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论文

2024-08-06

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论文(精选10篇)

1.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论文 篇一

甘肃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渭县属于干旱、半干旱区,县内自然资源贫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通渭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通渭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一)马铃薯产业持续壮大。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种薯扩繁、商品薯生产、马铃薯制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为一体的格局。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已建成市级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家,组建马铃薯经销协会8家,建成专业市场2处,基本形成协会引领、能人牵头、大户补充的销售网络,年外销马铃薯鲜薯在20万吨以上。从2007年开始,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当作提升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目前,定西爱兰种业已入驻西川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利用日光温室100余座,累计繁育脱毒原原种达2500万粒。同时,依托省农科院,借助“院地合作”平台,引进脱毒原种100余吨,在华岭乡建成网室脱毒原种繁育基地100亩余,脱毒一级种繁育基地2480亩、二级种繁育基地2000亩,扩繁脱毒良种5000余吨。初步建成了由脱毒原原种→脱毒原种→脱毒一级种→脱毒二级种的良种繁育体系。

(二)玉米产业化开发日渐成熟。2007年,通渭县推广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1.73万亩,在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面前取得全面丰收,平均亩产达到602.5公斤,较半膜亩增产132.5公斤,增幅28.1 9%,被广大干部群众形象地称为“旱不垮、打不倒”的“铁杆庄稼”。2008年,县委、县政府加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种植推广力度,面积达到14.4 9 万亩,平均亩产636公斤,总产玉米9.22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的近一半。为了使这一产业不断壮大,县上提出2009年计划落实种植面积50万亩,今年已购进地膜22802.2吨,完成秋覆膜面积35.6万亩,同时建成5000吨地膜生产线一条,筹建万吨玉米淀粉生产企业1家,示范青贮氨化饲料养殖点7个,为进一步推进玉米产业化开发做好准备。

(三)小杂粮等产业有序发展。在海拔较高、耕地无污染的华岭、马营、三铺、北城等二阴山区狠抓以荞麦、莜麦为主的小杂粮基地建设,保证了通渭县乐百味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优质加工原料的生产供应。中药材生产已初步形成了以甘草、党参、等为主要品种,红(黄)芪、防风等为搭配品种的多元化种植格局。2008年,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2.4万亩,基本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这些产业为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一是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要紧盯争创全省玉米生产大县和粮食生产大县,着力扩大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使玉米生产总量达到50万吨;紧盯全市打造“中国薯都”的目标,种足种好优质马铃薯,使生产总量达到50万吨以上。要稳定小麦和小杂粮面积,提高粮食生产的品质和效益。

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工商并举、产加销融合的大农业建设步伐。就通渭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县而言,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在作物布局上,水川地发展以果树、蔬菜为主的保护地栽培和节水灌溉高效农业;川台梯田地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的旱作高效农业;山区坡耕地逐年压减小麦种植面积,发展以马铃薯、饲草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

三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实行集约规模经营。在扶持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的前提下,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积极扶持和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服务的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逐步向专业合作社转变。要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交易设施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规范交易秩序,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

四是全面落实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入户率和普及率。要继续实行行政和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要重点加强良种良法的集成配套,着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以日光温室为主的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以营养配方为主的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技术,下大气力推广一批高产、优质、高抗品种,进一步提高单产和比较效益。同时,真正实施好“阳光工程”,通过培训,转变农民的种植观念,逐步使他们树立市场意识、经营意识、风险意识

2.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论文 篇二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主要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倒挂,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业态、新模式,越来越成为县域经济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动力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县域经济引入电子商务,树立“互联网+”思维,依托自身特色优势农业产品,积极引导传统农业产业与电商相融合,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作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有益于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新空间,以农业电子商务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1“互联网+”背景下县域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契机

1.1 政策层面

2015年上半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三农”、电子商务相关的重磅政策。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施政理念。2015年3月,交通运输部会同农业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国家邮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协同推进农村物流健康发展、加快服务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旨在全面提升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部署进一步促进了电子商务创新发展。2015年8月,商务部等1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农村流通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明确了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扩大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的应用,改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三方面的重点任务。

1.2 网商层面

阿里巴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微报告》显示,2003—2013年间,我国县域网商数量从万级发展到百万级,县域电商增速比城市高出13.6%,其战略价值在未来10年内将日益凸显。

阿里巴巴提出并实施“农村淘宝战略项目”,将与各地政府深度合作,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通过搭建县村两级服务网络,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启动“千县万村”计划,计划在3~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 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京东提出并实施“农村电商3F战略”,利用“工业品下乡”推动城乡消费公平,在“农产品进城”中联手地方政府与企业创新“互联网+农业”新兴业态,并把“农村金融”作为撬动农村经济的重要杠杆。京东计划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布局10万个村级配送站,并提供低息贷款等金融服务,充分利用电商的资源优势,激发农民的消费与生产积极性,推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农村经济生产方式与发展形态的创新和突破。

2 苏南县域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

苏南地区在传统上是对苏、锡、常三市的一个总称。近年来,随着概念的延伸,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作“长江以南的江苏省所辖地区”的一种简称。于是,广义上来讲现在的苏南地区由5个省辖市和相关的14个县级市组成,从东向西依次为:苏州(常熟、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无锡(江阴、宜兴)、常州(溧阳、金坛)、镇江(丹阳、扬中、句容)、南京(溧水、高淳)。

2.1 优越的地理位置

苏南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中心,东靠上海,西连安徽,南接浙江,北依长江(苏中、苏北)、东海,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苏南各县域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排名主要来自于长江和上海等特大城市间的距离远近,在这一点上,地处上海市和长江夹角处的太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沿江而上的常熟、张家港、江阴和紧邻上海的昆山、吴江也都有很好的区位优势。

2.2 便捷发达的交通

苏南城市群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下辖的一连串如同珍珠般的、强大的县级区域,目前已经形成了客运以公路、铁路为主,货运以水运、公路为主,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综合交通体系。苏南城市群在发达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串连之下,已形成一小时都市圈。

苏南地区大部分地方河道纵横,尤其以东部太湖平原的河网最为密集。苏南地区拥有众多湖泊,包括太湖、阳澄湖、滆湖等,其中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具有调蓄、航运、灌溉、养殖、供水、旅游等多种功能。长江东西横贯境内,沿江有南京、镇江、江阴、张家港、太仓等港口,万吨级海轮可直达。

2.3 良好的发展基础

苏南地区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中部,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鱼米之乡”“人间天堂”。苏南各市依据自然优势和产业基础,实施差异化、特色化定位,形成了各自的农业发展区域特色和品牌。苏州工业基础好,劳动力转移程度高,规模农业品牌效应突出,目前,苏州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5%。无锡是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城市,2010年成立了物联网研发中心农业分中心,着力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目前物联网应用覆盖了种植业、水产养殖业、设施园艺业等多个领域。常州的水稻育种是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依托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着力提升种源农业品牌,水稻单产连续十一年获全省冠军。镇江丘陵山区资源丰富,农业生态环境较好,通过走“高端、精品、特色”之路,形成了高效农业品牌,实现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南京自然资源丰富,“六山三田一分水”,近年来,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都市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品牌效应显著。

3 苏南县域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选择

3.1 依托优势特色产品,入驻县域特色地方馆

“淘宝特色中国”是淘宝网倾力打造的一个以土特产为主,涵盖旅游资源、手工艺品、生活服务的专业市场,是中国目前最大、最专业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2013年8月13日,江苏省首家地方特色馆———特色中国·高淳馆在淘宝网上线,整合高淳区域范围内的精品水产品、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旅游资源等登上淘宝首页,不仅卖产品,还卖文化、卖旅游,将高淳特色活生生地搬上淘宝这个时尚的网络购物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

苏南县域有大量的名、特、优农产品,以苏州为例,张家港凤凰水蜜桃被评为“苏州第一桃”。常熟沙家浜大闸蟹养殖业已成为沙家浜镇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杨园草皮源远流长,享有近百年的历史,素有“草皮之乡”的美誉。太仓长浮牌中华绒螯蟹养殖是太仓浮桥镇农业的一个传统产业,已有20多年的养殖历史。昆山葡萄中,赤霞珠和蛇龙珠等为酿制赤霞珠干红和解百纳干红葡萄酒专用葡萄品种。吴江丝绸历史悠久,早在明代,盛泽镇就已成为全国四大绸都之一,享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美名。吴中洞庭碧螺春产于太湖洞庭东、西山,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历史悠久,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驰名中外,具有“条索纤细、卷曲呈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的外形和“汤色碧绿、清香文雅、浓郁甘醇、回味绵长”的内质。相城阳澄湖大闸蟹是相城区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因阳澄湖的土质坚硬、含钙量高,因而蟹肉肥硕、蟹黄厚实、味极鲜美,被公认为“蟹中之王”。相城渭塘淡水珍珠是相城区的一大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光游客和消费者,已成为苏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地方馆是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利用县域本地的特色产品和旅游资源,整合地方特色产业链,通过政府、淘宝、运营商三方合作,借助淘宝网这个大平台,将名优特产、绿色品牌、手工艺品进行整合包装,集中宣传,打开特色产品网上销售渠道,让更多优质产品“走出去”,把地方馆打造成区域性名、优、新、特产品的集中展示平台,助推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千亿级产业,促进县域产业经济逐步升级。

