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情况分析(精选8篇)
1.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篇一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桐柏高级中学卢红霞
问题1:课堂教学出现了新误区
新课程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已接受了一些新理念,认识上有所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以新理念组织教学却显得力不从心,大多数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对课堂教学把握不住,还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不能自如地驾驭“新”课堂,处理不好“收”与“放”的关系,如:课堂上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互动理解成了缺少启发性的“问答”;把自主学习理解成了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选择、自己交流等“自流式”的学习方式;把体验性学习理解成了自由活动,有活动却没体验与反思,有合作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一些实验教师注重了能力培养,却忽视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与整合显得有些困惑;新课程提出民主和谐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错了,也不与评价或采取滞后评价的方式甚至还是一味给予表扬,课堂上“好”声一片。其实,新课程理念强调“激励”,但不等于“激励”就是一味表扬,也不是就不该“批评”,一味表扬与一味批评一样不可取;一些实验教师认为没有现代教育技术就无法实施新课程,强调的更多是客观条件,或是对“整合”和“工具”的内涵理解不到位,课堂上刻意追求各种媒体运用,又是幻灯片、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上信息下载、又是课件播放,花里胡哨,其结果是该掌握的知识还是存在电脑里,教师展示更多的是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有的教师把探究、合作变成一种点缀、一种时髦、一种形式、一种标签,一种装饰,课堂热热闹闹,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落实,学生的讨论探究不着边际、天马行空教师也不加引导,强调学生主体,而忽视了教师主导的发挥,课堂教学成为“空中的白云”;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新课程实施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应该彻底与传统教学方式决裂,出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泛化的倾向,探究、自主、合作成了一种模式,成为一种固定的机械的刻板的操作。
问题2:评价已成为课改实验顺利实施的瓶颈
从理念创新到教学行为的转变,从课程的创新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都与评价紧密相关。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太重,一个重要原因是形式主义的、对教学没有多大益处的条条框框太多,教师疲于应付。教育教学评价,包括评价方式、方法、内容,甚至整个评价制度都无法与教育形势、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自课改以来,困扰着学校、教师们的一大难题仍是评价。正如有些初中学校的领导所说的,“中考、高考是一根‘指挥棒’,社会上考核选拔的制度不改革,如果中考、高考不好,课改再好也难以得到社会、家长的认可,我们怎样以学校的力量去影响社会大环境?”虽然是片面的微词,但也折射出现实的问题。目前教师最担心的就是今后中考、高考怎么考。虽然,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考、高考年年有新动作、新突破,越来越贴近课标精神,但与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相差还是相当大。
问题3:校本研训力度不够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改革和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骨干队伍的培养是学校生存的“命脉”与发展的希望。校本研训是由学校组织的经常性的培训、学习活动,它直接决定着教师实验水平的提高和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有部分学校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和组织好校本研训的意义与作用,形式上也轰轰烈烈,只是雷声大、雨滴小,不注重实质问题的解决,没有发挥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有效作用,表现为明显的消极、坐等现象。有的学校甚至依赖外出参观学习,依赖照搬他人的经验。从这些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了解还相当肤浅。归根结底,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不够,研训力度不强。
问题4:课程开发举步维艰
开发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是课改中每门课程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又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从理论上说,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但是习惯于以知识为核心、讲台为中心,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传统型教师来说,开发课程毕竟是开创性工作,全新的领域,无论是系统性、学术性、科学性还是文字逻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困难,教师一时难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对大多数学校教师来说,是新生事物,缺乏课程意识和技能,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经验,再加上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课程开发准备和习惯,实施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问题5: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时代使教育从学校走近了社区,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当前社区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场所很少,这给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现代家庭三口之家居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意识的增强,给家庭教育增添了许多优势,但在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少家长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一味地用自己的意识来培养孩子,忽视了孩子独特个性的培养。许多家长虽有着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没有正确的认识,仍然以追求高分为目的,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生计,与孩子相处交流、谈心的时间很少,要么对孩子过份严格,要么对孩子过分放任;要么溺爱有余,要么简单粗暴;要么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把教育的“责任”全托给了学校与教师。
