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精选15篇)
1.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左右结构的字和一个“兰”字,并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认读7个生字。
2、朗读儿歌,感受到十二个月花的美丽,产生对花的喜爱之情。
3、在识字过程中巩固识记方法,并适当进行积累和拓展。
教学重、难点:
学会4个左右结构的字和一个“兰”字,并能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花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边读出花名。(课前两分钟欣赏)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引导:刚刚我们欣赏了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喜欢花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花”的儿歌。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边写边提示重点字:“花”是形声字,上面的“草字头”表意,说明与植物有关,下面的“化”表音,注意“撇”要出头。)一起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课前欣赏引入,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花,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生字放在花名中出现,这样学生初识了部分生字。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导语:请同学们打开书97页,轻声自由读儿歌,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同桌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
导语: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读读儿歌,比一比谁的字音读的准确。
3、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导语:现在花儿们想考考大家,看看你们的字音读准确了吗,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出示:整篇课文内容(带拼音的)
导语:同学们要认真听,他读对啦,大家就跟着他读。
老师手指哪位同学,哪位同学就接着读。
(二)读好生字新词。
1、读好多音字。
导语:在读儿歌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吗,有一个字出现了两遍,它的读音却不一样。
你知道是哪个字吗?
词语应用:“正月”——你知道正月是几月吗?(农历一月)
“正开放”——你能用“正”组个词吗?
指导读好句子:读一读这个字所在的句子,注意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出示这两句)
过渡:同学们这两句读的又正确又清楚,儿歌中还有一些词语宝宝想和大家交朋友,
快读读,看看你们认识他们吗?(课件把生字新词反红,学生自己读)
2、读好花名中的新字。
出示:桂花兰花杜鹃石榴茉莉腊梅
导语:这些花名中就有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字,我们开火车读一读。(开火车读)
课件:桂花兰花杜鹃石榴茉莉腊梅(词反红)
导语:再读读这两个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读轻声)一起读读这两个词,注
意读好轻声。
3、读好本课一类生字词。
出示:吐芬芳共欣赏粉红妆长势旺雪里香
导语:这些词一定也难不到你,我们每组出一个代表读一个词语,比一比谁读得正确,为小组争光。
导语:自己再读读这些词所在的句子,读好句子,你就能看到美丽的花儿在你眼前绽放。(自己读——一组读一个句子)
过渡:看,生字宝宝从句子里出来啦,单个出现你还认识他们吗?谁带着大家读读。
(三)归类识字,指导写好生字
1、引导分类: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给它们分分类,说说理由。
预设:“桂、粉、旺、吐”是左右结构分一类,“芬、兰、共”上下结构一类,“里”是独体字一类。(指名一人)
2、多种方法记字。
导语:左右结构的字出现的最多,我们就先来学习这一组字。
你有什么好办法一起记住他们?
预设:换一换的方法
加一加的方法
引导: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过渡:我们记住了生字,那怎样才能在田字格中把字写漂亮呢,我们具体来看看。
3、指导书写。
(1)复习写左右结构子的小儿歌。
导语:仔细观察这四个字,他们都是——左窄右宽的字(课件—对比框),还记得我们写左窄右宽的字的小儿歌吗?快来读一读。(出示儿歌)
左窄右宽要紧凑,
左右高矮要分清。
右部穿插左空间,
避让原则不能忘。
导语:说一说儿歌中提醒我们要记住什么,就能把左右结构的字写好看啦?
过渡:儿歌中还提醒我们注意字的高矮大小,再观察这四个字,你能按左右两部分的高矮不同分分类吗?说说理由。
下面我们就对比看“粉”和“吐”的不同,抓住子的特点把字写漂亮。
(2)对比指导:粉吐。
①整体对比,关注重点笔画
导语:“吐”这个字左右差距大,左低右高,左小右大;“粉”是左右等高。(出示对比框,高矮线)
引导:我们从整体观察完,还要关注字的重点笔画,以及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同学们观察红色笔描出的两个字的压线笔画。(出示反红笔画)
②教师范写引导:老师要写字了,你们提醒老师注意什么?
粉:横中线上起笔,贴着竖中线写小撇,横压横中线,右面稍宽,“八”要分开捺与左边竖同高,“刀”的横折钩的横压在横中线上,撇要过竖中线穿插到左空间。
吐:横中线起笔,横压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右边。
③把这个字各描一个写一个,学生独立写“粉、吐”。
④反馈展示,再写一个字,要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3)归类指导:旺、桂、兰(按书写规则分类)。
①出示:旺、桂。
导语: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右半部分哪个笔画最多。我们写这样多横的生字
时也要遵循的规则,谁还记得?(多横间距要相等)
②在剩下的四个生字里,哪个字也适用这条写字规则。(兰)
③范写“桂”。
导语:在这三个字中,“桂”这个字右边横最多,有长有短最不好写,先看老师写一个。
引导:横中线上起笔,短横都从横中线起笔,长横都穿插到左空间,注意,第二个横压在横中线上。注意多横间距要相等。
引导:“旺”字注意压线笔画(屏幕反红笔画)
4、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三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5、同桌互相当小老师,互相评评,如果他写的`好就画个笑脸给他,有问题就给
他提个小建议。评完再写一个,争取写得更好。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识记汉字,进行归类指导,发现汉字规律,培养学生识记和书写汉字的能力。
(四)整读课文,读通句子
出示:整篇课文内容(不带拼音的)
导语:我们把这些生字新词送回儿歌中再读,这回要读清楚几月开什么花。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从读整篇儿歌到读重点词语再回到整体的朗读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要求也从开始的读准字音到读通句子过渡。扎实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也体现了随文识字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十二月花的美丽
1、创设情境读儿歌,把句子读通顺。
导语:每月开什么花你们都记住了吗?如果让你报报花名会不会?看老师示范,两个同学怎么一问一答报花名。(示范:正月里来什么花——正月水仙香又香)
2、小组合作一问一答读书。
3、男女声合作报花名。
4、引导学生发现“冬月、腊月”。
导语:刚刚我们知道“正月”就是“农历一月”,顺着数下去,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没有十一月、十二月
引导:儿歌中管十一月叫什么月?你怎么知道的?十二月呢?
过渡:儿歌中是按十二个月的时间顺序介绍的各种花。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首儿歌,你们自己读读,看看这首儿歌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花的?而且我们今天的认识的一些生字朋友也在里边出现了,你可要读好他们啊!
