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最美教师观后感

2024-07-16

乡村最美教师观后感(精选8篇)

1.乡村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一

“寻找最美教师”颁奖典礼观后感

-----我愿做一支最亮的蜡烛

桃花乡中心校 陈腊梅

从师范还没毕业,我的耳畔就响起了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发生的瞬间,他像童话里的那个天使,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得救了,他却不幸遇难,献出了51岁的生命的故事,到至今走上教坛三年,我听到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永远无法忘记的英雄教师名字。

观看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我的内心又一次被强烈震撼了,他们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让我汗颜,更让我惭愧。我也是一位人民教师,我也干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与最美乡村教师比起来,我不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进入教师这个行列已经整整三年了,在这三年里我从不迟到早退,我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认真的备好每一堂课,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仔细批改学生的作业。我也关心我的学生,时常为他们送去关怀和温暖。这些,我觉得已经足够了,我认为我算是个好老师了。但与最美教师们比起来,我做的这些还远远不够。

我认为我工作的地方艰苦,我以为我工作的地方离家远,我觉得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吃了很多苦,我感觉自己为学生付出了很多。但看了最美教师的事迹后,我才知道我多么的自私,多么的渺小。

以前我总觉得我工作的地方冷,800多米的海拔高。比起宋玉刚工作的牧区小学所在地日多乡来说,我这个根本不值一提,人家那里海拔高达4600米,是我这里的5倍之多。夏季那里暴雨裹挟冰雹,冬季风雪交加,零下30多度的极寒,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很多人都望而却步,可宋玉刚从拉萨师范学校毕业后,却主动写下志愿来带高原,当时一起来的老师一个个都走了,只有他却选择留下,一干就是15年。

一直我认为我离家远,我的很多同事每个周末甚至每天都可以回家,我很羡慕。因为我只能一学期回家一次。而比起向宋玉刚来,人家5年没回过家,都过过来了,我这算什么?

总以为我们付出了很多爱,但我扪心自问,我也可以在生死关头像丽莉老师那样出于本能去保护我的学生吗?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生死的抉择与考验,但至少我们应该像丽莉老师、吴斌那样怀揣着大善与大爱。

曾经我还自私的发问,凭什么我们教师必须就是蜡烛,要燃烧自己去照亮他人?也曾怀疑过,世界上真有这样伟大的老师吗? 聆听了最美教师的故事后,我脸红、我自责、我悔恨。在神州大地上,不正是有着这样高尚而伟大的教师队伍存在吗?他们接受祖国的重托,给孩子们做了一份承诺。他们用最美的情感,最纯净的心灵,最纯粹的生命感动着这个时代、感染着这个民族。他们用生命写下了一首首好诗,对于自己的艰苦,他们从不在乎。这不是蜡烛是什么?这不是火炬是什么?这不是人梯是什么?这不是铺路石又是什么?

正是这一个个美丽的教师改变着孩子的命运,也正是他们为我们教师在社会上赢得了信任与尊重。在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中,我的心灵受到了洗礼,灵魂得到了升华,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同样是乡村教师的我,向最美乡村教师致敬,向所有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同志致以崇高的敬礼。

我将以他们为榜样,懂得教师不是惊天动地,不是轰轰烈烈。是一支粉笔书写两袖清风,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是倾其所有去爱!我要大声地说:我愿意做一支最亮的蜡烛,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

2.乡村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二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公益活动启动4年来, 共寻找到最美乡村教师30多名, 特别关注教师60多名, 最美乡村教师支教团体3个。石兰松、王金花、曾维奋、朱敏才孙丽娜夫妇等一批最美乡村教师, 示范并带领着中国乡村教师奉献在中国乡村教育的一线, 他们的高尚品德感染着周围人和整个社会。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认为, 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 我们国家目前13多亿人口, 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地区, 而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今天广大农村的6600万中小学生, 将来能够有越来越多融入社会流动的大潮, 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 最初的知识源于乡村教师。这群在最底层、最偏僻、最穷困农村驻守的老师们, 点燃了农村的希望之火, 为中国梦实现集聚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来源:人民网)

