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会考复习(12篇)
1.高中历史会考复习 篇一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了解雅典梭伦改革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1.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背景:贵族与平民反复斗争的结果
(2)内容: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2.雅典民主政治的性质:奴隶制度下的民主政治
3.雅典民主政治的意义: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但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二)了解《十二铜表法》的主要内容及地位,认识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
1.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①弊端:是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它是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没有给平民带来好处。
②积极: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使贵族不能再随意解释习惯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
2.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的地位: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专题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权利法案》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
2.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3.君主立宪法制特点: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没有实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由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担任;责任内阁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二)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分析1787年美国宪法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三权分立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①总统:最高的行政权、最高军事指挥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
②国会:财政权和立法权;
③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
2.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不同
⑴英国:
①政体为君主立宪制;
②议会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③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
④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⑵美国:
①政体为民主共和制;
②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
③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不能兼任行政职务,而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
④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获得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而在于能否在总统选举中获胜。
2.高中历史会考复习 篇二
一、近几年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存在的问题
1. 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对一些基本概念混淆不清, 如IP地址、网址及邮件地址, ROM与RAM, 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 等等;课本中的一些“小知识”、“小实践”、“想一想”等内容没有认真地去看、去做、去想, 如传输速率bps、文件传输协议ftp、文件的类型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注意到, 如“回收站”、“URL”等, 直接导致相关题目的得分率下降。
2. 基本操作技能不熟练。
在Windows操作题中, 将“复制操作”做成“移动操作”, 文件或文件夹的重命名时字母输入错误, 只会创建文件夹而不会创建文件, 等等;在Excel操作题中, 单元格的正确选定, 数据的正确筛选, 按要求在正确的位置建立图表, 在分类汇总前应该先进行排序等操作不够熟练;在Internet的学习中, 能直接上网操作的学校较少, 模拟练习做得也不多;网页制作的基本要求还没有达到, “在表格的最后增加一行”这一题的得分率很低, 其他的操作技巧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 学生在平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操作, 更不用说达到熟练的程度, 导致考试时操作失误较多。
3. 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
部分学生的学习比较教条、僵化, 书本上的知识稍加灵活运用, 考试时就无从下手。例如某软盘已保存了1000kB的数据, 有29%的考生不知道该软盘中还能存入约多少大的文件;一段最简单程序的运行结果都不会分析, 有一题除了一句输出语句外, 其余的都是赋值语句, 竟有51%的考生做错。在试题中要稍加分析的题, 得分率均较低。例如大写字母A的ASCII编码为1000001, 则大写字母C的编码有42%的考生没有选1000011这一项。
从考试结果来看, 绝大部分学校对这部分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 而没有重视操作能力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2010年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的对策
我国基础教育界于1983年开始对高中生实施与高考互补的会考, 目的是为了防止学生偏科,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促使每一个高中生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从评价的要求来看, 它是一种最低标准的过关性测试, 只要达到这一标准, 就意味着学生已经具有了最基本的信息能力, 而并不是要所有的学生在未来都必须成为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从根本上说, 信息技术会考是用来测量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所要求的信息素养水平的考试。另外鉴于新教材的改进、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其变化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 端正心态, 正确对待会考, 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
信息技术会考依据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教材的基本要求来命题,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 尤其是操作能力的考查。由于学生水平与各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 会考可能给很多教师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我们应该统一认识, 认识到会考是水平考试, 注重考查学生的“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会考, 帮助学生树立顺利通过会考的信心, 并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争取优异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分层复式教学, 对于基础较好学生, 尽可能会考复习和能力培养两手抓;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则应注重“双基”复习并加强训练。
2. 明确复习目标, 有目的、有计划的复习。
在复习中, 教师应分析各部分的考试内容和要求, 力求抓住主要的、基础的东西。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 教师应要求学生落实课本上课后的习题, 针对学生水平差异进行适当的巩固训练, 不必为了考试而补充很多, 导致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 反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3. 认真分析以前会考试卷, 把握复习层面和难易度。
信息技术学科会考主要是操作的方法或结果, 一要重视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不能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二要把握知识联系, 灵活应用知识, 学会运用一个知识或多个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4. 进行学优 (学困) 生辅导计划, 注重各个层面的考生复习。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讲到具体的操作, 因硬件条件的限制而形成的学生的个体差异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某些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多, 自然如鱼得水;某些学生接触机会很少, 就只能束手无策, 从而形成很大层面的优差生, 教师对优生应进行提高性的知识扩展,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高要求、高技能。而针对基础较差的这部分学生应对基础知识部分辅导教学。另外, 在会考来临之前应定期开放机房让他们上机练习, 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5. 结合学科特点,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机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心要环节, 上课时要提高上机效率, 现在会考都是采用上机操作, 平时上机时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主动学习, 通过动手操作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逐步提高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 而不是由教师讲授标准答案, 学生被动记忆。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进行合理的安排并布置科学的研究、操作任务, 做到有的放矢;其次, 可通过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 实现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最后, 对于教学中学生一学就会、时间一长就忘的知识与操作, 应适当加强巩固训练, 特别在考前要多加练习。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教材变动大, 内容更新快。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应更加注重自身对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不断地钻研教材和会考标准, 不断地改进教法, 以适应不断变化更新的信息技术。同时, 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新题型、新的考试评价方式, 以更有利于对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之,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值得大家共同思考, 而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考核和复习也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摘要:信息技术会考是全面检查和认定学生是否达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会考成绩是学生能否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会考相对于一般考试的特殊意义, 因此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抓好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 教师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平时教学打好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抓好最后阶段的复习教学工作。本文根据近几年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今年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的若干对策, 对高中信息技术会考复习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考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李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9, 第一版.
[2]魏雄鹰, 陈承灿.2003、2004年浙江省高中会考试卷分析——信息技术.
