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2024-09-21

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共12篇)(共12篇)

1.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篇一

区政府: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保障与服务的行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形成中心城区新特色的需要,是小城区做大贡献的需要,也是我区实现从“服务立区”到“服务强区”转变的必由之路。从市场需求、硬件设施、环境氛围等方面看,我区已具

备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条件。从江东的优势和资源禀赋出发,大力发展以知识和信息密集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投入的依赖,有利于优质税源的培育,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加快我区都市经济的发展。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政协三届九次常委会议经过专题协商讨论,就发展我区生产性服务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发展方向

(一)要制定发展规划。建议结合“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对《宁波市江东区服务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进行修订,完善有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好江东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重点是围绕我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完善、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结合东部新城开发建设规划和“中提升”战略的有关定位,注重与相关产业规划的有效衔接,设置企业进驻要求,突出效益产出导向。

(二)要明确发展目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要适应并要适当超前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前宁波市的制造业正从“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变,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日益旺盛,国际离岸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需求。为此,建议到“十一五”末,我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要超过50%,占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要接近海曙区的水平。

(三)要确立发展定位。一是我区生产性服务业要服务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在宁波市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能源、钢铁、修造船等临港大工业布局的背景下,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保障。江东作为宁波市的核心城区要立足宁波的港口优势和产业优势,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为宁波市企业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服务。二是我区生产性服务业要服务长三角制造业发展。目前,长三角地区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达70%以上,许多以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产业集群已经进入低谷和调整期,产业转型迫在眉睫,需要尽快培育研发、设计创意、信息传输、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功能。我区要因势利导,着眼于为长三角制造业发展服务,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二、突出发展重点,加快发展步伐

(一)要重点发展和培育创意产业与科技信息服务业。一是以产品设计为重点,实现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宁波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和宁波书城建设为契机,引进各类创意机构,构建创意产品展示和交流平台,改革和完善创意设计产业投融资体制,加快发展创意产业。二是提高科技信息服务业技术水平。积极承接国家级高新区的功能辐射,大力引进大公司研发中心,引导外迁的骨干企业把研发中心设在江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到我区设立或共建公共创新服务机构。推进虚拟制造、系统集成和信息管理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发展以信息传输服务、软件开发、网络应用、数字增值、系统集成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深度融合。

(二)要巩固和提升物流业与会展业。一是加快集聚高端物流企业,打响“物流江东”品牌。充分借助国际航运中心和其周边各类高档商务载体的建设,积极发展航运交易、航运咨询、航运融资、海事法律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引进世界航运物流巨头,培育壮大本土物流企业。重点促进物流和周边制造业的联动,使我区成为与宁波—舟山港区相配套的航运商务中心。二是提升展会的知名度和国际化水平,打造“东展西会”发展格局。推进国际贸易展览中心加快临时展、常年展展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引进和培育各类高层次办展企业,充分发挥家博会、浙洽会等重点展会的品牌效应和带动作用,积极扶持电子、通讯设备、家具、服装等专业会展品牌。吸引外商投资会展业,共同创办有全球性影响的国际展会,提高江东展会的国际知名度。充分发挥喜来登和香格里拉等酒店高端会务资源的优势,提高大型会议的承办和服务能力。

(三)要做大金融、中介与国际贸易业。一是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增强集聚辐射能力。抓住东部新城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和三江汇金融街建设的有利时机,在吸引境内外各类大型金融机构到江东集聚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民间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加快多种形式股权及风险创业投资机构进驻江东,发展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壮大证券投资基金,畅通非上市股份制企业产权流通渠道,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争取组

建金融控股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推动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发展。三江汇金融街要以金融后台服务等辅助功能作为主导发展方向,着力发展贸易融资、信用担保、信贷等业务,稳步发展证券、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综合类、衍生类业务,并集聚与之相关的商业、文化娱乐、商务等配套功能。二是提高中介业专业化水平,提升中心城

区竞争优势。针对宁波市临港经济、制造业发达的特点,大力推进海事、海商、船务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业务发展,强化非诉讼业务,鼓励和指导企业参与商务谈判、收购、并购、合作、融资、专利、论证、产品检测等业务。大力发展决策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法律服务、经纪代理等机构,加快发展产品认证服务机构。完善提升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积极发展专业营销机构,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三是充分发挥载体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国际贸易。积极利用外资和民资共同参与,加快推进国际贸易平台建设和招商进程,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平台优势,拓展国际销售、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贸易功能,积极吸纳周边乃至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进一步加强与余姚、慈溪、鄞州等周边县(市)区的产业衔接,利用其服装、塑料、家电等产业的强大优势,合作在江东设立产品销售中心,搭建交易平台。

(四)要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加强服务外包企业的集聚载体建设,重点培育以信息技术外包、航运物流外包、创意产业和专业服务外包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外包企业集聚楼宇,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增强产业组织、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接单能力。推动有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工商企业将非核心服务业外包,提高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抓好载体建设,实现统筹发展

(一)推进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建设。要加快推进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和配套的商务商业设施建设,加大对国际金融服务与咨询业巨头的招商力度,培育金融业务和信息平台汇集、金融资本集散、区域金融创新等功能,建设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抓住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设运营契机,加大标志性商务办公楼和酒店式公寓建设的力度,推动海关、海事、边检、进出口检验检疫等部门入驻联合办公。

(二)积极参与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建设。要充分利用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地域优势、市区共建的资源优势,因势利导,积极有为,使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成为我区的强势产业,力争在2010年完成设计街区主体建筑的建设,争取在5年内集聚以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数字动漫、数字游戏等软件设计为主体的百家工业设计创意机构、千名工业设计创意人才,初步形成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和生产智力产品为特征的设计之都、创意人才积聚地、自主知识产权的密集地,为我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能级提升发挥独特作用。

(三)进一步利用好楼宇等载体功能。波特曼国际高端航运中心要在加快集聚世界航运业前20强企业的基础上,吸引其他境内外知名航运物流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配套集聚,成为全市国际高端航运物流企业的集聚洼地。区科创中心要加快科技信息类企业孵化壮大,努力建成国家级孵化器,促进全区科技公共平台建设全面提速。信息产业园信息平台要充分发挥浙江信电、成功多媒体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信息产业园楼宇功能的完善和提升,有效集聚科技信息企业和机构。宁舟工业小区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有关楼宇、道路和其他配套工程,鼓励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上中下游产业互动发展的格局。同时在五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中要为我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载体。

四、落实工作举措,营造发展氛围

(一)要以招商推进发展。一是强化总部经济招商。要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集团在我区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发挥总部经济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引领功能。二是强化产业招商。要着力开展对上、中游航运物流企业招商,积极引进国际航运品牌企业;依托工业设计与创意街区,着力推动世界模具协会宁波研发中心、诺基亚公司设计中心机构等进驻;加大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延伸金融产业链。三是强化楼宇招商。要紧紧抓住资金、信息、管理、营销和研发等要素向江东集聚的态势,着力引进能量大、效益好、辐射强的企业,提升楼宇企业的规模能级;注重产业链的配套集聚,打造特色商务楼宇。

(二)要以政策支撑发展。一是参照执行市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审批设立“绿色通道”,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二是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鼓励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导向目录,抓紧出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三是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或跨领域的服务联盟,研究制定本行业行为规范和自律规则,建立健全业务流程、服务内容、市场价格和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四是建立生产性服务业认定体系,组织认定一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和重点跟踪扶持。五是建立生产性服务业投融资保障体系,拓宽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融资渠道,设立由政府或行业协会主导的不同性质的基金支持生产性服务业,促进金融保险行业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供有效支持。六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强化知识产权中心登记、展示、发布、保护、策划、交易、服务等功能。

(三)要以人才推动发展。一是着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吸引和培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企业家,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储备库。二是进一步发挥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周边高校资源的作用,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分类开发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紧缺人才的教育实践。三是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力争使我区成为全市和长三角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交流中心和集聚中心。

(四)要以联动促进发展。一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都市工业联动发展。要构建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机制,通过积极构建信用平台和信息平台,实现专业分工、信息和知识共享,提升互动优势,完善信用机制,促进企业间的良性合作关系;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工业互动模式,形成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群,提供更好的专业性服务,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优势和竞争力,促进两者互动深化。二是做好市、区联动文章。要加强与市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协调关系,争取支持,为我服务。

(五)要以责任落实保障发展。与都市经济其他门类的发展一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精干高效的组织体系和责任分工来落实规划、落实政策、落实项目、落实服务。建议建立由区主要领导挂帅,各主要经济部门和街道参与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作,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在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科学分解有关工作任务,细化部门职责,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实施生产性服务业项目资助计划。政府各部门、行业协会要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做好相应的管理服务工作,真正实现一个主要领导、一个指导文件、一批相关部门和一套产业政策的“四个一”工作体系。

