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辨析题

2024-11-05

马克思辨析题(精选8篇)

1.马克思辨析题 篇一

一、辨析题或者简答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这是错误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正确的。

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者是有区别。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唯物主义都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则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指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这一观点不准确。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 的灭亡。.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规律也即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矛盾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矛盾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矛盾分析法。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9.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11.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12.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3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1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15.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符合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正确论断。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 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18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此观点错误。(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20.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此观点错误。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使用价值。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生产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但劳动也不是财富生产的唯一要素。财富是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 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在内的意识形式,包括劳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是文化的来源,劳动也只是文化的来源之一。

21.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此观点正确。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 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才能发生关系,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不把货币投人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剩余价值无法产生;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22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制定的,因而否定了价值规律。此观点错误。垄断价格的制定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垄断价格虽与价值有较大偏离,但从全社会看垄断部门和非垄断部门的市场价格总量是在社会产品的价值总量基础上进行调节的。而且,垄断价格制定仍会受到市场需求、供给和成本三因素的制约。因此,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仍是垄断价格变动的轴心。.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历史进程。

此观点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是伴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减,规范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客观历史进程。早在 150 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科学预见到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的趋势。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不以任何人、任何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只有积极参与,趋利避害,才能求得自身更好的发展。

24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中国可以在一部分地区试验。

此观点错误。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观点上,科学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第二,在对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态度上,民主社会主义既非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因为它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目标;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因为它不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不承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它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殊模式,在我国不能搞这种试验。

25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的发展。

此观点不全面。社会发展主要指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成果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是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过程。促进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但却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和目标。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26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

“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 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

第一,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 , 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27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描述(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二 论述题

1、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并用这一原理阐明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两重属性或两个方面,它们是相互对立的。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承认真理的近似性和承认真理有待于发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又是辩证统一的。首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并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真理的相对性之中有绝对性,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其次,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真理由相对走向绝对的发展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如果割裂它们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

(3)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它并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仍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具有相对性,因此,必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过时’、“无用”论。2.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少于三个)、认识论(不少于一个)、唯物史观(不少于二个)的基本原理阐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少于三个)、认识论(不少于一个)、唯物史观(不少于二个)的基本原理阐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观的哲学基础。

A.辩论法:(1)发展是指事物运动的过程---本质新陈代谢(完善市场体制,实现现代化)(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求看到矛盾,解决矛盾才能发展,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正是针对发展中的矛盾(五个方面的不协调不和谐)

(4)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的转换,十七大提出“两个没有变”(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主要矛盾,但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为本)和协调性、持续性,成为主要矛盾方面(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矛盾主要方面的转换:

a、从强调发展到强调发展的目的性 b、经济发展到全面协调及持续发展(5)事物发展普遍联系性和过程性,要求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及持续发展 B.认识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

(1)针对发展实践中的问题---不和谐,不协调---源泉、动力

(2)执政能力---执政水平--认识再实践中发展创新(如何执政--如何认识发展的问题)

(3)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反过来能动性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的提出,体现了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 C.唯物史观

(1)“发展是第一要义”体现了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以人为本”体现了发展的目的的实质,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3)“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性,体现了人们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实现社会发展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3.试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说明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l)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

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智力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物质文明建设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这时精神文明的作用就日益凸显出来。根据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我们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精神文化素质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联系实际论述)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是否适合生产力。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总是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基本适合——不适合——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体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趋势。

(4)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它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哲学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环节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规律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国的生产力是相对落后的、多层次的,我国的生产关系应当适合生产力的这种状况: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什么是跨国公司?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公司的作用?(联系实际论述)

跨国公司是现代企业发展到国际化生产的产物,是在两个或更多国家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由母公司进行有效控制和统筹决策,从事跨越国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已成为参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极为重要的经济实体,对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有力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有力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重组。

第三、有力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促进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第四、有力推动了科技研发应用,促进现代生产力的发展。

第五、有力推动了贸易规则的健全和完善,促进国际贸易健康有序进行。当然,跨国公司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给世界经济发展也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1、某些不正当竞争造成世界贸易摩擦不断。

2、影响了一些国家经济的自主发展。

3、跨国公司向所在国家转嫁经济危机。

4、全球化过程中也造成国家间贫富差距扩大。

5、是转移生态环境污染。

(联系实际论述)

6.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及其内容。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第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加快了信息传达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第二,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 场经济过渡,这样就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内容:生产的全球化:第一,国际分工使各国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地球仿佛是一个大工厂;第二,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第三,金融全球化:表现为,首先,国际债卷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第四,企业经营的全球化:这个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加深,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7.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意义。

1、答:(1)资本循环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为了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单个产业资本,必须按其再生产过程所要求的一定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在时间上相继转化。

这一理论除开它的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循环也是适用的。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根据再生产要求分为三个部分,也必须使三部分资金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和在时间上相继转化,即做到人、财、物合理配置和产、供、销三者互相连接,保持平衡,才能使资金循环连续不断。这也是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只有自觉认识和利用这一规律,才能加速资金运动,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经营。

(2)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分析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以及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因为加快资本周转,一方面可以节省投入的资本数量,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换句话说,可以更少的资本投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除开资本主义形式,资本周转的上述原理,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来说,是完全适用的,因为它反映的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原理。资金周转速度是影响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省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8.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以及对策。

(l)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从而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壁垒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 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联系实际论述)9.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们,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9.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联系实际论述)

(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盲目蛮干。

(4)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反对墨守成规。

10以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为指导,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联系实际论述)

(1)人中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续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2)我国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惩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3)必须采取适当措施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一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对人口生产实行调节和控制,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二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倡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11.中国在国内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在国际上提出了建设和谐 世界的主张。

请分析:(1)中国提出这些主张的哲学依据;(2)从这一依据出发,在解决矛盾(不和谐)问题的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是什么(联系实际论述)(1)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特别是关于矛盾同一性的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事物的稳定、和谐状态。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总之,矛盾同一性所要求的统一体的稳定状态,是事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促进事物发展,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中,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2)强调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就不是强调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这一解决矛盾的方法,而是强调用缓和矛盾、化解矛盾甚至搁置矛盾的方法解决问题,努力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求同存异,兼顾各方利益,以达到互利共赢。

12.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1)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目前我国城乡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2)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便收入差距拉大。(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让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实行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征收累进的收入所得税等措施,避免出现两极分化。(联系实际论述)

三、辨析题(先判断命题正误,然后说明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必然性是有原因的、偶然性是没有原因的。

3、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

四、简答题(请写出答案要点。每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2、简述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五、论述题(13分)

从哲学的角度论述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及其现实意义。

六、材料题(12分)

下列是一组关于实践方面的材料: 材料1:

“正如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最容易在动荡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挥出来,所以同样隐藏在自然中的事情,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荡下,才会暴露出来。” ——引自培根:《新工具》

“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来证实组合的结果。” ——引自狄德罗:《对自然的解释》 材料2: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

(主体和客体、主观的和客观的)“交错点=人和人类历史的实践”。——引自《列宁全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引自《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1)材料1在实践观问题上的合理性和局限性。(6分)(2)谈谈对材料2中实践观的理解。(6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C

2、D

3、C

4、B

5、B

6、B

7、D

8、A

9、A

10、A

11、B

12、B

13、C

14、A

15、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D

2、AC

3、ABC

4、ABCD

5、CD

三、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判断:命题正确。(2分)说明理由: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1分)

(2)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是感性的形式还是理性的形式都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即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所以,人的意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一命题是正确的。(2分)

2、判断:命题错误。(2分)说明理由:

(1)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1分)

(2)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和根本原因,因此,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与前途。(1分)

(3)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原因,因此,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所以,该命题是片面的。(1分)

3、判断:命题错误。(2分)说明理由: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分)

(2)真理具有客观性。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1分)(3)“大多数人承认的一定是真理”这一命题属于主观真理论,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所以,该命题是错误的。(1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答案要点: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分)

(2)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1分)

(3)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1分)

(4)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1分)

2、答案要点:

(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2分)

(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的统一,否定就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1分)

(3)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变革与现实的关系。(2分)

3、答案要点: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1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分)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合时,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合时,起阻碍作用。(2分)

五、论述题(13分)

(1)我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从哲学的角度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正确处理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矛盾。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7分)

(2)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之间的差别;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分)

六、材料题(12分)答案要点:

(1)在材料1中,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狄德罗肯定了作为实践形式之一的科学实验对实验对象的能动作用,肯定了自然科学实验在认识自然界中的作用,这是合理的。但是,他们的实践观是片面的,没有对社会实践作出科学的全面的解释和论证,不懂得社会实践的真正本质。(6分)

(2)在材料2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人类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联结主体与客体的纽带、“交错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指出应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6分)

6.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答题思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①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客观的普遍的永恒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本质是创新;②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要求人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③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一方面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进步以人的发展程度为重要标志。④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城乡、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

8.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答题思路:(1_)辩证否定观:①辩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②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

(2_)对待我国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

(3_)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要反对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两种错误倾向。

2.马克思辨析题 篇二

综观历年的高考语文病句辨析试题,其所选的病句错误类型都是十分典型的,虽然命题人通过各种措施增加迷惑性,但总体来说,其“病征”是十分突出的,而且也有一些规律可循。如果抓住这些“病征”顺藤摸瓜,加以甄别,就容易判断出该句是否存在语病,是何种语病。熟记这些“病征”,并对其保持高度警惕,有利于我们快速辨析病句。

