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改典型案例

2024-09-09

基层医改典型案例(11篇)

1.基层医改典型案例 篇一

商州区XXXX卫生院医改“回头看”工作

自查报告

我省自2009年实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相继出台一些具体的医改措施包括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等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务实医改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层三年医改成果,确保群众实实在在分享医改实惠,按照省、市、区安排,在我区开展基层医改“回头看”工作。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积极配合上级部门搞好此项工作,把我镇三年来的医改情况作一概括总结,经我院会议研究决定对我镇三年来的医改工作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一、执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工作情况

自实施药品“三统一”工作以来,我院认真按照省卫生厅,市、区卫生局及药品“三统一”管理办公室相关文件要求,我院严格执行村卫生室由镇卫生院统一代理采购、配送基本药物制度,共为辖区8个行政村11个村卫生室统一填报采购计划,从而加强和规范了药品“三统一”工作的顺利开展。

1、基本情况

自实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工作以来,我镇卫生院积极响应上级工作精神和要求,积极宣传、培训各村卫生所负责人,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范围,使各村卫生所负责人完全掌握药品“三统一”工作的实施办法。在我们积极地宣传和努力的引导之下,我镇卫生院、8个行政村11个村卫生所全部配备三统一药品,镇卫生院三统一配备率97.3%,共报送计

划 16 次,配送 15 次,所配送药品由专人负责计划报送和药品验收入库工作,所配送药品均100%使用,配送药品资金177568.12元,结算药品资金177568.12元,所结算药品资金均在合同所规定之日以内。

2、保证措施

自实行药品“三统一”工作以来,药品“三统一”工作内容要求执行零差率销售,执行零差率销售后,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将不再有差额收入,而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补贴资金到位后,由卫生院对村卫生所进行量化考核,按照个村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和考核结果进行发放。

3、成绩和不足

自实行药品“三统一”工作以来,我镇卫生院积极开展此项工作,使此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但是在药品“三统一”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执行单位认为“三统一”药品配送企业中的药品目录品种偏少,常用药和基本药物品种偏少,与基层医务人员用药习惯有差距导致报送计划偏少。

(2)、“三统一”工作涉及范围较广,需要人员较多,我镇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十分不便,药品不能及时送到各村卫生所;在执行“三统一”工作时所需运营经费较大,现在又实行零差率,所需经费得不到保障

(3)、“三统一”没有配备相应设备,工作开展和其他工作开展存在冲突;

(4)、各村卫生所对药品三统一政策掌握不够熟悉。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消极应付和等待观望心理,“三统一”报送计划量偏少。

(5)药品三统一政策宣传不到位。个别村卫生室未严格执行三统一政策,宣传公示三统一药品种类及价格不到位,未能全面及时宣传相关政策,未使老百姓享受“三统一”带来的实惠。

4、整改方案

(1)提高认识,加快推进基本药物“三统一”工作。我院将继续加强全镇医务人员药品三统一培训工作,使全院职工及各村卫生室人员高度认识基本药物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执行国家医改政策的自觉性,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的贯彻实施,合理用药,提高使用率,切实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

(2)明确目标,提高基本药物配送使用率。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是政府目标责任的重要内容,全院职工及各村卫生室要熟练掌握及公布基本药物的种类及价格,让老百姓真正认识到医改的优惠政策,熟悉用药原则,规范处方书写,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率。

(3)加强药品配送工作,规范门诊日志,加强药房管理。各村卫生室要及时向我院上报三统一药品采购计划,并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加强药房管理,保证药品摆放整齐,杜绝脏、乱、差现象,及时清除过期药品,保证医疗安全。

以上情况已反映给了区三统一办公室和配送企业。希望能够尽快做出解决方案。

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情况

自2009年省卫生厅下达《陕西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到现在的三年中我镇卫生院在市卫生局、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认真贯彻落实《商洛市商州区基本公共

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方案》以及卫生局各类文件精神,加强内部管理,严抓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充分调动全院职工和各村卫生所负责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较好效果。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落实情况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要求,我镇卫生院积极开展会议研究,将各大服务项目分配到人,每个项目由专人负责此项目工作的开展,积极组织各村村卫生室负责人培训学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工作方法,使此项工作能够积极、顺利的开展。

2、公共卫生资金使用情况

为了使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上级部门拨付专项资金对此项工作进行支持好推动,我们严格按照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资金的兑付和使用。根据工作要求我们将工作进行量化,对个项目工作内容进行划分,定期考核,根据考核量化结果和工作完成情况给予公卫资金的兑付使用,并对工作完成情况较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完成情况较差的给予已经的处罚。

3、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成效

根据《陕西省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区卫生局统一部署下,我院积极组织部署,迅速开展工作。经过镇镇府、卫生院全院职工、各村卫生室负责人的共同努力是我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争取领导重视,搞好综合协调。为迅速落实建档工作,我院多次向镇政府进行协调与沟通,得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分管领导亲自组织

召开协调会,亲自安排部署,每个辖区都安排专人负责协助此项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公共卫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我院专门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整个镇公共卫生工作组织领导,制定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进行此项工作的开展。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为提高我辖区此项工作的积极开展,我们对个村卫生所负责人定期进行培训,卫生院组织团队下乡宣传。

四、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我们积极组织各村负责人进行培训学习,使其掌握共工作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和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我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截止目前,我院共为我镇居民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纸质档案7015份,电子档案7015份;共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600余人,并对其进行全部免费体检,建档;共登记管理并提供随访高血压患者为441人,管理并提供随访的糖尿病患者为120余人;共登记管理重型精神病患者19余人次;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共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和健康咨询活动30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1950余份,更换宣传栏内容30次。预防接种和传染病管理工作进展顺利,适龄儿童度能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无一列传染病发生

在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我们也存在如下困难:

(一)、人才缺乏,全科医师人员不足,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进度。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降低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三)、居民基本卫生服务认识存有距离,上门服务和随访主动配合存

在一定困难。

在卫生局和上级各部门的督促和指导下,我院全部员工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积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的创新思维精心组织力争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三、综合改革方面

自我省实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以来,我市严格按照省卫生厅文件精神执行,按照我市实际,市、区卫生局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在市、区卫生局、市、区医改办的指导下,我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工作狠抓落实,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市、区要求的各项任务,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机制。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原则,提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思想认识 按照市、区统一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性改变,加快建立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体制。加强人员配备,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我院预设编制13人,目前在编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占在编人员的75%,工勤人员3人,占在编人员的25%;管理人员0人。

(二)按照鼓励竞争、优化结构的要求,切实抓好设岗和竞聘的组织工作。根据相关人事政策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卫生院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和单位实际制定设岗方案,卫生院细化方案、按照核准的基本程序进行岗位设置;明确竞聘人员范围、确认竞聘人员资格、按时组织竞聘上岗工作。在岗位设置方面,遵循了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留有余地的原则,做

到岗位机构优化、充分体现竞争。

(三)按照建立激励性的分配机制的要求,做好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实施工作。绩效考核实行“双考核、双挂钩”,即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对基层机构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拨付挂钩。基层机构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人员竞聘上岗挂钩。实行工作任务和工资收入同步进行制度,酬劳的发放按照出勤情况和工作完成情况挂钩。

