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文言文教学设计

2024-11-24

余映潮文言文教学设计(8篇)

1.余映潮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一

余映潮:《散步》

设计角度:学生的语言学用活动。

课型设计:自读课。

课中活动:一读,二背,三写。

教学过程:

l、学习内容之一:整体理解课文(理解一篇)

①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家庭生活、表现亲情的美文。先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②学生用不同的语言介绍课中的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老年人,中年人,少年;慈祥的奶奶,孝顺的儿子,天真可爱的孙子。

③教师指出:成熟的生命幼小的生命

衰老的生命

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用一个句子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如: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

⑤教师完成板书:成熟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

善待衰老的生命

责任„

2.学习内容之二:品读记诵文段(记诵一节)

①导入:刚才我们说课文中写了景,写了情,写了事,写了意。在写事之外,有两段文字十分重要,它们是„„

②教师指导从不同角度品读下面两段文字: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学生自由背读这两段文字,老师对这两段文字“由实到虚”的结构略作讲析。

3.学习内容之三:学用文中句式(突破一点)

①导入:文章的情感,文章的情意,要靠作者的语言来表达。这篇课文之所以人们觉得它“美”,就在于语言文字中渗透着“情”,在表“情”上,作者注意选用了精美的句式。②讲析:

如比较句式: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如反复句式: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③请同学们重点学习对称句式,如: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他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上面这些句子的特点有:

第一,每个句了中都有一个分号,将句子分为明显的前后对称的两个部分,显得特别精练、精神,形式美观,是句式中的精品。

第二,这种句式讲究对称。前后两个分句的音节和字数基本相等,不仅有一种格式之美,读起来传达出一种音乐美。

第三,它们除了用于记叙之外,还可以用于议论,用于写出精辟的警句、格言。

④请同学们学用“对称句”,以“亲情”为话题,每人写几个这种形式的句子。

教案二:

教学创意:对学生进行审美阅读的启蒙。

设计角度:学生的学法实践活动课中活动:品读文章,美点寻踪。

教材处理:联读课外美文《送小龟回家》。

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①导入:幸福的家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中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进入《散步》的牧歌式的情景,你就会感受到这一点。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②同学们听读课文,感受体味文中的美。

③同学们轻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再进行体味。

④师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介绍课文的内容。

2、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①点拨: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切最生动最形象、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等等内容。

②教师举例说明对课文美点的寻踪:

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③同学们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美在文中对春景的生动描写;美在“小家伙”的话表现出儿子的天真可爱;美在生活的细节中表达出深爱的感情;美在文中表现出家庭的幸福、温馨;美在文章的语言:美在结尾段的最后一句话。„„

3、迁移阅读,学法实践

①同学们轻读《送小龟回家》(作者:杨进):

一把花伞下,拥挤着我、妻、五岁的儿子,还有一只小龟。这是一个温情的世界。

小雨把夜色洗得淡淡。街上,流动着七色伞。

儿子在我怀中,小龟在儿子怀中,而妻,则依偎在我身旁。

那只小龟原是妻从市场买给儿子玩的。那天,儿子很惊奇很高兴地和小龟做了一天的游戏,可小龟不吃也不喝。晚上,儿子担心地问我:“小龟不吃饭,饿吗?”我想了想回答:“小龟大概想念爸爸妈妈了。”儿子听我这么说,想了想便央求我和妈妈带着小龟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这秋雨纷纷的夜晚,带着小龟,来到了城西的河边。

到了。我们站在河岸。妻在夜色中很妩媚,儿子很庄严。河水无语,秋雨在微风中飞舞吟唱。河上,几条捞沙的木船上亮着灯,那跳动的火焰映出几条汉子粗扩的脸。他们在喝酒哩。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

“小龟的家在河里吗?”儿子认真地问我。

我弯下腰对儿子说:“是的。小龟的爸爸妈妈就住在河里。”

儿子这才小心翼翼地把小龟放在河边,轻轻向前一推:“小龟回家吧。”

小龟缩着头一动也不动。我们耐心地等着。小龟终于伸出了脑袋,潇洒地摇摇头,像是向我们致谢,又像是向我们道别。水面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小龟潜入水中,走了,永远地走了。

儿子很兴奋地拥入我的怀抱,又拥入妻的怀抱,欢呼:“小龟找到爸爸妈妈啦--”

我和妻相视一笑。我们给儿子编了一个多么动人的童话啊!我突然感动得要流泪。

而妻,真的流泪了。

②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合作的学习,寻找《送小龟回家》中的美点:

美在一把花伞下的温情的世界;美在微风、秋雨、夜色中的一片秋意;美在秋雨纷纷的夜晚表现出一种思家的氛围;美在对河上情景的描写;美在“一只水鸟很孤独地在水面扇动着翅膀”;美在“水面上出现一圈美丽的涟漪”;美在儿子的欢呼;美在我的感动和妻子的流泪;美在故事的童话色彩;美在美丽的童心;美在爸爸妈妈理解孩子的童心;美在文中有一种思家之情、团聚之情;美在文章告诉我们从幼年起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善良„„

③同学们进行课堂学习交流活动。

④教师进行教学小结,总说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的角度。

如果要设计教案三,可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的建议,将《散步》与《三代》进行联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自己更喜欢哪篇文章。

如果要设计教案四,可以摘录语文报刊中对《散步》进行品析欣赏的文章片断,用“资料助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多角度品析。

余映潮《散步》教学设计

一、齐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二、目标设定:

我们的阅读活动: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

1、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学生静读,教师巡)『学生答案以及教师评价:“整个世界的分量”――真好,扣住了结尾,有哲理的感悟;“生活之美”――很好,家庭生活的美,瞬间之美,细节中渗透了亲情;“小路亲情”――祖母对孙子的呵护;教师鼓励学生回答:“后面哪位举手?你来吧,试一下。”)“亲情”――教师小结:这篇文章是写亲情的,写家庭生活的,写中年人的家庭责任感的。(再请学生回答)

“情满小路”――多有情味的标题,越来越漂亮的题目;“春天的步伐”――双关的意味;“延续生命”――文章写的是三代,生命是传承的,对于“我”(中年人)来讲,有很重要的意义。』

2、教师出示自己拟的标题:如:三代同行: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如:幸福的家庭 亲情无边 分歧 大路小路 责任 背起整个世界 如:春意 呵护 生命,生命 小事情深 选择 温馨瞬间

3、要说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四、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面带笑容)学生进行一读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哪些波澜呢,举例)

学生进行二读。(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自己先揣摩,再请学生朗读。)

『学生表现及教师评价:1.“读得好,有淡淡的意味,再加强某些地方的重音”;“读出了一种诗味,特别是‘整个世界’,举重若轻,意味深长;“进入了情境,用全部的感受处理文章”。』

