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条件

2024-12-18

区域发展条件(共10篇)(共10篇)

1.区域发展条件 篇一

Chenshan lingdai dian nao Which Place of shanghai

age

family

salary

上海地区气候特征及地质条件 上海濒江临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呈现季风性、海洋性气候特征。冬夏寒暑交替,四季分 明,春秋较冬夏较长。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暖和,夏季炎热、秋天凉爽,冬季阴冷;全年 雨量适中,60%左右和雨量集中在 5~9 月的汛期,年 年平均降水量 1119.1 ㎜,年蒸发量 882.4 ㎜;年平均日照 1400h。由于上海城区面积大、人口密集,使上海城市气候具有明显的城市 热岛效应。全年平均气温 15.8℃,1 月最冷平均为 3.6℃,7 月最热为 27.8℃。上海地区夏 季空调运行约 4 个月(6~10 月初),冬季运行约 3 个月(12~3 月初)。上海地区具有的夏 长、冬短的特点,对地下换热器长时间工作可能会引起热平衡问题。地质条件特征 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面积约 6340.5K ㎡,成陆较晚,除西南部有高出 数十米至近百米的零星残丘陵外,全区地势平坦.境内地面标高(吴淞高程)大多在 3.5~ 4.5M 之间。地貌上整个地形呈现东高、西低形态,西部为淀泖洼地,东部为碟缘高地.上海露 出地表的基岩分布零星,多呈孤丘出现,总面积约 2.5K ㎡,而大片的基岩隐伏在第四系松散 沉积物之下。上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除西部、西南部剥蚀丘陵有基岩隆起出露外,其余地区均有第四纪地层覆盖,厚度一般介于 200~320M 之间,西南较薄,为 100~250M,向东北增厚至 300~400M。按沉积相大致可划分为二部分:1)下部,埋深通常约 145~320M 间,以褐黄色为主,夹杂蓝灰、黄绿色网纹或杂斑的杂色粘土与灰色白色为主的砂砾互层, 称之为“杂色层”,为早更新世陆相沉积物;2)上部,埋深通常指约 145M 以上,是以灰色为 主,夹有绿、黄、褐黄等色的粘土,与浅灰、黄灰色粉砂性土互层,称为“灰色层”,属中 更新世以来海陆频繁过渡、海洋渐占优势环境下的沉积物。上海地区内多属于软土地区,土 壤源热泵空调地埋管施工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传统的地热理论,将地层从上到下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根据上海地矿徐剑斌 等人在浦东、浦西 5 个 100M 深测温孔共 12 次实地地温测试记录进行统计研究,上海地区地 下 100M 以浅层温度相对稳定,土壤平均温度约 17℃左右,有利于热泵空调换热器工作。上 海地区地温场示意图如图 2 所示。1)0~10M,温度在 13.3~17.6℃,温度受气候影响,温度变化大,为变温带。由于气温 对浅层地温的影响。测试地区变温层在 0~10M,左右,受季节气温影响较大。2)10~20M,温度在 17.1~17.6℃,温度基本不受气候影响,称之恒温带。3
)20~100M,温度在 17.6~20.55℃,随深度增加而温度增加。收集统计以往的地层温度资料分析,地下 25℃

上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征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 爽,冬天阴冷,全年雨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总的说来就是温和湿润,四 季分明。上海气温最高的是 7、8 两月,这些年上海的夏天越来越热,超过 35℃的高温天 数 10 天左右;冬季 1 月下旬到 2 月初(通常是春节期间)最冷,暴冷的天数虽 然不多(一般持续 3 天),但江南的湿冷连北方人都喊吃不消,常刮刺骨的偏北 风,不穿一些厚实保暖的衣物不行,手套、围巾、帽子也要全副武装。降雪的日 子不多,有时终年无雪。3 月到 5 月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是最好的旅游季节。需 要特别提醒的是 6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是梅雨季节,忽晴忽雨,20 多天的雨量约 占全年的 1/4,这段时间不宜出游。8 月底到 9 月上中旬是台风多发季节,常有 瓢泼大雨。这两个时段游上海一定要带好晴雨伞,好在此时气候炎热,晴天也可 用作遮阳避日。上海日出日落时间为:冬至 6:49 日出,16:57 点日落,夏至 4:50 日出,19: 01 日落。上海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平均最高温度

7.6 8.7 12.6 18.5 23.2 27.8 31.8 31.6 27.4 22.4 16.8 10.7 19.9平均最低温度 0.3 1.1 4.9 10.4 15.3 20.1 24.7 24.7 20.5 14.3 8.6 2.7 12.3平均降水量 44 62.6 78.1 106 122.9 158.9 134.2 126 150.5 50.1 48.9 40.9 1123.7

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形成亚热带季候,又由于地处沿海一 带,夏季受海风影响,吹东南风,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影响,吹西北风,这二者轮流控制,季节性的交替,已是形成了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暖旱重、夏无酷暑、秋季凉爽、冬无严寒,年温差小、日温 差大、干湿分明,每年 5-10 月为雨季,年平均气温 15-21℃。众所周知,具有 丘陵地貌的广东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松软土质和多雨天气就是这里的地理 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大于 0 ℃,但小于 15 ℃。

上海位于北纬 31.2 度,东经 121.4 度的太平洋西岸,地处长江三角 洲平原东端,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四季比较分明,相对冬夏略长,春秋稍短。其中冬季受西伯 利亚冷高压控制,盛行西北气流,天气比较寒冷;夏季则被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高温。全年平均气温 16 度左右,1 月最冷(平均气温 4 度上下),7 月 最热(平均气温 28 度左右)。年平均总日照为 1930 小时,日照百 分率在 44%左右。年平均降水量 1100-1200 毫米左右,雨日 110-120 天(近年开始有所增多),降

降水出要出现在梅雨和春雨阶段。

年的划分行政区域。上海市 2011 年的划分行政区域。
2011 年拟撤销宝山、金山、卢湾、虹口、南汇(已撤)五区,新设江湾区,共 14 区 1 县。崇明县:保持不变。嘉定区:宝山区罗泾、罗店、顾村三镇并入,共辖 11 镇 3 街道,区迁马陆镇。青浦区:闵行区的华漕镇并入,共辖 9 镇 3 街道,区驻地不变。松江区:金山区所辖枫泾、亭林、廊下、吕巷、张堰 5 镇并入,金山区朱泾镇改朱泾街道并入,共辖 15 镇 5 街道,区驻地不变。奉贤区:金山区石化街道、山阳镇、漕泾镇、金山卫镇并入,新设西渡街道、很好镇,共辖 12 镇 2 街道,区迁西渡南桥间。闵行区:所辖华漕镇划归青浦、浦江镇并入浦东,徐汇区所辖华泾镇并入,共辖 8 镇 3 街道,区迁莲花路。浦东新区:闵行区浦江镇并入,南汇区 14 镇整体并入,共辖 27 镇 11 街道,区迁瓦屑地区。江湾区:新设立,下辖原宝山区高境镇、淞南镇、杨行镇、月浦镇、庙行镇、泗塘新村街道、通河新村街 道、友谊路街道、海滨新村街道、吴淞镇街道,原虹口区江湾镇、广中路街道、凉城新村街道,以及杨浦 区新江湾城街道、五角场镇,共辖 7 镇 8 街道,区驻江湾、高境间。普陀区:原宝山区大场镇并入,共辖 4 镇 6 街道,区驻地不变。长宁区:保持不变。徐汇区:华泾镇并入闵行,共辖 12 街道,区驻地不变。黄浦区:保持不变。静安区:卢湾区整体并入,共辖 9 街道,区迁延安中路。闸北区:原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乍浦路街道、欧阳路街道并入,共辖 1 镇 11 街道,区驻地不变。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五角场镇划归江湾区,原虹口区提篮桥街道、新港路街道、曲阳路街道、嘉兴路 街道并入,共辖 14 街道,区驻地不变。


2.区域发展条件 篇二

关键词:滇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延伸扩展

一、引言

从理论上来讲, 市场范围的有效扩大是深化区域分工, 促进技术进步, 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便捷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载体, 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条件;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以突破行政区划为特征的相关政策措施的相互衔接和规范协调, 是形成区域内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格局的重要保障。相互毗邻的滇桂两省 (区) 均具有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条件, 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 将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增加;区域后发优势的形成, 对于两省区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 密切区域内经济合作, 协同开拓国际市场, 共建经济走廊和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滇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和价值

