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理赔管理的主要措施

2024-10-15

保险理赔管理的主要措施(精选11篇)

1.保险理赔管理的主要措施 篇一

工期:100日历天

1、组织管理落实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统一指挥、各负其责的组织形式。人、机、料、法、环五大施工要素均分工明确,专业科室专人负责管理落实,环环相扣统一协调,同步进行。同时公司重视,将做好资金保障、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物资保障。另外公司安排总工室、质安处、材料设备处抽调骨干现场办公,协助督促项目部施工。

2、计划落实

编制切实可行留有余地的施工总进度计划,并做长计划知安排,分段编制进度控制计划。

各控制计划再行分解至旬、月、季计划,进行现场日常施工控制,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段的计划实施程序。每月召开一次计划落实专题会议进行检查、分析、调整、采取措施解决计划执行的具体问题。

3、技术措施落实由于本工程占地大,单体比较多且分散等工程特点,而且现场施工高峰期的劳力较大,我们将从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技术措施手段解决。多工种穿插施工,编制劳力搭配方案,部署好各自的施工节拍,统一安排调度。避免相互冲突,基本达到平衡同步进行。控制好农忙季节雨季施工阶段,调整工序,调整劳力搭配,保证基本的施工进度正常执行。各方面配合协调(即业主、监理、施工企业)及时解决工程有关的技术问题和技术变更。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施工,缩短工期。编制短期的资金、物资、材料、机械设备、劳力的供应计划,提前申报准备,及时供应进场。

主要安全施工管理措施

为确保本工程施工的安全工作,并协调其它施工单位能充分利用的施工空间,在安全技术措施上采用独特的管理方式。同时要加强安全动态管理。保证安全人员的到位,增强安全工作的可靠性。严格遵守业主的有关规定,确保业主在工程施工期间工作的顺利进行。

1、安全目标

本工程确保施工过程中无消防事故,人身伤害事故。

2、保证安全的规定及技术措施

2.1、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生产法规,特别是在施工区域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六大纪律,严格按安全生产规则执行。

2.2、认真做好安全生产教育,对所有参加施工生产的职工进行入场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教育,未经教育不得上岗,同时应结合工程进度及不同施工工艺,进行针对性的安全知识与遵章守纪教育。

2.3、做到无施工方案不施工,有方案没交不施工,班组上岗前没安全交底不施工。施工班组要认真做好安全上岗交底活动记录,每周一上午组织不少于1小时的安全教育活动。

2.4、严格遵守“十不烧”规定,执行工程多机监护制度(操作证、动火证、灭火机、监护人)和1-3级动火界限审批手续。2.5、严格执行现场“四口”、“五临边”的防护措施规定。2.6、夜间施工必须配备足够的照明灯光,以保安全。2.7、现场机电维修人员应经常检查设备触电漏电保护是否完好有效。

2.8、现场用电机具较多,电线不得乱拖、乱拉;材料运输、堆放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电缆,防止碰砸电线,造成电线包皮破碎剥落,一经发现有电线露芯或电线包皮破损要及时修调。

2.9、现场施工用电的机电设备均应有良好的二级防护装臵。2.10、电动机械及工具应严格按“一机一闸”制接线,并设安全漏电保护开关。

2.11、现场每层保证有通畅的出口通向疏散楼梯,在安全出口处及疏散楼梯处均设有疏散指示灯及明显标志。内装修不应妨碍消防设施和疏散走道正常使用。

2.12、建筑内部消火栓门不能被装饰物遮蔽,四周的材料颜色应与消火栓门有明显区别。

2.13配电箱装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上。

3、规章制度要求

3.1、由项目经理或副经理、安全员组成消防安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防火安全工作。

3.2、工地现场必须实行动火申报制度。严格执行“十不烧”规章制度,动火必须具有“二证、一器、监护”才能进行。

3.3、在建筑物楼层内、脚手架上、临时设施四周应按规定设备足够的灭火器材,并由安全员检查落实到位。

3.4、酸碱泡沫灭火机由专人维修、保养、定期调换药剂,标明换药时间,确保灭火机效能正常。

3.5、施工中的易燃易爆物(如汽油、油漆、氧气瓶、乙炔瓶等)都必须按“规定”设臵,妥善保管。

3.6、严禁在工地利用明火;严禁利用煤油炉、电炉、烧煮。如有发现严加处理。

3.7、进入安装、精装饰施工高峰阶段,制定专项安全、消防、防盗措施,报请业主同意后实施。

4、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现场施工散电,电源需通过触保器;用电接线需电工操作,开关闸箱需加锁;电器设备需按规定按零;保险丝不得用大规格或铜丝代替,不得使用电炉等未经许可的用具;电缆及电线不得踩踏碰撞;现场均需严格执行施工用电规定,确保用电安全;

施工现场,非工程有关人员不得进场,谢绝参观,不接待访友探亲;

现场施工人员,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施工操作,运输材料、成品或半成品,均需照顾前后上下左右,既要保护自己无损害又不能伤害他人,绝不冒险作业,使现场安全确有保障;

现场管理,需保持现场整洁。对散乱料物应及时清理,对现场各种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不安全因素要立即措施予以排降;及时制止施工中影响安全的行为,要求施工操作到操工完场清,确保现场安全施工。

施工配合保证措施

按时参加甲方监理人员或总包单位组织召开的工程施工协作会议,对会议中各方面(包括本单位)提出的有关进度、质量、安全施工协作配合问题,坚决从大局出发,按协商一致的决议,执行确保整体利益;

在每分项工程施工前,邀请同一现场施工的兄弟单位本着协商一致的原则,共同研究解决,相互间提出的需要协作配合事项,对事项涉及经济问题,可根据承包合同费用归属及是否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情况合理承担,如有分歧,可请甲方监理人员裁决;

各单位需加强对员工的教育,需对整个施工现场作好成品保护,不得损害工程建设;并要与不同单位员工之间,互相尊重,互相谦让,达到团结一致,协作完成任务的目的。

5、确保安全施工技术措施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和施工环节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技术交底,加强安全检查,搞好预防为主,确保安全生产,在贯彻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的同时,并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职工的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和施工技术交底,新工人未经三级安全教育不得上岗操作。特殊及重要工作:钳电焊、机械操作工等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操作,否则不得上岗操作。

施工现场的危险地段应设立标志,如“此处危险,禁止通行”等标志,夜间设红灯示警。现场电气设备必须有安全接地,架设电线按规定架空设臵,电线经过道路应采用风雨线设钢管护套埋设道路以下,以免破损大触电。检修电器设备必须停电操作,电路接头要安全可靠,开关应由保险装臵,使用机械应一机一闸,设专门插座和开关,严禁乱接电线,不懂电气的人严禁擅自操作。

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加强安全生产教育,监理安全生产检查管理制度,各班组安全员由班组长兼职,开展定期检查,各班组每日一次安全检查,经常检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建立事故处理制度,发生事故及时报告,领导心子组织调查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查原因、查责任和处理意见。各作业班组承担的施工任务范围,制订各工程的施工操作规程,布臵生产时强调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接受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6、安全施工措施 6.1、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A管理方针

在施工管理中,我们要始终如一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以安全促生产,以安全保目标。

B管理目标

杜绝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和机械事故,一般工伤事故频率控制在1.5_‰以下,确保安全生产。安全保证措施

6.2、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以项目经理为首,由执行经理、安全负责人、责任工程师,各专业施工队等各方面的管理人员组成本工程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以工地专职安全员组成的安全监督体系。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领导小组。

6.3、建立各种安全管理制度

根据安全措施和现场实际情况,各级管理员需亲自逐级进行书面交底。

建立班前检查制责任工程师和专业安全工程师必须督促与检查施工方、专业施工队对安全防护措施是否进行了检查。

6.4、建立周一安全活动制

项目部每周一要组织全体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对上一周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对本周的安全重点和注意事项做必要的交底,使广大工人能心中有数,从意识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6.5、建立定期检查与隐患整改制

项目部每周组织一次安全生产检查,对查处的安全隐患必须定措施、定时间、定人员整改,并做好安全隐患、整改消项记录。

6.6、建立管理人员实行年审制

每年由公司统一组织进行,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考核,增强安全意识,避免违章指挥。

6.7、实行安全生产奖罚制与事故报告制

实行危急情况停工制:一旦出现危及职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险情,要立即停工,同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排除险情。6.8、实行持证上岗制:特殊工种必须持有上岗操作证,严禁无证操作。

6.9、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安全生产等,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

项目副经理兼技术负责人直接对安全生产负责,督促、安排各项安全工作,并按规定组织检查、做好记录。制定项目安全技术措施和分部工程安全方案,督促安全措施落实,解决施工过程中不安全的技术问题。

安全员督促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纠正违章,配合有关部门排除施工不安全因素,安排项目部安全活动及安全教育的开展,监督劳保用品的发放和使用。

机电负责人保证所使用的各类机械的安全作用,监督机制操作人员保证遵章操作,并对用电机械进行安全检查。

施工工长负责上级安排的安全工作的实施,进行施工前的安全交底工作,监督并参与班组的安全学习。

劳资部门保证进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控制加班加点,保证劳逸结合;财务部门保证用于安全生产上的经费;后勤、行政部门保证工人的基本生活条件,保证工人健康;材料部门应采购合格的用于安全生产及劳防的产品和材料。

7、保证安全施工措施

安全目标:安全施工无重大事故。轻伤事故发生率在10%以内。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及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安全保证体系(附件六),贯彻“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安全教育。工人进场必须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工人变换工种,须进行新工种的安全技术教育;工人应掌握本工种操作技能,熟悉本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填写“职工劳动保护记录卡”。

加强现场安全施工标准化管理。

分部分项工程施工需进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书面安全技术交底,交底者、被交底者须履行签字手续。

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经有关部门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操作证必须按期复审,不得超期使用。

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

施工危险区域要有醒目警示标志,施工作业区要有足够照明。

开展班组“三上岗、一讲评”活动,班组在班前须进行上岗交底、上岗检查、上岗记录的“三上岗”,每周一次的“一讲评”安全活动。对班组的安全活动,实行考核措施。严禁违章指挥,野蛮施工。

