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15篇)
1.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 篇一
尊严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
从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3.通过三种句式的训练,规范学生语言,训练学生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意思。4.通过哈默与其他逃难者的比较,感受哈默的自尊自强,体会什么是尊严。5.围绕杰克逊评价哈默的话,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的人格魅力。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并不能很好地懂得尊严是什么,有时对尊严存在误解,容易把自尊与虚荣、面子混为一谈,有碍于获得真正的自尊。因此学习如何树立自尊,对于学生的品德与学业的提高以及将来人生都有着重大意义。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理解什么是尊严
2.通过理解“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哈默与其他逃难者的比较,感受哈默的自尊自强,体会什么是尊严。
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再读课文,问题导入设疑
一、再读课文,问题导入设疑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尊严》这篇文章,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
一、两名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师板书:哈默)师: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逃难人,而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是怎样评价他的?打开找一找。2.指名生读
◆出示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师:谁再来读读?仔细想想,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生提出疑问)杰克逊说他什么都没有,他究竟都没有什么呢?能用这样的句子说说吗? 师出示:那时的他没有------,没有---------,没有---------。生练习说话
师小结过渡:对啊,这是哈默别说是汽车了,连基本的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水都没有,可是为杰克逊大叔为什么说他是个富翁呢,而且还“百分之百是个富翁”?让我们带这个疑问,走进文章,走进哈默,去探个究竟吧!
活动2【讲授】体会哈默的与众不同
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哈默作为逃难者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用波浪线划一划描写他的语句。2.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3..生反馈,师点拨。
师:谁来说说,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预测:他们吃东西都是狼吞虎咽)
师:描写逃难者的“狼吞虎咽”在哪(第一自然段)描写哈默的“狼吞虎咽”在哪?(第五自然段)师:什么是“狼吞虎咽”?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逃难的人,在寒冷的冬天,背井离乡,缺衣少穿,在路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呀? 小结:看来他们为饥饿所困,为疲惫所困。哈默此时什么样?与那些人相比,他的情况好吗?
你从哪里感受?
抓“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体会哈默此时的状况。师:从这两个描写哈默的词中,我没感受到了哈默此时极度的饱受饥饿的折磨,他非常虚弱!师:哈默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预测:别人都是一句话也不说„„哈默坚持先干活后吃饭)
你认为此刻的哈默他最需要什么?
出示:此时他需要——,需要——,需要——?(生练习说话)活动3【活动】细读课文,感悟“尊严”
师:可哈默选择的却是干活,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自由的2-5自然段,并画出描写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几次对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你的看法与同桌互相交流。学生读文,交流。
◆出示重点句: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通过品读描写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他是一个自尊、自强的人。】 ① 指名读,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字体会哈默的坚定。在这句话中有一个字被哈默反复运用,哪个字?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指名生读。
师:透过哈默的语言(板:语言)我没感受到了他的坚定。你们注意到他说话的神态和动作了吗?
② a引导学生通过哈默的神态——“目光顿时灰暗了”感受他内心的失望。
③ b引导学生通过哈默的动作——“喉结上下动了动”感受他内心对食物的渴望。(指名表演这个动作,再请每个学生自我表演,深入体会哈默在饥饿难当之时,依然坚持要以劳动换取食物的可贵品质。)
师小结: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师板书:神态、动作)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了解了人物的想法,可以说你们成了哈默的知音呐!一一起读读这句话体会哈默的感受吧!经过连续的逃难生活,哈默的体力透支了,如果他拒绝了这些食物,会怎么样? 生说
师:尽管他可能饱受饥饿的折磨,可他依然坚持干活再吃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耐力啊!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和鼓舞着他呢?(板书:自尊)③ 学生再次朗读句子。◆ 出示重点句五:“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师:在沃尔逊大叔与哈默的对话中,你还挺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哈默的语言,感受哈默可贵的品质。】
师:哈默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可他拥有一颗自强不息的信,懂得用劳动来换取食物,他真是个自强不息的人!(板:自强)
师:哈默得到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 生回答
师:这正是哈默与那些人最大的不同!此时哈默仅仅得到食物吗? 出示:他拥有---------,已及别人对他的----------。(谁能说?)回头看这句话: 出示出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还有疑问吗?)你觉得在这里的“富翁”只什么样的人?(预测:像哈默这样有尊严的人,有高尚品质的人)环节四:感受杰克逊大叔的人格魅力
师:杰克逊大叔能这样评价一无所有的哈默,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说说你的理由 师:杰克逊大叔为什么在众多的逃难者中单单留下了哈默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她,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杰克逊大叔的为人在文中各处都有体现,你觉得他还是个怎样的人? 师总结:哈默自尊、自强,懂得用劳动来换取食物,这就是一种尊严;杰克逊善良,尊重别人,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是一个真正懂得 什么是尊严的人。
活动4【讲授】介绍哈默,升华情感
全名亚蒙?哈默,在20岁还是一名大学生时,就已经是百万富翁。81岁高龄时,应邓小平的邀请,成为第一个乘坐私人飞机访问中国的西方企业家
。他与美国历届总统,比如:罗斯福、尼克松都有深交,与利比亚国王是莫逆之交。他不仅是闻名世界的石油大王,而且涉足制酒、制药等诸多产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身为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的他,还将自己的一生,写成了一本书就是《勇敢的人——哈默传》。提问:
1.听了老师的介绍,此时你最想说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认为自己做得最有尊严的一件事。成功之处:
a、巧妙激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你们想不想成为富翁;”“成为富翁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的问题入手。
b、采用讲故事、辩论的方式
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讲故事,爱张扬自己的个性,辩论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习方式。教师利用这点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与学习伙伴交流碰撞。在学习中享受,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在学习中增智。活动5【作业】作业
运用本班图书、电脑网络,小组共同完成小练笔:谈“富翁”
2.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 篇二
阅读效率是阅读教学的生命。为了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 教师们绞尽了脑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们的阅读教学是怎样获取“特效”的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学习的娱乐化
为了获取阅读教学的“特效”, 特级教师们总是把语文的阅读课堂打造成为学生学习的“快乐大本营”, 让“学习娱乐化”。这种“娱乐”是一种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可持续性的“乐”。这种“乐”有三种境界:乐在外表、乐在内心、乐在精神。在课堂上插入唱歌、游戏, 那是喜形于色, 乐在外表;插入幽默、笑话, 那是愉悦心情, 乐在内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找到快乐的激情燃烧“点”, 那才是最高境界的“乐”——乐在精神!
“学习娱乐化”, 学生感受文本的“甜中之乐”, 一般都能;而感受文本的“苦中之乐”, 则要有思想境界, 要有教师的引领。
北京市特级教师张抗抗辅导的《窃读记》, 启迪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苦中之乐”。
1.感受窃读的担忧与暗喜之乐。到书店“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 体味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的迫切心情, 领会书店比香味浓郁的饭店更有吸引力的感觉;咀嚼“担忧”那本书卖光, “暗喜”没人注意, “急切”地寻找那本书, “急忙”地打开书,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这些语言文字, 从中感受窃读充满了喜爱读书之乐。
2.感受快乐与惧怕的“窃读的滋味”。“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像小鸟觅食那样忙碌, 那样快活!有时把自己“隐藏”在顾客堆里, 像跟老板捉迷藏, 那么有趣, 那么好玩儿!有时“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 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那么温馨!那么幸福!窃读, 充满了生活情趣之乐。
3.感受窃读的矛盾心理。最“开心”的是下雨天, “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 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 “心里却高兴”。窃读, 充满了戏剧性的乐。
4.感受窃读的艰苦与乐观精神。作者“饿得饥肠辘辘”, 窃读环境如此艰苦, 还做“白日梦”:有钱“吃一碗热热的面条”, 有人给摆一张沙发, “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窃读, 多么乐观!作者窃读时腿酸、麻木, 合上书, 却“好像把所有智慧都吞下去了”。窃读, 多么惬意!
作者在“窃读”中得到了乐趣, 学生在娱乐化的学习中阅读《窃读记》, 也获得了乐趣, 并懂得了一个道理:人的成长、成熟, 不但需要吃饭、物质营养, 更需要读书, 需要精神营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 第一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 教育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
二、教学的情境化
情境化教学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们获取阅读教学“特效”的拿手好戏。叶圣陶先生认为, 语文教学“入境始与亲”。教学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因境生情、因情学文、因文入神, 展示文本的意蕴美。创造教学的情境, 通过音乐、绘画、戏剧以及多媒体课件这些艺术手段固然很好, 但在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尤宜提倡教学情境设计的简单化。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情境化教学《燕子》, 取得了显著特效。
1.教具入境。当城市学生对燕子并不熟悉时, 她用自己剪的纸燕子, 犹如在蓝天飞翔, 形象地教会了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外形那组词语。
2.想象入境。学习第二自然段, 她指导学生观察放大了的课文插图, 引领学生入境想象:假如你们是小燕子, 这时候从南方飞回来了, 说说观察到的情境。
3.语感入境。李老师让学生在“细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语“蒙蒙的”, 体味有什么感觉;学生感觉出了浓浓的春意, 联想起了朱自清写春雨“像牛毛, 像细线”的语句。
4.画中入境。李老师让学生画“波光粼粼”“沾”“荡漾开去”的情景, 从中领悟词语表达的意境。
5.描述入境。学习第四自然段, 引导学生理解燕子停歇时的静态美, 李老师指着挂图客观地描述, 引入画面:“这个‘痕’表示电线不是那么粗、生硬, 而是隐隐约约。”
李老师还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以及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情境化教学。她的情境化教学, 做到了“以活见实”, 让学生体会到了“境”中的“言”, “悟”中的“诗”。在她看来:“语感的教学并不是通过词语解释进行的, 而是要让学生在语境中联系上下文获得对它的形象、色彩、音响的综合感觉”, 最终“教师要通过描述, 运用直观的艺术手段, 加之对语言的品赏, 让学生看到作家描写的画面, 从而更深入地进入课文情境。”
三、教学目标的简化
特级教师的阅读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特效”, 是因为化简了教学目标。哲学的观点就是解决主要矛盾, 一个课时突出一个中心, 解决一个问题, 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
阅读教学的“牛鼻子”是什么?朗读。教学《猫》, 一般设有4条教学目标 (见《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9年第9期) 。北京特级教师于文红教学时, 则将4条教学目标浓缩为一个牵动全文的“朗读”教学目标:朗读第一自然段, 找出总分句, 概括成年猫古怪的特点;对照画面朗读, 选择性地给多媒体画面取名;看图朗读, 分读关于描写“老实”“贪玩”“尽职”“勇猛”的句子;相互评价朗读。
于老师还用齐声朗读、补充朗读、指名分节朗读等形式让学生亲密接触文本。尤其值得赞赏的是她的交流朗读, 她让学生用“说它”“的确”“可是”连成一段话, 用书上原话说、用自己的话说、个人说、齐声说等方式, 细说小猫老实、贪玩、尽职的特点;学生出示自己收集的和自己画的猫的图片, 结合课文内容朗读介绍图片。朗读的方式层出不穷, 但万变不离文本, 将识字、理解、感悟、背诵、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教学目标通通融合在一个“朗读”教学目标上, 创造出了阅读教学的高效课堂。
“教学目标的最简化”并不等于教学过程的简单、简陋, 而是要把“一个”教学目标做细、做实, 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做足阅读教学这篇大文章, 使教学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四、作业的人性化
特级教师阅读教学的“特效”还体现在人性化作业方面。人性化作业拒绝把讲读与作业分成“两张皮”, 即课堂教师讲, 下课学生做。他们不做“搬山”运动, 即把课堂作业“搬”成家庭作业;不是以家庭作业为主, 以家长辅导为主, 以牺牲学生、家长的娱乐休息时间为代价。“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集中反映在人性化作业的讲读与作业的融为一体。
贾志敏老师的《推敲》教学片段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师:59页第三个练习有8个词语, 谁来读一读?
