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课程案例(精选13篇)
1.国学经典课程案例 篇一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
主讲教师:各年级国学科老师
教学材料:经典《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每学期16课时。
授课对象:一——六年级全体学生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具体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经典诵读资料,培养阅读、表达、作文能力。
3、教师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过程与方法:
1、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唱弟子规歌,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2、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已的言行,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3、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4、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5、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6、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促进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情感与价值观:
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3、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1、课程内容
自编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内容安排:
低年段:以读为主,以读促背。能按照一定的韵律诵读和背诵,通过故事了解意思;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行为。
中年段:读书贵在实践,习惯重在养成。背诵全文,能说出重要
句子的意思;开始写行善日记,引导学生一周做一件好事,课上把好事记下来讲出来。积累古诗及古诗基本知识的普及。
高年段:在《弟子规》学习基础上,适当进行经典名句拓展。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内容,积累名句,并在生活和写作中能加以运用。
2、活动安排:
①每月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研讨活动。
②每学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测活动,总结讲评。
③每学期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相关竞赛。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读书,指导上网浏览经典文化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注重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在橱窗、展板、墙报、读书角悬挂和展示经典书籍、名言等,形成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2、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
3、开展系列活动
(1)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量登记。
(2)经常为学生读书讲故事,让他们在听书或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利用班会、校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3)在校本课程成果汇报中推出经典诵读中的典型,进行表彰。
4、开设时间:每周一课时
5、组织、场地与规模等
(1)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2)以班为单位由科任老师组织自己班的学生在本班进行学习。
(3)阶段性小结和经验交流。
四、课程评价
(一)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实行全程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校本课程纲要》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及时改进。
(二)对学生评价:①按时完成背诵的内容,粗知大意;②初步了解“国学经典”,了解中华文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③能积极影响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三)对教师的评价:按学校要求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计划,有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如“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每月一赛” 等)有落实,效果好。根据实际情况,记入教师工作量,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业绩考核。
2.国学经典课程案例 篇二
每当教师在计算机操作台演示课件时, 教师在讲台的走动和时间的延迟, 很容易对一些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学生造成冗余信息传递而破坏他对知识内容的关注和理解。这点尤其应避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由于学生对白板关注的增多 (以前是黑板, 但是其信息容量小, 形式单一, 且有污染) , 加强了集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 教师也变成整个学习集体中的一员, 不再是远离学生的躲在设备后的软件或设备的操作者, 学生在无意识中达成了更多的与老师和同学的情感上的交流沟通, 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要让教师上课能“放得开”,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打开创造性思维之窗”, 必须摆脱PPT讲义、多媒体课件等“预制”结构的束缚, 只有这样, 才能还课堂教学以弹性, 让师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推进教学进程。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突破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 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 并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应用交互式白板, 通过这样的直观演示, 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联系起来, 构造了一个知识的生成情境, 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从而清晰地获得概念,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 运用白板的情景演示功能, 将动与静结合起来, 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识。
【案例一】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34~36页《四边形》
学时:1课时
教学环境:白板、实物投影、电脑、实物图片、钉板、橡皮筋。
设计思路:
教学反思:
应用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等白板的这些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 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特别是白板对动画、视频的随时暂停控制与标注使教师能够更加自主的应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弥补了很多课件交互性较差的缺陷。
通过白板教学尝试, 有一点需要老师们注意。利用白板书写功能, 把学生提出的答案一一列举在白板上。实现了传统黑板的作用, 但又避免了以前的粉尘污染,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是已经写好的备选答案, 托拽出来就可以, 省了时间。这些都是白板的优点, 但如果是每一个答案、每一个字都用白板笔写就太浪费时间了。有的板书还是需要落在黑板上。尤其是现在的教学比赛还是要求看老师的粉笔书写基本功的。所以, 要灵活运用白板功能。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建立多种感觉通道, 提高理解运用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图、文、声并茂, 动感逼真, 形象直观地展现,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
【案例二】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探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在白板上画出一个梯形, 接着在复制一个梯形, 然后通过对其中一个梯形的旋转和平移, 把这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学生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来梯形面积的2倍, 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电子白板的回放页面的功能反复演示几遍这个探索的过程, 加深学生对探索过程的理解, 以及对面积计算公式的掌握和巩固。
学生通过电子白板的形象演绎, 动静结合, 以及动手参与, 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 学生不仅弄清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 理解了几何图形的概念, 同时也掌握了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而且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深化课堂训练, 提高练习效率
白板功能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记录和保存。交互白板可以记录下白板上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当授课完毕, 与白板连接的电脑已自动记录下刚才教师所有的板书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全部或部分板书的存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复习巩固知识。
回顾知识后更要利用练习题来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电子白板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 如:游戏、选择、填充、拼图等形式, 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的训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一、枯燥的问题, 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变。
【案例三】
在教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后, 设计了学生喜欢的闯关游戏, 根据给出的分数, 给下面的图形涂色。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喷桶, 对空白的图形涂上了喜欢的颜色, 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 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例如:在教学完《面积和面积单位》后, 我利用电子白板上画图中的刮奖刷功能, 设计了一个练习题, 让学生比较三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并用刮奖的方式刮出最后的结果, 学生很感兴趣, 纷纷抢着答题, 开发学生的智力, 激发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兴趣。
在练习和反馈中,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 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 焕发精神, 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的接受知识。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 通过白板的写写画画和幕布下拉等功能, 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 保持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做到及时巩固, 教学效果显著。