教师点拨:需要特别处理的有“阳光”――走向美好,“蹲”“但”“很”“整个世界” 要说这篇文章的朗读,主要要注意这样一些朗读的感觉: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记叙、抒情的末段要读好)

五、(继续攻关)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

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1、看例子:如: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a.“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b.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c.“我”这个字摆的地方很重要,表现出“我”的一种责任感。

d.这个句子的句式很美,这样写很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2、学生独立思考后,再把见解讲给同桌听一下,然后把见解讲给大家听。『学生回答:“蹲”字坚如磐石,背起了生命的昨天与今天』

教师小结:事、人、景、结尾写得意味深长,给人舒服甜美之感。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蕴意美。要感受到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六、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文中最后一段„ 告别语:这一课就学到这,谢谢同学们的努力。

2.余映潮文言文教学设计 篇二

一、旨趣

汉朝荀悦在《汉纪·成帝纪》中说:“孔子既殁,后世诸子各著篇章,欲崇广道艺,成一家之说,旨趣不同,故分为九家。”旨趣是指作品的目的与大意。

余映潮老师在教授《狼》时,设计了这几个板块: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他的板块设计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在用朗读使各个板块文章的内容逐步显现出来,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旨趣。

为什么板块教学有利于旨趣的了解?正如余老师自己所说:“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步一步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也就是板块教学创造了一种逐层深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的条件和氛围,而旨趣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往往在所教学文章的后面或内涵深处,正是由于板块教学的这一特性才能让学生去充分、正确地挖掘出旨趣。

因此,我们在板块教学的设计中可以以“旨趣”作为我们的一个目标。这也有利于我们知道如何去进行板块教学,反过来也促进了板块教学的发展。借用著名广告人李奥贝纳所说“我寻找了解并熟悉如何做好广告的撰文与艺术指导人员,他们必须技艺娴熟,盖下的一砖一瓦皆有其旨趣。”我想,同理我们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使每一板块都有其“旨趣”,进而了解到文章内容的“旨趣”,使旨趣贯穿整个板块教学。

二、理趣

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从板块教学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入手,我们就初步明白由于板块教学结构清晰,板块明确,层层推进,这样的一种结构从外形上看就像一座漂亮的倒金字塔式的图形,在便于广大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到了它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令人心旷神怡,有利于我们广大学生心理的调整,便于他们学习的主动和深入。

不仅如此,板块教学还有利于学生发现文中的理趣。就拿余映潮老师教授《记承天寺夜游》来说,许多同学拿到这篇文言文时,由于一开始不太理解所讲内容,加上作者所感受的情感对学生来说太不实际,因而对文章的情趣体验是不到位的,有的学生甚至是一片空白的。于是,余老师在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板块:熟悉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赏析。这几个板块的出现,使大多数学生有了一个寻找文章审美情趣的依据,在逐步展开中明确了文章的“六美”分列为“美在内容的精致,美在内容的丰富,美在结构的灵动,美在月色描写,美在情感的波澜,美在‘闲人’的意味。”这就让广大学生明白了文章的理趣,体现了板块教学有利于理趣的获得。

当然,板块教学对学生来说有助于获得理趣,但并不等于运用板块教学学生就很自然地获得理趣,这不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板块教学中,从浅到深时一定要让学生结合实际,联系背景,体会社会。唯有如此,理趣才有可能出现在我们面前,成为大家板块教学中积极追求、乐于享受的一个目标。

三、乐趣

培根曾经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反过来,如果说一个人带着乐趣去读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毕竟,读书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读书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乐趣可以促进广大学生对教学的关心,进而会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最终获取知识。

而板块教学则很好地促进了乐趣的形成、发展以及对知识的掌握。余映潮老师在《孔乙己》一文中的教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大家都知道,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个可笑又可悲的人物,但刚开始时广大学生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在他们眼中,孔乙己就是一个可笑的人物,就是给人以乐趣的人。因而大家在课上往往是你一句我一句,谈不完他的乐事,也表达不完自己胸中的乐趣,也导致了课上的内容支离破碎,找不到要点和中心。而余老师充分运用了板块教学的方法,把课分为:说说孔乙己与酒、谈谈孔乙己的偷以及议议孔乙己这个人三个板块,改变了课堂教学“碎问碎答”的弊端,将广大学生一个个充满乐趣、毫无目标的问答引向了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而充满乐趣,有效地克服了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太有乐趣而肢解课文,偏离主题、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

板块教学以“板块”来整合教学内容,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磨合,一个板块有一个明确的内容和要点,大家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阐述,但必须在这一板块的主题范围之内,这就避免了学生由于乐趣横生而脱离范围导致教师不敢展开这种充满乐趣的问题,真正地促进了乐趣的发挥。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很好地驾驭他的课堂教学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志趣

志趣起源于《晋书院修传》,指志向和情趣。而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志趣也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正因为如此,板块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其简明、容易操控等特点从而有利于志趣的养成。

要知道,志趣是人生之舟的风帆,精神境界的主宰,生活品质的内核。它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是一个逐步由浅入深的过程。就像《爱莲说》这篇志趣高远的文章,如果我们把成人从中得到的“志趣”强加给学生,学生是不容易理解也不乐意理解的。如果我们同余映潮老师一样,从朗读课文入手,通过趣味练习,深入到重难点突破,逐层深入,就很容易明白作者的志趣,体会他的情感,激发自己的感情,建立自己正确的志趣。这不正是板块教学的功劳吗?

不仅如此,板块教学不仅是逐步的,还是一种可以从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因而它也有利于志趣的完整表达。仍就《爱莲说》而言,余老师在重难点突破这一环节中,从莲、牡丹、菊几个小板块上分析其教学内容,使我们在全面地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真正的体会到了作者志趣的与众不同,从而突出作者志趣的可贵。令我们读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时,脑海中出现一位君子的形象,这也是板块教学的一大成功之处。当然,板块教学只是有利于志趣的表达,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像余老师一样充分发挥板块教学的优点,不然,徒有其表是没有意义的。

五、雅趣

罗斯金在《野橄榄花冠》中告诉我们:“雅趣是唯一的道德修养……只要告诉我你喜欢什么,我就可以告诉你,你是什么样的人。”因而,一个思路严谨,条理清楚,不东拉西扯的学生,我们从中不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雅趣之人吗?而要做到这一点,人们应该远离不良嗜好和低级趣味,培养高雅的情趣和爱好,这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可以体现的。就像有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只盯住重点、难点,把它们全部教给学生而不管全文布局、逐层深入,只是一个个单个的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内容支离破碎,这很容易养成学生有啥讲啥,没有中心,更没条理的习惯,这种不良的习惯对学生的品质修养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长此以往,很容易使学生走向低级趣味。而板块教学,由于条理清楚,中心明确,像余映潮老师在《夏天也是好天气》中把教学内容分为“告诉大家,读好文一提醒自己,寻雅词一评说课文,品奇文一表现生活,用美句”四个板块。由浅入深,要求明确,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了做事严谨、认真负责的品质素养,提高了自身的雅趣。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社会。

