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复习题(精选11篇)
1.现代企业管理复习题 篇一
《企业管理学》复习题(25T)
第一章 管理理论
1.西方早期管理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当时的代表性思想主要有哪些?(10分)1
2.泰罗所提出的科学管理原则包括哪几个基本方面?它对管理学的发展有何影响?(10分)2
第三章 组织
1.组织结构设计的工作任务是什么,有哪些基本原则?(10分)3
2.什么是组织文化,其构成和特性是怎样的,如何来建设组织文化?(20分)4
第四章 领导
1.结合实际说明有效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素质。(20分)5
2.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有什么区别?(10分)6
第六章 管理理论新进展
1.危机管理的意义和内容有哪些?(10分)7
2.知识管理的涵义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10分)8
第七章 企业概论
1.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是什么?(10分)9
2.企业管理有哪些基本职能?(10分)10
第八章 战略管理
1.什么是战略管理?(10分)11
2.什么是战略控制?(10分)12
第十章 市场营销管理
1、市场营销管理中的市场的含义是什么?(10分)132、简述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10分)143、相比于传统营销,网络营销有那些优势?(10分)15
第十二章 质量管理
1.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原则。(10分)16
2.简述质量管理的新七种工具。(10分)17
第十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
1.何谓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它有哪些特点?(10分)18
2.何谓人力资源管理?其基本职能有哪些?(10分)19
3.何谓绩效与绩效考核?企业如何实施绩效考核?(10分)20
4.有哪些关于职业发展的理论?请为自己设计一个职业生涯规划。(20分)21
其他
1.XX老师上课咋样?(20分)22
2.你的管理实践(案例编析)(20分)23
3.你的管理理论研究(20分)24
4.沟通案例(20分)25
5.学习本课程的收获(20分)26
2.现代企业管理复习题 篇二
中考阅读复习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才能使学生准确答题, 拿到高分呢?笔者在实践中, 采取“发现问题, 明确考点, 分项突破”的十二字方针, 突出针对性, 注重实效性, 有效提高了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和答题得分率。
第一、会诊学生, 发现问题。通过对历次语文试卷的仔细分析, 笔者发现学生阅读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文体基础知识欠缺, 常常张冠李戴。 (2) 审题不准不全, 答非所问。 (3) 扣点意识不强, 遗漏要点。 (4) 整体把握能力欠佳。 (5) 答题时脱离文章主旨和具体语境, 作架空分析。 (6) 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明、缺乏文采。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都是课外的, 多为开放性试题, 学生没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第二、深研考纲, 明确考点。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要求主要有: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 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4) 把握文章基本意思,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5)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 初步领悟文学作品内涵;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些要求, 涵盖了语文文体知识、词句理解、信息提取、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考点, 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抓住考点, 分项突破。1、文体训练, 巩固文体知识。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记叙文又可细化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叙事散文类、小说类、说理散文类) , 分别从教材中选取一两篇典范文章, 帮助学生梳理文体知识, 形成文体知识网络。如:
记叙文:
记人叙事类——杨绛《老王》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写景状物类——朱自清《春》、冯骥才《珍珠鸟》
(景、物描写+景、物特点+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叙事散文类——莫怀戚《散步》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小说类——《我的叔叔于勒》
(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探究)
说理散文类——张晓风《行道树》、冰心《谈生命》
(形象描写+特征分析+寓意理解+主旨探究)
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故宫博物院》
(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拓展延伸)
议论文——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事理论证方法)
在此基础上, 还可把常常涉及到的文体知识、答题技巧整理成册, 印制、分发给学生, 并督促学生掌握。
2、考点训练, 把握答题方法。
弄清各考点在考题中的表现形式, 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逐项进行指导和训练。指导必须到位, 方法力求具有可操作性;训练不求多, 只求实效。
比如, 整体把握文意, 可加强速读训练。浏览文章后, 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等。养成读后眼离文章, 用脑回顾、梳理、概括等整体把握的习惯。
又比如,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可通过抓关键语句、扣具体语境、结合文章主旨、联系修辞手法和看文中的位置来理解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再比如, 归纳提炼要点, 可用找出文中能表达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核心语句的摘抄法;可用选取文中关键词语形成概括句的摘要法;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归纳法。
3、审题训练, 明确答题要求。
考试中由于时间有限, 有的学生因急于答题而忽略了审题这一重要环节, 白白丢掉了不少分。因此审题训练尤为重要。
那么, 怎样审题呢?要咬文嚼字, 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者意图;看有几个要求;根据分值推出有几个答题要点;在文中哪些区域去找寻或归纳答案;答题时是用原文或是用自己的话;是归纳概括或是具体描绘。这些方面在题目中都有暗示或明确指出了的。
通过训练, 要使学生明白:题干显示了命题意图, 提示了答题范围, 规定了答题角度, 提供了答题思路, 隐含了答题信息, 体现了答题规律。
4、语言训练, 规范答题表述。
现代文阅读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一般是读写结合, 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直接摘抄的很少, 更多的是筛选整合信息, 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出来。
答题的语言要做到: (1) 简明、顺畅、准确; (2) 条理清晰, 尽量分点回答; (3) 表达富于美感和感染力。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复习 篇三
山东枣庄28中(277300)张建伟 褚夫晔
一、考情分析
纵观近五年的高考命题,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对《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考查方式是固定的,即以特定的背景材料为依托来组织命题,在此背景下,寻找各种工程技术的应用落点。“起点高,落点低”是选修3命题的主要特点,即考查的都是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基本的工程技术应用,重点考查对技术应用及分析,综合性强,但难度不大。
二、考点整合
考点一、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限制性内切酶:①分布:主要分布在微生物中;②作用: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③作用特点:专一性(特异性);④作用结果:产生黏性末端。
(2)DNA连接酶的作用:连接磷酸和五碳糖,形成磷酸二酯键。
(3)载体:①作用: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②常用的载体:质粒、动植物病毒等。质粒是存在于细菌、酵母菌细胞质内的小型环状DNA。
2.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①从自然界已有物种中直接分离基因;②人工合成基因:a.反转录法:mRNA→单链DNA→双链DNA;b.化学合成:氨基酸序列→核苷酸序列→人工合成。
(2)构建表达载体
