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的阅读答案

2024-06-17

粮食的阅读答案(15篇)

1.粮食的阅读答案 篇一

学群粮食散文阅读练习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到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为角力场,成为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料,两料,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建阳零点,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去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毛片《散文》,第10期。有删节)

阅读练习

15. 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答:

16. 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

17. 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答:

18. 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2.粮食的阅读答案 篇二

一、1、B 2、A 3、C 4、玛雅人创造的文明涉及的领域多、水平高、成就大, 遍及的地域也广, 玛雅文明同古希腊人创造的欧洲文明一样, 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二、5、有三处伏笔“新婚不久”、“高级的音响特别显眼”、“只是对我笑着点点头”为下文哑妻怀孕、胎教以及这对夫妇听不到各种声音原来是聋哑人的情节作铺垫。6、以音响进行胎教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用小提琴培养儿子做生活强者。7、“心灵发出的悠扬乐音”是成功的喜悦感, 获得人们称赞的幸福感, 生活美满的快乐感。8、只要抓住聋哑夫妇身上表现出的是乐观、进取、坚强、慈爱的性格答,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三、9、B (视事:施政务) 10、A (A竟然/于是, B动词做, C坚决, D没有用来) 11、A ( (3) 不肯受官职, (5) 有意疏远宾客想退官, (2) (6) 表现了为官清谨, (1) (4) 表现了予民恩惠) 12、B (“百姓们都感激得说不出话来”错, “民称之不容口”是说“百姓对王志赞不绝口”) 13、 (1) 王志九岁时, 住在家乡的亲生母亲去世了, 他满脸愁容, 因哀伤过度而消瘦, 他的内外亲戚对此感到惊异。 (2) 王志怜悯那个寡妇的情义, 用自己的俸禄替她还债。 (3) 王志的门客曾经偷了他的车卖掉了, 王志知道这件事却不追问, 像当初那样对待那个盗车人。四、14、焉/焉/焉/焉/焉/知其恶/者/15、要想治理好家族, 关键就在于须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五、16、“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匆忙交替, 促引了“客路之人”的思乡之情;“日”与“春”象征了新生的美好事物, 并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 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的景物、时令蕴含一种旧去新来的自然理趣, 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答出一点即可得分) 。1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漂泊、思乡之情。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表现出了飘泊羁旅之情, 尾联的“乡书”、“归雁”传达的是思乡念亲之意, 中间两联描写的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孤独乡思愁绪。18、此题的答案可以有三种:第一种:“倚”字更好。“倚”, 倚靠, 背依之义, “倚清秋”是说词人登上“西楼”清冷秋景相伴随。从整首词的词意看, “秋”一句双关, 既实指自然的秋天, 也暗示祖国山河破碎的萧条气象。“倚”字既展示了广阔的进令背景, 也抒写了词人对国家生死存亡命运的感叹, 而“锁”字局限在“深院”之中, 较多表现的是词人失去帝位后的惆怅, 意境没“倚”高远。第二种:“锁”字更好。“锁”, 关住, 郁结之义。这首词是李煜亡国后被宋幽禁在汴京一座深院中而写的。“锁”字语义丰富而含蓄, 一方面写出实景, 在词人眼中, 似乎所有的萧瑟的秋意都集中浓缩在寂寞的深院之中;另一方面表现了词人的心境, 万千愁绪凝聚在心, 无法排遣, 而“倚”字仅表现词人在清秋时节独倚西楼的情状, 重在景象的描写, 没“锁”字的意味深厚。第三种:若答两个字各有其妙, 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命题者提供)

3.阅读训练答案 篇三

(一)《可贵的沉默》选段

1.①沉默——热闹 ②四面八方 七嘴八舌

2.略

3.①因为孩子们很快就认识到自己不好,而且心里产生了回报父母的爱的朦胧意识。

②沉默前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自己的生日父母如何给自己过;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讨论如何给父母过生日。

(二)伟大的母爱

1.liánɡ jiànɡ

2.呼呼 温暖

甜蜜 伟大

3.母爱,是那么伟大。

四年级阅读主题:热爱生命

(一)《触摸春天》文段选读

1. jìnɡ chànɡ bàn qiāo

2.展开 阻碍 误差

3.歪歪扭扭 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乐乐呵呵

4.竟然 奇迹 神奇 扑腾 惊讶 完全

5.略

(二)大墙下的小花苗

1. 温暖——(寒冷) 难过——(高兴)

2. ①6 3

②又瘦又小很难过;力量;见到了阳光,满身披上绿叶,开出金黄色花朵;真勇敢

3. 我能靠着自己的力量爬上墙顶,我真高兴。我明白了,不能什么事都靠别人,要学会靠自己的力量。

五年级阅读主题:经典故事

(一)《草船借箭》选段

1.léi yǐn xiànɡ

dànɡ lè diào

2.近义词:嘱咐——吩咐 叫喊——呐喊

反义词:逆水——顺风顺水 远离——逼近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C诸葛亮推断事情正确,他很了解曹操的为人性格。

4.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或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

(二)《高明的琴师》

1.:“。,,。”

2.②清楚 ③有耐心地

3.①春秋 成连 《高山流水》

②一望无际的大海 高耸入云的山峰。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 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

③大海

六年级阅读主题:大发明家

(一)《跨越百年的美丽》选段

1.但 尽管 却

2.写出近义词:

偶然——偶尔 幽暗——昏暗

分析——辨析 疲劳——疲惫

3.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4.①× ②× ③√

5.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6.居里夫人对科学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执著的探究精神。

(二)《发明家富尔顿》

1.费力──(费劲)

合适──(适宜)

盘算──(打算)

2.①(√) ②(×)

3.孩子,你只是图画画得好,别的功课都不行,这样偏科会影响以后发展。 懂得、领会

4.《阅读杂谈》的阅读答案 篇四

12、可以在淡淡的墨香里细细研读、慢慢品悟大师们的文字;可以任意启阖,随意夹折,率性圈点。

13、有力地论证了我们的阅读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

14.(1)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5.母亲给出的答案语文阅读答案 篇五

阅读理解 母亲给出的答案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 “妈妈,我是不是比别

阅读理解 母亲给出的答案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道: “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 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 因为她不知该怎样回答.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 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 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 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问题一) 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请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愚蠢() 保护()

灵巧() 批评()

2.对于儿子的提问,母亲一开始有没有回答?如果有,答案是什么?

3.母亲最后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写写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4.从儿子学习的不断进不来看,这位母亲的方法如何?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语文媛462iY2014-12-04

1.(聪明);(伤害);(笨拙);(赞赏)

2.没有:如果有,就是“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 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

3.这段话是:“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

理这里用了比喻,将海鸥与麻雀相比较,尽管麻雀十分灵巧,如同那些能轻松i考好成绩的人,但终究只能是麻雀;但是海鸥虽然笨拙,但是它却能翱翔于大海,看到更美的世界,因为它有坚强的毅力和勇敢的心.

