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2024-07-0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精选8篇)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篇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得到重视并推广的课程,已经广为人知,各个学校都结合地区和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如果冷静思考,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疑惑。为了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理念和独特价值,纠正实践中的偏差,就要对这些误区作深入分析和反思,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更有效、更扎实、更实实在在的开展。

一、活动选题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是能否实际开展好活动的出发点,不少教师在帮助学生确定活动主题的时候,往往是选择教师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活动主题供学生选择,只能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活动,结果活动主题受限制,学生活动的方式也相应受到局限。这样的活动主题往往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关系的整体认识。

我更不赞同采取全校一起搞统一主题的系列活动的方式。这种几乎是动员全校或是全年级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对综合实践活动宗旨的曲解。综合实践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以及自我认识方面等的他们自己的真实生活中自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自主的研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统一制定研究主题,实际上从根本上已经否定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学生并没有改变被动的地位,仍然是由老师或者学校的指挥棒操纵下的一个音符,他们要奏出的是老师编排的乐曲而非孩子们自己的天籁之音!

进一步讲,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想出成绩又想图省事的做法。现行教育监督和质量测评体系好像更看重能证明工作业绩的成果,看到足够多的孩子们收集的堆积如山的资料,一组组编排好的成果展示似乎是学校在迎接相关检查验收时最自豪的时刻。可是回头想一想,我们对孩子的研究过程又知道了多少呢?每个孩子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与进步我们又发现了多少呢?到底有多少孩子真正参与了探究性的活动了呢?到底有多少孩子是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地东西呢?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我们到底应该以树立怎样的观念?是顺水推舟还是真新的为孩子的发展做点实在的事情。

有人说:学校课程不仅是知识和实践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教科书和教辅资料,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有时是一筹莫展,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由地方和学校来对教师作一些硬性规定,相反应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在这一方面,我真的很感谢我们学校的领导!我专职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十数年来一直给与我极大的信任与支持!在这一领域,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发现其实做好的选题就是来自孩子自己兴趣领域的选题,让孩子做自己真正喜欢的研究和探索,学生的参与度是最高的。而老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孩子如何从他熟悉并喜爱的领域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如何开展有效的规范的研究探索工作;在遇到困难时指导孩子如何梳理问题找到突破点;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并感染孩子学会鼓励自己;在研究结束后分享孩子研究的喜悦并及时地引导孩子进行研究过程的反思。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才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程。

但是,怎样的学校和教师评价体系才能够让老师可以安下心来做这些很可能看不到耀眼成果的工作呢?

二、活动开展过程的反思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往往对热热闹闹的活动场面很感兴趣,对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也十分好奇,但对如何进行实践活动却茫然无知,实验研究注重表面现象,参观体验走走过场,或者在实践活动中稍有收获和体会就非常满足,这样的实践活动虽然热闹但少有实效,想获得参与实践的真切体验和丰富经验也难以做到。这种表面化、形式化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及其课程价值背道而驰的。学生缺乏开展实践活动必备的常识,即缺乏必要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对各项实践活动的目标不具体、不明确,是重要的因素。

如何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实践、深度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老师研究的问题。在自主选题的前提下,深度实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真正理解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把各种实践活动的目标细化、分解,并进行合理分工;把握各种不同实践方式的基本要求和操作要领,结合具体的活动情境,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活动工具和相关手段(如,调查访问的表格、录音照相器材)来完成活动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深度实践还要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细致的记录和深刻的反思,每一阶段都进行适时的调控。需要反复实践的要多次实践,需要更换实践方式的就要及时更换。只有这样及时总结和反思实践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通过实践活动受益。那种为了活动而活动,或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只能是一种低效的实践、盲目的实践。

同时,如果孩子们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就会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当下又是一个两难选择,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太多安排也太多,孩子的天性是要求自由的,怎样引导孩子在这个过程和人际关系中学会取得平衡又是非常个性化问题,老师应该站在哪一边?还是把问题推给学生和家长,自己只等看看结果?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为了完成假期的实践活动因为天气光线原因连续3天组织几个同学在自家住的高层建筑大厅摆出擦玻璃的造型照相,然后配上解说词就算完事了,“摆摆样子”的做法小孩子是怎样学会的呢?还是小孩子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所谓实践?

