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兴趣

2024-12-13

历史学习兴趣(精选13篇)

1.历史学习兴趣 篇一

一、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从历史课程的编定和教育形式方面,认识培养学生学史兴趣的重要性。

受前苏联中小学教育和我国大学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目标过于宏大,课程知识体系与大学历史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没有明显的区分。在这种习惯的指导和影响下,编制的中学历史课程,知识体系严密,内容头绪庞杂,专业术语过多,缺乏通俗而有吸引力的史实,也缺乏有说服力的客观评议,超出了中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忽略了其学习历史知识的实际需求,使中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

再者,我国中小学历史教育形式单一,只有课堂教学,而且课堂教学又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这就使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自然难以提高中学历史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因此,在目前的中学历史教育中,要想更好的完成中学历史教育质量和中华民族的素质水平,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便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2.从社会现实方面,认识培养学生学史兴趣的重要性。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部分学生都会问:“究竟学历史有什么用?”的确,社会是现实的,生活在社会中的学生也是现实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日常学习中,能主动拿起数学、物理、化学的书籍进行阅读的学生比比皆是;但能主动拿起历史书进行阅读的学生却少的可怜。这样,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困难程度。

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因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给学生提供持久的学习动力,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由“教师要我学”转变为“我喜欢学”。

3.从兴趣爱好方面,认识培养学生学史兴趣的重要性。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兴趣是学习活动赖以产生、持续和强化的动力源泉,是勤奋的内在动因,它甚至使学习者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

对于兴趣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国的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古今中外的无数学者和科学家都将兴趣作为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学史兴趣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呢?

二、培养学生学史兴趣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可分为课外培养学史兴趣和课内调动学史兴趣两个方面。由于学生在学校的上课时间相对较少,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重点应放在课外。以下就课外、课内培养学生学史兴趣的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课外培养学生学史兴趣的方法

①明确学史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所要学习的课程有十几门,每门课都有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历史这门课,学生们不仅要接触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而且难写难背,枯燥无味,于是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失去学习信心。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以后如果再有此类危机爆发应该如何避免灾难;通过了解历代农民战争的爆发原因,让学生认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不管统治者是谁,只要老百姓没饭吃,政权就必会被颠覆;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等。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

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发挥情感作用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给于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就能给学生提供无形、巨大的学习动力。这就是教育界经常提到的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发挥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因素。

实践表明,教师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其兴趣爱好,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情感的力量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上自己所授的科目是十分重要的。

③通过历史记忆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

历史知识千头万绪,包罗万象。因此,记忆成为学习中一个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注重记忆方法的引导是迅速提高历史知识和培养历史兴趣的有效手段。我在此谈谈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

第一,数字记忆法。即依据一些数字的特点,记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可用1851-1853-1856-1859-1862-1864年等一些重要时间点记忆,前后间隔两年,中间间隔三年,较有规律;再如3这个数字在中外历史中相当重要,世界史的三次工业革命、三大世界体系、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三国轴心、世界工人阶级的三大国际组织,中国的三代、秦汉开始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开始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开始的地方三司制等;又如可根据数字差记忆,1874、1884、1894、1904、1914、1924、1934、1944、1954、1964等,这些数字以“十”为差排列,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变枯燥为有趣。

第二,对比记忆法。历史的很多人物和事件既有个性又有共性,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比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等。

第三,归纳法。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不管怎样,大都可以将根本原因归纳为经济方面或生产关系方面。如世界三次工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引起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也都是因为中国当时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

④利用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

教师可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等一些历史小读物,并且摘抄读书笔记或撰写读后感,然后帖在教室后面让同学们共享,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可开展猜历史谜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史兴趣。

2.课内调动学生学史兴趣的方法

①课前导入时,精设“悬念”,引发兴趣

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相当不集中,而且历史课又都安排在下午或上午的第三、四节,这就使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尤为严重。所以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种教学效率的重要一环。

那么应如何作好课前导入工作呢?由于历史学科天生具有与其它学科及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特点,这就使历史课的课前导入方法很多。这时可精设“悬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融合》这一课时,我讲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战争不绝,你们知道‘楚王问鼎’、‘卧薪尝胆’、‘围魏救赵’这几个成语的故事吗?”让学生简要回答后导入新课。

②在上课过程中巧设“悬念”并注意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兴趣

首先,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内容相关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而成的,如何使学生的学习由一个知识点顺畅地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如在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这一课时,在讲完“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后,讲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可提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这就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牢牢的集中在学习上。

其次,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精设悬念。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是很难的。因此,悬念设在重点、难点处,既可引起学生的重视,又可消除因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我讲到:“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那么中国人民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刻是如何开展局部抗战的?”这样既自然过渡到了下一环节,又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适时变换教学方式,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发现有些学生有精神不集中、打瞌睡、讲小声话等现象时,证明教师当前的教学方法已经使学生厌烦,因此必须适时的改变教学方式。如:由听老师讲课到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或由带着问题默读到集体大声朗读等。

③在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保留兴趣

教材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有了上一课的因,才有这一课的果。因此,在一堂课快上完之前,教师应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相联系的地方,认真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问题的需要。

例如在学完《工业革命》后,教师可设置悬念:“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治上的权利开展了哪些革命运动?同时,随着资产阶级实力的壮大,工人阶级的力量也在增强,工人阶级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也开展了哪些运动?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三章的其它内容以便找出答案。”这样,既可使学生主动地带着问题去预习下一节课的知识,又可保留学史兴趣。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离不开这个前提。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因此,要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兴趣在学生学史过程中的动力和作用,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持久地、主动地学习历史。