1. 句中有“对”“对于”“关于”“自”“在”“由”等介词时,句子容易出现“主语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等语病。

2.句中有关联词(连词)时,句子容易出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语病。

3.句中有“这”“那”“这些”“那些”等指示代词或“他”“她”“他们”“她们”等人称代词时,句子容易出现“指代不明”“语意重复”等语病。

4.句中有长宾语时,句子容易出现“宾语中心语残缺”“句式杂糅”“搭配不当”等语病。

5.句中有“前去”“新生”“保管”“没有”“走”“和”等多义词时,句子容易出现“语意不明”等语病。

6.句中有“使”“让”“令”“把”“被”等词时,句子容易出现“主语残缺”“主客体颠倒”“语序不当”等语病。

7.句中有“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时,句子容易出现“不合逻辑”等语病。

8.句中有并列短语时,句子容易出现“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表意不明”“不合事理”等语病。

9.反问句中有否定词时,句子容易出现“肯否不当”等语病。

10.句中有固定结构时,句子容易出现“结构混乱”等语病。

11.句中有文言词语、书面语时,句子容易出现“语意重复”等语病。

12.句中有“的”字短语时,句子容易出现“语意不明”“搭配不当”“偷换主语”“语序不当”等语病。

13.句中有“是否”“与否”“优劣”“好坏”“高低”“强弱”“成败”之类的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两面性词语时,句子容易出现“前后肯否不一”“前后不对应”“不合逻辑”等语病。

14.句中有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时,句子容易出现“语序不当”等语病。

15.句中有数量短语时,句子容易出现“成分残缺”“降低或减少用倍数”“表意不明”“语意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等语病。

16.句中有多个谓语时,句子容易出现“搭配不当”“偷换主语”等语病。

17.描述性句子容易出现“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语病。

18.句中有“着”“了”“过”等动态助词时,句子容易出现“(时态表述)自相矛盾”等语病。

19.句中有“十分”“很”“过分”“非常”“极”等程度副词时,句子容易出现“语意重复”“语序不当”等语病。

20.句中有“长达……之久”“超过……以上”“对于……上”“以……即可”“借口……为名”“有(包括)……组成”“本着……为原则”“被(受)……所”“原因是……造成(引起、在作怪)”“高达……之巨”“旨在以……为目的”“大多以……为主”“靠的是……取得的”“非……才行”“需要……不可”“从……为出发点”“大约……左右”“是由于……的结果”“……的原因是……的结果”“之所以……的原因”“供……之便”“避免(防止)……不再发生”等句式时,句子存在“句式杂糅”等语病。

准确解答语病辨析题,关键在于熟记常见“病征”,掌握解题技巧:

1. 审读题干要求,看清是要求选择“没有语病的一句”,还是要求选择“有语病的一句”;注意是否有“表意不明”的要求,如果有,则要从“有无歧义“”自相矛盾”等方面思考。

2.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注意重点分析句中的并列短语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恰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解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默读,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

【典型例题解析】

1.(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本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解析】A项,主谓搭配不当,“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启动”不能搭配。C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的主语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D项,句式杂糅,可改为“广西传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形成的其他特点”。

【答案】B

2.(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B.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自去年12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但仍低于相关机构的预测。

C.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D.为进一步保障百姓餐桌安全,国家对施行已超过5年的《食品安全法》作了修订,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从现在起到年底”调至“宣布”的后面。C项,句式杂糅,最后一个分句应改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D项,偷换主语,“因加大了惩处力度而被冠以‘史上最严’的称号”的主语是“《食品安全法》”。

【答案】B

3.(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亚、非、欧三大洲,其形成与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C.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D.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

【解析】A项,“依旧热情不减”前缺少主语,其主语应该是“市民”而非“地坛书市”,需要在“依旧热情不减”前补上主语“市民”。C项,前面是“能激发……”,只有一面,后面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有两面,这是典型的不合逻辑。应把前面改为“能否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D项,“经历”与“幸福”搭配不当,并且应去掉后面的“她”。

【答案】B

4.(2015年天津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解析】A项,“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B项,主宾搭配不当,应把“全民阅读”后的“活动”删掉。C项,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去掉“由于”或“使”。

【答案】D

5.(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效益,恐怕是五年后投资千万元也比不上的。

【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该改为“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以实施”,或者改为“将相关理论在该书的编撰中进行了实施”。B项,结构混乱,句子首先以“他”为主语,说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曾反复阅读茅盾的《子夜》;接下来说“一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有一个“被”字,从语义上看显然说的应该是《子夜》这本书。我们可以把“一直被翻得”改成“一直把这本书翻得”,使主语仍然是承前省略的“他”,或者在“一直被翻得”前加上“这本书”。D项,成分赘余,其中“所投资百万”中的“所”是个多余的成分,应去掉。

【答案】C

【常见题型撷英】

1.(2016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以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B.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D.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2.(2016年全国新课标III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3.(2015年四川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入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4.(2015年山东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

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

5.(2015年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6.(2015年广东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15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7.(2015年安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具有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和系统操控等功能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国内不少装备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解决人力成本上涨的利器。

B.如何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从而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是北京冬奥申委正在关注的问题。

C.要深化对南极地区海冰融化现象在南极上空大气运动过程的认识,就必须扩大科学考察区域,加强科研观测精度,改进实验设计方法。

D.各级各类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技术、业务精湛的教师,以便扎实有效地开展网络教育教学工作。

【新题演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名词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火箭军全体官兵要把握火箭军的职能定位和使命任务,按照核常兼备、全域慑战,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加强中远程精确打击力量建设。

C.中巴经济合作能很好地改善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和巴中经济走廊的建设,推动两国双边贸易额的增长,开启两国合作的新征程。

D.科技企业,尤其是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然而在现行的金融条件下,技术却是一个不好量化、不好抵押的东西。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民日报》推出“创新升级中国制造”专栏,向世界展现中国制造业品牌在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创新,也为制造业做大做强品牌提供借鉴。

B.给学区房降温,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和理念的差距。

C.据介绍,此项改革受益面很广泛,全国240多万家餐饮企业、1400多万从业人员将从中受益,企业将减轻应付“办证”的经济成本和时间。

D.中国南沙群岛永暑礁新建机场已经竣工,中国政府征用民航飞机对该机场进行校验试飞,旨在测试该机场设施是否符合民用航空标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关部门这几年连续出台不少改革举措,特别是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在法律层面保障了教师的利益、权利、责任。

B.用积极心态看待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变化,采取积极行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始终沿着增速合理、结构优化的轨道。

C.无论生活在省内或省外,中原作家都会把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的人民的生活当作创作源泉,从中汲取写作灵感,再现中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D.一些政府部门急功近利,在推动科普创作时只注重成果的短期效果,而忽视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支持。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部分高新科技处于突破的临界点,一旦实现突破进入市场后,就会形成巨大的科技力量,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跨入一个新的科技时代。

B.这本署名为《记住乡愁》的书,是庄乾坤的一本长篇散文集,封面设计精美,画面淡雅宜人。你用不着展卷阅读书里的内容,仅看书名,就能够被它吸引住。

C.昆明动物园的工作人员说,此次引进的鹦鹉都是来自美洲、非洲、澳洲等地的26个名贵外国品种,一共500多只。因为人工饲养,它们特别喜欢与人亲近。

D.集团总校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引领农村学校,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一样优质的教育质量和后勤服务,让这些孩子在教育中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要支持、尊重、保护原创,同时也要尊重投入者在文化创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B.生态教育涵盖各个教育层面,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对象包括决策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普通公民。

C.这样做,既吸收了受众广泛参与报道,使报道实现多维度视角,呈现多样的价值取向,又使报道变得具有说服力、人情味、丰富多彩。

D.“一带一路”旨在推动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因此需要用事实说话,用实际项目、精品案例去说服沿线国家、企业和人民。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本科专业中,仅医学就占据了两名,其中临床医学以23.1%排首位,中医学以18.4%排第六。

B.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再振兴,重点在于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用改革开放的思路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办法,走出一条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的新路。

C.伊朗外长扎里夫16日在维也纳说,国际原子能机构当天将对伊朗履行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情况发布,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将会正式开始执行,国际社会将解除针对伊朗的制裁。

D.这次医疗体制改革是综合改革,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必须增加和优化配置医疗资源,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与会专家认为,建设文化名城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传统意义上文物、遗址等方面的展示与开放,而是整个城市各种文化元素共同作用营造出的文化氛围。

B.对于对手球队的这次堪称教科书般的战术配合,主教练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为队员作了精彩的示范和准确的阐释,大家从中获益匪浅。

C.世界自然基金会提出“地球一小时”活动倡议的目的是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改变二氧化碳排放的态度,以此来表明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D.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认为,女性将是机器人取代趋势中的最大输家,因为她们的岗位主要集中在低增长行业,如销售、管理、餐饮服务。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将加速推进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项权利分置,并将围绕“三权分置”进行一系列制度改革,并出台相关顶层设计方案。

