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情第2课时实录

2024-11-16

田园诗情第2课时实录(精选4篇)

1.田园诗情第2课时实录 篇一

田园诗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林虹 · 凤凰语文论坛

田园诗情(第二课时)南京市珠江路小学 林虹

一、借景回顾“荷兰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十课《田园诗情》,有一个名字已经深深印在我们心底,那就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荷兰。(播放荷兰的图片)看着画面,你联想到上节课学过的哪些词?能用其中的词语说说对荷兰的印象吗?

二、精读品味“田园诗情”。

是的,辽阔无垠的草原,仪态端庄的奶牛,自由驰骋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羊群,荷兰的牧场就如同一幅幅充满诗情的田园风景画,这节课,我们就将再次走进画中,通过读,去品味那里独特的田园诗情。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二——四自然段,一边品读文字,一边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独特的田园风景。

*学生自读品味,教师巡视。

*你看到了哪些独特的田园风景? 交流、点拨:

(1)第二自然段: A.“极目远眺……”

*多美呀!你见过丝绒吗?那是怎样的?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读好“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

*想象一下,假如草原是绿色丝绒,那么上面黑白两色的奶牛是什么?

*巧妙的比喻!这就是荷兰草原独有的色彩,谁能让这风景再现在我们眼前? B.多么独特的风景!谁接着说。

*迷人的草地上,情态各异的牛群,咱们走近瞧瞧!

C.(指图)看,那头就是——背上盖着…的牛。这头牛——站立不动,仿佛…的牛呢?跑前跑后,活象…的牛犊在哪里?你来指!(这就是牛犊)它身边的就应是那——仪态端庄的老牛啦!

有意思!让我们读出这有趣的画面。你们觉得该怎么读? D.指导点拨:

“有的……有的……”它似乎在思考呢,能读出不同的感受吗?再读读。(齐读)牛犊和老牛的动作神态也截然不同,谁来试试?(一生读)

E.读得真好!草原上的奶牛还会有那些不同的神态、动作呢?谁能仿照课文的形式说上一句?(散步、远望、回首、闭目、交谈……)F.你们的精彩想象使牧场更迷人,更有田园的情趣了!

(图片演示)我们看着图,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背这段美妙的文字好吗? 好悠闲好惬意的田园生活!如同一首田园诗。(2)你看到了哪些独特的田园风景? 第三自然段:

学生说“成群的骏马……” A.(出示图)瞧!“骠悍强壮、腿粗如桩”是怎样的体魄!“鬃毛随风飞扬”又是怎样的英姿!谁能通过读表现这种气魄?可以自己读,还可以邀请同学一起读。(点评:你真是一匹神气的小马!哇!你很力量!……)

来!让我们这些小骏马们齐声诵读!读出群马在草原奔腾的气势!读出了自由!读出了豪情!谁能试着背诵这段?练习一下。

B.“除了……”,能不能换个方式说说这句话?为什么说“深深的掩映的运河”?(因为荷兰是水之国,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看出马的自由。)C.是呀,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引读:即使前方出现了低矮的围栏,它们依然——(生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浅浅的涧水,它们依然——(生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即使前方出现了小丘、泥沼,它们依然——(生读:自由驰骋!鬃毛随风飞扬!)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飒爽英姿!现在,你们就是这奔腾的草原上的骏马!让我们面对这辽阔无垠的大草原,读出我们的豪迈!(学生齐读这节。)(3)第四自然段:

“天堂般的草原上……”

引读:……天堂般的草原上不只是白色的绵羊,还有……,…… 真是一幅自由祥和的图画呀!(4)(音乐响起,播放FLASH)

此时的荷兰真像一首诗,碧绿的……,…….的奶牛,……的低地,……的骏马,……如果你来到这里,你想怎样赞美它呢?(板书:自由、美丽……)

白天的荷兰,是美丽的,自由的,是令人神往的充满诗意的国度,在这碧绿的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看着安闲的牛羊,看着奔驰的骏马,你会总想吟上一首诗,或是唱起一首抒情的歌,那么,让我们拿起书,齐读2——4节,读出草原的美,读出内心难以抒发的情怀。