6.电子时代的阅读阅读题答案 篇六

19. (4分)示例①: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是负责理智的部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1分)。这句话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突出了(1分)电视阅读容易使我们的头脑失去理智的特点(1分)。

示例②: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1分)。这句话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具体可信的(1分)说明了电视与人类交流的特点(1分)。

7.粮食的阅读答案 篇七

至于农民素质问题、城市化占地问题、水质和水利问题、土地板结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都是可以克服和弥补的, 笔者认为下面两个问题才是未来粮食危机的最主要因素。

未来粮食危机最主要的内因: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瓦解

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 这项基础经济制度有三大优点:一是有利于发挥村民集体优势,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二是有利于发挥家庭经营优势, 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出, 并且以粮食生产为主 (因为家庭粮食自给份额较大) ;三是有利于发展合作农业和集体农业, 在不减少农产品产量的同时, 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最近30年, 劳动力不断从农业和农村流出, 而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在不断增长, 充分证明了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对保障粮食等农产品安全和促进城市化、工业化都是非常有效的。未来数十年, 坚持这个基本经济制度, 对增加粮食等农产品产量和促进城市化、工业化依然有重要意义。例如, 河北省东光县古树于村, 2008年3月成立了资金互助社, 每户出资500元入社。互助社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集中团购农资, 平均一亩地肥料便宜150元/年 (两季) 。互助社做的第二件事是帮助农户实现承包地向互助社流转, 将村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互助社成立前, 农户之间有零星的土地流转, 平均每年350元/亩。现在流转给互助社, 底价500元/亩, 若年底付钱, 按500元/亩+利息或分红的价格结算。不到两年时间, 全村165户、760亩耕地入社, 在村委会的支持下, 经过互助社水利重建和土地整理, 耕地变成了890亩, 增加了130亩。互助社购置了大型农机具, 全村85%的劳动力离开土地经商办厂或外出打工。不仅粮食产量增长了25%, 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也由4000多元增长到了9000多元, 此外, 互助社两年积累40多万元。全国农村只要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不变, 走东光县古树于村互助合作之路 (不考虑其他因素) , 我国粮食产量在5~10年内再增长10%~20%, 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村改革, 总的趋势是虚化“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经济制度, 各级政府一直在鼓励资本下乡整合农村各种要素, 发展资本集团主导的现代农业。资本集团兼并农民土地, 主导农业现代化, 不仅不会“以粮为纲”, 甚至最不愿意生产的就是粮食。即使愿意生产粮食, 大资本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也会大大降低——我国小农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比美国农业组织高20%以上。

未来中国要应对粮食危机, 在农业制度上存在两个选项:一是继续坚持既有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扶持小农合作, 发展合作农业;二是逐步废除既有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 鼓励和扶持资本下乡整合农村和农业, 由资本集团主导农业现代化。选择前者, 有增产20%的潜力, 有利于应对粮食危机;选择后者, 有减产20%的可能, 不利于应对粮食危机。当下的中国, 扶持资本集团主导农业现代化的主张明显占有主导地位, 这才是危及未来粮食安全最主要的内因。说句人人都能明白的大实话, 如果资本主导未来农业, 农业资本要想收益最大化, 符合资本本性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制造粮食等农产品的安全危机。所以, 对于十几亿人口且人地矛盾高度紧张的中国而言, 选择资本主导农业实际上就等于选择了粮食安全危机。

未来粮食危机最主要的外因:全球“农产品武器化趋势”

自古以来,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都是商人囤积居奇的投机品。垄断粮食等农产品, 既可以牟取暴利, 也可以控制人或害人。所以, 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粮食, 谁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这就是“粮食武器化”最经典的表述。

二战以后, 西方国家正是根据基辛格“谁控制了粮食, 谁就控制了世界上所有的人”的战略思想, 制定了“粮食武器化战略”, 在多个方面做了充分准备。

首先, 是种子革命。西方利用基因等技术进行的种子革命, 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产量, 更重要的是消灭他国生产者自有的种子资源, 并形成对其商品种子的永久性依赖。一旦一国的种子依赖他国或被他国控制了, 粮食等农产品安全、甚至食物主权就无从谈起了。这方面美国深谋远虑。我国在加入WTO以来的几年间, 不仅大豆及其产业基本上美国化了、广西玉米种子正在加速美国化和转基因化, 连东北玉米种子也快美国化了, 棉花种子约20%左右的份额也被美国种子占领了, 每年以10%的速度扩大, 并且还在向水稻、小麦、土豆等品种扩大战果。这比1840年代鸦片输入中国的速度不知快多少倍, 也不知危险多少倍!

其次, 制定产品标准和贸易规则, 侵占市场份额, 控制定价权。农产品价格有暴涨暴跌的特性, 只要控制了某种农产品一定量的市场份额, 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定价权。某种农产品10%的份额如果被某个资本集团或国家控制了, 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使该农产品市场价格暴涨50%或者暴跌50%甚至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 不仅农产品短缺有价格暴涨所致的安全危机, 农产品过剩也会有价格暴跌所致的安全危机。过去几十年, 西方国家在进行“种子革命”的同时, 一方面通过主导全球农产品标准和贸易规则的制定, 另一方面始终坚持高补贴农业政策, 其战略意图非常明确, 即时刻都准备着最大限度地占有并控制他国农产品 (包括种子) 的市场份额和产业, 最大限度控制农产品定价权。我国大豆及其产业被美国资本集团全面控制的事实足以证明西方“粮食武器化战略”的成功。

最后, 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已基本完成了“农产品武器化”的战略部署。2005年8月, 美国总统小布什签署了《2005年国家能源政策法案》, 在美国政府补贴政策作用下, 粮食等农产品可以用于生产汽油了。2005年的石油价格在每桶40美元左右时, 很多人就此认为用粮食生产能源没有效益 (石油价格每桶65—70美元时, 用粮食生产能源才可盈利) , 靠政府大额补贴的生物能源产业化是不可持续的。可在2007—2008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 石油价格从40多美元涨到了147美元, 用粮食等农产品生产汽油变得现实且大有可为。

一部汽车一天要吃掉一个人半年的口粮。随着生物能源产业化时代的到来, 不仅粮食, 几乎所有主要农产品都存在危机 (因为土地是有限的) 。不仅粮食可以“武器化”, 几乎所有主要农产品都可以“武器化”。《2005年国家能源政策法案》将全球粮食安全危机推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此, 土地、粮食 (农产品) 、石油、美元、汇率、农产品现货和期货市场等都高度关联了, “农产品武器化”的威力倍增, 围绕“食物安全”的“战争”将成为国家之间的最常规“战争”, 几乎无时不在进行中。粮食等“食物安全”问题不再仅仅是个农业问题, 而是上升为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政权安全问题。