B.全体干部认真贯彻“三严三实”的关键是能否深入学习专题活动,只有把“三严三实”作为行动指南,才能真正地转变思想,从而有效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

C.虽然有些城市已经开启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但是其发展依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跨境电子商务要实现发展,重在打破制度壁垒是关键。

D.中国年反映的尽管是中国人民一直抱有的强烈的大团圆意愿,还有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那种强大的凝聚力。

9.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失孤》无疑是三月最受关注的华语片,但部分观众认为细节的缺乏、情节的破碎,导致了《失孤》在缥缈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B.有人在观看《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而且要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围绕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进行的法律修正,还专门引入了禁止买卖精子、卵子、受精卵和胚胎,禁止以任何形式实施代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中关于是否取消对晚婚晚育夫妻进行奖励的问题受到了普遍关注和欢迎。

C.在高考之前,学生所面对的是个以成绩为单向评价准则的社会,高考之后,就要面对一个多向评价的社会,社会的评价不只是书本的知识,更是人生的学问。

D.在线旅游行业纠纷不断,成为投诉重灾区。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对在线旅游行业的监督体制的缺失,另一方面则是由行业自身的牟利行为、管理不力造成的。

1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机器代人”大举推开,制造业重镇东莞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普通工人的需求减少,对机器人技工的需求则开始旺盛。

B.要达到反腐的最终目标,不仅仅需要知难而上的勇气,还需要不为“杂声”所扰,“力度不减、节奏不变”,以及毫不松懈的持之以恒。

C.所谓的“求职贷”,是培训企业与信贷机构合作,由毕业生以个人的名义,向信贷机构贷款作为“培训费”,毕业生直接打入企业账户。

D.灰熊虽然不缺乏明星,但加索尔和康利都因伤缺阵,而他们即使没有伤病,恐怕也无法和拥有阿尔德里奇和莱昂纳德的马刺抗衡。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某地图大数据显示,2016年春节期间,游客人数最多的景区为浙江省的杭州西湖,309万人次涌进西湖景区。

B.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C.《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D.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13亿吨食物被浪费。食物浪费每年在全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400亿美元左右。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未来的数字货币要在保护隐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之间找到平衡点,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

B.中美母语基础阅读教育之间的差距,曹永军老师认为,并不能怪学生,因为更荒谬的现状是,“不少老师自己都不读书”。

C.语文是综合性最强、关注度最高、影响面最大的学科,一段阅读语料会让考生铭记终生,一个作文题目会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

D.目前“延迟退休方案”仍在制定中,需要综合考虑包括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等多种因素。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作家曹文轩获得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他的获奖充分证明:一个作家只有立足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生活,写出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才能获得世界的认可。

B.对于机器人是否比人类聪明,未来是否可能替代人类,假如机器人产业完全替代人类生产,人还能做些什么等问题,来合肥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的回答是肯定的。

C.把研究方向聚焦在威胁人类生命乃至健康的重大传染病防治上,把目标定位在提高药物的临床疗效上,加上大团队合作,这些为青蒿素的发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D.国家林业局着手编订《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计划在2016年至2050年间,完成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黄淮海、西南、京津冀及东北地区六大储备林建设基地。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是通过包括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等一系列的感知感觉来认识世界的,儿童通过用手,能获取比用脑更多的知识。

B.既然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我们就回到原点,引导学生从养成多用、多查、多亲近辞书做起,未必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可靠性操作。

C.这位高挑的中年妇女,大概被“月亮”搅动了心绪,匆匆走上台来,对琴边老人做了个手势,拿起麦克风,也唱起了《月亮代表我的心》。

D.我已不止一次听探险家们说,野外探险一定要带足够的干粮、干菜和一些便于携带的食品及常用药品,此外,探险队员中还一定要有经验丰富的人。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严禁开展特殊类型招生的高校组织或参与考前辅导、应试培训。

B.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相互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的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中餐之所以在申遗路上屡屡受挫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提交的美食,虽然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口味体验,却很难让人体会到文化上的深意。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关于大气协同治理,2016年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的组织协调下,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召开了两次协作小组会议和一次专题工作会议。

B.上海大学滑稽戏研究专家张祖健认为,20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上海滑稽戏发展经历了两个高峰期,不少滑稽戏的“老套子”和剧目都成为各地剧团模仿的对象。

C.中联重科去年入驻了位于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白俄罗斯工业部长不仅十分赞赏这种国际产能协同的经济模式,而且也非常认可中国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效率。

D.2月下旬,北部战区陆军组织的军事理论培训别开生面:几百名来自战区陆军机关的参谋人员和各级兵种部队的指挥员,齐聚一堂共同学习边海防理论知识。

【常见题型撷英】

1.C【解析】A项,偷换主语,应在“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前加上“把”,或者在“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前加上“我国”。B项,成分残缺,“取消”后面缺少必要的宾语,应在“销售”后面加上“的规定”。D项,一面对两面,应在“雄厚”后面加上“与否”。

2.C【解析】A项,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可删去“随着”,或者删去“使得”。B项,成分赘余,可删去“有一天”或“的时候”。D项,语序不当。可将“开展的”调至“历时三年”的前面,并在“历时三年”后加上“的”。

3.B【解析】A项,“设在……”和“是在……举行的”两个句式杂糅,应删掉“设”,或者删掉“是”和“举行的”。C项,搭配不当,“引导”与“各种顽疾和陋习”不搭配,应删除“和引导”。D项,语序不当,“首次”应放在“四川”后面。

4.B【解析】A项中,一面对两面,“汽车本身的状况”有好有坏,是两面,与“行车安全”这一面不搭配,应将“汽车本身的状况”改为“良好的车况”。C项,成分赘余,应去掉“对”。D项,有歧义,“身患重病”的是“工人”还是“女儿”,表达得不清楚。

5.A【解析】B项,重复赘余,“妇孺”包括妇女和孩童。C项,句式杂糅,“脱不开……”与“为……发声”杂糅,最后一个分句应改为“也照样脱不开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D项,最后一个分句与前面的分句主语不一致,应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前加上“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6.C【解析】A项,不合逻辑或否定不当,应删去“不得”。B项,成分残缺,应在“报告书”后面加上“的现象”。D项,搭配不当,“维护”与“合理要求”不能搭配,应改为“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并满足其合理要求”。

7.D【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上涨”后加上宾语中心词“问题”。B项,语序颠倒,应将“培养这些青少年对滑雪运动的兴趣”和“引导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热爱并且投身于滑雪运动”调换位置。C项,搭配不当,应将“加强”改为“提高”。

【新题演练】

1.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而且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B项,成分残缺,应在“全域慑战”后面加“的战略要求”。C项,搭配不当,“改善”和“建设”不能搭配。

2.D【解析】A项,成分残缺,“展现”后面缺宾语,应在“推进创新”后面加上“方面的成绩”。B项,结构混乱,“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应改为“关键在于教育公平”,或者改为“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C项,搭配不当,“减轻”与“成本和时间”不搭配,应把“减轻”改为“减少”。

3.C【解析】A项,搭配不当,“保障”与“责任”不搭配。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前行”。D项,结构混乱,应把“忽视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支持”改为“忽视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或者改为“需要下大力气攻关的科普创作理论研究难以获得支持”。

4.B【解析】A项,成分残缺或暗换主语,应将“跨入一个新的科技时代”改为“使人类跨入一个新的科技时代”。C项,语序不当,应将“名贵外国品种”改为“外国名贵品种”。D项,搭配不当,“享受”与“教育质量”搭配不当,可将“教育质量”改为“教育资源”。

5.D【解析】A项,用词重复,“必须”就是必要的意思,应删除“必须要”中的“要”。B项,并列不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包含了“职业教育”,“普通公民”不能与“决策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并列。C项,搭配不当,“具有”不能与“丰富多彩”搭配。

6.B【解析】A项,“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杂糅,应改为“根据调查数据”,或者改为“调查数据显示”。C项,成分残缺,“发布”后缺宾语,可加上“报告”之类的词语。D项,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基本医疗”后加上“服务”。

7.D【解析】A项,关联词搭配错误,应将“而是”改为“更是”。B项,语序不当,应将“精彩的示范”和“准确的阐释”调换位置。C项,介词残缺,在“二氧化碳”前加“对”。

8.A【解析】B项,一面对两面,可删去“能否”。C项,句式杂糅,应删去“重在”或“是关键”。D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尽管”改为“不仅”。

9.D【解析】A项,“导致了……”与“……的主要原因”杂糅,可删去“的主要原因”,或者在“导致”前加“是”,并将“导致”后面的“了”去掉。B项,语序不当,应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C项,缺少介词,应在“而且要和”的“和”前面或后面补上“与”。

10.C【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句尾加上“的规定”。B项,不合逻辑,应删除“和欢迎”。D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由”和“造成的”。

11.A【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后加“的定力”。C项,偷换主语,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应为“培训费”。D项,语序不当,应将“即使”移到“他们”前面。

1 2. C【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将“游客人数最多的景区为杭州西湖,309万人次涌进西湖景区”改为“游客人数最多的景区为杭州西湖,达309万人次”。B项,成分残缺,应在“从温饱到环保”后加上“的转变”。D项,“高达”与“左右”矛盾,两者可删去其一。