思考1:课程改革需要深度传播新的课程理念
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促使教师确立课程意识,需要思考的远远不止是课堂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模式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什么样的知识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最值得探索。思考为什么要强调课程的综合化?为什么要倡导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要细究这种深度理念,深入传播到学校、家庭,传播到每一位教师。特别在教师中,行动的实践才是深度的实践,要通过践行,让教师至少具有以下5种意识,才能真正使课改的理论转化为教育的行动。
一是研究意识。教师只有自身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以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理论武装自
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目光犀利、视野开阔,在某一个领域有独特研究和相当建树的学者。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身份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是自主意识。就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对教科书作出适当“裁剪”,可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特定的教学情境,修改、选择来拓宽、拓深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课程实施而言,教师要努力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态势下,教师应构建崭新的课程价值观,用自己精要独到的教学设计为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激发未知探索的内驱力。
三是发展意识。教师要用发展的意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获得比学生更丰富、更详细的教育资源,才能在教学中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具备新的技能,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四是平等意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高昂的学习情趣的直接因素。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形成互相感知、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和互相吸引的互动关系。
五是人本意识。教师要始终认为学生是教学因素中的根本,处于核心地位。着眼点不再是知识本身,而要放在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发展人的能力上。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养成。
思考2:课程改革需要教师专业成长和支持
通过校本研训,促进教师在课改中获得专业成长,是校本研训的当务之急。课改实验以来,课堂放开了,学生活跃了,始料未及的问题也多了,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与困惑,我们要以冷静的头脑进行理性的思考与研究,认真反思传统教育,继承发扬其中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如重视双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无定法、强调熏陶等等,更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理
论与经验,大胆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我们热切期盼上级主管部门能早日出台新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或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在课改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研究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有效结合的途径与方法。积极地思考能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未来发展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建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多元性学生评价方案;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来评价教师教的效果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作为学校在关注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唤起教师的创新欲望,关注反思型和科研型的培养和茁壮成长,激发教师以学习求生存,以学习求创新;要思考如何通过校内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的教学沟通和互补、专业发展。
思考3:课程改革需要教学资源支撑师生的教与学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建立符号新课程要求的条件性、素材性教学资源,是学校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学校的教师、学生等人文资源,校内各种设施、场所、师生用的教材、教参、网络、课外书籍、音像资料等条件资源,还包括民俗、名胜等乡土资源,各种社会、自然资源,教学案例、教学活动材料等。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研究水平和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长和学科之间的整合上找到结合点,鼓励有特长和爱好的教师献计献策,让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探讨、论证、积极示范与实践。通过综合性、体验性的实践活动,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2.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篇二
本书首次对化学课程研究的一致性分析给出了具体的思路,提出了体现学科特征的系统分析模型,力求探索化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和谐匹配,提出了有关化学教学改革的积极建议,是化学课程实施研究的一种新尝试。
本书涉及的数据均来自于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内容以及课堂观察、习题分析的结果,从中所得的结论既是对课程现状(特别是存在问题)的具体描述,也是指导教师如何把握课程实施方向的最直接的警示和启迪。
3.对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三