2.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篇二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是黑龙江省加快信息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一、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服务外包已经蔚然成风,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涵盖产品设计、财务分析、交易处理、呼叫中心、IT技术保障、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护等多种服务类型,转移的工作岗位动辄成千上万,业务金额则以数亿美元计算。

从全球发展趋势看,今后服务业国际转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年来,国际服务外包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服务业转移中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运营模式。国际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虽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它的出现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十分乐观。服务外包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日本、亚太和拉美地区,而亚太地区保持强劲增长,成为全球服务外包业务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全球服务外包合同,最大的发包商是公共服务部门,承接商、提供商都是企业,也就是在承接全球服务外包时,要非常重视国外的一些公共服务部门。

客观地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增长很快,但仍然相对滞后,目前,我国仅有20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建设了哈尔滨开发区、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黑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哈尔滨软件园、黑龙江动漫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黑龙江大学省级大学科技园、大庆石油技术服务园区、大庆软件园(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黑龙江软件园和齐齐哈尔市装备制造业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园区。通过“双软认定”的软件企业268家(其中7家企业通过CMM/CMMI认证)。2008年2月,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正式成立。目前,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从业人员约3万多人,服务外包收入约70亿元人民币,涉及软件与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服务、地理信息、通信、医疗、金融、物流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等业务领域。

二、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和劣势

1. 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的优势

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有自己的优势。

(1)具有政府政策积极引导的优势。黑龙江省政府制定了《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早在2008年3月,黑龙江省政府还颁布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首先要设立“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与自身发展。该意见还将从进一步放宽黑龙江省服务外包市场准入、享受已有相关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建立服务外包统计指标体系等六个方面优化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

(2)具有投资环境不断完善的优势。黑龙江省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已经连续八年实现GDP两位数增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完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件环境不断改善,使黑龙江省企业具有承接服务外包的客观条件。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举办“哈洽会”、“亚冬会”和即将举办“大冬会”等,使黑龙江省有可能成为全国较大的服务项目外包基地之一。

(3)具有充足的科技人员的优势。全省有79所大专院校,每年毕业大专院校学生18万人,每百人中有5人接受过专科以上教育,人均教育资源在全国排第五位,科技人才实力在全国排第七位,可以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对成本和基础设施的基本要求。

(4)具有综合人力资源的优势。黑龙江省同沿海城市相比,产业层次不同,沿海用的多是蓝领,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我们用的多是白领,服务外包属于知识密集型。黑龙江省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生活成本、工资成本相对偏低。黑龙江省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5)具有外包的地理和人才优势。黑龙江省是东北三省的一个门户,对俄、日、韩有广泛的贸易往来,不仅具有进入俄日韩服务外包市场的地理优势,还具有与委托商相似的文化背景,以及大量熟练运用俄语、日语和韩语的高素质服务人才,这些天然的优势使黑龙江省在俄、日、韩服务外包市场上的具有先机。

(6)具有发展潜力和后发的优势。黑龙江省是服务外包后发地区,服务外包产业正在培育当中,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进行园区规划、政策设计、人才培训等方面可借鉴经验,合理布局,优化设计。

此外,黑龙江省数据网络省际出口宽带100G,可以保证最短的网络时延,最低数据丢包率,双路双备份的设计最大限度保障更快、更可靠的网络连通,为发展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足够的基础保障。

2. 黑龙江省发展服务外包的劣势

(1)服务市场总体发育滞后。虽然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居民消费水平还不高,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黑龙江省GDP在全国仍然处于第15或16位水平,用GDP衡量的实力现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自动转化为一个相对发达的省内服务消费市场。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不高,实际服务消费需求有限。

(2)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服务业增长很快,但仍然相对滞后。黑龙江省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贡献较少,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左右,而北京、上海、广东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67.6%、50.2%、44.1%。另一方面,从投资来看,黑龙江省目前吸收的外资直接投资80%以上集中在制造业,而服务业吸纳的外资不到20%,这一比例与国际外资流动趋势恰恰相反,目前,全球服务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2/3以上。

(3)缺乏大量精通英语的人才。外包对于语言的要求很高。以印度为例,现在印度的大学每年可向社会输送200万说英语的毕业生,即便如此,大学毕业生要进入印度的服务外包行业,还要经过激烈的竞争。在印度的呼叫中心,挑选出的佼佼者一般只需要经过几十个小时的语音综合培训,就可以消除印度口音,使美国客户感觉不出和他对话的是一个外国人。而这对于黑龙江省而言很难做到。

(4)服务企业投资严重不足。对服务业的投资,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投资,是服务企业提供相对完善的服务、达到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然而,黑龙江省服务企业普遍投资不足。比如,黑龙江省的物流业还基本处于加强机械装备的阶段,从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和通用输出的人机比例看,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哈尔滨与上海、深圳等东南沿海比仍处于落后状态。

(5)服务性企业缺乏核心技术。长期以来,由于黑龙江省企业将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忽略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缺乏对服务性企业核心技术的开发。

三、发展黑龙江省服务外包的对策和建议

1. 进一步完善吸引外资的政策法规

服务外包对法制环境的要求很高,很多服务外包客户对转移目标地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数据安全环境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承接服务外包业务的地区必须能建立较为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服务外包客户的商业秘密不受侵犯。在稳定现有吸引外资政策、措施、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还要适应新的形势,制定新的相应的政策。包括:

(1)积极引导、鼓励外商投资设立服务外包企业,承接跨国公司的外包项目,鼓励跨国公司在黑龙江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出口采购中心。

(2)研究制定和完善产业配套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加强原材料、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延伸产业链条,让外包服务业落地生根。向制造业跨国公司提供相关的商务服务、让现有的外资企业落地生根,是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高起点承接服务外包的切入点。我国已经出台了不少吸引外资的法规、政策,黑龙江省要充分利用这些政策资源,形成对服务外包的支持体系,并逐渐完善。

2. 进一步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服务外包业

当前,以软件产业全球化为特征的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正推动知识型工作岗位不断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是黑龙江省面临的重大机遇。如果抓住了这个机遇,黑龙江省服务业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对黑龙江省的软件企业而言,通过承接服务外包,可以从规模、质量、人才等方面快速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充分承接外包

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投资环境的要求更高。我们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争取使黑龙江省成为国际服务业的最佳栖息地之一。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精简行政手续,减少审批环节,通过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行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遏制软件市场盗版;要加强诚信建设,培育好的信用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包括战略研究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支撑公共服务平台。

4. 进一步开拓东北亚服务外包市场

利用地缘、语言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优先进入日本、韩国的服务外包市场。由于黑龙江省在日本、韩国服务外包市场上具备很多的竞争优势,拥有大量精通日语、韩语的服务业人才,应优先重点发展日韩市场,获得一定的成功之后,总结经验教训再开拓欧美市场。

5. 进一步承接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服务外包

迅猛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不仅改变了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使之由“金字塔”转向了“扁平型”和“网络型”,而且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更喜欢外包和业务离岸化,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也降低了业务离岸化的成本,提升了服务业层次和水平,使企业更有动力将服务业转移到低成本地区。黑龙江省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区凭借其优秀的硬件、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灵活的体制、广阔的市场,已具备成为东北亚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心的基础。

6. 进一步培育大量英语专业人才

要加快培养服务业所需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适应国际服务业要求,熟练掌握英语的实用型服务业人才,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积极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省创业。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水平。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当前,黑龙江省在进入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方面,最大的挑战是从业者的英语熟练程度。因此,加速培养高校毕业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成为当务之急。黑龙江省的教育应从重视读写能力为主转变为重视听说能力为主,扫除进军欧美服务市场的这一大障碍。

7. 进一步对服务业国际转移进行跟踪研究

应对服务业国际转移进行跟踪研究,以便观察其作用和影响,探寻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学习与借鉴爱尔兰、印度等国家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先进经验,同时也帮助黑龙江省政府、企业了解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篇三

一、家庭服务业发展现状

涉及行业广,工种多,就业潜力巨大。作为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以家庭为服务对象的有偿服务。家庭服务业包括家庭清洁、家庭护理、家庭医生、家庭餐饮、家庭教师、家庭搬家、家庭旧货收购、家庭养老服务等,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目前我国从事家庭服务业的企业近50万家,从业人员主要为4050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

市场需求旺盛,前景广阔。由于家庭服务市场的人员稀缺,保姆、月嫂工资水涨船高,秦皇岛市月嫂工资从过去的日工资50~70元,上涨到100~200元,而且依然供不应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需求正逐步向个性化需求、差异化需求转变,需求的增长刺激了家庭服务业发展,这就为家庭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更多地是为家庭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机会,要求家庭服务业进行市场细分的呼声不断高涨。

二、制约家庭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从目前市场发展程度看,家庭服务业发展面临“四难”处境,即:

供需对接难。家庭对服务需求的渴望与城乡劳动力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部分家庭服务企业陷入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部分劳动力就业无门。