滇桂两省 (区)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面临着共同的发展机遇, 存在着很强的相似性和互补性竞争的态势, 这为相互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1、滇桂两省 (区) 经济联合与合作, 是共享发展机遇, 创造更多发展成果的现实选择。

我国随着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 已经形成了包括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CEPA所提供的内地与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为主导的对内开放平台, 和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主导的对外开放平台。滇桂面临着共同的发展机遇, 因此, 加强合作, 资源共享, 协调发展, 是共享发展机遇实现更多发展成果的现实选择。

2、滇桂两省 (区) 经济联合与合作, 是有效避免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 促进区域后发优势形成的现实选择。

滇桂两省 (区) 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 两省区发展环境相似。两省同属于西部大开发范围, 同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地带, 同属于“两廊一圈”合作体系, 同处于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 拥有共同的大西南腹地。

(2) 两省区经济基础相近、发展水平相近、发展需求相近, 势必在机会、资源、政策、行动上进行激烈竞争。如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 与其他内陆省份一样, 它们均更多地强调与粤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 通过粤港澳地区龙头的带动作用来实现各自经济的发展。云南希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云南“龙尾”的驱动和推进下, 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对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开放紧密联系起来, 建设从陆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 构建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友好交流的大平台。广西则希望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中使其资源优势与粤港澳地区的市场优势得到整合, 发挥其交通方面的优势, 使其成为粤港澳地区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西进通道”。

(3) 两省区发展定位相近, 发展战略相近, 都在角逐“区域中心”的地位。广西要发展面向东盟的通道经济, 要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云南也同样要发展面向东盟和南亚的通道经济, 要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乃至中国和南亚合作的中心。

两省区的相似性竞争, 势必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 不利于区域后发优势的形成。而加强协调与合作, 则有利于充分发挥滇桂的重要通道作用, 进一步拓展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和西部地区, 以及与东盟国家和南亚国家间的经贸合作关系, 开创大开放促进大联合大发展的新局面。

3、滇桂两省 (区) 经济联合与合作, 是营造更加稳定和充满活力的周边经济环境的共同选择。

云南位于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结合部, 是连接东南亚、南亚最重要的陆路通道。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区域, 是包括云南在内的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滇桂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 有利于两省 (区) 东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相结合、南与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相协调、西与太平洋地区与印度洋地区的沟通相联系, 共同分享区域经济合作的收益, 共同抵御来自外围市场的各种冲击, 共同营造稳定和充满活力的周边经济环境。

4、滇桂两省 (区) 经济合作, 是达到互利双赢, 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共同选择。

滇桂两省 (区) 具有开展区域经贸合作的地缘、市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优势, 资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水平等相似。两省 (区) 的经济合作有利于打破行政垄断和地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产业布局;有利于根据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 改造和提升产业, 发展特色经济, 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有利于加快滇桂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和基础设施对接, 拓展合作领域和发展空间,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取得更多的贸易创造效应和投资乘数效应。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推进滇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探讨

1、建立滇桂区域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滇桂区域经济合作应遵循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务实推进的原则。

(1) 建立区域政府合作机制。区域经济要快速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这就必须建立区域政府合作机制。区域政府合作机制的建立, 要突破单位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 确立区域公共管理的新思维。在此基础上, 区域政府间立足于共商区域统一市场的构建途径, 以制度性的合作规则来保证区域整体发展所达成的共识, 形成区域内共同遵守的区域公约, 以强化地方政府调控政策的规范化。

滇桂两省区政府合作机制的主要方式, 一是学习交流。不定期组织省地市企业和个层面上的学习团、交流团到对方省区进行参观、访问、学习、交流等增进了解和共识, 寻求互利合作的重要渠道。二是论坛和合作洽谈会。广泛利用已有的滇桂共同参与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等政府合作机制, 促进两省区政府间的合作, 使云南可以通过北部湾经济区“借船出海”, 广西也可以通过云南走向印度洋和大西洋, 拓展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 实现共同发展。三是信息共享。利用滇桂已有的信息化设施, 建立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区域综合信息交流系统, 促进信息交换和共享, 实现信息互动与合作, 及时向企业和社会公众发布政务、社会、经济贸易、技术咨询、商品供求、招商引资、旅游、交通等各方面的动态信息。四是建立多层次的协调机制。吸取泛珠三角合作的经验, 通过省长联席会议制度, 着重协商关于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确定区域合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领域, 达成的共识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指导性文件;通过秘书长协调制度, 协调就省长联席会议所达成共识的推进事宜, 向联席会议提出推进区域合作的建议和需要提请联席会议解决的事宜;通过职能部门衔接落实制度, 责成有关职能部门对具体合作事项加强协商与衔接落实, 制定详细的合作协议、计划, 促成合作事项的落实等。

(2) 建立区域民间团体和经济组织间的交流沟通机制。在滇桂区域经济合作中, 民间组织可以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在滇桂两省区企业和行业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与合作的情况下, 即使在业务上有相似和交叉之处也难以进行有效地合作和信息交流, 在地方利益观的支配下相互封锁信息, 这会造成资源内耗, 甚至自相“残杀”, 对提高各自的竞争实力是不利的, 对区域长期的整体利益也是不利的。建立区域民间团体和经济组织间的交流沟通机制, 可以有效避免区域内企业和行业的恶性竞争, 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 不断提高区域产业发展水平。要认真研究滇桂两省区民间团体和经济组织之间开展交流合作的具体措施, 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交流制度, 积极推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协调互动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大交通运输网络, 扩大地区经济合作的地理空间。

一要加强两省区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的的互联互通。公路方面, 加快昆明—广西百色—广州的高速公路建设;铁路方面, 加快规划中的蒙自—文山—广西百色铁路的实施进度, 对现有南昆铁路进行复线改造;水运方面, 应加紧云南境内以富宁港为主的港口、码头建设和航道整治, 实现云南富宁、广西百色、南宁至广州的全线贯通;航空运输方面, 以昆明、南宁门户枢纽机场为重点, 加快建设中小型枢纽机场的新建、扩建和改造, 增加区域内各机场间的环飞航线, 提高航空运输的吞吐能力。

二要提升两省区开放型大交通网络的空间范围。借助滇桂与其他省区之间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我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建设, 提升滇桂延边开放水平。特别是加快由公路、内河航道、铁路和石油管道组成的中缅通道的建设, 使其成为经由云南进入缅甸并通向印度洋的战略性综合运输大通道。在昆明—曼谷公路、澜沧江—湄公河航道等运输通道的基础上, 加快连接昆明—曼谷—新加坡通道的泛亚铁路等的建设, 加快以“两廊一圈”为中心的中越通道的广西沿海港口与越南沿海港口、中越红河航道建设, 加快昆明、南宁至河内的公路、铁路等国际运输通道的建设, 加快广西沿海港口通往国内沿海港口、北部湾、泰国湾、孟加拉湾等沿岸国家港口的海上运输线通道建设。促成第三亚欧大陆桥设想的实施, 使其成为广西、云南联系中国广东、缅甸、孟加拉国、印度乃至中东、欧洲、北非的国际铁路大通道。将昆明、南宁机场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 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 增加国内外直飞航线, 形成航空运输、陆路运输、水运布局合理、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

区域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是推动滇桂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环境和实现手段。搭建区域综合信息网络平台, 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低成本、全时段、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和能互动交流的网上社区。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的作用, 营造现代化的网上区域经贸洽谈、交流、协作平台, 促进滇桂区域合作项目的信息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与共享, 为区域电子商务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快“西电东送”、“西电外送”网络体系建设, 实现以电力为主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围绕建设国家“西电东送”清洁能源基地、打造国家西南电力调配枢纽的战略目标, 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重大战略决策带来的机遇, 促进电网建设。对外在电网实现省际联网、国际联网的基础上, 不断促进由低电压等级向高电压等级的跨越;对内要加大城网、农网的投资建设规模和改造力度, 推进电网向广大农村延伸。

建立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体系, 共同开发物流市场。建设以货物集散、仓储、运输、配送为主的现代化、开放式和多功能的综合物流园区, 建设区域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推进物流电子数据的普及和应用, 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积极推广现代物流技术, 促进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型, 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体系, 以昆明、南宁为中心的城市群物通道, 实现无障碍物流, 使滇桂两省区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泛珠区域的重要物流枢纽。