一、新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打破过去千校一样、千人一面的局面,让学校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让校长、教师得到专业发展。可以说,课程改革是推动教育健康发展的正能量。但是,为了把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落实得更好,在成绩面前我们也要正视现实问题,让新课程继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当前有些地方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浮夸”的影响。正是“众所周知”的不良风气渗透到教育、渗透到新课程实验工作,使得原本应是“新课程实验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口号变成“新课程只准讲好(成绩),不准讲坏(问题)”,久而久之,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被“浮夸”掩盖了,影响了有效性的课程改革。
二是缺乏对课改的认识。有些地方一把手或分管教育的官员,不明确为什么要课改、课改是怎么一回事,一谈教育质量就是看升学率,把质量与课改对立起来或隔离开来,使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怪圈牢牢地套住学校。
三是教育内部与外部未能形成合力。新课程改革从启动到推广,在人们的眼中好像只是教育部门、学校自己的事情,再加上某些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对新课程改革始终保持沉默,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杂音”,使教育的社会性缺失,缺乏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力度。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但在实施中,有的地方还出现教育主管部门内部不同机构互相扯皮、互相制约的现象。
四是有些校长迎合不作为。有些校长自认为是“上面”任命的,工作上一定要听“上面”的,既要对“上面”负责,又要做好教育教学改革,难啊。于是有些校长受到来自于“上面”的瞎指挥,只好应付,甚至违背了一个真正教育者的良心,不折不扣地抓应试教育,用牺牲学生时间强化考试训练来换取“上面”的满意。因此,在学校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两张课程表”(一张正规的应付检查,一张违背规律的现实版)。
五是教师学习的主动性缺失。新课程启动之时,在“先培训后上岗”的指导思想引领下,许多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师都被培训,这在“全面推广”之前,培训效果和参与热情还是积极有效的。但随着改革实验进入推广之时,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有所减弱,主动学习与研究课标与教材的人不多,按照教师参考书依样画葫芦的大有人在。平时保持经常阅读教育刊物和教育书籍的人更少。教师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育教学论文的人越来越少。由此导致了在课堂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六是新课程目标落实不到位。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教师对课程功能缺乏整合能力,对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思考,对课程内容缺乏课标意识,对课程实施缺乏教学思想,对课程评价缺乏发展理念。学校对课程管理缺乏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意识。因此,在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中新课程只是一个标签,实际的教学现状与课改前没有多大区别,许多学校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仍然没有开设,更谈不上开齐上足课程。考试分数在一些学校中仍然是校长抓“质量”的重要手段。更通俗地说,在许多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新课程只是换本教材而已。
七是教辅材料泛滥。一些非法出版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忽视社会效益和为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有些教师用书在编写方面都是体现编者的主观意识,连教学设计都写得非常详细。这样的教师用书迎合了一些责任心不强、不想学习与研究的教师的需求,催生教师的惰性,备课就是抄教参,作业答案就是以教参为标准。这难道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吗?
二、对深化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借“风”推进,再鼓劲
正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则纲要》)颁布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出台了许多决策与措施,“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核心内容,同时,教育部修订学科课程标准,这给课程改革的推进带来了极好的机遇。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应紧紧把握住这一契机,通过贯彻落实各级《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切实把实施新课程摆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上,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引导广大校长、教师进一步明确目标,坚定信心,把新课程进行到底。
(二)抓紧时机,再培训
培训是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的重要途径,培训是转变新课程实践者教育观念的有效途径。各级教育部门应紧紧围绕新课程不断组织教师培训,特别是要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和修订后的《学科课标》对一线教师进行培训。各级培训机构应认真总结过去新课程师资培训经验,扬长避短,改革培训方式,创新培训模式,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培训带来的实惠。
(三)开展调研,再评估
新课程实施以来,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不平衡,十几年的实践,各地应该好好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措施。因此,各地应对过去十几年的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调研。调研应包括对教材编写与使用、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现状、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课程计划的落实、考试与评价机制的改革等方面。通过调研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四)树立典型,再造势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课程专家的精心指导下,广大校长、教师积极实践,涌现不少富有改革成效的学校,各地应该认真总结,从不同侧面寻找典型、树立典型,既是鼓励又是推广经验。通过树典型推经验,再次掀起新课程改革的高潮,让社会各界分享与感受新课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带来的成果。
(五)激发活力,再读书
