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名言

2024-10-11

和谐的名言(共14篇)(共14篇)

1.和谐的名言 篇一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果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说过:

“美在和谐。”可见,和谐 美是一个极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命题。

冰心老人曾说:“美的真 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

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 造就了环境的美。”

赫拉克利特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

2.和谐的名言 篇二

一、师生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教育观的体现

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主体, 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和谐的人及人的和谐发展, 只有和谐的教育, 才可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才。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到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诸多方面, 这些方面相互促进, 最终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实践和谐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贯穿于和谐教育始终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则是和谐教育的核心。

二、师生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

引领社会文化和文明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宗旨, 而师生和谐和共同发展则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谐的教育是师生关系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教育, 不能单纯以学生为中心, 更不能以教师或学校为中心, 而必须着眼于师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以优秀的教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以优秀的学生促进优秀的教师发展, 最终促进和谐教育的发展。

1. 学生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内容, 是和谐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和谐教育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 学生的发展方向直接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使命, 就是让孩子在各方面和谐地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培养社会主义和谐人才的基本保证, 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基本要求, 是和谐教育的基本追求。学生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也是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过程, 更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和谐教育以人为本, 必须要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长期发展。

2.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 “教”是“学”的引领者, 教师教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的质量, 因此说, 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是教育主体中最直接、最积极、最核心的因素, 教师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质量, 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学生全面、有效的发展需要教师的引导, 只有教师获得了发展, 学生才能相应发展。鲁宾 (Rubin) 从许多相关经验中归纳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任何试图改进学生学习的努力, 必须依赖某种形式的教师成长。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任何教育改革的实施必须要以教师的专业和思想发展为基础, 否则再好的措施都归于无效。教师是教育发展和实践的关键力量, 没有教师的发展, 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都难以实现。

3. 教师和学生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

在教育主体问题的认识上, 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观点, 主要有“学生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和在教学管理上客观存在着的“学校中心论”, 这些观点都有其片面性。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 自然看到了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在利益上的一致性, 但却忽略了教师发展的基础作用, 必然导致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单向式的教育模式, 将教育看成是一般的服务业, 一切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 难以充分实现教育的“思想传承”和“人格塑造”的基本功能。主张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 必然导致单向传播式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忽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将学生看作是教育生产线上的“半成品”和“成品”, 既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难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客观上存在着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 过于考虑学校教学管理和办学硬件条件, 必然导致教育管理手段的僵化和教育理念的陈旧, 既难以满足学生也难以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师生双中心”在教育主体问题上, 主张教育的基本目的应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和谐发展。教师不发展, 学生没有引导力, 难以发展;学生不发展, 教师没有推动力, 也难发展;教师和学生不发展, 学校和教育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强调师生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 就是要深入教育的本质, 使学生会学、教师会教, 以教促学, 以学促教, 使师生在充分调动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得到和谐发展, 最终实现和谐教育的发展。

4. 教学相长是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育和谐的根本在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关键, 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谁占主导, 谁被支配的关系, 也不是谁为谁服务的关系, 而是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不仅指师生在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 也指师生在生活上和课外活动中的和谐, 是师生在教学和生活的双边活动中互动、互助、共同发展的和谐。

师生关系和谐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教学相长是实现师生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礼记·学记》中早就有“教学相长”的说法, 指的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 都得到提高,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起进步、共同发展。在当今提倡“终生学习”、“终生教育”的学习化社会中, 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 而应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学”,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 共同构成教育的主体, 从探究真理的角度分析, 教师和学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

三、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应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目的上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 以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成每个教育环节的构建。以人为本, 以师生的和谐发展为本。

1. 实现人文化的教育管理策略, 满足师生被

尊重、被信任的需要, 把发展师生的潜能、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 作为管理的核心任务, 为他们创设和谐的工作学习环境, 让师生在校园内愉快地工作、学习;

2. 注重对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热情的尊重、

保护和开发, 并在教与学的活动中使之不断得到锤炼和升华, 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 建立师生在教学和生活双边活动中互动、互

助、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激发师生对各自教与学的反思, 在双方互动交流中推动师生和谐发展;

4. 改革现行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管理机制中

不利于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环节和内容, 提高管理效率, 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的发展,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摘要:和谐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师生和谐发展为本。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基本归宿, 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推动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3.和谐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篇三

