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挥工商职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精选13篇)
1.对发挥工商职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一
发挥工商职能,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工商部门作为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的政府职能部门,不但时刻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休戚相关,监管的领域更与“三农”问题呼吸与共,特别是基层工商部门更是活跃在市场监管一线。无数事实说明,工商职能发挥得如何,对农民增收具有较为直接的影响。完全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工商部门参与、支持和配合;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工商部门可以大有作为。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乃至成败。当前,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这也就是说,在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增收难,是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和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地把握发展规律,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深入研究制约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农业发展的经济条件、增收渠道、就业方法、权益侵害等诸多因素和问题,认真分析解决的办法和途径,选准角度,找准工作的切入点。
一要善于运用政策保障杠杆,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对于农民从事个私经营或进行农产品深加工等活动给予优惠、扶持和帮助。
二要善于运用法律救济原则,加强农村市场监管,加强农民权益保护,主动延伸维权触角,健全执法网络,及时查处坑农、害农等损害农民利益的侵权行为,保障农民消费者权益不受侵害。
三要善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因地制宜,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指导调整种植结构,建立优势产业和经济特色带。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
四要善于运用全面发展理论,指导农村优化产业构成,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农村经纪人发展,走工业支持农业、农业拉动工业、城镇带动农村之路。
五要善于运用协调发展理论,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实施名牌战略、大开开放之门,走产业拉动、龙头带动、节能开源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挥工商职能,服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综合工程,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需要不断健全体系、完善机制。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维,积极创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平台,培育促农增收的新亮点。特别要围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民就业帮扶体系,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机制,努力将工商职能作为规范农村市场主体、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武器,扎扎实实地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2.对发挥工商职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二
一、淇县的主要做法
1. 高标准选人, 严把“村官”考录质量。
调研中了解到, 淇县坚持把选拔工作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基础, 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 严把质量关。一是明确选拔大学生“村官”的指导思想。与其他地区不同, 淇县明确提出,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目的是选拔培养一批素质高、年纪轻、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 全面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立志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这个岗位不是“台阶”和“跳板”, 而是在农村施展才华、干事创业的平台。有了这个限制, 那些“目的不纯”的大学生就止步于门外了。二是规范选拔程序。参照公务员选拔任用条例, 采取个人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体检、征求村党组织意见、乡镇党委任命、县委组织部备案的程序进行。每个环节结束后, 都通过一定形式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把选拔质量。在考察录用时严把“三关”, 即严把政治关、才能关和群众公认关。坚持“六个优先”, 即中共党员优先, 担任过团干部的优先, 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的优先, 文化层次高的优先, 自富和带富能力强的优先, 所学专业与本村经济发展优势一致的优先, 确保了大学生“村官”选拔质量。
2. 严要求育人, 提高“村官”素质。
淇县坚持从农村工作的实际出发, 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 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实践锻炼和监督管理。一是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培养“双强”农村党支部书记活动, 提出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方向上, 参照“双强”标准, 根据大学生“村官”不同的素质特点, 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农村干部、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优秀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等不同类型的人才。二是创新培养方式。淇县在搞好岗前培训的基础上, 坚持把大学生“村官”培训纳入全县干部培训计划, 利用县乡党校和专业机构集中培训、组织涉农涉法部门负责人讲政策、优秀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谈经验等形式, 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政治理论、政策形势、农村工作艺术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农村工作能力。同时, 先后三次选派12名大学生“村官”到浙江上虞、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和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耿庄、冷水沟村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分期分批组织优秀大学生“村官”到县直单位锻炼, 使其增强了发展意识、提高了工作能力, 进一步提升了该县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水平。三是加强岗位锻炼。淇县注重向大学生“村官”交任务、压担子, 并根据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 安排部分大学生“村官”兼任团支部书记、妇女主任及党建工作指导员、农村信息员、远程教育辅导员, 使大学生“村官”在重要职位和关键岗位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四是严格管理考核。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定期述职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百分考核制度、优胜劣汰制度、“工作日志”制度, 将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作为目标管理、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每半年考核一次大学生“村官”工作, 对于连续两年在全乡目标管理考核中位于后三位的或当年完不成任务的实行末位淘汰, 先后淘汰了92名不胜任农村工作或工作不力的大学生“村官”, 纯洁了干部队伍, 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以创业立身, 增强“村官”致富带富本领。
淇县坚持把“项目立官”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核心, 引导帮扶大学生“村官”大力创业, 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一是加强创业指导。争取到了劳动部“创办你的企业”SYB创业培训项目, 率先举办了12期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 对全县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的创业培训, 有效提高了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8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培训找到了致富项目。二是注重典型引导。组织大学生“村官”先进事迹报告团作巡回报告, 在新闻媒体开设专题专栏, 宣传推广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 营造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西岗乡坡李庄大学生“村官”宋文凯在坡袁庄村大学生“村官”介同彬建设生猪养殖示范小区的影响下, 依托自己创办的万头养猪场, 也建设了种猪和生猪养殖小区, 96户农户入住经营, 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三是健全完善创业帮扶制度。实行“一联三帮”制度, 对大学生“村官”由县四大班子领导联系, 县直委局领导、乡镇领导、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帮扶, 集中力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促使其健康成长、早日成才。实行“1+1”结对帮带制度, 积极引导已创业致富的大学生“村官”帮带一名正在创业或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村官”, 重点在转变创业观念、制订创业计划、了解市场信息、筛选致富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实施帮扶。四是整合资源集中扶持。淇县县委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协调会议制度, 定期组织县发改、土地、电力、工商、信用联社等职能部门召开协调会, 及时解决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富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技术、证照办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优化了大学生“村官”创业环境。该县北阳镇大学生“村官”赵梅均在筹建绿佳公司时, 因受土地制约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县乡及时帮助协调解决, 使该项目得以顺利推进;西岗乡大学生“村官”纪太超在兴建铁矿粉厂时, 组织部及时帮助他协调资金100万元, 确保了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好政策, 有了政府的支持与帮助, 创业才会顺利, 才会成功。”大学生“村官”如是说。据调查, 近几年, 淇县已为大学生“村官”协调项目资金2000万元, 争取到创业基金610万元。
4. 凭工作树威, 引导“村官”当好榜样。
淇县坚持把履职尽责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根本, 教育引导大学生“村官”严格按照岗位要求,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信任。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以新视角审视农村工作, 以新理念谋划农村发展, 带领群众搞畜牧养殖、种植反季节蔬菜、发展订单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高村镇石河岸村大学生“村官”申利洲创立了淇县蛋鸡养殖协会, 牵头组织举办大学生“村官”禽病技术研讨会, 为养殖户解决实际困难, 在协会的影响下该县新发展蛋鸡养殖户759户, 养殖规模达到120万只。目前, 全县有26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创办协会、创办示范基地、组建公司等多种形式,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二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示范作用。注重引导创办实体的大学生“村官”将自身的资金、品牌、技术、产业优势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优势相结合, 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在构建和谐乡村上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创办图书室、科技学校, 举办科技讲座, 倡导传播文明新风;参与开展扶贫助残、法律咨询、关爱留守儿童等农村社会工作, 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服务,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同时鼓励引导大学生“村官”当好县乡党委信息员, 及时收集反馈重要的社情民意, 帮助党委了解社情动态、防范和化解不稳定因素。据了解, 近年来, 该县大学生“村官”参与解决涉及村务、财务、宅基地等10多个方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400余个, 化解矛盾和不稳定因素300余个, 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5. 靠待遇拴心, 稳定“村官”队伍。
淇县坚持把稳定队伍作为深化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前提, 靠待遇拴心留人, 确保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 建功立业。在政治待遇方面, 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四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培养、选用支书优先使用、招录公务员优先录用、推荐荣誉优先考虑。据了解, 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中已有236人被发展为党员或预备党员, 先后有18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县各级荣誉, 其中1人荣获“全国五四青年奖章”, 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和“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8人获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五四青年奖章”“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 1人当选为县委候补委员, 1人当选为省党代会代表, 1人当选为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人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经济待遇方面, 依据镇村情况, 除让大学生“村官”享受所在村干部相应待遇外, 还给予生活补贴:大专学历的每月补贴600元, 本科学历的每月补贴800元, 生活补贴包含“三金”, 进一步稳定了大学生“村官”队伍。
