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观评课反思

2024-10-09

初中数学观评课反思(共8篇)(共8篇)

1.初中数学观评课反思 篇一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在本次研修听评课中,我所观评的六节课中有四节课是学习的文言文一节学习的诗歌。因此,想在这里谈一下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对文言文的讲授,往往就是“满堂灌”。长期以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篇文言文都要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学生不能理解,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其结果就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探寻一些更为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文言文中去,读懂古文,爱上古文。在观课之后要教好文言文,我认为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且乐此不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法的灵活多变上下功夫。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告诉我们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课堂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诗歌式等。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这种相对枯燥的文章教学,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赵老师在讲解《鸿门宴》时运用讲历史故事的方式,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刘老师在《井陉之战》上课开始部分则运用卡通形象图片作为链接图案,让学生进行选择回答问题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很好的例子。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

二、多媒体的运用。现代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直观、多样而形象的展示方式,高效便捷的使用方法,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新的力量。设计一份好的课件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原因之一。我所观评四节文言文教学课在课件部分都是下了功夫,无论是从导入,还是文言文知识的讲解,还是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都进行了精心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因课施教,因材施教。所谓因课施教,就是不同课文运用不同讲解方式,我所观评的四课恰巧都是以人物形象为主的文章,各位老师根据文章特点的不同,从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对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分析。也有一些文言文是以叙事写景抒情为主,例如《滕王阁序》,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就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美景,体会作者情感。因课施教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一篇课文不同部分采用不同方法,还是以《滕王阁序》为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主要要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景。而“四美具,二难并”一句则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材施教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学,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问题设置上要有梯度。《井陉之战》在复习问题的设置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注重阅读、朗读。要想熟悉文章内容,必须先读懂文章,所以说阅读十分重要。只有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阅读之后还要朗读,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重视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加深对句意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情操,同时也有利于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我所观评的课文均采用了这种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获得了良好效果。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在新学期,我能够找到好的方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2.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系;教学;新课改

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教师们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验,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变化中有着太多的疑问、太多的困惑。现将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一些尝试、实践和与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的一些体会,产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 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密切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2)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遇,教师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们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体素质,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蔚然成风,新课改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实验中的困惑与思考

(1)课堂变“集市”,教学过于追求“情境化”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此创设教学环境,不仅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动形象的数学问题与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情境化,“上游乐场分组玩”、“上街买东西”,单纯用“生活化”、“活动情趣化”冲淡了“数学味”,忽略了数学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设置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但教师不能简单化机械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境由心造”——富于时代气息的情境的设置只有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2)教师由“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角色错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有些教师常讲“我们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来吗?部分教师常重教案的精心设计,注重从如何教的层面考虑,照“案”宣科时,更关注的是教学进度和当堂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做数学”的过程,置学习过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顾,只是形式上的牵着学生去合作、探究,走出了新课程倡导的学生是探索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意境。

(3)分组合作学习、讨论“热闹”充当新课改“标签” 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教学中评价一个学生的重要指标,但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真的有效参与、独立思考,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部分教师刻意追求上课气氛热闹,笑声越多越好,小组讨论流于形式,讨论问题数学思维层次低,指向不明,为讨论而讨论,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教学出现盲目性、随意性,教学过程匆忙零乱,缺乏整体性。

(4)电脑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和内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兴趣,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启迪思维,提高效率。

(5)“课堂教学反思”≠“反思型教师” 常有教师专心课堂教学后记,把教师本人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设计比较,描述课堂中出现的异常与教学目标的状况差异以及今后需改善之处的一些经验与教训,把课后体会混同于教学反思,可喜的是不少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本次课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启蒙运动”,教师不再是“习题的讲解者”,作为课程的建设者的教师案桌上除了数学习题集,还应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论。

(6)评价的多样化与呈现形式与中考指向“短路”。新课标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可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数学学习评价多样化,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而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泛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3.《图形创意设计》观评课 篇三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刘老师在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本节课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导入阶段是“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展示了图形创意的魅力以及在生活方方面面的应用,感受图形创意的乐趣,引发学生自己设计创意图形的兴趣。第二阶段是发散思维,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胡萝卜、花、线条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由浅入深讲到了共生同构、异影同构、正负同构、换置同构四种同构手法,并在讲课中穿插“谁是卧底” 游戏,这个游戏较好的带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在玩中学。最后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以简单圆形做源点,让学生展开思维,天马行空地进行联想和想象的创作实践,使之体会到创作的乐趣。本节课在刘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美术功底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其余学生消化得了,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所希望的,刘老师语言生动活泼,条理清晰,重难点明确,整节课环节紧凑,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针对部分学生对表达自己想法创意的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非常必要,刘老师做得不错。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刘老师适时的赞许和鼓励让孩子们的劲头更足,因此研究问题的兴趣被进一步开发出来,各式各样新奇的想法和设计就不难产生了。

4.《勾股定理》观评课报告 篇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本节课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老师和学生的新要求,是一节非常优秀的课,值得我学习。

一、本节课老师用视频播放勾股定理的历史,介绍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时的对话,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让学生在感到“有趣”、“有意思”的状态下进入学习过程。由勾股定理的历史自然地引入了课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定理的探索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机会,通过 “观察--探究--交流--展示”发现勾股定理。层层深入,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与应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本节课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利用课件的直观性,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拼出图形,用图形去验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从“形”到“数”这一认知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及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成果,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发现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程度,便于对课堂作出调控。

三、从上课情况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认真听课,师生互动好,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及课堂练习题都能很好的回答出来。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讨论、交流、推理、发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感受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为以后探究图形的性质积累了经验。