3、以主干交通网络为依托, 建设经济走廊。

所谓经济走廊, 即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 以主干交通通讯网络为基础, 以沿线城市和口岸为接点, 把生产、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 建立区域分工体系, 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促进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高。经济走廊的建设, 将有效降低人流、物流的成本, 促进区域内经济技术合作的开展, 促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

建设以南昆铁路为主轴和以滇桂公路为主轴的经济走廊, 突出通道经济的地位, 奠定滇桂区域经济合作的内联基础。要加快南贵昆经济区建设步伐, 联手积极争取国家更大力度支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沿线产业, 优化投资环境,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加快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体系;充分发挥以昆明、南宁为核心的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 把建设特色城镇带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培育支撑产业体系;调整现行的有关经贸政策法规, 促进口岸经济的发展。发展潜力比较大的国家级或省级口岸, 设立口岸经济合作区, 开展自由贸易或出口加工等业务。口岸经济合作区的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留地方使用, 或实行一定比例税收留成的措施, 取之于“边”, 用之于“边”, 加强口岸经济合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滇桂经济走廊以交通网络为基础, 以中心城市和潜力较大的延边口岸为核心, 以优势产业为依托, 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的发挥, 带动和促进滇桂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延伸昆河、昆曼、昆仰公路及南河公路, 滇越、南河铁路, 广西北部湾北海、钦州、防城三个港口等的国际通道优势, 提升通道价值;建设以口岸为中心的沿边开放经济走廊, 奠定滇桂国际经济合作的外联基础。坚持相互协调、互利共赢的原则, 在通路、通商、通电、通关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关税减让措施、原产地原则、贸易便利化措施等条件, 以项目合作为基础, 加强多种形式的贸易投资合作;充分发挥滇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 优化投资环境, 扩大引资规模, 提高引资质量, 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不断提升利用外资的水平;充分发挥滇桂农业生产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电力资源、加工工业、宾馆旅游、电信运输等产业的优势,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拓展发展空间, 逐步实现滇桂优势产业的原产地多元化。

4、加强旅游产业合作, 共建旅游经济圈。

依托两省区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等, 加强旅游产业合作, 共建滇桂旅游经济圈。一是加强旅游规划合作, 坚持规划优先, 突出重点和特色, 联合规划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 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 并与当地规划有机衔接。二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壮大旅游产业基础。三是构建滇桂无障碍旅游区, 推进区域内旅游资源共享、旅游客源互动、旅游产业同兴。联合编制六省区市旅游交通图和旅游指南, 在两省主要城市互设营业网点, 实行异地联网售票, 或联合推行旅游套票、“一票通”等旅游便利化措施。建立旅游市场管理监督协调机制和旅游投诉机制, 建立旅游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市场, 共塑旅游整体形象。四是整合滇桂旅游信息网络资源, 打造旅游信息共享平台, 准确及时传递旅游信息。五是联合宣传促销, 联合举办旅游资源推介会、旅游项目洽谈会等宣传活动, 对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景区景点、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商品、旅游交通、旅游开发项目等进行宣传与推介。

充分发挥云南、广西与周边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的优势, 优先延伸发展以大湄公河次区域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为依托的次区域旅游合作圈, 在此基础上, 推进中国大西南与中南半岛旅游合作圈建设, 最终形成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圈。充分发挥云南、广西旅游管理水平较高的优势, 积极参与周边的旅游资源开发;大力促进旅游圈内各国企业之间相互投资或合作投资承建宾馆、餐饮业, 在有条件的地方投资建设和经营旅游景区景点;共建旅游协作网络和信息交流网络, 进行联合宣传促销, 共同开发客源市场;进一步简化旅游者进出境手续, 创制“次区域旅游护照”, 为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的构建提供便利。

5、共建珠江中上游生态屏障走廊。

滇桂两省 (区) 位于珠江中上游, 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要处理好两省 (区) 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发发展的关系, 共建生态屏障走廊,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共同加强珠江水系的水土保持工程。联合加强对现有植被的保护, 共同开展流域水系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 共同争取国家大力支持珠江中上游防护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 加大对珠江中上游地区及其水源地区的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 共建珠江中上游绿色生态屏障。二是共同创造条件争取逐步建立流域补偿、资源开发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 使各方共享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利益。三是加强对喀斯特地貌的石漠化治理。共同就生物能源开发、造林技术、石漠化治理模式等进行交流, 实现石漠化治理的目标。继续采取封山育林、沼气池建设、退耕还林等措施进行人工治理和生态修复, 增加植被覆盖率。四是协同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包括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的现场监察, 保证污染物在控制的范围内排放;合理布局城市污水处理设施, 保证城市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加强在种养、水利、旅游、矿产资源等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陈瑞莲、刘亚平: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的合作与创新[J].学术研究, 2007 (1) .

[2]黎鹏:论加强滇黔桂区域经济的合作与整合[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6) .

[3]秦成逊、周惠仙:桂、滇区位优势竞争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8) .

3.论我国区域公司融资条件的优化 篇三

[关键词] 区域融资条件非均衡建议

公司的融资条件是指公司外部影响公司融资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由一些硬条件和软条件组成,硬条件指物质条件,如金融及非金融中介机构的数量、分布状况、人员数额、资本市场规模、通讯设施等;软条件指金融及非金融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各行业的资信水平、融资的法规、规章与制度、政府对融资的政策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政治环境的稳定与否、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等。显然,公司的融资条件对于公司本身而言,是一个外生变量,是不可控的因素。只有国家或地区的行政管理者,才可在其管辖范围内通过一定的宏观政策或行政手段对融资条件加以优化。

一、我国区域公司融资条件的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尽管中央加强对西部的投资,但由于东西部地区本身存在的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经济转轨中的市场失效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公司融资条件方面也有明显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

据统计,基于不平衡的经济格局,我国目前不同省区货币资金量的分布东、中、西部差异十分明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6年5月发布的《2005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提供的数据,2005年末东、中、西部地区本外币各项存款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15%、16%,这突出反映了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东部地区。2005年末,东、中、西部外币存款余额占本外币存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5.1%、1.1%和1%,这突出反映了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程度的差异,东部地区经济的外向度较高,外汇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相应高于其他地区。2005年末,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15%、17%,与存款的东部集聚特征相匹配,东部地区也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信贷资源。

2.各区域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

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相对较为单纯,主要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民生、光大、华夏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仅在少数中心城市设有分支机构,除此之外便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乡信用社。与之相比,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明显丰富,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部外,大部分新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机构都设在东部地区,由此构成东部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

3.各区域间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

金融市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已经成为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投放货币、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但我国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差距极为悬殊。就货币市场来看,东部地区发展很快,中西部地区在市场规模、交易工具、市场主体等方面都较落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2005年末,东、中、西部地区国内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773家、230家、280家。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约占全国的55.33%,中西部分别占16.46%、20%。东部、中部、西部地区2005年国内A股筹资额(不包括中央企业的股票筹资额)分别为336亿元、3.1亿元、29.2亿元。显然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资本市场的融资数量都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二、区域公司融资条件发展的非均衡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见,我国不同地区的公司融资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发育程度不同

率先改革的东部地区从市场化之初就努力构造金融活动与运行的市场经济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较快,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拥有相当程度的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企业有很强的拓展融资渠道的意识与能力,加上其自身利用金融资源的成本消化能力不断增强,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使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资本积聚能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市场化程度和投资主体对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弱,对金融资源潜在的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金融资源只能产生较低的利用效率。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存在风险和收益的梯度差距,金融资源为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通过各种渠道从中西部市场转移到东部地区。而金融市场上的证券交易所、法人股市场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东部地区的积聚分布,也为金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

2.金融政策环境的二元化

我国金融体制和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金融制度运行环境二元化的特征。其基本格局是:东部地区的市场金融较多,计划金融成分微弱,而西部地区则相反。由此东部地区制定的金融发展战略往往是开拓型、创新型和开放型的;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战略往往是平衡型、保守型和封闭型的。但金融调控则不是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因地制宜,而是更多以区域金融运行一体化为前提,强调金融政策的统一性。这种金融政策造成了事实上的政策不公,等同于对中西部这样不发达地区的政策歧视,进而容易诱发地区金融经济利益的摩擦,造成“抽瘦补肥”局面的出现。如:对于全国性商业银行,其资金来源于全国,却集中投向了沿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金融市场,形成了公司融资环境的“马太效应”,即愈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融资条件愈优越,而愈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融资条件愈恶化。如果没有其它宏观调控战略或其它措施,最终则必然导致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扩大化。

