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2024-10-07

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精选15篇)

1.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一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已经启动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首次把“研究性学习”(下简称“研习”)落实到必修课中,要求每人每学年要承担两个以上专题研究,这给中学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掀起了“学习的革命”。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它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获得国际认同和普遍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上海最早探讨“研习”的开展,并已初见成效,其中上海市西中学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为特征,学会创造性学习”而开设“高中自研式综合课”等。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按类型可分为认知型、技术型、应用型、综合型、宏观型等,它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此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学以致用,在教师引导下,使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应让学生去发现,点拨学生带着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和因特网,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该课程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力”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力”,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引导学生贴近社会,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进而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没有失败者,它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精神,并迈出了向成功攀登的第一步,因而受到广泛首肯。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目前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为切实推进历史教学改革,我们应实行开放式教学,大胆创新,摆脱狭隘和沉闷的应试教育束缚,千方百计地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因而,我们应适应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大趋势,尤其要努力履行“求实、求精、求新、求活”精神;进一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历史视野,着重夯实历史双基,为终身学习奠基,争创一流的教学质量,而“研习”正是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理想境界的可行途径之一。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尽管大家已作出了极大努力,历史教学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应试教育的陈规陋习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在“研习”领域不仅存在盲目性、片面化、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等问题,并且宏观上展开的多,具体学科的讨论尚在起步阶段,况且人文学科尤其是历史科仍属薄弱环节,研究力度亟待强化。何况今后必然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难免存在种种误区、偏差,那么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实践的课题研究呼之欲出。我们将以务实、开拓、创新理念,与同仁抛砖引玉,共同切磋。

二、研究目标

该课题坚持素质教育根本导向,力求体现前瞻性、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诸原则,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的运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由此我们应以学生为主体,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科学理论与原理,立足于我校教、学、考实际,以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为切入点,力求坚持一个核心(整体素质教育);确保两个结合(教学改革与科研、课内与课外);推进三个转轨(教学观念、内容、手段);处理四个关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兼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同步;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协调)。现代教学改革应体现创造为本、能力为重,素质为先的宗旨,以教学信息资源有选择地包容、吸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创新为基点,转变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关键,追求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归宿。为此,势必要求教师寻求以创新为本质的教学新策略,优化教学内容,试行探究式、情境式、参与式教学,以提高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实效。

教育部强调要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安排多种形式的“研习”活动,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人物小传、历史题材调查报告;收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等。对此我们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开展历史“研习”活动,其注重的并不是研究成果、学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同时师生共建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新型关系。通过历史“研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动态、多元、主动的学习环境中,以问题为轴心,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判断、收集、处理信息,不再拘泥于课堂有限内容,最大限度地多渠道提炼、加工、交流有效信息,熟练运用各种查询工具和手段,进而学会分享与合作,直至陶冶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确信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教学的优化贵在坚持,重在效用,难在突破,历史教学改革是个跨世纪的系统工程,而“研习”的优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其探讨还刚刚起步。我们坚信只要头脑活,干劲足,功底实,技能全,通过扎实努力,古老的历史教学必将在新世纪焕发青春,赋予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研究条件分析:

该课题在广泛借鉴各地研究性学习实践成功经验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的个人反复酝酿和同行的切磋交流,现已具备充足的主、客观条件,主要有:

(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趋势,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研习”创设了优越的社会环境。

(二)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及相应的新教材,并逐步推广实施,最新高中历史大纲附设了22个研究型参考题目,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等。南京金陵中学的816名学生围绕402个专题展开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研究性课程从新学期开始走进了我省高中课程,这些为“研习”提供了正确导向。

(三)我校属于省级直属重点中学,师资力量雄厚,校领导重视教科研工作,并依托师大优势,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十分过硬;加之文科高考成绩比较过硬,去年文综科目最高达219分,今年达240分;同时高一年级正在扎实开展“研习”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并已初见成效,所有这些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研习”营造了优越环境。

(四)各地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展开,并且目前一批研究性课程论文集脱颖而出: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案例》;南京金陵中学研究型课程探索与实践的总结《激活创造的潜能》;江苏太仓中学研究型学习实验报告《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等。广西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霍益萍教授主编的《研究性学习丛书》。金华的“研习”活动也有序推开,市教委专门编写了由刘宝剑主编的《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与实践》,以上都为“研习”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五)我们全组成员从教多年,已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熟练掌握大纲和教材,一直注重开阔眼界,苦练内功,厚积薄发,加强教学、科研的总结、积累,而且筹建了相当规模的素材库,其中有关“研习”文章就达60余篇,专著十余本。仅笔者去年即公开发表或获奖的有关论文、课件达16篇(个);今年已有5篇论文公开发表、10篇论文获奖;何况其他组员功底扎实,善于创新,在校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另有几位顾问的热心指导,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为历史教学改革和“研习”奠定了可靠基础。

(六)当代信息传递十分便捷,各地、各类相关著作、论文,比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报刊选录了大量教改文章;尤其是《教育发展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和《江苏教育》等陆续推出一系列“研习”成果;通过网络上传下载可获得无尽的素材资源,譬如中国园丁网、基础教育网、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小学教师网等;进而大批电子出版物已逐渐成为新宠,容量巨大;何况当今教研活动频繁,信息渠道畅通。随着大容量校园网的启动,教研组已建有学科网页。因而准备了较充足的信息保障。

(七)史家鸿篇名著:a、综合类:《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东西方五百年比较》—郝侠君等;《现代化新论》—罗荣渠;《世界文化史》—裔昭印;《科技五千年》—赵显民 王建吉。b、中国史类:《中国通史》—白寿彝;《国史概要》—樊树志;《五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曾业英;《重新认识百年中国》—冯林;《中国文化史》—冯天瑜等;《中国现代化史》—许纪霖 陈达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史》—刘志琴;《百年嬗蜕》—杨国强;《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 赖肖尔;《伟大的中国革命》—费正清;《中国大历史》—黄仁宇。c、世界史类:《世界近代史》—刘宗绪;《世界现代史》—王春良 祝明;《世界当代史》—王斯德 钱明;《世界近代现代历史30讲》—刘宗绪 黄安年;《世界千年图志》—红旗出版社及其他资料选编、地图册,这为“研习”准备了丰厚的史料。

四、研究途径:

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和亮点,并已初露端倪。在此教师先要坚决转变教育观念,及时主动地进行知识更新。

2.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二

一、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提供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的学习环境和自我发展的平台。其活动课题要依据学习领域或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选取,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互融互通,理性和非理性、认知和情感、价值规范和内在本能达到高度的协调一致。对于人教版必修1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第三目“红军长征”那个年代的事情,当今的学生了解不多,而新教材对于长征的介绍比较简单,仅六百多字。 学生浏览了这些课文内容以后,只是对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长征的总体印象还是比较抽象的,根本无法体会长征的艰巨性,无法理解长征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也就很难有更深层面的理解。让学生对长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笔者引入“再说长征”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的原动力。

二、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的设计

对活动内容进行设计是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和最终结果。高中一年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还未形成清晰的认识, 因此,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活动主题,提供必要的活动建议和提示,才能使学习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随着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与接受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逐渐减少相应提示,直至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并完成活动课题。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搜集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上网或到图书馆、书店等地查找资料,让学生亲自触摸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2.提出问题。兴趣是开启学生思维的关键,学生依据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保护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难是易,是大是小,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3.确定问题。通过将问题与所获取的材料一一对应,并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分析,从而设计出中心问题。

4.探究问题。教师根据设计出的中心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扎扎实实做学问、实事求是看问题的作风,使学生学会“从证据中重建过去”,强化“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每组组长负责将中心问题分为几个子问题,子问题的题目由学生自拟,进行深入探究,然后小组将已获取的材料整理总结,撰写成文,要求论点清晰,论据充分。探究成果提纲大致如下。

