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汇报

2024-09-14

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汇报(精选11篇)

1.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汇报 篇一

《平面构成》教学反思

平面构成是平面设计的基础,也是立体构成的基础,它重点研究在二维空间中如何创造形象,如何运用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组织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具有强烈形式美感的新形态。学习构成的目的是培养灵活的设计构思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专业设计打好基础。

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对于八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内容,因此首先选择了“圆”作为基本元素进行学习尝试,在这一课时,先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圆点的位置变化,让学生们感受下落感(悬空)、稳定感(上下左右作用力一样)、安定感(没有地方可掉),进而让学生感受同样的图形,当位置发生变化时,圆点给与人的不同画面感和心理感受。

然后,从“直线”、“曲线”的角度,认识,圆点越密,线的感觉就越明显,认识美术基本元素“点”与“线”的关系。然后出示生活中的“点”:衣服、写字、为期、人民大会堂的红灯笼、药丸等,再出示一系列与“点”有关的设计作品,渗透“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的相关知识,最后再作业阶段,对作业步骤、作业形式进行详细的界定,这样孩子们的设计过程也变得非常容易了。

在进入“平面构成”内容的授课过程时,就选择了平面构成的“骨架”进行讲授,引入“透视”的元素让孩子们更为直观的理解。先选择了生活中的一组图片进行赏析:整齐排列的公共座椅、候机大厅的屋顶横梁、延伸向远方的铁轨、08奥运会开幕式演员方阵等,在这些照片中寻找透视,感受不同的排列形成的美感。在此基础上,了解平面构成的“骨架”,即排列规律。

再选择一系列平面构成作品,对比学习,认识平面构成的基本方式:重复构成,变异,渐变,发射,肌理,近似构成,密集构成,分割构成,特异构成,空间构成,矛盾空间,对比构成,平衡构成。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孩子们对于“平面构成”这一专业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这样的图案设计课程中,作业形式,尺寸等作业要求的统一要求,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作业的最后呈现形式更为规范、整齐。

(附学生作业)

2.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汇报 篇二

平面构成主要运用点、线、面和律动, 结构严谨, 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平面构成这门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美的感性并进一步激发其创造性思维, 从而创造出设计上所需的形态, 并且把各种形态巧妙地配置在一定的平面空间中, 最终形成一幅丰富的画面。

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学会运用视觉的艺术语言, 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 了解造型观念, 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 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 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 活跃构思。平面构成的目的之一是创造美的形态。只有更好地理解形式美的规律, 掌握美的法则, 才能开拓设计思路。

探讨形式美的法则, 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 那么, 它的意义何在呢?在日常生活中, 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 它必定具备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文化素质、思想习俗、生活理想、价值观念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审美观念。然而单从形式条件评价某一事物或某一视觉形象时, 对于美或丑的感觉在大多数人中存在着一种基本相通的共识。西方自古希腊时代就有一些学者与艺术家提出了美的形式法则理论, 时至今日, 形式美法则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设计构图的实践上, 更具有它的重要性。如果说美学的内涵中心是和谐的话, 那么由此派生的对称律则是形式美法则的核心。平面构成的诸多法则, 如重复与发射, 对比与调和, 节奏与韵律, 等等, 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即“对称律”。对此广义的理解为均衡的变化统一和由此产生的连续统觉等视觉形态和规律。

绘画作品讲究形式美, 同样, 形式美也是构成图案美的重要条件, 平面构成中的形式美 (即组织形式———节奏变化的美、韵律展现的美、线面组合的美、动静产生的美等, 是根据生活中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等) , 诸如黑白构成的美、明暗形成的美、方向对比的美, 美的排列组合提炼而成的, 它通过高度的概括、提炼、夸张和变形等手法, 使表现形式达到完美, 设计作品中富有美妙的节奏与韵律, 鲜明的艺术形象, 给人视觉是丰富的不同寻常的美。

在抽象图案设计教学中, 学生的感觉始终是愉悦的, 从前面的学生作品中就能体现他们的那种感觉, 他们充分利用造型的基本元素, 使一张白纸产生无数奇妙的图形, 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动感, 增强视觉冲击力, 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力。

平面构成的形式是形式美法则的具体体现, 其训练形式有以下六种。

1.重复构成形式 (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 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 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骨格与基本形具有重复性质的构成形式, 称为重复构成。在这种构成中, 组成骨格的水平线和垂直线都必须是相等比例的重复组成, 骨格线可以有方向和阔窄等变动, 但必须是等比例的重复。对基本形的要求, 可以在骨格内重复排列, 也可有方向、位置的变动, 填色时还可以“正”、“负”互换, 但基本形超出骨格的部分必须切除。

重复的形态, 一般会形成整齐统一感, 运用大小、方向、正负形的变化 , 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让头脑变得更灵活。

2.近似构成形式 (有相似之处形体之间的构成 , 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是近似构成的特征, 设计中, 一般采用基本形体之间的相加或相减求得近似的基本形) 。骨格与基本形变化不大的构成形式, 称为近似构成。近似构成的骨格可以重复或分条错开, 但近似主要是以基本形的近似变化体现的。基本形的近似变化, 可以用填格式, 也可用两个基本形的相加或相减而取得。

3.渐变构成形式 (把基本形体按大小、方向、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 , 骨格与基本形具有渐次变化性质的构成形式, 称为渐变构成。渐变构成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变动骨格的水平线、垂直线的疏密比例取得渐变效果。二是通过基本形的有秩序、有规律、循序的无限变动 (如迁移、方向、大小、位置等变动) 而取得渐变效果。

若变化太快就会失去连贯性, 循序感就会消失; 变化太慢, 则会产生重复感, 缺少空间透视效果。因此利用具象图形、渐变骨骼、几何图形表现渐变要注意节奏的连续性、循序感, 也可利用图底转换。每一个形象都可以由完整至残缺、由简单至复杂、由具象至抽象, 进而渐变成其他形象。如将河里的游鱼渐变成空中的飞鸟, 将三角渐变成。

4.发射构成形式 (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 , 呈向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 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 。格线和基本形呈发射状的构成形式, 称为发射构成。此种类的构成, 是骨格线和基本形用离心式、向心式、同心式及几种发射形式相叠而组成的。其中, 发射状骨格可以不纳入基本形而单独组成发射构成; 发射状基本形也可以不纳入发射骨格而自行组成较大单元的发射构成;此外, 还可以在发射骨格中依一定规律相间填色而组成发射构成。

实例制作步骤如图:

5.空间构成形式 (利用透视学中的视点、灭点、视平线等原理求得的平面上的空间形态) , 如点的疏密形成的立体空间, 线的变化形成的立体空间, 重叠而形成的空间, 透视法则形成的空间 (以透视法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关系表现的) , 矛盾空间的构成 (错觉空间构成) :以变动立体空间形的视点、灭点而构成的不合理空间, “反转空间”是矛盾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6. 特异构成形式是在有序的构成关系中有意违反秩序 , 使少数要素凸现出来, 破坏规律性, 并形成视觉焦点。是一种在众多有规律的图形中进行少数变异, 以突破某种规范性的构成形式。特异也称畸变, 特异构成的因素有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及色彩等, 特异的前提是对比, 它夹杂于规律之中, 是对规律的突破, 它因突出个别要素而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 特异局部变化的比例不能变化过大, 特异部分不应数量过多, 否则会影响整体与局部变化的对比效果, 应该选择放在画面中较显著的位置, 形成视觉焦点, 使人惊讶。

特异在平面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采用特异方法, 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变化活动。例如: 特大、特小、突变、逆变等异常现象, 会达到刺激视觉的效果。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一种色彩的特异现象, “鹤立鸡群”的“鹤”也是一种形象的特异现象。 (如图五、图六)

平面构成的研究领域非常广, 以上着重阐述了平面构成的六种形式。这些形式的练习对理解形式美法则, 运用形式美法则起到奠基作用, 基础扎实才能建造起宏伟大厦, 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加强构成形式训练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谭晓山.设计艺术.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J].

