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转型发展

2024-08-07

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共10篇)(共10篇)

1.传统农业转型发展 篇一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陈 秀 花

就如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全省高效农业第一市,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三大载体。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国家、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创建标准,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集中打造,重点完善提升现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扩展规模、联农带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上下功夫。二是加快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抓好入园企业的建设进程,使其尽快投产达效;主动做好即将入园企业的相关服务工作,推促其尽快入园兴建;加快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加工区规模,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加工区提档升级步伐。三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以特色专业市场为支撑,全面提升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水平。

二、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转变经营方式。一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当今,土地规模小而分散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市应该结合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引导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注重发挥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机构的作用,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品,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统一布局、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二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推进农村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凡是农业发达、农村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比较发达。可见,只有大力促进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才能使我市农业真正走上产业化、国际化和现代化之路;三是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就是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经营农业、发展农业,优化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层次,增加农业效益。

三、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广农业科技。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大力引进和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每年引进推广农业“三新”技术。使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率。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培育,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双百双十”工程,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农业科技领军人才,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继续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科技挂钩、技术承包等活动,拓展“送科技下乡,促强农富民”活动内涵。加大对农民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努力提升现代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尽快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四、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提升质量创建品牌。品质是一个产品内在质量的表现,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产品的影响力、信誉度、市场占有率和生命力,尤其是农产品,它更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尤其是绿色、有机农产品,注重农产品质量,确保其品质,这是发展现代农业应该确立的基本理念和意识。在确保品质的前提下,要确立品牌理念和意识,使自己的产品更富有个性、特点、影响力、信誉度、文化力、人格魅力和含金量,经久不衰。

五、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构建新型服务体系。一是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个融信息采集发布,农产品营销,工作联络,预警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科学引领生产发展;二是构建营销服务平台。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念,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业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搞好产销对接,加大促销力度,扩大农产品销售空间,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构建专业服务平台。引导农民组建植保、农机等专业服务队,发展农业经纪人和农产品营销队伍;四是构建金融服务平台。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农业激励扶持政策。

2.传统农业转型发展 篇二

一、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

龙州县地处中越边境, 为丘陵山区, 下辖12个乡镇、127个行政村 (社区) , 总人口27万余。其中农业人口24万余, 面积2317.8km2, 耕地面积4.43万hm2, 其中甘蔗种植面积3.85万hm2, 占87%, 是广西主要的蔗糖生产基地之一。目前, 全县农业机械原值23460万元, 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1.8万k W, 拥有各类农机具17988台 (套) , 其中, 各类拖拉机7868台、大中型拖拉机320台、甘蔗种植机13台。建有农机维修服务点25个78人, 农机经销点11个27人, 农机培训机构1个。成立自治区级标准农机合作社1个, 成员20人, 其他农机合作社4个, 成员45人。拥有耕种收作业机械76台, 主要从事甘蔗机械耕、种、收等多项机械作业服务和开展维修、零配件供应等多项服务。还有63个农机作业服务队、200多个农机大户, 有力地推进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进程。2012年, 全县共完成蔗地机械深耕深松1.08万hm2、甘蔗机械种植面积624hm2、甘蔗破垄盖膜1733hm2, 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4.8%, 2013年力争突破46%, 有效发挥了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载体作用。

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与服务模式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特点与服务模式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的多元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有力地调动了农民投资发展农机的积极性。仅2011~2012年, 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补贴资金1678.07万元、农民自筹资金9430万元、制糖企业资助200多万元, 形成了以国家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闲散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组织的多样化。近年来, 农机服务组织在形式上不断创新。2010年底, 在县农机局指导下组建的龙州南华节节高农机合作社, 固定资产310万元, 2012年服务甘蔗机耕机种面积566.7hm2、机收128hm2, 作业收入95万元,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对其他形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 全县形成了农机合作社、农机服务队、农机大户等多样化的发展格局。三是服务的市场化。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以市场为导向, 积极开展预约、承包、跨区以及租赁服务, 采取整村承包、“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等, 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应时之需, 推动了农机服务市场化快速发展。

三、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 科学规划引导, 打牢发展基础。

县农机局紧紧围绕全县农业产业的区域布局及时组织调研活动, 根据各乡镇的产业发展特点、地理条件、市场规模等情况, 制订了全面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 积极引导培育农机户, 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科学规划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农机资源、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由于方向明确, 配备先进机具、健全规章制度, 增强了农民的信心, 为农机化发展打牢了基础。

(二) 注重技术服务, 提高发展水平。

2012年, 以县农机校为基地, 充分发挥培训基地主阵地和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共举办耕整机操作手、收割机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农机维修人员等各类技术培训班19期, 培训各类农机专业技术人员1736名。大大提高了全县农机专业户的操作与维修技能, 增强了农机实用效果, 有效提高了发展水平。

(三) 狠抓节本增效, 实现发展效益。

效益始终是激发农民投资的原动力。县农机局在培育大户和合作组织中, 把提高效益、节本增效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引导农民跨区作业, 一机多用, 加强产前规划布局, 合理操作使用机具等手段, 使全县作业效率和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如李丽娟负责的龙州南华节节高农机合作社, 通过与农户签订土地租赁承包合同, 实行跨区服务, 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效益, 2012年创收160多万元。

(四) 建立示范基地, 促进新农机普及。

2012年, 该县以实施农村土地流转和开展小块并大块为契机, 新建立了4个甘蔗机械化核心基地共866.7hm2。为适应大面积耕种收的要求, 引进了适合甘蔗生产的农机新装备和新技术, 并通过现场推广演示, 显示新机具的效率和优势, 吸引和鼓励农民投入购买和使用新机具, 使农机新机具得到普及应用, 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 严格市场监管, 优化发展环境。

市场环境始终是制约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因素。县农机局通过设立投诉电话, 开展农机市场打假和专项整治等手段, 加强了市场监管, 有效地规范了农机市场秩序, 为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营造了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 发挥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作用。

传统农业劳动强度大、耗费时间多、劳动效率低, 无论是采用多么先进的管理方法、多么优良的品种, 没有农机化的作用, 都不能实现最佳的经营效果。所以, 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有农业现代化, 农机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不言而喻的。

(二) 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机械化作业改变长期以来“人力+畜力”的作业模式, 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据对比试验, 水稻联合收割机作业效率是人力收割的20倍以上, 甘蔗中耕机作业效率是人畜作业的35倍以上。从成本上看, 如甘蔗生产按人工作业, 收割环节占总成本约三成, 人工砍蔗成本高达每吨100~120元, 若采用机械收获每吨仅50~60元, 降低成本25%~60%。

(三) 有效增加了土地产出率。

农机社会化服务不但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而且通过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如应用蔗地深耕深松机械化技术, 可提高甘蔗发芽率、出苗率、分蘖率, 而且茎数增多、增长、增粗, 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供保证, 可实现亩产甘蔗增收1.10~1.50t。

(四) 增强了抗灾防灾能力。

通过农机化技术手段, 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管理方法, 增强了农作物抗灾防灾的能力。如甘蔗生产通过机械深耕深松深施技术, 可以实现蓄水保肥、防风防霜、防倒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达到提高甘蔗产量的目的。