(3)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借鉴细菌或病毒侵染细胞的途径,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是否可以稳定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只有通过检测与鉴定才能知道,所以这一步是检查基因工程是否做成功的一步。
3.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比较
考点二、细胞工程
1.植物组织培养
(1)脱分化和再分化的比较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无论是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还是再分化形成新的植株,这些过程中细胞增殖的方式均为有丝分裂。
2.植物体细胞杂交:(1)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植物体细胞融合)和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2)过程: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原生质体融合→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杂种植株。(3)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细胞壁的过程利用了酶的专一性。(4)植物体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杂种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5)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杂种植株,而不是获得杂种细胞。(6)优点:克服了植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可以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集合于一体;可以定向的改良生物性状。
3.植物组织培养与动物细胞培养的区别
(1)相同点:①都需要人工条件下的无菌操作;②都是合成培养基(但性质和成分不同);③都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④都进行了有丝分裂,属于无性繁殖,都可称为克隆。
(2)不同点
4.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与克隆技术
原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而不是动物细胞的全能性。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克隆动物,说明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供体和受体的选择:(1)供体:一般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因为10代以内的细胞一般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保证供体细胞正常的遗传基础。(2)受体:去核的MⅡ中期的卵母细胞。①选取MⅡ中期的卵母细胞的原因:细胞大,易于操作;卵黄多,营养丰富,为发育提供充足的营养;卵细胞具备受精能力,细胞质中含有刺激融合后重组细胞进行分裂分化并形成重组胚胎的物质和条件。(3)去核的原因:保证克隆动物的遗传物质最大程度的来自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动物。
5.植物细胞融合与动物细胞融合
考点三、胚胎工程
1.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
(1)受精过程:
Ⅰ.准备阶段:①精子获能:成熟的精子需在雌性生殖道获能后才具备受精能力。②卵子的准备:动物排出的卵子一般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Ⅱ.受精阶段: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顶体反应)→精子穿越卵黄膜(精子外膜和卵黄膜融合)→雌雄原核形成(此时排出第二极体)→雌雄原核融合(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
Ⅲ.防止多精入卵的屏障:①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一道屏障;②卵黄膜封闭作用,是防止多精入卵的第二道屏障。
(2)早期胚胎发育:受精卵→卵裂期→桑椹胚→囊胚→原肠胚。
2.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
(1)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从输卵管中获取的卵子,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在体外受精;从卵巢中获取的卵母细胞,要在体外经人工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
(2)精子的采集和获能:用不同的方法采集的精子,要放入获能液中培养或用化学药物诱导,使精子获能。
(3)体外受精和胚胎的早期培养:获能的精子和培养成熟的卵子在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中完成受精过程,然后移入发育培养液中继续培养一段时间,经检查发育正常时,即可在适宜的发育阶段向受体移植(或冷冻保存)。
3.胚胎工程的三个操作流程
(1)试管动物生产流程(以培育良种牛为例,见下左图)
(2)胚胎移植的培育流程(上面右图)
4. 胚胎干细胞:(1)来源: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2)特点:①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小、核大、核仁明显、全能分化和无限增殖);②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以增殖而不分化,可以对它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遗传改造。(3)应用:①治疗人类的某些顽症;②培育移植用的人造组织器官;③研究体外细胞分化的理想材料。
4.现代企业管理复习题 篇四
一、填空题
1、不同规模、不同档次、不同规格要求的餐饮企业的厨房,其员工配备的数量是不一样的。以下因素不属于确定生产人员数量的因素是()
A 厨房生产规模的大小B 员工的技术水准C 菜点更新的快慢D 厨房的设备和布局。
2、国外餐饮企业一般以()餐位配备一名厨房生产人员,其间差距主要在于经营品种的多少和风味的不同。
A 40-60B 30-50C20-40D10-303、粤菜厨房内部员工配备比例一般为:1个炉头配备()个生产人员,而其他菜系的厨房,炉灶与其他岗位人员的比例是(),点心与冷菜工种人员的比例为()
A 7,1:4,1:1B 6,1:4,1:1C6,1:3,2:1D 7,1:3,2:
14、厨师长是厨房至关重要的管理者,因此对厨师长的综合素质有严格的要求,下列各点中体现其管理能力的是()
A 有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素质B 解决问题的能力C 熟知成本核算以及控制的程序和方法。D 熟知食品营养卫生知识
5、以下不属于厨房员工激励原则的是()
A 多方指导B 自我激励C 环境气氛激励D 表扬与批评
6、对于多数员工来说,如果管理者能让普通员工实行工作轮换,增加工作任务,丰富工作内容,那么员工会对工作感到更加()。
A 疲劳B 抗拒C 要求加薪D 更感兴趣
7把员工的各项工作和工作表现用数字直接表示出来,统计数字便是评估依据,这种评估方法是()
A 比较法B 正指标法C 绝对标准法D 打分检查法
8、当员工对环境、对工作有怨愤心情时,厨房管理人员应采取恰当的方式,使员工的积郁正确的()
A 教的愿望B 学员众多C 幽默感D 相互尊敬
9、哪条不是厨房培训员要注意的培训原则
A 学习的愿望B 将来的发展过程C 培训方式D 边干边学
10、厨房员工考核是厨房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做好考核工作要具备三项基本前提。下列不属于厨房员工考核前提的选项是()
A 及时表彰先进、鼓励创新。B 确定考核基本规则C 公布、学习、确认考核规则D 适时修定、完善考核规则。
11、厨房日考核即逐日对厨房员工进行工作表现、工作质量的考察和记录,做好厨房日考核工作要具备三项基本要求。不属于厨房员工日考核要求的选项是()
A 及时确认,员工有违纪或受表扬行为当日即给予说明
B 记录详实,所有列入考核的材料,应有细节内容的记载。
C 鼓励员工积极工作之后,考察其实际情况。
D 公平公开:考核事实应向本岗位、班级公示。
12、厨房员工日考核操作方法的过程是()
A 明确规范确认公开发生记录 B 明确规范确认公开 纠正防范
C 明确规范确认公开后续管理
D 明确规范确认公开 发生记录
13、员工月考核的重点是
A 发生纪录制B 公平公开C 督导工作D 奖惩兑现
14、厨房员工年(半年)评估关键在于()
A 确定员工工作岗位B 结论要确切具体C 厨房较高层次管理岗位考评。
D 与员工联系频繁的管理岗位考评。
15、比较法是指将厨房员工进行相互比较,以确定对每个厨房员工的评价,是我们对厨房员工常用的评估方法之一。它又具有两种具体的方法,以下方法中属于比较法之一的是()
A发生记录法B 打分检查法C 硬性选择法D 硬性分配法
16、将厨房员工进行评价,其评估人员对厨房员工从最好到最差进行排队,根据厨房员工的全部表现主观地进行的,这种方法是()
A 简单排队法B 要事记录法C 硬性选择法D 硬性分配法
17、评估人员可以把厨师划分为几个等级,每个等级规定一定人数,这种方法是()
A 简单排队法B 要事记录法C 硬性选择法D 硬性分配法
18、对厨房员工进行评价,厨房管理人员不与其他工作比较直接对每位厨师作出评估。这种方法是()
A 绝对标准法B 正指标法C 比较法D 要事记录法
19、工作的好坏可以从多方面反映出来,()要求考核评估人员对厨师在几个方面的表现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评价。
A 简单排队法B 要事记录法C 硬性选择法D 正指标法
20、绝对标准法是我们对厨房员工常用的评估方法之一,它又具有一些具体的方法,以下方法中属于绝对标准法之一的是()
A 简单排队法B 要事记录法C 正指标法D硬性选择法
21、把厨师的各项工作和工作表现用数量直接表示出来,其统计数字便是评估依据,这种方法是()
A 绝对标准法B 正指标法C 比较法D 要事记录法
22、综合型餐饮企业、五星级饭店广州花园酒店把培养一支敬业乐业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为全部工作任务的着眼点,提出“员工第一”的口号,突出()思想。
二、案例分析题
1、某厨房的规模、生产品种相对稳定,每周生产任务的总时间为2240小时,问该厨
房需配备的人数是多少?