(四)、为确保我镇工作的开展,我镇组织我单位人员到附近兄弟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向工作开展较好的单位学习们借鉴经验,派出一名人员参加“万名医师”培训,确保镇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为实现乡村一体化制度,根据市、区卫生局的安排和部署,我镇定期邀请上级医院工作人员来我镇卫生院进行坐诊和考察,解决疑难问题,对个村卫生所进行业务知识指导和培训,坚强我镇医疗服务质量,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六)、为了能使各项工作能够得到积极顺利的开展,我们将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联系在一起,我们对职工的出勤情况和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量化分解,并实行量化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对职工进行绩效发放。

(七)、为确保村级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我们定期组织村医学习和培训,及时传达上级部门的各项政策制度,及时落实上级补助经费,在补助经费兑付使对其进行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和工作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惩处。

通过市、区卫生局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镇在三年的医改工作中取得立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的各种缺点和不足,还需要进

一步的提高和改进;同时还希望上级部门能够继续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指导,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学习,努力开展业务,让上级部门放心,使辖区群众安心。

商州区XXXX卫生院

2012年4月10日

XXXX卫生院医改“回头看”工

作自查报告

商州区XXXX卫生院

商州区

2.基层医改典型案例 篇二

关键词:基层,医改,医疗

基层新一轮医改的钟声响彻祖国大地、五岳山川,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它缓解了广大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局面, 而且参保人报销医药费比例逐年增高, 现在大病有救助, 慢病有保障, 使全国广大老百姓饱尝基层医改的丰硕成果。

但基层医改不应只限于解决医药费报销的问题, 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基层老百姓就医条件、就医环境、就医平等等方面, 达到患病能及时医治, 医治后能有效果, 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 能在基层医院医治的疾病, 就不到县、市级医院, 这样既能缓解基层老百姓不必要的交通支付, 又能缓解陪护及经济压力, 还能把疾病消灭在初始阶段。

当前为改变基层医疗机构“以药补医”、促进基层医务人员合理用药、降低病患药费支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全面严格推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以下简称《目录》) 。因基层医疗机构被限制购进《目录》以外药品, 部分基层医院在临床诊疗活动中确实需要的药物不能进入基层医院, 患者为求疗效只能自行购买。还有些药品适应一些复合性疾病的需要, 且效优价廉, 但被区县医保部门以控制医保经费为由而限制在某些疾病才能使用, 否则就不予报销, 而剔除费用还需医生买单。这些都为基层医生在选择救治患者药品上设置了门槛,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生的诊疗活动。这种捆绑式的医疗在当今基层医院已成为医生的一种忧虑, 限制医生潜能的发挥, 只能“照本宣科, 照葫芦画瓢”。长期下去, 不但会造成基层医院诊疗水平下降, 而且最终影响到基层老百姓所享有的健康保障质量。

笔者长期在基层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 深知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不易, 也亲历了多数基层医生在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的情况下, 不断探索、努力奋斗、勇于进取、敢于创新、治病为民的高尚品德, 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诊治疾病的经验, 这都要归于医生选择药品的力度和宽度。现如今被限制在《目录》的框框内, 这给基层医生带来了新的挑战, 这样的现实不能逾越。笔者认为, 从国家层面及地方医保部门在严格控制医保经费的总前提下, 不控制药品种类, 不控制药品应用范围, 只针对抗生素及高档滋补药品进行限制。这样既可以避免当前医改以来老百姓认为的医院“药不齐、药不好, 医不好病”, 患病就往县、市医院跑, 造成县、市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基层医改不但要使老百姓看得起病, 而且要解决看病便捷的问题, 如果以限制药品来限制医保经费开支, 老百姓就不能在基层医院报销他们所需的药品, 就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平等医疗及药品, 将有大量患者离镇级开医院转而到区县、市级医院就诊, 缓解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将走回头路。

3.再造基层医疗组织是医改关键 篇三

先看2011年中国卫生部的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总就诊人次62.7亿人次,其中去医院的就诊人次为22.6亿人次。也就是说,中国有近40%的医疗需求是在医院满足。不过,这个数据可能没有包含中国各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数据,而这类组织通常被视为基层医疗机构。

事实上,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有许多而且是占地几千平方米、科别齐全的小型医院,他们基本上都享受政府补贴。如果这类医院的数据没有包含,那么去医院满足医疗需求的人,较之去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应该有更高的占比。

更糟糕的是,据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大医院的医疗临床专家观察,去医院治疗的患者有80%并非一定要去医院,特别是常见病、慢性病等。这些患者应该在基层医疗机构治疗和进行健康管理。

但现在的事实是,这类患者不仅去了医院,而且还住院。中国人民解放军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许樟荣在今年4月29日的两条微博披露的情况很有典型意义:“到某地级市的三甲医院查房和讲课,该院内分泌糖尿病专科有120张病床。各地医院都在扩大糖尿病床位,在重点专科评审时,第一条就是床位规模,这是不对的,随着糖尿病管理的规范到位,应该是越来越少的患者需要住院。大部分患者应该在门诊或者社区得到处理。真正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也不一定入住糖尿病内分泌专科。”

如果在医院就诊患者的始终过高占比,患者都拥挤到医院,必然导致人们常说的看病难,也引发了几乎所有的医改问题。这块硬币有两面:一面是稀缺资源的挥霍浪费,一面是医疗服务供给的制度性短缺,永远没有足够的医生满足需求。

本来稀缺的医生资源被不经济耗费,当然更显稀缺,医患供求关系更加紧张。看病难形成的医疗服务卖方市场,必然导致过度治疗和看病贵,大小医院普遍在医保支付中寻租,政府财政和个人负担将更加不堪,将如破产的希腊等欧洲国家那样不可持续。

显然,中国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组织实施各级医疗能力建设时,医改应更关注基层医疗组织的能力建设问题。因为这个组织如果满足了全社会80%的医疗需求,将目前不该拥挤在医院的医疗需求转移出去,理论上,医改的大部分问题都将烟消云散。

4.基层医改典型案例 篇四

十八大提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随着医改的深入,基层医改已经成为医改的攻坚对象。我国在基层医改方面做了较大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际上,由于相关制度不够周密、有漏洞,且预见性不强,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阻障了基层医改的进展。因此,为了让医改顺利推进,首先需要堵漏洞,清障碍,完善相关制度。

这些制度上的漏洞与并发症,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药占比”实用性不强

“药占比”原本是为减少不合理用药而设计的,为此国家还匹配出台了“基本药物制度”,并规定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等。但在许多基层医院,虽然药品的使用总量并未减少,却因检查费、治疗费、服务费的增加,让“药占比”顺利达标。