2.历史学习兴趣 篇二

一、巧设悬疑, 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贵有疑, 有疑才有所思, 有思则必有所得。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巧妙地设置疑问, 就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我在讲“九一八事变”时, 先告诉学生事变的结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 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三千万同胞过着悲惨的亡国奴生活。然后提问学生:“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立即回答:“因为东北军没有抵抗。”我接着问:“作为军人守土抗战、保家卫国, 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东北军为什么会弃自己的家乡亲人于不顾呢?是因为贪生怕死吗?”这时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好奇心都迸发出来, 并努力地思索, 寻找答案。在学生得出是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时, 我又问:“蒋介石为什么会在国家民族遭到侵略时, 实行这样一种政策呢?”由此引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样环环相扣,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补充材料,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在授课过程中, 如果能适当补充形象具体的历史材料, 则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由于视野开阔, 见识增长, 学生会由衷地感到学有所得, 从而对历史课堂产生更大的期待,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比如, 在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诺曼底登陆时, 由于教材对这一事件的表述十分简单, 如果照本宣科, 则学生既无兴趣又不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就补充了两个“出其不意”。一是登陆地点出其不意。英吉利海峡到诺曼底半岛沿途暗礁密布, 航行相当困难, 而诺曼底又非良港, 不适于登陆, 所以, 德军在此根本没有重视, 设防也很少。而英美盟军恰恰选择此地点作为登陆点。另一个是登陆时间出其不意。当时, 德国气象军官预测, 6月上旬英吉利海峡风急浪大, 盟军即便要登陆也绝不可能此时渡海。但是, 英美气象部门经过更科学的计算后精确地预测到6月6日和7日两天将出现难得的风平浪静的好天气。因此, 当英美盟军向诺曼底半岛挺进之际, 恰恰是德军最松懈之时, 就连最高统帅隆美尔将军也离开指挥部回国休假去了。正是由于这两个“出其不意”, 英美盟军在诺曼底一举登陆成功,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从而大大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这样的介绍,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营造情境, 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历史这一特点,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再现历史场面, 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知历史,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如在讲“一·二八”事变时, 提到十九路军英勇抗日的事迹:“日寇五千人向上海北郊中国军队阵地发起疯狂进攻。蔡廷锴将军挑选了一百名战士组成敢死队, 他们胸前背后都捆上炸弹, 并用火油浇遍全身, 然后分几路潜入敌阵, 冲到敌人密集的地方, 猛地扑倒在地, 一声巨响, 战士们粉身碎骨, 鬼子也被炸得血肉横飞。差不多在同一时刻, 敌军阵地上爆炸声四起, 日军以为中国援军开到, 纷纷溃退, 十九路军战士们乘势追击十多里, 杀得敌人血流成河, 尸骨成山。上海军民团结抗战, 打死打伤日军一万多人, 使日军更换三个指挥官。但是, 中国政府却拒绝援军, 扣压军火, 侵吞捐款, 暗中资敌, 十九路军弹尽援绝, 被迫撤退……”这一情意真切的讲述, 使学生对十九路军官兵产生了由衷敬意, 同时在内心深处发出对爱国者的钦佩, 对卖国者的痛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善用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准确、恰当的评价会使学生如沐春风,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 有的成绩好, 有的成绩较差;有的骄傲, 有的自卑;有的沉稳, 有的急躁, 所以,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

比如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 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 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老师以你为荣, 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而在找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 我常说:“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 并不比别人笨, 只是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充满学习的热情。再如由于能力有限,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 这时候也应给予鼓励, 肯定他回答中的正确之处。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 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的看法很独特。”等等, 诸如此类的评价, 有利于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 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 而是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张德伟.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出版社, 2005, 1.

[2]聂秀娟.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黑龙江教育学报, 2002, VOL21 (02) .

3.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三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形象思维;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12-02

走上老师这个工作岗位已经快七年了,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有过辛酸,有过快乐,它让我更加理解了老师的责任和伟大。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面临的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很多方面的细节。比如管理全班的课堂纪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等等。这其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非常重要。因为初中生热情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爱表现,这些特征决定了老师教学一定要有艺术性,要能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情,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从实践中得出了几点体会,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

一堂课的开始就是导入新课,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的作用。讲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老师可以因材施教地设计导语。如讲一个小故事、猜谜语、做一个小游戏、唱几句歌等等。在讲初一历史上册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时,我就先给学生讲了陈胜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当然没有告诉学生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讲完之后,让学生猜一下故事讲的是谁。学生根据故事里面的一些信息,踊跃地猜测,最后猜出了是陈胜。我顺势引导:陈胜从小就很有志气,长大之后,为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在讲到《东汉的科学技术》时,里面要讲到祖冲之这个人物。于是讲课前,我就给学生出了一条谜语:爷爷打先锋(打中国东汉时的一位科学家)。学生很快猜出是祖冲之,我再趁势引入新课。谜语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又如在讲《文字的演变》这一课时,我事先在几张方纸上分别写了一句话。上课时,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第一个同学先看纸上的话,然后让他们一起把这句话用嘴巴传送给后排的同学,这样依次往后传,看哪组传得又快又准,当传到最后一位同学时,这句话已经发生了改变。我再引导:信息通过口耳相传,一传十,十传百,传到最后难免会变味,用文字来记载信息,可以经久不衰,永远流传。