读书是教师的职业特点,也是教师作为一名文化人的标志之一,但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许多教师却与文化渐行渐远,慢慢放弃了原有的读书习惯。曾有学者认为:“教育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于一个问题,就是阅读问题。新课改、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我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的确有些人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就很少再读书了,就算有读书也是局限于教学参考书。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要求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对教师来说是个挑战,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不读书学习,不拓宽知识领域与视野,就难以面对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拓宽学科领域,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改革评价方式等等,作为校长、教师,如果还是满足于原有师范院校学习的那些知识,自然就会落伍;如果还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会制约新课程的实施。因此,校长、教师要能够适应新课程,真正走进新课程,单靠培训与校本教研还不够,最能增添活力的还是要读书。在校长、教师中大力开展读书活动,初始阶段用任务驱动,让参与者慢慢感受到读书带来的益处,由此逐步形成读书的主动性,一旦读书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方式,教师就懂得该读什么书,要读什么书,现代教育理论、学科前沿知识、政治的、天文的、历史的、科学的,都成为他们读书的范畴了,新课程实施就富有生命活力了。
4.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篇四
2003年9月,我县小学开始实施课程改革,使用课标教材。三年来,在参与课程改革的各级领导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因此,我就新课程小学数学实施现状作一简要分析,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本人不成熟的建议。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通过多途径学习和培训,转变了数学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素质。一是县从2002年9月开始就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课程改革通实性培训,使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有初步的了解;二是县继教中心每年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对课改年级教师组织了专项培训,使这些参与课程改革的管理人员及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有初步的认识。据统计,全县三年级数学教师参与县级培训率达92.5%,二年级数学教师参与县级培训率达87.6%,一年级数学教师参与县级培训率达90.8%;三是县教研室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三年来全县参加外出小学数学培训学习的达373人次;四是县、乡(镇)、学校层层抓教师自学和校本研训,努力为教师提供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空间。通过多途径的学习和培训,使教师进一步转变了数学教学观念,对新课程的实施取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大部分数学教师基本能胜任课改年级数学课程。在这短暂的三年间,还涌现出一批课改骨干领导和教师。如各乡镇中心校教管主任,县实验小学的丁质民、余波平、张燕、毛思
一、唐学明,义水学校的郭凤霞、童艳、三里畈小学的陈丽、骆驼坳小学的徐云香、平湖绍博小学的廖慧等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为推进我县新课程的实施取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2、大部分数学教师已进入了数学新课程教学的角色,能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教学各环节。我们从平时视导过程中发现:一是大部分课改年级数学教师的备课非常认真,每课时能把握好新教材的“三维”目标,能作好课前教具和学具准备,预设的教学过程详实,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活动,还能写出教学后的感受或反思,对教学取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如大河岸小学的胡凤媛、三里畈黄土坳小学的张先明、凉亭小学的姜威、平湖东冲畈小学的黄瑞涛、河铺小学的汪劲松、余金球、新昌河小学的徐秀珍、白莲小学的兰自芬、张家山中学附小的李金元、李婆墩小学的曹喜红、三里桥小学的涂丽霞、汪凤洁、骆驼坳小学的汪小林、丁雪珍、祠堂河小学的李秀英(代课)、九资河黄石河小学的张百刚、白庙河小学张海燕、周进斌等教师做得尤为突出。其次,能围绕预设的教案进行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数学课标的要求,使教学逐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既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把互相探究、合作交流、激励评价等教学方法引入了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义水的郭凤霞、实小的张燕、三里畈镇的汪敏、陈丽、平湖乡的廖慧、凤山镇的罗娅婧、九资河镇的田燕、胜利镇的方菊英等就是教学很优秀的数学教师。其三,有相当一部份学校课改年级学生的作业做得非常好,学生书写整洁、答题正确,教师批改认真。如大河岸小学、骆驼坳小学、大崎乱石窠小学等学校作业的整体质量相对较高,还如白庙河小学二年级、匡河祠堂河小学张翠平带的二年级、三里桥小学涂丽霞带的二年级、三里畈小学何庆带的三年级、胜利松子关小学的代课教师丁浩繁带的一年级等学生数学作业质量尤为突出,是全县数学教师学习的样板。
3、数学教学手段在不断更新。一是大部分学校为教学舍得投资,添置远程教育设备,添置数学教学急需的教学用具,为教师的教学准备搭建了有利的平台;二是有部分教师能 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一些教具进行教学。
4、数学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效果。小学课改工作启动以后,教研室就小学各学科围绕课改在县直小学和各乡镇中心小学范围内下达了18个研究课题,其中,数学课题就有4个。就每学期课题检查情况看,承担数学课题的三里桥小学、大河岸小学、白庙河小学、和河铺小学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县实验小学承担的教育部课题“小学数学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实验与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成果更为突出,多篇论文在阶段总结会上获奖。
5、数学教学效果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实施课改已近六个学期,从三个方面可以说明教学效果,一是从各乡镇、学校期末调考上报成绩情况看,课改年级学生成绩的平均合格率、优秀率都高于非课改年级且呈上升趋势(见下表);二是县实小(含华英)、义水学校教学质量普遍较好,班级与班级相比,人平分、合格率、优秀率三项指标最好的与最弱的相差甚微;三是从视导推门听课情况看,课改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在增强,课后练习正确率比较高。
年级03年秋04年春05年春05年秋
合格率优秀率合格率优秀率合格率优秀率合格率优秀率 一90.2%42.8%91.3%45.4%90.73%47.82%92.12%53.4% 二————————92.03%43.7%93.58%49.3% 三————————————93.17%54.28%