3.最美乡村教师:爱与智慧同行 篇三

最美乡村教师,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可能只是一个字——“爱”。比如仲咸平老师,每天来回二十公里山路,十五年来骑坏了八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她对孩子们承诺,哪怕天上下刀子、下钉子,她也会到学校为他们上课。而刘坤贤老师为了给孩子筹集书本费,利用假期外出打工,遭遇事故被高位截肢,三个月后又站在了讲台上。他卖掉自己家的猪为学生上学修桥,用转为公办教师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他说:“我在,学校就在!”他们以弱小身躯,写出了一个大大的“爱”字。这些悲悲惨惨凄凄切切的故事,让我也感动得热泪盈眶。

但是,在十位最美乡村教师和一个乡村教师团队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元松和云南“会泽七子”的七名“80后”教师。因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许多人心目中传统的乡村教师的形象。

贵州安龙县万丰湖镇茅草坪小学的杨元松老师,经常带着他的孩子们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等伟人的故事,鼓励孩子追逐自己的梦想。孩子们结集出版的一本《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同时又一次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让这些乡村的孩子终于知道,人生的未来不只是打工一条路。

而云南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七位“80后”教师,放弃了留在城市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乡村,他们把青春的阳光、自信和智慧,把山外的世界和精彩,带给村里的孩子们。

我在嘉宾致辞时说,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是中国教育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品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乡村教育品质如何。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永远不会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因此,乡村教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乡村教育的品质如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教师的品质如何,因为决定教育品质最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

我的这番致辞,并非应景之语,而是我一直以来信奉的教育信条之一。正因为如此,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一开始就把视野投向乡村,第一届“新教育”研讨会还因此被戏称为“丐帮大会”。直至如今,我们1700多所“新教育实验”学校中,乡村学校仍然超过了一半。

也是在这样的实践与行走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教育,仅仅有爱还不够。

当然,爱是教育的底色。教育没有爱是不行的。教育没有爱,就好像池塘里没有水,这是前辈先贤早就告诉我们的道理。但是,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的成长,教师成长需要强大的专业支撑。没有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孩子的深刻了解,对所教学科的深刻把握,就永远不可能让教室成为汇聚伟大事物的中心,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让孩子对知识产生无限的向往,也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伟大功用。

所以,决定教师品质的,除了爱,还有智慧。如果说,爱,更多的是指教师的职业认同的话,那么,智慧,更多的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的成长历程中,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是重要的双翼,缺一不可。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成长的内在力量。

把爱和智慧完美地结合,可能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教育最高境界,却必须成为我们拥有的理想朝向。只有这样,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前行,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越来越接近理想。尤其对于乡村教师来说,所处的环境相对而言物质条件比较匮乏,教学条件也比较艰难,就更需要智慧。一旦拥有足够的教育智慧,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更可以避短而扬长。

比如,乡间地头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融汇到教育中,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村头巷尾的民风民俗更是民间文化的直接传承,可以成为最鲜活的校本、班本教材等等,这些也是城市学校可望而不可即的乡村教学资源。用爱和智慧创造研发课程,再用爱和智慧来实施这些课程,就会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让学生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之下,都能成长为幸福完整的人。

在这个方面,杨元松的案例可谓典型:那所深山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匮乏,本是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但是,当他把这些留守儿童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日记自费出版为《中国留守儿童日记》后,这件事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的本身,已经成为一部最好的教材,向学生们鲜活地阐释了梦想的力量多么伟大。

当然,杨元松等教师的所为,虽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但还不够丰富、完整,还称不上课程。可是,这教育智慧的宝贵萌芽,已经让我们对乡村教育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如何让教师拥有智慧?十三年来,参与“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们已经把新教育理论中设想的专业发展模式,变为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人成长故事,那就是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合一之路。

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在我们教室里面正在发生的故事,在别人的教室里早就发生过,在其他人的教室里还将继续发生。专业阅读,能够帮助教师拥有教育的智慧,避免盲目的尝试错误;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解儿童,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能够帮助教师寻找生活的榜样,汲取行动的力量。

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真正的思考从写作开始。兰迪·鲍什在《最后的演讲》中说:“一个教育家能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就是学会自我反思。”通过专业写作,能够让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生活和经验进行深刻的反思,从看似没有意义的教育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并加以理解,形成我们的经验和观念,并使之成为我们专业反应的一部分,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加富有洞察力。

