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楼上鲁迅教案

2024-11-18

在酒楼上鲁迅教案(精选4篇)

1.在酒楼上鲁迅教案 篇一

《在酒楼上》是鲁迅小说集《仿偟》里面的作品,其中描写的最为出彩的人物莫过于吕纬甫了,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主人公用蜂蝇来对自己人生的比喻,吕纬甫的人生就像是蜜蜂与苍蝇一样,被人惊吓的一下即刻飞去,但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到了原地点,这种悲剧色彩,不仅让我们觉得主人公可悲,更觉得他可怜,曾经意气风发和拥有青春活力的吕纬甫曾经勇敢的冲进城隍庙拔掉神像的胡须,曾经满怀信心的和封建礼教作斗争,曾经慷慨激扬的讨论者国家大事,曾经对“保守派”的停止不前而大为耻笑,但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能让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解放,反而自己陷入窘境,落魄,就像苍蝇和蜜蜂的飞行一样,用回到了原点,这是全文最让我感到讽刺的地方。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变故就这样把这个充满着理想,拥有着朝气的年轻人压迫的面目全非,使吕纬甫的人生变得颓唐与绝望,为了生活,他放弃了自己革命的立场,也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教小孩读四书五经的家庭教师,但这一切的变故他的思想都非常的清醒,以至于在精神上给以了他沉重的打击,他变得自责,更觉得自己无用,因此他由勇敢,聪慧的年轻人变成了神色颓败的中年人。这一转变也是他经历的社会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所造成的。

从小说中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对主人公堕落的惋惜,和他悲剧色彩的必然性以及感到的无奈,虽然吕纬甫在政治生活上失意而颓唐,但鲁迅仍然把吕纬甫刻画是心怀善良和诚以待人的形象,在小说中吕纬甫回故乡s城主要是为办两件事,一是给三岁为夭折的小弟弟迁坟,其二是给顺姑娘送花,但小弟弟的尸骨早已腐烂的不见了踪影,顺姑娘也已经去世。做这两件事实在没有了什么意义,甚至是让人感到是无聊的,但他还是尽心尽力的努力办好这两件事,乐此不疲的四处搜寻和挑选绒花,在迁坟的过程中,辛辛苦苦的在雪地里忙了大半天。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吕纬甫的心并没有完全的死,他依然有着母子之情,兄弟之情,他甚至眷恋着以前给予他美好回忆的邻里之情,这不仅与颓败的吕纬甫在形式上做了对比,更展现了吕纬甫多维的人性。

《在酒楼上》表达了五四运动由高潮转向沉寂这一背景中,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颓唐的情绪。不仅让人感到可叹,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给我以启迪。

2.在酒楼上鲁迅教案 篇二

一.情节的淡化与情感的强化

人物、情节、环境是传统小说里的三大要素, 而情节是最重要的要素。但鲁迅把《在酒楼》的情节减少到了最低限度:第一叙述者“我”冒雪从洛思旅馆走到一石居, 以逃避客中的无聊, 与旧友不期而遇, 两人一番把酒对酌言谈, 听完主叙述者吕纬甫的一连串独白之后, 各自顺着来时的路返回。从我遇旧有到旧友谈别后状况, “迁坟”、“送剪绒花”、“教授子曰”等主故事, 件件皆是同质关系, 没有垒营分明的冲突;没有精巧而出人意料的巧合, 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 只有一个充满抒情意味的酌酒闲话场景。这几件篇幅重大的事件, 虽然与鲁迅本人的亲生经历相关, 但其主功能并非详细记录某副现实社会真实的生活图景, 集结某一宏大主题, 即既非曹雪芹写《红楼梦》般的目的, 也非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塑造结果。而是通过这几件事情蕴蓄、重复、强调“模模糊糊”的生活状态和无聊、孤独、负疚等情绪。