(齐读2——4节)

4、白天的荷兰是自由安闲的,到了晚上又是怎样的?闭上眼睛,仔细地聆听……

(1)老师轻轻范读。

(2)你感受到什么?(板书:宁静)

(3)哪些语句使你感受到这份“宁静”呢?先自己读读,再和小组同学分享自己的体会。

(4)谁愿意用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宁静?(生读,师扣住“静”字评价。重点指导:

“车船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最后一抹晚霞……闪烁着微弱的光。” *“平静”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可是为什么不用“寂静”或“安静”呢?

(心的安宁,内心平静似水。一切都沉睡了,如此恬静,安详。就连远处的几座灯塔也仿佛将睡了一般,只是“闪烁着微弱的光”……)*谁能读出这种意境?

*这就是荷兰的夜,宁静、安逸,可是我们再读读这句“车船过后,一切又归于平静。”你又读懂了什么?荷兰的晚上仅仅是宁静的吗?(可插入资料介绍)*傍晚的荷兰,静静的牛羊,静静的草原,静静地忙碌着的人们;

夜晚的荷兰,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板书:傍晚 宁静 忙碌)夜晚平静 沉睡

(音乐声)共同读出这种夜色荷兰的田园诗情。

三、回味领悟“真正荷兰”。

沉醉于荷兰的牧场,内心无限安宁,读到这里,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篇文章的作者捷克作家恰佩克在游历荷兰之后也感慨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你觉得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呢?(欣赏荷兰风景画派名家作品)

荷兰风景画派是世界美术史上很重要的一个画派,梵高、维米尔、伦勃朗都是很著名的画家,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美丽的土地,有这样浓郁的田园诗情,才造就了这样伟大的画家、不朽的画作吧!

2.田园诗情第2课时实录 篇二

师:请看黑板,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三幅简笔画, 同学们, 请根据你们的预习, 为这三幅简笔画配上诗或词。想上来的同学就到黑板上来写, 其他同学写在笔记本上。

(三位学生主动上黑板, 在简笔画下默写相应的诗词。)

师 (边巡视边提醒) :同学们要注意执笔姿势, 把字写端正。

师:好。非常感谢这三位同学, 也非常难为这三位同学。真不简单, 同学们通过预习和自学, 不仅能背诗, 而且还能够默写下来。

【点评:这个开题可谓别出心裁, 既展示教师的简笔画基本功, 又检查了学生预习和自学的情况, 还创设了学习古诗词的情境。】

师:请看这个“耘”字, 右半部分 (云) 读做———

生:云, 云朵的云。

师:左半部分 (耒) 读做——— (学生不知道, 教师板书“耒”, 注音“l侑i”, 并简笔画出一种农具———犁, 指出“耒”在犁上的部位) 读。

生:l侑i。

师:老师原来也不认识, 一查字典才知道它读什么音、表示什么意思。很有趣的是, 老师还发现带有“耒”字部的字, 绝大多数与农具或农活有关, 不信同学们回去查一查字典。

师:“耘”指———

生:在田里锄草。

师:同学们学过一首诗叫———

生:《锄禾》。

师:锄禾, 就是耘禾、耘田。另外一个字, (板书“耕”) 读做———

生:倮佶n倮, 耕耘, 把土翻松。

师:耕, 是不是在干农活? (生:是) 我们这样学习汉字就容易多了, 而且这也是汉字独特的魅力。翁卷写了很多诗, 这是他勤奋耕耘的结果。这里的“耕耘”又指什么呢?同学们回去思考。好的。这三位同学的字虽然写得不是很漂亮, 但是写得很工整。不简单!

【点评:黄老师运用汉字学指导学生学习汉字, 既识字又传递文化, 深入浅出。更为可贵的是, 黄老师重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激起学生对未知的好奇, 如, 回去查字典印证、思考“勤奋耕耘”的“耕耘”义。】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古诗三首”)

生:漏了一个“词”字。

师 (板书“词”) :哪一首是词?