专业发展共同体,是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而只有一群人走,才能够走得更远。在一个团队中,成员彼此勉励彼此温暖,同甘共苦,分享智慧,是最美的教育风景。学会向同事学习,向学生学习;学会团队合作,与人共事,是现代教师成长的重要来源。

仍以杨元松老师为例。迄今为止,他在教学中深为忧虑的留守儿童与打工父母如何进行精神沟通的问题,其实在“新教育实验”中早有研究,并通过不少山区教师的实践,得到了相对较好的解决。那就是用异地共读、电话交流的办法,提高两代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质量,从而尽可能弥补长期分别产生的情感疏离与冷漠。如果通过“三专”发展模式,对这一类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进行学习与借鉴,就能让乡村教师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大提升。

我们所处的时代,常常有人感叹缺少信任缺少爱。其实,只要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就能看见,无论是汶川大地震的全民参与,还是雅安地震后的社会救助;无论是乡村教师的低调坚守,还是他们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感人故事,都向我们“诠释”了爱的教育真谛。

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要清晰地看到,教育是科学,还有自身的规律必须遵循。即使我们把浩瀚的爱汇成海洋,即使我们把爱作为高高飘扬的教育旗帜,如果没有智慧的参与,没有基于对人性、人的潜能和教育规律的把握,我们的教育仍然残缺一翼,无法腾飞。

杨元松和云南“会泽七子”的故事,让我们不仅从中看到了乡村教师的感人精神,也看到了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在宣传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无私大爱精神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同时弘扬他们的教育智慧,更不要忘记为这些拥有大爱的教师们,提供更多的培训与成长机会。

爱应该与智慧同行,爱才有深邃隽永的价值;智慧应该与爱同行,智慧才有生命的温度。让爱与智慧同行,这不仅是教师成长的不二法门,也是我们在任何教育活动中必须做出的选择。“最美乡村教师”的至高荣誉,绝不是这些乡村教师的终点,而应该成为这些美好心灵新一轮成长的起点。

乡村教师是中国教育的守卫者,最美乡村教师是中国教育的瑰宝。愿全社会协力,帮助这些最美乡村教师得到新的成长,把生命打磨得更为璀璨。我相信,这些闪耀在乡间的教育萤火,将因此更美地将乡村孩子的心灵照亮,中国教育也会由此绽放光芒。

(责任编辑:黄常棋)

4.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篇四

“最美的乡村教师”这个响亮的称号已经震撼全国、传遍大江南北,为我们教师群体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是激励我们教师团结拼搏,奋勇向前的强大动力。

从小生活在老家闭塞农村的我,对留守孩子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疼,对乡村教师有一种别样的感激情怀,当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老师杨元松出现在视频中时,我不禁想起了儿时的我和我的老师们,在这里,也借这个机会向我小学时的老师致一声诚挚的感谢。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孩子的梦想,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的机会。让山村的留守孩子的学习和声和同样精彩,未来同样美好。我想这也是每一个教育者所希望的。

实现孩子们的梦想是一场接力赛,是有良知的人参加的接力赛。当看到孩子们那股求知的欲望,那份学习的拼劲,以及那向往的眼神,谁的良知不会受到触动?

还有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的吉思妞,她同样也从事着特殊教育工作,而我们的工作环境却又千差万别,她所在的是一所偏远山区的特教学校,普通百姓大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儿。在我们硬件条件如此优越,师资力量相对超前的特教学校老说,尚且还有方方面面的困难,而吉思妞所在的学校,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艰苦,也不曾让她退缩。在她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总之,作为在特殊教育事业中默默无闻的我们,更应该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去关爱那些需要关注的孩子。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当他们犯了错误时,我们给予耐心的批评教育;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们给予他们莫大的鼓励。

杜鹃声里,斜阳之外。清新的校园春色,明黄暗绿中折叠掩映着一方净土,凝集着朴素而永动的感怀,催孕出云涌霞飞的桃李。

是一个又一个的乡村教师!日复一日,用清脆的笛音唤醒了乡村青色的黎明,用五彩的画笔缤纷了西边绚烂的云霞,用遒劲的武姿婆娑了中天淡雅的月色。

是一个又一个的乡村教师!年复一年,在清苦的岁月里耕耘着厚重的历史,在艰涩的沉思中启迪着懵懂的纯真,在寂寥的穷愁中芳菲着无尽的遐想。

5.《乡村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五

今天下午我们初三全体教师集中在一起在多媒体观看《乡村最美教师》,虽然视频没有放完就下课了,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直到现在还一直被他们那热衷于,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满腔热血所震撼!