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1、新课程的学习和培训抓得不够平衡。原因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以后,很多学校正常的基本办公费用就难以保证,还要考虑教职工的自筹工资,学校难于保证教师外出学习的培训费用;原因之二,少数学校校长抓教师自学、抓校本培训等活动不力,自己不能带头,对教师又没有任何约束,为了应付检查,断断续续地“走”一下学习过场,没有抓到实处;原因之三,工作任务重,甚至有的教师包班,加之家务琐事多,不善于安排时间,学习只有落空。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感悟能力差,不能举一反三;理解能力差,不能独立思考;表达能力差,不能陈述过程;应用能力差,不能综合运用。其原因:一是由于教师学习不够,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理解不深,难以适应数学新教材的教学要求;第二,教师懒惰,进取心不强,认为自己对教学内容很熟,不去钻研,课前又不愿意作过多的教学准备,认为临时拿着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能“顺”着教材内容“教”就行;第三,自以为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教学建议。
3、重“量”轻“质”,把教学工作只当“任务”而没当成“责任”。存在的这一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教师的工作态度原因。少数教师把完成每天的工作时间当成是得工资的资本,缺乏教师职业修养。只管完成教学时间任务、完成教材内容任务,不考虑学生学得如何、知识掌握得怎样;第二是学校领导的管理原因。少数学校领导工作不深入实际、不深入课堂,以领导自居。有的重计划、不重实施,重布置、不重检查;也有的注重了检查形式,不注重检查效果。如检查备课、作业只数次数,不评价质量,检查结果不向教师反馈,对教学工作做出了成绩的教师没有明确的激励措施,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提出改进意见,限期整改。
4、教学联系实际不够,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一是教学联系学生实际不够,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导致教学同一内容时,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二是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不够,教学只注重理论数据的计算,不考虑计算结果是否与生活实际相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差。如今春五年级数学练习册第18页第1题:“一种方钢,横截面为边长是0.5厘米的正方形,长是4米。每立方米的钢重7.8千克,这根方钢重多少千克?”学生按题目要求正确解答了结果:这根方钢的体积是0.001立方米(就是1立方分米),重0.0078千克(即0.01克)。很多教师不联系实际,不向学生解释,就题论题,打上对号。
5、教学管理上“务虚”的多,“务实”的少。个别学校从领导到老师把搞好工作的目的定位在应付各级检查上,为了应对各级检查和考试,不择手段地蒙混过关,想方设法让检查者“笔”下留情,就是不愿意反思自己工作中的过失。
5.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篇五
自校本课程和班本课程实施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多次开全体教师会研讨实施方案,根据学生需求和爱好制定切合实际的班本课程。现将各项工作汇报如下:
1、校本课程利用早操、大课间师生全体参加与,集中训练。全校1--6年级学生能在背景音乐中有感情、有节奏熟练的朗诵《三字经》2页。
2、各班级负责老师积极利用音体美课程和课外时间加强训练班本课程。
(1).六年级快板学生已能整齐娴熟的进行展示。(2).五年级竖笛学生基本完成了7个音符的演奏。(3).四年级手工制作学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折纸图案,人均积累的作品达3件。
(4).三年级跳绳学生能进行普通动作的展示,但还缺少花样和技艺。
(5).二年级音乐活动学生也能展示简单的舞蹈连贯性动作。(6).一年级绘画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快速完成一些简笔画,人均作品达2件。
6.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篇六
章丘市水寨镇中心中学
为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新课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校教师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不断反思,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和本校实际出发,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又好又快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下面把我校近年来的课程实施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程设置与实施
学校在每学年和学期初均制定工作计划,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作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坚持进行课程结构改革,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教学过程等作为学校总体教学目标。教导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制定比较详细的教学工作计划和实施意见,并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及本校师资情况,妥善制定《课程安排表》,合理编制课程表。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学科教学和教研实际,制定出每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把理论学习、教学常规、教育科研、进修培训、公开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等教研工作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
我校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开齐科目,开足课时,并制订了“水寨中学课程计划”和“水寨中学课程实施评估方案”,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为了使课程更好的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我们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注意从学生本位出发,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重视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多元化和趣味化,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责任和义务意识,关爱和合作意识。在课程开发中,以生活本位、学生中心、注重过程、强调开放、体现综合为原则。采用课程引入、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新编等开发方式,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学校开设的《书法》校本课程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严格执行教育部及省教育厅有关“减负”规定,按课程标准和省颁课程计划的要求控制周课时总量。学校不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要求教师注意控制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不对学生进行考试成绩排队,不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业及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加强学生用书管理,学生用书一律由教导处依据省教育厅用书目录订购,不违反规定组织学生订购课外的学习辅导资料。
