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测报总结

2024-07-07

病虫害测报总结(精选13篇)

1.病虫害测报总结 篇一

宝应县杨树病虫测报工作总结

宝应县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

宝应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杨树是我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杨树为培育我县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大面积的栽植,且单一无性系的配置愈来愈严重,这无疑给杨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杨树主要病虫害频繁发生,时有大面积爆发成灾的危险存在,就我县而言,因杨树有害生物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都达300万元以上。为此,在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批准成立了“宝应县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具体承担扬州市区域范围内杨树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工作,现就今年的测报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建立测报网络,成立专业队伍。

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网络队伍建设是开展杨树有害生物测报工作的基础,更是提高测报工作成效的关键。首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农林局副局长任组长,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任副组长,全面负责该项工作,相关镇林牧渔业站站长,负责协调区域内该项工作,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镇监测点专业技术人员为组员,分别具体负责和承担杨树有害生物测报工作。其次,建立测报网络。确定范水、鲁垛、安宜、射阳湖和泾河等5个镇林牧渔业站(林业站)为一级监测点,分别根据杨树林地林分不同设立2-3个观测点,全县共设置了20 1

多处监测样点,由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不间断监测;二级监测点,对发生重大灾情的杨树林地进行重点监测。其三,成立专业队伍。明确由县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镇监测点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测报专业队伍,统一杨树有害生物测报工作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指导全县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网络队伍的建立,以确保测报工作有序地开展,为达到预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培训学习,提高测报质量

作为国家一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我站不但以强化测报网络队伍建设为抓手,而且更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突破口,谋求测报工作高质量、高成效。一是强化培训学习。一方面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派专人参加国家、省和市举办的专业理论学习班,强化测报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采取以会代训和实地指导以及自学林木病虫害测报专业书籍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基层监测点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监测水平。二是狠抓测报工作质量。首先确定测报对象。根据本县杨树病虫害往年发生的特点,确定杨树草履蚧、舟蛾类、刺蛾类和螨类等虫害,杨树溃疡病、缩顶病和锈病等病害为主要测报对象。其次,制定测报方法。全县“六纵六横”公路,主要圩路杨树成片林,共设置了20多处监测样点。300多株样树,派专人负责观测,认真逐项填写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统一制作的《杨树害虫调查记载表》和《杨树病害调查记载表》,并于每周五上报县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县汇总后,对发生重大疫情的林地进行认真核实,与全县杨树有害生物普查工作结合起来,准确掌握杨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不断提高测报工作质量。

三、发布病虫情报,指导防治工作

全年4月份以来,我县共发布《杨树病虫情报》8期,其中以县政府内部传真电报宝政传发(2004)43号《关于切实加强对新造林管护工作的紧急通知》一期,以宝应县农林局宝农林(2004)65号《关于组织开展杨褐舟蛾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一期,以县中心测报点发布的《杨树食叶害防治信息》五期。针对杨树病虫害主要测报对象,有病虫害发生危害症状、有发生情况预测、有防治适期、有防治方法,并将每期《杨树病虫情报》用电子邮件上报省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邮发给周边县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和镇林牧渔业站,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和黑板报宣传阵地进行宣传,农民对杨树防病治虫知识得到提高,防治方法恰当,防治及时有效。使得我县今年杨树主要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以上是我站在今年杨树测报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绩,这是与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领导关心支持分不开的,也是全县测报网络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成绩固然可喜,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一是从事杨树病虫测报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需进一步提高。二是观测仪器设备等硬件需配置到位。三是测报工作经费投入偏少。为了便于更好地开展杨树病虫害测报工作,希望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给予适当支持。明年我站将继续按照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制定详细的测报工作的计划,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兢兢业业地搞好杨树有害生物测报工作。

二00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2.病虫害测报总结 篇二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我国农业结构调整进程相当迅速,所种植的作物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也使得新的病虫害不断发生,这就要求防治技术人员持续完善农业病虫害测报体系。当前我国病虫害测报体系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在许多方面都要进行提高。完善农业病虫害测报体系首先得对病虫害的发生有全面的了解。

1认识农作物病虫害现象

农作物生长不正常现象多种多样,在田地里经常会看到庄稼的叶片长出斑点,有的会变色枯黄,严重一些的, 甚至会有枯焦脱落的现象; 有些植株枯萎直至死亡; 有的果实易腐烂脱落; 有些植株生长矮小等现象,这就是作物出现了病状。这类不正常的生长现象多数是由于病虫害的影响,植株的非正常生长会有一定的病理变化的过程,在作物的外部形态上会伴随着一些特别的症状。如水稻疫霉菌侵入秧苗叶片后,开始出现黄白色圆形小斑点,尔后迅速发展成灰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条斑,严重的时候,病斑会扩大并连起一片,导致病叶纵卷或倒折。湿度大时,病斑上形成白色稀疏的霉层。这就是疫霉菌侵入后,植株从感染到病变的过程。

2了解农作物病虫害的病原

导致植株出现病状的病原物,其中真菌占80% 以上, 其次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也对植株的生长产生影响。

2. 1真菌

真菌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家族,菌体微小、种类繁多,已经知道的菌体有十多万种,其中危害作物的有8000多种,常见的感染症状有,棉花枯黄萎病、纹枯病、水稻瘟病等。有利的真菌也有很多,如香菌、蘑菇、 木耳、银耳和药用的茯苓、虫草、灵芝。医学上也经常用到一些真菌,如灰黄霉素、青霉素等。所以,真菌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真菌是一种微小的低等植物,却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更没有叶绿素,它不能自己制造养料,以寄生生活为主。真菌通过产生各种各样的孢子进行繁殖,孢子侵入植株后发芽长出芽管,芽管不断生长形成菌丝,菌丝能够吸收植株的养分进行生长,在病变植株的表面通常能够用肉眼看到霉状物,这就是孢子产生的菌丝。

2. 2细菌

细菌的体积比真菌还要小,通过显微镜放大1000倍左右才能看到。现今已知的细菌有1600多种,其中对作物有害的有300多种,如棉花角斑病、大白菜软腐病、水稻白叶枯病等。细菌与孢子的繁殖方式不同,是通过 “分身法”进行繁殖,即1个细菌产生2个、2个产生4个这种呈指数形式的增长。细菌的形状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杆状引起的植物病害最多。细菌侵入植株通过自然孔口进入或是通过伤口侵入。

2. 3病毒

病毒的体积比细菌还要微小,光学显微镜已经不能够观察到它的形状,只有通过电子显微镜并放大1万倍才能观测。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昆虫传播,如蚜虫传播油菜病毒病、叶蝉传播水稻病毒病; 此外,通过液汁和嫁接的方式也会传播病毒。病毒对于恶劣环境的抵抗能力特别强, 如烟草普通花叶病毒在病叶中干燥的存在了几十年后仍然具有感染能力。

2. 4线虫

线虫从字面理解就是类似于一条线的虫。线虫是一种低等生物,个体小,在显微镜下就能够观察,形状细长。 线虫感染作物后病状表现相似,故线虫感染作物后表现的病状统一称为线虫病。

2. 5寄生性种子植物

这种病原物的俗名是 “金丝藤”、“寄生包”、“无娘藤”。这类寄生植物要从寄主植物上获得水分和全部养料,这就导致作物出现病状,主要是抑制植株生长或局部出现肿大,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枝条或全部植株枯死,如大豆和亚麻上的菟丝子,这类寄生性种子植物极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认识到植株病虫害的表现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病原, 病虫害测报工作者就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弥补在农业病虫害测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测报工作质量,从而很好地完成病虫害测报工作。

3改善农业病虫害测报体系的分析

3. 1建设一批专业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对于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是预测学、生物学、未来学、农学的交叉学科。具体工作方式由专业人才队伍进行设计。现今,人才队伍的培养明显不足,也没有专门进行类似培训的院校,所以培训工作开展起来相当麻烦。再者,病虫害工作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再运用技术手段进行预测,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工作质量的好坏也无法去评判,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优良的业务水平,工作上积极主动。我国病虫害测报事业发展十分缓慢,各个测报机构也不稳定,测报人员变动很大。各个地区的机构设置也不一致、不平衡,差别大,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从整体上协调预测工作的开展,加大力度宣传病虫害预测的重要性,提升从业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满足农业安全生产的需要。

3. 2优化测报工具

病虫害防治过程需要依靠各式各样工具,传统的预测工具已经陈旧老化、设置不科学、购置不方便、使用不方便、劳动强度大、跟不上时代变化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测工作的高效开展。现今,可以广泛采用新型的测报工具来进行病虫害预测。例如,使用智能化测报灯来代替传统的黑光灯,免去了晚上开灯早上关灯的麻烦,也不需要每天都进行害虫的清理。水稻病虫测报方面,稻纵卷叶螟赶蛾一直使用竹竿,携带起来极其不便,现今,可以采用广告支架的三折杆,携带方便。稻飞虱一直使用白瓷盘进行调查,但购买起来不便利。在田间地头进行测报时,携带病虫测报工具包,既方便携带,又能准确及时地进行病虫测报。

