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

2024-11-02

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共13篇)

1.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 篇一

一是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二是帮助父母帮助力所能及的家务;三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四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五是出门和回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六是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不良心态及对策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不良学习心态;具本表现如下:

(1)消极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低劣。(2)淡漠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意志力,思维消极定势,缺乏灵活性;依赖教师支配,其心理状态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认识模糊。(3)消遣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主要特征是兴奋好动。学习中不能认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而是各个环节跳跃,活动过多,激奋冲动,注意短暂,思维无定势,缺乏意志力。

(4)沉闷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对学习思品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观点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经验缺乏,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分析以上小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原因,主要是:

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

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

传授知识单性,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教师的能力低弱,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5)来自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语文、教学等学科,而忽视思品学习等原因,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态。

综上所述,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1)教师要理解教材,把握教学要求。面对学生复杂学习心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中心观点、基本思想、基本知识,使认识角度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教学时,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儿童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对于难点要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2)改革教法,提高教学效果。一是要创高情境,激发兴趣。如导入新课可用游戏、实物演示、智力竞赛、猜迷语等趣味性活动,使学生精神上得到满足,解除其消极、沉闷的学习心态。明理阶段可利用幻灯、图画、故事、语言等教学媒体和手段,精心设计出趣味横生的情境,刺激学生视听,开发其内在学习潜力,克服消遣、淡漠的学习心理。二是设计提问,激发求知欲。即根据课堂教学目的、重难点、设计揭示课文观点的问题,引导学生议论明理,为学生创造密度学习空间,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使之既有“求”之趣,又有“知”之乐。三是鼓励质疑,激发参与意识。即让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参与讨论。这样主客观的一致,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使学生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产生驱动力,参与意识会强烈。四是强化效果,及时反溃按照知、情、意、行四种心理因素,通过学生表情、动作、语言等获得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对事物的是非观点及行为的正误,并及时反馈给学生,正确的肯定,错误的纠正,使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2.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 篇二

那么, 面对一篇篇具体的课文时, 怎么才能找到“这一点”?笔者认为, 除了参考《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和建议、单元前的“导学提示”、课文后的练习题以及该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与需求以外, 还需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

一、文体入手把握“这一类”

我们知道, 选入教材的课文是由不同的文体构成的;各种文体都有其鲜明的特点。事实证明, 有无文体意识、文体知识会直接影响师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完全可以说, 语文教学的许多谬误, 基本上都是源于教师文体知识的缺失。比如, 童话, 如果按照记叙文的方式来教, 以事实逻辑取代情感逻辑、想象逻辑, 那么一定会使学生心生疑惑、无所适从。而理性的议论文, 如果教师明白此类文本重在通过事例分析论证观点的“机理”, 那么也就能让学生轻松掌握。

从这一角度来看, 阅读就是对某一特定文体进行解码、解释的具体行为, 是一种文体思维活动。所以阅读教学是一种文体教学活动, 也就是说, 它要求教师把小说当作小说来教, 把诗歌当作诗歌来教。而阅读能力则是指某种文体的阅读能力, 离开对文体的把握, 很难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

倘若, 我们带着这样的认识解读课文, 就能清楚地发现“这一类”应有的教学内容。譬如, 写人的散文, 根据此类文体的特点, 我们就可以基本断定:文本将会通过1 个或多个事件、情境的记叙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或性格特征;而在某一个事件或情境的记叙中又会通过典型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描写展开。那么, 与之相应的言语“内容”和“形式”就是该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事实上,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的“目标与内容”也作了提示, 如,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内容应为事件梗概、场景、人物、细节;诗歌应为诗意、情境、情感;说明性文章应为说明要点和说明方法。

二、同类比较发现“这一课”

不同的课文, “内容”当然也不相同。但是在言语“形式”上, 如何发现“这一课”?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了一条简便易行的路径, 即在由文体入手整体把握“这一类”的前提下, 通过同类或同题比较。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四篇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很显然, 它们同为写人类的散文。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在“形式”上, 《詹天佑》主要是通过记叙人物的典型事迹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 其他三篇则主要是通过记叙人物在不同的情境或事件中的典型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再比较这三篇文章, 也是各具特色,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是巴金老人以“信”的形式的深情“独白”, 《鞋匠的儿子》是林肯总统针对性极强的即兴演说, 而《钱学森》则是钱学森在不同情境中对爱国情怀的反复表达。

据此, 我们可以发现这四篇课文各自的教学内容指向。《詹天佑》不必赘述了。《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应该联系巴金老人的人生经历、还原写信情境, 深入理解、体会巴老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 并学习书信这一独特的表达“形式”。《鞋匠的儿子》应联系美国的政治背景、林肯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深入剖析那位议员“责难”的言下之意的基础上, 理解林肯总统在即兴演说中表现出的智慧与宽容, 学习“以退为进”的演说技巧 (即演说“形式”) 。《钱学森》则应在紧扣人物的不同处境的基础上, 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 学习文本通过抓住人物的典型言语表达思想情感的“形式”。

值得指出的是, 类似的“比较”, 还可以在整册教材范围进行。譬如上述第六单元的课文与第三单元的课文———《小草与大树》《轮椅上的霍金》比较。还可以在整个学段内比较, 课内外比较。总之, 有比较就有鉴别, “比较”能让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三、立足课堂确定“这一点”

上文说过, 课堂教学的时间只允许我们重点围绕文本的某一点展开。故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做到少而精, 必须抓住关键。那么如何确定“这一点”?华东师范大学的郑桂华教授提出了一种做法, 即结合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编者意图、学生发展需求, 从四个维度加以分析判断:是否具有语文特点, 是否为“这个”文本所特有, 是否具备统领功能和核心特质, 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这确实是个好思路。不过经过了上述两个步骤, 前两点———“语文特点”“文本特有”已经得到体现, 那么后两点———“核心特质”“利于迁移”如何落实呢?