(五) 加快了农机装备的优化配置。

农机社会化服务产生了利益最大化驱动下的机具优化配置, 构成了对农机经营者不断增加投入的利益诱导, 通过合伙或入股等方式联合投资, 消除了家家户户购买小农机具的负担。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与小农户相比, 不仅能迅速吸纳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而且效益机制将不断推动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使被动缓慢的技术应用方式转变为主动快速的按生产规律运作的应用方式, 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五、农机社会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机基层推广体系脆弱。

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大户三个层次构成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但目前各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少、力量单薄、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龙州县12个乡镇只有15名农机管理人员, 与全县上万台农机具拥有量的比率约为1:1000, 如此悬殊的比例, 难以适应社会化服务的要求。

(二) 农村配套基础设施不全。

一是地势不平、耕地不规则、土地不连片、田块细碎化, 不利于规模耕作, 造成机具使用率低;二是机耕道、库棚、维修、售后服务网点不健全, 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地修”的现象, 制约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三) 农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很多机手操作不熟悉, 缺乏工作技巧, 机械工作时间长, 作业时间短, 人为故障增加, 造成农机资源浪费严重, 特别是小型耕作机作业效率更低。低效率带来低效益, 直接影响农机户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

(四) 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个系统工程, 除各级财政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予强力的资金支持以外, 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用地等缺少具体的优惠政策, 给农机化组织注入动力不够。

六、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建议

(一)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农机社会化服务必须建成网络式的组织, 以县服务组织为龙头, 乡镇服务组织为骨干, 村级服务组织为依托, 建立覆盖全县的服务网络。目前, 县级服务组织已建立, 部分乡镇服务组织还不够完善, 村级服务组织基本上还没有建立。今后要积极指导各乡镇加快服务组织建设步伐, 把现有的农机手组织起来建立服务队, 形成协调联动网络。这既可以提高农机服务功能和经营者的效益, 还可以提高农机部门的调控力,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 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基本建设滞后是影响丘陵山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瓶颈”, 所以, 要加快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的速度, 要加大农村机耕道、厂棚等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民修建农村机耕道路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加强并规范农机、维修网点等配套设施建设, 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开展营造良好条件。

(三) 推进农机服务新模式。

将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与农机服务有机统一, 制定扶持、优惠政策, 在甘蔗种植、机耕、行距、田间管理等统一规划, 形成共同推进甘蔗生产机械化的合力。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新政策, 扶持推动节水灌溉, 充分利用农户设备、现成的小手扶拖拉机等机具, 建设便捷、高效、节水灌溉设施, 填补原来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辐射不到的“空白”区域。这一新模式, 对“小块并大块”面积10亩以上, 可实施机械化耕作的农户, 对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的家庭农场, 尤为适用。

(四)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 随着各级财政对农机购置补贴投入的逐年增加, 国家对农机田间作业用油实行综合直补, 这些政策应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倾斜, 帮助其发展壮大。其次, 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 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用地上给予支持, 协调各部门扶持农机服务组织, 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

(五) 强化农机安全管理。

3.传统农业转型发展 篇三

持续推进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发展。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85万亩,农村户均2.5亩,主体生产模式初步建立,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全力推进设施农牧业扩面增量、提质增效。2016年,计划新建设施农牧业5万亩,至7月底,新开工4.25万亩。加大优质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种养、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饲草资源高效利用等先进技术。到目前,已引进试验温室新品种85个,畜禽新品种8个,试验推广新技术20项。

大力培育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培育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要求,坚持把甜高粱产业发展作为提升饲草料保障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的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举措,科学谋划,全力推进。2016年全市计划推广种植甜高粱40万亩,目前,已完成种植面积40.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5%。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大力发展规模种植,建成万亩规模示范基地2个,千亩以上连片规模示范点47个。扎实开展技术培训,切实提高甜高粱种植和加工利用综合技术水平,已举办培训班460多期,培训人员9.2万多人次,发放资料12万余份(册)。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坚持“规模化、区域性、多品种、高效益”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以设施养殖为主的现代畜牧业。2015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养殖暖棚66.52万亩(3991万平方米),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3145个,畜禽饲养量达到3056.4万头只,肉蛋奶产量达到41.5万吨。今年至5月底,畜禽饲养量达到2011.7万头只,较上年同期增长18.7 %,畜牧业生产呈稳定发展态势。

4.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研究 篇四

建设现代农业强市*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特色发展的研究

[内容提要]:本课题围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目标,从研究**农业现状和特点入手,通过对其发展前景的分析论证,初步提出了**农业发展方略和保障措施,以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功能,建设“五大经济板块”,主攻“三大目标市场”,主打“三大目标产品”,实现农业的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突破,建设现代农业,努力营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态势为发展思路。以着力实施“三大战略”,积极培植“三大主体”,奋力打造“三大体系”为发展路径。以期在强基础、促转型、增活力、抓统筹,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型、效益型、安全型现代农业上取得长足进展,对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有所裨益。

[关键词]:推进

农业

转型升级

特色发展

强市

研究

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化发展是继以前的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而形成的新趋势,也是一个地区经济能否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志。党的十八大和今年的“两会”对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多年来,**农业产业通过推进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培植生态、健康和立体种养亮点,使本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化发展有了良好开端。如何在当今经

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复杂形势下,保持**农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化发展大文章已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面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围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目标,着力强基础、促转型、增活力、抓统筹,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型、效益型、安全型现代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任务。

一、现状和特点

1、农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发展

2012年全市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71.26亿元,比上年增长8.5%。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总产量达69.43万吨,比上年净增0.86万吨,增长1.2%;成为全省首批亩产“吨粮县”。按户籍人口119.83万人计算,人均占有粮食579.4公斤,高出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年人均粮食达400公斤以上”指标,粮食安全得到了基本保证。全年上市生猪104.63万头、家禽557.09万羽、禽蛋2.34万吨,水产品总量2.3万吨;分别增长5.5%、1.7%、5.4%和4.5%。新增成片造林1.4万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1.2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3.5%。

2、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

2012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3万亩。新增500万元以上规模项目27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泰州市级7家。新增省名牌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126个。推广农机具1655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全市万头以上猪场、万羽以上禽场分别达到11个和196个,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8.9%、98%、100%和100%;被表彰为“全省规模养殖先进县”。

3、农业服务保障全面加强

2012年全市农作物种子产地检疫率、种子调运检疫带证率均达100%。省级抽检农产品、农资样品合格率达98%。全年查处违法经营农资案件34起,查获假劣农资53.8吨,检验上道路拖拉机3960台、联合收割机660台。

4、特色旅游业发展良好

2012年全年旅游总收入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乡村旅游发展较快。初步形成普丰生态园、森萱农庄、黄桥小南湖生态园、桑木农业生态园等14个日接待能力达千人的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年内新增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家。红色旅游持续增长,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中共江浙区**独立支部纪念馆及朱东润故居全年接待观众百万多人次。

5、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2012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38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505元,增长13.2%,增加比例再超城市居民。