1 3. C【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遏制”后加“手段”。B项,中途易辙,可在句首加“对于”,或者把“曹永军老师认为”改为“在曹永军老师看来”。D项,句式杂糅,应改为“考虑包括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等在内的多种因素”,或者删去“包括”。

【解析】项,不合逻辑,“回答是肯定的”无法与前文中的第三个问题搭配。C项,语序不当,应将“生命”和“健康”调换位置。D项,搭配不当,应将“基地”和“建设”调换位置。

1 5. C【解析】A项,句式杂糅。“是通过包括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等一系列的感知感觉来认识世界的”应改为“是通过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等一系列的感觉来感知、认识世界的”,或者改为“包括触觉、视觉、嗅觉和听觉等一系列感知感觉”;B项,“养成”后面缺宾语中心词,应在“辞书”后加上“的习惯”。D项,不合逻辑,“干粮、干菜”不能和“食品”并列,可改为“干粮、干菜等便于携带的食品”。

16.A【解析】B项,动宾搭配不当,“拓宽”与“内涵”不搭配。C项,成分残缺,“改善”后面缺宾语中心词,应在“缺乏”后加“的情况”。D项,句式杂糅,应删去“的原因”或“因为”。

3.如何做好成语辨析题 篇三

高考成语命题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考点:

一、望文生义

【例1】(2009年重庆卷第3题A项):他是一个处事谨慎的人,一向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所以很少交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不愿交往过深。

此题考查的是熟语“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运用。该熟语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得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有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地久天长。本句中熟语的误用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

【例2】(2007年山东卷第4题c项):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慷慨解囊”的字面含义是毫不吝啬地掏腰包。但它的隐含意是帮助别人,而该句中的食客是自己消费,所以使用不当。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师出无名、期期艾艾、涣然冰释、闻过则喜、细大不捐、不足为训、文不加点、倚马千言、不刊之论、海外奇谈、空谷足音、具体而微、五风十雨、旧雨重逢、七月流火、六月飞霜、瓜田李下、火中取栗、风声鹤唳、高山仰止、坐地分赃、如沐春风、久假不归、目不窥园、无出其右、可罔可点、差强人意、绿肥红瘦、十室九空、上下其手、万人空巷、洛阳纸贵、梁上君子、路不拾遗、薪尽火传、城下之盟、罪不容诛、别无长物、危言危行、坐而论道、从长计议、石破天惊、尾大不掉、马放南山、不经之谈、求田问舍、登高自卑、不尴不尬、金针度人、罚不当罪、穿云裂石、登堂入室、对簿公堂、枕石漱流等。

二、似是而非

【例3】(2009年山东卷第4题D项):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很显然,命题人意在考查考生能否区别“一挥而就”与“一蹴而就”这两个仅有一字之别的成语。类似的成语有很多,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意义却相差很远,大家不妨积累一下下面的这些成语。

目不见睫/目不交睫,不以为意/不以为然,目光如炬/目光如豆,不负众望,不孚众望,无所不至,无微不至,得意忘形,得意忘言,瓮中捉鳖/瓮中之鳖,海底捞月/海底捞针,不胜其烦,不厌其烦,如鱼似水/如鱼得水,一泻千里/一日千里,不忍卒读,不堪卒读,骇人听闻/耸人听闻,一得之功/一得之愚,一触即发/一触即溃,不容置喙/不容置疑,临危受命,临危授命,一文不名/一文不值,无足轻重,举足轻重,动人心弦/扣人心弦,前仆后继/前赴后继,事半功倍/事倍功半,俾昼作夜/俾夜作昼,自食其果/自食其力/自食其言,一字千金/一掷千金/一诺千金,不期而遇/不期而然,不期而至,刮目相看/侧目相看/另眼相看。

三、褒贬失当

[例4](2009年江西卷第3题c项):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贯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不能用于歹徒表示贬义。我们知道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分明。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我们一定要依据语境,准确判断。再如:

【例5】(2002年全国高考题)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

【例6】(1998年全国高考题)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例7】(1997年全国高考题)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j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例5“雨后春笋”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属褒义词,不合语境。例6、例7均为贬义词,使用不当。

在此我们再列举几个生活中容易误用的贬义词,像:因人成事、上行下效、趋之若鹜、无所不为、不堪设想、首当其冲、随声附和、亦步亦趋、弹冠相庆、死灰复燃、一丘之貉等。

四、张冠李戴

【例8】(2009年安徽卷第16题B项):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点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而题中误将其理解为大做文章。我们知道某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错误。再如:

例9塔利班基地分子接二连三地制造恐怖事件,美国人民惊恐不已,真是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说的是鲁国公庆父子,曾一再制造内乱,先后杀死两个国君。该成语字面义是不除掉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它的隐含义为罪魁祸首是制造内乱的人。此题中塔利班基地分子不是美国人。

[例10]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当代青年在择偶标准上与他们的父辈已是南辕北辙。

“南辕北辙”指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去。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但它所指的是“同一个人”。而该句中涉及两类人——当代青年与他们的父辈。

【例11】(2003年全国高考题)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例12】(2000年全国高考题)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例13】(1997年全国高考题)电视剧《苍天在上》引起轰动,以致每晚节目播出时万人空巷。

例11“如数家珍”意思是“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句中各种老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例12“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这里误用指人。例13“万人空巷”是指家家户户的人都走出了巷子胡同。形容庆祝、欢迎的盛况或轰动一时的情景。而例句的意思是说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用它来形容显然是不当的。

五、謙敬误用

成语的使用还要和交际双方的地位、身份、说话的目的联系起来,考虑谦词、敬词的使用。

【例14】(2009年辽宁卷13题C项)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是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

“敝帚自珍”指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常用作谦词。再如:

【例15】(2001年全国高考题)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例16】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的建议。

例15“蓬荜生辉”是谦辞,一般用于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感到光荣。这里显然用错了。例16“抛砖引玉”也是谦辞,不合语体色彩。

六、不合语法

【例17】(2009年重庆卷第3题D项)老张按照惯例把买回来的对虾和猪肉分别称了称,才发现他买的对虾偷工减料了,足足少了半斤,

本句中成语的使用乍一看好像对,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例句中整体语境强调的是老张被不法商贩“缺斤短两”坑骗了。“偷工减料”强调的是暗中掺假或消减工序和用料,它意在“已假充真,以次充好”,不能用来陈述“对虾”,因而使用不当。此类题需要考生静下心来仔细比较词语的含义,看成语与其他句子成分搭配是否恰当,是否存在语意重复等相关语法问题。

【例18】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例19】(1997年全国高考题)这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例18“贻笑大方”含有被动义,“被人”属多余。类似的错误还有“正方兴未艾”,“现在的当务之急”,“浑身遍体鳞伤”等。例19“莘莘”形容众多,与句中“一位”矛盾。

七、自相矛盾

【例20】身处高三的我们踌躇满志,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大家都在奋勇拼搏!

“踌躇满志”是對自己取得的现状较为满意,与后文的语境矛盾。

【例21】艺考面试前,有些不能陪孩子前来的家长们仍不忘利用手机给孩子们面授机宜、

【例22】(2002年全国高考题)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时,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例23】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例21“面授机宜”是当面传授处理事务的方针、办法,和前文的利用手机矛盾。例22中“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从全句意思看,是这一次群众评议时对机关作风很不满意,相信下一次大家会比较满意的,而“有口皆碑”往往只用于已经存在、既成事实的事情上。此处使用明显不当。例23,既然设计“有些缺点”,就可以指责,“无可非议”是指“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不符合语境事理。若改用表示“不可多加非难”的成语“无可厚非”就可以了。

八、一语多用

有些成语意思较多,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就会在使用中出错。例如:

【例24】本来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他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这道题当年很多考生误把它当成错误的了,其实“不三不四”有两个义项:①不正派,②不像样子。此题考查的是第2个义项。从生活实际使用的频率看,后一用法并不多见,大多数考生由于没接触过这一用法而选错。再如:

【例25】(2003年全国高考题)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例26】

(2000年全国高考题)“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的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例27】(1 992年全国高考题)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例25中“捉襟见肘”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这里取第二个意思,使用恰当。例26中“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可以指暴露的很彻底,这里用来形容图片展对伪利学的揭露恰到好处。例27中“灯红酒绿”一般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但也可以用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该句成语使用取第二个意思,没有用错。

因此我们今后进行成语积累时,应做到知其常用义,也了解其冷僻义,多注意一词多用多义的成语。再如:秀色可餐、翻云覆雨、不绝如缕、唱空城计等。

九、关注习惯

有的成语在实际运用当中,有其特殊的使用习惯,我们一定要多加关注。

(一)一般不能带宾语

【例28】大家司空见惯了校园里的破坏公物现象。

正确的说法应是:“大家对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了。”

有些词语类似英语中的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像“漠不关心”“津津乐道”“求全责备”“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虎视眈眈”“司空见惯”等。

(二)只用于否定句

【例29】(1998年全国高考题)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英项背。

“望其项背”是望见他的脖子、后背,指赶得上,一般只用于否定句。而例句用于肯定句中,不恰当。类似用法的还有“善罢甘休”“同日而语”“等量齐观”“无时无刻”“一概而论”“相提并论”“等闲视之”“善罢甘休”“吹灰之力”“一蹴而就”“空穴来风”等。