四、巩固生字,拓展阅读扩展儿歌《四季花歌》
四季花歌
春季迎春金灿灿,粉红桃花笑脸旺。
夏季石榴红彤(tóng)彤(tóng),清雅(yǎ)茉莉吐芬芳。
秋季菊花黄似金,桂花味道十里香。
冬季兰花人人爱,高洁腊梅傲(ào)冰霜(shuāng)。
一年四季花不断(duàn),美丽迷人共欣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2、把这里的生字新词读一读。
设计意图:以一篇拓展儿歌进行课外阅读积累,又一次复现了生字和积累的词语,引导学生在新语境中进一步熟记生字词,拓展积累。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习到什么了?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必做
1、把《十二月花》、《四季花歌》读给爸爸妈妈听。
2、读语文读本81页《看花》,说说你又认识了什么花。
选做
1、访问:爸爸妈妈最喜欢什么花,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2、积累一些描写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十二月花
(田格:粉、桂)
2.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 篇二
一、教学内容及其变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是经过修订而成的, 它包括十个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变化。具体说来, ,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 1) 本教材将表内除法分为两个单元进行了教学,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除法的难度, 让学生能轻松的、有时间的学习和运用表内除法。 ( 2) 将 “有余数的除法”从三年级上册移到本册进行教学, 在学生学习到表内除法后开始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这种紧密的安排, 既让学生对之前学习的除法有着联系和巩固, 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 3) 教材将 “图形与变换”单元修订为现在的 “图形的运动 ( 一) ” 单元, 其中关于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前移到二年级上册 “角的初步认识”单元, 将认识轴对称图形后移至本单元教学, 内容简单明了, 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基本上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 更形象、直观。 ( 4)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规定, 教材中对 “统计”的内容进行了充分修订, 具体到本册编排的内容为 “数据收集整理”, 在这个单元中, 以前的以一当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被简单的统计图表代替了, 降低了难度。 ( 5) 将教材中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移到三年级上册进行教学, 只在本册教材中简单的介绍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简单的计算题和估算。
二、教材内容特点
本册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 知识点多, 具有着自己的某些特点,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1. 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应用意识。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 可以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教材这样的安排就正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册教材中, 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计算知识后, 有的题目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所给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 并且对于提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少部分会明确提出使用加法还是减法的计算方式进行提问。教材的安排是要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试着学会自己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 表内除法分两个单元编排, 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表内除法的安排, 是在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学习过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紧接着安排这样的单元, 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巩固, 还为新知识奠定了基础。本册教材中的除法学习部分是分为两个单元进行的, 学生2 - 6 的表内除法、7 - 9 的表内除法, 学生熟悉表内除法 ( 一) 后, 能解决简单的关于用除法运算的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 对于后面一个单元的学习就显得容易得多。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降低难度, 这是知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3. 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 促进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发展。这部分教材用的主题图是游乐场的照片, 里面各种娱乐设施的移动, 就是本单元将要学习的平移和旋转。书本中出现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是很多的, 比如拉一拉、做一做和剪一剪等。这些知识不仅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 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在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图, 这些是与实际生活贴近的, 都是生活内容, 还包含所学数学知识的, 十个部分知识的教学都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来引入的。
三、有关教材的建议
1. 教材主题图的内容未考虑学生的生活差异。教材中的主题图丰富多彩, 但其实没有考虑到生活在农村的学生, 主题图中提到的游乐场、公园等等, 对于城市的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可以很好的接受学习的, 但对于农村的学生, 他们接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对于老师而言要在这样的教材内容下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很困难的。2.概念性的知识模糊, 缺少明确的概念。在教材中有一些知识, 在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它到底是什么。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讲解它所具有的特点, 概念的东西缺少了。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感受到, 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 教材应该出现这些概括的内容, 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概念意识, 以便学生高年级抽象思维的发展。3. 教师布置作业环节困难。在本册教材中, 书本中过多的呈现图文结合的地方, 简单看起来是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 但在另一方面说明教师能够在书本上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就少了。学生在课本上练习的东西少, 自然而然的会增加其他的巩固练习的任务, 这样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4. 教材的练习题有相似部分, 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培养。在教材的习题部分, 有前后题目是可以互逆的, 有些题目还很雷同, 学生完成书上的作业感觉是在重复不断的做一件事, 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容易感到烦躁。有部分学生在面对这样的题目时, 就会捡漏, 不计算、不思考, 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的。
参考文献
[1]王立松.对二年级数学教材 (人教版) 的几点体会和建议[J].中小学数学 (小学版) , 2008, 03:15-17.
[2]卢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介绍[J].黑龙江教育 (小学版) , 2004, Z3:6-9.
[3]刘丽, 赵中华.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J.河北教育 (教学班) , 2014, 01:19-21.
3.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 篇三
【关键词】人教版 语言欠究 童趣缺失 内容重复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注入了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有很多与时俱进的、创造性的编排策略,值得肯定。但是,在细读这两本教材后,笔者认为,其间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一、语言有欠究之处
课标中的教材编写建议第十条明确规定,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学参考书副主编朱立奇认为,在小学阶段,语文两个字应该理解成“语言、文字”,在这阶段把字写好,打好基本功,培养好语文学习的习惯是第一位的。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材,有责任追求语言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6课选的是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开头第一自然段中“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一句中,“放在”这个动词前缺少一个人物主语。编者可能以为是语言的简约,“放”鸟的人毋庸置疑的就是“我”。笔者认为不然,如果承接前一句的内容,此处可以理解为是朋友原本就把鸟放在笼子里,连同笼子一起送给了“我”。冯骥才先生的原文在“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句后用的是句号,则“放鸟”的人离这位“朋友”就远多了。课文与原文比较,有多处改动,但编者却没有在“本文作者冯骥才”后加“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另有一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同样把这篇美文选进了教材,就在这个位置添加了“我把这对鸟儿”,主语就不会模糊了。
二、童趣有缺失之嫌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寫提出这样的建议,教科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多作者在写作时,并不是把孩子当成阅读对象的,语言和内容的成人化是不可避免的。但选入教材,编者就有责任将原著改动成亲近这个学段学生心理和学识水平的文字,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比如《童年的发现》一文第十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作者试图用这样的类比让小伙伴明白简单生命进化成人同胚胎发育的相似关系。笔者认为,要弄懂这个关系,应当具备相应的生物学知识和比例尺知识,而这两块知识在科学、数学两门学科的编排中又相对滞后。语言成人味过重的篇章也不少,如上册的《落花生》和下册的《白杨》,没有孩子喜欢的故事情节,有的是“托物言志”、长辈训人,叫学生如何真正与文本对话?
精读和略读课文安排欠当是造成孩子阅读兴趣丧失的又一个原因。给选文设定“精读”、“略读”的标签,就会影响教者和命题者的意识倾向,从而牵引学生的阅读重心。笔者注意到,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系列中,布封的《松鼠》和周元桂的《假如没有灰尘》两篇课文,从语言和内容上,远比《鲸》、《新型玻璃》更容易亲近这个学段的学生;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也比《童年的发现》有童趣、易理解,可积累的词句也更丰富。教材却把语言更严肃、更成人化的篇章作为精读课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无形中提高了,必然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
造成童趣缺失的原因还有教材中有些文章的教育意义太浓厚。人教版教材担负了爱国主义、道德教育等太多责任,有的篇章语言表达也很直白,让孩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庄严无比的仪式,政府报告一样的语言,全景视角的描写,看似恢宏,读之则索然无味。而且,“爱祖国、敬领袖”的教育目标完全可以通过这个单元的其他篇章达成,《开国大典》可以从这个单元退出。
三、内容有重复之赘
2013年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表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时写到:“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而教材编写是围绕这个阶段目标展开的,以期达成总目标的完成。在人教版教材中,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说明文,这本无可厚非,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接触应用性文章。问题是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中分别有 “你可以试着用上一些说明方法”“想一想……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的要求,加上“回顾·拓展三”表格的出现,无疑把说明方法推到读五年级上册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高度。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选入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桥之美》等说明文,说明方法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五年级上册安排说明方法的学习,既不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也使以后八年级的学习成为老调重弹。
五年级下册的《白杨》和九年级的《白杨礼赞》有太多相似之处,竟在人教版教材中一前一后出现。笔者不敢对两位文学大家的作品优劣妄下断言,但事物相同、文题相近、写法相似、主旨暗合的两篇文章,确实没有必要在同一种版本的教材中出现。
参考文献:
4.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 篇四
《雷雨》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
后的景色特点。
2.3. 体会课文观察仔细,用词准确的特点。产生观察的兴趣,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点。
教学难点:
产生观察的兴趣,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节课当中,我们已经学习了18课的生字词,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8课《雷雨》(板书课题)
师:雷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们北方夏季很常见,你们想不想知道雷雨前后有哪些变化呢?请看大屏幕,把你看到、听到的讲
给大家听。(课件出示雷雨天的动画)
师:想不想知道作者笔下的雷雨是什么样的?请打开书,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大屏幕出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指名读问题)
师巡视,指导
随回答板书: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
二、研读“雷雨前”部分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雷雨前的部分,找一找雷雨前有哪些天气变化。
(随学生回答板书 雷雨前 乌云 大风 闪电 雷鸣)
小组讨论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
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重点讲解:“黑沉沉”写出了什么?