8、安全施工要求吊顶及隔断工程 吊顶及隔断工程

吊顶工作作业时,脚手架及脚手板铺设应牢固稳定,使用人字梯时,应将中间拉绳系牢。

电动、电焊等设备工具在使用时应由专人保管,并应按照电气安全操作规定进行操作,不得随意乱拉电线,不得违章作业。多工种交叉作业时,应注意上下工序的配合,不得任意扔掷工具及材料,以免伤人。

施工用的临时马道应架设或吊挂在结构受力构件上,严禁以吊顶龙骨作支撑点。

隔断骨架施工中,在其未与墙体基层连接固定之前,应设有适当的临时支撑。

9、安全施工要求地面工程

地面工程施工前,应逐级做好安全技术交底,检查安全防护措施。并对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和电气设施等,进行认真检查,确认其符合安全要求后方能使用。

严禁任意拆除或变更“四口”安全防范设施,若施工中必须拆除时,须经工地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拆除或变更。施工完毕,应立即恢复原状,不得留有隐患。

机电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持有操作合格证。每种施工机械,应专线专闸,线路不得乱搭。

清理地面和楼面基层时,不得从窗口向外乱抛杂物,以免伤人。

夜间操作场所照明,应有足够的照度,临时照明电线及灯具的高度不低于2.5M。易爆场所,应用防爆灯具。对于危险区段必须悬挂警戒红灯,并有专人负责安全工作。

10、安全施工要求油漆涂料工程

施工前应对脚手架、安全防护措施及施工机具,进行全面检查,及时排除隐患。电锯、电刨、切割机应有防护罩及漏电保护装臵,并设专人负责保管及使用。操作时必须遵守有关机电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电动工具应先试运转正常后方能使用。

操作人员使用电钻、电刨时应戴橡胶手套。电动工具不用时,经检查、修理后再使用。

焊接作业前,应清理周围及下方易燃易爆物品,作业中应采取防护措施。

操作地点的碎木,刨花等杂物,工作完毕后应及时清理干净,集中堆放。

11、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施工措施

认真遵守各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搞好安全生产教育,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并严格奖罚制度。

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关于安全施工的有关规定。

建立安全施工保证体系,实行安全施工责任制。

施工机械设专人操作、保养、维修,严禁非操作人员乱动。

电、气焊要集中设臵,统一管理。

12、确保安全施工技术措施 12.1、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施工措施

质量保证措施

工程质量符合国家及xx市现行施工验收规范并达到优良标准,其保证措施: 建立以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为首的质量保证系和质量检查监督机构,实行质量跟踪检查,使其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各级质量人员要认真落实各项技术管理和质量岗位再会责任制,强化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转。

实行工程创优目标管理,建立工序质量控制目标,进行全过程的质量预控和管理,把住分项工程质量的验收标准关,强化质量意识,运用全面管理方法,提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工作质量来保证工序质量,以工序质量来保证分部工程质量。

12.2、加强技术管理,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质量工作的顺利实施。

搞好图纸会审,尽可能将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在施工前得以解决,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和签证。施工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确定施工质量技术措施,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按分项工程制定工艺标准,用操作工艺卡进行技术交底,切实做到施工按规范,操作按规程,验收按标准。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隐蔽工程验收和各种技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保险理赔管理的主要措施 篇二

通过查阅国内主要期刊数据库发现, 国内关于档案局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 其中中文文献不足30篇, 外文文献也不超过200篇。对这类文献的研究内容来看, 针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少之又少, 且大多学者将注意力放在了突发事件的预测和演变规律方面, 因此档案局应急管理研究理论还存在较大空白, 其理论体系急需补充和发展。经过汇总分析, 现有文献主要特点如下:

1.1现有相关研究文献方向十分狭窄, 文献作者多为档案局或者档案局基层工作人员, 其学术水平相对不高, 采用的研究工作和理论基础不足, 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指导性。

1.2大多文献将灾害管理、危机管理、突发事件视为同一个概念, 这也是研究初级阶段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而事实上灾害只属于突发事件的一部分, 危机事件并不一定就是突发事件, 因此, 概念混淆容易导致研究方向偏离。

1.3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 往往会给档案局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也会对档案局内部工作人员和读者造成重大生命威胁, 因此, 将自然灾害、社会灾害、地质灾害等基础理论融入到重大突发事件研究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现有研究文献内容来看, 很少有学者关注档案局应急机制的建立和理论研究, 更没有针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大多研究文献仅仅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

1.4研究文献主要为理论分析, 缺乏实际案例支撑。这主要与文献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和经验有关, 也是当前国内文献主要研究空白之处。

从今后档案局应急管理发展方向来看, 结合多学科知识和理论来分析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和趋势, 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重点。当前, 国内档案局尚没有针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管理机制, 档案管理预防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大多数档案局工作人员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能力, 安全意识薄弱。在调研过程中发现, 不少档案局工作人员对馆内消防应急知识知之甚少, 连基本的逃生规则和常识都不了解;档案局也没有针对突发事件建立一套完善的紧急工作组织预案;馆内没有具备良好的紧急避难设施和条件;平时没有重视应对突发事件紧急演练工作, 没有指定紧急逃生路线和方案等。现实工作中的空白, 也是相关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和思路。因此, 针对当前档案局应急管理需要, 以管理学、社会学、行为学和灾害应急理论为分析工具, 来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局应急管理体系, 不断提高档案局防范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研究方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定义, 是指发生具有较大偶然性, 影响面广、会造成重大社会损失和危害、需要全社会联动共同应对的公共自然灾害、社会公共卫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等。档案局所面临的重大突发事件主要有各类自然灾害、公共信息安全威胁以及社会公共安全事故等, 这类事件的发生可能会给档案局和内部工作人员、读者造成重大危害, 这种危害对人员来说有可能是身体上的, 也有可能是心理上的, 而对档案局来说, 可能是毁灭性的。例如档案局建筑在事故中倒塌, 对馆藏文献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威胁工作人员、读者生命安全, 对档案局的发展产生重大威胁。

综上所述, 当前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局应急管理体系, 为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研究目标决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研究内容要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 本着“未雨绸缪、防抗避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 针对如何保护档案、档案局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安全开展具体研究工作。研究理论能够有效指导档案局建立一套完善地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 不断降低重大突发事故对档案局、工作人员和读者的危害;要指导档案局建立一套完善的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应对措施, 使得在任何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 档案局人员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应急自救工作, 将事故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概括地说, 一套科学合理的应急机制, 能够帮助档案局有效规避重大突发事件风险, 提高档案资料和馆内人员的安全性水平。因此, 本文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2.1以重大突发事件预防理论、档案局管理理论为基础, 建立档案局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模型, 该模型围绕“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工作方针, 不断强化档案局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通过未雨绸缪、事先预防来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将事件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2重大事件预防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各种相关理论, 例如自然灾难应急理论、档案局学、信息安全理论、紧急避难理论、社会公共安全理论等, 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基本理论框架, 为指导各地档案局、档案局开展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2.3重大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方案研究, 针对如何预防重大突发事件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措施和方案, 通过评估档案局建筑安全、馆藏档案保管要求以及馆内人员分布特点, 不断完善档案局内部重大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机构, 同时指导日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切实提高档案局预防各类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2.4选择具体案例深入分析。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 来分析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 摸出其发生和演变规律, 为今天档案局开展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工作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3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研究目标和价值

当前档案局应急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预防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本着“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的工作原则, 围绕提高档案局人员、档案安全来丰富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 同时结合档案局管理应急理论和具体经验, 不断提高重大突发事件中档案局的应对能力和响应速度。综上所述, 本文提出了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理论研究工作的四个图谱。

3.1针对重大突发事件, 制定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模型图。该模型能够详细列出档案局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管理目标、职责和应对方案, 主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应对精神, 注重对馆内人员的安全保护, 力争将档案局的人员伤亡和档案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3.2要针对重大突发事件, 编制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学科谱。要将涉及到档案局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相关的理论纳入到档案局应急机制学科图谱中, 打造多学科知识理论交叉、综合的档案局应急机制理论体系, 不断夯实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理论基础。

3.3要结合当前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特点, 编制档案局管理应急机制内容纲要。要提高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必须要编制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内容纲要, 以提高档案局应急机制中的预案管理能力。预案是帮助档案局提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 能够针对各种潜在的突发事件做好充足的预防工作, 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危害。

3.4典型案例的选择、分析与实用研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突发事件管理经验, 能够有效提升档案局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学习具体案例的发生起因、经过和经验教训, 能够弥补档案局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实际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 可以显著提升档案局应对突发事件的总体能力和水平。当前,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 理论体系亟待完善和丰富, 因此加快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典案例的学习能够为弥补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局应急管理研究模型与基本理论的空白, 必须要围绕“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的应急工作方针, 不断提高档案局人员安全保护水平, 为档案局工作人员和读者创造一个平安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4结束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重大突发事件档案局应急工作特点, 并提出了有益指导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指导国内档案局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 不断提高档案局行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将事故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促进档案局全面健康发展, 为完善和丰富重大突发应急事件做出突出贡献。

摘要:本文分析了档案局管理常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规律, 并针对当前社会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的特点, 提出了建立档案局管理应急预防与处理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以期为档案局提升面对突发事件时的档案管理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档案局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石文明.档案局安全管理研究[J].信息管理, 2009 (3) .

[2]张少宇.当前档案局危机应急管理分析[J].图书理论, 2010 (7) .