权益保障难。家庭服务企业无证经营、恶性竞争、服务欺诈、劳务纠纷等现象依然存在,家庭服务消费者、从业人员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管理规范难。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与家政企业关系比较松散,难于管理关于从业人员的合同签订、社会保障问题尚未有明确的规定。

技能提升难。从业人员技能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系统培训,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关于家庭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建议

面对家庭服务行业的诸多问题,要建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家庭服务产业的发展战略,就必须依靠政府推动,建立组织领导、行业标准和工作“三个体系”,搭建起就业、培训、社区、信息服务“四个平台”,实现“六三”模式,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家庭服务业网络。

1.明确部门职责,建立齐抓共管的家庭服务组织领导体系

家庭服务业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必须根据工作职责明确在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中的部门职责。

人社部门负责承担统筹协调推动家庭服务业发展促进就业,做好培训、就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劳务对接等相关工作,研究拟定对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政策措施,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创业扶持政策。

发展改革部门制订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涉及的重大产业政策、项目规划。

民政部门负责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协助监督管理家庭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财政部门负责研究提出有关财税政策,积极筹措资金,并与相关部门共同落实支持保障措施。

商务部门拟订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按行业管理承担监管责任,负责监督管理家庭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指导协调行业标准、合同文本规范和服务矛盾纠纷处理工作。

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组织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联系群众桥梁纽带的优势,在人员培训、职业推荐、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2.强化“三项作用”,建立覆盖城乡的家庭服务工作体系

一是强化联席会议协调作用。推进以市家庭服务业联席会议为统领,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协调联动、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建立以家庭服务企业协会为龙头,各行业分会为骨干,家庭服务网络中心、家庭服务业培训基地、家庭服务企业、家庭服务从业人员为支撑的家庭服务业网络。

二是强化行业协会骨干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分会在沟通政府与企业、规范行业行为、反映企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制定行业服务公约、行业规范和管理制度,建立基于行业自律的会员准入和退出机制。

三是强化家庭服务企业支撑作用。促进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发展。引导和扶持大型龙头企业向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凡在家庭服务业联席会议备案的劳务派遣企业及个人均可从事家庭服务业。落实财税补贴政策,培育和发展特色家庭服务品牌。发挥好服务业专项资金、就业专项资金、民生工程资金等作用,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

3.建设“三个标准”,建立诚信规范的家庭服务标准体系

一是加快建设家庭服务行业规范标准。完善家庭服务业行业规范和各类服务标准,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标准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企业制(修)订服务规范,制定规范的家庭服务业劳动合同示范文本、劳务合同示范文本和家庭服务协议示范文本。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应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与服务家庭签订服务协议。中介制家庭服务企业应引导从业人员与服务家庭签订劳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是建设诚信服务标准。鼓励企业和个人诚信经营,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家庭服务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家庭服务企业、从业人员诚信档案,不断健全企业、从业人员信用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公示制度,逐步实施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

三是建设星级管理标准,对家庭服务企业实行五星级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

4.完善“三个系统”,搭建便捷顺畅的就业服务平台

一是完善供需对接系统。建立市和县区家庭服务业供需对接中心。在市和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设立专门区域,用于家庭服务业供需对接,举办家庭劳务专场洽谈会,开展送岗位下乡、送从业人员到岗的“双送”活动。

二是完善资源管理系统。推进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实名制建设。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为基础,各级就业服务机构要建立家庭服务人员档案信息库,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掌握家庭服务人员个人方面信息,方便用工單位招聘,扩大家庭服务人员供给,为开展针对性培训提供基础信息。

三是完善就业政策系统。根据家庭服务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特点,符合政策的城乡劳动力者,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落实职业介绍补贴、劳务输出补贴、岗位补贴和保险补贴,对自主创业人员落实创业补贴、小额贷款贴息政策。

5.开展“三类培训”,搭建开放有序的培训服务平台

在公开确定家庭服务业培训基地基础上,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有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与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合作,采取“学校+基地+企业”的实训、就业模式,合理确定培训门类,强化培训效果。

一是开展企业经营者的业务管理培训。分期分批对会员单位的企业法人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培训。通过聘请专家讲课、进行行业研讨和经验交流、赴外地参观考察等方式,全面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二是开展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落实培训计划和培训补贴,统一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培训机构资质规范、培训考核标准程序。在国家职业工种目录中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没有具体标准的,由家庭联席会议统一制定标准,统一使用《秦皇岛市家庭服务行业资格证》,持证上岗。逐步实现服务人员持从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上岗。

三是开展家庭服务业的职业道德培训。在各类培训工程中,要将职业道德列入重要的培训内容,引导管理者守法经营,从业者爱岗敬业,不断提升家庭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6.推进“三项工程”,搭建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平台

一是推进家庭服务业进社区工程。老旧社区通过服务设施建设改造,引入大型家庭服务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等方式设立各类便民站点,新建社区必须为家庭服务机构提供场所设施。鼓励不设服务场所的家庭服务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等加强合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推进“商业示范社区”工程。按标准建设社区商业中心,每一个社区商业中心商业资源相对集中,全市形成“大集中,小分散”服务格局。鼓励社区争创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

三是继续推进“双进工程”。打造社区居民“十分钟生活圈”,进一步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作。通过在小区内建设便贴服务(TF)站的形式,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家政服务、家电维修、划卡缴费、放心早餐等便捷服务,让市民不出小区就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为更多社区居民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7.建立“三个中心”,搭建实时互联的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完善市级家庭服务网络指挥中心。整合现有信息网络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公共服务电话等信息手段打造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家庭服务电话呼叫号码,统一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和服务功能,扩大信息覆盖面和服务范围。

二是建立完善社区家庭服务网络服务中心。运用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和贴近居民的服务手段,开拓潜在的消费市场,利用高科技手段整合服务资源,根据服务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家庭服务行业整体形象。

三是建立完善监督投诉举报受理中心。依托家庭服务业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根据服务标准,对家庭服务企业、从业人员进行监督,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促进家庭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4.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篇四

徐益波

当前,服务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层次智力人员、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和高开放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更是衡量一个地区国际化水平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以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新中心城区为目标,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立足“三大中心”建设,重点围绕会展、物流、金融、创意、信息、中介等“六大经济”,实现突破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区服务业主导地位已得到进一步提升。以2007年为例,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2亿元,增长15%。传统服务业稳步升级,专业市场加快转型,酒店餐饮业增势喜人。现代服务业成长迅速,共举办各类展会47个,新引进航运物流企业103家。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市级以上金融机构已达13家,中介服务、信息服务企业分别超过1500家和600家。楼宇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新引进楼宇企业828家,增长32%。

各街道也按照“退二进三”的产业布局要求,把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例如东郊街道2007年实现三产增加值8.9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1.88%。目前,街道拥有商品流通业、娱乐、餐饮、住宿等一批传统服务业的重点企业,包括家乐福、欧尚、易买得等世界

500强商品流通企业;石浦、开元、新舟宾馆等一批高档宾馆酒店,天伦广场、现代商城、现代建筑装潢市场、五交化批发市场等一批综合性商务商贸广场。同时,东郊街道充分利用上东国际、东方商务中心等一批新建楼宇及甬新名品家私城等一批存量项目“二次招商”等机遇重点引进第六空间艺术生活广场等一批定位高端产品的商业项目,以及担保、法律中介、软件设计等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产业结构有了明显优化。

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就是要从传统的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转为主要依靠智力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要利用现代技术来改造传统服务产业,以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的发展。

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制定规划和目标,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

政府应将现代服务业集群纳入国民经济规划重点,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根据我区经济发展情况,以企业为主体,以体制创新为保证,系统地制定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市场竞争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涉及到大量社会、文化、制度因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做好政府角色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强化政府规制, 倡导和谐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文化氛围 现代服务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理地规制。通过多途径奠定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立积极的发展引导机

制与扶持政策,建立技术基础设施,奠定技术创新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帮助或协助组建服务业行会,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应实施有效的政策或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各种有利于企、学、研、官、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

3、多渠道加强投入,吸引外资进入现代服务行业

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引导社会和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力引进国际上著名的跨国现代服务业企业;支持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原则下,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

4、培养高层次的复合人才,加强人才储备

5.加快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篇五

樊城区财政局

当前,发展金融服务业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培育樊城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2010年元月区政府在樊城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的工作重点,2010年,我区要积极引进新的金融机构,扶持鼓励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健康有序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进一步推动我区金融服务业发展,促进金融和经济良性互动,从樊城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来看,樊城也具备进一步加快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一是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樊城地处襄樊核心区域,位于襄樊现代服务业集聚带中间,为发展金融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二是金融服务业支撑体系基础较好。第一,随着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各金融机构纷纷落户,区内集聚了大批知名金融企业,有较为完备的金融服务产业链。区域银行网点众多,另外还有证券公司及营业部,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其他金融企业等均在樊城设点。第二,集聚了大批知名专业服务机构,特别是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等知名专业服务企业,形成了支撑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专业服务体系。