(三)注意时态

【例30】父母离异各自成家后,小强成了“两不管”孩子。他终日逃学旷课,打架斗殴,吸烟饮酒,长此以往,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大多数考生只知道“长此以往”用于不好的事情却忽略了它的时态。梁启超早在《少年中国说》中就写到“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由此可见,该词只用于将来时态。类似的像“曾几何时”就只能用于过去时态。

总之,在成语辨析这一考点的复习备考中,大家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平时勤查词典,并做好归纳整理工作,随时分门别类地补充完善自己的成语库。再结合近年来成语题的命题角度,并配置适当的实例练习,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肯积累,巧积累,成语题并不难。

4.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集锦 篇四

一、辩证唯物论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1、背景:人类面对大自然,不甘于等待自然的恩赐,总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求,因此,有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发明。辨题:人类认识自然就是为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答案:(1)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正如材料中所说,人类总是想以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的需要。(2)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即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3)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也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影响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因素

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答案:(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又都是正确的。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3)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意识,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因此,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不能说大家都有理。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对客观实际认识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3、只要从实际出发,就能使主观符合客观。

答案:(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如果从个别事实出发,从某一方面的事实出发,就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要全面地看问题。

(3)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如果不能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也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客观实际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部矛盾,主要矛盾。

(4)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全面地看问题,使自己的思想不断适应变化发展了客观实际,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否则,也不能算是真正从实际出发。

4、背景:发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政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策,都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不“唯书”,只“唯实”。

答案:(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办事情、作决策要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唯实”,否定正确意识、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因此,是否端正态度决定办事情成功与否。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端正态度,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3)上述观点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但过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若从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上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二、唯物辩证法

(一)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6、“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部分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部分的结构状况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2)“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说明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伤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3)但是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4)仅仅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存在,就认为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是片面的。(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以,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6、(1)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辩证

统一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3)“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强调的是整体对部分的统帅作用和决定作用,部分从属于整体,但这只是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一方面,二者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二)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8、我们在办事情的过程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这是因为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答案:(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可见,规律的客观性始终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规律的客观性,所以办事情要量力而行。

(2)规律的客观性虽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制约恰恰要求人们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所以办事情要尽力而为。(3)认为规律的客观性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主观能动性制约规律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观点。(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9、背景材料:2001年用于西部地区的财政性建设资金超过上年,西部和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93%和16.3%,高于东部地区6个和3个百分点。2001年又相继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工程,如青藏铁路、“西电东送”、龙滩水电站等。2002年新增的1500亿元国债投资中安排西部地区的投资占40%以上。

辨题:事在人为。因此,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有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一个发达的大西部将很快出现。

答案:(1)事在人为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是合理的。国家的支持、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热情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同西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3)坚持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西部大开发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有步骤地进行。因此,认为一个发达的西部将会很快出现是不科学的。(4)所以,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0、背景:近年来不断发展阶段网吧,在开阔公众视野、丰富大众信息的同时,也使一些未成年人面临着有害信息和不良游戏的威胁,全国各地因“泡吧”引发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辨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应尽快取消网络。

答案:(1)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从材料中看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吧在开阔公众视野、丰富大众信息的同时,也使一些未成年人面临着有害信息和不良游戏的威胁。可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这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2)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我们看问题应分清主流和支流。尽管网络有利有弊,但其给人类带来的利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因其给人们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而取消网络。(3)我们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是,充分利用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限制其不利的一面,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矛盾的观点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答案:(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3)人为制造的矛盾与事物本身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会适得其反。(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五)内外因的关系

12、“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才能实现变化发展。“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一俗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外因的作用。

(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河边走”会不会“湿鞋”,关键在于内因,只要我们善于对周围的环境作“一分为二”的分析,自觉抵制不利因素的不良影响,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就能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3、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适度原则。

答案:(1)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坚持适度原则。(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当我们需要改变事物性质促成事物发展时,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实现事物质的飞跃和发展。(3)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并学会“优化结构”。整体和部分关系。(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和揭露矛盾,并把它作为解决矛盾的关键。

答案:(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不仅在于是否承认和揭露矛盾,是否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还包括是否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2)承认和揭露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前提,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认识事物矛盾的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它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3)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5、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坚持辩证法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26-19)

答案:(1)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存在着本质的联系,因为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其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因此,只有坚持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和矛盾观点,才是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可见,坚持辩证法与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

(2)坚持辩证法不等于坚持了唯物主义。因为辩证法同唯物主义存在差别,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辩证法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存在的矛盾。如果只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而否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种辩证法就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3)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和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在于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案:(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是关于世界状态问题的根本观点,但它们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源泉。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并非独立存在,它们或者依附于唯物主义,或者依附于唯心主义,因此,它们的分歧不在于是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4)由于形而上学的观点与客观实际相脱离,因而最终会走向唯心主义。(5)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1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或“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答案:(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①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②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③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④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或“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但忽视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其它方面的对立。因而是以偏盖全。(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两同学就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同学:感性认识具体反映了活生生的现象,“眼见为实”,因而是可靠的。

乙同学:感性认识只是认识事物的现象,不是认识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更可靠,因而感性认识是没有意义的。答案:(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2)甲只强调了感性认识的意义,忽视了感性认识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就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来说,它是不很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才是更正确、更可靠的认识。

(3)乙强调了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但忽视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忽视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只有具备了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4)甲乙两人的观点都具有片面性。

19、背景:南水北调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无不是在搜集大量可靠的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的。辨题:感性认识越丰富,理性认识越正确。

答案:(1)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只有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才能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可见,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2)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质的不同,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需要不断地把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去检验、完善、发展。(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实践与认识

20、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的实践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1、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只有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2、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实践出真知。

(2)仅仅从事实践活动,未必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获得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必须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3)要实现这一飞跃,人们必须通过实践,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总结,归纳,演绎(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23、一些干部到外地学习经验,看到一些好的做法,回来后据此推广,要求本地干部群众照此办理。辨题:理论只要来源于实践,就能指导实践获得成功。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事物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②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取得成功。③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需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

可以用试点的方式,在小范围内进行实践,看是否适合当地情况

(三)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24、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得到了改造。

答案:(1)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改造。题中的观点看到了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联系。(2)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会自发形成,人们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创新

25、促进事物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发展。

答案:(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创新意识就是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因此,我们要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2)有了创新意识,要推动事物的发展,还必须把创新意识付诸到实践活动中,指导实践。(3)因此,简单地说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

26、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

答案:(1)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伴随着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这有利于人们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2)创造性思维要求人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客观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固守书本和教条,墨守成规,就不可能提出科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3)进行创造性思想确实需要打破常规,想从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但进行创造性思维绝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凭空主观臆断,从这个角度看,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27、背景: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辨题:创新意识越强,办事情就越能取得成功。

答案:(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创新意识,有利于人们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有利于把事情办好。

(2)但是,如果不将创新意识用来指导实践,不去尊重客观规律和条件,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办事情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3)可见,具有创新意识是把事情办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决定因素。(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四、人生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作用

28、价值观可以直接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答案:(1)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价值观只能阻碍事物的发展。(3)正确的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它不能直接作用于事物,促进事物的发展,而必须借助于人的实践活动,才能推动事物发展。(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二)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

29、讲求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答案:(1)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但同时又要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2)个人利益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个人主义是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一种思想体系。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从目的、方向、手段、地位等方面有严格区别。(3)可见,追求和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并不是个人主义。笼统地说讲求个人利益是个人主义是不科学的。(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3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集体主义要求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二者是相对立的。

答案:(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润,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然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但不能据此认为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3)市场经济的主体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同的利益主体应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把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获取自身的最大利益。(4)由此可见,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集体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31、背景:市场经济应该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但有人认为: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讲了诚信,无钱可赚。也有人认为:不讲信用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讲诚信的人会吃亏。辨题:我不讲诚信,是因为社会上有人不讲诚信;如果人人都讲诚信,我也会讲诚信。

答案:(1)整体和部分、社会和个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不讲诚信作为社会问题,必然会对个人产生消极影响,但它不能成为个人不讲诚信的根本原因。个人没有诚信,关键是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2)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不讲诚信,社会诚信就难以建立。要建立社会诚信,要求每个人从我做起,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3)题中只看到社会对个人的作用和影响,而没有看到个人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因而是片面的。

(四)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32、在我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公民实现了个人利益,就意味着国家利益得到了实现。

答案:(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因此,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2)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虽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二者毕竟存在差异。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二者不一致的情形是常常发生的,甚至会出现不可兼顾的矛盾。(3)公民实现了个人利益,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得到了实现。公民只有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自觉维护和服从国家利益,才能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4)因此,题目中的说法是片面的。

3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

答案:(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用集体主义调节。

(2)坚持集体主义并不否认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有正当利益与不正当利益之分。个人正当利益指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应当得到尊重和维护。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素质、更好地实现集体利益的需要。限制的仅是个人的不正当利益。

5.毛概辨析题 篇五

1、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同志的个人思想。

错误。(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毛泽东同志的个人思想分为正确的思想和错误的思想。毛泽东思想包含了他的正确思想,而剔除了他的错误思想。所以本题论述错误。

