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2024-07-25

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2篇)

1.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

贾彦茹

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水利的地位作用作出过经典论断和精辟阐述。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这些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促进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传统任务与新兴使命叠加,现实需要与长远需求交织,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决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

第四,水利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青。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治水改水是基础和关键。

第五,水利是民生改善的紧迫要务。保障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当务之急。许多地方随着水源变化、水质污染,不仅农村存在大量饮水不安全人口,而且城市居民的饮水保障也出现了问题。饮水安全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保障百姓吃水用水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十分紧迫。

2.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 前面三大板块, “农业要强, 农民要富, 农村要美, 是我们的任务”。

另外两大板块主题分别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有关。“后面的板块则是怎么去实现上述三个目的:改革是动力, 法治是保障”。

这五大方面被分为32个小点, 其中首先提到的仍然是粮食安全问题。怎么能保证中国人的饭够吃?一号文件针对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了许多细化的要求, 包括永久农田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以及投融资等等。

针对市民最关注的“怎么吃得放心”的问题, 一号文件要求, 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 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等。

针对农民最关心的“收入如何保持增长”的问题, 一号文件从7个方面做出明确要求, 比如, 将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等。

此外, 过去一段时间社会高度关注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等, 一号文件也有大篇幅的涉及。

3.“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 篇三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农业弱国,农民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有绝大的比例,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最低阶层。而农村的发展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因此“三农”问题就是目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2004年至2011年又连续八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通过对文件的学习,了解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将各文件核心内容概括如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 “三农”问题的 “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 “一号文件”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 《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并继续贯彻执行;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坚持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将迈出有力的一步;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文件包括: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文件包括: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2010年1月31日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近年来“三农”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则和措施:;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通过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可以总结得出文件的重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调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这两个重点和难点;二是从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这三个层次,提出促进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有关政策;三是从为农民增收创造必要外部条件的角度,提出了开拓农产品市场、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以及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四是强调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政策。

如果说20世纪八十年代的五个一号文件,重点是解决了农村体制上的阻碍、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大发展,进而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创造物质和思想动力的话,21世纪关于“三农”的8个中央一号文件,其核心思想则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休养生息,重点强调了农民增收,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这些文件的颁布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它直接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使中国农民真正地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深化改革中开拓发展新途径,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只有这样,“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才有希望。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问题依旧存在,由于历史上所形成的制度与体制障碍,农村的落后与贫穷、愚昧和偏僻、偏执与保守,与城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反差。因此,加强“三农”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农业院校必须参与科技工作,尤其是要参与国家实施的重大专项中去,今年我校在国家实施的200多个产业项目中只参与了一项,科研工作还有很大差距。有些专业的教师应尽早准备转产业研究,要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搞功能型实验站,或者参与到他人的项目中去,争取参与到国家的大项目中去。

我校作为农业高等院校,定位强调以农为优势,学科发展不仅包括涉农的自然科学,还包括农大的人文与社会科学,使之都能为“三农”服务,这才是农大的特色,不能把农大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边缘化。我们要以农为优势,走不平衡发展的道路,强化农大的特色,正确理解办学定位,增强凝聚力,使服务“三农”的能力更强,为“三农”服务是农大必须承担的责任。我们要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推广的关系,正确认识涉农专业的社会贡献和非农专业的经济效益的关系,对于涉农专业随着国家的“三农”政策倾斜,还要进一步扩大涉农专业建设。

其次,学校还要为“三农”服务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2008年我校的工作重点是突出人才问题,我校教师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今后要提高博士的培养质量,要针对不同专业特色来引进人才,哪些专业重点要引进学科带头人,哪些专业重点是引进有水平、能干事的业务骨干,有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尽快采取对策。学校的科学研究要与生产紧密结合,科研要从生产中找课题,科研成果要应用到生产当中去,提高成果的转化率,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第三,学校还应该加大为“三农”服务的政策引导。结合特色专业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给予倾斜,对推广中作出贡献的教职工在职称评定中给予优惠。学校应该采取不平衡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经济奖励措施,突出业绩。