二、“一卡通”等电子信息系统,封闭信息,捆绑患者。

医院实行“一卡通”等电子信息系统,看似简化看病流程,但是有部分医院利用电子信息的封闭性截留病人,使医院获利。在具体操作时,医院仅告知患者诊断结果,而不让患者了解诊断依据等资料。患者须持“一卡通”到药房取药结算后,方才知道所购药品的名称及用法。此外,因目前各医院间尚未实行信息共享,患者若到其他医院就诊,就必须重新检查治疗。

三、新农合监管乏力。

由于目前许多县级新农合监督无力,导致并造成虚假新农合住院成为家常便饭。如豫北50万人口的农业县,其新农合办只有8人,仅为新农合报销一事便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法下基层对新农合进行监管,以致许多新农合资金未能起到本能作用。

四、“乱检查、乱治疗、乱收费”治理无法可依。

虽然各地都出台了一些政策来治理“乱检查、乱治疗、乱收费”,如,严格实行绩效考核、实行临床路径等,但这些大都仅通过罚款和对管理者的行政处罚了事,而未能从根本上治理。至今,我国尚无针对“乱检查、乱治疗、乱收费”的相应法律法规,严重阻碍着医改的进程。

五、住院及出院缺乏明确的可行性标准。据悉,某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管理考核方案中,将住院门诊人均消费作为“十大指标”的重要指标,其目的是降低病人医疗支出。但在实际考核中发现,一些医院人均住院消费与上年比减少了16%,而住院量却增加了21%,医院总收入增加14.8%。在这种情况中常有医院采取诱导甚至是欺骗病人住院,又提前让病人出院的手段,加大了床位使用率,却忽视了治愈率。

六、“社会满意度”来源不正确,缺乏公信力。

目前,许多基层医院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完成顶层设计的 “社会满意度”考核目标,采取自评、院内评定和拉关系评定等办法来进行评定。如个别医院让护士在住院和出院病人床头,让病人当面填写满意度调查表,稍懂用意的人都知道在“满意”项目上打“√”号;也有医院让关系密切的社会机构团体“赞助”评价;或动员职工亲属朋友在网上“支持”等。但这种操作模式根本无法显示出真正的社会满意度,即使医院以此胜出,深知其究的老百姓也不会将其作为首选医院,仍会涌向真正优秀的医院就诊。

七、管理机制运营体制不健全。

目前,按照要求,基层地方政府主要领导需对医改负责,但具体工作大多仍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操办,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与财政、人事、社保、乡镇政府等部门并非上下级关系。

由于缺乏固定的、有决策力的、有决定性调控管理能力的领导组织,使得各部门间对新农合有关事宜的沟通与协调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人寿保险作为新农合运转的重要环节,它的性质与新农合有本质区别,矛盾明显。一定程度上,它在使用市场手段控制新农合资金的设计作用,不能使新农合达到医改设计目的。另外,作为基层医改的具体操作者,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也难以下狠心像切除毒瘤一样在自身动刀,整治影响自身发展的问题。

5.基层医改典型案例 篇五

来源:中工网 2011年06月21日07:44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2009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同时,从优先保障基层用药的安全有效和方便可及、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出发,稳步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这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大战略性举措,也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医改实施以来,安徽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坚持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为突破口,统筹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2010年底,国务院医改办组织专家对安徽医改进行评估,认为安徽医改“为全国医改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全国其他省区市学习借鉴”。

一、安徽医改的整体设计

2009年11月,安徽省选择32个县(市、区)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了“一主、三辅、五配套”等9个政策性文件,形成了相互支撑、较为完整的改革试点方案和政策体系。2010年9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全省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1.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公益性管理体制。坚持公益性方向,将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的差额由政府给予合理补助。科学核定人员编制,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编制不跟人走,只是作为聘用人员和核定收支确定补助的重要依据。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性用人机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负责人,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核定竞聘人员资格,进行全员竞争上岗,做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定期考核,优胜劣汰,妥善安置落聘人员,确保社会稳定。

3.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性分配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对医务人员,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实施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个人收入挂钩。同时,保障医务人员合理收入在改革后普遍有所提高。

4.推进药品制度改革,建立规范性采购机制。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省统一集中招标采购,实行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财政支付,全程监控。这是药品采购制度的重大变革。

5.推进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科学长效性机制。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保障基层机构正常运行。同时,发挥医保支付的重要作用,建立多渠道补偿机制,财政部门根据改革的需要,及时调整支出结构,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所需资金。

6.推进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改革,建立持续性发展机制。实施乡村联动,将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纳入改革范畴,由乡镇卫生院对其设置、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等进行统一管理,村卫生室的法律责任独立、财务核算独立。政府对其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药品零差率销售给予补助,并按行政村户籍人口每1200人每年补助每个村卫生室8000元,补助资金由省财政统一安排到县,再由县落实到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依据内部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配。

上述各项改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管理体制改革是基本前提,人事制度改革是关键环节,分配制度改革是动力机制,药物制度改革是重要目标,保障制度改革是必要条件,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改革是确保基层三级医疗网络“网底”不破的重要基础。

二、安徽医改的成效

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提前一年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基层群众和医务人员满意度达到90%,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1.公益性管理体制全面确立,新机制顺利转轨运行。改革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被全部纳入政府编制管理和财政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定位更加明确,保基本的任务更加清晰,服务的重心开始逐步转移到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上来。过去卫生院超范围执业、超服务能力接诊的现象基本消除,特别是大处方、乱检查的现象从源头上得到了遏制,群众就医负担得以减轻。

2.药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广大群众得到了明显实惠。自2010年1月1日起,安徽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全部实行了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50%左右,惠及全省6800多万城乡居民。据统计,到2010年9月,安徽乡镇卫生院呈现“五降一升”的态势,与上年同期相比,次均门诊费下降13.6%,次均门诊药品费下降22%,次均住院费下降13.7%,次均住院药品费下降20%,住院人数下降30%,1-6月门诊人次上升21.3%。

3.初步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医务人员结构显著优化。按照新的用人机制,完成了核编定岗、竞争上岗、分流安置等工作,公开选拔了乡镇卫生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充实了一万多名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医务人员结构得到优化,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上升到87.2%以上,具有初级职称的占90.8%,比改革前提高了11.1个百分点,其中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占21.2%,分流人员达2.1万多人,其中大多是无资格、无职称、长期在编不在岗人员,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

4.分配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医务人员积极性得到保护。全面完成了任务核定工作,制定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护、技、公共卫生、后勤服务等岗位绩效考核细则,初步建立了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两级绩效考核制度。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正在实施。根据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医务人员平均工资较改革前增加了500元左右。

5.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全省完成了收支核定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账户全部取消,收支全部纳入国库支付中心集中管理,财政按月预拨经费,保证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改革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人员经费、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等及时到位。其中,试点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补助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平均上升25.7%。

三、制度创新下的安徽医改贡献分析

由于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以药补医机制导致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淡化,引发了大处方、滥用抗生素、过度治疗、不合理检查等不规范诊疗行为,加重了群众负担,造成医患关系紧张。许多地方甚至将医疗卫生推向市场,导致医疗卫生机构逐利现象严重,医院成了追求营利的企业,医生成了推销药品的商人,药品成了赚钱的工具。安徽医改在理论创新上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改革的方向,二是运行的效率,三是财政的投入,即重新构建成一个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以药补医机制下的营利企业回归到公益性的定位,使医务人员由过去的“药商”回归到看病、防病的角色,使药品由赚钱的工具回归到治病的功能。