二、教学管理改革方面
改革课堂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
实施课程的主要渠道,我们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构建新型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形成了“抓实基础与能力、重视过程与方法、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堂教学风格。
在教学方式上,遵循课改理念,以市教育局开展的构建“有效课堂”活动为契机,加强集体备课,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坚持面向全体、分层施教,逐步培养能力,逐步提高成绩。
在学习方式上,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向接受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从认知学习转向认知与体验相结合的学习,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
认真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制订并认真组织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计划,把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时间保证,内容丰富。社会实践已形成序列化、制度化。开展学工学农活动;开展社会调查、考察。同时,利用节假日、重要纪念日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卫生、环保、科普、交通法制、慰问孤寡等社区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得到锻炼。学校还按要求认真做好社会实践的考核工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都能及时做好个人小结,撰写心得体会或实践
报告。
三、学生管理与评价方面
健全学籍管理制度,设立专人、配备专用微机管理义务教育电子学籍档案,每学年新生录取时,按规定办理招生审批手续,新生学籍名册、学生转学、休学、复学、借读、退学学生学籍异动情况按规定及时上报章丘市教育体育局。
充分发挥《学生成长记录手册》的激励、评价、及教育功能。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的“星旗争创活动”,对学生仪表、卫生、两操、纪律、文明行为等内容进行监督评比,坚持天天检查评比,定期总结反馈,并把行为规范评比结果记入《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努力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探索科学可行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学业评价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进行全面发展评价,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在打好共同基础的同时,实现有个性特长的发展。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方式,规范、完善评价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加强公示、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确保学生评价工作的实效和公正。
四、学校存在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1、课程理念的学习需要进一步强化,部分教师教学方式转变还不十分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切实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2、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专业师资不足。因师资问题,地方课程与
校本课程的老师还存在兼职现象。急需加大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老师的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3、教学评价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评价方式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7.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篇七
1. 知识、能力结构。
新教材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 删减了传统初等数学中次要的、较为陈旧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同时新教材也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有着广泛应用的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 并把多项数学内容综合编写为一门, 这就要求教师对删减和增加的内容非常了解, 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努力吃透,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新教材的意图, 防止范围、难度失控。
2. 教学能力。
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教师必须深刻地意识到在未来社会中, 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 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这决定了教师应该给学生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灌输, 而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板块, 而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3. 教育能力。
新教材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数学知识差异的多样性, 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要具有创新精神, 要能够推崇创新, 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 要善于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观念, 有创新的数学模式, 创新的教学方法, 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 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 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
4. 教师培训。