二、淇县做法的成效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 淇县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 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活力, 为形成来自工农一线基层干部培养链奠定了基础。
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 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 村“两委”干部平均年龄下降6.5岁,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 村级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为发展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 大学生“村官”中担任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有21人, 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的有68人, 村支部委员、村委委员的44人, 兼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的有8人, 9人被录用为公务员, 3人被录用为省选调生, 初步形成了一条来自农村基层的党政干部和人才培养链。
2. 涌现出了一批干事创业的典型, 激发了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的热情。
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创办项目已达226个, 其中资产上亿元项目2个, 上千万元的5个。在大学生“村官”的带动下, 全县39%的农户新上了致富项目,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08年首次突破5000元。
3. 拓展了农村社会管理的范围和空间, 为构建和谐乡村探索了新路子。
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通过开展法律咨询、组织社工服务、建立中介组织、举办科技讲座、创办幼儿园、建设图书室等多种形式, 拓展和延伸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范围和空间。目前, 该县大学生“村官”创建文化大院36个, 图书室23个, 组建文娱队105个, 创办农民技校56所, 农村社会工作服务站2个,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 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理念, 树立了农村新风正气。
大学生“村官”思想解放、视野开阔、观念创新, 在参与农村工作中充分运用新知识、新理念、新科技, 积极推行网上经营、开展远程教育、举办法制培训、发展订单农业, 成为农村新知识的传播者、新生活的引领者、新文明的倡导者, 为农村带来了新风正气。
然而, 社会上也不乏“大学生‘村官’计划是走过场”的言论:一方面, 很多大学生把当大学生“村官”作为再次就业的“跳板”, 没有真正地安下心来做实事;另一方面, 在某些地区, 大学生“村官”成为摆设, 成为当地“政绩”工程的一部分, 而不是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发挥应有作用。对此, 淇县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分析, 这种情况的形成主要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政府的政策定位问题;二是大学生的个人心态问题。作为政府层面, 一些地区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政策只是为了缓解一时的就业压力, 不管适合不适合, 先招进来再说, 根本没有对大学生的出路作长远打算。因此, 三五年过后, 一些不适合甚至压根儿不愿意当“村官”的大学生既没有成绩可言, 也无路可走, 只能面临再次择业。淇县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就明确规定, 选聘“立志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优秀农村干部、优秀农民企业家、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所以, 不想待在农村干事创业的学生或者想借此为“跳板”以图再次就业的学生, 自然被过滤在大学生“村官”门外, 减少了政策的盲目性, 更好地为当地农村招聘到适销对路的人才。而作为个人,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找到工作固然重要, 但是找到的工作还要适合自己或者说自己适合那份工作, 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大学生要定位好自己, 调整好心态:一方面, 要认识到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 是青年人实现远大理想的好地方, 只要踏实肯干, 一样会大有作为;另一方面, 大学生既然选择农村, 就要做好吃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拥有积极恰当的心理定位, 掌握适应农村的专业技能, 做好科学可行的职业规划, 真正地下得去、待得住, 有所作为。
3.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三
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长期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在积极整合资金、增加投入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政府与农民、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投入责任,切实制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开好头,打好基础,不断推动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不同模式
一是产业带动型。即以发展乡村经济产业为关键,通过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增强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福利,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如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是产业带动型的典型代表。目前,在乡村经济的带动下,华西的“三农”已经变成了“三化”,即农业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以及“三集中”,即农村工业向小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创造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
二是主体培训型。即以培养新农民、造就新骨干为核心,打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平台,以新型农民带动新农村建设。如重庆市积极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紧紧抓住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农民系列权益保障等环节提供财政支撑。通过培训转移衣村富余劳动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回乡建新居、开发新产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三是村庄整治型。如吉林省推行政府推动、高额补贴、建设高标准小康示范村模式,平均每个村财政投入284万元;浙江省推行农民推动、财政扶持、全面建设模式,实施“千村不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农村新社区,各级财政投入100多亿元,带动村集体、农民和社会其他方面投入250亿元;四川推行整合支农资金、整村推进建设模式,该省仪陇县是全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县,以建设扶贫新村为平台,根据统一规划,整合各类涉农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试点村的人畜饮水、村道公路、民居“三建五改”和沼气建设,使新农村建设走向整村推进的轨道;江西省推行以物代资、民办公助、农民为主建设模式,该省赣州市以“三清三改”为切入点,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各级财政投入3.6亿元,平均每个村财政投入9万元左右,并借鉴了韩国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的做法,主要通过发放水泥、石灰等原料促使农民改善村庄道路、维修房屋等。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原则
一是整合资金,盘活存量。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指导和支持建立县级支农资金整合平台。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发动工作主要在县级政府,资金整合的工作重点也应在县级。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支农资金有效整合方式和途径,引导支农资金的存量统筹用于新农村建设。
二是找准抓手,用好增量。财政部门应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原则,找对抓手,选准载体,以政府的增量资金引导存量资金和社会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这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办法。
三是民办公助,激励投入。不断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积极性,特别是调动农民这个主体的投入积极性,共同建设新农村。目前不少地方实行的农民自愿申报、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奖补结合及补助政策公示等制度,都是一种有效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激励机制,可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应该大力推广。
四是强化监管,高效使用。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创新监管机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高效使用,真正用于农村、用于农民。
根据不同的建设内容实行区别投入政策
4.对发挥工商职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四
临沭县物价局
李玉业(已发表于临沂日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作为价格部门更是责无旁贷,价格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任务重、范围广、基础弱的现状,如何理清思路,明确做法,是我们价格部门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重大问题。为了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5月8日至5月15日,中心抽调部分人员,深入到店头、大兴、蛟龙等乡镇,结合物价部门实际,围绕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开调研活动,就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农村价费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改进管理的具体意见,广泛听取了镇、村干部和农民等不同对象、层面的意见、建议,通过倾听广大农民干部群众的呼声、问计于民,掌握了一些第一手资料。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 决策,是适应潮流深得民心的历史选择,更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展。就我县来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 1 围绕“三农”问题,调整农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全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但是,当前我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清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村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特色农业不突出或规模较小,支柱产业不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成功,要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重点是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农资价格、教育收费、医疗收费、建房收费、农机服务 收费、计划生育收费仍然是农村居民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物价部门高度重视农村价格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加大管理力度,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价格权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受农村经济底子薄、财政收不抵支、机构臃肿和人员超编的制约,有些单位将已明令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继续收取;有些行政机关分解职能,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利用收费打白条等行为来回避价格主管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变换名目乱收费的情况依然存在。根据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农民群众反映的价费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大,农民种粮效益下降。近两年来,农 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农业生产面临多重市场风险的压力。在调查中,农民普遍反映种植粮食的增收部分大多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冲抵了。农民普遍对化肥涨价不理解,认为化肥生产 2 者既得了政府的各种补贴又涨了价,获得了双重利益;以前虽然粮价不高,但农资价格也低,现在粮价较以前上涨了,但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更大,农民反映强烈。