但樊城金融服务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定

位尚不太明确;二是金融服务业集聚度有待提升;三是金融业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营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区要进一步加大对金融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首先要加快制定金融服务业发展规划,在明确金融服务业发展定位的前提下,建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政府服务协调职能,推动我区金融服务业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推动作用,积极为我区各类金融机构及从业人员营造良好的发展和工作环境,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管理部门和经营机构的沟通联系。

相关部门应发挥服务协调职能,要不断完善支持金融业发展政策,加大我区金融业对外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支持、协助人行、证监、银监、保监等金融监管部门依法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要努力接轨省市地方金融市场,完善政府与各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为我区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综合服务。继续做好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公司的工作指导和服务协调,继续做好进一步推动我区企业上市工作,特别是重点行业优质企业的上市推荐工作,加大支持扶持力度。

二、优化金融发展环境,提升区域吸引力

一是切实做好金融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搭建服务平台,对全区金融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服务,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及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形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健全与银行、保险、证券、担保、创投业的协调沟通机制,收集工作情况,了解和反馈意见、建议。

二是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办公场地、工商注册登记、劳动工资等实际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政府与企业、专家之间的报告会、研讨会、信息发布会。

三是完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中心城区的规划,加快金融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将土地资源向金融业倾斜。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向核心区块集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部分新建商务楼宇要注重引进金融企业,加大针对金融企业的招商力度。对进驻我区的金融企业在房屋租赁或购买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商务楼宇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要为金融服务业发展留下空间。可置换部分效益不高的中小楼宇,探索建成金融专业楼、特色楼。

四是建议实施金融人才战略,完善人才公共服务,出台金融人才激励举措,为金融企业高管、金融企业优秀人才提供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满足其对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的需求,以集聚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熟悉现代金融制度、职业操守良好的优秀金融人才。

三、制定扶持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财政政策。

为激励金融机构增加投放,积极支持樊城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比照其他地方的贷款奖励办法对银行贷款投放制定奖励政策。

一是开展对金融机构支持我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业绩评价。设立“支持金融服务业发展专项基金”,资金主要用于:鼓励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和增加对我区信贷资金的投入;表彰奖励对我区重点建设项目、重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直接融资、保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的金融企业。

二是建议设立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支持重点发展的金融企业和新型金融企业发展。

三是健全重点企业首席联络员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事务协调制度。掌握企业动态和需求,及时排忧解难,留住并做大现有金融服务企业,培育发展大型金融企业的分支机构。依托樊城会计、咨询、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发展优势,吸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各类新型金融企业集聚,扶助、支持金融中介业的信用评估企业的发展壮大;依托樊城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培育发展物流金融保险业,吸引外资物流金融保险、金融保险中介等机构到樊城发展。

四、不断提高金融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对国家的金融改革措施和金融创新产品,积极争取在我区先行试点和推行。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力度,鼓励和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创新合作模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二是重视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合作,搭建并完善政府融资的信用平台。加强协调配合,认真搞好项目的申报审批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在支持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放。

三是加快保险业发展。要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保障经济的重要作用,提高整个社会保障水平,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增强企业和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深入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索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充分利用

商业保险机构在网点覆盖、人力资源、风险管控方面的优势,参与我区社会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立我区“政府保障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是支持担保企业做大做强,引导担保产品多样化。鼓励担保公司扩大业务领域,丰富担保品种。扶持担保企业增大注册资本,扩大担保额度。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资质评级制度,促进担保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是积极鼓励创投业的发展壮大。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在我区设立与发展,积极做好创业投资备案工作,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五、密切协作,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一是加强和推动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银项合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银企、银项合作机制,积极推荐优质项目,搭建并完善政府融资信用平台,争取每年融资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认真组织好既定项目的实施工作,尽快发挥项目效益;加强协调配合,认真组织好项目的申报审批和储备工作,争取银行更多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创新金融产品,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支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同时,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企业要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强化管理,诚实守信,争取金融机构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并共同维护银行合法权益。

二是进一步加大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力度,切实维护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和区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协助

6.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议 篇六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发展学前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自治区农村学前教育初步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学格局,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保教质量逐年提升。但是,仍有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缺乏整体规划,公办园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近年来,农村通过撤点并校优化了学校布局,但农村学前教育没有纳入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幼儿园办学规模普遍不大,大多数是因时因地创办,条件简陋,甚至出现很多“庭院园”、“门店园”。幼儿园布局的不合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是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民办园,由于享受不到政府的专项奖励与经费投入,多数园是租房,办园者只考虑盈利,不愿投入,教学、生活用房狭小,卫生、安全等设施配备往往不全,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更是匮乏。

三是师资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多数农村幼儿园达不到自治区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规定的要求,幼教师资不足,特别是民办园存在教师学历不达标、年龄差距大、工资待遇低等问题,留不住教师。

四是民办园难监管,检查指导不到位。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数量不足、且不平衡的条件下,农村民办学前教育取得较快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学前教育的供需矛盾,但是,这些幼儿园的办园资格、办园条件、办园质量等方面存在不少问

题,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明确统一的设置标准和准入要求,但很难落实,多数民办幼儿园办学依然随意性很大,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有的园安全隐患严重,需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领导,提高思想认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和关心幼儿教育的良好氛围。将学前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工作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加快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条件成熟时,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一同重视、一并实施、同等发展,全力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增加投入、改善环境,科学管理、提高质量,推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二要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明确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要适应社会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从布局上对农村幼儿园进行规划,适当增加和扩建公办幼儿园,使公办园在整个学前教育发展中真正发挥骨干示范作用。鼓励各农村乡镇中心校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创办附属中心幼儿园,或利用这些闲置校舍对现有民办幼儿园进行适度调整、撤并、重组,扶持其走上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道路,逐步使农村学前教育布局合理化。

三要多渠道筹资,改善办学条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或通过完善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健全与财政增长相适应的长效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性资金投入,并力争做到逐年增长。本着“放开、放活、管严”的原则,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多渠道筹资、多形式办园,形成以“政府办园为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补充”的多元化办园格局。

四是完善监督管理体制,提升办园水平。从实际情况出

发,合理制定城镇与农村、公办与民办园的设置标准,提高城镇园、公办园的建设标准,整顿民办园的办学秩序,使学前教育真正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建立教育、卫生、公安、城建、城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学前教育工作专项联席会议制度,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全面检查,统一验收,严加整顿,对达不到办园条件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责令限期整改,逐步验收达标,仍达不到办园要求的坚决予以取缔;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指导、检查、整治力度,严格加以整顿,促进学前教育的规范、安全、健康发展。要逐步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审批、评估、年检等各项制度,加大落实力度,加强对学前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逐步理顺学前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狠抓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提升办园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前教育的教育功能和办园效益。

7.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篇七

1 现代休闲服务业是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1.1 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休闲时代

1999年第12期的美国《未来学家》杂志刊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未来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生变化, 休闲、娱乐活动及旅游业将掀起下一轮经济大潮, 并席卷世界各地”, 2015~2020年, 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 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事实上, 这些预见在发达国家早已验证, 且比预期更快。

现在, 有些发达国家的休闲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休闲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占整个就业人数的比重日益加大, 休闲服务业已成为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以美国1990年为例, 全美国消费者在娱乐性商品和服务方面总共花了2800亿美元, 占全部消费支出的7%, 再加上其他的休闲支出, 仅1990年美国一年的休闲消费就超过1万亿美元, 大约占全部消费支出的1/3, 休闲已成为美国第一位的经济活动。[2]

1.2 中国已具备现代休闲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条件

国际经验显示, 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 休闲经济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300美元, 我国整体上已经具备了休闲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条件。[3]另外, 我国法定休闲时间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95年开始, 我国实行周末双休日工作制, 人们的闲暇时间得到很大提升。1999年实施“三个长假日”, 由于消费时间过度集中, 影响了人们休闲质量的提升。2008年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法定节日, 全年法定节假日达到115天, 且假日分布合理, 再加上带薪休假日, 全年累计有1/3的时间是休假日。闲暇时间的增加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休闲需求, 利用闲暇时间来放松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经济发展, 交通、通讯、住宿等条件不断改善, 大量涌现的KTV包房、歌舞厅、健身房等休闲场所, 进一步带动、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近几年, 许多公园、场馆纷纷对外免费开放, 进一步推动了人们的休闲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时尚消费的热点, 健康、舒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丰富多样的闲暇消费方式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各种休闲活动来获得放松, 恢复精力, 为现代休闲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3 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现代休闲服务业具有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高、吸纳就业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等功能和特点, 现代休闲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把现代休闲服务业培育成重点产业、支柱产业。2002年, 杭州市在我国率先提出发展休闲经济, 并于2006年进一步提出要建设“东方休闲之都”, 目前已形成了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餐饮和都市购物等五大休闲场所, 现代休闲服务业已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都、无锡、青岛、福州等城市也大力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 迄今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1.4 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契合我国的发展战略