3.析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 篇三

【关键词】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简洁清晰;重点突出;环环相扣

余映潮老师是一位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所创建的全新的阅读教学法——“板块式”教学,以“块状”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与审美情趣的提高,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余映潮老师曾为“板块式”教学作出如下界定:“指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同时也形成了几个时间的、步骤的‘板块’,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①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语文课堂教学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困境,为其开辟了新的天地,同时也实现了语文教学外在的形式美与内在的内容美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

一、教学过程简洁清晰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其教学过程是呈块状分布的,“块”与“块”之间清晰明了,每一个“小块”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活动相应地具有针对性。由此,教学过程将不再显得繁琐复杂或是单调乏味。余老师所讲授的《说“屏”》就是很好的范例。

在《说“屏”》教学中,通过简洁地导入,学生在余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了“屏”这个词的词义变化以及题目中引号的特殊用法,学习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也由此被激发。而后,余老师通过板书呈现的方式展示本课的教学流程:“一,文序分析;二、信息提取;三,事物评价”。如此学生一目了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余老师紧紧围绕这三个教学环节展开,不蔓不枝,创造性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简化”与“优化”。

二、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以“块状”的形式呈现。这样,每一个板块的展现是为完成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由此突出明确。

《说“屏”》教学伊始,余老师从文章题目入手,对“屏”的词义引申变化作了阐释,并让学生学习了引号的“特殊强调”的作用。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确了标题的重要性,也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余老师紧紧围绕“文序分析、信息提取、事物评价”三个板块展开,且每部分的教学侧重点突出明确。具体而言,“文序分析”环节中余老师设置了一个小问题“假如没有这一段,会怎么样?”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必须重读全文,理清文意,了解每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理清部分之间的关系。②在余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不断地探讨,明确全文是从五个方面加以展开:“一、引出说明对象;二、屏的作用;三、屏的分类;四、屏的用法、五、文章的表达目的”,同时也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在“信息提取”环节中,余老师要求每一位学生“将全文浓缩为一篇微型说明文”,做法是“用勾画文章有关句子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而且引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速读法;而在“事物评价”活动部分余老师则让学生在所设置的四组16个词语中自选一组,通过造句的方式评价、赞美“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③余映潮老师的《说“屏”》教学,不仅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与主要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实践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总之,余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都非常明确,学生的活动也非常充分。余老师的教学真正实践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虽然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是以“块状”的形式呈现,但“块”与“块”之间并非割裂,而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说“屏”》教学实录中,余老师在“文序分析”环节伊始,就让学生先拿笔勾画出自己所建议的词语进行重点朗读。乍听,我们感觉并无新奇可言,只是新字词积累罢了。但是,活动进行到“事物评价”部分,看到屏幕上出现的“微妙、擅长、休憩、得体”等词语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词语的积累是为此环节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评价说明对象做准备啊!词语的理解是为组词造句做铺垫;而造句的过程是进一步理解词语的过程。余老师将这两个环节连接地恰到好处却又自然天成!此外,“文序分析”环节的设置,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各段落的表达作用,这也就为“信息提取”一环节做了很好的热身活动!

四、结语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④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教学过程简洁清晰、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积累,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与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①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②刘湘玉,刘玉珍.看似寻常却奇崛——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浅析[J].教学大参考·名师研究.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湘玉,刘玉珍.看似寻常却奇崛——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艺术浅析[J].教学大参考·名师研究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余映潮老师《背影》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教学铺垫

第一步:概括课文,把握文意 建议大家这样概说课文:

概说全文的主要内容;概说文章的行文脉络;概说父亲的形象特点;概说你认为的课文重点段落的主要内容。

活动方式:请每个学生从上面四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对课文进行概说。学生思考,交流

老师课中小结:用五六个句子对课文进行概说。注意对课文第六段的概说。

(品析:教学内容:概说课文,把握文意;教学角度:概括内容;概说脉络;概说重点段落;教学手法:学生思考,师生交流)

第二步:顺势切入课文第六段,进行精段品读(1)建议大家这样朗读(朗读训练)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关于父亲“背影”的故事;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轻声地朗读课文第六段,感受这一段中的感情抒发。

(2)请学生从下面的话题中自选内容研读课文第六段。话题:

a这一段中的事与情;b欣赏段落中的“定格描写”;c欣赏段落中的“连续动词”描写;d“泪”的表“情”作用; e黑色与红色;f父亲的话语欣赏;g动词的表现力欣赏;h父亲的外貌欣赏; i说说这一段中的两次写“背影”;j说说这一段与全文的关系。或者:

①诗意地概括此段内容,分析层次;(概括训练)②从记叙要素的角度理解此段的层次;

③品味动作描写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作用;(写法分析)④感受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写法分析)⑤品味作者的感情抒发对人物的刻画作用。(写法分析)⑥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活动与学生对话。教师进行小结:

这一段中的事件是全文的中心事件——父亲买橘。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那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那叮嘱的话语,表现了父亲的关怀备至;那流泪,又流泪的叙述,表现着作者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意。总之,这一段都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处处表现了作者的感动之情。

(品析:教学内容:段落精读;教学角度:朗读——概括——分析——小结;教学手法:朗读法(体现目标的不同,体现层次的区别);概括法(概括内容和内部层次);分析法(分析写作手法及其作用))第三步:回扣与顺联 建议大家这样探究:

主问题:如果就单纯地描写父亲去买橘子,故事会这样感人吗?