主课题:再说长征、重返长征路、长征故事大家说

历史概况:对手的较量、共和国的脊梁、长征意义、 长征精神

冲浪乐园:长征途中诗词鉴赏、长征组歌欣赏、长征影视作品赏析、长征学习活动感受大家谈

三、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要求及评价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要求以及评价。笔者是通过以下几点来要求学生提交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的:一是从培养学生知识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做一份小报,并且强调在小报中至少要有一篇文章是学生自己写的,要能反映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掌握了哪些知识。二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并注明出处。 三是从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运用一种独具特色的方式,把在活动中探索研究的内容展示出来,鼓励创新。

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红军长征的多方面知识,如长征的主体、长征途经的城市、长征中的事件等以及与长征相关的诗词和影视作品,研究了《长征中的点滴记录———会宁》《重走长征路》《毛泽东长征诗词研究》 《长征影视作品赏析》《纪念长征———回首长征中的年轻一代》等。经过推荐,活动部分成果发表在 《中学政史地》等刊物上。

四、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反思

3.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三

心理学研究证明,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趋于成熟,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他们完全可以抛开客体的具体形象,借助于概念进行抽象的概括、分析、综合、推理。就高中历史学习而言,学习者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历史过程不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对历史内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对历史客体本来面貌的重构及被认识的历史客体的意义、性质和对它们的价值评价。

教学模式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教师精心创设情景,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和谐统一的过程式、情景式的教学。在当前建构主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问题为基础开展学习的过程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一条基本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在基于问题(Problem—BasedLeaming,简称PBL,也被翻译成“问题式学习”)的模式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二、“问题学习”模式的内涵

1.“问题学习”模式的含义

“问题学习”模式是以教材为依据,根据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分析练习、探讨和研究,从而掌握新知识点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仅重视教师诱导、点拨、示范的教的过程,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强调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

2.“问题学习”模式的特点

这种模式的典型特点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问题。为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相关的知识,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相互合作的形式,共同对一个问题进行多维的实践探索式的学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新问题不断产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充当伴随学习者的角色。

3.“问题学习”模式的过程结构

三、“问题学习”模式的心理学基础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奥苏贝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结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他认为,学习模式中既包括发现模式,也包括接受模式,即使在接受模式中,学生也需要将教师组织好的系统呈现的定论性科学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这是一个积极探索转化和研究的过程。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实际上与“问题学习”模式是一致的。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模式

皮亚杰认为,在建构主义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学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内部图示,从而使自身的认识结构得以转化和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和问题空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心理,学生对冲突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在应用阶段,学生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

3.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学习模式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它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接受信息和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强调学生知识表征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的知识更重要。它把学习过程和科学研究过程相互比较,认为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有相似之处,它采用问题解决模式培养学生,容易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

四、“问题学习”模式课例

研究专题:“问题学习”模式

教学内容:人教版—选修4—美国国父华盛顿

教学过程:

1.基本情景的呈现(材料的引入)

出示三幅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并结合教材,概述华盛顿的主要事迹。通过讨论问题,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问题的发现

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教材“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和“首任总统”子目,并列出华盛顿在领导独立战争中的主要大事年表,让学生回答问题。

3.探究实践

教师从解题关键、思路引领和答案提示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践。

4.新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高中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学科的整合及相互渗透,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为此我设计了课程的结束部分,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要求学生依据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总结。

5.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评价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参与“问题学习”的态度,对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主动与他人合作的小组和个人给予充分的肯定;二是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比如对问题结论的陈述具有创新性和独到见解的应给予肯定;三是学习的结果,比如对能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小组和个人给予积极的评价。

五、实践的效果分析

1.“问题学习”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1)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需求。“问题学习”模式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历史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2)转变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念。“问题学习”模式从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迁移到现代教育价值观上来(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科学的方法为主要目的),并注重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注重知识的迁移。在课例中就体现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结合,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同时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2.“问题学习”模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当学生产生这种意识倾向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在历史课教学中采用“问题学习”模式,能使师生的教与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尊重的愿望,为学生开辟一条体验、参与历史的新航道。

(2)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问题学习”模式重在学生参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师生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中学生动耳动眼又动脑,既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心理因素、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达到发展智力的目的。

3.“问题学习”模式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

(1)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问题学习”模式中,教师打破课堂的宁静,走下讲台、走近学生,与学生共同发现、探索、感受、体验。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全部的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参与历史活动放在重要位置,教师只是充当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2)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做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你站在他的身边,真诚地鼓励他,使学生充满自信。在课例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表现,及时把握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教师成为教学方式的创造者。“问题学习”模式的实践,给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自己的教学情景以及专业表现进行评估,了解与教学有关的动态关系;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或不明情况,有针对性地寻找原因,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发现新的认识,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

六、思考与建议

1.现阶段,我国的历史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怎样来体现“问题学习”的特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2.问题情境的设置怎样来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怎样来体现学科的特点。

3.“问题学习”往往使教师过于注重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使得学习流于形式。

4.课前的准备比较复杂,从学习的效果来看,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由于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很难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策略;在陈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不能够很好地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说明问题。

本文只是在历史课教学中对“问题学习”模式的一些共性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对于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的研究还是空白。因而研究还是相当肤浅的,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断地探索。■

4.高一历史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篇四

历史人物的认识

课题背景:

现今的电影、电视对历史人物再现,认识上与课题教学过程中,人物演绎与史实再现不一样,使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容易受到电影,电视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对历史人物的虚假认识。而通过此课题研究能使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再现有个全新的认识。

一、课题选择的缘起

对这个课题的选择,主要是现今的电影、电视对历史人物再现,认识上与课题教学过程中,人物演绎与史实再现不一样,使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容易受到电影,电视的影响,从而产生一种对历史人物的虚假认识。

二、课题的目的

为了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美德,传统精神,让我们在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上,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操,在实践中学会分工合作,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接触社会,为以后能在社会上立足做好充分准备。

三、时间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四、使用方法,研究采访对象,地点 1.资料收集,整理,课堂学习,查找资料等 2.校内外的语文老师,历史老师 3.网吧,图书馆,各校校园

五、班级、组员、指导老师 班级:高一(5)班 组长:孙晓燕

组员:高一五班全体学生 指导老师:王超

六、研究过程

1.十人去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 2.十人整理资料 3.五人总结调查问卷。4.组长请教老师进行校外采访。

5.各组员写下自己在社会实践后的心得体会。

七、研究成果 关键词:历史人物评说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了历史人物的一些历史资料,他在国内外的评论也有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5.重点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篇五

课题的名称:

指导老师:

组长:

组员:

一、研究内容:

1、海南骑楼老街的由来:

海口骑楼老街的由来,跟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大有联系。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至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从此,琼籍人士热衷于下南洋谋生,外国人则可以在琼州自由往来。1924年,为了建省办特区,当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海口文史资料》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利于人们遮阳挡雨。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路通财通,随着商业铺面的建设,老城区的商贸业也急速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600多家,贸易总额达到一年数百万元。到了夜间,店铺灯火辉煌,广告牌被映照得五颜六色,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宛如上海十里洋场。

2、海南骑楼街区的风格:

沿着海口骑楼老街漫步,这种南洋风格的骑楼,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的,在马路边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度有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海口骑楼街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形态,在于它中西合璧的特色,门窗、装饰、街道的适宜尺度。这些建筑的柱廊、敝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中都融入了欧洲建筑元素

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有些还保留着早年的商号,成为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街。骑楼一栋挨着一栋,邻里或者共用一堵墙。骑楼的颜色米色、乳白、嫩黄,端庄典雅,但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南洋色彩还有那些穿行在骑楼间苗条、婀娜、风情、野性的南国女子,今日的海口街头依然可以看见,衬着大朵的花瓣和高高的椰子树,深蓝的海水和五色的帆船,桃红、橘黄、宝蓝、翠绿毫无顾忌地流淌在骑楼檐下,穿着鲜艳衣物的厚嘴唇、幽深眼睛、轮廓分明的南国女子和少年,和这里的气候一样,热情、奔放、自由。