5.现代管理专题期末复习(11春) 篇五
现代管理专题是开放教育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教材采用李桂艳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管理专题》。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问答题、案例分析,可参考教材中的各种习题。
期末考试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专题一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新特点
1、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
专题二 企业再造理论
1、企业再造的定义
2、流程的定义与分类
3、企业“再造工程”的主要程序
专题三 学习型组织
1、学习型组织的定义
2、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专题四 战略联盟
期末考试不作要求。
专题五 企业信息化
1、企业的信息资源的含义及特征
2、信息化的含义
3、企业信息化的含义、作用、内容
专题六 现代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
1、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管理思想、实施、应用成功的标志
2、供应链的含义、特征
3、供应链管理的含义、内容、意义
4、准时生产制(JIT)的含义
专题七 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的含义、内容、特点、分类
2、网络营销的特点
专题八 人本管理
1、人本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2、人本管理的含义、内容
3、以人为本的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
专题九 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含义、特征、功能
2、组织文化分的层次、内容、类型
3、组织文化建设的程序、方法
4、表现国家文化差异的因素
专题十、十一期末考试不作要求。
6.现代企业管理复习题 篇六
管理主体的分类:对管理主体的分类就是对管理者和管理机构的分类(1按管理者的职责,可以分为一般管理者和管理的领导者(2按管理者所处的位置和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3按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分为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科技管理者、文教卫生管理者、军队管理者等
管理主体的地位:管理主体在管理活动的各要素中处于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以下方面(1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性质(2管理主体决定管理活动的方向(3管理主体决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管理者的涵义:管理者是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这里所说的管理者,就是指在一定组织中担负着对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决策策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责的人。管理者的职责: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他的职责必须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管理者是管理目标的主动提出者(2管理者是计划者(3管理者是组织者(4管理者是指挥者(5管理者是协调者(5管理者是人员的选拔配备者
管理者素质涵义:是指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而成的、在其管理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它具体包括如下涵义:一是管理者的素质形成于后天的社会实践;二是管理者的素质是一个多因素的组合,是禀赋、品质、知识、能力的总和;三是管理者特别是管理的领导者处于总揽全局的统帅地位,因而他应具有高于普通人的素质;四是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不同的素质,以适应不同岗位管理工作的要求;五是管理者素质有很强的时代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管理者的素质包括:(1政治素质: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马克思之一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品德素质: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是谦虚谨慎,作风民主,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
洁(3知识素质: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二是社会科学知识,三是专业知识(4业务素质:一是科学决策能力,二是知人善任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四是开拓创新能力
管理结构的设计类型:(1直线制(2职能制(3直线职能制(4矩阵制(5事业部制管理结构的设计原则:(1以目标为中心,以职能为依据的原则(2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适当的原则(4任人唯贤、择优录取的原则(5精简效能的原则
管理职能在管理中的地位:管理职能在管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1管理职能是管理劳动的具体实现形式(2管理职能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手段(3管理职能的正确行使,是管理主体按管理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
管理职能类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激励、人事、调集资源、沟通、决策、创新。管理职能分工的发展过程,归纳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由粗到细,由少到多。二是由“硬”到“软”、“软”“硬”兼施。
管理客体的内涵: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被管理对象,是指能够被一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
管理客体分类:
1、从管理组织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国家、地区、部门、企业、学校等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和事业单位。
2、从管理领域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科技等不同领域和不同产业部门
3、从管理资源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不同资源
4、从管理业务的角度看,管理客体还主要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行政等各种不同社会活动范畴
5、从管理性
质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制度和不同所有制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实体和活动领域。
管理客体的特征:(1客观性(2系统性(3规律性(4可控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特征:(1个性(2社会性:一是团体性,二是阶级性,三是交往性(3能动性:一是参与管理的能动性,二是对管理信息做出反应的能动性。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作用:(一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二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三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地位:(一从政治、经济、法律上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都是同样的劳动者,因而其地位应当是平等的。但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情况有所不同(二从管理中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来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虽然具有行使管理职能或参与管理的一面,但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相比,他们则是处于被管理的地位,也即是被管理者(三从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主要表现以下三方面:
1、当他们参与管理、行使管理的功能时,处于主动管理的地位,即管理者的地位
2、当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处于服从地位的时候,这种服从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服从、盲目地服从,而是主动地服从、有条件地服从
3、在同一管理客体中,人与其他组成要素,如物质要素、资金要素、时间要素等相比,始终处于有意识的主动支配的地位,因而是管理成败的决定要素。
经济系统的特征:(一人工性与自然性(二商品性与比例性(三生产性与效益性 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一般把它们归纳为(一基本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定社会中,决定社会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而决定某一社会生产本质的规律。主要包括社会生产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二共有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经济规律,属于这种经济规律的主要有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
2、价值规律。(三特有经济规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反映某一特定社会形态经济的某一特殊本质的经济规律,二是指不同经济领域或不同经济部门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上层建筑系统界说涵义及分类:上层建筑系统是一个国家范围内除经济系统以外的另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基本组成系统。一般说,上层建筑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按不同性质划分,主要由三大分系统构成:(一政党系统(二国家系统(三意识形态系统
上层建筑系统的特征:上层建筑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征,但总体说三个方面(一社会性与阶级性(二传统性和继承性(三主观性与客观性
上层建筑系统的运行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上层建筑是有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必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表现三方面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变更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主要表现
1、当新的生产关系尚未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时,与它相适应的新上层建筑的萌芽极力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和思想影响,反对现存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为新生产关系的发展扫清前进的道路。
2、当新生产关系取代旧生产关系,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之后,原来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萌芽,也就必然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3、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由新变旧,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它的上层建筑会千方百计地压制新的经济基础的成长,竭力延长旧的经济基础的寿命。
管理目标的涵义:管理目标是指人们进行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严格意义上说,管理目标和一般所说目标在涵义上有所不同,管理目标不但要考虑预期结果,而且要考虑如何达到这一预期结果。所以管理目标这一概念包括双重内容:一是预期结果,二是达到这一
预期结果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管理目标分类:管理目标有丰富的外延并可按各种标准进行分类。(一按管理的领域分,管理目标可分为经济管理目标、行政管理目标、科学技术管理目标和社会管理目标等。(二按管理的职能分,可分为决策目标、计划目标、组织目标,协调目标、监督目标、控制目标等。(三按管理层次分,可分为高层管理目标、中层管理目标和基层管理目标。(四按管理目标的实现期限分,可分为长期管理目标、中期管理目标和短期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的特点:(一统一性与矛盾性(二结合性与可分性(三时间性和阶段性(四明确性与伸缩性
管理目标的作用:管理目标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它在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说(一凝聚作用(二导向作用(三激励作用(四评价作用