1.回归“公益性”的制度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花钱重塑体制,将过去由市场主导的医疗机构重新转换为政府举办。对过去以租赁、转让、承包等形式经营的医疗卫生机构,由地方政府统一收回,统一管理,政府履行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卫生的职责。二是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政府在每个乡镇举办一所卫生院,在每个社区举办一所卫生服务中心,而且在较大的行政村建立由政府支持的卫生室,从而形成县、乡、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的政府支持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将公共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免费提供。例如,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预防预控,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等。通过公益性的制度安排,实现了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形成了保基本、广覆盖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调动“积极性”的制度创新。为防止在“公益性”回归后出现新的“大锅饭”现象,安徽省在医改政策上出台了联动配套的制度,即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安排上,因事设岗、竞聘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对不符合上岗的人员,实行分流安置,形成能进能出、激励有效、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解决了人浮于事的现象,优化了人力资源的配置。在分配制度上,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双考核”、“双挂钩”。通过绩效考核,确定财政补助水平,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充分反映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反映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体现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拉开分配档次,形成奖勤罚懒、优质优价的分配导向机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在管理、人事、考核分配等方面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了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活力。

3.保障“可持续”的制度落实。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后,原有的“以药养医”的机制退出了,必须建立新的稳定的投入补偿机制,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由财政予以保障。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责无旁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其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都由政府保障,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以切实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营和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目标,严格界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合理确定诊疗路线,科学选择适用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把投入保障经费控制在财力承受范围内。

4.满足“多样化”的制度许可。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廉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满足群众医疗卫生服务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在“保基本、广覆盖”的基础上,对基本需求以外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予以满足。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能够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起着平抑和稳定药品价格、诊疗服务价格的作用;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作为补充力量,可以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同时,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发展,与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关系,促进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四、安徽医改的借鉴意义

安徽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在构建新体制、建设新机制、管理新模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上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认为“安徽医改最大的成功不仅仅是靠投钱,而是完全通过创新制度设计,发挥制度优势,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她认为安徽医改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复制并在全国各地推广,为深化全国医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坚持政府主导,着手“保基本”。安徽这次新医改是一次以政府为主导、以广大群众利益为导向的制度变革,是去“市场化”和“公益性”的回归。安徽医改实践的借鉴意义在于:一是必须坚持公共产品性质的医改目标。保障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基本医疗服务应该是安全、廉价、方便、可及的,是群众能够承受得起的,因而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不能以市场化为导向,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医改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二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改革。医疗卫生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仅仅通过市场提供医疗服务,就难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因此,必须由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在政府主导下推进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改革。三是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制度创新不仅要求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而且要求制度转型平稳顺利,不引发社会震荡。要建立高效的协作推进机制、严密的督查工作机制,形成强大合力,顺利推进医改,确保各项医改任务落实。同时要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保持稳定。

2.加大财政投入,着眼“强基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薄弱环节。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70%以上的人口在基层,而这些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因此,加强基层基础特别是农村基础医疗卫生建设非常重要。安徽医改经验表明,加强基础建设,政府要舍得花钱,加大硬件投入。为此,安徽提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要求,规定每个乡镇、每个社区必须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各级财政共同分担。基层医改实施以来,仅省级财政就投入9.2亿元。在抓好硬件投入的同时,十分重视软件建设,在人员配备、人才培养特别是基层全科医生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

3.推进综合改革,着力“建机制”。再好的体制和制度,如果没有好的动力机制作保障,都将难以为继。安徽医改模式为我们提供的是新体制与新机制联动的制度安排,是一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保障制度,其中最核心的机制体现在如何维护公共医疗的公益性,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保障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可持续。安徽医改在建立公益性体制的框架下,实施了政府补偿机制,解决了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的可持续保障问题;实施了全员竞岗的灵活用人机制,解决了优胜劣汰、能上能下问题;实施了绩效考核的分配机制,解决了多劳多得、优质优价和防止“大锅饭”问题;实施了药品全省统一招标机制,取消药品加成,防止“医药合谋”腐败滋生问题。这些机制相互联系,共同维护新建的公益性体制,为医改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构建了一个科学制度体系。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办公室副主任、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6.基层医改典型案例 篇六

关于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

改革工作的情况汇报

新医改方案出台后,我市按照山东省、青岛市医改方案要求,围绕‚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理顺医改思路,落实医改工作措施,并以我市2006年探索推进的‚市镇村纵向一体化管理运行模式‛为基础,积极探索推进我市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改革工作。

一、背景

我市共有人口83.4万,其中农业人口65.15万,镇卫生院16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处、社区卫生服务站1处和525处村卫生室。前些年,受政策、体制等影响,我市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现象较为严重,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发展举步维艰。‚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时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热点问题之一。

——管理体制不顺。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以块为主‛,各镇负责所辖卫生院的人、财、物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行业监管和业务指导,导致镇卫生院管理松散、经营理念落后。同时,镇卫生院虽然承担着公共卫生职能,但由于受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经济取向的影响,政府对镇卫生院实行了财政‚断奶‛政策,镇卫生院由公益性转向了逐利性,加重了群众的就医负担。

——经费投入不足。前几年,市、镇两级财政对镇卫生院的投入仅占业务总收入的2.6%(包括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导致镇卫生院无力改善办院条件,生存发展比较困难;另一方面,镇卫生院职工的工资和保险难以解决,造成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影响了服务质量,造成了医患关系不和谐。

——专业人才不多。一方面由于镇卫生院待遇低、条件差,人才流失严重,部分镇卫生院人员转岗、混岗现象严重,群众就诊的安全感不强。另一方面,由于专业人才匮乏,现有的技术人员因无相关专 业人员替代工作从而多年无法到进行进修或到上级部门进行业务培训,专业技术水平多年得不到提高。

——以药养医现象突出。2007年以前,我市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市区一样,都自行采购,但执行的是国家发改委指导价。由于乡镇卫生院没有其他业务收入,大型医疗服务基本不能开展,主要靠药品收入,全国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高达70-80%,药品从进货到零售过程普遍顺加65%以上,以药养医现象突出。

——医疗质量不高。由于医疗设备的落后和专业人才的匮乏,加上自身缺乏运转有效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机制,即使群众前去就诊,部分卫生院也没有能力进行诊治,既给群众就医带来了不便,又制约了镇卫生院自身发展。

——保障水平较低。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及报销比例较低,且严格实行属地化就医和市内转诊审批制度,报销程序繁琐,再加上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各自为政,药品供应渠道混乱、药价虚高、质量无保障,农民看病贵问题严重,群众意见较大。

——医疗安全堪忧。改革前,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安全管理不到位,服务规范制度不健全,尤其是处于农村三级网络‚网底‛的村卫生室长期存在用药不合理,抗生素、激素类等药物应用不规范现象,医疗事故争议时有发生,农民群众无法得到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主要举措