一、战略管理是和谐管理的核心

大学战略管理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校党委注重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从日常事务管理转移到对学校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上来,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不断进行重新认识和研究,从而确立与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1.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与师生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大学是大批的专家、学者等高素质人才汇聚的地方。他们知识丰富,具备很强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前瞻分析能力,是学校制定战略管理决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所以,学校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教授、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分析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认清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把握学校自身的优势、特色和资源状况等,共同参与研究和制定学校的战略规划,从而使学校的战略目标与师生员工所期盼的目标相一致。如我校在确定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过程中,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围绕“如何建设”和“怎样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学校确定的奋斗目标在全校形成高度认同,体现了学校战略目标的和谐,为学校的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与师生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全面实施战略规划和实现战略目标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管理的必然要求。学校强调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是全校各单位、全体师生员工依据学校整体战略目标进行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和责任的过程。校长代表学校和各学院、部处负责人签订任务书,将学校事业规划的整体目标分解为各单位的具体目标。同时,各单位师生员工按照学校整体战略规划和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结合各自岗位和自身特点,科学制定并动态调整个人发展目标和计划,使得个人的全面进步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机统一,从而在学校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所以,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与师生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是实施和谐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制度管理是和谐管理的根本

制度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和谐管理要求学校的制度管理必须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充分体现办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设计和制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校发展与个人进步的和谐统一。

1.以科学化保障制度的基础性和谐。大学管理制度既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本质特性与客观规律,又要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状等校情,符合学校自身特点。我校从2005年开始,对涉及改革开放以来的500余项规章制度类文件进行集中梳理,建立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了“三重一大”制度和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5个会议制度,健全了决策制度;修改和完善了8项财经管理与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经一支笔和大财务收支制度;起草完成了《北京交通大学章程》初稿,最大限度地协调好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要素,为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提供制度保证。

2.以人文化保障制度的功能性和谐。制度管理应该充分体现人本思想,而任何制度又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人水平和素质的原因,有时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容易束缚人的思维和行为,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难以张扬。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具体分析,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我校在进人方面,一般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但对大师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就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在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上,学校根据教师的学科和从事教学、科研等不同要求进行分类考核,而不是用一个考核标准评价教师。

3.以系统化保障制度的匹配性和谐。学校管理的每项制度以及各项制度之间,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以系统论、控制论做指导,全面把握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整体。我校积极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以“建立学校宏观管理,以学院为基础、以机关为网络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目标,在重心下移、增强学院办学活力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方面不断创新,考核时重创新、重贡献、重增量;类似制度的制定具有较强的匹配性,让制度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整体的效能,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使师生员工在执行的过程中感受到:遵守规章制度给每个人带来的是更大的自由、便利和效率。

三、质量管理是和谐管理的重点

质量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和谐管理要求把质量管理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质量及水平上下功夫,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大力实施全员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谐管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使学生全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修养,具有创新精神。我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服务有机协调配合,明确提出:全校2,500余名教职员工都承担着育人职责,所有岗位都有育人功能,所有课堂都是育人阵地,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导师更是育人的主力军,同时设立了“红果园”奖,以表彰“三育人”先进典型。学校提出以“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教育理念统领本科教学工作,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通识教育”强调基础教育、平台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作为理工类院校还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按类教学”强调:按大类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对有不同优势的学生开展分级教学,对有不同兴趣、不同就业去向的学生实行分流教学;尊重学生个性,设计学分,倡导学生自主教育。“倡导探索”强调建设基于研究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和科学素养。

4.有关和谐的名言警句 篇四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黑格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鲁迅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毕达哥拉斯

马克思有句名言:“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

“和谐之美有着巨大的凝聚力。”

“和谐之美犹如一幅画、一首歌。”

“和谐之美不仅仅是赏心悦目的,它的引人之处还在于其对人有着强烈的感召力。”

5.和谐名言 篇五

2.家和万事兴。——谚语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5.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变得幸福,使他们的心灵变得和谐、心满意足。——别林斯基

6.世界就是一座供奉不和谐之神的巨大神庙。——伏尔泰

7.美在和谐。——赫拉克利特

8.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赫拉克利特

9.和谐是众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毕达哥拉斯

10.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11.和谐是爱与恨结合起来的庄严的配偶。——罗曼·罗兰