生: (大声读) 避让、响亮、沉睡、家境贫寒、推敲、斟酌、妥帖、夜深人静。
师:不错。“避让”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让开的意思。
师:不能说“可能”。“避”是什么意思?“让”是什么意思?你站着 (指一学生) , 我要过来, 你怎么办?站好。 (教师走过来, 学生退让。)
师:不错, 我要过来, 你让开。“避”就是躲开, 让出路来;让, 让道。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由选择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指导)
“韩愈也是一位诗人”, “也”, 读得重一点。
“过了一会儿” (注:yīhuìr) , 不是“一会儿” (注:yīhuìér) 。
等一等, 你读的时候能不能再快一点, 紧凑一点。
像说话一样读。
你真聪明, 老师念一遍你就知道怎么读了。
她读得很细腻, 这就叫“有感情地朗读”。
“斟酌”, 念半边了, 但是你读得很认真。
“后来”后面有停顿符号吗?
不念“自” (zhì) , 跟我念“自” (zì) 。
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要问吗?
生:簇拥。
师:谁知道?先看“拥”是什么意思, “簇”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簇”, 许多东西或者人“拥”挤在一起。
3.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 篇三
摘要: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对象的复杂特性决定了特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专业性和教学效果的独特性、高效性。本研究以江苏语文特级教师联盟为访谈调查对象,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收集了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条目;通过探索性分析,建构并验证了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该模型体系纵横交织,包括三个维度、七个群特征和十六个胜任分特征。
关键词:江苏语文特级教师 胜任力 模型体系 胜任测量分析
为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我国对特级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他们要在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等方面起到先进、模范[1]的带头作用。当前国内从“胜任力”的角度对学科特级教师的研究还处于零状态,也就说明目前我国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对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作用的特级教师群体的研究方式方法还较为单一,完全不能从量的角度具体体现特级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所具备的方法、途径与特征。因此探究特级教师专业化问题势在必行。为了能更深入探究特级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我们引入“胜任力”的方法探索学科特级教师的胜任力,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此也能够指导一线普通教师的专业发展。以江苏地区的语文特级教师为例,按照江苏的教育政策,结合国家教育文件和实证数据,探究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模型体系,从而为语文特级教师的培养、选拔以及考核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一线普通语文教师职业规划的制定和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一、研究方法与程序
1.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探索
(1)研究对象
在开放式问卷调查中,随机发放120份开放式问卷,向语文特级教师发放50份、普通语文教师30份、教育硕士20份、学生家长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90%。在行为事件访谈时,随机选择15位江苏语文特级教师进行访谈,访谈之前做好相关准备。
(2)研究材料与工具
①《关于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开放式问卷》。以开放式问卷的形式收集一线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等群体的观念中语文特级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特征。
②《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词典》。参照徐建平建构的教师胜任力测评研究,分维度和条目,对不符合、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的胜任行为特征做出解释。
③《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行为事件访谈提纲》。包括研究注意事项、基本信息、访谈问题、操作方法等部分。
(3)研究过程
①开放式问卷形成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条目。随机向语文特级教师、普通语文教师、教育硕士、学生家长等发放120份问卷,收集语文特级教师胜任特征条目。
②依据评选政策制定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词典。《江苏省特级教师评选暂行办法(2012修订)》(以下称《暂行办法》)指出:“特级教师是国家表彰优秀中小学教师特设的体现先进性与模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因此特级教师应具备6个基本条件:“师德高尚”“倾心育人”“教学水平高”“研究能力强”“具有指导高级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教育研究工作的能力”“具备《教师法》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1]。据此,我们对已形成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条目”进行修改,进一步降低胜任特征维度,制定出《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词典》,包括三个维度:维度一,教育胜任力——高尚师德、倾心育人、爱心、教改等;维度二,课堂教学胜任力——独特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智慧、教学能力等;维度三,教研胜任力——较高的教学研究能力、创新精神等。
③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建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特征。在正式访谈前,我们先进行预访谈,以确保正式访谈的顺利和有效。首先对三位语文教师按照访谈提纲和步骤进行预访谈,录音并整理录音数据。熟练掌握访谈技巧后,我们开始正式访谈。随机选择15位江苏语文特级教师,将被访者的个人信息作好记录,如教龄、性别等。按照提纲,要求教师回忆工作中两三件较为满意的事和两三件遗憾或后悔的事,并引导被访者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场所、人物、事情、第一想法、第一做法、结果、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和对您的影响等结构顺序进行回忆。如需深入了解可进行提问,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随后对访谈录音进行整理编码,分析数据,得出结果。
2.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模型的建构与验证
(1)研究对象
编制《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随机选取江苏省一线语文特级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1份。参与调查的教师信息如表1所示,教龄集中于20~30年,学历以本科为主。城市中的语文特级教师人数远多于农村中的人数,且农村中的语文特级教师多来自苏南等资源较好的地方。
(2)研究材料与工具
《江苏语文特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五分量表式问题,后一部分为问答式问题,由江苏语文特级教师作答。
(3)研究过程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的数据以及相关文献,我们编制《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根据16个特征词(提取频次高于60%的),每个特征词编制2道及以上试题,共73道题。其中前64道题均采用5点计分,顺序打乱;后9道采用开放式问题提问。
二、结果与分析
1.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探索
(1)胜任特征条目频次分析
整理开放式问卷数据发现,师德、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研究以及教学机智被认为是语文特级教师最应具备的特征能力。选取频次超过25的特征词21个,编制成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条目。(见表2)
(2)行为事件访谈结果分析
我们采用归类整理的思路对15位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的访谈录音进行分析,将每一个教学胜任特征词看作二分变量计算它们的频次值,访谈中被提及就赋值“1”,未提及就赋值“0”。随后统计每个胜任特征词被提及的频次,然后将其转化为百分制计算,得到每个胜任特征词在整体中的频次值,小于60%均被淘汰。用SPSS17.0软件描述统计平均值方法对访谈和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如表3所示。
使用SPSS描述平均值方法对访谈中和问卷调查中得到的频次值大于60%的16个特征词进行分析,如表4。
结果显示,16个特征词的平均值均高于4.0,说明这16个指标特征均被调查对象认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成为江苏语文特级教师要具备《暂行办法》中所规定的几个基本条件,即应具备“师德高尚”“倾心育人”“教学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等条件。如此,对上述16个特征指标划分为三个维度,包括“教育的胜任”“课堂教学的胜任”和“教学研究的胜任”。由此初步构成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模型——三个维度和十六个特征。
2.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特征模型的建构与验证
(1)探索性因素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KMO统计量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判定数据。用于比较变量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大小的KMO值越接近1,做因素分析效果越好。本研究KMO统计量为0.856,大于0.8。Bartletts球形检验用于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各自独立,Sig值小于0.05,说明各变量并非各自独立,适合做因素分析。研究中Bartletts值为0.000,小于0.05,球形假设被拒绝。因此,变量间并非相互独立,可以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素,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所示,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素,共4个。公因素1:与课堂教学相关,如教学风格、教学智慧等,命名为“课堂教学特征”;公因素2: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有关,如关爱学生、全身心投入教育等,命名为“倾心教育特征”;公因素3:与教师自身有关,如师德高尚、奉献等,命名为“师德高尚特征”;公因素4:与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有关,如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命名为“教学研究特征”。其中公因素2和公因素3可合并为“育”,对学生、对自己的“育”,即“教育的特征”。合并形成的公因素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与我们所划分的三个维度相吻合,就此证明已建构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维度有效。
(2)信效度检验
测试问卷从三个维度划分为三组问题,分别测量。因此,我们以问题组作为单元,分别做可靠性分析,以检验问卷的信度。采用克朗巴哈方法和分半信度法同时检测《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的信度。如表6所示:
信度检测结果显示,三组问题系数值均在0.730~0.940之间,证明研究测评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和可靠性,问卷信度较好。
三、讨论分析与结论
1.模型体系的讨论分析
(1)模型体系之胜任维度的确立与分析
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胜任特征较多,在前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做的开放式问卷、行为事件访谈等得出的数据结果,确定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最突出的16个特征词,如师德、教学能力、教学研究等。由此我们编制《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测评问卷》,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降维。
基于上述数据所得的结果和具体的分析,我们要建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胜任力的模型,就须从公因素1、合并的公因素2和3、公因素4这三个维度进行探析和建模。为了更清晰简明,我们将这三个维度分别概括为“课堂教学”的胜任维度、“教育”的胜任维度和“教学研究”的胜任维度。而这三个维度的划分《与暂行办法》《教育法》的精神与要求一致。因此确立的三个维度有效。
(2)模型体系的确立分析与总结
为了能更清晰更深入地探究,我们将这16个胜任特征进一步浓缩概括为7个群特征,分别对应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三个维度、七个群特征和十六个胜任分特征。。
划分三个维度的依据主要有三个。首先,基于研究的主题“教师教学的胜任力”,我们以“大教学小课程”的理论为基础,研究“大教学”模式下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研”的行为及其能力,从宏观到微观,深入探究,包含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思想与行为、自我与他人等整个与教师教育教学有关的领域和行为。其次,根据《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和《教育法》,我们将教师教学的胜任力划分为三个维度,从“教育”的角度检测教师的思想道德和育人能力,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从“研究”角度检测教师的教研行为与能力。第三,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降维结果,与已形成的三个维度吻合。质性检测与量化考核相结合划分形成的三个维度,可以有效地反应江苏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胜任能力。
七个群特征是对十六个特征的质性概括,分别为高尚的师德、倾心育人、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和文章课题的研究。高尚的师德包括:师德、宽容心和正确的成就动机,要求教师既对自己严格要求,也能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更要求教师拥有良好的自我发展的成就动机。同时评选特级教师量化“师德”,要求参评的教师获得师德奖项。倾心育人包括:关爱学生、坚持教改、无私奉献等,要求教师能倾其身心去教育学生。教学风格包括:人格魅力、独特教风和教学艺术,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教师教学风格是人格和艺术理念的展现,风格会随着人格和艺术理念的不同而不同。但是教学风格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具备的,有的教师教学一辈子也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每一位优秀的语文特级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不懈追求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教学方法指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并能灵活使用。教学智慧是教师智慧在教学中的表现,要求教师能够机智、理智、智慧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寻求问题转化的契合点。课堂教学实践包括:课前的团队合作、课后的反思,要求教师有想法、有思考,力求创新。文章课题研究指狭义的教学研究,要求教师能够研究课题、发表文章,具备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可见,成为特级教师既要“教”的好,还要具备“德”,从对学生的“育”上下真功夫,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实现自我职业专业发展。
2.结论