3.浅析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复习 篇三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正确认识会考的重要性
每到会考复习时,经常听到其他同事说:“你们信息技术很简单,都可以轻松通过。”其实他们这样说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信息技术会考只有选择题和操作题;二是学生比较喜欢信息技术课。但是学生这种喜欢只是停留在上网、玩游戏等娱乐上,并不是真的喜欢信息技术这门课。
信息技术这门课教学内容多,特别是涉及的软件多,学习时间短,再加上学生对这门课不重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遗忘性很高,所以在会考前安排系统的复习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尤为重要。
二、研究《会考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要求,注意考试变化
《会考考试大纲》是会考命题的直接依据,颁发《会考考试大纲》不仅有利于克服考试工作中的盲目性,实现考试的科学化/标准化,而且有利于考生复习备考,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不仅要把《会考考试大纲》的有关内容融入复习教学之中,而且要指导学生利用《会考考试大纲》对复习的内容、考试的试题、手头的材料进行鉴别。对那些明显有悖于《会考考试大纲》的要求,要大胆舍弃,绝不能在这些方面患得患失,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三、研究会考试题,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我们在到处搜集信息的时候,其实最大的信息就在会考试题里,因此我们应加强对会考试题的研究,抓试题中稳定的部分,突出复习重点,以提高复习效率。
1.借助会考试题,构建复习的基本框架。先把每一年的会考试题按个各个章节分开,然后以每个章节为单位进行试题分析,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再把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的串联起来,最后把各个章节整合成一个整体,这样一个复习的基本框架就形成了。框架有了,复习便可有的放矢。
2.借助会考试题,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其实每一章的知识点就是那几个,再加上每年会考有两次,这对命题者来说有点难度,既要抓住知识点,又要避免重复,因此大部分试题是以知识点为主轴适当拓展而来的,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由易到难,这就要求老师在复习中以知识点为中心,不断进行拓展,平时多对此类试题进行细致的鉴别和甄选工作,这样才能给予学生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更高的训练价值的复习试题,适时增加上机实践次数以巩固理论知识。
3.借助会考试题,适当查漏补缺。首先要指导学生对照试题跟《会考考试大纲》逐项检查自己哪部分知识还有欠缺,哪些能力还有不足;二是指导学生分析自己做过的试卷,找出强项弱项,指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并立即加以弥补,弥补的方法是做单项强化训练;三是老师要把每一年会考试题进行比较,发现学生失分严重的部分加以训练。记忆尤为深刻的是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试题,这部分内容算是最基本的,又不会超纲,但是考试中失分率较高,虽然初中里面有讲过,但是在复习的时候要把相关知识加以补充并做重点强调。
四、考前的工作要认真完成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让学生把以往做过的错题拿出来分析,不仅要弄清楚是如何错的,还要弄清解题的思路;二是临考前要熟悉会考试题,找些卷子来练练,严格按会考要求来完成,以便适应会考的考试气氛。
五、平稳心态是做好上机考试的操作题的关键
上机考试由选择题和操作题组成,选择题侧重理论,操作题侧重实践,也就是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一进入计算机房难免会产生紧张的情绪,因此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沉着应试。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从这两方面做起:一是学生自己心态要摆好,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同时要克服骄傲心理,防止“阴沟翻船”;二是平时上机操作一定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也就是按规定动作完成,只要平时测试都能够很好地完成的,那么到考场里就不会顾此失彼,自然就胸有成竹。
以上是我对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的一些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大信息技术老师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以适应这个潮流,同时会考复习每年都在进行,我们要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再创新。
参考文献:
4.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篇四
第一分册:
1.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2.《吉尔伽美什》史诗
3.《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
• 作用: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 历史价值:(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情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宝贵的第一手文献。
4.最负盛名的金字塔名称:
• 胡夫金字塔——最大的金字塔 • 哈夫拉金字塔——第二大
5.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6.佛教的创始人,佛教创立和传播的时代背景
• 创始人:悉达多 • 时间:公元前6世纪 • 背景:(1)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2)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遭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反对;(3)新教派和新学说流行
• 发展:公元前3世纪臻于鼎盛并开始外传,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7.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全盛的简况
• 形成:在平民与氏族贵族的长期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 基础: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 发展: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 全盛:公元前433至公元前429年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 8.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及其时代局限性
• 影响:(1)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2)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 局限性: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除在外 9.《荷马史诗》
• 民间艺人(荷马)吟唱的口头文学作品 • 《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10.希罗多德和《历史》
• “史学之父” • 《历史》:以事件为中心的叙述体史书 11.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 公元2世纪初,达到最大规模
12.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古代历史终结 13.“十二铜表法”
• 时间:451B.C.—450B.C.• 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 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14.古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
• 完成:《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 积极作用:(1)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2)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3)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 局限: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
15.伊斯兰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和创始人;伊斯兰教随帝国扩张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 时间:公元7世纪 • 地点:麦加
• 创始人 :穆罕默德
16.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大帝国的时间
17.16世纪以后持续扩张,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军事封建大帝国 18.欧斯曼帝国控制亚欧商路,迫使西欧开辟新航路 19.西欧封建制度产生和基本确立的时间
• 产生:6世纪下半叶 • 基本确立:11世纪前后
• 确立标志:封臣制(附庸制)与封土制(采邑制)相结合 20.“采邑改革”的影响
8世纪上半叶
•(1)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农奴化的进程(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2)土地被层层分封,形成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3)国王权力实际有限,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于分裂割据状态
21.卡诺莎觐见及其影响
• 时间:1077年初
• 影响:其后教权不断增强,13世纪达到极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至高无上地位
22.阿维尼瓮之囚及其影响
•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1377年,教廷重新迁回罗马
• 结果:教权急剧衰落,教权与王权斗争的转折点
23.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第二分册:
2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核心地区
• 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 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25.夏王朝作为国家的基本特征
• 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26.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 27.司母戊鼎
28.甲骨文:目前所发现的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29.王国维《古史新证·总论》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 30.西周的建立——武王克商: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 31.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
• 内容:授土授民分物 • 方式:(1)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2)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
32.东周的建立——平王东迁:前770年放弃镐京,东迁洛邑 33.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内容:
• 经济——最深的变革。(1)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2)农田的开辟;(3)竞相占地;(4)社会风气、氛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 政治——内政改革。政治、经济 → 富国强兵 • 文化:(1)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2)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34.百家争鸣
• 背景:社会大变革,转型之时 • 影响:(1)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2)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3)影响最大的为儒(孔子、孟子、荀子)、法(韩非子)、道(老子、庄子)三家
35.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36.商鞅变法