试以《钱学森》为例。该文可以教学的内容有很多:一是生字新词;二是背景了解;三是内容理解;四是朗读体验;五是倒叙机构;六是在不同的语境中通过人物的典型语言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的言语“形式”;七是联系背景的学习方法。立足课堂, 借用郑教授提供的思路, “这一点”不难找到。第一、二、三、四、七是常规学习内容, 学生早已习惯。第五点, 虽为本课特有, 但课标在第三学段对此提出的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既为“了解”那就不应作为重点。事实上, 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也不难, 一点就通, 一说就会。第七点则完全符合上述要求。且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写人的文章虽然读过很多, 但本文的这一言语形式显然是在他们原有的语文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他们一旦掌握, 对以后的读写肯定大有裨益。因此, 将“这一点”确定为教学的核心部分, 就能起到“提领而顿, 百毛皆顺”的作用, 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扎实深入, 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3.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德育工作;五个强化;内容对接

基金项目:2013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德育途径创新研究》(课题号:ZJB2013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正确引领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高职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承担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只有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责任,及时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帮助他们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才能帮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着力凝聚高职学生的意志倾向

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但是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离不开有效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因此,胡锦涛指出:“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我国各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和包容性。因此,在高职学生德育实践过程中,强化对高职学生中国特色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激发高职学生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的坚强信念,就是高职学生德育实践的主要工作目标。

三、强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气节教育,大力提升高职学生的进取精神

在高职学生德育实践过程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能够帮助高职学生认清自己所应该承担历史责任,激发起他们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光辉篇章”。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主题,最能激发高职学生锐意进取,树立突破陈规、勇于探索、务实创新的思想观念,增强只争朝夕、积极进取、追求上进的使命感,保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奉献青春。

四、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素养教育,科学规范高职学生的品德操行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高职学生德育实践中,以“八荣八耻”为标准,广泛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公民道德宣传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强化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科学规范高职学生的品德操行,为切实实现社会主义德育工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导向,努力完善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内容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方向。高职院校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和遵循,不断完善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内容体系,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明确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切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到实处,切实提高高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3.12.23。

4.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 篇四

当前,德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德育目标大而无当、德育体系层次不清、德育内容脱离实际,以致于德育低效甚至无效。我们有必要以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我们的德育内容体系,个体的生活与成长轨迹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我国传统德育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大而无当,远离生活实践

一方面,我们向学生灌输的道德规范远离了日常的生活实践,只是一种远、大、空的抽象的行为规范。我们所确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大而无当,不重视小处之大德,因而显得虚无缥缈;我们所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道德“圣人”和道德“神人”,因而学生会觉得高不可攀,望而生畏。另一方面,现行德育内容几乎涵盖一切社会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如包括道德教育、法律教育、职业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等,我们实际上是在以一种“完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2.德育体系层次不清,缺乏清晰脉络

传统的德育体系缺乏清晰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缺乏贯穿始终的脉络。虽然有些学者的研究也注意到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内容区别,但从总体上看,体现层次性、序列性还不够清晰。有的德育内容出现设置混乱,以致于小学讲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讲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讲的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德育内容脱离实际,忽视学生需求

传统德育内容常常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相隔离,而远离实际生活的德育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德育内容要贴近生活,要尽可能关注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引导受教育者从生活中的实事做起,从平常生活中选取那些真实的故事对其进行教育,才能触动心灵,拨动心弦,形成情感共鸣,达到预期效果。而目前德育内容的选择更多地受我国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在照顾了道德体系规范、完整和社会发展所期望的完美人格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心理实际,脱离了学生的知识、思维和意识的发展水平,偏离了学生的生活与成长轨迹,这使得我们的德育内容很难为学生所认同和接收,更难以激发其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要,有时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负效应。

二、生活与成长轨迹:重构德育内容体系的新路径

德育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而德育内容的安排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形成发展规律。

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养成是动态性、生成性的过程。学生不仅是德育的对象,更是德育的主体,确立德育内容应以个人一生道德发展完善的纵向、横向活动空间范围为标准。而个体的生命活动从横向空间来考察就是人的平常生活活动,从纵向时间来考察就是人的成长轨迹。学生生活与成长轨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一个现实而清晰的路径。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德育内容与个体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而个体的生活实践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成长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社会生活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德育只有与受教育者的生活成长过程结合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得到具体丰富的道德训练,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感受生活、融入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道德和培养品质。因此,德育内容要植根于个体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这样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而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更要遵循个体的生活与成长轨迹,这样的德育体系才具有深厚的人本基础和清晰的脉络路径。

三、依据生活与成长轨迹科学构建现代德育内容体系

本文认为,应以个人一生道德发展的横向活动(生活活动)和纵向活动(成长轨迹)来构建德育内容体系。

沿着个体的生活与成长轨迹,依据人的生活与成长的道德需求可把德育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家庭活动德育内容、社会活动德育内容、学习活动德育内容、职业活动德育内容、生态科技德育内容、自我发展完善德育内容。

1.家庭活动德育内容

家庭是人的德性和德育的历史始点,家庭活动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道德生长的摇篮,其中“母爱”是家庭道德的核心要素。家庭活动德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家庭美德,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家庭伦理”始终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这一伦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在当前,家庭伦理主要涵盖了长幼、夫妻、邻里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

2.社会活动德育内容

“走出”家庭,进入社会,要讲社会公德。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社会活动是人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谐社会要求正

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谦和好礼、群体和谐、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严己宽人、宽容理解、平等竞争等;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等;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层面上,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低碳生活等。