管理的人本观念涵义: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手段,以达到提高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观念。为此,管理中所说的人本观念包括以下涵义:(1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在任何管理中都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根本手段。(2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最高追求目标。(3人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存在、类存在,也有社会存在、个性存在(4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管理人本观念中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树立人本观念的必然性: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既是必要的,又是必然的。树立人本观念的这种必然性,既是由管理要素构成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所决定的。(一在管理客体诸要素中,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二作为管理主体的人,在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三人与人的关系是管理众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四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根本目的(五从管理思想的演讲过程看,“以人为本”是各管理流派殊途同归的共识。
管理的人本观念的主要表现:
一、人的因素第一观念。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三、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的观念:树立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管理观念,一方面要把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管理的最高追求目标,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其实现的历史性。
四、“人和第一”的观念
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的主要途径:
一、把管理建立在对人的本性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二、在管理中正确运用激励机制。
三、重视人的精神、价值观和政治思想在管理中的作用。
四、创造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
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历史上,管理的系统观念是在一般系统思想和系统理论孕育中产生和发展的,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古代管理系统思想的萌芽。
二、近代管理系统观念的产生。
三、现代管理系统观念的形成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管理的特点及划分的阶段:四个特点:(1它是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果(2它是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最优化,而不是强调子系统的最优化(3它是以责任为中心,每个管理人员都被分配给一定的任务,能衡量其工作效果(4它是以人为中心,每个工作人员都被安排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工作成绩来付给报酬。阶段:(1决定系统的创建(2进行系统设计(3控制系统按预定目标运转(4检查和评价系统运转结果
管理的整体观念主要表现:(1任何管理系统都是由各个管理要素、管理部门、管理单位组成的有机整体(2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彼此依赖(3用系统观念来考察管理活动和管理成果,要看其整体功能的发挥情况和整体效果的大小,而不能只看
局部功能和局部效果。
管理的动态观念主要表现:(1在任何管理活动中,管理系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2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管理的开放观念主要表现:一是任何系统在运行和发展变化中,总是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否则就难以生存下去,二是相对来说,任何系统总是处在更大的系统即环境之中,都与其外部系统即环境发生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管理的层次观念或等级观念主要内容:(1管理层次的划分要与管理的要求相适应(2不同的层次要授予不同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3要把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相应安排在不同的层次上,使其各尽所能、各显其才。
管理的信息观念:(1信息的投入是最主要的投入之一,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管理的主动权,就获得了管理目标实现的最可靠的保证。(2任何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都必须以有利于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利用为前提,这是管理组织建设的一条不可缺少的原则(3信息反馈是管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4系统分析与数量分析是密不可分的。
系统方法在管理中应用的特点:
一、考察和解决问题的整体性。
二、考察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
三、考察和解决问题的严密性。
运用系统方法遵循的步骤:
1、明确问题:通过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目标选择:确定为解决问题所应达到的目标和指标;
3、系统综合:综合分析各种情况,制定达到目标的几种可能方案;
4、系统分析:通过建立模型,对各种方案进行计算、模拟取得必要的数据和资料;
5、系统选择:通过比较分析,选择若干较好的方案;
6、决策:最后确定一个最好的方案;
7、实施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
运用系统方法划分的工作阶段或工作流程图:
1、规划阶段:包括程序设计等;
2、拟定方案:进行具体的系统设计;
3、系统研制:试制方案,进行系统开发;
4、生产阶段:进行系统各部分的生产;
5、安装阶段:将系统各部分进行安装,并提出系统运行计划;
6、运行阶段:使系统按原定用途服务;
7、更新阶段:通过运行,对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或去旧换新。
系统方法在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一、对复杂系统进行规划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对大型施工和科研项目进行组织指挥的必备手段。
三、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有力武器。管理择优观念的涵义:充分利用可能利用的条件,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满意的管理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管理的择优观念要建立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基础上(二管理的择优观念必须体现于管理全过程的优化和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三树立管理的择优观念要坚持相对满意的准则。
择优相对性表现在:(143页
1、在所有方案中选择所谓最优、最佳方案,只是相对备选方案而言,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方案。
2、管理过程是复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 的。
3、由于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人们的认识在一定时期也是有限的。
3、在空间上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些范围较大的宏观性的管理,各地区、部门、单位所处环境和内部条件差别,因此出现同一种管理方案在各地的适用度不同。
4、择优不仅要考虑产出,而且还要考虑投入。
树立择优观念的必要性:(一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现在管理本身的要求(二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三在管理中树立择优观念是培养和选拔管理人才的要求
管理的择优观念内容:
一、质量第一的观念:狭义的质量概念是指产品使用价值或者说是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用途。但是,广义的质量概念则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管理中质量是反映整个管理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
二、时间第一的观念:就是讲求效率的观念。所谓效率,主要是指工作效率、劳动效率或管理效率。它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或劳动量,也可以指完成单位工作量或劳动量所需要的时间。
三、效益第一的观念。效益表现在各个方面, 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四、人才第一的观念。全面质量管理包括的内容:(1全方位的管理(2对全部过程和环节的管理(3由全体人员参与的管理
树立时间第一观念是管理的择优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内容,原因:
一、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千方百计地节约时间,提高管理效率。
二、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尽量合理地安排时间、分配时间。
三、在管理中树立时间第一的观念,就要善于赢得时间,抓住机遇。
效益表现的方面:首先,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产出,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因而也是管理的择优观念的主要表现形式。其次,我们所说的效益,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相统一的效益。再次,我们所说的效益主要是指整体的效益,而不是单指局部效益。
管理择优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是指整个管理系统的优化,管理全过程的优化,也是指管理总目标的制定和实现的优化。
二、全面优化原则:在管理过程中进行择优要进行多种方案的全面比较,包括对各种管理目标方案的比较,对各种管理目标实施方案的比较,也包括对各种管理评价方案的比较。
7.现代企业管理复习题 篇七
中考现代文阅读越来越注重语文自身因素的考查, 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从题型看, 主观性试题一路攀升, 客观性试题大为减少。从考查内容看, 加重了对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识记型试题减少;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尤其是对“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考查较多, 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读透”文章。从选材看, 阅读的材料选自课外, 选文更注重人文性, 强调以人为本。总之, 阅读考查无非是对学生基本辨识能力、基本分析能力、整体把握能力、概括提炼能力、语言品味能力、手法欣赏能力、感受评价能力等基本能力的考查。而学生的这些能力, 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 它是一个长期的语文积淀过程。
面临中考, 大多数老师采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的做法, 根据“考纲”和新课标要求, 亦步亦趋, 按部就班地分块复习, 课内外结合的框架, 突出能力的检测。选取的材料大多是历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阅读题。可是这样重复的演练, 往往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缺少对学生答题中的盲点关注, 不可避免地走入了备考的误区。
那么, 怎样才能走出误区, 全面提高语文备考质量呢?现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复习实践来谈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趋势及复习方法。
一、实现文本课外迁移
课文是教材编写者依据大纲或课标在众多文章中千淘万选而来的, 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文”, 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其绝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我们的课文, 注意充分体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 注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色彩, 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责任, 从而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正因为如此, 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从课文中获得知识。