情节淡化之后, 无论是“我”, 还是吕纬甫都不再是能够屡屡制造悬念, 掌握全局, 推动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甚至是变更并决定结局方式的人物, 而是纠结于“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生活状态所带来的颓唐和困惑, 并沉浸于回忆过去“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1], 不安于生活的平凡性、世俗性、物质性所带来的循环和无聊, 同时又无力去抵抗它们所织的网罗, 甚至被他们所奴役, 为了世俗情理去“迁坟”、“送剪绒花”;为了求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不得不去教“子曰、诗云”这类压抑人性的课程。吕纬甫虽然敏于体验、感受, 甚至能够进行深刻而彻底的自我反省, 但却失去了传统小说当中人物应对艰难环境时所爆发出的强大行动力。他反复咀嚼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以至于能够进行精确到位地叙述隐秘而细微的内心感觉。在“迁坟”过程中, 当他决然地指令土工“掘开来”时, 感受到了自己声音有些稀奇, 并不无嘲讽地发现“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2]还能描述“我的心颤动着”这样细节化、私人化的感受。分析自己本可以不必再给弟弟迁坟, 但为了使母亲安心, 花掉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去迁一个空荡荡的坟, 这一系列行为背后的荒唐、无聊和无意义。吕纬甫不光能够细致地探寻自己内心, 还能敏锐地观察周围的对象。“我看她的神情, 是害怕而且希望”, 对阿顺的观察如此用心和仔细;对旧友“我”的反应, 吕纬甫亦是“阿阿, 你这样的看我, 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3]最为深刻的体认在于, 吕纬甫对自己的评价“我在少年时, 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 给什么来一吓, 即刻飞去了, 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 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 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 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 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4]但是他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自我的感受力, 只是化成了负疚和绝望交互感染的情绪体验, 这些体验通过忏悔式的言说贯穿了整部作品, 使小说以诗性的情感取胜而非曲折的情节。

“可以说传统意义的‘故事’已经从鲁迅小说中撤退, 因而给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索留下了足够的空间。”[5]在省略的对比框架和简繁失调的对话中, 复杂的情节让位给了一个个不断去探索叙述者或主叙述者自己内心体验、感受和认知的场景、事件, 人物不再传奇, 情节不再跌宕;但是情绪在升腾、在蔓延, 并隐藏在长段长段的独白中、丰富的自然意象、社会生活意象中, 这些意象并不再是简单的实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而是从背景地位走向前台担负起诗性的言说与叙述。

鲁迅既是小说家、思想家、学问家, 也是诗人。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在鲁迅创作的艺术殿堂里, 小说、诗、杂文、散文、戏剧, 这些不同文学体裁;文学、哲学、历史、伦理学、心理学, 这些社会科学的不同部类, 都在互相融合渗透”[6]《在酒楼上》以诗性的叙述构造了小说的篇章, 用诗歌的表达方式:省略、重复、对比等来组织和安排小说的素材, 运用充满情绪意味的环境和暗示性的意象来构造小说的背景, 故事让位于情绪;在日常世界中涵盖非现实的成分;从文字叙述的外部事实中发现精神性的现实, 深刻揭露现实世界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艰难性。

旧友相会自是要怀旧, 说说过去的共同经历和记忆, 《在酒楼上》对过去拔城隍庙的神像, 连日议论改革中国方法的激情场景不再进行史诗性的叙述, 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式从吕纬甫的自我辩析和反思中闪现, 在“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3]的设问中深隐。只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和深深的怀念之情。革命失败后留给吕纬甫的是沮丧、浑浑噩噩的现实困境, 这种困境通过“迁坟”、“送剪绒花”、“教子曰、诗云”这几件事情不断得到重复。对于吕纬甫来说从北地到东南和“教子曰、诗云”等经历都是无意义的, 但是他依然带着希望去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才发现, 那点吕纬甫自己强行赋予的, 弟弟和他感情亲近、阿顺善良等意义也被现实的“踪影全无”、阿顺的死亡所颠覆。吕纬甫模模糊糊的精神状态和心灵状态一再地被重现和强化。同时在吕纬甫和“我”之间, 并存着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对立, 这一对矛盾通过对话不断闪现, 也是复杂的事件, 情节得以收束为以情绪体验为主导的诗意文本。