二、插入故事教学

初中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开始集中了注意力,但上课途中容易走神、讲话。如果在中途看到课堂气氛沉闷或学生开始讲话时,可以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把学生引到听课上面来。①如我在讲东汉的刘秀采取措施巩固政权时,讲了一个关于严子陵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刘秀重视人才、善待人才。老师以诙谐的语言讲述故事,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讲到学生较熟悉的课题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上台讲故事。如在讲《三国鼎立》时,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较熟悉。因为有些学生通过看名著《三国演义》,有些看电视剧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所以上这节课时,我就不多讲,主要让学生讲,他们非常活跃,讲了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讲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有些学生看的历史书籍还真不少,他们讲得绘声绘色、形象生动。我想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同时促进他们更广泛地阅读历史书籍。

三、表演历史短剧

初一历史新教材中每册有三课都是探究活动课,它主要是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及其它学科的知识,来编排一些历史短剧,让学生分别饰演历史中的人物。这样既让学生亲身体会当年的历史,对历史不再陌生,而且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如上《文成公主入藏》这一探究活动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了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唐太宗、禄东赞、宫女等角色,重视了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经历以及文成公主与公松赞干布对汉藏经济作出贡献的历史。学生兴趣很浓,纷纷要求扮演角色。这一历史短剧表演之后,同学们对这一段历史印象非常深刻。又如《宋代的经济》这课比较枯燥,知识又很散乱,我事先就让两位同学去排演了一段情景剧,一个扮演小贩,一个扮演顾客,他们在宋代东京城里进行商品贸易的一段短剧。上课讲到宋代的手工业时,我就让那两位学生上台表演。演完之后,我就顺势提问:同学们从刚才的短剧中看出他们所处的是什么朝代?体现了宋代经济中的哪些产业?同学们认真地观看了短剧,顺利地给出了答案,我想这比单纯地让学生在书上勾画要好得多,学生兴趣也更浓。

四、运动多媒体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能运用投影、录音、电影录像等多媒体手段,由无声变有声,由无色变有色,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维会产生很好的作用。如在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课时,我播放影视作品《英雄郑成功》的片段,再现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场面,让其声色交融,变静为动。郑成功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对荷兰殖民行为的愤慨,认识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如在讲《青铜工艺的铸造技术》这课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不同类型的青铜图片,特别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让学生看着图片对它们进行分类,既达到了欣赏艺术品的目的,又学会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五、有趣的设问

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地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②老师在设计开放性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开放性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是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第二,开放题应使学生能获得不同水平层次的解答,学生所作的解答彼此可以互不相同。如在讲到项羽攻打秦朝军队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项羽的话,面对强大的秦军,你应该怎样激励你的士兵呢?让学生成为一个历史人物,体会当时的情景。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一些鼓舞士兵的话语,有的说用物质奖励,有的说赏官封田。虽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他们都勇于思考,敢想敢说。又如在讲到商鞅变法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商鞅要求变法,受到当时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如果你是商鞅,应该怎样去说服那些旧贵族呢?学生们各有各人的想法,有的观点还很有创意。这样既打开了他们的思维,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解决了历史问题。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用心把这一科学好,并且会自愿主动去钻研、探究,这样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会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也会相应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于小波、苗青,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3.

[2]胡东芳,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2。

4.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教学 篇四

曾向多位教师讨教如何教好历史课这个问题。他们一致谈到一点:在高一未分文理分科之前,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学科在中学里的地位不及语数外、理化等学科,一周的课时量又少。但一项调查显示,仍然有不少学生喜欢这门学科,重点中学的初中生中有67.6%,高中生中有73.1%的学生喜欢历史。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历史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

那么,在历史处于学科的弱势地位而学生兴趣仍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和历史学习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动学生爱历史的原动力,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大门是成功的历史教育的关键。

一、兴趣的含义与分类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两千多年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对其学习这门学科有重要的作用。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

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会更主动、直接地参与此学科的学习,并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兴趣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多种类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兴趣,一种是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有所学的历史知识的内容及其这些历史知识的过程本身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如历史课本语言生动、排版富有趣味性,老师讲得好、有意思等等。间接兴趣是由学习结果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如立志选择文科、报考文科大学,渴望拥有渊博的知识等等。

要想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最有效的办法是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因为直接兴趣是间接兴趣的媒介,是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当然最可贵的是能把二者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兴趣经历最初的有趣、乐趣到最后更具社会性、自觉性、方向性和坚持性的志趣,从而能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并最终将两者结合起来?

笔者认为,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与课外的辅助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育成不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与传授者的传授水平。

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1、课堂

1.1、饱满的学科热情,良好的上课心态

一个对自己所教学科毫无热情的人,怎能指望学生对此学科产生热情呢!因此,教师应当做学生探求知识道路上的引路人。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乐趣并将此乐趣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与你一样对新世界、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着不熄灭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良好的上课心态是一节课成功的必要因素。教师的上课心态是富有传染性的。如果以疲倦、不耐烦的心情给学生上课,再有趣的内容也将成为不良心情的牺牲品。学生也被这种情绪所传染,变得焦躁而兴趣骤减。因此调整好上课心态,以微笑感染学生,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才能产生积极的学科兴趣。

1.2、善于运用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间的信息交互过程。在这个信息传播过程中,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历史知识丰富多彩,它是通过语言这个桥梁传递给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还是愉快接纳,这就需要语言这门艺术的“打扮”。