3.学习活动德育内容

进入学习领域,要讲学习道德。学习道德是关于“怎样学习是善”的一个概念。它规定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规定哪些学习意识是善的,哪些学习意识是恶的。它是学习领域的善恶评价标准,能调节学习者的学习,指导学习者的自我学习实践。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是主要的学习道德,主宰了我国几千年的学习活动,也是应试教育的元祖。在当今社会,这一观点已不被采纳。现在的学习道德主要有:热爱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尊敬老师、关心同学、遵章守纪、诚实守信等。

4.职业活动德育内容

走出校门,涉足职业领域,就涉及到职业道德,因此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是为了调节和约束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而形成和制定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热爱劳动、廉洁奉公、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从领导、团结同事、积极进取、勇于创业、开拓创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

5.生态科技德育内容

关注地球生态,关心人类生存,维护持久发展,涉及到生态科技伦理。20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了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科技伦理问题,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身心环境等领域。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它在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生态失衡、人口剧增、环境污染、臭氧空洞、能源危机、价值扭曲、道德滑坡、精神滑落等。所以,科技越发展,人类社会就越迫切地需要高瞻远瞩地指导科学技术的应用,并使之合乎人道,合乎理想的思想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我们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我们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这两者的结合,将孕育出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和富于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

6.自我发展完善德育内容

实现人生价值,完善自我发展,涉及到自我发展完善的德育内容。其主要包括个体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包括道德思维、道德评价、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能力,最高境界是慎独。

有学者指出,从道德意义上说,做人大致有这样几个层次: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个清白的人,不做坏事,不当坏人;其次是做个合格公民,正确地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再次是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对国家有所贡献;最高要求是做个先锋战士,能站在时代前列,开拓进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个道德模范。德育就是要使个体内化道德规范,树立崇高道德理想,践行道德行为,争取做一个道德模范。

德育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出现代化的内容要求:诸如科学价值观和科学道德的要求,生态伦理与经济伦理道德的要求,信息伦理道德与心理素质的要求,新时代的民族精神与合作精神的要求等等。上述六部分内容只是作为德育内容体系的一个探讨,它们虽好,并未穷尽德育的内容。要使上述六方面的内容收到好的德育效果,还需变革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1] 廖小平.对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哲学随想.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

[2] 陈晏君.对当前德育内容体系重构的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8(1).

[3] 俞立军.社会转型期高校主体性德育内容体系建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4] 刘新芬.大学生德育发展的若干新路径.江苏高教,2008(2).

[5] 张忠华.科学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系统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6] 张祖华.德育生活化和大学德育模块化教学.教育探索,2010(4).

[7] 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5.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篇五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一)初中阶段德育内容要点

1、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4、理想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 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和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 初步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6、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 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 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 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 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6.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篇六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塑造青少年学生的优良品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全面发展为宗旨。学校德育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认真领会,坚定执行。在新形势下,不能一味宣扬“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驱使孩子加重学业任务,再不摆脱只重知识摄取,并且过于分分计较的文化偏执,就不是合格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更不可能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任务。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尤其是基础教育,更需要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基础教育的对象基本上还是一张白纸,所以在此阶段,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就应该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把德立德树人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引导于学生之行为。语文教学是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充分挖掘其内在的育人因素,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典型,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实际进行德育的渗透。

抓好教材中德育故事,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德育有关的教学内容,例如爱国敬业、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热爱学习等。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陈毅探母》,以陈毅大元帅回故乡,探望生病的母亲,并亲自为母亲洗衣服为线索,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行动表现陈毅孝敬老人的高贵品质。教师可反复指导朗读陈毅一回家就询问母亲病情的行为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一„„就”句子,感受陈毅听闻母亲生病的焦急情感。再充分体会和理解陈毅对母亲说的话,渗透德育: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您不知道帮我洗过多上衣服啊,我帮你洗衣服是应该的呀。陈毅是我国的大元帅,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当他得知母亲生病时,就赶回家。陈毅一进门就到母亲床前询问病情,并给母亲洗衣服,聊家常。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养育儿女的辛苦,无论你多富有,地位有多高,孝敬长辈是我们应敬的孝道。再如《奶奶的白发》,帮助学生细细体会分析比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对“这白发一半是你给的,一半是你爸爸给点”一句,教师问:这白发不明明长在奶奶的头上吗?为什么却是“我”和爸爸给的?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老一辈为我们付出的艰辛和劳累。教师可接问:奶奶见“我” 没吭声,为什么连忙说“我是逗你玩的”。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奶奶对“我”的疼爱。使学生更能体会到长辈操劳一辈子都是为了我们。所以我们不光是不让长辈操心,还要多体谅长辈,尽自己的力量帮助长辈。

重视口语交际教学,让德育渗透语文活动中。德育工作不仅仅是课文故事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作为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口语交际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训练学生运用语言和一定的章法技巧编织再现事物,达到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语言表达的一系列过程中,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口语交际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责任。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发现事物的特点,就能表达出表达出语言内容。孩子们都是独身子女,他们不爱参加家务劳动,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可以以口语为手段,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在班上组织学生学做一道菜,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收集植物标本,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等等。让学生通过活动叫故事,通过叫故事受锻炼,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联系生活、严导日常行为

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及一个个鲜明感人的形象,一颗颗纯洁美好的心灵,都是学生的指路明灯。但是我们不仅要在教用道德知识去武装学生的头脑,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低年级的学生个人思想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较易给予正确的思想意识,这就需要导行。但导行必须适度,要求不宜太高,太高了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也不能过低,否则无法激发道德实践的愿望,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使之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如教《放小鸟》一文,作为教师不能讲大道理让学生像文中的小朋友让小鸟回归自然,保护生命。这样的道理很空洞,让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热爱自然,保护生命,而是应将这课学到的保护自然细化成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去约束规范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如让学生自己去种植一些花草,或养一些小动物:乌龟,金鱼等。培养学生与动植物的感情。每周将自己亲手种植的花草和动物展示交流。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生命的重要性,做到不践踏草坪,遇到别人践踏花草,要及时地制止,还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情。这样将高难度的道德行为细化成生活中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既易做到又达到了课文的育人目的。还可引导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道德尺码去检验社会千姿百态的现象,明辨美丑与是非,以次增强抗腐能力,使德育渗透卓有成效。

