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2024-09-23

分析新闻作品内容(9篇)

1.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篇一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

这是一篇参观记,是巴金访问波兰参观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时,他的所见所闻和现场感受的忠实记录。在文中,作者以大量事实对德国法西斯在二次大战时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了有意地揭露和强烈地控诉,对无数死难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站在禁锢人类的立场上,发出了提倡正义、爱好和平的呼声。本文的魅力来自于叙述的真实性,作者按照参观路线一一叙述了那些触目惊心的陈列室,这里有毒气室、焚尸炉、女人实验室、死屋和地牢,通过具体真切的场景展示显出法西斯暴行铁证如山,同时作者还不断穿插引用了解说员介绍、照片说明以及大量确凿的统计数字,这些也增强了文章不可辨驳的谴责力量。文中有时还有细节的描绘,例如,对集中营中展览的人的头发、眼镜、头发、梳子、假肢、衣服一一作了细致入微的介绍,更显出事实本身的说服力。当然,作为参观记,并不只是纯客观地记录事实,本文颇有抒情意味,处处表现出作者胸怀的博大,感情的丰富,作者在行文中时时点染自己与其他参观者的纪实反映,插入由此及彼的联想,展现内心的情绪波动,时而恐怖沉重,时而愤怒激愤,使读者在了解事实的同时,进一步受到教育,受到感染。总之,这是一篇谴责法西斯专制主义的战斗檄文,是对青少年进行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历史的审判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是对中国现代史上的疯狂年代——十年浩劫的最终总结。在这篇政论性通讯中,作者用那支犀利的笔,对这十年噩梦般的日子作了深刻剖析。

一、这篇通讯首先给人以事实确凿、逻辑严密的印象,十年**是在辽阔的中国土地上发生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涉及到亿万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空前浩劫。在对这次浩劫元凶的历史审判中,作者面对的是几百万字审判材料,可以罗列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名下的罪状,确实是“罄南山之竹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在像汪洋大海一般的事实面前,作者没有被其淹没,而是把笔变成解剖刀,从四个方面揭露和分析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怎样篡夺了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又怎样把中国人民推向黑暗的深渊。现代造神运动,大兴冤狱、迫害干部群众,摧残知识分子、毁灭文化,破坏民主和法制,搞乱全社会,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它不仅仅在读者面前摊开了十年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画卷,将人们带回到那不堪回首的岁月,也不仅仅揭露了这伙历史罪人一个个罪恶的脚印,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引导人们对大量的社会现象从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按照历史自身的逻辑来描述这十年的历史。它带给读者的不仅是对伤痕的回忆,而是一个饱受苦难的民族面对历史的理性的反思,使人们从中汲取沉痛的教训,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在这里,通讯显示出一种不可抵御的逻辑的力量,这不仅仅是对林彪、江青反革命元凶的审判,对于每个公民也是正义的一刻。

二、其次,作者多次地运用史料,旁征博引,并成功地运用对比、比喻等文学笔法,深化了主题,增强了通讯的说服力。例如:作者用古代荒淫无道的殷纣王的残暴对比“女皇”江青挑动民众互相残杀的暴行,用宋代大奸臣秦桧以“莫须有”之罪陷害抗金名将岳飞的史实对比林彪、江青一伙陷害刘少奇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罪行,用明代大兴冤狱的东厂和锦衣卫的史实对比林彪、张春桥为密谋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建立的特务组织。通讯中的比喻也用得贴切、巧妙,如被审的十名主犯像《西游记》里饱含毒汁的蜘蛛精一样,用颠倒黑白和无中生有的蛛丝,在中国大地上织成了一幅大诬陷和大谋杀的罗网;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摧残文化,好比一个石碾子,在中国的科学文化园地上滚过来,滚过去,撞毁树木,摧毁花草,把泥土压硬压实,使任何种子都无法萌芽生长。恰当的旁征博引和巧妙的文字手法,加深了读者的···,使文章····生动。

2.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篇二

赈灾时期法律工作安排及新的法律政策宣传类

地震发生后, 针对赈灾这个特殊时期, 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都部署了各自的工作重点。媒体对于这些部署的报道并不仅仅具有传递信息的功用, 同时还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例如:《司法部再次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法制日报》5月21日) , 《高法要求严惩危害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犯罪活动》 (《光明日报》5月28日) , 《最高检:浪费救灾物资追责》 (《法制晚报》6月3日) , 《公安部要求各级公安机关重点打击事关灾区4类案件》 (人民网6月12日) 。

刑事案件侦破、审理类

地震过后, 虽然人们或沉浸于巨大的悲痛之中, 或忙于紧张的救灾工作, 但仍有少数人借地震之机, 试图以不法手段大发“国难财”, 这又为紧张的抗震救灾工作增添了额外的负担。因此, 新闻媒体对于此类事件的报道从另一个方面配合了司法机关的法律工作, 增强了打击的震慑力。其中在震后的法制新闻报道中占有相当大比重的是有关刑事案件侦破或审理的报道。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 发生最多的是刑事案件:另一方面刑事案件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必须及时、客观地报道才能增强其震慑力。例如:《骗子顶风作案, “捐款”短信仍在行骗警方提醒市民, 向灾区捐款应通过正规渠道》 (《解放日报》5月17日) , 《汶川震后公安机关共查破55起网上造谣类案件》 (中新网5月23日) , 《16日北川震后首次对18名犯罪嫌疑人进行处理》 (新华网6月18日) 。

治安案件侦破、处理类

在震后短期内除了上述所说的刑事案件之外, 还有一些散布谣言或不当言论、涉案金额较小的诈骗案件发生。这些涉案人员虽然不能说是犯罪, 但由于其发生时期特殊, 传播范围广泛, 其危害性也比较大。新闻媒体对于这些案件侦破、处理的及时报道的作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传递法制信息与法制教育。这类报道如《散布“水污染”谣言成都行政拘留一人》 (新华网5月22日) , 《谣言惑众, 必受法律制裁》 (《解放日报》5月23日) , 《女子视频骂灾区被拘留》 (《大庆晚报》5月23日) , 《男子冒充震区群众骗取免费车票被警方行政拘留》 (《京华时报》6月2日) 。

经济案件处理类

跟上述两类案件相比, 震后经济案件发生的总量要少很多, 但不容置疑的是, 这些案件虽然可能金额不十分巨大, 但由于涉及面广 (如挪用、私卖赈灾帐篷, 使得广大捐赠者质疑赈灾工作) 、影响恶劣 (借地震之机进行商业炒作显然严重伤害了尚处于悲痛之中的广大民众) , 因而如果说严肃查处是维护了小范围 (灾区) 的经济秩序稳定, 那么及时报道则是在更大范围内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类报道如《一斤饺子50元?成都查处违法经营行为34件》 (《成都日报》5月22日) , 《成都将依法处理非灾民安置点用赈灾帐篷》 (《成都晚报》5月23日) , 《工商查处虚假广告:车辆防盗器变“地震报警器”》 (《华西都市报》6月14日) 。法制监督、评论类

地震属于突发事件, 在灾后的第一时间里, 人们可能想到更多的是如何救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在平时不会出现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法律的框架内该如何解决, 它们所折射出的目前法律制度仍存在的“短板”就显得日益突出。在这个时期内, 将这些问题与“短板”及时反映出来就成为灾后法制类新闻报道应有的责任, 这些报道必然有利于我国的法制建设。此类报道如:《在川浙商灾后法律问题指南》 (《浙江法制报》5月28日) , 《地震免配除外责任条款合同理解存在法律模糊地带专家提醒保险是投资不是消费》 (《法制日报》6月13日) 。

除了上述五类之外, 还有一些或是关于法律工作者积极地直接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报道, 如《上海特警:能救一个是一个》 (《解放日报》5月18日) , 《民警蒋敏:用救助他人来告慰亲人》 (《光明日报》5月20日) ;或是报道特殊时期法律工作者以机动灵活的工作方式间接地为抗震救灾工作服务, 如《法院启动绿色通道, 快速执行, 提前调解两位川籍农民工拿到赔偿款》 (《解放日报》5月19日) , 《不收费态度好办理公证快安县司法局为受灾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法制日报》6月13日) 等。虽然这些报道可能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法制新闻, 但由于反映了特殊时期内法律工作者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 我们也将其作为法制新闻报道。