3.2 借力O2O社区平台,建立农产品直配体系

近年来,各个大型生活小区的人口不断增长,以小区物业为入口,借力集信息、服务、大数据于一体的O2O平台,通过农产品直配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销售。

以前,农业生产基地的生鲜蔬果采收后,会直接装车送到各大商超、社区直供点和平价超市等直销门店供市民选购。建立县域地方农产品直配体系,市民就可以跳过这些中间环节,直接在基地的网络销售平台上订购蔬果。基地工作人员根据统计的订单,在配送中心内对采收的蔬果进行分拣、包装,最后通过农产品物流冷链配送中心,直接将市民下单的生鲜蔬果配送到小区。通过在小区设立生鲜蔬果投取柜,小区居民只要到这个投取柜按要求操作打开投取柜,就能取走自己前一天预订的蔬菜,实现农产品安全地从田间直通餐桌。

例如:常熟新合作常客隆公司自主开发了家易乐生鲜直投站,立足于家庭生鲜农产品供应,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O2O商业模式为载体,冷链配送,以生鲜农产品直投站为社区服务点,由农产品生产基地至社区,实现了生鲜产品从基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

3.3 依据网络订单直销,实现农产品私人定制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型家庭农场经营者拥有自己种养基地,种植一些时令蔬菜、瓜果,并散养一些土鸡、土猪等牲畜,小型家庭农场经营者受规模所限,没有巨资投入建立电商平台,多是依托在淘宝网的C店进行销售。利用网络订单直销方式,通过家庭宅配的方式把自家农庄的产品直接配送到家庭会员。

小型家庭农场通过官网发布产品的供应信息,会员可以通过网上的会员系统预订今后需要的产品,农场经营者待产品生产出来后根据此前网络、微信等平台上获得的订单信息,通过农场员工进行分类、称重和打包,通过宅送员和配送车按照预定需求配送到家,送到每一个订单客户的手里。小型家庭农场还可利用企业微信公众号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社区直配”同城配送业务,实现当日微信下单、隔日上门配送,打造地方版的“京东到家”。

通过订单农场模式,实现农产品私人定制,将消费需求与农民种植订单直接相联系,能有效打破优质农产品购销“两头难”的尴尬局面。

3.4 依托农业产业优势,打造县域特色电商村

依托县域自身农业产业优势,整合农业特色资源,发挥本地交通运输的便利特性,积极搭建“县级电子商务示范村”,推动县域向下发展农村电商。就苏南县域而言,南京市高淳区砖墙镇仙圩村、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崔北村、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北横村、吴中区金庭镇秉常村、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均被列入江苏省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

以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消泾村为例,消泾村是一个大闸蟹养殖专业村,村里创办的消泾大闸蟹交易市场一直是华东地区最活跃的大闸蟹交易市场之一,本地的阳澄湖大闸蟹大多从这里销往全国各地。随着网络的兴起,消泾村农民像过去尝试养殖大闸蟹那样,纷纷购置电脑学习上网,从网上了解科学养殖知识和市场信息。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开网店,大批蟹农转变传统单一的实体店、转手买卖销售模式,增加网上开店新渠道。目前,全村登记注册水产公司157家,在淘宝、京东等商城开设网店300多家,6家大型物流公司也配套入驻。消泾村正逐渐打造覆盖全国、主导行业的立体式营销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产品电子商务村。在发展养蟹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大闸蟹销售业市场,打造了一条从蟹苗培育、成蟹养殖到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为农服务产业链。消泾村独具特色的大闸蟹电子商务曾先后在近两年获“中国淘宝村”“江苏省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等称号。

3.5 集聚电商服务要素,构建县域农业产业园

产业园区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载体,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园不仅可吸引一批县域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入驻,还能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电商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进驻产业园。产业园通过优质资源共享,带动农产品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产品电商产业集群形成;通过为入驻园区的农业企业提供标准化、集成化的便捷服务,助推电子商务与县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联动发展、集聚发展。

3.5.1 聚集农业电商企业

农业产业园通过聚集电商企业、生产方、第三方供货商、产品设计与包装企业等产业链相关环节企业,打造线上集聚和交易平台,打通并拓宽农业生产企业与电商企业之间的渠道。同时,为农户、合作社等农业主体提供多平台代运营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营销大户进驻农产品线上市场。

3.5.2 孵化农业创业电商

农业产业园可以围绕农产品电商发展需求,通过搭建金融服务、人才交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中介服务等服务平台,吸引电商企业、电商人才入园创业、孵化发展。在此平台基础上,提升农产品电商自身的商业价值、品牌价值,培育入驻电商做强做大。

3.5.3 培育农业电商人才

农业产业园可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中心或大学生农产品电商创客中心,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依托小微农副产品企业,借助现代化的投资管理进行设计规划,为愿意从事农业创业的青年大学生提供综合配套服务,让其成为大学生农业创业电商和微商个体户的孵化基地。通过创投服务企业和电商培训企业的入驻,培育农业电商人才。

4 结语

苏南县域农业电子商务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品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特色农业产业引领农业电商发展。各县域可整合优质农产品资源,通过多种平台销售本地特产,塑造完整的农业电商产业链,逐步形成特色农产品的聚集地和产业带,通过构建独具特色的农业电商新模式,助推县域经济转型突破与跨越发展,为精准扶贫、助农增收开辟新路径,带动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满玲.湖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4(7):12-13.

[2]李育民,高莉洁,顾巧英,等.基于电商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的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14(3):1-3.

3.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论文 篇三

关键词:炎陵;生态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03

1 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

2 炎陵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炎陵境内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3.51%,居全省第一。“生态”是炎陵最优的资源,最大的潜力,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生态”、“绿色”主题,结合县内气候、资源、传统耕种习惯等因素,全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全县生态农业以酃县白鹅、无公害蔬菜、特色水果、楠竹、有机茶叶、油茶、休闲农业等为主的品牌突显。

2.1 炎陵县生态农业地方特色明显

“酃县(炎陵)白鹅”是国家优良的地方鹅种,1998年被载入《中国家禽品种志》,2006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2007年被选入国家种质资源基因库,2009年被农业部批准登记为农产品地理标志;2008年炎陵县通过农业部认证20万亩食用笋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是湖南省35个笋竹开发示范县之一;炎陵特色水果已成为山区贫困农民的“致富果”,主打炎陵黄桃、柰李、南方早熟梨、早熟密柑等品种,炎陵黄桃、柰李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历来也被奉为“茶祖”,“茶祖圣地”炎陵县近年着力壮大茶产业,积极打造“茶品牌”,目前,该县积极打造高山乌龙、神农铁观音、神农剑、神炎春4大名优茶品牌;炎陵县近年来利用生态优势,积极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城镇蔬菜和高山外销蔬菜,蔬菜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打造了大院、三河星光、鹿原荆山、霞阳石子坝、水口水西等无公害蔬菜基地,大院高山萝卜、星光辣椒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炎陵茶油闻名湘水流域,茶油收入为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2.2 炎陵县生态农业产业初具规模

在酃县白鹅加工龙头企业福来喜鹅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带动下,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境内有30余万亩笋竹林,3000多万根活立竹,目前全县已有9个乡(镇、场)建成了万亩笋竹林基地;有鲜笋加工企业14家,年加工清水笋达1.2万吨;竹制品加工企业48家,年加工楠竹达270万根;年总产值1.6亿元、创税费1000余万元。全县特色水果总面积达5.9万亩,水果总产量1.75万吨,总产值7000余万元;水果套袋栽培面积1.05万亩,产值4000余万元;黄桃栽培面积2850亩,产值1500万元,盛产期桃园亩平纯收入超过1.2万元。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全县以大院农场、霞阳镇、鹿原镇、中村乡为中心建立了四大茶叶基地,总面积达5000余亩,茶叶年产量达125吨,年产值1320余万元。全县通过垦复、低改和林种转换,形成了一批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原有零星荒芜油茶林和油茶混交林得到科学开发利用。炎帝线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带已建成蔬菜基地2个、花卉苗木基地2个,建成星光1000米葡萄长廊。

2.3影响炎陵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

投入与上级政策扶持力度小。由于地处山区,耕地面积小,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加上农业产业抗灾能力弱,山区生态农业的投资回报率相对低下,民营资金进入生态农业产业并不活跃,农业招商引资难度很大;炎陵作为革命老区,农民个体经济实力很弱,无法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较大的投入。当前,中央财政、省级财政重点支持的是粮食主产县以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炎陵既不是粮食生产大县,也不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县行列,缺少了国家、省级财政政策的有力支持,使得炎陵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炎帝神农氏陵寝圣地相比明显不符合。

产业化建设水平低。炎陵的农业产业,基本上是小而全,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只有一点,主要农产品产值超亿元的只有笋竹林。全县集中连片的基地不多,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农户分散经营比重大。全县12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省级只有2家、市级10家,规模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笋竹林、白鹅加工方面,种植方面的加工企业规模很小,技术落后,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当中技术集成配套應用方面创新不多,往往注重生产领域,加工保鲜技术滞后。休闲观光农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规模偏小,建设档次不高。

土地流转经营困难。由于国家缺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扶持政策,也没有相关的管理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后,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土地流转规模小、范围窄,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升,专业大户承包经营土地越来越难。以水稻生产为例,目前全县50亩以上的大户56户,经营面积4000亩,只占到全县水稻总面积的2.1%,100亩以上的只有5户。