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体系网纵横交织,由三个胜任维度——教育的胜任、课堂教学的胜任、教学研究的胜任开启并横向串引各个胜任特征,作为该模型最直接、最主要的骨架间联开来。在每一胜任维度下还有各胜任群特征——高尚师德、倾心育人、独特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与文章课题研究,纵横于模型之中。由七个群特征牵引出十六个胜任分特征——师德、宽容、成就动机、关爱学生、教改、风格、人格、教学艺术、灵活、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智慧、创新、团队合作、反思和教研等,丰满模型。整个模型为金字塔的立体状,由教学胜任力引出,三个胜任维度横向排开,七个胜任群特征纵横其下,最终指向最直接、最现实的十六个胜任分特征,展现了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行为能力。
(1)教育的胜任
本研究在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政策法规,确立了第一个维度“教育的胜任”,包括高尚的师德和倾心育人两个群特征。具体表现为:爱岗守法,具备高尚师德;宽容待人,严格自律;关爱并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平等民主;具备教改精神和能力,不畏艰难,能承担时代使命;注重对学生“德”的教育,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考问题和处事,教师能身体力行。
(2)课堂教学的胜任
课堂教学的胜任是指教师能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教学方法、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智慧体现独特的教学风格。其行为具体表现为:语文特级教师要有所坚持的教育思想和处事准则与人格;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反思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具备美学基础和艺术视角,能将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艺术化;具备灵活的个人特质,灵活使用方法,因时因地因材施教;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能,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善于聆听等;能机智、灵活地解决课堂中的矛盾,善于应对突发事件、化解课堂冲突。同时,要明白学生对教师的影响也非常大,要重视学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师的发展与学生的发展是相互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教学研究的胜任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而展开研究,用研究的结果重新指导教学活动。在研究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教学和课后的反思要找出主要矛盾,寻找解决办法;同时可将研究过程及启示写成教研论文。所以,教学研究的胜任就包括解决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文章课题的研究两个群特征。要求教师能坚持每天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总结反思;教学团队成员间,互相帮助,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能将所想所思著成研究论文,引领其他教师共同成长。
在开放问卷、文献搜集等方法的基础上,运用SPSS17.0软件做数据分析,初步建构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胜任维度、七个群特征和十六个胜任分特征,这些维度和特征纵横交织,共同构成江苏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胜任力金字塔模型。模型结构如图1。
再将该模型运用到实际,指导并帮助当下语文教师的工作。胜任力研究改变以往入职选拔测验模式,根据构建的模型能够挑选到较合适的入职人选。本研究模型的确立能够为学校培养、选拔语文特级教师以及语文特级教师绩效考核提供模型,也可以为语文特级级教师集中研修时的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可将此模型引入到语文教师的招聘选拔、职业规划中去。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特级教师评选暂行办法(2012年修订).江苏教育官网.http://www.ec.js.edu.cn/art/2014/1/27/art_4266_142965.html.
[2]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TeachersStandards in England[s].2012(5).http://www.education.gov.uk/publications/eOrdering-Download/teach
ers%20standards.pdf.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名师颂(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 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5] 李英武,李凤英,等.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6] 罗小兰.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缘起、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3).
[7] David C McC1e11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8]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 篇四
[片段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我们先来听一段广播的信息,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苏州市经济广播电台:桃花牌收音机每台48元;英雄牌钢笔每枝2.6元;防雨书包每只20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5元;三角牌电饭锅每只124元;中华牌铅笔每枝0.2元。师:听了这段信息,你知道什么? 生依次回答。
师问:这是一些商品信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些商品价格的数据,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48、124、20。
师:这些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 生:叫整数。
师:那还有一些数,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点。
师:这些数我们以前有没有见过?
师:这些数中间带有一个点。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吗? 生(许多人):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中间有一个点的数——小数。(板书课题)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你对小数已经了解多少呢?你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吧。生1:我在亲戚开的小店里见过。生2:我买尺的时候用到0.5元。生3:我在超市里见过……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齐读小数。……
【评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本节课的新课导入,教师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商品信息,让学生观察商品标价,说说哪些数是已经学习过的,哪些数是还没有学到过,自然地引出了本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这样的导入给人干净利落之感。】 [片段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师:现在,我们来找找身边的小数。(教师拿出一把米尺)你们的桌子上也有一把,用这把米尺可以做什么?
生:可以测量东西。
师:我在黑板上也画了一个1米长的米尺图。如果用这把米尺,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先估计一下,桌面的长有1 米吗? 生:不够。
师:没有1米,可用什么来作单位? 生:用厘米,还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师: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先估计课桌的长与宽大约有多少分米,然后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和宽度。(学生练习后反馈。)
师:课桌的宽大约是4分米,写在哪里?(指名到黑板米尺图上指一指)
长是几分米,写在哪里?(教师随学生回答在图上依次标出:1 分米、4分米、6分米。)
师:刚才用直尺帮助我们找小数,其实没有找到,只找到了整数。前段时间我们还学过了分数。如果用米作单位,你们会用分数来分别表示刚才的测量结果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对应着板书:1/10米、4/10米、6/10米。)
师:刚才我们用整数和分数来分别表示出课桌面的长与宽,其实,小数离我们已经不远啦!
【评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在新课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一方面重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为下面学习一位小数埋下了伏笔。】
师:(指着米尺图)象这儿,1分米是这么长,用分数表示是1/10米,它还是表示这么长。其实这么一个长度用小数也是可以表示的,用小数表示是0.1米。在这个小圆点前面是0,你猜猜可能会表示什么意思? 生1:可能表示10,因为1米=10分米。1分米是1/10米。师:虽然在小数里看不到10,你就猜是10。有一定的道理。生2:我觉得不是表示10,而是表示没有满1米,所以就用0表示。
师:对!这个小数表示的长度其实与整数、分数表示的长度是一样的。照这样,4分米就可以表示成有几个0.1?
生:4个0.1就是0.4米。
师:那6分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学生回答后,依次板书:0.4米 0.6米)
师: 这三个小数与以前学过的用整数、分数表示的结果是一样的。现在,用小数表示你刚才测量的课桌的长和宽是多少呢?
生:课桌长0.6米,宽0.4米。
师:如果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高度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你准备怎么办? 生:先测量,再用小数表示。
师:可以先估计有没有1米高,再同桌合作测量,并互相说一说。生:(活动略)
师:现在我们一起到书上找一找小数。(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做完后校对,做对的点头表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测量,找到了一些小数。其实,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也可以找到小数。(再出示“想想做做”的第3题。让学生做完后思考:你觉得今天学习的小数跟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生:上面都是几分之几的分数。师:分母都是几呢? 生:分母都是10。
师:老师再说几个十分之几的分数,你能说出相应的小数吗?(师生之间,同桌之间进行练习。)
5.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花钟教学实录 篇五
著名特级教师 吉春亚:《花钟》教学实录.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著名特级教师 吉春亚:《花钟》教学实录
执教:北京小学 著名特级教师 吉春亚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处
1、抄写词语。
2、说说《花钟》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出示:“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
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2、指导读出意思,读出情趣。
三、欣赏语言,积累 1)自主学习
花钟的设计是那么巧妙,奥秘就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同学们快点去探寻奥秘吧!
奥秘发现了吗?谁能读一读。2)出示: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3)欣赏语言和朗读指导 体会不同的时间开放不同的花。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紫色的小喇叭;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4)背诵竞赛 5)检查背诵情况 学生看着画面背诵
出示开放的牵牛花、蔷薇花、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运用书本语言说说如何开放。
四、品读课文,表达
师: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奥秘又在哪里?(引读中揭示奥秘就在于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总结拓展,写话
1、原来奥秘在这里。花儿开放的时间跟“温度和湿度、光照、昆虫传播”有关系。因为温度和湿度、光照、昆虫传播的时间不同,生物学家发现如下的花也不不同的时间开放。出示:
麻花在凌晨3时左右()清晨4时,羊须草()清晨6时左右龙葵花()蒲公英则在早晨7时左右()到了中午12时,太阳花()下午5时多,紫茉莉()月亮升上了天
空,晚香玉()
2、学生写话。
板书设计: 花钟 不同时间开花 发现奥秘
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 钟面 时钟 陆续 大致
曹群娜 整理 听后感: 花儿在简约中绽放
听了吉春亚老师的《花钟》,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简约的魅力。在吉老师执教的《花钟》这一课中,吉春亚老师的教学目标设定非常简约,就是让学生感受作者在描写不同花开放时(即第一自然段)用词的准确,能在课堂上背诵该段并模仿以上的写作特点写一两句话。从目标出发,吉老师抓住了朗读——积累——运用这条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策略,使目标得以落实。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用不同的动词——“吹、绽、醒、怒放、苏醒、舒展、开花、含羞一现”,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然后在齐读中感知内容,在伴着图片展示的导读中加深对比的认识。通过老师读句子,学生动作演示花开的样子,引起学生关注动词运用的形象与生动,提出“读出意思,读出画面”的要求,这样带着要求反复朗读,引领学生进入花的世界,体验开花的情境。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入情入境,而且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较为熟悉,在这基础上进行背诵竞赛,就能水到渠成了。在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后,就要学习文章的写法加以运用了。吉老师出示了一些学生较为熟悉,平时接触、观赏较多的花卉,让学生进行模仿写话,并及时地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动词,让学生的脑筋真正地动了起来,思维之花在简约的课堂中绽放。
6.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 篇六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周益民执教 北京清华附小特级教师
窦桂梅评析
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学生各自试读)生1:(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生2:(将“灯”字重读)我觉得应该强调“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生3:(将“瞧”字重读)强调“瞧”字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生4:(将“先生”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先生”,这样做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似乎有礼貌的样子。
师:同学们的朗读处理都很有意思,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过,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
生: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保住那半截蜡烛。生:都是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巧妙地熄灭蜡烛。
师:说得对。只要我们的朗读处理都是围绕这一点的,那么就都是允许的。下面,请你们想着这个目标,按照自己的处理方式各自朗读这句话。
片段二:
师: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师:有不同的观点吗?(学生开始沉思)
生:我认为杰克也有功劳。生:还有母亲呢。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杰奎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杰克、母亲也功不可没。同学们,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占有充分的根据。想想,根据在哪里?