12.宇宙本身就是和谐的。——爱因斯坦

13.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示的经验来生活。——叔本华

14.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15.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16.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6.和谐心灵名人名言 篇六

2. 愿除了寻求心灵的加深之外,友谊没有别的目的。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 纪伯伦

3.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俄国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

4. 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英国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理论物理学家 霍金

5. 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荷兰哲学家 斯宾诺莎

6. 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19世纪美国作家,哲学家 梭罗

7. 健全的心灵是需要健康的身体来给她恰当的支援的。 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8.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英国小说家 狄更斯

9. 纯洁的心灵觉得细微的区别比显著的对比更加难受。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10. 人应该有爱好真理,一见真理就采纳它那样的心灵。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11.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法国哲学家 狄德罗

12. 愉快有益于人的身体,但只有悲伤才能培养心灵力量。 波兰作家 普鲁斯

13.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契诃夫

14. 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德国诗人 海涅

15. 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

16. 一个人的心灵隐藏在他的作品中,批评却把它拉到亮处。 伊本·加比洛尔

17. 感人肺腑的人类善良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俄罗斯剧作家 罗佐夫

18. 心灵最深切关注的一切,只能经由嘴唇吐出的言词讨论。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 歌德

19. 美丽的心灵是那种博大、开朗而又准备容纳一切的心灵。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思想家 蒙田 《散文集》

20. 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布雷默

21. 智慧不属于恶毒的心灵,没有良心的科学只是灵魂的毁灭。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 拉伯雷

22. 温柔而体贴人不仅是性格的表现,而且是美好心灵的反映。

23. 男人的嘴是通向心灵的门户,女人的嘴是倾诉心事的窗口。美国精神卫生专家 比尔斯

24. 世界是本书,不从旅行获得充足,而是为了心灵获得休息。古罗马政治家 西塞罗

25.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26.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中国当代女作家 毕淑敏

27. 心灵有时应该得到消遣,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到思想与其本身。罗马帝国寓言家 费德鲁斯

28. 青春时代的魔力是美好的,给心灵造成创伤的魔力是危险的。

29. 靠着忠诚,你能与伟大的心灵为伴,有如一个精神上的家庭。法国作家 莫洛亚

30. 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候,年轻的心灵是喜欢含糊不清的状态的。 法国作家 巴尔扎克

31. 闲暇的目的不是为了心灵获得充足,而是为了心灵获得休息。古罗马政治家 西塞罗

32. 闪射理想之光吧,心灵之星!把光流注入,未来的暮霭之中。印度诗人,作家,哲学家,1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泰戈尔

33.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前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34. 好广告不只在传达讯息,它能以信心和希望,穿透大众心灵。 美国广告大师 李奥贝纳

35. 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 于丹

36. 青年时代太放纵就会失去心灵的滋润,太节制就会变成死脑筋。圣堤布福

37.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小说家 狄更斯

38. 友谊,那是心灵的神秘的结合者,生活的美化者,社会的巩固者。苏格兰诗人 罗伯特·布拉亥

39. 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 德国哲学家 天文学家 康德

7.和谐的名言 篇七

一、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班级是上课教学的主要场所, 也是和谐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心理学研究证明, 自然环境、社会现实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 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 优美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情感, 促进学生奋发向上,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开展实效的教研活动

课题开展以来, 课题组逐步认识到必须挖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的和谐元素, 这是实现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不同的家庭背景, 不同的人文环境, 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认同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 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分层要求, 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 这样, 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和谐的、有效的。

在校长的支持下, 我校固定在每周二的七八节进行教师的集体备, 要求每个备课组的教师集思广益, 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 体会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教学理念, 备出高质量的课。几年来学校坚持每周三的七八节开展校本研究活动, 转变教师观念, 提高对和谐有效教学的认识, 采取专家引领、集中辅导和自主研修相结合的方法。同时, 还开展了听课评课、教学研讨、教学反思等活动, 2010年以来组织了组内公开课、青年教师“达标课”、高三复习示范课、青年教师说课大赛、骨干教师示范课等活动, 广大教师热情参与, 他们认真备课, 巧妙构思,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模式的个性化在课堂中得以体现, 多姿多彩的个性特点在活动中得到张扬。活动中领导深入、教师参与, 教研组长在公开课结束后组织教师评课, 教师相互交流, 达到了教者有所感, 听者有所悟的目的。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古语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才会体会到老师的付出、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才会怀有一颗感恩之心, 尊敬老师, 体谅老师, 更会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和老师密切配合。学生爱老师, 老师也会想方设法地教, 不厌其烦地讲, 多辛苦也不计较。由此可见, 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 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只有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教学才能和谐和高效。