回扣:从对背影的描写回扣课文的首段,体会祸不单行,家境惨淡的特定环境 顺联:从对背影的描写引出课文的末段,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第二课时

回顾所学,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 第一步,趣味学习活动

请学生就“------------------与------------------”这个话题对课文进行发现。如开头与结尾: 我与父亲不想见已经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学生进入课文,进行横向联系,进行探寻。

比如:父亲与儿子//黑色与紫色//内疚与思念//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哎,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见面!/少年与老年/实写于虚写 教师顺势引出下面的内容: 简叙与详叙

课文第二段,简叙,用几句话就写了一件事 课文第六段,详叙,用很多话写了一件事

教师讲解:详略的处理,在这篇文中里显得很重要,在一篇记事类文章中显得很重要。在这篇课文中,作为简叙的段落,介绍家境,突出背景,表现心情,进行铺垫;作为详叙的段落的作用是突显场景,描绘细节,表现人物,抒发情感。如果没有略写,详写的内容就显得不自然;如果没有详写,课文就没有动人的细节,没有故事的味道。详写和略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第二步:课堂构思训练

教师出示一个作文题:平淡生活中的幸福 请学生就刚才所学进行构思。

构思要求:如果这个作文题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请构思文章的略写和详写的提纲。学生构思、交流、教师评说。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品析:文本“话语方式”的迁移,比如小中见大,比如详略得当,比如语言、动作、神态、外面刻画人物的手法)体会:

1.此文为叙事性的散文,表现父爱主题。

2.为了表现主题,事情的选择和处理至关重要。体现在文章中就是详略的安排。

3.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特色,是教学的重点。比如朴实的语言,抒情的语言,反复的语言,而这些语言都是为了表现人物之间的真挚感情。

本课教学创意:选点精读,趣味读写

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节课重在精读段落阅读训练,第二课时 重在片段写话训练(品析:教学目标明确,活动内容明确;第一课时指向阅读训练,第二课时重在写话训练。)

5.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警语 篇五

评课报告结构上宜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分析时,观点陈述要辩证;内容分析要采用理论加例子形式。

1、我们要努力地对课文进行发现,从而让读写活评课题目及例子

动的内容更加有趣、有味、有效。

2、要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要尽可能“活”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地运用教材,要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教例评析

3、朗读,对孩子们进行着审美熏陶,进行着情感

2、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陶冶,进行着气质培养。〔评 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4.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充满诗意手法。智。以上三例,是《背影》教学设计中的一隅: 从

5、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教学思路来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者主要地是读写结合。从篇首讲至篇末; 例二为“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

6、教师的讲,要在关键之处绽放火花,要显山露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选点突破”思路,水,那才叫风采。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7、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课堂积累丰富。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 线条的集聚。教学的“切口”

8、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越来越细小,讲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从讲授的提问”。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

9、目标要明确,思路要清晰,提问要精粹,品读析、情景分 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要细腻。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 个

10、要让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求智、求趣、求实。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 这个中心。从板书

11、“小步轻迈”是教学细节化之“形”,“细腻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品读”是教学细节化之“神”。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12、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生动,形式非常活泼 何就这些设计再加以改 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

13、对阅读教学的设计,要做到化静为动,尺水兴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波。课堂教学就像平静的水面,老师设计巧妙的课的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中活动使平静的水面多了一圈圈美丽的涟漪。

3、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14、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这样说话——语言诗话,情〔教例简述〕

感优化,内容深化,交流平等化。语言诗话,即语

4、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言简洁、优美、流畅,表达有情意、诗意。情感优

5、分类式课堂笔记 ——《 〈论语〉六则》教例化,即不要矫情、滥情、假情;用教师自己的真情评析 打动学生。内容深化,即通过适宜的评点语或追问6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 语加强深化内容、推进教学往深入发展。交流平等

7、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化,即把学生真正视作交流的主体,与学生做心灵

8、课中活动充分 ——《过故人庄》教例评析 〔教上的和谐的平等对话。如果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说话例简述〕 能做到这“四化”,他的语言一定是精致的、诗意的

9、诵读 品析 积累 ——《卖炭翁》教例评析

15、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运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卖炭翁》教用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例评析

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这节课上得真美!这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崭新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型——说读课。教者在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的技术创新,将“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小的 程度,而富。让“读”与“说”去占据课堂,去占据学生。老师不用

多讲,同学们说说读读、读读说说,已经深刻理

解了课文。“说译文——析文句——品字词——作想象”拉出 了明快的教学线条。我们说,这一节课是全体学生认真参与的朗读课,是对学生进行语言与思 维训练的实践课,是一节对学生进行初步文学赏析训练的析读课,也是一节有成效的文 言文背读课。它使我们展开联想: 既然有“说读”课的出现,我们能不能进行更有力的技术创新,设计出听 读课、想读课、写读课、演读课、辨读课等更多更美的新型? 它让我们深入思考: 进行文言文课型的设计,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彻底改变文言文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既要降低难度,又要简化讲析;第二,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 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进高效教学;第三,要教给方法,提供示范,培养学生自 读、自品、自悟的能力,把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自读能力的长进放在一个坚实的基础 之上

11、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

13、思路明晰单纯 ——《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

全课主要由四个板块构成:品读——背读——学读——联读,内容实在,操作性强。这种教学思路就叫做“板块推进”式教学思路。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在有机的联系之中表现出明晰的步骤,能够有效地 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无序”的问题,不管是对于无经验的年轻教师还是对于比较成熟 的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运用价值。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 学合理地、严密有序地安排进各个教学板块,从而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的水平。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 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 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得到了鲜明的表现。这种板块式的教学结构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这种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在这种 “微型”课之中,教师又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调控技巧,使课堂教学呈现热气腾腾的 教学局面。“板块推进”,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思路

14、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

15、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刘胡兰慷慨就义》〔评 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单篇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例子。没有想到,如此简短的一篇自读课文,教者设计出

如此精美而实用的训练 线条。这个教学设计可谓尺水兴波,生动活泼。最为美妙的波纹在第二个教学板块中荡漾。对文中 10 句对话的朗读语调及情感把握的讨论,无疑是把所有的学生引入 了课文。教师巧妙地把一篇短文变成了一泓起伏的碧水,让学生在其中探索深浅,体会 沉浮,练习游泳的本领,实践游泳的技能。可以想到,深刻理解课文之后的学生,他们朗读课文的境界,与常规讲析 法的效果相比,是何等的不同。这美妙的教例让我们激动。但,这样的好课,我们也能设计出来吗? 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得到这样两点重要的启示: 1.教学设计,需要教师深刻地研究课文,要找到并把握课文表达感情的支 点,教师自己由此而洋溢着尽快地进行教学的渴望。2.教师要努力把自己感受到、体味到的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丰富内容,寻找 一种最佳的让学生深层次参与的活动,让学生也感受到体味到,以此营造气氛,渐入佳 境。

6.《邓稼先》余映潮教学实录 篇六

(1)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可歌可泣) (2)很少被人知道。(鲜为人知) (3)到死都不松懈。形容坚持到底。(至死不懈) (4)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当之无愧) (6)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家喻户晓) (7)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锋芒毕露) (8)引起人们的注意。(引人注目) (9)能认识人的品行和才能的能力。(识人之明) (10)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马革裹尸) (11)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出不穷) (12)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妇孺皆知) 翻译P84-P85《吊古战场文》

浩翰的沙场,无边无际,渺无人影。河水像带子一样环绕着,群山交错杂乱。气象黯淡愁惨,风声凄厉,天色昏暗不明。蓬枝断折,野草枯萎,严冷如同降霜的早晨。鸟儿惊飞不停,野兽狂奔失群。亭长告诉我说:“这里是古代的战场,军队常常在这里覆灭。天阴的时候,往往可以听到鬼的哭声。” 【整体感悟】

 1.概括课文各部分的大意。

 ①展现时代背景,突出邓稼先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  ②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 ③以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 ④写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不禁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老友邓稼先而骄傲!