使用交互电子白板这一技术平台, 教师可以选择任何程度的教学结构和弹性, 整合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资源, 顺畅地完成教学过程, 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只有合理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师“教”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加强, 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其乐融融的教学局面才能形成。
练习题
1.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教学设计可以用到白板的画图、旋转图片、回放等功能, 尝试设计一下。
2.视频课件播放时也可以实现“批注”, 在批注模式下尝试一下。
3.请您在白板模式下, 利用画图工具进一步尝试如何画几何图。
3.国学经典课程案例 篇三
【关键词】國学经典;中学生;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载体,蕴藏着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智慧和精髓,在价值观多元化、价值选择多样化的今天,对中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将国学经典融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中,无疑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促进。
一、当前国学经典在初中学校的学习现状
从学生层面分析,受应试教育、网络文化和西方教学的影响,如今的中学生几乎已与国学经典相脱离。很多中学生对国学经典兴趣不足,阅读量少,阅读效果不佳。尽管大多数中学生认为国学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学习它能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但文章枯燥难懂,学习起来相当困难、力不从心。
从教材方面来看,语文课本中国学经典内容相对减少了许多,以前私塾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中的国学经典内容,在现代教育中不再被要求,虽然中学阶段相对于小学阶段,国学经典内容有所增加,但也屈指可数。而且通常会放在让学生自学的不重要章节,古文的节选也比较浅显而且无太大意义。这样的教材安排对于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没在太大帮助。
从社会文化形态上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快餐式的文化读物和文化传媒以讲求实际,追求轻松的方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而相对厚重却深奥的国学经典文化自然地失去了其应有的市场。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节奏不断加快,教师和学生在闲暇时间里,也很少主动去学习国学文化,去翻阅国学经典资料,更别提将国学经典文化引入到课堂。
虽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从未停止,但内容大多是关于教育教学、教育理论和教师职能的相关培训。目前为止,对于专门进行国学文化素养教育的教育培训活动还很缺乏。这就会使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国学教育技能相对薄弱,使现代国学经典文化教育受到一定的局限。
二、语文课堂要传承、渗透国学经典文化
在当前环境下,课堂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弘扬国学经典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将国学经典融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也应在国学课程中得以渗透。许多优秀的古诗经历了岁月的磨砺,直到今天仍然经久不衰、熠熠生辉。无论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是诗佛王维、诗鬼李贺,我们都能够通过他们的诗句,跨越千年与其对话,也能够从他们的诗句中品味出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古诗词的品读,对古文的分析,能够使每位学生在其中找到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每学一首古诗词,都可以让学生由表及里的去积累、拓展文化视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典籍和汉语中数不胜数的文言警句、格言,都出自于传统的国学经典,如果不去品读,将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也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出现缺失。因此,现代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古诗教学,并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素养。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将别人的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也能够提高学生丰厚的国学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不断的诵读国学经典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语文教学途径。
现代语文教学要做到的就是,全面激发国学经典的生命力,让国学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诵念,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古代文学语句的节奏感、艺术感和灵敏度,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大享受。对一篇好的古文如果诵读的多,就会掌握灵巧的修辞技能,能够具备铿锵的声韵运用能力和周密的谋篇才能,进而使学生在学习写作时,能够灵活引用材料,快速联系内容,达到快速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
三、创设有利于国学经典学习的氛围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诵读氛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长廊、展示橱窗、教室文化墙、黑板报等场地挂一些国学大师的肖像,张贴国学经典名句名言,激发学生不断的思考。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国学经典学习兴趣。还可采用朗诵、背诵、课文剧、小品表演、国学知识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国学水平。再次,要在实践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全校性的大型国学经典演讲、诵读、文艺演出等活动,组织经常性的国学经典学习活动。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如一瓶醇香的酒,需细细品读。读经典就是读人,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物欲横流的今天,让中学生多读点国学经典,于己于国,都大有裨益,因此更应该在中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将国学经典的传授真正融入学校的教学生活中,以此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就让我们带着孩子们弘扬国学经典,在醇厚的文化熏陶中,传承优秀文化,传承优秀的民族气质,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为中华文化血脉的延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陈静,女,1983年生,山东东营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山东东营市实验中学教师。
4.国学经典课程案例 篇四
2014年3月22日上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演讲中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透露: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性文件即将出台。相关专家指出,这次高教重大调整和改革,课程改革是关键。学前教育专业国学经典课程开发研究属于高职课程改革研究,应算当务之急。
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办好学前教育”,这是继党的十七大提出“重视学前教育”之后,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国家也出台了系列政策为学前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学前教育加速发展,保教水平大幅提高,均衡发展逐步推进。
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学前教育的成功,为幼儿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因为学前时期是幼儿心理刻痕最为深刻之时期,对幼儿的认知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里,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时,有“前概念”和“直觉”两个亚阶段。运用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来看,前运算阶段正是幼儿行为与礼仪图式大量建立的阶段。此时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是基于感性的概念特征内容,接着进入依照概念图式对人与事进行直觉的判断。由此看来,这时幼儿获得的行为与认知,很可能进入深层意识里(直觉,下意识),形成内在的行为、认知,并外显为幼儿的行为与礼仪举止。以后如不是遇到特别的变故与环境,幼儿的行为与认知结构就只有量的补充,而不是质的变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成功的幼儿行为与教育,就可以使幼儿今后有着良好的行为与礼仪习惯。这就提高了他们的人际智能,增加了社会的和谐度,减少了幼儿今后可能遭遇的人际矛盾。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国是一个有着自己伟大“文统”和“道统”的国度,是一个向世界贡献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度。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的传统蒙学中的精华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日本与韩国把来自中国古代的这份遗产很好保存于民众行为举止里,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如“孝”的美德、礼仪习惯等。2011年,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应邀出席北京大学举行的园长高峰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指出当前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学前教育专业国学经典课程开发研究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是在我学院10年市级课题“普通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国学教育课程的研究——以泊头职业学院为例”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二、研究目标、内容、思路
研究的目标:
1、国学经典课程需求调查
2、确定国学经典课程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大纲
3、编写国学经典课程资料
4、试讲与课程评估
5、国学经典课程修正与确认
研究的内容、思路:
调查幼儿园开设国学经典教育的现状、调查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并作出分析。根据幼儿成长发育规律,筛选出国学典籍中适合以现今幼儿为教育对象的部分内容;筛选出适合以现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教育对象的部分内容。
根据我国幼教事业政策导向以及社会现实、教育学原理等关键因素确定国学经典课程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制定课程大纲。
编写国学经典教材,借鉴和吸收优秀的传统蒙学教育内容,教材中有国学经典的教学案例,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养。
在我学院以及其他职业院校进行试讲,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评估,给出意见。与学生交流或以问卷形式调查讲授效果。跟踪调查毕业生在幼儿园中国学教学工作效果,调查此课程对学前专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经典案例 篇五
国际商务经典案例
《对外经贸实务》杂志社 袁永友编
D/A引起的纠纷案
某年12月26日福建省泉州市某公司(甲方)与香港某公司(乙方)签定一项来料装配电子钟、收音机和台灯成品3000套,总金额24.6万港元的协议。协议规定:“原辅料及仓装物料以D/A60天经银行运交甲方装配。”“甲方组装成品发运时以D/A即期向乙方办理结算。”款项支付均通过泉州中国银行与香港XX银行办理。在履行协议中,却发生了问题:由于乙方利用少发货,加大货款托收金额;收货人在担保提货后,因数量不足,拒绝承兑;对方把提单转让给托收行----香港某国际银行,债权转移了;乙方宣布破产、倒闭,托收行蒙受损失,坚持收货人必须付足货款24.6万港元,从而造成甲方工作的被动局面,构成纠纷。由于厦门中国银行的积极活动,此案拖延十个月后才得以解决,使甲方免遭巨额损失。1.甲方陷入被动的原因?2.此案得以合理解决的原因?3.此案给我们的启示?