我感动于第一位老师――宋玉刚。

从22岁起投身西藏山区教育,把青春岁月献给了他所深爱着的藏族孩子。说藏语、吃糌粑,融入藏民生活,他成为藏族学生爱戴的`“汉族阿爸”。工作15年来,宋玉刚几乎去过每个藏族学生家里家访。夏日,跋山涉水;冬季,踩冰踏雪,山路崎岖,加上高原缺氧,家访路途漫长而艰辛。日复一日的练习、打磨,四年努力,宋玉刚终于能用藏语表达,跟藏族学生家长交流不再有障碍他是一名汉族老师,完全融入了藏族同胞的群体中。在教育生涯中,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惊天动地,就像高原沙土中顽强生长的“班公柳”,执着、静默、奉献。但,正是这份坚守,更值得我们尊重;正是这份平凡,更让人触动心弦。在祖国的雪域高原,正是千千万万个“宋玉刚”支撑起了基层教育,给大山里的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

为了教育事业宋玉刚连续5个春秋未回家探望二老 。当视频中出现满头白发的父母五年来终于看到自己的儿子,竟抱着儿子失声痛苦,我也禁不住哭了起来。我能感受到老人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情。宋玉刚远在他乡怎能不惦念年迈双亲?可他牵挂着学生和工作,面对两难选择,他每次都选择留下。以至于他和妻子结婚生子都未能在父母身边享天伦之乐。当二老含泪亲自把奖杯双手递给他时,主持人问:儿子这么多年不回家,生他的气吗?老人坚定地说:不生气,希望儿子多培养大学生。

6.《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篇六

在中国的农村,有6600万中小学生,教育和他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有关,因此也和我们共同的未来有关,寻找最美的乡村教师,激发社会对老师的关注,这对未来是更大的一种推动力。有太多的老师守望在乡村这样的背景当中为我们展现出教师这个职业的美和美丽。乡村教师——扮演着基础中的基础,基础中的铮铮塔尖的角色,他们占据了教师的一大部分,支撑起了民族的未来!

最美乡村教师,美在他们的无私奉献,对学生的热爱,对职业的热爱,他们自己卖豆腐来赚取学生的伙食费,还有的老师又当电工又当木匠,修补桌椅,修补校舍,学习处处都有他们添砖补瓦的身影。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石兰松老师的事迹举例。石兰松是一名壮族乡村教师,在湖面上坚持25年撑船护送学生上下学。他记不清自己在水面上撑了多少个来回,只记得这么多年来已经撑烂了8艘木船。多年来,石兰松和孩子们都有了默契,每天早上6时,他们会准时到水库边碰头。小木船一次最多可以搭7名学生。最多的时候,石兰松要接送12个孩子,他只能来回多撑两趟。为了能准时上课,他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来回两个小时后才能上课。25年来,数百个孩子坐过石老师的船,从来没有一个孩子在上放学路上掉下水。他们不仅做着老师的工作,还做出了许多许多的贡献,这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在平庸的位置上忙碌一生,还是为更多的人带来光明,我想我有了答案,被感动,要行动!

我是一名师范生,在不久的将来,我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也要像“最美乡村教师”一样奉献自己的力量!

7.乡村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七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以下简称寻美)四年来在偏僻边远乡村教学第一线寻找到50多位优秀老师。这些老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爱生若子,教育教学能力强,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以饱满的热情默默工作,教书育人,业绩突出。“寻美”活动说明党与政府乃至整个社会是对他们肯定与鼓励的,他们也理应得到肯定与鼓励。不仅如此,“寻美”活动更是对广大乡村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因为“最美乡村教师”是千千万万乡村教师的代表,同时也是对改革开放35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成绩的肯定与鼓励。我相信,被表彰的最美乡村教师一定会珍惜荣誉,一定会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得更好,他们会更加美丽。一花引来百花开。最美乡村教师是广大乡村教师的代表,也是他们的标杆,在最美乡村教师的引领下,广大乡村教师学有榜样,见贤思齐,不断前进,个个美丽。乡村各级党委、政府、学校也将认真总结最美乡村教师的“美丽之处”以及“美丽经验”,以点带面推而广之,同时解决乡村教师的困难,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美丽的教师将培养出美丽的学生,师生皆美,美美与共,那么我们的乡村教育将进入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的乡村校园将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美丽花园,成为最吸引孩子的地方,这对于巩固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大有好处。学生是家长的命根子。老师好了,学校就能吸引学生,就能吸引家长,学校就成为乡村社会的文明灯塔,老师就成为乡村社会文明建设的掌灯人。光明唤醒光明,爱满人间,教育的真谛就得到体现。“寻美”活动宛如画龙点睛,把整个乡村教师队伍乃至乡村教育的活力与灵性激发出来了。