生:《渔歌子》是词。

师:为什么说《渔歌子》是词呢?

生:因为《渔歌子》的第三句话是6个字, 与其他句字数不同, 所以我从这里看出《渔歌子》是词。

师:很好, 你发现了词的一个特点。词也称长短句, 这是它与诗在形式上的区别。这学期我们学过哪首词?

生:《忆江南》。

师:《渔歌子》《忆江南》都是我国唐代的词。词这种文学体裁兴起于我国的唐代, 成熟并完善于我国的宋代。所以,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叫———

生:唐诗宋词。

师: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同学们要多读、多背、多记。关于词和《渔歌子》, 我们下节课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前面两首诗。

【点评:此环节关于“词”的认识, 再次显示了黄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大道至简, 大道无痕。】

二、承, 诗情画意渐浓, 语言训练渐进

师 (出示书法作品) :《乡村四月》写了些什么?自由朗读, 边读边想。哪位同学愿意把这首诗朗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朗读)

师:好, 字正腔圆!不过少了点诗的味道, 而且诗的作者也没有读出来。请同学们听老师读, 边听边想象。 (教师范读完, 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谢谢!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谁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一女生朗读)

师:好啊!你的朗读, 停顿和节奏都把握得很好。老师从你的目光中, 仿佛看到你朗读时想象到的画面。老师还发现你在停顿时, 声音断了, 气还连着, “子规声里———雨/如———烟———”好, 我们一起朗读。

【点评:“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黄老师的评价及时, 有针对性, 评价就是指导。】

师:“诗”读百遍, 其义自见。通过预习和朗读, 诗都写了些什么, 你们明白了吗?同学们先根据注释想一想, 有读不懂的地方, 同桌互相请教、交流一下。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哪一桌愿意把你们读懂的跟同学们说一说?

生:第一句写了山原很绿, 第二句写了雨飘飘的, 第三句写乡村里面没有什么闲人, 第四句写了乡亲才结束了桑蚕又去插田。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应该是做完了养蚕的事又去插秧了。

师:同学们养过蚕吗? (生:养过。) 蚕主要吃——— (生:桑叶。)

生:我要补充。第二句还写了子规鸟的叫声。子规鸟在烟一样的雨中鸣叫。

师:谁能把“鸣叫”换一个更美更像诗的词?

生:欢唱, 歌唱。

生:第一句应该是绿色布满了山原和田野。

师:“白满川”是什么意思?

生:稻田里的水倒映着天空。

师:同学们, “川”在注释里译做什么?

生:平地。

师:我们经常读到一个词叫“一马”——— (生:平川。) 对, “一马平川”就是这个意思。“川”还有一个意思是什么?

生:山川。

师:“山川”就是“高山”与———

生:平地。

生:不对, 是河流。

师:“山川”的“川”是河流的意思。我们学过一个词, 叫“川流”———

生:川流不息。

师:对啊。走在大街上, 车辆是———

生:川流不息。

师:我们读古诗的时候, 读注释, 有时还要根据白话的习惯来翻译它才通顺。再加上联想和想象, 使诗的意思更具体, 更丰富。听老师朗读第一、二句诗, 边听边想象, 用“我仿佛看见什么, 我仿佛听见什么”来说。 (教师范读)

【点评:这个环节对诗意的理解,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体现了学段特点, 体现了理解诗意的独特方法———读注释、展开想象、结合白话习惯等等。其次, 语言训练不着痕迹, 但处处见遣词造句之训练, 如, “鸣叫”与“欢唱”、“一马平川”与“川流不息”。】

生:我仿佛看见树木茂盛, 整个山林和原野都是绿色的, 稻田里的水映着天空的光辉。我仿佛听见杜鹃鸟的鸣叫声配着细雨滴答的声音, 很美很美。

师:那你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学生朗读) 老师从你的表情中看出了乡村四月美如画。