• 时间:356B.C.• 人物:秦孝公、商鞅 • 主要内容:(1)废井田、开阡陌;(2)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3)重农抑商,奖励农耕;(4)废分封、建县制;(5)什伍连坐制;(6)推行小家庭形式
• 作用:秦由弱变强,后来居上;实力大增,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7.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
38.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御史大夫、太尉、丞相—郡—县 39.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
• 时间:公元前209年
•(1)直接原因:屯戍误期;(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 结果:(1)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2)六国贵族后裔纷纷拥兵称王 40.汉承秦制的内容
• 继承:(1)继承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继承秦朝的监察制;(3)继承秦朝的郡县制 • 有所损益:(1)废除秦朝苛法;(2)察举制(选官制度);(3)编户齐民(赋税制度);(4)刺史制度(监查制度);(5)郡国并行制(地方制度)
4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
• 仅注重礼仪服制而未能真正按照儒家思想解决社会问题 • “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儒表法里”
42.光武中兴——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43.三国鼎立:229年,曹魏、蜀汉、孙吴
44.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 45.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内容和实质
• 建立:初创于隋,继承发展于唐
• 内容:皇帝—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 • 实质:提高皇权,裁抑与分割相权,以加强君主帝制的中央集权 46.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
• 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47.开元盛世:唐王朝由盛转衰
• 出现原因:(1)唐玄宗的才干和努力;(2)贞观之风的继承;(3)前期发展所积累的良好基础;(4)开元年间治理与整顿的成效
• 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755-763 48.丝绸之路的全盛
• 大致走向:以长安为中心,(1)往东可达朝鲜半岛;(2)往西经过敦煌,越过葱岭,经中亚西亚可达地中海东岸;(3)往南可达天竺 • 臻于全盛的原因:(1)唐朝政治的清明;(2)经济的发展;(3)民族的融和
第三分册:
49.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 时间:960年 • 建立者:后周大将赵匡胤 • 都城:东京(开封)
• 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50.文官体制
• 目的:避免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重演 • 内容:
军事上:(1)中央——收兵权(“杯酒释兵权”、建立枢密院、三衙新体制);(2)地方——内重外轻(“强干弱支”、“守内虚外”)
政治上:(1)“重文轻武,以文驭武”——文官政府(提拔文人组成统治集团、官、职、差遣相分离);(2)加强中央集权——“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削弱和分割相权、设转运使集中财政权、集中司法权、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文臣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51.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 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
• 普及教育、传播知识,地方启蒙教育深入基层
• 17世纪末和18世纪,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引起西方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借鉴
52.靖康之变:靖康二年(1127年)
53.南宋的建立: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史称南宋。1130年,定都临安(杭州)54.岳飞抗金
55.辽、宋、西夏、金并立时期的榷场:互市贸易的市场 56.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宋 57.海上丝绸之路
• 背景:(1)传统商路受阻;(2)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3)政府鼓励 • 概况:(1)通商国约50余;(2)东南沿海贸易三大外贸港(广州、泉州、明州);(3)市舶司(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4)“番坊”与“番市” • 内容:(1)输入——香料、珍宝、药材;(2)输出——丝织品、瓷器、茶叶(名称由来)• 内外影响:(1)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2)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58.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向外传播 59.沈括与《梦溪笔谈》
60.元朝的建立:1260年,忽必烈称“大汗”。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1272年改燕京为“大都”。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开创了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统一王朝的先例
61.元朝的行省制度
• 目的: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 • 内容:皇帝—御史台(监察);枢密院(军事);中书省(又称“都省”,总理全国政务)—“腹里”(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分管具体事务);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全国共11个)—*宣慰司—路、府、州、县
62.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63.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登基为帝,国号大明,改元洪武。1368年攻占大都,推翻元朝 64.内阁制度与皇权的加强
• 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 • 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 殿阁大学士→内阁(文渊阁)——明成祖朱棣创制,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65.明朝的灭亡与清军入关: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入关 66.军机处的设立
• 康熙:设南书房,内廷决策 • 雍正:设军机处
• 乾隆:进一步强化军机处职能(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同虚设)——皇权空前加强 67.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 东北:抗击沙俄侵略,《尼布楚条约》
• 西北:平定准部分裂势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 西南:平定“三藩之乱”;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派出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 • 东南:消灭郑氏割据势力;设台湾府
68.《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69.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
•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 利玛窦 《坤舆万国全图》
• 郎世宁设计圆明园中西洋建筑与景观
• 徐光启,汤若望,龙华民等编订《 崇祯历书》
第四分册:
70.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要素及形成时间
• 15世纪末英法发展为民族国家 • 要素:(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7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影响
• 背景:(1)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更多的黄金;(2)《马可波罗行纪》叙述东方各国富有黄金珠宝;(3)奥斯曼帝国使得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4)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说、海图绘图技术发达);(5)航海和造船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南针的传入)• 影响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72.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和代表人物
• 发源地:意大利 • 代表人物:(1)但丁:《神曲》;(2)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3)米开朗琪罗:《大卫》、《最后的审判》(4)马基雅弗利:《君主论》、《佛罗伦萨史》
7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长期议会” 74.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意义
• 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 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 革命之后出现了长期的政治稳定的局面,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 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75.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 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路易十四时代》 • 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原则;《论法的精神》 • 卢梭:“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论》
• 狄德罗: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反对君主独断专行,主张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百科全书》(主编)76.美国独立战争的时间及意义
• 时间:1775年-1783年 • 意义:(1)既是一次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2)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77.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1789年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 78.《法国民法典》
• 取消贵族特权,破除封建制度,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
• 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对以后的革命运动特别是1848年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9.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条件
• 首先,资产阶级革命后所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 第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成了工业革命强大的经济驱动力。• 第三,“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破产农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 第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最后,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也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80.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81.“三月十八日革命”的时间及结果
• 时间:1871年3月18日
• 结果: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5月27日,共社失败 82.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和意义