生:在课文中。
师:还是逐字逐句读吗?(生摇头)学习得讲究方法。请大家快速读相关的部分,寻找到需要的内容后,再仔细琢磨。同学间也可以商量商量。(学生读书、思考、讨论)
生1:我认为最后的成功应该是全家人的贡献。你想,儿子杰克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不是那样“从容”,不就会引起敌人的怀疑吗? 生2:还有妈妈呢。她也是表现得那样镇定,一开始是“轻轻”把蜡烛吹灭。
生3:还有,一开始妈妈从厨房取出了一盏油灯,这样,后面小女儿杰奎琳才有可能取走蜡烛。
生4:我觉得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课文最后说小女儿正当“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多危险呀!那么是谁赢得了这一点时间呢?是妈妈。她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
师:大家前后联系起来思考,非常好。我觉得我们还可以想得更远一点。
生:两个孩子都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在母亲长期的影响形成的。
生:再说,把情报藏在蜡烛里这个绝妙的主意本来就是母亲想出来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但是,如果没有最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后果不还是不堪设想吗?能不能有一个恰当的说法,既提到全家人,又突出杰奎琳。
生:全家人都为保住情报站做出了贡献,小女儿杰奎琳起了关键作用。生:情报站的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片段三: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闭起眼睛想想。
生1: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生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生 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师:你们都是出色的导演。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
生1:我们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生2:我们都是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评析:
北京清华附小特级教师
窦桂梅评析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由于各人经验、体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对话”的结果必然也不会完全相同。那么这一过程中如何提升“对话”的质地?其间是否还需要教师的控制?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是否就意味着可以任意解读文本?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命题。
综观周老师教学这课的三个片段,会察觉教者“对话”教学理念在行为操作中的有力跳动与良好把握。
片段一和片段三其实透视了多元解读的辨证性。“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然而,“哈姆雷特”再多样也决不会变成“林黛玉”。因此,这种多元解读又并非没有任何制约的纯个体主观心理的反应,而是主观心理与文本隐蔽信号等的一种契合,带有一定的客观性。周老师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两个片段中,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教师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咱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虽然镜头不一,风格有别,但我感觉你们的意图都是一样的,能说说吗”。显然,这是教者的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让学生领悟文本对话中“主观”与“客观”的辨证规律。
片段二中,教者选取了学生关注的一个对话切入点: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潜隐的两种观点被有效激活,引发了认知冲突,这就促使“对话”牢牢生长于学生内心的需要。这种“对话”表现出鲜明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丰富性。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跟文本“亲密接触”,寻求根据。与此同时,生生之间的碰撞、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力地推动着对话的不断深入。
7.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 篇七
一、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
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地域、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空白,及时补白。
[片段一]“理发师的困惑”教学片段
新课伊始,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来:某理发师正在理发时,听到一门响,“叔叔,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又是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
师:从刚才的故事里,你知道来了几个人?
生:四个。(师点头表示赞同“我也这样认为”)
师:那理发师纳闷什么呢?
生:理发师没有看到人。估计是他们感觉等的时间长,就都走了。(师点头“有这个可能”)
生:就两个人。(师追问:“刚才不是说来了四个吗?”)第二次门响是那个小孩顽皮,故意开门弄出来的响声!
师(笑,表示赞同):确实有这个可能!
师:现在我们看看,理发师到底纳闷什么?
教师课件出示:为什么只有三个人?
课堂安静了,学生开始思考。片刻,一个学生得意地高高举起手,”我知道了!其实第一次来的是父子,第二次来了一个爷爷。第二句话是爸爸说的,他们是爷仨!”教师高高竖起大拇指,学生恍然大悟,课堂再次热闹起来。
[分析]教学中的情境导入,掘出了教材中的空白。原来的教材中并没有这个环节,而徐老师巧妙地采用“理发师的困惑”这个故事引入,既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素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找出知识联系,大胆重组教材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片段二]“有趣的呼啦圈”教学片段
让两个学生围着两把椅子抢座位。
生:这样抢什么啊?两个人两个座位,一人一个,不需要抢!
师(若有所思地):说得有道理。那你说怎么办?
生:再增加几个人就是了。
师:就听你的!谁来啊?
话音未落,众多学生争抢着跑上去,教师留下4位学生,并通过猜拳的形式留下一位和刚才的两个学生抢座位,淘汰一位后,去掉一把椅子,两人再抢一个座位。
师(拉着获胜学生的手):经过艰苦的努力,这位同学终于获得了胜利!掌声在哪里?(全班学生鼓起掌来)
师(做突然想起状):看看,我又说早了。把掌声送给(稍顿)刚才参加活动的没有获得胜利的那“六位同学”!
学生愣住了。教师微笑着对获胜的学生说:“没有他们的参与,你自己能获胜吗?能这样快乐吗?”课堂上顿时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师:这么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你们“六位同学”,怎么还不站起来啊?
五位学生站了起来,教师连声说道:“不对!不对!还少一位啊?谁没有站起来?”学生纷纷说道:“没有了,就五位!加上前面的才六位。”教师使劲地摇头:“不对!加上他说的是七位同学了。谁没有站起来?”学生急了:“老师,是你不对!”教师让学生安静下来:“口说无凭,咱们算一算不就清楚了吗?”
师:猜拳的几个?
生:4个。
师:抢椅子的几个?
生:3个。
师:4+3=7啊!
学生窃窃私语:“对啊,4加3等于7啊!”“不对,刚才上去的就是6人哦,怎么就变成7人了呢?”这时,一个女生说:“老师,你错了,我既参加了猜拳,又参加了抢椅子,你多算了一个。”全班顿时热闹起来:“对!是这样的!”
师:我怎么可能错呢?我是数学老师啊!这样吧,为了证明我的正确,你们过来。
教师拿出两个呼啦圈,把抢椅子的三位学生圈起来,把猜拳的三位同学圈起来。
师:看,是不是少了一位?
看得出来,小女孩很急,她果断地从呼啦圈里跑出来,敏捷地钻到另一个呼啦圈里。教师摇摇头:“那不算。你出来了,那个圈里又少了一位。除非你们能证明给我看一个圈里有3个,另一个圈里有4个。”
教师故意继续在下面“找人”,学生急了。“怎么办呢?”
“你们靠近些!”“把那个圈套住王小薇!”终于,两个圈同时套住了女孩,全班都兴奋地大叫起来:“老师,你看!成功啦!成功啦!”
师(故作平静状):哦,现在这个圈里几个人?(生齐声喊道:3个!)
师:那个圈呢?
生:4个!
师:4加3是7啊。可是明明是6人哪,我错在哪里了?
全班学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王小薇多算了一次!”
师:那要算一共有几人,该怎么办?
……
[分析]在原来的教材中,教材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如何使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变得生动、有趣,并富有浓浓生活气息?徐老师设计:简单的两个学生游戏(石头、剪子、布与抢椅子),将静态的数学知识结论,演绎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借着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认知冲突,借着学生的实践交流,学生由玩“呼啦圈”创造了“集合”。而徐老师也正利用“呼拉圈”把“集合”这个知识解释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争论和游戏中,亲身经历了一个教师很难用语言描述、学生非常难理解的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成功地实现了教材的再创造。
8.特级教师应有新追求 篇八
今天下午,厦门市特级教师协会在海沧实验中学召开了特级教师工作会议,会上,协会会长讲了这样一件事,令我大有触动——今年在推荐评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时,上海推荐的是8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江苏的李吉林老师在退休了20多年后依然钟情于小学语文教育,新近又推出了《李吉林语文教育文选》十卷。这需要一种怎样教育的情怀呢?她们二老德高望重,在职期间就已经名满天下,退休之后依然牵挂着教育教学,真正做到了退而不休,将一生都与教育教学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教师才是特级教师的楷模。
经常听教师们在私下里聊天,都说,要是能现在就退休该多美啊!言下之意,老师们对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开始有了职业倦怠或是职业疲惫感了,都想尽快地摆脱这种生活状况,寻求一种解脱。而上述两位前辈却不以职业生涯为困苦,从中品味到无尽的乐趣,而且在退休之后依旧心系教坛,引领培植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等与时俱进,著作等身,教育教学在她们眼中已不是曾经的职业,而是一份血脉相连的难以割舍的事业了。
于是,我不由地悄悄问自己,等到二老那样的年龄,还会有这样的澎湃激情投身教育教学吗?我不敢回答。评上了特级教师,是否就意味着你的事业、人生追求就此到顶了呢?没有了新荣誉的招呼,你是否已经丧失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呢?特级教师难道只能这样,拿到了荣誉就可以舒舒坦坦地躺在“曾经的功劳簿”里一劳永逸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只是对于过去工作成绩的一种认可,它不能也不可能涵盖你的未来。既然上级领导、机关给予你这样崇高的荣誉,你又有什么理由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呢?于是又有一个新命题出现在笔者的面前——评上了特级教师应该再追求什么?