综观**农业继“十一五”以来,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粮食安全得到基本保证,产业升级和特色化发展方向和空间明晰

据2004年专题调研资料,全市128万人,年食用粮消费29.266万吨,畜禽饲料18.027万吨,合计为47.293万吨。加上种子和食品加工用粮,从自保角度看,粮食安全线可定在50万吨/年,常年市场调节饲料约10万吨左右,实际需40万吨/年。我市可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66667公顷,主攻单产,确保水稻小麦总产50万吨,满足自保需求。在此基础上,可以腾出26667-30000公顷耕地用于发展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作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区域经济特色初步形成经过多年的重点建设,**的优质稻米产业、优质弱筋小麦产业、设施蔬菜产业和以香荷芋、小杂粮为代表的旱杂粮产业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涌现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新街)、虹桥生态园、宣堡古银杏森林公园、桑木祁巷郭寨现代农业示范村和沿江地区优质稻米、优质弱筋小麦、新街规模设施蔬菜、蒋华食用菌、黄桥韭菜、珊瑚菠菜、分界甜豌豆、广陵香荷芋和东部、北部地区的荞麦基地、永兴牧业、金太阳奶业等典型。

我市的高沙土、沿江、沿靖三大农业板块经过多年的投入建设,在传统和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已初步形成了两城一线四片区各具特色的五大经济板块。即:两城一线优势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西部沿江优质农产品商品化片区;北部高效规模农业片区;东部高效特色农业片区;南部高效传统特产农业片区。

3、科技进步带动明显,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近年来,**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技术力量不断增强。现有推广研究员5人,副高职称44人,中级43人,地市级“311”高层次人才18人,县市级高层次人才3人。通过研究组装配套高产高效新技术模式,形成了多个成熟的种养技术体系和模式,近三年来重点推广新技术新模式18项,建立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蔬菜产业信息发布系统,科技培训教育宣传已成网高效运转,科技、市场、营销信息传播畅通,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

长期以来,全市以项目建设为龙头,通过广泛实施国家、部、省级各级各类项目,争取了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的大量资金投入,积极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升了农业生产综合实力,培植了多个稻麦高产创建、适度规模经营、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基地等经济增长亮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前景分析

客观分析**农业产业,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制约瓶颈。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同在,发展和风险并存,优势和弱项共处。清醒地认识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农业才能做好转型升级和特色发展大文章,走出去又是一片新天地。

1、机遇和挑战同在机遇和挑战主要来自于市场。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市场格局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一、市场空间大拓展,竞争态势更激烈。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开了通道,市场空间和容量拓展了,有好的产品,好的营销,就能实现价值转换。热钱炒作农产品已成为新的挑战,“蒜你狠”、“糖高宗”、“姜你军”等过山车式惊险场面非但没有给中国农业带来福音,却屡屡形成重创。特别是千家万户的农民个体作为市场主体很难与武装精良的集团军在市场中竞争抗衡,没有代表农民利益,实力强大的经济组织代表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参与竞争,要取胜是基本不可能的。

其次,市场消费量恒定,拓展农业功能为农业增效提供新的途径。市场农产品的消化量是恒定的,无非此消彼长。特别是在国内,6、7个农民除自身消费外,生产的农产品供应的仅是3、4个城市人,随着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农产品卖难积压是难免的。农业的功能不光是产品生产,建设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基地,吸引市民参观游览已有不少增效增收典型,有的已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三,比较效益低下,增收的出路在转移(或就地消化)农村劳动力。我市人多地少,一个农村劳动力只经营几亩地,比较效益低下,增收困难,不转移出(或就地消化)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就难以致富。随着机械化和轻简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生产用工量也必将大幅减少。农业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才是出路。通过发展服务业,建设创新型农业产业基地,变劳动密集型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就地消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可有效提高劳动生产力,为农民增收致富闯出新路。

其四、高档质优产品好销,低档初级产品滞销。随着富余经济的到来,高档优质农产品不但附加值高,也愈来愈受到消费者青睐,而低档初级的农产品非但附加值低,也难以在市场畅销。

2、优势和弱项共处

突出表现在一是资源独特优势明显,但人多地少,分散经营,资源有限制约发展,回旋余地较小。二是物产丰富特产众多,但量少规模小,特色发展迟缓。优质稻米、专用小麦、设施园艺、苗木花卉、银杏和特种养殖等新型产业离特色产业差距较大,旱作产业和小杂粮产业一直未能形成特色产业,资源优势不能形成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三是区位优越得天独厚,但市场衔接不紧,增效增收不易。特别是**作为银杏大市,白果产量居全国三分之一,又是欧美市场抢手商品,却因经销主权不在自己手里,白果价格一降再降,目前已卖不过花生价格,严重挫伤果农积极性,放任自流和砍树改种已成一般潜流。扭不住经销主权这个牛鼻子,其它措施只能是隔靴搔痒。三是社会化服务有所增强,但仍难适应需求,关键措施到位率难以提高。四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组织化程度不高,转型升级受制约。合作经济组织虽较多,真正与农民利益关联的不多,龙头企业也不少,对地方经济发展带动能力却较弱。

三、发展方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既是食用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基地,又是农民取得生存发展经济来源的主要途径,还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场所。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富天下安。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综合功能的充分发挥。产业转型升级和特色发展必将是今后长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农业发展必须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稳定粮食面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在业态和增长方式上提档升级,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工流通,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业功能。通过配套的政策扶持、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现代化运营,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上求突破,在社会化服务和适用技术成果转化上上水平,在减灾防灾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实现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争取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和稳步增长。

1、基本思路

稳定种植面积66667公顷,推广应用优质高效和市场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和新型实用栽培技术,主攻单产,确保水稻小麦总产50万吨,满足自保需求。在此基础上,以“保障粮食安全、服务城市、致富农民,加快发展,整体推进”为指导思想,走“百亩起步、千亩连片、万亩发展”之路,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26667-30000公顷耕地上发展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围绕建设“五大经济板块”,主攻“三大目标市场”,主打“三大目标产品”,实现农业的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突破,建设现代农业,努力营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态势。

2、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26667-30000公顷耕地的生产潜力,进一步彰显区域经济特色,通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逐步提升农业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到“十二五”期末,使科技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贡献率达70%以上,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培育商品化农产品品牌5-10个,商品率提升到50%以上,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3-5个,物流配送企业1-2个,商品化农产品加工比重上升20%,实现农业综合生产经营能力的迅速提高。

3、功能定位

保障粮食安全、食用农产品安全和提供充足的必须农产品是农业的基本功能。**农业的功能定位必须围绕这个基本框架来筹划。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集聚集约发展,全面把握、彰显特色为原则,科学定位,合力推进。

4、目标市场定位

立足本地及苏中市场、逐步开拓国际国内大市场;

面向长三角都市群市场,建成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主攻超市市场,建成保鲜冷藏、加工运销、配货送货产业化体系;

名优稀特产品以超市销售为主,大众化产品以农贸市场销售为主,设立直销窗口,销售新奇优产品,刺激消费需求。

5、目标产品定位

以名、特、优、稀高档产品开发为重点,满足高档消费需求;