聚焦课文, 对这些文质兼美的典范篇章精雕细凿, 深刻消化, 使之化为培养语文素养的“养分”。然后以此为基础, 眼光“向外”, 通过对大量富有新鲜气息的时文的阅读补充,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成功的花……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雪雨。”读到冰心这句诗时, 笔者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惊喜, 多富有诗情的语文呀!如果孩子们进行创造性仿写, 相信会有灵感的火花产生。再拿九年级的几篇课文来说, 《鼎湖山听泉》、《小石潭记》、《雪》……哪一篇不是文学类文本的精美范例?它们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还是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都值得我们去品味, 对这些文章必须精读。
精读文章要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重点难点, 找好教材的切入点, 创设好教学情景, 以引发学生读书、思考和训练。教学时, 要注意文学欣赏的感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对古今中外名著的大量欣赏中, 学生可以尽情的在文字海洋中徜徉,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加强语言能力。引导学生对美文的写作特点、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及语言等进行品味赏析, 熟练掌握课内文章的思路方法, 以便在进行知识点的课外迁移时能迅速从脑海的“资料库”中搜索到相关信息。
二、拓宽课外阅读空间
立足文本之后, 加强课外阅读, 生活是唯一源泉, 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鲜明的作用。提高课外文章的阅读能力, 这是做好阅读题的根本保证。从笔者从教多年的经历来看, 凡是喜爱读课外书的学生, 阅读的速度、阅读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超过不爱读书的学生, 语文成绩没有不优秀的。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漫长的文化积淀。最为有效方便的积累办法, 就是读书。
近年来各地中考阅读试题的材料都选自课外, 大都是一些大家的文章。从近两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中记叙文选材情况看, 所选的记叙文除了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之外, 还体现了人文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说明文阅读选材更注重了知识性、趣味性、可考性的结合, 并趋向于科技作品的阅读理解。所以, 我们平时要多留心具有这类特点的文章。
1. 化整为零, 坚持阅读。
初三虽然功课紧, 笔者一直要求学生每天都能抽出一些时间读书看报, 至少每天坚持阅读浏览一篇文章, 把自己感兴趣或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摘抄或剪贴, 有条件的话, 利用早自习时间进行适当交流。一周适当地抽出一点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的好文章, 如毕淑敏等名家的千字短文。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 让学生抓紧点滴时间坚持阅读, 同时也让学生在枯燥的复习中呼吸到一缕缕新鲜的空气。
2. 忙里偷闲, 适当摘录。
在平时的阅读中, 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 整理到摘录本上, 并利用晨读等时间让他们朗诵其中的片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学习状态得到了调整, 学生紧张的心理得到释放。
3. 纵横古今, 学科整合。
“语文”的范畴正在不断的变大, 一个知识全面的学生才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对待阅读。平时的学习中, 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注重各种知识间的联系, 灵活进行语文学习, 以广泛的阅读面和广博的知识来赢得胜利。
三、引导提炼阅读目标
回答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对一篇文章理解能胸有成竹, 能展现思维, 智慧的火花, 但若能从中走出来,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来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更能提升境界。为此, 在阅读课上笔者尝试让小组之间提供美文, 并大胆创新, 设计问题, 实行一种让学生直接介入对文本的提问和质疑现代文阅读训练课的模式。
教学中, 运用质疑的方法,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使其积极思考, 认真读书, 达到导读的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比如, 在提炼文章主线方面, 教师可以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如下的引导: (1) 从文章的题眼入手。如《鼎湖山听泉》中的哪个字是全文主旨? (2) 从提纲中提炼主线。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为课文列出提纲, 尔后归并排列, 形成一条主线, 展开学习。如《春》一课的学习, 教师先让学生自学课文, 随后自主列出课文提纲, 根据内容归并出:盼春;迎春:一切——“草、花、风、雨、人”;赞春。借助这一条主线, 阅读课文就轻松了。 (3) 从主旨中提炼主线。这样, 让学生从被动答题的地位改变为主动实施者的地位, 在学习中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在平时的答题中能有意识地揣摩出题者的意图, 从而轻松自如地驾驭文章。
四、强化阅读解题技巧
现代文中阅读中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特点的文章, 要结合文体特征的阅读难点进行训练。
1. 记叙文、散文类型的文章的阅读。
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一篇文章进行多层次地阅读。先是整体阅读, 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没有整体阅读, 就把握不了思考与解答具体小题的内容背景与语言环境。其次是文体阅读, 即将作品纳入文学体裁阅读中去理解把握, 是散文的就要从散文的形散神聚的角度去理解, 是小说的就应该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上去把握。这样可以更快捷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及艺术特色。第三, 立体阅读, 指的是把作品放置到自己既往的阅读同类题材或同一领域的作品中去, 调动平时的积累和生活体验, 找到阅读的感觉, 进行比较分析。
正确地阅读之后, 就要注意解题的技巧了。比如题目的含义及作用这一考点, 笔者专门选取了《父亲的斧头》、《老海棠树》等中考题给学生训练。如试分析文章标题“父亲的斧头”的作用。参考答案是:“是指父亲一生以锻造斧头为工作 (1分) ;“暗喻了我是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教育出来的儿子” (2分)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全文后, 从中归纳出此类题的答题思路和要点:一是文章原文可能会有解释的表层含义。二是题目具有比喻、象征或引申的意义, 这就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寻找答案。题目的作用主要有概括内容、行文线索、表现主旨、设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如此专项训练, 学生应对这一考点时就不用盲目瞎扯了。像这样的考点很多, 如文章的线索的把握、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语言的赏析、开放题的答题思路等, 只要我们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训练, 一定会效果显著。
2. 实用类文体的训练。
实用文体包括说明类和议论类两大类。
(1) 说明文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如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等。考点训练讲究精确, 比如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考点, 我们通过训练, 引导学生归纳了如下答题要点: (1) 表态:不能删。 (2) 定性 (什么上的限制) + (替换法) 解词或解释句子。 (3) 若删去, 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 (太绝对了) 。 (4) 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分点训练, 在答题技巧上给学生点拨, 在答题的过程上给学生细化成一定的模式、学生做题时就不会丢三落四, 错误百出了。
(2) 议论文更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拥有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因此, 平时应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时文, 对身边的一些现象形成正确的看法。考点训练中如何找准论点, 这是议论文考查的重点。要让学生明确论点的特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明确论点常常出现的位置: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 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 如《论美》。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除了以上分析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来找论点外, 还可以用以下方法: (1) 分析文章内容, 有助于找出论点; (2) 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 (3) 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
总之, 无论是哪一种文章的阅读都应遵循以下思路: (1) 阅读文章, 整体感知:通读材料, 思考并概括:基本内容、主旨, 大致脉络层次。 (2) 审明题干, 明确出处, 再找原文相关段落: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题型及答题技巧;选准段落, 精读、分析、概括。 (3) 整体分析, 全面作答, 分点表述:结合主旨, 抓住关键词句, 理清答题步骤, 用术语分点作答。
3. 现代文阅读试题中的常见问答题型。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自然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 句的主要作用;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用自己的话谈谈对句子的理解;文段中主人公的性格判断;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根据语境, 补写心理活动;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文段中事例的概括;划分段落、层次, 概括段意、层意;提炼中心、主题;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 (说明内容)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文段 (各种文体) 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辨识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 (分论点) 的句式, 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8.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复习 篇八
所谓国际关系格局是指由于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经过不断消长和分化组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1.现代国际关系的分期以及特征。
(1)1919—1945年。特征: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对世界事务支配权的矛盾转化为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特征: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演变。
(3)苏联解体至今。特点: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关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2.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建立,实行于欧洲、中东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实质上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对世界霸权的重新瓜分,后来随着德国吞并奥地利、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而瓦解。
(2)雅尔塔体系:二战后形成,基本特征是以苏联、美国为核心的东西方对峙,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出现美苏争霸的新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标志其结束。
(3)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世界格局变化的基本趋势,目前表现为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几个主要力量中心的并存。
规律性认识:
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源,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三次工业革命后,随着世界上主要国家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国际政治格局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由于不平衡性是固有的,因此均势只能是暂时的。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不断争夺市场、原料和资本输出地,各種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都必须为之服务,哪怕是付诸武力,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由此奠定。其他国家或集团实力的增长,对世界格局的变动也会产生某些影响,但是国际格局的形成更多地还是带有大国的政治色彩。