三、展示评价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教育或知识教育的局限性而设计的一门面向学生生活的实践性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性学习,在实践中自主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活动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切身体验,遭遇过各种各样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难以遭遇的现实生活场景,正是这些引起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悟。如果离开了对这些真实而具体的活动过程的理解和回味,仅仅关注活动的结果,那么伴随着活动过程的认识、体验和感悟都将无法获得、无法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价值也将消失殆尽。因此,在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展示活动成果的同时,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帮助他们理顺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认识和体验,做到“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究竟怎样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评价学生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表现是总和实践活动评价体系要研究的内容,对老师的评价和对学校这方面教育情况的评价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怎样让我们的活动踏实真切的开展,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而是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认真探索、热情参与、体会成长过程的欢乐,不必集体突击补材料、不必完全按照一个模式做展示、不必让家长在背后包办代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真能体现出她“自主、发展、生成”的特性。

七、活动设计反思

在活动中,学生在感受每一个环节和过程带给他们的快乐和享受,同时他们在回顾活动整个过程的时候更加兴奋,并且能够学到知识技能,受到启发,代表这是个成功的活动。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既需要获得学科知识,也需要增加社会知识和常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时,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路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不让学生迷失了方向。

花卉的种植既是个学生感兴趣又是个容易研究的活动,能再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生长,情感和体验在成长中升华,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明确的分工又使学生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体验到集体成功的喜悦。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篇二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了能促进课程的常态运行、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的区域推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际可行性的立体网络式范式:其纵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评价范式;其横向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开发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描述性指标, 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后继课程因素的设计和操作,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2. 怎么结合——围绕着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就同一主题相融共同目标要求, 又突出课程特点: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研究可以达成课程的多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有利于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有利于减少课程开发的重复建设。实践证明——既能有效开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又突出各自的特色。

(2) 困惑: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目标结合的尺度把握及针对性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整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的选择都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校所在社区为依托, 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学习系统, 从而拓宽学习空间,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2. 怎么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 (从空间分布) 、显性课程资源与隐性课程资源 (从资源存在方式) 、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课程资源 (从资源功能特点) 进行结合, 其操作流程:课程资源调查—开发策略—开发程序—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资源共赏。

(1) 课程资源调查:学校历史文化、物质资源, 校外地理自然资源, 地方 (社区) 多元文化资源, 社会物质资源, 各种人力资源, 网络资源等。

(2) 开发策略:主要包括已有课程资源的开发 (分可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和须调整、过滤方能成为课程资源的) 与新资源的开发。

(3) 开发程序:一般来说, 课程资源的开发须经过确定相关机构和人员—制定资源开发计划—申请与审批—组织实施开发。

(4) 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编制《资源管理挡案》, 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整合存挡。

(5) 资源共赏:依据《资源管理挡案》, 整合开发利用。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渠道进行合理的规划, 使课程资源得以有效的整合, 既利于学校统一管理, 又实现资源共赏, 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 困惑:有些课程资源既有教育因素, 又存在着非教育因素, 如何把握放大资源的优势特征, 严格控制其中不合理的非教育因素的开发策略;如何把握资源开发的选取典型对象、适度开发、因地制宜等。

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施范式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通过主题设计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 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 怎么结合——主题由师生协商共同选择和确定, 主题的实施过程是师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过程。其结合虽无固定的实施模式, 但实施过程中基本环节步骤是:选定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评价反思。

(1) 选定确立主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集体讨论选定确立主题, 其原则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贴近学生的生活;二要学生感兴趣, 能吸引学生去研究;三是主题所确定的活动内容可行, 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生活经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时间、经费等因素。