2、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重。中小学教育收费向来都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我省农村中小学“一费制”及农村贫困地区“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地解决。但是,仍有部分学校存在着乱收费现象,收取政策以外的费用,如阅卷费等。“一费制”和“两免一补”政策,虽然有效缓解了农村学生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经济压力,但高中和大学期间高昂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依然是沉重负担,农民对此反映强烈。在蛟龙镇调查时,农民普遍反映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及高等教育收费太高,子女考得上学却读不起书。现在一个高中生一般的学杂费是1600元/年.人,住宿费是320元/年.人,择校费2000元(根据分数的不同,择校费的标准也不同,国家规定的择校费标准最高为8000元,最少也要3000元,平均人数最多的是5000元区间的),伙食费平均200元/月.人,资料费平均1000元/年.人,平均三年高中下来,一般都要在18000元左右才能读完,高的则要22000—26000元,这对人均年收入只有4014元(统计局2006年统计)的农民家庭无疑是个沉重负担;高等院校每年的学杂费都在5000—6000元/人左右,加上资料购臵、食宿费等,平均在12000元/年.人以上,一些农民家庭全年收入都供不起一个大学生,因读书致贫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3、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适应农民健 3 康需求的矛盾相当突出。尤其是药品价格偏高,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医药费用高是农民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大部分农民反映,现在看病虽然比以前方便多了,小病在村里就可以看,但药价偏高,县级以上医院医疗检查多、乱、费用高,造成农民小病不看,一般病疼花钱,大病看不起的现象。
4、农村价格工作力量薄弱。我县的乡村物价工作网络前几年已 经建立,乡镇有了价格监督管理站(兼职)、村里有了价格义务监督员,然而价格监督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及村物价义务监督员既非专职,也没有行政执法权,加之人员培训不到为,经费无着落,致使管理手段弱化,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三、针对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为此,作为价格主管部门,我们将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针对调查反映的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搞好服务。
1、在农民建房方面:我们将严格执行国家的价格收费政策,农民依法利用农村集体土地新建、翻建自用住房应承担行政性事业事业性收费为:国土资源部门收取的土地证书工本费,收费标准为普通证书每本5元,国家特制证书每本20元,由农民自愿选择。房产部门收取的房屋所有权登记证书工本费,每本10元,此外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县城规划区内的已经“农转非”的街道,从表面上看,已有农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但本质上认为农民,他们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因此县城规划区内的已经农转非的街道在实施“域 4 中村”改造过程中,统一建造集中居住的住宅小区,要做好房间的成本监审工作,对建设过程中各主管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要区别不同类型、不同情况,该免收的坚决免收,需给降低标准征收的要坚决降低标准,切实减轻住户的经济负担。对还建的住宅小区,建立物业管理机构,从严核定物业管理收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从严控制相关建设费用。强化对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所需建材市场价格的监控,当建材市场价格出现上涨或显著上涨时,要适时建议政府采取价格干预措施,适当控制利润率,稳定建材市场价格。
2、农村大病医保方面:完善农村政府定价药品的价格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差率规定,核定零售价格。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药价格管理,严格价格公示制度,统一制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价格。加强对农村社区及农村大病医保方面的价格监管,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积极推进药品医疗价格的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药价高”问题,根据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完善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相配套的医药价格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农民承受能力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安全、高效、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及相关配套措施,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继续分批降低政府管理的药品价格,适时降低大型医疗设备和常规检查收费标准,对市场调节价药品严格按规定的差别差率和相关政策执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工作;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5 服务体系的建设;配合有关部门治理、整顿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开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使农民有病看得起。
3、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性制订农资价格管理办法,适当增加管理品种,控制合理差价,维护农民利益,在这方面,我们价格部门一是充分利用价格主管部门在价格信息方面特有的优势,搞好价格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及时、快捷、准确、新颖的价格信息,帮助农民准确把握市场价格,有效组织生产、经营,防止盲目生产导致增产不增收以及“种啥啥便宜”、“啥贵啥没种”现象的出现。二是注重价格引导,帮助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种养结构,拓宽创收渠道。三是坚持农本调查、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预报制度,及时、快捷、准确地发布农产品成本、收益与市场价格信息,特别是粮食、生猪、经济作物的成本、收益、供求、价格信息,切实帮助农民算好经济账,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提高生产效益,规避生产风险。
4、涉农收费公示方面:按照“读得懂、留得住、看得清、跟着变”的要求,加强对镇、村公示的涉农收费公示栏动态监督管理。针对农村教育收费、医疗服务收费、农民建房收费等农民意见较大的收费项目,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及时反映面广量大的农村市场各类价格、收费动态,通过监测网络向上级价格管理和监督部门反馈,敦促相应管理、监督部门及时解决存在问题。
5、教育收费方面:深化教育收费改革,在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 6 “一费制”和“两免一补”的同时,明确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减轻农民子女上学方面的负担;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代收费项目的监管,建议上级部门对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进行审核,降低过高的学费标准,研究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的减免措施,使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读得起书,上得起学。
6、水价、电价方面:将农业用水价格逐步调整到保本水平,将污水处理费标准调整和执行到位,逐步推行农业用水终端水价制度,城市供水逐步建立以节水为核心的阶梯式水价形成机制,以倡导国家提倡的节能、减排号召;调整销售电价分类,分步解决各类用户电价之间交叉补贴过多、比价关系不合理等问题。简化电价结构,逐步实现全县城乡用电同网同价,进一步减轻农民电费负担;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节能降耗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5.对发挥工商职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五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
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这一任务的确定,为法律服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法律服务业一定要抓住机遇、振奋精神,整合资源,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法律服务
法律服务业包括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四类人员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法律服务人员积极履行法律服务职能,运用法律服务手段,在繁荣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解决农村、农民问题,越来越离不开法律服务人员的法律服务。农村对法律需求的领域越来越广,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这给法律服务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二、法律服务业服务社会主义农村的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对法律服务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地处基层的法律服务业基础薄弱、人员缺少、素质不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就保靖县来看,全县土地面积1745.8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人口29.07万人。有律师事务所一家,执业律师5人,其中兼职2人;法律援助中心一家,工作人员2人;公证处一家,公证员1人,工作人员3人;基层法律服务所4家,法律工作者15人,法律服务人员共计26人;7家法律服务机构均设立于县城,办公面积平均约10平方米左右,业务范围主要以传统的民事代理诉讼和刑事辩护业务为主,有少量的单位法律顾问业务。而中央《意见》提出的8个方面的新农村建设,我县法律服务业很少涉足。目前,法律服务业已很难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法律服务人才缺乏
从事律师和公证员职业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得《国家法律职业资格》。我县现有7名执业律师(包括法援中心律师),有1人是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进入律师队伍的,还有6人均是2002年以前取得律师资格。由于国家对法律职业门槛的提高,2002年国家举行首届司法考试以来的5年时间里,我县司法行政系统没有一人通过考试。2005年我县就因为公证员未满2人,致使公证处未能注册执业。同时,2004年7月1日,随着《行政许可法》的施行,《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认可和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标准,列入国务院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这意味着我们的基层法律服务所和法律工作者的数量只减不增,这对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当不利。
(二)法律服务人员政治意识不强
有的基层法律服务人员参政议政意识不高,表现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比较淡溥。这就导致法律服务业执业方向不明确,不懂得按照政治这个指挥棒去开拓法律服务业务。法律是统治阶级制定的,那么法律服务人员更应该为政治活动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我们有的法律服务人员缺乏这种政治意识,看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最大的政治,而一味的只讲求经济利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的积极不高。
(三)法律服务人员缺乏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方法
目前,法律服务人员业务开展的范围较狭窄,主要业务是诉讼,而非诉讼业务很少。之所以法律服务机构都涌入县城,就是因为法律服务人员缺乏在农村开拓法律业务的方法。农村是法律服务业的广阔市场,不要把执业的范围局限于代理诉讼。农村的支柱产业,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的改革,培养新型农民等这些都是法律服务业有待开拓的业务领域。法律服务人要创新方法,改善服务手段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法律服务,必须从法律服务自身职能出发,按照《意见》的精神选好切入点,把握关键点,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搞好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服务工作。
(一)加大法律服务方面的立法,鼓励大量优秀人才进入法律服务队伍。
《律师法》、《公证法》、《法律援助条例》等是对律师、公证、法律
援助执业规范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法律工作者这个概念在法律上一直没有明界,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家没有法律和行政法规对其进行立法。《行政许可法》出台以来,明确规定国务院部门规章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这就导致《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两个部门规章中关于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认可和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核准的审批权被取消。为了能给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法律人才支持,又使法律工作者后继有人,保持法律服务队伍的连续性,建议司法部尽快将两《办法》相关内容上升为行政法规或法律,保证法律工作者执业有法可依。其次,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对通过考试的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充实法律服务岗位上来,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法律服务人才的需求,也为法律服务队伍储备人才。
(二)司法行政机关加大对法律服务人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导力度。