3 炎陵县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3.1 坚持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炎黄子孙,不忘始祖,炎帝陵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众多海内外炎黄子孙来到炎帝陵参观拜谒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我们既要加快炎陵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又要保住炎陵的青山绿水,才不愧为称职的守陵人。而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它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在满足人们对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维护生态平衡,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炎陵县地处罗宵山脉中部,是国家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炎陵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县的发展路子,不断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态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安全食用农产品,同时为维护县内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应加大对生态农业项目在整个农业经济投入中的比重,重点扶持炎陵山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节约型施肥施药、集约化生态养殖等资源集约型农业,发展生态农产品加工、流通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扶持土地流转用于发展生态农业,强力推进山区生态农业发展。

3.3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作为炎帝圣陵的守陵人,我们要以弘扬神农文化为己任,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计划,集聚资源、技术力量、项目资金,培育笋竹林、特色水果、酃县白鹅、茶叶四大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构建产业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攻关,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充分利用农业的自然属性、农耕文化,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造炎帝线休闲农业观光带,抓好以葡萄、茶叶、黄桃采摘旅游为重点和以油菜花观赏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与生态县建设以及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3.4 推进产业化建设

结合炎陵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加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建设。一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通过组织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形成产业带基地跨区域连片发展;二是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元投资机制,重点抓好主导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排灌、水电配套设施,实施基地品种、技术的优化改造,实现生产绿色化、管理标准化;三是选择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成长、以产业成长促进企业壮大;四是重点扶持有一定规模、运作规范、带动力强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五是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实施专业人才引进计划、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改善科技推广条件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3.5 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乱征滥用耕地现象;二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三是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有据可查、有档可测、有质可溯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提高农业安全水平;四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与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推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五是努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炎陵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基础、有优势,在国家加大政策扶持的前提下,着重加强产业化建设,才能实现炎帝圣陵之地的农业现代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 资源科学,2010,(06):1015-1021.

[2]刘应元,冯中朝,李鹏,丁玉梅.中国生态农业绩效评价与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4,(03):24-29.

[3]李曉颖,王浩. “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5):300-306.

[4]曹志平.生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1):29-38.

4.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论文 篇四

一、围绕以农兴工,调优产业结构,打造大农业发展格局。建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当前关键是要解决好区域开发重点、资源合理选择与优化配置等问题,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几乡一业、几村一品”的形成。首先,要优化三大区域布局。一是构建以城区为中心,里心、均口为两翼的V型特色经济区,着重巩固“三子”(果子、莲子、种子)基础,加快品种更新,推进科技兴农,不断提高特色农业比重。二是构建以黄埠、客坊、伊家为主的西部种养经济区,重点发展烤烟、食用菌、仔猪、肉牛以及草食畜禽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把畜牧业作为新增后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到2005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30%。三是构建以溪源、黄坊为主的东部经济区,充分开发笋竹资源,培育林业资源,提高笋竹转化增值和加工增值的效益?推进林产品加工业发展。其次,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以创建国家生态县为契机,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组织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重点抓好无公害水果和绿色莲子基地建设。同时,加快农业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农业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第三,要大力突破创汇农业。坚持外向型农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现有绿色食品品牌和原产地注册保护等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作用,着重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不断扩大建莲、速冻鲜莲、孟宗笋系列等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加快推进对台农业合作,以应德公司4000亩黄花菜示范项目带动,促进以商招商,吸引台湾资金和技术投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养鳗业,通过整合现有资源,重点扶持里心、黄坊、溪源等乡(镇)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年产量达500吨。第四,要夯实农业生产基地。立足于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建好生产基地,对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重点培育,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当前,重点是建好七大生产基地。一是果子基地。以黄花梨为主的水果基地面积力争达12万亩,年产量6万吨以上。二是莲子基地。随着文鑫万吨莲系列、鑫达10万吨系列饮品等项目的投产,种植面积2005年要力争达到8万亩以上。三是种子基地。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年供种量5000吨。四是烟叶基地。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确保烟叶收购达6万担以上。五是笋竹基地。高标准建好10万亩"两高一优"笋竹两用林,建成10个毛竹5000亩生产大村。六本网版权所有,fwsir.com!是食用菌基地。以茶树菇、竹荪、反季节香菇为主的珍稀食用菌种植突破2000万袋。七是畜禽基地。重点建设万头仔猪基地、百万羽养鹅基地和肉牛养殖基地。

二、立足强工促农,做大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加快引进。改变山区县无法发展工业的旧思维模式,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打破区位、资金、能源等劣势,在开展“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活动中,通过资源开发、资产重组、技术对接、嫁接改造、租赁经营等形式加快区外资金、技术、设备等引进,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成长,促进原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当前重点是要通过引进,盘活县猕猴桃厂、胶合板厂等一批老企业。二是加强帮扶。进一步调整和充实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对确定扶持的`省、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至少安排一名处级领导帮扶。每年择优选调10名以上科技人员到龙头企业挂职,帮助企业进行项目开发、行政管理和市场营销。当前,要重点帮助鑫达、文鑫、孟宗加快10万吨“闽江源”绿色饮品系列、万吨莲系列、100万箱笋系列项目实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县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40万元资金作为县级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和奖励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和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的补助和奖励。此外,在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税费减免和金融等方面提供优惠和服务,支持、鼓励企业通过租赁、购并

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壮大自己。三是突出重点。围绕莲子、果子、种子、笋竹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当年产值或营销额在1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300万元以上,年上交税收2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600户以上,农户从中增加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带动型”龙头企业,力争每个产业都有1个以上龙头企业。四是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对龙头企业的管理,严格考核、评审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关于县级龙头企业考核评审办法》,促进龙头企业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资产联结、供求衔接、价格保护、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巩固“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新模式,使企业增加效益,农民增加收入。

三、发挥品牌效应,拓展市场空间,巩固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我们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打造名优品牌,一手抓市场开拓。一是宣传品牌。全县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商标共有59个,其中获福建名优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2个、绿色食品使用权3个、原产地产品标志3个。要通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项目推介会和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宣传面;对于已被认定和获奖的“闽江源”、“山雪”、“文鑫”、“孟宗笋”等优质特色名牌农产品,鼓励和扶持企业筹集资金在中央、省级媒体上投放宣传广告,并多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声讯服务、邮政广告等新式宣传手段,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二是创新品牌。大力营造争创品牌氛围,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报农产品注册商标、条形码、绿色食品标志权,不断创立新的市级优势品牌、省级著名商标等。今年,要着重做好申报进入“中国名牌产品目录”前期工作,大力支持孟宗笋制品和猕猴桃汁争创省名优产品,力争莲子、水果、笋制品系列产品中再有2-3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三是保护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行统一标识包装,分级包装等;严格产品生产管理措施,从各个环节严把产品质量关。同时,加强对产品流通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地产品品牌。四是建好产地市场。以边贸重点县为依托,进一步完善边贸交易市场、莲子专业市场、果子交易市场、种苗交易市场等19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培育2-3个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000户以上的闽赣边贸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市场。五是培育营销组织。积极鼓励和扶持地产品销售行业协会、黄花梨协会、莲子协会、食用菌协会、笋竹协会、农副产品信息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实行联合经营,加快“农民经纪人”培训并进行资格认证,扩大民间营销队伍规模,充分发挥营销中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要大力培育一批参加人数100人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年营销额1000万元以上并能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服务的“带动型”营销龙头中介组织,促进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协调运作。六是拓展营销方式。一方面,积极参与或举办各类农产品订货会、推介会、交易会等,加强上海、南京、广州、福州、厦门等大中城市的营销窗口建设,推动产品进入大型超市、商场,牢牢把握住销售主渠道。另一方面,注重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以县政府信息中心为基础,开设建宁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网站,积极推行网上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式营销手段,并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销售等信息。同时,认真研究国际市场需求,帮助龙头企业申报产品自营出口权,在巩固美国、日本、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出口业务,把产品做向海外,走向全球。

四、坚持科技兴农,做优发展环境,增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首先,坚持科技兴农。在抓好县、乡、村三级科技推广网络、农业技术和人员培训的同时,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品种改良。充分利用“福建猕猴桃、梨优良品种选育与基地建设”项目课题和“建莲产业关键配套技术研究”成果,认真做好翠冠早熟梨、建选17号、金魁猕猴桃等新品种及水稻杂交“两系法”的推广工作,着力解决“三子”品种退化、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巩固主导产业优势。同时,加大对毛竹山扩鞭垦复改造力度,培育笋竹丰产林;积极引进水产养殖新品种,加大畜牧业品种改良力度;大力推广果树点花授粉、养蜂授粉、果实套袋等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二是抓产品升级。发挥莲科所、果树研究所、食用菌中心等科研机构的作用,对产品的高产优质组织技术攻关,重点抓好与省农大联合开发优质莲种单细胞培育,与省轻工食品研究所联合开发鲜莲保鲜和鲜莲加工技术。抓紧莲叶莲梗成份提取及速溶茶系列产品开发,加快猕猴桃、黄花梨加工储运高新技术综合应用及“6・18"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签约项目的实施,使产品提档升级。三是抓人才使用。立足乡土人才的培养、贮备,完善留用人才机制,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业务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承包或技术人员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生产,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作。采取借地生“才”、租赁人才、乡情引智等办法,加大“借脑引智”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引进人才、智力的自觉意识,提高科技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待遇,保证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其次,做优发展环境。着重在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政策方面抓好落实。一是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把政府职能集中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认真落实处级领导联系龙头企业、部门服务承诺等制度,切实兑现扶持发展政策;创新“一线工作法”,规范干部驻村服务,加快县、乡、村农业“155”服务队伍建设。二是改善基础设施。加快水毁农田、水利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恢复进度,扎实开展以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以水、电、路为重点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当前,着重做好创建国家生态县、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金溪流域防洪一期工程实施、建泰公路改建、农村道路硬化和金溪工业园区的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三是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修订完善已经出台的简化项目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土地使用优惠、户口迁移、引资奖励等鼓励项目投资、促进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在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前提下,鼓励农户土地经营集约化,促进特色农业由分散、小规模生产向规模化转变。同时,抓住中央和省、市出台的扶持农业产业化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更多的项目支持和政策倾斜,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或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壮大自己。三是突出重点。围绕莲子、果子、种子、笋竹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当年产值或营销额在10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300万元以上,年上交税收2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600户以上,农户从中增加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带动型”龙头企业,力争每个产业都有1个以上龙头企业。四是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对龙头企业的管理,严格考核、评审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关于县级龙头企业考核评审办法》,促进龙头企业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资产联结、供求衔接、价格保护、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规范发展“订单农业”,巩固“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新模式,使企业增加效益,农民增加收入。