(2) 制定方案:通过合作小组集体讨论、研究撰写活动主题方案, 提交指导师指导、修改确定。活动方案的制定必须完善和可以操作;方案应包括活动主题、问题背景、活动目标、实践内容、研究方法、所需资料、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

(3) 实施方案:方案的实施过程体现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实践, 主动探究。同时撰写活动日记, 及时收集活动资料;要制作档案袋, 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交流, 取长补短, 资源共享。

(4) 评价反思:整合加工, 即根据体验或研究报告的需要, 在老师的指导下, 活动小组的全体成员对前期所收集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和加工, 以便于用事实说明或验证活动所要得到的结论和推论。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通过主题设计有效结合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有的、相互交叉的内容, 主题的内涵宽泛性和丰富性, 所开发的校本课程, 就能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依据主题内容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就能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校特色,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学生群体,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 困惑:如何把握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的宽泛性和丰富性, 以及主题设计、方案制定的可行性?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活动结合范式

1. 为什么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如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 同时在实施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学校开发, 也依赖于地方管理。通过实践活动, 更有效地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等相结合实施。

2. 怎么结合——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搜集、甄别、筛选、评价、检索、应用、发布、交流等环节的能力, 强调亲身参与、经历、感悟。其实施流程:课题的内容、组织形式等→实践活动→发现问题→我们实践的结果、建议。

3. 行动研究分析。

(1) 效能: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更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注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正实现“理想课程”向“实际课程”的转化。

(2) 困惑: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安全责任谁负?另外, 实践活动基地目前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无法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结合研究范式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均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 即通过评价及时指导和帮助师生改进教与学的活动, 发挥导向和监控作用, 同时突出评价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功能。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教师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将评价立足点放在教师的未来发展方面, 考虑教师的发展需求;立体性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反馈性原则——重视各个层面的沟通, 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多向交流反馈过程;互动性原则——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突出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恰当处理业绩评价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三是统一的评价标准与个体化评价相结合;四是加强评价中与教师的沟通, 促进教师对评价的积极参与。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学生评价范式

1. 评价原则:

发展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 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 重视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多元化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动态性出发, 多视角、多向度、多层面、多侧面地认识问题, 以达到促进评价对象发展的目的;全息性原则——评价必须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部信息;差异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在评价内容、方法、标准等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2. 评价内容与方法。

3. 注意事项:

一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多用肯定性评价, 激发学生主体自我发展的意识, 发挥评价激励、反馈、调整功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化, 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课程相关的单位或社区评价等,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评价标准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三是评价内容全面化, 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还注重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 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等;四是评价角度过程性、发展性,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人施评,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得到发展;五是采用观察、调查、作品展示、作业设计、项目活动报告、参与情感记录、学生日记、情景测验、成长记录、指导师的意见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理论价值

我们从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出发, 从理性的角度推导我们当前的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途径, 解读和验证建构主义“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认知建构过程”;研究和实践人本主义“全身心的学习”;实践和运用智力多元理论“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 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等理论。

(二)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实践的实践意义

在开发典型案例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 归纳出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范式。有效地常态化地实施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使学生、教师、学校都得到发展。

1. 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对教师来说, 既是一大挑战, 因为它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能力的要求;同时也是机遇, 是促进自身发展的载体, 有助于教师更新理念, 有助于重新认识学生, 有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 有助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 有助于教师扩展文化结构和提高文化素养。

2. 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使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通过确定主题进行实践活动, 培养兴趣、锻炼能力、发挥特长, 在实践中去理解和感悟生活, 在实践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怀地域文化、关注环境和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同伴互助、分工合作, 形成人际关系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 学校文化特色的构建。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的实践是由学生、教师、学校和其他社会成员共同设计并协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活动, 为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形成创造了有利平台, 一是对于人的整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得到体现, 有效改变学校教育中的单一性, 为学生构键了一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 形成个性化的特色学生;二是拓宽教师知识文化结构,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形成“横”广“纵”深、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三是加强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联系, 形成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同时, 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要素发生积极的变化, 从而构成特色校园文化。

摘要:有了合适的校本课程, 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过来, 有了成功而且丰富的实践活动案例, 又为下一轮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编撰, 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范式研究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5.