3、海南骑楼街区的典型建筑:

海口人热爱骑楼,骑楼是老海口的神韵。几代人的生生息息都在依傍它遮风挡雨。静态的老街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而动态的人间烟火更能够体现出老街记忆中的人文情怀。在这些骑楼里,有家族的兴衰历史,也有战火中人们的痛苦和无奈。骑楼,不仅是海口的视觉记忆,也是我们直接感受历史的方式。不仅是很多内地游客,就是很多海南本地人,都难以想象当年骑楼老街上外国领馆林立,更难以想象华侨、渔民、学生、革命义士等等在此探求真理谋求伟业的盛况。

爱国华侨积极为海口投资建设,海口老街上的多数骑楼是由华侨修建的。1928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海口汇兑同业工会理事长周成梅倡议集资在海口建一座钟楼,以便统一全市时间。海口商界、香港琼籍商人、海外琼籍侨胞纷纷捐助,所需款项当年就筹足。由于道路扩建,海口钟楼于1952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移建,都保持原结构。该钟楼为六层混合结构,高27米,平面为5.37米×5.37米的正四边形,立面造型采用在四角设随楼层升高而逐层收缩的附角柱,因而表现钟楼的立体感,并在底层设拱形大门和上层采用拱形小窗,衬托出钟楼挺拔俊美的形象。在钟楼顶层四面的报时大钟设在正中,并在楼顶竖起8支高低不一的箭状尖顶,使整个钟楼更和谐和完整。钟楼外墙采用红砖砌清水墙。整幢砖红色的钟楼,在绿树、内海、蓝天的映托下,秀丽出众,清雅夺目。上世纪50年代前这座钟楼旁边就是码头,不少离岛进岛的海南人都是听着钟声从这里经过的,因此对钟楼的印象非常深刻。不少华侨回国后,看到钟楼就似看到了家乡,它也成为了海口人故乡的象征。历史不会停住脚步,钟楼的时间也将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

4、海南骑楼街区的文化意义:

在海口骑楼街区,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向人们讲述海口精神和气质。这种精神中带有一种博大和宽阔,也带有几分传奇和神秘。也许“满街的方言只字不懂……而满街的内容涵盖着地理、历史、气象、考古、艺术、建筑、园林。肯留心处,处处是学问”。

因为临海,大海不仅给了海口人开拓精神,也给了海口人对于未知生活的虔诚期待。无论是文化生活还是宗教生活,都是海口文化的呈现。作为移民岛上的移民城市,海口骑楼街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个案古迹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因其更显著的地域保存价值而身价百倍。

在这些风情万种的骑楼里,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民国第一楼”家族兴衰的传说,有富家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往事,有“大亚旅店”“裕大商行”神秘东家的遗事,有前清北京格格漂洋渡海远嫁海南的旧事……老街、骑楼在沧桑岁月中愈老愈有味道,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中越来越显得时尚珍贵……这种生活将在未来继续延续,因为没有哪个城市有这样的自由度,能够改变你的,就改变你;不能改变的,就吸纳你,达到一种共融共生。

5、海南骑楼街区的规划复兴

早在1996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关于海口骑楼街区的振兴已经有过规划。随着时间的推进,2007年6月1日至7月30日,海口市对中山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新华北路、长堤路进行全面测绘测量,编制老街测量图册,此举标志着椰城的历史文化名街保护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在核心保护区,重点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即保护构成街区历史风貌外观的基本要素(建筑外观、建筑平面格局、建筑高度、街道空间尺度、环境小品、市政设施外观、绿化布局形式等),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进行整修、改造或拆除。

骑楼老街区对海口市来说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资产,是海口城市中心区最后保留的有历史意义的商业空间……可能成为海口最重要的地标……海南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洋文化、自然风情和发展需要,在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工作日渐推进的契机,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共同体

协力运作下,为了此种发展变化趋势,保存、修复和振兴大量的和重要的老建筑,仅仅保护那些“最好的”或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并不能满足海南省和其省会海口市的需求。

发展现代旅游、精致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以一个文化制作中心的文化氛围和特色向游客进行海口骑楼街区行销。将原先的古老建筑转变为休闲业态功能标榜着一种浪漫、迷人,带有某种特殊的社会印记和文化氛围的时尚,包括会议、展览、艺术、博物馆、文化遗产、休闲活动、免税店、酒吧、咖啡和一些特殊项目等。南洋风格的骑楼紧邻窄小的街道、小巷,这些不朽的作品与世俗平常的肌理之间的对比形成老街的空间特征。

随着海口骑楼历史街区地位的确立,在受到保护免于拆除和毁坏的同时,这里恢复起来的自信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商业投资。对于已经开发的商业,便捷的可达性和宽敞的停车场会把更活跃的商业活动吸引过来,同时吸引娱乐业和艺术活动在此扎根。骑楼的本质是给人方便,给人舒适,这样的设计理念永远不会过时。

作为海口城市变迁的载体,海口精神的文脉,注重活力和生机的创造,建设科学发展的国际旅游岛,发展骑楼街区独一无二的精神传承特性,将是海口市城市整体发展的精华所在。

二、探究结束总结:

通过对这次课题的研究,我们从中学会了许多知识,如:我们了解了海南骑楼的由来、风格、文化意义等等。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尊重海南骑楼文化、保护骑楼文化!让海南骑楼文化源远流长!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我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协作讨论,提高了认和能力,养成了自己自主学习的习惯。更为重要的是,重视团队精神,友好与别人相处,对于我们以后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亦有好处。

6.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六

一、学习困难生形成原因分析

在学习困难生形成原因这个问题上,不少人认为学习困难生纯粹是由于智力低下造成的。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心理学研究表面,智商在80-125之间的属于正常智力,而多数学生的智商就在这个范围内。这说明多数学习困难生的智力不成问题,完全能够学好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那么,学习困难生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认知心理学认为,不同人的认知能力,如感知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联想能力、记忆能力等有显著差异,各有侧重。正是由于认知差异,导致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速度不一样;又由于大班额课堂教学使老师上课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使得部分学生出现知识缺漏现象。如果学生缺漏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弥补,日积月累,学习困难也就越来越多,最终放弃学习,沦为学习困难生。

二、对学习困难生的指导策略

如何才能提高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成绩呢?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如果在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和地方给予帮助,如果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那么绝大多数学生事实上能够学得好。”根据这一理论,可采用如下策略为学习困难生进行指导。

1、课前用一定时间替学生查漏补缺。

学习困难生在学习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知识积累量的不足。这就给他们学习新知识带来许多不利因素,影响学习上的记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学习上的障碍。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根据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为了解学生知识差到何种程度,可采用提问和课前检测等方式进行了解,然后用5-8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弥补性讲解,最后,让学生进行理解和强化记忆。这样,学习困难生就有了接受新知识所必须具有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2、对学习困难生提出最低目标并督促其达成目标。