[2]张琪, 刘玉刚.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2.

[3]邢庆华.美与时代.论设计美学的本体价值[M].

3.平面构成教学有感 篇三

关键词:平面构成;创新;感知力;创造力

平面构成是构成的基础,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造型活动。它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府,在本世纪80年代从欧洲传入我国。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现代艺术教育中,它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点、线、面等抽象元素的排列、组合、分解、解构等形式,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具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艺术设计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平面构成教学经常遇到一系列的教学问题。首先,这门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如果教师的综合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那么平面构成教学就只是照本宣科,这就极大的影响实际教学效果。其次,作为接收方的学生来说,对教师传授的内容不能深刻理解,构成作业只是临摹和机械模仿,缺乏创意,那么就达不到预期应有的教学效果。在构成练习过程中,学生通常是使用墨线和卡纸、直尺等工具完成,主要精力放在作业的精细度上,缺乏创新能力,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平面构成教学,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一、欣赏经典构成作品,激发学生对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图片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平面构成教学中,欣赏一些直观有趣的图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鲁宾之壶”,通过图地反转让学生了解正形与负形之间的相互转换,总结出:一般情况下,主体形象为图,背景为地,但有时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从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基本形与背景空间的变化组织关系。在学生兴趣浓厚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力,自己创作出图地反转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搜集大量的经典的平面构成案例,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展览馆或者公园参观实景构成作品,只有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接触了解构成之后,才能了解到构成的基本形态,在潜意识中将点、线、面等基本元素联系起来,通过图形之间的组合加减变化形成具有美感的构成形式,在分析、组合、分解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平面构成基本形与骨骼之间的组合构成的关系。

二、注重实践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力。

平面构成传入我国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平面构成是一门实践课程,也是一门基础课程,一般是从低年级开始学习,它训练的是平面图形的生成、变异等规律,及骨骼与基本形的组织排列规律,注重培养学生对平面图形的理解感知力以及图形设计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无论是绘画专业还是设计专业,上大学之前很少涉及到平面构成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亲自实践练习。并且,平面构成是一门形象课程,其构成形式有一些基本规律,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把握这些规律。初期可以模仿一些经典的构成作品,理解其构成规律,通过模仿让学生对自己的艺术潜质进行挖掘,在掌握这些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挖掘自己的艺术潜质进行独立创作。同时,让学生对自然素材进行搜集整理,运用点、线、面等抽象语言对自然物象进行抽象化表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走出简单模仿形式的束缚,这样平面构成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造力。

三、通过创意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对形式美的探索能力。

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着重培养学的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形式美的感知能力。但是如果在实际的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流于形式,势必使教学简单化、形式化,同时,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真正在实践中领略到构成特点与规律。另外,平面构成教程的主体内容大都是基本图形的构成形式,如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对比、肌理等传统的内容,这些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教材所使用的图例也显得陈旧与滞后,缺乏与时代相联系的新鲜元素,不能适应当代设计的发展。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突破教材内容,着重于创意思维训练,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和创作。创意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设计主题、基本元素,工具材料等方面进行创新训练。在工具材料上,可以考虑对传统材料和工具进行革新,尝试使用新的材料与工具,像油画棒,荧光笔,马克笔,印章,有色卡纸,立德粉,报纸,打印海报等。打破传统平面构成用黑白表现的思维方式,探索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所产生的不同画面视觉效果,增强学生对新材料、新工艺的探索的兴趣。在表现内容上也可以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构成的美感,比如,将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结合形式美法则进行适当的分解、取舍、转换,弱化具象形态的特征,将具象形态转化为半抽象形态,然后进一步解构、重组,将半抽象形态转化为纯抽象形态甚至意向形态,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全新的艺术生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在表现的手法上,不拘泥于徒手绘画,可以使用粘贴,拓印,堆砌等方式,结合设计主题处理作品。在创意表现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形象、色彩、肌理等之间关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它广泛的应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创作灵感,将兴趣与学习结合起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參考文献:

[1]何靖.从多元文化视角解读平面设计构成元素的审美内涵[J].福建艺术,2007,(3):61.

[2]毛珍珍.“平面构成”学生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J].包装世界,2010,(6):15.

[3]汪方.平面构成[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2.

4.平面构成设计[小编推荐] 篇四

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

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目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面的形象:

几何形:特点:明快、单纯、规整、秩序。(如书本、电视等)

有机形:特点:生机、膨胀、优美、弹性。(如水滴、鹅卵石)不规则形:自由形、偶然形。具有一定的情态、情趣。

徒手形、意外形等。

体的形象,在平面上是一种幻觉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

正负形象,图在前,底子在后为正,反之为负。

面的形态表现通过形与形的组合进行创造。

点、线、面综合构成: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形态,这种最基本的形态的相互结合与作用形成了点线面的多种表现形式。点、线、面的表现力极强,既可以表现抽象,也可以表现具象,是平面构成的三大要素。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与骨格

基本形:设计由一组重复的或彼此有关联的“形”构成,问题:什么是平面构成设计?平面构成设计是什么意思?这些形称之为基本形。基本形由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在构成内部起到统一的作用。基本形设计以简为宜。形象的相遇:两种以上的形相遇,可产生八种形式。(可参看另附图例)

分离,面与面之间互补接触,始终保持若干距离。接触,面与面在互相靠近的情况下,边缘发生接触。覆叠,面与面靠近时,由接触更近一步,成为覆叠,有前后之分。差叠,面与面交叠部分产生出一个新的形象,其他不交叠的部分消失不见。透叠,面与免交叠时,交叠部分产生透明感觉,形象前后之分并不明显。联合,面与面互相交叠而无前后之分,可以联合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形象。减缺,面与面覆叠时,在前面的形象并不画出来,只出现后面的减缺形象。重合,(重叠)面与面完全重叠,成为一个独立的形象。

形--> 概念的形(抽象)--> 现象的形(具象)--> 自然形(有机形、无机形)--> 人为形(有机形、无机形)

点的形象:细小、简单 点的大小、数量、空间及排列的形式方向使构成作品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可形成活跃、轻巧等不同表现效果。