法律服务业在性质上属于中介组织,受市场经济的调整。既使如此,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法律服务业的主管机关也完全有能力通过行政手段引导法律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我们采取两种行政措施:一是县局积极与政府各职能部门联系,为法律服务人员服务新农村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通过我县司法局的努力争取,2005年3月县政府办正式行文《关于开展行政执法单位法律顾问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第一批8个涉农试点行政单位聘请了执业律师作为法律顾问。通过行政手段在行政单位推行法律顾问制度,既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又顺理成章的引导律师向农村提供法律服务。如我县彭凤英律师通过给卫生局担任法律顾问,成功的化解了请水坪镇部分农民工集体到镇卫生院上访要求承建卫生院大楼包工头偿还工程材料欠款的事件。二是在各乡镇建立法律服务联络员制度,由乡镇司法员兼任联络员。司法员充分利用熟悉当地法律服务需求的优势,及时向县局反馈法律服务需求信息。联络员制度有利于法律服务人员及时掌握农村法律服务需求信息,积极主动地为农村提供有偿的、无偿的法律服务。
(三)找准切入点,寻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的有利平台。
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方面提供法律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要义就是生产发展,生产要发展就需要有一定的农业产业来支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农业产业化的各种协会组织;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工业园区等都为法律服务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紧紧依靠这些发展平台,就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2、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改革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农村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条件。但这些项目地处农村,面临许多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涉及法律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法律服务人员主动联系,主动服务,防范法律风险。2001年,国家在我县原拔茅乡境内投资20个亿修建碗米坡电站,我县公证处派出彭图成主任等2名工作人员四年如一日的跟踪服务,在移民搬迁,征地补偿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法律服务工作,为该重大工程顺利完工做出了贡献。我们还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等农村社会事业方面提供法律服务。我县律师利用政府阳光工程培训班的契机,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班学员上法制课,给每一位外出务工人员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在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中推行法律服务,效果明显。2005年我县进行区域调整和第六届村委会换届,涉及法律问题较多。我局及时派出主管法律服务的副局长为区划办提供法律服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又如,我县法律工作者彭楚平,在为县信用联社股份制改革,允许私人资本参股的金融机构改革法律事务中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迎得客户的好评,并因此被聘为常年法律顾问。
3、在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方面提供法律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建设新农村主力军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应当是具有一定法律素质的农民。我县通过律师在县电视台《政法频道》每周开辟两期举案说法栏目,在各村委会设立法律明白人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来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6.对发挥工商职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六
“新农村”这一概念,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 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 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新的发展观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 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 财政收入2.6万亿元, 【1】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按照工业化进程划分理论, 我国己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期阶段。从一般规律来看, 我国己具备了重点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讲, 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及工业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目前我国出现的内需不足、工业产品相对过剩等问题, 与农村居民购买力偏低有直接关系。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3%, 而金融资产不到30%, 社会购买力不到40%。从启动内需, 促进整个经济协调发展角度来看, 必须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2】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为农村提供更多农村公共品, 主要指导方针和根本目标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但社会资源要素和财政资源要素配置主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 使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拉大,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 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财政向公共财政职能转变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基本机制的一种经济体制形态或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迄今为止的实践和理论均表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于计划, 但有很多问题靠市场自行无法解决, 存在诸如垄断、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分配不公及经济周期性波动等“市场失灵”现象。公共财政就是以“市场失灵”为存在前提, 政府以政权组织的身份, 以执行其作为国家社会管理者的职能, 在全社会对“市场失灵”的领域进行调节, 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 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
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大多适宜由政府来生产和提供, 不管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多是如此, 而且, 市场经济越完善, 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越丰富。我国城市中的公共产品也是由政府生产和供给, 居民免费消费纯公共产品、支付较低的费用消费准公共产品。
依据公共财政理论, 正确界定政府间事权划分。各级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 建立在进行合理的事权分工与职能定位基础之上。中央政府应提供全国性的公共物品, 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的乡镇政府应主要提供社区公共物品。由于几十年来实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 我国目前的事权承担格局却是基层政府承担了大量的全国性公共物品, 这不仅会导致基层财政的支出压力加大, 还会造成社会公共服务的不公平, 城乡差距加大, 使广大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应有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县乡财政本身财力就十分薄弱, 再加上农村人口占全国的70%以上, 因此为农村地区大量人口提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支出压力比城市地区要大很多。据测算, 县、乡财政集中在教育上的资金支出占两级财政的50%~60%, 某些贫困地区, 基础教育方面的支出占比更是高为80%以上。【2】
依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 加大上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在正确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的基础上, 必须坚持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财权与事权的统一是构筑稳定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关键。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 相当多县、乡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实际上是不平衡的。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 只涉及在中央与省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划分, 而没有进行省以下的分税制改革。这次分税制改革虽然达到了提高中央政府占财政收入比重的目标, 使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收入集中化, 表现为中央政府和省级财政资源更加集中化, 但政府的事权却没有进行相应的集中。在财力向省、市集中的同时, 一方面农村居民并不能自由地向中心城市集中, 另一方面许多本不应由乡镇承担的事权却继续存在甚至还在不断下移, 广大农村基层部门的利益却因此受到了损害。农村税费改革后, 农村基层政府和组织可用财力急剧减少, 农村公共产品不足的局面还更加严重。
让公共财政覆盖新农村, 既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财政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发挥其职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政府在制定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协调各种资源可持续发展同时, 必须要求财政职能进行相应的转换, 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 财政职能的发挥和作用主要应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城乡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农村公共财政建设重点是指财政满足农村公共需要, 为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农村环境保护、农业基础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道路建设等。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村公共财政建设滞后, 农村公共产品供应短缺、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 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二是有效调节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社会福利水平等;三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有意识地干预经济运行, 尽可能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 促进整个社会充分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
三、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财政政策制定必须紧密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这一核心, 实现两个方面转变:一是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由过去依靠农民自身向以国家财政为主的政策目标过渡, 让农民能享受到最基本的国民待遇;二是财政支农政策尽快实现从产品目标向收入目标过渡, 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这一目标制定相关财政支持政策。
为了实现以上两个转变, 财政职能转变要侧重“少取”更重要的是在“多予”上下功夫, 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一是通过减少从农村获取的财政收入, 增加对农村的支出, 增强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 归根到底是构建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二是以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 构建适应当前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财政支持政策, 打破城乡隔绝, 建立一个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稳定发展、城乡差距缩小的全面小康社会, 真正实现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
1.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发展迅速, 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 财政从注重经济发展转向注重社会发展。专家测算, “十一五”期间, 要根本改变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的问题, 国家财政至少需要向农村地区投入资金5万亿元, 主要用于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广播、通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此, 公共财政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 重点支持农村水利建设, 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和草场围栏等基础建设等, 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活条件, 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深化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改革, 尽快为农民建立起起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2. 按照财权和事权统一的原则, 建立以中央、省两级政府为主导, 县乡财政适当配套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税费改革后, 县乡财政普遍“吃饭”都非常困难, 由其承担的农村公共产品无法得到保证。现行体制下, 中央与地方虽然划分了财权, 但事权仍是模糊交叉的, 特别是在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 本该由上级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 有的却通过转移事权交由下级政府提供, 供给主体错位现象严重。现阶段财政格局决定了不同级次和地区间公共财政的支出能力, 客观上也决定了现阶段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支出主要应由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承担。