[3]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4]魏国栋, 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篇三

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场所。本文对综合实践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结构,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与活动实施模式,提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实效,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基地 课程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体制改革要求提出,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1]。为落实国家教育的方针政策,各地建立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积极推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实践基地创办于1983年,是以广州市高中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初中学生的人民防空教育为主,兼有消防安全、国防教育等项目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作为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教育的核心应体现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后学生的思想、认识转变方面。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是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实效的关键。

一、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主要集中于实施背景、基本定位、特征、价值取向、主题设计、教学结构与模式、课程管理、师资、评价等方面[2]。这些方面的研究比较好地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但目前对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研究不多,利用基地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在不断探索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践基地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基地教育的特殊性,许多实践基地开展的活动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开展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不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二是专业教师匮乏。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实践基地的人员只忙于应付日常的管理工作,许多基地还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没有专业的教师,难以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活动课程。三是课堂教学方式呆板、不灵活。没有互动性的课堂,教学实效性比较差。新课程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想方设法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并且注重课程的开发,是增强综合实践活动成效的关键。

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指用于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素材,按照课程资源的来源分为生活资源、学科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是专门供青少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有专业的教师,有满足各种教学活动的专用场室等。结合实践基地的课程资源可分为基地项目资源、自然环境资源、师资资源、场馆资源等。学校组织课题小组,申报了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提出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策略应该是以基地项目和场馆为中心,以活动领域、活动主题、探究问题为核心,以基地教师为主导,突出实践、体验特色来进行课程开发。

1.加强社会资源的整合,促进课程开发

外部的支持和内在的改变是学校组织变革的动力,而发展组织内部自我更新的能力尤为重要。在广州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基地营造氛围,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促进广州市有关部门合力打造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使广大中小学生受益。在创建综合性、示范性基地的过程中,先后与广州市人防办、司法局、市公安消防分局、公安交警支队、禁毒委、环境宣教中心等在我校共建了广州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消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等6个基地,创造了“合力联动、综合育人”的成功经验,并被全国各地推广。

通过整合多方资源,进一步加强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渠道,学校建设“应急避险技能训练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基地”两大基地,并利用基地资源,不断开发校本课程,采取实践与体验式教育方式,使每年约8万名学生得以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在普通学校无法实施的实践课程可以在我校基地得到有效开展。

2.加强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组织课程开发

实践基地有30万平方米的校园面积,依山傍水,树木茂盛,鸟语花香,有着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与生存环境,有独特的资源和条件。结合学校自然环境资源和师资力量,可以开发环境教育、农业科普等实践课程,包括环境小使者、树林生态考察、作物识别、药用植物识别、生态瓶制作、水质调查、环境因子调查、野生花卉考察等。学校已经有劳动技术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等实践项目,这些项目内容丰富,并且紧密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实践基地要结合项目实际,研究项目的课程内涵和开展活动的方式,开发多个专题的课程,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例如劳动技术教育已有的体验性课程包括:生产劳动实践、野炊实践、花卉嫁接、作物栽培实践等。

3.加强活动主题研究,组织课程开发

毋庸置疑,许多实践基地比较注重项目、内容的科学性、参与性和趣味性。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发展、认知水平都在明显提高。单纯地让学生“走马观花”参观科普展品的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需要,相反会让学生产生散漫、逆反的心理。为了增强实践基地的育人效果,加强活动内容、主题和目标设计,并加强德育实践和德育渗透,尤为关键。例如,实践基地综合实践课程《现代农业》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活动为中心,通过确定主题、主题探究、参观实践、分享交流等让全体学生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的发展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探究性的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的课程有现代农业调查、树林生态考察、花卉栽培、土壤考察、植物压花等。研究性学习则与农业、环境、科技紧密结合,并从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开发有机农业探究、基地周边水质调查探究、基地鸟类调查等十个课题。