要有“标杆”永不落的志向
特级教师,对于一线普通教师而言就是一个“标杆”,“标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是别人效仿的榜样。现在的媒介非常发达,只要“百度”“搜狗”一下,全国各地特级教师的讲座、教学视频资源是何等的丰富,你就在一线教师身边,一线教师对你是知根知底的,你的水准与全国知名特级教师的差距,他们又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作为特级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告诫自己,这次自己能被评上特级教师,其实也是一种运气,与我们一样优秀的教师何止千千万万。特级教师与特级教师相比,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区别的。别人既然将我们视为“标杆”,那我们就没有任何懈怠的理由,要对得起一线教师对“标杆”的期待,将特级教师的荣誉作为自我教育教学事业寻求新腾飞的起点。
要有突破优秀的胆魄
优秀,是特级教师的应有之义。当你拥有这个荣誉称号后,若还只是在优秀的要求上“兜圈子”的话,优秀就无疑成了你继续前行、发展的绊脚石。有一句话说,“因为优秀,所以难以卓越。”笔者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卓越是比优秀更进一层次的要求。因为优秀,自我就难免有飘飘然的感觉,因为优秀,就很容易膨胀“曲高和寡”的虚荣感。其实,这都对特级教师自身发展的障碍。优秀成了横亘在特级教师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因此,就需要特级教师要有突破优秀的胆魄,目光不往后看,任凭你曾经多么辉煌。目光应该直视前方,将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怎么突破,就是不囿在已有的轻车熟路的经验主义上,要能不断地吸纳最新的教育教学前沿资讯,不断地否定自我的教育教学,竭力于追求“轻负担,高效益”的教育教学课堂,不以拖堂、课外加班加点作为提高学科学习成绩的“不二法宝”。否定自我,超越自我,让优秀走向卓越成为一种可能。
要有自觉修炼的欲望
特级教师,不光要当学科教学专家,还应该成为教育专家。这个专家不一定是官方认可的,但一定是教师同行与学生和家长共同褒奖的。作为特级教师,不仅要在本学科本专业中起领头雁的作用,还要自我压担子,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设定为站立讲坛一辈子,教育教学情怀永不变。特级教师更应该成为不断向上超越的楷模,更自觉地进行专业能力的锤炼。不满足于只上好一节课、一单元课、一学期的课,还应该立足于能把每节课都演绎成师生、教师同行共同成长的示范课、精品课。同时,特级教师能够脚踏实地地立足每一节的课堂,将能力的培养、学养的夯实等有机融合,真正让每一节都能拨响学生学习的心弦,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特级教师不仅要有教学的科学性,又要深谙教育的艺术性,在专业素养的自觉提升中,让自我的教学技艺从原先的华丽招式转为朴素又不乏精彩的朴实招式,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与听课教师日后能久久回味的“难忘记忆”。
要有进行教育科研的真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就必须在教育科研上走真研究的路子。通俗点讲,就是必须要有特级教师自己担当组长的课题。这种课题的级别要有一定的“分量”。做课题不是为了撑门面,而是出于对一线教育教学遭遇到的问题的真研究、真探索、真应对。这些课题须来自于一线的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特级教师应有提炼与归纳的本领,从身边的教育教学事件中去发现、整合、归结出一个能提纲挈领的总课题,并立足教育教学一线,通过学习教育科研的方法,以课堂、以教育教学的“实况”等为抓手,积极引领着课题组成员,以课堂为实验室,进行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实验。同时,还要经常地进行课题研究的实验小结,在实践与学习中培植自我的教育科研的能力。
要有当全国名师的壮志
评上了特级教师,在当地,在某一特定区域,你可能会小有名气。但,特级教师不能“鼠目寸光”,只戴着头上的矿灯看眼前矿,应该扩大自我的影响圈,敢于喊出“要当全国名师”的豪情壮语。若只囿在当本土名师的视野上,容易让自我孤芳自赏,容易膨胀自我满足的虚荣。特级教师应该立足本土,积极向省内外发散、辐射,要告诉自己——全国名师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起来的,他们也是从一线一步一个台阶地走出来的。作为特级教师,应该要有这样的凌云壮志,就算难度大,也要努力地拼搏——怀揣壮志,踏实前行,从观摩名师、研究名师、模仿名师、超越名师的“四部曲”中,去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让课堂实现产出最大化。
要有“甘做嫁衣”的胸襟
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与他们携手在教育教学的百花园地里共同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应该成为每一位特级教师义不容辞的一份责任与义务。要指导,要培养,必然是要付出巨大的心力的,也势必会影响到特级教师自身的思考与提炼的时间。但,特级教师不能只装着“小我”,要告诉自己——帮助中青年教师,也是在帮助学校发展,更是在帮助特级教师走出“单枪匹马闯教坛”的狭隘天地。与中青年教师共榷,也是一种难得的教育教学思想涤荡的好时机。因为,教学、教研等本身都是相互促进的。特级教师应用“甘做嫁衣”的胸襟,真挚且热忱地为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
要有笔耕不辍的激情
最可怕的是,评上特级教师之后,追求生命幸福的激情已经不再了。对于从事教育教学具体工作的一线教师而言,用钢笔记录,用键盘书写,应该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为。不能因为自己的荣誉已经到顶了,手中的笔也就开始“封刀”了。一旦停止了思想与思考,落伍的荒漠就会立马袭来。写作,是教师生命存在的直接载体,特级教师在这方面更应该成为表率。特级教师应该葆有笔耕不辍的事业激情,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整理一天以来的教育教学思绪,一段时间以后还要将思绪“立体建构”,以期形成具有自我风格与体认的教育教学理论,不光自己受益,更能以此来引带、辐射更多的教育教学群体,产生更大的研究效益。同时,通过不停歇的笔耕,使得特级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观瞻越发敏锐,时刻与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同步。
9.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 篇九
以前曾经听过许敏峰老师的课,很欣赏她清新的语言,悦耳的嗓音。特别是她对语文教学独特的见解,每每听来总受益很多。最近获悉,她评为了省特级教师,再次坐在她的课堂里,实在也无其他词汇来形容,只有“享受”二字。写到这里,只觉自己语汇贫乏,不如将许老师的课呈现出来,与各位共同分享。
师: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在别人的眼里,她是一个不幸的人。在12岁时,也就是比你们大不了一两岁的年纪,就患上了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全身上下的每一个关节都使得她疼痛难忍,甚至拿起铅笔写字都觉得很困难。因此,她不能像我们一样很正常地生活、学习,很多时候只能在轮椅或病榻上度过。尽管这样,她却觉得自己生活得非常富有,她先后出版了几十本专著,深受读者的喜爱。她还拖着自己病痛的身体,四处奔走,一手创办了“一点”社会基金会,专门帮助支持弱势群体,她还经常走近广播电台,用自己的真情给那些失去生活信心带去勇气和鼓励,她就是杏林子,一位受人尊敬的台湾女作家。好,同学们,为什么杏林子能在她那样多病多痛多苦的日子里,依然活得如此精彩呢?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她写的文章《生命 生命》。请同学们拿起课本,用心地听,用心地感受。师范读课文。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飞蛾这小小的生命力为什么让我震惊?你的问题非常好!
师:尽管同学们的发言不够热烈,但老师从同学们的眼神里读出了一种东西,这就是思考。的确,我们人这一辈子,有些问题是应该认真思考的,比如生命。尽管思考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杏林子,随着这篇课文一起来学习思考生命。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要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联系上下文。读完了要想想,文中,作者思考的是生命的哪些问题?听明白了吗? 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还要想想。这些生字去了拼音都能读准吗?
读生词:糟蹋 动弹震撼有限无限,糟蹋的意思是什么?震撼课文有个近义词找到吗?无限的反义词? 师:作者想的是生命是什么? 生:生命是什么?
师:还在思考什么问题?
生:人一生中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师:是啊,生命该怎样对待它呢?的确,课文中作者就在思考这两个问题。那么生命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话题其实写了三个事例,我请三个同学来读课文的2,3,4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了,能不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到底写的是哪三个事例? 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看,写的是哪三个事例呢? 生:飞蛾求生的欲望 师:对啊,这就是挣扎着的飞蛾 生:香瓜子非常有生命力
师:其他同学能不能模仿第一标题,说说是什么样的香瓜子? 生:在没有生长条件的香瓜子 师:钻缝中的香瓜子,第三件呢? 生:我觉得是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
师:是的,同学们,作者常常在想生命是什么?因此,那挣扎着的飞蛾让作者感到的是(生齐读生命),钻缝中生存的香瓜子让作者看到的是(生命),而作者在听自己的心跳时,想到的还是(生命)。尽管生命有多种表现形式,但作者面对生命时总是一种心态和心情,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读课文2,3,4自然段,边读边感受。生读课文。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什么心态? 声:震惊
师:为什么作者在面对着这挣扎的飞蛾,钻缝中的香瓜子以及自己的心跳会那样震惊震撼?请同学再带着这个问题,自己再好好读一读,好好地体会,把有关的关键语句画出来,读读课文,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师:谁愿意先来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但他挣扎着。。放了它”它非常地想要自由,所以他要为自己的生命挣扎。
生:飞蛾海那样挣扎,可能处于生活的本能,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放过 师:虽然他的力量是没坐着大的,但是求生的欲望 师:的确,飞蛾的生命是很弱小,目的只有一个,而且求生的欲望时,面对这样一个小生命的时候,作者会怎么想呢? 师:飞蛾刚刚蜕变过来,作者被这股力量感动 师:谁可以把作者的震惊用朗读表现出来呢? 生读课文
10.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 篇十
【片断】:
(上课伊始,王老师就引导学生带着“地球何以成为《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的疑问去自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过了一会儿,学生相继读完课文)
师:我看见,读完课文以后,你们的脸色变得凝重了。王老师知道大家的心情在发生着变化。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读完课文以后,你的心情怎样?
生1:我很惭愧。
师:继续往下说,你为什么惭愧?
生1:我为他们这样滥用资源而感到惭愧。因为他们非常贪婪。
师:(充满激情地):你为那些贪婪的滥用资源的人们感到惭愧,因为你感到你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还有哪位同学说说。
生2:我感到吃惊。
师:为什么?
生2:因为全世界这么多人,如果人人都像课文中描写的那些人一样随便破坏环境,我们的地球将无法生存了。
师(激情赞叹):是啊,如果地球上的人都像文中那些贪婪无耻的人的话,那么我们的地球将毁于一旦。你的心情如何呢?
生3:我感到憎恨。
师:对那些愚蠢的无知的人们感到憎恨。
生4:我感到伤心,地球是人类的母亲,那样无私地为人类提供资源,人们为什么这样对待她呢?并且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并不是永远都用不完的,人们却不知道节俭。比如说吧,生活中很多人捕杀一些可爱的动物,使很多动物濒临灭绝,他们不觉得这样做太残忍了吗?
师:(充满激情地肯定):问得多好啊。他为这些人感到伤心。母亲是这样的无私,这样的可爱,而她养育的儿女却是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伤心啊伤心!(停顿,缓慢叙述)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心情,王老师知道读完这篇课文以后,没有一个同学高兴得起来,快乐得起来,你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沉重的。下面请再到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找一找,究竟哪些文字、哪些叙述使你们产生这样的心情。
(学生再读课文,感悟重点,教师巡视)
【片断赏析】:
………………
【评析】:王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在读课文中感知和体会人类的贪婪和地球的伤痛。尽管只是初读课文,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已经触摸到地球母亲的胸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真切的情、真挚的言在阅读中从学生心中缓缓流出。课文用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学生,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呈现给学生。学生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尽情地诉说自己独特的心声,那是用心在说,用情在说,没有做作,没有矫揉造作,天真烂漫,浑然天成。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着深刻的对话,师生的生命感悟在课堂上尽情表达,于阅读中踏上了精神的升华。这真是王老师在教学中一直追求着的阅读教学"三原色"——人性、感性、个性。这是诗意的语文、儿童的语文、生活的语文。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11.四位特级教师谈自主招生 篇十一
范维胜 曹公奇
主持人:本刊记者 刘静
嘉 宾: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 陈维贤
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 胡家曙
浙江省永嘉中学 范维胜
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 曹公奇
主持人:截止2010年,全国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扩大到80所。自主招生考试给了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因此考题也是各显其能,具有较强典型性。就语文试题而言,近几年呈现出怎样的一番景象?