3. 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提高县乡财政保障水平。
进一步增加中央、省对市、县的转移支付补助, 完善转移支付办法, 增强了县乡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的能力, 提高县乡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水平。根据中央和省的有关规定, 逐步增加对县 (市) 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专项转移支付补助。继续加大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落实好国家“三奖一补”等政策, 妥善处理县乡财力分配关系, 适当增加对困难乡镇的转移支付, 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均衡,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新增财力中用于“三农”的份额, 新增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在扩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 切实发挥支农资金的整体效果, 逐步改变目前存在的支农资金使用比较分散、效益不高等问题。
4. 发挥财政支持的导向功能, 建立财政投资的激励机制。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农村的公共建设滞后, 公共产品短缺是长期形成的, 需要大量的投资。在新农村建设中, 财政只能是发挥杠杆和导向作用, 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农村的公共建设, 尽量避免大包大揽。财政运用贴息手段, 通过对农畜产品加工、种养殖业项目的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 吸引信贷资金投入。财政通过建立代偿损失核销制度等方式, 支持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改变政府直接办项目, 加大民间办项目的补助。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 内资和外资, 政府资金和民间资金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
5. 加大对农民增收的直接补贴、支持力度。
财政要进一步扩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各项补贴政策, 针对农用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的实际情况, 及时对种粮农民实行综合直补。继续实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完善财政补贴办法, 重点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培训。维护农民工权益, 进一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农民工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等。
摘要:按照工业化进程划分理论, 我国己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期阶段, 从一般规律来看己具备了重点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条件。从启动内需,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角度来看, 我国出现的内需不足、工业产品相对过剩等问题, 与农村居民购买力偏低有直接关系。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为农村提供更多公共品, 其着力点在于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统筹城乡发展, 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新农村,公共财政,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1]金峰峰.从农产品及农业的特殊性看财政支农支出范围[J].当代财经, 2000 (8) :29-32.
[2]柯柄生.关于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若千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1) :25-30.
7.对发挥工商职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七
2006年,**县妇联围绕全县发展大局,找准妇联在“党政关注、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上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县妇女工作,确定了今年的工作思路,做到抓好常规工作、突出重点工作、打造品牌工作。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妇联与县文明办、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环保局等部门联合,在全县开展了“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活动以提高全县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加强农村庭院经济开发和美化绿化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广大居民的精神风貌为重点,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及“美在农家”活动,不断促进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家庭环境建设上台阶,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妇女求知、求美、求富、求新。这也是为促进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改变广大农民的精神风貌、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所采取的一项积极行动。活动充分发挥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广大家庭和妇女儿童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特别是新时期广大妇女在整个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家庭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积极动员广大家庭和妇女追求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统美德的实践者和社会新风的传播者,参与“富强**、和谐**、诚信**”的建设者。各级妇联组织切实发挥凝聚妇女、带动家庭、联动社会的重要作用,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全县广大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妇女典型人物,通过跟踪报道、制作专题在电视台播放等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提高了广大家庭成员对该项活动的认识,增强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各乡镇、各单位积极在公共场所广泛张贴、刷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规范性标语口号,为该项活动开展,营造起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一建二树三清四改五美五化六进家”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一建”即建一个标准化沼气池;“二树”即树典型,树形象(通过发现、培树诸如“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倡导文明新风的各类先进典型,从而树立新时期整体妇女形象);“三清”即清理草堆、清理垃圾堆、清理粪堆;“四改”即“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美五化”即“环境美、庭院美、居室美、仪表美、心灵美”,“居室美化、庭院绿化、房前屋后净化、家庭成员知识化、家庭生活科学化”;“六进家”即“文明进家家家美,法制进家家家安,文化进家家家乐,科学进家家家富,美德进家家家安,环保进家家家益”。
8.对发挥工商职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八
***区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十优”(创建远程教育星级站点,争当十优管理员)创建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网上学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了远程教育的作用,有效推动了各项工
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该区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贴近生产、生活、农村“三贴近”,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一是通过组织优秀的教学片,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深入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病虫害防治的教学,增强种养殖技术,提高生产效益。二是通过网上交流农产品信息,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拓宽发家致富的路子。三是通过远程教育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转移。四是在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学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带富一户群众的“三个一”活动,并以该项活动为载体,形成以党员干部、科技能人、致富能手带动其他群众共同致富的新格局,增强了农民群众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截止目前,共有1000余名农民群众通过远程教育学到了一门实用技术,6个行政村建立了远程教育学用效果示范基地,新增加养殖、种植户30余家。养鸡、养牛、养羊存栏率,比去年分别增加了28、100、20。种植品种由原来的项目单一,扩展到苹果、石榴、葡萄、花卉等多种种植项目。先后涌现出小尚村苗圃基地、北朱村优质葡萄示范基地、刘庄村花椒种植基地、东冯封村养鸡场及西张庄村种植园区等学用效果示范基地。
二、农村党组织建设有力增强好范文版权所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一个有力的党支部。该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五星十优”创建活动以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更深入地掌握了党的农村政策,了解党的知识、党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的要求,增强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党员“双强”能力。这一点,已经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得到证实。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该区各村党好范文版权所有支部组织党员及入党极积分子集中利用远程教育开展先进性教育学习,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远程教育还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年初以来先后投入30000余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和远程教育工作,有效加强了党员活动阵地建设的附属设施,为广大党员干部开会、学习提供了舒适的环境。二是推进村务公开,在召开党员大会或组织学习时,利用投影对村级财务等需要公开的内容进行播放,一目了然。三是丰富了主题活动,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开展知识抢答、有奖问答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使以前枯燥乏味的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而多彩了。
三、农民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围绕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农民的中心思路,该区各村的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管理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的方式充分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从远程教育网络中精挑细选学习内容,组织农民群众收看。出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利用远程教育捕捉市场信息的意识增强,利用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能力增强,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科学致富的能力增强的“三强”可喜局面。该区还广泛开展农民文化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各村均利用晚上的农闲时间,组织青壮年农民利用中小学教育栏目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利用政治教育栏目学习政治理论和政策法规,有的村还办起了农民英语培训班。目前,全区各村农民思想解放的多了,因循守旧的少了;思考致富项目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学习科技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关心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大事的多了,吵架打闹的少了。
此外,该区各村站点还定期组织农民收看优秀文化生活节目,提高农民文化素养。通过优秀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片,先进模范典型事迹片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做“四有”新农民,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9.对发挥工商职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九
1 基本情况
1.1 规模养殖迅速发展