第四,要切实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学校要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人才,学科点和院系要成为举荐优秀人才的主体,设立人才岗位。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辅导员,在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集中学习,认真讨论,优化发展思路。全年级采取召开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有效形式,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些,学透一点”,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各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全面认真的学习。真正吃透一号文件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出台的一系列目标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中央一号文件学习体会 篇四

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聚焦“三农”问题后,首次将主题指向水利领域。文件明确了水利的战略地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特别是在强化水利投入、管理和改革等方面有很多新亮点和新突破。文件明确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通过学习中央一号文件,本人深刻地认识到: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决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

第四,水利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青。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治水改水是基础和关键。

第五,水利是民生改善的紧迫要务。保障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当务之急。许多地方随着水源变化、水质污染,不仅农村存在大量饮水不安全人口,而且城市居民的饮水保障也出现了问题。饮水安全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保障百姓吃水用水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十分紧迫。

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系统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些重要论断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是对我国长期治水兴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 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新形势下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为我们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战略重点和基本思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到水利事业的各个领域。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个总目标就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具体任务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4大体系:一是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二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三是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四是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这些目标任务近期与长远统筹,硬件与软件兼顾,定性与定量结合,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要求,既鼓舞人心、令人振奋,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总结治水兴水伟大实践,把握新形势下水利建设规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5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这些原则 3 是多年水利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全党全社会治水兴水的思想基础,必须在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实践中把握好、坚持好。

5.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再创历史新高,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再创历史纪录,农村民生又有大的改善。农业农村好形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稳”的基础、“进”的亮点,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发展持续向好、快速推进喜人态势的承接和延续。

在好形势面前,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应该清醒地看到,农业持续稳定增长不易,在连年丰产丰收的高基数上实现新的增长更难。当前,支撑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稍有疏忽大意,粮食生产就可能掉下来,农业基础就可能动摇。这些年我国农业综合(行情 专区)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况。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对质量安全要求将不断提升,要求农业必须保持稳定增产、全面增产的态势;而农业生产受自然、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间的波动往往在所难免。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一旦出现大的波折,就可能引发物价上涨,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越是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越是要防止可能出现的松懈麻痹的情绪;越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越是要强化农业这个基础,确保农业不出大的闪失;越是在财政收入增速减缓的情况下,越是要强化“三农”投入,加大对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保护;越是在“三农”与外部关联度依存度增强的情形下,越是要强化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活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提出一系列稳定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一要抓农业生产。要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粮食生产总要求,继续实施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的一揽子计划。二要抓物质技术装备。要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施种业发展等重点科技专项,加快粮棉油糖农机装备、高效安全肥料农药兽药研发。三要抓农产品流通。要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建设,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四要抓市场调控。要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临时收储。为的就是让农民心中有数,形成良好的生产预期。五要抓食品(行情 专区)安全。要改革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落实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责任,加快形成符合国情、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体系。

“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央一号文件发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号令,提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是抓好粮食生产、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保证。

粮丰则农稳,农稳则国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尽管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喜迎“十连增”,世界粮食产量也创新高,但决不能因此而麻痹松懈。随着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城镇化加快推进,粮食需求将继续刚性增长。而且,每年全球谷物贸易仅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依赖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还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未来的粮食供需压力,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只有靠我们自己,否则就有可能误大局、误大事。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松弦,既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也要有驾驭全局的战略视野。相比之下,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有一些新变化。一方面,安全保障的范围从过去笼统的粮食概念收缩为谷物和口粮,强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另一方面,把适度进口作为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为在开放环境下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行了战略布局。

范文网

6.一号文件中农机那些事儿 篇六

通篇阅读下来,会发现农机在农业、农民、农村3大板块中均各出现了一次,分别是加强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进农机具融资租赁。