• 原因: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和斗争随着其领土扩张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而日趋激烈。表现为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存废等一系列利益问题的处理上。• 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 意义:(1)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2)基本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3)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4)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83.俾斯麦的“铁血”统一道路:三次王朝战争
• 1864年,普鲁士与奥地利联手打败丹麦 • 1866年,普奥战争 • 1870年,普法战争
84.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及作用
• 时间:1689年 • 作用:(1)增强了俄国的军事、经济力量,使俄国由极端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较强大的国家,推动了社会进步。(2)由于军事实力增强,为以后沙皇的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85.1861年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86.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影响
• 内容:①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废藩臵县,“版籍奉还”,取消武士特权,倡导“四民平等”);②经济上: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确认土地私有权,改革地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关卡、行会制度,兴办工厂);③军事上:实行军事改革(征兵制)④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 影响:(1)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权益,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2)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87.第二次工业工业革命的时间、核心内容
• 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 核心内容:电力的广泛应用 88.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 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发挥规模效益,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与管理,促进生产发展 • 由于它操纵市场价格,不利于中小投资者参与竞争 • 损害广大公众的利益
•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第五分册: 91.虎门硝烟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
• 时间:1839年6月3日 • 领导人:林则徐
•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强决心 135.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1842年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主要内容:(1)割让香港岛(2)赔款洋银2100万元(3)五口通商(4)协定关税
•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变化、主要矛盾变化、革命任务变化、历史分期变化、社会思潮变化)
92.沙俄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93.太平天国的两部重要文献:《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94.从“自强”到“求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结果
• 主要内容:兴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培养人才 • 结果:破产——破产标志: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 95.《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 内容:(1)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地(台湾);(3)赔款: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4)开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5)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列强对华侵略由倾销商品转为资本输出
96.百日维新的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弟、杨深秀、康广仁)97.八国联军侵华的具体国家:英、法、美、俄、日、德、意、奥匈 98.《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 内容:(1)赔款4.5亿两;(2)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3)拆炮驻兵;(4)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5)惩办祸首、严禁反帝
•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 时间:1912年1月1日 • 地点:南京
•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 国旗:五色旗
• 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权
• 《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 • 结果: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00.“同盟国”与“协约国”的主要国家及最终形成的时间
• 三国同盟:意、德、奥 1882年 • 三国协约:英、法、俄 1907年 101.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
• 民族、宗教、领土关系复杂 • 战略地位重要,列强争相插手
102.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
1914年 103.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1919年
• 对德、对奥、对匈、对保、对土和约构成《巴黎和约》——构建凡尔赛体系 • 实质: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104.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1921-1922 • 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 实质:在美国居主导地位、宰割中国遏制日本的基础上,确立的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105.十月革命
• 二月革命:1917年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四月提纲》的提出: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 十月革命的胜利:1917年11月7日,革命爆发,推翻了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
106.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 作用:(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巩固了工农联盟;(2)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取得了显著成果,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107.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的时间:1922年12月;解体时间:1991年 108.甘地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09.民国初年社会习俗变革的内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 110.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111.五四运动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 时间:1919年5月4日 • 历史意义:(1)是人民大众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2)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12.中共一大
• 时间:1921年7月23日 • 地点:上海法租界(兴业路)、嘉兴南湖游船
•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2人 113.第一次国共合作
• 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及内容:1923年6月,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 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及内容: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1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东北易帜 115.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法币改革 116.南昌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及意义
• 时间:1927年8月1日
• 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少奇 • 意义:(1)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是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11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壮大(秋收起义;主要领导人;井冈山会师)118.九一八事变的时间:1931年9月18日 119.一二九运动的时间、主张及标志
• 时间:1935年12月9日 • 口号:反对“华北自治”;“收复东北失地”;“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20.遵义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
• 时间:1935年1月 • 内容:(1)纠正错误军事路线,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2)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3)张闻天接替博古;(4)成立三人(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军事指挥小组 • 意义:(1)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3)幼稚走向成熟 121.三大主力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122.黑色星期四——危机爆发的时间:1929年10月24日
123.各国应对危机采取的方式(罗斯福新政、德意日法西斯政权的确立)124.英法绥靖政策的核心内容及表现:
• 内容:对法西斯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以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为代价,满足侵略者的欲望,避免自己卷入战争,同时企图祸水东引的政策。• 表现:(1)默许德国吞并奥地利;(2)签订《慕尼黑协定》,纵容德国吞并苏台德区 125.《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时间及内容
• 时间:1939年8月
• 内容:互不侵犯;中立;10年;瓜分波兰
126.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大战在欧洲爆发的标志
127.敦刻尔克大撤退:33.6万人成功退守英国,成为诺曼底登陆的主力。128.《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1940.9.27 129.不列颠之战:二战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 130.莫斯科保卫战:1941.9.30-1942.4.20;“闪电战”第一次失败 131.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间及后果
• 时间:1941年12月7日