“压”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乱摆”说明了什么?
比较一下大风前后有什么不同?
“垂”字又说明了什么?
用“越„„越„„”说一句话
怎样才能用你的声音来表现出雷雨前天气的特点呢?(师范读)学生试读,个别读,仿读,集体读。
小结:作者不但观察仔细,而且用词准确,生动,形像。总结学习方法,找特点——勾词语——朗读体会
师:你们能用这种学习方法自己学习下面的部分吗?
三、自学“雷雨中”
小组讨论这一部分作者看到、听到、感觉到了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板书:雷雨中 雷声 雨声 树 房子)
同桌交流,划出你喜欢的词?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怎样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呢?
“哗”、“看不清”说明雨大,雨点多而急。读重音。
“渐渐地”表现雨由大到小的过程,说明雨要停了,语速要慢。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为什么?小组评出最棒的。
播放课件,让学生真正体会雷雨变化的整个过程。
四、学习“雷雨后”
观看大屏幕,读课文,找出事物特点
(板书:雷雨后 太阳 彩虹 池塘 青蛙等)
你能把这些画出来吗?(小组讨论,进行展示)
大屏幕出示雨后的图片
引导学生想象,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怎样才能读出雨后的清新、洁净、充满生机呢?(同桌互读,评价后,进行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1、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你观察过其他天气现象吗?把你的观察写到日记里吧!
六、板书
18.雷雨
雷雨前 乌云 大风 闪电 雷鸣
雷雨中 雷声 雨声 树 房子
5.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 篇五
一、教学内容: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2、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 ——--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2、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3、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4、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流。
1、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2、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3、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4、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5、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2、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四、教师精讲点拨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五、课堂巩固练习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揭题:指课题,齐读。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师: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友们去!
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②认识生字:相机区别“庐、炉” ③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④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⑤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指名读(2)男、女生赛读(3)全班齐读(4)师配乐读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①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去游览一番吗?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师解说: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的激动,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诗,想想看自己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望庐山瀑布优质课教案设计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3、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5、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四)教师精讲点拔
1、请小朋友们再读古诗,在充分感受诗人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想想这首诗里有哪些字用得特别妙? 预设一:“生”字的妙用
师:“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 香炉峰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预设二:“挂”字的妙用
谁能把瀑布挂在山川前面? 生读。
2、学生交流。
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结:你看,仔细一品,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这就是古诗的语言美。
3、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
(五)、课堂巩固练习背诵:听着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又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尽情抒发吧。谁能将古诗背诵下来了呢?
(六)拓展:赠送诗文,课外延伸
1、小朋友们真棒,老师从小朋友们的吟诵中不由自主想起了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一首描写瀑布的诗歌,现在老师把这首诗歌送给大家。(课件出示瀑布整首诗,配乐朗诵)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山路忽然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仰望,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2、老师这里还有一首李白写的诗《望天门山》,喜欢吗?请自由读一(七)、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9.黄山奇石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3.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教学感受黄山奇石的有趣,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
1(出示黄山图片)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它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每年有很多中外游客去那里游览观光,那里的景色非常秀丽神奇。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黄山的课文。(出示课题,学生齐读。)2从课题中我们看出黄山的石头有什么特点?(奇。)你能给“奇”组个词吗?(神奇、奇怪、奇特、奇形怪状等。)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况 ——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 ——--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词。2本课识字法:
(1)形近记忆。“区—巨、它—安”字形相近。(2)字谜记忆。仙:一个人,在山边。(3)多音字记忆。“都”和“弹”。
(4)熟字记忆。生字与熟字组词,便于记忆。如“风景区、仙桃石、石盘、巨石、脖子、著名”等。
三、检查自学情况
1、(1)指名学生读带拼音的生字,解决字音的问题。
(2)指出多音字“都”、“弹”。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记字形的,说说平时是怎样用这些字的。
3、认读生字。
4、分析字形和在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四、教师精讲点拨
1运用课件欣赏黄山奇石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学生齐读课文,老师适当给予指导,查其错误。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然后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奇石?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6你喜欢哪一种奇石,就美美地读一读这一段,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指导朗读。
7、学习第1自然段。(1)读中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意思。配乐读出感情。
(2)该段共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共两句话。第一句: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第二句:写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怪石非常有趣。既点明了题意,又有“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全文的总起。)
8、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这一段有几句话?(一句。)
(2)读后说说仙桃石奇特在哪里。
(①形状像桃子;②大;③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④险,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3)这段话中的“好像”能不能换成是“是”、“犹如”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这句话用的是比喻手法。)(4)齐读第2自然段,体悟仙桃石的奇特之处。
五、课堂巩固练习
第1、2自然段后,同学们对黄山的奇石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那就是“怪”“有趣”。下节课我们再接着来欣赏黄山的奇特、有趣。
六、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想想黄山样子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生词,读了课文,并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欣赏了奇特有趣的仙桃石。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黄山其他的奇石,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猴子观海”。
过渡:“猴子观海”是块怎样的石头呢?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这一段是怎样把“猴子观海”写具体的。
(2)抓住动词“抱”、“蹲”、“望”体会,这是用拟人手法把猴子写成人了;“一动不动”又把猴子与石头联系起来。
(3)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地望着翻滚的云海呢?仿佛在想什么?谁能把猴子想的说一下?(4)指导朗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仙人指路”。
(1)自由读,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这一段是怎样把“仙人指路”写具体的。(板书:更有趣)
(2)你们能通过课文的描述把仙人的动作表演出来吗?(3)这真是有趣的巨石,现在大家能读出更有趣的语气吗?
2、“金鸡叫天都”。
(1)读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描写“金鸡叫天都”有趣的句子。学生交流。
(2)这么冷冰冰的石头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它写活了,让人觉得它们确实有趣呢?(拟人)请同学们用小圈圈出描写“金鸡”姿态、动作的词,自读体会。
(3)引读: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这就是著名的“金鸡叫天都”了。)
四、教师精讲点拨
1、课文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还介绍了哪些奇石?有没有具体写?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简单写的呢?再读有关内容。
3、指导朗读全文。
五、课堂巩固练习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课文,大家有没有对黄山的奇石感到叹为观止呢?其实,祖国的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同学们可以从课外书或者电视、网络上去领略它们的风采。
六、课堂小结、拓展提升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10.日月潭
二、教学目标
1.会写“环、绕”等12个生字;运用熟字换偏旁、形声字特点等方法会认“环、绕、茂、晰、朦、胧、境”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清晰、朦胧、仙境、隐约”等词语,品味文中的佳句,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仔细品味文中佳句,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
2、读中感悟,感受日月潭不同的秀丽风光。
四、教具准备:课件,搜集的日月潭景色的图片。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 ——--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同学们都去过什么地方?