线的形象:宽度窄、长度显著

线的形态有直线和曲线两种,设计线构成,关键在于把握线形态的性格表现。

线的性格:垂直线:赋予生命力、力度感、伸展感。水平线:稳定感、平静、呆板。

斜线:运动感、动向、方向感强。折线:方向变化丰富、易形成空间感。几何曲线:弹力、紧张度强,体现规则美。自由曲线:自由、潇洒、自如、随意、优美。

细线:精致、挺拔、锐利。粗线:壮实、敦厚。

5.平面构成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篇五

[摘要] 作为平面设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平面构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掌握形象设计规律和审美原理,培养学生用多种元素在平面上理性的、创造性的构成能力为将来设计实践打下基础。[关键词]平面构成 基础教学

平面构成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是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视觉形象构成,是研究视觉形象构成规律和审美原理的一种理性艺术活动。

中等职业教学中的平面构成,主要是对艺术思维的训练,重在研究和分析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韵律、重心、空间、运动等因素的变化和形式规律,同时又要讲究图形给人的视觉引导作用。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正确审视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设计创造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方法及语言,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还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总之,平面构成课是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内容,使之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是教师需要认真对待和努力研究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 :课程设置主要是引发兴趣,感性导入。兴趣是 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在学生感兴趣的状态下启发联想,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笔者的课程设置达成共识,并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实施课题。

平面构成是远离物象的形似,强调的是物质的可分解性——一切物质均由纯粹的点、线、面、肌理等基本元素构成。这一单元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点、线、面三者的关系及其表现力度和心理感受,最终用抽象的或情感的概念来表现自我所认识的世界。笔者在讲课中通过大量的设计作品和优秀学生作业,作案例 分析,让他们体会什么是情趣、妙趣、意趣,然后做个体练习,切实感受创造乐趣。

如果“兴趣”是花朵,那么“想象”就是蜂蜜,采集花朵灵气来化作纸面彩虹。教学中重要的是沟通,发现学生兴趣所在,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创造出个性化、情感化的作品。曾经有一个学生是个卡通迷,在第一阶段练习快结束时,还未找到课程要点。作业为何不用卡通形象完成?在笔者的鼓励下,她随后完成的四幅构成作业以天真烂漫、情趣盎然之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点、线、面三者的关系。

设计基础课中,手绘、电脑、粘贴、拓印、对印、烟熏等多种制作手段都可运用,尽量绽放想象的花絮,以兴趣为切入口,自然 乐趣无穷。手上功夫不能缺,现代 工具也不能不用。在课程设置中也鼓励用电脑完成作业,减轻重复性劳作。同时,给学生看大量的图片资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相互协作能力。因为现代的设计师没有协调共事的基本能力,是很难在这一行业中 发展 的。

利用直观有趣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平面构成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设计基础课,它是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和构成形式构造成具有装饰美的画面。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直观的图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平面构成--基本要素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基本形,首先我充分利用了直观、有趣的图形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本形--是指一组重复或彼此有关连的图形中的基本单位。点、线、面作为造型要素可以构成各种形态的基本形,方形和圆形这两种最原始的形,它们可以变化出矩形、梯形、椭圆形、月牙形等甚至更复杂的图形。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能让学生顺利进入本课学习,我准备了一些硬纸片剪成的方形和圆形这两种基本图形,然后在投影仪上演示,当方形和圆形出现在投影屏幕上时,学生并未意识到其它图形的存在,但当我把方形、圆形或折叠、或相加的图形出现在投影屏幕上,经过两三个图形后,学生潜意识中已有的基本图形开始联想起来,有的说可以这么加,成什么形,有的说可以那么减,成什么形,还有的说可以先加后减,成什么形等等。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基本形都是他们知道的,只不过没想到这些形都是由方形和圆形演变出来的。他们觉得基本形的构成有点类似于孩童时代的拼图游戏,童心未灭的中学生只要觉得有趣的事便是他们想做的事。在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基本形之后,就要进一步了解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的关系。形与空间的关系实际就是图与底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黑色为图,白色为底,但有时也会产生正负形。直观的图形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那么有趣的图形则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并把注意力引向和集中于教学内容。在基本形的形态与空间变化--正负形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有趣的图?quot;鲁宾之杯“。正负形,实际为图底反转形,当我将图底反转的典型之作”鲁宾之杯"投影在屏幕上,问看到了什么时,同学们有的说看到了杯子,有的说看到了两个人头,正当他们各执己见时,教师提示学生分别看图和底,当两个图象都看到时,学生们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激情高涨的同时也了解了什么是正负形。初尝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也激发出来了……

在激发起兴趣的同时,为了提高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讲解相切形和联合形时,我没有直接出示图形,而是让学生运用相切形与联合形的概念,来回忆刚才他们见到的和想到的基本形中,那些是相切构成的,那些是联合构成的。知识的掌握需要复习,而回忆则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因为是刚刚见过的,所以学生们轻而易举的就说出了哪些是相切形,哪些是联合形,并且,由于他们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还发现了有的形既不是相切形也不是联合形,而是它们的综合形。只要学生们说出来,我就在投影仪上展现出来,并且给予归类。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了答案,而且在探索答案的时候情绪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记忆的效力也就提高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意识作了良好的铺垫。

一、主张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 中国 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 现代 艺术 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 教育 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 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一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引发兴趣,感性导入。兴趣是 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在学生感兴趣的状态下启发联想,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笔者的课程设置达成共识,并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去实施课题。

平面构成是远离物象的形似,强调的是物质的可分解性——一切物质均由纯粹的点、线、面、肌理等基本元素构成。这一单元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点、线、面三者的关系及其表现力度和心理感受,最终用抽象的或情感的概念来表现自我所认识的世界。笔者在讲课中通过大量的设计作品和优秀学生作业,作案例 分析,让他们体会什么是情趣、妙趣、意趣,然后做个体练习,切实感受创造乐趣。

如果“兴趣”是花朵,那么“想象”就是蜂蜜,采集花朵灵气来化作纸面彩虹。教学中重要的是沟通,发现学生兴趣所在,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潜能,创造出个性化、情感化的作品。曾经有一个学生是个卡通迷,在第一阶段练习快结束时,还未找到课程要点。作业为何不用卡通形象完成?在笔者的鼓励下,她随后完成的四幅构成作业以天真烂漫、情趣盎然之致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点、线、面三者的关系。

设计基础课中,手绘、电脑、粘贴、拓印、对印、烟熏等多种制作手段都可运用,尽量绽放想象的花絮,以兴趣为切入口,自然 乐趣无穷。手上功夫不能缺,现代 工具也不能不用。在课程设置中也鼓励用电脑完成作业,减轻重复性劳作。同时,给学生看大量的图片资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相互协作能力。因为现代的设计师没有协调共事的基本能力,是很难在这一行业中 发展 的。本文由中国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二阶段:理性 分析,塑形推理和元素排列。

通过第一阶段练习,学生对抽象已有感性认识,再从数理的角度作探寻。

首先是单体塑造。凭感觉任意画一个形,由此推理延展为多个形态。把多个形态罗列出来后,选定一个最简洁、明了、视觉感强的形象作为基本形。然后把基本形放在各种骨骼中作 规律 性的重复、渐变、发射、旋涡状的练习。练习多为重复劳作,尽量通过电脑进行。不仅是构成关系,并希望能做一些效果。非规律性的基本练习,从制作手段上寻找趣味和机变,创造新的形式感。如用拓印手法完成的作业和手绘、电脑制作的视觉感受就大不一样。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从思考 方法 上、制作过程上、材料选择上去不断地发掘更多的可能性,并依靠独立的判断能力进行选择,不断推动课题 研究 的进步。

