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物理课程标准简报

2024-06-26

学习物理课程标准简报(精选15篇)

1.学习物理课程标准简报 篇一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前几天接到学校下发的通知,要进行新课标的学习。通过最近一段时间有关物理新课标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物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在整个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经过细心的总结与发现,我认为物理这门课程的理念有以下: 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并且物理教学也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的情绪。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等。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综合科学课程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物理分学科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即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理念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成功的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式、自学式、探究式等。已有证据证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新课标从过去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承变为全面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于是知识本身的重要性相对下降,科学探究教学的重要性相对提高。

理念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传统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的万能、神圣以及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也正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欠缺深思熟虑,我们的星球正面临着如像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等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客观地评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理智的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肩负培养学生科学观的科学教育应重视及时反应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使学生在涉及科学技术问题时,能有意识地从它对社会的正反两反面的影响去考虑,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理念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单一,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果,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为实现课程目标,必须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如:1.进行发展性评价。例如建立成长手册(也称档案式评价)。2.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当今形势下,单纯的知识学习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便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科学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因此课程目标由原来的一维目标转向三维目标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我们应积极应对物理新课程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物理新课程的实施。

新海中学物理组 赵清春 2012年11月18日

2.学习物理课程标准简报 篇二

课程标准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给教师的理解带来一些模糊性, 因为它的表达范围太过广阔, 因此, 一线的教师会对内容标准中的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在理解物理课程的目标方面, 有许多教师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 对教学目标的分解技术的本领比较弱, 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说, 根本不懂得一个行为目标可以分解成多少的要素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例如, 在网络上是我现成的教学目标, 而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据资料显示, 我国现在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编写得太过宽泛, 教师使用起来比较生疏, 难以抓住其中的要义。做好基于“上海市物理课程标准”的常态教学, 不仅是物理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同样也是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既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又需要兼顾我国的课程标准, 以便使得学生在学习完课程之后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 上海的教师提倡教学目标的简单化, 从简单的教学目标入手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到所要学习的知识。

2.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1) 教师在教学中要由简到难“优化教材”。比如, 在上海版的物理教材中有这样的一节课中介绍了“运动和力”。它是这样来安排课程结构的:机械运动、直线运动、力、重力、力的合成、二力平衡、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教材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 先学习机械运动、直线运动、力的定义之后再学习力的大小和方向, 而是在实践认知中将物理的知识传输给了学生。

在认识力的过程中, 可以将认识分成四个方面, 一是需要学生简单的认识“机械运动、直线运动”;二是引进“力”的概念;三是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力的作用;四是通过归纳使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得到巩固。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的井然有序, 学生在学习完一章之后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外一章, 章章递进, 让学生在心中建立一张巨大的学习网络结构图。学生在学习完整本书之后再次测验教学效果, 是非常有效的。

(2) 观察实验为基础, 关注物理探究的本质内涵。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 在实验中学习物理科学知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快乐中逐渐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例如,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有许多的困难需要解决, 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 难度相当的大。因此,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通过探究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和学习。教师可以以教室为地点, 通过观察窗外的物体为线索, 通过倒影成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之后, 慢慢掌握调节物体成像的要领, 在实践过程中明白和理解“成倒立放大像”的条件, 学生以这个为线索作为实验的数据, 最后再次动手实践验证实验是否成立。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而学习到本课的最核心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简单地重复规律, 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规律, 运用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个性特长。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接受学习的新知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教材合理安排了综合探究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选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自己感兴趣的作为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的物理知识, 还在快乐中接受了新的学习内容。

在上海的物理课程标准中, 专家们经过多次的探讨和研究, 将面向所有学生改成了学生在快乐中全面的发展。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 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在物理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 希望教师能引导学生, 挖掘更多的教育因素教好学生。

摘要: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 物理课程标准非常的宽泛, 这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教学目标的过于模糊。本文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详细的地介绍了物理课程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期为奋斗在教育岗位的教师提供有效的启发。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0) .

3.浅谈物理课程标准的特点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标》特点

通过对《物理课程标准》的认真研读认识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尽可能多的物理知识?是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验操作技能?还是解尽可能多的物理题目?尽管这些并不构成当前基础物理教育的主要目的,但是当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却驱使教师、家长、学生们把物理教育的目的主要局限在以上三个方面。

《标准》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以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内容标准”所规定的是全体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标准》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感悟)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

新的一轮课改着重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举措是要变以“教”为中心教学模式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的内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呢?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反映了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层面、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作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

根据改革的需要,人为地将学习方式分为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①被动性。中国的孩子象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教育选择“服从”作为价值取向。②接受性。我们目前的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学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不接受也得接受,学生没有主体性可言,结果学习情绪低落、抵触、厌学,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勉强为之。