要高度重视食物主权安全和农产品武器化的战略研究和应用

中国人很善良, 光明磊落, 不仅不重视食物主权安全的战略研究和应用, 更不重视“农产品武器化”的战略研究和应用, 甚至对“全球农产品武器化趋势”视而不见或嗤之以鼻。在讨论粮食危机和制定粮食安全战略上, 数十年趴在低层次、低水平上老生常谈。正因为如此, 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才悄无声息地瓦解, 种子美国化、大豆及其产业美国化才毫无抵抗地被侵入。甚至很多主流精英分子以破坏保障粮食安全和国家转型安全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为改革, 以“引狼入室”为开放。

今天的中国, 要高度重视食物主权安全和“农产品武器化战略”的研究和应用。没有战略眼光, 就是井底之蛙;没有战略规划和实施, 就只会埋头开车。在当下, 以战略视角全面检讨国内农业基本经济制度、农产品经营和产业化制度、农资生产经营制度、农产品战略储备制度和国际 (WTO框架下的) 主要农产品标准 (包括种子) 、贸易规则、资本准入政策等, 显得尤其紧迫。在内, 一定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 大力发展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农民合作农业和村民新集体农业;对外, 一定要吸取大豆及其产业全面沦陷的惨痛教训, 对西方国家主导的WTO框架下的农业谈判, 要从维护国民食物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大局出发, 绝不能让步, 切不可过度开放, 甚至糊里糊涂地开放。已经糊里糊涂开放了的, 要坚决回收 (如转基因种子准入) 。千万不能再出现第二个“大豆”了, 如果再出现第二个“大豆”, 中国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甚至政权安全都将受到威胁, 势必会陷入被他人牵住鼻子改革的困境。

8.阅读训练答案 篇八

含羞草

1.张开 绽放 高大 弯 细 重

2.样子 有趣 花和果实

3.高度 茎 分枝 叶柄 叶子 像小树 ①

4.② ④

5.①含羞草开出了花朵。 ②花谢了。

大王莲

1.略

2.mú sì zài shì diàn xùn

3.花 叶子 果实 数字

4.② ④

5.王莲的花头一天晚上开的是白色,第二天傍晚重新开放时是淡红或深红的。

6.①

7.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北京和广州都栽种了王莲。北京要安排暖房给王莲居住,因为王莲是一种热带植物,而北京的春秋冬季的温度是不适应王莲生长的。

四年级阅读主题:先贤故事

推敲

1.①月光明亮,洁白。②反复思考,揣摩。

2.《题李凝幽居》 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 推 敲

3.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骑在驴子身上比比画画。

4.因为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自己是一个懂礼貌的人,再说,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所以韩愈说“还是用敲好”。

5.他为斟酌诗里“推”和“敲”二字,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惹得街上行人都觉得好笑,并且竟然闯进了当官的韩愈的仪仗队,受到差人的训斥。

“笔记迷”——果戈理

1.liǎo mù

2.①嗜好②邀请③弥补

3.这篇文章是抓住了果戈理爱记笔记的特点写的。

4.因为笔记本里记载着他读过的警句和心得、听到的奇闻轶事、看到的乡俗和人情。他写小说,常得益于笔记。笔记弥补了他创作时的缺陷。

5.应该用赞叹的口气来读。

五年级阅读主题:生活启示

古井

1.绝 相 意 陶 发 启

2.①60岁(10岁为一旬)

②占地非常小(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③井水 古井 比喻

④身体极单薄 夸张

3.全文共7小节。第1节为第1段,第2节为第2段,第3、4、5节为第3段,第6、7节为第4段。

4.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边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5.我认为应该做一个“对人们无所求,却无私地向人们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人。

冰雪

1.不是 而是 哪怕或只是 就

2.渗透 侵蚀 崩溃

3.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大。从上文中的“膨胀”一词可以看出来。

4.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问题,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六年级阅读主题:艺术表现

1.踏花归来马蹄香

2.人们在春天骑马赏花,游玩后,由于踏着了飘落在地上的花瓣儿,使马蹄也变香了。

3.这匹马刚从满地落花的地方踏过,马蹄上沾有香气。

4.B

我和妈妈比语言

1. : 。 ,

2.第1节。末尾1节各为1段,中间部分为第2段。

第1段:妈妈是只读到二年级的农村妇女,“我”自以为语言一定比妈妈好。

第2段:好几次,“我”觉得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的话说得好,可妈妈一说总比“我”生动、形象、风趣得多,使“我”自愧不如。

第3段:老师告诉“我”,农民的语言是来自生活的口语,最有活力、最简洁。

3.三次在特定的环境中和妈妈比语言的内容是详写的,介绍自己和妈妈的文化程度、写老师告诉我道理等内容是略写的。

4.①“嗯,一个个昂头翘首。”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

②“这个人啊,懒得成神了。他可以坐在牌桌上打个通宵,可是要他洗锅抹碗呀,你就是用锥子戳他的屁股,他都不动一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

9.阅读大地的徐霞客阅读答案 篇九

当时的读书人,都忙着追求科举功名,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观念,埋头于经书之中。徐霞客却卓尔不群,醉心于古今史籍及地志、山海图经的`收集和研读。他发现此类书籍很少,记述简略且多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他立下雄心壮志,要走遍天下,亲自考察。此后三十多年,他与长风为伍,云雾为伴,行程九万里,历尽千辛万苦,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考察资料。徐霞客曰间攀险峰,涉危涧,晚上就是再疲劳,也一定录下当日见闻。即使露宿荒野,栖身洞穴,也要“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徐霞客的时代,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没有飞机。他所去的许多地方连道路都没有,加上明朝末年治安不好,盗匪横行,长途旅行是非常艰苦又非常危险的事。

有一次,他和二个同伴到西南地区,沿路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走了二十天,一个同伴难耐旅途劳顿,不辞而别。到了衡阳附近又遭遇土匪抢劫,财物尽失,还险些被杀害。好不容易到了南宁,另一个同伴不幸病死,徐霞客忍痛继续西行。到了大理,最后一个同伴也因为吃不了苦,偷偷地走了,还带走了他仅存的行囊。但是,他还是坚持目标,继续他的研究工作,最后找到了答案,推翻了历史上的错误,证明长江的源流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

徐霞客具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研究精神。他遇到高山一定要登上峰顶,遇见山洞一定要进去探个究竟。有一次,他到广西融县的真仙岩山洞,洞口盘着一条蟒蛇,他还是设法进去,到洞里去考察。又有一次,他到湖南茶陵的麻叶洞,听说洞里有一条会吃人的神龙,没有人愿意当向导,他竟然一个人拿着火把进去。当他安全出来的时候,当地人都惊讶得不得了,因为当地都还没有人敢进去呢!