我欣喜地看到将近一半的最美乡村教师来自西部乡村,尤其是民族地区乡村。他们有骑着骆驼挨家挨户劝孩子上学的阿力甫夏,有十六载孤身独骑四万里家访的阿力太,有门巴孩子护梦人———美丽的格桑花———格桑德吉,有盲童之光———吉拉,有纳西古寨掌灯人———藏族校长王偏初,有“布依族山歌”———刘习聪,有“瑶寨红烛”———杨贤生,有背出一个学校的“背篓校长”———田玉才,有海岛园丁———李修雄,有撑船渡生的石兰松,有特殊孩子的“妈妈”——张美丽、张秀丽姐妹,有“天生丽水”的张桂梅、扎根边疆“达芳汗”,还有“会泽七子”80后教师团队。尤其值得歌颂的是四川省凉山州泸沽湖达祖小学现任校长林子闳老师和他的妈妈游静芬老师以及前任校长李南阳老师,他们均来自宝岛台湾,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深山湖畔的各族孩子。这是对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的莫大肯定与鼓励。尽管天高山险路远谷深,他们能够感到中央的关怀,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这对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对振兴民族教育、对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意义非凡。建议结合“一带一路”的“新丝路”的建设,加大对边疆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寻美”比例的力度,把最美的丝带献给边疆乡村教师,乡村教师将成为新丝路上最靓丽的风景。这样,新丝路不仅是经贸之路,更是文明之路、教育之路。

“寻美”活动已经成为品牌,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交口称赞的品牌。“寻美”是寻找社会正能量的活动,是光明的美丽,美丽的光明。现在媒体对负面揭露太多,尤其是对教师队伍中的少数败类揭露太多。负面是要揭露的,但是受众看多了也会心里灰暗,对社会产生负面的感觉,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儿童、青少年。寻找教师队伍中“美丽”、捕捉社会中的亮点更是需要的。“寻美”活动无论对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对弘扬社会正确的价值观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对处于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青年人也有很好的导向性意义。教师队伍以及社会,光明还是占主流,他们也就像成长中的人一样,也要我们找到其闪光点,予以表扬,以正能量激励教师队伍以及社会在正道上朝着正方向走。还有“寻美”的标准公开,程序公开、透明、公正,光明正大,结果真实可信,经得起多方长时间的检验。没有虚假,没有腐败,没有潜规则,没有暗箱操作,没有故弄玄虚、夸大其词。这是我们这个“寻美”与某些选美不一样的地方。意义光明,程序光明,宣传朴实,这是我们这个品牌的特点与亮点,极其宝贵,务必珍惜。

常言道好花不常开,但也有百年老店。以后“寻美”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鲜”。(1)宁缺毋滥,确保货真价实;(2)敬请已经被表彰的最美乡村教师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与饱满的工作热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珍惜荣誉;(3)老子讲“不尚贤,使民不争”,固然消极,但也提醒我们防止“寻美”活动变成无序恶性竞争的“名利场”;(4)继续完善程序,建立过程与结果评价监督机制,保持正大光明的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摘要:光明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连续四年报道众多在偏僻边远乡村教学一线教师的先进事迹,其中很多获奖的最美乡村教师来自西部地区。目前,这一活动已成为品牌,得到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交口称赞。在以后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中,建议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最美乡村教师”的寻找和报道力度。同时,也希望这一活动能够长期开展下去,以公开的标准、公正的程序,确保入选的乡村教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8.乡村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八