③封闭性。我曾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或学校去参观,令外国人惊奇的是,中国孩子缺乏天真、童稚、活泼的气质,老师授课时,孩子们背挺得笔直,待老师提问时,孩子们如背圣经般地将老师期望的答案背了出来。孩子们做练习时鸦雀无声,十分安静,孩子与孩子之间一般不许有交流。更多的乖孩子为了迎合老师不敢也不会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老师的意志就代表了学生的意志,人与人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

我们的精英教育模式,追求学业成绩突出,以同伴为竞争对手,暗暗较劲,以排名压倒对方为目标,各自封闭在自己的小小天地里,缺乏合作精神,缺乏交往能力。

现代学习方法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它主要表现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①主动性。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的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或强制。学习的内在需要(学习的动力)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学他感兴趣的东西时,学习效率才高;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如果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命、生活、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一种真正的自我学习。学生只有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人类的理想,祖国的未来)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富有意义的学习。

②独立性。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学习的依赖性。

主动学习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学习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或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尽如此,每个学生同时也有一种独立学习的要求。教育的现实是,低估、漠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包办代替、不给机会,依样画葫芦,不许有“标新立异”。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的情况非常普遍。

③独特性。人的智力呈现多元性(语言、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反省、自然观察、存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富有个性化的学习,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因此要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不要搞“一刀切”“一锅煮”,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与“吃不饱”的现象,独特性也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

④体验性。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性和意识,“实践出真知”,“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吃一口比讲一百遍的体会都要深刻,因此有的教育家提出“体验是最好的教学”,传统教学由于缺乏体验导致:学了数学不会理财和统计;学了物理不会换电灯泡;学了化学不会对付衣服上沾的油漆;学了生物五谷不分……

⑤问题性。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产生学习的根本的原动力就是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解决问题为中心。

没有问题的学习,严格来说只是一种机械地训练。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新成就

《标准》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五、改进评价体系

《标准》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标准》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主张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

六、要求灵活

《标准》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比较明确具体,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无论在范围和层次要求上都比较宽泛。这就为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学提供了依据,为教材编写者编写出不同要求的教材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4.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在教学设计时,要明确“内容标准”部分的一、二级主题,理解三级主题中内容要求的行为动词含义,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根据每个主题的“学习要求”,合理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根据“教学提示”可从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两个方面灵活选用教学式。充分利用“活动建议”列举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注重物理与生活、牛产的联系,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实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工程实践或社会热点问题设置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其次要重视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最主要的呈现方式,通过精研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从总体把握每节课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各知识板块的呈现顺序和逻辑体系,挖掘教材隐含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充分重视并认识教材中各个栏目的功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可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适当增减内容或调整教学顺序,也可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时划分、教学建议选择合活的教学方式,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适当丰富或创新实验教学。难点是指学牛学习的困难所在,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易错或者易混淆的内容。在确定教学难点时,应将学生的学习情况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困惑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评价方式等要素,科学预测教学难点。教学设计中应明确重点,难点的区别和联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寻找最佳途径和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发展阶段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既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也要重视传授式、讨论式、自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邯郸初中物理二班学习简报第2期 篇五

“欧姆定律”作业

一.该课的知识—方法—能力结构

《 欧姆定律 》这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电路、电压、电阻及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之后的一节课,是对前面电学知识的一个总结和利用;对对电功、电功率的学习的基础。

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涉及比例、公式的数学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二、该课知识体系中蕴含哪些主要科学方法?这些方法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知识中的重中之重,对学生以后的电学知识的学习也有指导作用,即使在电工技术电子专业等学习中,欧姆定律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对电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数学生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对于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了解。并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自己动手进行科学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但对于U、I、R三者关系知之甚少。他们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出欧姆定律,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分析您在欧姆定律这节课中进行了哪些科学方法教育?

6.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考试题 篇六

一、填空题(18分)

1.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 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物理学是研究部分组成。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

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3.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课堂日志:由教师和学生把课堂中发生的事情如实记录下来。

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

6.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7.物理课程内容标准有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内容组成。

8.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部分。

二、简答题(12分)

9.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哪些?(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重

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造新的评价体系。

10.科学探究要素大致有哪几个方面?(1)提出问题;(2)猜想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

验;(4)进行试验与搜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11.《标准》提供多种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实验探究等,教学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适用的场合,它们的长处和不足可以互相补充,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选择。

12.教科书应该全面体现课程理念,要为实现《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服务。因此,它不能

只是知识的载体,而应担负物理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这是考虑教科书编写时的出发点。

13.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条件,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切合学习实际的音像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14.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

中的长处,增强学习的信心,评价应全面客观地反映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

靠的依据。

15.物理课程中构建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一般从评价的功能上、评价的内容上、评价的形式上、评价的主体上四个方面进行。

16.请依据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的内容,结合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写出一篇教学设计。(50分)

17.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

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18.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1)物质(2)运动和相互作用(3)能量

7.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的自然过渡 篇七

那么,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如何进行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上的自然过渡呢?