提示:1.协议条款不明确,乙方利用了仅规定每台价值而没有规定每种零配件价值条款的弊病;2.甲方提货后发现数量和质量问题,没有办理检验公正,投保事宜;
二、《托收统一规则》规定:“部分付款只有在托收委托书中有特别授权的情况下,才能接受。”2.公平合理地处理纠纷中的问题,对于香港某国际银行的要求,由甲方全部负担是不公平的,因为主要因为乙方违约造成的;
三、1.了解客商的资信状况;2.把合同条款制定完整准确;3.把自己的 工作作到妥善、符合规定。
利用品质条款行诈案
1997年10月,我国内地一企业(卖方)与香港某商行(买方)签订一份货物买卖合同,合同规定:买方向卖方按FOB条件订购5000吨铸铁井盖,单价610美元/吨(折合人民币5069元),合同总金额为30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534.5万元)。同时合同又规定,整批货物分10批每两月装运一批,每批供货500吨,货物由买方提供图样生产,并经买方验收后方可接收。
该合同品质条款规定,买方修改CIF术语案
1996年11月,中国上海某进出口公司(买方)经过意大利一华侨介绍,欲与意大利某公司(卖方)签定进口尿素合同.协议规定,购买尿素20万吨,单价USD169/吨CIF中国上海,合同总金额USD33,800,000;不可撤销且经过卖方同意的著名欧洲银行保兑的信用证付款.买方在谈到商检条款时提出:“货到目的港经中国商品检验局检验合格后付款,该检验须在货到目的港后20天内完成。”卖方以该条款违反CIF国际惯例为由拒绝买方的提议。至此,双方互不相让,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谈判,双方最终同意:“货到上海自由贸易区经中国商品检验局检验合格后付款,该检验须在货到后7天内完成。”合同签订后,由于买方没有按照合同中的“履约程序条款”及时开出履约保证金,卖方撤消了该合同。
1.国际惯例(CIF术语)与英美法的冲突何在?2.随意修改惯例的弊端是什么?如何防范?
提示:1.英国上议院1980年Toepfer V.Lenersan对于CIF合同规定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交货,买方仍须承担运输风险,CIF合同性质不变,仅仅推迟付款时间而已;2.CIF合同规定买方付款的条件以船舶与货物抵达卸货港为先决条件,则CIF合同的性质改变,1931年美国法院的Coundill V.A.W.Milhauser Corporation案;3.违背惯例的条款往往从严解释,如果CIF合同中规定卖方承担货物运输风险,使用的文字必须清楚,1996年Song Hua Seng V.Glencore Grain判定货物中途损失由买方负担。
二、1.不能合法保护买方的权利;容易使外商产生怀疑,降低履约率;3.有损自己的信誉
出口公司因开证行倒闭损失案
A出口公司3月10日与香港B公司签订方钢出口买卖合同。B贸易公司将该笔方钢出口买卖合同转卖给香港C公司,C公司又转卖给奥地利某钢铁厂。3月18日,C公司开来不可撤销的跟单信用证。载明开证行为香港G银行,议付行为中国银行重庆分行。
货物于6月3日交由深圳某航运企业有限公司(承运人)承运。A出口公司取得全套正本提单。货物运输期间,承运人的代理----香港华夏公司没有收回
根据我国《海商法》
来讨论。
提示:此案给我们四点启示:1.运费不是常量,是经常变动的;2.合同在经济纠纷中的作用具有法律效力,而默许或惯例是没有保障的。3.FOB条件下卖方只是在形式上替买方租船,受买方之托,至于运杂费等完全不适合卖方去谈;4.运杂费是运输契约的要件,必须在货物已经装运开航之前谈妥。
(三)C外贸公司下岗人员P打着Y运输公司的招牌回C公司揽货。因为关系都很熟,C公司常常将相当数量的出口货物交给P去运,都用Y公司的提单和发票。其间,大家都没有提到要签个协议,合同什么的。突然有一天,国外客户来急电称:C公司发来的货物在目的港被船公司扣下了,理由是C公司欠下公司大量的运杂费。C公司闻讯大吃一惊:“这些运费不是早就逐笔按P的要求付给Y运输公司了吗?正当双方准备把P找来作证时,才发现P早在半月以前就销声匿迹了。此案在选择承运人方面有何启示?
