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8篇)
1.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一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科研素养培养论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医学领域的知识迅速且持续更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医学带来大量新的理念与手段,使医学从疾病的诊断到治疗以及预防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对基础医学专业大学阶段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基础医学的专业人才立足于医学,以科研为手段,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推动医学进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该专业将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并且富有创新思维,是具有基础医学教学潜质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具备开展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由此可见,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科研素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科研能力为架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内涵,科研道德为保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专业的需求,也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个体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适应基础医学领域不断的变革与突破,甚至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栋梁之材。
2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诉求
1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在级基础医学专业新生中开展关于本科生科研基础的问卷调查,并选取与该专业相同学制,一年级合并授课的法医学专业进行比照。调查提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素养的培养有更强烈的主观诉求。
2.1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位有更高的要求,而科研能力正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核心
根据入学后第一学期末在2014级大一新生中的调查,关于个人的学位规划,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中仅有3%选择学士,有16%的学生选择硕士,高达53%的学生选择博士,另有28%的学生尚未能做出决定,但就此问题尚未考虑的学生数为零。而在法医学专业中,选择学位规划为学士、硕士或博士的同为17%,38%的学生未能做出决定,另有11%的学生尚未考虑此问题。相比可见,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自入学之初就在学位上有很高要求,明确希望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近70%。
2.2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是培养科研
素养最有效的动力与保障在调查中,基础医学专业有53%的学生已经参与过各类科研讲座,而同期法医学专业学生仅有39%的参与率。同时,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听讲座后都表示有所收获,选择没有收获或其他选项者为零。SCI论文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在调查中,53%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表示对此有所了解,在法医学专业中,该比率为33%。此外,两个专业的学生对于各类本科生科创项目的知晓率都为94%。
2.3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良好的科研理解能力是提升科研素养的前提
本次调查的对象都是大一新生,并且第一学期的课程设置除通识教育外,其余课程集中在高数、物理和化学,并无专业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课程。但在尝试过阅读SCI科研论文的学生中有55%的学生表示能部分理解文章内容。对于阅读中文科研论文,75%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表示有过经历,其中高达88%的学生表示能部分甚至基本理解文献内容。
3科研素养培养方案因对象因阶段而异
科研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学生入学后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根据年级不同,学生特点和能力不同,培养方案在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
3.1自入学伊始,敞开科研大门,感受学术熏陶
依托复旦大学丰富的学术资源,每学年都有来自各领域的专家、教授来校开展多种学术活动,而调查也证实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基础医学专业有半数学生参加了各种讲座。尤其各国院士和学术大师,其讲座除涵盖专业领域知识外,更注重科研思维的培养和构建。这些成功者的经验分享对于初学者而言虽未必能体味其中的深刻,但在开拓视野,接触世界顶尖学术成果同时潜移默化的熏陶却必然影响着这些选择基础医学为专业,以成为医学教学与科学研究双重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思维方式。
3.2从低年级开始,设置相关课程,展开系统培养
第一学年开设现代生物科学导论,使学生直面科学最前沿,在科研与学生个体间建起桥梁;第二学年开设医学生综合素养、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系统教授科研实践所需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技能;第三、四学年开设医学科研思维训练与科研实践系列课程,使学生在已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并理解做好科研既需要有扎实的知识、活跃的思维、乐观的态度,也离不开辛苦的实践,枯燥的重复和严谨的探索。此外,复旦大学在一年级新生中全面推进的通识教育和本科生培养中的书院模式都更利于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独立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也都是科研素养的重要内涵。通过课程的系统培养与课堂内外的各种熏陶,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早期即可树立起科研意识,形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日后获得较高的科研成就打下扎实的基础。
3.3二年级起,配备科研导师,体验课题实施过程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入校以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即根据学生不同阶段,配备各类导师。自二年级起,学院按每三名学生为一小组,配备一位科研导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学术活动,包括有主题的文献检索、阅读和汇报;通过组会活动,介绍学术进展,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讨论;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导师所在的课题组活动,与研究生一起,学习实验设计,尝试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体验课题实施过程。科研导师本身都是具有博士学位,负责各级科研项目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副研究员或高年资讲师,而所在的课题组往往是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学院还制定了《导师组活动记录手册》,使导师组活动规范化,也利于反馈和评估。通过严格的导师组活动,帮助学生熟悉并学会科研论文的查阅,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式,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项目运行模式,自然而然地参与科研项目的多个环节。同时,学生间自发的交流又便于其了解不同领域、不同课题组的运行,一方面避免了日后选择科研方向时的茫然或冲动,另一方面,学科交叉也是当今科学前沿发展的方向。
3.4水到渠成,设立科创项目,实践所学所想
大学生的科创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国内各高校、学院对此都格外重视。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学生为例,其可申报的科创项目就有复旦大学设立的君正、望道和曦源项目以及基础医学院设立的正谊学者等本科生科创活动。这些项目鼓励学生独立申报课题,申请参加同一项目的学生可来自不同院系。为保证教师有足够时间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学校或学院都明确一位教师一次只能担任一个项目的指导。项目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报课题,通过竞标获得立项资格和获取科研经费。经费直接拨入学生账号,由学生全权支配使用。此外,学院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组织中期考核,课题结束时进行汇报,并由专家进行评估,这些也是项目能提高学生科研相关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项目设立和实施全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指导,帮助学生在课题实施中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不断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科研素养。以学生为主导的科创项目的创立和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而项目实施过程更提供了学生从提出假设、争取课题到实施、汇报、小结的各方面实践机会,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在实践中大幅度加强和提升。
4展望
良好的科研素养符合基础医学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固有特征。基础医学高级人才面临培养周期长、要求高等难点,从本科初始阶段就设计合理的培养方案,将科研能力培养整合到本科教育中,有利于提高培养效率,更好地适应医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现状,也发挥了研究性大学善于整合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优势。由此,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展开的本研一体化培养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培养方案打破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在制度上的分割,围绕能力培养这一教育核心进行设计,为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素养、成为基础医学专业人才做有益的尝试。
2.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二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医学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 医学本科生数量不断增加, 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新形势下认清加强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采取新的措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培养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迫在眉睫。