以优质化、营养化、无公害化产品产加销为主线,满足大众消费需求;

以休闲娱乐产品为补充,吸引游客旅游观光,满足特殊消费需求。

6、发展重点

打造“五大板块”,在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上组织重点突破,应是农业产业发展的首选途径。

⑴、两城一线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带

**、黄桥两城镇可充分利用城郊镇郊优势,发挥老蔬菜基地的领头羊作用,放大特色优势。建设集研发、展示、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基地),培植都市旅游农业新亮点。尽快形成设施、保护地和露地相结合,高档商品、大众化农产品品兼备,就地生产供应市场和运销供应相配套的特色。城黄线有关乡镇可充分利用市内主干道交通便捷优势和区内设施建设优势,策应**黄桥两镇发展动向,放大规模效应,建成高水平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带。

⑵、西部沿江优质农产品商品化片区

沿江地区可充分发挥农产品商品率高的优势。在优质稻米、优质弱筋专用小麦集约化生产经营上大做文章,同时放大以秧草为特色的经济绿肥,水生蔬菜、设施蔬菜瓜果、食用菌、江水养殖、江滩湿地开发等产业优势,建成优质农产品商品化片区。

⑶、北部高效规模农业片区

北部乡镇可抓住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契机,放大园区辐射带动效益,在银杏、设施蔬菜瓜果、特种经济作物、旱杂粮和传统粮油规模化、产业化、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经营上形成“三高一优”特色,建成高效规模农业片区。

⑷、东部高效特色农业片区

姜黄线以东的东部片区可紧扣高效特色主题,放大露地蔬菜和栽桑养蚕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效应,建成新的高效规模特色农业片区。

⑸、南部高效传统特产农业片区

南部各乡镇可充分利用南连靖江、苏南,运销方便快捷的优势和传统特色农产品产销优势,做大做强特色蔬菜和旱杂粮等传统特产产业,建成高效传统特产农业片区。

7、发展路径

⑴、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着力实施“三大战略”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着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质量兴市战略和项目农业战略,构建农业发展高地,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⑵、健全产业和市场体系,积极培植“三大主体”

不断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培植龙头加工销售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奋力打造“三大体系”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农村流通体制、土地流转制度、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创建优良环境。建设精干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实现完善县级、巩固乡级、突破村级的目标;建设多方位综合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千家万户办不了做不好的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事作业难题;建设保障有力的农业减灾防灾体系,努力实现安全农业目标,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功能。

四、保障措施

产业发展的众多实例充分说明,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坚实的自身实力。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运作**农业,离不开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更离不开保障有力的工作措施。这就要求在政策扶持、组织引导、配套服务、基础建设以及土地流转上为之创造必要的条件。

1、加大政策扶持

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按照“三个明显高于、三个继续加强”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扶持政策,对农业发展给予重点倾斜。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项目,着力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形成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资本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认真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扎实推进农业保险,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提高组织程度

促进农民增收既是发展农业的出发点,也是发展农业的落脚点。既要培植“好盆景”,更要建设“大花园”。始终坚持以农民主体,通过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农业发展,分享农业发展成果。以园区和特色基地为龙头,大力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培植市场主体。积极引导合作组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促进其稳步发展,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生产与市场有效衔接,不断增强合作组织辐射力带动力。

3、加强服务指导

市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积极履行服务职能,做到主动服务、高效服务、创新服务,切实帮助基层、企业业主和广大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围绕关键环节和技术,积极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加强攻关,推进成果转化,努力夯实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强化市场营销,拓展直销窗口,完善流通体系,进一步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4、发展加工流通

加快培植龙头加工企业。立足区域布局和规模种植,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坚持“谁投资、谁收益、扶持谁”的原则,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土地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打破加工销售瓶颈,积极扶持兴建冷藏保鲜、精深加工和流通销售企业,提高地产农产品旺季消化能力及淡季供应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生产经营领域,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5、集约经营土地

土地的分散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和效益的发挥。农业要发展,土地必须集约化经营。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支持土地流转的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指导农村土地流转,引导企业参与基地建设,鼓励能人务农,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基础条件。

5.转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篇五

李建明

2013年第9期 ——经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强调必须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这一新形势下对“三农”工作的新判断、新部署,必将对未来“三农”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新任务、新要求,如何抓机遇、探路径、促转型,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问题。

一、农业红利,仍然厚重

农业稳则天下安,农业兴促百业兴。无论历史如何演进,这一基本规律不会改变,永不过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农业的依存度高,不论是强调农业基础地位,还是确保耕地“红线”,都显示了对农业发展的强烈关注。作为一项基础产业、战略产业,农业具有二、三产业不可比拟的发展红利,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具备。

一是政策红利汇集。近十年来,中央每年下发的一号文件主题都是“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和战略举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能动摇,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能减弱”。这表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政策“红利”越来越多。荆州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必将在分享这些重大利好政策方面赢得先机,必将会争取更多的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可以说,“三农”工作大有希望,大有可为。

二是改革红利凸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些关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遇、消费需求和增长空间。

三是产业红利较大。农业既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产业,也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万岁产业”。初级农产品价值较低,经过深加工,就会产生可观的附加值。以粮食为例,一斤大米售价2.5元左右,加工成饼干、膨化食品可以增值3—5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转化为多功能淀粉、植物蛋白,可以增值10—15倍。荆州福娃集团,立足以“糙米”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短短10年,就由一家小型粮食加工厂发展成为产值74.8亿元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即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业也是“一枝独秀”。以荆州为例,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00亿元、同比增长31%,远高于其它行业增幅。可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有前景、大有奔头。

二、农业时代,悄然变化

长期以来,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分散经营逐步转向规模经营,农村分散住户逐步向城镇社区集中,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农业转型发展已初见端倪。这标志着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预示着新的“农业时代”已经来临。

一是农民职业化。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后,职业农民就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从提出“职业农民”,到支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充分说明农民职业化将是大势所趋。农民职业化,不仅有效缓解日益增长的城乡就业压力,而且还将从根本上解决未来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

二是农业现代化。在国家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实现由过去的家庭分散经营、粗放种养、低效作业向更加依靠科技进步、规模优势的效益型经营方式转变。以监利县为例,该县积极推广水稻种植“四代一管”模式,即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全程管理,实行规模化经营、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专业化服务,水稻生产从育秧插秧到田间管理,从收割脱粒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业公司或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服务,农民不出家门,只需一个电话就能享受“菜单式”、“托管式”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称现在种田是“市场服务”、“休闲种地”。所谓“现代农业”,必然是工农复合、市场农业、科技农业,这将更好地解决“怎么种地”的问题。

三是农村城镇化。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趋势日益明显。河南省大规模合并村组、迁村腾地,引导农村人口集中,一些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达到1万多人,有的高达8万人。仙洪试验区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积极打造中心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成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截至目前,荆州市建成新型农村社区116个(可容纳1.7万户),全市基本实现建制镇(场)总规和村庄规划全覆盖,改变了农村长期处于建设无秩序、建房无章法的“自然”、“自由”状况。蓬勃兴起的农村城镇化“大潮”,将有效解决农民“怎么居住”的问题。