三、发挥品牌效应,拓展市场空间,巩固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我们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打造名优品牌,一手抓市场开拓。一是宣传品牌。全县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商标共有59个,其中获福建名优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2个、绿色食品使用权3个、原产地产品标志3个。要通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项目推介会和招商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国建莲之乡”、“中国黄花梨之乡”宣传面;对于已被认定和获奖的“闽江源”、“山雪”、“文鑫”、“孟宗笋”等优质特色名牌农产品,鼓励和扶持企业筹集资金在中央、省级媒体上投放宣传广告,并多渠道利用网络平台、声讯服务、邮政广告等新式宣传手段,不断扩大品牌知名度。二是创新品牌。大力营造争创品牌氛围,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报农产品注册商标、条形码、绿色食品标志权,不断创立新的市级优势品牌、省级著名商标等。今年,要着重做好申报进入“中国名牌产品目录”前期工作,大力支持孟宗笋制品和猕猴桃汁争创省名优产品,力争莲子、水果、笋制品系列产品中再有2-3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三是保护品牌。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推行统一标识包装,分级包装等;严格产品生产管理措施,从各个环节严把产品质量关。同时,加强对产品流通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地产品品牌。四是建好产地市场。以边贸重点县为依托,进一步完善边贸交易市场、莲子专业市场、果子交易市场、种苗交易市场等19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培育2-3个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000户以上的闽赣边贸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市场。五是培育营销组织。积极鼓励和扶持地产品销售行业协会、黄花梨协会、莲子协会、食用菌协会、笋竹协会、农副产品信息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和龙头企业实行联合经营,加快“农民经纪人”培训并进行资格认证,扩大民间营销队伍规模,充分发挥营销中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目前,要大力培育一批参加人数100人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年营销额1000万元以上并能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服务的“带动型”营销龙头中介组织,促进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协调运作。六是拓展营销方式。一方面,积极参与或举办各类农产品订货会、推介会、交易会等,加强上海、南京、广州、福州、厦门等大中城市的营销窗口建设,推动产品进入大型超市、商场,牢牢把握住销售主渠道。另一方面,注重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以县政府信息中心为基础,开设建宁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网站,积极推行网上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式营销手段,并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市场预测、价格、销售等信息。同时,认真研究国际市场需求,帮助龙头企业申报产品自营出口权,在巩固美国、日本、东南亚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出口业务,把产品做向海外,走向全球。

5.县域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研究 篇五

一、县域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然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代化。有研究明确指出,现代化就是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相对于一个县而言,县域现代化同样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代化。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大多数县域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确实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但在社会现代化方面还明显滞后。很难设想没有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县域能够实现完全的现代化。社会建设不仅是县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县域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以家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比较严重,而且当问题出现时,因为其借贷能力较弱,银行不批准其借贷请求等等一系列原因。局限于县域的规模及人的消费水平,大部分投资商不愿意把资产放在对县域的建设上,承担可能倒闭的风险。更有甚的是有些城市还会与县域抢项目,争夺资金,这就进一步减弱了县域的竞争力。其次就是县域的管理体制不够清晰和完善。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管理人员整体状况看,年龄偏大,高化水平编低,高中毕业生能占上50%,高中以上学历的都是通过成人教育获得的证书,即使拿到大专证书,实际水平也只不过是高中生水平,初中学历占有一定比例。再比如对公务员的管理。公务员上班时间打游戏,不思考应当怎样为人民服务,一旦出现问题,就推卸责任。有利的事情就相互竞争,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第三就是县域管理持久性弱,一些问题久治不愈。加之,由于市民素质不高,一个人扫,几十个人扔,不采取有效办法,管理人员根本管不过来,严重影响市貌整洁。比如人们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或是在各种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各种“牛皮癣”处处可见。再如果现在出台一个新政策的话,一旦执行时遇到困难,那么执行者就会产生放弃的想法。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医疗卫生方面状县域社会管理方式创新。一味追求高标准、高水平,忽视经费投入,特别做为国家级贫困县,没有经费做保证,建设高标准、高水平、档次高的文明城市很难,即使严重超负荷工作,也只能是穷日子过干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政设施不足与市民需求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如乱停车问题,主要是对停车场地没有长远的规划设计,公厕建设问题,数量不足,缺口较大,不仅给市民带来不便,给我们自身管理也带来困难,随意大小便的人多,环境卫生差。

二、县域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发展史。任何社会管理都具有时代性,能否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检验这个社会和执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先决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告诉我们,经得起改革、创新能力强的政党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当今中国的国情而言,我们能否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下功夫,这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刻不容缓。

从社会性质而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当前的基本国情,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执政党的宗旨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在社会管理的改革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立了一整套适应当前基本国情的社会管理体系,但再好的社会制度、社会管理体系都有其不足的地方,我们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而言,正确协调生产力发展需求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政党的历史使命,要处理好这一组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矛盾,我们就必须关心国家的管理制度,自觉地参与到社会管

理的大潮中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社会参与者的社会效能,以推动历史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下面就简要的谈谈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消灭素质教育下的应试阴影

素质教育是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是教育领域最核心的一个变革。它的实质,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当今时代条件下党的教育理论与政策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的发展成果。它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看当今教育的发展毋庸置疑,是一个质的飞跃,国家从财政预算方面逐年增加,这就充分说明对教育的重视。从硬件设施的配备到师资力量的加强都花了很大的力气,但许多山区、边远地区的素质教育发展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按成绩分班、周末补课、取消学生的自由自习时间、封闭式管理、升学唯笔试分数论高低等等。这些现象都与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相抵触,未成年保护法中明文规定:“在校中学生学习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可是大部分山区初级中学的学生的学习时间都超过10个小时,这就很明显的剥夺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我们常开玩笑说:“现在社会上最苦的人应该是正在接受义义务教育的学生。”从早上六点多起床至晚上十一点,除三餐时间(近一个半小时)外几乎都在学习。有些同学甚至一天保持坐姿就在8小时以上,试问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何好处。造成这些应试阴影与我们的教育评价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山区学校教学条件差,学生的基础差,要在卷面成绩的拼杀中留有一丝希望就只好违背教育发展规律,违背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搞“时间+汗水”的疲劳战术。要彻底改变这一畸形教育模式我认为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改变唯分论的单一评价模式,建立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式。如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可增加几个得分项目(道德素质+社会实践+平时成绩+面试成绩+卷面成绩=综合成绩),要在这一评价方式中得高分,学校教育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行政监察力度,严肃查处各类教育违法、违规行为。

二、规范土地

加强无地农民的生存保障加强无地农民的生存保障加强无地农民的生存保障加强无地农民的生存保障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0%左右,土地自然成为了广大农民的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近几年来,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许多企业、公益设施都进入了农村,农村土地权属的流转问题、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是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就业保障,给失地农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许多农村的农民科学文化技术水平低,与就业的条件相差甚远,在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的今天,失地农民自然就成为待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协调工作最难做的就是土地权属的流转问题,因为这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死存亡问题,作为执政者最应该关心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存保障问题,这一问题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关系着民心向背、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个人认为必须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问题。一方面加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的法律保障,充分贯彻土地流转自愿的原则,严厉督察地方政府干涉农民的土地流转问题,如果是国家公益建设需要征用农民的土地可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集体为单位,根据征用土地数量在集体内部进行有机调整,保障失地农民经过在集体内的调整再一次获得土地使用权。要使用这一办法必须是所征土地数量较少,国家征地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必须是集体。第二,如果国家所征用的土地较多,剩余土地难以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那就必须把失地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人群,在给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通过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本人按百分比购买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存。另一方是必须加强土地权属管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土地使用权属管理混乱,先占为主的现象尤为突出,这一现象的存在,充分加剧了土地纠纷案件的升级,严重影响了地方的稳定,从而进一步遏制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城