3.浅析农业机械节能管理的主要措施 篇三

【关键词】农业机械;节能管理;主要措施

0.前言

随着农业机械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其节约能源的空间也相当大。从使用环节看,除了要加强农业机械的维护保养,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外,农机节能还应当注重减少不必要的功率损失。以降低农机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机作业效益。本文就农业机械节能管理的主要措施谈几点意见。

1.加强农业机械节能管理的主要措施

1.1提高全民节能意识

要把农机化节能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利用多种媒体方式,广泛开展农机节能宣传教育,努力营造农机节能氛围,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农业生产耗能与节能减排现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节能工作方案和相关措施。要整合资源,落实责任,动员调动农机管理、推广、培训、维修、安全监理等各方面的力量,密切与农业生产相关部门合作,整体推进农机化节能工作。要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主题宣传活动,利用下乡为机手办证时机广泛开展各类节能减排宣传活动,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绿色消费意识。

1.2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改善装备结构,引导农民购置使用先进适用、技术成熟、节能环保、安全可靠、服务周到的农业机械,积极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对农业机械进行细致排查和监测,根据有关法规,淘汰高耗能、重污染、已到报废但未处理的落后的农业机械,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开展“节能从我做起”的节能行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节能意识,提高农机人员整体素质。同时,按照节能的要求,大力宣传农机节能技术,积极倡导农机复式作业,增强农机手报废、淘汰高耗能及落后农业机械的自觉性,对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机具逐步更新淘汰,建立节约促发展的新机制。

1.3推广机械化技术

积极争取上级各项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的新型农业机械,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节能农业机械,大力促进农机节能。继续深入开展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坚持市、乡、村层层召开现场会、演示会,不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的积极性。结合“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的开展,选择2至3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机维修点作为示范点,推广农机维修节能技术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农机维修节能工作的逐步开展。大力推广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喷灌微滴灌等机械化技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

1.4做好农机燃油降耗工作

结合农机检审和三夏、三秋前的农机检修工作,组织专业农机技术人员,专门对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动力机械的燃油情况进行检测,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对达不到核定动力、核定燃油标准和气体排放标准的,进行检修、维护,提高机械功率,节约农机燃油、减少农机作业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排放量。同时,加强农机新技术及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机手对机械的维修保养、故障排除等能力,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促进农机节能。

2.农业机械节能的日常管理

2.1正确使用和维护排气管和消声器

包括经常清除消声器内的积炭、及时修复已经损坏的消声隔板、排气管不向前安装、不使用自制的过细和过长的排气管等。据测定,若195型柴油机排气管的口径缩小10mm,将额外消耗发动机功率0.75kw。

2.2经常保持农用车辆行走系统良好的技术状态

如果车轮轮毅轴承过紧以及轮胎气压过低,都将造成车辆的摩擦阻力增大。据测试,机动车输出功率的30%一40%消耗在克服轮胎的滚动阻力上。因此,应当经常保持轮胎规定的气压,正确驾驶和选择路面行驶。

2.3加强对农用车辆的维护保养

尤其要防止制动器“卡滞”,即非制动状态时制动摩擦片与制动鼓相接触。判断制动器“卡滞”的简便方法是用手触摸制动鼓是否经常发烫。带气泵的拖拉机从事抽水、发电和加工等固定作业时,应当摘掉空气压缩机的传动带。经过对带气压制动装置挂车的拖拉机测试,其发动机驱动空气压缩机所消耗的功率,低气压时大约1.1kw,高气压时大约1.5kw;在额定工况下,发动机驱动附件(指冷却风扇、水泵、发电机、空气压缩机等)所消耗的功率大约占总功率的10%。带动力转向装置的机车急转弯时,在方向盘转到极限位置后要稍微放松,以便分配阀的滑阀能够回到中立位置,否则液压系统内存在最大油压的时间过长,会导致发动机的功率消耗过多,同时增加机件的磨损。当拖拉机从事运输以及不使用液压悬挂式农具的田间作业时,应当通过操纵手柄分离液压油泵的动力,这样可以减少发动机的功率消耗,同时能够防止液压悬挂系统机件的磨损。若拖拉机配置了永磁式交流发电机,在白天作业时应当摘下永磁式发电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发动机的功率消耗,而且能够防止发电机轴承和调节器的损坏,延长发电机的使用寿命。安装农田灌溉水泵要避免“高射炮式”,即出水口应当尽量接近渠道的水平面。当灌溉地面与水源的高差为10m时,如果安装的出水管管口高出渠道水平面1m,则要多消耗10%的能源(电力或者燃油),解决的办法就是尽量降低水泵出水管的高度。

2.4适当添加润滑油

向发动机油底壳和变速器加注润滑油应不超过油标尺的上刻线;向车轮轮毅填充润滑脂只能达到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空间。如果润滑油添加过满,不仅浪费油料,而且增大相关零件的运转阻力,增加发动机的功率损耗。根据不同的工况合理使用油门,这既是保证机车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也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措施。例如:发动机启动时,应先摇转曲轴数圈,然后用中油门启动。若用大油门启动,几次启动不着,燃油容易“淹死”发动机;车辆起步时,应适当加大油门,防止发动机熄火,若重新启动发动机是很费油的;车辆加速时,应缓加速而不能急加速。据试验,车辆从起步加速到中等车速(30km/h),采用急加速(25s)的耗油量大约等于缓加速(40-45s)耗油量的2倍;行车中,应当采用经济车速,这样既安全又省油;保养和检查时,若摇车应关闭油门,否则喷油器不停地向气缸内喷油,过多的燃油进入气缸,不但浪费燃料,而且造成下次启动困难,同时部分燃油顺着气缸壁流入油底壳,容易造成机油变质,进而加速机件的磨损,降低发动机的功率;停车时,车辆若超过10min的停车,发动机应当熄火,因为长时间怠速运转对发动机十分有害,而且浪费燃油。

【参考文献】

[1]冯建清.五項措施力促农机节能减排[J].农机科技推广.2011.07.

[2]鞠凤霞.农机节能技术是一个重要课题[J].农机科技推广.2011.02.

4.保险理赔管理的主要措施 篇四

【摘要】在医疗事业的深化改革发展下,医疗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推进发展,覆盖面逐渐扩大,对人们的基本利益进行了维护,促进了对有限医疗保险资金的有效利用,并成为我国现阶段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文章根据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如何更好的实现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发展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医疗保险 医院 管理 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实现了从城镇到乡村的全覆盖,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医院医疗保险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医疗保险机构保险管理发展。

一、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在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信息系统在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能够减少医疗保险工作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医疗保险办公室无法对医疗保险行为进行及时的监控,做不到事中监控、事后监管工作。一些具有医疗保险待遇的人由于缺乏对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导致其难以及时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

(二)医保政策普及性不够

医疗保险工作开展的质量对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需要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对医保政策的普及和宣传,提升医保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医保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但是在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下,政府和社会保险部门相应出台了更多的医疗保险政策,加大了医疗保险工作的难度。复杂化的工作影响,新医疗保险政策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宣传。

(三)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不完善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落后于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发展,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采用的是收支平衡、总量控制的管理手段,具体来说医院根据医疗保险改革标准要求为患者提供更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医保资金有限,无法支付医院的医疗费用,导致医院在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时候,受到资金的限制,无法充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要。另外,医院遇到的参保患者类型较多,包括城镇职工、学生医保、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多种类型的医疗保险,不同医疗保险对应不同的需求,在具体的操作执行上存在很多困难,不利于医院医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医院医保基金的有限性和医疗保险服务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医疗服务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结合的医疗消费模式,具有无限性的特点,但是受医院医保资金限制的影响,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无法为参保人员提供完善化的医疗保险服务。另外,在医保制度的深化发展下,医疗患者能够自己选择所需要就医的医院,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医保固定化的量化指标之间存在冲突。

二、对医疗保险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完善化的医院医疗保险信息系统

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持卡就医政策、及时结算业务的推行。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简化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提升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效率,满足更多参保人员的需求,促进医院医疗保险事业更好的发展。

三、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医疗改革的深化发展下,对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进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关人员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优化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提升医疗保险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对医院医疗保险的政策宣传

第一,加强对医院医疗保险最新动态的掌握。医院医疗保险办公室需要将最新出台的医疗保险政策及时向院领导汇报,组织相关科室,结合医院发展实际制定出适合医院建设发展的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优化医疗保险管理流程,保证每一名参保人员都能享受到自己的基本权益。第二,提升医院医务人员对医疗保险政策的重视。医院需要提升医院医务人员对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视,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医疗保险拒付现象的出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年举办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拒付常见问题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医疗保险事业建设发展。第三,开展医院医疗保险培训。加强对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险政策讲座,对医院全体人员开展全方位的医疗保险政策培训。

(三)加强对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清醒认识

医疗保险制度在实行之后,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涉及到医院、参保人员、医疗保险组织的共同利益。为了促进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医患人群、对医疗保险管理要求的了解,根据医院医务人员医疗管理面临的困境,及时找到解决困境的策略。另外,针对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之后,医院内外部经营发展环境的变化,需要参保患者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维权理念和消费意识,医院也要重新布置自己的医疗保险管理战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四)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管理机制

第一,完善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组织机构。医院医疗保险制度要更加规范、有序,实现对医疗保险各项工作的明确分工,根据不同工作职责对不同人员加强监督管理。医院医疗保险办公室需要加强学习各项医疗保险政策制度,保证及时解答患者咨询各项政策。同时还需要在医院内部全面落实医疗保险制度管理机制,调动社会各种积极力量完善医院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第二,完善医院医疗保险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医院医疗保险制度的服务性。医院医疗保险制度的制定需要实现定点医疗管理和传统医疗管理服务的结合,构建高效的医院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模式。

三、结束语

目前,全国实际参保人数占总人口数的9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由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发展,意味着医保管理由粗放走向精确精细,由注重政策出台转变为更加注重政策的落实,由注重控制费用转变为注重节约费用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并举。医保事业的快速发展要求公立医院适应全民医保管理的新形势。为此,医院必须适应医保制度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和完善自身管理。医保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医院的诸多部门和环节。因此,医院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正确定位,加强管理,狠抓落实。医院形成了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医保违规,同时使医保管理部门管理难度降低,节约人力、物力消耗,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完善医保政策上去。开滦总医院全院上下合力形成了“全民医保,全员全院参与”的局面,为患者提供了“优质、高效、低耗、舒适”的医疗服务,使开滦总医院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5.保险理赔管理的主要措施 篇五