• 后果:揭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美英与日德意互相宣战;二战进一步扩大 13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 信号(序幕):美国《租借法案》、英美表态支持苏联 • 基础:美英《大西洋宪章》,美英联盟
• 形成标志:1942.1.1,苏中美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33.主要战场战略转折的战役
• 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 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134.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瓦解的开始 • 1943年11月,中美英开罗会议——《开罗宣言》 • 1943.11~12月,苏美英德黑兰会议
•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 1945年4月25日,盟军与苏军易北河会师 •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第六分册:
135.西安事变的时间、发动者及其和平解决的影响
•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 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 影响:(1)粉碎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2)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中共的“逼蒋抗日”方针得以实现;(3)推动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36.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间及影响
• 时间:1937年7月7日 • 影响:(1)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2)以国共两党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9月)
13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口号。• 瓦窑堡会议,确立方针。
• 毛《论持久战》报告,奠定理论基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其初步形成。
• 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中共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实现军事合作。• 1937.9,国民党公布合作宣言, 正式建立。138.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
139.平型关大捷的时间及指挥者:1937年9月,林彪 140.台儿庄战役的时间及指挥者:1938年3月,李宗仁
141.百团大战(敌后战场)的时间及指挥者:1940年8月,彭德怀
142.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驶主权的时间:光复日——1945年10月25日 143.重庆谈判的双方代表及主要成果
• 代表: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 • 成果:(1)《双十协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2)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带来了短暂和平、民主的局面 144.内战爆发的时间: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145.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形成“品”字形战略态势 146.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147.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及评价
• 形成:雅尔塔会议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
(1)1943.11,开罗会议,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利于三国协同对日作战。
(2)1943.11~12月,德黑兰会议,苏美英,①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关于战后合作的宣言,②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加强了三国联合对德作战,发表《德黑兰宣言》。
(3)雅尔塔会议,1945年,苏美英,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②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③战后成立联合国,④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加速了德国的灭亡;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
(4)1945年,波茨坦会议,苏美英,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发表《波茨坦公告》,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 评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结束时,大国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实力对比和妥协的产物。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是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旧的欧洲大国主宰世界的局面,开创了新的美苏控制世界的两极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标志着国际关系力量对比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美苏都利用战后世界分化重组的时机,发起和组建了各种国际性或地区性的组织机构,以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战略安排。
148.布雷顿森林体系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149.冷战序幕拉开——丘吉尔《铁幕演说》。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150.美苏争霸的重要事实:朝鲜战争、修建柏林墙、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 151.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标志
152.德国统一:雅尔塔体制瓦解的标志 153.欧洲联盟正式成立的时间:1993年
154.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运作的时间:1995年1月1日 155.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1951年5月 156.抗美援朝战争
• 开始: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参战
• 结束:1953年7月,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5.高中历史会考复习 篇五
一、填空题:
1、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重新统一南北。
2、隋统一后,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开通大运河,它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它的开凿,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对巩固统一有积极作用。但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引发起义。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4、科举制由隋朝开创,经唐、宋完善的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
5、武则天自立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后人把她20余年的统治称为“武周政治”。
6、“唐三彩”是唐代新创的釉彩陶,以青、绿、黄为主色。
7、唐朝统治边远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称为“羁縻州”。
8、吐蕃是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加强了汉藏的联系。
9、唐玄宗时,派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朝高僧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的重要书籍。
10、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755—763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11、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
12、杨业是北宋著名的抗辽将领,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
13、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
14、我国北宋时期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的纸币是会子。15、1206年,铁木真被推举为蒙古大汗尊称“成吉思汗”。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大元”。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
16、西藏、台湾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域是从元朝开始的。
17、在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了十几年,著有《马可〃波罗行记》。18、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设立专门的特务机构东厂、西厂。
19、清朝军机处逐渐成为皇帝处理全国军政和发布命令的中枢。20、中国文字狱是从朱元璋 开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厉害。21、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等国的经济发展。
22、元末明初,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倭寇。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平定了倭患。23、1624年荷兰侵占我国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4、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是世界奇迹之一。
25、明朝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科学家徐光启编著了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国外称“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6、隋代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27、明朝时期,古典小说蓬勃发展起来,最著名的有《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浪漫色彩的长篇神话小说、《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8、宋代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展现北宋开封的城市风貌,是当时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长卷。
29、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6.宁夏高中历史会考论文 篇六
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
调查题目:改革开放前后家乡的变化
调查目的:了解改革开放前后前后人们生活的变化
调查过程:确立题目;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成稿
调查对象:亲友、长辈、社区
调查内容:通过调查,对改革开放的作用以及效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调查总结:通过本次调查,明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中国历史也进入了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生活得到飞速提高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农村人都住着一间土坯房,城市中人们能一间平房也算是富裕了,但二十世纪,农村平房林立,而城市高楼耸立,商品房遍布街头巷尾,一家人住一套房,多则几套。