总体看来, 在四川地震后, 通过对法制事件的报道进行“另类”的救灾工作, 是各级各类新闻媒体除直接参与或通过传递赈灾工作信息间接参与救灾工作之外的第三种方式。[本文受上海市司法局2007年度上海司法行政系统专项调研课题基金 (HSF2007ZX (ZS) -20) 及上海政法学院2007年院级科研项目基金 (07009) 资助]

3.朴晋暎:形式创新影响作品内容 篇三

摄影师朴晋暎年过40,擅长在纪实摄影中融入艺术元素,从而扩展纪实摄影的边界。《首尔,隔阂的社会》是朴晋暎的代表作。长久以来,他一直尝试摆脱千篇一律的纪实摄影形态,通过摸索与思考创造新的形式。

目前,常见的纪实摄影作品大多采用135画幅照相机或便携性良好的摄影器材进行拍摄。然而在朴晋唤看来,拍摄方法、视角与理念的不同,会令摄影作品的形式有所不同。而他通常采用大型照相机与全景照相机,呈现他的“新纪实照片”。朴晋唤的初期作品主要反映军人政权没落后,韩国社会的改变。《386-代》(1989~1992)主要捕捉了学生运动、工人运动、示威游行等社会斗争的瞬间;《坚持在首尔》(2003~2004)则记录了社会中劳动阶层的艰苦生活,以及为国家利益所牺牲的平民;在《打工》(2001~2005)系列中,每一张照片的文字中均加入拍摄对象的姓名及其当时的打工收入;《城市少年》(2004~2005)系列中则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放在—起对比,来讲述一个与理想有关的故事。在记录朝韩分裂纪实作品The Game(2005~2006)中,作者第一次使用大型照相机进行拍摄。

朴晋暎于2008年移居日本,并致力研究光线、时间、空间等摄影基础元素。2011年,日本东部发生大地震、海啸,朴晋哄也选择前去拍摄。他稍稍落后于争抢新闻的记者团队,在海啸自然灾害结束之后,开始记录周边遗留下的痕迹。《金子玛丽的照相簿》(2011)、《摄影的路》(2011~2013)、Moving Nuctear(2012~)、2PM(2013~)这些系列均是自当时开始拍摄,一直持续至今。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处于火爆刺激的新闻照片与枯燥冷漠的灾区纪实摄影之间”。

目前,朴晋暎的拍摄主题是琐碎的日常与他周边的人们。

(石宰睨SEOK Jaehyun,韩国策展人,个人网站www.photoseok.com)

当其他摄影师还在苦恼“摄影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时,你已经在为克服纪实摄影的局限与矛盾进行新尝试了,这也是人们认为你最异于他人的地方。对于这种看法,你怎么看?

朴晋暎:新时代到来之时,不少艺术展览中常会出现风格迥异的尝试,然而,摄影依旧只是一味将相框中的照片悬挂于展览馆墙壁之上,保持着一贯的沉闷与平庸。对此我感受到内心的虚空。从那个时候起,我便对纪实摄影为何如此沉闷且干篇一律进行思考。

虽然听上去有些好笑,但纪实摄影中人物照片几乎都是竖向取景,而风景照片几乎都是横向取景。所以在第一次个展之前,我最先做的事情便是决定不再使用135画幅相机与120画幅相机。我卖掉了当时手中所拥有的四台相机,购入了一台全景相机,之后又借钱买了一台大画幅相机。做这些的理由是我认为形式创新能够直接影响作品内容。就像人们穿着不同服装,行动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一样,改变相机类型能够改变拍摄作品时的速度、视角与理念。

并且,我将照片中无法看到的信息以文字形式呈现,或者将一张照片中无法说明的内容以两三张照片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展览需要时,我会制作出像美术馆墙壁一样超大尺寸的照片。

我曾经尝试,将照片按风景实物大小进行展示,结果让我非常兴奋,也让观者获得截然不同的感受。

2004年,你的作品《首尔,隔阂的社会》大获成功,其中所包含的《打工》系列更是被评价为“用照片进行了一次社会学实践”。该作品采用了全景摄影方式,可以说说其中的理由吗?

朴晋暎:相比《打工》系列中的被摄人物,我更想呈现的是他们工作的空间。在现代社会,从事“3D”(“Difficult/Dirty/Dangerous”,可翻译为“困难、肮脏、危险”)职业的人们最终都会成为空间的附属品,而这是用普通相机拍摄不出来的。

我选择了可以全方位展现空间的全景相机。拍摄过程中,我没能看到的,或是不可操控的细节在画面中随机出现,更加有趣。虽然一直以来全景相机被认为适合拍摄风景,但这种刻板印象,反而令它在进行纪实摄影创作时给观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且,由于全景相机所具有的画面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影像的客观性,这也是我选择使用全景相机创作的另一原因。我想创作的并非是那些瞬间极具冲击力的感人照片,而是希望制作出外表看1以平淡无奇,却能与人进行交流的作品。也就在此时,我将自己的作品署名改为“AREA”,是地区与空间的意思。

在《打工》与《城市少年》中,你将两张截然不同的照片并置来讲述故事。在反映朝韩半岛分裂主题的The Game中,你首次采用了大画幅照相机进行拍摄。可以看出,一直以来你都在不断尝试创新与变化。

朴晋暎:拍摄《打工》系列时,我希望传递给观者照片背后的信息。即使拍摄对象暴露得再明显,拍摄技巧再高超,有些信息也依旧无从知晓。因此我用文字将照片中人物的个人信息、拍摄时间、打工收入等标明,令观者能够理解照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此外,《城市少年》系列中,我通过将少年们的梦想与现实并置展现,不仅是拍摄对象的表面形象,更希望呈现出人们无法看清的内涵。The Game系列,则是为了能够更具体地展现朝韩南北分裂的现实,而选择大画幅相机。在我看来,即使是对同一被摄物体进行拍摄,当对其进行放大时,也会给人以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远远超越摄影本身所具有的纪录与再现功能。并且,对于朝韩分裂这样特殊的题材,多少都会融入摄影师的主观想法,所以为了尽可能保持作品的客观,我选择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

《向阳》(原作为日语名)(2006-2008)可以算是一部自省式的作品吗?是否在反思摄影“不关注本质,只专注于视觉效果”的现象?2008年,你移居日本,并完成《向阳》的创作,请说说你在这期间的感悟或感受?

朴晋暎:意思是“阳光汇聚的地方”。想要准确地翻译,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大致的意思是形容阳光在林中的树叶间穿过,洒在地面上的光点。

nlc202309090659

该作品发表于2008年。这一年,不少高性能数码相机上市。周围不少摄影师开始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改用数码相机。我个人将那时看作是胶卷与数码的过渡期。那时,我也不想去挑战数码技术,只想凭借充分的观察与等待获得展现人类劳动与汗水的美好瞬间。虽然不知道我以后会有怎样的想法,但就在世上人们都呼吁“全球化”的时候,坚持“本土化”成为了摄影师可以坚持下去的一条道路。此外,我也更加希望能够创作出与当代艺术中那些充满无限想象力、满载艺术符号的数码照片有所不同,能够展现出摄影原貌的作品。归根结底,摄影只是传递光线与时间的单纯媒介而已。

2011年3月,日本东部大地震造成巨大灾难,不少摄影师都去拍摄相关主题。在《摄影的路》系列中,你将“历史的瞬间与美的瞬间相结合”,用穿插的方法进行创作,可以谈谈原因吗?