一、加强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的意义
1. 医德教育是医学本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中对医生的要求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 较宽厚的医学基础理论, 较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能力[1]。医乃仁术, 无德不医。医德教育要力求将医学生培养成“医心慈、医风正、医貌端、医术精”的合格医生。古以有训:“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 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需要的不仅仅是高超的医学专业知识, 尤为重要的是高尚的医德。这种医德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使得医务工作者在繁重的工作、复杂的社会环境、难以拒绝的利益诱惑面前牢记医务工作的神圣性,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
2. 医德教育是改善当前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
当前, 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着令人担忧的不正之风, 出现了收取药品器械回扣、索取红包、乱开处方提成、巧立名目收费甚至丢弃病人的现象, 其实质是现代医药市场、医疗机构的乱序、黑暗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沦丧。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 不仅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也必将影响卫生事业的长久发展。在社会转型期, 医疗行业出现了众多不和谐的现象, 比如收受红包、过度医疗、医疗事故、唯利是图等等。现代社会思想道德滑坡、权力制约不力、医疗体制不完善等都是形成这些不正之风重要原因, 但是这些都是外因, 医德教育出现“断层”, 缺乏整体系统性才是内因。医学院的学生在校经过医德萌芽期、医德成长期、医德社会化期后进入社会, 到医院从事具体的临床工作, 接受良好的医德教育对其成为一名德术双馨的好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加强医德教育, 首要的是在医学院校对未来的医疗行业从业者开展医德教育。正本溯源, 医学生在校期间的良好医德教育必将在其未来的工作中发挥良好的约束作用, 因此, 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是改善当前医疗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之一[2]。
3. 医德教育是促进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外先贤的著作, 希波拉底宣言以及孙思邈《大医精诚》等等, 都强调了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医圣”张仲景、“外科鼻祖”华佗、“一代药王”孙思邈、“免疫学之父”琴纳、遗传学家缪勒, 他们不但都拥有高超的医术, 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这种医德, 使得他们面对荣誉成就, 不会自满和故步自封, 而是更加投入到对医学的钻研之中。这种医德, 使得他们矢志为解除病人之疾苦而不懈努力。具备这种热爱医学、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才能攻克更多的医学难题, 在提高医学科研水平上取得更大的成功。医德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这种热爱医学、对医学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4. 医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古代医家就有“医乃仁术”之说, 近年来,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 许多医院重视经济效益轻视行业行规的建设, 这种行业提升时的疏忽带来的后果日益严重,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医患关系持续恶化, 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医疗体制改革不够深入, 不能适应患者的不同需求;医院过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经济指标, 会经常安排业务讲座而很少安排医德教育方面的专题;医务人员的自我价值观念发生扭曲, 不再以病人为中心;医院管理工作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不能从现代管理学角度规范医务行为, 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可能过多地考核经济指标;在医学新领域里, 权力制约机制未及时建立, 监督制度建设滞后, 出现体制、管理上的漏洞。最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使患者对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失去信任, 造成医患关系紧张, 医患矛盾频发。不断加强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是医德建设的根本所在。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会上叮嘱:“要积极推动医德医风建设,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因此, 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 对于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二、医学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医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很多, 首先是医学教育思想上人事不够。医学院校常常侧重于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忽视医德教育。医德教育成为医学发展的一个短板。医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创新。医学伦理学等相关课程开设也较少, 医德培育机制缺乏整体系统性。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 必须改变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现状, 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其次, 从管理角度, 目前医学院校的领导干部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领导不能长期坚持不懈地去抓医德教育工作。再次, 医德宣传教育活动有一定的难度, 长效化的宣传教育活动难以组织起来, 制度化和规范化还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较好的经验可以参照。医德教育机制建设有待完善。此外, 医德教育师资力量较弱, 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再加上一些从事医德教育的教师本身缺乏医学知识, 再加上授课方式落后, 缺乏创新, 甚至照本宣科, 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医德教育内容陈旧、忽略医德心理的培育, 使得目前医德教育流于形式, 效果差, 而在校生医德教育的失败则必将对医疗卫生行业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
三、医学生医德培养的举措
1. 扩宽医学生品质培养的认知视野。
我国医学教育中一度存在“重技术、轻德育”、“重专业、轻人文”的教育和学习习惯。现代社会对医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 除了专业技能外, 职业道德、人文修养等方面也要具有较好素质。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真正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既重视医学知识、技能的训练, 又要把医德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发挥思政课程、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处理集体和个人关系,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仁爱之情, 培育起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使学生能够应对社会不良之风, 不受金钱、名利的诱惑。
2. 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医学道德。
除了在校的理论学习之外, 还要在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临床实践中突出医德教育。将理论性的医德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在实践中有所体现, 使医德规范和原则外化为行为规范, 深入到医疗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3]。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 医学生要向优秀的传统学习。优秀的医生都信奉“大医精诚”, 在开展医疗实践和研究过程中要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对病人要有爱心、关心、耐心。同时也要安抚病人紧张焦虑的心情, 改善服务态度, 改善服务用语, 让病人有回家的感觉, 用真诚的微笑温暖病人, “以病人为中心, 想病人之所想, 急病人之所急, 做病人之所需”, 恪守医生誓言,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并达到提高医学生道德水平的目的。
3. 通过丰富活动载体, 培养医学道德。
在医学院校中, 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医德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 利用网络、报刊、宣传栏、广播站等阵地, 开展医德教育, 宣传医德先进人物, 推崇医德先进事迹, 形成浓厚的医德教育校园氛围。此外, 还可以通过开展医德论文撰写、医德医风调查、医德知识辩论赛、书画展等人文活动, 提高医学生对医学道德更深层的认识, 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凝集力。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也要注重联系医德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到农村、社区、厂矿、开展“为民服务零距离”、“志愿服务暖千家”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患者、贴近百姓群众的志愿义诊服务和宣传活动,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知识水平。通过开展社会调查, 撰写调研报告, 既丰富了自己的医学知识, 积累了医学经验, 也服务了居民百姓, 更加深了对疾病以及患者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 自然而然形成良好的医德。
摘要:通过对新时期医学本科生医德现状的分析, 提出医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 提出提高医学本科生医德水平的举措。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医德教育,意义,现状,举措
参考文献
[1]林朗晖.论《周易》哲学与医学辩证法思想[J].福建中医药, 1991, 22 (2) :14-16.
[2]杜文彬.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重要性的研究[J].高校研究, 2013, (5) :14-16.