一、重视新旧知识的过渡与提升

在讲弹力的概念时, 初中阶段只涉及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 也讲了压力的大小, 但没有涉及弹力产生原因和弹力方向, 那么如何使知识过渡与提升呢?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做实验, 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当学生出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再现弹簧的伸长与压缩现象, 分析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目的是用旧知识来固定新知识。最后做微小形变实验, 得到只要物体之间存在着接触并产生挤压作用, 必然会产生形变的结论, 从而形成弹力的概念。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把概念的来龙去脉, 即物理学家是通过怎样的物理思维和研究方法一步步建立起这个物理概念的过程, 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发现、创造的过程, 并把许多物理思想, 如类比思想、转化思想等渗透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 既可以完成初高中物理的自然过渡, 又满足了高中教学的要求;既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又帮助学生树立了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使教师教起来顺手, 学生学起来轻松。

二、实验教学中研究能力, 科学精神的过渡与提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离开了实验必将寸步难行, 在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实验教学, 特别是研究性实验的教学。课本上有一些实验是用来验证所学内容的, 实践证明, 有些验证性实验是有缺点的, 如:它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且由于实验结论学生心中是有数的, 因此常常发生学生擅自修改实验数据使之符合实验结论的现象。这就完全违背了实验宗旨, 养成不尊重事实的习惯。如果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研究性实验, 有利于克服上述弊病。让学生先做实验, 然后共同讨论, 从分析实验数据入手, 寻找物理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 教师应自觉地进行“角色换位”, 扮演学生角色, 多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审视所学内容, 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而不能老以“过来人”自居。要想学生之所想, 疑学生之所疑, 难学生之所难。面对一个问题, 不要先讲“应该如何如何做”, 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是怎样想的”, 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呈献给学生, 让学生去思索, 去评价, 从中得到启发。

三、强化物理模型的过渡与提升

以简单的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来说, 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 地日之间的距离就不知从何算起, 运动轨道也就多得数不清。又如, 研究带电微粒在电场或者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必须理解点电荷这个模型, 不然带电微粒的电荷在电场或者磁场的影响下会重新分布, 这样不利于主要问题的研究, 我们的思维会被次要因素左右。所以, 物理模型的过渡与提升在初中高中的过渡教学中十分重要。

8.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物理实验教学 篇八

一、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能力

高中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物理现象有很匮乏的感性知识和主观理解的片面性,如果我们每一节课都能给学生做一个实验,并辅助电教手段,那么,学生就会感到真实、形象,就会喜欢上物理课。而且演示实验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渗透学科思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物理作为实验学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不光能演示实验,学生还可以通过自己亲手做实验来体会前人对未知领域的方法,或验证前人的科学结论。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分析误差的能力和归纳结论的能力。

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

有一篇文章写了这样一件事,在兼有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的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题,问:现在是九点一刻,再过多长时间,时针和分针重合?中国学生听后赶忙拿出纸和笔进行计算,而国外学生则不慌不忙地抬起手臂,将腕上手表的时针和分针调至重合,可想而知,中国学生费半天劲,结果还不一定正确,而国外学生的答案立刻就出来了。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学习习惯于理论的计算,而国外学生则善于实践;同时它进一步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历来只重视了培养学生“做题”的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做事”的能力。检验人才水平的高低最终不是看“做题”的能力,而是看“做事”的能力。“做题”与“做事”对于人的锻炼是有很大差别的。前者是虚拟的,后者是真实的。“做事”不仅需要智力,还需要协调能力以及情感、毅力等各种因素,比“做题”需要的能力更全面。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我们目前的教学,演示实验由教师做,学生随堂实验少而又少,实验性习题和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基本是有名无实;在国外的许多国家,自然科学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实践活动上,他们几乎每节课都有实验,或者演示实验,由老师或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或者边讲学生边实验;还广泛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看电影,或用微机模拟操作等;还开设参观课、观摩课、实践日;经常搞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自己选题、设计、找材料、制作各种模型。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自创实验,从事丰富多彩的小制作。并对其作品给以评定,给予表扬或奖励,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荣誉感,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创造激情。

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创新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也只有创新人才,才是最受欢迎的人才。

三、实验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讲到底,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思考问题,就像装知识的“口袋”,又像学知识的“机器”。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对知识、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和实践中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书本上现成的实验,自己动脑去设计实验,动手去制作实验器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取长补短的优良品质,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总之,在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物理实验教学将是一个很好突破口。

9.学习物理课程标准简报 篇九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A)

A.科学素养B.知识储备C.道德品质D.探究能力

2.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C)

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A)

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

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要求的是(D)

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

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

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5.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B)

A.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B.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C.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

D.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

6.下列不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C)