徐霞客一生不避艰险,走遍三江五岳,横跨了中国十六个省份。现代地理学家的实际勘探,证明他的考察记录观察和描述非常准确,是一份很有价值的科学文献。他的游记翔实生动,写山写水,都能融入深刻的感情,是我国山水文学的不朽杰作。徐霞客终其一生游历探险,阅读大地,描述自然,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求真求实、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卓尔不群:

(2)锲而不舍:

2、用“波浪线”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3、徐霞客是以为“奇人”。他人“奇”在哪里?写出的“奇书”又“奇”在哪里?

4、怎样理解短文题目“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5、根据短文内容及课外搜集的资料,用一小段话简要介绍徐霞客。

参考答案:

1、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徐霞客终其一生游历探险,阅读大地,描述自然,是我国旅游写作的先驱,也是追求实事求是、开创田野考察的科学家。

3、人奇在:志向与常人不同,他不求功名,立志考察探险;他不畏艰险,毅力超凡;他求真求实,锲而不舍;他写成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书奇在:它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4、这本书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也是一边走一边写出来的,所以他是在阅读大地。

10.碎片化浅阅读的阅读答案 篇十

材料一:

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想得知信息而不能,容易陷入恐慌状态。如今,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整合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使信息再无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主动或被动地接触“爆炸”的信息“碎片”。

我们有太多的媒介资源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信息的制造速度早已超过了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于是信息的“冗余”伴随着媒介的飞速更新悄然产生。它给当代人造成的困扰比之信息困乏有过之而无不及。信息以排山倒海、无限量递增的速度把现代人淹没,一个信息严重超载的不可承受之重的时代正在开启。当人们以有限的精力不断地“超支”处理无限的信息时,注意力难免会被分散。注意力的稀缺是信息过剩时代的必然产物。信息的严重过载,而人们精力的有限,这就导致每个人都想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从而不断确保自己能够跟得上这个“分”新“秒”异的时代步伐——而这一切,就意味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

材料二:

无论是严肃深阅读还是碎片化浅阅读都是读者的自主选择,但当一种阅读方式逐渐流行甚至泛滥的时候,便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评价。碎片化阅读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存在的意义价值:它单位信息量大,内容题材丰富多样,耗时少,效率高,可以使人们轻松获取大量信息。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或网络电子终端,海量信息便唾手可得,知识的获取变得简单;它可以快捷、及时、交互、充分地将零碎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尤其适合当下空余时间渐趋零散化的大众的需求。这些是传统纸质严肃深阅读很难具备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时代阅读新风尚。然而,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碎片化阅读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它让我们注意力涣散,形成思维惰性,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历史感逐渐消退。

王蒙曾感慨:“虽然不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网络带来了方便,但也使我们的阅读、讨论、思维变得普泛化、浅薄化、零碎化、快餐化,成了无中心、无目标、无深思熟虑的‘三无’浏览。”当碎片化阅读成为一个社会的常态阅读方式时,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究竟是我们利用了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知识获取,还是碎片化阅读从根本上绑架了我们?

材料三:

碎片化阅读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但又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多元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这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所获信息也可汇聚成深度的认识。

对习惯于借助电子媒介进行阅读的人来说,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不断提高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等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要让他们知道电子深读的意义、策略、方法、路径,养成将浅阅读信息予以系统整理与标记进而深入思考的习惯,或者让他们能够基于浅阅读顺利转向深入的电子或纸本阅读。因此,要促进碎片化阅读走向深入,书刊出版传播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电子阅读和纸本阅读,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走融合媒体发展之路:由平媒或网上推荐试读,引向纸质或电子深读,然后走向网络分享与共读,促进更广泛、更深入的全民阅读与文化生产。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想得知信息而不能,容易陷入恐慌的.状态;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限量递增的信息也让人们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

B. 碎片化阅读将零碎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尤其适合当下空余时间渐趋零散化的大众的需求,但是同时也会让我们注意力涣散,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

C. 碎片化阅读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但是它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多元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D. 注意力的稀缺是信息过剩时代的必然产物,每个人都想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从而不断确保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整合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信息突破时空限制,海量的信息伴随着媒介的飞速更新悄然产生,给当代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B. 采取何种阅读方式看似是读者的自主选择,其实是时代的选择,当代人已经不可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

C. 随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知识获取,导致从根本上被碎片化阅读绑架,无法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D. 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区别主要是阅读目的不同,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也是深度阅读。

12. 以上三则材料,都针对碎片化阅读阐述了各自的看法,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0. C

11. A

12.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碎片化阅读时代到来的原因与时代背景;材料二:侧重于论述碎片化阅读的危害,碎片化阅读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使人们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材料三:侧重于探讨如何让碎片化阅读走向深入,提出将电子阅读和纸本阅读的优势相结合,走融合媒体发展之路。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本题C项,说“碎片化阅读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错误,材料三原文是“碎片化阅读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但又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多元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这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可见“这”指代的不是碎片化阅读,而是获取多元信息,全面认识事物。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B项,“采取何种阅读方式看似是读者的自主选择,其实是时代的选择,”曲解了文意,材料二是说“无论是严肃深阅读还是碎片化浅阅读都是读者的自主选择,但当一种阅读方式逐渐流行甚至泛滥的时候,便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评价”,可见文章中并没有否定“读者的自主选择”。C项,曲解文意并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可以推断出。D项,“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区别主要是阅读目的不同”无中生有,“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也是深度阅读”曲解文意,材料三原文是“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所获信息也可汇聚成深度的认识。”,可见选项曲解了文意。故选A。

【12题详解】

11.粮食的阅读答案 篇十一

一、明确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文学语言形式,而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则应该运用科学语言形式。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先看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示例:

所谓科学语言,就是把意思准确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语言,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所谓文学语言,就是富有联想意义的形象含蓄的语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所谓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二、学会深入文本细读语段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强调整体感悟的同时,要求考生深入文本进行语段细读,在贯通上下文意的基础上获取答案信息。有的考生却缺乏语段细读的阅读品质,答题时仅凭感觉,就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的回答。细读步骤如下:

1.分析句群。先以句末标点为标准,来标注句子的序号,再概括每句话的大意,然后理清句间关系,切分层次。

2.体味联想意义。如果遇到形象化的语言,或分析其修辞技巧,或挖掘隐含信息,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3.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对于准确而全面的答题至关重要。所谓关键词就是能体现语段中心的词语;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提起句、过渡句、归结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问文段的主旨是什么?