3.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三
【摘 要】本文对广西4所高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学制学位、课程课时设置、专业实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所高校的学制、授予学位相同,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管理类课程和医学类课程比例不合理,课程结构未能做到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对此,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制定统一的专业培养标准,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课时,整合医学类课程,调整医学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的比例。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58-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高度重视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职业化管理队伍”。卫生管理专业从学位教育的层面为适应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而培养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因而,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当今的主题要旨。但是由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广西发展的时间还不长,缺少统一的专业培养标准,各个高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各有不同,为此,本文选择了广西开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等4所高等医学院校为考察对象,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广西卫生事业管理的发展探寻道路。
一、对象及方法
(一)对象
广西开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4所高等医学院校:广西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
(二)研究方法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收集4所高校最新修订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各校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学制学位、课程课时设置、专业实习等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办学主体、学制及学位
4所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各不相同,广西医科大学由信息与管理学院主办,桂林医学院是由人文与管理学院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由公共卫生学院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4所院校都实行四年制培养,均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均为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卫生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但同时其中有部分院校还有所倾向,广西医科大学和桂林医学院均倾向于培养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4所院校均要求具备“医学+管理学”的知识结构,此外还有其他要求,如广西医科大学提出需要具备必要的经济学知识;桂林医学院还需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
(三)课程设置
1.各类课程学时学分情况
由表1可见,4所院校必修课总学时中位数为2408.5学时,广西医科大学的必修课总学时最高,为2996学时,右江民族医学院为最低,为1976学时。所研究院校的医学类课程总学时中位数为443学时,最高值为桂林医学院684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24.57%,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0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的0.00%。4所院校实践课必修课总学时中位数为611.5学时,其中最高值广西医科大学987,占必修课总学时32.94%,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440学时,占必修课总学时22.27%。
由表2可知,4所院校在学分构成情况存在一些差异,4所院校的总学分中位数为182学分,最高值为桂林医学院215学分,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169.5学分。必修课总学分中位数为135.75学分,最高值是广西医科大学154学分,最低值为右江民族医学院109学分。专业实习学分中位数为22.5学分,最高值是右江民族医学院40学分,最低值为广西医科大学18学分。
2.专业课课程情况
专业课程主要是基础知识在卫生领域内的运用,4所院校的专业课必修课开课门数最多的是桂林医学院,共20门专业课课程。其余3所院校均开设了13门专业课课程。4所院校中,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的开设率达100%,有75%的院校开设了医疗保险学、卫生政策性、卫生法学。但这些课程的学时安排差异都较大,例如卫生经济学课程,4所院校均开设,学校设置学时最高值为72学时,最低值为45学时。
3.实践情况
实践主要由课堂实验、暑期见习、“三下乡活动”、临床见习、毕业实习(专业实习)等几方面组成。课堂实验的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验室上机操作等。暑期见习时间一般为2-4周。“三下乡活动”主要由学校团委组织安排。临床见习是课程安排的一部分,安排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毕业实习一般由学院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在所研究的4所院校中,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时间中位数为30周,时间最长是右江民族医学院40周,最短是广西医科大学18周。
三、讨论与分析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全国各高校开办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在所研究的4所院校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一)办学主体不统一
4所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主体各不相同,广西医科大学由信息与管理学院主办,桂林医学院是由人文与管理学院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由公共卫生学院主办,广西中医药大学是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主办。另外知识培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注重方法学,技术技能的培养,有的注重系统知识理论的、宏观知识的培养。
(二)培养目标基本上体现一致性
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共性,总体目标均为体现为培养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卫生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能够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但各高校在设置培养目标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培养人才类型各不相同,广西医科大学和桂林医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但是右江民族医学院的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并不一致,课程中除了现代医学导论,无其他医学课程安排,与要求掌握必要的医药知识的培养目标相矛盾。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方面,选修课及专业实习所占比重较低,必修课比重较大,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医学课程开设相对随意,简单叠加,未经整合
广西医科大学与桂林医学院医学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的比重较大,桂林医学院还开设了妇产科学和儿科学,广西中医药大学设置了外科学,广西医科大学设置了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课程,而右江民族医学院则只设置了现代医学导论课程。这些医学课程内容冗长,所占课时比重大,掌握这些知识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另外医学课程教材陈旧,医学课程教材沿用医学专业教材,没有专门为卫生专业管理学生专业的医学课程教材。
3.专业课程各类课程开设一致性较高,但课时存在差异
专业课程主要开设有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社会医学,卫生统计学等。对于卫生管理类基础课和专业课, 各院校的认知和理解都比较一致, 课程开设的一致性程度也较高,但因学院的各自特点和实际需求,学时设置差异也比较大,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四、建议与对策
为实现广西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目前的现状,必须制订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化,加强实践应用等。
(一)规范办学模式,明确培养目标
广西公共卫事业管理人才培养首先应立足广西,培养适合广西卫生事业发展的公共卫事业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首先应规范办学模式,注重方法学和理论的平衡,使培养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不仅具备在卫生事业岗位工作需要的技能,也能拥有宏观的卫生管理知识,具有长远的,全局的眼光。
其次要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学科结构、办学层次、社会服务方面等设置具有自身培养特色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来制定课程门类、顺序和课时设置,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具有时代性,社会宏观环境的变化、卫生改革实践、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管理人员的要求、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等。
(二)课程设置科学化,加强实践应用
课程内容应与培养目标相统一。首先对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并精编医学课程教材,合理分配医学课程所占学时与基础知识课程、专业课程的比例。其次对医学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要求及所占比例合理分配,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同时,加大选修课比例,适当加入公共礼仪课、文秘管理、宪法、民法课程等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延长专业实习时间,专业实习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未学习专业课之前,第二阶段在学习专业课之后,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前有一些工作经验,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总之,广西开展公共卫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时间还不长,需要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内容进行的实践和探索,并努力尝试改革,这样才能为广西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管理需要的复合型卫生事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美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3)
[2]周虹,陈正虹.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海南医学院为例[J].海南医学,2012(20)
[3]毛晨佳,许亮文.我国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培养方案现状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4]张治国,王立洋.5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比较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5(5)
[5]马月丹,景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
[6]吕本艳,冯占春.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社会医学,2011(3)
[7]钱珍珠,杨云滨.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2013JGA121);2016年度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优化方案研究”
【作者简介】马贞玉,博士,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覃 健,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
4.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四