三、农业瓶颈,依然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加大惠农投入,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已经呈现积极的新变化、新趋势、新特点,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可小视,客观上对转型发展提出迫切要求。

一是资金短缺。当前,农村村级债务包袱沉重,村级集体经济内生性造血功能缺失,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基本上依靠借贷、集资或向本村在外成功人士“化缘”。一部分村为债所累、被债所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举步维艰,农村集体经济亟需“输血补氧”。同时,农村金融给力不足,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金融机构少、权限小,存在惜贷、惧贷现象,普遍存多贷少,导致支农作用弱化,不仅不能满足种养大户的资金需求,相反还抽走了大量的农村资金,农村金融亟需“活血化淤”。

二是人才匮乏。村干部任务重、待遇低、压力大,大多数“农二代”更愿意选择外出务工,而不愿意当村干部,导致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以荆州为例,全市现任村干部年龄大多都在50岁以上。特别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留守农村种田的农民以老弱为主,他们大多没有受过系统农技培训,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普遍不强。实施“以钱养事”制度后,乡镇原有农技推广人员大量分流,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边缘,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卡脖子”问题。

三是机制不活。首先是传统经营机制不优。土地二轮延包后,农村土地确权到户,虽然较好地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依然没有改变小而散的农业传统经营模式。其次是农业投入机制不优。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空前,对农村公益性事业设施的投入更是前所未有,但从投入的方式上看,是多头管理、多管分流的分散式投入,难以发挥资金整合使用的“拳头”效应。

四、转型发展,必由之路

推动农业转型是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任务,是强农富农的战略举措。遍观当代中国,农业大市往往是“工业弱市”、“财政穷市”。既要“粮食”,又要“经济”,做到“鱼”

与“熊掌”兼得,必须探索管用、实用的新办法,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

要倡导新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路径,给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按照“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倡导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新理念,加快城镇化进程,让广大农民就业在“全产业链”上,居住在“新型城镇”里,生活在“均等公共服务”中。一是扶持产业发展。每当春节长假结束,“中国式离别”在全国各地上演,亿万农民为了生计,告别亲人,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途。从依依不舍的离别中,折射出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告别“中国式离别”,关键之举是坚持产业立城、产业兴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就地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二是创新土地经营。要树立经营土地理念,坚持以地生财、以地兴城。加强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和二级市场开发,引导、鼓励农民以流转土地换社会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推动农民“洗脚上楼”、“转地进城”。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城镇化不是为了“造城”,不是让农民“被城镇化”,而是更好地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树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妥善解决就医、就学、社会保障、住房等现实利益问题,努力使城镇成为“优生活”的代名词,成为有“善意”的地方,真正让农民“进得放心,入得安心”。

要探索新模式。“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改革最基本的方法论。中国的改革发源于农村,新时期的“三农”工作也要大力弘扬改革精神,用市场的办法、群众的智慧,闯出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一是培育新型主体。农民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选择一批管理好、实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联合经营。培育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要在“补、奖、贷、保”四个方面加以扶持:“补”就是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倾斜;“奖”就是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予以奖励;“贷”就是将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纳入金融机构信用贷款支持范围,并探索将农作物产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纳入抵押担保范围;“保”就是提高财政对农业保费补贴比例,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培育先进典型。“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这是做好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方法。对于广大农民而言,“一个典型胜过一千次说教”。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成长的环境,挖掘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成功的典型自然会引来农民效仿和追随。三是培育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备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平台,以阳光工程创业培训为抓手,开展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技、善管理的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积极引导中职和高等学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和农业科技人才扎根农村、投身农业。

6.传统农业转型发展 篇六

现代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从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向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它是一个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以及民众习俗变革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以从两个层次上理解:一是从现象上理解,二是从本质上理解。

既然经济发展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概念,从广义上看是社会发展的同义语,那么要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限度,就必须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经济发展的衡量。

那么,如何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呢?衡量经济发展的传统做法,就是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进行分类。如世界银行每年一期的《世界发展报告》,就是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把报告国分为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等几大类作为分析的基础。但是,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总量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多缺陷。正是由于经济总量指标有不少缺陷,雨伞人们一直在设法弥补这些缺陷,建立其他综合指标体系来补充或者代替传统衡量指标。现在较为著名的有两大类指标体系:一类是包括社会,经济和生活因素在内的综合指标来衡量人类发展水平,即“人类发展指数“。另一类则是用生活质量衡量发展水平。

7.传统农业转型发展 篇七

1.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现状

2009年,吴江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6.5亿元,同比增长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 200元,同比增长11.5%。到目前为止,建立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1个,苏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现有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苏州市级7个,吴江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个;“吴江市香青菜”成为全省首批、苏州市第一个拥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已制定种类农业标准21项,成为全省认定农业基地最多、生产标准最多的县(市)。

(1)科技支撑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全市上下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共识,市委、市政府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形成“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格局。以各级各类科技示范园区(基地)为载体,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以各类农业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开展自主创新尝试与实践。“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400项,本市财政投入经费近5000万元,向上争取科技经费近500万元,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58%以上。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利用、消化吸收及再创新,根据全市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选择相应的技术要素开展了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提高。目前拥有发明专利近10项,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近2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品种1个,申报并正在审查中的1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0%,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建设发展迅猛。

一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近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十一五”期间,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共实现产值近5亿元,利税1.2亿元,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超100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种养殖新品种300余个,带动、辐射12 000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近5000元。

二是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通过各级政府的扶持、扶强,30家吴江市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正逐渐成为发展势头强劲、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营收入的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力量。吴江市苗圃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集省级林业种苗高新技术园区、林业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为一体的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十一五”期间共投入科研经费近80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9年实现产值5100万元,实现利税500余万元。目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项,申请专利9项,申请省级标准1项,申报新品种1个,发表各类专业学术论文15篇。

三是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全市已有农业类行业协会6个,农村专业合作社78家,涉及粮油、园艺、水产、畜禽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专业,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基地+公司+农户的农技创新、推广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产品宣传,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正逐步成为吴江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新生力量。

(3)产学研合作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走产学研合作之路是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创新中人才队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科研手段不多等难题的很好的途径。近年来,吴江市农业企业已与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上海海洋大学、苏州大学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借助他们的科研力量、设备设施进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取得了明显效果。吴江市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近年来先后与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四大家鱼和地方特色鱼类种质资源的保护、良种选育、成果转化等。与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合作的“黄颡鱼规模化扩繁与健康养殖”是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9年通过验收。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产值378.9万元,获得144.02万元,销售苗种1420万尾,辐射农户养成商品黄颡鱼213千克,间接经济效益达4800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吴江市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总目标来看,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着农业高效化技术粗放效益低、农业规模化总量小分布散、产品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农业外向化出口创汇少种类单一等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现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主要是科技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农村科技人才短缺。