三阶段:通过意念转换,在平面上表现二维、三维或多维的空间,或运用特殊手段的组合进行创想。

加强学生对构成可变性的深层表现。如“形”转“意”的联想到“意”解构而展形的过程。让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挑剔、反叛、异类的感受在作业中显现出来。搞绘画、做设计,能把头脑中的东西用 艺术 手法吐露出来,那才是畅快淋漓的感觉。

信息 时代,人的需求从“生存权”到“娱乐权”,为娱乐而设计将代替为物质满足而设计,也就是更注重思想和文化,平面构成基础教学的思路也得由此而转变。老套的训练方式,只会约束思维,让设计的灵性在襁褓中死去。练习过程中可鼓励用多元思维、多种表达、多项创新,让设计的奠基石更为牢固。

“人类的理性能够使他自身认识到要客观地遵从和运用自然规律。从最深的层次上看,人类的任何探索和建树,都是超越人自身的局限与不足,到达造福于自身的客观世界的方法和途径”,用伊顿的这些话作本文的结尾。现代设计迫使基础教学改革,基础教学促进设计的发展,愿 中国 从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走向DISINGIN CHINA(中国设计),我们翘首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中国论文联盟-

6.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汇报 篇六

平面构成教学中视觉训练方法的创新思考 作者:王利支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5期

摘 要:在平面构成中,对基本视觉元素的认知、分析、构想、表现、创造会影响到设计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表达能力。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美表现规律和一些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在平面构成课程中除了沿用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外,还应当有所创新,应用一些新的有效的视觉训练方法。

关键词:平面构成;训练方法;创新

平面,是针对三次元空间而言的二次元空间的概念。在二次元空间中,将各种点线面或基本形等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形式美规则和创作意图进行编排,将会成为不同种类和样式的造型艺术设计。在平面构成中,对基本视觉元素的认知、分析、构想、表现、创造会影响到设计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表达能力。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一些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简而言之,即是让学生如何初步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这对于之后的专业设计课程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在平面构成课程中除了沿用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外,还应当有所创新。本文将在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之上,继续探索不同的视觉训练方法。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

平面空间中的基本元素包括点、线、面和基本形。对点、线、面和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会产生无穷变化的图形和特殊的视觉效果。平面构成的设计训练即是在平面空间中进行的。平面构成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有: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基本形的训练、重复、近似、渐变、辐射、特异、密集、矛盾空间、肌理。从现在国内的教科书来看,这些训练方法基本上都有,而且依照这些训练方法所做的作业虽然不是千篇一律,但也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的。目前国内平面构成的视觉训练方法在原来引进平面构成这一门课程的基础上有所探索和前进,但并未形成新的系统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相当部分教材的内容和实施的教学方法显得较为保守,这对学习者形象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有很大的限制作用,不利于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很多学生在学习完平面构成后,又完全独立的分割的去学习另外的专业课程。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平面构成对于专业课并没有什么作用。这种隔阂和分化状态其实源于课堂训练与实际设计的脱节,源于理论知识的局限和缺乏延伸。在平面构成课程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的指导下,很多学生只是机械的完成一张张缺乏创意的做工精致的作业,这对于专业设计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的。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平面构成课程的视觉训练方法迫切需要改善、创新。平面构成中基本元素之视觉训练方法的创新思考

如何超越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平面构成课程与专业设计的联系和实际用处,这是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的方向。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首先需要一种创新教学思想的指引,才能主导接下来的每一步教学。针对不同的专业而言,讲课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延伸和拓展。

2.1 主题性启发式练习

启发式练习是一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训练中,教师应在讲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去思考一个主题性的问题,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关联思维,找到问题的多种可能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思维变化,进行引导性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和了解该训练主题能够训练什么,能够锻炼自己哪方面的能力。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也会积极而主动。

2.1.1 一个主题形象的练习训练

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练习的作业基本上会有10张左右。在做这10张作业之前,可以让学生先选择一个形象,以此形象做全套构成练习。这种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形象思维训练,能够提高感性思维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形象在具备特征的条件下,可以以具象、半具象、抽象等不同的形态出现。比如说以蝴蝶为主体形象,那么在全套构成作业中,无论是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空间、密集还是肌理,主体形象都是蝴蝶,这个蝴蝶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装饰风格的,只要能够体现出训练主题就可以出现。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平面构成练习的过程中能够由具象到抽象、抽象到具象,进行具象与抽象结合的练习,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如果配以任课教师的有意引导,还能够较为具体的体会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联系。比如说用蝴蝶做近似构成的练习,如果适合到专业设计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以蝴蝶为主题的近似构成图形将会在包装设计、海报设计、标志与VI设计、书籍设计等等中怎么运用?如何运用?这都是任课教师引导的范畴。在以往的训练方法中,每一个主题之间是没有什么联系的,感觉就是仅对抽象形式的训练,学生对于突然的面对抽象形式的练习,自然有些手足无措,甚而理解不了就放到一边去。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门课程的实际用处,学习的时候就比较被动,产生不了好的学习效果。

2.1.2 一个主题词的练习训练

选择一个词做为主题,发挥联想,联想一个句子或一个场景,做点、线、面或或全套作业的练习。这种方法与上一种方法的区别在于,这种方法可以联想出不同的形象,甚而整个画面,而上一个方法只是一个形象的不同形态。如:“飘”:蒲公英的飘落、雨点的飘落、断线风筝的飘落、、雪花的飘落……以此作为练习的场景。可以预见,虽然主题只有一个“飘”字,但是联想出来的每一句都可以作为一个画面独立存在。如果说选择了其中一句如“秋风中树叶的飘落”作为主题元素,那么,在做平面构成作业时该如何去运用这些元素呢?显而易见,树叶的飘落是极易做“密集”这个主题的训练的。如果把树叶作为点线面的元素来看,那么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也是很容易就能做出来的。其他的主题性练习,依次类推,也是很容易就有创意的。有了创意就要表现,在这里,就涉及到表现形式了。如果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来做平面构成的主题训练,如蝴蝶、花、树木、叶子,等等,学生当然会极易理解,也会按照一定的美的形式去表现。以具象形式来表现就是需要学生对图有一定的取舍。如果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那么就需要对诸如蝴蝶、花、树木、叶子等等进行一系列的由具象到抽象的变化,最后的抽象结果将成为主题训练的主要形象。如果是以半抽象的形式出现,就需要对具象物体进行变化,适当抽象而不是完全抽象,半抽象具有一定物象的特征,但经过提炼,较为概括。在平面构成主题性的练习过程中,既可选一个主题形象,但是以不同形态来贯穿始终,也可以同一个形象在多个主题中同时呈现,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创意和对于画面的安排。