提示:1.与代理打交道时,须公事公办,必须有他们所代表的公司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2.类似船公司扣货的案例很多,在选择承运人时,要在运费,信誉,资信,服务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牟其中远期信用证欺诈案
1999年1月7日,牟其中在北京被抓并被移交给武汉警方,11月初,武汉中级人民法院首次开庭审理牟其中案,公诉人武汉市人民检察院在起诉书中“严重侵犯国家金融管理制度,采取虚构进口货物的事实,骗取信用证,非法获得资金,数额特别巨大”,“构成信用证诈骗罪”。起诉书指控:1995年7月,牟其中虚构进口货物的事实,以南德经济集团法定代表人的身份与湖北某进出口公司(简称H公司)签定了总金额为1.5亿美元的外贸进口货物协议,并通过H公司从中国银行湖北分行对外开立180天远期信用证。牟其中还指使其职员联系交通银行贵阳分行为其提供具有担保内容的意见书作为开证的担保文件,从1995年8月至1996年7月,南德经济集团通过H公司在中国银行湖北分行共开出180天远期信用证33份,开证金额8013.153万美元,实际承兑信用证31份,承兑金额7507.4万美元。南德经济集团从中支取2197.809万美元、4158121.19元人民币,用于返还债务及集团业务,余额用于开立信用证、支付利息及手续费,给中国银行湖北分行造成实际损失3549.9478万美元。1.远期信用证诈骗的原因?2.诈骗的危害体现在哪?3.如何防范远期信用证诈骗?
提示:1.远期信用证对开证行的风险比较大,银行通常未全额收取保证金,其手法是进出口公司与外商相互勾结,在无实际货物出口的情况下骗汇,出口商收到信用证后,伪造单据骗取开证行货款,再将外汇调回国内。南德集团与香港东泽科技公司勾结,由南德与H公司签定代理进口协议,再由H公司与东泽签定进口合同,待H公司通过中行湖北分行开出远期信用证后,东泽通过伪造单据骗取信用证下的款项。H公司在1995年8月至1996年7月间共开出180天远期信用证33份,总金额8013.153万美元。2.南德给中行湖北分行和交通银行贵阳分行造成损失3500万美元,信用证是银行信用,损害银行形象和国家形象。对于开证行、外贸企业和开证担保企业,以及我国的司法机关形象都带来巨大危害。3.远期信用证诈骗的防范有四个方面:1.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资信,收取100%保证金;2.控制远期信用证的开证规模,不超过30%;3.代理进口企业要审查委托人和外伤的资信;4.各级商业银行和法院要严格按照法律和国际惯例办事。
CFR条件下责任风险纠纷案
国际商务经典案例
1990年3月,香港某公司(买方)与湖南某纺织品公司(卖方)签订了一份对口合同,由买方提供布料6吨,金额CIF广州USD45000;由卖方提供全棉针织男裤80000条,金额CFR荷兰USD70000。装运口岸与目的地:(成品)广州----香港----荷兰 交货期:1990年5月底前 付款条件:买方于货物发运前45天开出以卖方为收益人的保兑的、不可撤消的即期信用证。1990年5月20日,卖方委托的生产厂家将300箱货物装上卡车运往广州,由于驾驶员过失,卡车翻入河中,致使货物落如水中损失100箱为次品。该纺织品公司与事故当地公安出具了证明了上述事实。
1991年1月,香港买方公司申请广东保险分公司对货物进行检验,并出具商检报告。中丰保险公司于1990年10月正式向买方公司理赔22万港元,从而取得代位求偿权。从1991年4月起,中丰保险公司数十次向纺织品公司索赔未果,于1995年6月向法院起诉。本案货物损失究竟应该由谁负责?
提示:1.本案中选用CFR条件是不合适的,它只使用于港口之间的海上货物运输。交货地点是本案的关键,湖南为内陆,若要交货必须把货物运到沿海港口,货物从工厂到装船前的风险就只能由卖方承担;2.买方已经向中丰保险公司投保一切险。根据一切险和仓至仓条款的规定;保险责任是从被保险货物运离保险单载明的启运地发货人的仓库或储存处所开始运输时生效,直至该项货物送交保险单载明的目的地收货人的仓库或储存处所时为止。但是买方所投保的风险是指在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以后,而此案的情况是此前的风险归卖方,但是卖方并没有投保,所以无权索赔。另外,CFR下,只有买方只有在卖方发出已经装船通知后才能办理保险,既然卖方没装船,买方就不可能投保。
错误理解LINER OUT 引起争议案
我AB进出口公司向DS公司出口一批花生仁,以CIF成交。在装运前,AB公司收到A银行开来的信用证,规定:“150 M/Tons Groundnut Kernels, USD.XXXX per M/T net CIF XXX, Liner out.” 在运输条款中另有规定:“Liner out”。对此,我方应如何理解?
提示:指卸货费用按照班轮条件,这里的OUT是指卸货。本案中指卖方或船方负责卸货费用。
FOB合同下的W/W clause争议案
有一份FOB合同,买方已向保险公司投保“仓至仓”条款的一切险。货物从卖方仓库运往装运港码头途中,发生承保范围内的风险损失,事后卖方以保险单含有“仓至仓”条款,要求保险公司赔偿,但遭到拒绝,后来卖方又请买方以买方的名义凭保险单向保险公司索赔,但同样遭到拒绝。
请问:1.FOB合同下的风险转移和保险责任有何规定?2.在发生了承保范围内的责任事故时,索赔应具备那些条件?