一、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问题

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中项目管理的责、权、利未能到位,项目管理责任制还未完善,约束了项目经理工作的开展,大大限制了项目部管理职能的履行,使许多项目的管理与项目管理科学的要求相距甚远。

2、人员素质问题

由于受历史管理体制的影响,大部分现场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综合管理素质偏低,过分依赖于公司,依赖于企业各职能部门,有些项目管理人员有良好的技术素养但缺乏对成本、进度、质量、综合管理的控制能力,有些项目管理人员对管理在行但又对现场缺乏必要的经验与技术,或者对财务知识缺乏。因此项目管理人员素质问题约束了项目管理的发展。

3、目标管理问题

目标管理不严肃,主要表现如:成本管理不落实、控制不到位;质量管理重结果轻过程、或重形式轻本质;安全管理凭经验、少科学、缺系统管理;进度工期控制更是合同约定是一套、现场施工又一套,随意性大而缺乏严谨的计划、缺乏系统的控制手段,签订合同时对工期的承诺为迎合业主的要求而不管科学性,实施时缺乏有效措施而放任自流。

4、现场管理问题

现场缺乏科学、系统的组织、安排与监督,自主性、规范性管理少、应付性大,从而使目前为数不少的施工项目现场管理很乱不堪。

二、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

1、加强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形成以项目法人(业主)、承包方、监理工程师三方相互制约,以监理工程师为核心的合同管理模式,以期达到降低造价,保证进度,提高施工质量。工程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为工程合同管理,代写论文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并协调有关各方的关系,包括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及施工过程的管理。

2、施工期工程施工管理主要为协助项目法人做好开工准备审查并确定分包单位;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提出施工技术措施、进度计

划和资金、物资、设备计划等;执行工程承包合同,按照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和批准的工程施工设计文件施工;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检查安全防范措施;核实完成的工程量,领取工程款,整理合同文件和技术档案资料;处理违约事件和赔偿;协助项目法人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

3、工程完工后,接受主管部门的检查,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三、加强水利施工管理的措施

1、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政府职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不能因工程监理制的推行而削弱,特别是其中的政府职能还必须加强。一是加大对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表现的监督力度;二是加大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力度;三是加大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施工企业必须改变其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首先,从企业实际出发构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企业的发展靠一定的结构支撑,只有在结构合理、功能优化、职责分明的前提下,才可能形成企业的鲜明特色,形成领先竞争对手的优势。建立与健全质量责任制。企业在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在经济责任制考核中应突出质量导向。必须加大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首先,健全监理工作制度,落实监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特别是现场监理人员应切实履行对隐蔽工程、关键部位、重

要工序的监督、验收职责。其次,规范、健全审核批准程序。对承(分)包人员资格,对进场原材料、构配件、设备和混凝土的质量,对分项工程、隐蔽工程、工序质量、设计变更等切实采取检查,审核复验,平行检查的工作方式,严格执行验收、审批程序。最后,按规定组织分部工程验收,参加单位工程验收,并提出相应的质量评估报告。

2、加强成本控制

以科学合理原则做好项目评估工作企业要以国家预算定额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管理水平,以科学合理的原则编制本企业施工成本定额,作为本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文件,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项目评估。按分部分项工程编制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测算项目盈利水平,然后依据评估结果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签订项目目标责任合同,明确利润指标、其他指标和对项目的考核、奖惩标准。

施工生产环节必须根据项目施工生产组织的特点和管理需要,按可控性原则合理划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以此作为成本费用归集考核的对象。必须对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按可控性原则二次分解到各成本中心、费用中心,作为对各成本中心、费用中心考核和奖惩的标准。必须定期对各成本中心、费用中心执行责任成本的情况进行分析、考核与奖惩,通过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必须完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建立员工岗位责任制、各项支出的授权审批制度、资产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工作业绩考核与奖惩制度等,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为项目规范、有序、高效地施

工和完成项目评估指标做好制度上的保证。必须加强上级业务部门对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重点包括目标责任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以及项目各项管理活动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的程度。发现成本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及时提出纠正措施和改进意见,避免企业遭受更大的损失。

3、重视安全生产

建章立制,完善体系,层层把关,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监督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代写建筑论文对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求限期落实整改,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建立施工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不良行为公布制度和档案库。对建设各方单位违规及不良行为,给予记载建档和公布,并在有关单位资质审查、市场准入、招投标资格审查、项目经理及其它相关资格人的资格审核等方面,依法进行行政处罚,确保规范行为的良性循环、良性发展。建立对企业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管理能力考核制度以及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4、竣工后的考核与奖惩

6.保险理赔管理的主要措施 篇六

一、重点工作

(一)公正、文明做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

1、全力参加新城区拆迁工作。

在新城区拆迁安置指挥部统一部署下,抽调重

兵,一方面参加对拆迁范围内拆迁项目的测绘评估和政策宣传、动员等基础工作,另一方面做好房屋拆除过程中的人力和机械保障工作,确保新城区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大力度打击违法建设。

打击违法建设是0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城市规划区内集中力量,明确责任,昼夜巡查监控,发现一处,拆除一处,严厉打击违法建设,有效降低县政府拆迁安置成本,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被拆迁户的沟通,力求得到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自09年元月以来,已拆除违法建设1800多平方米,特别是春节期间,通过与国土执法大队和府城镇联合执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规范城市管理秩序。

2009年我们将认真改进城市经营管理方式,在做好公告、公示、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城区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违规、违章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并采取流动巡查和定人定岗监管相结合的办法,明确责任,严格追究制度,努力实现城区主要干道(街道)车辆有序停放,人行道无乱停乱放及占道挡路现象。

4、严厉打击城区车辆渣土乱倒行为和抛洒滴漏现象。

对城区道路乱倒渣土和抛撒滴漏现象进行24小时巡查和设点监控,实行运输车辆无缝化管理,同时,顶住说情风,严格依法行政,实现渣土运输行业规范化,使建筑渣土乱倒行为和石英砂等运输车辆抛洒滴漏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强化市容环卫管理工作

1、加强城区流动摊点管理,禁止占道经营,落实门前三包。

2009年我们将科学设定摊位,合理规划范围,明确经营要求,加强城区流动摊点、占道经营和广告招牌的规范管理,按照疏与堵结合、教育与处罚结合、宣传与整治结合,突出重点部位、重点地段、重点时间段,逐路、逐店、逐点推进,全面整治不留死角,实现招牌广告设置规格统一、色调协调,经营摊点统一管理,入店经营,主要街道无占道经营,摊位周边无污染现象。

2、改革环卫管理机制,提高城区环境卫生质量

2009年,我们在确保环卫职工队伍稳定和城市主要街道洁净卫生的基础上,积极改革环卫管理机制。把城区路段按清扫难易程度分成一、二、三类,制定不同清扫标准等次和待遇档次,形成工资待遇同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挂钩机制。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根据工作人员完成工作任务及状况,随时调整工作路段和工资待遇,充分调动环卫工人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城区环境卫生质量。

3、继续做好城区公共厕所规划和建设工作。

2009年我们将按计划分别对主干道和人流密集场所进行公厕改建,重点建设詹家巷、北菜市等10个公共厕所,做到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解决市民入厕难和环境脏的问题,为居民提供文明、卫生的生活环境。

4、做好接管后的六个消费品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春节前,按省政府要求,工商部门把府城、临淮、武店、小溪河等六个消费品市场移交我局,根据此六个市场的现状制定改造计划和管理方案,我们将在有关部门和乡镇的协助和配合下。确保市场繁荣、经营有序,管理规范,无安全隐患。

(三)全力以赴完成今年招商引资工作和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任务。

二、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加强全局干部职工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树立与时俱进、创新创造的发展新理念,增强自身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奋力打造一支能征善战、执法文明、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2、强化效能建设,落实目标任务。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从全局高度确定09年我局工作目标和所属单位分目标,很抓落实。一是明确工作分工,责任到人,全员定岗、定责,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二是制定一系列的岗位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岗位管理,加大考核力度,实行末位淘汰制、违法行政和错案追究制;三是强化目标绩效考核,切实精简审批事项,严格督查,厉行问责,理直气壮地管好人、办好事。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7.保险理赔管理的主要措施 篇七

随着鲜奶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价格已经不再是养殖户追求的唯一效益来源,而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以及家庭养牛场把眼光放在了科学饲养管理上,向科学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科学的饲养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而且可以保证奶的品质,从而不会因管理失误而导致奶牛的过早淘汰。笔者经过多次深入农户的调查探索,认为以下几项是当前农村奶牛养殖中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产奶量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1 选择良种奶牛

无论购买牛犊或成年奶牛,应尽量从正规乳牛繁殖场中选择。最好选用黑白花、荷斯坦等体型大、生长快、适应性强、生产性能高的良种杂交奶牛,坚决不能因为便宜而选购一些遗传性能不稳定、产奶性能低下的杂种牛。同时,为了保证牛后代依然保持优良的产奶性能,在选择配种公牛时也就应注意防止杂种公牛本交配种,从而造成近亲繁殖,后代退化。

在选购青壮奶牛时,掌握一套“相牛经”。一般优良奶牛骨骼舒展,结实健壮、体型较大,轮廓趋于三角型。皮肤细致紧密富有弹性,皮下脂肪少,血管显露,被毛短细平整而有光泽。黑白花片分明,四肢正直,结构匀称,没有内外弧形,两大腿之间比较开阔。乳房较大并呈方圆形,这样乳牛产奶量一般都比较高。

2 科学饲喂

精心饲喂,按泌乳阶段提供不同的日粮营养,是充分发挥奶牛泌乳能力的有力保障。通常,农村养殖户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没有把奶牛养殖作为致富的重要项目,而是当成了副业。如此一来,很多养殖户在奶牛饲料的搭配上就做的很不够,很长一部分时间里奶牛吃的全是一个配方的饲料,甚至全部是秸杆类饲料,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奶牛的产奶性能,使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像养役用牛一样的饲养方式是很难达到奶牛的需要的。奶牛由于其产奶期长,所以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要比役用牛多的多。如果保持一年四季不断的供给精料,则每产3千克的奶需要在饲料中添加1千克的精料方可满足需要。饲喂富含蛋白质和能量营养平衡的精料,特别是多喂蛋白质含量高的棉籽饼、菜籽饼、鱼粉和玉米等精料,对于提高奶牛的产奶量有极大的帮助。