(1)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2)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云,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3)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抛给人间的光芒是最依恋也最夺目的。(4)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5)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6)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竞被夕阳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7)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一一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8)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掷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9)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10)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11)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12)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13)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14)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15)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16)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竞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乖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高孝卷)

第一步,标识句子的番号,共16句。

第二步,概括每句大意。

第三步,理清句间关系,分清层次。得知第7句是对1到5句的归结,因此,第7句是归结句、关键句。根据第s句的大意可知,由面到点,下一层重点写书架上的泥公鸡。可见7、8句之间应该分层。那么这个语段可以分两层,前面从面上描写夕阳映照书房的景象,后面从点上着重描写书架上的泥公鸡,而后者是重点。而且,得知从第10句到第16句关于泥公鸡的描述应该是主旨升华句。要把握主旨必须准确理解描写泥公鸡的句子。

第四步,理解主旨升华句,概括语段中心。10到16句是主旨句,但句意比较含蓄。其实用了修辞“泥公鸡”代指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代指日下的商品经济,夕阳映照泥公鸡象征传统文化虽然很美,但日渐衰落,泥公鸡的哀鸣则用拟人手法赋予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同情和不满。由此得出本文段主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消逝,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不满。

如果不深入文本细读,仅凭感觉,很难读出语段的中心,也很难理解最后几句话的含义。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答题方法

1.抽取法

抽取法即直接抽取文本中直白的词句作为答案的方法。这是针对现代文阅读答案信息的精确性而采取的方法。所谓直白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本中那些提示性、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或语段层次。

第三步,抽取段首句、总结句或议论句。

第四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抽取出的语言。这些重点往往像金子一样散布在文段中。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语段中心以及题干要义去抽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1)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2)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3)瓦曼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犬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速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4)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5)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一一选自冯杰《乡村的瓦》(2006年四川高考卷)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悟全文的主旨和思路。本文借写乡村的瓦回忆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1)(2)段总说,提出对乡村的瓦的回忆;(3)到(5)段具体描写乡村的瓦的特点、感受。

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发现(3)段中的“神韵与魅力”、(4)段中的“对称之美”“集体主义”“团结”、(5)段中的“乡村的坚守”等具有概括性、直白性且符合题干“感受”的要义。可以抽取出来直接作为答案。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2.提炼法

提炼法即对文章、语段或句子的修辞义、潜在义、归结义、情感义等联想意义进行揭示、挖掘、归类和感悟的方法。它是针对现代文(文学类)答案模糊特点而采取的方法。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导致答案的模糊性,对模糊性语言的语义理解可采用提炼法。

怎么提炼?首先,明白前述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提炼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其次,掌握提炼的诀窍,就是弄清两类语言的关系,即“象与义”以及“具与类”的关系。所谓“象与义”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形象与被赋予的联想意义的关系。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都负载有丰富的情感意义,如“柳”在古代诗歌中隐含的可能是离别时依依不舍之义。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形象的外在特点挖掘隐含的、内在的情理意义和文化意义。所谓“具与类”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具体的描述内容与所属语义类别的关系。文学语言通常是具象的,但答案需要概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具象的事物予以归类。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具体的描述言语概括出其所属的类别语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为什么说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教版教材第二册)

第一步。回到原文,在段未找到“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可见这是结论,理由应该在上文去寻找。

第二步,细读语段,发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直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关于小昆虫的具体的景物描写讲的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理由,但没有直白的词可以抽取,需要对隐含的答案信息进行提炼。

第三步,可以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进行提炼。这里的“象”有”峰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景象都具有”微小、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再结合下文的”竞相生长“可知这些具象隐含的联想意义应该是”微小的生命也具有生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语言,准确回答:因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让“我”感觉到微小的生命也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文字,请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回到原文,明确答案的信息分布在“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一句的后面直至结束。

第二步,细读语段,找到他要感激的具象依次是“早餐”“风”。“棉布裙子”“农人”“水”“苹果”“先生”。

第三步,对具象进行归类概括,风属于自然的赐予,早餐、水、苹果属于物质条件。农人属于劳动者,先生属于亲人。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明确“具与类”的关系。最后,分条理地组织答案:作者从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3.抽取法与提炼法的综合运用

抽取法与提炼法在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中不可能截然分开,常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的叫声,虫叫的特点是什么?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套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细读语段明确从“也许”到“由衷地欢快”是描写虫叫的特点,而后面两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答案应该在前面去找。

第二步,运用抽取法,抽取直白的词语,诸如“清脆”“晶莹”“欢快”。

第三步,运用提炼法,对具体描写部分“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进行提炼,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提炼,发现运用的拟人手法修辞其隐含的联想意义是富于变化。学生往往漏答这个答案信息。

第四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虫叫的特点是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

12.粮食的阅读答案 篇十二

迈向高收入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中国过去30多年在很少依赖进口的情况下满足了国人的粮食需求和多元的饮食结构。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 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已经稳定提高到205 kg以上, 比1978年增长近70%。在过去35年里, 中国有5亿人摆脱了贫困。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最近发布《全球食物安全指数报告》, 该指数包括食品价格承受力、食品供应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3方面27个定性和定量指标。报告赋予“对食品的购买力”以及“获取食物的容易程度”这两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40%、44%, 而“质量与安全”这一指标权重只有16%。因此排名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单独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状况。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第42, 报告将中国列入良好表现 (Good Performance) 一档。相对于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 中国是为数不多的食物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

2004年以来, 中国粮食连续10年增产, 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有望迈上6 000亿kg新台阶。在国内粮食生产“十连增”背景下, 中国粮食进口也在大幅度增加。其中大豆进口一路飙升, 2012年大豆净进口量达到5 838.4万t的历史最高纪录。不仅大豆需要大量进口, 近几年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均为净进口。2012年我国粮食净进口规模达到7 748万t, 粮食年度自给率已降至88.4%, 其中大豆自给率为18.1%。

中美农业贸易依赖程度已经很深。2012年从美国进口大豆占当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44.5% (2 597万t) ;从美国进口玉米占玉米进口总量的98.1% (511万t) 。从2001年—2012年, 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为214.9亿美元, 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43.7%。

中国与巴西的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2012年, 中国从巴西进口农产品186.6亿美元, 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6.6%, 2012年中方逆差为179.6亿美元。巴西已成为中国农产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进口的大豆占巴西大豆产量的28.6%和出口量的62.2%。

城镇化使中国粮食需求呈现出新的变化。2012年, 中国城镇化水平为52.57%, 预计峰值在70%~75%, 2030年将达到70%左右。从2011年—2030年的20年间, 中国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人左右。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 2013年农民工年人均粮食需求比农村居民高出119.14 kg;比城镇居民高出51.04 kg。一个农村居民从农村来到城市, 适应了城市的食物消费结构, 其日消费的粮食要增加20%。数亿进城农民将是中国推动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中国粮食自给率还有可能下降。未来25年粮食需求增长将显著高于国内生产增加, 自给率还有可能有所降低。但口粮和饲料粮的供需状况和自给率存在显著差异。预测表明, 到2020年、2035年, 大米自给率可高达101%和102%;小麦自给率分别为99%和100%;而玉米自给率分别为92%和84%, 对应的净进口量分别为1 987万t和5 036万t;大豆自给率分别为20%和17%, 对应的进口量分别为6 906万t和8 928万t。