2.同学们去过的真多啊。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去日月潭旅游,可以吗?3.书写课题。齐读两遍。重点强调一下“潭”字的写法。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日月潭的美丽风光?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带读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bǎo dǎo
zhǎn xiàn
jiàn zhù
qún shān huán rào 宝
岛
展
现
建
筑
群
山
环
绕
mào shâng qīng xī
mãng lóng
yǐn yǐn yuē yuē
茂
盛
清
晰
朦
胧
隐
隐
约
约
xiān jìng qīng shā
tái wān shěng míng sheng gǔ jì
仙
境
轻
纱
台
湾
省
名
胜
古 迹(2)出示字词(不带读音)
宝岛
展现
建筑
群山环绕 茂盛
清晰
朦胧
隐隐约约 仙境
轻纱
台湾省
名胜古迹(3)出示字: 岛
展
建
筑
环
绕 茂
盛
晰
朦
胧
隐
约
境
纱
省
胜
四、教师精讲点拨
1.出示我会写的字“环 绕 隐 约 茂 盛 岛 纱 胜 省 展建”12个字,学生自由读。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呈现字之后先找同学来说自己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隐:左窄右宽,急字中间的横不要超出右边的折笔。
展:下面是衣服的衣去掉一点,最左边是竖勾。
茂:记得草字头下面有一点。千万不要忘记。
省:省字第一笔是竖。
4.学生练习,把字写规范、美观。(走一走纠正学生的坐姿)
5.展示,同桌之间互相评价。
五、课堂巩固训练
1.出示课后“读读记记”
太阳高照 群山环绕 风光秀丽 树木茂盛 湖水碧绿 名胜古迹 隐隐约约 点点灯光 蒙蒙细雨(1)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2)扩展填空
群山()风光()()古迹隐隐()()细雨
湖水()()灯光
树木()群山()
六、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
1.以开火车的形式复习生字词。
2.师:看来同学们都记住了课文的生字词,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日月潭的景色。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想一想日月潭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我们可以从文中哪一段可以看出来?是啊最后一段: 出示: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2)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风光秀丽)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日月潭风光秀丽的句子,并读一读。3.全班交流。
四、教师精讲点拨
1、学习第一段
出示: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一个湖。日月潭在台中附近的高地上。日月潭群山环绕,树木茂盛。日月潭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1)指名读,谈体会。
(2)结合图片理解“群山环绕树木茂盛”。
(3)那你知道日月潭周围有哪些名胜古迹吗?想不想知道到底有哪些名胜古迹那?结合图片理解。
文武庙(图片)简单介绍。玄光寺(图片)简单介绍。孔雀园。日月涌泉。
(4)那我们就通过朗读来读出日月潭的美丽。
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过渡:你还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日月潭的风光秀丽?
2、学习第二段
出示: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化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1)指名读,谈体会。
(2)日月潭的水很深,你们猜猜日月潭会有多深,一个一个的猜。
(3)你们见过碧绿的湖水吗?结合图片理解。(4)日月潭的形状。
a.展示日潭和月潭图片。
b.这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比喻)
c.谁能用“像”说句子?
d.齐读。
3、学习第三段
出示: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
(1)你还从哪段体会到日月潭的风光秀丽?(第三段)谁也找到这一段了?找到的同学,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2)那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名谈体会。
抓住“薄薄的雾,隐隐约约,点点灯光”进行理解。
(3)这些词语表现了清晨的日月潭的什么特点?(描写了日月潭,若隐若现,非常清静,温馨的朦胧美。)
(4)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学习第四段
出示: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1)中午的日月潭给人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学生读句子谈体会。
(3)师:这是一种清晰的艳丽之美。
(4)雨中的日月的美景又是什么样子的那?找个同学来回答一下?
出示: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a.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
b.童话中的仙境有什么特点?(结合图片理解)
c.指导朗读。
五、课堂巩固训练
1、你发现这两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出示黄山图片:清晨,中午,要是下起了雨。
六、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1、小结:看来同学们都学会这种按时间的写作方法,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话中经常运用。
2、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你把你学到的能不能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日月潭
风光秀丽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
清晨:隐约美
中午:艳丽美
雨天: 朦胧美
11.葡萄沟 葡萄沟
11.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9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3.采用多种教学法,让学生感悟并积累好词佳句,理解“梯田”“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阴房”等词的意思。4.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2.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四、教具准备:PPT课件,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流程:创设情境 展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精讲点拨———课堂巩固训练 ——--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目标
1.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中国地图图片
2.你能从地图中找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吗?
中国地大物博,有许多物产丰富,风景优美的地方,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去游览一番,好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同桌合作认读生字词 想知道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吗?请自读课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用喜欢的符号标出课文中的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2.检查生字词:
教师借助互联网搜索,制成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己指读生字,并说出怎样记住的这个字;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识字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会根据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符合自己个性的识字方法,这样学生对于学会的生字不仅不容易遗忘,而且还会在教师的鼓励和激发下,变成可贵的学习动力。)
课件出示词语:分组读;男女生接读。
3.读了课文,你觉得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葡萄沟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板书:盛产水果、景色美丽、老乡热情、葡萄干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体会葡萄沟物产丰富
(1)葡萄沟出产什么水果?(抽读;齐读。)(2)利用互联网搜索图片,学生认识实物杏子图片
香梨图片、蜜桃图片、沙果图片、葡萄图片
2、人们最喜爱的是什么?(葡萄)哪位小朋友来读出喜爱之情?(学生赛读)葡萄沟有这么多的水果,让我们大声地夸一夸葡萄沟(学生齐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四、教师精讲点拨
1这么惹人喜爱的葡萄种在什么地方?长什么样呢?梯田图片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枝叶长得很茂密?用“茂密”造句。
葡萄茂密的枝叶图片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当你来到葡萄沟,来到这茂密的枝叶搭起的一个个绿色的凉棚下,你会有什么感觉?(凉快、惬意)多美呀!请同学们带着凉快、惬意的感觉,美美地把这句话齐读一遍吧!3如此茂盛的枝叶结出了怎样的葡萄呢?学生各抒己见。
借助互联网搜索图片,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并用词造句。
五光十色的葡萄图片
谁能把葡萄的美读出来?(学生赛读)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正捧着那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老师仿佛正捧着那五光十色的葡萄,这么美的葡萄你想吃吗?(想)你们的愿望肯定会实现的,因为——(指名学生接读)
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图片 你从文中哪些词感到老乡的热情好客? 理解“准会”和“吃个够”的意思。
让我们再一次体会老乡的热情好客吧!(女生齐读)
葡萄沟不仅景美,人更美,让我们由衷地夸一夸葡萄沟吧!(学生齐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4.体会葡萄干有名 葡萄沟的葡萄这么多,吃不完怎么办呢?(制成葡萄干)想不想知道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阴房图片1 阴房图片2 这里生产的葡萄干究竟怎么样呢?(鲜、甜)怎样才能读出“甜”的感觉?(抽学生读,再齐读)谁愿意做葡萄干的推销员,用生动的话语来打动每位顾客.?(学生自主发挥)
葡萄沟的葡萄干既鲜又甜,让我们用甜甜的语气再夸一夸葡萄沟吧!(学生齐赞: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五、课堂巩固训练
1.观字议字
请同学们看着我会写中的生字,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四个上下结构的字:吾、杏、季、留 两个上中下结构的字:密、蜜(疏密匀称)
六个左右结构的字:坡、搭、摘、沟(左窄右宽)钉、够(左右等分)
2.按分类书写
六、课堂小课结拓展、提升
其实,不仅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整个新疆都是个好地方,那里牛羊成群,瓜果遍地,相信同学们以后一定会有机会到美丽的新疆去看看,到美丽的葡萄沟去看看。板书设计:
盛产水果
葡萄沟 景色美丽 真是个好地方
老乡热情
葡萄干有名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火车票让学生认识生字:昌、铺、调、硬、卧、限、乘。并能学习这种方法认识生活中的生字。
2、认识比喻句,了解比喻句的特点,学习使用比喻句。
3、让学生学会联系句子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使用词语让学生了解留言条的用处,并学会学写留言条。
4、积累并背诵关于风景名胜的名言。并学着搜集相关的名言,继续培养爱阅读,爱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火车票让学生认识生字。
2、让学生了解留言条的用处,并学会学写留言条。
3、积累并背诵关于风景名胜的名言。并学着搜集相关的名言。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好课件
学生:准备一张火车票或其他车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你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里认识的?