朴晋暎:“3·11”大地震是历史上首次被高清视频记录下的自然灾害,而我花费5年时间拍摄照片。这一系列的呈现形式,看起来有点像“写真”。在第一次前往地震发生地区时,我目之所及都是十分陌生的情景。当我走过已成焦土的海边村庄,看到突然袭来的一阵海风将照片卷成漩涡,冲向天际。没有主人(或是失去主人)的照片在海啸中幸存,却又再次被纷纷吹散。看到那个情景,我对于摄影本身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当今,手指大小的u盘就可以存储数万张照片,然而纸质照片作为摄影实体更让人感到温存。我开始思索摄影当下的时代洪流:轻易地拍摄与删除,只浏览影像而不再去冲印。这也是我将作品取名为《摄影的路》的原因。我希望这组作品能够存在于火爆刺激的新闻照片与枯燥冷漠的灾区纪实摄影中间。为了保持本次摄影的初衷,我尽可能不与当地居民交流。这主要是由于人和人若变得亲近,便很容易受到情感左右,对拍摄也会有所影响。所以我主要在周遭没有人的凌晨进行拍摄,可以说是一段十分孤单与可怕的拍摄经历。这段拍摄经历,也让我进一步思考摄影的本质。

2013年在古隐摄影博物馆(Goeun Museum of Photography)举办的摄影展“流浪记1989-2013”中,展出了《386一代》、《首尔,隔阂的社会》、《打工》、《城市少年》、The Game、《向阳》、《新农村运动》、《摄影的路》等主要作品,可以说是一次全方位展示你中期创作脉络的舞台。这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朴晋暎:接到古隐摄影博物馆的个展举办邀请,对我来说是有一些纠结的。在我看来,若博物馆每次只展出新作品,是对年轻摄影师进行消费。而完成一次展览所消耗的费用、体力与精力可以说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我向博物馆提议,即使是年轻摄影师,也应将其创作轨迹进行一次完整展示。并且建议如果此次反馈良好,那么也给其他摄影师同样的机会。这便是后来博物馆一年一度的“摄影师中期报告展”。每年博物馆都会选定一名摄影师,对其5年来所进行的创作进行展览。像“中期报告”似的展览形式,不仅是拿出尘封已久的作品进行展示,也将我从创作初期至今的所有作品重新冲印,并在每一系列中备注创作笔记以及自己的重新诠释。我认为,这一过程中,摄影师进行反思与自省有重要的意义。虽然还未到达成熟阶段,但在气势正浓之际回顾自己创作轨迹,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这个系列展览韩国中年摄影师们都十分想参与。

你一直以来用大画幅相机、全景相机,或胶片相机进行拍摄,以后在选择器材时是否会有所改变?

朴晋暎:首先,我能够确定的是,我不会拍摄视频,并依旧会坚持使用胶片相机。每个时代都会造出越来越多的影像,而观看这些影像会让人日渐疲惫。我想要拍摄的照片是在那些刺激与华丽的影像背后,存在的平凡与生涩的风景。现在,我一年大概只拍摄30张照片,反复观察后才会最终按下快门。我也不使用拍立得相机,所以我每拍摄一张胶片,所体验到的紧张感和聚精会神的状态都令我十分兴奋,我会有一种现在拍不到就再也没机会的心情。几天前我去了中国的华山,当时所拍摄的照片目前还没有冲印,所以我现在正处于担心那卷胶片能否良好成像的忐忑之中。或许,这种如同麻醉般的感受,是我坚持使用胶片相机的最大原因。

你觉得自己的作品是属于纪实摄影还是艺术摄影?之后想拍些什么?

朴晋暎:因为没有拍摄微观世界的能力,所以我只能拍摄肉眼所看到的世界。与其判断某一张作品的风格,不如思索职业生涯正在沿着怎样的轨迹前行。一直以来我都在拍摄与自我生活无关的事物,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拍摄之前被自己疏忽已久的生活周遭景象。我最新的拍摄对象是因老年痴呆而入院的母亲。

4.2013年少儿书信比赛作品内容 篇四

各街镇教管中心,直属学校: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根据教育部等三部委的《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开展“我的梦·中国梦”2013年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的通知》(教基〔2013〕3号)精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少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我的梦·中国梦”2013年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的通知》(渝教基〔2013〕30号)。根据文件要求,我区决定配合开展好此项活动,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内容

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进行写作或绘画,其中,写作作品可以“写给2021年自已的一封信”或“写给2049年祖国的一封信”为题目,也可围绕主题自定题目,写作作品文体不限,必须手写,字迹要求工整,绘画作品须围绕活动主题,尺寸不得大于30cm*50cm。

通过本次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抒发自已的梦想,并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需要每一个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为把我们的国家 1 建设好,发展好而努力奋斗。

5.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一文属于(c)a.通讯

b.现场新闻 c.人物新闻 d.评述新闻

2.《从邮局的变化看》一文导语属于(d)a.设问式 b.引语式 c.直叙式 d.对比式

3.《滦河水向天津奔来》一文安排结构的依据是(b)a.空间顺序 b.时间顺序 c.时空顺序 d.纵横结合

4.《抢菜记》一文结尾的特色体现在(d)a.总结评述 b.紧扣主题 c.尾笔点睛 d.设置悬念

5.《祁连北的旅行》选自(c)a.《萍踪忆语》 b.《萍踪寄语》 c.《中国西北角》 d.《范长江文集》

6.《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一文的作者是(c)a.邓拓 b.范敬宜 c.毛泽东 d.刘少奇

7.《上海严寒》一文的导语最鲜明的特色是(d)a.引用 b.对比 c.评述 d.描写

8.《京郊出现科学热》一文深化主体的方法是(c)a.笔尾点睛 b.开篇点题 c.前后呼应

d.运用背景材料 9.《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是一篇(c)a.事件新闻 b.背景报道 c.新闻素描 d.新闻特写

10.《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是一篇(d)a.通讯 b.评述 c.特写 d.消息

11.《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一文的主要特点是(c)a.言简意赅,情真意切 b.表达真切,语言生动 c.有评有述,评述结合 d.用事实说话

12.《抢菜记》一文运用的采访手段是(b)a.现场采访 b.现场观察 c.追踪采访 d.隐性采访

13.下列新闻属于国际新闻的是(d)a.《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b.《别了,司徒雷登》 c.《京郊出现科学热》

d.《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14.《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指(d)a.港督别名 b.港口别名 c.港口专用桥名 d.英国皇家游轮名

15.《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a)a.消息

b.新闻评述 c.新闻特写 d.现场新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对新闻综合性分析的几种方式是(a b c d)

a.分析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不同新闻作品

b.分析同一题材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

c.分析某一类专业报道的新闻作品

d.分析某一位记者的新闻作品

e.分析一篇新闻作品 17.调查性报道的种类包括(c d)

a.多项揭丑式

b.全面揭丑式

c.单项揭丑式

d.综合分析式

e.全面分析式

18.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时,要注意(a b c e)

a.细节应真实典型

b.细节能说明问题

c.细节能反映事物的特征

d.细节应生动感人

e.细节描写要文笔简洁

19.《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中对比手法的作用是(a b)

a.抓住矛盾

b.揭示症结

c.表达观点

d.表明态度

e.体现问题的严重

20.《写在绢帕上的诗》一文中,邓拓的诗在结构上的作用是(c d)

a.以诗来扣题

b.以诗来展开情节

c.以诗来串联时空

d.以诗为线索来谋篇布局

e.以诗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新闻作品研究的客观性是怎么体现的? 答:客观是指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新闻作品是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研究者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判断、联想,必须以新闻作品为基础,而不可离开新闻作品 这个客观条件,毫无根据的信口开河。22.新闻作品研究中的“经验论”倾向是如何表现的? 答:在新闻作品研究中,“经验论”轻视新闻写作和研究规律,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定式,认定“新闻无学”,“分析新闻没有必要”,“上级说好就好,上级说坏就坏”,认为 “不学新闻照样懂新闻”,把局部的,一知半解的经验当作普遍规律。如此等等,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不能帮助读者正确的分析、评价研究新闻作品。23.结合《英雄登上地球之巅》,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意义和影响?

答:通讯《英雄登上地球之巅》报道了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健儿征服珠穆朗玛峰的英雄事迹。这在当时是一件震惊国内外的新闻。中国登山队员凭借坚定的革命意志、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人类登山史上几十年来没能突破的复杂难关,从过去一直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我国的登山健儿登上了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同时也证明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强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24.结合《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指出焦裕禄的性格特点和写作特色? 答: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通过具体的材料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展示了焦裕禄作为党的优秀于部的光辉形象:坚强的党性、革命的胆略、艰苦相素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

人物通讯要善于从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人物的形象。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常常能更鲜明地表现出内心世界。先进人物的思想品格、英雄模范的精神风貌只有在矛盾冲突中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具体显现。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写焦裕禄时,注意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写了这位英雄人物在兰考县一年半所经历的三个方面的斗争:一是与严重的自然灾害内涝、风沙、盐碱做斗争;二是同干部中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的错误思想做斗争;三是同自己的病痛做斗争。

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出焦裕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的革命性格。人物思想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间、地点最容易显现出来,把先进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揭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跌宕有致、引人人胜。25.举例说明对比手法在《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一文中的作用? 答:《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 文主要运用了事实对比、数字对比两种对比手法,其作用就是抓住矛盾、揭示症结。

事实对比主要体现在生产、调拨、批发部门都强调火柴是在增产、增销,零售部门却出现火柴脱销的局面,这就存在着明显的事实差距,必然有一方提供的事实不准确。

数字对比主要体现在账面上的数字与实际调拨、发放的火柴数的对比。比如在文中“零售部门的同志反映” 这个小标题部分,就存在明显的数字对比,公司统计科的同志说:“我们调进火柴的比重,占全市的百分之三十,如果说是增长百分之三十七点八,那我们今年头四个月就得调进3204件,而实际只调人2086件,差了一大截呀!”