针对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低这两个问题,我市在2006年开展了以建立政府长效投入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及药品供应体系等为抓手的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起了‚市、镇、村纵向管理一体化运行模式‛,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减轻基层群众就医负担方面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

(一)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

我市以镇卫生院上划为突破口,理顺了基层卫生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市级财政投入长效机制,使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通过进行标准化 建设,发生‚脱胎换骨‛的质变,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提供了可靠保证。对镇卫生院职工实行50%差额工资补助等长效财政投入机制的建立也切断了镇村医疗机构的趋利主义倾向,使其管理观念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逐步转变到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上来。

(二)创新各项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内涵建设

政府长效投入机制的建立夯实了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基础,在新投入机制建立之后,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此,我市从实际出发,探索建立了市、镇、村纵向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并同时相应配套建立了包括一体化组织管理机制、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医疗质量控制管理机制、医药费用控制机制和医疗机构监管机制等在内的五项体制机制。实践证明,市镇村纵向一体化和相应的五项配套机制是一种能够短、平、快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机制,保证政令畅通、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具有规范高效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三)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体系,力促公共卫生均等化目标实现

通过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的建立,使全市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的完善和加强。同时我市还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增强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依托一体化管理,我市公共卫生各项健康教育、慢病干预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三级服务网络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特别是村卫生室这一服务网络的网底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这一体系的建立在今年手足口病疫情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我们对全市参合农民定点就医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村卫生室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结报,促进了新农合与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良性互动和共同推进。全市农民群众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后,药价整体下降30%以上,镇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由原来的50%提高到 70%,市级医院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同时设计开发了‚胶南市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参合信息、住院信息、报销信息等方面的网络化管理,提高信息化程度和监管力度。

(五)不断完善药品集中竞价采购和统一配送管理制度,最大程度的让利于民

药品集中竞价采购和统一配送管理制度就是经医疗专家讨论确定在乡镇卫生院使用的药品品种(包括限制药品剂型、药品规格和药品产地等内容),通过集中竞价的方式,确定同规格、同剂型的进货价格,价格在低于国家发改委指导价40%的基础上,进行招标采购。同时严格限制新药、特药、贵重药品的使用范围,减少临床用药的杂乱想象,规范合理用药范围,严格控制药品费用比例,并实行单病种总费用控制和住院治疗总费用控制线制度,从而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

严格控制使用CT等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检查,严格执行《青岛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如确需使用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检查或《基本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时,患者或患者家属要知情同意并签字。定点医院参合农民住院治疗中使用范围外药品的比例不得超过住院药品总额的15%,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就医费用。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2008年底,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从原来的72%降低到46%,达到了2-3级医院的水平,在全国是最低的。

(六)建立新型城乡人才帮扶模式,提升农村卫生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①建立镇卫生院业务骨干轮训制度,对镇卫生院现有专业人员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计划,每年选派40人到市直医院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培训;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的培训由镇卫生院负责。②实行市直医院卫生技术人员分批、分期下乡带教活动或到基层任职,通过传帮带提高基层技术水平。③建立镇卫生院身份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每年考录30名本科毕业生到镇卫生院,前3年由卫生人才分市场实行人事代理,按所学专业确定基层工作单位并签定合同,到市直医院进行培训,培训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市财政承担,3年后经考核合格回到原签定单位工作,不合格者退回卫生人才分市场。④建立乡村医生定期培训制度,使全市乡村医生的培训率达100%,每 年集中培训天数达15天以上,全面提升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同时,为避免因人才培养给市直医院造成负担,市财政专门建立了人才培养基金,对于每年考录的镇卫生院身份的住院医师,其培养费用及培训期间的工资、投保等全部由市财政承担。

三年多来的实践结果表明,这一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建立,使‚冻结‛多年的基层卫生和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渐渐‚消融‛,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形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高,取得了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得形象的多赢效果,也符合新医改方案的精神。

三、下步工作措施及建议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在继续巩固新农合参合率100%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的参保率,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进一步规范基金监管和使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范机制,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

(二)积极推行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制度。一是继续加大对镇卫生院人员工资补助比例,差额补助由现在的50%提高到90%;二是提高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由现有的100元提高到300元;三是按照‚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投入确保不低于15元‛的标准要求,在加大对村医考核基础上给予重点扶持,确保乡村医生每年不低于8000元的工资保障水平,并积极探索实施乡村医生养老保险管理制度;四是要进一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五是完善农村药品监管网络,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健全药品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保证群众使用基本药物的安全。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完善对口帮扶、人才培养以及质量控制制度,加大绩效考核和定期交叉评估考核力度,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效能。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要加大村卫生室改造建设力度,实现全市标准化村卫生室服务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探索使乡村医生 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持证上岗的管理机制,推行镇卫生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大农村卫生人才储备。进一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同我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活力。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扎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山东省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县‛工作,落实健康教育、免疫规划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政策。进一步加强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控制、卫生监督、精神卫生、妇幼卫生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

(五)推进居民健康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将居民健康服务信息化系统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以及市直综合性医院HIS管理系统进行整合,打造全市统一的卫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群众看病就医、住院报销、健康档案的‚一卡通‛,方便了群众就医的同时,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透明度,监管也更加便捷。很好地解决了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程序繁杂、信息录入准确性差以及易操作性和实用性差的缺点,在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使我市的居民健康档案从“静态”变为“动态”,由“死档”变为“活档”。

总之,我市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以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一切从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出发,不断加大对医改工作的投入和扶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推动我市医改工作顺利开展,确保我市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

7.基层医改典型案例 篇七

(一)预算管理不完善

很多基层医院都未将预算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来抓,认为预算只是按照上级监管机构的要求编制预算报表而已,至于预算执行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使得预算管理沦为形式。基层医院编制预算报表的过程也存在很多问题,基本上是以上年的实际财务状况为基础进行简单的数据调整而已,完全没有考虑到医院各科室的发展情况、病人数量、医疗设备技术水平、整体发展战略、医疗行业发展环境等,导致编制的预算与医院运营实际严重脱节;另外,医院的财务人员没有很强的预算管理意识,再到监管都没有明确的规划,导致预算管理完全成为医院的门面工作。

(二)成本费用管理不科学

(1)药品支出成本控制方面。我国暂时还处于“以药养医”的阶段,因此药品收入是医院获得运营资金的重要手段。虽然国家对医院用药的价格实施了严格的控制,各省都实行了药品集中招标与采购制度,保证省内所有公立医院采购的药品价格是相同的,但部分药品的带金销售模式导致有些医生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乱开处方,增加药品的用量,大大加重了患者的医疗支出负担,也就产生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看病贵”问题。

虽然国家实施了医保政策,但除了国家医保甲类药品之外,其它药品患者还是需要支付大部分费用的,由于非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往往价格更高,能够为医生带来更大的利润,因此部分医生会在处方中开出大量的非医保目录药品;另外,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医院的各项检查费用也不断提高,加上医院本身的管理费用一直居高不下,导致患者入院诊疗的总费用逐年升高。这显然违背了国家大力发展公立医疗事业想要降低患者诊疗费用的初衷,使患者由社会公共医疗事业的服务对象沦为了获利的对象。