鲜为人知的是,秦翠英17岁就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35年间,她对学生视如己出;视学校如自己的家;更令人感动的是,32岁那年,丈夫因病离世,她没有再婚,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边工作,边养家。

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把青春奉献给了讲台的乡村教师。然而,有谁知道,这么多年来,秦翠英走过了怎样的一段血泪人生……

幸福之家遭遇变故

1963年11月,秦翠英出生在安徽固镇一个偏僻的乡村。父亲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母亲在家务农。秦翠英是父母唯一的孩子,虽然父母对她疼爱有加,却从不溺爱她,父母的殷殷教诲,让秦翠英从小就养成了乐观、奉献的好品质。

由于家境不错,秦翠英一直在快乐中成长。那时,正值青春的秦翠英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大姑娘,苗条的身材、漂亮的脸蛋,让秦翠英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憧憬。那时,同学们都渴望能上高中、考大学。秦翠英的内心也有这种想法,但她更希望入伍成为一名文艺兵,穿上漂亮的军装,站在镜子前,英姿飒爽。

可现实却不允许她继续做梦!

秦翠英是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初中毕业之后,秦翠英只得放弃梦想,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她接替父亲,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80年9月1日,17岁的秦翠英走进了固镇仲兴乡耿五小学,开始了她一生的光荣执教事业。秦翠英刚到学校,校长便让她教一年级。从没走上讲台的秦翠英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地走进了教室,面对着班级里五六十名同学,她心里直打退堂鼓。特别是班里几个男同学的个子竟然比自己还高,如何管理这些学生,成了秦翠英心头最困惑的事。

好不容易捱到下班,秦翠英迫不及待地跑回家里,见着父亲就问:“爸爸,班里有好几个同学个子比我还高,我又没教过书,你说,我该怎么管他们?我能教好他们吗……”秦翠英连珠炮似的,一口气问了父亲很多问题。父亲笑眯眯地说:“你是新老师,没有工作经验,有这种担心完全正常。如果你想把书教好,就要花苦功钻研课本,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另外,对于班级里的学生,你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还要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的学习、成长、生活,不要把自己看成是高人一等的老师,而要跟他们交朋友,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做到这些,你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带着父亲的鼓励,秦翠英自信地走上了讲台,因为做足了课前准备,秦翠英讲课口若悬河。每天放学回到家,秦翠英都会向父亲请教。父女俩经常为教学的事讨论到半夜。

在父亲的帮助下,秦翠英进步很快,不仅业务得到了老教师的认可,班级里的学生也慢慢接纳了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姐姐老师。

事业上有了起色,爱情在这时也不期而至。经朋友介绍,1983年2月,秦翠英认识了在乡粮站上班的刘强。刘强比秦翠英大3岁,性格温和,整天笑眯眯的,两人一见如故。

在爱情的滋润下,秦翠英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这年10月,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的父亲,因病离世。

父亲走了,秦翠英再也不能无忧无虑地生活了,她仿佛一夜之间成熟了,开始思考着如何顶起这个家,让母亲安度晚年。秦翠英把心中的担忧一股脑儿全告诉了刘强,男友听后说:“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你放心,你父亲不在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家给撑起来。”

1984年8月,秦翠英和刘强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婚房只是刘强在粮站分的宿舍。不过,秦翠英对物质并不在意,她觉得夫妻俩情投意合,比什么都重要。

1年后,大女儿刘秦呱呱坠地。孩子的到来,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1985年底,刘强经常觉得浑身没劲,但在乡村医院里查不出病因,夫妻俩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不久,单位组织员工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在一番检查后,认为刘强身体不适是因为脾大造成的,应该立即进行手术。医生还说,这是个一般的手术,没什么风险。听了医生的话,刘强没有回家跟秦翠英商量,便立即上了手术台。

秦翠英从刘强同事的口中得知丈夫正在医院手术,她丢下孩子,立即赶到了医院。这时,刘强刚从手术室出来。待丈夫病情稳定后,秦翠英忍不住责备道:“这么大的事情,你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一个人突然就上了手术台,万一要是有什么风险、意外的,你叫我怎么办?”刘强笑眯眯地说:“医生说这是个小手术,没风险的,我都这么大的人了,这点主见还是有的。”秦翠英虽然心里不高兴,可事已至此,她也只能全力照顾丈夫的生活了。谁知,这次手术,为日后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风雨飘摇中坚强再坚强