粗饲料是奶牛饲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也直接关系到奶牛的生产性能。现在农村养牛中,秸秆类饲料在粗饲料中还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大部分的养牛户是直接用整捆的秸秆切短、铡碎,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饲料的利用率比较低(仅为30%左右),转化效率也很低。青贮、氨化等秸秆处理技术的普及面还比较小,数量也比较少。其实秸秆处理后其利用率、牛的采食量和育肥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而稻草、麦秸等经氨化后粗蛋白含量可提高一倍多,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也提高了养牛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青贮、氨化等秸秆处理技术简单、投入少、原料充足等优点,在广大农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农村奶牛养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青绿饲料充足的季节,还要保证足够的青绿饲料。青绿饲料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在日常饲养中应尽可能的供给,以保证奶牛生长和泌乳的需要。同时要做好饲草的搭配:短草配长草,优质草配次草,力求多样化。另外,饲草颜色不同,其营养成分也不同。一般来说,绿色干草含营养成分高,黄色干草次之,白色干草最差,有条件的话应做到三种颜色饲草的合理搭配,以提高饲料的适口性,保证营养的全面性。

3 不同季节饲养管理要点

奶牛抗寒能力强,抗热能力差,当环境温度超过30℃,奶牛食欲明显降低,产奶量、抗病力也随之下降。为防止季节因素对奶牛生产的影响,除在管理上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外,饲料上也需要进行一定技术上的调整,以保证奶牛产奶量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此,针对农村养牛中主要夏、冬两季中存在的不当饲养管理做一简单陈述。

3.1 夏季奶牛饲喂技术

夏季气温升高时,奶牛对能量的需要下降,对矿物质、多维和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因此为满足夏天奶牛对营养的需求,应调整饲料配比,降低能量在饲料中的含量。一般是降低能量5~7%,提高蛋白质5~7%,增加维生素用量2~3倍,增加矿物质1~2倍。同时日粮组成中要多考虑增加一些青绿和适口性好的饲料。另外,还要增加食盐的喂给量,一般每牛每天可增加20~25克。

夏季气温升高时,奶牛饮水量相对增加,每天饮水都在100千克左右,必须保证奶牛有充足的饮水。通常可采用自由饮水的方式,并保持水的清洁和清凉,最好用凉井水。在高温天气,有条件的牛场可适当饮喂绿豆茶或盐水麸皮汤(50千克水、加食盐50克,麸皮1~1.5千克,每天3次),以增加奶牛食欲,防暑降温,有效控制产奶量下降。

3.2 冬季奶牛饲喂技术

冬季由于青绿饲料较少,所以要相对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同时要做好饲草的处理和精料的配合,具体做法是克服通常养牛中有啥草、喂啥草的旧习惯,提倡饲草青贮、氨化处理,把硬草变软、干草变湿、粗草变细;喂精料时不但要软硬配合(如玉米、黄豆等硬料和麸皮、面料等软料),而且还要求巧拌料,开始先喂草,将要饱时多加料,并且要加有香味的料。

冬季牛的饮水工作也要做好。由于天气比较寒冷,要让奶牛饮用15~25℃的温水,最好向温水中加入适量食盐,要求日加30克,在温水溶化后饮用,可降火、消炎、助消化、增强食欲。

4 奶牛分娩前后的管理

习惯性的管理方法只注重新生犊牛的护理,忽略了母牛的管理,从而影响了奶牛的生殖机能、产奶性能,给养牛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奶牛分娩前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临产的奶牛,应用消毒药水洗净其后臀、外阴和乳房,用绷带缠尾并系一侧。换上清洁柔软的垫草,保持环境安静。

分娩后尽早驱使奶牛站起,以减少出血,亦有利于生殖器官的复位。为防子宫脱出,可牵引奶牛缓行150min左右,以后逐渐增加运动量。应注意胎衣排出情况,经过24小时,仍不脱落,按胎衣滞留处理。胎衣脱落后要注意恶露的排出情况,及时处理恶露闭塞现象。

奶牛分娩后0.5~1小时,要喂温热麸皮盐水汤(麸皮1.5~2千克,食盐100~150克),以补充分娩时体内水分的损失,增加腹压,利于胎衣的排出。

产犊的最初几天,若奶牛乳房水肿,高产奶牛此时不能将奶全部挤净,否则会因乳房内压的显著下降,致使微细血管渗漏现象加剧,血钙、血糖大量流失;进一步加剧乳房水肿,引起高产奶牛的产后瘫痪,甚至造成死亡。一般是产后第1天只挤2千克左右,够犊牛哺乳量即可,第2天每次挤泌乳量的1/3,第3天每次挤泌乳量的1/2,第4天后可挤净。对于低产母牛和产后乳房没有水肿的母牛,产犊后第1天就可将奶挤净。

奶牛产后若同时喂饮温热益母草红糖水(益母草500克、加水10千克,煎成水剂后加红糖500克),每日1~2次,连服2~3天,对奶牛恶露排净和产后子宫复原有促进作用。

5 做好奶牛的挤奶工作

中小型奶牛场与家庭养牛户对奶牛挤奶工作的要求一般都不很规范,由此而引起奶量下降、奶品质下降,甚至造成奶牛乳房炎而过早淘汰,使牛场蒙受经济损失。笔者认为做好奶牛的挤奶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加强对挤奶人员的日常管理,要求挤奶人员重视个人卫生,必须经常修剪指甲,穿工作服,戴帽和口罩。对奶牛乳房周围的毛也应经常剪短以减少牛奶污染。

保护挤奶环境安静,对牛态度和蔼。一般挤奶全过程约10min,挤奶要求做到稳、快、净。

对牛舍、牛体经常做清洁、消毒工作,对患病牛分区挤奶。

做好奶牛的干乳工作,干乳期一般至少要45天,家庭户养奶牛最少也不得低于30天。

6 加强日常管理,防病治病

8.保险理赔管理的主要措施 篇八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造价管理;措施分析

一、引言

从运作流程上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可分为决策阶段、初步设计与规划阶段、招投标及承发包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交付阶段,因此,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项长期、动态的过程,这就对加强造价控制管理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文章按照造价控制的运作流程,依次介绍了项目决策、项目设计、施工控制等内容,对如何加强造价控制管理进行了探讨分析。

二、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项目决策阶段

项目决策是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性工作,主要起到确定项目建设标准、项目施工方法、设备及施工团队选择等作用,项目决策不仅要综合考虑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还要对自身的资金、人员配备进行统筹安排,以便于做出最优化的项目决策。从整体上看,项目决策阶段作为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基础,其决策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成败。为了确保项目决策的科学性,需要做好以下两点内容。

1.确定项目合理规模

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有大小之分,而不同建设企业的人员、设备配置以及投入资金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建设企业来说,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项目规模,成为了影响项目决策的关键。如果所选择的建筑工程项目规模小于标准,就会使得企业的各项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最终制约建筑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相反,如果所选建筑工程项目的规模超过企业自身的业务承受范围,很有可能出现人员不齐、设备不足以及产品积压等现象,导致建设项目出现延期或质量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工程造价的项目决策阶段,根据建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各项影响因素,选择恰当的项目规模,是保证工程造价合理的关键。

2.确定建设标准

建设标准水平应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等级、不同功能,合理确定。

三、工程造价控制的前期设计阶段

1.做好前期调查工作

在制定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之前,相关设计人员要亲临施工一线,做好详细的地质勘查,掌握丰富的施工资料,对项目施工进度安排、物料运输、人员设备配置做到详细记录。只有设计方案符合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项目投资花费,为工程造价控制提供有利帮助。除此之外,建筑企业的设计人员还应制定详细的施工规划,做好图纸标注,确保工程设计规划得到贯彻执行。

2.积极开展设计招标工作

通过开展设计招标工作,能够在多家设计单位的多种设计方案中,选择一种最适合建筑企业的方案,这是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第一步。具体来说:首先,建设单位在确定所要建筑的项目之后,将工程设计任务通过媒体、报刊、网站等多种途径进行发布,然后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让所用参选单位进行设计招标和方案竞选。其次,建筑企业将所有参选的设计方案进行统一收录和整理,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密保护,防止方案筛选时出现不公正现象。最后,将处理后的设计方案交由专业的评定小组,结合企业自身状况、项目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建设花费、安全性能、功能结构等因素,评选出最优设计方案。

3.积极推行限额设计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设计任务书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初步设计,按照初步设计概算造价限额进行施工图设计,按施工图预算造价对施工图设计的各个专业设计文件做出决策。所以限额设计是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称为一项关键措施。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与经济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做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考虑经济支出,做出方案比较,有利于强化设计人员的工程造价意识,优化设计。

四、工程造价控制的施工阶段

1.工程变更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具有建设周期长、前期资金投入大、效益回收慢等特点,加上建设过程中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大,往往会是项目建设的计划与实施出现较大误差(即工程变更)。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建设计划变更的控制与管理,以便于将变更损失降到最低。首先,要加强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与监督,尽量使建设施工按照前期规划进行,降低设计变更概率。其次,如果必须要进行工程变更,还应尽量提前申报,防止工程变更影响后期的建设工作,降低工程变更对造价控制的影响。

2.材料价格

建筑材料花费,在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占有重要比例。由于整个建筑工程所用到的材料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因此加强材料价格控制,成为了各个建筑企业的重点工作。除此之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建筑材料的价格呈现出逐年攀升趋势,也间接地突出了材料造价控制的重要性。为此,在保证材料合格的前提下,应努力争取最低价,及时掌握建材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制定材料价格的管理措施,掌握市场行情,争取在材料价格波动的低谷时购进材料。

参考文献:

[1]段华.浅谈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及完善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25):44-45.

[2]方筱栋,陈建国.关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探讨[J],四川建材,2013(05):131-133.