3.各金融机构对金融市场化差异的反应不同

新兴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非银行机构遵循经济理性原则,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在配置分支机构时过多积聚在东部地区,一方面促使东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被迫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同业竞争机制和行业协作机制,并且较早建立的金融市场又形成了金融资产流动的极化效应,凭借这一效应引致大量区域外资金流入;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结构单一,大量存在的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的重点对象往往是效益低下的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且银行无论是在资金计划,还是信贷方向上都受到上级行政的过多干预,很难切实顾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上级行政的宏观调控政策致使其在松与紧的狭小空间内顾此失彼,无法达到应有的经济效果。

三、优化区域公司融资条件的对策建议

我国不同地区的公司融资条件的不平衡,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融资条件好的地区,如东南沿海的经济相对发达,而融资条件差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甚至出现了“金融空洞化”现象(即资金在其驱利的本能的促使下,由欠发达的区域流向经济发达的区域所导致的欠发达区域金融机构资金的匮乏,欠发达区域公司融资条件的恶化)。鉴于此状况,建议在政府(中央政府或央行)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的具体政策、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和相应区域的公司、企业四个层面加以优化。

1.中央政府加快区域资本市场建设

调整目前的资本市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格局,在稳步发展东部资本市场的同时,立足为中西部建设、开发筹资而积极培育中西部资本市场。为此,注重中西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推动国有资本的流动与重组,加快资本经营步伐;推进中西部地区股份制改革进程,以推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积极筹建和完善不同层级的区域性、地方性的证券交易中心。在股票和债券发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发行者在区域分布上适当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扩大中西部地区每年的股票、债券发行量。大力扶持资源型企业上市。积极发展区域性的开发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及中外合资基金等。允许商业银行以不超过一定比例的资产入资基金,拓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入渠道,增加基金的资金来源。

2.央行应进行差别信贷政策

央行作为货币当局,其信贷政策及相关的金融管制行为,对于公司融资意义非凡,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央行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向和生产力布局应进行差别信贷政策,可考虑通过对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及根据不同情况对商业银行的坏帐进行冲销、补贴资本金、扩大欠发达区域的银行的授权、分散授信,给予二级商业银行以适当的企业信用评估权、授信权和相应的信贷业务审批权,进行税收方面的优惠等方法鼓励商业银行对发展滞后区域的公司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加强制度安排,放宽小银行、民营银行及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这些对于优化区域金融条件及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其利用效率极为重要。

3.区域政府建立良好的区域信用环境

作为区域政府,要创造和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与信用秩序。创造公司与金融机构间的良好的协调发展信用环境是区域公司融资条件优化的重要手段,金融机构作为盈利性的组织,对于其贷出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的关注是其经营管理的关键,如果信用环境差,则资金的回笼就存在问题,信贷资金的风险增大,此时金融机构就会惜贷,此时,即便有项目或公司的前景很好,从金融机构融资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所以,地方政府不仅要加强自身行为的信用,还要和各金融机构加强沟通,加强区域信用环境的建设,制定维护金融债权的地方性法规,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从而改善该区域的融资条件。

4.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建立互利的银企合作观念

资金的逐利性是资金的本质,作为金融机构来讲,加强和改善其金融服务,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不但可以优化区域间的公司或企业的融资条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吸收更多的居民或机构存款,争取到更多的品质优良的贷款,获得较好的经营收入。当然,对于区域的公司来讲,获取可靠的贷款对于其发展也尤其重要,只有可靠的资金支持,区域内的公司或企业才可能很好地拓展业务,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二者实际上是“双赢”的行为。所以,作为一个区域间的金融机构来讲,必须认识到区域内的公司或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立新型的银企互利的观念。

5.发展区域风险投资,开辟多形式风险投资资金的融资途径

区域政府可以倡议和鼓励区域内外的大公司、大企业向区域内的中小型具有成长潜力的高技术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可以采取政府、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及高校等多家用联合组建的方式创立风险投资公司,同时,建立公司法人间的产权交易市场,允许风险投资企业法人间进行产权的买卖和部分产权的交易,可以采取优惠的政策鼓励外国及区域外风险资金的投入,以优化区域内公司的融资条件。

6.提高区域内公司的经济效益,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目前,西部地区的“金融空洞化”从本质上讲是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优秀的大公司、大企业较少,金融企业没有良好投资机会,资金的获利能力差,所以,促使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向东南沿海。这是资金的逐利性的本质所决定的,尽管有的专家或学者提出可能导致一个恶性循环,但从商业银行本身无可厚非,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提高区域内公司或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然是唯一的举措。所以,任一区域内的公司或企业,只有加强管理、重视市场开发,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挖掘内部潜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其产品的竞争力,加强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才能以高的回报率或良好的信用度博得金融机构的关注,从而改善其融资条件。

4.孩子语言发展的条件 篇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形式,是人类相互交往的工具,也是人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思维的一种工具,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掌握并运用语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语言的发育不仅需要一个相当复杂及漫长的过程,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语言的发音首先要有正常的发音器官,这包括喉、声带、咽、舌、唇、齿、腭等结构。要求这些结构完整,具有正常的功能,否则会出现口吃、口齿不清等语言障碍。例如,唇腭裂的儿童就会无法正常发音。其次要有正常的听觉的保证。言语的发育依赖于听力,如果听力出现障碍,就会失去听别人说话的能力,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就无从学习说话,也就成了聋哑人。听力在言语活动中还起着监督的作用,它能协调舌和咽腔活动的相互联系,从而保障说话的流畅性和发音的准确性。如果听觉减弱的话,就不能够听清正确的发音,也就不能区分错误的发音,会出现言语的不清晰,因此,儿童要学会准确发音,一定要有良好的听力。此外,还要有一个健全的大脑。大脑是语言活动的中枢所在,人的语言经过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感知后输入中枢,经中枢分析处理后,再经神经传出支配外周发音器官进行言语的`口头表达。如果大脑受到损伤,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言语障碍。尤其是大脑左半球的损伤,在成人就会出现失语症。发音器官、听觉、大脑这三个环节是保证语言发育的先决条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语言或言语的障碍。

5.中式餐饮发展壮大必备条件 篇五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快餐企业也在不断地前进变化,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所以,中式快餐为了寻求自己的立足,就必须要不断地对自己的经营模式进行调整。

中式快餐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要做到以自身实际出发,与市场相结合。这里主要从一下五个方面分析:

第一、必须要具有自己完整的经营体系和制度。在餐饮历史、门面选址、经营战略、市场营销、特许经营、供应商管理、企业文化、员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有完整、成熟的体制。

第二、必须要有自己打得出去的品牌和广告。纵看其他经营成功的餐饮企业,除了有自己的品牌之外,还要有自己的广告,广告所体现的,就是企业品牌给人们的印象。

第三、要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去不同的餐馆,所体现的文化氛围是不一样的。作为中式快餐,就必须要做到有自己中国的文化特色,并且要有自己的文化定位。

第四、要具有巧妙的促销秘诀。餐饮连锁企业要寻求发展,就必须要

有一定的促销活动存在,这也是为企业做广告,名气打响了,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也能够得到更多的销售业绩。

第五、企业要发展,必须要注重细节。除了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意外,还必须要注重细节上的服务,比如说在进货、制作、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严格的质量标准。中式快餐要寻求发展,除了要严格要求自己之外,还要注重自身文化建设,如此才能全面发展。背篓人家湘菜乡土菜加盟市场前景介绍:

湘西以山著称,森林覆盖率高达66%以上,到处山湾连着山坳,交道不便,封闭的地理特征,使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符合当地人的美食佳肴和饮食文化,一处山湾就有一道美食、一道山坳就有一种美味。几万平方米的土地就有数不尽的美食佳肴,且都是纯天然的食品。近年来,有许多人试图把这些符合大众口味、健康环保的美食进行梳理,开创一家最有湘西特色、尽显民族风情的餐饮店。

2007年,一位来自湘西大山深处的农家子弟张松,注册“背篓人家”餐饮,着重挖掘湘西传统饮食、弘扬湘西文化。这位叫张松的农家子弟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历经,9次创业9次惨败,打工8年只存下1600元钱。尽管在打工和创业中饱尝人间辛酸,但他牢记家庭职责,关爱亲人,最后返乡立足本地,靠1600元打拼终于走出创业困