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B.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

C.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D.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7.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下列各项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二级主题的是(B)

A.机械能B.电和磁 C.电磁能D.能量守恒

8.有关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a机械运动和力;b内能;c声和光; d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e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f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g机械能;h电磁能,属于能量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有(B)

A.e、f、g、hB.b、d、f、g、hC.a、b、c、dD.a、c、e、h

9.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认知性目标的是(A)

A.独立操作B.认识C.理解D.了解

10.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目标的是(D)

A.经历B.认同C.内化D.计算

11.以下不属于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发展状况的四大方法的是(B)

A.作业评价B.实验评价C.作品评价D.成长记录

12.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时,主要从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考查的是(C)

A.教学内容B.教学方法C.教学态度D.教学效果

13.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下列科学探究能力不属于猜想与假设要素的是:(A)

A.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B.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C.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D.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14.不是评价应注意的问题的是(C)

A.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B.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C.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D.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1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D)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含A、B、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计10分)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

2.课程资源概括来说包括:文本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

3.属性、、新材料及其应用。

4.在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物理课程内容标准由和

2.物理学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

3.评价应(全面)地反映教学的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4.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5.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办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6.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

7.物理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有(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和(能量)。

8.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验室)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9.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10.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作决定时尝试运用科学工作者原理和科学方法。

11.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2.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13.在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14.学校实验室应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15.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_知识与技能)_,经历基本的_(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_(科学精神)_的熏陶。

16.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7.物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

18.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

19.因材施教的基本手段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20.(课外阅读)和(收集资料)是物理教学联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计5分。正确打 “√” 错误打“×”)

1.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2.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3.物理教材的编写的依据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4.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5.“物质的属性”的内容标准之一是:(1)知道质量的含义。(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其中第(2)点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计20分)

1、(5分)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哪些?

2.(5分)根据你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说说一节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3、(10分)课程资源包括哪些?请列举10条。

三、论述题:

34.请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

答:(1)、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可加强实验的可见性,降低释疑环节中学生遇到问题的难度。例如;判断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中,可以把一种测电笔(五金商品有售)内部的小灯泡连接部分拆下来,用两根导线连接,把要判断的物体放在导线两端;如果灯亮说明是导体,如果灯熄灭,说明是绝缘体。现象很明显,学生很感兴趣。实验后再把测电笔修好。

(2)、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可加强实验的趣味性。例如:磁体对电流的作用,可以把磁体放入小孩的玩具,圆形人泡沫中,使其浮于水面,泡沫放入一个透明的盒内(超市里用来装汤圆的冷冻盒内装水,盒放在一金属板上,接通电源,可清楚地看到磁铁朝一个方向运动。如果改变电源两极,磁铁运动的方向也随之改变。

(3)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加强实验的探究性。例如,探究声音的产生,可以给学生提供泡沫小球、扬声器、鼓、笛子、纸、水等器材,让学生自己选择设计实验,使学生感

到科学探究就在身边,消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和畏惧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加强实验的开放性。例如:用身边可乐瓶做的一些实验。

1、凸透镜成像,将透明的可乐瓶装满水,把铅笔放在可乐瓶的一侧,学生在另一侧观察,发现笔大了。说明凸透镜可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惯性现象,取一可乐瓶放在桌边,下面压有一长纸条,快速将纸条抽出,发现可乐瓶不动,说明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性质。在可乐瓶中装半瓶水,当由静止向前运动时瓶内水向后倾斜。当向前运动的可乐瓶突然静止时,瓶内水向前倾斜。说明一切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3、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关系,将两个可乐瓶装满水,一个可乐瓶竖直放在桌面上,另一个可乐瓶平躺在桌面上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它们作匀速直线运动,发现拉平躺的可乐瓶的拉力小。说明用运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少摩擦;

4、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在一个可乐瓶中装满热开水,然后到掉热开水并迅速拧上瓶盖,在瓶外泼上一些冷水,发现瓶子变瘪。间接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5、浮力产生的原因,取一小可乐瓶,剪去下半部分,做成漏斗的形状,第一次瓶口拧上瓶盖向里灌水,乒乓球上浮。第二次不拧瓶盖,向瓶内灌满水,发现乒乓球不上浮。因为乒乓球只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没有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所以乒乓球不上浮。在具体运用身边之物加强实验教学时,要注意所设计的实验必须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心里特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常见事例;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能突出基本科学原理的、切实可行的实验,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计15分)1.A2.C3.A4.D5.B6.C7.B8.B9.A10.D 11.B12.C13.A14.C15.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计10分)1.相互作用运动规律2.实验室课程资源社会教育资源3.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4.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5.科学研究科学内容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计5分。正确打 “√”,错误打“×”)1.√2.×3.×4.√5.√

10.学习物理课程标准简报 篇十

一、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活教师”而不是简单的“教授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低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活教科书”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是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艰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