北师大附中的历史教师纪连海为什么能够登上央视的《百家讲坛》。为什么他的历史课那么受学生的欢迎?除了他渊博的知识和对本学科的热情与不懈的探索外,他还积极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例如,他是这样讲解“火烧圆明园”的:“圆明园英法联军找得着吗?从英国、从法国那么老远来,他知道中国有个圆明园吗?肯定不知道!那么问题在于,是谁告诉他中国有个圆明园的呢?肯定不是你,我知道!那么告诉英法联军中国有个圆明园,你们可以到哪儿去抢,去烧的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便是……”这种包袱法真是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这种充满无穷魅力的语言艺术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把教育意义蕴涵其中。

1.3、导入多样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单一的导入方式容易使学生“审美疲劳”。毫无悬念的单刀直入从一开始就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执鞭“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采用歌曲导入,请文娱委歌唱《春天的故事》,并将对歌词的诠释贯穿课程始终。而讲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时则请三位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古代、近代、现代的交通工具。这些导入方式不仅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给他们提供了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

因此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情况,多改变导入方式,使学生保持新鲜感、期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4、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学习气氛对学生兴趣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景复现法,讨论、辩难,巧设问题情景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敢于同学、老师争论,使历史课堂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相互促进的场所。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运用适合的方法,如练习课可采用知识竞赛,单元小结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

1.5、联系生活实际,善于运用乡土资源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历史与现实有着许多的相似,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所以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历史,关注当今的社会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乡土历史提供了一个“近水楼台”的优势。教师要善于运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社会。

2、课外

1.1、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

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关键,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对教与学的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一旦师生关系破裂,很难设想学生会继续对关系恶化的教师所教的学科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是很重要的。

教师应增强责任感,密切与学生的交往,关心和热爱学生。全国著名教育家,积极倡导“爱”的教育的霍懋征老师曾说:只有学生喜欢你,才愿意上你的课;只有学生信任你,才会向你提出许许多多有趣的问题。

1.2、兴趣在第二课堂中延伸

课上时间有限,传授的知识也只是一方面。学生在学得一定学科基础知识并建立了稳定兴趣以后,就不再满足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很自然也把注意力转向课外。他们对课外读物、小组活动、学科比赛都很感兴趣。教师可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观看历史影片,举行知识竞赛、历史表演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活动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不然困难得不到解决也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

1.3、自信心是增强学习兴趣的保障

对学习的兴趣,需要积极进去的精神做支持,而自信心是产生这种精神的保障。对于学习成绩,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提供方法指导,使学生不断获得因成功而喜悦的体验,以提高学生学习需要和兴趣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的保持,既是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长时间的稳定,是历史教学成败的关键。而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是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条件。缺少直接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无味的负担;没有间接兴趣,也难于使学习坚持下去。

除此之外,历史是一门丰富生动且富于人文色彩的学科。在编写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结合,选材的合理性。在排版方式的改进和问题导学的设置方面可以多一些创意。

三、激发学生兴趣的现实意义

5.历史学习兴趣 篇五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就得先让学生对历史教师感“兴趣”。

教师不仅要扮演师长的角色,更应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充分运用情感教育。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成绩,更应尊重他们的思想。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从而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熟悉、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了解学生喜欢怎么样的老师上课是大前提?

学生普遍喜欢的是不仅能上好课的老师,而且还要相信他们,理解他们的老师。爱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之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一建立,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为学习打下了基础。

02让每个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每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别人发现,然后得以肯定。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如找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谈话时,我常说这样两句话:“过去不代表未来!其实你很聪明,并不比别人笨,只是你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

这句话就像给他们注入一支兴奋剂,会使他们浑身充满求知的力量,能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学习感兴趣。

因此,不少差生进步很快。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好的我常说:你是老师教过的最出色、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老师以你为荣,希望你在历史学科上能有更出色的表现。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充满学习的热情。

03精于备课,巧用方法, 新颖独特的课堂形式是关键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教师教、学生学,以学生为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堂课,在关注课堂内容教授的同时兼顾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引入新的课堂形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才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

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得听众如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

如对问题展开辩论。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过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要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辩论。

辩论是非常有效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的,形成学生独特见解和观点的方法;如对于“是不是华盛顿拯救了美国?”、“你如果是谭嗣同会不会逃走?”等论题鼓励学生进行辩论的同时,一定要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式和方法,辩论的技巧。

如对历史进行演绎。教古代政治制度时,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假设你作为当时的皇帝,如何制定出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巩固自己的江山,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参与的热情,当进入到角色中来以后,再进行政治制度的分析时他们就会在比较中得出一些历史的智慧和历史的规律,从浅入深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研究的能力。

历史是一门很有故事性的学科,或是很感人很悲壮的故事,或是很幽默的故事,通过穿插一些在历史小故事,可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了解一些历史名人。

寓教娱乐于历史。在知识的复习和归纳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很多娱乐节目的做法来个比赛,如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复习,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不管他们讲述的结果怎样,大家都给予掌声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04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过程。同样,学习每一学科时也不能孤立去学,而应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是相互依托、相互辅助的。

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候,往往就要涉及到这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直接的联系。这样就要涉及到政治学科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当学习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成就时,就会联系语文学科的分析文章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分析文人的作品体味其中的历史环境和社会局势。通过语文知识的引入,学生们思维活泼而且能够将文学与历史结合起来,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文学成就的特色和文学作品的时代环境。