现代休闲服务业跨生活与生产两大领域, 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环境要求高、带动系数大等特点, 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 符合中央确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如河南焦作是依靠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 以前是以产煤著称的“黑色经济”城市, 如今以旅游为龙头, 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娱乐、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扩大了就业, 保护了环境, 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品位, 以“山水焦作”的旅游城市闻名于世。

对于河南省而言, 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不仅是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同时有利于吸纳就业、提升人们生活质量, 对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河南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的优越条件

2.1 区位良好, 交通便捷

河南省位于中原腹地, 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枢纽作用, 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铁路网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京广、陇海、京九、焦柳、太焦、侯月、新菏、新月、宁西9条铁路干线和洛宜、汤鹤、安李、石林4条铁路支线在河南境内交会。近年来, 河南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 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截止2011年底, 河南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196公里, 居全国第一位, 以郑州为中心, 一个半小时可以到达中原城市群的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个省辖市。航空运输快速发展, 全省有郑州、洛阳、南阳3个民用机场, 已开辟国际国内航线近百条, 2011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以上空间区位优势为河南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2.2 自然资源丰富, 休闲设施完善

河南省自然禀赋优越, 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 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7个;自然保护区33个, 面积759.13千公顷,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森林公园101个, 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0个。森林覆盖率达到22.68%。同时, 拥有鸡公山、洛阳龙门、嵩山、王屋山─云台山、石人山、林虑山、青天河、神农山、桐柏山─淮源、郑州黄河10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这些风景名胜区有着无数的山林、峰峦、峡谷、瀑布, 空气清新、气温宜人。另外, 水源富足, 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均流经河南, 连接这些水系的有丹江、白河、伊洛河、济水、卫河等数十条河流, 还有小浪底水库、南湾水库、鸭河口水库、陆浑水库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水库, 这些河流和水库不仅有宽阔的水面, 而且沿岸有大面积的滩涂和湿地及防护林带, 这些都是发展休闲旅游的良好资源。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河南的17个地级市, 20个县级市以及89个县城都程度不同地建设了如公园、游乐园、博物馆、体育场馆、影剧院、歌舞厅、酒吧、茶楼、餐厅、美容院、洗浴中心等文化休闲和康体娱乐场所。另外, 河南省共有4A级以上旅游景区84处, 星级酒店503个, 出境游组团社和国内旅行社1101家。[4]完善的休闲设施为发展文化娱乐、餐饮休闲、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奠定了基础。

2.3 历史传承悠久, 人文底蕴厚重

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先人们在这里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明, 在由夏朝至清朝的4000多年里, 河南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余年, 先后有20余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 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商丘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河南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省份之一。同时,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5个, 涉及民间文学、传统舞蹈、戏剧、美术、技艺等涵盖了国家公布的各种类型。洛阳、郑州两个片区, 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三条线性遗产, 巩义宋陵等19处大遗址被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重点保护项目。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诗词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河南境内有少林寺、龙门石窟、相国寺、佑国寺塔、殷墟等名胜古迹。这些为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4 经济快速发展, 居民消费能力强

河南省政府财政状况良好, 居民相对富裕, 科教水平较高, 为休闲消费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据统计, 2011年河南省全年生产总值27232.04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4.80元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04.03元。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22.90亿元, 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家乐福、国美、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日益完善, 商品市场供应充足, 影视娱乐业、动漫业方兴未艾, 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迅速。

3 加快河南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转变休闲观念, 制定合理的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规划

河南现代休闲服务业难以出现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 在于不少人在休闲观念、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某些偏差和误区。比如, 有的以传统意义的“休息”代替现代意义的休闲, 有的片面认为, 追求休闲娱乐就是追求“低级趣味”, 发展休闲服务业就是“不务正业”。只有破除这些思想障碍, 才能营造有利于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的良好舆论氛围。现代休闲服务业要得到快速发展, 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各级政府应积极制定本地区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规划, 提出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目标, 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明确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 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3.2 丰富休闲产品, 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要

目前, 河南休闲服务业中旅游休闲业占了很大比例, 文化和娱乐休闲业以及其他休闲服务业相对弱小。河南要因地制宜,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产业资源, 丰富休闲产品, 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需要。

(1) 培育壮大餐饮服务业, 提升餐饮业的文化内涵。民以食为天, 餐饮是休闲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数千年来, 饮食从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渐升华为人类的一项文明享受, 河南老字号餐饮如洛阳真不同、开封第一楼等都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将民间饮食制作技艺与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巧妙结合起来, 让顾客边听、边看、边尝、边思, 使顾客乐在其中, 既为企业的品牌宣传增加了新内容, 也为客人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附加值。

(2) 开发演艺产品, 促进休闲消费。河南省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武术等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 地域特色明显,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社会价值。将这些表演艺术类文化遗产开发成演艺产品, 可以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共赢, 提升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力, 促进休闲消费。如依托于民俗民族歌舞基础打造的演艺产品《印象·刘三姐》, 于2004年公演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自上演到2008年底, 演出场次接近2000场, 观众人数近3000万人次, 票房收入近6亿元, 《印象·刘三姐》已成为旅游者赴桂林欣赏的精神大餐。[5]

(3) 根据不同人群的休闲特点, 提供不同类型的休闲项目。为年轻人提供激情狂欢型休闲, 为老年人提供闲庭信步型休闲, 为情侣们提供浪漫风情型休闲, 等等。休闲服务机构提供休闲服务时应注重细节, 体现人性化、个性化和亲情化, 为消费者创造值得回味的愉悦、健康、快乐的体验和感受。

3.3 落实现代休闲服务业政策, 优化休闲服务业资源配置

2008年6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 列出了河南省服务业发展重点, 其中诸多方面都与休闲服务业密切相关。随后, 河南省政府在《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中, 制定的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规费减免以及财政、土地和价格支持等一系列政策,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中诸多政策完全适用于休闲服务业, 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 抓好这些政策的落实。为加大现代服务业投入力度, 2008~2012年河南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产业发展。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 优化休闲服务业资源配置, 促进休闲服务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一方面, 对产业带动性明显的度假旅游、文化娱乐、康体美容等行业龙头企业在发展上给予政策倾斜, 充分发挥优势休闲服务业龙头企业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 着力扶持一批现代休闲服务业重点企业和若干个休闲服务业特色园区, 国家、省、市在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 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配套、管理规范的现代休闲服务业基地或园区。

3.4 重视人才, 为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现代休闲服务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 现代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休闲服务业管理精英人才支撑。目前, 河南现代休闲服务业人才缺乏, 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应有计划地引进如管理、旅游、物流、运输等行业急需高级人才。另一方面, 休闲服务业部门可以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 有计划地对自身人才进行各类培训或进修, 更新原有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 培养一批休闲产业的营销、管理精英人才, 并完善休闲产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

4 结语

现代休闲服务业已成为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国家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河南现代休闲服务业已具备相当基础, 正面临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空间巨大。我们相信, 在不远的将来, 现代休闲服务业在河南一定能够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 成为拉动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增多, 休闲已经成为人们时尚消费的热点, 休闲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河南具有发展现代休闲服务业的优越条件, 并已具备相当基础, 但必须从转变休闲观念、落实休闲服务业政策、丰富休闲产品、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加快现代休闲服务业发展。

关键词:河南,休闲服务业,条件,对策

参考文献

[1]卿前龙.休闲产业:概念、范围与统计问题[J].旅游学刊, 2007 (8) .

[2]马惠娣, 王国政.休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J].瞭望新闻周刊, 2000 (34) .

[3]王新前.扩大内需与发展休闲经济[N].中国经济时报, 2009-4-13.

[4]河南省统计局.2011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2-2-29) .http://www.ha.stats.gov.cn/hntj/tjfw/tjgb/qstjgb/webinfo/2012/02/1330470015621925.htm.