中国需要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安全。第一, 这是由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中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左右, 如果中国粮食进口过多, 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 也会给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第二, 这是由中国农业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中国小麦、水稻、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是单产排在前10位国家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未来中国粮食增产潜力仍然十分可观。2020年和203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口仍会多达2.1亿和1.6亿人。如果过度进口粮食, 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 造成大量农民失业。第三, 作为快速发展中的大国, 中国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责任要求都在不断增加。我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这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新战略。我们在研究中总结出5个观点:第一, 更加重视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食物多样性和营养性需求, 平衡好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关系。第二, 更加重视发挥市场在配置能源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 平衡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干预的关系。第三, 更好地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平衡好增加粮食产量与保证农业生态安全的关系。第四, 更加注重多渠道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 平衡好利用国际资源与实现合作共赢的关系。第五, 更加注重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作用, 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加强国际合作的关系。

一定要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生产和消费安全。从中国的情况来看, 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需要借鉴国际上食物安全管理的有益经验, 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政府监管等关键环节, 通过政府、产业界、消费者、媒体等有关各方密切配合,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 让人民吃上放心的食物。

中国农业发展战略布局是立足于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大国, 仅仅局限于国内耕地和水资源, 已经难以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发展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以2010年为例, 中国进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等于在国外使用了0.51亿hm2播种面积的耕地, 这相当于中国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2%。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不充分利用世界粮食市场和粮食资源, 不仅代价太高, 而且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 农业“走出去”的潜力巨大。南美洲、非洲、部分周边邻国的粮食生产潜力较大, 如果加强合作开发, 挖掘生产潜力, 不仅能够增加我国粮食来源, 而且能够促进合作国经济发展, 对增加世界粮食市场供应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 也要注重风险控制。出于国家领土主权、国民心理、国际政治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虑, 一些国家采取限制购买土地的政策, 还有的国家采取禁止的政策。所以, 海外大规模土地开发, 需要在水利建设、品种繁育、机械购置、道路修建、粮食加工和储运等方面进行巨额投资。

中国农业部副部长 余欣荣:

未来确保中国粮食有效供给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人口增长, 城镇化加速推进, 食物结构升级, 带动了粮食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总量快速增加, 粮食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要确保粮食有效供给, 我们必须努力克服来自5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1) 资源约束更加趋紧。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人均的淡水资源仅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 耕地面积每年平均要减少近66.67万hm2, 每年全国农田受旱面积达到0.13亿hm2以上, 耕地水资源短缺问题愈加突出。

(2) 谁来种田的问题凸显。据测算, 2012年种植0.067hm2粮食获得的现金收益大约是655元, 仅相当于一个农民8~10 d左右的外出务工收入。在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的情况下, 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务农人口老龄化、低素质问题日益突出。

(3) 基础设施依然薄弱。近几年干旱、洪涝、低温、台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灾害发生的趋势不断加大, 但长期以来水利设施老化、配套不完善, 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等问题日益突出。

(4) 增产技术的瓶颈加大。目前就全国范围而言, 农业的新技术储备依然不足, 两种疗法不配套, 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的问题普遍存在。同时受中国生产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影响,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面临的制约不断增强。

(5) 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容忽视。当前北方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 长期以来农田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耕地质量下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的问题始终未根本改善, 少数地方还出现了重金属污染问题,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粮食的质量和效益。

中粮集团董事长 宁高宁:

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开放”思维

中国目前整个粮食安全概念, 粮食安全的定义和整个思维角度在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实际上我们对所谓的粮食安全定义的概念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今天我们只是讲口粮安全, 可能我们把大豆和玉米就没有计算在内。把粮食安全定义在一个什么样的定义和百分比上?有人讲95%, 90%, 80%。品种不同, 时间不同, 结果是不一样的。但有一条是一样的, 那就是我们不应该这么严格地百分之百地用自已的资源。中国是不需要这样的。长远来讲, 对民族的生态环境是一个非常好的影响。

中粮集团作为一个公司来讲, 包括我国所有的粮食公司, 必须在我们经营里边能够给中国, 给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带来一种安全的概念。因为大家担心, 让你去进口了, 不卖了怎么办?买不来怎么办?价格贵了怎么办?转基因怎么办?所有这些都是问题。中粮集团一直在提倡全产业链, 中国的消费环境之下, 包括食品安全环境之下, 提出一个概念, 希望企业本身能够把从田间到餐桌这个系统建立起来, 能够从质量上、成本上做到, 这个是企业的责任。企业承担这个责任是和全社会在一起的, 未来有一个更开放、更市场化的粮食政策, 在全球来讲更有所谓的全球协同性的粮食政策, 对企业, 对消费者, 特别是对整个粮食安全是很有利的。中粮集团也非常愿意和各级政府, 包括国外的各级政府, 和所有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合作好, 保证中国的粮食安全。

美国农业部副部长 Darci Vetter:

美中农业合作潜力巨大

美国和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在过去的40年里一直有很好的发展。美国在美中农业合作方面有3个重要的目标:

第一, 农业安全、食品安全。70年代的时候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 但是, 之后我们对这样的定义进行了拓展。所以现在的概念比过去的更加复杂。从规模来看, 美中两国都是最大的食品供应国, 我们在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这些政策选择会影响全世界, 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非常有韧性的粮食保障体系, 能够防御短期的冲击和长期的威胁。

关于农业保障体系, 美国首先考虑的是供给保障。美国国会正在考虑下一个农业议案, 在考虑怎么让中低收入的人有钱购买食物。农业部也在改善食品体系中营养这部分的内容。在增加新鲜蔬菜, 比如生鲜食品在美国儿童午餐的供给比例。

第二, 我们也要应对虫害, 这是我们研究的另外一个侧重点。很多的国家已经在加强病虫害的研究, 我们正在和他们一起合作, 来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合作。在接下来的两周里美国和其他WTO的成员国将在巴黎会晤, 在会上我们将会讨论如何解决国内粮食安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全球的粮食安全的维系已经给全球国家带来了好处。这种国际性的贸易可以增加多样性和稳定性, 同时可以降低成本, 增加供给。

第三, 我们也需要减少粮食的浪费。现在全世界有13%的粮食被浪费掉了, 可能是冷链不足或者是仓储的能力不足。另外一种方式是可以增加粮食的营养度。所以美国的一些生产者和制造商, 还有消费者的联盟, 呼吁怎么减少粮食的浪费。而且, 不仅是口粮, 饲料粮和其他用途的粮食也要减少浪费。

巴西农业部副部长 Neri Geller:

重视信息化建设

巴西农产品和农业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主要是通过新型技术提高生产率。

当前, 巴西的农牧业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未来的方向是应该进一步推进, 使巴西的农业生产能够更好融入到全球市场中。我们希望巴西的每个农场主将来都能够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成就, 我们也在建设全国范围内的农产品信息交流平台, 使得他们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 更透明的信息。巴西政府是以完全开放的态度同中国企业合作的。我们可以加强技术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共同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人口巨大的国家来说, 双方开展这样的合作是有巨大空间的。

当前, 巴西8亿多hm2的可耕地面积中, 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其中有6亿hm2的土地可以用来生产粮食, 但是出于环境生态保护的必要, 我们并没有进行开发。随着未来需要, 我们可以把这些农户更好地组织起来, 通过提高生产率, 通过对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提高,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 通过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在适当增加可耕地面积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大幅度提高现在的产量。

13.最温暖的墙阅读答案阅读原文 篇十三

2. (1)这里以声衬静,用粉笔写字的沙沙声来反衬教室的安静(1分),突出孩子们内心们受到的极大震撼。(1分)(2)这里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粉笔被孩子们精心装扮后漂亮的样子,突出孩子们的细心以及老师的关爱。

3. 孩子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温暖、呵护着老师在寒冬中流血的双手(1分),更用自己火热、真诚的心关爱、回报着老师(1分),从而激发出老师继续为教育事业奋进的无穷力量。(1分)

4. 老师——围绕她的敬业、无私奉献等品质来谈,学生——围绕真诚关心、纯真回报来谈。(2分)

14.门的阅读答案 篇十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试题:

2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开门”的含意是:

“关门”的含意是:

2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答:

2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答:(1)

(2)

(3)

2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既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表现出某些消极的不可知的神秘色彩。

B.作者笔下的门,有的实实在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实在的“门”,是读者最熟悉的,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象征意义的“门”,蕴涵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极大的启迪。

C.作者笔法自然,轻巧而又严密,看似信笔所至,实则前后多有内在联系。如第二段说“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就与上文工人修水龙头和女厨突发忧郁症有一定内在联系。

D.第四段对开门方式的描写,作者精选了五个各具特色的生活场景,生动细致地表现出不同社会层面的人的不同心态,紧扣文章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E.第六段中“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最终判决”的畏惧和对“一个结束”的悲伤,是作者深刻人生。

试题答案:

四、(18分)

21.(4分)

“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2分)

“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2分)

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2.(4分)

“因为门的意义就是能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前一点2分,后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3.(6分)

(1)“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2分)只答出“人有思想感情”的给1分,答出“人需要有独立天地”或“人有隐秘需求”的即可给2分。

(2)人生包含着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2分)

(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2分)

以上意思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4.(4分)

BC

15.粮食的阅读答案 篇十五

中国自古就有“仓禀实,天下定”的古训,“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大国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选择自给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是由国情所决定,也是我国的既定方针。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然而在我国经济总体水平得以不断提升的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力推进,内陆地区为解决温饱的不懈奋斗,不仅经济的差距越拉越大,并由此引发了我国粮食生产流通格局发生了由“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的大逆转。“鱼米之乡”之美誉已难再名副其实,“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等说辞也不再有闻。

上世纪末期,我国发生了以粮食为主等大宗农产品的全面过剩现象。中央据此做出了我国农业已告别短缺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提出了对农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从而也标志着我国广大内陆地区开始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时期。进入新世纪后,全国粮食面积开始出现急剧下降,到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1440hm2,降幅14.5%,粮食产量减产816亿kg,减幅16%,基本上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1]。粮食产量的大幅下降,还引发了全面通胀的发生。由此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中央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之后年份,中央开始连续出台一系列高含金量的刺激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使我国粮食生产得以快速回复和持续增长。也正是由于这种高瞻远瞩的举措,使得我国在近年来发生的世界粮食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中立于极为难得主动地位。

2 不均等的现代化路径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现行的粮食安全政策,多是注重和围绕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提高种粮农民收益等问题开展分析研究和政策制度的设计等。然而一个核心的问题是,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大逆转形成的新的粮食主产区,由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约束,其现代化发展将不允许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以牺牲农业尤其是粮食为代价的推进路径。下面以粮食第一生产大省河南为例,分析粮食主产区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形成巨大反差

历史上河南曾是粮食净调入省,自身温饱问题长期未能得以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后,河南粮食产量逐年提升,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粮食播种面积保持了长期稳定,成为了我国第一产粮大省。浙江省历史上是我国的“鱼米之乡”,上世纪80年代与河南省人均粮食种植面积差距并不明显,1985年浙江省人均粮食种植面积813.4 m2,河南省为1146.7 m2。2007的变化是河南960 m2,浙江260 m2。然而经济的发展看,1978年河南省、浙江省的人均GDP分别是232元、331元,相差99元。到2007年,河南、浙江的人均GDP分别是16012元、37411元,差距增大到21399元,浙江省是河南省的2.34倍(图1)。

数据来源:根据1978~2007年《河南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整理。

2.2 粮食生产与地方财力严重不均衡

仍以两省比较,1978年河南省、浙江省的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是48元和73元,两省相差25元。以后二者差距逐年加大,特别是1998年以后,差距更是出现增速趋势,到2007年,河南、浙江二省的人均财政收入分别是874元和6953元,差距增大到6080元,浙江省是河南省的7.96倍(图2)。由于人均财政收入水平比较低,粮食主产省份、粮食主产县的财政收入大部分用于“吃饭财政”,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社会福利改善极大受限。

2.3 粮食生产与较低的农民收入和尴尬的贫困现象

根据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排名后30名的县中有25个县属于平原农区粮食主产县。更为尴尬的是,近几年,河南贫困人口出现了向粮食主产区集中的趋势。2000年,河南省有52个县的粮食产量在5×104以上,按照国家确定的扶贫标准,当年52个县(市、区)有贫困人口576.1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69.41%;据河南省扶贫办的资料,到2008年年底,贫困人口为334.55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78.9%。8年间52个产量大县(市、区)的贫困人口比例上升了9.49个百分点。按照《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确定的93个粮食主产区县,有52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8%,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产量的57%,目前还有33个县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重点县数的3/4。

2.4 粮食生产与滞后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农民收入与福利水平与所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呈密切正相关[2]。对于地方政府,粮食生产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政治任务,加之发展二、三产业的政策环境与先发达地区相比已从紧得多。因此导致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长期滞后。2007年河南省工业化水平49.46%(非农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城镇化率34.3%;同期浙江省为79.9%和57.2%。“黄淮四市”(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是河南的4个产粮大区,城市化率平均只有25%。