2、孩子们交流各自的识字方法。
3、引入新课。
二、识字加油站。
1、观察大屏幕上的车票,说说上面有哪些不认识的字。
2、认识上面的生字:昌、铺、调、硬、卧、限、乘。
3、读生字:同桌读、抽生读。
4、拿出课前准备的车票,和同桌一起看看上面还有哪些不认识的生字,想办法认一认。
5、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认识新字。
三、字词句运用。
1、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像什么?说一说。
2、试着说一说。
3、学习句子:
(1)弟弟的鞋像鸟窝。
(2)爸爸的鞋像小船。
4、读词语:
柳条云朵枫叶椅子路灯胡子
5、你能用刚才那样的句子也说说上面这些物体吗?
6、学生全班交流。
(1)柳条像姑娘的发丝。(2)云朵像羊。(3)枫叶像邮票。
7、你有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8、读句子,理解句子里词语的意思。
隐蔽:即隐藏,这里指小灰兔藏在草丛里面。
烦恼:困难,拿不定主意,心烦。
流连忘返:这里指山水像画一样美,让人流连其中,舍不得返回。
四、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一、谈话引入。
你们遇到过有事外出,但家里有没人的情况吗?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办呢?
揭示新课:学写留言条
二、学习留言条。
1、阅读留言条。
留言条
妈妈:
外婆做了我爱吃的红烧肉,我就不在家吃饭了。外婆还要给你们带些好吃的,晚饭您少点儿菜。
小新
11月4日 上午
2、看看留言条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应该怎样写?
3、重点部分是正文,想想正文应该怎么写?
三、学写留言条。
1、从下面选择一种情况,写一张留言条。
(1)去办公室还书,老师不在。(2)通知小芳明天上午九点到学校参加书法小组的活动,但是她家里没有人。
2、学生写留言条。
3、分小组交流留言条。
4、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写得好的,在全班交流。第3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二、我的发现。
1、请孩子们自由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2、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同桌互相交流,想想还有其他颜色吗?
4、全班交流。
三、日积月累。
1、出示名句:
(1)桂林山水甲天下。
(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自由读一读,不会读的字拼拼音。
3、看谁能熟读成诵。
4、想一想:还有哪些描写风景名胜的名言警句。
5、搜集描写风景名胜的名言锦句。
四、我爱阅读。
1、请孩子们自由阅读画家乡。
2、自由读,想一想:
(1)文中讲了哪些同学的家乡?
(2)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3)他们的家乡都有些什么特点?
3、请同学汇报。
4、你觉得阅读的乐趣在哪?
6.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 篇六
一、教材内容及其编排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二、本册教材的学习目标
1.认识550个常用汉字,会写250个汉字。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意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说明:朗读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这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当然,在朗读中还应适当抓一点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4.初步学习默读,逐渐养成默读的习惯。
5.重视和加强语言的积累,在生活中学语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安排了550个要求认识的字,250个要求会写的字。多认少写,既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又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
识字写字任务主要安排在课文的后面。要求认的字,均选自常用字表。
要求写的字,优先选择构词率高的字,力求每次写的几个字有一定的规律。其中有的是本课新认识的字,有的是以前认识并在本课课文中出现的字,便于学生感悟,也便于教师指导。
另外,每个语文园地里也安排认几个字,用“我会认”的图标标示,并以生字条的形式体现。
7.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 篇七
关键词:语文教材,《宽容》,问题,修改建议
语文教材是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语文教材编制的质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笔者以《宽容》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图说明沪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修改建议。
一、问题
(一) 助读系统。
助读系统在语文教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利于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学生预习过程中的自我探究意识的培养。因此, 教材编写者应该明确助读系统的概念, 重视助读系统的研究与编制。广义的助读系统是指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切知识、提示、图像等材料, 它包括预习提示、插图、知识短文、附录等。为了便于评析, 笔者采用狭义的助读系统概念, “指的是教材帮助学生阅读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切材料, 包括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课文提示、注释、作者介绍, 等等”。[1]
《宽容》一文选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语文》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第二单元第8课, 其助读部分的预习提示在课文前并没有特别指出, 而在其单元导语“同学, 与美德为伴, 和文明同行, 会使你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受人欢迎的人。本单元的课文将引领你一同去体验被信任的喜悦、感受微笑的神奇力量;明白‘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的道理……请你认真默读这些鲜活的故事, 注意不断加快默读的速度;边读边想这些生活中的小事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想想作者这些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把你读懂的文章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中我们可以看出编写者的意图, 即简单地让学生读懂这些美德故事并在思想上得到启发, 仅此而已。此外, 选文除去第28页上的插图外再没有其他的助读内容, 需要学生掌握的生字词则出现在教材最后的“词语表”部分, 在文章中并无任何注释。可见, 此书在助读系统上过于简单, 虽然助读系统简单明了利于教师的自主发挥, 但是过于简单则不利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 选文系统。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提出选文要求:“教材选文要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 难易适度, 适合学生学习。”[2]这一建议概括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教科书选文的基本要求。对于《宽容》一文而言,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课文通俗易懂, 贴近学生生活, 适切学生的心理发展。但是, 笔者认为该文不适合选入教材, 其理由如下。
1. 从“知识和能力”维度看。
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基本均为陈述性知识, 且通俗易懂, 通篇语言平实, 但是缺乏语言特色, 并未达到“文质兼美”的要求, 对于真正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发展的策略性知识及程序性知识却很少涉及, 不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
2. 从“过程和方法”维度看。
该文内容简单明了, 不需学生多元解读, 课后练习的设计单一, 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法指导得甚少。
3.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看。
该文的目标在于让学生懂得宽容他人。仅以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小故事为例来教育学生, 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目标。而选文应该富于思想内涵和时代特色, 但是该文并不具备, 完全可以在道德教育课上给予学生思想教育, 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及好奇心, 对于学生思想意识提高的引导性不强。
(三) 练习系统。
练习系统, 也叫训练系统、作业系统, 也是语文教材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体现语文教材价值与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练习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目标而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口头或书面的练习题、思考题和活动方案等。“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部结构, 一般都包含着两条线索和四个系统。所谓两条线索, 一是知识的线索, 二是能力训练的线索。语文学科, 固然不是以系统讲授语文知识为主, 但它毕竟还是有自己必须讲授的知识, 其中包括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听说读写的规律性知识, 以及各种文体知识、文学知识, 等等。编制语文教科书, 不能不考虑这一条线索。而语文学科的根本宗旨, 又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讲授必要的知识, 其主要目的还在于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培养, 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 有一定的过程。这就构成了另一条线索, 即能力训练的线索”。[3]这一段论述所指的虽是中学语文教材的情况, 但其实也适用于小学语文教材。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写, 而且需要实践练习。语文教材中的练习是为了配合教学设计的,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此外, 选文仅是给学生呈现了文本, 其深层次的内涵还需要练习设计来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可见, 练习设计在语文教材及教学过程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就《宽容》一文而言, 其练习部分仅以“学习小建议”的形式标注:“初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 找出描写‘我’对新护士‘宽容’的词句, 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联系课文内容或自己的生活经历, 说说你对‘宽容’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其练习设计的特征:
1. 语言缺乏亲切感。如“初读、再读”等词语带有命令的色彩, 让学生觉得这是一种任务, 而非循循善诱。
2. 问题缺乏挑战性和新颖性。
此问题再次重复了单元导语部分的部分内容。对于文章所叙述的小故事, 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读懂, 所以设计“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显得多此一举, 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提出, 不必在文本中再次呈现。
3. 提问就事论事, 缺乏拓展延伸。
文章练习部分总共提出三个小问题, 绝大部分是针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仅“联系课文内容或自己的生活经历”一问涉及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问题设计单调, 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均无涉及。
二、编写建议
(一) 选文需具有典范性, 文质兼美, 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选文是教材编写的关键环节, 选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选文要经典, 经典的文章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质兼美;选文还要富有时代气息, 陈旧的内容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材设计需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材不仅应关注一些直接的成果与经验, 而且应适当增加探究发现知识过程方面的内容;不仅应注重陈述性知识方面的内容, 而且应重视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设计, 以便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
(三) 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需精心设计, 多元文化相融, 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出发进行设计。
助读和练习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设计得好坏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 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程度的高低。因此, 教材编写者要十分重视助读系统与练习系统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阎力钦, 倪文锦.语文教育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88.