(1)科技投入不足。

近几年市里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农业三项经费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但相对于政府的投入,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广大中小农业企业,因为科技创新理念的淡薄,导致用于科研的经费投入很少,甚至没有,使科技创新缺乏必须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2)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普遍存在着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项目多,自主创新研发的项目少;常规技术研究的多,高新技术研究的少的现象,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能力较低,使得吴江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大企业集团和叫得响的农业品牌。

(3)农村科技人才短缺。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一线科技力量特别是农技推广力量缺乏、老化,加上近年来农业科技的发展迅速,品种、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广大农技人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强,面对农业科技创新有些力不从心。广大中小农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务农人员的年龄老化、素质明显下降,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高,也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3. 发展对策

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面临着新的定位、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度重视农业,尤其要高度重视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吴江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注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宣传引导。

要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职责,把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把科普宣传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宣传农业科技工作新思路、新亮点、新经验、新成效,在全社会形成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共识,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社会环境。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首先,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巩固和加强公共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健全乡镇农技推广网络,充实农技推广人员,并确保在其岗、谋其职、做其事。其次,要支持鼓励农业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引导企业把发展的内在动力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上来,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加快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加大攻关研究和技术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第三,要进一步做好“科技入户”“科技特派员”工作,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服务能力。

(3)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入。

要采取政府加大投入、企业增加科研投入、招商引进境外和民间资本投入、向上争取科技项目投入、农技机构与市场对接自筹资本投入等多元化方式,努力使农业科技创新经费得到有力保障。作为政府层面,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确保农业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占科技三项经费的比例不低于30%。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增加对农业,特别是农业科技的扶持补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4)加速农业科技人员培养和引进。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第一要大力提高农民素质。要通过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直接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要采取定向培训,分期分批培训等多渠道、多方法培训来提高农民素质。第二要大力引进农技人才。对到农业企业、大型农业基地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大力鼓励支持;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进入市场创业和面向农村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第三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增加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采取相关配套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引进我市农业科技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

(5)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创新载体。

8.农业转型发展三题 篇八

节庆活动:

政府退出 企业接手

11月11日,网络上热传的“光棍节”、“剁手节”,但对济阳县曲堤镇的黄瓜种植户们来说,这是他们一年中最看重的“发财节”。

“从2012年起,我们将每年的11月11日定为‘曲堤黄瓜文化节’,寓意‘曲堤黄瓜直通天下’。”曲堤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前两年均以政府为主导操作该文化节不同,今年的第三届黄瓜文化节完全交给了企业主办。”

虽然像往届一样评选出了1个销售大王、8个营销惠农贡献奖、10个黄瓜种植状元、10个品牌维护贡献奖等,但文化节的冠名、节目安排,特别是主持人、颁奖嘉宾等,全部由镇领导换成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营销人员。

“举办黄瓜文化节的目的还是为了打造曲堤的黄瓜品牌。”曲堤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中国黄瓜之乡”,曲堤镇目前共有黄瓜大棚2.6万个,占地5万余亩。目前,于2001年注册的“曲堤”牌黄瓜,已打入北京、上海、哈尔滨等50多个城市,年蔬菜交易量达到5亿公斤。连一向对食物标准要求苛刻的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都将其选为专供食品之一。每年销到北京的就大约有3000万斤,占到了北京黄瓜市场的近1/7。

“说实话,以前的这节那节说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但基本上是政府出钱自编自演自唱的独角戏,节庆的宣传效果和市场推广大打折扣。”曲堤镇政府负责人介绍说,“现在政府退出节庆,将主要精力放在科技推广和环境打造上。而节庆活动则通过招标、议标等形式,完全交给市场主体企业来主办,更能扣准市场的脉搏和种植户们的需求。”

据了解,包括杏花节、樱桃节、柿子节、白菜节等各种节庆在内,济阳、长清、历城、章丘等都有各自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活动,今年起都由以前的“政府搭台、政府唱戏”,转换成了现在的“企业搭台、市场唱戏”,少了领导致辞、贵宾剪彩等繁文缛节,直奔主题,效果反而更好。“希望明年就是蔬菜市场和营销大户们登台主演。”曲堤黄瓜文化节上,一位瓜农悄悄地告诉记者。

农村基层经济组织:

从专业合作社到联合社

石都庄的西红柿、大街村的芹菜、平房村的土豆、西兰花、纸坊村的大樱桃、庄家楼村的鸡蛋等等,这些分散在长清区各个街镇的特色农产品,经过统一包装后,统一配送到省城各大超市和餐饮企业甚至市民家里——长清区去年3月份成立的全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顺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运转一年多来实现多方共赢。

“成立联合社是专业合作社,或者说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顺航联合社负责人董伟告诉记者,从开始的种菜难到卖菜难,再到卖个好价钱更难,表面上是种植结构和种植品种单一、种植标准不统一等,实质上是市场需求和市场动态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合作社的思路却没有跟上。

记者看到,联合社由春光蔬菜种植合作社与舜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5家合作社组成,以土地、大棚、果树、鸡舍等形式入股。这5个合作社的农产品在品质方面很有优势,但是同样存在产品品种单一、信息不畅、销售困难的难题。春光合作社利用自己在城区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专业配送中心的优势于其他几个合作社联合起来。供货不足的问题将得到解决,供货品种从14个增加到30多个,标准问题统一了,联合社的农产品都是联合社成员的基地直接提供的,而且销售的农产品必须经过品牌认证。

目前,长清区共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30多家,带动5万余农户走上致富路,约占该区农户数量的一半。“联合社的成立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生产经营模式。联合社在资金、人才、技术、服务、营销等方面进一步联合,形成了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机制,可降低单个合作社销售的成本,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它的成立,标志着具有组织包容性、服务经营兼容性、成员利益一致性、社团成员控制性等多方面优势的合作联合社,将逐渐成为传统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向联合的有效组织形式。”长清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新型职业农民:

基层组织建设后备军

“亩均茶园的收益可以证明,学与不学不一样,有这个证没这个证不一样,俺这两年多的作业可没白做呢。”10月27日,长清区万德镇坡里庄村的茶叶种植大户鲁茂荣说。

从这个月开始,包括鲁茂荣在内,长清区的307名农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据长清区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区里制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和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是从事种植、养殖、优势特色产业的企业经营业主、家庭农场主或产业工人、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种植养殖大户,年龄在18至55周岁,接受过农业部门有关系统培训;人均纯收入是当地农民上一年度人均纯收入的数倍以上。

为此,长清区前期在全区进行了两次遴选,首批遴选出1732人,其中549名农民进入终审。最后,将种养规模、科技含量、带动能力、参加培训数量作为最终标准,优中选优。10月11日,307人被认定为长清区首批“新型职业农民”。

“就我个人来看,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科技致富的带头人,更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后备军。”一位在基层从事多年组织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农民特别是新一代年轻农民工作向非农产业转移、户籍向城市流动的趋势日益加强,农村“空巢家庭”、“空心村”问题只会越来越突出,留在农村无法转移的多是孤、老、病、残、幼,村“两委”班子开会都成了老人聚会,不少村里连个后备培养对象都找不出来。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广大农民是党的执政基础。农业、农村要发展,首先必须有人。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而新型职业农民的涌现,为农业、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也给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抓好这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后备军、常备军,农业、农村发展的潜力就无限。