3. 3优化测报手段

现代农业要求进行准确、快速、有效的测报工作,要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就必须全面优化测报手段。测报工作要求准确性较高,在难以准确测报的情况下,为确保产量、防微杜渐,要偏向重的程度进行预报。提升测报工作及时性,提升中长期预报水平,工作重点放在短期预报上,短期预报由于治适期较短,往往只有几天时间甚至是几小时,所以这就要求技术工作者能够准确的进行病虫害预测并及时的发报,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样本数量的选取,合理地安排时间进行定期调查,根据观测到的实际情况,对多种病虫害发生程度、发生期标准、防治标准等测报体系进行及时修订。再者,要充分考虑测报工作中的人为因素,要尽量减轻测报工作者的劳动强度,例如,稻纵卷叶螟测报时要求每天早晨进行赶蛾,测报人员如果工作辛苦,可以尝试上、下午赶蛾, 即使存在些许误差,但所观测到的结果能够完全准确的反映蛾的迁入期、迁入高峰、迁入量等基本情况。对测报的结果要利用当前十分畅通的信息渠道,通过启动信息共享、网上会商等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只有通过多年的数据积累才能打牢测报体系的基础,现在如果不做好数据的储备,对于往后的测报工作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所以最后,要强化测报数据的管理,建立动态的测报参照系统。

3. 4建立健全病虫害测报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立起病虫害测报制度,具体到县、乡一级,测报工作主要以植保站为主,以县病虫害测报工作为主,乡测报点为补充,这是病虫害测报的第一线,有必要强化其工作内容,保证其人员、设备、经费的充足。省、市植保站主要职能是进行中长期预报、宏观预报、组织会商、协调、培训、指导。过去几十年间,县级测报站之间还都有情报交流,情报可以互相进行参考,现在这种交流逐渐变少。互联网是一种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各个测报地区将测得的数据发送到网站上进行数据共享,同时从网站上下载与本地区病虫害测报有关的数据, 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结论

3.病虫害测报总结 篇三

近年来,安阳县植保植检站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创新植保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依托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对有效防控病虫灾害,促进保粮食生产“十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安阳县还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已建设有大型植保专业合作社20家,拥有自走式旱田作物喷杆喷雾机20台,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7台,弥雾机10台,背负式机动喷雾器400多部。每个合作社都配备有3至5名农技专家,由农技专家根据病虫测报的情况和农作物生产管理各个时期的特点,及时指导合作社开展统防统治和田间管理。

2013年,安阳县共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5.7亿平方米,示范区内小麦病虫害防控实现了统防统治全覆盖,玉米统防统治率达到70%。开展飞机防控333.5万平方米,开展绿色防控667万平方米,在瓦店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内建立了667万平方米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投放“生物导弹”1.8万枚,安装了20盏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安装全能杀虫平台300个,利用性诱剂诱杀玉米螟等鳞翅目和鞘翅目成虫,开展农作物统防统治。

4.病虫害测报总结 篇四

w w

w.5 Y K J.Com 1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0年小春病虫测报及防治

工作总结

2010年,在县农委的领导下,在业务主管部门重庆市农技总站的指导和帮助下,结合我县实际,加强小春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狠抓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深入村社农户指导病虫防治,较好地控制了小春病虫危害,确保我县小春粮油增产,农民增收起到。现将小春病虫发生防治情况总结如下。

一、种植情况、全县种植小麦11.7万亩,主要集中种植在我县北部海拔700米以下地区,平均亩产200公斤,油菜种植面积3.65万亩,主要种植在我县南部地区,平均亩产135公斤。马铃薯种植面积7万亩(春洋芋),主要集中在半山以上地区,平均亩产1200公斤。

二、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

今年小麦、油菜病虫整体属轻发生年,轻于常年。小麦主要病虫共发生30.1万亩次,防治14.3万亩次,换回损失955吨,实际损失15吨。油菜主要病虫发生8.6万亩次,防治3.5万亩次,换回损失250吨,实际损失6吨。主要病虫发生情况如下。

1、小麦蚜虫

发生11万亩,防治面积5万亩(次),属偏轻发生(2级),高峰期平均百株蚜量185头,与去年相当。

2、油菜蚜虫

发生3.5万亩,防治面积1.5万亩(次),虽然发生面大,但达防治指标面积少。

3、油菜菌核病和霜霉病

油菜菌核病发生1万亩,发生程度2级,防治面积0.2万亩(次),挽回损失10吨,未损失,平均病株率1.8%。油菜霜霉病发生2万亩,防治面积1万亩(次),挽回损失20吨,实际损失2吨发生程度2级,与去年相当。

4、小麦纹枯病

发生3万亩,防治面积1万亩(次),挽回损失50吨,实际损失1吨,发生程度2级。高峰期平均病丛率12.5%,比去年减少1.5个百分点。

5、小麦白粉病

发生6万亩,防治面积3万亩(次),挽回损失150吨,实际损失2吨。平均病株率13.2%,略轻于去年。

6、小麦赤霉病

发生2万亩,防治面积1。5万亩(次),主要是预防,挽回损失100吨,实际损失2吨,发生程度2级。

7、马铃薯早、晚疫病

早疫病发生1万亩,发生程度2级,防治0.5万亩,挽回损失100吨,实际损失20吨,晚疫病发生2万亩,发生程度2级,挽回损失200吨,实际损失30吨。

三、主要措施及防治效果

1、加强病虫监测预报。

开展了以小麦穗期主要病虫害系统调查,发布《病虫情报》,制定防治技术方案。

2、抓示范带动,指导农户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重点抓了永新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创建设,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小麦穗期病虫防治)全部实行机防,做到统一药剂配方,统一时间,统一防治。另外,通过“百千万”工程,技术人员包镇负责开展技术指导,以及县、镇两级农技人员通过指导科技术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及时开展病虫防治工作。

3、防治效果。

通过技术人员和广大农户共同努力,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1%以内,小麦万亩高产示范片亩产220公斤,比示范区外增产15%。

xx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文章来 源

w w

5.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工作总结 篇五

XX县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在省、市森防站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积极推进森林健康理念,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严密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按照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一站三网”体系建设,结合“杨树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及“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试点试验研究”实施方案要求,完成了下达我县的各项测报任务。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中心测报点的自身建设

1、人员配备情况:我县国家级中心测报点现有工作人员1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3人,技术员7人),专职测报员5人,各乡、镇(场)均配有一名兼职测报员,使全县林木病虫害监测覆盖率达到98%。

2、办公设施:办公室5间,设有实验室、标本室、微机室、资料档案室;实验室配有显微镜、解剖镜、冰箱、检疫及调查取样工具等仪器设备;微机室配有电脑、传真机、打印机,并加入国际互联网;办公室绘制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图、防治图和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固定测报点及临()时测报点分布图,档案室对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历年的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统一归档,各类档案齐全,内容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每次调查的原始数据资料,每年的发生面积、危害程度、防治情况、测报等资料。

二、中心测报点的任务完成情况

根据《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建设方案》,按照省、市森防站的要求,我县中心测报点承担杨树食叶害虫的一般性调查和系统调查任务,并对杨树病害、蛀干害虫进行一般性调查,结合在我县实施的“杨树病虫害综合治理工程”及“河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试点研究”项目,做好“不同杨树品种抗病虫能力调查”、“不同混交模式控制杨树病虫害作用研究”、“杨小舟蛾的系统观察”及“不同品种的50cm标准枝的叶面积测定”等课题的调查工作。

1、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对象方案的制定,通过对全县27.85万亩林地进行调查,我县杨树蛀干害虫主要是光肩星天牛、杨树食叶害虫主要是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杨小舟蛾一般调查和系统调查方案及“杨树病虫害工程治理实施方案”。

2、测报方案的实施情况。按照测报实施方案的要求,中心测报点固定五名专职测报员,在全县范围内设固定标准地32处,临时标准地3处,在全县设32个监测区,根据不同的危害程度设临时标准地。以小班面积为基数共设551个小班。根据踏查路线用比例尺为1:25000的地图进行现场调查和勾绘,将踏查路线固定并上图。对杨树蛀干害虫进行一般性调查,在城关镇小李庄村设养虫笼3个,对杨小舟蛾进行系统观察,将调查结果及时以简报的形式向省、市森防站进行上报,并反馈核实测报结果,按测报结果及时写出当年主要病虫害预测分析报告,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结合“杨树病虫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xx完成了采取生物或仿生制剂防治2万亩,营造生物防虫隔离带10公里,营造混交林0.1万亩,改造纯林0.05万亩,同时开展了“不同杨树品种抗病虫能力调查”、“不同混交模式控制杨树病虫害作用研究”、“不同隔离方式控制杨树病虫害作用研究”等课题的调查工作,由于中心测报点对主要森林病虫害测报及时准确,防治措施得力,及时控制了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