7.不可忽视的语文德育教学内容 篇七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现实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语文学科的德育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别于一般的德育活动,它不是单纯进行说教,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借助教材中生动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认识,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思想,激发学生内在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单纯说教达不到的效果。语文学科总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汲取着丰富的德育营养,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语文德育在德育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语文教材中不难发现,语文学科的内容遍布所有知识领域,不仅包含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容,还包含有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内容;不仅包含有历史风云人物,还包含有自然的山川风貌……丰富的德育内容为语文德育提供了广泛的资源,融知识教育、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又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育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并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选择适当的素材、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在教学中把蕴含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入学生的内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1. 在阅读写作中渗透德育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教育对象是活泼的生命体,在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须扣紧语文自身的特点,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牢牢抓住阅读和写作两个主阵地,在阅读写作中渗透德育。

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教材中所选编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饱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阅读思考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不断扩展自我世界,并发现生活的意义。

在语文教材中,关于这方面的德育内容有许多。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德育因素,如《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涉及对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中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此外,涉及人生观教育的篇目还有庄子的《逍遥游》、苏轼的《赤壁赋》等。在这些文章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正是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过去与现在的人们对问题的看法或对人生的理解,并且在不断的交流与对话中逐步确立对世界的认识。

作文离不开材料,材料离不开生活。学生的写作材料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在社会生活中,学生需要辨别真、善、美,假、丑、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有美的感受能力,通过生活现象去发现和感悟生活,认识客观世界,从而在写作中受到教育启迪。在批改作文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发现学生美好的心灵,加以表扬,让好的思想品德得到发扬光大;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可能出现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以及消极错误的东西,老师要通过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教育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

2.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

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回归生活,加强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应是语文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语文活动中,如何渗透德育,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去总结各种方式方法,使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周记可以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周记,通过周记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比如记录亲人之间的代沟、学生之间的纠葛、考试失利等。格言流传久远,言简意赅,启人心智,往往比长篇大论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坚持每天给自己抄写一则格言,比如可以用“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来激励自己苦读。另外,还可以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课前三分钟讲诗歌讲故事、课本话剧表演、办黑板报、征集对联、写作竞赛、演讲、辩论赛等来渗透德育。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影视赏析活动,通过优秀影片表现的美的思想、美的行为来感染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道德教育,以其丰富的内涵教育学生。生活即语文,还可以利用假期开展一些活动,如创作书法或其他艺术作品;阅读名著或名人传记,撰写读后感;写一份社会调查报告,等等。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坚持立德树人,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作自己的高尚职责,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

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主要部分,更不是全部内容。语文教学还是以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不能将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否则就是荒了自己的田,种了别人的地。所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应本着适度的原则,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的德育切入点,既要注意防止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对思想教育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又要注意防止刻意突出语文德育,忽视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8.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 篇八

关键词:德育教育;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教育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首要的环节,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德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工作。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语言,更决定了其行为方式以及与社会互动的方式。一个人在怎样程度上思考,也决定了这个人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思想归根结底是社会教育的产物,一个人的思想是深受其所接受的教育影响的。而且,正确的思想观念可以被树立,错误的思想观念也可以被改正。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教育一定要及早开始,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民。这是一个人得以为人的基础,也代表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支持与关注。在对小学生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学生热爱国家,更要培养学生内心对于国家的自豪感,关心国家的安危。社会中的每个人构成了整个国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每一个人在历史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历史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的选择才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我们每个人对国家都负有一份责任,学生应该敢于承担这种责任。只有人们的政治观念正确,心系国家,拥护党的领导,关心国家的方针政策,我们的国家才会发展得更好,中国也才会更加强大。而祖国未来的发展总是要肩负在不断成长的年轻人身上,所以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二、法律常识教育

法律常识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体系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法律条文非常细致,也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当前,向人们普及法律常识性知识,宣传法制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有不断对人们进行教育,才能逐渐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在小学阶段,法律常识教育也应该相应的开展,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培养其法制思维方式。在法律常识教育中,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是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首先想到法律,以法律、法规作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绳。如果人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目标也就可以达成了。

在法律常识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法律体系是怎样的,如何形成的等等。中国的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宪法,也就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学生应该明白宪法的核心地位以及与其他法律如民法、商法、刑法、劳动法等之间的关系。我国的法律是由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这代表着人民的利益与意愿,所以学生作为人民的一分子,应该遵守人民的选择,用法律捍卫人民的利益等。法律常识教育还应该包括法律之下的法规及其之下的校规等,这也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内容,只有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按照法规做事,踏入社会才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利用法律。

三、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近年来也逐渐增强。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活节奏较快,人们压力也有所增大,加之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内心会感到孤独,繁重的学习压力等因素,造成了如今学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症、自闭症以及多动症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每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心理教育工作同样应该尽早进行。

心理教育的核心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通常是对自己性格的错误认知,或者社会标签化了的不完美性格。比如说有的学生喜欢安静,人们可能会认为其性格内向,不愿与外界交流等,从而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负担或伤害,这都是不可取的。心理教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具体的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MBTI性格类型测试,也要让学生明白,性格并无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每一种性格都是珍贵的。在发现了学生性格中的优势和劣势之后,有选择、有区分地对学生进一步教育,对于优势要继续发挥,对于劣势则要向不同性格的人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弥补学生性格中的弱点,从而构建学生完整而又健康的人格。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内容除了本文列举的几点之外,还有多方面更加细化的内容,这些内容同样非常重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首先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心理健康等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思想正确、有政治觉悟和法律观念、心理强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高伟.把道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J].德育工程,2005(8):122-124.