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发展研究型医科大学教育事业的关键。本文针对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教育特点,探讨通过教学实践将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理论及实验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性实验活动,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使学生尽早尽多地参与到科研活动中,设立本科生科研扶持项目并建立健全学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坚持本科生毕业论文带教与答辩等措施,培养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现代髙等医学教育强调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素质能力的培养。走在学科前列的研究型大学历来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还绝大部分局限于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因袭着传统的以传输为主的知识继承型教学模式,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启发。在科技跌宕出新、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这种教学培养模式将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甚至带来一些弊端,如毕业后即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往往对学术研究工作缺乏兴趣,而更大的弊端是使医学专业人才在整个本科阶段就形成了固化思维,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医学行业中不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w。尤其对于医学检验专业而言,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本身培养目标模糊不清,既不等同与国外“4+4”学制的检验医师培养,又略高于普通的检验技师层次,恰逢国内高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五改四”之际,检验医师到底何去何从,如何使培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涯中更具竞争力,寻找到合适的人生发展方向,是当下不得不关注的问题。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开展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教育的培养单位,不仅要为学生掌握临床医学知识和医学检验技能做好准备,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检验医师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中,检验专业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要能为临床提供充分可靠的检验结果,还要更多地参与到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能够结合临床开展学术交流,能够利用循证医学提高医学水平和促进学科发展,成为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医学检验本科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引入一定程度的科研思路和创新能力培训,通过参与科研工作、鼓励创新实验、扶持本科生科研课题等方式调动本科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开阔视野,对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作为培养全军检验人才队伍的摇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不断开拓创新,笔者以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提出具体方案。
1.增设理论研讨课
医学检验是一门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化学和实验技术等多学科和多技能的交叉应用学科。由于学科领域中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理论层出不穷的产生并发展,而目前使用教材更新的相对落后,使得课堂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俱进。因此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更应强调发挥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可在个别章节中加入相关的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的知识讲座,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发掘和探索学科前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这种前瞻性的理论教学或特色讲座可以通过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从某一学术主题出发,或将学生在课前课下收集的理论知识、科研及临床问题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分享讨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文案组织、语言交流、PPT制作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接触大量的前沿知识和学术思想,初步实现科研思维的启发。理论研讨课的教学形式方面,应当从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出发,重视学习的过程,开展大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通过问题式、谈论式、探索式、观摩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与学中。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即从主动发出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和知识传递的引导者。教员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更要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整个教学过程要进一步加强以学生为主导,进行热烈、广泛、不拘一格的讨论式教学。理论研讨课的考核亦可通过专题报告的方式,由学生主导进行。
2.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而且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强化、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的实验教学应该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转变。
加强综合研究性实验,强调各学科间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为培养髙素质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将传统的医学检验实验课程从技术性的操作学习实验向综合性的应用能力培养转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规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项知识技能,对实验结果做出综合性分析。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培养学生对临床案例提出自己的诊断学思路,对各项试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能综合应用各项检验方案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结果。
增加学生自行设计的创新性实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某一研究目标或某一临床病例出发,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通过文献査阅自主设计实验内容,由学生自主负责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实验善后)以及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思维能力。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形成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在实验前充分理解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案,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践技能培养、科研思维创新、独立操作能力为重要核心,适当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比重,将理论贯穿于实践才有利于更好的反馈和掌握。创新思维是科研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动手能力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基础环节。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实验等实验技术是从事生命医学研究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此外也要注意无菌操作意识,污染防范意识等的灌输,和严谨操作习惯的培养。
3.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度正逐渐成为各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由于招生规模的缩小,本校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数较少,而本专业教师中博士以上学历达95%以上,这恰好可以满足导师少带、精带学生的要求。通过师生互选,学生可以从大学二年级起,在导师的带教下培养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如何立题、文献査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科研成果的总结。在全面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地接触学科前沿、参与研究工作,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获得常规教学中所忽略的灵感与启示。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还能提高思维水平,同时也能体验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
在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严格对导师资格的审査,规范导师的工作职责。导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和治学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不仅要求导师专业素质精,更要选择责任心强、学术道德高尚的教师优先担任导师;加大对导师工作的软硬件支持,如科研经费、实习基地、实验条件、实验设备等,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鼓励优秀教师挖掘本科人才;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学生了解科研思路、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信息学检索能力和基本的科研实验技能,但对学生主课业不应造成太大负担;学校或院系应针对本科生设立专项科研扶持项目,对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的自主设计课题进行审査和选拔,并对优秀项目予以资助;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制定评价标准,如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或以答辩方式等评价指标,将科研培训结果计入学分。
4.坚持医学检验专业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能力的检验,是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毕业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次综合性训练,完成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临床与各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科研基本能力,毕业论文完成的好坏可以反映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和获得职业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在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可借力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丰富资源,通过导师的带教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参阅文献资料,帮助确定论文题目,指导实验设计或数据收集,正确使用相关统计学知识,合理安排好综述和论著的写作进度,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与毕业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从立题、査阅、综述、实验设计到实施、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环节,受到一次完整的科研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挖掘学生科研潜能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从每年的实习期,即第五年开始。在为时一年的紧张临床实习中要兼顾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并为自己的本科生涯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是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校本专业的这一制度已经坚持了近二十年,结合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其分成3个阶段来实施。即准备科研阶段、科研设计与实施阶段、科研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通过一对一的毕业论文带教模式,在文献调研和综述撰写后进行开题报告,在完成相关实验和数据搜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完成相关的成果总结出版工作以及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前必须进行预答辩,根据指导教师对预答辩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再组织正式答辩。正式答辩由检验系各教研室和医院检验科的高职人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时间一般为10?15min,由学生PPT介绍毕业论文后回答答辩委员的问题。答辩结果通过论文及现场评分得出,并最后评选出优秀论文。这一制度是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无论文献检索还是统计学应用,以及课题实施中对实验技能的掌握,包括答辩本身也是对学生文案组织和谈吐仪表的考核,能为其未来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5.临床医学本科练习卷3 篇五
