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因素在英汉习语中的映射

2024-07-01

文化因素在英汉习语中的映射(精选3篇)

1.文化因素在英汉习语中的映射 篇一

浅析英汉动物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语习语中含有动物词汇的语句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它们的字面意思,更要留意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那是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积淀现象.文章从分析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入手,通过列举英汉动物习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翻译方法来分析英汉动物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作 者:白杨 BAI Yang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刊 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7 21(10) 分类号:H313.3 关键词:文化差异   英语习语   动物形象  

2.文化因素在英汉习语中的映射 篇二

1. 地理环境与习语

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往往会孕育出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语往往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所以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的群体在习语表达上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三、语言与文化相互融合的教学

关于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导入、渗透,虽然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可,但在其实践中,二者却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将之融为一体,而是为传授文化而讲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离开文化,语言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一点早已被人们认可。语言为文化而创造,也因文化而发展,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文化导入问题上,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性致使英语教学应有二者相融的指导思想。只有有了这种指导思想,语言的学习才能不仅变得容易许多,而且具有生命力。因此,这样的英语教学首先要求师生有跨文化的意识及敏感性,语言教师除了教语言以外,也应该是外国文化的介绍者和教育改革的促进者,这给广大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清楚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和可能产生的冲突,清楚了解学习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教师通过学习语言教学界各种不同的理论,经常阅读时代感较强的并反映英语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的报纸杂志,积极参与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了解语言和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明确文化意识是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理解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人才。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语言外加上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另开一门课程,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掌握了进行文化导入的策略和技

英国位于欧洲西北部,四面环海,主要由不列颠岛及周围的一些小岛组成,面积狭小。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凉爽。人们主要生活在地势低平的沿海地区,生活方式和海洋息息相关。英国人常年和海洋打交道,逐渐形成了一种“海的文化”,英语习语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文化。

在英语中有大量和海洋动物、航海有关的习语。例如,英语中常用鱼比喻人,queer fish(怪人);fresh fish(新囚犯);have other fish to fry(另有他事要做);swim like a fish(善于游泳);as mute as a fish(默不作声)等。未研究过英国文化的英语初学者看到此类,比喻往往感到疑惑。英国渔业和航海业发达,习语中不免有渔业和航海业的痕迹。例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抓到篮子里便是菜。)fish in the air(缘木求鱼);all hands to the pumps(所有人都去抽水,比喻“情况危急,要全力以赴”。);While it is fine weather mend your sail.(未雨绸缪。)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其地势从西到东逐渐降低。山地、高原、丘陵约占中国领土的三分之二,盆地和平原约占三分之一。气候复杂多样,大部分属大陆季风性气候。中国与英国截然不同,中国陆地面积宽广,人们的生活很少和海洋联系起来。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主要从事农耕活动,天天和土地打交道,生活相对封闭,因此汉语中很大一部巧,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意识的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情景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运用英语思维和训练综合技能的场所,促使学生在有利的语境中创造性地活用所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除讲授外,教师可采用问题解决、调查研究、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把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针对社会实践需要设计一些交际活动,虚拟一些交际场合,让学生从简单的生活交际过渡到复杂的社会交际。结合课本内容穿插和交替进行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更快掌握语言知识,积累交际经验,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显然,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不可能全面,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作用,具体表现为:创办英语第二课堂,如英语竞赛、辩论赛、戏剧表演、英语角等,定期举办专题文化讲座,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报纸杂志、文学作品。随着各领域全球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教师可以寻找或创造机会,让学生面对面地与他们交流,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化差异,对今后的学习可起到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想学好英语,但就目前国际交流中所产生的语言问题及英语教学而言,高效、快速地掌握一门英语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化融于其中,这一必要性已从习语隐藏文化的分析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并在学习的同时,将外国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进行对比认识,才可能事半功倍地学好英语,因此,文化教学应为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习语和农耕活动有关。例如:“斩草除根”、“拔苗助长”、“不毛之地”、“良莠不齐”、“根深蒂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习语。例如,在形容人挥霍金钱时,英语表达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汉语表达却是“挥金如土”。再如,英国受盛行西风控制,西风往往给他们带来温暖和雨水,预示春天的到来。所以英国人歌颂西风,赞扬西风。在中国却不同,西风往往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加剧了天气的严寒,犹如雪上加霜,所以中国人很少歌颂西风。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文化。