二.意象的多元与重复

《在酒楼上》, 这文本中, 鲁迅运用了色彩感非常强烈的自然意象及气氛感热烈的生活意象。它们在小说结构安排, 素材连接, 故事推进等方面都起到了用关键性的作用, 让主体和客体、日常世界和精神世界得以对接, “实现热情与冷峻的平衡”最终达到“多重的抒情”, 即反讽的抒情。[7]“在鲁迅小说的故事中, 总是有看似不经意的几笔对季节和天气的描写, 而且故事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8]《在酒楼上》 也不另外, “深冬雪后, 风景凄清”短短八个字, 交代小说的季节、天气, 甚至是整体景物风貌, 后面接上“懒散和怀旧的心情联结起来”为小说奠定了基本的情感基调。洛思旅馆“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 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9]。“墙壁”、“莓苔”及后面一石居的“店面”、“招牌”、“废园”一切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物象无一不是被暗淡的词汇所修饰的, 它们共同地阐释着“风景凄清”这个氛围和感知。在见到吕纬甫这一主要叙述者之前, 叙述者采用了重要的篇幅去描写非人物性的环境背景, 通过灰暗、颓败、萧条的环境去映衬“我”到达了S城后, 物是人非的景象及心中因此产生的孤独、无聊的心情和愁绪。旧同事不知散到哪里去了, 学校不仅改了模样, 还换了名称;原先没有的洛思旅馆, “我”现在住在里边;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感到物非人亦非的生疏。

与传统的小说背景设置相较而言, 《在酒楼上》 的背景设置尤如一首诗歌, 众多的意象围绕着“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而组建。洛思旅馆窗外寂静凄清的环境是“我”的情绪外化, 也是在强化“我”的无聊, 迫使我走向一石居的导火索。一石居中依然以个体意象的集合组合成整体主观的情绪体验。这酒楼的一切物件都将成为“我”和吕纬甫情感观照的对象, 回忆的载体和投射物。

一石居外斗雪盛开的腊梅和“明得如火”的山茶, 是这风景凄清的环境下唯一让人振奋和惊叹的景物。这两个明亮的意象为吕纬甫那抹“精彩”的眼睛难得“闪出射人光芒”埋下伏笔。“我”过去并未发现这废园的旺盛生命活力, 现在以“惯于北方的眼睛”才发现。这种疏离后产生的陌生效果来暗示, 后来出现的那个“我”所熟悉又陌生的吕纬甫形象。并在相互对应中凸显大自然的永恒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让“我”对人去楼空世事变迁, 人类社会进程一片沧桑的感叹隐于美丽的雪中花盛图景。在有限的文字图景中, 留下了无限深远的诗意。

在白皑皑的雪中, 铅色的天空下, 废弃的园子里, 老梅可以斗雪开放, 山茶也可以在暗绿的密叶里更加如火。大自然残酷的环境与绽放的生命力并存。前者的冷峻更显后者的不屑与傲慢。鲁迅精笔减墨、凝词炼句地勾勒雪中花盛的图景, 图景空间虽小, 却用了“满”、“密”、“毫不”这样绝对性的修饰词和“竟”、“仿佛”、“还有”多个连词汇聚。在一句话的线性空间里, 放置如此多的词汇去修饰艳丽的景色, 在鲁迅小说中几乎没有第二篇。它所产生的呼之欲出的节奏感和饱满的情感近似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热烈。但这种热烈与鲁迅冷静、绝望的探索相背离, 抒情的极致生发反讽。热烈的景致接上“愤怒而且傲慢, 如藐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10]这样疏离、隔膜的情感评价。冷热对抗的张力带来多重的审美体验。“我”惊异于“老梅”、“山茶”明如火, 被积雪压住的枝桠, 不但没有弯曲, 积雪滑落后反而更加笔直, 它们在嘲笑“我”和吕纬甫们在严酷的革命斗争下甘心于远行。“我”和吕纬甫皆是在S城参加革命, 革命失败后甘心远行到北方, 现今又因为屈服于失败后的失败, 模模糊糊过日子。

雪和酒。“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 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 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 甚至是一个象征 (或神话) 系统的一部分。”[11]《在酒楼上》鲁迅多次写到雪, 除了在对话外插入描写性的文字时, 以雪为媒介, 更是在对话当中加入了吕纬甫对南北方雪景的议论“这在那边哪里能如此呢?积雪里会有花, 雪地下会不冻”。[12]而在写雪的时候不忘提到“酒”, 雪天毫无酒气的酒楼、“我”独酌、酒味儿纯正、酒的配菜带来的热闹, 酒引出了话, 话组成了故事, 故事传达了情感。这两个贯穿整篇小说的意象不仅让它具有了独白小说的模式, 还把原本该是意识流的小说拆分成了“我”和另一个“我”, 即吕纬甫之间的对话, 把沉闷的、冗长晦涩的心理小说, 折换成可触、可饮、可见、可闻的生活世界。酒楼是一个公共空间领域, 具有临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具备了交流对话的可能。“我”虽孤独, 但不愿被其他酒客打扰, 然而酒楼是酒客的归处。无论是西方的“酒神”文化, 还是中国的“诗酒“文化, 酒都于知识分子紧密相连, 酒楼让“我”和吕纬甫相会。酒楼中的酒还具有解愁、引话的功能。“一斤绍兴酒”、“早喝了一斤多”、“再添两斤”, 酒后吐真言, 喝得多的人, 说得多, 喝得少的人听得多。酒是“我”和吕纬甫的下话的作料, “举杯消愁愁更愁”,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 排满了一桌, 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 仿佛热闹起来了”[13], 热闹的不是酒菜、烟气、热气、而是人物内心世界纷繁复杂的情绪外化和实体。它们喧闹地奔向人物, 而这样的热闹没有带来人物困境的调解。从山茶树上滑落积雪时的沙沙声, 铅色更加浓烈的天空, 小鸟的叫声。一切白雪图景中丰富的声响都在反衬人物热闹言谈下, 精神体验的寂静、无聊和绝望, 暗示自然顽强的生命力和社会变革困境中个人生存的重重困境。

