所在。作为一名教师,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还应该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能够分享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以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我班的学生,我常称他们为小伙子结果,他们真的成为了棒小伙,当听到其他老师对我班学生的表扬时,我是由衷的高兴。我曾在一次总结时这样写到:“只要用心,其实一切并不那么难”,的确如 此。用心来育心,不就是对教师自身灵魂的一种要求,不就高尚的师德吗?
14.读有效教学方法读后感 篇十四
柯爱肖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假期,最适合静下心来翻阅书籍,今天拜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后,深受启发,结合自己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驳有感触。文中向我们介绍了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清晰地授课、任务导向、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投入、确保学生成功率。在每个行为中又进行了详细的理念与操作方法,让我懂得,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重要,如何高效有效的完成课堂任务,让孩子们有效的掌握所学知识,需要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而在文中都有着细致的介绍。例如针对清晰授课中提出“有效教师”的表现:“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模糊,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同时还列出“欠有效教师”的表现。并通过列表形式告诉具体的清晰授课的方法和具体示例,非常具有实践操作性。
具体来讲,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是:
1、清晰授课,这一关键行为是指教师向全班呈现内容时清晰程度如何,其相关表现为: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次序,清晰易懂的授课,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不良习惯。对于教师,要做到清晰授课,就要求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大纲,通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了解教学内容的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师清晰的讲授引导,形成学生较清晰的科学的知识脉络。有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语言的清晰表达,要达到清晰授课的教学效果,还要利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方法,来解释和澄清。
2、任务导向,是指把多少课堂时间用于教授教学任务规定的学术性学科。其相关表现为:成就(内容)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使内容覆盖面尽可能大,教学时间尽可能多。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有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3、多样化教学,这一关键行为是指多样地或者灵活地呈现课时内容,其相关表现为: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问、反馈和教学策略等。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又是《有效教学方法》中的好方法,因为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围,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例如,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可以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这一关键行为致力于增加学生学习学术性科目的时间。教师的任务导向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评估的材料。其相关表现为:限制分散注意力的机会,使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操作、思考和探询等。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如果内容太深了,就该尽量的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该课题有关的故事。
5、确保学生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呈现材料的难度水平已经成为任务导向和学生投入研究的一个关键方面。其相关表现为: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尤其是在讲解式和传授式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断的得到成功的证明,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接上来的学习中他们会更有热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易于取得好成绩,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和建立。相反,他们总是遇到失败的情况的话,则会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严重的会让他们丧失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的题目应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能力要求,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正确的答案,确保较高的成功率,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
15.读有效教学心得 篇十五
“圆的周长”是小学数学中经典又眼熟的一个课题, 关于该课的教学设计、课堂视频多有看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测量几个不同圆片的周长, 并计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从而发现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固定的倍数关系, 然后推导公式并做相应练习.这样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机械的.而新课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提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探究的、合作的.“探究”是学习方式的核心, 它的主要动力来自学生对知识探求的欲望, 是带有自愿、主动等特点的.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探索、思考, 又有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启发.那么, 如何才能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呢?营南县教研室根据课标的要求提出了有效探究应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一) 产生问题———风起云生; (二) 独立思考———投石问路; (三) 合作交流———曲径通幽; (四) 形成结论———水到渠成.关于“圆的周长”一课,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很有探究的价值, 因此, 我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使学生经历圆周率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 而不是单纯地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当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经历了多次试讲, 多次反思修改, 下面的片段是我第n次试讲后又一次大的修改:
前面学生已经探索出测量圆的方法并体会到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观察画有一条直径的圆)
生:圆的周长是直径的2倍.
师: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师:你从图上来看,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会大于几?师指图继续让生说.
生:直径把圆平均分成了2份, 半个圆的曲线的长比直径长,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一定大于2.
师:说得非常好, 有理有据.我们再来看, 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会小于几呢?
生猜并说理由.
师:这个问题有点难, 老师给你提供两种思路, 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
(师用多媒体出示两种图形:一种是把圆等分成4份;一种是圆外切正方形.)
师:同学们每人手中都有这张图片, 请你仔细观察, 看你能发现什么?请大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 (片刻后) 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直径相等, 正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 而圆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小, 所以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小于4.
生2:四分之一个圆周的长小于一个直径的长, 所以圆的周长小于四个直径的长.
这样的设计, 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有了, 小组合作也很顺利, 但是我们总感觉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度, 探究的空间不够.要想让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 问题设计是关键, 问题空间有多大, 探索的空间就有多大.因此, 我们对探究“圆的周长比直径的几倍小?”这一问题又作了如下修正:
通过观察, 学生已经得出圆的周长比直径的2倍多.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达成共识, 圆的周长一定比直径的2倍多, (板书:2倍多) 那会比几倍少呢?或者接近几倍呢?
生猜并说理由.
师:看来同学们找不到合理的依据, 为了研究方便, 老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个圆形图片 (画有一条直径的圆) , 小组同学一起来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 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好吗?
(老师为每组发一张图片, 各小组研究, 老师参与小组活动.)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想法了, 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
生1: (拿着自己研究的成果介绍) 我们小组又画了一条直径, 把圆等分成了四份, 发现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4倍左右.
师:还有哪个小组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在圆的外面画一个正方形, 我们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相等, 正方形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4倍, 圆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短, 所以圆的周长比直径的4倍少.
师:我发现同学们很聪明, 知道用以前学过的图形帮助研究新问题.圆的周长比直径的2倍多, 4倍少, 那你想不想知道更接近几倍呢?
生:想.
师:大家看, 刚才这小组把圆等分成4份, 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4倍左右, 我们借用这种思路, 再继续等分下去看能发现什么?大家看 (多媒体演示:把圆等分六份) , 现在把圆等分成了几份?
生:6份.
师:大家看, 圆周角平均分成了6份, 那这一个角是多少度呢?
生:60度.
师: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生:等边三角形.
师:那么这一条边就等于圆的半径.这一段弧与这条边, 谁长?
生:弧长.
师:也就说这一段弧比圆半径长, 那圆的周长比圆半径的几倍多?
生:6倍多.
师:也就是圆直径的几倍多?
生:3倍多.
【读有效教学心得】推荐阅读:
读《有效教学》心得体会07-09
《有效教学的基本功》6心得06-12
新课程的有效教学心得体会10-25
学习有效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10-01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心得体会11-0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10-09
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08-03
体育有效教学总结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