在农机行业,现在形成了外资企业占据高端农机领域,本土企业在中低端领域发展的局面。这种局面造成了本土企业在产品上创新不足、质量欠佳且同质化严重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加强农机装备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

对于进入“新常态”的农机工业来说,在这个时间点提出加强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尤为重要。在过去10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农机市场刚性需求强大,加之农机补贴政策的助推,农机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期。然而,经过10年的发展,主流市场已趋于饱和,用户消费理性增强,在接下来的10年中,农机企业的命运将取决于产品质量和创新。

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在促进农民增收的板块提出,可以看出此项政策希望的主要受惠对象为农民。而在十余年的推行中,不仅仅是农民,整个农机工业都获得了极大的益处。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却对其提出质疑,加上2014年福建省率先取消农机补贴,这不禁令人猜测农机补贴政策的未来走向将会如何。

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2015—2017年农机补贴实施指导意见》随之发布,这令不少人心中的石头落了地。从一号文件来看,农机补贴政策仍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政策,并将不断完善。但从目前的市场现状来看,补贴政策虽然还将继续存在,但会加强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促进农机工业的健康发展。

农机具融资租赁在2014年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首次提出,随后人民银行下调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准备金率助其落地。在政策促进下,中国一拖与洛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成立了洛银金融租赁公司,成为国内企业农机具融资租赁的急先锋。

然而,对于农机具的融资租赁,很多企业不敢尝试,害怕坏账增加,并拿出工程机械行业因为融资租赁致使坏账增加的例子来说事儿。

不过,对于农机行业来说,不同于工程机械行业,由于农民的购买力较低,一般不能负担大型的农机设备,农机具实行融资租赁就犹如雪中送炭。如约翰迪尔等国际大型企业,早已开始实行农机的租赁销售模式,且其营业额大部分来自此项收入。因此,农机具融资租赁对于农民与企业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对于中央一号文件,笔者发表了一些浅显的观点,不知您是不是有其他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呢?

7.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篇七

大兴水利,必须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推动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为水利大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水利,为水利大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近年来,水利改革扎实有序推进,有力推动了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同时必须看到,水利发展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改革总体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推动水利大发展,必须在改革上有大突破,在创新上有大作为。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要立足我国人多水少的基本国情,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要遵循水利建设的客观规律,健全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按照确立“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水管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针对小型水利工程,特别是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尤为薄弱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要满足水利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基层水利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确保有效履行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探索农村用水管水的群众参与机制,通过农民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充分调动农民管水的积极性,实现农民的用水权益,推动农业节约用水。

要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水价改革。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改革与稳定、区分不同用途,逐步推进各类水价改革。对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要充分考虑用水户承受能力,合理调整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对农业用水,要坚持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尽快扭转水利基础薄弱的被动局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尽快制定职责范围内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确保责任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严格实施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要把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主要指标作为各级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适应协调情况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检验手段。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沟通顺畅、配合紧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合力。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纳入创先争优活动中,带头学习提高水利建设管理知识、争创农田水利建设佳绩、服务群众增产增收,在大有可为的水利事业中彰显党的先进性。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在攻坚克难上下功夫。水利改革与发展要办的事很多,必须统筹兼顾、抓住重点,要在水利建设与管理这两件大事上集中下功夫、花精力。在水利建设上关键要明确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要责任和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要在水利投入上舍得真金白银,既要抓紧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也要强化面向基层的农村水利建设。在水利管理上要切实推进依法治水,加强水利政策研究与制度建设,强化水利综合执法和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强水利队伍建设,既要下大力气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的编制、社保、经费等问题,也要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的教育培训、人才培养等发展问题,用好用足政策,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的实际困难。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我国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特殊的国情水 [莲山 课件 ]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要开展水文知识普及,树立全民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社会支持水利的新机制、新办法,采取有效的政策激励扶持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水利,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水利建设。

8.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学习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之一