8.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篇八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需求引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面向多样化、多层次人力资源服务需求,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

鼓励创新,提升服务。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开发服务产品,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水平。

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依法管理,规范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宣传引导,坚持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两手抓,在鼓励发展的同时,保障市场规范运行。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服务充分保障,市场经营性服务逐步壮大,高端服务业务快速发展,服务社会就业创业与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能力明显提升。

——规模逐步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结构更加合理,服务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各类业态发展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

——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服务产品日益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体系、诚信服务体系、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监管机制规范高效。

二、重点任务

(一)发展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支持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融资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发挥大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功能。鼓励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到2020年,重点培育形成20家左右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

(二)增强人力资源服务创新能力

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强人力资源服务理论、商业模式、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丰富服务渠道和服务模式。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信息化建设,鼓励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务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结合。培育服务需求,鼓励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进高端急需紧缺人才和购买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细化专业分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鼓励人力资源外包、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三)培育人力资源服务品牌

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人力资源服务商标,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选本地区服务业重点企业名录。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分类和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水平等级认证工作。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服务产品推介等活动,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品牌推广平台。

(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

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依托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培育创新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形成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枢纽型基地和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加强园区建设,完善和落实产业园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发挥园区培育、孵化、展示、交易功能,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加强园区管理,制定完善园区管理办法。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五)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将其纳入相关人才计划和人才引进项目,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研修培训,依托著名高校、跨国公司,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和相关服务领域的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

(六)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管理

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政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将设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许可由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探索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等制度。深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诚信管理制度。加快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包括基础术语、机构评价、服务规范、人员资质、服务技术在内的人力资源服务标准体系。鼓励各地和行业协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新兴业态标准的研究工作。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充分利用信息跟踪、市场巡查、受理投诉举报等监管手段,加大监管力度。

(七)推进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改革

nlc202309041231

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实现人力资源市场领域的管办分离、政企分开、事企分开、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离。推进政府所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设立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脱钩,鼓励以委托经营、公司性改造、吸引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实体,加快社会化、市场化改制步伐。对具有经营优势的,要注意保持服务品牌,鼓励其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八)夯实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基础

完善行业统计调查制度,逐步建立科学、统一、全面的人力资源服务业统计制度,建立覆盖各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数据库,加强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定期发布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发展报告,引导行业发展。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代表、行业自律、行业协调等方面的功能。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三、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研究通过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团队给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也应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探索采取政府股权投入、建立产业基金等市场化方式,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消除人力资源服务中间环节的重复征税问题。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总、分机构不在同一县(市),但在同一省(区、市)范围内的,经省财政、税务部门批准,可由总机构汇总申报缴纳增值税。符合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税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提供离岸服务外包业务免征增值税。在国务院批准的21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内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符合现行税收政策规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条件的,经认定后,可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

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上市或发行集合信托以及公司债、企业债、集合债、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公司信用类债券融资。进一步放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提高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社会资本参与程度。

(四)完善政府购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政策

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将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人力资源服务交给社会力量。要稳步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研究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指导目录,明确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动态调整。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选择承接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社会力量,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平等参与竞争。要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各项制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监督检查和科学评估。

(五)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稳步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对外开放,积极构建公平稳定、透明高效、监管有力、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人力资源服务合作。鼓励有条件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走出去”,与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

(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制定人力资源市场条例及配套规章,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打破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的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等各种壁垒,纠正设置行政壁垒、分割市场、妨碍公平竞争的做法。鼓励各地按照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要求,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市场执法队伍,提升市场执法和监管水平。加大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9.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篇九

大力发展旅游业,顺乎时势。旅游业属 “ 朝阳 ” 产业,发展旅游业对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扩 大内需、增加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都具 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旅游业的基本情况

二、我市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认识水平不高,自我宣传意识不强

我市旅游业起步较晚, 基础比较薄弱, 个别部门及领导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和在经济发展中 所起作用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简单地把旅游业看作 “ 游山玩水 ” 的消费行业。对于旅游业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统一的认识。前几年由于没有充分认识自我宣传包装的重要性,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旅 游业的发展。我市旅游宣传意识不强,手段形式单一,档次低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 够。

2、缺少总体发展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旅游名牌

长期以来,缺少具有代表性、大手笔、标志性的名牌旅游景点景区, 造成我市旅游开发缺 少新意,品位不高,形式单调,地方特色不浓,在游人心中印象淡漠,没有位置。在省内、国内的旅游市场中,缺少竞争力和吸引力,缺少品牌效应,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薄弱

我市绝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 其思维方式和经营思路 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要求。服务不规范、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缺少一支高素质的旅游 导游人员队伍和旅游管理人员队伍, 尤其是外语导游人才短缺。整个旅游业的管理十分薄弱, 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3、旅行社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旅行社的市场化进程是在国家总体改革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的,改革日益深 入, 而没有先例可循, 势必导致改革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改革中出现的大多 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认识比较模糊,对一些问题的出现准备不足。比如,在 80年代中后期,国有大中型制造企业为了激发职工的积极性,采用了部门承包 等手段,旅行社业是新兴的行业,不存在职工生产积极性不足的问题,但是,也 参加到“改革”的行列中来,搞部门承包,结果出现了一大批个人经营、挂靠经 营的旅行社,导致旅游产品质量急剧下降,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但是,这些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最终都得到了澄清和解决。就目前来看, 我国旅行社行业存 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 产权制度和企业机制落后。从总体上看, 迄今我国旅行社真正完成现 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较少, 大部分还是传统的独资企业和翻牌公司, 还有一部分是 名为国有、集体或公司制企业, 实际则是个体或私人合伙企业。这些企业多数内 部机制落后,经营管理手段单一,产权关系及责、权、利划分不明确,管理制度 不科学、不健全或不落实。

第二,网络化、集团化程度比较低。目前的状况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社网 络和集团在总体上还比较少, 大部分旅行社没有形成或加入网络, 仍在各自为战, 业务操作仍处于临时、简单协作阶段, 业务伙伴关系不稳定;已经建立的旅行社 联合体和集团,要么规模还比较小,要么是联系不紧密、不稳定,集团内部机制 比较落后, 行政色彩较浓, 真正以资产纽带紧密联系的全国性、区域性旅行社网 络和集团还很少见。

第三,绝大部分旅行社规模、实力、业绩一般。从近两年年检情况看,占全 国国际旅行社企业数量不足 1/10的百强国际旅行社,其外联、接待等业务经营 量占到总量的 50%~80%;国内旅行社百强仅占企业总数的不足 2%, 其业务经营 量则均占 10%以上。这足以说明大多数旅行社的规模、实力和业绩有限, 也昭示 了作为行业排头兵的百强旅行社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形成网络、建立集团的必 要性和可行性,实力强大的旅行社建立网络、吸收成员的空间非常广阔。

第四,从总体上看,旅行社的产品和市场开发能力、组织接待能力和质量 保障能力较弱。从近年的年检和统计资料看, 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 但通过旅 行社组织和接待的仅占百分之几。

10.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篇十

“一村一品”经济的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要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培育主导产品和产业,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是必然的途径。如何加快凉水镇“一村一品”经济发展,成为我们现在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一村一品”经济发展现状

(一)高效生态种养品种不断涌现

1、有机水稻种植。全镇有机水稻种植面积达60公顷,主要集中在凉水村、鹤林村、东山村,年均收入7万元。

2、有机果蔬种植。全镇有机果蔬的种植面积为38公顷,主要集中在河西村和龙虎村,年均收入10万元,以河西村为中心发展有机蔬菜订单种植,现已与韩国企业签订45公顷的有机蔬菜订单合同。

3、特种养殖。依托亭岩村大河鹿业和迎花村青山牧业发展养鹿、养牛业,带动农户120户,户均增收1.5万元。目前,凉水镇养鹿、牛、猪、羊分别达到4500头、1580头、2030头、1987头。

(二)有机产业占绝对统治地位

我镇有机产业主要包括有机水稻种植、有机果蔬种植、中草药种植;目前有泉子有机水稻专业合作社、鑫农农村经济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有机水稻及有机果蔬产业;已通过中绿华夏有机认证的蔬菜瓜果有24种,主要有菠菜、生菜、香菜、草莓、香瓜等。

(三)产业发展势头比较强劲

凉水镇地处中朝边境,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2010年9月,我镇通过招商引资,在河西村成立了延边国贸凉水有机农业民俗生态园,主要开发建设断桥服务区、窟窿山服务区、有机园区、商贸广场等景区。2010年旅游人数达到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300万元。

我镇内有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180多家,上规模民营企业40家。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和石材为主体,木材加工、中药材加工、食品等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格局。其中,河西村龙泉农工贸、凉水村高丽有机大米等5家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加工多限于初级产品开发,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二)有机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难度大。

(三)我镇总体经济水平还较低,资金短缺,投放机制不灵活。

三、发展“一村一品”经济的有利条件

我镇耕地面积2,692公顷,其中,水稻440公顷、大豆1050公顷、玉米996公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我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通村公路率已达到100%,302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随着各类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以及农业企业对“一村一品”经济的介入,提升了“一村一品”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镇大部分农民对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具有很大的积极性。

四、加快发展 “一村一品”经济的建议

(一)在主导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有机绿色农产品,河西村今后重点发展有机蔬菜;南大村、东山村今后重点发展有机瓜果;凉水村、鹤林村重点发展有机大米、小米等有机杂粮。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户生产的玉米、水稻、西瓜等产品变出售原料为初加工、深加工,提高农户经济效益。

(二)在特色品牌打造上下功夫。从传统特色产品入手,把一些特色产品率先发展为有机产品,将“河西春”品牌做大做强,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加入有机农产品开发行列,如依托延边国贸有限公司,借助国贸超市的市场网络,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同时,我们要立足挖掘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铸造“图们江”品牌,将有机产品作为“图们江”品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宣传。