陈维贤:综观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普遍采取笔试加面试的考试形式,其以清华等五校联考试卷、北大等高校联考试卷和人大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为代表,最具特色和典型性。
胡家曙:自主招生语文卷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知识面广,与生活情境密切联系,体现了大语文的特点。如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语文改病句题:1.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这两个句子都来自大家极为熟悉的歌词。其二,专业性强,要求知识的积累更细致更深入。2010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要求辨认“干细胞”三个汉字的繁体写法,问‘眉’字使用的是哪种造字法,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有细致深入的积累。其三、题型更活,考查知识的载体新颖。如北大招生题要求默写一首五言律诗,再在每句适当的地方添加两个字,使之成为一首七言绝句。不仅题目新颖,而且要求答题时必须思维活跃,善于变通。
范维胜:在我看来,近两年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的语文试题呈现出同样的特点,可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深广博杂”。既有语文高考试题的一般特点,即对语言基础知识、文本阅读鉴赏、写作的考查,又在这一基础上向深广博杂处开掘,考查学生有意无意之间忽略的社会生活、文史地理中的语文的基本意识。如2010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语文试题有这么一道题:
下面四个选项中是“复旦大学”四字的汉语拼音写法,请选出其中正确的一项:
A.Fùdàn Dàxué
B.Fù Dàn Dà Xué
C.fùdàn dàxué
D.fù dàn dà xué
这道题可谓是基础的基础,但出题角度较为新颖,一般考生在准备复旦大学的自主招生笔试时可能会留意复旦大学的英文校名的写法,考查“复旦大学”四字字音的拼写则涉及汉语拼写规范的问题则很少有人问津。形成自主招生语文试题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只要能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都是尖子生或者特长生,他们应该具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语文学习意识。
曹公奇:就语文试题而言,近年呈现出如下特点:
1.时代性。语文试题都紧跟时代步伐,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如金融风暴(2009年人大试题)、网络流行歌曲(2010年北大试题)、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试题)等。
2.综合性。语文试题综合性较强,一方面涉及到文史哲等许多领域,是许多文科知识的综合考查;另一方面,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也不是单纯的基础知识、或阅读理解,而是语文课程内部的综合性考查,如以韩愈《捕蛇者说》为例,谈谈你对古文运动的理解(2010年哈工大试题)。
3.靈活性。许多语文试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2010年哈工大题:为什么说鲁迅《阿Q正传》有“喜剧的外壳,悲剧的内核”等答案,不可能有“标准”的,主要看学生灵活掌握、发挥的情况了。
4.开放性。大学看重的是考生的真正才能,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阅读、写作,都是开放性很强的试题。像2010年南京大学试题,要求对林亨泰的诗《二倍距离》的写一段300字以内的品评文字,华中科技大学续写“玄幻”故事结局等,都是开放程度很大的题,考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主持人:看来高校自主招生的语文试题独具特点,其与普通高考语文试题的区分度在哪里呢?
陈维贤:总的看来,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难度大,要求高,试卷结构和模式多变,考试更侧重思维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
胡家曙:自主招生语文试卷与高考语文试卷的主要区别在于:
稳定性不同:高考试卷的范围限制在考纲范围内,学生对所有考查内容和题型非常熟悉;而自主招生的语文试卷,考什么、怎么考,没有严格规定。
立意有别:高考命题主要以能力立意,试卷难度有严格的控制,大多数题目难度不是太大。自主考试命题以语文素养立意,内容覆盖面更大,难度普遍更高,选拔性更强。
以战争作比:高考应考是阵地战,自主招生应考是游击战;高考是常规武器的较量,自主招生是各种新式武器的立体战。
范维胜:区分度是衡量高考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自主招生和高考虽然两者都是选拔性考试,但是普通高校招生是普适性的,它受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约束,虽然也有中档题和难度较大的题目,但根据考生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这两类题目所占的比例只能在40%左右,区分度相对较低。而自主招生是拔尖性的,它不受任何约束限制,只要与语文沾上边际的都在命题之列,它的区分度相对较高,它鼓励的是冒尖。如: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2010年北京卷第4题)
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期中的代表作。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将强的批判现实的净胜。
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小说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D.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哈姆莱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该剧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2.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是指(2010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题)
A.秦、汉、晋、宋、齐、梁、陈、隋
B.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隋、唐
C.两汉、三国、两晋、前秦、北魏、北周、隋、唐
D.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同样的文学常识题,两者的命题角度就不同。一般的高考文学常识仅是简单的识记,名家、名篇是考查重点,真正的“常识”,难度小,区分度低。而自主招生则不同,它将文学常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综合在一起,难度大,区分度高。
曹公奇:自主招生语文题相比普通高考语文题而言,一是知识面宽,可能涉及到文史哲等方面,不仅仅局限于高中教材中所学的内容;二是思维性强,它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新颖的观点及灵活的思维;三是难度较大,许多学生或读不懂试题,或根本没有接触过考查内容,那就根本谈不上如何去解答了。
主持人:既然这样,那您认为,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在语文备考时应该关注哪些知识,进行怎样的知识储备?
陈维贤:根据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历年试题的研究和成功指导学生通过考试并最终录取的经验,我们可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备考,自主招生考试不同于高考,题型多样,但其命题依据仍是高中语文课本和课程标准,有些试题,甚至和高考试题的难度、题型一模一样,做好高考的常规备考非常必要。例如,2010年人大自主招生试题和普通高考试题的结构、题型、要求基本相同。
第二,未雨绸缪提升综合素养。
1.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和开阔的视野。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广泛阅读,养成多读多思的学习习惯,如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作文题(有腐败分子认为:腐败,是一种人人难免的“普遍本性”,它有助于刺激消费、增进感情,有利于经济增长,无害于和谐社会。请你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要求至少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
2.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增强创新意识。
自主招生考试通常出现创新性题目,多数题目也都是在考查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其往往将多个知识点融汇到一个较为典型的社会现象中,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信息整合和探究等能力。如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试题,阅读四篇内容没有关联的文章,在完成四篇文章的各自阅读题后,要求学生用这四篇文章组成报纸的一个副刊版面,给版面取一个名字,并阐述理由,要求不少于800字。
第三,针对性训练增强实效性
不少高校在命题时往往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如人大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就考到了人大校徽的含义,所以要关注所报考学校的信息,了解该校人文历史,以增强备考针对性。自主招生考试的语文试题往往难度较大,题目较新,有意识地做一些类似的高考模拟试题和部分省市的高考语文附加题,来针对性地训练自己适应自主招生试题的能力和应试心理,必能提高考生的答题速度,利于考生稳定发挥。
胡家曙:复习最好有长线计划。一是,基础知识复习要更加扎实。自主招生的基础知识题体现的学术性、系统性很强,复习时不能等同于高考復习,可找一本大学《现代汉语》教材,系统吃透其中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训练;二是,应用能力训练要更主动。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运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并注意从那些习见的语言现象中体悟其与语文基础知识的关联;三是,解题能力训练要更具针对性。既要全面了解近年来各高校自主招生语文试卷的情况,更要搜集自己报考学校往年试卷特点,提高自己复习针对性。还有一点,复习效率的提高要更具技巧。要善于使用资料和工具书,如文言文翻译,要巧于借鉴高考的有关资料。
范维胜:一句话,向语文知识的深广博杂处开掘。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语文意识,像2010年复旦大学的“窝火、社火、肝火三个词中的‘火’,哪个更接近‘火’的本意”等就是生活语文意识的体现。另一方面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多读一些有关历史、地理、哲学类的书籍或杂志,如《文史知识》等。第三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报考高校,发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如浙江大学自主招生的作文题目即是如此。一是写一个与浙大有关的名人;二是如果你考进了浙大,四年后要毕业之时,没有考研的机会,工作也找不到,创业没有资金,你该怎么办?三是你怎么看王国维说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这句话?