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 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评价中应该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进步,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应该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教学实践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老教师,我们应该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新课程的倡导下尽快发展起来,不能穿鞋走老路,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不能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和反思,通过不断实践来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感悟、领会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地位转变

物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转换教师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这种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独立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 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当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点燃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11.学习物理课程标准简报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教学 力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010-01

在新课标贯彻实施的背景下,教育部对初中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使得学生在思想、态度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四川省的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思考,将长期的物理教学反思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提升物理学科教学水平

1.1 改进备课方法,与时俱进

许多的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案一成不变,没有新思想与新方法的加入,大大地降低了课堂的时代性。实际上教师在每节课的备课过程中,应在总领全章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地加强互动交流、引导工作,争当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同时更应强化针对学生备课的观念,不能把备课看作是老师对教学知识单方面的责任,也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学生课前自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备课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学,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后,将问题和一些知识的模糊点集中起来反馈给教师,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出切实可行的教案。在课堂上通过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师生互动来突破重点难点,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在备课中改进备课方法,对学生非常重要。

1.2 注重传授知识的技巧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从来都不是照本宣科的,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针对初中学生兴趣广泛、情绪不稳定的特点,教师要学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首先是新课的引入。当学到第十二章的第四节的力学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来描述力的三要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教学实验设计:教师进教室开门的时候引领学生观察,通过演示手推门的不同部位、不同方向的施力及施力的大小来表现出力的作用效果不同。然后让学生亲身感受,总结其中的道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这类实验简单易行,学生在生活中就遇到过类似的经验,而通过教师的发问,迫使学生思考蕴含其中的道理,从而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习兴趣。

1.3 讲解透彻,重点突出

物理学中有很多以定理、定义给出的概念,看似简单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学生所领会不到的含义。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认知度,把他们领会不到的含义讲解透彻。当然这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在学生真正理解不了的情况下,在产生了求知欲望的时候加以帮助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 物理学科教学思想的转变

2.1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物理学作为一门严谨的自然学科,在整个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要通过构建模型,把条件与所求联系起来解决问题。尽管初中的物理不要求复杂的推理计算,但是这种作图、空间构想的能力培养是必须的。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存在两种建模,一种是构建实实在在的模型呈现于眼前(包括作图),另一种就是思维构建。通常后者的作用更大,因为许多物理过程是动态的,通过一定的物理思维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把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以思维的形式得到,这种方式在解决问题时极为有效。

2.2 以教材为基础,生活为补充

物理教材不像语文、政治等其它的学科教材一样有较强的时代性,是一门经典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生产相联系但又较感枯燥的学科。如何能够将教学与实际联系,如何能在教材中发现生活的点滴成为物理教学能否赢得学生喜爱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在教材中深入挖掘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部分,将来源于生活的物理再还原过去回到生活中,为生活的奇异现象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1 耐心答疑解惑

力学作为学生新接触的内容,许多在老师眼里看来理所当然的问题却困扰着学生进步。如作力的示意图时要反复地讲解作图的原理、方法,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重点剖析。教师在回复学生疑问时不能产生厌烦情绪、鄙视的眼光或者不耐烦的表情,而要鼓励发问,耐心讲解,培养师生之间和谐的信赖关系。

3.2 关心学生成长

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一门学科的现象。根据这一心理,教师要积极的培养与学生的感情,关心学生的综合发展,不能把管理学生、关心学生看作都是班主任的工作。課后要走下讲台,聆听学生的反馈,积极进行调整,对在课堂上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并给予提出问题的学生以肯定。

物理教师不仅可以过问学生的物理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的问题也要积极的给予回复,因为学生发问本身就是出于对教师的信任,如果得不到回复会令他们产生不受重视的感觉。

4 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技巧,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同时对于教学中必要的实验技能要能独立掌握,特别是课堂上的物理实验要力保成功,不能将实验的不成功归咎于实验仪器质量等,而要引领学生一起查找到原因后重做实验,直到成功,给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探究的表率作用。

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以自信、活力的面容面对学生,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信息,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现实中很多教师将个人的情感带到教室,抱怨学校不公、社会不等以及某某老师不好等。这种行为极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进而影响课堂质量。

5 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定期的对所授知识加以梳理与总结,对易错点重点强调。如对于物理事实、概念、规律要区别对待:认识事实,从事实中发现规律,而概念只是为了更好地描述现象而约定俗成的术语。

经过知识的梳理分析,要逐渐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据经验得出,凡是学生感觉在生活中有用的、有原型的物理知识通常掌握得很扎实。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表面看似简单实际都不简单但都可以与生活、生产的实际相结合,关键是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只有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用书本知识来解释生活实际现象的过程,他们才会真正的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6 结语

物理学科作为初中新增的科目,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力学更是以后学习物理的基础,这一部分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影响到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信心。长远来讲,初中物理的学习情况将直接的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第一印象,或有可能关系到学生在将来的择业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提出以上几点教学反思来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希望可以为新时期的物理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世纪、新课程、新教材——人教版新教材的十大创新之处[J].山东教育科研,2006(12).