[2]刘振海,闫跃强.论语文德育功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J].克山师专学报,2001(1):102.

9.人本教育是学校德育改革的核心 篇九

夏港中学

朱怀勇

随着社会进步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在扩展,人们都在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追求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些活生生的生活现实都映入了学生的活动和生活视野,从现代学生每天面对和关注的问题的类型看,政治性问题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而生活问题所占比例则明显升高,无论就德育的价值特性或存在特性而言,把德育政治化的做法已丧失了其存在的土壤和发展的动力。

学生生活领域的拓宽,要求和期盼着德育教育要一反常态,以新的姿态和面目,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德育教育活动的另一个舞台。

一、德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生存忧患意识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增大,“小皇帝”、“小公主”在我国社会步入老年化的今天,溺爱已成为德育教育低效的极大障碍,在脆弱疲软的教育环境之中,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导致了青少年的盲目自尊、自私、抗挫折能力、心理和生活自调能力太弱。从近几年全国出现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小龄化的问题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引导青少年充分认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把今天的苦学与明天的乐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拼搏努力才有可能得到幸福和发展作为引导和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

人才是多层次的,成才的目标不是千人一格,充分尊重学生各自的差异,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鲜活的个性得到培养和张扬,在繁重的学习任务面前,对所有的学生只有一个目标:尽心尽力,不断有新的收获,不断争取新的进步。

二、德育教育应重视指导学生的生活交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楼大厦、手机、电脑把人们之间直接交往的频率降低,“楼上不知何方人,楼下碰面陌路客”的情况比比皆有。计算机网络知识传递快速度的加快,学生的个体独立活动时间和机会增多,人际直接接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和沟通困难的新情况,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因此,学校德育教育应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指导和训练学生交往的任务。教给学生人际之间交往的有关知识,指导和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伙伴们之间的合作做好能力储备。

三、德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导

作为社会人的当代青少年,在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以后,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生活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这不仅仅是多花或少用几个钱的问题,学生生活消费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风、校风、班风建设的水平。有的学生乱花零钱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到小店赊账,出现了偷窃、勒索同学的行为,习性慢慢扩散,性情变得粗野,给自己的学业和发展留下了裂痕,甚至遗憾终身。德育教育内容的取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理应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有关知识,指导他们勤俭节约、自尊自爱,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他们主动体现现实生活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规范。同时,要组织他们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补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典型,在生活实践中增强社会和家庭责任感。

四、德育教育应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

十六大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的传统教育重视知识传授,忽略对人的能力的培养,千人一面,亿人一书,抹杀人的个性发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留下无数的文化瑰宝,可诺贝尔奖却一直远离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一道深深的裂痕,那就是教育缺少个性,缺少教育主体鲜活的个性。

从宏观看,21世纪的世界、社会需要日益多样化,国际社会在趋向多极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体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个性化。

从教育自身发展看,教育对象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强个性的特点,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生动活泼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每个受教育者不同能力、兴趣、特长的发展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这就是说,21世纪教育发展要求对人才的个性给予充分重视。学校德育教育能否适应这一时代的新要求,将决定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

五、德育教育应强化爱的意识

教育就是爱,德育教育更应该高度体现这种原汁原味。当代的青少年独生子女构成了这个群体的主流,就其这个群体的现状看,客观上创造的环境,对于爱的意识的培养,仍有许多不利因素,尤其是爱他人,与现实中的盲目自尊、自私心理形成的反差较大。从主观条件上分析,他们生活的环境与自制力的培养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求他们要增强自制力,做好服务社会、奉献爱的准备。一位中国驻新西兰使馆的高级官员,在公共场所的男卫生间听到旁边厕所里传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顿时觉得奇怪,刚出厕所门,一位外国女性用十分恳切的态度求他帮个忙,她六岁的男孩进厕所好长时间未出来,不知何故,请中国同志帮忙协助,让孩子快点出来。令中国同志吃惊的是当他走进传出声音来的那间厕所时,看到一个矮小的男孩正在维修马桶,这孩子在使用厕所时看到马桶坏了,一股强烈的公德意识把他留下了。

一本《美国中学生的报告》是一位中国留学生的社会调查,书中渗透的内容之一是美国人的馈赠意识。从三岁孩子开始,手里的零花钱要主动拿出一半赠予敬老院,社会馈赠意识充分反映出了某个方面的文明程度。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处处闪烁着文明之光,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们没有理由隔断割断历史,抛弃传统。作为教育工作者,传播文明,培养爱的意识,我们义不容辞。

让爱充满课堂,充满生活,爱自己,爱他人,爱师长,爱社会,让爱渗透于学校活动的方方面面,让德育教育以独特的风韵感应人情、感化社会。

六、德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重视生命成长

21世纪是世界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作为快速传递的媒体和载体,加速了各式各样的全球化竞争的进程。从一场竞争的表层看是经济实力的互相碰击抗衡,而实质上反映的则是一个国家民族政治观念、意识形态、国民整体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竞争大循环的时代,应从国家强盛的高度及时地作出战略决策的宏观调整,强调素质教育,推行“科教兴国”,加快教育创新的时代步伐。严酷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的德育教育应从适应发展需要出发,以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为入口。面对我国基础教育显露出的种种弊端,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不拘一格降人才,多把尺子衡量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建立自强,不断地品尝人生的成功体验,让张扬的个性能迅速地成长为敢于不断碰撞成功的触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因为一次考试,一对争执,一次不通畅的交谈,甚至一回批评而轻生,在中国教育史上闪现的这一幕幕残酷凄凉的现实,迫使我们的教育要作深刻冷静的思考。时代变了,社会形式变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加剧,人的生活、成长活动变得更加透明,互相借鉴的过程更加直接,地球变小了,循环加快了。教育必须随之而更加灵活,要凸显人的社会价值观,尤其要进行热爱生命、重视学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强化生活实践活动,细细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能苦中寻乐,做生活的强者,做生命成长的乐观派,始终把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观和拼搏进取乐于奉献的社会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有健康的人生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有所作为的新人。