对学习困难生来说,一堂课的知识要求不益高,但最低目标是必须达到的。一堂课最低的目标就是该节课最基础的知识。在对学习困难生传授这部分基础知识的时候,要力求内容精,起点低,梯度小。经过精讲之后,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对同一知识点进行练习,练习的原则是:密度大,适当重复。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教师应当堂进行目标测试,然后针对测试结果,对掌握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以增强其成就感,增强其学习信心;对那些测试效果不佳的同学,则应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知识回授和辅导,即查漏补缺。具体方法是: (1) 集体辅导。把这部分学生编成一个小组,对普遍性问题进行有针对的辅导。 (2) 分组讨论。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派1至2名优生参与,与学习困难生共同探讨对学习困难生来说是难点的问题,帮助他们逐步攻破之。 (3) 师生“一对一”辅导。若有个别学生对以上两种补偿教育均未有效,就需教师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以上三种补偿教育的时间,最好在当堂课内,这样可以避免课后增加学生负担。若实在不能在课堂内完成学习任务,可放在课后,但必须是在上下一节新课前搞清楚应掌握的内容,不然会对新知识的学习带来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对学习困难生进行补偿教育时,必须以鼓励为主,不作消极评论。只要看到学习困难生有点滴进步,就要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体验到进步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过程对比法,提高学习困难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学习困难生的思维能力尤其需要培养。培养学习困难生的思维能力,可借助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过程对比法。具体做法是:将优生和学习困难生混合分成学习小组,一起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向学习小组提出问题情景,然后小组内每位学生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经过互相切磋,最后由学习小组向教师提出本小组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困难生通过与优生的思维进行比较,会体验到自己方法上的不足,进而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从而使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7.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七

一、合理分工,优化合作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为了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2—6人为宜;二是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分组原则;三是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应是相对稳定的,以便于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一般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测试成绩、合作状况以及教师的平时观察、了解,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或重新搭配,以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的能力。

常用的分组形式有:①自然座位式,即同桌的两个人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其优点是随机进行,节省时间,一般用于两个人之间的合作活动。②差异组合式,即由四人组成小组,其中一人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其特点是互帮互带、共同发展。③自由搭配式,即由学生自由组合,这样组成的小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④大组合形式,即以纵向的若干排为一组,这种分组形式常用于竞赛、游戏、表演等活动。

明确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这一方面要求学生明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认识到自身进步、班级进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树立起正确的团体合作观;另一方面要求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确保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如主持人负责分配发言的机会;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汇报合作学习的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二、科学组织,促进合作讨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呢?

1根据教学重点确定讨论内容。

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于讨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重点确定学生合作学习的讨论内容,对于那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掌握的内容,就不要放在合作学习中去讨论了。例如,在教学完“贞观新政”的相关知识后,我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小型讨论会,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唐太宗为什么能够从谏如流、知人善任?这对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唐朝为什么能出现“贞观之治”这样的治世?你是如何看待“贞观之治”的?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还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准确把握讨论时机。

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讨论的时机。例如,在讲授“拿破仑的文韬武略”这一内容时,学生常常根据个人野心、专断独裁的个性特点来否定拿破仑。这时我就提出:拿破仑为什么要实行专制?有的同学因为拿破仑实行专制而否定他,有的同学因为拿破仑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肯定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到底应怎样看待拿破仑的专制?这样,学生就在我的引导下把拿破仑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评价,不仅避免了片面、肤浅,甚至错误观念的出现,而且使学生深入认识了拿破仑。

3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确保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制定一种能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努力上进并与同学互帮互助的良性机制。

除了制定评价机制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平时小组活动的成果(如历史小论文、社会调查报告等)进行评价,或设计具有开放性和科学性的试题评价学生。

8.对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篇八

——指导研究性课题《十年文革的思索》

俞晓萍

近年来,为了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我国在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该如何开展?„„等一系列新问题开始为更多教师、学者关注。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的学习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广泛的,从范围来看,可以是综合性课题,也可以是分科性课题;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实践性课题,也可以是思辨性课题;从研究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课题,也可以是在科学界暂时还没定论的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问题;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可以是课内能解决好的课题,也可以是需深入了解,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完成的课题;同时也可以是上述各种角度不同课题的交叉。

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是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则主要是作些指导,作一些宏观调控布置,并不需要给出具体的步骤。就历史学科而言,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史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参照和运用史学研究的方式,发现和确定问题,学会搜集、分析、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关方法探究、解决问题;以及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在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进行研究,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性课程的指导实践活动,我与高一、二的同学们一起做了好几个课题,下面就我指导的《十年文革的思索》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谈谈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浅薄的认识,不足之处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正。

一、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要体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平时一直强调只有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但在正常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也许是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我们主要是按照教学大纲,以传授有关的历史知识、构成历史的知识结构、网络为主,尽管我们也尽可能的在探索和尝试利用有限的课堂45分钟开展有一定规模、一定范围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思考、讨论活动。但这样的课堂教学还远不能够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也远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现在有了研究性学习这样一门新型的课程,学生们几乎完全能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一个有一定研究价值课题,和与此课题相关的学科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学期本人在任教《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文化大革命>》一章前,考虑到这是一段动荡不安、内部复杂的历史,可是教材对这段历史介绍的又十分简单,许多地方学生想了解地更多,比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文革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情况、文革与我的家人„„,为此我收集了许多文革方面的资料(图片、诗歌、影音、看同时代人的回忆录„„),做这一些只有一个目的,希望自己在上课时能够给信赖自己学生提供更多既可靠又真实的信息和资料,并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除了了解文革的一些基本常识,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料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文革十年的历史,以引发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更多的思考。结果,学生们对这样的课、这样的教学方法都十分感兴趣,并有几位同学决心就对有关内容进行研究,作为这一学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可见,兴趣的激发,对开展研究性课程是多么重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明确目的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定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具体的研究阶段、研究过程中,每一步却都必须明确目的,使每一项活动都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一个又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小问题,从而推进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发展。在具体指导《十年文革的思索》这一课题时,我与小组成员制订了几个阶段性的研究目标,如开题阶段:首先,需要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确我们为什么选择这一课题?其次是,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想了解文革中的什么?再次,搞这样一个课题对当今社会有什么指导性的作用,或是文革留给了我们什么?„„经过交流,同学们基本上对开题阶段该做些什么有了明确的了解。接下来就是布置任务,要求小组成员通过在学校图书馆阅读与收集有关文革的资料,了解比较详细的文革历史。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小组成员分别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看完这些资料后的感想,再由师生一起座谈近阶段的小组研究收获。在必要时还可组织组内成员进行再分工:如收集图片组、走访经历文革的老人小组等,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分开行动,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使研究活动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也让同学们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协作意识,充分发扬团队精神。

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要讲究灵活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这就决定了我们既不可以用学科的传统课程模式来设计教学,也不可以像一般的活动课程那样来设计教学。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我们用更灵活、更多样地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以更开放、更自主的形式来组织师生交流。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使广大学生已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这使得学生害怕被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搞研究性学习就需要教师要走近学生,改善并融洽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比如,采用发言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主回答问题的形式,或采用圆桌座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十年文革的思索》的课题实施时,我与研究小组的几位同学第一次见面时,就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鉴于我们小组的成员不多,我们就围坐在一起,在一种平等的氛围下讨论所选的课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先把自己好奇的内容,迷惑不解的历史环节等先罗列出来,并有针对性的回答一些,期间还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史学观点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辩论如“林彪一生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最后再选择一两个争论较多的课题作为下一步研究的主要对象。

四、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注重过程

一般学科知识教学的评价主要通过考试来进行,一有标准答案,二有考试分数,是优秀是合格还是不合格一看就基本上清楚了。可研究性学习课的评价有时根本无法用一个标准来对比来衡量,因为有的课题本身就没有所谓的答案,因此我们不能单一地只重视结果,更应重视学习、研究的过程。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优劣,要看这一小组通过一阶段的活动有无独特的观察、独立思考、独到发现以及他们的思维的方法是否符合规范性、逻辑性和研究学习的方法是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等。就拿《十年文革的思索》这一课题来讲,本身这一课题涉及到的是一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能收集到的就是那些有限的资料,在学术观点方面很难说会看到多少新的突破,甚至说就学生与我在能力有限、时间不够充分等多方面因素受制约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会提出多少新的观点。但我想,我们应该看重的是通过这次课题活动,学生了解了应该如何收集历史资料,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收集有关的资料?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应该如何正确地进行辨析,去伪存真?在《十年文革的思索》这一课题中,学生从纪实文学、人物传记、事件回顾、缅怀记念„„这些方方面面的关于文革的信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我想,这已经达到了我们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