途,开创了亲亲大自然真花真草有限公司、新民生态养殖公司和背篓人家连锁餐饮有限公司,成为闻名全国的“平民创业英雄”,受到全国近两千家媒体追踪报道。

张松与他的创业伙伴一起把背篓人家打造成“湘西文化的窗口,民族餐饮的名片”,从店面装修、员工培训、原料配送、选址定点都有一套完整方案,背篓人家连锁餐饮就是以神秘的湘西为背景,崇尚绿色、环保、健康和乡土风味,很符合现在人的饮食理念,背篓人家连锁餐饮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满足人们的饮食新变化、满足人们的复杂多变的菜品满足人们的需求。背篓人家店面简约但不简单,采撷于湘西大山深处的原料和建在大山深处的养殖场勾起人们无限的向往,他们还组织专门的新菜研发队伍,力争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饮食习惯,他们关注快乐、关注健康、关注下一代的成长。

湘西是一片热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海内外旅客对湘西的特色餐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湘西特色的餐饮赞不绝口。在全国不少地方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生意都不错。但由于这些餐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湘西餐厅(只是打着湘西的旗号),没有经历从小到大的湘西文化熏陶,很难将湘西的千年习俗与风情,湘西饮食与文化演绎好,而即使真正的湘西人,也由于文化、经历、灵气的缺陷,很难将湘西演绎,更多的湘西餐厅都缺少一个完整完善的体系,不能较好地展示湘西的特色餐饮。湘西大山农村青年张松正是看到了这些,才立志将

湘西“乡土菜、乡土口味”和湘西文化融合到背篓人家,立志将背篓人家打造成“少数民族餐饮第一品牌”和“湘西文化的窗口”。背篓人家勾勒的不仅是丰盛的特色餐饮,还有浓浓的湘西文化情结。

6.区域发展条件 篇六

区域发展与区域文化研究--以闽文化为例

任何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其基础是区域文化的力量.本文以闽文化为例,对区域发展与区域文化问题作了深入研究.

作 者:苏文菁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年,卷(期):”“(2)分类号:G03关键词:区域发展 区域文化 闽文化

7.区域发展条件 篇七

关键词:烟幕干扰,图像增强,小波分析,分形特征向量,目标区域分割

当目标被烟幕干扰时,目标的红外辐射会由于烟幕的干扰而衰减,从而使红外成像探测设备无法判断目标所在的区域,即便目标被烟幕干扰后的透过率在可识别的阈值范围内,由于捕捉到的图像中烟幕的红外辐射大于或与目标的红外辐射接近,仅仅依靠热像图进行简单的阈值判别也很难将目标区域从复杂的烟幕背景中区分出来.通过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后综合提取图像的分形特征向量和局部区域熵的特征值来判断目标所在区域并通过最佳熵阈值将目标区域分割出来.这样既克服了分形模型在单一尺度下,区域特征不确定性明显和随机性与稳定性差的局限性,又实现了在可识别阈值范围内对烟幕干扰下的目标区域的有效提取.

1 图像预处理及小波多分辨率变换

由于烟幕的干扰效应使目标图像的照度减弱、被观察到的物体表观的信噪比减小,而且还会造成目标图像照度的不均匀变化,从而使系统的跟踪误差信号发生改变,使系统的探测识别能力减弱.所以,对烟幕干扰下的目标进行识别首先要判断视频流图像中,每一帧图像烟幕透过率是否在可探测识别的阈值范围之内.对于烟幕干扰下透过率大于15%的图像,就要经过图像增强等预处理后,采用小波、分形和区域熵的理论对图像进行联合特征向量的提取估算,进而确定最佳熵阈值,对图像进行目标区域的提取.对烟幕干扰条件下目标区域提取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1.1 烟幕干扰条件下图像的增强处理

为了避免红外成像设备得到的图像由于数据的剧烈变化导致局部灰度相当集中,并突出烟幕遮蔽条件下目标与背景的分辨率,需要对图像进行增强等预处理.主要采用图像空域内的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如图2所示)和频域内的同态滤波(近高斯型高通滤波器和同态滤波器滤波示意图如图3所示)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增强处理[1].图像增强处理前后的效果对比如图4所示.

1.2 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的图像特征提取

对于复杂形态烟幕的分析,需要应用小波多分辨分析,通过从大到小不同尺度的变换,在越来越小的尺度上观察到越来越丰富的细节.在多尺度情况下,烟幕的分形参数在一定尺度范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人造目标的分形参数随尺度的不同会有显著变化,为突出烟幕和人造目标的分形特征随尺度变化的差异,采用多分辨空间下的特征参量可将烟幕区域与人造物的目标区域区分开来[2].

小波变换能够实现图像的多尺度分解,使得图像的任意细节都能够被观察到.设图像f(x,y)∈L2(R2)在分辨力2j下的近似等于在空间Vj的正交投影,可以表示为

式中,Ljf表示在分辨力2j上的低频逼近图像;H1jf、H2jf、H3jf分别表示以分辨力2j观察时,图像在不同频段的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对角方向的小波系数图像,它们分别表达了3个尺度下图像的高频信息.

红外图像的纹理区域含丰富的高频成分;平滑区的低频成分多.而红外目标通常表现为平滑图像,能量集中在低频区域,而烟幕区域则表现为不同的纹理图像,含有比较多的高频成分.所以采用小波多分辨变换后的低频近似图像的分维作为分形特征,采用高频分量作为图像区域特征参数实现辅助判断与决策,这样即减少了计算量,又可以抑制图像中的高频噪声对分维估算的影响.对红外烟幕干扰下的图像进行单层二维小波多尺度分解并对结果作对比度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后的图像及直方图如图5和图6所示.

从图5、图6的分解结果看到小波分解的低频逼近图像保留了原始图像的平滑特征,并且消除了高频噪声的影响;而高频图像则使图像的细节特征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为目标区域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2 联合特征向量的提取

经过单层小波二维多分辨率变换后,下面将结合图像低频逼近图像和有明显特征的细节图像,应用分形布朗随机场的理论,提取烟幕干扰下图像的分形维数、分形拟合误差和局部区域熵等联合特征向量,以此来确定烟幕干扰下的目标区域.

2.1 分形特征向量的提取

设一幅M×N的图像,其中M=2m,N=2n,对其进行一次单层小波分解,得到一幅低频近似图像Lf,此时图像大小为2m-1×2n-1,令M1=2m-1,N1=2n-1,并设图像灰度值为f(x,y),则由式(2)可得出[3]

undefined

令:△Ir=|f(x2,y2)-f(x1,y1)| (3)

undefined

则有:E(△fr)=K·rH (5)

等式两边取对数

lg[E(△fr)]=H×lg(r)+c (6)

其中c为常数,则

式中,r为以区域像素坐标值大小为半径的球形结构元素对图像进行膨胀处理后的像素点与区域中所有像素点对之间的距离而构成的矩阵.

这样,对每一个像素点对的距离r,便得到一对数据(lg[E(△fr)],lg(r)).再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所有距离对应的数据进行拟合,就得到该图像对应的H,由Ds=3-H得到该图像的分形维数.同时也可求得相应的分形拟合误差,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分形拟合误差反映了分形模型对于灰度图像的适应程度.红外烟幕作为一种类自然物在一定的尺度范围内符合分形布朗模型,因此会获得较小的分形拟合误差.而人造物目标不具有自相似性,不适用分形模型来模拟.因而,在含有目标的灰度图像区域会得出较高的拟合误差.

2.2 区域熵的提取及最佳熵阈值分割提取

为了减少搜索目标所带来的计算量,并适于并行处理,将图像经一次小波变换后的低频图像划分为大小超过烟幕形态基元的互不重叠的区块,对其进行局部区域熵的计算,从而根据区域熵的不同来准确划分图像区域,并结合获得的分形维数和分形拟合误差,来综合提取目标所在区域.图像中区域熵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f(x,y)为图像中点(x,y)处的灰度,对于一幅图像中大小为M×N的区域图像,由泰勒展开舍去高次项得到近似计算公式有

undefined

其中,Hf就是局部区域M×N的熵.对于含有目标的烟幕干扰图像,灰度起伏较大,其熵值较小,最小熵值对应的位置就是可能存在目标的位置.

提取出红外图像的目标特征区域后,采用最佳熵自动阈值法来确定分割门限,从而将目标区域准确地分割出来,其具体算法为[4]:

(1) 目标特征区域提取后的图像的灰度范围为[0,L-1],L为图像的比特数.假设一阈值t将图像划分为目标W与烟幕背景B两类,[0,t]的分布和[t+1,L-1]的分布分别为:B:undefined;W:undefined.其中,undefined为灰度级i的出现概率.