9.我国失业保险的主要政策 篇九

(一)扩大覆盖范围,为更多的劳动者提供失业保障 ;

(二)建立国家、用人单位、职工三方负担的筹资机制 ;

(三)合理界定支出范围,确保基金使用效益;

(四)调整基金统筹层次,强化基金调剂功能 ;

(五)规范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和申领程序,切实维护失业人员权益;

10.保险理赔管理的主要措施 篇十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及演变

中国1980年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险业飞速发展:1980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务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2001年全年保费总收入达2112.28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保险密度(人均年保费收入)为168.98元(1985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0.42%和3.16元);有中外保险公司53家,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为4591.07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8倍;保险中介机构170家。此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14个城市设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2)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兵保”)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3)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二、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和构成

(一)保险市场总体规模快速增长

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市场规模增长很快。截至2001年底,年保费收入达到2112.28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88.24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424.04亿元。1980~2001年,年平均增幅达30%以上,其中人身险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财产险业务的增长:1992~2001年间,财产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15%(与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比),人身险业务年平均增长率为29%(与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比较)。以1997年为分界点,保险业务发生结构性变化。1997年以前财产险业务的比重一直大于人身险的比重,19的财产险保费占全年保费收入的61.50%,人身险保费收入占38.50%。1997年人身保险业务首次超过财产险业务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55.53%,财产险为44.47%。2001年人身险保费收入占全年保费收入的67.42%,财产险为32.58%。人身保险业务比重今后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从市场开发程度看,2001年保险密度达到168.98元人民币,保险深度为2.2%,若按19世界保险业保险密度387.3美元和保险深度7.52%的平均水平计算,中国9万亿GDP的经济总量年保费收入应在6800亿元左右,而目前的年保费收入水平仅不足这一水平的1/3,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图1 1985~2001年保费收入变化趋势

图2 1996~2001年保费收入结构变化趋势

图3 1985~2001年保险密度变化趋势

图4 1985~2001年保险深度变化趋势

(二)保险业务的险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1.财产险的传统主导险种在财产险保费收入中仍居主导地位

表1 1999~2001年财产险主要险种保费收入结构变化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中国保险年鉴》整理。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3年来财产险的主要险种机动车辆及第三责任险、企业财产险和货运险的保费收入占财产险总保费的85%以上。其中机动车辆及第三责任险作为传统主导产品,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在60%左右并略呈上升趋势,2001年全年累计保费收入达421.72亿元,占财产险全年总保费的61.28%,较1999年增长1.84个百分点;企业财产险和货运险的比重略呈下降趋势;家财险等分散性险种的比重有上升的势头。

2.随着投资型险种的推出,以养老保险等传统寿险产品为主的人身险业务结构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

表2 1999~2001年人身险主要险种保费收入结构变化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及保监会资料整理。

1999年以前,以保障功能为主传统寿险产品占人身险年保费的90%以上。1999年以来由于包含保障和投资功能的新型寿险产品――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和万能保险相继推出,一方面使保费收入实现高速增长,2001年人身险保费较增长42.15%;同时,险种结构发生变化,2001年传统寿险产品保费收入占全部人身险保险收入的比重从1999年的88.09%降至62.07%,而分红保险保费、投资连结险和万能保险占全部人身险保费收入比重则分别占到19.07%、7.49%和2.83%(见表2)。

(三)保险市场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基本分布特征导致中国保险业发展也不平衡:以上海、深圳、广东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保险需求量大、保险公司集中、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保险需求量小、保险意识淡薄,其保险业的发展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据统计,2001年中国保费收入中,位居第一的广东省保费收入为195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9.26%,其余依次为上海(8.55%)、江苏(8.46%)、浙江(7.36%)和山东(7.27%)。保险业最为发达的东部沿海5省市保费收入为861亿元,占全年总保费收入的40%以上,而居于后5位的甘肃、贵州、海南、宁夏和青海保费收入仅为63亿元,占年保费收入不到3%。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短期内很难改观,保险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将在今后一段时期继续存在。

三、中国保险市场主体的发展和构成

保险市场的准入一般有审批制和核准制两种方式,中国对进入保险市场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批制度。随着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主体逐渐增加。

(一)中资保险公司的发展和构成

中资保险公司的设立主要依据《保险法》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有关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设立的规定,经中国保监会审批成立。中资保险公司只能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两种设立形式,实行产寿分业经营。在现有的19家中资保险公司

中,国有独资公司4家,股份制公司15家;按业务内容分:6家为寿险公司、10家为产险公司、2家为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96年拆分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财产险)、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和太平洋保险公司于2001年都一分为三,拆分为集团公司、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和1家再保险公司(参见附录1)。

――投资主体和股权结构。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全部由国家直接投资,股份制保险公司的股东必须是经中国保监会审批的符合有关规定的企业法人或国家允许的其他组织。目前股份制公司的股东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平安保险、新华人寿为代表的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开始与国外金融保险企业合作,吸收部分外国资本。以国内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为例,其主要国内股东(深圳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等)均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同时又吸收了摩根・士丹利投资有限公司和美国高盛有限合伙集团公司的投资;新华人寿在208月成功地向瑞士苏黎世保险公司等4家国外保险公司和金融集团增发了总股本24.9%的股份,在国内保险企业中率先实现了资本国际化;华泰和泰康也先后成功地实现对外融资;正在筹建中的民生人寿保险公司(合资)的中资股份开始了吸收民生银行、新希望集团等民营资本的尝试。可以看出,目前中资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是以国有资本为主体,正向既有内资又有外资,既有国有资本又有民营资本的多元化资本结构方向转变。

――经营地域、业务范围。中资保险公司一经成立,可以在核定的地域范围内全面提供保险业务服务,一般没有服务对象和范围的限制。根据有关规定以最低资本金额设立的中资保险公司设立时,全国性保险公司可以申请设立3家分公司,区域性保险公司可以申请设立两家分公司,增设分支机构需中国保监会审批。现有的19家中资保险公司中除新疆兵保、天安等5家产险公司为区域性以外,其余均为全国性保险公司。

――保险投资结构及投资收益。中国保险公司可用于保险投资的资金包括权益资产、保险准备金和短期负债等其他资金。为保证保险投资的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中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其中“其他资金运用方式”目前已有短期拆借、购买AA+级企业债券和通过证券基金间接进入股市。保险公司购买中央企业债券和投资证券基金的比例和方式按《保险公司购买中央企业债券管理办法》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以购买中央企业债券为例。管理办法规定,保险公司购买的各种企业债券余额不得超过保险公司总资产的10%,且同一期债券的持有量不得超过该期债券发行额的10%,保险公司总资产的2%,两者以低者为准。而对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则规定,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占总资产的比例由中国保监会核定。投资于单一基金按成本价格计算不得超过保险公司可投资基金资产的20%,且不得超过该基金份额的10%,保险公司进行该项业务可直接按有关规定向证券交易所申办投保席位或在具有证券委托代理资格的证券经营机构的席位上进行委托代理交易)。从2001年保险投资结构看,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保险资金运用额的一半以上(52.4%),其次是国债(21.6%),其余依次为证券投资基金(5.5%)、金融债券(4.38%)、企业债券(2.35%)等(见图5)。而从各保险投资品种的投资收益看,以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最好,2001年为16.29%,但所占投资比重不大,仅为保险资金运用额的5.5%;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2001年的资金运用平均余额收益率和可运用资金平均收益率分别仅为4.30%和3.89%;从各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收益情况看,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好于产险公司,股份制公司的投资收益状况普遍好于国有独资公司。以2001年为例,除华安2001年的可运用资金平均余额收益率低于中国人保外,其余股份制公司的收益状况皆好于国有独资公司(见表3、表4)。

图5 2001年保险投资结构

表3 、2001年主要投资品种收益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市场占有情况。中资保险公司中国有独资公司占主体地位,股份制保险公司快速成长,但内部发展并不平衡。1992年以前,作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国人保一直占有中国保险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新的市场主体的进入和成长壮大,其所占市场份额开始下降。2001年,虽然中国人寿和中国人保仍分别占有人身险和财产险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7.05%和73.91%,再保险市场也由中国再保险公司一家垄断经营,但以平安和太平洋为代表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发展迅速。2001年,平安寿险和太平洋寿险分别占到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28.13%和

表4 2000、2001年各中资保险公司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10.07%?;太平洋产险和平安产险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则分别上升至12.43%和9.71%,且这一比例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中国保险市场特别是人身保险市场已从由一家垄断发展成为三足鼎立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

表5 中国保险市场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二)外资保险公司的增长和构成

根据中国有关规定,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除了要具备中资保险公司相同的资金、技术等条件,还要符合其他谨慎性条件。例如,申请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具备: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所在国家或地区应有完善的保险业监管制度等条件(目前在华设立代表处的200余家外资保险公司无一例外地都符合上述条件)。在设立形式上,外资保险公司只能采取合资和分公司两种形式,其中外资寿险公司采取合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但投资比例不能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采取分公司的设立形式,在中国加入WTO两年内将取消对产险公司设立形式的限制。从1992年首家外资保险公司正式进入中国开始,外资保险公司正加速进入中国市场(见图6)。截至2001年底,中国保险市场共有外资保险公司33家,其中外资寿险公司21家,外资产险公司12家;按设立形式分,19家外资寿险公司是合资公司;12家外资产险公司和1家寿险公司(美国友邦)是采取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形式(参见附录2)。

图6 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情况?