生:我仿佛看到大地都是绿色的, 在蒙蒙细雨的陪伴中, 杜鹃鸟的啼叫声显得格外动听。 (学生朗读)

师:好的。山原绿意盎然, 翠色欲流。山脚下一望无际的平坦的稻田波光粼粼, 再加上空中细雨如丝、如烟如尘。听———从烟雨中传来杜鹃鸟的声声歌唱, 多美啊!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真令人陶醉啊!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点评:这个环节, 可以用“四美”来概括:方法美、想象美、语言美、朗读美。】

师: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中, 乡村里的人们在做什么呢?读———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诗人翁卷真了不起, 短短28个字, 先写——— (生:景。) (板书:景) 再写——— (生:人。) (板书:人) 这景和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生:这景是写农村的, 因为城市里面已经看不到山原、田野了;因为城市里面的人虽然很忙, 但不是在忙农活, 所以应该是写农村的, 体现了农村的特点。

师:好, 你发现这景和人都体现了农村的特点。再来。

生:我从前两句诗中可以感受到农民的勤劳, 因为从“白满川”可以看出农民在这里花了多少精力。后两句诗直接写出农民是多么勤劳!

师:太了不起了!老师第一次听到从“白满川”看出农民的勤劳, 这是间接描写吧。你有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生:没有。

师:老师就是从农村来的。乡村四月, 农民们都在忙着耕种, 稻田平整后灌满水, 水平如镜, 映着蓝天白云, 真是如诗如画。同学们可以想象, 如果田野里长满了杂草, 会有这种景象吗?

生:不会。

【点评:这次生成, 精彩!原因是黄老师俯下身倾听, 倾听学生的思考。正因为有黄老师的倾听, 学生才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创新就蕴涵在种种独特的见解中。如, 写出“农村的特点”, “白满川”间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

师:景和人,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它, 用哪个字?

生:美!

师 (板书:美) :这里景色美, 人的勤劳更美。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吧。先酝酿一下感情。好, 能背就背。“《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生:“《乡村四月》, 宋,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摇头晃脑;有的同学面带微笑, 如痴如醉。对啊, 这就是朗诵诗歌。“乡村四月闲人少”, 他们除了忙采桑、养蚕, 除了忙耕田、插秧外, 还忙些什么?除了大人忙, 还有谁也在忙呢?与翁卷同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范成大给出了非常好的答案。同学们看过来——— (出示书法作品) 你从这个标题读出了什么?

【点评:黄老师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但是, 不把学习方法当知识传授, 而是融入学习过程, 让学生下意识地运用。】

三、转, 运用学法, 自然迁移

生:我读出来了, 四月份田园的杂兴。

生:不应该这样读。“四时”不是“四月份”, 是指“四个季节”。我读出了这首诗是在写在四个季节里人们的各种兴致。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各种兴致”?

生:杂兴。

师:“兴”在这里读做——— (生:x佻n倮。) 指——— (生:兴致。) 我们经常遇到一个词叫———

生:兴致勃勃。

师:老师打老远赶过来给同学们上课, 同学们表现得———

生:兴致勃勃。

师:同学们表现得兴致勃勃, 老师上课的兴致就很——— (生:高。)

师:看, 这个题目, 先说时间———

生:四时。

师:再说地点———

生:田园。

师:最后说内容———

生:杂兴。

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共有60首。这是他晚年隐居乡村写的反映农民劳动和生活艰辛的诗作, 是范成大1900多首诗当中的代表作。这首诗选自他的《夏日诗》。继续刚才那个问题, 除了采桑养蚕、种田插秧, 他们还忙什么?还有哪些人在忙?

【点评:黄老师抓诗题和学生一起做文章, 意味深长。】

生:还有乡村妇女也在忙。

师:从哪句诗读出来的?

生:从“童孙未解供耕织”读出来。

众生:啊?

师:是从“耕织”读出来的吧?是哪些人在“耕织”?