通过事实对比与数字对比,记者抓住了生产部门火柴的增产与市面上火柴的脱销、账面上调拨火柴数的增长与实际下拨火柴数的减少之间的矛盾。通过这种一边市场上火柴脱销,一边仓库里火柴睡觉的对比,问题的症结也就被揭示出来:火柴脱销是人为造成的紧张局面,是我们的工作未落到实处,并由此得出经营作风有待改进的结论。可见,对比手法的使用,起到了抓住矛盾、揭示症结的作用。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26、分析《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共同社北京1979年12月7日电」(特派记者松尾)“啊,新娘子,让我看看你的脸蛋吧!” 正在中国访问的大平首相夫人大平志华子,7日下午访问了北京动物园,看望赠送给日本的熊猫“欢欢”。

因为日本首相夫人要来参观,所以熊猫房的周围,在夫人到达前三十分钟就挤满了中国孩子。“欢欢”由屋内走到外面的运动场上,注视着这么多人,背朝着大平首相夫人,久久安静不下来。

陪同参观的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笑容满面地说:“‘欢欢’还害羞呢!” 首相夫人说:“日本人在等待‘欢欢’的到来。” 可能是理解了首相夫人的话,“欢欢” 终于把脸转了过来,夫人非常高兴,说:“多么可爱啊。”并且眯着眼睛说:“今后务必生个小熊猫。” 约十分钟后,在向“欢欢”告别时,卓琳夫人问道:“新娘子,长得怎么样?” 志华于夫人深深地点了一下头说:“好极了。” 据北京动物园业务组长曾建珠说:“‘欢欢’何时去日本,还未定。冷倒不在乎,安排好专机就可以去。”“欢欢” 嫁给上野动物园的“康康” 的日子不远了.答:一条意义深远的外事新闻 这是一则关于中日关系的外事新闻。记者抓取现场活动瞬间情景,把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表现得十分传神而细腻。导语直接引用了大平夫人富有人情味的话语,其后的叙述完全由此展开,无论是引用大平夫人和卓琳的对话,还是描写“欢欢” 的出来与转身,都注意了体现人情趣味。这样情趣盎然的现场新闻,自然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新闻在传递审美价值的同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自然得到体现。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感染。如改成:“大平首相的夫人大平志华子,今天下午由邓小平副总理的夫人卓琳陪同,到北京国家动物园观赏中国人民的礼物——大熊猫‘欢欢’首相夫人希望’欢欢’在日本传播友谊的种子。”显然,索然寡味。采用拟人化手法,把呆板、单调的事实,写得真实、动人、亲切,而且激发了读者对熊猫“欢欢” 的喜爱之情。本文重视现场描写、现场对话,少过程叙述的写作特色,值得借鉴。总之,这篇新闻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传神、含蓄的笔法。

综合模拟试题 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上海严寒》一文的表现特色为(d)

a.高屋建瓴,纵览全局

b.盎趣横生,活泼清新

c.盎趣横生,活泼清新

d.用事实说话

2.《京郊出现科学热》的新闻主体是(d)

a.廉教授的回忆

b.廉教授的直接表述

c.廉教授的工作现场

d.廉教授一周的工作日程

3.《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是一篇(c)

a.事件通讯

b.人物通讯

c.体育快讯

d.经验通讯

4.著《中国救荒史》的作者是著名记者(a)

a.邓拓

b.范长江

c.胡乔木

d.孟秋江

5.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现场报道的是(c)

a.《上海严寒》

b.《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c.《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

d.《夜宿车马店》

6.《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的作者是(b)

a.金凤

b.郭玲春

c.邓拓

d.范长江

7.成功的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的作品是(b)

a.《菜价追踪》

b.《从邮局看变化》

c.《醒来,铜陵!》

d.《“飞天”凌空》

8.《抢菜记》是一篇(d)

a.背景新闻

b.经济新闻

c.社会新闻

d.现场新闻

9.《好啊!诚实永存》一文的结构特点是(c)

a.穿插大量背景材料

b.按时空顺序安排结构

c.段落简短,节奏感强

d.安排有序,层次分明

10.《分清主流和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是一篇(d)

a.消息

b.通讯

c.特稿

d.新闻述评

11.《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的主要特点体现在(a)

a.散文式的结构

b.鲜明的时代感

c.语言、文风的独特

d.人物、时间的特殊

12.《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具有强烈的(d)

a.重要性

b.接近性

c.趣味性

d.时效性 1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的叙事特色是(d)

a.绘声绘色、形象生动

b.结尾画龙点睛、富有深意

c.立意巧妙、题材新颖

d.背景与材料紧密结合

14.《经济学家赶集》反映的年代是20世纪(c)

a.70年代初

b.70年代末 c.80年代初 d.80年代末 15.下列运用了对比式导语的作品是(b)

a.《上海严寒》

b.《从邮局看变化》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小城风光迷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6.《“一厘线”精神》中主要使用的表现手法是(a c)

a.叙述

b.说明

c.议论

d.抒情

e.描写

17.《并非鱼草之争》结构上的特点是(a b c)

a.层层深入

b.由表及里

c.采用递进式结构

d.采用并列式结构

e.开篇即设悬念

18.《夜宿车马店》一文的特色主要式(b c e)

a.文字优美

b.精心选材

c.巧妙构思

d.笔法轻松

e.多侧面、多方位地表现主题 19.《访“葡萄常”》的写作技巧是(c d)

a.小中见大

b.视角独特

c.因人写事

d.缘事写人

e.具体生动

20.《春夜》在写领袖人物时的写作特色是(a c d e)

a.另辟蹊径

b.描述简洁

c.独具匠心

d.不落俗套

e.别开生面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大体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答: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体现于整个过程,大体可以从感性与理性、共性与个性、主观性与客观性、运用多种思维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1)感性与理性。研究新闻作品包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理性认识阶段就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的阶段。二者辩证统一,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渗透。

(2)个性与共性。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又鲜明的特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统一体。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它既具有新闻报道真实、客观、新颖诸共性而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公文等其他文章样式。同时,每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陷人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僵化模式。

(3)主观性与客观性。研究新闻作品,不言而喻,它必须要有客观条件——新闻作品,还要有主观条件——研究者本身的各方面的修养。这就说明研究新闻作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我们在新闻作品研究活动中,一定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才能对新闻作品做出确切的评价。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应力求对新闻作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正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传播意图及其社会影响等等。我们应力求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以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4)运用多种思维。知识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细,作品越来越个性,这就需要我们适应时代发展,尝试从多种角度来研究新闻作品。

22.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从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2)从作品中人与事的特殊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3)从表现形式的求新性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

(4)从作品语言运用的特色中发现新闻作品的个性。23.分析《华美窗帷的后面》一文的中心思想。答:《华美窗帷的后面》一文通过对作者在伦敦居住时,结识的三个小人物的生活境遇的描写,揭示了华美窗帷后面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脓疮”;一切并不像资本家所描绘的那样是人间天堂,使人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华美窗帷掩盖下的社会现实。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简析《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一文中,导语的写作特色。

答:白色新闻中出色的导语就是写出感情,写出特点,以引起更多读者怀念。新华社记者郭春玲在《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导语中写道:“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记者以现场描写作导语,把读者带入肃穆的会场,情景交融,又巧妙地揉进了新闻要素。25.谈谈《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一文数据的运用。

