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古诗(精选15篇)
1.初一上册语文古诗 篇一
观沧海
作者:()
东()()石,以观()海。水何()(),山岛()()。树木()生,百草丰()。秋风()(),洪波()起。日月之行,()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至(),歌以()志。
次北固山下
作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平两岸(),风正一()()。海日生()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阳边
钱塘湖春行
作者:()
()山寺北()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几处早()争()树,谁家新燕()春()。
()花()人眼,()草才能没马()。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里白沙()。
天净沙秋思
作者:()
()老树(),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西下,()人在()。
2.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216-01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们有的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因而,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从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对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都给予了重视。但是,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下面就自己在古诗方面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背景,理解诗意
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知道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就容易多了。如《春夜喜雨》一诗,诗人杜甫在创作此诗时,因陕西旱灾严重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浓,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二、嚼字品词,加深理解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进一步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重要步骤。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如《梅花》一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如果我们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就能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将“绿”换成另一个字,是否更好?在学生得出自己的答案后,再告诉学生作者曾试用“来”“到”“入”“过”“满”等字,使学生领悟到这些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能动性,立刻可以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
三、学会想象,体会感情
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中,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比如在学习《锄禾》这首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幅画,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学生争着说:
“我看到了一个中午,有很大很大的太阳”。
“我看到一个农民伯伯在地里锄草,他的衣服全汗湿了,他很辛苦”。
“我们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的汗水换来的……”
这就是诗中的真实画面,根据学生所说的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懂得珍惜劳动,珍惜粮食。
小学教材所选的古诗大都是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每一首诗如果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画面,那学生对诗的内容无形中就了解了,在引导中也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书的重要性。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也便于学生熟记背诵。
3.初一语文期末古诗文复习 篇三
1.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试号、姓名按要求填在密封线的空格内。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第一部分 语言积累与运用(24分)
1.请根据要求填写是诗文名句。(10分)
(1)子曰:“岁寒, ▲ 。(《论语》)
(2)“ ▲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3)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曲径通幽处,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 ▲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6)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无可奈何花落去, ▲ 。(晏殊《浣溪沙》)
(8)问渠那得清如许? ▲ 。(朱熹《观书有感》)[来源:]
(9)《次北固山下》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 ▲ 。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称职( ▲ ) 呵责( ▲ ) 点zhuì( ▲ ) 宽shù ( ▲ )
3. 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B. 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C. 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2分)
A.21世纪需要有科学文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去建设祖国。
B.近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认真学习并讨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D.经过老师的细心讲解,使他终于弄懂了这道题目。
5.综合性学习与语言运用。(3分)
⑴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赏月饮酒,借月传情,留下传诵千古的名句,形成了“月亮情结”。请写出你最喜欢的诗句(两句)。
4.初一到初三语文基础古诗文 篇四
1.《观沧海》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博大无比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明月送去了李白对远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生活中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唐太宗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8.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设想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刘禹锡的《秋词》中,作者另辟蹊径,一反常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美好的诗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梦见自己骑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2.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通过写现在之衰,来抒发时事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孤零的感慨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3.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一诗中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之情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潼关》中谭嗣同以大气浩然之笔抒发冲决一切人生羁绊的豪迈情怀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5.七年级(1)班在年级篮球赛中输掉了第一场比赛,队员们垂头丧气,队长用《<论语>十二章》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鼓励队友,要大家坚定信心,迎接下一场挑战。
16.孔子在《论语》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诗人虽年老体衰,仍愿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的句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18.《秋词》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9.诸葛亮《诫子书》中常被人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0.《狼》中,点名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八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1、《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chóng)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 )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zhāo )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jiān )千二百里,虽乘奔(bēn )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yǎn)多生怪柏(bǎi),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jiàn)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 )引凄异,空谷传(chuán)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
1、分别写出《三峡》中描写春、夏、秋、最具有特色的句子
春冬: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夏:夏水囊陵,沿溯阻绝。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2《三峡》中与李白《朝发白帝城》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三峡》中扣“素、绿、清、影”句子是: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描写泉水瀑布句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描写三峡群山连绵不断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侧面烘托三峡山势险峻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8描写夏季水势大,交通被断绝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9总括三峡春冬之时景色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0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xíng)。念无与乐( lè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4、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概括赞叹富春江景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5.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写景往往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使静景呈现出一种动态之美(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本文中“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等句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
7.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两组对偶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8.文中表达作者人生志向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发表议论,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情感诗句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5、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7、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8、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1.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3、