2.2 具象到抽象,抽象到具象的训练

在平面构成中,主要强调的是抽象形式构成规律的知识和方法。对于人类认识而言,抽象形态是一种认识上的高级阶段。大学生在接受平面构成课程训练之前,大部分只接受过素描、色彩、速写这类具象到具象的训练。这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难以在短时期内接受纯粹抽象点线面的训练,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这是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等等,与其不断的回答这些问题,还不如从根本上直接解决学生的这些疑惑。在平面构成课程练习之初,就是抽象的点线面,这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教师在此时就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如抽象形是一个圆点,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点或在投影仪上放映圆点,采用提问式的启发方式,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各种各样的。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举例。有了这样一个诱导,那么接下来的发散思维就比较容易了,一条直线是什么?一个方形是什么?例如:直线是地平线,直线是一排人,直线是大街……以此类推,学生就会明白具象是什么,抽象是什么,自己要做的又是什么。接下来就可以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幅图片,对该图片进行点、线、面的抽象化,这个过程基本上就是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明白平面构成课程是要干什么了,只是这种训练对于专业设计有什么好处他们还不甚清楚。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当的找一些范例,最好是相关专业的范例,来进行抽象到具象的分析。真正的让学生明白平面构成课程是干什么的,于专业设计有何用处,有了这个认识,平面构成作业其他的项目训练就会变得目的性强而易操作了。

2.3 其他训练方式

平面构成的训练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设计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作为一门课程,我们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更多的应该是发挥和创造。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将会良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2.3.1 不限制绘图工具和材料

在做平面构成作业时,最好不要限制学生的绘图工具和材料,而应该鼓励多做尝试。因为不同的绘图工具和材料所制造的画面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平面构成教学中要针对训练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导方式,这样学生所做的作业才会呈现出多样性来。既可以手绘,也可以电脑绘制。电脑绘制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应用软件方面的设计能力。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绘图工具和材料来达到不同的效果,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尝试各种工具,甚而鼓励他们创造“工具”,可以说,一种工具就代表着一种效果。工具和材料的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使作品呈现不同的效果,还可以使设计草图有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现,从不同的方面触动观者的感受。

2.3.2 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延伸、拓展

在平面构成课程之初,应对其发展历程和形式规律进行梳理和理论探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能够融会贯通,既有理论的介绍、支撑,又有实践的练习。那么理论不会显得枯燥,实践不会显得浅薄而无目的性。可以从作品分析来展开理论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理解理论、活跃构思、增强想象力、提高鉴赏力。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梳理可以让学生明白平面构成从哪里来,是什么内容;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习近平面构成有什么作用,如何作用等等。

2.3.3 手绘和电脑配合在平面构成的作业中,主张以手绘与电脑配合作图。手绘作业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在基础阶段培养工整、细致、干净的良好作图习惯;电脑设计则益于创造力的发挥。因为在电脑软件中,可以迅速的更改设计方案,把时间集中在创意构思上,这样可以不用花过多时间在于作业的如何工整上面,作业速度成倍增长,质量也会有所保证。配合手绘,则可以避免电脑语言的千篇一律性。只有二者有效配合,平面构成的作业才可能在数量和质量、多样性、个性和创造性方面兼顾,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锻炼。

2.3.4 与专业设计课结合机械式的点、线、面的教学训练未免显得枯燥,即使将点、线、面与一些元素替代也会如此。结合专业课来进行平面构成的教学,则可以避免训练的枯燥、画面的机械、冷酷。比如说标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版式设计,从本质来看,基本都是点线面的组合。可以说,任何设计分析到最终,都是点、线、面、体。这和平面构成这门课程的训练初衷是一致的。平面构成的初衷就是探讨事物的构成本质,用纯粹的点、线、面来形成不同的美的形式,再将这些不同的美的形式根据不同情况,适用到不同的设计中去。这些设计自然包括我们所知道的平面设计、造型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其实,它可以延伸到任何设计中去。

以上所有介绍的平面构成训练的方式方法,都是在传统训练方式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一些方式方法之外,还可以加强传统图形、地域图形与平面构成的联系,可以在教学中有意的去引导。在传统训练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创新思维。在学生作业完

成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作业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吸收和表达。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善,可以使平面构成的教学更易为学生接受,更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易和专业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这种思维训练活动能更有效的服务于专业设计,使学生领悟到构成的本质和重要性,从而有效的提升专业设计的能力与品位。

参考文献:

7.《平面构成》教学方法分析与探讨 篇七

“构成”是一个造型概念,它是指将不同形态的多个元素经过重新组合而形成一个新的视觉形象。这一概念经过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荷兰的“风格派运动”以及现代造型设计中影响最大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府的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设计教学体系,它们共同构建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体系。

我国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引入了“三大构成”专业课,并在全国高等艺术学校的教学中普及,使其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大构成”中的“平面构成”主要是通过这一理性的艺术活动,探求二维空间视觉的表现方法,强调形态之间的比例、平衡、对比、节奏等规律;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如何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各种元素构成之间的规律与规律的突破;研究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从而设计出既严谨,又有无穷变化的视觉新图形。其最终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掌握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平面构成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教学方法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在我国各高等艺术院校的平面构成课教学中,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唱主角,从平面构成的理论讲解入手。但由于平面构成理论过于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也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教师对教材生搬硬套,没有开导和启发,使整个教学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思考,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平面构成图形的创意目的,对平面构成的认识浅层化、简单化。教学手段的单一,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阻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拓与培养。

(二)强调手绘, 忽视草图设计

目前, 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都主张用手绘的方式完成平面构成的作业。一定量的手绘工作的确能够培养学生踏实的工作作风, 也能使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平面构成的特点和用途。但是有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过度强调作业的工整性,学生在制作方面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忽视了作品的内涵, 这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及创造力的培养。学生也会因此觉得整个学习过程枯燥无味。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后继专业课脱离

平面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是被安排在其他专业课之前进行的,任课教师常常不注意本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联系,在教学中,理论讲述和图例展示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够,造成学生学习后不知本门课程与后继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同时不知将学过的平面构成知识应用到后继专业课中。

二、平面构成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平面构成课程对学习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学习和实践。针对现行教学状况,应当在教学中运用现有的条件,保持现行教学中的优势项目,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探索和改革,以保证平面构成课程的良好教学效果。

(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如何在课程中贯穿平面构成理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同时又不觉得枯燥和单调?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发挥创造性,在实践的过程中相互探讨,在探讨中自由地表达自已的看法。这种课堂形式可以使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学生在交流的同时找出相互之间的差距,使课堂目标更好地完成。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探讨作出判断,引导学生用平面构成的原理评价作品,这也是使理论学习深化的一个步骤。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真正地掌握平面构成的原理和方法。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通过构思草图快速表达设计意图

平面构成课作为专业基础课,它的训练是围绕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的。目前国内各高等艺术院校在平面构成课教学中都侧重技术、技法的训练,甚至有些教师把平面构成作为手绘技法的一种延续教学,而学生也还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摹仿和再现上,学生的平面构成作品也是模仿成分偏多,千篇一律,创新意识淡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新思维的飞跃,应当在平面构成课程中设置系统的、关联性的课题训练,比如思维方式、构成方式、表现技法等训练。这种训练以构思草图的形式体现,用以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推进学生从具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模式演进,同时更快进入到平面设计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头脑更灵活,思维更敏捷。学生可以对自已所画的草图进行分析对比,最后选出较好的方案进行制作。学生在分析草图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运用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重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在平面构成教学中, 教师除了讲授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加强该课程与相关专业学科的联系。比如收集优秀的应用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案例,在授课中把实际设计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平面构成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和理解平面构成的构成原理,让这些优秀的应用设计作品的设计理念深入学生的心里,扩宽学生的眼界。