10.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 篇十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洁.忠于国家是公务员的天职;服务人民是根本宗旨;恪尽职守是立身之本;公正廉洁是基本品质.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有哪些鲜明特色: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公务员职业道德特点:政治性;强制性;示范性;可操作性.公务员职业道德内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作风;职业纪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务员的责任:关注公共诉求;赢得公众信任;回应立法权威.公务员对国家忠诚,体现在: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严守国家秘密;坚持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言行作斗争;要以实际行动维护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公务员要成为守法模范:公务员应自觉成为守法模范;建设法治政府,要求公务员不断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公务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履行职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三个不同点:建立的基础不同;目的不同;价值观不同.职业作风的内涵是爱岗敬业.公务员的职业纪律是政治纪律,工作戒律,廉政纪律.职业纪律的最终目的是自律.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职与核心.公道正派是公务员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公平作为政策制度的核心,要求公务员遵循的原则:机会公平原则;保证弱势群体利益的原则.公务员要做到诚实守信:必须忠于事实,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信守承诺,不出尔反尔;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待人真诚,胸怀坦荡.廉洁奉公,公务员应做到:必须克制贪欲;不行贿受贿,不谋取不正当利益;必须秉公用权,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利.

11.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 篇十一

一、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

(一)精神关怀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用精神关怀来充盈我们的教育,用精神关怀来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只关注学生勤奋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人生幸福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是一个“动心”和让人“心动”的过程,而“动心”和“心动”的过程是通过精神传递来完成的。所以说,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精神关怀,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育本质问题。

(二)精神关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成长过程是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的过程。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适宜的环境,一个充满精神关怀而和谐的环境。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心理偏差需要精神关怀来发现、分析、矫正;学生的心理创伤需要精神关怀来扶平。目前,就家庭教育来讲,存在着过分重视物质关怀、对孩子学业期待过高和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等现象;就社会教育而言,则存在着成人追求多元化、成人社会教育意识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学生带来了难以回避的负面影响,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精神关怀需求更为突出。

(三)精神关怀是班主任专业化的需要。精神关怀不仅是班主任专业劳动的核心内容,更是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内容。专业化的班主任队伍首先应具备实施精神关怀的意识和素养,更应具备实施精神关怀的具体操作系统,使精神关怀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使每一位学生在充盈着精神关怀的环境中,真实地感受到精神关怀的存在,体味着精神关怀,践行着精神关怀,形成关怀精神。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主体环境,班主任教师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引领者,其教育行为、人际关系、情感境界、价值取向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教育媒体。因此,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是实施精神关怀的关键所在。

(四)精神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培养持续、和谐发展的学生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让学生们从班集体中、校园里感觉到和谐气氛,学会和谐相处,学会主动营造和谐环境。实施精神关怀是推进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精神关怀的具体内容

班主任对技校生精神的关怀是广泛的、多方面的,不可能一一列举。但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方面,是技校生的基本精神需求。

(一)关心

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人性化的劳动,关心学生是班主任的天职。关心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品质。学会关心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形成关心性关系的过程。人是在关心与被关心中学会关心的,而学会彼此关心,也就形成了关心性关系。学会关心,包括学会合乎理性的关爱,认识关爱与尊重、关爱与被关爱、关爱与严格要求的关系,辨明关爱与溺爱、关爱与恩赐的区别等等。

(二)理解

这里的“理解”是指对人的理解。对人的理解,主要指对人的心灵世界的理解,即体验他人的心理、精神需求、人格特点,等等。因此,理解是以人的方式把握人,与对物的认知有根本的不同。教育的成功,不能没有理解。班主任要學会与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激励、相互发现、相互创造、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三)尊重

尊重是对人的一种态度,是在实践上承认人的尊严,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尊重人的自然生命,更尊重人的人格,尊重人的精神生命。

学会尊重,要处理好自尊与尊人的关系。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尊重。在班级管理中,要改变只重学生的“表现”,较少关注学生心理生活、道德发展的状态,而应多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关注他们在情感、价值观发面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尊重学生的隐私,不私拆学生信件,不翻看私人日记。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包括学习困难、有弱点的学生。

(四)信任

每个人的心理世界都有光明的、积极的一面。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优点和长处,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积极进取的愿望。班主任相信自己的学生渴望新知、天天向上的要求,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育好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信任学生是对学生应有的态度,是班主任专业化必须具备的品质:对学生提出合理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长善救失;接纳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相信学生的辨别能力。

总之,关心、理解、尊重、信任相辅相成,都是对人的认识和态度,也都是班级教育的基础、班级教育的力量。班主任可以通过集体教育、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渗透于班级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班级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班华,高谦民.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2006.12.

[2]江兴代.天使的翅膀.(100个精彩的班主任工作案例).2007.4.