三、经费使用情况

我县中心测报点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建设方案》的要求,主要用于仪器设备的配置及业务补助等方面,没有任何挤占挪用现象。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6.病虫害测报总结 篇六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在农业部渔业局、全国水产总站的统一领导下,为了进一步把水产养殖病害测报这一公共服务项目开展好,河南省、市、县水产行政部门和推广站的领导都对病害测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全省各级病害测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8我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测报任务。现将一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测报工作开展情况

2008年,全省18个省辖市开展了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同2007年相比,增加省辖市1个,监测池塘养殖面积112532亩,监测总面积比 2007年增加10683亩。监测品种为草鱼、鲤鱼、鲫鱼、鲂鱼、鮰鱼、鲶鱼、鲢、鳙、青鱼、鲤、鳖、青虾等主要养殖品种,同2007年相比有所增加。参加测报的省、市、县三级测报员共计87人。由于河南地理位置的特点,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由于水温低,养殖生产活动基本结束,养殖病害较少,所以大部分市从4月份开始,监测到10月份结束,全年共完成监测报告7期。监测期内,按养殖鱼的品种分别统计,监测到养殖鱼类病害38种(不包括不明病因);按病原种类分为38种,其中病毒性疾病5种,细菌性疾病15种,真菌性疾病2种,寄生虫病15种,另有病因不明疾病多期。病毒性疾病有草鱼出血病、鲤出血病、鲢、鳙鱼出血病、暴发性出血病;细菌性病害有:出血性败血症、溃疡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白皮病、打印病、竖鳞病、烂尾病、白头白嘴病、腐皮病、烂鳍病、嗜水气单孢菌病、鱼害粘球菌病、荧光极毛杆菌病;真菌类病有水霉病、鳃霉病;寄生虫病有:孢子虫、小瓜虫、隐鞭虫、车轮虫、三代虫、复口吸虫、指环虫、中华鳋、锚头鳋、绦虫、线虫、斜管虫、纤毛虫、鯴、球虫;其它病害有气泡病等。病害种类同去年基本一致,细菌性疾病与寄生虫疾病种类有所增加。

二、测报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1、继续加强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测报工作

几年来,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在没有专项经费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开展下去,与各级推广站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级测报员的认真努力是分不开的。今年,我站进一步加强和地市各级水产站的联系,使各级单位领导认识到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是新形势下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为渔业生产提供的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也是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新拓展的一项公益性职能,是各级水产站今后重要的日常工作任务之一。必须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认真完成。随着测报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有关领导对此项工作在认识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2008年省农业厅水产局给参加测报的市以项目经费的形式每市补助5万元,用于测报工作的开展。

2、因地制宜,科学设置测报点,扩大测报范围,增加测报面积,提高测报数据的可信度和代表性。对养殖水面较大的省辖市,要求进一步增加测报县区,增加测报点,扩大测报面积;其他各市视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但每个点应符合测报点的设置要求。对近年来认定为省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的场区,要全部纳入测报范围;对有一定规模的网箱养鱼、温流水养鱼、观赏鱼养殖,各地视情况有选择有计划地逐步纳入测报点进行监测。

3、继续搞好技术培训,提高测报员专业素质和测报质量

为进一步提高测报质量,推动我省病害测报向广度、深度和规范化方向发展,2008年4月,省水产站举办了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培训班,对2007年全省的测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交流总结,对新老测报员进行了测报专业知识培训和考试,力求使我省的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做到标准统一,上报数据及时准确。

4、病害测报与技术服务相结合

因各地情况不一,有的单位配备人员专职负责测报工作,有的单位把在一线长期从事技术服务的人员做为兼职测报员,把水产技术服务与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结合起来,在为基层服务的同时,采集测报点及周边养殖区的病害发生相关数据,实现以服务促测报,测报与服务有机结合。

5、开展创优表先评比活动

目前由于受办公条件的限制,市县级测报员工作相对比较辛苦,长年奔波于池塘、水库,又缺乏必须的交通、通讯工具,有的甚至牺牲节假日,加班加点,保证采集的数据及时汇总上报。年末,省站把病害测报工作作为市站评先的一项主要考核内容,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发放荣誉证书。一些市对辖区内参加测报的单位和个人也给以了不同形式的奖励,提高测报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6、选择有敬业精神、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为测报员

由于病害数据的采集、汇总、上报有一定的时间要求和较高的质量要求,基层的同志工作又有一定的随意性,即便是专职测报员,也经常有被临时抽去做其它工作的,因此选择工作认真负责、有敬业精神的同志担当测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对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不能克服各种困难、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测报数据的测报员,我们也以适当形式通知测报单位,督促改正。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测报点的设置、测报品种的代表性、危害严重的病害监测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优化提高。根据测报要求,大部分省辖市都能按要求去设置测报点,每个点的养殖面积、养殖品种在当地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个别市、县由于条件限制,没能按要求去做,测报点个数、测报点的面积低于测报要求的标准。有些大的养殖场和养殖面积比较大的县没有进入测报范围。有些点的测报品种、养殖模式,测报数据的代表性差。有些市测报的养殖种类少,监测的面积比例小,测报的数据难以代表当地病害的实际发生情况。监测的病害种类从指定种类,到自己决定测报病害的种类,出现了监测病害种类的随意性;一些危害性大、传染性强的病没能进行重点监测,导致一些危害严重的病害发生情况没能真实反映出来。

2.经费短缺,诊断手段落后,病害诊断技术水平良莠不齐。目前,许多基层测报员、病害防治员缺乏基本的病害检测仪器,靠肉眼观察的多,根据经验判断、定性的多,误诊、拿不准病因的多。因经费限制,各相关部门及病害测报人员指导养殖户开展病害防治的力度还不够大,工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作条件急待改善。

3、部分市县对测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有应付的思想。由于省、市、县站之间没有项目和经费联系,加之未形成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缺乏约束力,出现了有的测报县中途变更测报点,测报面积不稳定;有的县因工作忙而中断测报;有的市县区不配合,市站只得直接设点测报;有的市出现迟报、不报或上报数据为零的情况。凡此种种,影响了测报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4、市、县级病害监测网络建设、办公自动化程度有待完善提高,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5、由于人力与技术的原因,测报数据被深度应用和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依据测报数据,尽快计算出当月当地病害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不能依据测报数据,准确地推测某些疫病的发生、流行情况及造成的具体后果;测报数据信息量不大、质量不高、时效滞后,导致用于行政决策的参考价值弱化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和财政划拨专项资金的紧迫性。

四、今后测报工作的打算

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是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工作之一,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预防和治疗鱼病。及时预报和反馈病害信息,能够更好的避免养殖户的损失,达到服务于民的目的。2009年我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多做工作,干出成效,扩大宣传,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落实病害测报专项资金。

2.在巩固好现有测报点的基础上,在经费保障的情况下逐步增加测报点,扩大测报面积,提高测报比例和测报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7.病虫害测报总结 篇七

现将我们在编制农作物病虫测报地方标准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提出,与同行商榷。

1 地方标准结构中技术要素的调整

规范性技术要素是试验、验证、研究在标准中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标准技术先进性、创新性的重要标志。因此规范性技术要素是标准的核心,各类标准都有自己不同的技术要素。在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地方标准的技术要素中,我们认为应该调整、加强和增补以下内容。

1.1 地域性病虫发生规律是农作物病虫测报地方标准的重要内容

病害流行及虫害发生规律,既是病虫测报的依据,也是提升测报水平的基础。在国家或行业测报标准的制定中,不可能也难于对不同生态地区的病虫发生规律一一阐述。但是,作为以特定地域为应用范围的地方标准,病虫害发生规律则成为病虫测报标准不可或缺的技术要素,而且也成为该项标准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测报技术地方标准编制中,应从4个方面强化病虫害发生规律这一技术要素。

1.1.1 明确远距离传播病虫的初发生源及传播路线

远距离传播病虫在农作物病虫中具有重要位置。在标准中明确该类病虫的初侵染源及传播路线,是病虫情预报分析的重要依据。如:在编制甘肃省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标准中,指出该省越夏菌源传播路线,一是在六盘山西侧晚熟冬春麦直接度过最热旬后,向陇东海1,500m以下山塬区的自生麦苗传播,继而侵染陇东早播冬麦区秋苗,扩大积累菌量,进而向陕西、河南等北方冬麦区传播。二是天水、陇南越夏菌源侵染当地的早播冬麦,再向陕南、颚西北和豫西南及其以东地区逐步传播。也可沿嘉陵江向东南传播,侵染川北绵阳等地的秋苗。