[2]郑渊方.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J].学科教育,2006(5).

[3]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7.

[4]贾元宾.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2).

12.学习物理课程标准简报 篇十二

一、老师要确定好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 是探究的起点。这一步骤对学生的认知策略、问题解决技能和态度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 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引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因此, 教学者必须提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问题太容易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没有足够的动机;问题太难则使学生产生过多的挫折, 容易失去进一步探究的信心。在问题呈现方式上可采用故事形式、电影形式呈现问题, 引起学生思考。

二、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 它能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 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此环节让学生去做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提高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 不受老师特定思路的限制。有时学生的注意偏离了问题的本身, 教师不妨给予简单的提醒, 但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 根据上述问题进行简单实验, 观察一下实验现象, 从而进行猜想与假设。本节中学生可提出:电流与滑动变阻器移动有关?电流与电源电压有关吗?电流与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有关?电流与电路的总电阻有关?经过梳理、讨论让学生归纳出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 以及导体的电阻是有关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如何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在学生设计方案前, 把控制变量法让学生自学, 这样有利于设计实验方案。

三、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来验证假设

制订方案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开始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 确定实验器材, 制订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采用讨论式)

1. 学生讨论:这里要测电流、电压及改变电流, 应选择哪些电表? (电流表、电压表)

2. 学生讨论:如何来保证电阻两端的电阻不变, 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3. 学生讨论:如何保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来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4. 学生六人一组, 选择讨论过的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电路图。

5. 老师请有代表性的小组画出电路图, 并说明是如何做的?分析利弊, 找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特别提醒:没用滑动变阻器的学生设计的电路图有什么缺陷?)

我们学生在设计时, 一般设计如图1, 教师要引导让学生知道此电路图缺陷在哪里?并让学生通过分析画出图2, 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有重要作用。

四、慎思熟虑对待学生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的成败, 直接影响这节课结论的正确得出。实验前学生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连接电路要注意些什么?电流表电压表如何读数?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特别是在学生实验中, 由于是电学实验, 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故障, 要能及时帮助学生分析、排除, 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五、正确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一要注意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 通过交流, 发现彼此间的差异。二是提醒学生如何去分析数据, 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 还可让学生作出U-I曲线, 让他们很直观发现规律。三是可把上述问题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总结得出欧姆定律:一段导体中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六、让学生做好反馈与反思

在探究教学中反馈, 要根据学生探究能力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发现自己的不足, 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自己的各个环节是否合理、简捷, 有无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另一方面, 反思如果再做此实验会有哪些改进?

教师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 坚持各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 最终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和自主学, 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摘要:新课程导向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为目标, 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 如何把它落实到教学中, 文中就以如何设计好探究课教学过程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情景,猜想与假设,学生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反思

参考文献

[1]廖伯琴, 张大昌主编.《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

[2]刘炳升, 李容主编.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江苏省教育出版社.

13.学习物理课程标准简报 篇十三

1物理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本体性知识

传统的物理教学强调的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物理方法论的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而纳入物理教学内容之中,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本体性知识。

1.1 物理教师的知识要“面广识宽”,具备科学方法论教育的能力

物理教师的知识要“面广识宽”,主要是指物理教师必须具有宽厚的物理专业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科学方法论教育的能力。

【案例1】阿基米德演示实验应让学生知道什么?

实验现象,随着物体浸入盛有水的溢水杯中的体积增大,杯中的水被溢出,弹簧秤示数变小;当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最小。把被溢出的水,倒回小桶时,弹簧秤的示数回到原来物体未浸入水时的示数。在此过程中,学生观察到,弹簧秤示数变化与有水溢出的现象,这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吗?教师应该告诉学生,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天然的、必然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解决这种联系的规律。

1.2物理教师应关注物理学发展方向,了解前沿热点

物理教师具有广博的本体性知识,主要是指涉及物理学的系统知识与处理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要了解地理、化学,甚至要了解人文科学知识。提倡物理教师为学生作科技讲座,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只有这样物理教师才能适应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物理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主题一,第三项“物质的结构与尺度”。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有一定的科普知识,才能让学生知道(1)物体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原子核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并认识这种将不断深入;(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断深入;(4)-1-

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这是从物理的角度认识世界,也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物理思想!