还可引入音乐与美术, 在学习抗日战争时候,放上一段《义勇军进行曲》,学生们产生了许多的感触,有的说这首歌充满了战斗的顽强斗志;有的说,紧急的节拍就犹如催人奋进的鼓点,催动人们奔赴沙场,奋勇杀敌卫国,通过分析都能认识这首歌曲的激励作用。

6.历史学习兴趣 篇六

有很多学生更加喜欢数理化、体育等,他们在历史课上总想睡觉,总以为历史是副科,其实不然,在初一和初二阶段,历史的确是作为一门副科,在平时的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并不计入总分,因此,很多学生在初一阶段就养成了上历史课就不认真听的坏习惯,到了初三一时之间改变不过来,但历史是一门中考科目,教师从帮初三学生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应该帮他们改变以往的错误观念,让他们从充分意识到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对整个课堂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导入的方式有旧知回顾式、故事式、漫画插入式等等,我们在讲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而选择导入的模式。例如在《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一课中,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多媒体显示漫画《三头怪兽》,让学生思考图中的狮子长着三个脑袋,你知道都是谁吗?这三头怪兽的寓意是什么?顿时,学生们全都议论开了,课堂气氛非常浓烈,学生也更加容易记住这三个人分别代表: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

很多教学实践表明,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多媒体的利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的局面,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的内容更加言简意赅,更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例如,为了更好的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笔者运用PPT分别展示了德军突袭波兰,德军突袭苏联,日军偷袭珍珠港来表示分别战争的爆发,扩大,最大规模这三个阶段,从教学效果来看,对学生加深印象有很大的帮助。

四、让学生表演历史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真正的兴趣。”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光靠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是肯定不行的,更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勇敢的说、勇敢的做。例如,在帮学生复习商鞅变法的时候我让一位学生扮演秦孝公,另一位学生扮演商鞅,并给与当堂点评,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全都被调动起来了,整个教学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五、科学合理设计作业

7.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七

一、巧妙构思, 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新课这一环尤为重要。因为精彩而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新课, 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还能像磁力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全神贯注于这堂课,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新课上来, 为学好新课作好了准备。

那么怎样构思设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要在备课中多下工夫, 要吃透教材, 想方设法寻找与课本密切相关的知识。例如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课时, 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我在开始时播放了一段《松花江上》的音乐, 学生听了之后, 被激昂的旋律、悲壮的气势和东北人民的抗争激情感染了, 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接着, 我简单向学生介绍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内容和目的。这样就顺利成章的引出了课题。然后我向学生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发动这场侵略战争呢?目的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后, 争先恐后地回答。最后, 我总结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整个一堂课, 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主动求知的气氛当中, 重点和难点也在环环相扣中得到了突破。

二、利用引言, 激发兴趣

历史学科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对于内部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的掌握, 而不是去死记硬背一些零散的历史知识。要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个系统的、完整的认识,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利用教材每章节前的引言,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了解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 使学生能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结构和内在联系, 提高总结、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世界》这一章时, 要让学生明白这段历史的时间界限:一战后———二战前夕。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 既取决于自我意识, 同时也受到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大家都知道, 师生关系良好, 学生便会对该老师持肯定态度, 并对其所教的学科产生的浓厚兴趣, 这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因此教师要多接触学生, 努力去了解、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 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以自身的高尚人格感化学生, 并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做, 既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产生, 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历史学习兴趣 篇八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就会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提高学习效率。我在教学实践中把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在探索中得出以下几点感悟,以作同行参考、专家指正。

一、适时设置悬念

适时设置悬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听故事,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个悬念的设置激发听众对故事情节的兴趣,吸引听众一辑一辑地听下去。历史教学也是这样。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去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会无动于衷。因此,适时设置的悬念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刺激、最好动力。

例如,在讲美国内战时,导入新课时设疑:在美国的一次有关最著名的总统的民意测验中,林肯位居其首,为什么林肯那么受美国人民欢迎呢?林肯有什么功绩?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穿插历史小故事

许多学生对伟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据我们对学生的意见调查表明:80%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或多讲同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以增进自己的知识面。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述评价华盛顿时,讲了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帮士兵扛木头构筑工事表现他高尚的的品质……当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故事仅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并且不能花时太多,同时要切合课文。

三、组织好课内、课外的历史学科活动,营造“兴趣氛围”

要使一个班、一个学校形成学历史、通古今、明大道的氛围,除了在课堂的教学外,课外功夫也极为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每一堂课都会提问、小知识竞赛、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每期组织二至三次校级历史学科活动如历史知识抢答赛、历史论文评比、历史辩论会等活动掀起学习历史的热潮。通过这些课堂内外的历史学科活动,学生学习历史变得劲了,不枯燥了,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也达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利用形式多样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单一重复的教学手段下,注意力迟钝,而在新颖的多样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下,大脑经系统异常兴奋,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因而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课堂教学类型将讲授课、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活动课交替进行(当然要根据每课教材的特殊性而定);又如课堂教学手段可采用幻灯、录音、挂图、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手段,甚至播放相关主题电影。从而使学生觉得天天有变化,节节有新篇,上课有新鲜感,参与意识增强,兴趣自然提高了。在这里我要强调在利用以上手段教学时特别注意实效性、不盲目追求堂的花俏。

五、“以生为本”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探究提问、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历史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只有满足学生的这些强烈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从而在心灵深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生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指出:课堂讨论是发挥主体作用最佳形式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课堂讨论这一关键环节。讨论的问题可由老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发现的问题,如此以来,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展示自我: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其中,学于其中,自然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形成了。