(2)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一是管理流程不合理。首先,没有做好固定资产需求管理,未结合医院的医疗与发展需求制定固定资产建设与采购计划,导致很多急需的设施与设备无法到位,其次,购买大型医疗设备之前,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导致购买的价格远远超出设备的市场价值;最后,固定资产下发到各科室之后,并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导致医院并不知道各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二是清查不科学。当前基层医院的清查都是非常简单的,只是由各科室将当前管理的固定资产数量与状态汇总报到医院财务科即可,财务科并不会对这些数据进行任何形式的核对,而是直接将各科室的报表直接汇总为医院的固定资产清查表,这无疑使得医院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

(三)财务风险管理不全面

(1)医院负责人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基层医院的负责人并没有很强的风险管理意识,因此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控工作做得很少,即使医院已经识别出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只能接受其为医院带来的经济与声誉损失。

(2)财务决策过程不完善。当前基层医院制定财务决策的过程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是财务科、设备科以及主管财务的副院长共同讨论决定的,而并没有对财务决策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论证,不但加大了医院所面对的财务风险,还为医院未来的发展埋下了财务隐患。

二、基层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优化

(2)决策管理方面。基层医院应完善行政管理决策制度,如果是日常性决策,那么必须由科室主任或者主管院长审批;如果是重大决策,必须由医院的管理班子共同决策,必要时还应征求基层员工的意见。此外,医院还必须做好对决策制定的监管工作,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一)完善预算管理

(1)科学的编制预算。基层医院的财务人员应做好预算编制的资料搜集与准备工作,在编制预算之前整理相关数据与信息,并确定合理的预算基数;之后,再结合医院的运营实际与发展规划计算各科目的预算数值。一旦发现编制的预算中存在问题,必须及时进行调整与修正。

(2)严格控制预算的审核与执行。财务科提交了预算方案之后,主管领导必须连同财务科主任一起分析预算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权衡预算在各科室之间的分配是否达到平衡,以此为基础给出审核意见,绝对不可以将审批作为一种形式,抹煞其对预算管理的控制作用。在预算方案得到审批之后,财务科就需要将预算目标逐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科室及工作岗位上,并要求这些预算责任主体严格执行医院的预算方案。如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责任主体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与预算数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那么就必须及时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整改,以保证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3)科学考核预算执行绩效。基层医院应结合自身的组织情况设定科学的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机制,将各科室、各岗位员工的个人收入与预算执行考核结果对接起来。实际工作中,基层医院可以针对各科室的业务特点设置针对性的预算执行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对各预算责任主体进行预算执行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员工个人绩效考核体系中。

(二)完善财务成本费用管理

首先,完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对医院的各项成本进行全面核查,合理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其次,严格控制各项费用,尤其是管理与行政费用,在保证医院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缩费用开支;最后,拓展筹资渠道,争取为医院运营筹集到更多资金,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还能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财务风险管理

(1)强化医院高管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基层医院的高管层应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将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时刻将风险管理纳入考虑范围内,并将风险管理思想贯穿于医院运营的始终。

(2)完善预算管控制度。基层医院需要提升对预算的管控力度,除了定期核查预算的执行情况之外,还要深入分析预算与实际数据产生差异的原因,如果差异是人为因素导致的,那么应要求相关人员整改工作;如果差异是因为预算编制本身存在缺陷导致的,那么就应及时调整预算方案,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3)完善医院内控机制。基层医院应完善内控机制,将财务管理作为重要的内控项目之一,除了对其实施日常性的管理之外,还应做好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业务活动的管理与控制活动。首先,进行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改造,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其次,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优化决策管理流程,保证所有项目都是经过科学的分析与论证之后,认为其具有投资与开发的意义,才制定投资决策的。

(4)强化流动资产管理。实际工作中,基层医疗机构应做好流动资产的库存与周转管理,在保证医院正常运营与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医院资金的占用与沉积情况,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降低医院运营成本。

8.基层医改典型案例 篇八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医疗机构;成本控制

在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也逐渐开始建设与发展。同时,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医改政策推行的前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能够实现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其发展中存在的成本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积极的解决措施,从而不断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体制,有效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一、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因为政府的财政投入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有重要的影响,在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实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工作中,由于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且在区域内存在资金分配模式不均的现象,这往往就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发展的积极性与生存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一些地区为了能够保证各医疗机构不出现亏损对其资金进行分配,但是往往就会形成大锅饭的局面,医护人员的积极性较差,医疗服务的质量较差。其次,有很大一部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未形成系统的成本预算编制工作。在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其建设发展中应用了“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机制。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由于财政投入不足,且相关的工作人员与领导的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甚至在一些医院,其财务系统的成本控制的工作人员是医护人员承担的,这就使得成本控制的相关数据的采集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对成本控制造成影响。最后,尚未形成明确的成本核算观念。在大多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进行成本核算往往是对其实际工作中产生的成本和费用进行管理与控制,但是尚未形成明确的成本核算观念与体系。在基层医疗卫生结构建设发展中,科学的成本控制与核算,可以提升对已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并减少消耗,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的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在其管理中重视收入,尚未认识到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的重要性,尚未在其内部构建起合理的成本核算机制,这也使得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比较薄弱,这往往也会造成铺张浪费的现象。

二、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成本预算编制工作,实现全面预算。在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中,为了能够加强成本控制工作,需要不断加强其成本预算编制工作,在其财务管理中能够推行全面预算,对其建设发展中的财务活动进行约束与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工作,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而且就目前推行的《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中的第七条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是根据其发展管理中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构成。为了能够加强其成本控制,就需要管理层认识到加强预算对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能够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发展建设计划以及各项财务活动计划,尤其是费用支出等编制合理的预算[2]。并保证制定的预算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执行,将预算应用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活动的各个项目与环节,避免其流于形式,失去约束作用,产生不必要的成本。

(二)加强医院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加强成本核算。在新医改背景下,根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中相关条例,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实现“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基本财务管理制度。因此,就可以在其财务管理时通过对某一区域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对该区域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支出、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金进行细化与规范。还要在其内部建立起完善的预算执行情况监督部门,避免出现预算执行不力的现象。同时还要建立起与之匹配的考核制度与奖惩制度。这样就可以较好的保障将成本控制管理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各个科室与岗位都进行考核与监督。这可以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能够树立起良好的成本控制意识,并在其工作中尽可能的规避与杜绝不必要的支出。

(三)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管理。在新医改背景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成本控制,需要不断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就我国目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其在成本控制管理中仍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可以通过不断加强其流动资金的管理,保证其资金周转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对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往往是承担基本的医疗服务,为了对其进行成本控制,就可以对某一地区内的相关医疗业务进行规范。例如可以要求该地区的几家公司向其提供定向的业务,这样不仅可以使其采购等业务更加简化,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也能更好的管理其成本,也能避免药品、器械等出现囤积与过期的现象,降低储备的数量,减少对资金的占用,可以将结余资金用于其他业务的发展,从而有效的降低其成本,加强成本控制。这就要求政府能够定期对基层的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产进行鉴定,并能对其财产内的相关设备进行报废批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其购置相关的仪器设备的时候,还需要参考实际需要与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避免盲目的投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