镇化的规划建设。要解决这一现象就必须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土地清查,严厉打击非法侵占、使用行为,全面解决土地使用权属混乱的历史遗留问题,把土地使用的规范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一方面就是必须加强土地管理的行政监管力度,监管网络要能覆盖全国各地,要让所有的土地使用户都知道举报非法使用、占用土地的热线电话,此举能充分保障耕地和林地不受破坏,减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矛盾纠纷。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社会管理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在任何时代,任何时期,社会管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时代性,要保证它的先进性,我们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其为我们达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服务。从我国的社会管理来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已经构建了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格局,但它也不是万能格局,也有其不足的地方,也有待于进一步地加强和创新,只有我们所有社会参与者、社会管理人员都以主人翁的态度来面对社会管理才会发现更多的矛盾、更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县域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管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定位,成为为公民和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的管理者、服务者;应更加关注社会困难群体,体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应努力促进和实现成果共享,使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及参与社会发展的不同群体,都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应最大程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充分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应着力减少社会管理和发展的成本,通过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公正,在更高层次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深化改革,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主体协作治理的新型社会管理格局。改革创新的重点应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部门之间关系,明确职责,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发展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发挥其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切实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更加注重公民文明素质的培养,引导公民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关系,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3.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机制体系。当前,应着力建立健全以下机制:

(1)社会管理综合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构建由政府部门、有关社会组织和利益群体参与的社会管理综合决策机制,有利于满足决策主体多元化和决策过程民主化、科学化的要求,使政府在社会政策、法规制订等方面符合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为实现社会管理的综合治理奠定基础,为推进依法加强社会管理提供依据。为此,应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建立健全决策反馈纠偏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执行机制,即要求执行主体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有违政府公共管理法规标准和危害生态环境安全的相关信息,指挥调遣各方面的管理资源及时执法,保证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执行到位,使各种违反社会管理政策法规的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这两个层面的机制既要有所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做到决策符合实际、利于执行,执行过程出现的新情况又能够及时反馈到决策层。

(2)社会利益整合机制。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和谐,核心在于人们利益关系的和谐。建立健全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主要是:第一,应建立和完善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减少行政干预,打破垄断,促进资源自由流动,使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同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促进各利益群体在利益分配上机会均等,逐步扭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不同利益群体差距扩大的趋势。第二,应建立和完善公正的利益约束机制。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防止在社会

利益的获取过程中出现权钱交易等非法行为,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减少社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加强道德约束,进一步引导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利益,使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发展精神上的健康需求。第三,应建立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首先,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作为各阶层利益表达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制度平台,积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和城乡基层自治组织表达各阶层利益诉求的作用。其次,应建立健全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发挥其表达民意、解释政策、提供决策帮助的作用。应扩大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将传统的来信来访、来人来访,进一步向来电来访、网上来访等渠道拓展;推进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化、下访常态化;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限时办理制度,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办结。再次,应建立规范利益表达方式的运作机制,支持合法的制度性表达,控制和疏导抗议性表达,防止和化解非制度性表达。第四,应建立健全利益矛盾调处机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方法,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健全矛盾发生前的超前联动排查调处机制、矛盾发生时的合力化解机制、矛盾调处中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和矛盾解决后的责任追究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不同矛盾纠纷,避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

(3)社会保障机制。应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保障困难群体——失业者、低收入者、残疾人等的最低限度的El常生活,将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群体真正纳入城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视野,加强其社会保障和权益维护工作。应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方式,积极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优化社会保障基金的统筹和管理,打造新的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拓宽社会保障的内涵,加大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进行就业培训和就业扶持的力度等。

(4)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与管理机制。各类社会组织如学会、协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既是社会管理的对象,更是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协同作用的主体。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建设机制:

一、应注重制度规范,在国家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出台、修订完善之前,根据地方实际,制定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和培育发展的地方性规章,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二、应进一步实行放权,实现社会组织由“官办”向“民办”的转变。

三、应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集中有限资源,对公益性、互助性、专业服务类的社会组织予以重点扶持。

四、应指导、帮助、监督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持续发展的能力。应将党建工作覆盖到各种社会组织,通过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或设立兼职党建联络员等途径,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党建促进和保障其顺利发展,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区建设机制,一应进一步理顺社区内不同组织机构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改变社区纵向管理模式,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扁平化社区管理与服务网络;二是进一步强化社区自治功能,合理界定社区居委会职责,使居委会摆脱行政化束缚,减轻负担,切实发挥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作用;三是切实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对基层政府转移延伸给社区的有关工作进行合理分类和规范,确需社区协助完成的工作,按照工作量向社区转入必要的人员和经费。(5)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由社会安全、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环境等突发性事件引发的社会风险危机,对公共利益构成较大甚至严重的危害,必须构建有效的机制予以应对。应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加强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有关领域的监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及早作出预测,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以及善后恢复的保险机制,切实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4.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应以确立“管理”与“服务”并重理念为基础,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逐步实现统筹规划与政策引导、法律法规制约、利益调节、行政控制、舆论宣传与思想道德教育等方式的有机结合,提升社会管理的综合化、科学化水平。5.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社会管理能力。应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完善管理机制等途径,切实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特别

是领导干部统筹协调社会群体利益,发展社会事业,处理社会矛盾纠纷,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社会引导等方面的能力,为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湘潭大学兴湘学院

2011级通信工程

2011965202

6.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论文 篇六

———关于晋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习近平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锐意改革、大胆创新,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平均三年再造一个新晋江。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26.16%;1978年,晋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45亿元,到2001年已达到303.5亿元,22年中经济总量翻了七番之多,平均三年翻一番,等于每三年就在已有基础上再造一个晋江。1978年晋江的财政收入仅为1476万元,2001年达到16.1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2.6%。

———经济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跃入全国十强县(市)行列,而且位次不断前移。1991年,在全国首次公布的百强县(市)名单中,晋江市排名第五十五位,1994年上升到第十五位,2001年又跃入百强县(市)前10名行列。1994年以后,晋江市一直名列福建经济实力“十强”县(市)之首。2001年,晋江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14。

———工业化进程加快,在全省率先进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晋江的工业化水平很低,197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只有0.51亿元。改革开放后,晋江大力发展工业,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值超千万元的规模企业达537家,超亿元的55家;形成了制鞋、纺织服装、建材陶瓷、纸制品、食品和玩具等支柱产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许多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并出口到世界各地。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前,晋江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197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为38.6∶35.1∶26.3。改革开放后,晋江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01年调整为3.5∶55∶40.5。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晋江的经济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发展后劲和抵抗外部环境影响的能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充分利用侨乡和沿海对外开放的优势,不断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截至2001年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43.3亿美元,累计批准三资企业2850家,三资企业总产值达到264.8亿元,全社会商品出口总值完成17.85亿美元。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环境不断改善。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0元,比1978年的107元增加了56.4倍,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也有显著增加;全市累计有12个镇和317个村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分别占镇、村总数的80%和82.6%。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高等级公路连接所有乡镇,镇镇建有11万伏输变电站,电话普及率达70%。

晋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除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和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的正确领导等重要因素外,就其自身而言,关键在于晋江的广大干部群众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有关专家称之为“晋江模式”。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要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就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深入研究晋江经验,给我们以下几点深刻启示。

启示之一: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晋江的干部群众就积极走“市场—原材料—技术”和“原材料—市场—技术”的经营路子,把几万名农民引入市场,形成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抢先开辟了国内市场。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国家对经济进行治理整顿时,晋江的干部群众又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拓展晋江产品的国际市场,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九五”期间,针对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晋江市通过积极培育一批辐射面较广的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先后在全国70多个大中型城市建立6000多个常设专柜和销售点,成功举办4届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3届全国糖酒食品博览会和两届全国陶瓷石材博览会,开通中国晋江企业网和鞋业、陶瓷石材、食品、汽车等网站,并成功举办晋江国际鞋业和中国陶瓷石材网上博览会等举措,有力地拓展了国内外市场。晋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大力加强市场体系和机制建设,不断提高拓展国内外市场的能力,才能在新世纪中推动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启示之二:始终坚持在顽强拼搏中取胜。晋江人民在历史上就敢拼、爱拼、善拼,敢为天下先。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的干部群众和企业家们正是凭着这种“爱拼才会赢”的顽强拼搏精神,硬是把纺织服装、陶瓷建材、制鞋、食品等传统产业发展成为晋江的支柱产业,集“中国鞋都”、“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全国陶瓷建材和玩具生产基地等称号于一身,并有多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由此可见,要在新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就必须像晋江人民那样,坚持振奋精神勇于拼搏,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发挥优势善于拼搏,在拼搏中取胜、在拼搏中发展。

启示之三:始终坚持以诚信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晋江

曾发生过闻名全国的“假药案”,使自身形象受到了极大损害。晋江的干部群众和企业家们由此深刻认识到诚信是市场主体的立身处世之本,决不能以诚信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他们认真汲取教训,以诚信为本,事事处处讲诚信,重新赢得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在全国树立了讲诚信的良好形象。晋江经验昭示了一条真理,即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只有坚持事事处处讲诚信,大力倡导信用文化,塑造信用社会,才能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启示之四: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晋江的广大干部群众利用侨乡闲房、闲资、闲散劳动力多的“三闲”优势,选择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联户集资兴办乡镇企业,找到一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路子。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晋江人民又充分发挥侨乡海外华侨多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吸引外资创办“三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企业技术、生产和管理水平,推动了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党的十四大后,晋江人民又将目光转向了“提高”和“创新”上,积极探索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城市品位)、“四大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发展路子。晋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立足本地优势,不断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才能走出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