(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1世纪是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以不断升级的高科技语言给艺术领域带来一场革命。作为艺术设计师必须学会将视觉要素转化为数字语言。将计算机引入平面构成教学十分必要,也势在必行。首先,计算机使我们直接面对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数字化将使平面构成的理性特征更加突出,使得创造力的培养更具时代感。目前,平面构成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引入多媒体教学,让更多的优秀作品和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让教师可以深入分析作品的平面构成原理,让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到设计中构成元素的重要性,了解构成元素在人类生活中运用的范围、方式及运用后的效果。这种教学手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其次,学生可利用CorelDraw、Photoshop、Freehand等专业设计软件,代替教学中部分手绘技能训练。因为计算机有无可比拟的速度,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表现构思,尝试多种设计构成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屏幕与教师一同进行多种构图组合,通过比较、权衡,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这样,学生能够拥有更多构想、创意的时间,有助于较快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能使其边学习、边思考,课堂教学效果也会显著提高。

另外, 在基础构成教学中, 要求学生用计算机设计,还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软件应用水平的提高, 为以后在专业设计中熟练运用计算机设计打下基础。

三、结语

平面构成作为重要的设计类基础课程之一,在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应当注入新鲜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与发现中体会平面构成原理,达到对形态构成的深入了解与把握。同时平面构成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设计提供原动力。教师也应用创新的眼光来思考教学,不断总结、改革,将我们的设计教育引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蓝先琳.平面构成:造型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2]赵群.平面构成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的思考[J].美术大观, 2010 (10)

[3]范爽.平面构成的教学设计与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03)

[4]郭巍.平面构成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改进措施[J].科技与管理, 2008 (06)

[5]马可欣.关于平面构成课程的几点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 2002 (04)

[6]浦海涛.对《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美与时代, 2009 (09)

8.高职院校平面构成教学改革设想 篇八

【关键词】高职 平面构成教学 改革

平面构成自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已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史,对于提高我国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开拓设计思维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是运用点、线、面等要素在二维平面内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进行编排和组合,从而获得有意味、有创意的平面图形。学习平面构成能培养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因此,平面构成教学应不断改进、充实、提高,更应于专业学习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针对性、创新性。

1 平面构成教学现状

1.1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

对于报考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并不是从内心就认可这种职业教育,而是由于高考失利或学习能力不足而做出的无奈选择,在学习中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倦怠感、挫败感,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不会主动攻克学习难题,容易知难而退。另外,高职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和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相对不足,学习中喜欢直观形象、趣味性强的内容,厌恶需要理解和分析的的学习内容,对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表现出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特点,而平面构成学习正是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1.2 平面构成教学内容僵化,缺乏与专业课的联系

很多高职院校教授平面构成的教师都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的,在教学上容易延续其本科的教学模式,只停留在对构成方法的理论探讨上,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材也多沿用本科教材,教材内容与高职教学的要求不相适应,多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结合实例较少。学生作业也多是做点、线、面及肌理的单纯构成练习,与实际设计毫无关联,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思维。有些学生的构成练习做得很好,画面整洁规整、基本形排列有序,具有形式美感,但到后面的专业课学习中仍是一头雾水,不能将在平面构成中学到的构成方法熟练地运用到专业设计中。

1.3 平面构成教学方法简单、手段单一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但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很多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容易忽略这个特点,采用本科的授课方式——满堂灌,课堂上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下学生自己做构成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感到厌烦,课下作业又缺少指导,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在对学生的训练手段上,仍采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利用笔和纸张徒手作画,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1.4 平面构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作业流于模仿,缺乏创新

学生创新思维和设计思维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在学生作业中体现出来,但他们的构成作品大部分还停留在机械式的形式模仿阶段,满足于用教材中较陈旧的图例作构成练习,不注重基本形的创造,不能依据构成规律进行创新。他们模仿到了平面构成的形式特点和形式感,但却忽视了除此以外的意象审美的构成方法、图形、图案内涵的研究等,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 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思路

高职院校平面构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其专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愿意学、学得会,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去理解平面构成抽象的理论知识,创作出新颖、有创意的平面构成作品来。充分利用平面构成学习中所得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让学生真正实现乐教乐学,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平面构成教学改革措施

3.1 明确学习目的,引起学生重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入学前没有接受美术训练,艺术审美能力、造型能力、设计思维能力等都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开课之初就应帮助他们了解学习平面构成的目的和重要性,要使学生了解学习这门课程是通过对不同的抽象元素组合和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了解创造图形的规律,进而研究图形创造的同时赋予图形情趣、生命和寓意的途径。为后续大量的专业课学习提供设计方法和途径,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引起学生对平面构成学习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平面构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丰富教学内容

保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是培养新时代技术人才的基础,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多种途径,搜罗平面构成的最新图例和有构成感的设计作品,作为素材填充到课堂的教学中,使教学内容丰富、新颖、有趣,深深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进入课堂设计氛围,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3.3 完善教学方法,提供多种训练手段

(1)讲授法。教师收集、分析、组织、整合、编制必要的教学信息,深入浅出的讲授出来,对于知识点和概念要讲深讲透,给学生指引明确的设计思维方式,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用构成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2)讨论法。对于重点难点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在讨论中解疑答惑,学生在讨论中理解知识,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特征,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直观演示法。教师给学生做现场示范,理论讲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平面构成是怎么一回事,作业时如何做出来的,什么样的作品是好的作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一反三,开拓其创造性思维。没有这个平台,很多学生就会觉得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4)练习法。学生练习作业时,可以手绘与电脑制作相结合。电脑制作相对于手绘来说存储快、易修改,短时间可以完成作业,省时省力。例如,做重复、渐变等练习时,很多学生纠结于图形颜色涂得是否均匀,相同的图形画上一遍又一遍,费时费力,用电脑制作就简单的多了,只要选定图形,点击填充工具就可以解决。在构思阶段用手绘的方式迅速抓住脑海中的创意和闪光点,快速表现出来,再用电脑制作出完整出色的构成作品,从而增强他们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4 创造力的培养是平面构成教学的最终目标

如何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变为一项创造性地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自觉培养创新能力,是平面构成教学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

(1)作业设置主题式训练。不再拘泥于做单纯的重复、渐变等构成练习,而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主题,如视觉传达专业可以用平面构成的构成方式做海报设计、书籍封面设计、招贴设计等,室内设计专业可以用平面构成的构成方式做基面设计、墙面设计、顶棚设计等,拓展知识的外延,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创新。

(2)重视草图。对学生作业的评量,除了看最后的外在视觉效果,还要重视学生思考的过程。要求学生每个主题训练的作业都要配三到五幅展现他们构思、选择过程的草图作业和设计说明,鼓励并引导学生建立与众不同的观点,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及批判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设计思维能力。

结语

高职院校教学不同于一般的高校,在教授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平面构成是开在入学之初的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对于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自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加以重视,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弊端认真对待,并加以改革,更好地让学生开阔思维,发挥创造力,让平面构成在设计专业课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梅.世界现代设计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03.