(四)加强对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首先就要求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不断提升成本控制的意识,能够认识到加强成本控制在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建设中的重要性,医院与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专业知识得到更新与发展,使其能夠学习先进的成本控制与管理的知识。在日常的资金管理中能够树立起良好的成本控制意识,并能与实际结合起来。在面对新医改背景下出现的新现象与新问题要进行积极的分析,从而能够解决遇到的成本控制问题,从而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基层卫生机构的资金管理质量与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发展。

结束语:新医改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医院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医院的资金管理、成本控制都提出了更加详细与具体的要求。在医院的资金管理中,成本控制是管理的重点与中心,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医院的发展,需要根据新医改政策的变化与医院的发展需要,及时的对成本控制工作进行改进与调整。这样才能促使医院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医院也要不断加强医院的成本控制意识与成本控制工作管理技能培训,从而不断提升医院的成本控制质量,促使医院实现其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实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特玲.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金管理问题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2,18:103-104.

9.基层医改典型案例 篇九

教学目标及要求:让学生分组选择六个案例中的一个,准备好以后上讲台讲课,以便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求:每组同学按照分工轮流上台讲课;准备充分,讲解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声音洪亮;板书规范,教态自然大方;现场打分。

案例一: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

新闻材料:

(一)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十一年回顾

(二)浙江温岭:恳谈出民主来

思考和讲解的问题:

1.请分析民主恳谈的特征

2.请谈谈民主恳谈的实践价值

3.请分析民主恳谈的理论价值(协商民主制)

4.请查找民主恳谈的存在的问题

案例二:乡镇长选举制度的创新模式

新闻资料:

(一)我国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中出现的几种创新模式

(二)新闻回放:直选乡长

(三)女书记推行基层政改10年:国内首次直选乡镇长

(四)四川:中国基层民主试验田?

思考和讲解的问题:

1.请对四种实践模式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总体分析

2.请考察乡镇长直接选举的困境

3.请谈谈公推直选中乡镇党委书记与乡镇长的的关系该怎么处理?

4.请分析乡镇长直接选举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案例三:乌坎事件

新闻资料:

(一)9·21乌坎村事件

(二)广东乌坎事件调查:维权村民曾在看守所遭虐待

(三)(三)广东省工作组进驻陆丰解决乌坎事件

(四)(四)广东乌坎事件舆情研究报告

思考和讲解的问题:

1.请分析乌坎事件的过程和村民的主要诉求

2.乌坎事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乌坎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4.以乌坎事件为例,分析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趋向及需要做的理性反思

案例四:咸安政改

新闻资料:

(一)咸安政改风雨十载

(二)宋亚平的政改人生

(三)咸安政改的“孤点”突围

思考和讲解的问题:

1.请分析咸安政改发起的原因

2.请指出咸安政改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请评价咸安政改的效果

4.请分析咸安政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案例五:新都政改

新闻资料:

(一)成都新都区:镇书记通通直选

(二)全国公推直选“第一镇”新都木兰镇新镇长:干不好就辞职

(三)新都之治:一个“体制内变革者”的路径选择

思考和讲解的问题:

1.请你概括新都政改的主要内容

2.请你分析新都政改的创新之处

3.请你评价新都政改的效果

4.请你分析新都政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案例六:睢(sui)宁新政

新闻资料:

(一)江苏睢宁新政:民众票决最差官员 刁难县委书记

(二)睢(sui)宁新政:后仇和时代的改革得失几何?

(三)江苏睢宁“征信新政”续:原规划局局长被扣30分

思考和讲解的问题:

1.请你谈谈新政为什么会在睢宁引发?

2.请你分析睢宁新政的创新之处

3.请你指出睢宁新政的不足

4.请你分析睢宁新政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书目

10.基层讲堂典型 篇十

如何让党的方针政策和最新理论成果走进百姓?如何让农民群众的种养殖科技知识不断更新?如何满足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怎样把基层大讲堂办成深入浅出、群众易懂好记的“百姓讲堂”?在武川县哈乐镇这片土地上,一场场有滋有味的大讲堂正在上演。

2012年以来,哈乐镇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基层“大讲堂”建设工作安排。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基层“大讲堂”建设工作,按照“九有”(即有稳定场所、有规范名称、有组织机构、有宣讲队伍、有管理制度、有工作计划、有经常性活动、有档案记载、有考核总结)的规范标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农牧民培训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影响面大、群众乐于参与的基层大讲堂活动。

一、武川县哈乐镇基层大讲堂建设基本情况

哈乐镇位于武川县东部25公里处。全镇辖11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总辖地面积540平方公里,地形地貌特征主要以山区为主,总人口18774人。哈乐镇于2011年在镇政府挂牌成立了“哈乐镇基层大讲堂”,目前已在各村成立“理论大讲堂”11个。2011年以来开展各类宣讲32场次,受益群众人数达到7000余人。

二、哈乐镇基层讲堂建设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新经验

按照“分层推进,点面结合”的原则,以“面向基层、服务大众、扩大覆盖、增强实效”为目的,全力推进基层讲堂建设,切实提高了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建设基层大讲堂是一项点多面广、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才能取得实效。按照要求,为加强我镇基层大讲堂建设工作的指导与协调,成立了哈乐镇基层大讲堂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牵头组织、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单位具体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合作联动机制。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总结通报讲堂建设运行情况,部署讲堂建设的任务,分析讲堂建设存在问题。二是讲堂阵地进一步完善。2011年,按照县委宣传部文件要求与部署,在讲堂设置上,以村、学校、机关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级讲堂联动体系,目前成立各类大讲堂12个。所建讲堂都有稳定场所、有规范名称、有组织机构、有宣讲队伍、有管理制度、有工作计划、有经常性活动、有档案记载、有考核总结,宣讲活动规范有序。三是讲堂内容进一步丰富。2013年,我镇安排基层大讲堂12次,这12次宣讲内容分别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有关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精神解读与宣传、农村残疾人适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户宣讲与培训、禁牧与舍饲圈养宣讲、涉农政策宣讲、法制大讲堂、动物防疫与科学养殖知识宣讲、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宣讲、计生政策与业务知识宣讲、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政策宣讲、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其中我镇把转变工作作风宣讲作为基层大讲堂的重中之重。3月份县委召开“机关作风建设年”动员会后,我镇以基层大讲堂为载体,邀请县纪检委、县作风办有关人员详细宣读中央、自治区、呼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县委十三届八次全委会议精神,武川县2013年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等文件精神。并且各村委会也以基层讲堂为载体,召集村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传达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精神。把“机关作风建设年”的核心理念融入其中,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通过有关机关作风建设文件精神的宣讲,把全镇干部的思想统一到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总体部署上来,为我镇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和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四是宣讲形式进一步创新。2013年以来,在宣讲形式上,我们针对不同宣讲主体和宣讲对象,从实际出发创新了农民讲堂、机关讲堂等丰富多彩的讲堂载体,并开展了与之相适应的各类宣讲形式,邀请党校教师、农牧局技术骨干深入各讲堂开展流动宣讲。五是宣讲队伍进一步加强。2012年以来,在宣讲队伍建设上,镇党委、政府邀请农牧局、民政局、残联、党校、社保、计生、司法等部门来镇宣讲各类与农民息息相关的政策理论。同时还邀请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专家为农民讲解种养殖技术、动物防疫等方面的东西。这些队伍的加入不断推动我镇农民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六是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推进。基层大讲堂让所有的社会单位、所有干部和老百姓都纳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并且成为学习的主体。基层大讲堂理论武装是主导,另外还有形势政策、道德文明、法律法规、科学技能、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婚姻家庭等方面丰富的内容。这说明基层大讲堂不仅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平台,而且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抓手。