改革开放前,国家科技水平低,汽车寥寥无几,可现在私家车到处都是,人们周游各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接近了地域之间的联系。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多年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带领人们带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人们走向富裕。
在本次探究性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实践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与思维,收获极大。
唐诗
唐诗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诗的产生及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上,唐朝强大的国力与繁荣的经济为唐诗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文化政策上,唐朝的立国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政策。这种开放的风气,对唐诗题材的广泛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意义,此外,盛世造就的文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开阔的胸怀,极大的丰富了诗歌的创造力。
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家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其中,李白是盛唐诗歌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像力丰富.既有其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浑然天成的美丽意境.其代表作品有《将进酒》、《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7.谈初中生物会考总复习 篇七
一、学习“会考纲要”, 明确考试方向
通过学习, 我们要深刻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方式、范围、内容、重点及难度和比例。结业会考试题中, 易、中、难题的比例约为7:2:1, 也就是说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例占70%左右。从近两年的生物 (苏教版) 结业会考试题来看的确如此, 《2011年初中生物会考 (满分100分) 闭卷》考试试题中第一册内容占32%, 第二册占23%, 第三册占25%, 第四册占20%。《2012年初中生物会考 (满分100分) 闭卷》考试试题中第一册内容占30%, 第二册占28%, 第三册占20%, 第四册占22%。综合所知初中生物一、二册书的考试内容占56.5%, 第三、第四册考试内容占43.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初中生物四册书的内容都很重要。不少题目、内容直接或间接来自课本, 注重基础考查, 灵活性较强, 紧贴生活实践考查, 因此教师教学要通过学习, 明确复习的重点, 把握方向, 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 以有效提高初中生物学总复习的教学质量为目的。
二、制定好计划, 分阶段复习
复习时, 我们要分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复习要达到什么目标, 向学生说明, 要求其能够自觉配合老师, 做到教与学同步。具体来说, 生物总复习计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按课本章节复习为主,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图示的理解, 形成知识的网络。在这个阶段中, 复习的容量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以节约时间, 提高复习效果。第二阶段, 查找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知识漏洞, 专题复习, 训练和培养学生解答选择题、分析说明题和实验题的能力。第三阶段, 综合训练及模拟测试。再次查漏补缺, 强化运用。
三、以课本复习为主, 抓住重点
生物会考的复习, 由于考试的要求不是很高, 而且时间有限, 只能选择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学生对生物的重视程度不够, 平时在生物学习上的时间较少, 有不少知识已经遗忘, 因此复习主要以课本章节为主, 教师应注重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抓住主干知识, 讲解要突出重点, 并在此基础上, 注意把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 从点到线到面, 尽可能形成知识的网络,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指导学法, 主动学习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方法、技巧和主动性。因此, 在复习时,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教授一些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如诵读记忆性有关内容时, 要多理解记忆, 少死记硬背;要多边读边回忆, 少有口无心;要多结合图形和图表, 少机械重复。又如, 在评讲选择题时, 教师应教给学生回忆法、直接解答法、淘汰排除法等解题方法,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
五、分层次指导学习, 制定目标
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目标。对于平时考试成绩较突出的学生, 帮助他们分析失分点在哪里, 着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于平时表现一般, 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 则要求他们加强选择题、填空题的训练, 激励他们向良好努力;对于学习兴趣低迷、考试成绩时常不及格的学生, 给他们鼓劲加油, 强化记忆性的基础知识, 配合复习同样能取得合格的成绩。
六、注重书本上的插图, 指导识图作答
从近两年的会考生物试题来看, 看图作答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些图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课本。这些插图概括性强、生动直观, 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 其优势是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对图像的复习, 指导学生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 使图文结合, 提高学生对图像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重视实验, 提高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践操作, 学生才能理解和巩固知识, 所以在平常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实在无法开展的实验, 则通过播放相关实验视频, 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 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原理、步骤, 学会对实验结果的预测、评价和作出合理的结论, 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特别是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从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复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只要勤于钻研, 学习会考纲要明确考试方向, 注重紧扣课本知识, 抓住重点, 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对所教的学生分层次进行针对教学, 做到精讲精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一定能做好会考的复习工作。
摘要:初中生物总复习时间紧, 任务重, 如何有效地复习, 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是关键。
关键词:生物,会考,复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6.
8.高中历史复习方法 篇八
一、抓住书本,夯实基础
高中历史知识比较琐碎,学生很不好记忆,需要在复习时狠抓书本基础知识,不断巩固提高。要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从而建立主干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要从“以本为本”到“重整教材”。现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共有四种版本,以一本教材进行命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课程改革推动着高考命题超越教材命题,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成为复习的固定蓝本。因此,历史教师必须具有整合意识,重构复习教材。重整教材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参考考纲要求,不要死教、死背、死考,弄得历史教学死气沉沉。要把书本和资料里的精彩内容总结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学生能接受的知识。
结合学校实际,一轮复习时,我们使用《金太阳考案》,其要求是紧扣课标和考纲,根据教材顺序,循序渐进地复习,坚持“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方针,全面落实各课基础知识,系统掌握单元线索和阶段特征,科学、合理地建立单元知识结构,合理、有序地培养认知能力,力求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综合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本轮复习的重点是抓基础,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不留死角。将基础知识落实夯牢,使之步步到位,再结合其资料中的《课时训练》,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以及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精练精讲,有效运用
高三复习期间,我们都会发放大量的资料,主要是试卷,各学科都有,过多的资料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有的学校还要求老师在晚自习时都要讲课,过多的以老师讲为主,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这是错误的。在讲与练之间,要找到突破口,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题,试题要有目的性、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切忌搞题海战术,要精练精讲。每次学生练习后要及时进行试卷讲评,做到有练必改,有改必评,评要到位,查找问题,不断提高,举一反三,良性发展。例如学校使用的《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热点重点难点专题测试卷》、《衡水点睛文化》系列卷,复习资料的内容较多,不可能一一讲解。所以要着力整合各种资源,剔除其中远离课标的知识点,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处理,要学会总结归纳,力求做一道题目就能有一次收获,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另外,复习时的练习要学会将历史知识与热点现实结合起来,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几年的历史试题,命题人员在试题设计上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回避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注重考查学生把历史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迁移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重历史知识与时政热点的联系。如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与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四次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当前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土地流转”联系比较;罗斯福新政与当前资本主义国家为克服金融危机采取措施的关系等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进一步夯实基础,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
三、综合训练,促成飞跃