2、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正确。(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二者有机统一于社会实践中。(2)在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地保持思想活力,防止思想的僵化,达到实事求是。所以,本题论述正确。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应“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完成)”。

错误。(1)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官、封;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2)“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抹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界限,是一种脱离实际的“左倾”思想,所以本题论述错误。

4、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

错误。(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所有制形式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的。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存在着低水平、不平衡、多层次的生产力,所以必然要求有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适应。(2)如果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就会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结果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本题论述错误。

5、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相互统一的。

正确。(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涵,二者有机统一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2)如果只讲四项基本原则,不讲改革开放,我们就会失去活力源泉,犯“左”的错误;如果只讲改革开放,不讲四项基本原则,我们就会失去有力的保障,犯“右”的错误。所以,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各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会经历的起始阶段。错误。(1)概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2)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超越阶段。

7、我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没有必然联系。

错误。(1)我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指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最高纲领保证最低纲领正确的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做准备,二者统一于党的历史进程中。(2)如果只讲最高纲领,不讲最低纲领,就会脱离现实,犯“左”的错误;如果只讲最低纲领,不讲最高纲领,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犯“右”的错误。所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8、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集中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正确。(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又集中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以,本题论述正确。

9、我党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就会损害对外开放的政策。

错误。(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能够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为了更好地对外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本题论述错误。

10、我当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就会损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

错误。(1)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党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是相辅相成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能够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2)坚持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崇洋媚外、丧失国格,而是为了更好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本题论述错误。

11、股份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

错误。(1)这一观点混淆了所有制和所有制实现形式两个不同的概念。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2)股份制作为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本身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所以,本题论述错误。

12、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在野党。

错误。(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2)我国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所以本题论述错误。

13、物质文明建设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建设好了。(牺牲论;先后论;软硬论同下)错误。(1)精神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相应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2)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精神文明搞不好也会破坏物质文明建设。因此,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6.辨析题 篇六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1)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内在要求。

(2)在当前,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文艺创作中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注意、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同时,要提倡多样化。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文艺工作者的思想修养、审美追求、艺术风格也各不相同。这说明,文艺的多样化是由社会和文艺自身规律决定的。

(3)主旋律和多样化是辩证的、有机的统一。主旋律是时代精神、社会正气和民族品格的集中体现。主旋律必须通过多样化的题材、形式、手法、风格去表现,它本身是丰富多彩、不断创新的。多样化不能与主旋律背道而驰,而是要与主旋律相呼应、相和谐;多样化应该健康向上,不能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的东西。要多样化地唱响主旋律。多重题材、主题、样式、风格的相互促进,文艺园地才能百花盛开。弘扬主旋律需要寓教于乐,提倡多样化不能降格以求。

(4)主旋律并不是指某种题材,而是指作为我们时代社会发展主潮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要注意防止和客服片面狭隘地理解主旋律的倾向。那种认为只有描写革命历史事件、英雄模范人物的题材才是主旋律的想法和做法,是对主旋律的严重误解。

2.党性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改革的最大绊脚石。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新闻工作的党性要求主要内容包括:在思想上,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针,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 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新闻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我们新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强化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性质,成为党和人民掌握得更加得心应手、更有战斗力的舆论工具。这是新闻改革必须坚持的方向。

3.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是能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是关于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关系的正确描述

客观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报道自身特性的要求,是受众接受权利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生存的需求。但是新闻的客观性并不表示所有的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新闻报道必须加以选择,有选择就有倾向。

刘少奇同志曾说:“新华社的新闻必须是客观地、真实地、公正地、全面地、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可见,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倾向性寓于客观性之中。

4.广播电视节目应该以正面宣传为主,杜批评报道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都是广播电视事业运用新闻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以正面宣传为主不能杜绝批评报道。

正面宣传,是指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为体现和增强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而提出来的,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

批评报道,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黑暗面以及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所作的揭露和批评。批评报道同样也是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的需要,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广播电视节目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肯定成绩,赞美真善美,宣传团结稳定的大局。同事,也要认真开展批评报道,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不过,一个时期内,不能把社会生活中的大量消极面集中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展示,而是要在把我本质与主流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地进行批评报道,这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又可以避免在群众中产生负面效应。

5.在社会实践中只要做到对人民负责就可以了。

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全部工作中,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应当是完全统一的。

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党得以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党通过新闻事业同群众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由于新闻事业覆盖面广,能够把党的声音广泛传递到群众中去。

由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人民的视野,通过专业新闻工作者和非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活动,能把人民的呼声、愿望、批评及时反映出来,并且通过公开的或内部的报道形式传达给党的领导机关。这种生动活泼的联系,使党能够通过新闻事业和群众交谈,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事件中成为党的耳目喉舌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发扬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保持和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才能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纽带作用,做到对党负责和人民负责的统一。

6.舆论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关于舆论的观点,是对舆论的精辟总结。它告诉我们,新闻宣传一定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舆论导向直接影响到广大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党和人民的福祸,是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需要高度重视、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原则性问题。能否正确把握舆论导向是检验新闻工作党性的重要标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项重要人物就是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同事做好错误舆论的转化工作。

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试试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舆论反映人心向背,虽然它对任何人都不会发生强制作用,它不能命令人们的行动,也不能规定人民的行为,但它却能产生一种精神的、道义的力量,给人以压力。有的时候,公众的谴责甚至胜于法律和组织纪律的处理。马克思把舆论看作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三.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是舆论的载体,也是舆论的扩大器,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舆论一经新闻媒介传播,便会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一项政策、一种主张经过新闻媒介的宣传解释,就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经过新闻媒介广泛传播的意见,往往会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流。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更是把舆论导向问题提到一个新的理论和认识的高度来强调。他深刻地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证券的简历、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一论断以鲜明简洁的语言,深刻地阐述了舆论导向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密切关系,致命了新闻宣传工作所肩负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

7.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新闻工作者就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一.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要始终自觉地把自己作为党手中的舆论工具,党也要自觉加强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党的领导。

二.各级党委要始终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各级党委要了解并尊重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实现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内部自由发表意见和公开报道遵守宣传纪律的统一。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

三.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政治上的领导,是对宣传党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的领导。改善党对新闻事业领导的一个重点在于,按照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实行政治思想领导的同事,要鼓励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闻工作服从党的领导,不仅指组织上的服从,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使党的思想观点、党的方针政策,迅速、广泛、准确和生动地同群众见面。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新闻工作要做到既有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又要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8.产业属性是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与市场规律的联系越来越近,新闻产品也有进入市场进行流通的客观环节,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流通领域体现出较强的商品性,要按市场规律运行。

新闻事业从其基本功能来看,主要是报道和批评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他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式,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

新闻媒体固然可以通过广告来获得巨额收益,但其广告功能或者说产业功能、经济功能,是建立在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意识形态功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新闻事业首先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次才可以说是一种产业。

9.在新形势下不需要在贯彻政治家办报办台的方针了。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一.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的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搬抬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要求。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任然要坚持贯彻政治家办报办台方针。

二.在新形势下贯彻政治家办报台方针,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方针,确保各级各类新闻机构的领导权姥姥掌握在终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手里。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就要适应新时期新闻舆论工作的需要,高标准地搞好新闻队伍建设。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三.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理论路线根底。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工作。

四.要打好政策法律纪律根底。要牢牢掌握中央的方针政策,牢牢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严守新闻工作纪律。新闻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的工作,新闻工作者如果对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懂不熟悉,那就宣传不好,甚至出现误导,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五.要打好群众根底。新闻工作、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我们党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密切联系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六.要打好知识功底。知识就是力量。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努力掌握与自己业务工作直接有关的知识,同时,还要博览群书,哲学、政治、荆棘、法律、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都应读一些,科技知识也应尽可能多学一些。党的新闻队伍中应该多出一些既懂政治、学识又渊博的编辑、记者、评论员。

要打好新闻业务根底。新闻工作,无论编辑、采访,都需要有业务能力,特别是要有很好的文学修养。

10.新闻的职业道德要求不受社会主义制度的限制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一、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在规定性(本质特征)是与怡半岛的共同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a.和普遍到的现象一样,新闻职业道德也是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b.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新闻职业道德具有更加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c.新闻职业道德是对新闻传播活动中各方面关系的一种有效而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通过自律方式约束从业人员的执业行为和处理新闻工作中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在于:根植于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于新闻事业的性质,依靠新闻工作者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而进行的善恶评价,用以调节新闻传播关系和规范新闻传播行为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它反映了全社会对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殷切希望。

11.新闻工作者坚持党性原则,就不能做到真实、客观、公正。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一、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二、新闻真实性指新闻报道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对象,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报道结果符合实际;新闻客观性指新闻报道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对象,以客观叙述为表达方式;新闻公正性指新闻报道为对立的双方提供平等反映意见的机会。

三、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只有遵循党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报道的真实、客观和公正。

12.新闻自由是具体的、相对的、有阶级性的。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新闻自由。

一、新闻自由的具体性表现在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具体的内容。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必须收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收到社会伦理和道德等方面的制约,还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和承受限度,等等。

二、新闻自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便具有阶级性,它必然受到阶级关系的制约,而且这种阶级关系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新闻自由,任何新闻自由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代表了一定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