六、在体验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例如口头考查学生时,把难度降到学生伸手可及之处;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质疑问难)多予表扬和肯定,并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把成功交给学生;历史活动中,对每一个善于展示自我的学生,或能参与的学生,不管结果如何,我都要从他们闪光的地方加以表扬,不足之处提出友善的建议。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学习历史处处有自信、处处有喜悦,其兴趣也自然大增了。

七、兴趣的培养需要巩固与坚持

学习是终身的、兴趣的培养也是终身的。我们在教学实践时常会发现,学生的三分热情,稍纵即逝,兴趣的转移也变化加速。这些都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稳定性与持继性。对此我的做法是:一、细微观察、深入启发。一旦发现学生已经对历史学科有点兴趣了或者说是三分热情了,那就必须小心呵护这微弱火种。正面表扬与鼓励,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并多做师生课堂、课外交流,使其多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那三分热情,变为十分的力量和热忱;二、学生在兴趣上发生转移时,教师要从自己的课堂、学生的动态去分析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拿出新的措施,在肯定其他良好学习兴趣的同时,再次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三、面对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时,教师要及时与之交流、正确引导,失败是暂时的,鼓励学生,勇敢迎接下次的挑战,保持其学习历史的温度。

八、提高教师个人素质和修养

学生能否喜欢历史学科,当然还看历史老师个人素质与修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认为在这方面,教师首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并能不断的学习。其次,从学习中、生活中,多與学生接触、多作关心。自然地使学生感到历史老师可敬可亲、乐于合作与交流。爱屋及乌,历史老师的课堂也不再枯燥、而是有滋有味,兴趣倍增。

9.历史兴趣学科心得体会 篇九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历史兴趣学科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兴趣学科心得体会1

本学年我担任了七年级10、11、12、13四个班的历史课教学任务,我能从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继往开来,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力求课堂生动有趣,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选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但我在工作中切实地进行自我创新,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当然工作中还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视程度不够,辅差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扬长避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力争做一个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誉的好老师。

历史兴趣学科心得体会2

如果把高中历史的学习比作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对教材的熟悉掌握则犹如根基。在课堂上历史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要学好历史,一定得把课本看“厚”。当时不懂,后来方才明白:书看得多了,自然就厚了。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把课本掌握了就能把历史学好了?当然不是,但要学好历史,课本是非得熟悉掌握不可的,这样方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如何看课本呢,会看的和不会看的不一样,结果也就相差甚远。我想在看书时一定要多思考,多比较,多总结,这样就会多收获。基于此,我在学习历史时总结了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坐标式”与具体事件

这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专题而使用的方法。以坐标原点为一历史事件,以坐标纵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的前因与后果,以坐标横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各色人物之态度观点及行为等,以这样的直观方式把某一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都考虑进来,有助于我们对此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我们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节中,分析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以及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顽固派最高当权者各持何态度又各自采取了什么行动。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把握重点。

二、“提纲式”与总体复习

我在临近考试复习历史时往往采用这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这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前提下,以列提纲的形式把教材知识内容重现出来,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能把教材目录默写出来。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它可以帮你以快速的时间把课本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当然在画这种知识结构图时要尽量多地回想具体的细节和思考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家在学习累的时候,不妨这样在纸上画一画,忆一忆,既休息了大脑,有复习了知识。

三、“点线面结合”与人物评价

学习历史,免不了涉及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我认为作为高中生,对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把握以下基本的三点即可:“点”即出发点,立场,是历史人物言论行为的初衷;“线”即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这条“总线”;“面”是指结合其功过得失综合对其作出的全面评价。比如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既要看到他作为封建官员所持的立场,从而理解其镇压起义军时的残酷凶狠,又要看到他作为洋务派所具有的求强御侮的进取精神以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综合这两方面我们再对其做出客观总体的评价。

四、“先同后异,同中再求异”与事件比较

比较题也是在学习历史中经常遇到的,无外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我想这里有一个细节问题,就是应该先看其相同点,因为不相干的两事物是无法做出比较的,相同点往往是较明显的,这样在作题时就会容易些。比如,比较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既然同称鸦片战争,我们很自然想到二者的关系,后者应是前者的继续和扩大,进而想到二者发动的目的和当时的国际背景都是相同的。再如,中日战争和中法战争的异同,同样在字面上我们可看到两次战争都是与外国列强进行的,对他们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都是对中国的掠夺。所以对那些碰到比较题无从下手的同学,应该学会合理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五、“扩展+关键词”与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是我们在考试中必然会遇到的,也是感到比较棘手的。如何做,我想最基本的要抓住这两点。“扩展”是说在看材料时不应仅仅局限在材料本身,而应把思维进行延伸,把这段材料放到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当中,考察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这样就会给我们一个完整的轮廓,便于在更大范围来搜索我们需要的信息。“关键词”是指材料中不起眼的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的信息,看似无用的往往却是重要的,比如材料的出处,时间或者某个人物等,这些都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所以说,难的不是题目,而是我们的眼睛能否看到这些细节。

古人说,读书,更要读好书。同样我们读历史,更要学会如何读历史。寻找学习的方法,让历史的学习变得有趣而简单。同样地,历史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让我们记住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学的时候也要“思”,从中吸取更为深刻的东西,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吸引人之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惟有勤于思考,方能明智。

历史兴趣学科心得体会3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习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习内容较多,复习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10.中学历史课兴趣教学策略初探 篇十

中学历史课兴趣教学策略初探

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决不是空洞的、干巴巴的说教.历史本身是一幅绚丽多彩、波澜壮阔、妙趣横生的画卷.老师应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得到知识、发展能力,特别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笔者总结历史教学多年的经验,结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在兴趣性教学上,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以供历史教育工作者参考,不妥之处,还让各位同仁指正.