――经营地域、业务范围。外资保险公司只能在中国保监会核定的业务范围、地域范围和对象范围内从事保险业务活动。目前外资公司主要是在已开放的广州和上海两地设立营业性的分支机构,基本业务范围为“除法定保险业务以外的下列的部分或全部:(1)境外企业的各项

保险、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财产保险和与其有关的责任保险;(2)外国人和境内个人交纳的人寿保险业务;(3)上述两项业务的再保险业务;(4)经批准的其他业务”。根据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基本承诺,外资公司在入世两年内可以向中国和外国客户提供全面的非寿险业务,寿险业务也将逐步从个人寿险扩大到团体险、健康险和养老保险等方面;3年内逐步放开直至取消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地域范围限制,外资公司将逐步取得与中资保险公司相同的业务范围。事实上,中国地域开放的速度快于开放时间表的承诺,以北京、天津为例,根据时间表应在入世两年内开放,而美国友邦、光大永明分别于和1999年在两地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

――保险投资。由于1995年《保险法》颁布以后,外资保险公司的保险投资渠道与中资保险公司一样,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其总体投资收益与中资保险公司的收益水平大致相当,但各外资保险公司之间的收益水平有所不同(见表6)。

表6 2000、2001年各外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监会资料整理。

――市场占有情况。外资保险公司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2001年全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2.82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1.55%。其中,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27.78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1.95%,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5.04亿元,占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0.78%。值得注意的是,外资保险公司保费在总保费收入中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在外资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比重远远高于其所占总市场份额比重。以上海和广州地区为例,2001年上海地区外资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2.84亿元,占地区保费的12.7%。其中,外资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20.21亿元,占地区人身险保费收入的14.4%;外资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为2.63亿元,占地区财产险保费收入的6.65%。广州地区外资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7.01亿元,占地区保费收入的8.61%。其中,外资公司人身险保费收入6.63亿元,占地区人身险保费的11.82%;外资公司财产险保费收入0.38亿元,占地区财产险保费收入的1.5%。

以上分析表明,外资保险公司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中国保险市场,在未来3~5年内,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从政策层面上看,通过吸收外资和社会资金参股,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是中国深化保险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吸收外资保险公司参股、组建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将是利用外资的重要途径,中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在数量上的限制;第二,外资保险公司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内在动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市场潜力的国家之一,而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有明显的优势:一是在资金实力、信用等级、保险产品开发创新和销售技术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和已进入中国的保险公司主要来自美国、日本、英国等世界经济和保险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经营历史悠久、保险技术高、人才丰富、资本规模大,有的单个公司的资产规模就超过了中国所有保险公司资产的总和;二是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以税收政策为例,中资保险公司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外资保险公司仅为15%;营业税方面,外资保险公司享受减免优惠,中资保险公司的营业税税率则在1997年由5%提高到8%(从2001年起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税率分3年从8%降低到5%,每年下调1个百分点)。此外,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中国自由寻找合作方,没有行业的限制;第三,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门槛将进一步降低。根据保险业开放时间表的承诺,在入世3~5年内,中国将逐步取消在外资保险公司在设立形式、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部分地域开放时间有所提前。

(三)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和组成

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一个健全的保险市场对包括代理人、经纪人和公估人在内的市场中介机构的强烈依赖。在消费者的保险意识已相对成熟、对保险产品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保险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保险中介的作用十分突出。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保险中介特别是保险代理人发展较快并在保险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40%以上的财产险保费收入和80%以上的人身险保费收入来自保险中介和个人代理,航空人身意外伤害险的100%来自兼业代理,目前由保险代理招揽的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保险经纪和保险公估机构则分别到1992年和1993年开始恢复和设立。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保险中介机构170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127家,保险经纪公司17家,保险公估公司26家。在监管和法制建设方面,2000年颁布实施了《保险兼业代理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11月同时出台了《保险代理结构管理规定》、《保险经纪公司管理规定》和《保险公估机构管理规定》,由中国保监会依法对其进行监管,并开始对保险中介人的资格进行审定和培训。但相对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而言,保险中介机构发展滞后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保险中介发展不平衡。中介主体除保险代理人外,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数量少,规模小;代理人以兼业代理和个人代理为主,专业代理人发展较少。二是对保险中介人的准入控制不严,保险中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普遍较低,导致保险代理人非法垄断保险市场、恶意代理、公估行为行政化等现象。以代理人为例,有的兼业代理人利用自身的行政权垄断本行业的保险业务,将所经手的保险业务变成强制保险,并向保险公司索要高额手续费。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产险公司的大量应收保费滞留在代理人手中,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四、中国保险业监管现状

(一)监管模式

作为金融业的3个组成部分之一,世界各国政府对保险业都实行监管。监管的基本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以英国为代表,它着眼于市场自发力量的作用和保险人的自主决策,强调竞争性,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种模式主要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资产负债比例,目的在于保护投保人免受由于保险人不履行其财务义务而引发的风险;另一种以美国为代表,它在严格控制市场主体行为以保护投保人的同时,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进行严格的监管。这种模式着眼于市场行为监管,力图保证保险价格、产品和交易行为的公正合理,强调对市场准入、保险条件和费率的预防性监督。这种模式逐步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兼及市场行为监管的方向转化,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针对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上法律体系不健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机制弱、信息不充分、缺乏建立良好保险秩序的配套设施等现状,监管采用的是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监管模式,对保险业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管。

(二)监管机构的演变

监管机构是监管体系的基本要素。在许多保险业发达的国家,通常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监管机构,共同对保险业实施监管,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尽相同。以美

国为例,就是以州政府为主的州和联邦两级监管机构,各州保险部的经费从保险公司上缴的营业税中按不同比例提取;德国的保险监管工作也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承担,联邦政府对全国720家大保险公司进行监管,各州政府监管只在一州内进行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保险监管的预算来自联邦政府,其中的90%根据各公司的毛保费收入进行摊派。中国保险监管的机构演变主要是两个阶段,即19前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保险监管机构阶段和年后由中国保监会作为保险监管机构阶段。前一阶段对保险的监管是分割的,中资保险公司由央行保险司监管,外资保险公司及其在华代表处的监管由央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司保险处负责,而对保险公司的稽核则由央行稽核局负责。随着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31个派出机构于2000年组建完毕,至此保险监管进入新的阶段。作为国务院直属的事业单位,中国保监会的事业经费由财政拨款,其经费主要来源是由中国保监会向各类商业保险公司和专门从事保险中介业务的机构征收的保险业务监管费(征收比例为:(1)财产险、人身意外险、短期健康险业务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2‰收取;(2)长期人寿险、长期健康险业务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1.2‰收取;(3)保险中介机构按当年代办保险业务营业收入的2‰收取。保险业务监管费的上缴采取按季预缴,年终清算的方法),实行收支两条线。

(三)监管的具体内容

中国目前采取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并重的监管模式,监管的具体内容也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险机构的监管

实质上是对保险机构市场准入资格进行审定,对其应履行的义务及市场行为依照有关法规进行监管。目前中国对保险市场准入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在发放保险公司许可证方面的控制比较有力,对公司设立的资本金要求、管理人员资格审查都比较严格,但由于目前监管依靠非现场检查手段对各保险机构的市场行为进行监管,很难保证保险机构的诚实度,因而对于成立后的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的持续监管则显得乏力。

2.对保单格式和费率的监管

在严格的监管模式下,所有保单条件都必须经过审批。针对目前中国保险公司内部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保单设计能力有限,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认知程度较低等不成熟的现状,放宽对保单监管可能引致各家保险公司在费率上进行恶性竞争,导致保费价格失真,从而给保险市场带来隐患,因此对保单格式和费率监管实行事先批准制度,即主要险种的基本保险条款和基本保险费率由中国保监会制订,主要险种的非基本条款和保险费率和非主要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由保险公司拟定,并报中国保监会备案。

财产险费率和人身险费率监管的发展趋势不尽相同:第一,财产险费率监管逐步放松。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监管的主要险种减少。财产险的主要险种由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39种减少到现在的4种,且由保监会制定费率的仅机动车辆及第三者责任险一种险种;二是车险的费率改革。2000年10月1日起,保监会率先在广州放开车险费率,这标志着中国对保险费率的监管进一步向市场化迈进。第二,人身险费率监管趋向合理化。目前人身险中,只有航空意外伤害险一种沿用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20元/人次的保费规定,而对其他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的费率都采取事前备案制,通过制定各种精算规定,对各险种费率构成的主要指标进行控制,达到将费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的目的。以对人寿保险的费率监管为例:《人寿保险精算规定》规定,“保险费应当根据预定利息率、预定死亡率、预定附加费率等事项采用换算表方法进行计算”,同时,又规定了预定利息率、预定死亡率、预定附加费率的范围等,保险公司据此规定精算出的保险费率报保监会备案。

3.对偿付能力的监管

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的灵魂,也是中国保险监管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从国际保险业监管的发展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经或者正在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模式发展。中国目前对偿付能力的监管标准使用的是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对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的规定为:“财产保险、短期人身保险业务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中较大的一项:(1)本会计年度自留保费减保费税收后人民币1亿元以下部分的18%和1亿元以上部分的16%。(2)最近3年年平均赔付金额人民币7000万元以下部分的26%和7000元以上部分的23%。对于经营期间不满3年的保险公司,采用第1项规定的标准。”“长期人身保险业务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之和:(1)一般寿险业务会计年度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4%和投资连结类业务会计年度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1%。(2)保险期间小于3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保险期间为3~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5%,保险期间超过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和其他险种风险保额的0.3%。在统计中未对定期死亡保险区分保险期间的,统一按风险保额的0.3%计算。”)原则,中国保监会的干预界限是以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与此标准的比较来确定(根据《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当实际偿付能力小于最低偿付能力时,保险公司必须采取措施并向中国保监会说明;当实际偿付能力不足最低偿付能力的50%或连续3年低于最低偿付能力时,中国保监会将对其进行重点监管,监管期间,必须公司不得申请设立分支机构或支付红利、分红,保监会可责令其采取办理再保险业务、业务转让、停止接受新业务、增资扩股、调整资产结构等方式改善其偿付能力状况;当实际偿付能力不足最低偿付能力的30%或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财务继续恶化,可能或已危及被保险人和适合公众的利益时,中国保监会可以可以对该保险公司实行接管)。监管机构主要通过要求保险公司定期上报会计报表、现场检查或有针对性委托中介机构审计等手段对各保险公司的资本额、保证金和保险保障基金、准备金、保险投资以及其他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合规性监管,以达到对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