提示:1.FOB合同下买方办理保险,卖方在装运港将货物按时交到指定的船上,风险发生转移,保险公司所承保的W/W,实际上是“船至仓”,即从装运港船上起至货物运达买方仓库时止的风险。2.在发生了承保范围内的责任事故时,索赔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合法而有效的合同关系,即保险单;
二、索赔人不仅是保险单的合法持有人,而且享有保险利益,这里的保险利益不仅指被保险货物本身,而且指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利益;
三、索赔人要求赔偿的损失,必须是所保险别的承保范围所属。所以本案实际是“船至仓”条款,国际商务经典案例
保险公司拒赔卖方,是因为损失发生时他虽拥有保险利益,但不是保险单的被保险人或合法受让人。
远期汇票被外商转让造成银行损失案
90年代初期,深圳A公司与新加坡B商人签定了一份进口胶合板的合同。合同总金额为700万美元,支付方式为D/P,允许分批装运。
6.国学的作文:传承国学经典 篇六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
《论语》,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它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经典,华夏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7.国学经典——创新德育之路 篇七
一、用国学文化浸润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优秀的品质,良好的习惯,树立崇高理想。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情感,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国学经典的教化力量,先后打造了“崇正门”、“养正桥”、“启智池”、“孔子像”等八大国学知识景观,营造了“一草一木都育人,一砖一石会说话,块块匾牌吸眼球”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健康、浓郁的国学氛围中茁壮成长。如,“养正桥”设计就是紧扣“童蒙养正”主题,将《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石刻于桥廊,共32栏,八章节每章节插图一幅,分别是母子读书、父教子图、勤学图、叠被图、孔融让梨、孟子识字、黄香温席、教子图等。“启智池”的设计以“天道酬勤,志存高远”等励志求学名言精选。“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校园环境就如“空气之于人,水之于鱼”,对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用国学文化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显现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应当实现其应有的德育目标。因此,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对提高德育实效性至关重要。
国学经典在教育内容上有着思想智慧与人文精神内涵,浓度极高,在教育方式上具有较强的形式美感,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形成良好美德、优雅气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课程管理,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并编制了国学教材。为了有效推进国学经典教育工作,学校群策群力打造国学研讨课、示范课,探究出了有效的国学教育课堂模式。通过熟读成诵,读中感、读中悟,古文与现代文结合,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修炼了品质。
三、用国学文化让学生晓道德知礼仪
国学经典的核心是以德育人,学生每天诵读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须静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等经典,短期内对学生的“三修”即“修言”、“修心”、“修行”,虽然无立竿见影之功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童时养成的“童子功”必将成为他们一生做人、行事的准则。怎样诵读国学经典?校内,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值周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一句经典,结合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进行讲解、诵读。每天课间操前,学校组织全体学生经典诵读三遍后再做操。每天利用上午晨会、下午上第一节课前10分钟由班级组织诵读经典。校外,放学回家睡觉前20分钟,要求家长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一起重温忠孝礼仪。如此一来,“向真、向善、向美”成了师生、家长的共同体验。学校向学生推荐诵读的内容为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笠翁对韵》;四年级《千字文》;五年级《论语》;六年级《大学》等一些国学经典。
四、用国学文化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兴趣
活动是喜爱的源泉,活动是兴趣的根本。只有将国学经典教育生动化、活动化,才能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做到知行合一。
1. 开展常规活动。
听一听。每天下午的校园广播时间播放国学经典诗文或国学经典音乐。唱一唱。将国学经典谱上适合学生演唱的曲子演唱。写一写。学生每周至少抄写一篇国学经典的书法作品或是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或读书笔记,在学校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览。画一画。给古诗配图或将国学经典中的故事进行绘画。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和谈学习国学经典体会收获的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既能熟背又受到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比一比。每学年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抄写比赛、绘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和班级黑板报比赛。演一演。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级收集本班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形式有国学经典吟诵、童谣、快板、文艺表演、故事演讲等。赛一赛。学校阶段性开展班级诵读会、年级诵读会、诵读擂台赛和国学文化节活动,学期末评选“国学秀才”“国学进士”“国学榜眼”“国学探花”“国学状元”等。
2. 举办特色礼仪活动。
一年级新生入学时,举办“开笔礼”仪式,通过“三拜孔子”“朱砂启智”“开笔破蒙”等仪程,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启蒙教育,意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书写少年中国梦”,让学生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长大后做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人。六年级学生毕业时,为他们举办“成童礼”仪式,以“告别童年、感恩老师、感谢父母、励志成才”为活动主题,通过诵读《孝经》,朗诵《父母赞歌》,拥抱父母,行谢师礼,写感恩卡等仪式,表达对父母和教师的感恩之情。通过“走进少年时代”宣誓,学生们带着昂扬的斗志走出陪伴了他们六年的母校,为小学阶段的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8.国学经典 唱响武当 篇八
诵读经典,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
在每一个晨读时间,走进武当山特区的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总可以听到孩子们朗朗的吟唱诵读声,像天籁一般响彻校园。通过经典诵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们在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熏陶之中,可以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文学艺术修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精选诵读教材。经典诵读是个慢活儿,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做好长期规划。由武当山特区教育局为各年级确定诵读内容:低年级学生诵读内容以韵文为主,主要有《三字经》《弟子规》以及一些童歌、童谣等;中年级主要诵读《百家姓》《增广贤文》和唐诗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高年级主要诵读《千字文》《唐诗宋词三百首》和其他经典书籍。这些国学教材,既包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情操,又蕴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优化诵读课堂。为引导和激励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特区各中小学充分用好“两课”:一是晨读、午间课,每天早晨7:50-8:10、下午14:00-14:20,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孩子们引吭高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诵读经典、感悟经典,滋养心灵、陶冶性情。二是每周一节诵读课。诵读课以“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程度。诵读课注重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科学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诵读《唐诗宋词》时,采用“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连接“故事屋”——我爱听。整个教学环节,没有过多的深挖文义。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诵读的文本控制在200字以内,化整为零,重在积累和传授记诵方法。
武当山特区中心幼儿园还将通读与精读相结合,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与意境美,融经典学习和道德教育为一体,一举多得,提升综合素质。
丰富活动形式。诵读之外,特区各学校还通过演经典、唱经典、书经典、画经典,生动形象地再现文化经典的艺术魅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开展丰富多样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逐级评选诵读之星、读书标兵、书香班级,通过大型文艺活动、诗文朗诵会展示诵读成果,激发孩子们的诵读热情;在教室、楼梯间、走廊里、文化墙上张贴悬挂图文并茂的古诗词;通过班报、校报、手抄报、宣传栏、文化墙、校园小广播、文学社等传播文化经典,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遇见”经典。一系列活动成果丰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识字总量,而且推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得到很好地发展。