作 者:马洪富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部县楠木中学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年,卷(期):”"(3)分类号:G63关键词:

11.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十一

[关键词]学习兴趣;历史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本文就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兴趣进行了论述。

在课堂上,教师就象舞台上的演员,要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你的观众——学生。记得有个学生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其实有时我们上课的确觉得自己很累,但如果看到你神采奕奕,充满活力,我们的精神马上就回来了。”我一直牢记这句话,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把历史事件讲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使学生爱听爱学历史,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再把历史课看作是“40分钟的煎熬”。

以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例,与大家共勉。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求学兴趣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人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四章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时可设问:当前,朝鲜核问题还吸引世界的目光,六方会谈也是一路坎坷而行,那么,二战后为什么会发生朝鲜战争呢?是“冷战”的表现吗?什么是“冷战”呢?由此引入新课,这样处理开头,使学生迫切希望知道问题的奥秘,注意力自然就转移到教学中来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教师通过巧妙地构思设计导入。能很好地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结合乡土史进行教学

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历史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感情。因此在讲课时,如果能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插入一些涉及家乡的史事,不但能丰富同学们的知识,增强对家乡无限热爱的情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日本侵华战争”时,就把日军在我们盐灌沭一带的所作所为,等等恶行、厉行,添加到课堂教学中去。笔者告诉同学们说:“在灌河口,日本侵略者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在我们当时的盐灌沭一带犯下了滔天罪行。以及在我们的这一带涌现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军民,他们为了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三、穿插历史小故事

许多学生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例如在讲述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时,引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在讲述爱琴文明时,引出爱琴海的来历;在讲述周朝时,不妨用”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轻松一下……讲《马关条约》签定时,日本的伊藤博文出上联:“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笔者这时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李鸿章是怎样对的下联吗?”学生兴致很高,还试着按照对联的格式对出了下联。在对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笔者接着讲李鸿章对的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的度量。”,这是李鸿章的自我解嘲。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当然,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四、巧用音乐和历史片断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历史最大的特点是不能重复,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工具是教科书,而教科书主要借助的是文字叙述来传播历史,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个历史课枯燥乏味的误区。

平时上课时,用情境渲染和再造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这个误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情境的体验中,增强主体参与的意识,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例如:从《长征》的电影剪接中,让学生领略中国革命的艰辛,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真的没有现在的新中国,使他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面向未来;一首深情的《春天的故事》让大家重温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颂扬“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这样就使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从而在新奇中增强求知欲,更加有利于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

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方法当然不限于以上五种。教学是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学生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反省、创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1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篇十二

一、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课堂

CAI课件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运用CAI技术中的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 创设教学情境,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之中, 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 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的知识是过去了的东西, 既无法想象和再现, 也显得枯燥无味, 一些问题学生很难理解。无论如何讲, 甚至反复讲几遍, 学生们还是不易理解, 想象不出, 事倍功半。运用CAI课件, 可以化难为易, 使难点分解成图像、图形等, 由抽象变为直观。例如, 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社会风貌等, 均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历史情境, 进行直观展示。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 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录音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制作CAI课件, 把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 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的有机结合, 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途径, 提高视听效果。特别是表现战争时, 可把双方作战的前因后果、具体的作战方位、路线、战斗场面等通过文字、解说、图形、动画、色彩及影视资料片段在多媒体计算机屏幕上综合展现出来, 很具感染力。如我在教学《长征》时, 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长征路线示意图》, 通过flash制作, 在江西瑞金的位置上出现一名红军, 这名红军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行进着。这样就把过去难以讲清的路线, 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解释清楚, 既形象又生动, 效果非常好。

如我在教学《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前, 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日军在沈阳残害中国人民》图片, 并配上如悲似泣的《在松花江上》歌曲。通过歌曲, 让学生体念出东北沦陷后, 东北人民离乡背井, 到处流浪, 思念故乡的神情;通过歌曲, 将学生的兴趣引入《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中。在讲课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使东北人民唱出思乡的歌曲, 并使学生认识到, 这些都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蒋介石不抵抗、妥协退让的结果, 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用生动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是无法再现的, 也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模拟。历史知识生动性的特点又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场景的恢弘、人物的多样化等。历史知识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语言的传递, 通过教师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以真挚、饱满的情感, 生动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 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 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 把历史本身的魅力, 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

1. 生动有趣的讲述。

如我在讲述拿破仑上台的背景时, 这样讲述:“……在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情况下, 惶恐不安的大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换马’, 需要一个霹雳闪电式的英雄人物, 能举起双刃宝剑, 一面砍向还要继续‘造反’的民主派和老百姓, 一面砍向企图复辟的王党分子和外国同盟军。而波拿巴将军在他们看来, 正是理想的‘佩剑人’……”这样的讲述别出心裁, 扣人心弦。

2. 描述的语言生动有趣。

如我在介绍《时局图》时, 就这样描述道:“一群魔鬼张牙舞爪:一只北极熊正在我国东北和蒙古横冲直撞, 它就是沙俄;一只凶猛的西洋虎正在长江流域肆意长啸、残害生灵, 它就是英国;一只青蛙在珠江里‘哇哇’直叫, 它就是法国;一只面带杀气、目露贪婪之光的巨鹰正扑向中国抢夺这块肥肉, 它就是美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印象更加深刻。