(第8-10章)
(总分90分,80分钟)
一、名词解释(5分/题,共25分)
1.联 会:
2.染色体提前凝集:
3.有丝分裂器:
4.干细胞:
5.细胞工程:
二、选择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分/题,共15分)
()1.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不具有的事件是():
A、DNA复制;B、染色体逐步形成;C、核膜核仁消失;
D、中心粒出现星射线.()2.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粒纵裂发生在():
A、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B、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C、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D、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前期;
E、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3.在减数分裂中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细胞中可以看到():
A、n个二分体;B、n个四分体; C、2n个四分体;
D、2n个单分体E、4n个四分体
()4.各种细胞周期时间的不同,主要是由于():
A、S期的差异; B、G1期长短不同; C、G2期长短不同;
D、分裂前期不同;E、分裂中期不同
()5.细胞周期中,决定一个细胞是分化还是增殖的控制点R点位于():
A、G1期末; B、G2期膜;C、M期末;D、G1期的初期;E、S期.()6.对细胞增殖调控,下列哪种因素不起作用():
A、基因;B、生长因子;C、胆固醇;D、抑素;E、周期蛋白.()7.一个细胞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及生理
功能,这是():
A、空间上的分化;B、时间上的分化;C、细胞分化;D、发育;
E、细胞的适应性
()8.从体细胞克隆高等哺乳动物的成功说明了():
A、体细胞的全能性; B、体细胞去分化还原性;C、体细胞核的全能性;
D、体细胞核的去分化还原性;E、分化细胞特有的功能性
()9.下列蛋白属于管家基因编码的蛋白是():
A、血红蛋白;B、角蛋白;C、收缩蛋白;D、分泌蛋白;E、线粒体蛋白()10.下列细胞中属于全能细胞的是():
A、受精卵;B、红细胞;C、造血干细胞;D、肝干细胞
()11.癌细胞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细胞间黏着力增强;B、缺少接触抑制作用;
C、对生长因子需求量上升;D、增殖力下降.()12.在G2期合成的成熟促进因子,它能使():
A、染色体变成染色质;B、使DNA解螺旋;C、使染色质凝集;
D、使胞质分裂;E、以上都不是
()13.维持细胞繁衍的方式是():
A、生长;B、分化;C、细胞间接触;D、细胞分裂;E、以上都不是()14.:减数分裂过程中,配对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端化现象是在()期:
A、细线期;B、偶线期;C、粗线期;D、双线期;E、终变期()15.在下列疾病发病原因中,与细胞凋亡调控异常无关的是():
A、单纯性大泡性表皮松解症;B、AIDS病;C、肿瘤;
D、动脉粥样硬化;E、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正确“√”,错误“×”)
()1.有丝分裂器是由纺锤体、星体、微丝共同组成的复合结构。
()2.在细胞周期中,细胞分裂后期最适合研究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3.有丝分裂生物学意义在于使形成的子细胞保持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4.维持细胞生存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基因是奢侈基因。
()5.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分化细胞的现象叫转分化。()6.在G2期合成的成熟促进因子MPF是由CyclinA和Cdk2组成的复合体。
()7.细胞分化的调控最主要是在DNA复制水平调节的。
()8.Hayflick界限认为体外培养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寿命与个体年龄和种属关系相关.()9.顺式作用元件是参与真核基因转录调控的一类蛋白质。
()10.细胞从分化方向确定开始到出现特异形态特征之前的时期称为决定。()11.肿瘤生长迅速是与其细胞周期较相应类型的正常细胞相比明显缩短有关。()12.正常的生理情况下,p53基因和Rb基因都属于原癌基因。
()13.从幼龄动物取出组织处理后,放入培养瓶中培养,此过程称为传代培养。()14.干细胞通过对称分裂产生一个与母代相同的干细胞和一个分化的子细胞。()15.细胞衰老是发育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和生理功能逐渐衰退的现象.四、问答题(共35分)(请在后面的答题纸上回答问答题)
1.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重要区别是哪些?(10分)
2.简述细胞增殖间期各时相的变化.(15分)
6.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六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通知
教高[200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卫生局,教育部有关直属高等学校,卫生部有关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教育部、卫生部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研究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经部分院校自评检测,教育部、卫生部审核,并经过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讨论修改,现将《标准》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标准》以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为适用对象,提出该专业教育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该专业教育质量监控及教学工作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教育部将根据此《标准》组织开展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至所属有关高等学校。各有关高等学校在依据本《标准》开展教学工作自评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便适时调整《标准》。
附件: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六日
抄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附件: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前 言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与学位授予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本标准已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以修业五年为基本学制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适用对象,只对该专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本标准全国通用,但承认不同地区和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各个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本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本标准反映了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参照系,各医学院校都应据此制订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自身教育评估体系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本标准用于医学教育的认证工作,一般情况下该过程包括学校自评、现场考察、提出认证建议和发布认证结论等实施步骤,不适用于医学院校的排序。
“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在研究拟订《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过程中,以教育部有关医学教育政策为依据,借鉴了1994年以来各项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同时,为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能与世界医学教育协调发展,课题组以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2003年版本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为参照,并参考了有关国家的医学教育的标准与要求。
第一部分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医学毕业生的质量是衡量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毕业生作为一名医学从业人员,必须有能力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这取决于医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教育培训和科学方法的掌握。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一)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二)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三)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四)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
(五)在职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人格。
(六)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
(七)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应该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八)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开展卫生服务工作的观念。
(九)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十)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应考虑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十一)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十二)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
(一)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二)掌握生命各阶段的人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状态。
(三)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四)掌握生命各阶段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五)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六)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七)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八)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九)掌握中国中医学(民族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民族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十)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
三、技能目标
(一)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二)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三)较强的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内、外、妇、儿各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五)一般急症的诊断、急救及处理能力。
(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合适的临床技术,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诊断、治疗手段的能力。
(七)运用循证医学的原理,针对临床问题进行查证、用证的初步能力。
(八)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能力。
(九)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十)具有与医生、护士及其他医疗卫生从业人员交流的能力。
(十一)结合临床实际,能够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用一门外语阅读医学文献。
(十二)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