曹公奇:在备考语文时,不要局限于书本,视野要开阔一些,凡是教材涉及到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等,都要广泛涉猎。也要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对于文字材料,能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究,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主持人:非常感谢四位老师。
12.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 篇十二
从教30余年中, 冯寅老师敢于进行课堂改革, 不断探索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 执教过14届高三毕业班, 教学效果显著。曾被评为湖州市优秀青年教师, 湖州市教学能手, 湖州市教学明星;获2001年度陈香梅教育基金第三届全国优秀教师奖, 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接见;2008年获第八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
冯寅老师是浙江省高中新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 他经常受邀赶赴省内外中学讲学、开课, 并把教学经验著书成文, 在《教学月刊·中学版》等中学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数学论文150多篇, 主编与参编中学数学辅导用书10余本, 著有《中点———中学数学教学文萃》等。他注重教学的情感目标, 将高中数学课堂定义为艺术课堂, 研究课堂教学的引入艺术、空白艺术、提问艺术、总结艺术,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享受数学。
“作为一门科学, 数学学科具有目标标准化和现代化、学科内容规范化和体系化、教学过程程序化和模式化、教学方法最优化和普遍化以及教学手段效果化和技术化等特点, 为了突出数学的科学性、严密性, 教师们往往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抽象枯燥, 其实, 数学教学是科学, 也是艺术。”“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经典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因材施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们可以将‘因材施教’理解为‘因生施教’‘因教材施教’‘因学生发展目标施教’三者结合。”“将教师比作‘园丁’有一定的道理, 但教师更是一位‘农民’, 进行着‘生态’教学。”采访中, 当笔者听到冯寅老师描述的这些中学数学教学理念时, 就感觉他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不同的数学教学国度。
一、第一堂课:与高中数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高一学生的第一节数学课, 由于课时和课程进度安排, 一般教师都会先进行自我介绍, 然后开始书本第一节课的知识讲述。冯寅老师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课堂, 设计了一堂别具一格的起始课, 既生动活泼地介绍了自己和高一数学的基本知识点, 又用自己对数学的热爱感染学生, 让学生在其引导中, 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快乐, 并轻松踏上高中学习中的难点学科之一———数学。
[课例1]2012年高中数学第一课:缘&缘&缘
这是高一学生的第一节数学课。上课伊始, 面对一群眼睛里充满着新鲜与期盼的学生, 冯老师打开事先准备好的课件, 开始教学:
开启第1张幻灯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个红色的“缘”字:“大家一定在好奇第一节数学课为什么是三个‘缘’字, 这三个‘缘’是三层并列的含义。第1个‘缘’是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与数学亲密3年了;第2个‘缘’是我们之间的‘缘分’, 很高兴认识大家, 我叫冯寅;第3个‘缘’是你们与湖州中学的缘分, 今年我们全市有11800名学生, 在座各位是这11800中的283名之一。”
接着, 冯老师打开第2张幻灯片, 里面有两个数字11800和283:“在11800中……你成为了283;到达了283……”这时, 冯老师告诉学生, 他最喜欢的一首诗:“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 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 那水再秀, 那风再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 绊住的不仅是双脚, 还有未来!怎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 没见过大海的浩瀚, 没见过大漠的广阔, 世上有不绝的风景, 我有不懈的心情。我知道, 大山有坎坷, 大海有浪涛, 大漠有风沙。既是这样, 我依然喜欢。我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 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 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 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 而是要问意志。于是, 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 更是为了一种境界。我喜欢出发, 愿你也喜欢!!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希望, 并且为它奋斗……请将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然后, 冯老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初高中学生的差异:初中数学是简单、简洁、轻松、计算、兴趣……高中数学是有快乐包围的抽象、复杂、紧张、喜欢……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爱。
最后, 冯老师提出两个问题:“高中数学学什么”和“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关于“高中数学学什么”, 冯老师总结了5个要点:1.高中数学是初中的延伸, 如函数中从一次方程过渡到二次方程;2.高中数学是初中的拓展, 如“能用用五根相同的小棒, 搭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的问题;3.高中数学是初中的精细, 如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二次函数以及图像, 高中我们还将学习反比例函数及图像;4.学习高中数学有着其独特的方法, 例如解题“若三个数1、3、6, 则第四个数是什么?有什么规律?”等。5.总结了对高中影响较大的初中知识点 (淤二次方程, 二次函数;于分解因式, 乘法公式;盂绝对值的概念和特点;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对于“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冯老师有“四、三、二、一”, 即四个敢于———敢想、敢说、敢问、敢做;三种关系——听与看、听与写、听与思;两个本子———笔记本、参考书;一个钥匙———勤奋。
在这堂课中, 冯寅老师成功地运用了艺术与现代化手段。课件中的每张幻灯片都有合适的动画和图像, 并运用各种色彩的文字突出重难点, 如在表达高中数学学习要充满爱的感情时, 他放上一个很大的爱心图像。这是一种将引入的艺术、空白的艺术、提问的艺术和总结的艺术融入教学之中的方法, 使这堂数学课的抽象知识点“活”了起来,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
二、最后一堂课:延续中学数学的人生智慧
高三最后一节数学课, 学生即将迎来高考的同时, 一部分学生也将结束高难度数学知识的学习。除了应对高考, 如何延续学生高中三年学习中的数学智慧, 激发他们对数学的长久热爱, 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是每一位高三数学教师的职责, 也是中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冯寅老师是这样设计高中“最后一堂数学课”的。
[课例2]最后六天,我们还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
带着这个提问的标题, 冯老师开始了高中数学的“最后晚餐”。幻灯片去除了先前各种动画与图片结合时的感性, 运用绿色面底、红色标题、黑色文字, 更多体现理性总结梳理, 层层剖开分析。
首先, 冯老师开始总结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本课所讲的题目, 纯粹是想再和大家一起复习复习基础, 了解了解方法, 整理整理思路, 如和高考题目有雷同, 纯属巧合。
接着, 他结合高考数学卷题型, 分七集展开叙述。1.第一集为三角函数问题, 结合一道最典型的三角函数题, 总结了三角函数的要求———熟记各种公式, 注意角的变化, 掌握基本题型, 联系图形复数;2.第二集为函数问题, 运用一道综合了几何知识点的函数题, 剖析求解过程, 得出函数问题的要求———定义是根本, 性质是依靠, 图形是辅助, 二对是重点;3.第三集为不等式问题, 通过不等式求解, 得到不等式问题的要求———解不等式要细, 证不等式要看, 分类讨论要全, 注重联系要活;4.第四集为应用性问题, 从解题中获得应用题的要求———看到题目别害怕, 仔细审题是关键, 建立模型最重要, 生活常识要记牢;5.第五集为立体几何问题, 解三个小题后得到立体几何的要求———基本思路明确, 图形观察仔细, 垂直问题清楚, 书面表达规范;6.第六集为解析几何问题, 分析典型例题, 获得解析几何的要求———解析几何要坐标, 直线和圆看性质, 圆锥曲线细计算, 韦达定理判别式;7.第七集为综合性问题, 在解题分析中总结综合题解题思路的四句诗:“中途遇障瞧已知, 据因寻果两头凑拢。破题逢难看结论, 执果溯因一路充分。”
然后, 冯老师总结出五个脍炙人口的考前注意:一、梳理完善, 公式、重点、图形、题型;二、沉着冷静, 审题准、计算细、表达清;三、注意冷门, 反三角、二项式、极坐标;四、答题技巧, 缺步解答、跳步解答、退步解答、辅助解答;五、带好工具, 铅笔、橡皮、直尺和圆规。
最后, 冯老师提醒学生, 高考中应该具有“冷静的头脑+仔细的分析+精确的计算”状态, 预祝高考成功!并播放一段大学校园风光片。
冯老师设计的高中数学“最后一课”是一堂考前动员课。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角度看, 主要是在总结高考知识点、强化高考题型、给出解题模式、分析各点要素;从情感价值观角度看是在鼓励和动员, 给参加高考的学生一颗“定心丸”。特别是最后播放的那段大学校园风光片, 给学生以一种奋战终点即将迎来新起点、新希望的鼓励。
每个人都有学习数学的经历。如果有一两节课能被自己记得, 能让自己热爱数学, 那么上这课的老师就能从心灵深处打动我们。回想起来, 这堂课多有幸福的滋味, 别有一番美的滋味。优质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 它以科学性为基础和前提, 以艺术性为先导与手法, 两者相辅相成。现实生活中, 我们其实很少运用高中数学的函数、几何、公式等解决实际问题。但学习数学, 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理性, 并学会思考。毋庸置疑,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通过学习数学, 我们学会了整体、有条理、合乎逻辑并系统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 当我们解决了某些问题, 心头顿感喜悦, 并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 如果此时再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那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13.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 篇十三
现如今,教书育人以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伟大工程,语文教育便顺其自然地成为了教书育人的主要手段。许多热血沸腾的人投身于语文教育事业中,他们身体力行、呕心沥血,深入探究中国语文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形成了许多宝贵可行、各具特色的教育或教学思想。《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就汇集了语文教师大师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多位名师的教学思想,让我品读之后茅塞顿开,感悟像涟漪一样在心中荡漾开来、、、、、、正如我所受过的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一样,中国大地上的许多学生们也在经受甚至忍受着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填鸭式”“灌输式”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为了应考,为了高分,为了升学,许多中学语文课堂成了老师海讲,学生狂背,死气沉沉的一潭死水。片面追求成绩和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如沉重的镣铐一般,铐住了语文老师致力革新的脚步,铐住了学生如天马行空般活跃的思维,铐住了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步伐。在这种老师满堂讲,学生死记硬背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我们培养出的只是一个劲地讲考试考到的考点、考眼,一股脑把这些考点的答案塞给学生使劲背;而不是教给学生方法,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开动脑筋。这样的学法,只能让学生学到考完就忘,考过就丢的泡沫语文,只会把学生教笨,只会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在脱离了试卷之外的语文应用世界里无所适从!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但是具体应该怎样改革,怎样上好语文课呢?在这一点上,我们很多名师研究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供后继的语文教师参考。
综合于漪、宁鸿彬、朱永燚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来看,他们的教学方法改革之所以能培养出高分高能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学语文有本质上深入透彻的理解。即“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训思维”。他们在语文教学上都很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他们“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提倡独立思考”“语文教学要强化语言训练”等教学方法和思想的提出,更彰显和阐明了“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训思维”这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而纵观这么多位名师的教学思想,我最推崇、最喜欢、感悟最深的要数于漪、徐振维、蔡澄清这几位老师的了。当然,像宁鸿彬、洪宗礼、钱梦龙等名师的教学思想中也有难能可贵的可取之处。
于漪老师倡导“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这我十分赞同。教书育人,是自古就推崇的,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方法。语文教学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一点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利欲熏心的社会里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她认为语文教师要反复宣传语文学习积累与实践的重要和必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韧性和他们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他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学,在训练语文基本功的同时,塑造做人的素质。我十分赞同于漪老师的这个主张。因为我觉得成功的语文教育不该培养出因暂时获得一点小成就就沾沾自喜,趾高气扬,停滞不前的骄兵。此外,他还认为语文教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的本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须有意识地在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尤其是思维力的锻炼上下功夫。这个又回归到了学语文的本质上。在语文的具体教学上,她则提出“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这些都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这种教法重在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知识的本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他们由于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高兴满足。这在指导阅读教学上就尤为有用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可以抓住文本的“新、趣、情、思”。而“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就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启发学生动脑筋思考,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发学生思考等等。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这种启发学生思维的教法改变了以往全由老师问问题,给答案的局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教聪明了。这正是我们语文教育迫切需要的。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许多中学语文课堂和早读课上似乎缺少了朗朗书声,特别是在高中,学生们更是金口难开。而老师,似乎也觉得学生不读书就随便呗,上课听讲就行了。殊不知,训练语文能力,至关紧要的是语感问题,也就是培养对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因此,徐振维老师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的要求。他说:“一篇课文不仔细地读几遍就热衷于分析,学生的理解就会像在沙滩上建造大厦那样不可靠。”这一句话正中当下许多语文老师的要害,敲响了他们满堂讲,连读书也代替学生念的坏习惯的警钟。语感要靠学生自己读书才能形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朗读、默读或听读,使学生通过读课文,揣摩语言,把握节奏,真正进入学语文的角色。此外,徐振维还指出教师要确定明确、集中、恰当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当前语文老师常有的通病——重视教学进度和内容,至于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完这些内容是为了达到怎样的目的,却不深思熟虑。试想,在这样的课上,学生还能不被牵着鼻子走?还能不像无头苍蝇那样晕头转向?以致于到最后学到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符合课文的也不清楚了。“发现矛盾,促进思维,发展个性”这是徐老师的又一得力主张。他认为争论不休恰是教学效益最高的时刻,好教师应当善于挑动学生斗智斗勇,活跃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做,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等才能得到训练。这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认为改变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气氛,这一点势在必行。
“语文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语言与文字、与文学、与文化,说话与写作、言语与文章、口语与书面语等含义。”“由文入手,以文悟道,因道学文,这生动地反映出语文教育功能的整体性特点。”这是蔡澄清对语文以及其功能的认识,它深刻地反映了语文的实质,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因此,强调中学语文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能力,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他认为学语文单靠老师讲是不行的,更多是要靠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通过反复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而逐步培养和获得运用这个工具的熟练技能和技巧,这就是语文课的实践性特点。因此,他提出了读写结合与讲练结合的语文教学法。但他最具实效和创意的当属他的“点拨教学法”。他的点拨法与钱梦龙的导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导读法更有优势,更上一层楼。他的点拨法重在“点”与“拨”,什么地方需要“点”“拨”,完全取决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没有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式,方法灵活得当,不落入固定的套路,这是它与导读法最大的区别,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他认为学习过程即是认识过程,要经历无疑——生疑——解疑——领会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时老师自导自演,把嚼烂的知识送进学生嘴里,结果弄得学生思维呆板机械,对知识消化不良。因此,点拨法注重点拨学生自己在无疑中生疑并解疑,让学生学会自我积极地思考。所以,我认为这是语文教育改革最该实行的教法了。
14.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 篇十四
[作者] 赵大鹏
[内容]
优化教学结构,是教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亟待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开展深入而务实的研究。
教学结构是一个实施系统,它由若干子结构集合、相互作用并产生综合效应,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简单地说,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有三个: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学活动结构。
不论哪个学科,不论哪一种类型的课,其教学目的都在于促成学生认知结构的转换。也就是说,通过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充实、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并实现认知结构不断向更高的层次转换。因此,研究优化教学结构,就要认真研究三个基本要素各自的特点,研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心理机制,把握促成学生认知结构转换的`规律。
研究语文学科的教学结构,当然首先要着眼于教学结构的“共性”,同时,又必须正视语文教学结构的“个性”。正视语文教学结构中知识结构、认知结构以及教学活动结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个性特征。
知识与知识结构是两个层面的概念。知识,指学习的具体内容,即前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结构,则是指揭示了知识内部联系及规律的系统。教学结构中的知识结构,既是知识自身系统化的组合,又应当是学习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这一认知规律的反映。
语文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等知识;一类是文章知识,包括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知识。传统意义上的语文知识的实质是概念化知识,其特征是重视对概念的界说。例如,重视从概念上分清什么是词,什么是短语;什么是借喻,什么是借代;什么是记叙文,什么是说明文等等。这些概念化的知识不论怎样系统化,也难以组成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起切实指导作用的知识结构。精通“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篇章”一整套知识不等于能读会写,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再熟悉不过了。
因此,十分有必要从语文能力的特征入手,重新认识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结构”的特征。
语文能力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特征是综合性,这一方面表现在只有真正具备了理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形成读、写、听、说各项能力;另一方面表现在,读、写、听、说各项能力的形成密切相关,彼此影响。另一个特征是技能性,每项语文能力都表现为有一定标准、有一定规格的技能。这两个特征,前者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后者主要体现在语文能力外化的形式。显然,概念化的语文知识无法用来指导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代之以实用性语文知识;同样,纳入教学结构系统的语文知识结构,不能是概念化知识的集合,只能是实用性语文知识结构。
实
15.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 篇十五
片段一:简洁情境引入,捕捉经验与知识对接
师:0.4元是多少钱?