[2]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8.小学二年级语文互动教学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互动教学;学习积极性
小学二年级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不是要增加课堂知识,规定每一节课教给学生多少内容,而是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好玩好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抑制他们的潜力和学习的动力,互动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主体。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性的、文科类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好好研究教材,发现教材中与生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联系点,把这些作为互动式教学的途径。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景,给学生展示的机会
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描述景色或是一个事物的,教师要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学习描述自己身边的事物。教学中这种设置问题情景的互动教学是用提问的形式将学生拉进课堂,在提问的时候和学生进行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在文中找到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词汇或是句子,在以后写作的时候可以运用,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描述身边的景色。在学生进行景色描述的时候,就是学生自我展示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并且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学生还巩固了文章中的词汇或是写作技巧,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就告诉学生课后会安排学生进行自我展示,这样学生就会提起精神,在课堂上好好地听课,积极地参与,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学生分角色互动学习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参与互动。小学生的语文教材里很多都是小故事,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文章中的角色,然后和教师进行互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切身投入到文章中,体味文章中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想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文章表达的主题思想。例如,在学习《蓝色的树叶》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扮演同桌,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和合理的改变重演一下同桌画画的故事,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学到互帮互助,互相理解和关心。小学的课文很简单,而且很多都可以分成角色进行表演,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好好地研究教材内容,抓好教材里每一个角色的思想和神态的变化,在学生表演的时候给予指导,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教师互动,还可以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小组合作互动学习
在教学的时候和学生进行互动就是为了监督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有机会互动学习。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不被忽视,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小组进行互动,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另一方面,小学生和小学生之间交流和学习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约束力,使环境变得很轻松,学生之间也不会觉得很拘谨,这就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更多、更好的想法。在小组进行互动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小组和小组之间展开比赛,选出互动的最好小组,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学习的一种途径,在学生进行小组互动的时候,教师也要在旁边指导和点拨,时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看法,通过学习情况发现这种模式的弊端并加以改正,这样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和提高。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很重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在教学的时候运用好教学方式,会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收获。在小学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要多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然后再实施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同时教师还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这一教学模式的看法,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有所提高。小学生的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凭借广大教师一起努力,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小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从各个方面培养和锻炼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更加顺利,更加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佩琳.探讨小学语文互动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4(18).
[2]刘北虹,吴丽华,富敏.愉快教学“五环式”互动教学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1(03).
[3]杨红霞.小学语文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学周刊,2014(23).
9.小学六年级语文《春风》教材教案 篇九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4、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教学重点:
1、品析精彩的词句,了解短句的特点及其表现力
2、理解作者感情,领略自然景物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对比衬托和欲扬先抑手法。
教法和学法:
1、对比阅读教学法
2、讨论法
3、引导启发法
4、朗读指导法 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学习了朱自清的《春》,江南的春风在朱自清笔下是温暖、和煦、清新、悦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林斤澜所写的北方的《春风》,看一看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作者是如何来写北国的春风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读一读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在学生朗读课文前提出这样的要求;
1、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对课文内有疑问的地方,先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说出来,在班上共同探究。教师多媒体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2、你感觉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是讨厌、还是喜爱?本课的春风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段落,反复朗读并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三、议一议
先让学生齐读6、7、8段,然后讨论下边的几个问题;
1、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方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你最喜欢的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并进行赏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 “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方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
2、象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格拉拉”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氛围,使北方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
四、比一比
我打算指定几个学生分别读课文3、4、9、10段。然后比较江南的春风与北方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并说一说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 这一环节先让学习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主要观点。最后老师归纳,以幻灯片的形式明确。 江南的春风:温暖、柔情 犹如多情的小姑娘 北方的春风:粗犷、刚劲 犹如豪放的男子汉
五、想一想
1、让学生纵观全文,作者对北方春风是喜爱的、赞扬的,可课文前两段为什么写对北方春风的厌恶情感呢?又为什么写江南春风呢?
开篇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觉得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 第二段又举出北方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这是抑、抑北国春风。
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引用诗句“暮春三月,江南„„”并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对江南春风温馨宜人,滋润万物进行大肆褒扬。这是与北方的春风形成对比进而突出对北方春风的厌恶。这是欲扬先抑手法。
10.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 篇十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
二,初读课文,解题
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学习生字.
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
四,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书后词语.
2,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
(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 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
(3)还写了什么 (夕阳和海鸥)
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
5,组织讨论:
(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
(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
(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黄昏.
四,试着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五,作业
11.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思考
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有必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改变从前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也就是一种精神,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具体实践中,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这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是教师必做的功课之一。实践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沉闷的教学方式,积极大胆地寻求一种趣味盎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交流,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教师不吝赞美之词,褒奖那些有独特看法的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不但陶冶了情操还受到了激励,只有这样他们自主学习的劲头才会更加充足。
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适时创设情境在课堂上尤为关键,课堂时间虽短,但是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自主学习的状态,并且在一堂课中自始至终地坚持下来,就只有创设情境。小学二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识字写字为主,那么照书本上教、在黑板上写就显得过于呆板了,不生动活泼,没有情境,在学生的头脑中字迹就模糊,抽象而不具体。我们可以用很多办法来改变这种局面,比如,卡片识字、图片识字,这样就把左右大脑全部调动起来帮助学生记住文字;猜谜识字,针对那些可以设谜的字,把这个字写到黑板上,教师说出谜面,让学生去猜,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情境之中。
另外,利用美术图画醉人的美感很容易把学生引入到你设置的情境当中,还有音乐优美的旋律也是制造情境的手段之一,无论哪种手段,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使之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我们常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的就是教人掌握捕鱼的方法。学习语文也一样,如果想要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关键在于教会他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领会、发现、交流,从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教师把学生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要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了,这方面的意识一定要加强。另外,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让学生自主选择段落来学习,比如,每一组选一段。如,以《假如》为例,我把它分成几段,让每个小组自己选,选完之后学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于是学生情绪高涨,等到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不甘人后,一堂课就在学生的朗读中、交流中完成了,那种理解和感悟恐怕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所达不到的,而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导而已。
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探究,一探究竟的想法也就是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既然“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那么,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的时候就应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一二年级阶段形成的,这一点作为二年级的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具体实践中有很多方法,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四、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一年级对阅读要求还不是很高,二年级就不同了,结合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逐渐积累词汇,这是必不可少的积累词汇的方法。另外,随着二年级识字量的不断加大,阅读量也应相应地增加,这方面除了学校要求必读的外,还应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他们喜欢的儿童文学,这样在增长课外知识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的字词。具体实践中依然要讲求方式方法,目的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新时期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也是我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也许还不成熟,但是敢于写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而已!