3 粮食生产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站在区域发展的视角,粮食生产与区域发展的目标并未有效耦合。由于粮食主产区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不得重复以牺牲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传统路径,这就意味着粮食主产区的现代化道路,将在土地资源配置、资金投向等诸多经济社会资源上,比先发达地区付出更多更高昂的机会成本[3]。分析粮食生产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机理,可以为粮食安全政策的改进和完善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具体分析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付出较高的耕地机会成本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开始实施越来越严格的土地政策,实行了基本农田制度,从而为粮食主产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形成了紧约束。我国的先发达地区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无一不是伴随着大规模占用耕地、大面积放弃粮食生产。张梦琳等在对江苏省1979-2006年的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量化分析后得出结论,江苏省经济增长是以消耗大量耕地资源为代价的[4]。与此相反,坚持“粮食比较优势”的粮食大省,大都成了“农业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粮食大县大都成了“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30个省市区中,有21个是粮食输出区(包括江苏、广东、浙江在内),到了2007年,我国新确定的粮食主产区有13个,其中只有6个是粮食净调出省份。

从种植业内部来看,粮食与其他经济作物比较收益也是较低的。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稻谷、小麦、玉米的纯收益分别是3436.95元/hm2、1879.5元/hm2、3012.3元/hm2,三种粮食平均纯收益2777.7元/hm2,其他主要经济作物如棉花、花生、苹果、甜菜、蔬菜、桑蚕茧的每公顷纯收益分别是5818.8元、9300.2元、36638.6元、3764.3元、57000元、6295.2元。通过粮食作物与其他作物的收益比较,反映出了粮食生产在种植业内部也存在较高的机会成本。

3.2 农民择业就业的机会成本

据河南省农调队的调查,2008年河南纯种粮农户年均收入为1350元,种植高效经济作物的农户年均收入为4550元,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年均收入为9600元。此外尽管目前不少种粮农民家庭外出打工人员也较普遍,但由于家庭种有粮食,往往在农忙季节仍赶回家里忙农活,很多时间耽误在路途中和重新寻业中。一般从外地回到家里到重新出去打工需要1-2月的时间,外出打工农民一年中真正务工并能领到工资的时间在4-5个月,并且也花费了不少交通费用,因此限制了他们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和效益。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家庭平时的农田管理基本成了“三八六零部队”,即妇女和老人,也影响了农田的管理。

3.3 付出过多的配套资金机会成本

随着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粮食主产区承担的农业投资项目也越来越多。按照现行的投资政策,地方因此配套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无疑这些配套资金也存在着更高的机会成本。虽然目前粮食风险基金分担比例由原来中央40%、地方配套60%,调到现在中央60%、地方配套40%,地方仍然要拿出很大一笔钱来,使得粮食主产区陷入“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贡献越大义务越多”的境地。一些地方政府把这种现象叫做“背着包袱抓粮食,抓了粮食背包袱”。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6个净调出省地方粮食风险基金配套负担重、欠账多,涉农配套资金的要求已使粮食主产区不堪重负。在河南省产粮大区驻马店市,近四年来市县两级涉农配套名目和配套资金逐年增加,配套资金从2004年的12项增加到2006、2007年的23项和31项,市级配套资金从2004年的6692.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59178.1万元,增加了7.8倍,涉农配套资金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也从2004年的5.2%增加到2007年的27.8%。

3.4 流通环节粮食生产成果转移到其它地区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价格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村工业消费品价格存在着剪刀差,在这种“剪刀差”中,粮食主产区因粮食低价而利益受损害,而作为粮食主销区的沿海发达地区从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高价中获得较多利益,导致粮食主产区在投入产出过程中利益外流,经济建设成果随着粮食输出流向其它区域。二是粮食主产区初加工的粮食产品(上游产品)价格低于精加工粮食产品(下游产品)价格的剪刀差。粮食主产区一般都是生产初加工的粮食产品,而沿海发达城市、粮食主销区一般都是精深加工,这样使沿海发达地区有可能利用粮食主产区提供的廉价粮食原料或半成品,通过先进精细的加工而获得较多的利润。三是在粮食输出过程中,粮食主产区遭受的不公平市场竞争,粮食主产区不能自主粮食输出,粮食输出价格、数量都不能按照市场供需规律得到有效控制。粮食主产区为完成储备粮任务,除了生产者承受粮食成本增加的负担外,地方政府及粮食企业(流通者)还承受了巨额的仓储、损耗、利息等费用[5],而沿海发达地区获得商品粮并非完全由市场调节,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行政手段调剂的,他们所得到的粮食价格低于粮食的生产、运输和储藏成本,生产成果再次流失。

4 政策建议

尽管我国在不断加强着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但从构建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角度分析,现行的粮食安全政策在产生一系列成效的同时,也积聚着巨大隐患。如果粮食主产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地方财力不能摆脱窘迫的局面,种粮农民的收入得不到应有提高,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就不可能奠定我国粮食安全的牢固根基。未雨绸缪,我们必须探索一个能够调动国家、地方和农民三方积极性,融国家粮食安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粮农收入增加三方利益协调一致互为促进的粮食安全长效机制。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4.1 建立以中央财政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种粮补贴政策

明确粮食安全是国家层面的目标,出于一盘棋考虑和科学合理产业布局的需要,可由粮食主产区承担粮食生产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但不能因此承担或增加更多的负担。因此,对粮食主产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的投入和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要不断加大力度,提高标准,不断提高中央财政的支出比重,缩减地方配套比例,直至取消地方配套政策。

4.2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奖励扶持力度

要提高粮食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就必须尽快改善其地方财力收入低下的状况,使其感到抓粮种粮不吃亏。可以结合国家正在实施的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将核心区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盘考虑,在财政转移支付的补贴机制上进行积极探索,如实行粮食生产转移支付奖励资金与粮食产量、调出量直接挂钩的联动办法,依据粮食生产目标完成情况和全国县级一般性财力水平确定补贴奖励标准等。既能极大调动地方政府开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又能形成地方粮食生产与财力同步增长的互促机制,从而推进粮食主产区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

4.3 建立产、销区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责任机制

为形成粮食安全责任共担的局面,积极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产销区之间相对稳定的购销衔接和利益补偿机制。鼓励销区与产区通过远期合约方式建立稳定的长期购销关系;鼓励销区到产区直接投入,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供应基地;择机开征粮食消费税,建立粮食生产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增加粮食调出省的农业投入。

4.4 实施倾斜、优惠政策,积极推进粮食主产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要采取输血和造血并重的方针。一是在粮食主产区要优先安排支农工业项目,粮食生产重大科技项目,一些非农业的大型项目也可酌情优先安排;二是制定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加工和食品工业的优惠政策,如建立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将粮食产业的有关税收全部留给地方等。通过优惠政策,推进粮食主产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缩小与先发达地区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亢霞.当前我国粮食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粮食经济,2009(1):27-29.

[3]邓大才.中国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研究[J].经济评论,2005(6):78-88.

[4]张梦琳,陈利根,龙开胜.江苏省耕地资源与经济发展计量与协调性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82-86.

上一篇:企业管理平台的六大体系下一篇:关于葡萄成熟了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