研修经典,促进教师内涵提升
国学经典进校园,关键不在于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在于教师的躬身示范、言传身教。只有教师自己首先成为读书人,热爱国学,提高修养,才可能引领学生走进经典的殿堂。正如孔子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引导教师走近经典。特区教育局为教师推介、指定经典书目,引导教师走近经典,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各学校还编印校本教材《经典晨读》,鼓励每位教师制订个人阅读计划,充分利用假期、周末和课余时间,品味名著、提高修养。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两本好书(一本国学经典、一本教育专著),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写学习笔记或读书随笔,促使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搭建读书交流平台。学校积极开展主题阅读沙龙、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读书典型事迹宣讲等活动,评选学习标兵,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
开展师生同读活动。各年级制定师生同读方案,积极开展师生“同过一个节(阅读节)”“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活动,利用晨会课、阅读课组织师生朗读经典美文。
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通过研修传统文化,教师自觉“正心、修身、养德”,为“以德立教”提供了可能,成为师德建设的动力源和良好载体。
文化建设,特区学校打造“书香校园”
如今,“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已在特区教育系统上下深入人心。武当山特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一个宗旨,即让校园处处洋溢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在特区学校的每一栋教学楼、每一个文化长廊、每一个文化区角释放出耀眼的光芒。“书香校园”已升华为武当山特区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共同追求,成为武当教育的特色文化。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博大精深、睿智宏伟的国学经典,必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学生阅历的增加而释放出浓醇的芬芳,武当山下的学校文化底蕴亦将更加丰厚。
9.国学经典教案设计 篇九
《亳韵古风》篇教学设计
王 萍 教学目标:
1、诵读《国学经典》“亳韵古风”部分,理解其义,达到熟读成诵。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厚简朴的民风民俗。
3、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固步自封、自我满足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教学重点:理解《庄子.逍遥游》、《庄子.秋水》、《世说新语.简傲》的意思,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不随波逐流、固步自封、自我满足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课前了解庄子嵇康等名人的故事。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故乡亳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所创造的道家文化、中医药文化等使我们亳州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亳州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我国古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们想不想对他们作进一步的了解?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二、学习《庄子.逍遥游》
1、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逍遥游》。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2、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解释内容。
(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
(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真正的逍遥必然是无所凭借、无所依附的,是悠游于自然之中的。)(2)你听说过他们的故事吗?学生分小组说说各自收集的故事。再每组推举一名代表来介绍故事。
(4)从这些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你认为他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5)他的这种“逍遥游”的思想,对现实之中的我们有什么影响?(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现实之中的我们无法达到庄子所谓的“逍遥游”,但是我们可以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心灵的本性,以关照宇宙人生。(6)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诵读,学生齐读。
3、各种形式朗读(1)学生练习朗读(2)男生、女生赛读(3)小组比赛读
4、教师指导背诵
5、背诵比赛
三、学习《庄子.秋水》
1、由“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导入
2、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秋水》。(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认识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
四、学习《世说新语.简傲》
1、由《爱莲说》导入。
2、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庄子.秋水》。(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3)指名读。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品读解意,结合注释,边读边试解释内容。(1)指名学生释义后,教师明确。(2)学生再次齐读全文。
(3)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一个人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与邪恶的人和事物同流合污;同时彰显这种人格也要讲究技巧和方法。
四、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你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做一位合格的亳州人,试着联系自身实际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提出希望
板书设计:
《庄子.逍遥游》 《庄子.秋水》 《世说新语.简傲》
随物牵引
逐物漂流
认识是无止境的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保持心灵的本性 不能固步自封,自我满足。高洁傲岸的节操
10.《国学经典》活动方案 篇十
“国学经典”特色项目建设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健康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品味和效益,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决定开展“国学经典”特色项目建设,其意义在于通过传诵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孕育民族精神,彰显国人本色。
一、特色建设分析
(一)社会条件分析
党的十七大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随之教育部、国家语委开始举办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中华诵”系列活动,举办了首届“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中华诵·2012经典诵读大赛”已经是第六届。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各大社会媒体,电视广播也积极开展一些讲座式栏目,如“百家讲坛”节目已家喻户晓。目前全国上下已形成“学经典、诵经典、历行经典”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师资条件分析
我校有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和继承,而且身体力行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优秀美德。基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展“国学经典”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文化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做人,这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特色项目建设定位
(一)学校办学思想
坚持以“经典文化”为特色,树立“传诵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积淀人文底蕴,孕育民族精神,彰显国人本色”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实现“创文明环境、树良师形象、育创新人才、兴特色学校”的目标。
(二)学校特色表示
学校特色以“传统文化”为主体,开展以“国学经典”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将经典文化与学科知识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
学校特色的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经典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将给学生的一生发展夯实民族文化根基,给学生打下爱国、爱人的情感底色。
学校特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也要依靠家长的关心、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将与家庭成员对话,探讨和创新经典文化,构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有助于拓宽合力教育的途径。