7.马克思辨析题 篇七

2013年高考共18套试卷, 其中15套试卷出现了病句辨析题 (福建卷为病句修改题, 江苏卷、上海卷未直接设题考查) , 共设置43个错误选项 (湖南卷1项, 其他各3项) , 涉及六大病句类型。下面对错误选项分类解析, 以期帮助考生备考。

一、语序不当

例1: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 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辽宁卷D项)

【解析】关联词位置不当。最后两句的主语均为“电子商务”, 因此关联词“不仅”应放在“电子商务”后面。

例2:对那些刻苦训练的年轻运动员, 即使他们在比赛中偶尔有发挥失常的情况, 依然应该受到爱护, 绝不能一棍子就把人打倒。 (全国大纲卷B项)

【解析】关联词位置不当, “依然应该受到爱护”的主语和前句相同, 应该把“即使”放置“他们”后。

例3: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永定河西岸盛大开幕, 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 为了方便游客, 专门开设了电瓶车专线。 (北京卷B项)

【解析】“为了方便游客”应在“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前;此外还应把“对于”删去, 使“世博园”作最后一句的主语。

二、搭配不当

例1:在此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 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 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重庆卷B项)

【解析】“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主宾搭配不当, 可把“胜负”改为“胜利”。

例2:当今的世界, 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 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山东卷D项)

【解析】主语“国家、地区”和最后一句“是……的时代”搭配不当。

例3:“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 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安徽卷B项)

【解析】第一句应改为“在选拔‘辽宁舰’的舰员时”;“理论和技术培训”中, “理论”不能和“培训”搭配, 可改为“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

例4: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浙江卷A项)

【解析】“表现……故事”动宾搭配不当, 可把“表现”改为“叙述”。

例5: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是成都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盛会, 是成都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四川卷D项)

【解析】“推进和发展国际化建设进程”中, “推进”可和“进程”搭配, 但“发展”不能, 可改为“推进国际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例6:在90后的青少年中, 科幻迷越来越多, 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 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新课标卷ⅡC项)

【解析】根据句意, “科幻迷越来越多”应为后两句的主语, 与“是对……的呼唤”不搭配, 可把最后一句改为“是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回归”。

例7:数字化时代, 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 长此以往, 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新课标卷ⅡD项)

【解析】一面对两面。“提笔忘字”的结果就是汉字文化不能很好地得到传承, 可把最后一句改为“将影响到汉字文化的传承”。

例8:闪闪发光的银块, 如果加工成极其细小、只有十分之几微米的银粉时, 会变成黑色的, 这是为什么呢? (重庆卷D项)

【解析】“如果……时”搭配不当, 可把“时”删去, 或把“如果”改为“当”。

例9:作者观察细致, 一泓清潭, 汩汩流水、朗朗歌声, 都能激发他的灵感, 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新课标卷ⅠC项)

【解析】应在“从中”前加上“使他”, 让“使”作“一泓清潭, 汩汩流水、朗朗歌声”的谓语, “他”作句子的兼语。

例10: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 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 将之信手拈来, 寻找其叙述的价值, 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标卷ⅡB项)

【解析】“作者……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谓搭配不当, 可在“成为”前加上“使其”, 分别作句子的谓语和兼语。

三、成分残缺或赘余

例1:为满足与日俱增的客流运输需求, 缓解地铁线路载客, 近日, 广州地铁三号线再增加一列新车上线运营。 (广东卷项A)

【解析】动词“缓解”缺宾语, 应在“载客”后加上“压力”。

例2:过于重视教育功能, 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 思想大于形象, 甚至全无艺术性, 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新课标卷ⅠD项)

【解析】谓语“出现”缺宾语, 可在句子最后加上“的现象”。

例3:政府主导, 媒体监督与宣传, 社会各界积极行动, 是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约5800万缺失父母庇护的留守儿童身心成长, 学习生活所面临的失管、失教和失衡问题。 (安徽卷C项)

【解析】宾语残缺, 可在最后加上“的有效途径”, 使其成为“是”的宾语。

例4:日前, 交通管理部门就媒体对酒驾事故的连续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 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 (北京卷D项)

【解析】应在句子最后加上“力度”, 作动词“加大”的宾语。

例5:《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 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 加上奇幻的灯光, 震撼的音响, 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 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湖北卷A项)

【解析】缺谓语动词, 可在“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前加上“展示了”, 作该句的谓语。

例6:近年来, 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 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 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浙江卷C项)

【解析】“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缺宾语, 可在句后加上“的发展”。

例7:“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项工作。 (天津卷C项)

【解析】动词“执行”缺宾语, 可在“工作”后加上“的任务”。

例8:市防汛指挥部指出, 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 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 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四川卷A项)

【解析】“有关部门要对……的态度”一句缺谓语, 可在“要”后面加上“抱着”或“有”, 作该句谓语。

例9:神木县属陕北黄土丘陵区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 境内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的风沙草滩区, 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一旦破坏, 短期内难以一时恢复。 (广东卷C项)

【解析】最后一句中, “短期内”和“一时”语意重复, 应删去其中一个。

例10: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 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天津卷A项)

【解析】“尤其更”语意重复, 可删去其中一个。

例11: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 大家对教研室赵主任起草的教学大纲从多角度提出质疑, 经过几轮认真的讨论和修改, 最终达成共识。 (辽宁卷B项)

【解析】“提出质疑”成分赘余, “质疑”意即“提出疑问”。可把“质疑”改为“疑问”, 或删去“提出”。

例12: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已经完成了, 我们咀嚼、体味这一段经历, 没有失落感, 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 (全国大纲卷C项)

【解析】“咀嚼”和“体味”语意重复, 可删去一个;另, 应在句末加上“的滋味”, 作“是”的宾语;

四、结构混乱

例1: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 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天津卷D项)

【解析】“采用的是以……为准”句式杂糅。可改为“采用的是高鹗续作这一说法”或“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例2: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 2013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的原因, 主要由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 (北京卷C项)

【解析】“……的原因, 主要由于……所致”造成句式杂糅, 可改为“……的原因, 主要是……充满信心”, 或“……需求高涨, 主要由于消费者对……充满信心”。

例3:从汶川到芦山, 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 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湖北卷C项)

【解析】“剥夺……依然坚强”结构混乱, 可改为“剥夺依然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坚强的生命”。

例4: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 围绕着“追星”的话题, 或幽默, 或自嘲, 或“假正经”一番, 捧腹之后, 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湖北卷D项)

【解析】最后一句结构混乱。可改为“总有一种别样的滋味留在心中”或“却又耐人寻味”。

例5: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 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只有减少环境污染, 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重庆卷C项)

【解析】可把“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改为“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 放在“才能……”一句前面。

例6: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 失业率已经超过20%, 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国家经济衰退和实施大规模财政紧缩政策所导致的。 (全国大纲卷D项)

【解析】“主要是由于……所导致的”结构混乱, 可改为“主要是……导致”。

例7:第二十五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12天里吸引了20多万名观众, 来自40多个国家的近2500名电影人、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 (辽宁卷A项)

【解析】“300多部电影前来参与”搭配不当。

例8:瑞典和芬兰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 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 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浙江卷B项)

【解析】最后一句结构混乱, 可改为“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

例9:最近纽约市颁布了一项禁令关于禁止超市、流动贩卖车、电影院、熟食店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 以控制日益严重的肥胖现象。 (广东卷D项)

【解析】应把第一句改为“……颁布了一项关于禁止……等销售大剂量含糖饮料的禁令”;也可把介词“关于”删去, 在“禁令”后加上逗号。

例10:杜绝过度治疗, 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 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 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新课标卷ⅠB项)

【解析】可把“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改为“还要靠制度保障, 使医疗机构正常运转”。此外, 最好在“调控”前加上“以此”。

例11:青铜器馆门窗的构成是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 磨砂板可隔绝紫外线, 防砸板有强大的抗砸击功能, 均按古建筑保护要求设计安装。 (四川卷B项)

【解析】第一句成分赘余导致结构混乱, 可改为“青铜器馆门窗是由磨砂板和防砸板两部分组成”。

例12:跟随广播学习英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不过大部分电台英语广播的语速较快, 对于初学英语的人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山东卷B项)

【解析】最后一句结构混乱, 应删去介词“对于”, 或改为“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 听起来确实感到困难”。

例13:城镇化攸关到亿万人民的生活质量, 它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 而是在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安徽卷D项)

【解析】第一句结构混乱。可把“攸关”改为“关系”。

五、表意不明

例:警察反复观察了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弹壳, 并进行技术分析, 确定它们和从案发现场得到的弹壳并不是出自同一支枪。 (山东卷A项)

【解析】“两个”是修饰“目击者”还是“弹壳”, 有歧义。

六、不合逻辑

例1: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 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 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 也有现代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 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湖南卷B项)

【解析】最后一句表意不合逻辑, “既要……发展它”并非“文化”的特性, 即不属于“多向性与多面性”的内容, 可改为“既有传承性, 更有创新性和发展性”。

例2: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 我还听过“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的说法, 估计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 (江西卷A项)

【解析】“没被我漏举的还有不少”表述不合逻辑, 应把“没”删去, 或把“漏举”改为“列举”等词语。

例3:教育主管部门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都应由学生自主选购, 不得统一配备。 (江西卷B项)