又如:在编制黏虫测报技术规范中指出,甘肃境内除陇南文县、武都区河谷低地有少量黏虫尚可越冬外,其余地区都不能越冬。甘南二代黏虫主要来自江淮流域1代区,迁出区一代黏虫与全省二代黏虫的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迁出区虫源可影响迁入成虫的数量,高峰期出现的时间,雌、雄蛾的性比,雌雄的发育进度与质量,进而影响甘肃二代黏虫的幼虫密度。

在标准中明确病菌(虫)初发生源及传播路线,从而使测报因子的内涵外延,提高了测报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1.2 注重数量指标,强化规律与测报技术的联系

在病虫发生或流行规律这一技术要素中,应从大量文献中提炼与测报技术相关的内容,尤其是表征发生特点、生活史、流行规律、侵染循环的数量指标务须准确详尽,从而强化规律研究与测报技术的有机联系。

如:在小麦条锈病测报技术规范中提出,温度是限制小麦条锈菌越夏的主要因子。夏季最热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旬平均气温22℃~23℃为条锈菌越夏的温度上限,旬均温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菌可顺利越夏。陇东7月中旬至8月下旬旬均温之和小于100℃,为条锈菌适宜越夏的年份。温度也是影响小麦条锈菌越冬的首要因素。1月份平均气温-6℃~-7℃为条锈菌越冬的临界温度。但若有积雪时,气温即使降到-10℃,条锈菌也能越冬。早春旬平均气温上升到2℃~3℃,旬平均最高气温上升到2℃~9℃后,潜育菌丝开始复苏,这一过程可持续15d~30d,该阶段若遇低温则对条锈菌的扩展有一定影响。在春季病害普发期,若连续3d遇到24℃以上的高温,条锈病的蔓延将受到遏制[1]。这一系列数量指标,为条锈病测报提供了可靠依据。在病虫测报地方标准中,明确影响发生程度的数量指标,从而为病虫区划、预测预报技术的量化提供技术支撑。

1.1.3 掌握关键环节,叙述简明扼要

地方标准中的病虫害是在特定区域里发生的。因此流行及发生规律的表述要有区域特征。不能拘于教科书的框架,或行文冗长,或流于空泛,使标准执行者不得要领。要关键环节清晰,叙述简明扼要。

1.2充实害虫生活史和历期内容,为准确预报害虫发生期提供依据

目前,害虫发生期预报的主要方法是:期距法、历期法、积温法等,而这些预报方法的准确性取决于测报对象生活史和历期等基础资料的可靠性。为此,在编制甘肃省农作物病虫测报地方标准时,我们根据30年的观测和研究资料进行了黏虫等9种害虫生活史和历期的修正、补充和完善。如:连续4年对甘肃省玉米螟二代区(以天水市为代表地)、一代区(以静宁县为代表地)的玉米螟生活史进行观察,并在重发区静宁县对玉米螟各虫态历期作了测定。及时将科研成果用于标准,不仅提高测报技术水平,也体现了标准的先进性。

1.3 作好易混淆病害的症状描述

在以往病害测报中,由于症状混淆而容易造成测报失误。病虫测报地方标准的执行者是基层技术人员。因此在标准中,有必要对易于混淆的病害症状相似的一些病害作出准确描述。如: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与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iriiformis West与小麦叶锈病、小麦秆锈病。另外,油菜病毒病症状在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及甘蓝型油菜上也表现不一。在编制上述病害测报地方标准时,均在资料性附录中对其症状的异同作出描述。小麦黄矮病毒Barler yellow dwarf virus与小麦黄叶病Wheat yollow Leaf virus病状极为相似,而小麦黄叶病国内又报道极少,编制标准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也对二者黄叶症状的区别作了描述。

1.4科学划分病虫发生区域,提高测报技术标准的针对性

病虫害在不同的生态区,其发生或流行规律及测报因子差异很大。甘肃省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差异性。据此,在制定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系列地方标准时,对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玉米螟、黏虫等重大病虫害都作了流行或发生区划。如小麦条锈病流行区共划分为5个区:嘉陵江上游常发流行区,渭河上游常发流行区,泾、汭河流域易发流行区,陇东东部山塬偶发流行区,定西、洮岷地带易发流行区。黏虫划分为陇南三代~四代区、中部二代~三代区及甘南一代~二代区。并按区划制定相应的测报技术,从而凸显了测报技术地方标准的地域性和针对性。

2 测报调查应规范化编写

2.1 修正、完善现行测报调查规范,体现其法规性和权威性

测报调查规范是测报技术规范的基础。在公开出版的测报调查规范中出现一些“硬伤”。例如:在辣椒疫病现行测报调查规范中,以辣椒根部的病变将病情指数分为0~4级共5个级别[2]。病情指数是指病害严重程度一个总的概念,一般不存在分级的问题。而上述分级标准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辣椒疫病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

除此类概念有误外,在一些测报调查规范中也还有公式、版式等方面的错误,在制定地方标准时,对现行的测报调查规范,应一一考量,以体现标准的法规性和权威性。

2.2 立足地域病虫发生规律,完善测报调查项目和方法

作为农作物病虫测报地方标准既要保证与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原则上的一致性,又要在测报调查项目及方法上符合本地域的实际,这样才能使标准具备可操作性。在完善测报项目和方法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

(1)根据病虫在本地域的发生规律,增补测报调查项目

甘肃省玉米螟各发生区均以当地越冬虫源为主,越冬基数是翌年玉米螟发生数量的基础,对预测玉米螟的发生程度至关重要。但在现行玉米螟测报技术规范中,越冬基数调查不够详尽。于是,我们在测报因子中增加了“玉米秸秆处理方法”,在测报调查规范中增加越冬基数调查和越冬存活基数调查两个项目。检查出的总虫数分别调整为不少于30头和100头,以提高虫口调查的准确性。对于寄主秸秆的贮存量不用原规范中估计的方法,而采用实查的方法,并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冬前玉米螟百秆存活量。

发生程度是病虫普查的一项重要指标。发生程度分级若指标单一,有时很难客观反映某些病的发生程度。如:大白菜霜霉病原规范发生程度分级仅依据病情指数,在应用中感到不能客观反映病情,于是,增加了病株率和发病面积比率。

生长后期病虫发生程度普查是对该病虫年度发生程度很重要的一次定性普查,但以往有些病虫普查记载表中缺失“发生程度”这一项,我们在编制地方标准时作了补充。

根据多年实践,对一些病虫的调查方法也做了些相应调整。如:小麦条锈病秋苗调查,调查田块每点一般不少于10块,而修正了原规范中“一般不少于10~30块”;返青期调查时间原规定为小麦返青后15~20天,改为“小麦返青后10d~15d调查,若未发病则应间隔3d~4d后再行调查”。黄瓜霜霉病是蔓延流行速度极快的一种病害,因此将原规范中心病株调查和系统调查5d调查1次,改为3d调查1次。标准中黄瓜霜霉病天气和气象记载,将结露按天记载改为按“小时”记载。这些看似“细小”的变动,但因密切结合地域实际,对提高测报调查的准确性却起到了重要作用。

(2)选择地域特有的病虫种类,制定测报技术地方标准

小麦红矮病(Wheat red dwarf virus)、烟翅麦茎蜂(Cephus fnmipennis Eversmann)、亚麻短纹卷蛾Falseuncnria kszabi(Razowski),在甘肃省是严重威胁小麦或亚麻产量的3种病虫害。但是省内、外对这3种病(虫)尚未制定调查规范。我们在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这3种病(虫)测报调查规范及测报技术。全国各地域各自都有一些特有的病虫种类,编制相应的测报地方标准,这是测报技术地方标准的一项重要任务。

3 突出地域实际,提升测报技术标准水平

3.1 科学确定测报因子,细化测报因子同发生程度之间的量化关系

测报技术是标准的核心技术要素,测报因子是测报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一些病虫害测报技术中,测报因子一章或空缺,如:黄瓜霜霉病、辣椒疫病、油菜病毒病等均无测报因子的论述;或空泛,理论、概念多,具体内容和量化指标少。如:黏虫的测报因子——天敌,是这样介绍的:“黏虫的天敌很多,有鸟、蛙、螨、线虫、蝙蝠、昆虫、病菌、病毒。不同地区优势种不同,对黏虫的发生与为害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是影响黏虫发生动态规律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有些则仅有虫源、气候、环境条件之类的小标题,无一个具体的数量指标,于测报技术无实质性的意义。作为农作物病虫测报地方标准,是本地域病虫测报的技术法规,测报因子要具体,并着力揭示测报因子同发生程度之间的量化关系。

3.2 从宏观和定量入手,编写综合分析章节

在以往测报技术规范中,综合分析法多应用于定性测报。病虫测报由定性向定量,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编制测报地方标准应加强综合分析法中定量测报的组份。如:小麦红矮病用综合分析法作长期趋势预报,提出虫口密度和红矮病发生程度的相关指标等。