因此,学校特色的开展将以“经典文化”为切入口,依托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采取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方法,通过各学科教学、主体教育活动、经典文化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活跃。
三、特色项目建设目标
1、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国学经典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通过特色项目的建设,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感悟经典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特色项目,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文化底蕴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发展。
四、特色项目建设构想
(一)以“经典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
营造氛围,搜集素材。学校结合学生特点编写打印了以《弟子规》、《少年中国说》为学习内容的《国学经典》,作为校本,每天全体集体诵读,感悟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发动学生去搜寻、积累更多经典,全校组织大型的“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课余让学生和父母一起通过上网、看书、采访、调查、实践等各种途径搜集名人名言、经典诗歌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交流。
(二)以“经典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实施
1、构建宣传专栏。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用心体会经典文化。向着这一目标,我们结合学校的校园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宣传窗和黑板报开设“经典文化”专栏,使之成为学生亲近经典文化的桥梁。真正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块土地都育人,构建一个底蕴深厚、和谐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
2、打造一些活动。学校组织学生每天上午大课间进行集体诵读,定期开展一些班级诵读比赛,国学经典学习笔记展览,个人诵读风采展示以及一些经典文化故事演绎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用心感受经典的优美。
3、营造经典课堂。每班每周设一节《国学经典》课程。教师精心备课,悉心讲解,引导学生体会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4、形成校园文化。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升华,去提炼把它变为一种骨子里挥之不去、一种血液里时时流淌、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难以忘确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校园里就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
五、特色项目建设
1、坚持整体性原则。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切均围绕着“经典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的安排,都要反思对此核心特色的意义何在,从而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形成有机整体,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此外,学校也要做到四个结合:(1)研究要与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统一筹划;(2)教育教学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统一筹划;(3)德育与教学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
2、坚持发展性原则。首先,所有的发展,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对现有基础进行总结和反思,不脱离现有基础另搞一套;其次,所有的发展,必须是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再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持续地跟进,更准确地说,特色学校创建不是
一种结果,而是一种历程,在这过过程中,我们需要包容、接纳和精益求精。
3、坚持个性化的原则。特色就是个性的展现。学校要在校风、学风、师资队伍、制度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大胆革新,办出特色,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最终打造出都兰二小强烈的个性符号。
11.大师眼中的国学经典 篇十一
【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著有《雪朝》、《欧游杂记》、《你我》、《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赏》等。
【作品扫描】
此书成书于1942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典常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
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人新见。
《经典常谈》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一本国学入门书。
【精彩撷取】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大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种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了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栗,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中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斯的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个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备工未,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苟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次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的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名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提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关键解读】
书名缘由
《经典常谈》中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朱自清在序文里写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明确说明了本书的读者对象。其实,本书可以同时适应三个层次读者的需要:第一是初学者,所讲皆为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是对已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指引由此循序而进的学习途径与方法。第三是对学已有成的读者,这是学者朱自清对传统文化典籍研究的一个总结。尽管他在书中谦称:““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又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本书未用“国学”二字。朱自清说:“‘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也不赞成用“国学概论”一类做书名,因为“‘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但本书内容,除了仍“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另外关于历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及诗人等,也在介绍论述的范围之内。又是书,又是人,都得评述一番,放在一本小册子里,当然也只能“都只有一点儿”。但如何掌握这“一点儿”,使之恰到好处,就要看写作者的学术功力与水平。本书是掌握这“一点儿”成功的典范,因此本身也成了经典——通俗化学术读物中的经典之作。
写作风格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这一章中如此写道:“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这在散文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撰写《经典常谈》,用的也是他的散文手法,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优美风格。例如“儿化词”(词尾加“儿”音的词语,北京方言),本来只有像老舍这样熟悉北京土话的少数几位作家的小说里才常有看到,他大量使用这类“儿化词”,增加了文字的口语色彩,文字也因此显得活泼生动起来。
朱自清围绕“经典”,从大量有关的史事史话中,选择融合最重要的部分,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因为史料太多,所以必须加以选择;又因为经过筛选的史料,不能原样照搬,还得融会化解,使之成为全书的有机组合。这手段便是一改写,二翻译。改写主要用于史事叙述方面,翻译主要用于人物对话方面。
大约朱自清在昆明写作本书的同时,范文澜在延安集合了几位青年史学家,开始写作多卷本《中国通史简编》,对史料的熔铸提炼,基本上也采用改写翻译的办法。不仅所有人物谈话用白话翻译,连诏令、制策、奏章也改成白话,作为历史书通俗化的尝试,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参考
朱自清在序言中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他在写书过程中,参考了雷海宗《中国通史》、陈梦家《中国文字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等,却始终保持独有的学术观点,不作左右摇摆。如《诗》一章,论杜甫的诗,引胡适《白话文学史》的话。也不用流行术语,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说到《西游记》只说“以设想为主”,说到《水浒》、《红楼梦》只说“是写实的”或“写实的作风”。对古典文学作品务求实事求是评论,不乱贴标签,体现其务实的学风。