【解析】“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语义有交叉, 可把“生活用品以及床上用品”改为“床上等生活用品”。

例4:当前某些引起轰动的影视作品, 也许在两年以后, 甚至五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江西卷C项)

【解析】表意不合逻辑, 应改为“在五年以后, 甚至两年以后就会被人遗忘得一干二净”。

8.高考成语辨析题复习指南 篇八

一、以一当十——高效利用高考资源

当前,有关高考复习资料漫天飞舞,良莠不齐。成语辨析的复习的确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因而不少老师用心良苦,费心费力收集资料,我们同学为了减少遗漏,搞题海战术,但是始终穷于应付。笔者以为,考生可利用的最规范、最权威的复习资料莫过于历年的高考试题。试想,高考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考试,哪一道题目不是经过了专家组的精心研究、反复讨论推敲、层层筛选、最后才确定下来的?因而高考出现过的每一道题目都有“一以当十”的作用。但是,我们的不少同学,往往以“已考过”或“已作过”为由,忽略了对最珍贵的复习资料的充分研究与利用,这无疑是最大的浪费,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所犯的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低级错误。

二、望、闻、问、切——摸索试题特点

子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成语辨析的复习也如此。当我们面对题目时,不要急于去寻找答案,而要进行仔细观察、深入研究。

首先让我们来观察2007年的全国高考成语辨析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2007年全国卷)

A、这些战士虽然远离家乡,远离繁华,每天过着艰苦单调的生活,但是他们一个个甘之若饴,毫无怨言。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故乡变化真大,高楼拔地起,小路变通衢,不毛的小山被夷为平地,建成了现代化的开发区,真是沧海桑田啊!

D、我国的智力残疾人已有1000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缺碘造成的,所以坚持食用含碘盐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

题干要求考生选出“不恰当”选项,意味着有三个成语的使用是恰当的。可采用排除法。“无足轻重”与“举足轻重”意义相反,“甘之若饴”中的“饴”与“糖”意义相同,“沧海桑田”形容变化很大,结合语境,不难判断它们的使用是恰当的。“蠢蠢欲动”是一个贬义词,属于成语感情色彩与语境不相协调的问题。

拿到试题,考生首先要整体观望,明确题干的要求;要有灵敏的嗅觉,感受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搜索大脑储备,追问是否存在比所考查的成语更为常用或意义相近或相反的成语;仔细把脉,比较对照,排除干扰,准确判断。

通过对10多年的高考试题的“望”、“闻”“问”“切”,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此类题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高考成语辨析题重在考查考生的辨析、运用能力,抗干扰能力,所以所考查到的多为常见的且又容易混淆、误用的成语。比如1995年所考查的四个成语“无所不为、半斤八两、首当其冲、想入非非”,1996年考查的近义成语“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应接不暇”,1997年考查的“莘莘学子”(复数成语用于单数环境中)、“不孚众望”(容易与“不负众望”混淆)、“万人空巷”(让人误认为“空无一人”)、2004年的“事倍功半”(容易与“事半功倍”混淆)、2005年的A项“百里挑一”(误用为“鳞毛凤角”)等都具有这个特点。

②命题者多从以下角度设置障碍:或故意曲解成语的意义(如望文生义、顾名思义、不考虑成语使用范围而随意搭配、任意扩大缩小语义等);或故意混淆成语感情色彩,以次充好;或张冠李戴,指鹿为马;或断章取义、割断古今等等,以达到混淆视听、搅乱考生思维的目的。考生若能仔细观察、深入分析研究,便可明确此题型特点,并逾越障碍,找出题目的突破口,进而有的放矢地选择、确定正确答案。

③分析成语辨析题的题干要求,从1997年开始,要求选出“恰当”选项的有7次,“不恰当”选项(分别为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7年)的有4次。2003年之前,题干多要求正选,这有利于汉语言的规范与纯洁;2003开始多要求选出“不恰当”选项,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难度,也从一个侧面体现高考从选拔性向大众化逐渐转变的轨迹。

④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成语辨析题的观察,我们还不难发现,考试范围在进一步扩大,不回避考查常用的惯用语、俗语、歇后语。比如2007年浙江省的高考题就考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马尾巴串豆腐等俗语。考试范围的扩大对考生提出了关注生活,从群众中学习语言的要求。

三、辨证施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中医给病人诊断注重望、闻、问、切,对不同病症,乃至患同一病症的不同患者进行辨证施治;成语辨析中也应力求做到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1.思考成语的意义。

①“一词多义”型成语的辨析。

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一词多义的现象,作为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也是如此。一个成语孤立地理解其意义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它一旦被置放到特定的语境中,其意义便被确定下来。

例:他就静悄悄地看下去,看到把各种责难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他又轻声念起来。

“体无完肤”一般情况下用于形容人体受伤程度,但是它还可以用来比喻论点等被全部驳倒或文章等删改很多。例题中显然是采用了第二种用法。

又如:前面提到的2000年的高考题,不少考生只是片面的理解B项中的“淋漓尽致”只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而不知它还可以指暴露得很彻底,所以误认为这个成语的使用是不正确的。

②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的把握。

像前面提到的1997年高考题中的A、D两项中所考查的“莘莘学子”“万人空巷”,都很容易让人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对于前者,很多考生把“莘(shēn)”读成“(xīn)”音,进而也就把它的意义等同于“辛苦”的辛,所以也就不理解整个成语是“众多的学子”的意思。对于后者,根据字面,很容易让人误解为“街上空荡荡的,路上没有行人”,而事实上,它是指街巷居民都出来了,多用来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物把居民给吸引住了的场景。

再如:他给杂志社的稿子退回来了,大家取笑为不刊之论。

辨析该成语,关键是对“刊”这一语素的理解。有些同学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刊”即“刊登”,而不知道“刊”是“删除”的意思,进而便误解了整个成语的意思,还有比如“文不加点”、“空穴来风”等词语经常为人们所误用。

类似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成语的辨析最忌主观臆断,考生在复习中应该做到“四勤”,即勤查词典、勤质疑、勤归纳(典型例子)、勤制卡片。

③考虑成语的适用范围和搭配对象。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很多成语也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搭配对象。

例: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例: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可谓汗牛充栋。

以上两例分别是1999年高考题B项和2000年的A项,都是成语运用不恰当的选项。两者的共同毛病在于搭配错误。“美轮美奂”是用来形容房屋的高大华美,然而例题中则把它用来形容花鸟虫兽、人物形象上;“汗牛充栋”的意思是书多得堆满屋,往外运时牛马累得出汗。后用该成语来形容书籍或资料很多。例题中拿它用来形容刻苦学习的楷模很多,显然失当。

诸如美轮美奂、汗牛充栋、良莠不齐(用来比喻好人和坏人难于区分,较参差不齐的使用范围要狭窄得多)等成语,辨析时不妨考虑它们的搭配对象或使用范围,也可采用成语的替代方法来确定其使用是否正确。

2.考虑成语及其所在语境的感情色彩是否协调一致。

辨析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在的语境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是成语辨析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1995年—2007年的全国高考卷试题中,涉及考查成语的感情色彩的占了绝大多数。比如:1995年的A项(无所不为)、1997年的C项(趋之若鹜)、1998年的B项(处心积虑)、2006年的C项(拍手称快)、2007年的B项(蠢蠢欲动)等成语多为贬义词,命题者故意把它们用在褒义的语境中,这就造成了成语的感请色彩与语境的感情倾向的不和谐。当然还有褒词贬用的情况,考生要注意辨析。

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⑴谭嗣同愿作为变法牺牲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

⑵如今这里是经济开发区,高楼林立,机声隆隆,给人以面目全非的感觉。

⑶他出狱后,仍不思悔改,和一个盗车犯同心同德,半年之内偷了三辆车。

例题⑴中的“始作俑者”常比喻首开恶例的人,语境中则蕴涵着对谭嗣同的由衷的赞美,二者不和谐。题例⑵中的“面目全非”也是一个贬义词,与语境不符。例题⑶中的“同心同德”则是个褒义词,而语境讲的是罪犯间相互勾结,共同犯罪,显然成语的色彩与语境的倾向是不协调的。

由上述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成语的辨析离不开对其本身和语境的感情色彩的分析研究、比较对照。

3.追本溯源,探究成语的来源,避免断章取义。

例:我厂的改革任重道远,堪称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一语出自《庄子· 秋水》,讲的是燕国有一个人,看到赵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现用来比喻模仿别人的东西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给忘了。了解了这一典故,结合具体的语境,考生便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类似于邯郸学步、相濡以沫、叹为观止、火中取栗等有着渊源的成语的辨析,我们必须追本溯源,考察它的出处,这样方能避免断章取义。

总之,考生在复习这一类题目时,不可拘泥于一个角度、一种方法,而应该统观全局,把所要考察的成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研究,即要联系上下文做整体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也不宜搞题海战术,要充分重视历年高考试题的资源的利用,并授学生以“渔”,引导他们多思考,通过一定量的典型题目的分析研究以深入挖掘潜藏于题目中的规律,并用于指导实践。那么,学生在复习或考试时,就能像庖丁解牛一样做到游刃有余了。

上一篇:聋校语文第六册教案下一篇:左手和右手小学二年级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