生:大人。丈夫和妇女。

生:大人们白天在忙耕地, 晚上在忙着把麻搓成线。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

生:白天, 大人们出去耕田种地, 晚上又在灯下搓麻织布。

生:我从第二句“村庄儿女各当家”读出了儿女在家里承担家务劳动。

师:“当家”是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

生:在家各做各的劳动。

生:应该是做家务事。

生:洗衣做饭。

生:各做各的事。

师:各做各的事, 各有各的本领, 就叫“当家”, 是吧?同学们当不当家?

(生七嘴八舌, 有说“有”的, 有说“没有”的。)

生:我也煮过饭。

师:我们现在主要是干什么?

生:学习。

师:学习是当家吗?

(生七嘴八舌, 有说“算”的, 有说“不算”的。)

师:现在不学习, 将来能当家吗? (生:不能。) 现在好好学习, 好好锻炼身体, 也是在当家呀。今后才能把家当得响当当的。读———

生:“村庄儿女各当家。”

【点评:“当家”是一个难点, 本来就说不清道不明, 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何理解?黄老师举重若轻, 巧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 把“当家”解得活泼, 解得有情趣, 解得有滋味。】

师:大人们在忙, 小孩子在干吗?读———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我不明白, 小孩子不懂耕织的事、不懂农活, 为什么还“学种瓜”呢?假如你就是诗中的这个孩子, 你在种瓜时怎么想?同学们想一想, 待会儿我要采访采访。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议论, 交流。)

师:白天, 大人们出去耘禾锄草, 夜晚, 又在家里纺纱织布。大人是忙得不亦乐乎, 小孩儿呢?这位小女孩儿, 你在桑树阴下做什么?

生:我看爸爸妈妈都那么忙, 我也得学点什么。

师:真懂事。在学什么?生:在学种瓜呢。

师:有意思。读———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看, 那个小男孩蹲在树阴下, 在干什么呢?

生:我在学种瓜。

师:你种的是冬瓜、南瓜、西瓜, 还是苦瓜、黄瓜?

生:我种的是西瓜。

师:好玩吗? (生:好玩。) 读———

生:“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点评:真有意思!这样想象, 这样“移情”, 上千年前顽皮的“童孙”似乎都穿越到了现在, 活在了学生们中间。】

师:范成大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你看, 他先写谁?

生:大人。

师 (板书:大人) :再写———生:小孩, 童孙。

师 (板书:小孩) :这大人和小孩, 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都很勤劳。

生:都很忙。

生:忙得不亦乐乎。

师:用一个字, 就是———

生:忙。

师 (板书:忙) :这么忙, 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很开心。

生:很快乐。

生:很高兴。

【点评:第二学段的学生, 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黄老师在着力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同时, 不忘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而把两者结合在古诗词的学习中, 更是难能可贵。】

四、合, 提升认识, 留有余地

师:这两首诗都有这么一个特点, 都写了乡村——— (生:生活。) 乡村人们的——— (生:勤劳、忙。) 但是, 他们的心情是——— (生:愉快的。) 那就是忙并快乐着。 (板书:忙并快乐着)

师:好, 同学们把这种“忙并快乐着”的情感带到朗读中, 能背诵的就背诵。

(学生或朗读或背诵这两首诗)

师:老师还有两个问题, 《乡村四月》最后一句中的“插田”, 诗人为什么不说“插秧”?《四时田园杂兴》最后一句中的“种瓜”, 诗人为什么不说“种豆”“种菜”呢?请大家回家思考。

【点评:黄老师不仅充分领会了编者的意图 (为什么将这两首诗编在同一篇课文中) , 而且于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领悟、消化。其次, 课虽已结束, 但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思考, 表明学习并没有结束, 余味无穷。当然, 如果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的或是让学生发现的, 那么, 课的品位就更高一层了。】

【总评:这节课让我们来到了山原, 走进了乡村, 仿佛在世外桃源, 体验“忙并快乐着”的人生真谛。其实黄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忙碌而快乐的“农夫”, 他的这节课给我们的仿佛是粗瓷大碗, 家酿米酒, 然后他的那个豪饮, 让我们感觉一个字———爽!