三、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课程结构

综合实践基地应根据自身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探究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并使其常态有效地实施,加强基地与学校互动[3]。学校要保持教育的生命力,必须坚持定期组织开发实践课程,才能够满足青少年学习的需要。我校主要以组织课题研究方式促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超越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强调以“四大领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为主线来开发主题活动[4]。学校结合工作实际,遵循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面向生活、注重实践、特色引领、培养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的体系

实践基地的活动主要围绕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具有实践性、体验性、教育性、创新性的特点。学校课程结构由三大领域(基地德育实践课程、基地基础性实践课程及基地拓展性实践课程)组成。课题组成员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家长的资源开发课程,促进学校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表1)。

四、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成效

多年来,实践基地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坚持劳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方法,有效组织了课程资源开发,探索和实施社会实践活动(学农、军训、人防教育)、科技夏令营、专题教育等活动模式,形成了完善的基地课程体系。

1.形成基地特色的教育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凡是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教师都应该利用一切手段,想尽一切办法灵活加工转化,使之应用到综合实践基地课程中。参与基地学习的学生是不同的,而实践基地资源是丰富的,所以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组织开展的模式为“政府为主导、基地为载体、公益性为原则、活动主题为引领”的各项综合实践活动,操作性很强,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育成效显著。通过开展学农、军训、人防教育、科技夏令营等活动,达到了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2.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开发

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基地资源开发课程,比如在学农综合实践活动中,实施了“三大”领域、模块教育,努力将科普教育与农业劳动实践、生命安全教育、环境科普教育、农业科普教育有效融合,设计了七十多种科普实践类课程,构建了具有实践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践基地专门安排教导室负责教学科研工作,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效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教师课程意识显著增强。教师从过去只关注教材、依靠教材,到后期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能够站在课程的高度,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教材,课程意识明显增强。二是教学模式由单一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尤其在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学习领域整合方面有了明显的突破,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加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已被教师熟练应用。三是教师的指导效能有了显著提高。教师的指导策略由过去偏重活动形式、学生活动方案、活动过程与阶段的落实,到加强了活动方法、教师指导(适时、适度、适当)、活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指导。

总之,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青少年素质的重要途径。加强实践基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开发实践基地课程,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在实践基地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吸收、借鉴、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相关理论,整合学校、基地、社区各方面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建设示范性实践基地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6).

[3] 刘根华.试析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4]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篇四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设置、()指导和()根据实际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领域包括:()、()、()和()四大领域。

3、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为核心,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的关系、学生与()的关系、学生与()的关系。

4、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有关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家庭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2、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三条主线的是()

A.学生与自我B.学生与他人社会

C.学生与家庭

D.学生与自然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

A.综合性

B.实践性 C.知识性

D.自主性

E.生成性

F.开放性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B.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D.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校本课程

5.下列对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B.面向学生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发展空间 C.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实现学生发展

D.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储备,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发生变化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选择不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尊重每个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

B.反映学校所在地区特色

C.有利于体现教师的教学特色

D.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

1、学校中哪些活动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领域结合开展?

2、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交流、展示或总结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基本方式有哪几种?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首先要确定活动的主题。请结合教学事例,论述活动主题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

2、请结合教学事例,论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作用。

240#《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

13-14-2

五、分析回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王老师在<零花钱该怎样花>主题活动设计中,设计了以下活动目标

(1)、学会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了解同学们零花钱的使用情况。(2)、形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理财,合理使用零花钱。你认为该活动目标设计的是否全面,为什么?

2、“学生对主题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倡导学生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持续、深入地探究,防止浅尝辄止。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是:

3、你对下面的说法有何看法? 有人说”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重过程,轻结果,也可以不要结果的课。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只关注活动过程,不必要考虑活动结果或成果如何。”根据你对综合活动课程的理解,对此有何看法?