(十三)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第二部分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办学标准
四、宗旨及目标
(一)宗旨及目标
在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过程中,医学院校(指独立设立的医学院校和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必须依据社会对医学的期望和区域发展需要,明确其办学宗旨和目标。包括: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等。
(二)宗旨及目标的确定
医学院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的确定需通过各方面人员的认真讨论,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同意,使全校师生周知。
【注释】
教育宗旨和目标可以包括本地区、本校的政策和特殊性问题。
各方面人员包括学校的领导、医学院的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学生、用人部门以及政府主管部门或学校的主办者。
(三)学术自治
医学院校要依据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根据各自的发展要求,制订课程计划及实施方案,合理规划人员聘用和教育资源配置。综合大学中的医学院应该得到大学社会人文学科及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同时努力加强大学各学科间的融合。
(四)教育结果
医学院校必须根据上述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制订合适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通过教育计划的实施和学业成绩评定,确定学生在有效修业期内完成学业并达到上述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五、教育计划
医学院校制定的教育计划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协同,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课程计划
1.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
2.制订课程计划需要教师、学生的参与和理解。
3.课程计划要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及基本要求。
4.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确定。
(二)教学方法 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
【注释】
l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的方法,鼓励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模式。
l 进入生物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教学阶段,鼓励采取小班、小组方式教学。
(三)科学方法教育
医学院校要在整个教学期间实施科学方法及循证医学原理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四)思想道德修养课程
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计划中安排思想道德课程。
(五)自然科学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自然科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医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打下基础。
【注释】
l 自然科学课程通常包括数学及物理、化学等。
(六)生物医学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量的生物医学课程,为医学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
l 生物医学课程,通常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体现这些生物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
(七)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
1.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和医学伦理学课程,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课程计划中要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注释】
l 行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通常包括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等学科的内容。
l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通常包括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知识内容。
(八)公共卫生课程
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公共卫生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
【注释】
l 公共卫生课程通常指预防医学和(或)卫生学等课程,涵盖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有关内容。
(九)临床医学课程
1.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临床医学课程及临床实践教学,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利用模拟教学进行临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训练。
2.课程计划中必须制订临床毕业实习大纲,安排不少于48周的毕业实习,确保学生获得足够的临床经验和能力。【注释】
l 临床医学课程,通常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包括传染病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医学、皮肤性病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中医学、全科医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的内容和临床见习,还包括体现这些临床医学内容的整合课程等形式的课程。
l 临床能力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临床思维、急诊处理、沟通技能等。
(十)课程计划管理
1.医学院校必须有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课程计划管理,这一职能机构承担在医学院校领导下的课程计划制订操作、信息意见反馈、规划调整等具体工作,主持课程计划的实施。
2.课程计划管理必须尊重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见。
(十一)与毕业后和继续医学教育的联系
教育计划必须考虑到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并使毕业生具备接受和获取继续医学教育的能力。
六、学生成绩评定
(一)学业成绩评定体系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积极开展考试方法的研究,应用和借鉴各种先进的考试方法,如多站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等。对学生考核类型及成绩评定方法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
【注释】
l 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包括测验、观察记录、查阅实习手册等,终结性评定包括课程结束考试及毕业综合考试等。
(二)考试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评价活动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倡进行综合考试,以鼓励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提倡学生自我评估,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形成。
【注释】
l 考试频次和类型应注意发挥考试对学习的导向作用,避免负面作用。
(三)考试结果分析与反馈
在所有考试完成后必须进行基于教育测量学的考试分析,要将分析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给有关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并将其用于改进教与学。
【注释】 l 考试分析包括整体结果、考试信度和效度、试题难度和区分度,以及专业内容分析。
(四)考试管理
管理部门必须制定有关考试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专门的组织、规定相应的人员负责。医学院校应该对教师开展考试理论的培训,以提高命题、考试质量。
七、学生
(一)招生政策
1.医学院校的招生工作必须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招生政策,制定本校招生的具体规定。
2.招生规模必须依据社会需求、教育资源、行政法规合理确定。
3.招生章程必须向社会公布,包括院校简介、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奖学金、申诉机制等。倡导通过网络向考生说明课程计划。
【注释】
l 高等学校本科招生工作在国家招生计划调控下,在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
l 教育资源应考虑到毕业后医学教育对临床教育资源的占用。
(二)新生录取
1.医学院校必须贯彻国家的招生政策。
2.在保证招生质量的前提下,注意学生群体的多样性,不存有歧视和偏见。
(三)学生支持与咨询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相应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学生提供必需的支持服务。
2.必须就课程选修、成绩评定向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对学生在学习、心理、就业、生活、勤工助学等方面予以指导。
【注释】
l 学生支持服务包括医疗卫生,就业指导,为残障学生提供合理的住宿,认真执行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助学制度,为学生提供经济帮助。
(四)学生代表
1.医学院校必须吸收和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课程计划的制订和评估以及其他与学生有关的事务。
2.支持学生依法成立学生组织,指导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并为之提供必要的设备和场所。
【注释】
l 学生组织包括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相关团体。
八、教师
(一)聘任政策
医学院校必须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教师聘任制度,配备适当数量的教师,保证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适应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需求;必须明确规定教师职责;被聘任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与其学术等级相称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承担相应的课程和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定期对教师的业绩进行评估检查。【注释】
l 教师数量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目标定位,满足教学、科研、教学改革需求的需要。
l 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医科教学人员与非医科教学人员、全职与兼职教师、教师职务及学位比例等。
(二)师资政策及师资培养
医学院校必须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有效履行教师职责。有明确的师资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服务职能的平衡,认可和支持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必须建立教师直接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使教师理解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调整的意义;必须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注释】
l 服务职能包括卫生保健系统中的临床服务、学生指导、行政管理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l 对有价值的业务活动的认可应通过奖励、晋升或酬金来实现。
l 师资交流应包括教师在本学科领域内、学科领域间以及校际、国际交流,特别强调医学院内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教师间的沟通交流。
九、教育资源
(一)教育预算与资源配置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支持,有可靠的经费筹措渠道。教育经费投入应逐年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必须保证教育计划的完成。
2.依法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教育预算和资源配置的责任与权利,严格管理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
【注释】
l 学校收取的学费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其中教学经费及其所占学校当年会计决算的比例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l 教育经费预算视各医学院校或区域的预算惯例而定。鉴于医学教育成本较高,医学院校生均拨款额度标准应高于其他学科。
(二)基础设施
1.医学院校必须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供师生的教学活动使用,对基础设施定期进行更新及添加,确保教育计划得以完成。
2.使用先进科学仪器装备实验室,保证医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的完成。
【注释】