2008年, 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实现历史突破, 完成国家生猪标准化养殖改扩建项目25个, 新建省级标准化万头猪场10个, 市级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11个。同时, 肉鸡产业化初具规模。丹江福润禽业食品公司3 000万只肉鸡加工厂建成后, 其中境内的养鸡大县市丹江已建成种鸡场4个, 存栏种鸡10万套;建成肉鸡养殖小区20万m2, 其中百万只规模养殖小区2个、50万只的4个、10万只以上的7个、5万只以上的8个, 预计2008年全市肉鸡加工量将突破千万大关, 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高, 规模化发展迅速。草食家畜牛羊相继在高效生态规模养殖模式的推动下, 实现规模化发展。
1.2 畜牧板块经济发展逐渐明显
十堰畜牧业逐步向规模化、区域板块化方向发展, 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县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畜禽养殖集中主产区, 提高了畜牧业的市场竞争力。全市争取形成了“丹江肉鸡、竹溪生猪、郧县蛋鸡、竹山肉牛、房县、郧西山羊大县”的畜牧养殖大县集中规模型养殖板块。
1.3 畜牧产业化经营不断拓展
十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的数量和能力不断扩大, 培育建设了一批规模养殖、设施先进、龙头加工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同时大力引进三资发展畜牧业, 形成了“猪、羊、牛、禽”传统优势养殖的牧业经济, 出现了丹江福润、郧西天源、房县天森、神农蜂语等一批名牌畜产品, 提升了十堰畜产品档次, 有效地推进了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
1.4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通过实施规模经营, 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推行标准化生产, 养殖业综合效益得到提高。目前全市有9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和7个无公害畜产品。畜牧业发展逐步由以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为主, 由高投入低产出向高产高效转变。全市杜长大外三元改良猪和波杂改良山羊出栏量大幅增长。养殖场通过发展规模养殖,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通过规模效应聚集, 销售成本明显降低, 规模养殖效益明显。
1.5 科技水平得到提升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畜牧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普及。一是150模式标准化养猪、茶园生态化养鸡、1235模式养羊、饲料配合等实用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 极大地提高了规模养殖的科技含量。二是推进了畜牧业标准化建设, 提升了畜牧业装备水平, 动物疫病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规模养殖场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 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 加强防疫和消毒, 切实达到了有效防疫灭病、控制疫病传播的效果。三是大力推广了羊沼草、草地鸡等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 充分利用资源, 建立生态养殖示范点, 实施循环生态畜牧业。四是《马头山羊标准》、《马头山羊综合技术规范》、《郧巴黄牛多组合杂交改良和秸秆养牛新技术应用》、《口蹄疫与猪瘟同步免疫效果研究》、《马头山羊品种资源保护利用新技术中试与示范研究》等畜牧科研技术成果得到权威学术部门的肯定, 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2 发展优势
从农村经济结构看, 十堰市是典型的农业山区, 农业人口达250万,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传统种养业是全市农民的主要生产模式。除打工经济收入外, 畜牧业是农民的第二大经济收入来源, 预计2008年畜牧业总产值达26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33%, 全市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近1 000元, 人均增加牧业产值230元, 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从种养发展比效看, 十堰市不是粮油主产区, 传统种植业由于受自然地理气候土地等条件的制约难有大的突破。相比而言, 畜牧业的潜力和优势较为突出, 全市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农作物秸秆资源、畜禽品种资源, 发展的潜力大、空间大, 因此从发展趋势看,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增长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从生态功能看, 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而发展的。畜牧业充分利用农作物副产品、农作物秸秆等废弃资源作为畜牧业生产的饲料资源, 又为种植业提供优质有机肥源, 特别通过人工种草, 天然草场植被的恢复与利用, 发展草食畜禽, 既利用了资源, 保护了水土, 又发展了经济, 增加了收入, 从而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找到最佳结合点。我市近年来开展人工种草圈养舍饲家畜取得成功经验 (如房县的圈养山羊) , 不仅未对环境造成破坏, 而且对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和保护作用。
3 困难与问题
3.1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近年来, 我市畜牧生产稳步发展, 畜禽规模养殖比重逐步提高。但目前全市畜牧业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民基本上还是以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散养为主, 多数规模养殖户也是农牧兼顾, 凭老经验生产, 生产方式落后, 使土地、能源消耗太大, 不利于疫病的科学防治, 不利于良种良法的转化应用, 不利于无公害畜产品基地的建设。因此, 要实行以规模饲养为主体和有序生产为主要形式的集约规模经营, 发展现代化畜牧业, 推进生产方式的加速转变任务艰巨。
3.2 动物疫病压力不断增大
当前, 动物疫情日趋复杂, 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由季节性发生转向常年性发生, 由畜禽发生发展到感染人类, 由个别地区零星散发发展成局部连片暴发, 动物疫病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畜牧业生产和畜牧业经济领域, 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并对政治、经济、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已经成为百姓广泛关注的问题。而规模养殖数量大、集中度高, 动物疫病风险更大。
3.3 生产组织有待发展
目前全市发展了一批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 培育了农村经纪人等多种市场主体, 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养殖户市场信息相对滞后, 不能随时按照市场消费需求组织畜禽生产。另一方面, 当前畜产品的销售仍以鲜活产品为主, 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拓展不够, 畜产品附加值增加困难, 深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 辐射带动力不强。难以把小生产连接到大市场, 化解千万家农户的生产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的矛盾。
3.4 发展空间受制约
十堰市畜牧资源丰富, 但是随着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资源、环境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随着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正逐渐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畜牧业是一个弱质产业, 畜禽粪便处理是一项高投入的工程, 靠企业自身难以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4 对策和建议
4.1 统一思想认识, 加强领导
发展现代畜牧业,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全面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的有力保障, 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各级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把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作为一项全局性的重大工作予以重视, 采取扎实措施, 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利用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畜禽规模养殖的发展。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减少千家万户零散养殖的数量, 发展畜禽适度规模养殖。要出台畜禽规模养殖工作意见、畜禽规模养殖技术规范等文件, 规范养殖行为。同时加大畜牧业发展宣传力度, 采用典型示范、科技入户、百名专家进百村等多种途径, 围绕“规模养殖、健康消费”, 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宣传, 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水平, 引导市民科学消费, 帮助农民拓展销售渠道, 提高农民发展规模养殖的积极性。
4.2 努力构建规模养殖发展平台
以生猪、家禽、牛羊传统优势养殖为重点,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养殖, 加速推进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优化, 为畜牧业搭建发展平台。
一是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养殖。在推进畜禽规模养殖过程中, 坚持适度规模、有序推进、生态健康的原则, 结合经济水平、规模基础、技术条件等因素, 突出优势区域和品种, 以现代化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示范园为重点, 大力发展以规模养殖企业 (场、户) 、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和“公司+农户”、“服务体系+农户”为主体的多种形式规模养殖, 积极培育种养结合小型规模化的新型农户, 推进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二是合理调整畜牧业生产布局。以现阶段畜牧业经济发展特征和现代畜牧业功能定位为前提, 按照环保与防疫对畜牧业提出的要求, 根据市场需求多层次和畜牧业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 本着利于生产、利于加工、利于销售的原则, 分品种、分项目地进行科学布局。逐步建立合理的养殖区域, 形成种养紧密结合的生态链, 使全市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基本实现与种植业、林业相匹配的专业化、区域化、生态化布局。
三是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良种、良料、良法养殖对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支撑作用, 重点推广三元杂交瘦肉型猪规模生产技术、家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波杂山羊高效生产技术等综合配套适用技术, 全面提高畜禽规模养殖科技水平。积极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 强化投入品的监管, 提高畜产品质量。加大规模养殖场治污力度, 推广林牧结合、种养结合等多种规模化生态养殖模式, 实施畜禽粪便的综合治理和资源集约利用, 促进畜禽规模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努力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规模养殖数量大、集中度高、疫病风险大, 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尤为重要。畜牧部门要采取“防、检、监、管、消、灭”等综合防治措施, 促进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的整体推进。
4.3 拓展畜牧经济发展产业链
发展现代畜牧业, 要努力发展种畜禽产业、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兽药业及畜牧业服务业等产业, 延长畜牧经济产业链,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经营向以质量效益为特征的集约经营转变。
一是大力发展种畜禽业。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要全面实施畜禽良种工程, 以优势产业为重点, 以适度养殖为发展区域, 整合现有的良种资源,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种畜禽产业。通过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 集聚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 建立健全符合畜牧业发展方向、支撑规模化畜牧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畜禽良种体系, 建设较为发达的种畜禽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是畜禽养殖产业链的延伸, 也是促进规模养殖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实施产业延伸工程, 坚持用“品牌的理念、市场的意识、科技的支撑、产业的思路”来推进畜产品加工业的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畜产品加工业, 增强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活力, 促进畜产品升级换代。依托星海乳品加工企业发展奶牛业, 丹江雨润肉鸡加工企业发展全市的养鸡业, 神农蜂语蜂蜜加工公司发展如蜜蜂等特种养殖。