四、梯度练习,层层落实目标。勾股定理能解决生活中许多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刘老师先让学生直接应用定理,然后解决蚂蚁经过草莓并回到窝的最短路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构建直角三角形,从而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同时也构筑了利用勾股定理解题的数学模型。

5.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五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价值

据了解,对于学生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大多数教师都归因于学科内容难、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教师以外的因素。只有极少数教师认为是自己教得不好。而学生却认为,自己学习有困难,大约三分之一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有人更是提出这样的观点,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些充分表明,老师在学生学习困难形成过程中是有一定的责任的。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困难的产生。

在数学教学中,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促进认识升华的可靠途径。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美国的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反思还能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那么课后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呢?以下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该节课学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领会的数学思想等,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必具条件。教师反思教学目标,实际就是要通过反思教学过程真正弄清楚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结论;会不会灵活运用定理解题,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适用范围如何、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经掌握等。要知道这一切,首先我们必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如果上课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动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则意味着学生态度热情、主动参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果上课学生无精打采、置若罔闻、拖拉疲塌、焦头烂额等,则意味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检查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若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完成规定的题目,则教学目标可以说基本达到;若多数同学迟迟动不了笔或只能做题目的某些步骤或即使做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没有真正弄懂,知识技能没有过关。再次是批阅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如果学生做题思路清晰、推理有据、定理公式运用得当、计算准确、步骤详略得当,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相反如果学生做题颠三倒四、乱套公式、乱用定理、计算错误不断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技能不过关。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问题所在,思考补救的措施。该补充的就一定要补充,该纠正的错误一定要纠正;该集体强调的一定要集体强调,该个别辅导的就要个别辅导。将当堂课内容补起来,以便进行下面的学习。

2.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辅助工具。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反思教学方法,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从他们学习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从他们最无聊、最无味的地方入手,从他們容易忽略却很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积极寻求最利于学生接受、学生也乐于接受、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如果课题引入得太平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新奇的数学问题、身边的数学问题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仅仅限于教材、学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变策略,以充实的内容、浅显易懂、循序渐进形式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其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如果是例题习题的处理上缺乏深度,学生不好掌握,可以层层深入、举一反三,在同学们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尽量培养他们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逐步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一定能够提高。

3.反思教学价值

6.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反思 篇六

一、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现行教学中传统色彩仍然较浓,仍在注重着“师道尊严”,在师生关系中,老师更是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使得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更有甚者,对学生的学习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思维当成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思想当成学生的思想。因此,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也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之个性得到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教师不能搞一言堂,惟我独尊,更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讽刺、挖苦等,否则,就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追求有效课堂教学成为一纸空文。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深刻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进行有效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二、精心备课,深挖教材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集体备课是备好课前提,在集体备课中,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应用的价值,弄清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只有熟悉标准、把握教材才能掌握教的主动。

例如在“22.5矩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木框的变化过程,揭示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在这个直观操作过程中使学生在知识上保持了连贯性。也增进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三、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

数学的每一个定义、公式、法则、定理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容易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结果”,直接把定义教给學生,然后让他们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去记,那么他们总是难于理解和掌握。如果我们通过举例、打比方、作比较等一系列方法。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就容易得多。例如函数的定义它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举几个带有两个变量的实例,再引导学生指出例子中的变量之间的本质属性,再归纳抽象出函数的定义,这样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就能理解得更透彻。

四、设计问题。优化课堂

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数学课堂还要进行问题教学,要用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不是课堂上灵机一动、偶然发现,而应该是在深入钻研教材、切实掌握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的。它们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有趣。通过“启”,不断设疑,强化问题的探索性;通过“放”,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既是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引入中设计如下问题:

问题一:假使你们手上都有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二: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也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问题三: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x+y=10,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却只有一种情况呢?

问题四: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你们所围成的长方形完全一样吗?

问题五: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一个设问都激起了学生的思维上的探究,并且层层深入,意犹未尽。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了解了为何要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掌握了何为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何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五、优化课堂训练

首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地位,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变单一练习为多元练习;第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编题。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提高课堂效果。

7.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篇七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

8.浅谈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篇八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教学反思呢?

一、教学之前的反思

备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环节,需要教师在授课之前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并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做出适合的、正确的教学设计。而教学之前的反思,即是教师对于自己教案和教学设计的重新思考,充分反思,考虑现有的教学设计,是否是最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最贴近学生实际情况,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注意学生身边的生活,并将这些生活题材设计成为数学问题引入课堂,在增强学生熟悉感和亲切感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感受生活中数学的趣味性和意义,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正所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便是教师在课前做了再精细的设计,但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变数,是课前备课和反思过程中所没能考虑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自动地在教学行为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保证课堂教学能够高质高效进行。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凡有学生和自己思路不符的地方,就强行打断,一味按照自己设计的教案和思路进行,这样不仅致使学生的疑惑没能得到应有的解答,影响后面的学习,而且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降低,学习兴趣消失殆尽。这样的教学无异于“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思维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出现的“意外”问题,教师不应回避,而应该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探索,让他们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纠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之后的反思

教学之后的反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得”的反思,如是否具有自主的课堂特色,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教学情景创设是否有效等;一方面是对“失”的反思,如哪个问题和环节设计不当,哪些活动指导不力,合作不到位等。同时,还要进一步反思,在下一次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设计,如何避免出现类似问题等等。

上一篇:学校办公oa管理办法下一篇:创建“五四红旗团支部”工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