③冲突和合作是国际关系中最活跃、最为鲜明的特征。事实证明,有时妥协和调整可以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有时却正好相反;而合作则会让国际格局更趋稳定。此外,地缘关系也是触发国际关系变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不同: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但两次大战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萨拉热窝事件是其导火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客观原因。
(2)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3)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启示:两次世界大战都历时多年,战火遍及世界各地,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是残酷的,是破坏性的,我们应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珍惜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安全。
4.中国的和平崛起。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中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顶住了西方的压力,政治局势稳定,经济高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与苏东剧变的国家解体、政局动荡和经济滑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②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作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③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国际贸易不断拓展,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
(2)中国选择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①原因: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世界大战。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和平崛起。
②“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确立: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200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强调,中国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04年3月7日,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中国和平崛起”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2004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重申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
中国高层领导人的纷纷表态,标志着“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
【重难点透视】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二者的相似之处有:它们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①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中东和远东地区;雅尔塔体系涉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适用于整个世界,具有更大的影响。②中心力量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宰作用;雅尔塔体系则是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③形成的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两年内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是在二战接近尾声时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④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上是帝国主义对世界的重新瓜分;雅尔塔体系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2.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①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帝国主义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且《凡尔赛和约》规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中国的民族权利受到侵犯,中国人民掀起了五四运动。②华盛顿会议上主要讨论的问题是中国问题,为了遏制日本在中国的发展,英美向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将胶州湾交还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中国军阀混战进一步加剧。③为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在反法西斯势力的支持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两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①二战中,美英等签订的雅尔塔密约,损害了中国的民族利益。②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而控制中国是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在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渗透。③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了中国很大的支持。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并最终破裂。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干涉中国内政。④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3)当今世界格局对中国的影响:两极格局的解体,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今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命题特征】
近几年来,每年高考都有关于此内容的命题出现,且随着国际形势新的发展,高考对相关内容的考查有加强的趋势。近三年来,相关内容的高考命题有以下特征:
1.从考查的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兼及材料题和问答题。
2.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国际联盟、二战的重要战役和影响、雅尔塔体系、联合国以及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等内容为主要考查对象,2008年高考尤其突出了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考查。
3.从命题的趋势看:从朝鲜半岛的局势、日本极右翼势力抬头、中东和平进程的艰难历程和伊拉克局势等重大国际热点问题的角度,考查大国之间的关系、战争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当今人类应吸取的教训等。
【复习建议】
1.世界战争与国际格局的调整密切相关,重大的国际格局的调整往往受世界战争的影响。因此复习中要抓住“战争”这一环节,掌握与其相关的人物、事件、现象与结论,并注意分析其原因与历史启示。
2.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崛起”成为国际关系中抢眼的字眼。进入21世纪,西方世界一些国家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如何避免与世界大国的正面冲突而求和平发展,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而在复习中,同学们要关注“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在国际关系变化中如何尋找并抓住中国快速发展的机遇。
3.注意相关内容与当前国际热点问题的联系。
【典型试题精析】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14.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分析:题干限制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此时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因冷战的重心一直在欧洲,B项错误;中苏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80年代,C项错误;欧盟建立是在1993年,D项错误。
参考答案:A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35.【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
(2)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
分析:本题考查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两个国际组织的异同。比较型试题分有项比较和无项比较两类。本题属前者,因为试题明确给出了比较项“共同追求”、“建立基础”、“成员国构成”,因此我们应紧扣这些给定的比较项作答,也就是要紧扣题意作答。
参考答案:(1)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建立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联合国建立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
(2)联合国成员国多;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联盟主要被少数西方大国所控制,在联合国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专题训练】
1.英德矛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其焦点是()
A.争夺欧洲霸权B.争夺巴尔干半岛
C.争夺殖民地D.争夺海上霸权
2.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发表意见,因而被人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代表保持沉默的主要原因是()
A.对欧洲事务没有兴趣B.不具备与欧洲列强争雄的实力
C.专注亚洲事务与权益D.日本代表缺乏外交口才与应变能力
3.对于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它是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的产物
B.它解决了战胜国之间原有的矛盾
C.它根除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
D.它缓解了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冲突
4.英、法、美争夺国际联盟控制权的斗争结局表明()
A.美国经济实力不如英国B.国际关系格局仍以欧洲为中心
C.美国不热心欧洲事务D.英法结盟对付美国
5.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
A.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
6.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英美争夺海上霸权B.英法争夺欧洲霸权
C.英德矛盾D.法西斯的进攻和反法西斯斗争
7.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世界版图的重新划分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C.美苏争霸的结果
D.美苏对世界格局两分天下的划分
8.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的成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9.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这一“交替”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意识形态的对立到政治军事的对抗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10.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参考答案:1.C 2.C 3.A 4.B 5.A 6.D 7.D 8.A 9.C
10.(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9.现代企业管理复习题 篇九
一、名词解释
社会物流:社会物流也称宏观物流或大物流,它是对全社会物流的总称,一般指流通领域所发生的物流。
第三方物流: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理服务的业务模式。
国际物流:是指货物(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及物品(包括邮品、展品、捐赠物资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流动和转移。
二、简答:
1、第三方物流是如何创造价值的?