梁甫行/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4、富贵不能淫/《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 ]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4、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7、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8、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9、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0、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1、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2、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3、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24、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25、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九年级上册
26.《行路难》(其一)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语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7.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向李白《行路难》(其一)里说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8.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包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
2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30.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南朝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1.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与他的《月夜忆舍弟》一诗中“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一句表达的意思相近。
32.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33.《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4.许浑《咸阳城东楼》中感慨历史沧桑的句子是: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35.李商隐的《无题》中表达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6.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填写)
37.《岳阳楼记》中传诵千古,表达范仲淹宏伟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8.“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指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醉翁亭记》中与它意思相近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初一上册语文作文 篇五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是语文课。全班同学都以为他们又在看无聊的课文了,但发生这样的事情出乎我们的意料。
老师进教室的时候没带什么教材,连语文课本都没带。全班都觉得很奇怪,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当读者走上讲台阅读的时候,老师突然把读者叫了下来,我想:你会告诉我们很重要的事情还是骂我们?“今天我不上语文课,也不是因为出了什么问题,是因为我好久没和你一起上活动课了。今天我要救赎自己,所以今天就来玩游戏,好不好?”老师笑着说。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那玩什么?”这是个问题。该玩什么游戏?沉默2分钟后,有同学发言,“老鹰抓小鸡!”“填字游戏”“讲笑话。”。“不,不,老鹰抓小鸡?太危险了;填字游戏?太麻烦;讲笑话?今天终于有活动课了。我怎么能这样浪费时间?”突然想到一个。“让学生们排起长队。老师给田里的一个同学写纸条,然后让第一个同学传给第二个同学。传到最后一个同学耳朵后,就要宣布答案了。看是否正确,如果正确,重新开始;如果是错的,惩罚他(她)走上讲台展示才艺。这个方法怎么样?”“是的,你现在可以开始了。”老师给一个同学写了纸条,第一个同学开始传递信息。轮到我了,哦,原来是“辣椒”,我传过去了,最后一个同学说的时候,“拉娇。”全班都被他嘲笑了。最终,他不得不走上领奖台,展示自己的才华。
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记忆犹新,想起来就让人发笑!
6.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析 篇六
【关键词】古诗教学 多元解读 情境教学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3-0171-03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文艺批评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必然贪多嚼不烂,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张载所说:“始学之人,未必能继,妄以大道教之,是诬也。”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惟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因为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一节课上,在“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尊重多元解读,又要重视价值取向,这是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的两个侧面。拿“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来说,学生有那么多的答案,有好有坏,教师不能简单地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导分辨。显然,“养家糊口”的解释不仅缺乏诗意,也有悖诗人的本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简介,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文本,使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要把古诗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当然,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 70 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对于一首古诗,只有领会了大意,才能谈得上欣赏。领会大意的内容包括:作者简介、作者写诗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诗的大意以及诗中所描述的事物或所表达的感情等。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积累较少,阅历层次较低,一首新诗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师在讲新课前作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如果能讲一则与本诗有关的诗话故事,效果则会更好。
根据古诗基本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1 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2 指导古诗学法,读懂诗句,让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3 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前后古诗课文的联系。二是可以适当补充课外古诗让学生学习。三是适当安排改写训练,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将写景诗改写成散文。这样读写结合,一举两得。四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画画,真正走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
根据以上的古诗教学要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
小学古诗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领略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古诗主要应达到这两上目的。所以,我们在教《锄禾》一诗时,就通过讲述毛泽东同志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讲《示儿》和《闻关东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时,则通过讲述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时穿插介绍一些诗话趣事,作者经历等,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又可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Analysis of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Abstract】Ancient poetry is a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art in a bright pearl, which concisely subtle language, profound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has never loved the people. It is an extremely concise, vivid language vividly depicted a brightly-colored pieces, affordable dynamic and static images, the creation of a beautiful mood to express deep and sincere emotions, popular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as the Chinese nation’s cultural treasures, and its value lies not only in nurturing the arts give better enlighten people’s thoughts, mold people’s temperament.
7.初一上册语文作文 篇七
小时候喜欢语文是因为会读书,喜欢读书是因为书里有不同形状的图片让我欣赏和临摹。渐渐地,我注意到书中描写事物的文字细致入微,我喜欢读它,理解它教给我的道理和知识。
我喜欢看《论语》体现的孔子“因材施教”;比如读海伦·凯勒与张海迪等感人故事;我喜欢读郭沫若的诗和散文;喜欢读冰心五四后文学创作的艰辛,也喜欢读泰戈尔对情感的眷恋;朱尔斯。《海底两万里》年凡尔纳大胆猜想。望着滚滚江水,想起“天门断楚江,清水东流至此”;漫步在乡村道路上,“儿孙不共解决耕织问题,还学桑阴种瓜”的场景浮现在我们面前;在“二月草飞,春烟柳醉”的春天,我看到春雨贵如油。
我不经常看关于风景的书或文章,但我擅长观赏和写作风景。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观察让我把静态的画面和动物结合起来让它们活下去,当然也不想知道。写作
8.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八
一.感知人物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9.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分析 篇九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唐诗 语文素质 人文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蕴涵的价值
1.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富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2.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4)结构美。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还应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了解一下诗歌的构思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的构思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叙述故事情节的构思方法(《木兰辞》),写景抒情或怀古抒情的构思方法(《钱塘湖春行》《赤壁》),以幻想结合现实的构思(《雁门太守行》)等等。除此之外,托物言志、情境交融等抒情方式,想象、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拟人、对比、双关、夸张都是修辞手段的有效运用,使得古诗结构与意境更加丰富。所有这些在古诗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向学生加以传授,进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结构与思想意境。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1.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詩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2.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使其认识到古典诗词的存在价值及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0.初一上册语文古诗 篇十
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涯”4个字。
2.诵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联想,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
1.整理已经学过的边塞诗。
2.挂图、古诗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一首边塞诗吗?