首先,保险公司开业之前对其最低资本加以规定(全国性公司5亿元人民币,区域性公司为2亿元人民币),这是偿付能力监管的基石;在公司成立后,必须将其注册资本的20%作为法定保证金存入中国保监会指定银行,专用于公司清算时清偿债务,同时规定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短期健康保险、再保险业务按当年自留保费收入的1%提取保险保障基金,直至达到总资产的6%。保证金和保险保障基金是最基本的风险缓冲基金。

其次,准备金规定。保险公司是典型的负债经营型企业,对保险公司保险准备金的真实性和充足性监管是保证偿付能力监管的又一道防线。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由各保险公司将其准备金的计算方法报保险监管部门备案。由于精算水平等技术力量方面的限制,中国准备金的提取比例由《保险法》统一规定,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按有效人寿保单的全部净值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经营非寿险业务的,从当年自留保费中按照相当于当年自留保费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中国对准备金的监管特别是寿险准备金的监管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没有合格的寿险精算师和未能建立起适

当公允的寿险准备金计算方法。

第三,投资监管。保险投资收益是增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重要途径。投资监管的目的是通过对保险资金来源和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与投资限额的监管,在确保投资收益的稳定和安全的基础上,增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以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中国目前保险投资监管较为欠缺,保险投资收益低下,一旦保险业务出现亏损,很难依靠保险投资收益弥补亏损。其主要原因是投资渠道狭窄,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上,抗风险及抗利率变动能力低。以寿险业为例,寿险保单的保费主要由生命表、利率和经营费率3个因素决定,其中最大的可变因素是利率,在我国目前以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的情况下,1996年8月以来连续8次下调利率,而仅靠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增值收益很难弥补利率变动带来的巨大的利差损。

五、中国保险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主导的市场主体结构不利于有效竞争市场格局的形成

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仅有52家商业保险公司,这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数以千计的保险公司数量相去甚远;而4591亿元(2001年)的总资产规模还不及世界排名前50位的保险公司单个资产总额。在市场主体数量和资产规模偏小情况下,4家国有独资公司的资产总额占到总资产的60%以上,占有的市场分额也在60%以上,而其资金运用收益率却普遍低于股份制保险公司。这种由于非市场竞争因素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垄断竞争市场,有效竞争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80年代以前保险业长期由国家垄断,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在市场中的位置在短期内难以动摇;二是目前保险市场准入受到严格管制,使许多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保险市场受到限制;缺乏市场退出机制又使已获取保险执照的公司事实上受到保护,特别是在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基本为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三是保险市场已有的公司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实现扩张,融资途径有限,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规模上的快速扩张。

(二)保险投资渠道过窄,投资收益较低,不利于保险公司的发展

从国外保险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保险业经营活动已经从单纯经营负债业务发展到同时经营资产业务阶段。依靠多渠道的投资(国外保险资金通常可投资债券、抵押贷款、股票、不动产及保险贷款等。不同国家投资重点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股票和不动产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途径,而日本则以保险贷款为主)所获收益不仅使保险公司能弥补保险业务经营的亏损(美国和日本2000年的综合赔付率都超过100%,美国的综合赔付率更高达110%),得以发展壮大,而且保险投资也在金融市场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保险投资范围极其狭窄,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和国债等固定收益类的金融产品上,投资收益低下,抗利率变动能力低。在目前赔付水平较低(以2001年为例,全年综合赔付率仅为50%左右),保险业务经营还有较大盈利空间的情况下,依靠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收益稳定,矛盾还不突出(事实上,1996年8月以来连续8次下调利率给寿险业带来的数百亿的巨额利差损,仅靠银行存款、国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增值收益已很难奏效)。随着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当保险业务经营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亏损时,保险公司通过合法的保险投资不能有效增强其偿付能力,一旦面临投资收益不足以弥补保单亏损时,可能进行地下非法投资活动,以期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使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加大,造成金融市场混乱,也加大了保险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

造成中国保险投资渠道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两点:一是投资环境远未成熟客观上限制了保险投资渠道拓宽。以证券市场为例,1999年10月起,保险投资渠道增加了证券投资基金,但受制于中国证券市场较低的发展水平和证券基金吸纳保险投资的有限能力,导致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不稳定,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在保险投资中的比例有限。无论从投资比例和投资收益角度,证券投资基金还只是一种尝试;二是保险公司面对投资风险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保险监管机构不得不对保险投资渠道进行谨慎限制,实行严格监管。比如:在《保险法》颁布实施之前,对保险投资监管较松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大量投资于不动产,企业贷款,不计风险,结果形成巨额的呆账和坏账至今未能消除。

(三)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影响其监管的有效性

要保证任何一项监管的有效性,首先监管机构和监管对象必须是独立的,尤其经济上必须相互独立。而作为中国主要监管机构的中国保监会在经财政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后,从起向作为监管对象的各商业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征收保险业务监管费,虽然实行收支两条线,但中国保监会(包括派出机构,下同)的开办费和必要的业务经费开支,中国保监会工作人员经费开支,全国保险市场的信息网络系统购置安装费以及与境外保险公司及监管部门的业务往来、信息交流费用(国外保险资金通常可投资债券、抵押贷款、股票、不动产及保险贷款等。不同国家投资重点有所不同,以美国为例,股票和不动产是保险资金的重要投资途径,而日本则以保险贷款为主)等都来源于此,这在客观上已使监管部门与作为被监管对象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等在利益上挂钩,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其次,保险监管机构的权威性是实现有效监管的另一保证,其重要表现就是是否具有处置权,中国保监会缺乏权威性也表现在此。以市场准入为例,中国保监会对保险公司的市场准入并没有实际的处置权力。加上中国保监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对监管对象违规行为的行政处罚和法律制裁往往也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行政干预过多。

此外,在中国目前实行的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并重的监管模式下,比较偏向于对市场行为合规性的静态监管,而忽视了真正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特别缺少对保险机构的动态跟踪分析,使得监管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机构很难通过对保险机构市场行为监管实现其监管的目的;在偿付能力监管中,对准备金提取、保险投资、保单形式等都由中国保监会制定或审批,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险公司的竞争空间,同时也增大了监管难度。

市场经济研究所 漆云兰

附录1

中资商业保险公司构成一览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险》等资料整理。

附录2?

11.保险理赔管理的主要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 网络安全 隐患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对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提供技术和管理层面的保护,以防止计算机的数据被人窃取,防止计算机的系黑客的蓄意破坏。由于现代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人们一点小小的不注意就己的信息和隐私泄露,并且利用它从事一些非法的行为,使网络用户的经济和人身都受到一定损失,因此,制定一完善的网络管理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1网络安全的主要隐患

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网络上有些不法分子想利用网络本身存在的漏洞,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攻入用户的电取他人的隐私和信息,以实施诈骗和非法获利的目的。

1.1木马和病毒成为网络安全的首要威胁

木马程序和网络病毒统称为非法入侵代码,木马程序和网络病毒以代码为依托,当代码发生变化时,网络病毒和木马程序了用户的计算机,以破坏计算机的程序为最终目标,而且这些网络病毒和木马程序都具有寄生和传播特性的,一旦用户的整个计算机就处于瘫痪状态。在2006年出现的熊猫烧香事件就造成了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可见网络病毒的不容小觑的。网络病毒和木马程序不光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最重要的是造成重要数据的大量泄露,对国家和社个人都会造成前所未有的损害,现在的网络病毒在不断升级,其中最厉害的病毒是程序控制病毒,这种病毒与正常同,用户很难辨别,导致病毒依附于程序中,直到计算机瘫痪,而且这些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杀毒软件难以彻,这就会造成整个数据库的瘫痪。

1.2网络安全管理的漏洞

网络漏洞的出现其实就是变相给网络黑客和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让他们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实施自己的犯罪计划,造成面的关键原因就是网络管理者对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管理的不到位造成的。根据调查表明,校园是网络漏洞出现的域,由于校园没有完善的网络措施和防范体系,而且学生和老师对网络的高危漏洞没有足够的防范意识。还有就是网络管理人员的网络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没有及时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维护,这样一些不法分子就会洞进入学校网络窃取学校的学术研究成果。

1.3网络欺诈事件频发

随着网络聊天工具的盛行,他们利用这些聊天工具发布虚假信息对网络用户采取欺诈行为,还有一些人通过建立虚假网站进行诈骗,而且诈骗的对象多为学生和老人。由于黑客的愈来愈多,他们利用病毒侵入单位和个人的电脑,通过窃和公司的隐私和秘密,来牟取暴利。

2网络安全的管理举措

2.1政府出台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市场

政府应该积极出台一些规范网络环境的法律和法规,严惩窃取个人和集体信息和隐私的非法分子,这样可以大大优化网络积极出台相应成体系的法律和法规对网络诈骗行为进行管理,同时应该联合公安和行政部门对这些不法分子采取有慑。

2.2加强网络防火墙的安装和使用

尤其是在一些学校和重要政府机构建立网络的防火墙,以避免一些重要文件通过网络漏洞的泄露。因为网络防火墙是是由软件共同构成,所以能够对网络的内外环境得以维护,无论是什么数据的流入和流出都要经过防火墙的监测,所以墙的开发使用对网络安全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进一步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

政府应该定期开展一些针对网络安全的宣传活动,倡导网络用户积极的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而且用户应该加强对网技术使用方面的知识,从自己的密码设置和权限设置开始提高自己的意识。在运用和取得一些数据之前都要设定一和安装一些杀毒软件对自己的计算机进行保护,而且平时要注意随时更新自己的杀毒软件和装置,这对个人隐私和被窃取有一定保护作用。

3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问题也在困扰着网络用户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只有充分提高对网络重视程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网络安全隐患,才能切实保障网络用户的财产和利益不受到伤害。对于治理网络安全要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才能够得以彻底解决,需要政府和网络专业人士以及行政公安等方面的配合才能建立一套完络安全管理和规范机制,从根本上保障用户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韩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隐患及管理措施分析[J].信息通信,2014,01:152-153.

[2] 吴素霞.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隐患及管理措施[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12:115-116+125.

上一篇:小学节能宣传倡议书下一篇:寄语浮云-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