答:此文从导语开始,几乎处处有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支撑可以体现作者严谨的态度和新闻的真实性。数字的不断增长变化体现了候鸟保护区的成就,数字的运用便于受众了解,且增强权威性和可信度。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26.分析《“老报童” 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老报童” 罗伊去世了

[美]尼尔?夏思

罗伊?迈尔斯的追悼会将于星期一举行。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他是 帕由新闻》大楼附近的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也是不管年岁多大都被人叫作报童的那号人当中的仅存者之

《自由新闻》的一整代记者、编辑和其他职员都只知道他的名字叫“罗伊”的迈尔斯先生,本星期早些时候在他度过一生最后几年的疗养所中死去,终年六十七岁。

直到几个月以前,由于健康状况恶化而终于无法撑持下去为止,他一直把《纽约时报》和其他外埠报纸送到订户桌上,并且在《自由新闻》大楼外的人行道上叫卖上述报纸和《底特律新闻》。

去年有一个月他尝试了一下退休的滋味,但不久又重操卖报的旧业。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象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要把头往后仰起才能看得见东西。他形容枯稿,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瘦削的肩头。然而,在他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他对工作极为认真,也能滔滔不绝地神聊一气。“罗伊,你今天于得怎么样啊?” 一位打算买报的顾客会这样招呼他。“要买份时报?” 他会这样回答,声音粗得象是从沙石上崩出来的一样刮耳。

有一次,罗伊从《自由新闻》的电梯上走下来,正好赶上采编人员在那里开会。也许是由于他视力不佳,也许是由于他脾气倔强,反正他把报纸分发给了在场的记者。会议只好中断,直到罗伊把报纸分完。

“两毛五?” 一个记者有一次在罗伊对他说了《芝加哥论坛报》的价钱以后提出了抗议。“见鬼,罗伊,我花一毛五就能买到一份。” “是喽,不过你得上芝加哥去。”

有些记者在收报费的日子没有钱付款就躲着罗伊,这是大伙都知道的。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罗伊瞎得很厉害。只要订户的位子上有人坐着,他就去摧讨,不管那人是谁。有一次罗伊误把一个女记者当作一个长着胡子的男记者,因为他往常就是坐在那张桌子后边的。还有一个记者在刚参加《自由新闻》工作的时候,发现他桌上每天都有一份《纽约时报》,感到很诧异,但他以为这是由于工作需要而发给他的。然而到了月底,他终于发现这是怎么回事。“一共六块二毛五。” 罗伊粗声粗气地对他说。

罗伊死后留一卜一个女儿,德乐勒斯?塔尔曼夫人,还有一个姊妹和一个孙儿。追悼会将于星期一午后二时在红河区西杰弗逊街10783号格尔巴赫殡仪馆举行。他将安葬在河景区费思代尔公墓。答:

这是一篇人物特写。记者用简洁的文笔,勾勒出了一位常年卖报、生活艰辛且倔犟认真的老人形象。“他双目几乎失明,戴着一副象定量酒杯的底那样厚的眼镜”,“形容枯槁,白发苍苍,体弱多病,吃力地背着笨重的帆布报兜,背带深深勒进削瘦的肩头”。记者为读者勾画的是一个在衰弱的外貌下,却隐藏着强烈的自立精神的67岁老人。为了表现这位老人的性格特征,记者又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小镜头,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报童” 罗伊的艰辛忙碌,又充满自尊、自立的人物形象深深印刻在读者心中。人们从“老报童”奔波一生的凄凉晚景中引起诸多联想。

文中三次运用了人物对话,极富人物个性,如他的“粗声粗气” 和直奔主题的回答:“要买价时报,”。“是唆,不过你得L芝加哥去。”“一共六块二毛五”显示了他的职业性语言和认真执着的性格。

人物不同的经历、职业、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形象和气质方面各自独具特色。记者在表现人物时,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人物形象和气质的个性特点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现人物“非它莫属” 的个性特征。这篇特写为我们留下的就是“这一个” 的“老报童” 罗伊的个性特征。综合模拟试题 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是(c)a.《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b.《共产党刘胡兰慷慨就义》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别了,“不列颠尼亚”》

2.下列属于有关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是(c)a.《枫桥兴会扶桑客 子夜锺鸣百又八》 b.《相思正是吐黄时》

c.《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d.《并非鱼草之争》

3.“许海峰今年27岁,是安徽省供销社的职员”这句话是一篇体育快讯中的(b)a.导语 b.背景 c.结尾

d.新闻由头

4.下列运用了对比式导语的作品是(c)a.《上海严寒》

b.《从邮局看变化》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小城风光迷人》

5.结尾有背景材料的消息是(d)a.《抢菜记》

b.《一厘钱精神》 c.《经济学家赶集》

d.《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6.《春夜》中景物描写的特色是(d)a.渲染气氛 b.烘托人物 c.客观描写

d.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7.《“妈妈教我放鸭子”》一文中“矮禾经不起鸭子拖,禾密过不了麻鸭婆”属于(b)a.俗语 b.民谚 c.歇后语 d.民间传说 8.《“一厘钱”精神》是一篇(b)a.人物通讯 b.工作通讯 c.经验通讯 d.事件通讯

9.《春夜》的语言特色是(d)a.生动朴实 b.平易动人 c.幽默风趣 d.优美清新

10.通讯《并非鱼草之争》说明主题的方式是(c)a.边破边立 b.欲扬先抑 c.正反结合说明 d.用事实说话

11.《相思正是吐黄时》一文采用的散文笔法是(b)a.借景抒情 b.托物寄怀 c.以物论理 d.托物言志

12.《水城威尼斯》的作者是(b)a.邓拓 b.穆青 c.范长江 d.胡乔木

13.《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体裁是(c)a.工作通讯 b.经验通讯 c.事件通讯 d.人物采访

14.《飞天凌空》是一篇(c)a.人物消息 b.人物专访 c.人物特写 d.人物通讯

15.《水城威尼斯》是一篇(a)a.风貌通讯 b.事件通讯 c.工作通讯 d.经验通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下面关于《小城风光更迷人》的表述,正确的是(bcde)a.这是一则事件通讯

b.这篇通讯报道的是四川乐山五通桥的一次端阳龙盘盛会 c.这篇通讯在很多部分运用了现场感很强的表现手法 d.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简洁而又传神

e.关于“三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的文字,属于细节描写 17.《“飞天”凌空》一文中采用修辞方法的作用是(b c d)a.调动记者丰富的想象力

b.增强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 c.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使文章有起有伏

e.增强作品的可读性、趣味性

18.《彭德怀印象》一文表现的彭德怀的崇高品质是(a c)

a.平易近人 b.淡泊宁静 c.艰苦奋斗 d.谦虚谨慎 e.耿直诚实

19.下列新闻作品由美国记者采写的有(a c d e)a.《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 c.《日本签字投降》

d.《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e.《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

20.有的新闻作品为了叙述节奏的需要,常常运用双线式布局方法来安排结构。下列属于双线式结构的新闻作品是(b e)a.《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b.《世界最佳急诊室》

c.《断电使纽约陷入一片黑暗》 d.《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 e.《奥斯威幸没有新闻可写》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关系?