只有这样,研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地在学生中开展起来,真正地体现其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第一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

2001 6(2)课程·教材·教法.2000.1(3)《历史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发挥作用》

9.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九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对中小学教师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从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看,对新课程的要求理解不透,因而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低效或无效的状况。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无效或低效。这种低效或无效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教师不能关注学生。当前教师教学设计的突出问题表现在:教学目标设计没有以学生为本,过大过空,难以具体操作和实现,设计形式化、模式化,缺乏层次性、连贯性、递进性等;教学设计不能准确地锁定教学起点,教学情景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过程的设计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设计单

一、陈旧,教学媒体运用不当,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提炼;教学过程设计重预设,轻生成,对课程资源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教学设计只重前设计,忽略了中设计和后设计等等。既然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是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基础,因此,对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方法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思品、历史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我们认为应该通过思品、历史课教师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启发学生在思考状态下主动学习;利用合作、探究等方法,实施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从而使三维目标都有落实。往常备课,一人一册书,从头备到尾。有的教师甚至出现备课、上课两张皮的现象。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检查备课也只是数数备了多少节,看看教学过程设计是否完整具体。如此备课,费时低效。鲜有自己对教材和课标的解读,教法的设计,预设不足,课堂随心所欲,上到哪儿算哪儿。大部分课后反思流于形式,寥寥几句话甚至一句话。教学效果好(不好),起不到反思的作用。因此我校才申请了“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实践研究”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思品、历史课教师要能深入进去——研读教材、钻透教材;了解学生、摸清底数;跳出教材,依据课标,设计教法、学法,从而实现三维目标有机达成,提高教学质量。

二、选题的目的、意义 对初中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从整体上看,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已是引起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和实践领域,尤其是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除了理论工作者继续研究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如何关注学生的理论和模式并应用于相关领域外,一线的基础教育思品、历史课教师已普遍认识到关注学生有效方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可见,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研究的确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应用空间。同时,由于我校这方面研究的理论和模式尚停留于引进和介绍阶段,系统化、本土化的理论研究缺乏,这直接导致一线思品、历史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诸多的困难,出现了许多的误区。因此,我们认为,我校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缺乏经过系统性研究并具有原创性的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有效方法的成果;二是缺少从专业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出发,符合我校的教育背景和教育需要的、适合一线思品、历史课教师适用的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有效方法理论和操作规范;三是如何科学地应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有效方法理论于相关的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四是如何应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有效方法理论于思品、历史学科的实践研究,仍处于经验性的摸索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指导。

三、课题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以教师教学设计行为的优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分别进行在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深入地进行学情分析,关注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法的研究;在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加强对教学内容研究的方法;在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关注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在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优化教学过程方法的研究;在思品、历史课堂教学后,有意义的教与学反思方法的研究。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地进行学情分析,关注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法的研究。研究学情是为了改善学情,我们在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生理、心理状况,学生学习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方式进行分析,对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学目标准确,对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纳入优先考虑,教学设计者应多考虑如何将多个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序列。教学目标描述要明确、具体、完整、可操作性强,便于落实和检测。

2、加强对教学内容研究的方法。

思品、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研究教材,除了研读教材外,还要挖掘和拓展教材,从学情出发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即用教材教;第二是拓展教学资源(包括课堂生成的学习资源)。恰当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需要与强烈兴趣的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除了要认真研读教材,还要认真调查学生的现实基础及学习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3、关注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

让学生动手实践和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思品、历史课堂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成长手册为载体,开展多元化的学生学习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及时诊断,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地发展。有意义的练习及作业的设计研究,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设计的作业要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落实,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练习内容的层次性,手段的灵活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4、优化教学过程方法的研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师怎样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再现、联结前后的知识,值得研究。研究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直观化、形象化的情境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能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如何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式教学是思品、历史课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握讲授的范围和时机,讲授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式教学、如何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对培养学生认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思品、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板书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如何将板书设计的科学、规范、简洁、美观、艺术,都要求教师狠下功夫。每个人都有追求完美、受人尊重和得到信任的需要,对中学生来讲,在课堂上得到老师和他人的认可是最大的喜悦。“积极评价”则是一项开发宝藏的工作,在课堂的教学中积极的评价会使学生的一个闪光点放大,成为耀眼的光芒,同时还会“排挤”掉一些不良行为。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童言无忌,在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在老师的赏识、尊重、鼓励中,孩子们会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创新的火花将不断闪现。所以有效的激励与评价也是提高课堂效率不可缺少的因素。

5、有意义的教与学反思方法的研究。

我国当前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和调整。这对思品、历史课教师而言,无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崭新的挑战,我们教师应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课改需要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增强思品、历史课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实施反思性教学是有效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有效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我们也打算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学习反思,以数学日记的方式反馈给实验教师,以促教学相长。

四、课题预设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家长共同的追求,更是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是以师生的共同合作来完成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研究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达成以下目标:

1、推动思品、历史新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面积提高思品、历史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通过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等研究,寻求思品、历史课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2、通过学习和培训,让教师更新观念,探索出符合教师个人特色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有效方法的教学模式。

3、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科研队伍。

4、推动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任务:

1、制定恰当的、符合教与学实际的、具体细化可操作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方法。

2、如何准确地锁定教学起点,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生活经验和心理起点的方法。(学情分析的方法)

3、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分解教学目标,预设主要的教学环节,教学与学的环节同步设计,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指导方法,创设能引发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情景的方法。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将教材再开发后与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的方法。

5、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留下广袤的活动空间,拓展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空间的方法。

6、将教学的前设计、中设计和后设计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方法为行动研究,包括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集体研讨法、资料编写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通过课堂观察和调查研究,了解学校思品、历史课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现状,了解新课程实施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情况;通过课例研究,总结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把准教学设计的脉络,指导课题研究的发展;通过集体研讨,共同找到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通过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编写出相应的资料,供思品、历史课教师学习和借鉴。行动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重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研究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方法和途径,解决思品、历史课教师教学设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六、课题预设的研究结果

本课题试图通过上述几方面的研究,探讨总结出思品、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有效方法,以此推动教的设计行为,教学设计行为围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这一关键问题;促进教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再思考,从而促进教师不断进行教学设计行为的反思,进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教学;不断寻找出师生在教与学设计中的行为规律,发现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设计行为对教学发生作用的规律;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从2011年5月开始至2013年5月结束,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2011.5—2011.8)准备阶段。⑴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⑵收集国内外有关学生学习方式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实践资料。⑶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第二阶段(2011.9—2012.9)实验阶段。

⑴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⑵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检查,实施中期评估,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⑶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小论文活动。第三阶段(2012.10—2013.5)总结阶段。⑴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⑵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提交课题组鉴定、验收。

八、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利条件

⑴参与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有不少是县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多人参加县或市教育学会和市教科所的课题培训会,一直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研究。

⑵我校经过近几年的课改实践,已经积累一定的经验,现正大力借鉴、推行杜郎口中学课改模式,同时学校对教师的学习和教研也给予有力支持。这也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⑴文本及声像类成果 ①研究报告:《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报告 ②研究成果集,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个案、教学课件等 ③课例光盘 ⑵实践类成果

①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思品、历史课的喜爱、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业成绩得到提高.②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③促进学校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行动研究模式。

十、课题组参加人员的组成 课题组组长、负责人:陈志华 课题组成员:

核心成员:陈志华、周锦辉、林恭俊、周文景、林来诗、郭金海、林仁镔、施素华、周美胜、叶光亮、苏建仁

参与成员:郭昌誉、郑信煌、潘贤尊

十一、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1、策划保证。科学设计、并建立有效的课题研究模式、课题研究过程和档案管理模式。