答:(1)运作效率
(2)客户运作的整合(3)横向或者纵向的整合(4)发展客户的运作
2、国际物流的特点是什么?
答:(1)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相比,其经营环境存在更大的差异
(2)国际物流系统广泛,存在更高的风险性
(3)国际物流中的运输方式更有复杂性
(4)国际物流必须依靠国际化信息系统的支持
(5)国际物流的标准化要求更高
3、国际物流合理化的措施有哪些?
答:(1)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国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好、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2)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口货物的流转。
(3)缩短进出口商品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转、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约时间,加速商品资金的周转。
(4)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5)改进包装,增加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6)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要扩展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如港。
(7)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10.现代人员测评 复习题 篇十
5、人员测评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主要测评的是人员素质及其(D)A、举止相貌 B、身体状况 C、智慧才能 D、工作绩效
6、区分度,是指项目把具有不同素质水平的被测适当区分开来的(A)能力。A.鉴别 B.操作 C.管理 D.考查
7、复本信度,是指测评结果相对于另一个非常相同的测评结果的(A)程度。A.吻合 B.变异 C.准确 D.满意
10、(C)一般是指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眼色、人际空间位置等一系列能够揭示内在意义的动作。
A.动作 B.行为 C.体态语 D.情感
6、在进行人口数据统计时,将性别公成“男性”和“女性”,然后用“1”表示“男性”,用“2”表示女性。这种量化形式属于(A)
A、类别量化 B、模糊量化 C、等距量化 D、当量量化
7、由有经验的人通过直接观察方法,记录被观察者某一时期的工作内容、原因和方法而不干扰其工作的工作分析方法,叫做(A)
A、观察法 B、工作者自我记录法 C、主管人员分析法 D、访谈法
8、下列形式不是工作分析的测评内容标准化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是(B)
A、工作目标因素分析法 B、工作形式因素分析法 C、工作内容因素分析法 D、工作行为特征分析法
1、下列哪一种评价中心形式被认为是最有效且使用频率最高的?(B)A、管理游戏 B、公文处理 C、演说 D、面谈
2、测评质量的检测中,对结构效度的分析常采用(A)
A、实证法 B、蓝图对照法 C、专家比较对照法 D、相关系数法
9、在确定测评指标权重的方法中,加权者依据自己的经验权衡每个测评指标的轻重直接加权是指(D)
A、专家加权法 B、比较加权法 C、对偶比较法 D、主观加权法
10、权重分配要反映测评对象的内部结构和规律,防止权重分配不当而脱离实际或产生偏向。这反映了权重分配的(D)
A、变通性 B、模糊性 C、归一性 D、合理性
6、在知识测评中,某一多项选择题有35人做对,15人做错,则该项目的适合度为(A)A、0.7 B、0.3 C、1 D、0.43
7、对测评结果进行整体差异分析时,常见指标是(A)
A、标准差与差异系数 B、众数与标准差 C、平均数与相关系数 D、百分位数与方差
8、甲在某项素质测评中的Z分数为0.01,则甲水平为(D)
A、优秀水平B、十分差水平C、中等偏上水平D、中等水平
9、为了区分被测评者的差异,尽量拉开分数档次,对测评分数的综合宜采用(D)A、累加法 B、平均综合法 C、加权综合法 D、连乘综合法
18.在测评时,测评者因某种主观臆断的逻辑定势而产生的测评误差称为(B)。A.光环效应误差 B.定势效应误差 C.期望效应误差 D.近因效应误差
19.所谓效度是指测评结果对所测素质反映的真实程度,实际测评到的内容与我们所想测评内容的一致性,反映的是(B)。A.结构效度 B.内容效度 C.关联效度 D.项目分数效度 20.项目的独立性分析,一般是采用项目间分数的相关系数来揭示,当相关系数越大时,说明独立性越(D)。
A.高 B.低 C.大 D.小
二、名词解释
4.顺序量化 : 根据素质特征,首先对素质排序,然后后进行赋值的量化方法。
41、考核性测评 :以考核为目的的测评方法
1.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以鉴定与验证某种(些)素质是否具备或者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2.顺序量化:先依据某一素质特征或标准,将所有的素质测评对象两两比较排成序列,然后给每个测评对象一一赋以相应的顺序数值。
42、信度:是指测评结果反映所测素质的准确性。
43、气质
是个体中那些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中所表现的某些关于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等方面的心理综合的特征。3.态度答:是个体对某型的人、事物、机构以及观念的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
37、量化
答:即数量化,指给事物以数字形式的表示。人员素质测评化就是通过测量手段来揭示素质的数量特征与质量特征,使人们对素质有更深入、更本质的认识。4.评价中心答:以测评管理人员素质为中心的标准化的一组评价活动。5.品德:是指个体身上那些与社会有关的稳定的行为倾向总和,是一个人在社会情景中所表现的独特的动作、思维和情感方式的一套社会行为习惯。
36、素质测评
答: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的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针对某一素质测评目标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
44、无领导小组讨论
对被侧者进行分组,并不指定领导者,使被侧者自由讨论,从而对被测人员素质进行测评的方法。
三、简答
43、简述情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答:应注意的问题:(1)相似性;(2)典型性;(3)逼真性;(4)主题突出;(5)立意高,开口小,挖掘深,难度适当。
13.评价中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没有充分的准备与计划(2)准备工作过于累赘
(3)评价中心的结果被错误使用或根本不用(4)评价结果缺乏预测效度(5)得不到高层主管的支持和帮助
40、简述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答: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
主要功用:评定;诊断反馈;预测。
其他功用:有助于资源配置和科学化;有助于人力资源开发;有助于劳动人事的优化管理。
45、诊断性测评与其他测评类型相比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诊断性测评的主要特点:
1.测评内容或者十分精细,或者全面广泛。2.诊断性测评的过程是寻根究底。3.测评结果不公开
4.测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46、测评标准体系建构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针对性原则,完备性原则,简练性原则,明确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合理量化的原则
45.简述测评标准体系建构的步骤 答:⑴明确测评的客体与目的。⑵确定测评的项目与参考因素。⑶确定测评标准体系结构。⑷筛选与表述测评指标。⑸确定测评指标权重。
⑹规定测评指标的计量方法。⑺试测并完善测评标准体系。
41、简述行为事件访谈法的步骤。答:行为事件访谈法的步骤:
(1)找出两组样本。其中一组表现优秀,一组表现一般。(2)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对这两组样本分别进行访谈。
(3)对访谈材料进行精细的编码,再通过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区别的胜任的特征。47.评价中心情景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⑴相似性 ⑵典型性 ⑶逼真性 ⑷主体突出
⑸立意高,开口小,挖掘深,难度适当。
47、大幅度中主考官司易犯哪些错误?