新华社北京2月8日电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春节前夕,中央出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第八个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充分彰显水利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充分表明中央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预示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进入新世纪后,中央连续发出7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政策举措,作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安排,极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为取得粮食生产“七连增”、农民增收“七连快”的非凡成就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动员亿万人民大规模兴修水利,集中力量系统整治大江大河,突出重点优先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逐步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显著,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必须看到,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之一。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总体上看,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干旱灾害仍然是影响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重大隐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用水方式粗放仍然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软肋,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滞后仍然是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制约。

还要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自然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2006年重庆、四川东部地区的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流域性的大洪水,2008年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大范围的特大春旱,2010年西南地区的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的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的严重山洪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暴露出我国水利基础脆弱、欠账较多的严峻局面,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深化水利改革时不我待,强化水利管理势在必行。

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鲜明指出,要下决心加快推进水利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必须把水利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增加水利投入,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从根本上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为切实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农田水利基础,抓紧突破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水利薄弱环节,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认真分析形势,广泛听取意见,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以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方式,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

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符合国情水情,遵循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

《决定》深刻揭示新形势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强调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决定》科学界定了新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水利的战略地位,首次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决定》系统阐述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全面部署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调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决定》还就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和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立足水利、着眼全局,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理论性、实践性很强,操作性、含金量很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发出的第一个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综合性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水利改革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学习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我国水情和水利战略定位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上来,形成全党重视水利的共识,营造全社会关注水利的氛围。凝聚各行各业支持水利建设、社会各界参与水利事业的力量,共同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把握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

— —学习贯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之二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明确水利的战略地位,是关系水利事业长远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出台治水兴水政策的重要依据。水利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中能不能摆上应有的位置,关键看对水利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

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水利的地位作用作出过经典论断和精辟阐述。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这些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促进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传统任务与新兴使命叠加,现实需要与长远需求交织,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五谷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决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

第四,水利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青。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治水改水是基础和关键。

第五,水利是民生改善的紧迫要务。保障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当务之急。许多地方随着水源变化、水质污染,不仅农村存在大量饮水不安全人口,而且城市居民的饮水保障也出现了问题。饮水安全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保障百姓吃水用水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十分紧迫。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系统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些重要论断是对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的科学判断,是对我国长期治水兴水经验的提炼总结,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新形势下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这为我们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战略重点和基本思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到水利事业的各个领域。

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个总目标就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具体任务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4大体系:一是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二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三是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四是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这些目标任务近期与长远统筹,硬件与软件兼顾,定性与定量结合,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要求,既鼓舞人心、令人振奋,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

总结治水兴水伟大实践,把握新形势下水利建设规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5个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

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这些原则是多年水利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全党全社会治水兴水的思想基础,必须在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实践中把握好、坚持好。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水利事业迎来又一个春天的重要机遇期。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乘着中央一号文件的东风,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完整理解中央精神,准确把握中央要求,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务必把中央的要求转化为推动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

政策解读: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为何锁定水利

连线基层

人勤春来早。春节刚过,河南许昌县田间地头处处是农民抗旱浇水的忙碌身影。

“水是庄稼人的胆,政府修好水利,农民种地越来越有底气。”陈曹乡史庄村农民张广州说,过去渠道淤积,机井破旧,靠天吃饭,小麦亩产600来斤。如今旱能浇、涝能排,前年大旱、去年春旱,都浇了3次水,亩产达到1100斤。小账连着大账。抗灾夺丰收,去年河南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连续5年超千亿斤,水利功不可没。去年全省226亿多元投向农田水利建设,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83万亩。即便如此,河南仍有3500多万亩耕地缺乏灌溉条件,基本是“望天收”。

数字点击

4倍: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倍至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1000斤:在我国三大作物中,小麦耗水最少,每亩需水400立方米。通常生产1斤小麦,需要耗水1000斤。

7000亿元:“十一五”水利总投入约7000亿元,是“十五”的1.93倍,其中中央水利投资达到2934亿元。

1.9亿亩:5年间,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亿亩,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0。