复习时我们一般都是采取的三轮复习方式。一轮重基础,二、三轮复习时,也不能远离基础,知识点与综合运用要有机统一。第二轮复习要根据考纲要求,把必修内容按时序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部分。古代史包括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罗马,近代史包括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现代史包括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同时根据考纲把每一断代史内容再分成政治、经济、思想等专题。本轮复习时,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综合,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 第三轮复习要紧扣教材,查缺补漏,全面提高,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同时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练习和复习。以考带练,以练促考,加大材料综合题的阅读量和训练量,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并且要时刻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通过二轮三轮有目的地综合讲解与练习,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会大幅度提高,高考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总之,高中历史的复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掌握其普遍性,结合学生的特殊性加以探索运用,寻找到适合班级学生发展的有效方法,力争在短期的复习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9.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 篇九
2,秦朝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作用:①有利于统一,②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
3,隋唐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①提高了办事效率;②有利于加强皇权。
4,元朝政治制度:行省制度。
5,选官制度:汉武帝时,察举制;征辟制。隋唐时,科举制。
6,监察制度:秦朝:御史大夫。汉武帝:刺史。隋唐:门下省。
7,加强专制集权措施: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宋太祖:①收精兵②削实权③制钱谷。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标志着专制兵权发展到最高。
8,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城邦制度。
9,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10,梭伦改革,作用: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
11,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陶片放逐法)
1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13,雅典(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
14,雅典民主的意义: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②创造出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
雅典民主的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15,罗马:屋大维:元首制。
16,《十二铜表法》是古希腊第一部成文法。《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17,1688年,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
18,1689年,《权利法案》,内容: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19,国家-政体-文献(英国-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美国-民主共和制-《1787年美国宪法》)、(法国-民主共和制-《1875年宪法》)、(德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
20,1787年美国宪法内容:①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②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③美国坚持人民主权的原则,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21,德意志帝国继承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
22,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3,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洪秀全、洪仁轩提出(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24,《马关条约》1895年,允许日本在华设厂,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5,中国资本主义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
2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推翻了中国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7,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28,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29,《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0,巴黎公社的性质: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3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3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3,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34,八·一南昌起义,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人民军队的建立。
35,井冈山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36,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37,(百团大战)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38,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39,解放战争: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重点进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是战略反攻的标志。三大战役,标志着战略决战。
40,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41,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2,(遵义会议)是长征中党生死攸关的黑白点。(由危转安)。
43,1956年,三大改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44,新中国的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
45,,(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
46,《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47,1992年,九二共识是一个中国。
48,杜鲁门主义的理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49,马歇尔计划的实质,遏制苏联,控制西欧。
50,欧洲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
5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5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53,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边倒。
54,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
55,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5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57,七十年代外交成就:①1971年,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②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③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58,世界性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界银行。
10.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 篇十
1、科技:
(1)数学: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祖冲之精确到圆周率后七位数,比外国早近一千年;著有《缀术》。
(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2、宗教哲学:
(1)、道教:东汉时在民间兴起;①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2)、佛教与反佛的斗争——①佛教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义为穷苦百姓找到了一条精神解脱的道路,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传播。②佛教的危害:第一,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安于现状;第二,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第三,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③反佛与灭佛:范缜在《神灭论》一文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
3、文学:
(1)诗歌——“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作品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②田园诗:陶渊明《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③民歌:《采桑度》、《敕勒歌》、《木兰辞》。
4、艺术:
(1)书法:①东汉末年书法成为艺术、蔡邕(yong)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②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③东晋:王羲之称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
(2)绘画:①宗教画兴起,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教画的始祖;②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11.如何提高高中历史复习效率 篇十一
一、整合教材内容,夯实基础知识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试题的灵活度越来越大,已经不再是对知识点的简单重现,而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和水平,着力加强了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减少了识记再认类的题量和分值。于是部分同学就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掌握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提高能力。事实上,知识与能力两者缺一不可。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将会无从谈起。因此要想提高历史成绩,前提是准确、完整、系统、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不论是平常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还是最后的高考,考查的知识面都比较广,通常会涉及较多的内容,如此多的知识点要在短时间内记住,谈何容易?况且新课改以后,高中历史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编写的,知识的衔接性不强,时而中国,时而世界。与旧版教材相比,教材的系统性不强,知识点比较零乱,缺乏逻辑联系,给同学们的学习和记忆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历史复习效率,同学们需要下一定的功夫。如果像学习新知识那样面面俱到,时间不允许;如果仅是对知识点的重复复习,那么有些同学就会失去兴趣,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就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把书上的繁杂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整合、重组结构。