12.中小学德育的核心内容 篇十二

1 种子科学与技术

种子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种子的利用、生产和研究可追溯到人类定居之初。公元前372年, 欧洲就有人对果实与种子的区别、种子成熟及萌发习性等进行观察。我国农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汉朝氾胜之编写的《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代韩鄂的《四时纂要》、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均有关于种子贮藏、检验或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种子学 (Seed Science) 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876年奥地利科学家Nobbe发表了《种子学手册》, 被推崇为种子学的创始人, 距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一些科学家对种子生物学和种子生理学做了许多研究, 如Sachs (1859、1865、1868、1887) 对种子成熟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进行了研究, Nawashin (1989) 对被子植物双受精进行了研究;Haberland (1874) 等对种子寿命进行了长期研究, Wiesner (1894) 对萌发抑制物质进行了研究, Cieslar (1883) 就光对发芽的影响和光谱的作用进行了研究;Sachs (1860, 1862) 研究了温度对发芽的影响, 这些研究对种子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 随着人们对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 推动了种子科学研究的发展。种子解剖学、种子形态解剖学、种子生理学、种子生物学研究, 包括种子发芽生理、种子寿命的研究, 种子休眠及后熟研究, 种子活力研究, 劣变研究。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研究, 包括物理方法种子处理技术, 光、热处理种子技术, 温、湿处理种子技术, 种子层积处理技术, 硬实种子处理技术;化学方法种子处理研究, 药、肥处理技术, 包衣处理技术;生物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种子生产与种子收获、加工机械化的技术研究;种子贮藏科学技术与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研究。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研究, 包括电泳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 免疫检测技术在种子纯度及健康检验中的应用,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这些技术的研究应用, 对世界种子科学的普及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 随着全世界种子产业发展和种子产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 生命科学的异军突起以及种子科学和技术研究的深入, 种子科学在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 (如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 的基础上, 已扩展为种子科学与技术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研究已从群体拓展到个体, 从细胞水平拓展到分子水平。一方面, 其基础理论研究包含了种子形态特征、发育成熟、化学成分、生理生化、种子寿命、休眠与发芽、种子活力等方面;另一方面, 其应用技术部分包含了种子生产、种子加工 (精选、干燥、处理和包衣) 、种子鉴定、种子检验、种子贮藏、种子管理、种子经营和贸易等范围。目前, 种子科学已经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为农业生产服务。

2 种业科学

种子产业是为满足农业生产用种需要而专门从事与种子整体产品生产及经营有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 包含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繁殖、加工销售、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创新利用, 新品种 (组合) 的引进与选育, 区域试验、示范, 审定认定, 亲本 (原种) 繁殖, 生产繁制, 储藏保管, 加工精选, 种子包衣和处理, 规格包装, 标牌标签, 质量检验, 供应销售, 服务管理等。种子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 发展种子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 也是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另外, 由于目前作为产业主体的种子企业并不完全具备种子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 品种权交易也是种子产业活动的主要内容;同时, 种子产业还包括与育种、种子生产加工、营销管理和信息服务配套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它构成种子产业的补充。

种业科学是一门研究种子产业发展的的理论和技术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研究育种、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营销、管理和服务等有关的理论和技术, 是研究种子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以不断提高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为主体, 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 研究优质高产种子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与技术体系, 提高商品种子质量和再生产效益, 研究种子产品的生产、交换和使用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探索构建种子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理想模式, 实现种子产业化。

种业科学因涉及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生物学、种子和种苗生产、种子加工和储藏、市场营销和管理学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作物育种学的作用是选育农业生产所需的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种子生产本身也是农业生产, 每个品种也有自己的特点, 也需要有配套的栽培技术支持才能发挥其最佳潜力。种子加工、处理、储藏是为了保持和增强种子活力、健康度和抗逆能力等, 提高商品种子的质量, 提高再生产能力, 离不开种子生物学的研究。种业工程科学是种业科学与现代工程学、信息技术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科学, 它综合应用各种工程技术知识, 为改善种子产业链各环节的工艺技术, 为育种、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营销、管理和服务的系统化和最优化提供重要手段。种子市场营销学是以种子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科学, 是建立在种子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基础上的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的科学。种子市场营销学是研究种子生产经营者使用适当的种子产品, 以适当的价格, 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 用适当的方法销售给尽可能多的顾客, 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客需要, 提高农业生产优良品种的覆盖率, 达到增产增效。构建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理想模式是种子产业化的内涵, 提高我国种子产业化水平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种子产业化的立足点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动力是优良品种的选育与科技创新, 核心是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经营, 根本要求是育、繁、销一体化。在我国种子产业化进程中, 应重点研究解决种子企业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问题, 服务社会化问题和对全系统的营运和成本效益实行企业式管理问题, 实现布局区域化、科技高效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加工机械化、经营集约化、市场法制化, 服务社会化, 提高种子行业的组织化、集团化程度, 从而推进育、繁、销一体化, 并拥有高水平的管理和调控职能, 使种业走上自我发展, 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3 种业科学的研究方向

3.1 新品种选育研究

品种选育是种子产业的核心技术所在, 包括优异种质的发掘与创新及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技术。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发达国家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其核心就是对种质资源的争夺。我国是植物遗传资源大国, 应广泛搜集农作物种质资源并进行多学科系统研究, 发掘出我国农作物育种中急需的重要基因, 利用远源杂交、诱变、细胞和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倍性育种等技术, 创建符合作物改良要求的新种质, 为高产、优质、抗病、节水、环保、营养健康等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遗传材料。加强高新技术育种方法的研究, 在突破传统的育种模式的条件下, 利用现代的转基因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使常规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 快速、高效培育出在品质、产量、抗病虫和抗逆境等方面有突破性进展的各类新品种, 加快品种更新。探讨商业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遗传育种新理论、新技术, 提高育种效率。

3.2 种子生产技术研究

研究不同作物类型、不同品种类型的优质、高产、高效良种繁育技术, 着重研究各种雄性不育系杂交种种子生产的关键技术, 原原种扩繁和原种提纯复壮, 有机种子生产技术等。研究转基因品种及应用远缘杂交等其它高新技术育成品种的稳定性、安全性、繁种遗传完整性。