启示之五:始终坚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服务。改革开放初期,当陈埭镇群众开始联户集资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时,晋江县委、县政府及时推广他们的经验,在晋江形成了一股兴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九五”期间,当企业发展面临更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晋江市委、市政府又及时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实施名牌战略,做大做强企业,显著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在为市场主体服务方面,通过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为企业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企业到外地举办晋江产品展销会、设立产品专柜和举办产品博览会,以及转变机关作风,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能,为市场主体发展经济提供了有效服务。晋江的经验充分说明,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各级政府只有通过及时引导、优质服务和辅以有效管理,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错位”或“不到位”,才能履行好领导经济工作的历史责任。

7.农业银行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探讨 篇七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精神要求,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工作。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公有制经济发展若干规定》,内容包括准入条件、金融服务、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收费政策、要素保障、政务环境等7个方面70条支持政策措施。

内蒙古72% 的人口集中在县域,至今尚有1000多万人口生活在农村牧区。大部分自然资源分布在旗县。县域兴则全区兴,县域强则全区强,发展县域经济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大有空间可拓,大有前景可为。在现有的经济形势下,农业银行县域资产业务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县域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资产业务,对提升市场份额,稳定存款,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 面临的问题

一是存量客户缺乏好项目的支持, 贡献度在减少,新增加客户数量不明显。二是同业竞争能力不强,有被边缘化的态势。作为增加金融服务需求的有效办法,地方政府、内蒙古银监局都鼓励加大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引进力度, 特别鼓励在县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仅农村信用社2012年底存款余额为2314亿元,贷款余额1503亿元。包商银行2013年已向中小微企业投放贷款80多亿元。提升县域支行同业竞争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三是信贷风险识别存在难度。县域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提供报 表数字不规范、抵押担保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普遍存在,加大了农行进行风险识别的难度。

另外,缺乏坚定的意志信念。在一定范围内,个别基层行部对县域实体经济尤其是对中小微实体经济的支持存在分歧大于共识、担心大于信心等的问题。有的基层行在没有真正识别风险的 前提小,把回避风险作为不作为和慢作为的借口,存在不敢做、不想做、不愿做的问题,且对积累形成的一些问题和难题没有彻底解决与有效突破的办法。客观存在的业务授权、流程优化、产品创新、渠道支撑、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同业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三、农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 的机遇

加快发展县域业务,机遇难得,任务艰巨。总体讲 , 内蒙古县域客户资源丰富,农业银行又有政策的、历史的、客观的、得天独厚的县域业务发展优势, 只要举全行之力、集全行之策,完全可以做好这篇大文章。目前全区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上,干事创业氛围很浓, 对县域业务关注度极高,已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为县域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和物质保证。同时农业银行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只有在准确识别政策风险、 经营风险、操作风险等的前提下,才能够确保县域业务健康发展。

四、加大对县域实体经济支 持的主要措施

农业银行在县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要与自身领军银行的职能定位相适应,要“找准、做实、出亮点”,从县域经济崛起中挖掘机遇,从实体经济壮大中抢抓机遇,要与客户共同成长。要显示国有大型银行的大气魄、大担当、大作为精神。

(一)调整转授权,部分下发对中 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权

择优向二级分行转授500万元以下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促进资源富集,基础管理好的县域支行做强做大资产业务,拉动其他业务的快速发展。

(二)修改完善费用、绩效工资、 产品计价等管理办法

在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上,要求各二级分行对支行,支行对网点,二级分行对支行对团队、支行和网店对员工, 各个层级,各个环节的激励机制。

(三)积极探索扩大抵押担保的范 围

抵押物的总体要求是合法、足值、易变现和可转让。内蒙古各县域地域特征差异巨大,根据总行、银监会、人民银行和自治区政府有关意见及要求,同时学习同行的先进做法,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积极沟通合作, 积极探索推广知识产权、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多种形式的抵质押担保贷款方式。要优化担保方式,完善风险体系。要优选区内担保能力强、管理规范、风险控制手段先进的信用担保机构进行合作,共同负担风险,积极解决县域实体经济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与负债业务同步,在资产业务中要同样树立“挖、拉、抢”的思想,改变贷款业务坐门待客的消极思想观念。二级分行要给各支行下达挖掘同业客户的目标任务。按照“优中选优”原则,重点支持三级核心客户与优势行业核心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型中小企业。按照“一县一品,一行一策”原则。针对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和“短、小、频、急”的资金要求特征,切实加大“间式贷”产品投放力度。提高办贷效率,确保中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实现“一次调查、一次审查、一次审批”。

(五)组建支持县域非公经济实体 服务团队,开展服务县域经济实体活动

对辖区企业进行摸查,列出名单, 逐户营销,对没有与我行有业务关系的客户,要制定挖掘目标,逐户开展上门营销。各县域支行要对县域经济效益良好的商品流通市场、县域大型商场和连锁经营超市要进行重点营销。同时要紧 盯当地特色产业、优质项目抓好营销拓展,年内每旗县支行要至少选择2-3个实体经济的中小微企业客户进行信贷支持。

五、强化风险意识,确保县 域资产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鼓励和支持非公实体经济的发展, 对加强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风险控制对加强贷款投放,巩固和扩大县域支行对公客户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一)要重视客户的培育,提升经营层次,在部分二级分行成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将重点中小微企业纳入二级分行直管客户范畴,逐户制定客户营销、维护及风险管理方案,增强企业抵抗信贷风险的能力,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落实信贷风险责任人, 各旗县支行长是风险防控的第一责任人。重点是提高风险管控的精度、深度,务必守住底线。要对中小企业的人品、产品、押品进行把控。各部门要按照信贷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要认真调查、审查借款人的资质、还款能力和现金流等,严把客户准入关。

8.现代农业与县域未来 篇八

现代农业,已姗姗走来,可是,农耕文明深重的中国背景下,会迎来怎样的前路?

其实,“十三五”规划已经给出了答案:未来五年,中国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除了“3个1亿人”之外,就是要“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

县域,该怎样深度融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从而迎来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全新未来呢?

县域农业的现代化命题

改革开放,世界资本涌入中国,造就了“世界工厂”的工业大国。发达国家约300年走过来的工业化历程,中国仅用了30多年就已完成。工业化之路依然在继续,可是,转眼间,工业产品尤其是低端的工业产品已满满当当,到处都是过剩,而我们亟须的安全绿色产品,洁净的空气和水,优美的自然环境,反而变得愈加珍贵。

工业已不知不觉地进入智能时代,那么,农业呢?

回过头检视农业,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传统农业消解的过程已经到来,农业现代化进程正在加快。农业现代化,似乎已成为一个挡也挡不住的潮流,肆无忌惮地闯入我们的生活、视界与思想,它当仁不让地成为当下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头戏。

2016年4月,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西充,转向这个距成都200多公里的川东丘陵县域。

来自台湾的农业专家林云飞的玫瑰园鲜花盛开,有客远来,便亲自奉上一杯玫瑰花茶。花香怡人,香茗更是沁人心脾。品茶赏花,西充的有机农业在林老板的农庄里可见一斑。现代农业,已深入到了西部县域,一个并不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的丘陵地带。

林云飞长期从事有机和创意观光农业研究,在跟成都200多公里的川东小县,他扎根了,与妻子一起,成为地地道道的西充人。“这里不仅有诸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而且境内工业少,污染小,土壤肥沃,雨量充沛,非常适宜发展有机农业。”林云飞对《当代县域经济》记者说。

在林老板的心目中,现代农业,尤其是有机农业,是一个更为高深、先进,更具有前途的产业,县域农业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才能更有生命力、竞争力。2008年,他只身从台湾来到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租了一片土地种芒果。次年,在途经沪蓉高速成南段时,一幅印着“西充——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的广告牌让他看到了商机。他很好奇,深知做有机食品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很高,西充做有机食品,行吗?经过深入考察后,他毅然选择了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

这里民风淳朴,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空气清新,森林覆盖率高达50%,与台湾的地理条件非常相似,有着发展有机农业的独特优势。随后,林云飞在双龙桥村租赁了1600亩土地,辐射带动周边村社规模流转4000亩土地,计划分期投资2亿元,引进世界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和精致农业理念。他说,要把双龙桥村高标准建成集有机农牧业循环经济、台湾风情乡村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中国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

在林云飞的眼中,大陆的农业正处于急剧转型期,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正因如此,他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广阔机遇,“大陆的生态这么好,可是传统农业却很粗放落后,我回家乡召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都对大陆农业现代化充满信心。”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反哺农业的必然趋势,是县域农业绕不开的一个命题,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农业,是广大县域不可回避的一个命题。只有主动面对,顺应而上,才能让农业更有作为,从而破解“三农”问题。

摸着石头过河的“第三种模式”

摸着石头过河,是指不知河水深浅,只能一步一步摸着石头慢慢前行,方能避免滑入深潭。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正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全新探索,世界上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照搬,只能在不知深浅的河中,摸着石头,慢慢趟过。

世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有两种典型的模式,一是人少地多的美国模式,二是人多地少的日本模式,包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其起步时期都有共同特点:人均GDP水平较高,达到10000美元以上;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很小,在30%以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较高,在3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低,在40%左右。