由于手术出血,刘强在医院输了两次血。出院后,秦翠英将丈夫接到家中静养。为了给丈夫补身子,省吃俭用的秦翠英隔三差五就去街上买鸡鱼肉蛋,每天变着花样给丈夫做可口的饭菜。在秦翠英的照料之下,刘强的身体恢复得很快,这让秦翠英心里踏实了许多。

1987年2月,儿子刘帅出生了。儿女双全,夫妻俩又都有工作,这在当地,是个幸福爆棚的家庭。那段时间,这个小家庭充满了欢乐。

然而,一股不祥之感,却在刘强的脑中挥之不去。刘强也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浑身乏力,肝部隐隐作痛。刘强本不想告诉妻子这些事,可最终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秦翠英听后,立即和丈夫去医院检查。医生在检查后,认为刘强患有肝炎,医生询问了刘强家有没有类似病史,最后,刘强说出了手术输血的事情,医生认定,刘强的病情跟手术输血有关。

从医院回来后,夫妻俩的心情一落千丈。秦翠英不再指责丈夫,而是安慰他说:“这个病能治好的,你不要有什么担心。”

此后,秦翠英和刘强一起,又去了郑州的大医院进行检查,医生给出了同样的结论。在郑州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刘强的病情明显好转。出院前,医生叮嘱道:“病人情绪要稳定,不能生气,不能劳累,否则犯病的话,身体会越来越虚弱。”

秦翠英记住了医生的话,回到家后,她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家务。然而即便如此,刘强犯病的次数还是变得越来越多。

1993年春节之后,刘强的病情加重了。秦翠英和丈夫来到合肥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肝硬化。夫妻俩如遭雷击,抱头痛哭起来。

从合肥回来后,这个家就成了药房。秦翠英既要给丈夫熬药,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还要备课,整天忙得陀螺似的,她的体重迅速降到80斤。

虽然丈夫患病,不过,秦翠英从不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每一节课,她都会精心准备,面带笑容和学生交流,她的教学越来越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苦苦熬了两年,刘强的病情日趋加重。1995年暑假,秦翠英带着全身浮肿的丈夫去北京治病。治疗期间,刘强开始口吐鲜血。

从北京回来不久,刘强抛下爱妻和两个孩子,撒手而去。那晚,秦翠英抱着两个孩子,一家人号啕大哭。夜深了,两个孩子哭累了,倒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看着两个孩子脸上的泪痕,秦翠英心如刀割,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她坚定了独自养大两个孩子的想法。

丈夫下葬后,两个孩子都去上学了,秦翠英送走亲友,锁上门,立即去了学校。同事见到秦翠英,一脸诧异,校长找到她说:“你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不用来学校,赶紧回家吧。”秦翠英从嘴角挤出了一丝笑容说:“没事的,家里的事情已经处理好了,我要来学校上课了,不能再耽误孩子们的学业了。”

丈夫的离世,让秦翠英陷入痛苦的深渊。多少个夜晚,她在睡梦中,习惯性地伸手摸向床边,却发现空空如也,她一个激灵从梦中醒来,这才知道,自己最深爱的人,真的离开了……漆黑的夜、无边的愁绪、绝望的眼泪,没有人能体会她的伤心、孤独,也许只有在夜晚,秦翠英才不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她边哭边想着心事。转过头来,两个孩子正在床上酣睡,均匀的呼吸声,让秦翠英仿佛看到了未来,她对自己说,一定要坚强、坚强再坚强,只有你能打败你,也只有你能拯救你。

丈夫不在了,秦翠英一个人承担着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那时,小儿子特别希望能在妈妈教的班里上学。秦翠英明白,如果孩子在自己的班里上学,他肯定会特别有优越感,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便果断拒绝了孩子的要求。孩子哭着说:“妈妈,你太狠心了,为什么就不能让我跟着你上学?”秦翠英笑了笑,摸着儿子的头发说:“儿子,现在你体会不到妈妈这样做的原因,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的。”