 ⑤描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荒凉,赞颂他对自己事业的坚定、执着和勇敢。  ⑥对邓稼先一生的总评。 归纳本文的中心。

 答: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百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写、评价、突出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赞扬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使用小标题的作用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突出各层次的中心内容(能让读者快速把握主要内容)。 本文的语言特色——句式多变

(1)有时整齐。 (2)长短句交错使用。 长短句的作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①句式整齐,往往造成一种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②长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问题探究】

(一)阅读第一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列举18的历史有什么用意?

答:为了说明那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黑暗、最悲惨、任人宰割、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

2.文章要写的是邓稼先,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前屈辱的历史?

答:概述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史,是为了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说明他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变化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文中哪个词与‚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鲜为人知‛和‚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更能表现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的思想境界。

(二)阅读第二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本文写的是邓稼先,为什么要写我们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情况?

答:因为邓稼先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且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是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元勋。因此,写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情况,是为了突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巨大贡献。

2.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答:在两次做切除肠癌手术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一事。

(三)阅读第三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把他们对比着写有何用意? 答:他们都是本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者,都是本国的功臣。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爱出风头,令人难堪;而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作者对他们进行对比,旨在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说明‚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2.作者为什么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答:因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使之变为自己的气质品格。

(四)阅读第四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典型事例?

答:写作者第一次访华时,邓稼先用短信告诉作者‚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2.面对作者关于‚寒春是不是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的提问,邓稼先‚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回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这一叙述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这一叙述表现邓稼先对朋友的忠实诚恳,对工作谨慎负责。 3. 邓稼先那封短信为什么会使作者‚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以至于‚热泪盈眶‛? 作者‚感情震荡‛是由于邓稼先终于证实了中国能够不借助外国的‚援助‛自行研制核武器,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会为之自豪、振奋的消息;也由于邓稼先在整个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感情和巨大贡献。作为他的挚友,作者更为邓稼先能为自己的民族作出这样巨大的贡献而感到骄傲。

(五)阅读第五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这部分的标题‚我不能走‛,如果改为‚他忠于职守‛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我不能走‛是邓稼先的原话,更能突出他临危不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

2.作者引用他和邓稼先在昆明读大学时一起背诵过的《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答:作用在于巧妙地写出邓稼先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从而更显示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可贵。

3.‚不知道稼先在关键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一句表现了作者对老友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出作者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4.文章引用‚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一首五四时代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答:作用是以这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再次充满深情地将邓稼先与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转变联系起来,以突出他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六)阅读第六部分,探究下列问题。 1.作者说邓稼先是‚永恒的骄傲‛,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哪些方面? 答:这里的‚永恒‛指邓稼先的无私精神和他对祖国科学事业的巨大贡献。 2.作者说:‚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经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格。‛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7.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艺术课堂 篇七

课堂之美

结构美——精巧的文章结构,常能以其“建筑美”让读者一见钟情。余老师的“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则给我们呈现了语文课堂的建筑之美。它以“板块”来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活动内容更加集中,学生训练更加完整,教学节奏更容易掌握,“板块”与“板块”间的衔接过渡更加容易。这也充分体现了余老师教学理念中“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的12字内容。

语言美——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余老师的课堂特别讲究教学语言的诗意化,这既增添了课堂的艺术元素和文化意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美化了课堂教学形式。

朗读美——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当下的语言课,却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余老师则推出了“美读欣赏式教学模式”,专门研究朗读教学。他的语文课上,常常出现风格不同、形式各异的朗读指导教学,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听课者陶醉。教者示范到位,指导准确细致。

话题美——同样的素材,以怎样的视角进入文本,不同的作者各有巧妙。同样的教学内容,以怎样的话题牵引学生的思维,效果会迥然不同。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余老师设计了“小石潭”的“小”;“小石潭”的“石”;“小石潭”的“潭”;“小石潭”的“水”;“小石潭”的“清”;“小石潭”的“秀”;《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記》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观察与描写”;《小石潭记》中的“语言美”;试用绘画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试用摄影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试用音乐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请自己提出一个小小的话题,并进行阐述等20个供学生选择的话题,让学生发表见解。

这些小话题,自然地将学生的目光和思维引入文本深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生思维有了层次性,课堂也呈现出整齐美和节奏美。

细节美——经典的文章,一定有精彩的细节。余老师的课堂,亦如经典的文章一样,特别重视细节之美。

比如,《散步》一文的品味语言板块,余老师首先建议大家这样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然后给学生举例示范,接着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表述过程中,教师时而补充、时而对学生的语言加以规范、时而肯定、时而激励、时而赞扬……引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兴趣盎然地自由表达。有预设、有生成、有过程、有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渗透其中。最后教师小结:今天大家的发言很精彩,说到这篇文章语言的欣赏,我们可重点关注句子。要品味它们的造型美、用词美、情趣美、意蕴美,要感受它们对我们心灵的熏陶。

说这个细节美,不仅仅指学生表述精彩、教师点评引导精当,更值得称道的是板块骨子里的一种内在意蕴美。

教师首先对学生品味语言的方式提出建议。一个“建议”,包含了平等与民主思想。教师的举例示范,很好地扮演了一个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品味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训练。教师的示范,让学生的回答有了一个梯度,体现了执教者对学情的掌握。在学生畅所欲言的过程中,教者则扮演着鼓励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最后,教师对学生零散的发言给出一个结论性的小结,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板块显得特别完整。

穿插美——就像文章的插叙一样,余老师的课堂经常运用巧妙的穿插。比如:插进简洁的背景资料,使课堂导入自然圆润;插进简洁的音像资料,艺术地切分课堂教学板块;穿插故事、音乐、画面,改变课堂节奏,活跃教学氛围;插入配读短文,增加教学厚度;穿插精彩演讲,优化课堂情感氛围……

纡回美——文似看山不喜平。余老师的课堂也常常变直为曲,让学生先面临山重水复之境,而后获得柳暗花明的惊喜。他很善于根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示例、引进、迁移、连缀、补充、收集、查询等,在课堂的正常行进中,投进一颗颗小石子,激荡起一朵朵美丽的小浪花。这样的课堂,显得既好看又好玩。可谓寓教于乐、寓教于美。

课型之“散”