新课程的推行也对我们的教师培训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1) 树立牢固的课程意识。一是教师的主体意识。二是课程的生成意识。三是课程的资源意识。 (2) 树立新的课程观。一是确立整体的课程观。二是树立整合的课程观。 (3) 更新教师的知识观。
二、应试要求对全面推行新课程的影响
在应试教育中, 本来具有一致性的“基础”与“创新”关系却成了一种冲突与排斥大大多于一致与互动的关系, 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 没有收到预期的成效, 繁重的课业任务影响了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欠缺也阻碍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施。
三、新增内容的适用性 (选修3、4) 对全面推行新课程的影响
新课程中数学选修3、4的知识呈现方式和顺序以及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要求与以往课程大大不同, 造成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之间产生了很大矛盾, 特别是在高考要求不明晰的情况下, 难以把握好课程教学的深度、广度, 教师更感到难以适应。
四、新高考对新课程推行的影响
新高考对知识三个层次的要求由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这一要求变为了解、理解和掌握。其中新说明的了解增加了模仿要求 (可理解为类比) 。理解增加了清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能够用数学语言对它们作正确的描述, 能初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这对学生的数学语言和应用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则相当于以往的灵活和综合运用要求, 增加了能够对所列知识进行准确地刻画或解释、推导或证明、分类或归纳, 相对而言说明中的要求更加明确。能力要求中思维能力变化为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其要求更加具体明确, 更具操作性。新课程目标和新高考目标的一致性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 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王林全, 吴有昌.数学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5.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1.
[3]严士健.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 1996, (1) .
[4]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8.课程实施情况分析 篇八
【关键词】小学性教育课程 重要性 实施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57-02
一、小学性教育课程开设的重要性
(一)个体终生接受性教育
人的性首先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屑于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性生理的变化,是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变化然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性教育对象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人。同时,由于人是发展的,社会关系是发展。性教育也是历史的、发展的。从个体的人来说,终生都要接受性教育;从社会发展来看,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需要进行性教育。[1]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从个体看: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性教育;从社会看: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需要进行性教育。小学生也是一个个体,也是一生需要接受性教育的。性教育应从小开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贯穿一生。因此,每一个教育阶段都应配以相当的性教育课程。
(二)性成熟年龄的提前
近百年来,女子的初潮由过去的14岁左右提前到现在的11岁左右,大约提前了3年左右的时间。尤其是个别发达国家的女子初潮已经提前到9、10岁左右(甚至如美国的个别女儿童提前到9岁,出现了11岁母亲现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女子早熟现象。男少年的初次遗精时间也提前了,由过去的15岁左右提早到13岁左右,也提前约2年左右。[2]儿童性成熟年龄的提前,但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并没有配套和跟得上的性教育,而且现在网络发达,小学生周边充斥着许多不良的性知识、性活动,这是非常容易教唆和误导小学生错误的性行为。我们必须重视儿童性成熟年龄的提前,开设和调整我们的小学性教育课程。
(三)儿童性侵害的案件增多
儿童性侵害,“是指通过武力、欺骗、讨好、物质诱惑或其他方式,把儿童引向性接触,以满足侵犯者的行为。[3]《2013-2014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指出“儿童性侵案件呈现受害人低龄化、乡村案发高、熟人犯案多等特征。《报告》显示,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仅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件就高达192起。其中以8岁到14岁的小学生居多。女童保护项目统计,被公开报道年龄的343名受害者中,8岁到14岁的有293人(含6名男生),占总量的85.42。这一高比例数值,比2013年全年曝光性侵儿童案件受害者中的小学生占81.15又有所上升。
随着儿童性侵害的案件增多,笔者在反思儿童的力量弱小,但不是无力反抗,只是他们不知怎样反抗。在遇到性安全问题时,他们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去解决。这是我们学校教育中所缺的,小学生性教育课程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小学性教育课程实施的问题
学校、家长、社会应重视小学性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小学性教育课程。但是目前,小学性教育课程是要有待完善。我们要积极应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小学生获得性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未列入正规课程体系
自1990年我国提出要在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到今,小学性教育一直以“体制外”的身份存在。虽然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等内容做了安排,并提出了相应的课时以及要求,如“小学1-2年级:生命孕育、成长基本知识,知道“我从哪里来”小学3-4年级:人的生命周期包括诞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小学5-6年级:青春期的生长发育特点;男女少年在青春发育期的差异(男性、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变声期的保健知识;青春期的个人卫生知识。体温、脉搏测量方法及其测量的意义。[4]但小学性教育课到今未被列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体系中仍没有一席之地。目前,在小学中也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其性教育是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来进行的。但是在小升初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得不到保证,从而性教育课也得不到什么保证。