答: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是先有感性,然后才发展为理性。作品的本质是通过多方面的现象表现出来的,不透过作品的现象,就无法把握作品的本质。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对作品中的事实还停留在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认识阶段时,对作品的分析不可能有什么深切的感受,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将那些片断的、分散的、表面的印象集中起来,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的补充、丰富,并在自己的头脑里获得再现时,才能对作品所揭示的内涵有比较全面、深切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解与感受的统一,真正把握作品的本质。其次表现于它们的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难免有感性认识的东西。22.试述新闻作品研究中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关系? 答:分析新闻作品要从个别具体作品中探索新闻采写的普遍规律,从而提高新闻实践的能力。在分析过程中,离不开认识事物的一般原理?从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亦既由个性到共性,再由共性到个性。由于个性之中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人们可以通过把握个别典型,从中找出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一般。个性,就是此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特而鲜明的特性。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特殊性、个别性。共性,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一般性,是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性。新闻作品也同样如此。如果新闻作品只有共性,没有个性,那么新闻报道就会失去了丰富多彩、色彩斑澜的面貌,就会陷入千篇一律、固定化、僵化、套话的模式。如果只有个性就丧失了本质属性。

23.指出《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一文中背景材料部分,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在最后一段中文章介绍了阿西和亚妮的父亲都是广西桂林地区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 指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紧接着又写了两个孩子受画家李骆公教授指导的经过。解答了读者心中的疑惑 “难道两个孩子是神童不成”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分析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在消息中的作用。

答 文中引用了名诗人臧克家 1947 年那场严寒时做的“生命的零度”的前两句诗“前天一夜风雪昨夜八百童尸”来叙述旧社会时那场严寒的后果。紧接着说“这几天要比十年前要冷得多” 可是“到目前并没有发现冻死人” 前后两种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老人与孩子是弱势群体对疾病灾难的抵抗比一般人要差因此用他们做比较具有典型性。在文末作者尤其提到了对老人与儿童的照顾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民政局已布置各区加强对生活困难的居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老人的救济工作。为了避免严寒影响儿童的健康上海是教育局将全市幼儿园的开学日期延至十八日。”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关心与照顾与旧社会政府对人民死活不闻不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5.《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的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来进行人物塑造,体现人物性格。大量运用人物对话,有助于突显人物的个性。在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有点睛之语。正是塑造人物的重要一环。文中刘胡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由你吧,我再活十七岁也是这个样子。”短短几句话,刘胡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形象跃然纸上。另外,大量运用人物对话,简化了叙述程序,使叙述紧凑、条理清晰、节奏明快,并且富于现场感。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26.分析《夜宿车马店》的写作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虚实结合,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自拟标题。

夜宿车马店 刘云山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今年获得历史上最好的收成,粮食总产2.2亿多万斤,比去年增长M成;油料总产4000多万斤,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十多。全旗350多个穷队,今年面貌都有很大变化。农村的繁荣,给集镇也带来了兴旺。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记者来到这个旗萨拉齐古镇的车马店投宿,生动地感受到了社员们丰收的喜悦。

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的时候,老远就听到里面传出庄户人爽朗的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店一看,宽敞的院子被进城来卖粮卖油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店堂里灯火通明,满屋子的人拉呱得挺热火。

车马店的老炊事员周二旦一边飞动着菜刀,一边乐呵呵地说:“俺在店里干了十多年,天天跟庄户人打交道。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膘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多数人拿的是红(高粱)黄(玉米)面窝头,舀两碗开水就着吃;现在可不一般了,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还要到街上买块豆腐割斤肉,打二两白于,人家就图那个美气哩!”

“那算啥美气!”坐在菜案旁的一位叫贾满贵的瘦高个老汉有点不服气地说,“上一次进城来卖公粮,俺把儿媳妇、小孙孙、老姑娘一齐拉了来,饭馆里的烧麦、馅饼、锅魁,娃娃们想吃的都尝遍了。服务员一算帐,俺一次掏给他十几块。俺今年一家打了1万斤粮食,8000斤油料,光卖给国家的粮食油料就是1万斤,进钱3500块,那场面才叫美气哩!”

“贾大个子,如今你肚圆了,兜鼓了,可前几年记得你进城拉返销粮时,在店里光吃点窝头。” 车马店服务员丁大叔“揭底” 了。

这时,来自黄河边上十六股村的青年后生高兴宽接上话茬:“过去队里年年不分红。有次俺爹进城,说要领俺去开开眼。到了街里,一不敢进商店,二不敢进饭馆,兜里空空,怕看了眼馋。这回俺进城,一次就卖了3000多斤油料。”说到这里,高兴宽拍拍自己鼓囊囊的上衣口袋。

“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不知谁这么说。

高兴宽倒实在。他打开一个大大的包袱,里边全是衣服,有媳妇的,有妹妹的,有老父亲老母亲的,什么涤纶、涤卡、弹力呢,都是时兴货。青年后生说他还打算买台切面机,给村里人加工切面,让庄户人也能吃上城里人吃的饭。

满屋子的人好像都是老熟人,越谈越起劲,越拉越高兴。车马店的火炕似乎也烧得分外熟,更显得店堂里温暖如春。答:这则通讯主要通过作者投宿乡镇车马店的一夜见闻,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全文篇幅短小,但是精选体裁,构思巧妙,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首先,通讯以第一人称叙事,从记者的视角出发,叙事农村的变化。记者在文中充当了显性叙事者,和一般通讯的隐性叙事者不同,更加真实,读者可以从记者眼中,了解、体会到默特右旗如今的幸福生活,仿佛就在眼前。第二段中明确交代,记者在暮色苍茫中来到车马店,老远就听到爽朗笑声和牲口的叫唤声,进店看到卖粮卖油 车辆挤得水泄不通,灯火通明,非常热闹。

其次,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语言独具个性特点,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读来非常亲切。如车马店老炊事员周二旦乐呵呵地说,过去庄户上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瞟得脸上放光 人家就图个美气哩!瘦高个老汉贾满贵谈自己领一家人下馆子时说 娃娃们想吃啥的都尝遍了 那场面才叫美气哩!不知道谁说的,小伙子买啥好东西了,叫众人看看。这些朴实的语言,将农村人民真实地一面展示给读者,他们的话语里充满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满足之感。

通讯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今年面貌的变化之大。开头处粮食总产量 比去年增长了两成,油料 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十多,炊事员周二旦在谈到庄家户时说,过去庄户人眉头上挽着疙瘩,如今,个个瞟得脸上放光,那些年住店的,都拿着红黄面窝头,现在 拿着白面馒头还嫌不顺口 通过这些衣食住行的对比,充分表现了生活的变化。

6.人物新闻事件作品说明 篇六

自从2009年以来,马布里就离开了NBA联盟,他在中国找到了活力,在这里他带领北京队获得了2012年CBA的总冠军,2013年当选CBA常规赛外籍最有价值球员。因为马布里在夺冠过程当中的出色表现,他受到了很多赞许,并且马布里甚至获得了为其竖立雕像的至尊荣誉。

2013年10月10日,马布里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11日下午五点,将在万事达中心召开发布会,宣布一个重要决定,马布里的这个“重要消息”就是已与北京队续约3年。加上现有合同的1年,他将在北京队效力至2017年赛季结束。届时,马布里将在北京结束其球员生涯。

相机型号:Canon EOS-1D Mark IV

焦距:182毫米

曝光时间:1/250秒

曝光程度:光圈优先

光圈:f/2.8

7.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篇七

20世纪末, 中国大陆有偿新闻风气泛滥, 虚假报道和低俗化新闻屡见不鲜, 舆论监督的缺失和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职业道德问题也令社会各界担忧。为了整顿新闻工作风气, 重塑新闻行业形象, 1991年, 中国记协制订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994年、1997年、2009年又连续进行了三次修订。该准则强调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重申“为人民服务”是中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在学术界,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成为焦点。中国新闻界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论述包括几个要点:

第一,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理念, 一是客观性新闻学, 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性。

第二, 专业主义强调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工作的普适性。这种普适性是一种意识形态, 是与市场导向的新闻机构和作为宣传工具的媒体相区别的、以公众服务和公众利益为第一要务;它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 是与市场控制和政治控制相抗衡的、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社区控制模式。[1]

第三, 新闻从业人员应恪守职业伦理道德, 并作为对自身的一种自觉地规范和约束。同时, 业界围绕新闻专业主义的范围, 构建了新闻自由、客观公正、社会责任等话语模式。

第四, 新闻专业主义认为“客观性原则、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与他律的原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几个关键性内容”。[2]

被称为“中国电视普利策奖”的中国电视新闻奖, 从1988年正式开始评奖至今, 其坚持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标准在全国其他各种奖项中无疑是最高的, 也最能体现不同时代背景的新闻报道特色。

二、“正面报道”样本的特点与选取

本文所指的正面报道主要是从价值倾向上来分析的。一般认为, “正面报道”有这样几个特点:从题材选择上, 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从报道出发点和落脚点看, 倡导某种现象或观念, 立足保持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秩序等方面;从报道基调上, 是提倡和鼓励的。[3]这种特点符合国内新闻媒体“党和政府喉舌”的功能定位。因此, 正面报道在电视新闻中占据主导地位, 并且在中国电视新闻奖中也处于绝对优势。本文的样本筛选主要基于以下依据:

时间上, 选取1988~2006年。理由是:跨越两个世纪的19年, 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此, 研究这些表现重大变革的新闻 (包括影视资料) 有深远意义。同时, 19年的时间长短较为合适, 有利于全面、深刻地反映一个时期电视消息发展的状况。而起点和截止选择是因为:1988年是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的开端;截止的2006年在评选中取消了长消息和短消息之分, 且对评奖做了多方面的改动:开始两个年度评选一次;取消长消息、短消息的划分, 统称消息;获奖名额大幅度减少; (1) 消息节目的时间也超过了以前的最高限制4分钟, 并将系列 (连续) 报道与消息结合等方面。

体裁上, 选择电视新闻“消息类”作为对象, 主要是因为, 电视消息在电视新闻节目以及整个电视节目中, 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迅速、简要、客观地报道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 以时效快、篇幅短、题材广、内容新等特点在电视荧屏上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4]电视消息是各类电视节目的龙头和骨干, 是电视台公信力、影响力的主要体现。

通过上述限定, 1988~2006年这19年间, 中国电视新闻奖中消息类题材共有187篇报道, 其中正面报道多达122条, 高居第一, 占总报道数量的65.24%。

三、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分析电视新闻奖正面报道的中国特色

中国电视新闻奖的正面报道主要分为三类:一为正面事情正面报道;二为正面事情正面宣传;三为反面事情正面报道。从专业角度上来说, 只有正面事情正面报道是从新闻与传播规律出发的, 而后两类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一) 正面事情正面报道

在众多的获奖作品中, 正面事情正面报道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例如, 1988年度的《锲而不舍, 绿我中华——中央领导参加植树》;1994年的《我国预报天体相撞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天安门广场竖起“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牌》;1995年度的《检查团来了!走了!》《肖老汉不上访了》;1996年度的《王义夫带病参赛夺得银牌》《车祸无情人有情》;1998年度的《农机下乡了》;1999年度的《遭遇县里说情人》;2000年度的《林蛙不归路》;2003年度的《人工林里来了野生鹿》;2005~2006年度的《胡锦涛在延安与老区人民共度除夕共迎春》《刘翔12秒88打破尘封13年110米栏世界纪录》等。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正面报道同样要求客观、真实及公正地阐释, 要求我们报道新闻时向观众真实地呈现所有内容。1995年度的《肖老汉不上访了》就较好地体现了客观性。首先, 记者既采访了“告状”的肖老汉, 也采访了“被告”的村支书, 让他们各自诉说自己的观点;然后, 再请仲裁的县委书记、相关部门发表意见;最后, 征询当事人的看法。在整个采访过程中, 记者的定位准确而清晰:公正、客观的第三者身份。作出判断和结论的不是当事的哪一方, 更不是记者, 而是权威部门或人士, 他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合情合理、令人信服。黎明洁教授指出:“所谓客观的中介者在此指的是对新闻事实作非个人化的表达, 以不偏不倚的旁观者身份出现的记者形象。按职业理念来说, 非个人化是规范的做法, 因此, 中介者身份也可以说是新闻职业者的身份。”[5]

(二) 正面事情正面宣传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既是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的需要, 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 政治宣传的重要性与获奖的可能性呈现出某种必然的联系。[6]1995年, 江苏电视台获奖长消息《扶贫状元华西村》, 若按照新闻本身的规律来讲,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而华西村又是所有农村的典范, 华西村通过资金扶助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帮扶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 在报道中宣传的影子过于明显。例如, 文中有一句:“华西村生产发展了, 生活富裕了, 他们没有忘记国家、集体, 也没有忘记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句并不是当事人的直接或间接引语, 而是记者在报道中强加进去的合理想象。1996年, 中央电视台获奖作品《江总书记重访永常村》中也有一段“江泽民的一席话, 成为永常村群众奋起扶贫攻坚, 发誓摆脱贫困的强大动力……他们难以忘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他们也在思索如何把山村建设得更美好, 来报答党中央和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关怀”等。新闻真实性要求, 新闻中涉及的人物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 必须是当事人所述。而上述几件作品中, 无论是江泽民书记、王义夫、村民还是女教师心理活动的描写, 显然都是记者的合理想象, 带有明显的宣传味。[7]获奖作品中的合理想象大都与媒体承载的宣传任务有关, 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闻真实性的核心环节。

(三) 反面事情正面报道

在样本中, 反面题材正面报道的共有27个, 涉及天灾人祸。例如, 《“有困难找政府”》 (1989年) 、《女教师遭洪水遇险子弟兵奋力相救》 (1998年) 、《庐山三叠泉突发山洪干警急救被困游客》 (2001年) 、《洪水冲出的警民情》 (2002年) 、《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 (2002年) 、《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2003年) 等。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 此类获奖作品的主角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活跃在一线救助灾民的军警, 反而看不到具体灾情和灾民情况, 报道及画面中只有形势一片大好的光景。在政治力量的支配下, 新闻从业者首要遵循的价值取向是“喉舌”而非“专业”。[8]这种外力对媒体的要求与新闻专业主义大相径庭, 由此产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

四、正面报道的传播效果

新闻专业主义要求, 必须把新闻与社会责任作为其最高境界。但是, 今天的新闻专业从根本上讲是不具备纯粹性的。因为政治与媒介共生互存, 媒介拥有监督政治权力的同时也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在我国,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在长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中, 我国各级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 正面报道也因此占了很大的比重, 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服务大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在实践中, 这种不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做法使得新闻的公信力越来越低, 往往遇到上述正面事情过度宣传和反面事情正面报道重复的尴尬情况。虽然我们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 但不代表我们要因此扭曲新闻、违背规律。记者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去选择新闻事实和寻找报道角度, 往往只看到了事实有利于其主观传播目的的一面, 却忽视了事实中与其传播目的背离的一面。记者主观随意地在新闻中表现出了倾向性, 违反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结果使新闻报道丧失了信誉。

正面事情如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和受众的需要来选择和报道, 传播效果也会如正面事情一样积极、活泼。但是正面事情若从宣传角度去解析、阐释, 不管其初衷如何, “正面报道等于宣传”的传播结果不是传播者愿意看到的。对于受众来讲, 无论是什么样的正面宣传, 他们关注的完全不在于稿件安排的位置有多么突出, 篇幅有多么长, 字号有多么大, 而在于这些内容能否勾起他们阅读的欲望、能否引起他们的兴趣。在现今的政治体制下,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新闻的人性化、真实化表达, 在新闻实践和评奖过程中避免发生传播效果与传播愿望相违背的情况。

摘要:新闻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长期以来是国家进行政治宣传的工具。中国电视新闻奖作为政府电视新闻的最高奖项, 在业界具有最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本文立足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方法, 以中国电视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分析正面报道的传播效果, 将学理性与应用性统一起来, 从而探究正面报道专业性的特点与不足。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正面报道,中国电视新闻奖,消息类

参考文献

[1]李岩.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大陆的实践与变异[J].当代传播, 2011 (1) :57.

[2]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29.

[3]中国新闻年鉴杂志社.中国新闻年鉴6 (1991)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157-159.

[4]邱一江.新闻专业主义视域下中国电视新闻奖获奖舆论监督作品研究[J].暨南学报, 2013 (9) :33.

[5]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40.

[6]钟丹丹.全球背景下中西传媒的价值取向比较——兼谈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1) :83.

[7]蔡德强, 乐中伟.“合理想象”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J].现代视听, 2010 (S1) :96.