90%: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77亿亩,居世界首位。我国以占不足全国耕地一半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75%的粮食和90%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灌区成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

新形势

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从总体上看,我国水利建设仍面临“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严峻局面:

——我国防洪综合体系还不健全,2010年全国有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受灾人口达2.1亿,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水资源调控能力还不足,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改变,全国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1亿亩。“两工”取消后农民投工投劳锐减,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

——水利投入强度还不够,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7个中央一号文件已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今后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将选取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逐个突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个关于水利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大兴水利的明确信号,就是要抓住当前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尽快扭转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

新定位

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不是就农说农、就水利说水利,而是立足国情水情变化,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这些都是文件的突出亮点。

文件进一步强调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3个把”的基本思路: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这也意味着今后将有更多“真金白银”投入水利。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文件明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新目标

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体系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个总的目标,即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这一目标如何实现,文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4大体系:

——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的同时,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让全国小型病险水库全部摘除“病帽”,全面完成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60%。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

9.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三强三保” 篇九

2011年,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 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快推进, 水利建设和农村民生改善取得实质性新进展。可以说, 2011年的农业农村发展, 是整体提速、全线飘红的一年, 是农民顺心、农村祥和的一年, 也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

但也必须看到,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 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 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实践证明, 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稳中求进, 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 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

10.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江安县农业局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八日 签发人:李兴平撰稿人:张海树

农业局土肥站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

1月28日上午,土肥站全体职工在土肥站办公室认真学习了中央一号文件。学习会由站长汪松主持,阮明华、张海树、殷禄均、文泽辉、黄丽丽等交流了学习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2010年要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计划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

1模和范围。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对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给予补助。

在学习会上,全体职工精神饱满,学习氛围和会场秩序非常的好,大家结合实际,就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热烈讨论。阮明华说:“1号文件体现了中央对农业的重视,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更应该努力工作,把中央文件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殷禄均说:“我认为我们自身只要把今年我们站股的各个项目实施好,增收效益就会得到很好的体现”;文泽辉说:“中央已连续7年将一号文件稳定三农,可见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们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标准粮田项目,基本口粮田项目都是支农惠农的项目,我们一定要把项目实施好,把农村的基础建设好,把测土配方施肥的关键技术传授给农户,让农户切实感受到一号文件带来的实惠,同时也是我们落实一号文件精神的体现”;黄丽丽说:“我们作为基层的农技人员,为农民朋友办实事,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科学种植是第一要务。通过各个项目的实施,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推广科学施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也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1.一号文件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一

张家界市农业局组织学习贯彻中共中央1号文件精神

2月1日新华社正式公布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月2日上午,张家界市农业局下载网文稿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集体学习,并结合本职工作展开讨论。

连续第九年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突出强调了“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文约10500字,共分六个部分23条,包括: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思路、新政策。会上,党组书记、局长彭国武要求农业部门的同志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认识,认真学习,切实增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广泛动员,全社会宣传,认真组织开展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活动;2月底,各区县农业部门要把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宣讲读本及时送村入户,有

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逢集日上街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传;三是学用结合,借力发挥,切实抓好张家界市“三农”工作。

张家界市农业局廖东海

12.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 篇十二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看农业政策变迁

2012年, 中央连续8次出台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纵观这连续8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每一次都针对性极强, 回头看基本反映了我国新世纪农村改革的政策框架。那么, 这8个一号文件都解决了哪些突出难题?曾经参与7个中央一号文件起草工作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博士认为7个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加强“三农”工作的主线, 在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上, 一脉相承、不断递进;在政策安排和工作部署上, 有机衔接、深化创新。他对要7个一号文件的主题思路进行了如下梳理。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突出农民增收问题, 抓住了整个三农工作的核心。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出来, 农民收入进入了低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3年的7年中, 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了4%, 只相当于同期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左右。从收入增长的绝对额来看, 农民收入7年只增加了532元, 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一年增加的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 1997年的2.5∶1, 再到2003年扩大到的3.3∶1。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 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 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 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适应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符合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 也抓住了整个三农工作的核心。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抓住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关键。