答:1.第一印象效应2.晕轮效应3.强调应聘人员的负面材料4.对职位缺乏了解5.受录用压力影响6.面试次序影响7.身体语言和性别的影响
48、评价中心情境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花费大,代价高 2.应用范围比较小3.应用范围比较小4.评价中心法质量难以鉴定5.存在不可克服的误差
46.简述面试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答:⑴可以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者或冒名顶替者入选。⑵可以弥补笔试的失误。
⑶可以考察笔试与观察中难以测评到的内容。
⑷可以灵活、具体、确切地考察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经验及品德特征。⑸可以测评个体的任何素质。
42、简述提高面试质量的方法。答:提高面试质量的方法:
答:面试从设计、组织、实施到最后的录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提高面试的质量,应该按一定的程序进行。面试的组织与实施可参与以下程序进行;(1分)精选面试考官;(2)对面试考官进行培训;(3)告诉每位考官提供一份好的职位说明书;(4)告诉每位考官注意什么;(5)告诉每位考官如何有效地利用所“看”到与“听”到的信息,正确、客观地解释被试者和行为反应;(6)采取评判表形式使各位考官的评判方式趋于一致;(7)对整个的面试操作提出统一的原则性需求。
14.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程序是什么?(1)工作分析,根据测评目的,对被测评对象的工作内容,性质,责任,环境以及完成这些工作所应具备的条件等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了解各类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知识,技能等,初步确定出素质测评指标
(2)理论验证,依据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对设计的素质测评指标进行论证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3)指标调查,依据工作分析所确定的指标,运用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进行指标调查,以确定测评指标体系.在进行指标调查时,往往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使指标体系更加准确,完善,可靠.(4)反馈修订,为了使确定好的指标更趋合理,还应对其进行修订.确定哪些测评指标是必要的,哪些测评指标是可以省略和简化的.四、论述、2、结合实际,试述素质测评的主要原则。
1、结合实际,试述面试的内容与标准。
1、与其他层级的管理者相比,试述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呈现的特点。22简述测评标准中评语的写作技巧。
2、试述素质测评方法改革的趋向。
2、面试题目如何设计。
五、综合运用
1、请设计招聘方案,并举例说明面试的六种基本提问方式。
11.现代企业管理复习题 篇十一
关键词:阅读;中考;策略
中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而如何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是教师以及家长来十分关注的事情。语文复习见效相对慢,因此许多学生对于语文复习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这也直接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困惑。要解决这种困惑,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懂得逐个击破,现代文阅读向来就是中考中失分较多的模块,因此本文就现代文阅读的复习进行策略探析。
一、明确目的,走出盲区
语文阅读以及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考试的两大重点,现代文阅读对于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以及学生在进行教学或者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明确阅读训练的目的。
1.学生学习现代文的原因探寻
现代文使用现代语言来表述人的个人情感,与现实生活更为贴近,因此进行现代文学习更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学会字词句的用法。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教授课程内容,也需要将课程内容带入生活中,并且能够使用适当的语句来描述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运用技法的教授,很少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学生仍旧处于诵读课文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和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由于和现实生活脱节,因此学生在进行现代文学习时往往会感到迷惑,不明白自己学习现代文的意义在何处,这也就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2.中考现代文的考试重点
从目前的中考试卷来看,可以发现现代文阅读篇数为二,一般来说是一篇记叙类的文章,一篇议论或者说明文,考查的内容主要是理解文章大意,依照内容解释词语,进行句子分析,文章结构及技巧以及基于文章的拓展迁移等,这些题型的设定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进行评定,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知识水平。
二、关注重点,明确方向
现今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都是摘选自名家著作或者是优秀文章,因此内涵相对丰富,值得被借鉴学习。但是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认清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不是生搬语言,而应当学会其中的运用技法,并且将这技法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来,描述现实生活。现代文往往是和作者的时代背景相融合,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关注。
1.对作者所处背景环境进行关注
时代背景往往与作品的背景环境相映衬,社会环境是造就作品环境的根源,社会环境往往能够催生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当充分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去理解作者的文章,从而获取到正确的文章信息。
2.对作者的生活环境进行细致体会
环境往往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其个人情感以及行为都会被环境所影响,在进行写作时也会无意识地将这种观念植入文章。因此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不仅要从作者所处的大环境出发,还需要对作者个人的社会环境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
三、掌握方法,解决问题
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要把握文章中心,要从中体会到哲学思想,从而指引人生。但是在进行中考阅读时,由于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不能够这么细致地品味文章,就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文章的中心内容进行提炼。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在中考阅读中获得高分。
1.先阅读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在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先进行问题的阅读,带着问题阅读文章能够进一步提升阅读效率,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有目的的阅读和无目的的阅读从本质上来说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目的的阅读会针对文章的重点信息进行把控,而无目的的阅读很容易将重点分散,关注到一些非重点的细节之上。因而,教师在进行阅读技巧的教授时,应当引导学生先进行问题的阅读,之后再进行材料阅读。
2.由易入难,按序解决
由于中考的难度比例是固定的,而难度较大的题占据的比例一般固定在十分之一。因此有十分之九的题目是属于中等以及简单题。在进行中考复习的过程中,应当秉承从易到难的原则,这不仅能让学生产生自信,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确保在容易问题上得分。
中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当充分重视。以上就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进行了叙述,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学生提升中考语文成绩,也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童志斌.现代文阅读训练:二[J].语文知识,2005(3).
[2]姜有荣.现代文阅读 高分突破指导[J].中学文科,2005(1).
【现代企业管理复习题】推荐阅读:
现代企业管理学复习题10-19
现代企业管理分组08-03
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案例06-19
论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08-16
现代企业团队建设要点09-25
现代企业管理考试题库08-20
现代企业管理试题及答案09-23
现代企业制度研究论文07-02
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08-17
现代企业制度工作总结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