9.传统农业转型发展 篇九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也是富民强乡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宅吉乡在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素质劳动力少及耕地、水、资金等资源要素紧缺等问题。为实现农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宅吉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植壮大现代烟草农业、养殖业和传统种植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坚持“一产稳乡”的发展战略,以做精做强烤烟支柱产业为重点,种养殖业齐头并进,扎实抓好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烤烟既富民又强乡,宅吉乡以“一个机制、两个取消、三个优化、四个为主”为烤烟生产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优质烤烟品牌。

(一)“一个机制”

即建立健全“公司+农户”的管理机制。具体讲,就是以乡为单位,根据烤烟收购计划抽派领导、干部及烟草站有关人员成立烤烟生产收购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烤烟生产收购各环节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同时根据需要,成立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有较强组织和号召能力、有丰富烤烟生产经验的烟农担任负责人,把烟农纳入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并聘请烤烟生产技术辅导员,配合农民技术协会搞好辖区内烟农的烤烟生产技术培训、跟踪指导和服务,帮助烟农解决烤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从事烟叶初分预检等工作,确保合作社带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和烟农烤烟生产水平整体提高。目前,该乡已成立9个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1个为综合服务型合作社,为烟农提供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运输等方面的服务。

(二)“两个取消”

即取消对村的指令性考核计划,结合乡情实际实行指导性计划;取消行政考核,实行总税考核。结合该乡税收情况,根据税收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烤烟生产收购指导性计划,在全面完成税收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实际组织烤烟生产。

(三)“三个优化”

1、优化布局。该乡在规划烟地时充分考虑土壤肥力、生态条件、轮作周期等具体要求,调整好田好土用于种烟,进行合理布局,减少因强行栽种给烟农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减少烟农因不乐意在适宜区内种烟的抵触情绪。今年,全乡计划种植优质烤烟13000亩,明确要求向土地连片相对集中的烟区转移,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不得低于100亩。

2、优化烟农。烤烟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烟农的支持和参与。该乡选择有劳动力、有好田好土、有合格烤房和有过硬烤烟生产技术并能接受烤烟适用技术推广的烟农种烟,推行大户种植、专业化生产,并以农村科技培训为载体,突出科技务烟明白人建设,拟定了完备的烟农培训计划,确定了培训的重点和内容,并根据烤烟生产特点分阶段、多层次、多渠道地抓好烟叶生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每年不少于20场4000人次,加快新优技术推广,切实提高烟农的管理务烟水平

3、优化投入。以烟水配套工程和改善烟叶烘烤设施条件为主要内容,乡财政每年从烟税收入中提取15%用于产业扶持奖励,并建立10万元烤烟发展风险基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竭力服务烟农。五年来,共修建烟水配套工程35个,小水池450口,集中育苗工场3个,新式烤房400间,使烟水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生产需要,为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四个为主”

1、以烟草公司调控为主。严格按照“订单农业”的要求,在不受任何行政干预的前提下,由烟草公司面对面地和烟农签订烤烟产购合同,同时,烟草公司推行承诺制,从技术的角度向烟农进行烤烟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承诺。

2、以市场调节为主。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逐步建立健全市场调节机制,引导烟农增强市场意识,逐步达到市场需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市场需要什么质量的烟叶,就组织生产能满足市场需要的烟叶的目的。

3、以农民自愿种植为主。在不勉强、不干预、不加压、不强求的前提下,引导农民自愿提出书面申请并与烟草公司签订烤烟产购合同,烟草公司则根据承诺的事项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今年,全乡共1750户烟农签订烤烟种植合同。

4、以质量保障为主。加强肥料、农药等烟用物资的检测、监管力度,加大烟田农膜、地膜、农药包装等残留物的回收力度,积极探索烟草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肥料利用技术,杜绝重金属物质随生产投入品进入基本烟田,确保烟田的清洁卫生,抓好烟叶品质安全。

通过多年不断的努力,烤烟产业在宅吉乡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该乡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亮点和突破点。2006年以来,该乡烟叶质量稳步提升,均价逐步提高。2010年,全乡共收购烟叶361万斤,比县下达任务340万斤超出21万斤,均价达15.73元/公斤,位列全省第一,再次实现了大灾之年的烤烟生产大丰收。如今,烤烟已成为全乡农民的香饽饽,仅烤烟一项,2010年烟农户均收入就达5737元,占农民人均收入40%以上。以发展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为切入点,该乡不断整合资源,加强农民科学技能培训,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生猪养殖、优质无公害辣椒种植、蚕桑基地建设等一批批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异军突起,农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相继荣获“贵阳市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国家局烤烟基地单元建设点”、“贵阳市无公害农产品之乡”等荣誉称号。

二、结合“二产强乡”的发展理念,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该乡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集约经营与资本经营

在土地等要素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增加投入、改良技术、改变经营方式、加强管理等手段,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时,逐步摆脱单纯依赖上级扶持的传统观念,把土地、劳动力、农业设施、农村乡土人才、民间资本看作经营资本,促进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资本重组、兼并、联合。

(二)标准化生产

2010年,该乡实施湖南中烟芙蓉王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按照“总结经验、精心规划、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以烟叶特色风格为依据,以卷烟品牌需求为导向,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实施,全力打造具有典型山区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和经营,加快农业标准的实施。二是结合农业科技推广,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强化农民标准化意识,教育农民学习标准、掌握标准、实施标准,让农民在实施标准化生产中增效增收,使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建设经纪人队伍

大力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农户、市场、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强产品的辐射力和竞争力,让广大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四)强化监督管理

充分利用作为“贵阳市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国家局烤烟基地单元建设点”、“贵阳市无公害农产品之乡”的有利条件,加强生产管理,强化市场监督,建设安全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围绕“三产兴乡”发展思路,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乡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乡镇建设。一是突出规划的超前性,以农村城乡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发展目标,编制和完善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对未来的影响,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防止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确保城乡规划30─50年不落后。二是坚持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节约集约用地。

2、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经济。一是资源建乡。该乡矿产资源较丰富,有着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利用难得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矿产开采业,加快污水废气等污染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它们的聚集力,实现同类企业的积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壮大增强乡财政力,利用资源牵动发展。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

努力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农办、城建、财政等部门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捆绑使用有限资金,围绕“抓试点、树示范、推亮点、带周边”的思路,抓好新农村示范新村建设。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落实,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具体抓此项工作。

2、突出重点、高标准建设。一是抓好道路绿化。在规划好的村组内道路两旁开沟种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二是改善环境卫生。重点整治村内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达到村容整洁,使村内卫生条件有所改善。三是公共服务事业。加大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建设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平台等,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乡风能得到彻底改善。

(三)大力挖掘和发展旅游业,拉动乡域经济高速发展 目前,该乡旅游发展比较迟缓,但该乡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如画的乌江两岸美景,省级文物安家洞等,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二五”期间,该乡将利用独特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不断完善旅游度假设施,不断拓展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相关行业,努力把宅吉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的旅游型小乡镇,让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10.有关传统企业转型心得体会 篇十