8.新闻作品的结构美 篇八

【关键词】新闻作品 新闻结构 结构美

从广义上讲,新闻是消息,通讯,特写,速写和报告文学等的总称。新闻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又是对人们认识的升华。其本身就是美与艺术的结合。同时,新闻又必须符合国家政治的宣传和弘扬精神文明的文化需求,起到“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和鼓舞人”的目的。所以,仅靠描绘事实和概括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艺术性的写作手法来创作新闻作品美,才能让读者和听者有所思,有所得,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柔性美

倒金字塔写作结构是如今最流行和主流的新闻写作手法。把最重要的信息放置在新闻稿的开头,最次要的信息放置在末尾。从头到脚信息的重要性组成倒金字塔写作结构,信息主次分明,而且文章的整体感强。虽然文章的每段都是独立的,但是从下往上切割也都是一篇完整的新闻稿,这是一种柔性美。例如,我们报道一篇关于刚刚发生的火灾的新闻,在这次火灾中两人被烧死,他们的房子也被点着烧掉了。这是一次重大性火灾还是非重大性火灾,那么从火灾的死伤人数和财物损失的数量可以判断。那么两人被烧死和他们的房子被烧掉在倒金字塔结构的最开始,其次,是死者的姓名,火灾发生的地址,火灾什么时间发生的,火灾的起因,放置在倒金字塔的中部。最后,消防队员赶到的时间和火灾发生时的天气放置在末端。这样的倒金子塔新闻稿写作结构更容易让读者快速的掌握新闻的要点,而且又让读者一目了然的关注整个事件的发生情况。

在现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倒金字塔写作结构开门见山的突出重点,简明扼要,主次分明,适应性强等特征,可以很快速简述新闻,所以读者仅需要阅览新闻的第一段,就可以了解这段新闻最关键的信息点。另外,在倒金字塔写作结构的新闻稿中,如果新闻稿的体积大于要出版的篇幅,那么编辑在对稿件进行编辑时,就可以从底部开始往上裁减直到文章的体积与版面对称而又不流失任何精华的信息点。

最后,倒金字塔写作结构有助于作者从文章的第一段主题思想中选取文章的标题。有利就有弊,倒金字塔的写作结构也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新闻界和非新闻界很多人认为,倒金字塔写作结构失去了它的用处而且新闻工作者应该开辟和使用一些另外的写作结构方式,他们举例出一些支持他们观点的看法。其一,现在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因为第一段已经概括了所有主要的信息点后再很难出奇出新。其二,它限制了写作者在叙述信息时候的创造思维,所以有些人为此而争议,如果报道新闻用叙述手法或者按照时间前后顺序排列的手法会让新闻稿更具可读性。其三,倒金字塔写作结构破坏了故事的戏剧性,因为此写法的首段已经概述了整个故事,那么接下来无论写作者怎么创作也无法产生戏剧化的效果。人们往往是一目十行的阅读那些平淡无味的故事结尾。其四,在电视媒体或者相关媒体中,倒金字塔不再是写作者首要的创作结构了,因为观众似乎已经看到或者听到了相关的整个故事了,那么他们更想从电视上了解整个故事发生的全部过程的真实回放。虽然如此,倒金字塔写作结构仍旧被认定为新闻的标准格式,因为读者不会去关注使用什么样的写作格式,只要是运用的写作格式利大于弊,就有它存在的意义。

新奇美

现在,很少有人提及新闻创作上的正金字塔结构、探讨正金字塔的结构之美。但是正金子塔的结构更适合新闻作品的艺术修饰性,很多传统的读者抱怨现在的新闻稿看上去很乏味,一目了然,文章可读性不强。从一开始就知道了想了解的重点。正金字塔的新闻稿的写作结构能深入的把新闻事件带入读者的心中,此类写作手法常用于描述一个人,描述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奇特的故事。虽然此类写作手法很难出新出彩,但是它能把抓住读者的情感或者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把想要叙述的人物带入读者的心中,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此新闻所产生的震撼。正金字塔结构通常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事件,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事件的开头就是消息的开头,事件的结尾就是消息的结尾。正金字塔结构符合人们的阅读,收听和收视习惯。虽然有时候会感觉叙事平板化,但是只要有醒目的标题和生动的语言加以弥补,如果情节组织的很好,可以渐入佳境。这种以时间顺序为归纳性的思想主体,以讲故事的方式,承上启下的创作方式让写作者更充分的发挥和展开新闻的新奇特色。

下面是金字塔写作结构的两种主要方式的范例,“积累兴趣”结构是开始设置悬念,使受众逐渐增加对事件的兴趣,最后形成高潮。这种结构大体是按时间顺序安排事实,一段比一段写得具体,而事件的结果到最后才显示出来。采用事实性导语。

例:斯科特小姐昨天会见了本市某报编辑,请求刊登她所说的她弟弟写的一首诗。她说,这首诗写得相当精彩。她对编辑说,她的弟弟的名字叫威顿·斯科特,今年25岁,是陆军航空飞行员,驻扎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河边基地。编辑读了这首诗,其内容是飞行训练十分危险,预示早晚他要机毁人亡。斯科特小姐说:“我是不相信预示的,这是我的长处之一。”编辑把视线从诗稿上移开,瞧着斯科特小姐。他在微笑。“写得不错,我们打算用它。”编辑说。于是,斯科特小姐告辞了。编辑没有对她说,一个小时以前,一架军用飞机在哈密尔顿山上撞毁,25岁的威顿·斯科特在这次空祸中遇难。“延缓兴趣”结构采用归纳式导语。归纳式导语由于不交待具体事实,会给受众留下一个问题,于是不得不看完全文。

例:昨天晚上,冰激凌对警察局巡官哈利·欧柏林没有起到清凉作用。欧柏林奉命去调查一件盗窃案,他在阿尔本大街刚把车停好,就见有个男人向他走过来,边走边嘟嘟囔囔地说些什么。欧柏林问道:“你说啥?”来人一语不发,突然把一块冰激凌甩到欧柏林的脸上。欧柏林赶紧跳下车,一把揪住这个人。这个人却说:“你想抓我吗?那就先得同我比试比试。”接着,他一拳打在警察嘴上。警察毫不示弱,照对方脑袋上就是一拳,把他打翻在地。被捕者在肯吞大街派出所承认,他是住在大树西街35号的威利斯·索兰诺。他说,他认为警察“头脑发烧”,因此,他想用冰激凌使警察“凉快凉快”。“积累兴趣”和“延缓兴趣”结构都是正金字塔写作结构中两种写作手法,其意义是艺术化新闻故事,让读者在心中产生共鸣,带动了读者的好奇心把整则新闻阅读完毕。

这几年,随着电视新闻改革的深入,电视新闻节目的叙事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也使正金字塔创作结构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如“焦点访谈”,多年来在制作播报节目的探索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具备自身特色的新闻叙事结构,这正是正金字塔结构。不管是以事件重要性顺序的倒金字塔结构或者时间性顺序的正金字塔结构都是归纳性的思想,这两种写作创作结构运用在不同的消息报道的时候,有着画龙点睛的感觉使其呈现艺术之美。但是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自然得体,而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随心所欲的玩弄技巧,乱翻花样。切记最真实的才是最质朴的美,才能让听者和读者在认识上达到升华,这才是新闻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①王桂林,《新闻结构美浅说》[J].《新闻爱好者》,1987(8)

(作者: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生)

9.新闻采集大赛参赛作品汇总 篇九

X 月x日上午,xx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百日攻坚动员会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推进会在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全国、xx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全省城乡规划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规划推进会精神,安排部署该市相关工作。

城市崇尚文明,文明滋养城市。创建文明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块牌子、争一个荣誉,而是通过创建,推进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环境、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城市凝聚力、造福人民群众。创建文明城市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就是精准满足群众需求、让群众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这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近些天我们全市人民上下万众一心、携手同行,上下联动、砥砺奋进,掀起了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谱写了一曲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推进创文的壮丽诗篇。以往城市的“灰姑娘”变成了今天的”白雪公主”,随手垃圾不乱丢、交通排队很自觉,这是我们每个市民共创之辉煌成就、共筑之佳绩。

文明创建之路,你我携手同行。部分市民认为,创建文明城市是政府机关的事情,与己无关,但是我们生活在沙澧大地,那么生活环境不是与我们都密切相关的吗?市民的文明素质也是体现文明城市的一部分。交通规则是多数人都不严谨遵守的一大项问题,特别是过马路时,很多行人看到是红灯依旧不闻不问、照闯不误,偶尔会看到个别司机在驾车时往外扔垃圾,就让我联想到一篇关于司机往车外抛物砸伤环卫工的报导,即使有了前车之鉴,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去重视和改正的。这些只是在马路上最显见的迹象,就算是在公共场所也能听到很多人大声喧哗或者出口就是脏话连篇,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展现自我素质的时刻。当走出国门的时候,我们的一言一行是代表着中国;走出城市的时候,代表着xx。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无时无刻的反映着我们的言行举止都是和创建文明城市密切相关的,即便我们不能无私的奉献自己为社会出份力,那也不能做害群之马!

上一篇:美文:情深缘浅,不问曲终人散下一篇:c证面试自我分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