l 基础设施应包括各类教室及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学习)室、基础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临床示教室、临床模拟技能实验室及设备、教学考核设施、图书馆、信息技术设施和因特网接入、文体活动场所、学生公寓等。
(三)临床教学基地 1.医学院校必须拥有不少于1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医学类专业在校学生与病床总数比应达到1︰1。
2.建立稳定的临床教学基地管理体系与协调机制,确保有足够的临床教学基地满足临床教学需要。
3.加强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4.加强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为全科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基地。
5.临床教学基地必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档案,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临床能力考试的管理。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病床数必须满足临床教学需要。
【注释】
l 临床教学基地按与医学院的关系及所承担的任务,基本上可以分为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三类。教学医院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有省级政府部门认可为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资质;学校和医院双方有书面协议;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包括部分临床理论课、见习和实习在内的全程临床教学任务;有临床教学规章制度、教学组织机构和教学团队;有一届以上的毕业生证明该医院能够胜任临床教学工作。
(四)图书及信息服务
医学院校必须拥有并维护良好的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设施,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使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治疗管理病人及开展卫生保健工作。
(五)教育专家
1.医学院校必须有教育专家参与医学教育的决策、教育计划的制订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2.建立与教育专家联系的有效途径,能证实在师资培养和医学教育中发挥教育专家的作用。
【注释】
l 教育专家是医学院校研究医学教育问题、过程和实践的专门人才,包括具有医学教育研究经历的教师、管理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教育专家可由学校的某一教育单位提供,也可以从其他高校或机构聘请。
(六)教育交流
1.医学院校可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及学分互认的机制。
2.必须提供适当资源,促进教师和学生进行地区及国家间的交流。
【注释】
l 学分互认机制可通过医学院校之间认可课程来实现。
十、教育评价
(一)教育评价机制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教育评价体系,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育评价活动,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以确保课程计划的实施及各个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教育评价必须覆盖各个教学环节,其重点是对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状况的检测。
(二)教师和学生的反馈
医学院校必须确定相应机构,系统地搜集和分析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意见,以获得有效的教学管理信息,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利益方的参与
1.医学院校的教育评价必须有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职人员和学生参与。
2.教学评价必须有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机构的积极参与,并考虑他们对教育计划提出的改进意见,让他们获知教育评价的结果。
(四)毕业生质量
1.医学院校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从医学毕业生工作环境中搜集改进教育质量的反馈信息。
2.必须将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职业素质及就业情况等有关信息,作为调整教育计划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十一、科学研究
(一)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1.医学院校必须明确科学研究是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设立相应管理体系,制定积极的科研政策、发展规划和管理办法。
2.必须为教师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倡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3.提倡教师将科研活动、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
4.必须加强对医学教育及管理的研究,为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师科研
医学院校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
【注释】
l 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包括国家级,省(市)部级以及校级科研项目与成果、教学研究项目与成果。
(三)学生科研
1.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
2.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适当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组织科研小组等,积极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
十二、管理和行政
(一)管理
1.举办医学教育的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医学教育管理机构,承担实施教学计划等职能。
2.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及操作程序。
3.设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组织,审议教学计划、教学改革及科研等重要事项。
(二)医学院校领导
医学院校必须明确主管教学的领导在组织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方面的权利。
(三)行政管理人员
医学院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的行政管理队伍,行政管理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岗位职责,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计划及其它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四)与卫生部门的相互关系
医学院校必须主动与社会及政府的卫生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和交流,争取各方面对人才培养的支持。
【注释】
l 卫生相关部门包括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医学研究机构、健康促进组织、疾病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管理及协调机构等。
十三、改革与发展
(一)发展规划
医学院校必须定期回顾和检查自身发展规划。
(二)持续改革
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国家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及医学科学发展,不断进行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注释】
l 医学院校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定期审查和修订学校既定的政策、制度、规划等方面,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体制。
l 医学院校必须定期调整培养目标、教育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完善考核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7.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七
为了培养本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达到医学本科教育标准,需要分析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状况及培养路径情况, 以此来探讨本科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路径。
1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现状
当前的医学教育大多按本科教育标准设置了人文学科课程,但是依然效果不尽如人意[1]. 主要表现在:
1. 1培养路径单一,效果不佳
从医学生人文课程的实际讲授看,医学高等院校培养方式仅仅是通过理论讲授的形式,而且是大班制教学。这种培养方式不仅单一,而且效果不佳。以某医学院“两课”教学为例,授课对象经常是二三百学生,上课时课堂满满当当,教师只能拿着麦克风吼---难于与学生互动,难于对课堂进行管理。而且这种上课是集中式的,教师一天要不停地奔波于多个班级,授课多达8节( 8个小时) 。这种单一培养模式不仅制约教师,也影响着学生, 使医学生的人文课程教授效果不佳。
1. 2医学生道德上知行分离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明确提出 “将维护患者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但是当前的医学生在道德上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行分离情况。众所周知, 维护患者利益的前提是要将其作“全人” 看待,即要学会尊重他人。但据2011年海南某医学院对医学生“尊重他人情况”调查发现,仅有20% 左右的医学生能经常做到“尊重他人”[2]。而在维护患者利益态度方面,医学生也表现欠佳。据大连医科大学调查发现,部分医学生在实习中会将追求利益视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医学生中只有41. 9的人才能将对他人的“感恩之心”付诸于行动且不求回报[3]。
2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资料的搜集及对部分医学高等院校的访谈,可以发现,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四大问题。
2. 1医学人文课程不能贯穿教育全程
纵观中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已从最初的一两门到现在的十几门甚至几十门,但是一直收效甚微[4]。究其原因,医学人文课程不能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是其原因之一。参考人文教育比较成功的医学高等院校,比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台湾中山医学大学,他们的成功经验之一都是要求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反观中国大陆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本科人文课程讲授主要体现在实习前,即大一、大二、大三。在实习环节忽视了医疗服务环境下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强调医疗技能和思维[5]。因此,高等医学教育要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应该也要在学生理论学习和实习阶段都强化医学人文教育,使其贯穿全过程。
2. 2医学生缺乏人文阅读
从医学与人文的发展来看,医学叙事治疗方法的广泛使用说明了人文知识对医学诊治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就对医学生人文知识贮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能单单依靠人文课程的开设,生活实践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可以让人获取知识、传播知识,也可以提高自身修养[6]。《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也希望医学生能够加强阅读,但是医学生却普遍存在缺乏人文阅读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 医学生对人文知识不求甚解[7]; 对“两课”教学不感兴趣,对政治理论学习认为没有必要[8]。
2. 3医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受中国教育体制影响,当前的医生经历了高中生———医学生———医生这三个阶段,由于在高中阶段专抓学习,缺乏人生经历,进入医学生阶段依然缺乏对各类患者的深入了解,无法自如的对各类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 除此以外,较差的心理素质也阻碍了医学生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据陕西省2770名医学生调查显示,陕西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焦虑及抑郁症状严重[9]。 又据吉林大学的调查显示,有14. 04% 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 而63. 80% 的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10]。当医学生心理不健康时,他将无法客观公正的看待病人的问题,从而影响其沟通交流的能力。
2.4医疗机构缺乏对医学毕业生人文素质继续培养机制