3. 有趣的提问。

如我在讲述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时提问道:“恩格斯当工场主的父亲不让其上大学, 是不是让他‘下海’当‘冒尖户’呢?”这一问, 把往事与新词联系在了一起, 新而有趣, 吸引了学生, 使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 对恩格斯未上大学但勤奋学习、知识渊博, 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但最终转变为共产主义者这两个知识点的印象更深刻。

三、联系时事热点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 它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渐进的客观事实。因此, 过去性成为了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历史所具有的不可逆性, 使它不能再现, 也不会重演。教师如果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 就事论事, 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提不起学习兴趣, 因为这些历史离现实毕竟太远了。然而, 历史又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 是过去和现在有着某种联系的一门学科;是人们了解自己的社会, 理解变化与延续的有效途径。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问题, 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 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 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能立足于课本, 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能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讲授《美国的霸权政策》这一课时, 我在课前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讨论题:“美国的霸权是怎么回事?”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 用事实来揭穿美国的霸道嘴脸。学生情绪高昂, 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翻阅、摘录或复印资料, 或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为上课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气氛从一开始就非常热烈, 学生们从中美撞机事件到北约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再到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从美国侵略到发动越南战争;从海湾战争到北约轰炸南联盟以及攻打阿富汗、伊拉克;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废除《京都议定书》到极力推行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NMD) 。学生所举的例子已远远地超出了教材的内容, 充分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紧接着我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引导学生追根溯源, 去了解美国战后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冷战政策”是如何出台的, 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去反对霸权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 又扩大了知识面, 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完美国的“西进运动”后, 我简单地介绍了我国现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政策, 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由于我们广西在“西部大开发”的行列当中, 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浪潮,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学生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从多方面去进行比较。

在讲授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 我布置问题让学生先查找资料, 了解当前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特点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再让学生比较这场金融危机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异同。由于时政性强, 学生兴趣浓厚, 积极查阅资料, 课堂上踊跃发言, 从各个背景因素、过程、危害、国际社会的措施等多方面去阐释比较, 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学习完中国抗日战争史后, 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日本政府在哪些事情上激起亚洲各国乃至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愤怒吗?”由于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和评论, 以及网络上大量资料登载, 所以学生几乎是不假思索就答出“主要是日本政府通过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和日本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教室里群情激愤, 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对时事热点的适当联系, 让学生明白抗日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历史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知识, 它与我们息息相关。

13.历史学习兴趣 篇十三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课程性质决定初中历史课课时量少,所以上好每一节课很关键。为了课堂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 兴趣 效率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归为副科,导致历史教学不仅不受学校的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历史教学变成了一项很困难的工作,不管你怎样去教,学生都不愿意去学,上课时纪律也不好。但从2011年起,我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历史学科纳入了学业水平考试,所有教学科目不再有主副之分,所以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升学压力。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和提高教学成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上好第一节课,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一节课很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对日后的教学帮助非常之大,历史课的第一印象关乎以后的教学成果,上好第一节课就会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等待着上你的第二节课。假如第一节课上得很糟糕,没法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学生就会给你这个老师不怎么样的定论,也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学生,抓住兴趣点。具体如何抓?我认为,针对第一节课,历史老师应该设计一节导言课,必须给学生讲明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只有给学生灌输学历史很有用,学生才会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1]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景法

情景教学法在各科目中都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历史科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因为逼真的历史情景,能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人,使学生仿佛进入历史当中。如讲“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我先描述鸦片输入对百姓的毒害,展示吸食者本人及其家庭的悲惨遭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鸦片输入对国家的危害,并把它形容为“黑的进来(鸦片输入),白的出去(白银外流),”并以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中的恳切之词来强化学生对鸦片输入严重危害的认识:“(鸦片)流毒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

2.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科举制度》一课时,我就结合近年来的“国考”,分析“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利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为什么本来是一种录用考试,却引来千军万马的“厮杀”?”用现实中的敏感话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3.比喻法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有些历史概念、历史术语艰涩难懂,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会感到历史过于“深奥”从而“敬而远之”,那么怎样才能揭开“深奥”历史的神秘面纱呢?比喻就是一种最好的手段,既要通俗易懂,又不能偏离主题,比如:中国近代史中的“出超”和“入超”比喻为“赚钱”和“亏本”,“门户开放”比喻为“拼桌吃饭”等,我发现如果运用得当,学生更容易理解,事半功倍。

4.多媒体辅助

在信息化的时代,历史课教学仿佛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它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可以营造一种充满趣味的、让学生自觉参与并能够同学生产生心灵呼应的直观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影视资料,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比如: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在上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方面有很大帮助,从人类的起源到封建帝制的终结,讲得非常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很多考古新发现还原的历史现象得以在我们眼前展现,形象、生动、发人深省。对于世界史而言,可以播放《大国崛起》都是不错的历史纪录片。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实践活动中去。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力越大,学生学习兴趣就越大,他的意图越容易贯彻,达到预期目的和教学效率的可能性也越大。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这些方面入手:教师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要具备创新精神;要有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怀有爱心是最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容易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用爱的态度去欣赏每一位学生,学生会变得更加可爱。

结语

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问题,方法还很多,上面所谈到的,是我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一些还是十分粗浅的认识。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定能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上一篇:法院民庭实习小结下一篇:大班健康活动爱护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