余老师倡导的“板块式推进式教学模式”,更强调课型创新。如散文的形之“散”一样,他的课堂几无雷同,其变化之美,更见风致。

不同文体、不同语体、不同长短、不同深浅、不同教学地位的课文,都有新颖别致、各不相同的教学板块有机地衔接着。

同一篇课文,余老师经常有不同的板块式教学思路。比如,课文《生物入侵者》竟然设计了三种教学方案。方案一:组合要言——提取全文信息,理由论说——理解说明顺序,再下定义——明确事物特征,欣赏发现——品味语言特色。方案二:整体感受课文,积累课中语汇;实践阅读方法,认识说明对象;品味课文语言,体会表达效果。方案三:积累一组具有特色的词语,实践一种提取信息的方法,了解一点表达效果的知识。教者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可见一斑。

他的“扩展链接式教学模式”,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出发,驶向了广阔无边的时空。

在教学《乡愁诗两首》时,为了渲染主题,余老师找来了以乡愁为主题的台湾诗人彭邦桢的《月之故乡》、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和台湾于右任的《望大陆》来进行“扩展链接式”阅读;教学张晓风的《敬畏生命》时,找来赵丽宏的《梧桐的悲哀》进行比较阅读;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从追寻事物联系的角度找来刘绍棠的《思,在百草园》来进行“扩展链接式”阅读……

在余老师的课堂上,教学的素材浩淼无边,又几乎是信手拈来。

nlc202309081543

他的“读写结合式”教学设计,同样丰富多彩。仅他的“读写结合”题的设计,就让人目不暇接:仿写学用、补说叙写、变体改编、事实印证、想象创编、迁移拓展、读后随感、体验感受、话题短文、技法实践、自由表达、定向探索、信息整合、活动记录……

目标之聚

说余老师语文课堂的课型之“散”,实在是一种丰富、广博、变化与创新的大美。这种“散”,更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新鲜感,体现语文即生活的价值取向,而且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课型“散”,目标“聚”。

课堂教学目标不求大求多,而是求具体明晰,求落实到位。每一个板块有一个小的学习目标,几个板块又有机联系着奔向一个大学习目标。

比如,教学《云南的歌会》,余老师在课的一开始这样引出学习目标: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这样的话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是,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直入主题,简洁明晰。

接着,围绕目标,设计了三个教学板块。

第一个板块,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了如下文章特色:课文线索清晰,生活内容丰富,语言别有风味,片断描写精彩。

第二个板块,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对第四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体会文章描写的生动性。在学生充分表达之后,教师作精彩总结:这段文字多美啊!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点有面”,美在“有高有低”,美在“有动有静”,美在“有人有物”,美在“有详有略”,美在“有景有情”,美在“有线有珠”。

第三板块中,学生围绕“生活的有趣”畅所欲言后,余老师又作了这样精彩的总结:文章向我们展示了最有诗情的生活、最别开生面的对歌、最热闹的“金满斗会”、参与面最广的活动、最奇妙的传歌方式、最出色的歌师傅、最漂亮的银饰围裙、最特别的打秋千习俗、最悠游自在的“赶车”、最纯朴本色的“超女”。

整堂课,有知识能力目标的体现,有过程方法目标的落实,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滲透。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实实在在。

情味之浓

动人心者莫过于情。余老师的课堂犹如一篇篇美妙的抒情散文,总是饱蘸着浓浓的情意。登上课堂,他的眼神总是向学生传达着慈祥,他的语言总是向学生播撒着温暖,他的举手投足总是向学生释放着关怀……

余老师深入浅出的课堂设计,循循善诱的启发诱导,无不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学生在他的课堂上,确实也表现出了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对余老师及他的语文课堂的热爱。

余老师的语文课堂,几乎不会忘记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情感元素。执教《散步》,他引导学生体会爱与责任;执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他引导学生明白热爱生活的道理;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他让学生明白保护生态的道理……

总之,余老师的语文课堂,总有浓情弥漫,让学生迷醉,让听课者迷醉。

《余映潮讲语文》让我陶醉,品不尽其中的味,道不尽其中的理,说不尽其中的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弶港农场农干桥学校)

8.小石潭记余映潮教学设计 篇八

余映潮《小石潭记》教学实录

时间:2011-10-3 7:20:25 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 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 查看:6780 评论:0 内容摘要: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

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你看———(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再读一遍。(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 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意思是说,作者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生朗读课文)

师:我刚才仔细地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感受是你们这个班是受过比较好的朗读训练的班,每一位都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活动,一个集体的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然后继续再往下读。这就考水平了。

(生朗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师:把“出现” 改为“发现”。老师写的是十个字: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生作笔记,读第?自然段)

生:第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师:“游鱼的状态”,说得多好啊。老师概括的是: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师:写“潭水的源流”,写小溪。老师写的是: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师:“凄清的小潭”,“凄清” 用得好,他读出了这个地方作者的情感艺术。那么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概括呢: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真是“凄神寒骨” 啊!

(生读第?自然段)

生:是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师: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你看,我们只用五句话,每句话十个字,就把它很美地概括了一下。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字需要强调。下面一起把这几个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幽邃

(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还有一批词语要注意它的读音。(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师:你看,这是我们的一种发现,这么一篇小小的文章里面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四字美词!这个发现要为我们下面读书的发现打下一个基础。继续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 字来写的。我发现“空游” 这两个字特别的好。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开始自由地发现。(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

生:我觉得第?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这样写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就连鱼影也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很巧妙。

师:我要给你的发言总结一句,你说的这一段应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形容岸边石头的八个字用得好:“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我觉得这八个字把岸边石头的形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小潭的可爱。

师:“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这个石头在这儿是千姿百态,是天造的奇观。

生:我还发现当柳宗元坐在潭上的时候,因为旁边的环境是寂寥无人的,他感觉到非常凄凉,心情非常优伤。

师:前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的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内心的感受的。发现得好!

生:我还发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小石潭上,因为你试想,作者去小石潭是被贬永州,他自己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一个孤寂而失意的才子坐在小石潭上,失望地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这么美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他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就像小石潭一样,期待一位归隐山水的隐士,来这里住,欣赏抬爱它。

师:啊,谢谢你的演讲!多精彩!激情的人啊!