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路径培养中的问题,除了学校等小环境培养路径有问题以外,还有社会整体大环境---医疗机构的问题。当前的医疗机构,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医疗机构,都缺乏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继续培养机制。尽管现在的医学模式由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变为生物- 心理-社会模式,要求临床医师除具备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外,还需具备人文素养。 但是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对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评价机制,对“准”医护人员---新进医学专业毕业生也缺乏继续培养机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曾对湖北省400名不同医院、年龄、职称、文化程度等情况的临床医师就其人文素质做过调查,调查显示: 年轻的( 年龄25岁以下) 临床医生明显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偏低[11]。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前医疗机构对医学毕业生人文素质继续培养机制的缺乏。
3对本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探讨
结合《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及已分析整理的资料,建议本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路径如下:
3. 1医学院校充分重视人文学科,促进人文学科与医学实践融合
医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医学生[12],其中医德教育便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医学院校的课程讲授时,由于教师配备不足,课时不足等原因,在授课时过分注重“知识、技术、分数”[13],忽视了人文学科课程讲授与医学实践结合。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讲授,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要结合医学实例来分析讨论医患双方的心理、伦理道德及法律相关方面的问题,促进人文学科课程与医学实践的融合。另外,也要吸取其他医学院校优秀经验,在本科医学生的低高年级及实习阶段,将人文教育课程贯彻医学教育全过程,改变当前实习阶段仅通过实习教师以经验教授的单一局面。
3.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医学生人文阅读习惯
依据“心理—社会”理论,人的行为不仅受心理的影响,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学校构成了社会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影响医学生,改变他们缺乏人文阅读的现状,应从整个学校环境的建设入手。基于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独特优势[14]。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倡导经典哲学、文学、 艺术作品阅读,开展读书节、组建读书小组、进行话剧排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等方式,在培养医学生人文阅读习惯养成的同时,也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整体校园文化。
3. 3增加社会实践,通过变换角色与病人“共情”
考虑到当前医学生的实际状况,增加社会实践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因为只有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接触到的平时很少接触到的人和事物,才有机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自身对事物的理解也会随之改变。这种理解的改变不仅会促使自己心理、思维更加成熟,也会促进与患者关系的良性发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促使医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经历或遇到与患者相似的事例,在面对患者时,他的语言与行为会不自觉表达出尊重患者、关心患者的思想,更好的与病人“共情”。
3. 4完善医师培训机制,加强人文素质培训
医科院校培养医学人文素质与医疗机构选人用人的医学人文素质考评机制和继续培养机制不能相互贯通,使得当前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众多的医疗机构现在依然存在着对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考评、培训敷衍了事的情况,这也导致了当前的医患关系越来越严重。所以,要想提高医学生、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医疗机构对医师的考评、培训机制,加强对医师的人文素质继续教育培训---这不仅是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具体来说,第一,完善对医生考评机制。考评应定期进行并与职称晋升、津贴发放相联系。考评内容应包括: 医学及人文知识、行为、自我评估、病人的投诉数量等指标,进行评分的人员则包括同事、 上司、病人等。第二,加大对医生专业知识及人文素质培训。除了在本机构进行定期培训外,还要定期选派青年医生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或同级医院交流学习。 只有将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的人文素质考评机制和继续培养机制贯通,现在的医师和未来的“医生”的职业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才能一直保持下去,培养出越来越多地知行合一的卓越医者。
摘要:文章依据《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分析了当前医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表现及院校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本科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路径提出了建议。
8.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 篇八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专业思想学习态度教师队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经明确指出 “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农村要发展,农业要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问题。因此,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人才,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科教育是高等农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今后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招生人数基本平稳,在10个招生人数最多的涉农专业中,动物医学专业一直稳居第三位。但在招生人数基本平稳的现象下,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和管理遇到了诸如专业思想淡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差,动手实践能力弱,专业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
一、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专业思想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超低价格,导致了农产品的生产者的贫困,以及涉农行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之忧。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严重影响了涉农人员从业的职业积极性。传统观念中,人们多把动物医学理解为是为畜牧学服务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也面临着所处的工作环境差、收入低以及社会地位低的情况。这导致相当比例的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存在偏见。在很多开设动物医学专业的高校中,多数学生选择理、工等专业。在从事动物医学专业学习的学生中,有些学生是报考非动物医学专业失利后转学动物医学。以上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学习缺乏热情,进一步加剧了专业思想淡薄的现状。
2.学习不刻苦
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在平时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预习和复习。也有部分学生学习往往是为了完成作业或应付考试,所学知识的内容不丰富,从而不能将有关内容融会贯通,直接导致基础知识的把握不牢、理解不透,所学的内容不能与实践紧密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以考研究生或考公务员为目标,只学习与考研究生相关的课程或只学习与公务员录取有关的知识。在实践环节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思考,表现为缺课、落课,机械执行实践内容。实验报告中,讨论内容不深刻,讨论内容较少。
3.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不够完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存在学历参差不齐的问题。部分授课教师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甚至教师也缺乏实践经验。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教师在题目选择、论文撰写方面的指导能力逐渐显露出差别。这直接影响学位论文的质量。
二、对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几点思考
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专业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在大一新生入学时进行专业导论选修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在大学期间的理论、实践课堂上对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教育。在执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应深刻挖掘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对专业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学校各级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相互分工与协作,根据专业思想教育的长期性与多方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通过专业思想教育,使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在养防第一线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正确树立择业观。
2.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实践内容应紧密联兽医、动物检疫检验工作的实际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拓宽知识领域,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乐于接受。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严格考试纪律,适当增加试题难度,保障学习热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主动学习,进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应转变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并落实到教学工作中。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培养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学术梯队,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局面。从教师年龄、学历、学缘结构等显方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从而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
综上所述,要根据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实际特点,从专业思想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牢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才能提升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孟蕾,熊楚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解困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
[3]周靓,董兵,高安崇.论高校涉农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J].2012.
[4]李赫,王丹,李棕松,戚英喜,张西臣.对涉农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2011.
[5]韩庆功,陈金山,王自良,赵坤,马金友.崔艳红.农业院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对策[J].2011.
【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临床医学五年制培养方案06-25
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临床综合技能考核方案08-28
内分泌实习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09-30
临床医学技能08-27
医学临床12-11
研大医学-临床医学各大学排名06-11
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生自我介绍08-28
临床医学求职简历10-25
临床医学毕业模板11-04
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关系分析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