雪为故事提供背景, 为话语提供移情的载体, 亦把人文社会和自然环境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还结构全文在雪中起, 在雪中结, 使结构整饰, 前后照应, 产生了回环往复的模式, 增加了抒情效果和节奏感。同时不断重复的雪景具有了象征的意蕴。雪代表了寒冷的冬季, 寒冷使万物绝迹, 是严酷绝望的载体;同时雪也潜藏着生命勃发和春天来临的可能, 是绝望和希望共生的地带, 黄昏下纯白而密罗的雪依然有带来黎明和春的可能。

酒、雪、花等意象的重复使用, 让《在酒楼上》充满了暗示性、多义性、和象征性;使小说文本脱离了单纯写实的传统文本模式, 具有了诗歌般的抽象意蕴和多重主题, 在有限里表达无限, 在具体中暗含抽象。文本还运用了“坟”、“死亡”等意象, 他们都与情节淡化后的情绪氛围紧密相连, 让小说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 多重的象征意味, 产生了诗意化的效果,

三.结语

在整篇小说中贯穿始终的无聊感和模糊生活状态带来了负疚、绝望等多重情感, 使该小说蕴含了浓烈的抒情性;加上省略、对比、重复等表达策略;暗示性的意象, 地域特色浓郁的吃食都使《在酒楼上》超越传统、继承传统;超越现代, 又运用现代, 最终在浓郁的情感和诗意的表达中达到小说内容和诗性叙述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2][3][4][9][10][12][13]鲁迅.鲁迅自编文集—彷徨[M].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2013年:26;25;25-26;23;20;24;24

[5]张箭飞.鲁迅诗化小说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33

[6]钱理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0

[7]张箭飞.鲁迅诗化小说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30

[8]冯芙蓉.鲁迅小说的诗意特征[D].兰州大学.2011:22

3.在酒楼上鲁迅教案 篇三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这里的学校里当过一年的教员。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城圈本不大,寻访了几个以为可以会见的旧同事,一个也不在,早不知散到那里去了,经过学校的门口,也改换了名称和模样,于我很生疏。不到两个时辰,我的意兴早已索然,颇悔此来为多事了。

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窗外只有渍痕班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午餐本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然而我终于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棂的后窗却换嵌了玻璃。

“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

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棺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客人,酒。……”

堂棺懒懒的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酒到了。我转脸向了板桌,排好器具,斟出酒来。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我略带些哀愁,然而很舒服的呷一口酒。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可惜辣酱太淡薄,本来S城人是不懂得吃辣的。

大概是因为正在下午的缘故罢,这会说是酒楼,却毫无酒楼气,我已经喝下三杯酒去了,而我以外还是四张空板桌。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有别的酒客上来。偶然听得楼梯上脚步响,便不由的有些懊恼,待到看见是堂棺,才又安心了,这样的又喝了两杯酒。

我想,这回定是酒客了,因为听得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约略料他走完了楼梯的时候,我便害怕似的抬头去看这无干的同伴,同时也就吃惊的站起来。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跟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他也问我别后的景况;我一面告诉他一个大概,一面叫堂倌先取杯筷来,使他先喝着我的酒,然后再去添二斤。其间还点菜,我们先前原是毫不客气的,但此刻却推让起来了,终于说不清那一样是谁点的,就从堂倌的口头报告上指定了四样莱: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无聊的。——但是我们就谈谈罢。”