(学生背诵古诗,可以稍微提示一下:边塞诗是指以边塞自然风光或边塞战争为题材的古诗,如以前学过的王翰和王之涣的同名诗《凉州词》等。)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盛唐诗人王翰的著名诗句,反映了人们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厌倦与无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千古名篇――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课题:出塞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范读古诗,了解诗人,老师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诗人名字――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当时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这首《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出塞》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题目。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懂。
3.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同桌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4.指名诵读,给多音字正音。
“教”字读去声,“还”读“huán”。
5.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是虚指。
但使:只要,要是。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不教:不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6.指名说全诗大意,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补充。
大意归纳:
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远征万里之外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阴山。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无奈与悲愤。
①指名读前两句古诗。
②“秦、汉”二字说明什么?(连年战争)“万里”说明什么?(征战之苦)
③“人”为什么“未还”?战士不想回家吗?结合“古来征战几人回”谈谈你的理解。
④面对国家连年征战,生灵涂炭,诗人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无奈与悲愤。)
⑤带着你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句诗。
2.怀念与希望。
①齐读三、四句。
11.《三峡》初一语文上册教案 篇十一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景的匠心。
2、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
3、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在结构、语言上的亮点。(重点)
2、品味课文的人文情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峡的壮丽风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咏它,古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商隐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今有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文,更增添了三峡的美。今天,我们继续来品味郦道元《三峡》一文的精妙之处。
二、自主预习
水是山的眼睛,郦道元是怎样写出三峡水的特色的?
明确: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急。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壮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草木。“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天,让人不胜凄凉。
三、合作探究
(一)归纳主题
《三峡》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现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同时抒发了对渔民艰险、痛苦生活的悲悯。
(二)难点突破
为什么“亭午”可以解释为“正午”呢?
明确:“亭午”一词,是“羲和亭午”一句话的省文,出自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为古代神话中的羲和是替太阳赶车的日神,所以古代诗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训》:“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高诱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览天部》)《释和》谓“亭,停也”。《文选》刘良注释《游天台山赋》谓“亭,至也”。由此可见“亭”可以解释为“停”或“至”,它是“羲和亭午”这个句子中的动词。“羲和亭午”这个句子本来是易解的,后来紧缩成一个词,省去了主语“羲和”,就变得费解了。
(三)美点寻踪
1、布局美。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再写夏水暴涨,继写春冬美景,后写寒秋肃杀。因为,三峡的山不同寻常,不但多、连、高,而且峡间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过这样的峡谷必然比其他处更急,更壮观。水涨总有水落时,一年四季,涨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涨,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联全文的一根红线。
2、节奏美。江水通过三峡,时而像一群奔腾的野马,时而如调皮捣蛋的小鹿,反映到上则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势,文气剧变似异峰突起。这里作者运用欲扬先抑,先弛后张的手法,前后节奏,反差强烈,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过渡美。全文写出四个层次,作者仅用了六个字,就把全文天衣无缝地榫接在一起。用“至于”自然导出夏水,一个“则”字暗示对比、巧妙地过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肃杀之秋,用“故”总束第四层,引出渔者歌谣。
4、言辞美。课文受南朝文风影响,文句骈散相杂,运用了一些古汉语的修辞方式,互文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种。为避免行文的单调呆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这两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这种句子翻译时应并成一句。如:“隐天蔽日”,实际意思是“隐蔽天日”。
四、板书设计
三峡
布局美
节奏美
过渡美
言辞美
雄伟壮丽
深爱祖国
悲悯渔民
五、课外拓展
三峡的美景不仅仅深深吸引了我们,更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注全部的感情,难道吸引他们的仅仅是自然的山水吗?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这样说:“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同学们,你们知道在这片神奇的山水背后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迹吗?