3.3 数理统计测报在地方标准中的应用

数理统计测报是植保技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80年代即开始数理统计测报的研究。但至今只有少数测报模型进入测报技术规范的领域。我们在编制地方标准时,把数理测报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测报。将准确率大90%以上的测报模型列入规范性附录,将应用条件限制较多的测报模型作为资料性附录。这样既体现了标准技术的先进性,也有利于数理统计测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践证明,这样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精雕细琢,编制规范化的地方标准

4.1 文字表述应规范

标准是一个严肃的技术文件,不能因是地方标准而降低要求。文字表述既要求符合语言文字使用规范,也要求专业用语规范,还要求助动词的规范使用。在已颁布或公开发表的相关调查及测报技术规范中,有时可以看到“茎秆有或无病斑”“用以表示发现的普遍程度”“条斑点”“品种总平均”等不规范或语焉不详的表述。在专业术语上相同意义的术语应用同一术语,如:有些标准中将病株率、被害株率、株被害率混用。助动词使用不规范更是常见。

4.2 规范使用单位、量、符号及规范化制表

一些农业标准中常出现“公斤”“千克”“kg”,“公顷”“亩”“平方米”等混用的现象[3]。单位、量、符号的使用,应严格执行GB3101《有关量、单位、符号的一般规则》、GB3102《量的单位》及GB3100《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规定。数字的表示也力求正确、准确、科学、规范。

表格是测报技术标准必不可缺的部分。在以往表格编制中,时常出现栏目空缺或重复、栏目设项与标准中内容不符等问题。如:标准中将幼虫分为6级,但记载表栏目中只设置了5格。表格制作不规范,项目一栏常用斜线分割,填入几个项目;表头、续表、表注也常出现编制错误。病虫测报标准表格较多,对此应严格按照GB/T1.1-2009的要求,进行表格编制和调整。

4.3 规范病虫害年度发生概况简述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地方标准中,病虫害年度发生概况简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规范性记载项目。它是该病虫测报和防治的小结,也是测报珍贵的历史资料。但在一些测报技术标准中,只注明“简述”二字,易导致填表人填写时的随意性。我们建议该栏目应包括:寄主作物生产概况、病虫当年发生特点、发生程度和原因分析,测报准确程度与原因分析,防治方法及效果等项内容。

4.4 精心安排章节,体现标准的严谨和逻辑性

在标准规范性技术要素的章节设置中,以病(虫)源——发生规律——测报调查项目和方法——测报技术为主线,合理安排要素各项内容,力求结构的严谨和逻辑性。例如:病原和症状一般按照先病原后症状列为一章,而改变了有些以往病虫测报标准中病原、症状分章设置,甚至先症状后病原,有违常理。另外,发生世代、病虫区划、发生规律一般都列入同一章;测报类型多按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发生期和防治适期预报的顺序排列;在发生规律中以病虫发生或流行的因素为重点,病虫区划中则以区域生态特点为主。这样,内容丰富而不重复,章节较多但不松散。在标准内容的取舍上,病虫发生流行规律、测报因子、测报方法中出现的指标资料应保持一致性,各章节中提出的指标都相互关联。以内容的协调性,体现标准结构的严谨和逻辑性。

目前,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数不多地方标准执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大多“标龄”超期。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中指出,编制满足地方自然条件的推荐性地方标准,有效解决标准缺失、滞后及老化问题,提高标准的广泛性、代表性,保证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公正性。我们相信,在这一通知精神的指导下,严格要求,勇于创新,农作物病虫测报技术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一定会沿着健康发展的轨道,为农业现代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蒲崇建,李刚等.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27.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作物有害生物测报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32~334.

8.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总结 篇八

由于去年冬季与今年春季干旱天气的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较缓慢、抗逆能力减弱,对于各类病虫害的浸染极为有利,小麦赤霉病、蚜虫、红蜘蛛等主要病虫相继发生为害。根据***市***区小麦产业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的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单位***镇于4月28日-5月15日在***村、***村等5个村开展了3万亩小麦统防统治工作,取得良好效益,经专业化统防统治的防效高达85%~95%,比农民自防区的防效高10%~15%;专业化统防统治的亩防治成本为10.4元~17.3元,比农民自防区减少2.7元~6.2元;亩挽回损失为23.2公斤~56.9公斤,比农民自防区多挽回损失4.7公斤~11.3公斤。具体做法如下: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促进项目区小麦“统防统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统防统治”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我镇小麦统防统治”工作。并同时成立了“统防统治”技术指导小组、后勤保障组,负责小麦中后期“统防统治”的技术方案制定、技术培训、宣传及指导、后勤保障等工作。向项目村下发了《关于做好小麦中后期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做好小麦中后期“统防统治”工作的通知》,将任务及时分解到村到户,抽调专业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搞好小麦后期的“统防统治”工作。

2、加强监测预警,及时上报病虫情报。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农作物病虫调查规范和市、区植保站的监测要求,密切监测小麦中后期各种病虫的发生动态,特别是近期小麦各类病虫的发生动态,安排人员,坚持病虫监测调查,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和上一级业务部门报告病虫信息,准确发布病虫情报。如有重大病情,随时上报,确保信息畅通,为各级领导决策部署,为群众及时、有效地开展防治提供科学合理依据。4月28日-5月20日多次召开了小麦“统防统治”现场会,发布病虫情报2期,科技下乡12次,发放技术资料3200份,培训7场次,累计培训农民5000人次。并设立病虫防控办公室,公布值班电话,以便群众咨询。

3、强化经费监管,做到专款专用

对上级划拨的专业化统防统治经费要严格监管,按任务分配,做到专款专用,并扶持其它专业统防统治专业队,不断壮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实行“统防统治”工作的“五统一”

(1)、统一技术培训:在***镇统防统治现场对项目区农民统一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小麦后期病虫害识别及防治 技术、机动喷雾器使用及维修保养技术,让农民掌握小麦后期化学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等。

(2)、统一供用药品:通过询价、回函、竞标方式,确定***市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中心为中标企业,免费供应到村,由村供应到农民手中,供应的农药品种有:山东瑞丰20%氰戊马乳油、山东瑞丰50%井冈三唑酮、河南辉风10%咪蚜胺

可湿性粉剂、安徽神农公司叶面肥(金穗宝)。***区***镇小麦产销协会负责防治用药及时供应并确保药品质量合格。

(3)、统一施药机械:由烈山区古饶镇小麦产销协会无偿提供100台机动喷雾器,并成立机防队8个,防治面积5000亩。其余25000亩由古饶镇小麦产销协会提供机械防治,统一调配使用,确保3-5天施药一遍。

(4)、统一施药时间:根据气象部门预报,结合我镇小麦田间生长发育情况,施药时间定在4月28-5月15日。每天施药时间定在9:00-18:00。

(5)、统一施药技术:

预防小麦赤霉病亩用50%的井冈三唑酮50毫升;防治小麦穗期蚜虫亩用20%氰戊马乳油50毫升+10%咪蚜胺可湿性粉剂20克;

叶面施肥亩用60毫升。

上述三种药品统一混配,采用二次稀释法,现配现用,亩用水量为22千克,均匀喷雾。

9.病虫害测报总结 篇九

1.蔬菜病虫害发生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庆市蔬菜面积逐年扩大,2004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80.5万亩,与2003年相近。蔬菜病虫害发生面积511.43万亩次,较2003年的504.53万亩次增加1.3%;其中,病害发生面积150.71万亩,较2003年的154.00万亩次减少2.2%,虫害发生面积334.82万亩次,较2003年的317.16万亩次增加5.3%。

2.病虫害发生特点

①.2004年气候特点: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预报,2004年我市平均气温较正常略偏高,年降雨量略偏少。入春时间较常年偏早10-15天,温度回升较快,较常年偏高,雨水偏多;3月份平均气温东北部显著偏高,其余地区正常略偏低,降水东北部偏少,其余地区偏多;4月份平均气温显著偏高,降水量西部正常偏多,其余地区偏少;5月份平均气温普遍偏低,月降雨量大部偏多;6月份平均气温偏低,降水量大部偏多;7月份气温略偏高,降雨量正常略偏少;8月份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大部分地区显著偏少;秋季(9-11月)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略偏少。

②.2004年病虫发生特点:

2004年蔬菜病虫害发生总趋势为中等发生,与2003年发生程度相近,病虫害并重发生,虫害重于病害;秋季以病害为主。由于3-6月雨水较多,温度、湿度适宜病害发生,今年瓜类霜霉并茄果类疫并茄果类灰霉病发生程度较2003年稍重。虫害以菜青虫、蚜虫、小菜蛾、斑潜蝇、红蜘蛛、夜蛾科害虫、豆荚野螟等为主,其中,蚜虫、螨类较2003年偏重发生,夜蛾科害虫较2003年偏轻发生;部分地区蜗牛和福寿螺为害严重。

二、2004年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

(一)、病害

1.苗期病害:

以立枯病和猝倒病为主,主要发生在辣椒、番茄、黄瓜等品种上,近两年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较2002年前有较大幅度增加,2004年发生面积29.69万亩次,防治面积28.32万亩次,与去年相当;一般病株率为2-10%,重的达20%以上。秀山县2月17日对茄子苗床进行普查,发病苗床占40%,发病株率为3.2%(0-14.0%);3月18日普查,发病苗床占20%,发病株率为4.0%(0-2.0%),较2003年同期(0.5%)高3.5个百分点。重发原因主要是育苗期低温、高湿,种子、苗床消毒措施不力。

2.霜霉病:

是蔬菜上发生最普通的一种病害,以瓜类霜霉并十字花科蔬菜霜霉并绿叶菜类霜霉病为主,主要在莲白、小白菜、黄瓜、苦瓜、莴笋上发生。2004年霜霉病为中偏重发生,今年由于4-6月份雨水较多,适宜病害发生,霜霉病发生时间较早,发生程度也较去年稍重。全年霜霉病发生面积40.57万亩次,较去年增加2.82万亩次。万盛区测报点调查,3月中旬在莲白初卷期发病株率为20-80%,病情指数5-27.5;4月上旬调查病株率40-100%,病情指数1-32.5;5月中旬调查,在小白菜、黄瓜、莴笋上发病株率0-100%,平均60%,比去年同期多47.5%,5月下旬病株率30-50%,平均47%,比去年同期多34.5%,病情指数3-5;6月初病株率平均31%,比去年同期多13.5%。6月下旬-7月上旬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高峰期,病株率100%,与2002年同期相似,病情指数36-80,平均65.2;8月下旬在苦瓜上发生,病株率100%;9月下旬在莲白上病株率为70-90%,10月下旬莲白上病株率达100%,莴笋上病株率为24%,比去年同期多18%。北碚区测报点调查,秋季10月份以来雨水较多,莴笋霜霉病发生较重,病株率一般为10-100%,病指为1.5-54。

霜霉病为常发性病害,农民防治较为普通,全市防治面积36.58万亩次,较去年增加3.59万亩次。防治药剂主要有: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农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但后期由于生产价值不高,农民防治较差。

3.番茄早、晚疫病:

是我市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2004番茄早、晚疫病发生面积为22.23万亩次,较去年增加3.16万亩次,属中等发生,部分地区偏重发生。近年来,番茄种植区域逐渐向远郊转移,番茄早、晚疫病在近郊菜区发生较轻,但在奉节、酉阳、秀山等远郊菜区发生较重,番茄晚疫病在近郊菜区发生高峰期4-6月,而远郊蔬菜地区发生高峰期为5月下旬-6月下旬。长寿区番茄种植较多,番茄早、晚疫病是该区番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今年由于6月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适宜病害发生,属中等发生年,病株率一般为3-18%;6月份后病情有向果实发展的趋势。秀山县番茄早疫病发生早,流行蔓延较快,为害较重,属中等偏重发生年,全县发生面积生2.5万亩次,防治2.0万亩次。病害发生始期4月上中旬普查,病田率为16.9%,病株率平均为2.1%(0-6.0%),病指平均为0.42(0-0.8);病害发生始盛期为4月下旬末至5月上旬初,较2003年偏早,平均病株率为22.7%(2.0-64.0%),较2003年偏高9.4个百分点;病指为4.73(0.4-14.0),为2003年的1.77倍。5月下旬病害开始垂直扩展,流行高峰期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较2003年偏迟,高峰日病株率为46.0%(16.0-100.0%),较2003年偏高26.0个百分点;病指为22.67(3.2-60.4),为2003年的5.85倍。6月中旬末达危害高峰期,其病株率为46.7%(6.0-100.0%),病指为28.53(1.2-77.6)。秀山县番茄晚疫病发生始见期、流行期均较去年偏迟,但病害流行蔓延快,发生较重,属中等偏重发生年。5月18日始见中心病株,始见期较去年年偏迟5天,始见日病株率为18.7%(12.0-24.0%),较2003年偏高14.0个百分点;病指为4.93(2.4-8.0),为2003年的5.3倍。病害流行始盛期为5月下旬末-6月上旬初,较2003年偏迟10天,病株率为58.7%(30.0-90.0%),较去年高33.7个百分点;病指为18.8(8.4-25.6),为去年的3.76倍;6月8日普查病株率平均为51.2%(2.0-100.0%),病指平均为18.93(0.4-55.6)。病害流行高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较去年偏迟15天左右,系统调查病株率平均

为80.7%(70.0-100.0%),较去年偏低19.3个百分点;病指为43.92(21.2-62.0),分别为2003年的87.8%;但6月25日普查病株率平均为85.4%(70.0-100.0%),较2003年同期偏高16.4个百分点,病指为44.13(21.2-62.0),为2003年的1.04倍。

由于番茄价值较高,农户的自防意识较强,主要防治药剂有:托布津、多菌灵、可杀得等。

4.辣椒疫并茄子疫病:

辣椒疫病和茄子疫病近来在我市辣椒产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今年二种病害发生分布不均,近郊菜区中等发生,部分远郊菜区发生较重。长寿区今年辣椒疫病为中偏轻发生,但部分辣椒地采用地下水灌溉较其他辣椒地重,病株率为3-15%,而其他菜地一般为3-6%左右。万盛区辣椒、茄子疫病属中等发生年,5月下旬-6六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病株率为2-40%,平均21%,7月零星发生,病株率为0-20%,平均11.6%。因5-6月份气候不好,很难施药防治,主要用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或64%杀毒矾500倍喷雾防治。秀山县辣椒疫病始病期偏早、盛发期偏迟,前期流行缓慢,后期发生危害较重,呈中等偏重发生格局,全县发生面积1.5万亩次,防治1.8万亩次。4月8日发现中心病株,较2003年显著偏早,其病株率为4.0%(0-8.0%),较2003年高2.0个百分点,病指为1.0(0-2.0),为2003年的2.0倍。4月下旬至6月中旬病害发展缓慢,危害较轻。6月下旬病情急剧上升,为病害流行始盛期,较2003年偏迟10-15天,其平均病株率为19.4%,较2003年同期高10.7个百分点,病指为10.25,是去年的4.4倍。7月上、中旬病害呈持续上升的态势,高峰期(7月13日)平均病株率为65.3%(10.0-100.0%),较2003年盛发期(7月18日)高26.0个百分点;病指为44.83(4.5-81.0)为2003年的2.7倍。2004年辣椒疫病病情消长情况见图3。

秀山县茄子疫病属中等程度发生年,发生面积2.0万亩次,防治面积2.5万亩次。3月28日调查病株率为1.3%(0-2.0%),病指为0.23(0-0.4);5月上旬病害开始流行,病株率为17.0%(8.0-26.0%),较2003年同期偏低9.5个百分点;病指3.95(1.6-5.2),为2003年的85.9%;5月中旬为病害流行始盛期,峰日(5月18日)病株率为37.3%,病指为8.27;病害流行高峰期出现在6月18日,较2003年(5月中、下旬)偏迟,高峰日病株率为55.3%(4.0-62.0%),较2003年同期(63.3%)偏低8.0个百分点,病指为12.13(0.8-23.2),为2003年(15.97)的76.0%。田间病情消长动态见图4。

5.茄果类灰霉病:

近年来随着蔬菜基地向远郊发展,茄果类灰霉病在远郊蔬菜基地发生为害较为普通,苗期和成株期均有为害,以番茄灰霉并茄子灰霉病和辣椒灰霉病为主。

秀山县植保站2月17日进行苗床普查,辣椒、茄子、番茄灰霉病发病苗床分别为80%、40%、0,平均病株率分别为7.2%(0-18.0%)、2.0%(0-6.0%)、0;3月18日普查,辣椒、茄子、番茄灰霉病发病苗床分别为80%、75%、0,平均病株率为4.7%(0-10.0%)、9.2%(0-34.0%)、0。分别较2003年3月偏低14.5、10.3、8.0个百分点。4月13日调查,番茄、茄子、辣椒灰霉病病株率分别为6.7%(0-12.0%)、4.0%%(0-10.0%)、病株率为9.3%(0-18.0%),病指分别为1.67(0-3.0)、1.0(0-2.5)、2.33(0-4.5)。