他的诗歌教学总体来说体现了诗歌教学的规律, 品词韵, 想象情景, 引领学生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一起感受了诗歌的魅力, 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经典。他重视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黄老师的这节课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具体地说:

第一, 在这堂课中, 我觉得黄老师是受新课程理念熏陶的教师, 在如何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 如何给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想象、自由发挥的广阔的天地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在这节课上, 我们看到教师很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探究。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走进课堂, 是有他们的体验的, 如果我们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好, 学生就完全能够自主学习, 否则, 学生会养成一种依赖。如果教师过多地指手画脚, 把太多的理解强制性地“喂”给学生, 学生就没有自己的“咀嚼”能力了, 消化能力也就退化了。所以我们特别需要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学生发问、发挥。

第二, 整节课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 非常重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有“语文味”的课, 而目前一些语文课已经没有“语文味”了。应该说他的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如他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写, 其他学生在下面写, 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我觉得现在的一些语文课, 学生动口多、动手少, 其实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运用中学习。他把学生的自学成果呈现在我们面前, 为下一步的以学定教提供基础。如“桑”“耘”“插”这三个生字的教学, 看似信手拈来, 其实是反映了语文教师的素质和理念, 即使是四年级的学生, 我们也应不放弃对他们写字、识字、学字的指导和训练。黄老师就是在指导学生做这些最基本的训练、最基础的训练, 也是最扎实的训练, 让学生练就了很强的基本功。所以这个环节看似打破常规, 其实真正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再比如读, 他想方设法让学生读书, 这里的读有教师深情描述之后学生想象的读, 有感慨、感叹、感动之后的读, 有恰如其分地评价之后的读, 有巧妙过渡之后的读, 有角色对话、角色体验之后的读, 还有总结、提炼、提升、升华之后的读, 整节课都想尽办法让学生读, 还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 自己去理解, 自己去体会, 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体验情感。

第三, 我从黄老师的课中, 看出他教学相当的老练。他的老练在哪里呢?他一直在引导学生学习。你看, 他总是在适当的时候, 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提高能力, 而且他的导, 导在疑难处、导在缺失处、导在最容易错的地方。比如学生朗读“绿遍山原白满川”, 一字一顿, 声断气也断。黄老师马上示范指导, 做到声断气不断, 教师范读完学生再读, 明显有了进步, 这就是指导。为什么有的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不强, 有的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强, 因为我们忽略了在学生学习时对其及时辅导、及时帮助、及时提高, 而常常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样, 学生的课文朗读不好, 教师也不敢范读、教读;学生的生字写不好, 教师也不敢范写、教写等等。一节课后, 学生什么收获也没有。

再比如, 黄老师在巡视的时候, 非常及时地点评, 如“有的同学在阅读资料”“有的在与同桌交流讨论”“有的同学根据现在的语言习惯将诗中的词序进行调整”“有的同学在诵读时摇头晃脑, 如痴如醉”等等。这些不是写在他的教案里的, 而是即时发现的。即时发现学生的亮点、优点、缺点、不足、疑惑、疑难, 再即时点拨、点评和帮助, 这样才是真正的教———以学定教。

第四, 黄老师成功地运用比较、类比教学。如《乡村四月》前面两句写景, 后面两句写人, “景”和“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四时田园杂兴》先写大人, 再写小孩, 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很好地运用了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特点, 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一节课完成两首古诗的教学, 这是效益。

3.田园诗情课堂实录 篇三

1、多媒体出示课题

2、田园?看到田园,你想到了什么?——田地和苗圃,泛指农村。想到了……(这样出示问题,城市里的学生不明白老师的意思,经老师点明后才能回答想到了庄稼和牛羊等,老师可做示范。看到田园,我想到了绿油油的禾苗……)

诗情?看到诗情,你又想到了什么?——诗一样的情怀,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

3、这个诗情画意的地方是哪儿呢?生:荷兰

4、学生介绍荷兰,老师补充。

5、过渡:那我们将走出国门,来到欧洲西部的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荷兰,去看一看那里的田园风光,感受那里的田园诗情。

二、欣赏荷兰田园风光的图片(多媒体出示)

依次出现的是大片大片、五彩缤纷的郁金香、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在草原上悠闲自得地吃草的奶牛、骏马,运河、湖泊、风车等,让学生结合风景图说自己看到的景色,尽量用上四字词语把句子说优美。

三、师:欣赏了荷兰的田园风光,同学们,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板书)

............