生:4角。(板书:4角)
师:有1元吗?
师:如果长方形表示1元,0.4元怎样表示呢?在作业纸上表示出来.
师:有相同点吗?
生:都是分成10等份,涂了4份。
师:刚才的过程,在学习什么的时候用到?
生:分数。
师:想到哪个分数了?
生:(板书:)
师:原来0.4跟表示的意思一样(板书:)。
……
师:如果还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你能不能随便表示几份,写出它表示的小数和分数?(学生操作)
生1:我把它平均分成10份,涂1份,表示,就是0.1。
生2:我把它平均分成10等份,涂其中的3份,是0.3,就是。
生3:我把一元平均分成10等份,涂其中的2份,是0.2,就是。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有没有涂更多的?
生4:我把长方形平均10份,涂了其中的7份,是0.7,就是。
师:现在来整理一下:有人涂了1份,就是,就是0.1;还有人涂了2份,是,也就是0.2……(边说边依次演示,……),涂满就是1了。
师:能看出点什么名堂?
生:就是如果是0.3,就是。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师:给他点掌声!10个0.1就是1。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许卫兵老师将原教材中例1测量课桌长度,然后由单位分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而引出分数,再过渡到小数的产生,和例2由人民币的角与元的换算而产生的小数,删繁就简,合二为一,直接用学生熟悉的超市里的学习用品的单价作情境切入。许老师抓住了铅笔单价4角的情境细节,进行弹性处理,让学生亲历亲为,激活了学生的两个经验:一是生活经验,1元就是10角;二是基本操作经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4份就是。使这节课自然地用分数作了思维的跳板,得到“原来0.4跟表示的意思一样”。紧接着,许老师安排让学生“随意”在一元的长方形里表示几份的分数和小数,看似无意,却别具匠心:让比分数还抽象的小数拥有了自己对应的直观画面。在操作中不仅积累了基本活动经验。并由“个案”上升到“一般规律”,经教师总结时的系统整理,又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深刻领悟:一位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的数。建构了形象清晰的小数概念的数学模型。
片段二:简洁矛盾冲突,实现小数与图形的结合
(课件出示)
师:笔记本多少钱一本?
生1:1元2角。
生2:1.2元。
师:刚才不是都学零点几的吗?现在怎么变成一点几啦?
生1:因为前面已涂满了一个十,就是1元,后面再涂2格,一共就是1.2元。
生2:一元再加上0.2就是1.2了。
生3:因为两元不到,一元多一点,所以就是一点几了。
师:数学家把小数点前面的数叫“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叫“小数”部分(边说边板书)。
......
(课件出示米尺)
师:把它也平均分成10份,现在量3根彩带的长度。先看第一根,怎么表示它的长度。
生:米,0.1米。
师:看第二根。
生:0.9米。
师:再量第三根。超过了1米,怎么办?
生:再拿一个米尺量。
师:还有吗?
生:我想在彩带上画一个记号,再量零头。
师:我们先量零头,做个记号。再量后面的.(课件演示)整个彩带多长?
生:1.3米。
师:可以不可以再接一根尺子啊?(课件演示)
师:如果两米尺子不够,可以用三米尺子,数学上可以再简些。怎么表示这个过程?
(课件演示:数轴)这种方式好不好?
线段上出现了0、1、2等数,这就是自然数,两数之间平均分成十份,就出现了小数。
师:能填上小数吗?
生1:0.1。
生2:0.5。
生3:1.2。
4.4:1.7.
生5:2.3.
生6:2 8
师:怎么看得这么快?
生:从后往前数,去掉2格。
笔记本的出现,巧妙地把小数由零点几过渡到几点几,又自然地揭示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简洁冲突与过渡,使孩子的学习“如呼吸一样自然”,没有任何的作秀成份,让学生通过图形在脑中形成小数的形象表象,初步建立小数的数学模型。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接下来,在量三根不同长度的彩带时,当这根彩带超过1米时,学生想到“做个记号,接着量”。但遇到“两米尺子不够,可以用三米尺子,数学上可以再简些”,从而自然地引出了“数轴”,看似不起眼的一个环节,却通过数轴有机渗透了“对应”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性。同时,许老师补充一句“线段上出现了0、1、2等数,这就是自然数,两数之间平均分成十份,就出现了小数”,不仅在数轴中建立数序,同时小数的出现,又是数与数之间粘稠性的填充。还以直观的方式孕伏了小数相邻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数轴中,让数的有序和密集形象地体现出来。
片段三:简洁素材拓展,凸显小数的特征与应用
(课件出示靶牌)
师:上面有整数,如果打在圈子上,就出现了小数。谁来玩这个游戏?
生1:9.4环。
生2:8.7环。
生3:9.3环。
师:谁的成绩最好?
生:吴双。
师:他比第二名多了多少?
生:0.1环.
师:不要小看这0.1环。邱健就是最后一枪以0.1环夺得了冠军。
师:“飞人”刘翔以12.91秒成绩夺得了冠军。12.91这个小数是不是不一样?
生:刚才是一位,现在是两位。
师:这叫两位小数。
师:为什么芭蕾舞演员跳舞要踮起脚尖?
生:减轻重量。
生:增加美观。
师:为什么好看?我们从数学角度来看?(课件演示)
人踮起脚尖后,腰部以下的高度与整个身体的商如果接近0.6时,人很美,因为0.6接近一个小数——0.618,它是怎样的小数呢?
生:是三位小数。
师:对,它又是一个黄金小数,有这样一句话:哪里有0.618,哪里就有美。
看来小数的世界一点也不小。
许老师从奥运会的场面中捕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体验运用中了解:小数的整数部分不但可以为0,还可以是整数;不但有一位小数,还有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在截取的片断中,有三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场景一:玩“飞镖”。学生开心的玩了“飞镖”游戏后,老师自然地问了一句:“谁的成绩最好?”使“小数大小比较”和“小数加减法”的后续学习在这里生了根,教育学生“不要小看这0.1环。邱健就是最后一枪以0.1环夺得了冠军”,有机地对学生渗透了思想教育,熏陶感染学生要谨慎地做好每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走好每一步。场景二:“飞人”刘翔。由奥运冠军邱健自然地又联想到“飞人”刘翔的110米栏的成绩,不仅从一位小数过渡到两位小数,还暗隐着教育学生一种拼搏精神,同时说明精确计数的重要。场景三:黄金小数。“芭蕾舞演员为什么总要踮起脚尖?”巧妙地引出了三位小数,同时渗透了一个黄金小数“0.618”,为六年级的“黄金比”埋下了一粒知识生长的种子。
此课通过情境创设,激活学生的基本经验,从而彰显“简洁思维”的优越性。
首先,简洁思维体现在“导问”上。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许老师这节课的“导问”简洁到位,使学生迈好一个个学习新知的拐点。课始,当出示铅笔单价是“0.4”元时,问:“你会读吗?”通过学生的口学习了小数的读法,接着又问:“大家都说小数很特别,到底特别在哪儿呢?”拉家常似的提问,把学生推向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画图表示0.4元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许老师又问:“有相同点吗?”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都是分成10等份,涂了4份”。这时许老师借势造势地追问:“刚才的过程,在学习什么的时候用到?”从而联系到已学过的分数十分之几,为学习小数的新知找到了新鲜的土壤,道出了这节课的数学精髓: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
其次,简洁思维体现在“导用”上。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这样评价简约教学:“这是一个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多而少、由繁到简、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教学问题,这也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话题。”华老师道出了许老师的“简约”课堂的真谛。这节课,足以看出许老师对教材的研究由从“薄”到“厚”的积累过程,又进行深入思考,再由“厚”到“薄”的提炼过程。无论课始超市买来的几件学习用品的单价,还是“世界上最小蜂鸟的体重”,再到“乘火车的购票方案”,都展示了小数在身边的广泛应用,每一个素材,都发挥其特殊的用意。
【特级教师 钱学森 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语文特级教师教学设计08-12
学习特级教师心得06-28
特级教师评选方案09-07
特级教师述职——陈福09-24
北京高中语文特级教师06-18
自治区特级教师材料08-02
人大附中特级教师总结08-03
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箴言10-18
特级教师魏书生告诉你11-11
特级教师徐斌的好课观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