参考资料:

一、填空

1)地方、学校; 2)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3)学生、自然、他人和社会、自我;

三、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13-14-2 还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研究结果进行交流和共享。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则起着指导作用。但是,自主不等于自由。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不是放手完全由学生自己去选择、去实施,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应该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指导学生选择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法,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过程。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学生主体这一核心理念,又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把教师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结合起来。

3、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过程的教育价值,可以说没有实践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的价值。学生们实践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重视这一过程,而不能盲目的追求直观性、直接性的结论。

关注过程不等于不要结果,而应兼顾结果。因为任何教育活动都应追求一定的结果。但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相对于发挥过程的教育价值只能兼顾结果,而不能刻意追求结果,但也不能不要结果。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篇五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了学校的教育生活。它以其独特的课程形式、课程价值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这门课程在我国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列入国家课程计划,各地亦有许多成功的实践,但作为一门新兴课程,面对创新人才培养这个命题,在认识和实践方面还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价值目标,大量的实践事实和理论研究表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探索一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

青少年大多具有原始的创造欲望,一个人的创新意识表现为敢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善于交换角度重新审视事物,善于从前人或他人的错误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独立地对已有知识重新认识、组合,表达、应用等,独创地从实践活动得到发现,产生疑问、获得结论、提出设想。实践是创新的基础,离开实践无法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在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应该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开阔视野、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动机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索求知。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科学知识、技术产生,知识的巨大发展必然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不断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思维发展的手段之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通过电视、广播、书报等多种途径,广泛接触现代科技信息。在阅读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对知识分类、概括,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撰写科技小论文来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会解决问题。这样的兴趣引导,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二、在实践中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必须落到实处,才会有效果。

(一)创设真实的创新情境

创新精神是高度的精神境界,知识是必要的基础,关键在于创新氛围和过程的亲身、亲历的总结、体验,直至升华和内化。学科课程不具备(或是说很少具备)这一无形的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恰好弥补了学科课程的这个不足。应该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实践性,为学生创新开创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在广阔的社会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丰富的直接体验和亲身尝试,学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

(二)广泛的实践机会

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能脱离实际训练条件的支持,只有通过具有实在价值的训练过程并经过经验总结才能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与方法,才能真正在理论指导下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效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在综合实践课中,同学们可以以个人、小组、集体的形式开展论文、制作、科学实践、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信息传播以及发明创造活动,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创造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亲身、亲历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让个性充分发挥

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个体或小组为单元的一种研究学习。它充分照顾了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能有效地发挥各人的特长,激发各人的潜能,促使学生从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单一思维向多元化思维、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发展,展示自己的丰富想象创意,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乐,从而激发更大的创新热情,学习更多的创新技能,为向更高层次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自主的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中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人才,这和发现式学习分不开。不论是学生独立发现,或是教师指导发现,学生皆系主动地参加学习,探索途径,以求达到学习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中注意采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研究中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面对操作任务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规律,选择方法和工具,启发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

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教师应该把讲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练、去说、去思考、去操作,在课堂上实现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所提倡的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巴;是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空间。采用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让学生有更多活动空间,更多相互交流、获取信息的空间,舒展学生的个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地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塑造健康向上、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格。“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了学生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同时,也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

作者 :靳云张海霞王

单位:汉沽区教育教学研究室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篇六

合研究

【摘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尤其注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德育教育,通过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向学生传达充满积极、健康、正能量的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用最佳的状态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语文学习中去,最后达到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基本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终极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实践活动;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积极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为媒介,最终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果和效率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提出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也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通过设计科学合理又充满趣味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入分析语文知识和内容,最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荷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滨湖公园观赏荷花,让学生们一边仔细观察荷花的基本特征,一边用彩笔把它画出来,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们通过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语文教学的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在学生们观察和画荷花的过程中可以把语文教学的内容和重点融入进去,着重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进行讲解和引导,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们面前展示一些他们刚才画的美丽的荷花的图画,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推崇的那种像莲荷花一样洁身自好、高贵纯洁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上通过教师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的熏陶,从而树立起做人要像荷花一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教育的整合策略