2. 历史典故与习语

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历史典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语中包含的历史典故比比皆是,如不了解习语中的历史典故,习语理解自然困难。

英国曾经被罗马人占领了将近400年,罗马文化在英语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比如:Do in Roman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appeal to Caesar(向恺撒诉说,喻指诉诸最高权力机关。)英法百年战争家喻户晓,两国之间的仇恨可想而知,英语习语中也透露出了英国人对法国人的不满。如:take a French leave(不辞而别),excuse my French(对不起,我讲了粗话)。另外,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英国和荷兰之间也爆发了战争,英国人对荷兰人嗤之以鼻,所有英语习语中有以下表达:go Dutch(各人付自己的账),Dutch defence(虚张声势的防御),in Dutch with somebody(得罪某人)。

汉语习语中蕴含的历史典故就更为丰富了,主要体现在成语当中。汉语中有大量的成语,每个成语都有历史典故。对于把汉语学习者来说,如果不知道成语中的历史典故,就只能对其望文生义了。比如,如果从子字面意思上理解“胸有成竹”,就往往会令人发笑。如果我们不知道著名画家郑板桥的故事,就肯定不能真正理解“胸有成竹”的意思。汉语中此类习语还有很多,比如亡羊补牢、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刻舟求剑、杞人忧天、叶公好龙、掩耳盗铃、四面楚歌等。

中英两国历史截然不同,饱含历史典故的习语对英语学习者自然构成了不少障碍。例如,英语中有“Don’t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汉语中也有同样意思的表达,即“班门弄斧”。“Don’t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中没有历史典故,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理解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英国人在对“班门弄斧”的理解上就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因为其中有着历史典故。如果不知道鲁班是什么人,就很难以掌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

3. 宗教信仰与习语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生活和宗教息息相关,英汉习语中都透露出了大量的宗教元素。

大多数英国人都信仰基督教。在英国人眼里,上帝是万能的神,上帝创造了一切,上帝主宰着世界,所以英语中有不少“god”“priest”等字眼。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圣经》为人们的必读之书,英语中有很习语都缘自《圣经》,如:Adam’s apple(喉结);Job’s patience(约伯的耐心———极为耐心);A kiss of death(死亡之吻。犹大出卖耶稣时吻了耶稣,故而意为“表面上友好实际上坑人的行为”。)

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活动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很多习语都与佛教和道教有关,“佛”、“和尚”、“菩萨”、“道”等字眼频频出现在汉语习语中。比如:“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送佛送到西天”;“借花献佛”;“阴曹地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匠人屋下没凳坐,道士门前鬼唱歌”,等等。

中西方宗教信仰不同,与宗教相关联的习语也不同。英语习语当中几乎不会出现“buddha”等字眼,汉语习语中也不会出现“上帝”等字眼。

4. 风俗习惯与习语

风俗习惯是人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是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而共同协调和发展而被视为群体应该遵循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西方人十分喜欢狗,狗被视为人的好朋友。在英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担任最高职位的人);There is life in the old dog yet.(老当益壮)等。在中国人眼里,狗却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狗腿子”、“癞皮狗”等。

5. 结语

语言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生产生活和价值观念在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研究一门语言自然而然和研究文化分不开。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所在,是语言的缩影,更是文化的体现。英汉习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将二者进行对比,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真正意义上理解习语,还能让我们接触到异国他乡丰富的文化,对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2.

[4]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从颜色来看英汉习语中的社会涵义 篇三

自然界的各种彩色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五光十色的色彩构成了人类社会绚丽多彩的生活。各民族对颜色的认知有明显的共同之处,但由于文化风格,社会制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异,加上观察角度不同,对各种颜色的感受往往也不尽相同。

习语是一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能有事半功倍的表达效果。英汉文化的各种差异可以对同样的颜色赋予不同的含义,从而影响对其文化的正确理解。下面就对包含颜色的习语进行探讨。

1.关于白色

白色是中国文化中丧礼的基调,象征凶丧的含义。汉语中“红白喜事”指婚礼和丧礼。而在西方,白色是婚礼上新娘专用的传统颜色,表示美好,幸福,希望和快乐。因此,英语习语里的颜色表达了不一样的的心理。如, A white X?蒺mas(银装素裹的圣诞节);White hands(公正廉洁的);A white day(吉日);Days marked with a white stone(幸福的日子)。也有很多含有white的英语习语已经跟颜色毫无关系了。如white elephant(昂贵但却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东西);white lie指(指善意的谎言),bleed someone white(意思是榨干某人的钱财),white hope(指将大获成功的人)。