[2]杨建明.刘以鸣.平面构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07.

9.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汇报 篇九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题实验,培养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理解来解决其在重复、渐变、近似、与发射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能较好的认识图形的规律并树立空间造型观念、理解空间的表现语言。将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2.材料和工具

卡纸、小刀、针管笔、尺子(直尺和丁字尺)、圆规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12课时,共有八个不同方面的平面构成,每个约1.5个课时。另外课外的时间。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把所需要用到的卡纸、针管笔等工具准备齐全。用小刀裁出以38cm×38cm大小的卡纸。

2)开始阶段。在已裁切好的的38cm×38cm大小的卡纸里,用铅笔平均分出四个16cm×16cm的方框,各方框间隔及与卡纸边沿的距离均为2cm,明确各个方框要做的重复、渐变和近似等方面的平面构成。

3)深入阶段。在明确好的方框里,利用尺规等工具进行平均分割(如重复等方面十六等分,)用针管笔绘出及上墨,其他方面的平面构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4)修整收尾阶段。在已完成的各个方面的平面构成中,对其边沿线和内部图形的完整性进行修整,以达到应有的整个平面构成完整性和和谐程度。5.实验成果

通过24个课时的制作和绘制,最终做出了重复、渐变、近似、发射、对比、肌理、特异和密集完整的八个方面的平面构成(如附图),达到平面构成的制作要求。

4月10日

色彩构成设计5月20日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体现形态、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帮助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以后有目的地设计做好准备。2.材料和工具

水粉颜料、毛笔、勾线笔、卡纸、小刀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6课时,共两个色彩构成,每个约3课时 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5.实验成果

立体构成设计6月20日

1.实验目的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2.材料和工具

3.试验时间和分配 4.实验步骤 5.实验成果 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10.《平面构成》教案 篇十

一、执 教 者: 侯志峰

二、课

题:平面构成

三、授课对象: 1207 班学生(27人)

四、授课时间: 2012 学年第 1 学期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按一定的原则将各种造型要素组合成美的形态,其过程和结果称为构成。更明确地说是研究视觉设计中最基本的造型(构成)要素——形、色、体在二维或三维的空间里排列和组合形成的美的形态,是从诸多的审美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形式法则。

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块。

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综合应用过程。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概念、用途与学习意义

一、什么是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在平面上运用视觉反应与知觉作用形成的一种视觉语言,按照一定的构成原理,将点、线、面等造型要素在平面上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具有装饰美感的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

平面构成则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

二、平面构成的用途与学习意义 用途 :

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它是设计的基础。意义 :

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平面排版的问题。它要解决两大问题。

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

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二、平面构成设计的元素

概念元素:是在头脑里存在的点、线、面、体。

视觉元素:是将概念元素体现在实际设计中,包括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

关系元素:是把视觉元素在画面上进行组织、排列,是形成一个画面的依据完成视觉传达的 目的。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实用元素:是指设计所表达的内容、目的和功能。第二节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

平面构成的形象

一、形象(形态)的分类

1、概念(形象)形态—纯粹形态(设计中的形)

有机形、几何形、偶然形

2、现实(形象)形态 自然形、人为形

二、形象的组成元素

形状、大小、色彩、肌理

二、形象的组成元素

形状 大小 色彩 肌理

产生形状错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扭曲错视——由于相关因素的诱导、干扰,或是由于背景环境的影响,会导致形的视觉映像发生变化,使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现象。

(二)由于本身或背景环境的线型诱导,会导致形状的变化或产生某种动感。

三、空间错视:由于视觉判断的出发点不同,使得形象在空间中的位置或图

底之间产生矛盾的现象,即为空间错视。

(一)空间立体的错视——由于观看方向的改变,或是由于注目点的转移,形在空间中的位置也随之改变,产生忽远忽近、忽前忽后,摸棱两可的变化。

(二)矛盾空间——是真实空间里不存在的,只有在假象空间中才 存在,存在着不和理性的空间。

(三)图底反转——视线在图与底之间切换,使图和底的意义产生变化,相互转化的现象。

第四章 形式美的规律

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以完美的状态存在,悦目人们的视线,美化人们的心灵,这些美丽的事物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的因素。如:海螺的生长结构,符合数学秩序的规律性;向日葵的葵花籽,生长结构从小到大、从密到疏、从中心向外渐次扩散,都具有优美的比例关系和较强的韵律。这些美的因素,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接受以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视觉经验。

对称与平衡 变化与统一 对比与调和 节奏与韵律

对称:指将中心两侧或多侧的形态,在位置、方向上作互为相对形式的构成。这种形式带来的视觉感受趋于安定和端庄,显示出规范、严谨有序、安静、平和的形式特征。如中国汉代画像砖上的图案构成、唐代铜镜上的纹样构成、我国传统的建筑(特别是宫殿、庙宇的建筑)形式、欧洲中世纪哥特式教堂门窗的布局.我国民间结婚用的双“喜”字、新年时家家大门上贴的门对以及一些奖章、标徽的设计等都采用了对称的形式。在自然界中,对称美的形式也随处可见,如人的身体构造,从五官的位置到人的躯干四肢都是对称的、蝴蝶的双翅、各种树木、果实、花卉的生长结构都呈现出对称的形式美感

平衡:形式的美感特征在于画面多个重心相互作用,对整体的和谐完 美起效应,使作品看上去舒适,各组成部分穿插得当。它不像对称只能把作品的重心放在最稳定的中心线上而给人一种四平八稳的感觉,它的形式比较自由、活泼,画面达到一种平衡的美感即可。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平衡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以构成的整个印象给我们以平衡之美,因而会有较高的自由度。如运动的人体、飞翔的鸟、奔驰的兽、水流激浪都是平衡的形式。表现这种平衡美的时候,保持形象的动势和重心的平稳即可。

变化:在构成中强调突出各元素的特点,使画面具有丰富多彩的不同差异性,即为变化。在变化中要有主次之分,使局部服从整体。变化法则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变化而变化,它要为画面整体效果的传达服务。变化过多易杂乱无章,无变化又死板无趣。变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形体的变化,如大小、高低、粗细、曲直;方向的变化,如正反、旋转、内外;空间的变化,如前后、上下、左右;色彩的变化,如深浅、浓淡等都可产生多样化的视觉表现。

统一:统一是一种富有秩序的安排,是设计者对画面整体美感进行调整和把握的主要方法和意图。在此,我们要强调平面设计中的统一不是对二维平面上静止状态下多种要素机械而类似的重复,而是指多种相异的视觉要素间的和谐相构。统一原理在设计构成中的美学意义主要表现在对设计整体美感的妥善安排上,表现在对那些复杂、富有变化的状态所构成的有秩序的组合之中。

第五章 设计法则

第一节 重复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 3 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重复的类型:

1.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

2.方向的重复:形状在构成中有着明显一致的方向性。3.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4.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

5.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6.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7.肌理的重复:在肌理相同的条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变动。第二节近似