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这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做好充分和长足的准备。教师作为传授和教育者,首先就要尽量因材施教,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挖掘出语文课本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用积极正面的心态来面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教师适当的德育教育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比如在学习《爸爸的手》这一课时,表面上是对作者父亲手的描写,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安排学生回家仔细观察一下爸爸的手,然后把爸爸的手的特征记录下来,或者用相机给爸爸的手拍一张照片然后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对自己爸爸的手部特征进行讨论、展示和交流。逐步引导学生走入《爸爸的手》这一课,让学生通过作者描写的父亲厚实、宽大又逐渐粗糙的双手来感受深沉、伟大的父爱。结合学生自己爸爸的手对学生们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们理解父亲的不易,感知浓厚的父爱,并且引导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人、尊重自己的家人。

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结合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有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小学语文知识学习,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比如说在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班级或者在年级举办经典古诗文诵读大赛,评选出诵读古诗文最有感情、语音语调最正确的学生对其进行物质奖励和颁发荣誉奖状,学生在比赛中,通过朗诵经典古文诗句,从而体会出古诗文中传达的核心精神,在慷慨激昂的诵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学生可以体会到文天祥宁死不屈,对祖国的忠贞情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时候可以感悟到作者正直清廉、不怕牺牲的高贵品格,而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大赛更能够让学生体验和感知我们民族的伟大灵魂,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正是小学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教育,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通过适当的德育教育,使得小学语文挖掘情感内涵和构建生命意义的目标得到了再一次的证实。所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加强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且积极进行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篇七

关键词:农村小学,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实施的一大难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农村小学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得天独厚的乡土课程资源,是城区学校难以具备的。因此,农村小学可以因校制宜,充分整合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挖掘自然资源,丰富课程新内容

我所在的临泽镇地处里下河地区,因东临芦苇泽地而得名,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河网交错,四季分明,风景宜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为此,我们深入挖掘本土自然资源,不断丰富课程新内容。

1. 走进家乡

为了让学生对家乡有感性认识,培养他们对家乡临泽的热爱之情,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继而丰富了课程内容。如“芦苇花开”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千亩芦苇荡,切身感受微波粼粼、芦苇荡漾、芦花飞雪的美丽景象。让学生用自己的笔写一写芦苇,画一画芦花,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组织他们采访芦苇荡附近的村民,了解芦苇荡的形成历史,芦苇荡对当地村民生活的影响。引导他们上网查阅有关芦苇的资料,了解芦苇的生长习性和特点作用。活动的开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不但增强了对芦苇的认识,更在调查研究、深入探讨中得到了锻炼。同时,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理念也会在学生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2. 绿色实践

农村孩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辈们从事的农渔业活动,他们从小就耳濡目染,异常亲切。基于此,在调查考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绿色实践活动是切实可行的。让孩子们管理自己的“绿色菜园“”绿色饲养场”,在实践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也会主动向有经验的农民伯伯、农业技术人员请教,向书本、网络请教,在管理和实践的过程中记录成长,收获喜悦。我们还将孩子们绿色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汇编成册,形成了校本课程“绿色家园”,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我校综合实践课程资源。

二、利用人文资源,拓宽课程新空间

临泽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早在南北朝时期,临泽就已由村落变成大集镇。南宋时起一直是高邮三大镇之首,曾有“纵横直径三十里,百里方园十万户”之说,一千多年前,临泽就有了“三街六巷九坡台”的规模。古镇的悠久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 故事中探寻历史

古镇文化璀璨,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的神话故事,如《神石街》《狮盘宿庙记》《水晶月饼》等。这些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开发。我们开展了“故事中探寻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与古镇的长者交流,倾听他们讲述古镇动人的神话故事,了解古镇悠久的历史。在班中举行“家乡故事会”,鼓励孩子们将听来的故事加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鼓励孩子们在故事中,寻找家乡历史名人。开展“千年古镇临泽”演讲比赛,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家乡历史的兴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民俗中传承文化