堂倌搬上新添的酒菜来,排满了一桌,楼上又添了烟气和油豆腐的热气,仿佛热闹起来了;楼外的雪也越加纷纷的下。

“你也许本来知道,”他接着说,“我曾经有一个小兄弟,是三岁上死掉的,就葬在这乡下。我连他的模样都记不清楚了,但听母亲说,是一个很可爱念的孩子,和我也很相投,至今她提起来还似乎要下泪。今年春天,一个堂兄就来了一封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的浸了水,不久怕要陷入河里去了,须得赶紧去设法。母亲一知道就很着急,几乎几夜睡不着,——她又自己能看信的。然而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没有钱,没有工夫:当时什么法也没有。

“一直挨到现在,趁着年假的闲空,我才得回南给他来迁葬。”他又喝干一杯酒,看说窗外,说,“这在那边那里能如此呢?积雪里会有花,雪地下会不冻。就在前天,我在城里买了一口小棺材,——因为我豫料那地下的应该早已朽烂了,——带着棉絮和被褥,雇了四个土工,下乡迁葬去。我当时忽而很高兴,愿意掘一回坟,愿意一见我那曾经和我很亲睦的小兄弟的骨殖:这些事我生平都没有经历过。到得坟地,果然,河水只是咬进来,离坟已不到二尺远。可怜的坟,两年没有培土,也平下去了。我站在雪中,决然的指着他对土工说,‘掘开来!’我实在是一个庸人,我这时觉得我的声音有些希奇,这命令也是一个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但土工们却毫不骇怪,就动手掘下去了。待到掘着圹穴,我便过去看,果然,棺木已经快要烂尽了,只剩下一堆木丝和小木片。我的心颤动着,自去拔开这些,很小心的,要看一看我的小兄弟,然而出乎意外!被褥,衣服,骨骼,什么也没有。我想,这些都消尽了,向来听说最难烂的是头发,也许还有罢。我便伏下去,在该是枕头所在的泥土里仔仔细细的看,也没有。踪影全无!”

我忽而看见他眼圈微红了,但立即知道是有了酒意。他总不很吃菜,单是把酒不停的喝,早喝了一斤多,神情和举动都活泼起来,渐近于先前所见的吕纬甫了,我叫堂倌再添二斤酒,然后回转身,也拿着酒杯,正对面默默的听着。

“其实,这本已可以不必再迁,只要平了土,卖掉棺材;就此完事了的。我去卖棺材虽然有些离奇,但只要价钱极便宜,原铺子就许要,至少总可以捞回几文酒钱来。但我不这佯,我仍然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他先前身体所在的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运到我父亲埋着的坟地上,在他坟旁埋掉了。因为外面用砖墩,昨天又忙了我大半天:监工。但这样总算完结了一件事,足够去骗骗我的母亲,使她安心些。——阿阿,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但是有些事也还看得出。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我终于辜负了至今还对我怀着好意的老朋友。……”他忽而停住了,吸几口烟,才又慢慢的说,“正在今天,刚在我到这一石居来之前,也就做了一件无聊事,然而也是我自己愿意做的。我先前的东边的邻居叫长富,是一个船户。他有一个女儿叫阿顺,你那时到我家里来,也许见过的,但你一定没有留心,因为那时她还小。后来她也长得并不好看,不过是平常的瘦瘦的瓜子脸,黄脸皮;独有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得如夜的晴天,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天,这里的就没有那么明净了。她很能干,十多岁没了母亲,招呼两个小弟妹都靠她,又得服侍父亲,事事都周到;也经济,家计倒渐渐的稳当起来了。邻居几乎没有一个不夸奖她,连长富也时常说些感激的活。这一次我动身回来的时候,我的母亲又记得她了,老年人记性真长久。她说她曾经知道顺姑因为看见谁的头上戴着红的剪绒花,自己也想一朵,弄不到,哭了,哭了小半夜,就挨了她父亲的一顿打,后来眼眶还红肿了两三天。这种剪绒花是外省的东西,S城里尚且买不出,她那里想得到手呢?趁我这一次回南的便,便叫我买两朵去送她。