参考文献:
[1]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 篇十二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13.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 篇十三
1、认识“乌、鸦”等9个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懂得遇到问题时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
1、小朋友喜欢猜謎语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则謎语,看谁猜得准:身穿黑袍子,有时在天上,有时在树上,是个好孩子。(乌鸦)对,出示乌鸦图。同学们,你们见过乌鸦吗?你们了解有关乌鸦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一只聪明能干的小乌鸦。
2、活动:出示乌鸦喝水图,引导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最准确。
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本课我是随着课文的进展,随时进行生字的认读的。课题里的“乌”和“喝”两个生字在出示课题时进行教学。
一年级的小学生会把乌鸦认作喜鹊,于是我特意准备了一只乌鸦标本,让学生看清乌鸦的毛全身是黑的,连眼睛也看不出,所以“乌”字与“鸟”不同,“乌”字上半部里面没有一点。乌鸦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所以“喝”字是口字旁。学生懂得“渴”和“喝”的字形区别,就能牢固地记住,不易混淆。
(二)、初读课文、识写生字
1、看得出小朋友非常喜欢乌鸦的故事,那就请你们自己去读书吧。
2、自己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3、自己划出要求认识的字,同座位互认。
4、小朋友,瞧,这些生字宝宝都跑到大屏幕上来了。(看幻灯片)
(1)自由读一读
(2)谁愿意和它们交个朋友来把它们介绍给大家?
(3)老师任意指看谁能读出。
(4)齐读
5、去掉拼音敢不敢读?去掉拼音读。
6、找学生说一说你和哪些字交上了好朋友的?你是怎样和它们做好 朋友的?把你的方法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 “喝”和“渴”看偏旁想意思。喝水要用口,口字旁的是“喝”;口渴需要水,“渴”字是三点水旁。
师:这是通过形近字比较认识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那些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字形相近?你能用这种方法学习其他生字吗?
生: 乌——鸟、为——办、右——石、瓶——饼
师:我们用形近字比较认识生字,谁还能用其他方法记生字?
生:“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我们找东西,都要用手,所以“找”字是提手旁。
生:“想办法,要动脑筋,要用力气,用力气就会出汗,所以‘办’字旁边的两点千万不能丢。”
生:用猜字谜的方法识记生字:瓦片层层并一起(瓶);水车千斤重(渐)。
7、巩固识字。
(1)组词竞赛。
法——办法、法院、法律、方法、法规,多次重现“法”字,便于学生记忆。
(2)游戏认字。“击鼓传花”鼓停花传到谁的手中,谁上台读生字,并组词。
(3)观察事物辨字。如:老师做喝的动作、渴的表情,拿瓶子和石头,学生举起相应的生字卡。
(三)写字指导。
1、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笔顺规则有哪些?(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后两边等)
2、出示“我会写”的生字,认读、领读。
3、指导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所在的位置。
4、“法、找、许”这三个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左右结构)
提示:写“找”字时,不要丢掉最后一笔“点”。
比较“找”与“我”的字形。
5、“可、石、办”这三个字又应该怎样写呢?小组讨论、
6、教师示范写生字。
7、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四)、指导读课文。
(五)、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的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
19、乌鸦喝水
乌——鸟、为——办、右——石、
瓶——饼、喝——渴
法 找 许 可 石 办
14.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 篇十四
知识与能力
1、 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式。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以读代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 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收集信息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过冬方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 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收集信息的兴趣。
教学准备:
小动物头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信板书,信,信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一种事物,那你们知道信又是由谁送往千家万户的呢?邮递员,可今天,担任送信任务的这个人可不是邮递员,而是位美丽的姑娘,板书 :风姑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预设:信是什么?给谁送?送到了吗?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打开书到第4课,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同桌两人互读,互相帮助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
3、指名分段读文,其他生边听边想,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请生把话整理好、看电脑填空,风姑娘把信送给了( )、( )、( )和( )。
三、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师;风姑娘怎样送信?(生读第一自然段)
呼呼呼是什么声音?(风声)风姑娘送信时是什么心情?(高兴)(预设:可以帮助别人做事,)带着高兴心情读第一自然段,齐读。
师;风姑娘除了高兴之外,还有什么心情?(着急)。
(预设: 她要快把秋天到了的消息告诉小动物,让他们准备过冬的食物,如果要告诉晚了小动物就会被冻伤了。)你就带着着急的心情读给大家听,大家一起感受风姑娘着急的心情。
(二)、风姑娘给小动物和小女孩的妈妈送信,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用笔画出来,读一读(电脑显示)说的句子用红线显示。
1、师;小燕子为什么要到南方?(生汇报)
你知道它什么时候回来吗?(第2年春天)。
整个一冬天听不到小燕子的叫声,也看不见它的身影,你会想念它吗?你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呢? (预设:小燕子我会想你的,小燕子你明年一定要早点回来,路上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平平安安到南方)
师:燕子是候鸟,你还知道谁在南方过冬?课件出示:杜鹃大雁
2、师:小燕子带着小朋友的问候去南方了,松鼠收到信会说什么?(生汇报)
松鼠的心情怎样?(很着急)你怎么知道?(快采松果)
师;冬天时候自然界比较萧条、食物缺乏,松鼠只有过冬前准备好食物,这样才能安心的度过冬天。
请生带着急的心情读一读小松鼠说的话(生读,评价读)
师:你什么时候着急?着急时会怎么说、怎么做?
(预设:生答;写不完作业,头不抬,一个劲的写。上学要迟到了,快点跑。)
3、师:小青蛙收到风姑娘的信又说了些什么呢?(生汇报)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冬眠吗?(生汇报)
青蛙是冬眠动物,它冬天睡在洞里,不吃不喝,明年春天在醒来。
(看书上的图)看小青蛙的样子,多调皮,它心里一定很高兴,因为这个冬天可以享清福了。 想想它是怎样挖洞的? (生做挖洞的动作,边挖边说;冬天快要到了,我要挖个地洞好冬眠。)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冬眠?(出示;蛇、小刺猬)
课间活动;风姑娘送片落叶给小动物,老师送一段音乐给小朋友。
4、师:还有谁收到风姑娘的信?(生汇报)
师:小女孩的妈妈说了什么? 谁来读,(指导读、评价读)
看看小女孩的妈妈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呀、我们的妈妈也非常爱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哪件事让我们感到妈妈是爱我们的呢?(生汇报)
小女孩的妈妈收到信,你们的妈妈收到风姑娘的信了吗?(没有)
师:没收到,你怎么穿上棉衣了呢?