临泽自古是个美丽的地方,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我们也将民俗民风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开展“触摸家乡民俗”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传统节日中,走进古镇的街巷,看民间艺术表演,采访民间老艺人,感受古镇民俗、民间艺术的无限魅力。孩子们尤其对“踩高跷”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津津有味地欣赏其惊险幽默的表演,更主动探寻了临泽高跷的悠久历史。还有的孩子参加了学校的高跷社团,一步一步学起了踩高跷。我们也适时地编写了校本课程“临泽高跷”,这也是我们开发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结出的丰硕成果。

三、紧扣时代资源,开辟课程新天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古镇临泽也焕发了新春。农业愈加发达,工业更加兴盛,商业越发兴旺,城镇建设更是日新月异。我们也紧扣时代脉搏,在此开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新天地。

1. 喜看家乡新变化

家乡悄然发生的新变化,作为生活其中的孩子们是有一些感受的,如路变宽了,车变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好了。但孩子们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家乡喜人的变化,并能探讨其中的原因,这还要得益于“喜看家乡新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

2. 我为家乡绘蓝图

家乡的喜人变化让孩子们倍感自豪和兴奋,同时也激励着他们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我为家乡绘蓝图”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孕育而生了。活动中,孩子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描绘自己家乡临泽的美好明天。

四、结束语

8.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方式研究 篇八

一、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原则

1.实践性原则。教师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践活动的主题,结合本地区学校可利用的校本资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如,在学完“shopping”一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跳蚤市场买卖的英语综合实践活动;针对现实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常见英语标牌归类、广告英语收集、常见国际互联网英语的归纳、寻找广东话中的外语等活动。

2.学科整合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是建立在课堂教学之上,而学科资源又可以综合运用,各个不同学科的知识、研究方法在某些领域是相通的。教师可以整合学科资源、校内和校外资源;整合操作方式,让接受性和互动性、动手与动脑,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研究整合。通过整合,让不同学科的协调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整体思维观念的形成,最终促进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

3.适用性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发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帮助的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英语能力。

二、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

1.立足学校实际,开发课程资源。育才中学,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学校环境优美,是目前广东省规模最大、优质学位最多的省一级中学之一,学校和周边的环境就是一个巨大实践活动场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为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调查研究、走访名人、实地考察、查阅史料等方式,设计开发和英语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学校,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家乡特色等,并形成相应的校本教材。

2.走近生活,开发课程资源。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如,为学校周边的社区居民出板报、制作双语海报,让学生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组织学生参加本土特色的社会实践,设计社会实践英语活动手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出的英文劳动手册,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家长、社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利用传统节日,开发课程资源。英美比较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有圣诞节、愚人节等,而中国传统的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节日。教师可以在节日期间组织学生制作英文海报,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觉不同节日的文化氛围,设计传统节日特色的经典节目,形成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教材。如,学完圣诞节、感恩节的内容后,组织学生进行以英语国家重要节假日、中外节日及习俗、中外礼仪差异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带着疑问和极大的兴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英语、学会英语、使用英语、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实现自己的特长、体现自身的价值的目的。

三、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推广与运用

1.班级推广。课程资源开发最早就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班级是第一实践基地,由于受众的范围小,而任课老师又最了解本班学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经验是最直接、有效的。不同班级开发的校本资源经过学校教研组的修正后,又下放到班级进行推广,可以得到有效的验证。

2.学校推广。经过班级的初步推广、修正后,可以在学校大范围地进行推广。在学校推广过程中,要发挥全校师生的力量,对课程资源作进一步的修改、补充,从而形成系统性、可行性的校本教材。

3.外校推广。为了进一步提高校本教材的科学性,可以联合其他学校,进行教材交流推广,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形成适合初中英语综合实践的课程资源。

上一篇:软装设计师岗位说明书下一篇:村镇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