秀山县番茄灰霉病为中等程度发生年。4月中旬普查,病株率为7.8%(0-36.0%),病指为2.18(0-9.0)。5月上旬病害流行始盛期普查病株率为10.2%(2.0-16.0%),较2003年同期偏低27.3个百分点,病指为2.54(0.5-4.0),为2003年的22.6%。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为病害流行高峰期(与2003年相当)。高峰日病株率为39.3%(26.0%-56.0%),较2003年同期偏低6.0个百分点;病指为10.17(6.5-14.0),为2003年同期的84.8%。茄子灰霉病为中等程度发生年。3月18日调查病株率为19.3%(6.0%-34.0%),病指为4.8(1.5-8.5);3月28日病情有所下降,病株率为5.3%(2.0%-10.0%),病指为1.33(0.5-2.5);病害流行初期4月中旬调查病株率为3.6%(0-8.0%),病指为0.91(0-2.0);5上旬病害流行始盛期调查病株率为11.3%(10.0-12.0%),病指为2.83(0.5-7.5);普查病株率为6.0%(2.0-14.0%),较2003年同期偏低7.5个百分点,病指为1.48(0.0-3.5),为2003年的13.2%。5月中旬至6月下旬初病害呈缓慢的上升态势,6月下旬末达流行高峰期,较2003年偏迟,高峰日病株率为18.0%(12.0%-24.0%),较2003年偏低9.3个百分点;病指为4.5(3.0-6.0),为2003年的65.9%。7月上旬由于老叶、侧枝的大幅度摘除,病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辣椒灰霉病为中偏轻发生,前期病害流行较快。3月28日普查病株率分别为6.7%(0-20.0%)、10.0%(0-24.0%),病指分别为1.7(0-5.0)、2.5(0-6.0)。4月中旬普查病株率为10.0%(4.0-26.0%),病指为2.5(1.0-6.5)。4月下旬末达到流行高峰,峰期较2003年偏早,峰日病株率为12.0%(10.0%-14.0%),较2003年偏低1.3个百分点;病指为3.17(2.5-3.5),为2003年的95.2%。5月上旬开始由于病侧枝被摘除,病情呈逐渐下降的趋势,5月4-6日调查病株率为8.4%(4.0-12.0%),较2003年病害流行始盛期偏低6.9个百分点,病指为2.11(1.0-3.0),为2003年的44.6%。

5.其它病害:

其他病害如茄子黄萎并姜瘟、十字花科蔬菜黑腐并病毒病等在我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北碚区黑腐病秋冬季在莲白、花菜上发生,病株率为1-16%。

(二)、虫害

1.蚜虫:

10.农情测报员 篇十

【是什么】

农情测报员是指从事农业田间试验和农情调查、测试、分析的人 员。

【做什么】

①进行试验田的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烤种; ②进行定期定点和面上的发育期、生长动态、气象灾害及病虫鼠害等农情状况调查,并进行田间工作记载; ③进行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基本农田小气候要素观测; ④提供农情测报、农业科研与生产管理的基础信息数据。

【怎么样】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将越来越重要。只有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才能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行农业职业技能开发是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举施。

【谁能做】

①能够热爱这个职业,有耐心、最好对气象灾害及病虫鼠害等农情有一定的了解; ②对温度、湿度、土壤水分等基本农田小气候要素有所了解; ③有一定播种和田间管理经验; ④动手能力强,思维敏锐,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善于学以致用,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贴士】

11.2013地面测报质量报告 篇十一

一、地面质量

0.44错情率0.010.000.010.010.000.000.000.000.03黔东六盘黔西铜仁毕节合计南水南贵阳遵义安顺黔南错情率0.010.00 0.440.010.010.00 0.00 0.00 0.00 0.03

2013年我省地面质量达标,全年错情47.9个,基数1550972.9个,错情率0.03‰,较去年错情率0.01‰增加了0.02‰,其中贵阳错情1.0个,基数127755.8个,错情率0.01‰;黔南错情2.2个,基数171210.2个,错情率0.01‰;黔东南错情2.4条,基数299135.5个,错情率0.01‰;安顺错情42.0条,基数96351.4个,错情率0.04‰.二、农气质量

错情率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贵阳遵义安顺黔南黔东六盘黔西铜仁毕节合计南水南错情率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2013年我省农气质量无错情,达标。

三、天气雷达质量

0.030.030.02错情率0.010.01遵义错情率

黔南0.01 毕节0.01 黔西南0.03 合计0.02 0.03 错情均为省级审核报表时发现的错误,请各雷达站认真学习质量考核办法,仔细审核每月上报的报表,并注意每月下发的质量通报上的错情原因。(注:贵阳大修,不考核)

四、高空质量

0.080.04错情率0.00贵阳错情率0.00 威宁0.08 全省0.04

2012年12月1日—2013年11月30日贵阳探空站探空平均高度为29380米,测风平均高度为28108米,错情率为0.08‰,非人为重放球5次(含单独测风),重放球率为4.4‰,系统故障率为0。威宁探空站探空平均高度为29255米,测风高度为28125米,无重放球,系统故障率为0。2012年12月1日—2013年11月30日全省探空平均高度为29318米,测风平均高度为28116米,错情率为0.04‰,非人为重放球5次,重放球率为2.65‰。全年高空探测五项指标达标,且全部指标比2012年都有所提高。

五、酸雨质量

0.30错情率0.000.000.000.000.000.00贵阳遵义安顺黔南0.000.000.03黔东六盘黔西铜仁毕节合计南水南错情率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30 0.00 0.00 0.03

全省酸雨质量2013年错情率为0.03‰,比2012年0.15‰提高了0.12个千分点,达到了≤0.3‰的考核要求。

主 编: 汤筑强 编 审:张沪生 黄笞

12.2014年高空测报上岗试题 篇十二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40分)

1、GFE(L)1雷达采用了工作体制。

2、探空仪合格后,按下对话框下面的“确定”键。之后切记关闭“放球软件”的开关。

3、放球前应仔细观察地面的风向、风速,尽量把放球点选择在风的方向,确保起始自动抓球成功。

4、“放球”开关用于在施放气球的瞬间。

5、当放球点临时变动,与台站常用参数中设定的数据不一致时,可在“远距离放球”栏中,填改雷达天线与本次放球点的、、。

6、在实时放球软件的画面中,高度和气高这两个数据应基本一致,当这两个高度相差较大时,软件会通过声音和图象的方式发出报警,提醒操作员注意此时可能出现、、、等方面的问题。

7、当雷达天线陷入旁瓣跟踪或丢球状态时,高度报警指示灯会闪烁,这里可根据来判别雷达是否处于旁瓣状态。

8、放球结束后,应当按 按钮正常退出,不能直接关闭,以免。

9、某次探测未达500hpa,需进行重放球,应先退出“ ”,然后关闭开关、开关、开关。

10、TTAA报告必须在正点后分钟内上传;其它报文必须在正点后分钟上传;更正报文必须在分钟内上传;雷达单独测风编发的报文必须在正点后分钟内上传,更正报文必须在正点后的分钟内上传;

11、“综合”开关时观测方式为方式;

12、“升速”显示的是施放气球以为单位的即时升速值;

13、“高压”开关探空仪距雷达公里后,小发射机为高压状态;

14、操作员可根据“”器,判断雷达和计算机之间的连接、传送工作是否正常。

15、“放球软件”中的用来监测雷达是否发生故障。

16、综合探测时,当雷达发射机故障或探空仪距离回波缺口不清,而造成整份记录距离数据没有

或不准,影响测风探测时,可通过修改文件属性,选择“”方式来测风,可避免影响正常探测工作。

17、雷达单独测风时,如遇雷达发射机故障可在气球上悬挂探空仪,在“放球软件”中使用“”

方式探测,探测结束后,将文件属性中的测风方式改为“”,工作方式改为“”即可。

18、运行“放球软件”后,特别是施放过程中,请不要修改计算机的年、月、日期、时间。否则,程序会,造成所接收的探空、测风数据的时间出现,致使该次探测记录作废。

19、在升速为200米/分情况下,净举力错误,记录照常整理;如果净举力错误,则应重新

计算升速,再整理记录。升速为100米/分情况下,净举力错误克,也应重新计算升速,再整理记录。记录不应作废。

20、“天控”手动/自动开关,当此开关处于“关”状态时,天线处于,此开关处于“开”时,无线处于;

二、选择题:(每题1分)

1、“放球软件”运行后,将在显示器的屏幕上显示一个用于方便完成各种高空气象探测任务的主画面,主画面分为两大部分:()

A 右边为雷达的状态监视、控制区;B 左边为探空数据、球坐标数据录取、显示、处理区; C 左边为雷达的状态监视、控制区;D 右边为探空数据、球坐标数据录取、显示、处理区。

2、L波段雷达探空系统处理软件中台站参数的雷达高度是指雷达天线()距测站水银气压表槽面的高度。

A天线顶端B 光电轴中心

3、迟测是指超过规定正点时间()分钟以上开始进行的探测

A 3B4C 5D64、每月高空气候月报应在下月()日九时(北京时)以前由本站发出。

A 1B 10C 4D 55、施放探空仪高度应尽量与本站气压表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差不超过()米。

A 3B 4C 5D 66、迟按了放球“确定”键,选择订正时间大于()秒,探空记录会出现失测现象。

A 60B 120C 180D 3007、气球升速控制在400米/分左右是因为:()

A 升速过快造成滞后误差,太小造成辐射误差。

B 升速过快造成滞后误差增大,太小造成辐射误差增大。C 升速过快造成辐射误差增大,太小造成滞后误差增大。

8、净举力与气压、温度之间的关系是:()