12.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论 篇十二
一、读懂诗句,品味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疏通理解诗文,并教给他们一些古诗的学习方法。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分词连序法,即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连。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调,词语的顺序颠倒的要调整。嚼,诗中关键、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连,将各句中解释的词语连起来翻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尤其要抓住诗中最为准确、生动、传神的字、词、句,它最能体现古人炼字的功夫。如《赠汪伦》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汪伦情谊的赞美。
二、创设情境,体会意境美
古诗常借助精练的语言,运用丰富的想象、新颖的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为使学生充分理解诗的艺术形象和深刻含义,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将诗中省略的内容,次要的画面,以及未尽之意加以补充,使内容充实,画面完整,并让学生把诗的艺术形象和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再造性思维,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具体方法有:一是介绍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让学生把它当作一幅有声图画来欣赏,启发学生从景物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这些学生的感知形象引发开来,指出这诗画中有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切又笼罩于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也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而无疑地,要让学生自己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诗画情景,肯定都是独特的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山居秋暝图”。
三、真情诵读,体会韵律美
古诗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中可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学生在读通了文句、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再反复吟读,细心体味诗的平仄、声韵、节奏。通过反复朗读和吟诵,不断加深领会、理解诗中的未了之情、未尽之意。如杜牧的《山行》,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让深沉凝重的古筝曲由远及近悠悠传来,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以深秋山林图为背景的古诗全文,并随着范读的开始,诗中相应出现停顿符号,“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在范读的熏陶下,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朗读起来,融入诗歌内在的真情实感,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意趣。又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
四、加强引导,感悟思想美
思想是古诗的灵魂,是古诗传诵至今的精神基础。古诗中的蕴涵丰富思想,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而且可以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 其中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枫桥夜泊》、《山行》等,通过这些古诗的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江山如画,从小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有描写四季景物的,如《春晓》、《咏柳》、《小池》;《静夜思》、《秋思》;《冬景》《江雪》等,这些诗音韵优美、语言凝练,似一幅幅富有色彩和流动感的四季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既提高审美能力,又潜移默化地激发了情感,丰富了知识。有歌颂劳动人民的,如李绅的《锄禾》,将劳动人民的艰辛、粮食的来之不易刻画得入木三分,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养成勤劳节俭的美德。有抒发情感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13.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 篇十三
1.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长行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石壕吏
杜甫
14.初一上册语文作文 篇十四
中国人可以让你在《几只早期的莺为温暖的树而战,它们的新燕子啄春天的泥》中看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想象一下,活泼的燕子嘴里衔着春泥,正在努力筑巢。别说是我,你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人可以让你在“竹子摇影子,遮住窗户,鸟儿每两个小时在夕阳下制造噪音”中看到安静凉爽的夏日风景。想象一下在炎热的夏天呆在一个竹房子里。珠帘在夏风中摆动着它们优美的姿态。时不时还给我。我们唱一首清脆悦耳的歌,让你陶醉。别说是我,你一定也感受到了夏天的宁静和凉爽。
当秋天来临时,从“夕阳和寂寞的齐飞,秋水生长在同一个颜色。”在美景中,我看到了中国人;我是从“秋风萧瑟,天气凉爽,草木摇露霜”的叶子里学的汉语;从“树叶像瀑布的浪花一样落下,而我看着长河总是滚滚向前”的荒凉中,我感觉到了中国人。
当你想到下雪的冬天,你不会忘记厚厚的雪,自然你也不会忘记描写雪的诗:“看看终南山是如何翱翔的,它的白色顶端漂浮在云上。”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雪的特性。正如岑参的《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里刮起,吹开万株梨树的花瓣》一样,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雪写得栩栩如生。这就是中国修辞学的魅力。
15.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策略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小学古诗教学作初步探讨。
一、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二、启发想象,领略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
三、借助历史,使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诗意。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林升的《题临安邸》,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历史背景:中原被占,宋高宗不思恢复,而是安于一隅,在杭州建明堂,修太庙。达官显宦,富商巨贾也相继营造宅第,杭州成了他们的安乐窝,具有了当年汴京的规模。而当年的汴京,也是巨宅别墅,秦楼楚馆,歌舞无虚日,以至朝廷倾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便可以正确理解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并不是南宋的繁华景象,而是苟且偷安的证据;“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气象,而是亡国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对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乐不思蜀的醉生梦死之态。
四、适时拓展,提高能力。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演一演“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中的蝶和莺,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
五、创设情境,感受意境美
诗歌中的“意”就是情意,就是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包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是经过诗人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体会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使之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离其声,从而扣动心弦,引起共鸣,达到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目的,搭起入境桥梁。三是图像显示。课本中有不少插图,让学生更好地明白诗句所表达的景物和情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整合同主题的作品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初一上册语文古诗】推荐阅读:
初一语文上册07-31
初一语文上册词语解释08-12
初一上册期末语文作文08-17
初一上册语文一单元作文08-10
初一上册语文期末考试题09-10
初一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06-19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部编版07-10
新版初一上册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08-09
初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检测试题带答案08-08
初一上册考试作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