针对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的严峻形势,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政策集中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抓住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 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 是解决当时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 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 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 又能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这是农业和农村的一件大事, 是一项长期管用的基础工程。抓住了这个重点, 就抓住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 就夯实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做好了这项工作, 就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繁荣。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根据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形势,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 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必然选择, 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5句话20个字, 说明要建设的新农村, 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 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繁荣农村经济, 扩大农民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 改善村容村貌, 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树立文明风尚,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之所以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主题, 是因为建设新农村, 生产发展是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是基本着力点。没有现代农业发展, 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一些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过分偏重村庄建设, 忽视发展生产特别是现代农业, 把主要精力放在村庄整治和住房建设上, 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搞成了新村建设, 偏离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推进的轨道。中央在2007年一号文件中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既有利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也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生产发展上来, 确保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顺利推进。

同时, 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迫切需要,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 是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是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 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内涵丰富, 涉及面广, 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 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本支撑, 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 既是多年积淀的老问题, 也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凸显的新矛盾。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 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在农业, 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基础脆弱。必须把农业的基础夯实做强, 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快速扩散和蔓延, 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 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 是三农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

因此,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必须立足全局、服务大局, 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 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 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 要求“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 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 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更加凸显三农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意义, 这不仅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之举, 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需求。特别是, 文件着眼于以改革创新这个基本动力来促进城乡统筹, 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与宏观环境;立足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强化基础支撑, 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显示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

中央一号文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 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 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这些都是文件的突出亮点。

文件进一步强调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出“三个把”的基本思路: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真金白银”投入水利。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水利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文件明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 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不断深化水利改革, 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科技

2012年继续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 全面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总的看, 这个主题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和长远, 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形势变化看, 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稳中求进, 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 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今年, 还要召开党的十八大, 做好三农工作,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对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二是从发展需要看, 要稳住明年农业生产, 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 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 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 不仅效益降低, 而且破坏环境, 也难以为继。同时,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今后务必要继续强化, 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 通过科技进步,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 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要靠科技, 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更要靠科技。

三是从工作指导上看, 2004年以来系列中央1号文件, 每年通过聚焦一个主题, 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政策举措, 促进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 赢得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连攀新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的好局面。实践证明, 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指向、集中解决问题, 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 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 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同时, 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差距仍然较大, 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

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 跟踪式、模仿式, 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 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 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 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 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

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 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 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表示, 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 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 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用工成本迅速上涨, 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陈萌山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 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给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

明确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 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了“定心丸”。

陈萌山认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论述、新政策很多, 其中最受广大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欢迎的政策亮点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三性论述, 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另一个就是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 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 明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陈萌山说,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

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 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进一步指明了,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 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 文件强调面向产业需求, 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 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按照这一要求, 我们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 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

此外, 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提出,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明确公益性定位, 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 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 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 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

2月2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在强调多措并举、多方努力的基础上, 特别突出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陈锡文介绍说, 文件开头部分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三个绝不能”的工作要求, 即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 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 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二是农业科技“三是三性”的定性定位, 即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三是“三保三强”的总体思路, 即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陈锡文表示, 文件正文部分, 有五个大的考虑:

一是在文件框架上, 重点强化“三大支撑”。围绕明年并着眼长远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在第一部分强调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业生产之后, 二三四部分集中讲农业科技支撑, 第五部分讲基础设施支撑, 第六部分讲市场流通支撑。

二是在“三农”政策体系上, 明确提出“三大指向”。过去一直提“支农”, 后来提“支农惠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 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 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

三是在“三农”投入上, 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 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四是在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上, 集中推出“三条政策”, 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 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 (市、区、场) ,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五是在新型农民培养上, 主要采取“三大举措”, 即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 (专业) 生均拨款标准, 对到农村基层工作并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让农村每个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陈锡文指出, 文件结尾部分, 对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 提出了总的要求。