(2) 令undefined

每个分布对应的熵分别为

undefined

(3) 图像的熵H(t)为HB(t)与HW(t)之和,即

undefined

当熵H(t)取最大值时的t将是烟幕背景与目标最佳的分割门限[5].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根据以上理论,运用VC++和MATLAB进行了程序实现,并对在可识别阈值范围内的一帧图像进行了处理,实验过程及结果如下:

(1) 结合小波多分辨率变换后的高频细节特征,对低频逼近图像中大于烟幕干扰基元的区块进行选取,并对区块进行区域熵的计算,选取结果如图7所示;区块中区域熵值的变化曲线如图8所示.

(2) 结合熵变化曲线结果,对熵值较小的4个区域按照其所对应的列坐标进行选取(如图7所示),并利用联合特征向量提取的方法计算分形维数、分形拟合误差和局部区域熵.4个区域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3) 从表1可看出,区域2的分形维数最小;分形拟合误差最大;区域熵均值最小.因此,区域2具有明显的目标区域特征,对其运用最佳熵阈值法,便可将目标区域提取并分割出来,区域分割结果如图9.

4 结 论

提出的基于小波、分形理论及区域熵计算和最佳熵阈值分割的红外烟幕干扰条件下目标区域的提取方法,经实验验证,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并且该方法经适当的调整也可推广到多频谱烟幕干扰条件下图像目标区域的提取中.虽然本文所述方法只是实现了在可识别阈值范围内,对红外烟幕干扰条件下的目标提取,但它确是烟幕干扰条件下目标识别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闫敬文.数字图像处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92-93.

[2]Reed Todd.A Review of Recent Texture Segmentationand Feature Extraction Techniques[J].CVGIP ImageUnderstanding,1993,57(3):359-367.

[3]田杰,陈杰,张宇河.基于小波变换及分形特征的目标检测与识别[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23(1):96.

[4]朱忠博.目标图像自适应分割算法及其实时实现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8.区域发展条件 篇八

关键词:雾霾;区域联防;污染物排放

引言

2012年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联合法务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曾经指出在全球10个最严重的大气污染的城市中竟有高达7个是中国的城市。同时,该报告也指出中国城市规模排名前500的城市中,能够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空气质量的城市少于5个。2014年,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平均雾霾日数又创新高,尤其是区域雾霾问题更为严峻。国家发改委曾表示,我国的雾霾天气几乎成为一种常态,华北、华东地区甚至是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数成为历史同期最多。持续的雾霾天气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产物,但这严重威胁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区域空气污染问题的防治成为了我国当前的一大难题。鉴于雾霾天气的特殊性,要想彻底解决雾霾问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区域联防机制。

一、雾霾区域联防概念与内涵

雾霾区域联防主要指的是利用制度设计和组织运行,打破行政区域上的限制,以大气功能为中心,让区域内的省市共同指定和实施空气污染控制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区域内的各省市必须统筹安排,协调统一,相互监督,从而才能实现改善空气质量、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目标。从我国的现实需求来看,大气污染是一个区域性、公共性问题,需要统一的管理,统筹安排。同时这种雾霾区域联防机制也能够产生极大的正外部性,促进区域内外的共同发展。

二、雾霾区域联防联控的主要技术方法

雾霾区域联防的主要步骤为:第一,划定实施联防联控的区域范围;第二,制定区域联合减排方案,包括确定区域雾霾环境问题污染防治技术路线、确定区域总量控制目标、进行区域总量控制目标分配;第三,建立区域雾霾联防联控保障机制,包括成立区域雾霾联防联控协调小组、构建区域雾霾科学中心、健全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与评价体系、实施区域联合监管、完善区域环保投入机制、统一评估考核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等。综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在雾霾区域联防方面通常采用两种机制,一种是根据区域的雾霾污染物特点进行划分,另一种方式则是根据该区域内大气流动特征进行划分。由于区域联防机制涉及省市较多,再加上雾霾防治涉及的污染物主要是PM2.5和PM10,因此在确定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地区和城市,严格控制,满足各个城市空气达标;同时还需要考虑单个省市对于总体区域雾霾防治的贡献率和影响力。

三、雾霾区域联防的可实行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空气污染是基于工业文明发展的,因此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考虑到浙江省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征,在鼓励该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应该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的比例,尤其是限制煤炭、钢铁以及石油化工产业的项目增加,同时还需要对一些不适宜在本地区发展的工业进行转移,例如将一些污染程度较高的企业迁移至高海拔地区,从而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探索使用清洁能源,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另一方面,浙江省还应该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鼓励和支持公共交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指定该区域内机动车污染防治的联控方案。建立该区域内的公共交通发展体系,切实有效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比例。除此之外,浙江省还应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引进较为先进的清洁工艺,提高企业污染物的过滤和清洁率。科学实验证明,高效的清洁技术可以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重点污染物排放控制

雾霾的防治和其他空气污染治理方式的道理是相同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从源頭上限制。雾霾区域联防首先需要了解浙江省的雾霾类型和污染程度,然后制定统一的雾霾监测指南,建立统一的雾霾检测标准和治理方法,综合多方面监测污染物的排放。根据国内外雾霾治理经验,在该区域内,我们可以建立核心检测区,建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点,建立整体范围内的监测网络。为了整体方案的有效实施,在方案设定过程中必须明确规定污染物类型、排放量以及其他相关指标。该监测点有权定期对于各个城市的雾霾污染程度、雾霾治理进度和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改进雾霾联防方案。

3、能力建设

雾霾区域联防治理无疑是对于政府执政能力和协调管理能能力的一种考验,因此浙江省各级政府应该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其中,财政部门需要为雾霾治理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宣传部门也应该及时地针对雾霾治理的进度和一些常识进行宣传,环保部门也应该及时履行自身职责,切实有效监督各个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状况。政府除了发挥自身行政职能以往,还可以通过组织一系列公共活动,对雾霾治理进行辅助。例如可以在杭州、金华等城市开展城市协调开展“自行车与我”活动,借助这种主题活动可以扩大群众的环保知识面,积极倡导民众在生活中使用低耗能工具,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然后在活动开展之后,并对各个参与城市的自行车使用数量进行统计对比,从而激发各级政府的雾霾治理热情,提高公民的环保素质。

参考文献

[1]任保平,宋文月.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与治理的经济机制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2]常纪文.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应实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J].环境保护,2014.

[3]郭隆.解决区域大气污染亟需联防联控[J].北京观察, 2013(08)

[4]冯百侠,王倩楠,陈金.发达国家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成功模式与启发 [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5]吴叶.区域雾霾联防与治理的机制创新——以金华地区为例[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3)

9.农村区域发展情况调研 篇九

中国人以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豪气,作别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不过这或许只是一场马拉松漫长耐力跑的前奏。在一切看似繁荣与大发展的背面,往往暗角潜在,威胁丛生。我们眼前有太多矛盾的现实与梦想交错,速度与优质冲突。我们的确攒足了劲要跑,却发现必须在新的起跑前寻找可靠地坐标。

城市生活充满抽象派画家的写意,还有举世瞩目的世博都在宣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但中国农村的生存状态的改观更为迫切。并非城市里的霓虹才是发展本身的表征。诸如本次五月的上海世博,无疑又将中国光鲜的名片递给了世界。中国馆的大气恢弘,大红抢眼。而在中国最广大的农村地区,劳动人民虽名义上共享了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果实,但事实上是微乎其微的。

为此,特走访调查了本乡镇农村的发展生存状态,感受那些普通人的命运和呼吸。迎着两会的大潮,探寻乡村的城镇化实验与改革成果及问题剖析,以资乡情。

(一)土地问题

众所周知,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也是农村发展最直接影响最深远的生产资料。然而,近年来农村土地流失,滥用,荒废,污染,破坏情况让人堪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人口流动,农村人口疯狂流向城市,支援了城市的光速发展,新生劳动力的缺位让农村土地闲置,荒废严重。同样,为求得利益最大化的中小乡镇企业由于自身道德责任感模糊,加之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产业盲目扶持,贪污腐败等的滋养,滥用耕地,造成土地滥用而带来的污染与生态脆弱;农村土地也由于小城镇的未加规划的圈地建城,大兴土木而变得更为稀少。原本生机勃勃的土地变成了抑或黑心业主的摇钱树,地方政府邀功请赏,宣扬政绩的筹码,农民工望而却步的躲避,国家发展的软肋,唯有老家门前无缘的老者坚守的沧桑。

中国农村的土地发展模式怎么了?