三全是以做汤圆起家的,我父母都是医生,1992年辞职下海后发明了速冻汤圆,后来把这个工艺方法进行了产业化,在全国范围内销售,很快就做到了汤圆第一。但那个时候,企业没有发展战略,因为很小,当时就想把汤圆做好。后来发现不经意间把一个冷冻汤圆做到了全国第一。这时候就在反思,为什么能把汤圆做到第一? 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宁波汤圆是有历史积淀的,为什么河南的一个企业能把速冻汤圆做到全国最大?其实三全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产品,而是把产品工业化、标准化。让消费者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吃到好的汤圆,这是我们的核心意识。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认识,我们能把汤圆市场做大。

在第一阶段后,我们把第二次创业定位为“中国速冻食品专家”,把我们的能力放大,把能够进行标准化、工业化的速冻食品进行完善,我们做了速冻水饺、速冻面点,等等,打开了新的空间,这让我们又保持了十年的快速成长。2调整战略发展空间

企业成长能够永续存在和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能不能找到未来成长的空间。企业的核心价值并不是只做某一个产品,而是拥有某一方面的能力。我们就是把这个空间拓展开了。三全一路走来,我发现未来成长空间找不到的时候,是企业最迷茫的时候,一旦找到了适合的空间,对企业组织来讲,大家能够做的事情非常多,能够凝聚所有的力量去实现它。

四五年以前,三全又做了一次新的战略定位。回过来看,三全大概七八年给自己做一个定位,因为每走七八年,外部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包括同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你必须不断的找到新的发展定位,支撑企业持续发展。

我们最新的战略定位是做“餐桌食品的最佳供应商”。一般来说,我们的餐桌有两个,一个是家庭的餐桌,一个是外食的餐桌,这样就把市场给分开了。过去三全食品主要通过商超进入家庭,是以一种备餐的形式出现的。比如早餐或者晚餐,因为中午基本上不食用速冻食品。对三全来讲,如果未来做一个餐桌的供应商,一定要抓住两个餐桌,我们过去的传统业务通过了商超进入了家庭,新的业务就需要进入外食的餐桌,如何进入?又提出了一个挑战。

尽管餐饮业是一个海量的市场,空间足够大,但是对某一个企业来讲,如何能够拿到自己的市场份额,是需要去考虑的。我们把企业能拿到的份额叫做标准,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你一定是能够生产标准化的餐品,对于一个很小的东西,我们去吃他的原因一定是追求个性化 ,如果你追求个性化,传统的餐饮是永远不会被颠覆,就怕你是做标准餐品,又没有成本优势,又没有个性化优势,你很容易被大的企业所颠覆,因为他是做标准餐品的。标准餐品我们又把早中晚餐做了一个分析:早餐的随意性比较强,一般在家里;晚是场景比较分散,可能同学聚会等等;午餐的就餐时间则比较集中,就餐的区域也比较集中,临近工作场地。因此我们就聚焦在午餐,做了一个标准的午餐产品。3优化流程,改变传统

三全提出用三年时间,把一个纯粹的生产企业转变成一个生产服务型企业。为此借鉴了很多传统的模式,包括便利店模式, 连锁快速售卖模式,还到国外做了一些考察,后来发现每一种模式都有他的缺陷,因为这个行业已经比较成熟、稳定了,线下的资产也比较重,而这不是我们想做的。

基于以上几种模式的对比和分析,我们想到了新的商业模式——三全鲜食。这是我们从一个传统的企业到新的O2O商业模式的演进。

首先,三全鲜食垂直的工厂直接对客户,没有中间环节,把过去的中间环节,所有的经销商、零售商干掉了,只有工厂对消费者,通过一个物流进入到最后的终端设备。

第二,线上、线下终端无限接近消费者。现在已经实现了手机平台化,手机是不离身的,这是最接近消费者的一个方式。如果你公司有一定的人数或者在公司的大堂里面,我们把设备投进去,就可以无限地接近消费者。

第三,利用线上平台互动、产品迭代更快捷。我们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这周的菜单如果有什么反馈,下周就可以改进,这个在传统是做不到的。因为过去我们通过批发商、零售商到消费者,当有消费者反馈意见回来的时候,你想做一次产品的更迭,最少要三个月的时间,现在的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完全打破过去的路径。

自有的APP相对来说比较窄,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想打造一个以餐桌为场景、产品开放的垂直电商。

商业模式当然是一方面,产品更重要。那么,如何打造一个有高闭合的互联网便当?

首先,传统的便当比较重口味,我们就开发比较低油、低盐、健康的食品,在餐品的设计上也比较符合现代健康习惯。

第二,中式快餐的形式革命。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有很大的区别,举例来说,辣椒、花椒,因为中国人的筷子比较轻巧,我们在吃菜的时候,即使一个花椒也可以从里面挑出来。西餐的话就很难处理,他们的方法把这些辅料都做到调味料里面,做到汤汁里面。再比如,中餐的鱼不剔骨,是我们自己挑刺。怎么体现新的革命呢?学西式对鱼的加工,把骨给剔了。因为在工作场所,细节体现了文明程度。如果吃鱼吐着骨头确实不是很文雅的事情。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变革,吃完了以后除了剩一点汤汁,所有的都可以吃到嘴里,这也符合我们互联网的思维。

另外,我们对包装进行了设计,用的材料通过FDA的认证,并采取零到八度的温度区间,最大限度保证产品安全。还有,我们每一周都在进行产品的研究,快速的迭代。我们每天只提供四个口味,提供一个有限选择的菜单。相较食堂而言,他每天大概十几个产品,但是他天与天之间不变化,我们是每天只有四个,但是我每天都有变化,这样我也有八十几个品种,通过这样的设计,既实现了我们生产的规模化,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多样化。

4深入理解互联网

传统企业转为互联网,我有六点感悟。

第一,理解互联网的内涵。过去互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提高效率上,比如说过去企业用CRM等,只是一个效率改善的工具。新的互联网技术则融入了商业模式的内涵,不在是简单地提高效率的工具,要利用互联网再造商业模式。

第二,企业转型一定要由主要领导来抓,便于调配。这个事情当老总一定要自己学习。我也不是一个懂技术的人,但是你要懂原理,这是很重要。我们现在就从传统业务里面剥离了一块出来,专门做这个业务。

第三,组建新团队。这个我刚才已经提到了。传统企业做快销品的人做不了这个,要做这个业务,团队的主体一定不是老团队。

第四,多头试错,快速反应。如果没有一套成熟的东西可以去借鉴,要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修正,不断的同时在几个领域里实验,哪一个试成了,就把力量推上去,其他不行的就砍掉。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快,不能像过去业务之间是串联的,而是并联。

第五,股权激励。这里讲的是内部激励,一个新的创业团队一定要有管理层股权的激励,不能像过去一样,要有一个内部股权分配机制,让大家有自发的动力。

上一篇:中班音乐:秋天下一篇:煤矿双基建设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