近似指的是在形状、大小、色彩、肌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特征,它表现了在统一中呈现生动变化的效果。近似的程度可大可小,如果近似的程度大就产生了重复感。近似程度小就会破坏统一。近似的分类:

1.形状的近似:两个形象如果属同一族类,它们的形状均是近似的,如同人类的形象一样。

2.骨格的近似:骨格可以不是重复而是近似的,也就是说骨格单位的形状、大小有一定变化,是近似的。近似基本形可用下列方法得到:

1.关联——即一组基本形,同属于一个类型,一个品种、或有相似的功能,都能成为近似的基本形。例如我国古代相传至今的“百寿”“百福”。一百个“寿”和 “福”字,有篆书,隶书,草书„„。它们彼此间有形状和大小的变动,但都表达了“寿”和“福”的意念,所以都列入近似范围。

2.相加相减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形相加(联合)或相减(减缺),由于加减的方向、位置、大小、比例不同而获得一系列近似的形。作业:重复、近似

要求:

1、作业尺寸30X30cm,纸张尺寸40X40cm.2、基本形的重复或近似

3、基本形可有大小、正负、方向的变化。

11.平面构成教学设计汇报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平面构成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167-02

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的基础训练方法,源于上世纪30年代德国“包豪斯”设计运动,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一种在实践中开拓抽象思维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改革开放后,由广州美术学院幸泉华教授介绍到我国,并在中国美术设计院校引发了一场教学革命,“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被誉为三大构成基础课,侧重面有所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目前,平面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已经在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包装设计等所有的视觉设计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一、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平面构成是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它是研究二次元空间形象构成的科学,探讨平面设计二维空间中基本要素的构成、形成规律及应用等问题。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技巧性,是设计者从事专业设计工作前首先要学会运用的一种视觉语言基本训练。该课程通过让学生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规律,运用视觉语言创造形象,处理好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构成能力、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以适应广告设计需求。高职平面构成教育的重点是方法与能力的教学培养,目的是培养基础深厚、勇于创新,掌握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该课程主要通过强调点、线、面单纯的艺术训练,以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运用形态元素的平衡、对比、节奏、律动,形象符号元素的叠加、减少等构成形式设计图形,给人们以视觉美感,扩大和丰富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段和领域,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教会他们如何在设计中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美的形式法则设计所需要的图形;培养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

二、平面构成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平面构成课程设计思路主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色,强化训练学生创意构思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在专业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课程教学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重视实践教学,将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驱动等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之中。

(一)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体系。针对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就业需求,在近年的平面构成教学中,逐步创建以实现教学的目的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目标,构建具有高职高专广告设计专业特色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结合专业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更符合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同时,也应注重教材建设工作,除了选用适合的教材,还应积极地编写教材,促进教师团队的快速成长,带动课程全面的建设。

(二)构建科学实用的课程设置。从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着手,因材施教,突出能力培养,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采用“理论—实训—应用”三段式教学实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创意训练,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帮助他们获取创造性思维方式;二是精心设计实训项目,让学生掌握和运用具体的、实用的形式美法则;三是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帮助解决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问题。

(三)采用课程教学互动及展示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讲授与专业应用设计相结合,通过有步骤地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解决问题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提高学生对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在构成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布置难度适宜的任务,互动式地指导学生,采用多维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整体评价、一对一的个别评价或学生自评,从面到点,从普遍问题到个别问题都给予学生具体的评说与指导,提高学生有效驾驭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老师学生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此外,在课程改革中,学生应按要求完成关于构成中重复、渐变、对比、发射、渐变、肌理、空间等课堂与课外练习,通过将学生的单元习作、构成设计等作品在全院公开展示,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通过教学展示活动为课程教学改革找到效果检测的窗口,为学生设计才华及能力的展示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三、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平面构成课程独特与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抓住了人脑中潜在非言语思维能力——图形思维。课程通过表达、转换、构形及识别等进行逻辑归纳及分析提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艺术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的教学体系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长期以来仅限于各自为政式的创新教育的改革模式,对于传统的对左脑功能过度培养训练的教育理念、完善高职教育中全方位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教育体系提供了开拓性的思想与途径。而在课程教学中,以理论的应用为指导、用课件辅助教学、采取以课题项目的实训为考核的形式和内容检验教学,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也可以使理论知识得到实际的应用。主要的教学模式的创新如下:

(一)建立更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训内容。改革后的平面构成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多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在作业内容上,突破传统训练内容的局限,倡导手绘、粘贴和电脑制作等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设计作品,力求在更大的艺术空间里拓宽学生设计表现的艺术语言,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课程中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课程体系大纲分析,把不同能力领域中的相近的知识合,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制定本课程体系的教学大纲,包括课程介绍、课程的任务与目的、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学时分配、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实训项目、成绩考核。以工作过程导向为依据把教学模式、实习认知、训练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利用多种参考教材为学生提供支撑工作过程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我们把课程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讲授和认知;第二阶段是消化和理解;第三阶段是实训和考核。通过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学生掌握了本课程的知识,并学会运用它来完成设计任务,为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是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的。为此,平面构成课程采取了理论讲解、作业讲评和课后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方式,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外,结合作业讲评及评分,通过教师课堂现场信息的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课堂的乐趣,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课后在教师引导下,也可以充分利用强大的网上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学生通过在线视频、在线测试与评价系统进行自主、协作式学习,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邮件、QQ、微信、教学网站等形式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形成多向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也可以随时进行在线测试让学生及时了解所学情况轻松地应对考试。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教学思想。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自主学习教学形式是通过有目的地提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学会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充分利用课题以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能更好地发挥学院图书资料室和网络的作用,通过阅览教学资料,布置专题作业的资料检索与查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理论方面的不足,与课堂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五)基于学生实际项目参与的教学设计。在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的高职教育教与学中,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平面构成课程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及网络资源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课题项目教学中,以专业比赛、具体的实际项目或模拟的广告公司项目开展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创新精神。在专业课程中以结合如大学生广告大赛、广告学院奖等专业性比赛或以网络中的广告设计竞标项目,或通过参与学校大型活动宣传海报的设计及会场布置等实际项目进行学习,以实际的项目参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实践能力。在进行“实际课题项目”布置时,让学生分成小组,由组长负责管理安排工作。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六)能力本位的教学系统化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学生通过对每个知识点的领悟和理解开展课程训练活动。利用工学结合的教学系统化设计,即理论知识→作业训练→课程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通过能力本位的考核体系,从工作能力出发,包含考核的内容、考核的标准、现场的操作能力等手段来完成考核的任务,使学生真正的设计能力得到体现。

(七)课程评价方式的创新。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考核评价不单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而是应该建立整体课程实际效果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给予的课程体系的评价;行业专家对课程体系给予的评价,学校教学督导组对课程组的评价;课程组自身的评价;学生对课程效果的评价。这样一个课程评价体系,完善了课程的整体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发展,为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尹定邦.平面构成[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2]幸华泉.形态构成学[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1999

[3]林玉凤.广告专业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10)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B287);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改项目(2012JYJGA03)

【作者简介】滕书筠(1983-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硕士。

上一篇:特色城镇化建设工作典型材料下一篇:走进春天记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