生:我觉得第?段的“闻水声,如鸣珮环” 这一句写得很美,因为它把水声形容成玉珮碰 撞的声音,它的声音很好听。

师:我还觉得这是明写水,暗写石。你看,“闻水声,如鸣珮环”,没有水和石头相碰,会有美妙的叮咚声吗?也写了水,也写了石哟。

生:我觉得第?段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巧妙地用了比喻,把“溪流” 比作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像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而且给我们一种镜头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的,你看,远望去,小溪消失了,“不可知其远”,写得特别好。

生:我读了第?段之后,我觉得柳宗元的小石潭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在一个迷人而偏远、没有人烟、清净、僻静的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景色一样,同样是非常偏僻,同时也点明了小石潭这是一个不可为俗人所玷污的圣地,一个世外桃源。

师:好,你称得上是一个秀才了。不错不错。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咱们看第?段的写法,它是移步换景,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然后伐竹取道,然后见着小潭,然后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美丽秀美的树、石岸。移步换景,有动有静;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这个写法用得非常好。第?段就不同了。第?段用了一个特写,集中他的笔力写小石潭水。写潭水,是一笔两用为什么叫一笔两用呢?就是他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我们看见的是鱼,我们读出来的是水。所以一笔两用,精彩得很。第?段的写法又不同。它由近及远,留有悬念。“潭西南而望”,目力打开。然后看见“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可知其源。那里又有什么样的神秘的地方呢?不知道。由近及远,让我们去想象。第?段更漂亮,它是环视四周地写。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他在幽静幽僻的环境里面四处看了一下,“寂寥无人”,于是感到“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师:我们再来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师: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他的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么小的地方,作者的视角变化得这么丰富,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这就是老师的发现。下面再进行一个很有趣的工作,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师:什么是“趣味欣赏” 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叫你们找一个字,一个“清” 字;然后再找一个词,什么“清脆” 呀,什么“清幽” 呀,什么“清冷” 啊,什么“清秀” 哇,找了没有?没有找。老师告诉你们吧。来,注意这个“清” 字啊,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老师找了很多,一起读起来。(大屏幕显示)

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生齐读上面的词语)

师:再请一位同学口齿清晰地朗读一遍。(生读一遍)

师:每个人从文章里面选一个地方说一句话,必须要用一个含“清” 字的一个词,任选一个词都可以。比如说“潭水是‘清冷’ 的”。每两个人一起造一个句子。

(生思考、讨论,准备发言)

师: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读懂了课文,然后来欣赏它,然后就用上一个“清” 字,来形容一个景色,来表现了什么什么。哪一位先来说一下?

生:我发现“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的环境是“清寂” 的。

师:同时写出了作者“凄清” 的心情。

生: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 的声音。师:“清脆” 的声音很美妙。

生:“水尤清冽” 形容水“清澈” 透明。

师:还有“清凉” 的味道。

生:“闻水声,如鸣珮环” 我认为可以用“清新” 来形容,因为“如鸣珮环” 的声音给人一种“清新” 的感受。

师:作者感受到“清新”。

生:“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清幽”!

师:景物很“清幽”。

生:“清凉” 的竹林里飘散着“清静” 的气息。

师:她一连用到了两个词。

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几个字写出了景物的“清秀”。

师:这真是“清秀” 的景色和感觉啊。

生:我觉得“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气氛显得很“清冷”。

师:气氛“清冷”,内心“清凄”!我们一起来记录一段短文。(大屏幕显示)

《小石潭记》趣味欣赏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 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清秀;鱼儿“往来翕忽”,嬉戏在清澄的水中;“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也一定是水声清脆,水色清亮;“坐潭上,凄神寒骨”,是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全文段落小巧,景物清新,画面清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生将这些趣味欣赏的短文记录下来之后,被点到名再将它朗读一遍,考查记录的水平)师:我们这堂课分为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反复地朗读,第二个活动是自由地发现,第三个活动是趣味地欣赏。“趣味欣赏” 这一环节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继续地做。谢谢大家。下课。(张见亭整理)

[映潮说课]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

《小石潭记》的这个教学设计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趣味欣赏” 这一块。将一组带“清” 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

从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笔者想到了教学方案的创新设计。教案,简言之,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策划的一种教学安排。目前,我们要从表现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的角度来看教学方案创新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连教案的设计都不能进行创新,那改革就谈不上有力度了。教案的创新设计不仅要求教师有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技巧,还要求教师有精细深刻的研读教材的能力。从教案创新设计本身来讲,教师应多角度多层面地理性地思考体味下面一些问题:

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诵读,品析,积累,运用” 等语文课堂的教学要素。教学设计要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教学方案的美学境界是“简化,优化,美化”。

阅读教学方案创新的角度与内容实在是丰富多彩。如:从“板块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线索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选点式教学思路”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主问题引领”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淡化提问设计”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课中微型话题” 的角度创新设计;从“课堂实践活动” 的角度创新设计;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出“点子”;设计无分析过程的“感悟———积累———运用” 式教学方案。? 下面请再欣赏《小石潭记》的两个创新教案。

教案一:读前铺垫(源分钟左右),穿插柳宗元的《江雪》,从侧面点示课文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分钟左右),穿插字词板块的梳理落实。精段品读(?分钟左右),穿插赏析课文语 言的学法介绍。整体欣赏(?分钟左右),用“资料助读” 的方式,穿插关于《小石潭记》的精短赏析短文,引导学生品析、欣赏课文。

教案二:教师点拨: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主要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咀嚼、理解,然后从课文中或找到一个“点”,或发现一条“线”,看其在技法上、在表达效果上的特点或作用。教师示范:课题“小石潭记” 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就拿“石” 来讲吧,“全石”、“卷石” 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 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 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 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 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境??请同学们从“小石潭记” 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用“小”“石”“潭”“记” 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同学们自定内容,自由赏析。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2012-09-28 14:15:55)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本解读(藏)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该课获2007年云南省初中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一、导入

师: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之磅礴,水之灵动,使人迷醉山水之美,自然的折光,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及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步骤、方法)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赏析优美的景物,培养热爱山水自然的情操

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会:会诵读、会译释、会品析

二、诵读课文

师:跟着古人游名胜,有两道门槛我们必须迈过去,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的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课件展示)诵读指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语速、停顿)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范读,听读时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古

筝曲《渔光曲》,课件展示和课文意

境相吻合的画面)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我们~ 起来注意一下这些宇词的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及读音)师: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读这些字词,每个读两遍(生朗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正确,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要读得通顺,流畅(生读)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l、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 篇二:小石潭记 余映潮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想象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

师:今天我们上《小石潭记》。上这一课。第一个要求就是读书,大声地朗读,每一个字都咬准,不要掉字,不要漏字。开始读。(生朗读课文)

师:读了一遍,我认为读得很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假设你是作者,写了这篇文章后非常有兴趣地来欣赏自己的文章。你看———(师示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这样来读,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读完这篇课文,看看标题。(大屏幕显示)小石潭___记;小石潭记___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游”。

师:还是加一个“游” 字。原来呀,所谓“游记”,所谓“记游”,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游玩某一处风景胜地的地方记下来,就是“游记”;把这个过程记下