三是大力发展饲料兽药产业。要发挥我市现有的武当动物药业公司、富农饲料加工公司等企业的资金、技术、科研和人才优势, 以饲料安全为重点, 逐步调整饲料加工业内部结构, 推行饲料生产企业科学管理, 坚持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壮大饲料业发展规模, 走集团化发展道路。同时推进兽药生产企业GMP建设, 加快技改研发和市场开拓, 开发低残高效兽药。逐步推行兽药经营企业GSP管理, 突出建设一批设施一流、标准接轨、规模较大的兽药企业, 提升兽药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为发展规模养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0.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十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工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吁,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我作为一名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如何结合实际,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服务和指导搞好新农村建设,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强化综合服务职能,适应发展需要,全面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有重点。同时要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我镇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县河镇位于**城区以东,距城10公里。**河横穿我镇,有丰富的水资源,山青水秀,集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为一体。全镇总面积137平方公里,下辖29个村、250个村民小组,26699人。有耕地24000亩,其中水田60OO亩,全镇人均耕地不到一亩,人多地少,自然条件较差,严重制约县河的发展。从2007年起,我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机遇,将条件较好的红侠、县河村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按照“二十字”标准,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县河村成为省级特色旅游村,生态观光旅游是县河村一大特色,现拥有农家乐80户,人均收入5800元。2009年将牛岭、红升两村,2011又将灯塔村、牛岭沟村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逐步向全镇扩展,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在我镇掀起了高潮,从而给我们带来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未曾有过的激动和憧憬。但是,对于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时刻保持理情,才能取得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进一步搞好科学规划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所以要把制定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去年,省政府开始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这为我镇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结合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编制好新型社区建设发展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是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五个方面的要求,分村分项精心制定好规划。制定规划时要把握三个关键问题。一是要突出抓好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蓝图。二是要因地制宜抓好村容村貌和新社区发展规划,治理脏、乱、差、散,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使环境“美”起来。三是要扎实抓好农民培训规划,使农民掌握致富本领,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二、建设新农村,中心任务是要发展农村经济
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镇按照区委“一抓三建一统揽”的总体要求,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山上退耕建果园、河边开发建乐园、社区创建生态园、服务创新建家园”。从我们县河镇发展状况来看,关键是抓好生态旅游、经济林果、蚕桑、畜牧、食用菌、旅游、劳务输出六大支柱产业发展。一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科技种田,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保证全镇农民有饭吃。二是按照“一村一品”,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在黄洋河沿岸牛岭、红霞、县河、红升、毛坝等十个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开办“农家乐”带动全镇种植养殖发展。三是在边远的村发展畜牧、食用菌和经济林果园,为旅游农家乐,提供天然的绿色食品。四是引导蚕桑大户进行土地流转、做大做强传统的蚕桑产业,将凡庙、关沟、枫树村打造成蚕桑专业村,年发种5000张,产值达400万元。五是组织剩余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定单输出,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三、建设新农村,必须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经济发展“瓶颈”制约问题。一是搞好公路硬化,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解决群众出行问题。我镇大多数村实现了通水泥路目标,通组路仅达60%,力争再用三年时间使通村路达到100%,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搞好安全饮水,力争全镇90%以上农民饮上安全的自来水。三是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力争两年内使全镇100%的农户用高质的电,彻底解决用电难问题,使农民“活”起来。
四、建设新农村,根本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大力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大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新农村建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切入点,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评选活动。下功夫解决“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粪便乱堆、柴草乱垛、禽畜乱跑和乱建、乱占等脏、乱、差”问题。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农民“跃”起来。
五、建设新村,重点是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健全和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生、社保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另一方面要加强软件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及时高效的为农民搞好服务。同时要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特别是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使农民得到实惠,真正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六、建设新村,关键是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1.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一、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有“五盼” 从调查情况来看,99%的受访者知道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84%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支持这一政策,乐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涉及内容很多,农民关注的程度各不一样,归纳起来,表现为“五盼”:
一盼持续增收早致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乃农民最盼。我镇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钱袋子什么时候文秘杂烩网能鼓起来,因而对政府帮助农民增收有着更加热切的期盼。如何实现农民想富、盼富的愿望,单靠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农民很难过上富裕生活。调查显示,由于村办企业少,农民致富门路窄,2008年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的59户,占55.7%。还有4户处于2500元以下,属贫困户,占3.8%。收入主要来源除农业收入外,有77户来源于外出打工,占72.6%,而在本地乡村企业的只有14户,占13.2%。二盼基础设施快完善。我镇地处丘陵山区,虽然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种田难、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现在:未整理过的农田仍是“梯田”,田块面积小、水利设施差,不仅不利机器作业,而且增大种植成本;目前通往行政村部的道路都已铺设水泥路,但还有少数村民小组通村道路没有硬质化,农民进出依旧走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有16个村民小组还没通上自来水,农民吃水用水靠水井和露天水塘。调查中79人反映当前农村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成本高,占74.5%;69人最盼望解决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占65.7%。三盼生活环境再美化。每个人都渴望生活在绿、静、美、安的环境之中,农民也不例外。虽然现在不少农民翻建了楼房,改善了居住条件,实现了“小家”的美化,但是农村“大家”环境仍然存在脏、乱、差的状况。不少生活垃圾随处乱扔没有集中处理,有些河道河塘淤塞亟待疏浚,无害化卫生厕所比重不高,乱堆乱放现象时有发生,等等。因此,广大农民盼望政府从整治村容环境入手,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投入,为广大农民群众建设一个适于劳动、宜于人居的绿色家园。调查中92.2%的人表示在新农村建设需要尽义务时会无条件接受,积极参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四盼综合素质有提高。农民外出务工是家庭增收的主要途径,可由于缺www.乏先进科技知识,缺少新型实用技能,大多从事工地上拎桶子、工厂里扛袋子等苦力活,花的力气大,挣的收入少。调查中36.8%的人认为当前农民综合素质不高是农民致富的最大障碍,75.5%的人认为新农村建设首要应解决人才培养问题。他们热切盼望政府多免费组织开展农民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就业门路,提升择业竞争力。五盼社会保障跟得上。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期盼,既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硬件”渴望,又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软件”追求,他们盼望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像城里人那样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能分享社会进步成果。调查中每个受访者对社会保障制度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每个村都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民不出村就可看病问医;全镇农民基本上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看病费用可以得到一定比例的报销。低保户实现了应保尽保。特别是今年刚刚推出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广大农民非常欢迎并踊跃投保。他们盼望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保障力度,弥合城乡社保、医保差距,扩大普及面,提高执行力,尽早实现城乡社保一体化。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系统的长期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农民所盼就是政府方向,农民的“盼点”就是新农村工作的“干点”。我们要时刻心系群众,致力于解决农民所盼,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牢记宗旨,深怀爱民之心。在新农村建设中,每个领导干部只有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想事、干事,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全面达小康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一个对群众没有感情的干部绝不是好干部,也绝不能干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群众所思所盼,始终保持与群众的平等关系,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把群众的安危冷
暖时刻挂在心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最高追求,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心无旁骛地把心血倾注于新农村建设,满腔热情地深入到群众中了解民情民意,竭尽心智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是群众的贴心人。
(二)倾心
服务,恪守为民之责。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各级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每个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用更多的时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到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了解群众在做什么、想什么,生产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务求把“小事”办好,好事办实。要加大农业开发、土地整理的力度,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使种田旱涝保收。加快实现村组道路硬质化,有条件的修建水泥路,方便农民出行。结合我市正在实施的区域供水工程,让农民全部吃上用上干净卫生水。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落实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和绿化造林等“三清一绿”重点任务,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做好农村河道清淤、卫生改厕、户用沼气等工作,倡导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不断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三)发展经济,善谋富民之策。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所在。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把富裕农民作为第一责任,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走上全面小康的富裕之路。就我镇来看,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高效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和特色农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针对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的状况,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民外出务工择业竞争力,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技能,为“田园的守望者”拓展致富新路子。积极发展村户工业,切实兴办乡村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积极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纽带作用,抓好农业信息提供、农技成果的宣传推广等服务工作。