1.3 科技引领新生活,物理就在我身边

新的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之中。科学探究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又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的内容,一般应该是物理课程的核心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价值;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内容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要有驱动力;探究课题的选择要体现“科技引领新生活,物理就在我身边”的主题。

【案例2】新的课程标准解读,提供了某中学8~9年级物理课程的科学探究课题。分三个研究主题。主题一,《物质》列举了《废电池的危害、回收和利用》等七个科学探究活课题;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列举了《本地噪音污染源的调查》等六个科学探究活课题;主题三,《能量》,列举了《双层玻璃窗保暖功效的研究》等十三个科学探究活课题。

这些问题都是从学生生活中来,都是与科学技术具有密切的联系,将实用技术理想化,充分体现了物理就在我身边。

2物理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这里的丰富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经验”。新的课程标准应该说是一个全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调整了培养目标,从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转向或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等;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模式;更新了课程的内容,强调了对课程的评价与对评价的改革。可以说,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这次所面临的新的课程标准,是一次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理论等全新的接触,需要大家积累“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实现教师专业化的知识维度。

2.1坚持写“教后”感,经验自然多

按常理,教师应该要写“教后”感。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教师更应该把写“教后”感作为教学工作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

【案例3】《运动与力》二级主题下,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以前我们只在教室里或实验室里做这个实验。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且

对实验地点没有作明确的规定。此据,有的学生,利用三楼层的楼高,让物体作自由下落,记下时间,并求出物体下落平均速度;也有的学生,三、两人一组,找一块长木板,在操场上做实验;也有的学生,利用道路的斜坡做这个实验。这些做法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教师可能是第一次遇到,心中没有数。坚持写“教后”感,就可以把这些教学情况记下来,并谈谈自己上课时的感受,以备同事之间,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坚持写“教后”感,经验自然多。

2.2突破重、难点实验,提高实践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中的物理实验,大多从探究的角度提出要求。因此,物理实验的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探究,要极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可以说,实验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自然科学的基本工作和学习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集中表现。

【案例4】新的课程标准第二节《机械运动和力》。在这个二级主题下有八个三级主题。涉及实验与实验探究的有七个三级主题:如,“三级主题四,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等等。

“通过实验探究”与以往物理教学大纲中的“做”物理实验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为一个特色。教师要摒弃以前“讲解式”、“灌输式”的实验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对于重点、难点的物理实验,教师要加强指导。师生应从物理实验原理入手,共同讨论实验的关键因素,为实验关键因素提供什么样的条件。然后根据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实验探究”其本意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实验的过程,展示学生在处理物理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和操作物理实验时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自觉性与能力。

2.3关注考试改革,积累优秀试题

2000年之后,中考试题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物理试题体现了“应用性、开放性、综合性、教育性、时代性”。相应的试题也由原来的物理知识题,逐渐转向设计性题、信息题、STS题等新型试题。

【案例5】设计性实验题

实验桌上有盛开水的保温瓶、一只茶杯、一张纸片。请你用这些器材设计下列三个小实验(简要说明做法):(1)惯性实验;(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

(3)光的折射实验。

信息给予试题是近年升学考中的重要题型。有知识应用型、综合分析型、构建模型型、学科交叉型等。这类试题主要是以当前科技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新信息,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某一事件、社会新闻中的某一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通过信息给予的方式设计成中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来考查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3物理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条件性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这不仅要求物理教师要教好物理的本体性知识,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领域以及对社会的价值判断。由此可知,物理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甚至美学等知识。把教育学、心理学科研成果,移植于物理教学过程中来,运用艺术的方术来对待千态万状的学生,使物理教学上一个艺术的台阶。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知识构成了物理教师专业化的先进条件知识。

【案例6】认知能力发展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小学生主要以“具体运算”为主,并向“形式运算”过渡;初中生以“形式运算”为主,此时学生具备“逻辑推演”的思维能力,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形成;高中阶段,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成熟。物理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学生思维形成的几个关键时刻,就能极大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案例7】情感因素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新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及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要达成这个总目标,物理教师应当十分清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因素有:自我概念、成就动机、直觉能力、兴趣态度、价值观等。

14.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四

首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把现实社会生活作为设计标准的基点。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并不是不要学科的概念、知识和方法,而是运用这些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本课程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明之间的互动作为知识整合的基础,因为只有在这种互动中人们才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知识。

其次,课标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减轻了学习负担,降低了课程难度。如: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这是学习初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70%左右。而凡在具体历史内容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工作总结工作报告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这类历史内容约占全部内容的10%左右。课程标准基本上改变了原有课程中“繁、难、多、旧”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再次,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尊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本课程强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课程编排贴近学习主体,强调体验和探究过程,尽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出发切入主题,充分考虑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性。内容标准的许多要求是开放的和过程性的,活动建议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为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启示。

最后,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多样性。提倡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注重个性化评价、过程性评价、全面性评价,提倡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