2、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务实运作。

3、人员保证。充分发挥我校成长迅速的一批锐意进取,勇于探索、善于研究的优秀的教师的作用,推进课题研究。

4、制度保证。制定订课题管理制度,有效运作制约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使学习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需要,使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习惯。运用激励机制,重奖科研成果,对研究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整体推进教师发展和科研兴校。

5、活动保证。坚持校本培训,校本教科研,遵循科研规律,严谨研究方法,开展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研究活动。坚持以活动促研究,以研究促发展。

10.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十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含义;应用;方法;技巧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体现。研究性学习通过激发学生运用自主性和探究性,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其投身社会实践,是学生获得科学理论知识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以树立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为目标,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手段。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元合作的形式,对教材内容和相关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的一种开放性学习的模式。研究性学习将知识的内在结构联系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便于学生高效清晰地记忆知识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弊端: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松散,各知识点之间不能联系起来;二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低。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自己过滤和整合知识点,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连贯记忆,树立整体模型和框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方法与技巧

1.课前自主预习,初步建立知识模块,甄别重难点

教师在布置课前自主预习任务时,要让学生提前梳理知识,初步建立知识模块。抱着探究的态度,对课本内容自我认知,做好难点标记。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教师的解答,或与学习小组成员讨论研究,或与教师讨论探究。在预习过程中,培养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习惯和意识,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模块,并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自信,课堂上分享。

2.课堂学习,重点突出,灵活多样

在历史课堂上,需要重点突出,灵活多样地进行学习。譬如,建立学习小组:发挥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自行研讨转向小组讨论,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要敢于变各种“句号”为“问号”。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多端性。

另外,课堂价值尽在“不可预设”,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 “突发观点”“灵光一现”或是学生的“突然发难”。这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克服“教师话语霸权”的惯性,把“课堂”变“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多维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灵感再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或深度发掘无意间也会产生新的思考,更好地完成研究性学习。

此外对于高考热点问题,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材内容的性质特点,通过前景呈现或设置悬念、有趣的故事、实验或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情趣导入新课,或承上启下复习旧知识、导出新知识。

总之,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教学和学习方法,但不论是哪种方式的运用都要找准教师定位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并做到始终遵循认知规律,围绕教材知识,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课外学习,投身实践

课堂外的研究性学习,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师可以成立历史课外学习小团队,精选研究课题项目。

(1)准备阶段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布置研究任务。其次,教师要给学生介绍常规的研究方法,如去图书馆查阅文献、利用检索工具等。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订研究计划,其主要内容应包括:课题题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人员安排、预期成果形式等内容。研究计划越详细越好,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原定计划作必要的调整。

(2)实施阶段

首先,学生根据研究课题,收集研究材料,加工整理研究资料,提出观点或对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形成研究成果。其次,历史追寻的是真实,研究资料的客观真实性是前提,对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最后,就是撰写研究报告,精简课题内容,完成心得体会、实践报告、研究活动记录等等。

(3)总结评价阶段

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并将研究成果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汇报。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成果的点评与指导,积极鼓励学生,促进学生自身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适应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应用研究性学习,可以打破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上的局限性,更好地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陈莉.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11.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十一

所谓研究性学习, 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 决定了历史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那么, 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 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方法融合到历史教学的实践中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依据课标拓展教材, 使授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融为一体

推进研究性学习不能脱离实际, 不能离开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环境, 即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教材为基本教学媒介。在历史教学实践中, 笔者根据教学实际, 对教材内容作了调整, 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 按照“情景创设→问题提出→探究解决之道→解决疑问→运用科学结论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安排教学, 尽量使原先的授受性教学转变成探究性教学, 使学生由原先单纯的“聆听”转变成愿意和历史“对话”“交流”, 从而使授受性学习演绎成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之旅、发现之旅, 使授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得益彰。

如学习人教版必修Ⅰ第三单元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笔者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作了如下设计:⑴展示相关历史知识, 教材内容及相关材料 (如传记、回忆录、影视片段) 。⑵设计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 (1) 美国独立后, 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以经济建设来实现强国富民, 为什么却要首先解决政府危机问题? (2) “邦联”和“联邦”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3) 美国的领导者是如何解决大州与小州、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制衡问题的?你认为还有其它办法吗? (4) 美国1787年宪法为什么能一直沿用至今? (5) 你怎么看待华盛顿一再推辞连任第三届总统?请你谈谈此事对美国历史的影响? (6) 今年是美国总统的大选之年, 你对本次大选有何预测?理由是什么?⑶分组讨论, 推派代表就本组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出解答, 并接受他组同学质询。⑷最后请各组另推代表就某一方面谈谈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通过授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整合, 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确定研究性作业, 让学生在课内外历史的交融中学会学习

一般来说,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学生迫于外在压力的学习动机要大于内在的学习需求。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僵化, 他们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不会也不愿独立思考, 缺乏探索的学习欲望。而就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言, 高中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 独立思考的意识极其强烈, 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视野局限在学校里、课堂上、教材中, 他们还会通过其它的途径“放眼看世界”, 批判性思维显著增强。

基于这样的学情,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注意整合课内外的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社会现象, 对教材的历史结论进行“再发现”, 让历史在现实的氛围中活起来, 体现历史的多元化和个性色彩, 展示历史学习的魅力。比如, 在学习人教版必修Ⅱ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后, 要求学生在课后调查建国以来自己居住地在环境、服饰、住房、交通、饮食、通信、娱乐等方面的变化, 从而真切感受家乡和国家的沧桑巨变、感受改革开放对现在生活的巨大影响。这样的学习方式从容实现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三、善抓契机、引导探究, 在偶然的“释疑”中必然地提高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之一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平台。因此, 凡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问题都藏着激发探究的契机。教师应善抓契机、利用问题或者是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 可以将时事热点与课堂内容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近期“中日钓鱼岛问题”持续发酵。在学习必修Ⅰ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时, 笔者就联系了当前的“钓鱼岛问题”, 并提供了相关背景材料, 让学生以“钓鱼岛的前世与今生”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们反应热烈。最后达成共识: (1) 钓鱼岛历史上就是中国领土; (2) 引起今天“中日钓鱼岛问题”的主要责任者是美国; (3) 解决钓鱼岛问题, 既要有原则又要有灵活性和耐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正确的情感态度。

12.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十二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高考体制调整、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基础教育课程的全面启动推动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无法回避的机遇和挑战。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品格的时代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发教学方法的变革。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121-03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和质疑的学习精神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作为一门重在培养学生借鉴古人经验独立思考、评价、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更要注重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开展。

一、更新教学观念,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贯彻到日常教学实践中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在课程改革的过渡阶段,学科教学依然是重要的,它仍然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在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把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中学历史课上,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切实可行的。

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许多差异。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忆、吸收、消化,这种方法只着眼于学生对一般历史知识和结论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在新的情景下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特定的历史现象,解决新的历史问题。而在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体位置。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料,他们既要消化、吸收,又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内容;对教师而言,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在历史学科高中二年级的教学中,我们有意识、有准备地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学生经验、现实生活、图书馆、网络、教师素养等丰富的课程资源,变历史课中传统的演绎式教学(由概念到事例,由普遍到个体,由理论到实践)为“归纳式”(由特殊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由事实到理论)。同时,注重课题研究和活动设计的开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自我实现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品质。

课例: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研究性学习与历史课堂的有机契合。

(一)研究目标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去图书馆、阅览室,上互联网,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整理、辨别、分析历史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尤其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开展写作历史小论文、组织演讲比赛和模拟学术辩论会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语言表达和临场应变等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意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能力,从而共享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共享。

(二)研究方式

主要研究方式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模拟学术讨论、多媒体演示法等。

(三)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选择研究子课题,教师开设辅导讲座。请学生在原先设计的研究课题“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研究子课题,并根据选择的研究子课题划分研究小组。教师开设辅导讲座,向学生介绍近年来的学术研究动态,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写作历史小论文。