(三)在流通组织培育上下功夫。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通过招商引资、宣传引导、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方式,引进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形成企业和农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在发展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河西村有机生猪养殖循环经济,建立有机生猪生产基地,将中草药加工厂产生的中药材废渣作为生猪的饲料,结合生态健康的养殖技术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以龙泉农工贸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环保型有机肥加工厂,将养猪场的粪便等排泄物收集起来作为有机肥加工的原料投入生产。

11.关于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建议 篇十一

2012年以来,国务院相继发布了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规划和意见。知识产权服务是高技术服务业的八个重点发展领域,是科技服务业的九大重点任务,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将服务创新创业,助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作为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重要措施,2012年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遴选了两批共97家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单位。培育工作开展以来,培育单位扩大服务地域、拓展业务范围、创新服务模式,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2014年8月,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中华商标协会、《中国知识产权》杂志社对首批培育单位工作成效联合开展评鉴,46家培育单位被授予“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称号。

2014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天津首次举办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牵手区域经济发展行动,取得了广泛好评。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牵手行动,旨在架设知识产权服务需求与供给对接的桥梁,化解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引导品牌机构贡献先进理念、新兴模式和成功经验,帮助创新主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优质服务,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

为贵州大数据新兴产业发展助力

2015年4月28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2015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牵手贵州发展行动”在贵阳高新区启动,此次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牵手贵州活动是2014京津冀、西安举办品牌机构牵手区域经济发展行动的延续。据《中国知识产权》杂志记者了解,2015年牵手区域经济发展行动继贵州后,还将牵手黑龙江及福建,以更好的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龚亚麟司长、贵州省科技厅秦水介副厅长、贵阳高新区管委会黄昌祥主任在此次启动仪式上致辞。此外,贵阳市等10个地(市)知识产权局、25家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及培育单位、110多家贵州省企事业单位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参加了此次牵手行动。

龚亚麟在此次牵手贵州行动启动仪式上表示,“当前,中央部署‘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强调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双引擎。贵州省正在推动能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大数据新兴产业,将成为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贵州省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知识产权必将发挥连接创新和市场,实现从科技强到经济强、产业强的桥梁纽带作用。这对知识产权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宣讲活动中,合肥汇众知识产权管理公司总经理郑舫挺、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默闻、北京国之专利预警咨询中心总经理于立彪、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公司副总经理胡炜,分别就“专利大数据推动区域创新探索和成效”、“专利质量提升的起点——创新点挖掘与知识产权管理”、“专利预警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企业如何通过创新研发和知识产权管理运用盈利、增值和开拓国外市场”等专题进行了讲座。

品牌机构对接“创客”团队及企事业单位

此次牵手贵州活动,设立了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及培育单位与贵州省有关企事业单位供需对接洽谈,对接洽谈活动成果丰硕,贵州省科技厅、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还与此次赴黔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中的几家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将深入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

据了解,近期,贵州省科技厅、团贵州省委携手打造一个全新的“创客”孵化器——黔青梦工场,首期一千平米孵化场地将落户贵州商学院新校区。黔青梦工场首期一千平米将包括200余平方米的创客空间、300余平方米种子创客培育平台、200余平方米创客孵化加速平台、100余平方米多媒体路演平台和100余平方米黔青创客咖啡交流区。凡是有创业激情和想法的创业青年都可以通过申请,免费入驻“种子创客培育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将有科技专家和创业导师带领有创业想法的人完善创业方案并提供持续培训服务,特别设立的“创客”发现区域将帮助创业者寻找到合适的团队小伙伴。同时,省科技厅、团省委将积极引入投资人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

贵阳提出大力发展大数据新兴产业,建立了数据中心,第一家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的成立,“块”数据公共平台的出现,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的落户,这些都向创客们展现了一个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健康体系。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的成立,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大数据交易所的出现可以将数据‘孤岛联系在一起,让数据更具有价值。

此次全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及培育单位为贵州“创客”团队提供专业咨询,也将更好的帮助创客,为他们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知识产权问题。

政策推介及实地考察

28日下午,在贵州政策环境推介与交流研讨活动环节中,北京携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赖晓南与大家分享了服务业扶持相关政策解读。近三年,赖晓南曾先后主持、管理和参与过近百项政府政策研究咨询项目及数十项高新企业、科研院所咨询服务项目,在科技创新及产业政策的研究咨询与综合运用等方面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从自身的实践出发,为大家详细梳理了如何更深入理解扶持政策,如何更有效利用扶持政策。

贵州省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管理处方来福处长也就贵州省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政策向大家进行了详细介绍。

12.关于加快四川茶叶发展的建议 篇十二

一、四川茶叶发展的现状

四川是茶树原产地之一, 也是人类饮茶、种茶、制茶的发源地, 是我国主要产茶省份之一。四川茶叶历来以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品质好、声誉高而著称, 自古就有“蜀土茶称圣”的美誉。据史料记载, 早在唐朝时期, 川茶产量就位居全国之首。到2007年, 全省共有120多个县产茶, 占全省181个县的66.30%, 茶园面积为16.8万公顷, 其中采摘面积10.67万公顷, 茶叶产量13.0万t, 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 分别占全国的10.98%和11.40%;茶叶综合总产值为60.0亿元, 农业产值为21.7亿元, 茶叶总产值居全国第4位。值得一提的是, 近10年来, 全省良种茶园面积和名优茶产量呈快速增长势头, 其发展速度和增幅居全国各产茶省市之首, 茶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优势龙头企业集群已渐显现, 其企业的规模、形象、加工设备及技术水平堪称全国一流, 四川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茶叶优势产区和茶叶生产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集约化的重点示范区。

二、四川茶叶发展的优势

1. 产茶历史悠久

四川是茶的故乡, 人工种茶世界最早, 有2000多年历史;贡茶历史世界最早, 有1000多年历史。

2. 茶区自然气候条件适宜

四川茶区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较好的盆周山地和丘陵地区, 这些地区气候条件独特, 日照少、气温适宜、云雾多、湿度大、漫射光丰富, 是发展绿茶, 特别是名优绿茶的最适宜区。

3. 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我省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 孕育了丰富的品种资源, 现在种植的省级以上的优良品种有40多个, 其中本省地方良种有20多个, 国审品种10余个。目前, 我省茶叶重点推广的名山131、特早213、天府茶11号、28号等无性系良种, 具有发芽早、整齐、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强等优点, 并已从国外引进了近20个品种进行观察、试验、示范, 以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4. 茶叶上市早, 是我国最大的名优早茶优势生产区

由于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 加之春季气温回升早而快, 四川茶区开园采摘普遍比浙江、江苏等主产茶省提前20~30天, 特别是川南茶区2月上中旬即可开园采摘新茶。故每年的2~3月大批省外客商云集我省主产区收购早茶, 其数量占我省同期产量的70%以上。因此, 四川的名优早茶全国第一, 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开发潜力。

5. 茶叶产品种类丰富

我省茶叶产品应有尽有, 不仅有绿茶、红茶、花茶、保健茶等, 而且还有条形、针形等形状的茶及工艺茶, 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优质化、个性化的需求。

6. 产品有较高的知名度

我省蒙顶山产茶历史悠久, 有2000多年历史, 茶叶产品历来为世人所赞誉, 知名度高, 附加的文化价值大。此外, 后来居上的竹叶青、龙都香茗、叙府龙芽等茶叶产品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7. 劳动力丰富, 茶叶生产成本低

茶叶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用工量大。四川是农业大省, 工业经济不发达, 农业劳动人口众多, 因茶叶生产比较效益较高 (高于粮食作物3~10倍) , 故茶农生产积极性高。廉价的劳动力大量投入茶叶生产, 大大降低了我省茶叶生产成本, 故其价格相对省外主产区具有竞争优势。

8. 绿茶出口潜力较大

中国绿茶出口优势很强, 出口量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5%左右。而我省目前茶叶出口量少, 仅有500余吨, 为全国倒数第2位。由于四川是我国绿茶生产的最适宜区, 其良好的生态、较大的产量规模、低廉的价格和优异的产品质量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消费者所认同和肯定, 因此, 川绿茶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出口潜力大。

三、四川茶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产业发展缺乏统一协调管理, 茶叶产业化水平低

在现行体制下, 四川茶叶有四川省农业厅 (管农技推广部门) 、四川省农垦局 (管农垦茶场) 、四川省供销社 (管茶叶乡镇企业) 等6个部门分管, 从而导致各自为政, 条块分割, 行业互不通气, 全省茶叶生产无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统一监督等综合协调部门, 整个产业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之中, 从而阻碍了川茶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