疼爱不溺爱,这是秦翠英对两个孩子的原则。两个孩子在秦翠英的教育下,特别懂事,学习成绩也非常好。丈夫去世不久,就有人上门提亲,秦翠英断然拒绝了。提亲人走后,刘秦问妈妈:“妈妈,你一个人养育我和弟弟,这么艰难,你为什么不改嫁?”秦翠英认真地对女儿说:“你爸爸走了,我们三个人永远要在一起。我改嫁了,你和弟弟就成了没人管的孤儿了,那你们多伤心。只要我在,我们仨就是一个家……”

我把青春献给你

虽然家庭遭遇变故,但秦翠英没有沉沦,她从没把自己的情绪带到学校,带进课堂。在同事面前,在学生面前,她永远都是笑眯眯的。

时光荏苒,转眼间,两个孩子就都上了初中。学校离家远,孩子都住校。每天下班,秦翠英回到家里,没了孩子的喧闹,孤独的气息在家里弥漫。为了让自己充实起来,秦翠英开始收拾家,干家务活。

第二天天一亮,秦翠英吃过早饭后,立即去了学校,她找来扫把,把整个校园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又把办公室打扫干净,然后烧好开水。同事们来上班后,都特别诧异:“秦老师,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上班了?”秦翠英说:“孩子们都住校了,我在家也没事,来学校干点活,我还充实点。”下午放学后,同事们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回家,只有秦翠英还留在学校,看看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自己干,每天她都是最后一个离开。遇到节假日,要值班,秦翠英总是对同事们说:“你们休假吧,我来值班。”

多少年过去了,直到今天,秦翠英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工作激情,她带出来的学生,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秦老师了不起!”“秦老师是个好老师!”……秦翠英的口碑,在当地不胫而走。

工作认真,严于律己,家教有方。秦翠英多年的坚持,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曙光。2004年,大女儿考取了南京炮兵学院;两年后,小儿子也考取了淮北的一所大学。

然而,高昂的学费,让秦翠英捉襟见肘,女儿对妈妈说:“妈妈,别担心,我已经长大了,可以勤工俭学。暑假我去打工,保证让弟弟读完大学。”小儿子也积极自救,四处打工。在一家人的努力下,两个孩子都顺利大学毕业,并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

没有了后顾之忧,秦翠英在工作上越干越有劲。2011年,清凉小学要办一所幼儿园,校长知道秦翠英工作认真负责,便提出让她负责幼儿园的工作。

那时,幼儿园处于起步阶段,既没有成熟的老师,又没有教学器材,秦翠英不怕苦不怕难,立即答应了校长的安排。

那个夏天,除了回家吃饭睡觉,秦翠英一直待在学校,她事无巨细地忙碌着学校的每件事。在秦翠英的全力付出下,幼儿园又招聘了两名老师,再加上学校调来的另一名老师,4名老师的幼儿园终于开张了,招收了140多名学生。

由于大家都毫无幼儿教学经验,为了不误导孩子,每天放学后,秦翠英都会组织老师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她自己更是购买了各种幼儿教育的书籍,回家仔细研读。在秦翠英的带领下,幼儿园的教学慢慢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秦翠英每天都会很早来到幼儿园,打扫卫生,对厕所进行消毒。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经常穿着有洞的衣服,秦翠英就从办公室里拿出针线,帮小朋友补衣服……慢慢地,学生们不再称呼她为秦老师,而是亲热地叫她秦妈妈……

秦翠英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自入职以来,秦翠英获得过无数的荣誉,也有很多调到城里工作的机会,可她都放弃了,对此,有人不解地问:“秦老师,大家都四处托关系进城,可你有机会却放弃了,真想不通。”秦翠英说:“我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也离不开这里的孩子们,这辈子就打算在这里度过了。”

2014年,对于秦翠英一家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这一年,秦翠英的两个孩子相继组建了家庭,秦翠英也在这年暑假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不久,北师大和《光明日报》社的调研小组两次来到学校,走访了老师、学生、家长,并对秦翠英的言行给予了高度评价。经过严格筛选,2015年9月8日晚,秦翠英获得首届“启功教师”光荣称号,不仅获得50万元的奖励,还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接见。

领奖归来,秦翠英一脸平静,她说:“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我觉得我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再过几年我就退休了,我要抓紧时间,多干事,干实事……”

(责编/朱茂星)

上一篇:2022年深圳教科院教研中心物理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下一篇:学生读罪与罚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