中国当下的时机,正符合起步期的特征。而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既非人少地多的美国模式,又非人多地少的日本模式。因为,中国的农村土地,不能自由买卖,最多只能流转。保护农民的利益,是中央政策反复强调的,土地流转,也必须遵循农民意愿;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也是不能破的底线。中国的模式,正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第三种模式: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且让农民共同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基础上的新模式,土地股权制成为当下正在大力试点的主要形式。

这条路径如何形成,将怎么推进?在“无粮不稳”忧患意识深重的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成为根本选择。

“藏粮于地”就是要守住耕地红线,把地变优变美变肥沃变现代,从土地上想办法做文章。因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要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推进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山丘区“五小水利”、田间渠系配套、雨水集蓄利用、牧区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大力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

nlc202309081127

“藏粮于技”是指要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达到发展中国家领先水平,力争在农业重大基础理论、前沿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它是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是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正是中国现代农业的基本性策略和现实取向。

8亿亩高标准农田,四川需要完成2000万亩,每年400万亩。根据今年4月发布的《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和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通知》,四川已在先行布局水利工程,解决水源保障和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确保高标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

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现实,使个体资本在土地上的投入一直是弱项,资金在提高土壤质量方面的消极性,使土地日渐贫瘠,改良也无从谈起。因而,中国的路径,需要政府加大引导和财政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今年中央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可以预见,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政府仍将担当主角,在财政资金的倾向性投入下,农村将成为未来经济要持续增长的重要战场。

农村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新生

未来的农村,是怎样的农村?是空心化更加衰败,还是迎来新生,更富更美?

《当代县域经济》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有种观点认为,当前农村出现“空心化”,其实是一种必经的过程。正如凤凰涅槃般,衰退正是另一种新生的开端:衰败的是旧的传统农村模式,新生的是另一种更具生命力的现代化新农村。

幸福美丽新村正是另一种农村的载体。

从全国来看,新农村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纷呈。在记者的印象中,最初是浙江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千万工程”,还有是江西以建设新农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创建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五新一好”。

可是,目前最具魅力的却是四川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18个省市对口援建18个极重灾县,汇聚了各地的先进理念。灾后农村就地起跳、跨越发展,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四川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全国各地的智慧和力量。“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以及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即“小组微生”建设模式,不仅在西部独树一帜,从全国看也颇具代表性,具有探路破题的典型意义。

2014年12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四川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行动方案(2014—2020年)》,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为新村注入灵魂,建设“记得住乡愁”的新农村。根据规划,到2020年,四川要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000个,预计占行政村总数的80%左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十三五”时期的核心理念,从四川的实践来看,发端于2005年的社会主义乌新农村建设正很好地体现着五大理念:创新,集中体现在农业经营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创新、建设模式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和推进工作机制;协调,体现在城市与乡村的协调,产业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绿色,承载于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农村与观光休闲养生的共融;开放,创新性地引入城市资本、工商资本、国际资本,四川农村向城市资金的开放,城市反哺农村成为可能;共享,正是城乡体系的共享,工业与农村的共享,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

田园城市的建设也正越来越多地进入施政者的选项,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建设也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课题。

陕西西咸新区构建田园城市,沿泾河新城茶马大道,天心庄园、秦龙现代生态智能创意农业园区等占地9万余亩的20多个都市农业项目组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衬托出茯茶小镇的生动田园底色;深圳东进,坪山新区开建现代田园都市,新兴产业战略、生态环境战略成为其内核;浙江衢江区廿里镇建设现代田园式全国重点镇,建“美丽乡村”,垦造富里万亩水田,打造“远可望、近可看、居可游”的现代田园特色小镇,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持续改善农村环境,“治”出青山绿水、“建”出现代气息、“改”出田园风貌、“增”出物阜民丰,造出记忆中的美丽家园……

在四川,四川省艺术院院长、四川省艺术产业协会主席卢加强博士创新性地提出“现代乡村美学”,他说,现代田园牧歌不再是古代文人一个人的田园诗,而是广大农村劳动者共同的田园诗。“因而,我们需要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前提。”

“从古代田园诗,到现代田园牧歌文化的建设,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古代出世到现代入世的转变,是以现代农业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田园生活时代的到来。”卢加强博士热切呼唤农业现代化的“田园牧歌式”建设,而这,也许正是县域农业的另一个未来。

人类,正是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推进着农业文化走得更快、更远、更高。

9.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论文 篇九

内容摘要:良好的金融生态是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县域金融生态直接影响着县域金融以及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对我国县域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促进县域金融生态的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县域经济 金融生态 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4)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引入金融领域,提出了金融生态这一名词,它是一个仿生概念。本文利用已经存在的金融生态概念对县域金融生态进行界定,所谓的县域金融生态是县域经济中各种金融主体与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因此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环境和文明程度,而且也直接影响到该经济体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最基本的构成单位,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县域金融作为我国金融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对其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解决其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县域金融生态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如何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金融环境

(一)县域金融主体缺失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虽然存在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等多极并存的局面,但实际上商业银行由于商业化的改制,作为“理性人”受利益的驱使而逐渐撤并营业点,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来源;信用社由于规模小,资本金弱、融资能力差,使其对县域经济发展力不从心。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将吸收的资金转向大城市或者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从而分流了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由于正规金融机构不能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资金来源,因此就出现了非正规的金融融资,但是由于政府缺乏对这些非正规金融的合理引导,只是进行严厉管制,致使其组织松散,运行不规范。另外其他的配套措施也不够健全,比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等。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了县域金融体系效率低下,很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而只能使县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逐渐流向发达的城市,出现县域资金“城市化”的现象,致使县域金融运行的整体生态环境恶化。

(二)地方政府过分干预

县域金融生态状况受政府行为的严重影响,目前由于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依然缓慢,政府职能转换依然没有到位,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思路以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对金融的理解停留在计划经济阶段,仍以财政划拨看待银行信贷资金的供给;依然片面追求单纯GDP目标的实现,急功近利,普遍存在行政力量介入和干预金融的现象,影响了金融机构正常业务的开展。

雷和平、林之诠(2005)调查说明:陕西省周至县2004年底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716亿元,不良贷款117亿元,不良贷款率近25%,而其中的十三类突出的不良贷款余额为4608万元,党政干部和政府的贷款(或担保贷款)1656万元,占近36%。行政力量利用

直接或间接方式介入农村金融占用资金进行非财政性运作,使得原本有限的资金创造出现断层,不利于县域金融业的正常发展。

(三)法制不健全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缔造、交易规则的确立、交易秩序的维护,均需要依靠强有力的法制环境为后盾。但是在基层县市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如在银行信贷资产管理方面,对企业改制、重组、市场退出的金融债务处理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企业借改制大量逃废金融债务;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执法行政主导和行政干预的现象较为严重,司法独立性不强,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四)道德风险普遍存在我们一般地从伦理道德和制度层面把诚信理解为诚实守信,根据制度经济学的市场契约论,也可以将诚信理解为签约双方对契约和承诺的遵守。在基层县市对于这种契约的履行更是不到位,对经济建设和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危害。

我国基层县市征信系统建设不完善,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

较低,中介服务极不规范,提供虚假资信证明甚至协同贷款欺诈,严重破坏了县域金融的信用环境。此外,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漠,部分失信者存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思想,失信效仿现象比较严重,使金融机构处于一种被动的尴尬境地,产生了“怕贷、惜贷”思想,制约了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在安徽省68.39亿元的基层政府金融债务中,不良贷款占比高达51.6%,已形成区域

金融风险。地方政府拖欠金融债务,不仅损害了地方政府在公众和金融机构中的形象,而且引起了社会上其他欠债主体的效仿。如果听任这种失信行为风行下去,由于失信行为自身的“外在性”和“传染性”,县域经济将会陷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即霍布斯丛林。

(五)县域经济基础薄弱

县域经济是县域金融生态系统的繁衍和生息的物质载体,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金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县域经济总量小,支柱产业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致使金融生存空间狭窄,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推进金融部门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相关金融制度的完善,降低了金融生态系统的内部运行效率,导致了基层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出现大量不良贷款。

对安徽、江西、河南、江苏、浙江、山东六省1995~2004年期间的县域金融生态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显示,县域GDP占全省比重呈下降趋势,县域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自1995年以来,无论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江苏、浙江、山东三省,还是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安徽、江西、河南三省,县域经济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县域GDP占全省GDP的比重均呈现出长期下降的趋势,安徽、江西、河南、江苏、浙江、山东县域GDP占本省GDP 的比重分别下降了8.81、12.35、6.62、5、3.05、0.31个百分点。

(六)金融中介机构发展不足

县域中介组织不全,信用担保公司实力不强,创业基金规模小,融资担保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不真实,大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手续费,采取银行内部评定,没有让企业交给真正的中介机构去做;资产验资、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缺乏行业约束,报告失真,少有问责,没有形成应有的市场淘汰机制与行业品牌,公信度不高。

建设良好县域金融生态的建议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应该是投入较少的金融运作成本,而获得较高的资金运行效率,并且对金融生态主体的行为要有良好地激励和约束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很大程度

上是靠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来实现,而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又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理想的金融生态:

(一)健全金融体系

适应县域发展多层次需求,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社区互助金融相结合的金融体系。国有商业银行应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适当

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审批程序、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功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在条件较好的县创建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其通过市场运作、自由组合方式对周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进行兼并和重组。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切断邮政储蓄资金强制性回笼渠道和农村资金外流渠道,将吸收的资金反哺县域经济。在有一定市场经济基础、信用环境较好的县域组建社区银行,补充现有县域金融体系的不足之处。