农业科技投入有望持续增加

三农问题是每年政策的重头戏, 尤其是年底年初包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农村, 使其成为农业政策密集出台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 资本市场在最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 农林牧渔板块在2月份的表现也都跑赢了大盘。“特别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一改往年普遍关注‘三农’领域, 主题突出水利建设, 使其对农业及相关产业主题投资的指导意义更加明确。”华泰证券的分析师表示。

在分析人士看来, 尽管中央一号文件涉及三农的多个层面, 但仔细梳理关键词甚至标题的变化, 仍可以看出政策着力点的变换。“从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内容来看, 在2003年到2010年8年的文件中, 除了2005年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外, 其余7年主要针对的更多是农民增收、农民进城和农业税费改革等社会性问题。”咨询机构莫尼塔分析, 到2011年,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 其政策的课题则更多偏向了农业的生产。

“2011年12月26日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科技十二五规划’, 可以说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前奏。此前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农业科技。此后的几份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农业科技, 显示出强调加大三农投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逐渐成为了主旋律。”到2012年达到顶峰国泰君安行业分析师秦军发表报告中讲。

政策更多突出生产的倾向, 在专家看来, 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天气异常凸显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 另一方面也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20年后中国人均肉类的消费量将会接近美国, 年均增长率达20%, 饮食结构对肉禽蛋的需求增长不可避免将会消耗更多的粮食饲料, 因此供应端越来越重要。”荷兰合作银行企业银行常务董事Jeroen Leffelaar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粮食生产越来越依靠单产提高, 而单产提高需要种子、肥力、技术的配合, 即农业科技的发展, 此时提出农业科技可谓正当其时。”华泰证券的分析师认为。

近年来, 国家对农业的支出不断增加, 去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元。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新闻发布会上解读一号文件时表示, “今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还将继续增加”。

在“三农”投入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个持续加大”, 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此外, 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 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对此, 中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毛长青表示, 按照文件要求, 比照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入约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 (GDP) 2.5%的比例, 在中国当前6万亿-7万亿农业增加值的背景下, 预计未来中国农业科技投入至少可达2 000亿元。

“随着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价格上涨, 农业增加值迅速提高, 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资金有望进一步增加。”毛长青说。

艾格农业咨询分析师马文峰指出,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分散的小农经济, 规模效益、质量控制都存在一定难题, 未来传统的技术、生产方式将会逐渐被替代, 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 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实际上, 众多企业已开始把握资源瓶颈下的供应商机。从事室内种植的绍兴伊贤农业科技总经理胡敏灿告诉记者, 伊贤农业近年来大力开发利用LED二极管和水培技术在室内种菜, 就是希望能在增强室内美观的同时, 也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诸如蔬菜的供应。与此同时, 国内主要粮油供应商之一的益海嘉里集团“大脑——丰益全球研发中心也在开展未来食品研究, “比如说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利用海洋的空间来生产粮油, 突破现有资源的限制。”研发中心总经理徐学兵教授说。

与此同时, 农业投资加速的典型表现, 就是先知先觉的VC/PE“务农”热。“此前风险投资更多还是关注农业的前端和后端, 典型的就是前端的种业以及后端的深加工, 但近年风险投资在中间环节的种植、养殖也大量增加投资。”业内人士指出。

据数据商投中集团旗下CVSource的统计, 从2006年到2012年, 国内农业行业共披露了184起VC/PE投资案例, 投资总额达到了50.19亿美元, 其中2010年全年投资了57起。

深圳市天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冯卫东指出, 农业虽然是传统产业, 却并非夕阳产业。城市化、技术进步和产权制度改革是推动农产品现代化的三大基本力量, 农业行业的投资机会由这三大基本力量决定。“未来随着农业及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 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的农业投资平台将会成为农业投资领域重要的主导力量。”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认为。

资本市场投资者期待的是, 尽管目前A股市场持续疲弱, 在连续数年的历史较好表现后, 中央一号文件带给农业板块的“政策红包”是否可期?