来,这个过程就叫“记游”。所以我们首先要懂得《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下面我们回忆一首诗———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字眼:“孤” 和“独”。“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一个非常寥廓的、非常冷清的、非常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那儿“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写《江雪》和《小石潭记》,是在同一个地方,因此,《小石潭记》是一个失意的文人写的。这个文人是被贬官了,贬到一个很荒僻的地方住下来了,他很失意。因此我们读他的文章,读《小石潭记》,就还要读出他游览景物的心情。这里我还要介绍一句话,冰心说过,古今中外任何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以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来赋予了这些景物特殊的性格和生命。意思是说,作者 的心情很好的时候,这个景物是非常好看的;心情不好的话,这个景物会受心情的影响。读《小石潭记》就要体会作者的心情。

下面大家再来朗读一下,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体会作者在文中的心情。(生朗读课文)

师:我刚才仔细地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感受是你们这个班是受过比较好的朗读训练的班,每一位都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活动,一个集体的活动,一个马上见效的活动。就是我们每读一段就停顿一下,这个时候一定会有一个人来把这一段的意思概括一下,然后继续再往下读。这就考水平了。

(生朗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写的是小石潭的出现和周围的景物。

师:把“出现” 改为“发现”。老师写的是十个字: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生作笔记,读第?自然段)

生:第段主要讲了潭中游鱼的状态。

师:“游鱼的状态”,说得多好啊。老师概括的是: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是写潭水的源流。

师:写“潭水的源流”,写小溪。老师写的是: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生读第?自然段)

生: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凄清的小石潭。

师:“凄清的小潭”,“凄清” 用得好,他读出了这个地方作者的情感艺术。那么我们怎么样更好地概括呢: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真是“凄神寒骨” 啊!

(生读第?自然段)

生:是写和作者一起游小石潭的人。

师:同游的人物,跟随的小生。你看,我们只用五句话,每句话十个字,就把它很美地概括了一下。读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字需要强调。下面一起把这几个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清冽 参差 翕忽 差互 寂寥 悄怆幽邃

(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还有一批词语要注意它的读音。(大屏幕显示)反复朗读: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影布石上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生朗读上面的词语)

师:你看,这是我们的一种发现,这么一篇小小的文章里面竟然用了这么多的四字美词!这个发现要为我们下面读书的发现打下一个基础。继续从课文里面自由地发现你能够发现的东西,现在老师举例说明。(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例,我发现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是围绕“小” 字来写的。我发现“空游” 这两个字特别的好。然后你还可以发现哪些是一个画面,哪里是有动景、静景的,哪是有色彩的??你都可以发现。开始自由地发现。(生自由读课文,发现文中的妙处)

生:我觉得第?段中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一句写得非常美,因为它写的是阳光照射下潭中的鱼儿仿佛是在空中游动,无所依托。鱼影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水似乎不存在。这样写就告诉了我们水非常的清澈,就连鱼影也清清楚楚地印在石头上面,很巧妙。

师:我要给你的发言总结一句,你说的这一段应该这样来说:它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这一段有四十来个字,没有一个字是写水的,但是到处都让我们看见水,这就是技巧。

生:我觉得第?自然段形容岸边石头的八个字用得好:“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我觉得这八个字把岸边石头的形态各异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小潭的可爱。

师:“淋漓尽致”,也就是说,这个石头在这儿是千姿百态,是天造的奇观。生:我还发现当柳宗元坐在潭上的时候,因为旁边的环境是寂寥无人的,他感觉到非常凄凉,心情非常优伤。

师:前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的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内心的感受的。发现得好!

生:我还发现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小石潭上,因为你试想,作者去小石潭是被贬永州,他自己孤寂地坐在小石潭上,一个孤寂而失意的才子坐在小石潭上,失望地望着一望见底的潭水,为小石潭打抱不平:为什么这么美丽,“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的小石潭却无人欣赏,只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游人不敢走去呢?这就暗示作者他希望得到一位明君的发现,就像小石潭一样,期待一位归隐山水的隐士,来这里住,欣赏抬爱它。

师:啊,谢谢你的演讲!多精彩!激情的人啊!

生:我觉得第?段的“闻水声,如鸣珮环” 这一句写得很美,因为它把水声形容成玉珮碰撞的声音,它的声音很好听。

师:我还觉得这是明写水,暗写石。你看,“闻水声,如鸣珮环”,没有水和石头相碰,会有美妙的叮咚声吗?也写了水,也写了石哟。

生:我觉得第?段的“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巧妙地用了比喻,把“溪流” 比作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像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以后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而且给我们一种镜头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的,你看,远望去,小溪消失了,“不可知其远”,写得特别好。

生:我读了第?段之后,我觉得柳宗元的小石潭和陶渊明的桃花源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都是在一个迷人而偏远、没有人烟、清净、僻静的地方。柳宗元的小石潭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景色一样,同样是非常偏僻,同时也点明了小石潭这是一个不可为俗人所玷污的圣地,一个世外桃源。

师:好,你称得上是一个秀才了。不错不错。老师讲讲自己的发现:咱们看第?段的写法,它是移步换景,边走边发现,先是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然后伐竹取道,然后见着小潭,然后见着千奇百怪的石头,然后看到美丽秀美的树、石岸。移步换景,有动有静;移步换景,动静结合。这个写法用得非常好。第?段就不同了。第?段用了一个特写,集中他的笔力写小石潭水。写潭水,是一笔两用为什么叫一笔两用呢?就是他写的是鱼,表现的是水。既写了鱼,又写了水。我们看见的是鱼,我们读出来的是水。所以一笔两用,精彩得很。第?段的写法又不同。它由近及远,留有悬念。“潭西南而望”,目力打开。然后看见“折蛇行,明灭可见”,远远望去不可知其源。那里又有什么样的神秘的地方呢?不知道。由近及远,让我们去想象。第?段更漂亮,它是环视四周地写。语言标志是“四面竹树环合”,他在幽静幽僻的环境里面四处看了一下,“寂寥无人”,于是感到“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师:我们再来看大屏幕。(大屏幕显示)

自由发现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师:移步换景,定点特写,由近及远,环视四周。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他的观察的角度不同,这么小的地方,作者的视角变化得这么丰富,是非常难得的。因此说它是精品,是经典。这就是老师的发现。下面再进行一个很有趣的工作,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趣味欣赏

师:什么是“趣味欣赏” 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叫你们找一个字,一个“清” 字;然后再找一个词,什么“清脆” 呀,什么“清幽” 呀,什么“清冷” 啊,什么“清秀” 哇,找了没有?没有找。老师告诉你们吧。来,注意这个“清” 字啊,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老师找了很多,一起读起来。(大屏幕显示)

趣味欣赏

清新 清凉 清秀 清越 清澄 清脆 清亮 清澈 清幽 清冷 清寒 清寂 清静 清冽 清凄 清丽 清晰 清纯(生齐读上面的词语)篇三:余映潮《小石潭记》点评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作文备课下一篇:高分电影《我不是药神》700字高中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