15.学习物理课程标准简报 篇十五

一、大胆创新, 变“传统固定方式”为“活泼多变方式”, 激 活复习课堂。

教师在上复习课时, 总习惯于按教材的顺序, 把本章的概念、规率、公式进行梳理复习, 然后进行相应练习, 达到巩固的目的, 把复习课上成了“堆积式”的新授课, 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少, 复习效率极低。所有环节都在学生的意料中, 毫无新意, 容易扼杀学生的兴趣。因此要激活课堂, 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不拘一格, 充分了解中学生的爱好和兴趣, 认真研究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用活泼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兴趣, 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例如:在《压强》的复习教学中, 通过调查了解, 中学生普遍爱玩闯关游戏, 根据他们的兴趣, 我将这节课的知识梳理过程, 设计成闯关游戏, 把几个重要的知识要点分布在三个闯关游戏里。

第一关:精灵王国的出口

在精灵王国参观访问了多天, 同学们想去邻近的森林王国, 由蓝精灵带到出口处, 即游乐园的滑梯。蓝精灵说:“坐在滑梯上并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就可以出去, 回答不上的同学继续留在精灵国学习。”已知滑梯的表面积是3m2 , 一个中学生的体重是600N, 他在滑滑梯的过程中对滑梯的压强是多少?为什么?

第二关:智闯沼泽

学生填写:自己的质量 (_____千克)

1.提供穿越工具 :宽底鞋 (质量为0.45千克/只 , 底面积为 0.045㎡/只) ;木板鞋 (质量为1千克/只, 底面积为0.5m2 /只) 。

2.深入沼泽 (地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3000帕) 。

你应该选用哪种装备才能安全通过沼泽地进行梦幻之旅?

经过了这两关, 所有学生都已经将本章的概念、规律、公式, 自主地复习了一遍。实践证明, 学生对这样的复习模式感到新鲜, 也很感兴趣, 参与度高。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标精神要求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 教师要摆正自己在复习教学中的位置, 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 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 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启发、点拨。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少一些讲解、分析, 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 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想方设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压强》复习课中, 我摒弃了传统的提问式的知识梳理过程, 而是让学生主动回顾所学的知识还记得多少, 并让学生自己勇闯关 (第一点中提到的) , 这些都是学生自己体验, 老师只起主导作用, 给足学生自我展示空间, 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激活课堂。

三、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做到以人为本。

《新课程标准》要求依据学生实际。所谓学生实际, 就是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要了解, 对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要掌握。既要研究学生的群体, 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 尤其对基础好的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求, 要因材施教, 使他们各有所得。要有计划地将课堂复习目标重点定位在认知、能力、情感的某一方面, 从而保证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例如在《压强》复习课中, 知识梳理过程中的三个闯关游戏 (见前面的第一点) 就是递进式的, 其中第一关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第二关则是针对中等以上的学生。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特别是在第二关中, 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都会提出不错的办法。又如在自主广场中:

1.一 位同学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时 , 突然发现脚下的冰 即将破裂, 他应采取的措施是 ()

A.站着不动B.赶快跑向岸

C.立着改成单脚站立D.就地趴伏在冰面上慢慢向岸边挪动

2.某公路路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8×105 Pa.现有一辆卡车自重2t, 有6个轮子, 每个轮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200cm2 , 当这辆卡车装载10t货物在该公路上行驶时, 请通过计算说明它是否会对公路路面产生危害。 (g取10N/kg)

3.在海滩案发现场留下了罪犯清晰的站立脚印 , 公安人员立即用蜡浇铸了如图所示的鞋模。蜡鞋模的平均厚度为3cm, 质量为657g, 又经过测试, 达到同样脚印的压强为1.5×104 Pa, 罪犯的体重为多少? (ρ 蜡 =0.9×103 kg/m3 )

第1题面向学习程度中偏下的同学, 第2题面向中等程度的同学, 第3题主要是针对学习程度中上的同学, 这样使得三个层次的同学都有所得。

四、创新学生评价体系, 采用发展性评价。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新的评价观念指导下, 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师的不断进步。”新的评价体系要求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并根据一定的标准, 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以有利于学生成长, 也就是说要采用发展性评价。

例如在课堂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 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作出即时有效的评价, 有利于激励学生成长。但是, 这种即时评价往往是零星的, 评价结果很难记录。星级卡制度能对即时评价的结果进行激励性的累积。星级卡的操作方法 是: 凡是在各项物理复习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或进步很快的学生, 都可以得到一面红旗 (印在表上) 。得到十个红旗以后, 可以领取一张“初级星级卡”, 得到五张“初级星级卡”后可以换一张“中级星级卡”, 三张“中级星级卡”可以换一张“高级星级卡”, 根据奖卡张数, 每学期评比一次。星级卡激励评价的内容涉及学生学习态度、情感、 价值观等在评价时难以操作的领域, 有利于对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全面评价, 这种评价可随机地用于物理复习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上一篇:真爱无限作文下一篇:可爱的刘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