3.3 种子加工、贮藏、处理和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种子的发育成熟、休眠、萌发、寿命及其调控技术, 种子加工技术, 储藏保鲜技术, 种子处理技术, 包括破除休眠技术、种子包衣技术和引发技术等, 提高种子产品的播种质量和商品性。研究常规种种子、杂交种种子纯度检测技术, 着重研究农作物DNA指纹检测技术和其它生物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 种子活力检测技术和健康度检测技术。

3.4 种子市场营销研究

在市场体制下, 新品种推广是靠种子市场营销实现的。种子用户对种子实物和技术需求具有连带性, 在种子的营销中, 重视品种及配套技术在目标市场的示范展示效应, 从品种选择、肥料选用、实用栽培技术、植保措施、相应农产品开发和增效技术等多种技术与措施上进行综合宣传, 在满足用户对种子实物的需求的, 同时, 为用户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和相关咨询服务。应研究影响种子市场营销的重要因素, 影响和制约种子企业营销活动的各种宏观和微观环境因素, 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土地集中、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加快, 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多样化, 对营养、保健、健康食品越来越青睐, 这些均将对品种的需求和商品种子的需求产生重大影响。研究农业企业家、农业合作社、农场主、一般农户等各类购买者的行为。研究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种子市场营销中的应用。研究种子企业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以及市场营销管理与营销策略。

3.5 种子产业化和种业发展战略研究

研究种子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理想模式,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 探索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种子产业发展模式, 大型企业育繁推一体化, 中小企业做强种子产业链的某一环节, 科研与企业联合, 企业之间联合, 甚至行业之间联合, 由市场因素促成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围绕建立我国现代种子产业发展体系和科学管理技术体系, 在目前农作物品种水平和品种结构、农业生产水平和种植结构、产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种业管理水平和管理组织结构基础上, 针对影响种子产业的各个环节, 研究有利于以种业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类项目, 包括品种审定和推广的新机制、种子质量保障和市场执法管理的新体系、种子企业管理和经营贸易新策略, 以及科研育种和种子经营推广紧密联系、种子市场和相应的农产品市场同步发展的新理论, 推动我国种子产业和相应农产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 种业科学的核心内容是种子科学与技术

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 种业是农业的源头产业。种子产业的社会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 并通过不断选育新品种和提高良种覆盖率来实现。种子产业的社会目标是种子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也是种子产业发展的基础。种子是种子产业的主导产品, 种子也是新品种推广的载体, 种子作为特殊的和不可替代的农业再生产资料, 其开发和利用水平是衡量种植业发展水平和实现种子产业社会目标水平的重要标志。种子科学与技术是研究种子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 提高种子的再生产能力, 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 理论研究包括育种学、种子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理学等, 技术应用包括种子生产、种子贮藏、种子加工、种子检验等, 其中技术应用部分也是种子产业的重要组成环节。为强化新品种的高效利用, 种业科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从产业发展的视野研究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和储藏、种子市场营销、种子管理、种子产业化和种子产业体系及种业发展模式, 是在种子科学与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种业科学的核心内容是种子科学与技术。

参考文献

[1]钱虎君, 洪德林, 姜建友, 等.种子产业化研究的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 2011, 29 (9) :1~4.

[2]钱虎君, 李雪怡, 庞鸿伟, 等.我国种子产业做强的制约因素与瓶颈及其对策分析[J].种子科技, 2010, 28 (10) :1~5.

[3]钱虎君, 张红生.种子产业的社会目标是不断提高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J].种子科技, 2009, 27 (5) :6~7.

[4]钱虎君, 张红生, 杨五一, 等.发挥农业高校教学科研优势推动种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种业, 2003, (5) :1~4.

13.党的思想路线最核心的内容 篇十三

党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首先,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坚持求真务实的产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鉴于王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并使党和红军遭受巨大损失的教训,提出反对本本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了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941年,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明确地概括为“实事求是”,也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毛泽东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我们的理论”,是“我们党的一贯的思想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求中国新民主革命道路之真,务中国民主革命胜利之实的思想升华和理论概括。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经确立,便成为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武器。

第二,求真务实推动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党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进一步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结束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从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入手,解决““””遗留下来的政治上、理论上和组织上存在的严重问题。他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强调必须从“左”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破除“两个凡是”的束缚,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在新形势下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集中力量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求“世情”、“国情”和“党情”之真,务“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之实,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江泽民同志指出,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认识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要一以贯之。他要求全党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使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第三,求真务实深化了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认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临艰巨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面对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把加快发展、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真抓指抓得紧,而且首先是抓得准;实干则是指不仅要把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而且要取得实效。为此,就要在实践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完成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就是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精神实质的集中概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是在新的实践中对党的思想路线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制定政治路线的方法论基础,是正确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求真务实。

第一,求真务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然而实践高于理论的观点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也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只有落实到改造世界的行动上才有意义。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去实践、去实干,才能把美好的理想逐步变成现实。求真务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精神实质的精辟概括。所谓“求真”,就是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务实”则是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行、去干,以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求真与务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是通向真理的唯一正确途径,也是实现实践目标的唯一手段。

第二,求真务实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特征。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有着完整的内容结构,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有三层含义:一是强调认识论的唯物论基础,即以客观实际为认识的出发点,尊重客观事实,通过深入周密的调查研究,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二是强调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三是强调实践对理论的基础性作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来自于实践,而认识之是否是真理,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检验,这样,真理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可见,党的思想路线内在地包含了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务实贯穿于党的思想路线整体之中,体现于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全过程。离开求真务实,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坚持求真务实,才能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实践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上一篇:十八岁生日祝福有创意下一篇:质量工作考核汇报(区修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