国泰君安的统计显示, 从2005年以来, 农业指数在1月获得相对收益的概率是57.1%, 2月份全部获得了相对收益, 尤其是2007-2010年连续四年农业指数在1-2月都获得相对收益。“历史行情回顾可以发现,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前后, 农业股通常都有不错的表现。”分析人士表示。

华泰证券的分析说, 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的重点包括以种业为代表的生物育种、农业机械相关产业。兴业证券的研究指出,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变革期, 在这个过程中, 农业上下游迅速成长、中游积极做大规模并延伸产业链, 从而会推动农业企业迅速成长。”

对此, 尽管目前A股依旧疲弱, 众多机构依然看好农业板块的表现。“基于历史规律, 加之农业股在此前一个多月经历了大幅下跌, 我们对2012年1-2月, 尤其是2月的行业表现相对乐观。”国泰君安分析师秦军表示。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分散且力量薄弱, 利润低且变数多, 是具备资本以及品牌优势的大企业势头范围。“国际市场上粮食贸易就是由ABCD四大家垄断, 目前面对国际上种业、贸易垄断的情况,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企业要获得资本市场青睐本身还得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分析人士指出。

种业、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成为扶持重点

“科技兴农, 良种先行”。

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单列一条强调“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文件提出, 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指出,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实现“事企脱钩”、“科研院所与商业化育种分离”, 引导科研资金和人才流向企业, 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 这一政策触及了国内种业的“筋骨”, 其落实程度将极大地影响种业改革的最终成效。预计一号文件发布后种业改革的各项政策细则也将逐步出台。

事实上, 今年种业确有一系列规划和具体政策即将出台。农业部今年继续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定实施种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

据了解, 农业部目前已经完成《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的编制工作, 将报国务院审定。在这项种业发展十年规划中, “扶持优势企业, 促进骨干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将再次被强化。

对此, 分析人士认为, 这将推动种子行业整合提速, 一些研发能力较弱的公司和低劣产品将被市场淘汰, 使得市场份额向龙头企业集中, 对龙头企业将是极大利好。

据了解, 目前国内主营种子的上市公司有7家, 在国家加快种业发展的背景下, 对于具备龙头产品的龙头公司的扶持力度将加大, 龙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也将逐步提升。毛长青指出, 通过行业整合, 未来几年, 2-3家大型龙头企业将会占据中国种子产业市场70%以上的份额。

中央一号文件还特别强调加强基础设施支撑, 要求改善设施装备条件,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文件指出, 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 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 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此外, 还要加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事实上, 目前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贡献率并不高, 目前农业机械化率为53.5%, 因此, 此前农业部就专门出台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明确到“十二五”末,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分析人士指出,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将有望大幅提升收获机、滴灌设备等农机需求, 农业机械装备行业或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期。

据华创证券数据, 2010年国内农机行业实现2 838亿元销售收入, 2011年有望达到3 000亿元。受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倾斜和农机补贴的大力推动, 预计2012年农机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约3 200亿元, 到2015年达到4 500亿元。

农业机械主要包括拖拉机、种植机械、收获机械和排灌设备等。毛长青指出, 收获机和节水灌溉设备将是今年受益于政策推动、需求增加较为明显的两类产品。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农业技术推广需做到“一个衔接两个覆盖”。

唐仁健介绍说, “一个衔接”是要让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多年来, 在基层事业单位五大体系中, 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一直非常低, 平均水平相衔接将极大地激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两个覆盖”, 一是今年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要覆盖到所有的农业县 (市、区、场) , 投入财政资金, 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工作经费的问题;二是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的项目要覆盖全部乡镇, 由发改委出资金解决他们的办公条件, 如房屋、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

唐仁健同时表示,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 严格上岗条件, 落实岗位职责, 推广效果需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 是“三农”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科技进步已成为最根本的出路。

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 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

上一篇:《我想》教案下一篇:对酒店工作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