(预设:我妈妈收到了,她给我准备羽绒服了)
师:人类过冬除了准备棉衣外,还储存什么呢?(生汇报)
5、师:课文中你最喜欢谁呢?(生汇报)那你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它说的话吧。(生练习)
师:你们想不想带头饰演一演这个童话?(生带头饰表演)
6、想一想风姑娘还会把信送给谁?模仿课文说一说。(出示大屏幕)
四、总结,拓展
1、师:本文通过风姑娘给小动物和小女孩的妈妈送信,又通过她们收到信后的表现,让我们了解到了动物和人类的一些生活常识。
2、师:为了感谢风姑娘送来的每一封信,老师编了一首儿歌(出示大屏幕齐读儿歌)
板书设计:
gu niang
4、风姑娘送信
燕子图 南飞
松鼠图 采松果
青蛙图 冬眠
15.课文插图: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 篇十五
一、用于课始
1. 激发兴趣
教材插图大多色彩鲜艳, 内容形象, 特别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识字1》 (一下) 介绍的是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课文插图配的恰是“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的田园风光画。
师:小朋友们, 春天来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看谁的眼睛最亮, 从图画中找到春天。
生:春天, 河里的冰块都融化了。
生:春天, 好多花都开了, 有红的, 有黄的, 还有紫的。
生:春天, 小鸟飞回来了, 它们在空中快乐地唱歌。
……
师:是呀, 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人间, 大地好像从睡梦中醒来, 她把自己打扮得可漂亮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它们可都是躲在这美丽的图画里呢! (引导学生读读词语, 想想指的是图片的哪处景物)
实践证明, 图片对人感官的刺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这“第一印象”, 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作用更大。
2. 感知课文
课文插图有很多都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或课文重点的再现。课前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图上内容, 猜猜他们是谁?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好像发生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多幅图的课文, 更利于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共有四幅插图, 第一幅展现了小灰兔拉着老山羊送的一车白菜, 而小白兔接过老山羊一包菜子。第二幅描绘了小白兔汗流满面地管理白菜, 白菜已经长得很不错了。第三幅图里小灰兔坐在自家的客厅里开心地吃着白菜, 白菜就随意地堆在它的身后, 预示着它懒得挪窝。第四幅图上, 小白兔挑了一担白菜送给老山羊, 旁边的小灰兔感到奇怪。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用自己的语言简单介绍故事或用简短的语言说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有一定困难的。此时借助四幅插图, 学生有了叙述的“拐棍”, 那么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就容易得多了。
3. 引发冲突
课文插图是故事矛盾冲突的集中点。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矛盾, 引导学生聚焦冲突, 激起阅读期待。如《可贵的沉默》, 教师请小朋友先聚焦第一幅图, 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看见所有的小朋友都在举手, 他们一定都知道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我发现所有的小朋友都很高兴, 有几个男孩子还激动得站起来。
生:他们都一脸的微笑, 张着嘴好像在喊些什么。
师:是呀, 同学们此时是多么开心, 多么神气。但是也是他们, 当老师问了第二个问题时, 你又发现了什么? (聚焦第二幅图)
生: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 有几个好像还不好意思睁开眼睛看。
生:他们好像被问题难倒了, 因为他们都皱着眉头, 还有人托着腮在思考呢!
师:现在, 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他们是谁, 为什么一开始那么高兴, 后来就愁眉苦脸了?
生:他们的老师到底提了什么问题让他们的心情变得那么快?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 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 认真去读读课文, 相信你的收获会更多。
二、用于课中
1. 为理解和感悟重点词句提供支点
借助插图理解课文是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因为有些课文的内容是根据观察对象的某些外在特点, 通过想像加工写成的, 由于读者与作者的想像不能完全同步, 造成了对其所写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有的词句, 就是教师也一时难以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对此, 如果指导学生看图, 通过图文对照, 就能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所写的内容, 解决这些重难点。如《秋叶飘飘》一诗:“红色的蝴蝶, 黄色的小鸟, 在空中飞翔, 在风中舞蹈。”学生读诗时并没有理解那蝴蝶小鸟就是秋叶。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看图后发现了“新大陆”, 兴奋得高高举起了手:那空中飞舞的红叶黄叶就像一只只可爱的蝴蝶、小鸟!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 就让插图及时登场, 学生通过看图, 立刻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
2. 为深化课文的主旨再现经典镜头
有的插图表现的是课文重点片断的特写镜头。课堂上, 教师适度地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入情入境地体验, 对经典镜头反复地咀嚼品味, 能对课文的主题、人物的塑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桥》 (五下) 一课的插图, 展现的是党员老汉面对洪水临危不惧, 镇定地指挥着全村人有秩序地过桥的内容。在教学中, 学生对“他像一座山”体验不深, 只能在字面上打转。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图意。学生看着画面中张开双臂、巍然挺立、神情严肃的老汉, 看着洪水肆意, 情势紧急, 慌乱逃生的人群, 对老汉的形象认识就会深刻起来, 立体起来;对“他像一座山”也会有更深的体验。
3. 为想象说话和写话创设情境
尽管现在的教材很少有看图说话、写话的专项训练。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方面的训练, 因为大家都知道其作用所在。加强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 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提高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巨人的花园》画面充满着童话色彩, 大空间的画面上景色迷人, 人物生动, 形象诙谐, 展示着一群孩子在巨人花园里和巨人快乐玩耍的和谐, 而课文相关的内容只有一小节。教学本文,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 想像巨人与孩子的快乐时光, 用童话的形式写下来。学生有课文作铺垫, 有插图可凭借, 练笔时自然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三、用于课终
1. 创作插图
新课程鼓励我们为孩子准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创新作业。像“为课文配上一幅或一组图画”这样的作业就很受孩子们欢迎。《美丽的小兴安岭》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 让人读后感叹:这里不愧为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然而课文的插图只是再现了冬天白雪覆盖的景象, 其他的季节成了我们可以发挥智慧的想象空间, 而且对于小兴安岭的冬天, 更吸引学生的是不同动物在冬季的生活, 这在课文的插图里也是一个空白。因此课后我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语言描述, 选画一幅小兴安岭的春天、夏天或秋天图, 也可以补画冬季图。为了完种这项作业, 学生必须去读课文、想情节、品语言、悟人物, 这种过程是全感官的参与, 是智育与美育的融合, 是表达与创新的合作, 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益处。
2. 讲解插图
课后让学生口头讲解或书面讲解课文插图是创新作业的另一种形式。
口头讲解:学习了童话《丑小鸭》后, 我让小朋友看着三幅插图,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这种讲解既是学生在图片帮助下对课文内容的复述, 又是对故事内容的再演绎。
写讲解词:看图写话一直是培养低段学生由读到写的关键方法。我们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合学生写话的图片, 期待打开他们的思维。其实, 有时我们完全可以将插图“二次利用”, 让学生看图写话。如教学《看雪》 (二上) 后, 我请学生回家写写图片上小朋友玩雪的情景, 一个孩子这样写到:
冬天的一个早上, 大地一片洁白。
有一群小朋友在雪地上玩耍。亮亮在雪地里滚雪球, 滚得可大啦!小红在堆雪人, 她正在给雪人戴帽子呢!小强和小明正在打雪仗呢!他们打得身上都是雪, 但还是很高兴。他们在跑啊, 笑啊……
好一个热闹的雪天!
因为学生有了文本学习的基础, 看图写话时就显得“有话可说”了。
【小学二年级语文《村夜》教材教案】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简析07-30
小学六年级语文《南沙卫士》教材教案12-21
小学二年级语文《雪被子》教案10-06
小学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教案10-13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教案11-19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鸟岛》教案12-15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案12-10
小学二年级语文《找春天》优选教案08-01
小学二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