或许给予如此启示:读一本书,一方面固然希望这本书有独立的见解,予读者以新知;但是另一方面,读者自己也必须保持或学会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不妄信,不盲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
出版版本
《经典常谈》一书过去有三种本子:四十年代重庆文光书店的单行本、八十年代三联书店的单行本(此后又印行过多次)以及收入《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册者。现在最容易入手的大约是《全集》本。叶圣陶先生曾经为三联单行本《经典常谈》写过一篇序,分析朱自清这本书的长处,很是到位;该序《全集》本亦已收入,列为附录。
叶圣陶对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真可谓呵护备至,朱自清刚开手撰写,他就读了前几章手稿。1943年6月26日叶圣陶日记上载曰:“作百三号书致伯祥,附佩弦之《经典常谈》三十面,以后次第分寄之。”为了让朋友及早读到,叶圣陶把一本书拆散,当作信“次第分寄”。
12.学国学,悟经典,促行动 篇十二
2015 年4 月, 我校作为天津市15 所中小学国学特色校之一, 参加了以“书海泛舟, 修身启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天津市中小学生共读活动, 推选出手抄报、课本剧、好书推荐、美文点赞等诸多优秀作品。校本课程是彰显学校办学理念, 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课程建设要关注文化的过程性、连续性、变化性及其发展的方向性, 因此, 我校紧紧围绕“国学”特色, 在原来《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发了《国学与书法》《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等课程。
开设《国学与书法》课程, 因为书法是国学的重要元素, 只有教师教有专长, 学生才能学有特色。为提升教师的基本功, 我校31 位青年教师每人一块小黑板, 每周都要完成一首古诗的书写, 在楼道内展览, 每月评出等级, 与绩效挂钩。为提升学生的素养, 我校上半年在世界读书日搞读书节, 下半年在孔子诞辰日搞国学节, 坚持了七年。一直以来, 我校把古诗词和截成短句的《孝经》作为上下课铃声, 循环播放, 每周三还利用中午习字时间向学生介绍《弟子规》与《三字经》中的经典故事, 选取100 个最具特点的典型汉字进行说文解字, 指导书写, 每周二、四早晨为集体诵读时间, 放学走路时学生还要齐诵。
经过多年积累, 2015 年, 我们把《国学与书法》正式纳入校本课程, 将“读经典、学礼仪、习字做人”相结合, 通过讲解经典中的故事, 说文解字, 指导书写, 集体诵读, 在生活中践行礼仪与规范, 以期达到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目标。这套教材由我校美术教师孙静牵头撰写, 它涵盖的内容除了有国学经典书目的讲解、硬笔书法知识的介绍及逐层深入的练习方法, 还有生活礼仪常规、名人故事、成语典故、书法欣赏等诸多内容。我们在一、二年级开设这个课程。评价上, 每周教师对学生的书法作业给予批阅, 优秀作业加盖印章, 并在二楼开辟展区予以展示, 然后再根据印章的数量换取书法兰亭奖章, 学期末根据奖章的多少, 再换取二中心小学制作的《弟子规孝经》精美描摹本。
开设《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课程是以习总书记倡导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2014年, 他在北京民族小学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时曾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为题, 发表重要讲话, 语重心长地告诉少年儿童要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 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 铭刻在脑子中。所以, 我们一直在摸索与实践。这一课程在3 至6 年级中开展, 由我校吴文校长亲自担任课程开发组组长, 统领、部署课程开发的总体工作, 经过筹划、酝酿, 现已出版成书, 全书紧扣这12 个词进行具体的诠释和解读, 通过词组、成语、名言警句、古诗文、小故事等多种形式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全书均由一线教师参与编写, 书中还有我校4 至6 年级学生用富有童真童趣、生动的图画形式给这12 个词作的40 多幅插画, 此书饱含了“二中心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凝聚了“二中心人”对教育的挚诚之心。
在这套教材设计之初, 我们也曾有很多的迷茫与困惑, 感觉这么“高大上”, 学生爱听吗?学得会吗?教师会讲吗?但真正上课时, 教师们选择贴近小学生身心特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喜闻乐见的内容, 让学生在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写一写、看一看中解疑明理,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授课的教师们一直以这句话鞭策自己。在教学中, 边反思, 边改进, 教“国学与书法”的教师提出:书法课教学可以与语文学科联系起来, 这样, 既练字又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既进行书法创作, 又可以更好地熟悉诗词、短文, 教师们这种边教、边思、边学的做法使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教学相得益彰, 提高了教学效率。
经过长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 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 教学风貌改变了, 教科研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的多了, 下课追跑打闹的少了, 他们逐渐学会了谦让、宽容, 与小伙伴相处时更加和睦、友善。在家中, 学生们的表现也很突出, 少了以往的娇气、任性, 多了孝顺、懂事, 心存敬畏, 学会感恩。现在, 学校已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 校风、校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文明礼貌、尊师守纪、明礼诚信已蔚然成风, 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高度信赖, 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收获成果的同时, 我们也在不断地反思, 发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如, 内容上的衔接, 时间上的周期性, 知识上的系统性等,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加以审视、修正。如何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培训、教研以及文字和音像资料的资源库建设, 如何对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如何让我们已编撰的校本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 如何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学会做人, 如何让他们真正在学习中学国学、悟经典、促行动, 这些将是我们今后追求的目标, 我们将在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中一路前行。
专家点评:
13.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篇十三
一、教学内容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理解基本意思。
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3.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中相应的语句的意思,理解其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2.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简介《大学》(1)导语:《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那你了解《大学》多少呢?谁来说说看。学生交流汇报。
(2)概括学生搜集的资料,补充简单介绍《大学》的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2.初读感悟
(1)出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3)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5)读得可真好,那么这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你知道吗?默读原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道:主旨。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
亲民:亲,通“新”,革新、自新。亲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知止:知道目标所在。得:收获。
(6)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那么你能连起来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理解。小组汇报。(7)学生交流反馈:《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革除自身的旧习,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9)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能读出感情吗?生自由读。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诵读水平?指名读,全班齐读。3.诵读竞赛
看大家诵读的兴致那么高,下面我们就来做做游戏,看谁记得又快又准?(1)同桌自由练习背诵,汇报。哪对同桌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练习成果?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2)老师想听听对于这段经典,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呢还是女生读得好呢? 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3)看样子,大家已经熟记于心了,那我们来做接龙游戏。老师带头,知道的同学举手抢答。
(4)开小火车背诵。4.经典总结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5.经典拓展
【国学经典课程案例】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08-27
12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融合教学案例08-26
经典国学教育06-08
儿童经典国学12-30
走近国学经典01-12
国学经典名句大全06-30
国学经典培训方案07-15
国学经典征文题目07-29
国学经典之孔子09-03
国学经典诵读意义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