A 在气压不变的条件下,一定体积的氢气举力与温度成正比,在温度一定时,一定体积的氢气举力与气压成反比。

B 在气压不变的条件下,一定体积的氢气举力与温度成正比,在温度一定时,一定体积的氢气举力与气压成正比。

C 在气压不变的条件下,一定体积的氢气举力与温度成反比,在温度一定时,一定体积的氢气举力与气压成正比。

9、存放待发报文文件夹是()、存放待状态文件及上传秒数据文件夹是();

A、dat;B、gcode;C、statusdat;D、bak

10、测风终止时间大于探空终止时间的处理方法是()

A、必须在无斜距的情况下测风也应该终止 ;

B任何情况下测风也应该终止;

三、判断题:(每题1分)

1、500 hPa~150 hPa(不含150 hPa)之间,若出现符合对流层顶的选择条件的气层,则该气层选为第一对流层顶。()

2、常规高空风观测分为雷达测风和经纬仪测风两种。()

3、高空风观测中,对于风速小于0.5米/秒的气层,不能看做静稳,仍需量取风向、风速,但风速记为“0”.()

4、探空或雷达测风正点观测未达500hPa,且不具备重放条件,该次记录不作记录缺测处理,应将所获资料整理发报并抄录月报表。()

5、风力较大时,架设经纬仪要有一条支架伸向风的来向()

6、当经纬仪的仰角器差>0.3时,才将读数进行订正后再使用。()

7、常规定时高空气象探测时次的可用数据未达500hPa或不足10分钟,应重放球()

8、气球入云应记下球影模糊的时间,气球如被小块浮云所遮,则应根据气球移动方向继续跟踪

气球,如气球重新出现应继续观测,如7分钟后仍看不到球,则可停止观测。()

9、在实际工作中,探空球的净举力的计算公式为:净举力=总举力-球皮-探空仪及附加物重=(球重+充气嘴重+砝码)-(球重+探空仪及附加物重)=充气嘴重+砝码-探空仪及附加物重。()

10、气球施放时间与计算机启动放球时间不同步时,用放球软件进行时间订正。()

四、简答题:(30分)

1、放球瞬间丢球如何处理?(5分)

2、L波段雷达天线“死位”一般分为几种?与此现象如何处理?(7分)

3、待放探空仪软盘参数文件应拷贝到相应的文件夹里,请写出拷贝文件的路径(Iradar/Para):(3分)

4、电子经纬仪方位角的定向方法有几种?(2分)

5、若发现测风斜距不正常或无斜距时应如何处理?若发现有个别测风斜距不正常时应如何处理?(4分)

6、什么是对流层顶及对流层顶的特征、分类和定界?(9)

五、编报题:(10分)

1、516XX站2014年2月11月,放球时间为07时15分40秒。各类要数如下:

本站气压916.7hpa、干球温度-17.0℃、露点差2.3℃、地面分风向135度、风速1米/秒、850hpa高度1502m、T=-18.4℃、-T-Td=1.5℃、风向25度、风速3.0米/秒、等压面的风到50hpa,请编出部分TTAA报文。(4分)

2、516XX站2010年8月16日07时,放球时间为07时15分28秒。各规定高度的资料如下,请编制PPBB报。(6分)规定高度上的风(距海平面)

高度时间风向风速纬度差经度差15001.2257550010004

20002.***005.***008.325***00011.***0012.5243***00013.92581200***6.***00019.***00022.***000024.***050025.***200029.***400034.***600039.82622501***44.***000049.219***200054.***0058.***0063.***800067.4931201460562层次闭/非 1724.***490219

时间高度最大风层

13.棉花病虫害发生防治技术总结 篇十三

潍坊市植保站

今年我市棉花种植面积75万亩,病虫害综合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其中二代棉铃虫大发生,三代棉铃虫、棉苗蚜中等偏重发生,棉花苗期病害、棉花伏蚜中等发生。棉花绿盲蝽象、烟粉虱中等偏轻发生,棉花铃病、黄萎病小发生。

一、病虫发生实况

1、二代棉铃虫大发生,发生面积75万亩,防治面积 75 万亩。今年棉铃虫一代成虫较去年黑光灯下晚见蛾5天,前期田间落卵量少,后期田间落卵量较大,全代田间系统累计卵量963粒,大田百株虫量3.2头。由于目前都是种植的抗虫棉,虽然田间落卵量较大,但田间虫量不大,对棉花危害较小。

2、三代棉铃虫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0万亩,防治面积70万亩。田间系统百株累计卵量64粒,百株虫量3头。其发生较轻的原因为:7月中下旬潍坊地区降雨量较常年偏多31%,并且降雨次数多,降雨强度大,对三代棉铃虫发生不利。

3、棉花苗蚜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5万亩,防治面积75万亩。由于去年冬天较冷,在潍坊连续低于-7℃的天气有47天,是近10年以来的第一个冷冬年,致使蚜虫的天敌越冬存活基数为常年的30%;由于今年春季蚜虫天敌数量少,不能有效的控制春季棉田蚜虫危害。另外采用膜覆盖的棉田,棉花还没有放风时蚜虫就开始危害棉株,由于地膜的 1 原因,棉农没法进行防治,也是造成棉田蚜虫发生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5月中旬调查棉苗卷叶株率达到25-32%,严重地块卷叶株率达到41-57%。

4、棉花苗期病害中等发生。由于今春气温回升较慢,致使春季棉花苗期病害发生较重,5月中旬调查,棉田死苗率都在8-12%之间,严重地块,死苗率达到20%以上,病苗率达到90%以上。发病重的原因是春季地温较低,以及连续多年重茬种植棉花所致。

5、棉花伏蚜中等发生,发生面积50万亩,防治面积50万亩。今年棉花伏蚜发生危害程度轻于常年,也轻于去年,一般棉田防治2-3次,比以往年份减少用药次数1-2 次。今年棉田伏蚜发生轻的主要原因是:7月份潍坊地区降雨多,降雨强度大,不利于棉花伏蚜的发生。由于今年加大了生物农药的宣传推广力度,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使用量加大,田间天敌数量明显增加。今年7月上旬调查,棉田百株天敌总量折合天敌单位12.6个,是历史上同期棉田天敌量最高的一年。

6、棉花绿盲蝽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30万亩,防治面积30万亩。过去由于棉农疏于防治,致使棉花绿盲蝽危害严重。最近几年加大了宣传力度,棉农逐渐认识到了棉花绿盲蝽危害的严重性,防治力度加大,其危害程度逐渐降低。7月中旬调查,被害株率为11%—17%,破叶率达到37%,百株残虫量7.1头,最高12头。以前棉农防治一次,棉田一般10—15天棉盲蝽不造成危害,今年最多不超过7天。防治药剂当前除了部分菊酯类复配农药外,主要用75%氟虫氰 2 进行防治,棉盲蝽的抗药性增长迅速。

7、棉田烟粉虱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3万亩,防治面积3万亩。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调查,上中下三叶烟粉虱平均比常年下降了17.6%、21.3%、36.5%,比去年下降了21.7%、31.2%、43.5%。

8、棉花铃病小发生,发生面积9万亩,防治面积9万亩。今年我市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月份和8月上旬,进入8月下旬以后,降雨量少且阴天日数少,使得我市棉花前期生长稳健,后期光照充足,棉花铃病发生轻,田间调查,一般棉田烂铃率都低于2%以下。

9、棉花黄萎病小发生,发生面积9万亩。8月中旬田间调查平均病株率7-15%之间,但是发病程度都在3级一下,分析其原因除气候因素外,抗病品种的推广种植起着重要作用。

二、防治活动情况

1、加强棉花病虫预测预报工作

为及时掌握棉花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市及各县市区植保站固定2-3名技术人员从事测报工作,深入田间调查记载病虫发育进度,结合气候条件,对主要病虫害做出发生期、发生量预报,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先后发布了上半年病虫发生趋势预报、棉花苗期病虫害预报、二、三代棉铃虫发生发生预报、棉花花铃期病虫害预报,预报准确率95%。并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扩大了病虫预报覆盖率。

2、加强防治技术指导。根据我市棉花病虫发生情况,3 制定下发了棉花病虫防治技术意见,在病虫发生期派出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防治工作,推动了棉花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3、大力推行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农业措施,包括选用抗耐有害生物品种,合理轮作;二是物理措施,大力推广了灯光诱杀、生态防治等措施;三是生物防治,通过利用抗生素防治病虫害,以达到保护利用天敌,减轻了病虫危害的目的;四是科学使用农药,在化学防治技术上,注意对症下药,提倡轮换用药、混合用药,同时采用低容量法和弥雾法施药。在预报准确的基础上,严格掌握不同病虫的防治适期,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上一篇:学习市委四届十次全体会议精神汇报材料下一篇:南昌大学校徽校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