第二阶段: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到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上查阅各种书刊杂志以及各种资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获得的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有逻辑、有条理地整理和归纳资料,仔细研究其内在联系。

第三阶段:写作历史小论文。写作历史小论文时,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论述,力求达到“百家争鸣”的效果。初步成文以后,还要进行加工润色。最后将所写的小论文编辑成Word和PowerPoint文档。

第四阶段:组织多媒体课堂教学或展开辩论。利用“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PowerPoint课件组织课堂教学,讨论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组织学生从背景、目的、特点、影响、后果、形成差异的原因、郑和下西洋废止原因及其启示等方面分成正、反方进行思想和语言的交锋。最后由学生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结论。(见表一)

1.背景: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衰落;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兴起。

2.目的:中国航海组织出于政治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西洋航海组织则出于经济目的:海外殖民,掠夺财富,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3.特点:前者是封建国家朝贡性的贸易,后者是掠夺性的贸易。

4.影响和后果: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的伟大壮举,极大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其不计经济效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巨大经济负担,因此,不可能持久。西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5.形成差异的原因:根源在于两种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后者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础之上。

6.郑和下西洋中断原因及其启示: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规律,耗费浩繁,国库枯竭。明末的禁海令,实行闭关政策。由此得到启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这个课例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①典型的探究精神。学生能快速发现教材未阐释明确的问题,并积极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提出假设并进行论证。②“归纳式”学习。先尽可能掌握资料数据,然后分析归纳出背景、目的、特点、影响和后果及形成差异的原因、郑和下西洋中断原因及其启示,突破了传统历史教学中“先记忆一个概念或结论,再绞尽脑汁寻求史实论证”的被动接受式的“演绎式”学习。③严谨的科学精神。研究过程中伴随着大胆假设、谨慎求证、严密推理。④良好的团队精神。通过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后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同时也敢于和善于申辩。⑤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分析整理原始资料,不盲信史学家、前人、教师观点,显示了其创新意识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切忌教师的指导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二)重视评价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三)课程内涵问题

首先,要明确课程资源并非单一的文本形态,如教科书、报刊杂志等,还应该包括学生的个体经验、现实社会生活,教师的教育素养文化底蕴。其次,虽然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主题选择的灵活性很强,十分有利于各学校和教师、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条件进行实践,但学习内容不系统,不易体现出学习内容和研究层次的递进序列。因此,应加强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在日常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精神,并形成惯例,使学生养成勤思好学的良好习惯,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良好过渡。

13.历史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篇十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研究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它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已获得国际认同和普遍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所谓研究性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按类型可分为认知型、技术型、应用型、综合型、宏观型等,它成为基础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此切实转变方式和习惯,营造开放的课堂情境,学以致用,在教师引导下,使问题由自己去揭示,知识让自己去探索,规律应让去发现,点拨带着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图书馆和因特网,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综合能力的积累和个性的良性养成。该课程基于提高“发展性学力”理念,力求在保证“基础性学力”基准上,进一步培育其“创造性学力”,体现出指导与自主、基础与研究,分科与综合、理论与实践、校内外、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与兼顾。通过研究课题这一载体,引导贴近,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多渠道的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的养成,充分发掘潜能,进而陶冶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

实践证明,研究性没有失败者,它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精神,并迈出了向成功攀登的第一步,因而受到广泛首肯。

众所周知,学科无所不包,博大精深,曾被马克思看作“唯一的一门科学”。但目前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为切实推进改革,我们应实行开放式,大胆创新,摆脱狭隘和沉闷的应试束缚,千方百计地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因而,我们应适应新课程方案实施的大趋势,尤其要努力履行“求实、求精、求新、求活”精神;进一步充分发掘潜能,注重培养和提升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放手拓宽视野,着重夯实双基,为终身奠基,争创一流的质量,而“研习”正是通向“教为不教,学为自学”理想境界的可行途径之一。

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尽管大家已作出了极大努力,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应试的陈规陋习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在“研习”领域不仅存在盲目性、片面化、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等问题,并且宏观上展开的多,具体学科的讨论尚在起步阶段,况且人科尤其是科仍属薄弱环节,研究力度亟待强化。何况今后必然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难免存在种种误区、偏差,那么研究性在改革实践的课题研究呼之欲出。我们将以务实、开拓、创新理念,与同仁抛砖引玉,共同切磋。

二、研究目标

该课题坚持素质根本导向,力求体现前瞻性、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诸原则,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的运用,注重过程和的实践与体验。由此我们应以为主体,遵循学、心理学科学理论与原理,立足于我校教、学、考实际,以转变的方式为切入点,力求坚持一个核心(整体素质);确保两个结合(改革与科研、课内与课外);推进三个转轨(观念、内容、手段);处理四个关系(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兼顾;教师的教与的学相同步;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协调)。现代改革应体现创造为本、能力为重,素质为先的宗旨,以资源有选择地包容、吸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创新为基点,转变和习惯为关键,追求教与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归宿。为此,势必要求教师寻求以创新为本质的新策略,优化内容,试行探究式、情境式、参与式,以提高的兴趣和实效。

三、研究条件分析:

该课题在广泛借鉴各地研究性实践成功经验的前提下,经过长期的个人反复酝酿和同行的切磋交流,现已具备充足的主、客观条件,主要有:

(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趋势,为改革和“研习”创设了优越的环境。

(二)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课程(试验修订稿)》、《全日制普通高级大纲(试验修订版)》及相应的新教材,并逐步推广实施,最新大纲附设了22个研究型参考,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等。南京金陵的816名围绕402个专题展开研究,产生了良好的反响。研究性课程从新学期开始走进了我省课程,这些为“研习”提供了正确导向。

(三)我校师资力量雄厚,校领导重视教科研,教师的现代技术十分过硬;同学们积极参与,并已初见成效,所有这些为改革和“研习”营造了优越环境。

(四)各地改革的深入展开,并且目前一批研究性课程集脱颖而出,都为“研习”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14.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篇十四

1. 课前渗透,备课要具有新课程意识。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传统的课堂是老师的天下,老师用简单、粗陋的方式强行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机械地跟随老师的教导亦步亦趋。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的人才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备课时以自我为中心,未能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标准强调增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作为适应新课改的一种学习方式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具有新课程意识,要学会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备课。

以前历史教师的一堂备课内容可以反复使用,但实行研究性学习后就截然不同了。它要求教师的备课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改变,即从过去备历史知识点转变为备教学方法,备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备教学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备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等等。这就使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利用教材教和学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备教材,教师只有通过这样的备课,学生才能进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

2. 课堂渗透,教学要师生合作互动。

学生的发展是实施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启发式教学与情境式教学,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按自己的标准有意识引导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和预设答案,却很少调整策略去适应学生的学法,不能真正体现民主和开放的教学,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更不用说生生之间的互动了,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等来实现。

例如在讲“海峡两岸的交流”时,笔者就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提出问题:“台湾问题如何解决?”通过讨论,有三种观点:和平解决、武力解决、和平解决辅以武力。持和平解决观点的同学主要是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两岸经济联系的密切、台湾在国际上越来越孤立、两岸在历史、文化上的渊源等方面阐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持武力解决观点的同学,他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与大陆在民族认同上会越来越淡薄、当前台湾领导人的去中国化步伐加大,令人担忧,中国政府的言行上也在趋于强硬。从以上的讨论中,学生的观点已超出了书本的范围,我们不管学生的观点正确性如何,关键是通过这次讨论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知识迁移的宝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主体思维得以充分展示,并且在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实现了互动。