邓小平当年家庭联产责任承包或许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走到了尽头。中国农村蕴藏在良田里的伟大力量应借一场东风,彻底爆发,以满足工业化,新生活的全新诉求。工业早已实现了规模化,市场化,国际化,然而农业的发展却跟不上节奏。似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农村,还停留在家庭式的作坊生产里自我沉溺。滞后,甚至严重滞后。这种滞后的土地分配方式,已让农村发展的翅膀架空。早已告别了封建时代的自产自销,自给自足,难道我们的农业,我们的土地还要这样原地踏步,等待另一场他救?

土地问题,根本的是分配体系的问题,自然,从而也引申出一系列社会制度问题,综合统筹问题。每个时期,我们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总在三农问题停留许久,却始终绕不开一些瓶颈问题的缠绕。不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模式,而仅从变动修补层面去痛极求医,效果是及其不明朗的。甚至会遗留诸多新的问题,威胁整个中国的统治。我们丝毫不否认在综合化发展的今天需要有的领域做出牺牲求得高端高速领域的腾飞。但这样的领域不该是农业,委屈求全的不该是土地.或许乐观的一派会以政府的惠农扶农政策去解释这个日渐强大的国家从未忘记衣食父母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的农民。但据了解,国家的系列新惠农政策缺乏执行力,很多都竹篮打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农业发展,农村和谐有预期中的那样有裨益。例如本国家鼓励的保险走进农家,便引起农村的一些骚动。我所在的乡镇便是例证。因今夏暴雨突袭,农作物收成受影响。而据说国家提倡的作物保险可能由于缺乏客观系统的调研分析,损失亦惨重。国家埕头的保险事件,无疑给知识不达标的农民有些怨气。再比如前些年间的退耕还林也同样收效不如预料。由于种树占据了原本就少得可耕地,农民手中的土地更少了。当然如果这样一种交换做到了公平,或者是收益值等同,那么

从经济学的,投资的角度上都是成立的。然而,由于补贴的金额发放方式粗放,树种管理不善,宣传不到位等一系列因素,树种的成活率不高。无疑,这又造成了新的闲置与浪费。

为此,我们希望探寻的是农村土地使用的新模式。一种真正让农民受惠,国家安定,社会接受的方式。

(二)。留守儿童(老人)问题

前面提及的新生劳动力缺位问题,带来的不仅是土地的荒废,还有农民的下一代的问题。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问题。没有人可以否认留守儿童问题将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棘手的不和谐因子。

首先,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又是城乡分享社会建设成果的不对等的一个例证。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停留在城市中。乡村中的教育投资甚少。而我们有一个假设,农民工举家外出,可是我们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有给他们同等的对待吗?城市的教育对于外来的尤其农民工的子女的教育门槛都是极高的。以农民工的薪资水平,根本就是无法承受的。自然,这一点,我们的教育部门及城市的过滤体系再一次用经济的手段过滤了我们的学生群体,保证了城市生源的纯洁。

并不是农村的小孩天资愚钝,只是的确我们没有城市小孩的该有的一切待遇。他们也有大大的梦想,他们也渴望宽敞明亮,他们也是祖国明日的朝阳。事实上,近年来,政府也在适当将教育基金向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教育倾斜,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真正的改观并不只是教学楼的修葺,单纯的两免一补。教师队伍的引进留住,教育文化的培养完善,新型运作模式的积极探索都是该补得功课。

教育也并非停留在学校教育的一方。家庭的力量更是启蒙性的,基础性的。留守儿童的家庭,大抵是祖母等的隔代培养。那样的一代人,无法对当代的孩子进行沟通。父母的远离,事实证明加剧了农村儿童犯罪率,早熟年龄,还有一系列的情感闭塞,沟通障碍等。留守的后果,及其明显的显现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若干年之后,中国的一切发展想必都要受此诟病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无疑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中国三十多年来人口大迁移的弊端。而今,当中国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情感,道德,伦理问题的解决便变得极为迫切。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教育在于从小抓起,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经验。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老龄人口滞留问题。它与留守儿童一起组成了我们目前大多数的乡村的常住人口。其需要关注程度也是日益显现。

(三)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计划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败下阵来,市场经济的黄金时代便悄然来临。但从很大程度上讲,中国经济格局,布局依然存在严重问题的。比如,在空间上,明显的存在经济发达区与及其欠发达地区的明显分界。在结构上也有国重民轻的态势,并且依然国有大型企业是国家的缴税大户,经济支柱。纵观国际发达国家的经济运作方式,民营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命脉。但中国经济还明显存在恋母情节,对于国营企业有太多庇护,而相反对于中小乡镇企业则多方刁难。具体体现在信贷支持力度,注册条件,政策扶持,创办咨询等的与大型国家控股企业的明显的差别待遇。在这样的夹缝中求生存的中小乡镇企业,运作的确是很艰难。

而众所周知,带动农村经济实质取得大发展的还是乡镇企业。而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会使命是争创国际名牌,引领民族企业进军国际知名,争当行业规则制定者。而中小企业则是更多的立足小城镇,真正意义上提高农民,小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购买能力。真正实现为民谋福。两种企业类型只是分工不同,国家政府政策是不该向某一方过于偏袒。目前的农村乡镇经济,已然步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何去何从,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1,创办难,发展艰。正如前面所言,因国家政策原因,农村市场规模狭小原因,农民购买能力低,内需不足等,乡镇经济疲软。中小企业面对这样的窘境,步履维艰。特别是08年经济危机更是雪上加霜。由于中小企业力量狭小,无行业里话语权,因此总是集中所有资源进行市场细分的营销模式,这在经济稳定的时代无可厚非,在一旦遭遇大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大触底,则便显出自救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只得黯然离开。因此,既然一些固定的非人力可控的因素我们无法预测和规避,至少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注册,行业选择的指导和规划。真正解决小人物孤立无援的状态。大体上讲,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活力的衡量标准不该只是大型企业的纳税额,也该有小型企业在拉动经济和解决民生的刻度。2,创新难,留人艰。事实上,当今的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中,最重要的便是人力资

源以及由于人才而带来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而人才是创新的前提和条件。中小乡镇企业则没有这样的凝聚力去网罗人才,从而改变运作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除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营造用人育人留人的有效机制外,政府的政策也该鼓励具有高生产能力的劳动者向乡镇企业中转移。加强双方的对接,打破信息不对称衍生的各种资源浪费。3,内部管理不善。因所有者大多为当地稍富但并不一定思维先进,经济头脑出众的人,由此带来管理模式的落后,比如管理明显呈现家族式,裙带式,经验胜于科学决策,暴君式领导方式等等。因而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良好有序发展,以及向纵深方向的挺进。管理问题成了他们发展的又一亟待解决的瓶颈。

4,固步自封,盲目自大。因不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盲目自大,因自我感觉良好

而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做企业需要的是走出去然后引进来,并不是一味自我膨胀可以做大做强。

5,政策不扶持,或是扶持力度不够。

以上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特此提出,以资警示。农村经济的发展立足农业,发展相关带动的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人为本,切实抓发展,促和谐。

(四)农村医疗教育卫生。近年来,农村医疗教育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关注下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成就,但看到希望和明天的同时,各反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和深思。几年来,广大农民在国家惠农政策相继入了医疗保险,随着乡镇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农民看病难,用药贵等问题得到相应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医疗已然存在若干问题。

由于农民自身知识认知的限制,治病吃药一事也成为了许多医疗卫生投机者谋取昧心钱的机遇。农村医疗明显存在不成体系,管理混乱,乱收费,高费用,较低治愈率,三流医护人员的滥用,医疗信息不透明,医者与患者关系逆反……农村医疗问题,不是国家给予农民一定的保险优惠,政策文件生硬下达就是表示关注,真正值得整顿的不是政策本身,而是政策执行方面。基层干部,医疗管理机构应加强监督指导,切实落实国家医疗政策。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相关决议都将问题本身挖掘得极好。只是实质上抓落实才是硬道理。在城市良好医疗次序的经验借鉴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农村医疗的改善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10.中国文化产生与发展的 自然条件 篇十

一、文化与自然条件的概念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冯天瑜等学者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简言之,是人类各方面各种各样的生活总括汇合。

自然条件则一般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河流、动植物、矿产资源,一个国家所处的自然条件,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以下,我仅谈一下中国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自然条件的几个主要方面。