“我对于这差使倒并不以为烦厌,反而很喜欢;为阿顺,我实在还有些愿意出力的意思的。前年,我回来接我母亲的时候,有一天,长富正在家,不知怎的我和他闲谈起来了。他便要请我吃点心,荞麦粉,并且告诉我所加的是白糖。你想,家里能有白糖的船户,可见决不是一个穷船户了,所以他也吃得很阔绰。我被劝不过,答应了,但要求只要用小碗。他也很识世故,便嘱咐阿顺说,‘他们文人,是不会吃东西的。你就用小碗,多加糖!’然而等到调好端来的时候,仍然使我吃一吓,是一大碗,足够我吃一天。但是和长富吃的一碗比起来,我的也确乎算小碗。我生平没有吃过荞麦粉,这回一尝,实在不可口,却是非常甜。我漫然的吃了几口,就想不吃了,然而无意中,忽然间看见阿顺远远的站在屋角里,就使我立刻消失了放下碗筷的勇气。我看她的神情,是害怕而且希望,大约怕自己调得不好,愿我们吃得有味,我知道如果剩下大半碗来,一定要使她很失望,而且很抱歉。我于是同时决心,放开喉咙灌下去了,几乎吃得和长富一样快。我由此才知道硬吃的苦痛,我只记得还做孩子时候的吃尽一碗拌着驱除蛔虫药粉的沙糖才有这样难。然而我毫不抱怨,因为她过来收拾空碗时候的忍着的得意的笑容,已尽够赔偿我的苦痛而有余了。所以我这一夜虽然饱胀得睡不稳,又做了一大串恶梦,也还是祝赞她一生幸福,愿世界为她变好。然而这些意思也不过是我的那些旧日的梦的痕迹,即刻就自笑,接着也就忘却了。

“我先前并不知道她曾经为了一朵剪绒花挨打,但因为母亲一说起,便也记得了荞麦粉的事,意外的勤快起来了。我先在太原城里搜求了一遍,都没有;一直到济南……”

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技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一直到了济南,”他向窗外看了一回,转身喝干一杯酒,又吸几口烟,接着说。“我才买到剪绒花。我也不知道使她挨打的是不是这一种,总之是绒做的罢了。我也不知道她喜欢深色还是浅色,就买了一朵大红的,一朵粉红的,都带到这里来。

“就是今天午后,我一吃完饭,便去看长富,我为此特地耽搁了一天。他的家倒还在,只是看去很有些晦气色了,但这恐怕不过是我自己的感觉。他的儿子和第二个女儿——阿昭,都站在门口,大了。阿昭长得全不像她姊姊,简直像一个鬼,但是看见我走向她家,便飞奔的逃进屋里去。我就问那小子,知道长富不在家。‘你的大姊呢?’他立刻瞪起眼睛,连声问我寻她什么事,而且恶狠狠的似乎就要扑过来,咬我。我支吾着退走了,我现在是敷敷衍衍……

“你不知道,我可是比先前更怕去访人了。因为我已经深知道自己之讨厌,连自己也讨厌,又何必明知故犯的去使人暗暗地不快呢?然而这回的差使是不能不办妥的,所以想了一想,终于回到就在斜对门的柴店里。店主的母亲,老发奶奶,倒也还在,而且也还认识我,居然将我邀进店里坐去了。我们寒暄几句之后,我就说明了回到S城和寻长富的缘故。不料她叹息说:

4.在酒楼上读后感 篇四

在一个深冬我回到灰蒙蒙的、透露着衰败气息的故乡,却发现往日时光已无迹可寻,无处于我不生疏,无处于我不孤独。酒馆,废园颓唐着捧出一株老梅,一株不以深冬为意的老梅,还有傲慢如火的一株山茶花,让我觉得浑身冰凉又有老旧的一些热血在体内沸腾。

与吕纬甫不期而遇,今日境况,事事都看起来无聊,那旧日同窗时的书生意气他没有忘,但终究是再拾不起那颗滚烫的心。吕纬甫回乡,来为曾经与他很亲睦的弟弟迁坟,他带着满满的爱与柔软的眷恋回来,却发现在岁月的.浸沤下弟弟已散于泥土中。将那碎木与泥土装进棺材里,继续过模模糊糊的生活。那淳朴美丽的阿顺姑娘,青年朴实的“愿这世界为她变好”的祝福没能实现。在恶人的诳言下她带着惊惧死去。那绒花没了主人。正如吕纬甫没了寄托。从此在这世间随随便便做一个无乎不可的人,做一些无聊的事,模模糊糊一年一年过下去,就够了。

我与吕纬甫离开酒馆,走向两个方向。

上一篇:凝聚力量 服务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下一篇:创建文明校园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