3. 课后渗透,作业布置形式多样化。

作业是巩固、检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但现阶段的历史作业存在着很多问题,大多都统一布置作业,这样无视学生之间不同特点,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以巩固知识为主,并获得相应的解题技巧,以便考试获得好成绩,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作业的效率。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也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历史作业的形式有很多种,笔者认为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特点的作业形式就要打破原有的格局,除了布置基本作业外,大可布置一些社会调查作业,研究性学习注重个人的实践,社会调查作业在这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且通过社会调查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

比如在讲到“社会生活的变迁”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调查兰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然后让学生自主提出或选择某个方面来探究兰州的变迁。有的同学从几代人不同的服装变化出发,通过一个侧面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的巨大变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兰州的变化与社会与时代的密切关系;有的同学从居住条件的变化来考察兰州的发展,并自然而然地在此基础上得出兰州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还有的同学从交通工具的变迁来考察兰州的变化,一句话,学生是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来考察兰州的变化的。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觉得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学生的兴趣普遍较高,学生入手的角度也很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5.历史学习焦虑的干预研究 篇十五

下面就对一名历史学习焦虑度过高中学生的治疗与干预为例对学习焦虑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来访者自然情况和面临的问题

王同学,15岁,男生,初中二年级。父母职业都为教师,其母亲为历史教师。个人及父母无精神病史,家庭气氛融洽。个人身体状况良好。该同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历史学习及考试焦虑。

二、问题表现及其形成的心理机制的诊断性假设分

1、症状形成的原因追溯:

(1)导火线及具体表现。该生历史学习焦虑症状出现于2008年春节期间。主要诱发事件为个别亲友对其历史成绩的评价。自此之后,该生就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就担心自己不能记住历史事件及历史时间,以至于最后一上历史课就很紧张,就变得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历史考试中自己曾经记得的知识也无法记起。

(2)性格分析。王同学从小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而且对自己要求完美。做事认真,自尊心很强,好强。他一直努力做到不让别人不开心,内向敏感。

(3)环境和事件因素。由于该生的母亲是历史教师,因此他一直要求自己的历史成绩不要太差,否则就会感觉很大的压力。也希望在亲戚朋友面前保持一种是比较完美的好孩子的姿态。因此,当亲戚在说他是历史教师的孩子历史成绩还这么差的时候,他就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

2、症状形成的原理分析

亲戚的一句话,在该生内向要强的性格基础上,导致了他的历史学习焦虑以及历史考试焦虑的症状。由于他是非常要强的学生,而且母亲所教的学科也让其感觉其他科目可以成绩不好,但是唯独历史学科他不允许自己的成绩不太好。因此,当其亲戚说他的历史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一些评价的时候,这些外在的因素加剧了他的学习压力,尤其是在历史学科上。当再次上历史课的时候,他就想要将所有的历史知识全部记住,但是这种心理给也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以至于不能更好的发挥大脑的效能,这使他更担心,也开始对自己说,自己真的是不能很好的把历史学好。同时,自己的这种状况也让他更加紧张,并越加担心自己不能记得更多的历史知识。渐渐地,也开始出现了“元担心”,即开始担心自己出现担心的心理。

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王同学每一次担心不能很好的记住历史知识的时候,他都会同时伴随出现对自己的消极评价。这种评价使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处于一种较低效的学习状态,这增加了他的消极情绪(焦虑、紧张)。同时,这种消极情绪得到了加强和放大。此时,他的担心和紧张也变得更加明显。在这个消极情绪不断加强的条件下,他的历史学习焦虑和历史学科考试焦虑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每一次历史课上其无法良好的记住历史知识时所伴随的消极情绪也都给王同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都会体验那种焦虑的心情,渐渐的形成了学习焦虑反应。这也是条件性情绪反射在王同学的学习焦虑形成过程中的体现。

三、临床干预技术路线假设

总路线:首先消除对诱发事件,即亲戚评价性语言的敏感反应。其次对其学习焦虑状况进行调整。最后对其历史考试焦虑进行调整。

(1)认知调整。共同探讨导致其对历史学科学习焦虑的原因。并共同探讨正确认识和对待其学习焦虑的正确态度、评价及行为。具体讨论内容为:其亲戚评价性言语的影响;其母亲所教学科的影响:其历史学习焦虑形成原因的讨论;其历史考试焦虑形成原因的讨论。

(2)以新的反射代替原来的反射。我们的治疗假设是:从贯穿始终的关键因素——情绪人手进行调整和治疗。使整个心理过程中,情绪不再起到放大加强的作用。使焦虑水平保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上。使王同学对亲友的评价不再那么敏感,不再因为母亲所教学科也是历史而感觉有很大的压力,改善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的状况。使他能够客观、平静的对待这些问题。在具体的干预治疗过程中运用情感组织者策略启动积极情绪,最终使积极情绪在整个心理结构中占到主导的地位,从而形成新的良性循环系统。

(3)加强和巩固。给王同学留一定的家庭作业,主要是让他做自我辩论以及自我放松训练。让他每天在临睡之前自己完成一次放松训练,并每天固定的回忆以前的在历史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的快乐往事。在日记中做自我辩论练习;反复对自己说自己是能够战胜这种消极情绪的,自己是能够象以前那样有着良好历史学习能力的,现在的焦虑只是因为自己的消极情绪在作怪。在具体的临床干预过程中,将积极情绪以及正确观念输入到王同学的潜意识中,从而保证程序性知识生成,并得以巩固,使这部分积极情绪能够在相应情境中优先被提取并应用。

四、操作方法及过程

(1)认知调整。在第一次咨询过程中,除了对王同学的基本情况及具体症状表现进行了解之外,还具体对其现在形成历史学习焦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诊断。另外,向王同学解释了元认知治疗的基本原理,使王同学了解干预与治疗的主要机制。对其中的过程也进行解释,为以后的治疗做好准备。在随后的每次咨询时,前半段都会有10-20分钟的认知调整。与王同学一起讨论相关的问题。

(2)临床放松技术的设计及其实施

①向王同学介绍临床放松技术的原理,安全可靠性以及具体的步骤。保证王同学在具体放松过程中能准确的掌握动作要领。

②情感组织者策略的运用。和王同学一起寻找她记忆中快乐幸福的片段,并提取出来,作为积极情绪的启动事件。找出王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敏感的话题,敏感的历史学习环境等。这样做一来是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与治疗。二来是为了避免在临床放松过程中使王同学对这些问题形成新的焦虑反应。

③具体临床放松过程:身体肌肉的逐块放松并伴以腹式呼吸,使王同学进入放松状态。

④小程序放松指导以及自我放松指导。小程序放松指导主要是为了抵抗她生活中的突然出现的焦虑等症状。自我放松指导主要是对积极情绪和正确观念的巩固。

(3)具体临床效果

对王同学的干预和治疗共包括5次。在经过了认知调整的环节后,使王同学相信通过这种干预与治疗的方法是可以帮助他解决目前的历史学习焦虑问题的。在第一次咨询中主要对其进行了上述的认知调整。在第二次的咨询中。主要通过临床放松训练技术以及情感组织者策略技术帮助王同学针对其亲戚的评价性言语进行了脱敏训练,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咨询中,主要针对其历史学习焦虑症状进行了元认知的调整。在最后一次咨询中针对其历史考试焦虑进行了调整和干预。

随访记录表明,在第二次的咨询之后,王同学再次想起其亲戚的评价性言语的时候不再那样敏感。而且让其想象在以后的生活中当还有其他人对其进行这样的评价时其反应也不是敏感的。在第三次和第四次咨询之后,王同学感觉自己的学习效率开始恢复,尤其是在历史课程上不再那样担心和焦虑。在最后一次咨询后的一个月就是期中考试,考试结果表明,考生的历史成绩与之前比有了很大的进步。该生反映,他在历史考试过程中不再紧张的想不起学习过的知识,并且在考试过程中能够有较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阿娜,初中生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9)

上一篇:感悟劳模下一篇:自己如何进行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