(二)地方政府发挥对金融生态建设的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应克服政府行为的本土化、行政化、企业化的倾向,使自己的行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步市场化。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经济环境建设,提高服务意识,优化地方投资软硬环境。地方政府应该发挥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会同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地方经济综合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新闻部门等共同参加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改变过去单纯靠GDP衡量政府政绩的标准,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纳入对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内容,打造“诚信政府”。

(三)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以县央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为基础,整合县域内金融机构信用交易信息,加强基础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银行信贷征信系统。由当地政府协调法院、公安、工商等单位部门,开展非银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实现向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信用信息服务打下基础。健全信用服务监管体系和完善社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惩戒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鼓励诚实守信,惩戒失信行为。

(四)加快县域信用中介机构建设

针对县域内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少,资质低的现状,应积极发展具有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信用服务。广泛

开展企业和个人的信息征集、资信评估、资产评估、市场调查等信用服务。巩固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为信用交易提供担保服务。由政府牵头,引进和发展担保公司,创新担保业务品种,扩大担保服务范围。同时依托现有金融体系,推进信用业与保险业的结合,为转移信用风险提供信用保险服务。

(五)构建优良的金融法制环境

加大金融诉讼案件的执法力度。地方政府应积极协调人民法院,加强金融案件审判工作,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作用,提高审判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维护正常的社会信用秩序,简化金融诉讼案件审判程序,加大不执行金融债权的惩罚力度,提高执行回收率;降低金融维权成本。加大对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各金融机构应与公、检、法机关密切配合,并建立长期协作机制严厉打击各类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方式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金融秩序。总之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地方政府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应当意识到推进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区域

投资环境,吸引信贷资金和外来投资,增强地区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县域经济处于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起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的重要时期,实现经济加速发展,需要有持续、有效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优良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和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县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扬,王国刚,刘玉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M].人民出版社,2005

2.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 J].金融研究,2005

3.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 J].经济学动态,2004

10.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论文 篇十

因为自然禀赋或某种技艺的历史积累,在湖南很多县形成了围绕特定产品以广泛的民间加工为基础的传统特色产业,使一个县在社会分工中形成比较优势,拥有一个知名品牌,享有市场声誉,如浏阳烟花、醴陵瓷器、永兴白银、长沙湘绣、隆回金银花、邵东打火机、冷水江的锑、祁东黄花菜、湘潭湘莲、桃江竹艺、慈利杜仲、茶陵大蒜、靖州杨梅、石门柑桔、湘阴荞头、衡东钨业,然而缺乏深度和广度的初级比较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容易丢失,或者得不到应有的效益,只有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环境品质,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品位和县域经济文化品位,才能将经济特色培育成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形成发达的经济体。

一、什么是产业集群

伴随着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率先系统研究了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的关系,并提出相关理论。他的定义是,产业集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效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简而言之,所谓产业集群,也称块状经济,就是在同一地区集中了大批生产同类或相关产品的企业,如美国硅谷是以IT产业为代表,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德国的斯图尔特生产机床、日本的静冈地区生产丰田汽车和雅马哈摩托车、浙江嵊州生产领带、大唐生产袜子。相比传统降低成本做生意和提高产业环境的做法,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组织经济发展的新途径,而各产业集群表现出来的经济活力和持久竞争力,正说明一个悖论:在全球化经济趋势中,区域型经济通常是最具竞争优势的体系,这无疑也包括有特色的县域经济。

产业集群成形时,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很小的地区,产品可以在国内市场处于垄断或相对垄断地位,生产同一类产品,不用到别的市场去找,如永兴的白银,占全国的1/3强,浏阳的烟花占国内市场的60~70%。

二、实行高度的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把每一个环节的成本都能降到最低,而且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熟练程度,做到小企业大规模;而且专业化分工就是形成新事业的催化剂。衡东的钨,就分钨合金、钨铁、高纯钨等,黄花菜、荞头等农产品加工,也分种与加工、深加工等环节,其成长方向也是更多的车间生产农户化、专业化。

三、很强的工业配套能力,形成充分的产业链。在同一地区为了采购到生产所需要的各种零部件、原料,采购半径非常小,甚至集中到一个工业园区,采购费用非常低,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如大唐袜子,年产各类袜子30多亿双,300多个品种,有2453家袜子生产企业,550家原料生产企业,400家原料经销商,312家缝头卷边厂,5家印染厂,112家定型厂,305家包装厂,208家机械配件供应商,536家袜子营销商,103家联托运服务企业。

四、具有非常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简而言之,就同类产品的生产,其生产保障、后勤供应、教育培训、市场信息等都有专业机构的服务,举手可得,最大程度减少管理成本。

五、形成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心,成为同类产品普适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发散地,具有持续的创新与开发能力。术业有专攻,长期加工、生产一类产品,必然加深人们对这类物质或产品特性的认识,有了规律性的认识,又有广泛的民间加工基础,通过市场机制,通过产学研结合,倡导出类拔萃,鼓励而非扭曲竞争,就能形成该类产品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浏阳烟花,一千多年的发展,就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结合不断进步的历程,最近开发出来的无烟烟花、冷光烟花、日观烟花等先进技术,确立了浏阳烟花在国际上领先地位。

六、集中治理污染,提高外部效应,节约环保成本。污染的治理,是新型工业化必然要求,既是技术问题又是组织问题,在产业集群处,污染治理成为了公共事业或准公共事业,要求能集中治理,从而节约环保成本,大大提高治理效果。最终,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能以最小的自然物质消耗满足人类需求和市场竞争要求,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或称之为轻度侵害我们的生存环境。

综合起来,就是因为产业集群的内部沟通良好,从而有效降低了生产的总成本,而不是以低廉的人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形成产业竞争力。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

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诱因很多,甚至关系一些机遇,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的市场竞争。竞争使产业保持活力,市场竞争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优势企业集中,从而形成规模和比较明显的区域分工。

2、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产权制度安排,其本质是变该地区对产业的低度投资为大量投资。国内的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从微观产权所有制结构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东部地区有着完全适应需求的,产权明晰的,极富活力的大量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

3、有一大批优秀的、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他们熟悉市场规则和创造财富的渠道,熟知企业的组织形式,而且不以利小而不为,主动创造和维持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新事业,在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不断壮大,形成产业集群。

4、开放和高效的政府。政府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转换职能,着力培育,为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更深入地实现把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尤其是对于发展中的县域经济,政府的主要优势和职能就体现在政策和简化了的程序上,这些通常是鼓励民间投资,鼓励民间资本依靠科技和先进生产方式,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财富创造,比方专业基础设施、专业教育培训、信息、商展和其它改善投资环境的公共投资。

三、如何促使县域特色经济转化为产业集群

众多区域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专业化群集发展是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渠道。我省的众多县域经济在经济特色形成之时,就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产业集群所要求的规模,获得了发展的基础条件,但这种产业集群只是发展中的产业集群,相比发达经济体中的产业集群,他的成员比较少,一般呈现出以少数大企业、政府机构和销售商为中心的层级或辐射状结构,集群内部沟通十分有限,他的良好发育受制于教育程度和技术能力过低、技术不强、缺乏资金以及发展不充分的相关机构,政府区域经济政策与之不相适应,教育的我行我素;如果政府还让企业受到保护、免于竞争、乐于垄断,将进一步延缓产业集群的发展,所以要切实完成产业集群化过程,形成产业集群最大获益和持续发展能力,还需要培育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和环境,需要制定发展战略:

1、全球化思考与定位。入世以后,市场是全球化的,生产要素也是全球化的,在培育产业集群时,目标是培育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集群。

2、保持宏观稳定和政治稳定,主要是致力于发展产业集群和提升竞争力的政策稳定连续,产业集群的发展需兼顾深度和广度,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实质性的竞争优势。

3、选择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道路,产业集群在萌芽和发展时,政府可以强化或提供协助,但不应该企图创造一个全新产业集群。新的产业集群最好是从已有的集群中培育,对县域经济来讲,就是其特色经济。首先是应及时发现和识别正在形成的产业集群,依据产业基础,施行鼓励各种主体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的政策,在湖南每个县的居民人均存款余额在三千元左右,关键是在政策如何启动;运用财税政策,引导企业通过专业化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制定特殊政策,吸引与集群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落户,尚处落后县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工具之一就是吸引外资。

4、大力改善非流动硬环境,吸引流动性要素。通过BOT方式和其他公共投资方式,形成吸引外部资金、人才、资源的交通、通信、居住、科研环境,加快各种流动要素的聚集。

5、积极改进软件要素。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尊重人才、讲信誉、鼓励个性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要积极进行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尤其要在个人权益制度、产权制度、决策制度、教育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加大创新,形成有充分营养的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体系。

6、扩大对外开放。开放有助于资源的流动和产业的群集,开放也有助于引进更广泛和更严格的监督。通过广泛开放、大量引进和兼收并蓄地学习,特别是重视、鼓励国内外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参与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取消地方保护壁垒、开放各类市场,加快市场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的进程,使产业集群各要素最广泛、最充分地交流、融合。产业集群也必须是个开放的体系,才能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

上一篇:千言万语何若“莫言”下一篇:第十九届中国国际展览策划展会搭建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