2. 茶叶产品质量不高, 企业不重视茶叶品牌的培育和经营

①中低档茶产量过大 (占60%以上) , 而品质好的高档茶和适销对路的特种茶产量相对较少 (占30%左右) ;②我省一些茶叶企业仍存在无标准生产或有标不依以及加工工艺技术不规范的现象;③品牌意识差。不太重视茶叶产品的宣传、包装和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 不善于培育茶叶品牌, 产品多是以散茶形式低价卖给省外商贩 (省外客商经过包装后又重新进入我省市场) , 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价值不高、经济效益差。

3. 茶叶科技投入少, 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及推广滞后,

茶叶生产科技水平低①政府对茶叶科技投入不足。每年省相关政府部门对全省茶叶科研创新的研究经费投入不到100万元, 普遍低于邻近周边省市, 无法与发达省区相提并论, 更无法与国外产茶国相比。茶叶研究开发深度及经费支撑远远赶不上印度、斯里兰卡及我国的福建、云南、台湾等产茶国家和地区。如斯里兰卡规定每年在出口税中提取3%作为科技经费;印度政府和民间组织更是投入巨资扶植茶叶科研活动, 南印度茶试站每年的经费就达260万美元, 一半用于科研, 一半用于推广;②企业投入不足。我省多数地区和企业由于观念问题, 只重视茶叶生产经营, 不太注重智力和科技投资, 导致茶农文化素质低, 技术力量薄弱, 科技推广率低, 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难于应用推广。

4. 茶叶精深加工滞后, 茶叶利用率低, 其附加值不高

四川茶叶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处于起步阶段, 茶叶的综合利用价值仅为40%左右, 尚有60%的原料被浪费掉。这些浪费掉的原料完全可以通过精深加工提取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茶色素、茶多糖、茶皂素等生化产品。经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 每10~15kg低档茶或加工副产物通过进一步深加工可提取1kg茶多酚, 卖价达100~150元, 比原始初产品单价提高了3.17~5.25倍。精深加工产品在扣除原料及加工成本后, 其利润率可达40%~60%。据保守估计, 全省茶叶通过精深加工后产值可达到190个亿。

5. 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出口量下降, 国外市场有待拓展

多年来, 四川一直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省份。1986年自营出口茶叶 (包括重庆市) 1.13万t, 创汇1275万美元;加上当年调供省外的5076t, 出口量达1.64万t, 约占全国茶叶出口量的9.6%, 占当年我省茶叶产量的30%。但是,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省茶叶出口量直线下滑, 到2001年, 全省 (不包括重庆市) 自营出口茶叶只有316t, 创汇42万美元, 仅占当年全国茶叶出口量的0.1%, 占全省茶叶生产量的比重也很小 (内销为主) 。2007年全省茶叶出口仅为800t, 名列全国倒数第二位。我省出口的茶叶品种, 也主要是绿茶和少量的特种茶 (花茶、普洱茶) 。

四、对四川茶叶发展的建议

1. 成立全省茶业领导小组, 搞好统筹协调, 促进四川茶叶产业化发展

茶业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农业、加工、机械、食品、包装及贸易等多种行业, 茶叶生产经营中的这些行业或环节虽有各自的社会分工, 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此, 根据茶叶产业的特点, 建议省政府成立四川茶业领导小组, 由一名副省长担任组长, 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办、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农垦局、省供销社、省农科院等相关部门领导为小组成员, 聘请省内外知名茶叶专家为顾问, 统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 制订产业发展政策和宏观规划, 集中资金、资源和技术力量打造知名大企业、大品牌, 指导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采取多种形式建立生产经营联合体, 走茶叶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使我省茶叶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2. 树立“以质取胜”的观念, 狠抓产品质量

当前, 我国尤其是世界茶叶生产正在由产量型向品质型转变。从国内市场销售趋势看, 名优茶供不应求, 高中档茶紧俏, 卖价高;相反, 低档茶销售下降。世界茶叶市场也有同样的趋势。因此, 我们应真正在质量上下功夫, 树立“以质取胜”的观念。为此, 建议企业要积极实行全面质量管理:①制定茶叶产品标准, 使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从产地、生态条件、原料质量、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卫生状况、贮藏条件等都要制定出严格的标准, 以标准规范茶叶采制工艺和产品质量, 真正树立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 向质量要效益的观念;②结合开展名优茶评比活动, 加强质量监督和管理, 对生产、经营名优茶的企业、商家进行经常性的产品质量抽查和监督, 对发现的问题, 如质量名不符实, 以次充好, 掺杂使假以及商标侵权等行为予以坚决制止和惩罚, 从而规范茶叶市场, 营造创名牌、出名牌、奖名牌的良好市场环境。

3. 开展茶叶精深加工, 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 延伸产业链

茶叶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产业, 不但拥有巨大的增值潜力, 也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其产品用途广、市场需求量大, 可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保健、饮料、建筑等诸多行业, 增值空间较大。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饮茶已由消耗初级大宗散茶向消耗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各种液体方便茶以及茶叶生化成分产品 (如茶多酚、茶色素、生物碱) 等高级产品方向发展。据统计, 目前世界袋泡茶销量占茶叶总销量的65%以上, 并且其需求量正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2007年, 日本纯茶饮料销售已达1000多亿人民币, 而我国国内只有400亿左右。方便快捷的含茶饮料今后必将代替部分传统饮茶习惯, 故我国有着十分巨大的纯茶饮料市场。因此, 要在茶叶深加工上大力挖掘开发领域, 重点放在目前尚未开发或较薄弱的开发方面, 尤其要抓好市场前景看好的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和茶叶的综合利用, 以达到使产品增值的目的。

4. 实施名牌精品战略, 狠抓品牌建设, 培育知名大品牌、大企业

品牌是企业的形象, 更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创名牌的过程, 就是企业苦练内功的过程, 是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值过程, 也是企业塑造自身形象, 强化市场竞争力, 实现经营目标的全过程。例如:福建省安溪县茶园面积不到四川的1/5, 但因其铁观音产品品牌运作力度大、开拓能力强, 全县年茶叶产值高达50多亿元, 远远超过四川全省的茶叶产值 (21亿元) 。因此,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必须实施名牌战略, 狠抓品牌建设。具体地说, 需抓好如下环节:①企业要增强商标意识, 努力创立和培育商标, 并依法使用和保护商标。同时, 要改进包装, 强化宣传, 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潜在的附加值;②以优势产品为龙头, 规划名优茶生产基地, 要以联合的方式或组建企业集团, 统一经营、统一发展名优茶。即按茶类品种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宣传、统一销售, 并集中推出2~4个在国内外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大、产品覆盖面宽、经济效益显著的名牌产品, 以增强我省名优茶的整体形象和整体实力;③在名牌产品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 有关部门 (财政、税务、金融等) 应给予积极鼓励的扶持政策。

5. 积极疏通国内外茶叶销售渠道, 努力提高我省茶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拓展国际国内茶叶市场, 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重点、以企业为主题, 充分发挥我省绿茶优势, 积极出口。企业要积极研究市场、开拓市场、不断创新, 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从我省茶叶出口大起大落的历史经验教训来看, 首先要提高企业出口的积极性, 一方面要致力于使茶叶生产企业的主体队伍不断壮大, 培植龙头企业;另一方面, 要加强人才的培训, 加快培养一批既懂外贸业务, 精通外语, 又熟悉国际贸易法规, 熟悉茶产品国际贸易质量、卫生和环保标准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其次, 要按比较优势原则, 优化资源配置, 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我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绿茶出口量占世界绿茶出口总量的85%。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上关于饮绿茶更有益于健康的研究成果, 引导和促进绿茶消费, 开拓绿茶消费新市场 (重点是欧美市场) , 以扩大我国绿茶出口。

6. 依靠科技进步, 努力提高我省茶叶综合品质和效益

茶叶作为技术性较强的产业和商品, 其发展和增长方式主要靠科技。四川是一个科技大省, 在茶叶方面拥有大批的科技人才和大量的科技成果, 建国后已取得科研成果100多项, 仅四川省农科院茶叶所就获得科技成果70余项。新育成国家级茶树良种8个, 省级茶树良种7个, 新创国际、国家及省级金、银奖名茶50余个, 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若干个。为此, 各级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投入的力度, 充分利用好这些成熟的技术、成果和优势。同时, 还要积极应用推广茶树无土栽培技术, 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应用技术, 茶园平衡配方施肥技术, 高效低耗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茶园机采、机剪技术, 大蓬覆盖、遮阳网应用技术, 机制名优茶技术, 茶叶冷藏保鲜技术, 茶叶功能性生化成分提取技术, 茶饮料、茶食品、茶药品、茶用品等茶叶综合利用及开发技术, 红外、远红外及微波干燥技术, 茶叶电子商务技术等高新技术, 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使四川茶叶产业得到更快更大的发展。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散文诗欣赏《春天的秘密》教案下一篇:告别生活陋习 争做文明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