二、适当练习,提高历史解题能力
有同学曾提出这样的困惑:书上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可是考试之后的结果却不令人满意。笔者对于这种现状进行了反思:一是同学们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点,死记硬背;二是平常练习训练得少,不会学以致用。所以,一定要有学有练,练习是为了把学习的内容落到实处。因此在复习阶段有必要通过练习来发现之前存在的漏点、疑点、思维的盲点、能力的空白点。当然也不能搞“题海”战术,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加重学业负担,而且盲目做题也未必高效。练习不在于量多而在于精,需要选择一定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典型例题来加强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三、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老师的教最终要落实到同学们的学上,落实在同学们能力的提高上,故同学们应根据自身的情况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许多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传授新知识,忽视對同学们学习方法与解题方法的指导,对同学们表达的规范性、严谨性也缺乏有效的指导。这直接影响了同学们历史思维的发展,反映在考试上则是失分太多。常有同学抱怨试卷上的题目基本上会答,主观题答案也写了一大堆,却拿不到高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部分同学没有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每次考试都会碰到老师没讲过的试题,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同学能答对,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蒙对了,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解题技巧,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同学们应该在做完一定数量的试题后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发挥主观能动性,巩固复习效果
在复习课中,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极端的现象:老师认为知识点以往都全部讲过,放羊式地让同学们自己复习;有些同学不知道自己的复习目标,也不清楚重点,复习课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读书。若想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同学们应该制订复习计划和复习目标,明确一节课应该复习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是要了解的、哪些知识点是要必须理解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同时,同学们应该发挥主动性,关注复习的结果,因为现阶段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来检验学习效果的。同学们应该在复习完一定的内容后,及时进行巩固,查漏补缺,提高复习效果。
五、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复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果,提高考试成绩。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复习效果是一步一步提升的,考试成绩也是一步一步提高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些同学经常抱怨,这次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复习,为什么考试成绩就提高了一两分?感觉付出跟收获不成正比。遇到这种情况时,同学们不能抱怨,更不能泄气,要懂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因为,复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时间过程。没有一段时间的积累,复习效果根本就表现不出来。
12.高中历史阶段性复习“四步法”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四步法”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重复,它既是对过往教学成果的回忆加强和巩固,又能够让知识更加系统化、科学化。通过复习,学生能够形成整体性大局观的能力,复习也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题海式的训练,学生感到疲惫; 单纯的回顾会简单乏味; 让学生强制记忆会单调难以运用。复习一般有三种: 课后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期中期末或者高三总复习。不同阶段目的不同,要求也不同。所以,如何科学制定复习计划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在短时间提升最大能力,是教师必须注意的。
课后复习,主要目的是“趁热打铁”,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并加深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课后复习时应该及时,不能拖,对课堂知识进行整理、补充、修改等等。巩固对新知识的记忆,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对重点和难点知识更需要经常复习,牢固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老师要及时布置和检查作业,使课堂知识及时地被学生掌握。
阶段性复习的目的是构建知识结构,使所学过的知识条理化,关联化。对单元、章节、整本课本知识阶段性的复习时很有必要的,复习时要进行知识归类总结,新旧知识联系,重难点凸显出来。
总复习是对一个大阶段的总结,也是对全书或者全年甚至整个高中学习过程的大体系的构建过程,除了分类总结知识点,还有把握整体性,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这个时期是锻炼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最终阶段。要注意查缺补漏,争取全面掌握。
如何合理把握阶段性复习,从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呢?
一、整合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复习的第一步,首先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把时间和事件的主线归纳起来并概括阶段特征。一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就铺展开来。这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准确的构建清晰的历史事件体系框架。复习过程中要边阅读边整理归纳,从政治、文化、经济等角度去概括各个阶段的特征。比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节课,整体体现了一个线索,那就是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过程。
二、联系与比较关联知识
能够学会联系与比较,做到触类旁通,将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是学生复习中应该学会的能力之一。这一阶段学生要把前后关联部分联系好,也不能仅仅依赖于课本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章节进行有机联系,知识能够迁移。历史本身的横向和纵向联系,都能够理解。例如,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进行对比,学生可以发现中西方君主制度为何走的不是同一条路线,区别和联系一目了然。
三、史论结合提升层次
整理好知识框架,前后能对比联系之后,学生还有能够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进行个人评价,能够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和老师及同学进行交流探讨,使历史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层次。这对于一些历史大题的解答很有帮助。《考试说明》中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也明确提出“史论结合”。所以,这是学生需要第三步学会的能力。这要求不能死记硬背,也不能罗列一些东西就可以应付大题,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四、走进历史,感受历史
“历史感”的培养,是学生人性方面的提升。学生通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和系统复习,会对历史有个全新的感受,然后走进历史去体验历史,跨越时空界限,从历史中树立更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历史中学习经验教训,进而启发自己,指导人生。
学生复习需要四步,教师除了授课,也应该做好布置任务和指导学生完成复习的任务。
1. 提高课堂效率,为复习各阶段留出时间
首先,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知识主干用于备课。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新授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勿繁冗拖沓; 最后,复习课要注意精讲多练,“精讲”要句句到位,让学生明白知识主线,掌握重点,快速掌握知识体系,“多练”也不能“瞎练”,要强调用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也不能“傻练”要做到举一反三,更不能一味“狂练”要张弛有度,难易结合,练习题要有代表性和延展性,使课堂充满探究的氛围。
2. 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除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教师也要合理布置任务,教导学生如何自己课下复习。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去落实,让学生自己准确记忆教材中的概念和事件,为解题打好基础。其次,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让他们通过借助图片、文献、网络等资料去深化了解与课本相关内容知识,是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展加强,对历史有更多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自己解题之外,还要教他们如何去扩展。在训练中围绕主干问题设计一些周边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加深。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把填空题变为选择题,选择题如何转换为大题等方式去训练。最后,引导学生如何联系知识。让学生能够把古今中外,前后散乱与课本中各章节有相同性质、特征的知识点或者概念能够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最好能自己画出知识网络构架,这样学生思路清晰,减少知识混淆,加深记忆和理解。
3. 强化热点,关注时事
热点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桥梁”,也是考试的热点。教师要科学合理地适时引入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与历史基础知识相互联系,作为切入点,既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能加深印象,充分体现了历史的“学以致用”和“以史为鉴”。
热点问题包括“社会热点”和“学科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注意结合经济文化、时事政治、事件背景、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关注“学科热点”时要结合学科特点、研究方向等方面。无论哪个热点都有强调与历史的关联。
在实际运用中,就某一热点问题要求依据历史学科特点,研究其可能从哪些角度设问,涉及到哪些知识点等去引导学生怎样规范答题,切忌只关注热点讲课走题或者过于空洞抽象。要把热点问题考点化、习题化、规范化,将其设计成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具体的题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以热点问题为背景的试题,其设问的角度大都很小、很具体,这就要求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推荐阅读: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09-28
初三历史会考复习提纲10-02
高中物理会考复习手册12-13
高中英语会考复习计划06-11
高中通用技术 会考复习提纲11-07
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政治常识)12-19
高中历史四单元09-07
高中历史通史课本09-30
高中历史答题技巧10-04
高中历史事迹表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