四、检查预习,出示生字

(1)点人拼读、总结读翘舌音的生字和后鼻音的生字

(2)解决易错字、书写难写的生字、描红(可先讲再一起描红)

(3)齐读

五、出示一组词语:

• 丝绒 牛犊 鬃毛 铃铛 灯塔

• 汽笛 郁金香 毛毡 板凳 寂静

• 极目远眺 仪态端庄 绿意盎然

• 骠悍强壮 腿粗如桩 自由驰骋

•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严肃沉默

• 叫喊吆喝 默默无言 舒缓平稳

师:自由读。

师:玩游戏开火车的方式检测,读不准的字有:毛毡 骠悍驰骋

让学生带读。读错的学生再重复一遍。

4.田园诗情第2课时实录 篇四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诗理解诗意,表现以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大意,创作诗情画意的作品。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范画 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活动: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的情绪,检查用具的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

1、简单的总结上节课的内容,在本课中应发扬上节课的优点。表扬优秀的学生。

2、有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句子导入 并出示课件 板书课题

三、发展阶段

(一)、出示一首古诗(学过的)

1、学生谈诗的大体内容和你读后的感受。

2、想象成一幅画面。

(二)、表现方法

1、构图

2、内容表现:主次分明

3、意境要表现出诗的意境。

4、色彩:符合诗意

5、形式:中国画

中国画讲究意的表达,即通过画面,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意思,有含而不露的神趣,通过画可以更深刻的表现出诗意。

四、学生创作

五、小结

1、体会画意是否符合诗情。

2、画面是否有美感。

3、评选优秀作业。教学后记:

古诗常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古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成语的意思来表现画面。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成语的大意,进行创作。课前准备: 课件、绘画工具 教学活动: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的情绪,检查用具的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

1、同学们上节课的作品,有的贴切的表现了似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成语故事在文学的领域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成语故事风趣易懂,而且说明了深刻的道理。让你回味无穷,你喜欢吗? 板书课题:

三、发展阶段

(一)讨论

你喜欢哪则成语或寓言故事?说说主要的故事情节,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欣赏 出示课件 愚公移山

1、主要内容及精神。持之以恒、全家搬山。

2、表现形式。

国画,山色彩浓重,突出重、难搬,人物表现有力量,赤上身,表现用力,专注,苦干精神。表现了一种碶而不舍的精神。

四、创作

你喜欢那个成语?讲故事中的主要情节画一张插图。

五、总结 教学后记:

学生选择自己组喜欢的成语主要情节进行做画,本节课学生画得很认真,把主要的情节画出来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寓言故事。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造型能力、提高表现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预言故事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课前准备: 绘画工具 教学活动: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的情绪,检查用具的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

寓言诗文学的瑰宝。寓言故事不但风趣易懂,而且让人回味无穷。你喜欢那个寓言? 板书课题

三、发展阶段

(一)讨论

你喜欢哪则寓言故事?说说主要故事情节,你为什么喜欢?

学生自由讨论,谈自己的看法。

(二)欣赏 出示幻灯片 猴子游泳、王老三救 猴子游泳:用单色表现。

王老三救:事不管己、什么也不做,等到事情来了,什么也就晚了。

(三)总结:

1、连环画的形式

2、画种不限

3、色彩灵活运用

4、突出寓意

四、学生创作

五、小结 教学后记:

上一篇:框架单元例题翻译下一篇:dtnl教案(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