二、突出特色内容,着力增强宣讲活动的吸引力

三、特色讲堂,助推产业发展

结合乡镇实际,精心策划选题,开展宣讲交流是增强基层讲堂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方法。一是开展课题调研,掌握广大干部群众的需求。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个方面,结合当前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调研选择确定宣讲的主题。二是开展备课交流和联谊活动。宣讲人员是经过各部门推荐出来的政治素质高、理论水平好、表达能力强并且具有丰富演讲经验的同志,如何贴近形势、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听众需求是开展宣讲备课交流的重点。我们不定期召开专家宣讲员座谈会、联谊会,座谈宣讲内容选题,交流经验,切实增强宣讲的针对性,提高宣讲的质量。为了提高哈乐镇基层大讲堂的吸引力,我镇每年都组织高层次、有影响的大型报告会。如:为了打造武川县种养殖大镇,我们从内蒙古农业大学聘请专家教授详细讲解肉羊养殖、马铃薯种植、动物防疫等贴近农民群众的科学知识。不断推动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我镇农牧业转型升级。为推动我镇设施农业的顺利开展,我们从内蒙古自治区食用菌协会邀请专家对我镇德胜营村民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培训,使农民群众对食用菌栽培技术有了一定了解,这必将推动我镇今年的设施农业大步提升。

11.基层医改典型案例 篇十一

一、基层医疗市场发展现状

(一)基层医疗市场现状

2015年国办在《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指出国家医改的基本原则:“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但是基层看病贵,老百姓看病难的现象依然存在,到大型医院就医,更是一号难求,一床难求。这些现象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医疗市场的供不应求!

(二)基层诊所被边缘化

我国65 万个村卫生室110 万的村医,以平均每村1000 人计算,我国农村的110万村医,承担了全国7亿人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工作。在基层,村医是医疗服务的主体。但是由于只有20%的村医有助理医师以上的职称,其余80%的被称为“赤脚医生”,且他们只享受农民有的政策,医疗政策一律不能享受。

(三)国家引导基层医疗全面市场化

从大健康角度,国家促进分层分级实施预防和治疗,优化医疗服务;从金融角度,国家鼓励民营资本在医疗领域发挥作用;从文化角度,国家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营养先行;从中医路线出发,全面铺开中医“治未病”服务。

二、新医改形势下基层医疗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技术特色不突出

基层医生都是全科医师,技术全面,但无特色,同行之间都在同一水平线,彼此之间缺乏突出的竞争优势,处于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困境。面临同行、公立卫生院、卫生室的竞争,缺乏专科治疗特色,对重症患者和疑难杂症无法接诊治疗。另外,被西医西药洗礼多年的基层医生,无法简单能被引导到中医大健康路上。

(二)患者数量少

患者仅来源于四周乡邻。 一方面因为基层医生虽在本地有名气,但还不足以名震一方,周围同行众多,患者没理由舍近求远,慕名奔波前来;另一方面,由于基层缺少对防病保健知识的宣传,以至于患者在疾病早期无法得到治疗,等到无法正常生活或者工作的时候,往往我们又解决不了这种状况了。这样不但影响患者数量,也增加了诊断治疗的难度。

(三)医疗设备缺乏

基层医生的经济难免有限,而且也不敢贸然将积蓄投入购买齐全的医疗设备,扩大规模。就算购置了所有医院里都有的设备,也未必能吸引患者到自己这里来检查。成本高,投入产出不合理。因为规模小、水平同质化、无齐全设备辅助,使得我们收费项目单一,仅限于微薄的药品利润。

三、新医改形势下基层诊所营销模式转型策略

限制抗生素使用,限制输液,基药零差价切入基层,再加上卫生院的考核,基层诊所收入主要源于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药零差价补助和基本医疗服务收费,收入不及外出打工者的高。于此,转型势在必行!

(一)由单一的治疗向多元健康方向迈进,追求服务与治疗相结合

面对市场化的基层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基层应从现阶段的治疗业务向保健,护理,养老等服务方向迈进,多元化满足基层患者的需求,逐步提高就医率,治愈率,收费随之也提升。

(二)不断学习国家适宜技术,走特色医疗路线

医生一生的追求就是不断精湛医技。2015年十三五会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部门提出加快民间中医药的发展,总结民间技法,研发推广利用,并将其纳入国家适宜技术范畴。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精神,可以加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起全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形成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例如北京聚安堂中医康复医学研究院、北京世针联微创针法研究院等机构,已开始相继到基层推广国家适宜技术。

(三)升级经营思路,走医养结合养生路线

治病很重要,治“未病”更是大健康的趋势。2015年11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北河北村医刘桂芳的回信中说,老有所医,老有所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养事业,符合国情,政府积极支持。可见基层升级经营思路,将治疗、调理、保健三大板块紧密结合,走医养结合的经营模式势在必行。医养结合养生路线可以真正地实现综合治疗,提高疗效,增加收益。

(四)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远程诊所,形成全国连锁化集中采购平台

互联网技术在很多行业带来巨大利益,然而在医疗行业,阿里巴巴云健康却仅仅锁定在三甲以上医院的远程诊疗上,基层又一次被边缘化。但是,民间资本却在国家的支持下投入了区域性互联网诊疗,不断深入基层,不断扩大范围。因此,基层一定要根据自身专科化科室,积极参与到远程诊所合作业务中,抓住升级机遇。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大,基层诊所还可以逐步地形成连锁化的集中采购平台,这样成本降低,收益提高。

四、结束语

国家政策我们不能依靠,但是可以深入利用。因此,基层医疗转型发展,必须读懂医改中医大健康的方向,顺应趋势,未雨绸缪。首先要实行服务内容多元化,转型走中医特色医疗专科化路线;其次升级医养结合的经营模式,以满足患者的需求;最后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引进远程诊疗项目,并形成低成本集中采购平台,全面提升竞争能力,增强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任玉岭.中国医疗改革回顾与展望[J].中国市场,2014

[2]梁娟娟,李建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对策研究[J].法制与经济旬刊,2014

上一篇:高一政治教学计划免费下一篇:小学英语单词拼写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