2.关于黑色

黑色在英汉中都有不吉利,非法,危险的意思。如,black market(黑市), 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future(前途)。还有关于black的习语是阴雨,如in the black(盈利,不负责)原来指记账时有结余就用黑色笔来标注,因此就有了现在“银行里有存款,不负债”的意思。还有,black and white(是非分明),black in the face(气愤异常),swear black in white(强词夺理),black as one is painted(坏到无以复加)等。

3.关于红色

中国人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喜爱,认为红色代表喜庆,温暖,明亮,成功和财富。如开门红(to begin well to make a good start);红光满面(one?蒺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红极一时(be well?鄄known for a time)。红色在英语里用法有好有坏。如,red?鄄blooded((强壮的,有勇气的),A red?鄄letter day(喜庆和值得纪念的日子);red hands(血腥的手,杀人的手),be caught red?鄄handed(当场被捕),red?鄄headed(狂怒的)。

4.关于绿色

“to be green with envy”, “the green?鄄eyed monster”都是指嫉妒,表示眼红。但在中国,却说“眼红”,完全不同的颜色表示相同的意思。英语中,green常被用来指“新手,不成熟的”,如green hand(新手),green in one?蒺s eye(容易上当受骗),green as grass(幼稚的);green 还可以表示“有活力”或“无生机的”,如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green about the gills(老态龙钟)。还有的取其整体的比喻意义,如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green stuff(钱币),因为美元底色是绿色的;get the green light(得到许可),give the green light(准许),原指交通灯中为车辆亮绿灯,准许通行。还有关于green的比较级的习语:greener pastures(更好的地方),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篱笆外的草地总是更绿,别人的东西总是最好的)。

5.关于黄色

黄色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古代,黄色是中央之色,是天子的专用色。从隋唐到清朝,帝王都是身穿黄袍。在汉语中,“黄袍加身”意味着做了皇帝,“皇榜”,“黄历”,“黄马褂”等都与尊贵与荣耀联系在一起。然而在西方国家,黄色就未能享受这样的礼遇。英语里,yellow常常是忧郁的,病态的,令人讨厌的,胆小的含义。如yellow dog(卑劣的人),yellow?鄄livered(胆小的),yellow looks(阴沉多疑的神色),yellow streak(胆小,卑怯);黄色在汉语中有时也有用作贬义,如“黄色书刊”“扫黄打非”。这里的贬义用法主要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6.关于蓝色

英汉语言中蓝色的含义有较大的差别。汉语中,蓝色指“像晴天天空的颜色”,代表安详、平静。而英语中blue除了指蓝色的天空,通常都是和忧郁的情绪联系起来的。“in a blue mood or having the blues”指悲伤的,忧郁的或低落的心情。“a blue Monday”表示过完一个快乐美好的周末后要重返学校或单位上班的郁闷心情。蓝色也用来表示高社会地位或具有贵族气质的,“blue blood”指出身在名门望族。然而,“blue collar”(蓝领)指在工厂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7.关于其他颜色

灰色(gray)在习语中表现为成熟或生活暗淡、无趣,如the man in gray suits(幕后操纵者),据说人的大脑是灰色的,所以有习语gray matter(头脑),little gray cells(小聪明);西方人认为,忧虑和烦恼过多会使头发变成灰白,习语get gray hair from(因什么而不安)和give gray hair to (为……焦虑)就反映了这种意思。

褐色Brown 在英语习语中多含有不诚实的意思。如,do brown(欺骗),brown business(欺诈交易)。

紫色purple含有高贵、显要的意思。如a purple patch(辞藻华丽的文章),born to the purple(出身富贵),marry into the purple(嫁入豪门)。

粉色pink在英语中象征健康、活泼,如be in the pink(红润健康), pink of perfection(状态完美)等。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两个名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感情价值,并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含义。由于颜色在中西文化里具有不同用途及文化价值,我们要认真分析及研究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深入了解英汉民族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立,程建华. 英汉文化比较词典[Z].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解海江,章黎平. 汉英颜色词对比研究[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3]骆世平. 英语习语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上一篇:向先烈学习下一篇:读市场的逻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