12.对发挥工商职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十二
一、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化州市共辖1个开发试验区,5个街道办事处,17个建制镇,下辖334个行政村,4526条自然村、全市人口157.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132.5万。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市共有7个镇完成了整体建设规划;113个村庄完成村庄建设规划;334个村委会镇通村委会道路1442.7公里全部完成了硬底化;935个自然村的村巷道已硬底化;54个行政村已通自来水;4个行政村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系统;118个行政村建有文化室;345个行政村建成卫生所;18个行政村安装了照明路灯。现在全市广大农村基本告别了泥砖房,公共设施和人居环境也正在不断改善,大部分乡村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较为有效处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得到初步的整治。部分乡村的环境得到了绿化、美化,村街村道整洁、干净、卫生,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全市已建成各级卫生文明村十多条,创建了省生态文明村1条,省级卫生文明村1条。
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进存在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严重滞后。按照《城乡规划法》中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村镇规划编制是当务之急。目前,1
我市约70%的乡镇总体规划、近90%的村庄建设规划和所有建制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亟待编制。
(二)部分农民的主体意识淡薄。部分村庄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积极性不高,未能主动投入资金和积极参与,再加上小农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影响,给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生活水平不高。新农村规划建设工程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要有较好的物质基础。据统计,我市有30%的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60%的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 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才5822元。但目前我市农村经济普遍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不高,要筹集资金进行村庄整治十分困难。
(四)各级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粤发[2006]4号)中规定“各级政府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全市各级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但一般编制一个乡镇总体规划约需10-20万,一个行政村地形图测绘和规划编制费用约2—5万,集镇控制性规划编制标准更高,而我市由于地方财政艰难,对建制镇修编总体规划给予一定的支持,无力支持对村庄规划编制的费用,更没有财力投入到村庄整治中去,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远远未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今后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进展情况,结合突出问题,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力度,加强全市村庄规划技术指导,加快村庄规划编制进度,扩大村庄规划覆盖率。另一方面除了要求村民自己建房修路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外,在各政府投入对农村建水利、修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发挥规划的龙头和统筹作用,自觉地依据村镇规划进行建设,不能盲目乱建。
(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中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加大政府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是要强化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使政府扶持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互相结合,而不是包办代替,否定农民的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改造、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等等,都应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出发,不能按照城市的模式去套。干什么,不干什么,要按照村民自治中“一事一议”的民主议事制度来决定,不能用过去的行政命令搞强迫执行、强制推派、更不能不顾农民意愿和当地财力,大拆大建,搞政绩工程,而是要“以人为本”,务实推进。
(三)抓好教育宣传发动。通过再宣传、再发动,着力解决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的观望依赖思想,引导农民主动出工、出力,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结合化州的实际,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发展甘蔗、蚕桑、化橘红、淡水养殖、经济林木等地方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全力引进技术、资金、人才、项目,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农民收入,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三创两建”活动,解决目前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搞好“村民自治工作”,提高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我发展的能力。
(六)加大资金投入。首先是加大财政投入,将村庄规划编制专项经费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列入财政预算。其次是整合水利,农业、电力、电信、交通、卫生、教育、民政等各项涉农专项资金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加大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村服务设施,均衡配置服务网络。再次是搭设规划建设平台,广开资金筹集渠道,按“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帮扶单位赞助一点,受益群众出资一点,社会各界人士捐赠一点,政策优惠减免一点等办法,形成支持和参与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强大合力。
(七)加大以点带面工作力度。针对我市村庄数量多,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村容村貌千差万别的情况,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
13.对发挥工商职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十三
本网讯 记者于呐洋近日,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在贵州省调研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一定要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为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民主法制建设做出新贡献。
7月15日至18日,吴爱英一行在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正福等省领导的陪同下,先后深入辅正律师事务所、贵阳市白云区都拉乡司法所、贵阳市司法局、安顺劳教所和贵州省忠庄监狱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在黔期间,吴爱英部长与省委书记石宗源等省领导就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交换了意见,并对贵州省近年来司法行政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吴爱英在调研时指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广大律师、公证员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农村招商引资、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征用补偿安置等,及时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拓展农村法律服务领域,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服务。充分发挥乡镇法律服务工作者便民利民的优势,通过诉讼和非诉讼代理、法律咨询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法律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加大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法律援助工作力度,扩大农村地区法律援助工作的覆盖面,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吴爱英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人民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优势,在做好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民间纠纷调解工作的同时,及时参与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等引发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要全面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巩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调解组织,加强调解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做到哪里有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要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网络作用,健全和落实纠纷信息反馈机制,为基层党委、政府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发挥积极作用。要强化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和工作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合格,政策水平、法律水平、文化知识水平较高,能够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民调解队伍。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农村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吴爱英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要紧紧围绕农村土地承包、农业用地征收、农村宅基地使用、农民工权利的维护等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主动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引导广大农民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途径和法律常识。大力宣传宪法和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增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的宪法观念和法律意识。制定好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学习培训规划,提高农村基层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紧密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需求,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以“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帮助农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
吴爱英指出,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的最基层单位,担负着组织和开展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等职能,在保障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支重要力量。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加强政法基层基础建设和司法所建设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司法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能力和水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发挥工商职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推荐阅读:
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06-16
发挥工商职能优势融入社会管理实践与创新09-09
重庆市巴南区发挥远程教育“四大阵地”作用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08-29
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06-30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07-01
关于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问题的思考12-18
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为地方新一轮工业发展服务07-12
锐意进取开拓创的新全面推进基层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基层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06-09
关于基层工商所加强规范划建设的思考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