二、自然条件

1、地形

中华大地处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点鲜明。亚洲是以帕米尔高原为中轴,向四方延伸出许多著名的大山脉,将东亚、南亚,西亚分开,而中亚也以帕米尔为限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其东部即我国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区。这就构成中华大地第一个地理特点,是四周都有天然限隔,内部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其西北为帕米尔高原,山路崎岖,虽有一线可通,汉代已形成丝绸之路,然而这巨大而高寒干旱之区,在整个古代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西北地理极限。西南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成为中国与南亚诸国的天然分界,而横断山脉江河阻隔及热带丛林瘴疠之区,越往古代越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交往的障碍。北方地势起伏不大,为广漠无垠的草原与沙漠,然而中国古代的民族历史舞台,常以萨彦岭、贝加尔湖、外兴安岭一线为限,此线以北各族人民虽与此线以南人民族类相近,终因极北严寒苔原、人烟稀疏,很少与中原人直接往来。东面自黑龙江东部沿海直到东南沿海,有2万多公里的海岸。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海拔500米以下的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2%,而3000米以上的却占25.9%。全球超过8000米的12座山峰,我国即有7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落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得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斜的大陆东南侧延伸于海下。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阶梯。

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的地形阶梯,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在4000——5000米,许多山峰超过7000米。在高原的东侧是举世闻名的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带,高原内部的巨大山脉间地势宽缓,湖盆星布,长江、黄河等亚洲大河都发源于此。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牛山、雪峰山一线为第二阶梯,其内部地形相当复杂、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和阿拉善高原、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都在这一区域,其中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5米。再往东就是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海拔低于200米的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数百米的红层丘陵盆地都在这一区域,在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如此落差显著的三大阶梯,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亚欧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泱泱大国,独特的地形特点决定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中国东边面临大海,是古人难以逾越的太平洋,而并非地中海、波斯湾那样的内海;其陆地外缘,不禁有西北横亘的漫漫戈壁沙漠,还有西南耸立的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边陲的横断山脉。大海、沙漠、高山四面围护,使中国大陆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封闭隔绝的地理格局,成就了中国文化的独立发生,并使中国文化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少受异质文化冲击,从而保持了一以贯之的完整系统。

2、气候

按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气温带进行分类,人类可以粗略区别为寒带民族、温带民族和热带民族。由于温带气候适中,提供了较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温带-暖温带成为文明的发祥地和繁盛之区。黑格尔说:“历史的真在舞台所以便是温带”。而中国正处于北半球的温带-暖温带,地理环境提供了“自然之富,物产之丰”,这显然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滋生发达的一个先决条件。中国大部属温带,亚热带区域也不少,最南部伸入热带,最北部伸入亚寒带。大体言之,台南、琼西及滇南河谷一线以南为热带,此线以北至秦岭、淮河及白龙江一线为温润多雨的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以东以南,即辽东、河套、陇西一线以南为暖温带;秦长城以北以西为中温带;黑龙江大兴安岭北端为寒温带。以雨量而言,东部低阶梯湿润多雨,东部为第二阶梯,除云贵高原外,一般为干旱气候;尤其西北内陆,距海数千里之遥,加上山岭阻隔,东方从太平洋,南方自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夏季风鞭长莫及,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从世界范围看,大沙漠集中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上,中国这一纬度因受海洋季风影响成为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地区,而沙漠却分布在中纬度的西北内陆地区。至于青藏高原,则以高寒为特点,自成气候大区。

地质学家们推测,冰川期晚期时亚洲内陆来的大风把细腻的黄土吹到中国西北大约1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黄河每年在华北平原淤积的就是这种黄土。幸而这种黄土比较肥沃,其中所含的矿物质在降水稀少的地区并未流失掉。尽管如此,北方地区仍经常会发生饥馑:作物生长长期太短,降雨太少而且极不稳定。北方农民在用上电泵之前,常常面临旱灾的威胁。在过去的1800年中载于史书的饥荒不下1800起。南方由于降雨较多,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南方的高地中只有15%的土地是宜于栽种的平地。不过南方大部分地区都可种双季稲,这里的人口密度高于北方,生活水平也稍为高一些。

占有完备的气候带提供了农业经济多样发展的地理基础,如秦岭淮河以北成为以小麦、粟米为主要作物的旱地农业区,秦岭淮河以南成为以稻米为主要作物的水田农业区。由于这种南北气温递减,东西雨量递减的气候特点,于是北起黑龙江爱辉,南至云南腾冲一线,把中国划分为东西两大部,东部为农业区,人口集中,地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0%以下,人口却在有数字可统计的近2000年中,一直占绝对大多数,近千年来大约一直保持在90%以上。西部为畜牧区,穿插分布小块河谷与绿洲农业区,地域面积占总面积60%以上,人口通常以稀疏为特点,近千年来大概均在总人口10%以下。中华文化内部的南北之别、东西之异,正是植根于这种与地理环境有密切依存关系的经济生活的土壤之中。特别是由于长期以来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分布在东南农耕区域,造成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土地面积日益不足的矛盾。人们只能在所能得到的十分有限的狭小地块上,早出晚归,精耕细作,对土地实行最经济的利用,藉以维持生存。时日既久,养成了中国人安土重居、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同时,经济上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一方面限制了中国古人的视野,从而影响了对外的扩展与开放;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中华民族对乡土的无限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切情怀,从而产生了蕴藏在中华民族内部的巨大的凝聚力。

3、河 流

按钱穆先生的说法,人类应产生于一种两水相交而又有高山作为天然屏障的三角地带。所以河域基本决定了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河流域。黄河全长2700英里,这片七、八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和冲击平原,在古代曾经是林茂草原、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华夏先民在这里狩猎、放牧,进而发展农耕业,奠定了文明的根基。但中华文化的策源地又决不限于黄河流域,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证明,不仅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乃至辽河流域以及西南崇山峻岭间,也都有长达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样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同埃及文化囿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文化囿于两河流域相异,中华文化滋生地不是依托一个江河流域,而是拥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气候、土壤等地理格局颇相差异的大区段。当黄河流域因战乱频繁、仕女南迁,以及垦伐过度、气候转向干冷等缘故而导致农业自唐以后渐趋衰落之际,长江流域后来居上,以巨大的经济潜力成为粮食、衣被、财赋的主要供应区,发挥了重要的文化补偿作用。尤其是黄河流域靠近游牧区,一旦长城被突破,就可能被游牧人所征服,而这时,“长江天险”便成为农耕人的防卫线,同时,长江比黄河更大,全长3200英里,其流域与降水量均为黄河的两倍,拥有巨大经济潜力的长江流域可以为农耕文明提供退守、复兴的基地。而且中国河域发达,支流也很多,比较大的河流除了黄河、长江以外、还有汉水、淮水、渭水、洛水、泾水、珠江等。这些水域涵盖的区域多大五百多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一经产生便是大面积的大区域的,而且最初是分散的,这十分有利于中国文化上形成大统一,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

三、自然条件的变更

我国的历史时期只有数千年,从有甲骨文记载的商朝算起只有三千多年,但在局部地区,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地形、地貌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甚至出现了“沧海桑田”的巨变。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二、第三阶梯内,比较明显的有:

一、湖泊的发育和消亡。一些著名的湖泊改变了形状和面积,或者完全消失了;一些新的湖泊产生并继续演变。

二、水道和水系的变迁。流经东部平原地区的江河下游一般都发生过变化,其中黄河和海河水系的变迁尤其剧烈,决溢改道及其频繁。

三、海陆变迁。从辽东湾到杭州湾之间不少沿岸地区都是最近二三千年间陆续成陆的,但也有一些陆地重新沦入大海。

四、黄土高原的变迁。水土流失使原来的“塬”日渐缩小,地形破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

五、沙漠的变迁。沙漠面积扩大,吞没了一些绿洲和城市;也有一些沙漠后退了,重新得到开发。

六、温度的变迁。几千年来,我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

七、湿润状况的变迁几千年前的温暖期也是一个气候湿润期,随后气候逐渐变得干燥,到2500年以前气候稍稍湿润,但然后就再次变干。近500年来旱灾多于水灾。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往往产生重大的影响。

总之,中国所处的独特的自然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导论》

钱穆著

商务印书馆

2002年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中国:传统与变迁》 费正清著 张沛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年

《中华文化史》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

04 历 史:

李 海 冬

上一篇:关于美学中悲剧和喜剧的思考下一篇:白杨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