(二)缺乏统一的性教育教学大纲
国内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小学开始正视性教育的重要意义,也研宄编写了一些地方性的性教育教学大纲,如:2005年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指导意见》和《深圳市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专题教育大纲(试行)》。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具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我国至今没有颁布统一的小学性教育的教学大纲,对性教育课的开展目的、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师资培养、课时设备等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对相应的监管、评估以及责任认定等也都没有具体的规定。
(三)缺乏通用性教育教材
国内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小学开始正视性教育的重要性,编写了一些地方性教材和校本教材和读本。如《深圳市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北京试点的《成长的脚步》系列教材等地方性教材,還有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出版的《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成都人北实验小学的《成长路上陪你走》等校本教材,这都是对小学性教育教材的大胆尝试,但是没有统一标准,对性教育内容的不同认定使得这些教材充满了争议。”[5]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一套面向小学生的、全国通用的、规范的性教育教材。
(四)社会公众对小学性教育教材的抵制
许多人只是把性教育理解为性行为教育,因而谈性色变,对性教育产生抵触或者回避的情绪。北京试点的《成长的脚步》,书本带有插图,其中“我是从哪里来的”一课中,大胆引入性交概念。有人士称“教材尺度过大,赤裸裸”,被指黄书。
(五)家长对小学性教育课程支持力度不足
部分家长由于不能正确认识“性”和“性教育”的科学内涵,有着放任和诱导教唆两种错误的性教育观,不支持学校性教育课的开展。还有一些虽然认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该如何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对性教育的时间、内容、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困惑,对学校的性教育课的效果和后果存在质疑。这就导致学校在开设性教育课的时候存在不少阻碍,甚至有些地方的学校因为家长的心理,不能开设性教育课。
三、小学性教育课程实施的对策分析
(一)编制统一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的设置目的而编写的各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由国家教育领导部门统一制定,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该学科的教材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以及某些教学法上的要求等。教学大纲是各门学科教学要求的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6]有了统一的小学生性健康教育教学大纲,有了具体的规定,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各地小学性教育课实施的指导,避免了小学性教育处于无教材、无教师、无课时、无人管的尴尬处境。
(二)编制通用的专门的性健康教育的教材
在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虽然有许多地方研制了小学性教育课程的校本教材,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教材并没有通用,只是作为地方性的教材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使用。这容易受到社会和家长对于性教育课程的抵制和回避。为了更好实施校教育课程,需要通用的专门的性健康教育的教材来支持。让任课教师有一个课把握的度去上课。
(三)提高教师关于性教育课程教学能力
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發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中的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中,提到了教师对小学生发展知识的要求:“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7]因此高校要在职前教育方面下功夫,培养师范生的性教育课程教学能力。在职教育方面,工作单位学校要开展相关师资培训促进教师的性教育课程教学能力的发展。
(四)家校合作开展性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家长会、亲子活动和开放日活动等活动,使家长了解性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让家长认识到小学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长在小学生性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性教育工作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田书义.性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唐智松.教育生理学[M].北京:线装书局.2013.
[3]沈孟璎编着.新中国60年新词新语词典[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
[4]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http://www.gov.cn/gzdt/2008-12/27/content_1189107.htm
[5]汪欣宇.小学性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乌兰浩特市某小学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6]周德昌主编.简明教育辞典[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14,117.
[7]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6.html
作者简介:
【课程实施情况分析】推荐阅读:
校本课程实施情况总结07-08
课程实施情况自查报告07-19
三级课程实施方案07-13
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报告08-16
排球校本课程实施纲要11-30
新课程实施调研报告06-16
年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08-24
国学经典课程实施方案08-27
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自查报告09-05
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总结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