课题开展以来, 实验教师用心去真诚地与学生交流, 在精神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如李平老师班里有一个男生是班级有名的“捣蛋鬼”。李平老师采取的做法是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点的进步就给予他及时表扬、激励。让他感到老师在时时关注他、关心他。他也体验到了进步, 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高中生有高考这个重担压着, 他们的神经时时处于紧张的状态, 这样他们就难免犯下一些错误, 教师在批评学生前, 一定要先了解事情的全部过程, 倾听不同人的阐述, 综合分析后再提出批评教育, 否则往往会因误会而使学生口服心不服, 这就需要老师的耐心工作, 用耐心去让学生迷途知返。

四、陶冶向上的学生情操

一个班级, 就像一个大家庭, 在这个家庭里, 每一个人在学习上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鼓舞, 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才是温馨的、和谐的;因此和谐的生生关系对有效教学至关重要。

课题组成员王丽老师时常利用每周的主题班会课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 开展了“学先进、做先进、争先进”, “勤奋学习, 立志成才”系列的主题班会;在增强集体荣誉感方面, 开展了“班集体在我心中”, “我爱我班”, “我为班集体做好事”系列的主题班会, 加强了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和爱班意识等。

课题组成员马永姝老师在管理本班学生过程中采取了加分而不是减分的办法, 每天坚持表扬学生, 在自主管理的氛围中, 最调皮的孩子被推荐当上了队长, 最爱说话的往往是提醒队员不要说话的一个, 最爱拖欠作业的也会因为失去给小组加分的机会而后悔。

五、打造和谐的人文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心灵深处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 和谐的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 充满人文关怀, 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 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只有充满人文的课堂, 才是和谐的课堂, 才是有价值的课堂, 才是师生生命延续的课堂。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 强烈的表现欲望是孩子们的天性, 我们整天面对的是天赋迥异的精灵。所以, 我们不能用成人的“规矩”去抑制他们的创新思维火花。课堂上, 松开手, 放宽心,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去感受, 去领悟。

六、建构探究的教学模式

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虽不是教学的“主宰”, 但应该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是知识发现的“引导者”, 是对话的“启发者”, 是学习的“指导者”。因此, 在和谐课堂中, 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努力创设和谐的环境。在课题研究实践中, 我校逐步建构了“自学探究——合作探究——释疑解惑——创新应用”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8.和谐的名言 篇八

[关键词]和谐德育 和谐校园 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王玉红(1969- ),女,河北保定人,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河南 许昌 4611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93-02

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和谐德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和谐校园与和谐德育

(一)和谐校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现有社会政治秩序下进行的,不能违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价值,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和方向保证。胡锦涛同志曾将和谐社会表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28个字既是内涵也是特征,指出了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建设途径。《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本质目标和涵义是追求和谐,高职教育一样如此。建设和谐校园,正是高职院校贯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具体体现,其主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的校园关系。

(二)和谐德育

和谐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一种新的教育境界。和谐教育强调每个人的每个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和谐德育是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校园背景下,能够促进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双赢”的道德教育。和谐德育的完善和发展为高职教育工作提供了政治、伦理、思想上的保证,是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心理学的综合表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理念。在哲学本体论上,“以人为本”就是在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上,人是本体,人是主体,人是目的,人是标准。“以人为本”的理论要求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强调利益导向和竞争效益的经济伦理与以奉献、利他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伦理发生着激烈的碰撞,用过去教育中所运用的社会本位思想来要求人们,已经缺乏充分的社会基础。“以人为本”理论的哲学理念,要求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在自觉参与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中,逐渐走向人格的成熟及情感的丰满。但是,“以人为本”绝非功利主义,实现“以人为本”的德育宗旨要从个体的实际出发,以人性为基础,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效地统一起来。

2.底线道德的教育文化理念。道德规范的作用主要依靠人的内在的自律行为,它能把客观社会外在要求内化为人自己的信念与需要,它能使人做到在无人监督、无人要求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信念,抑恶扬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当今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以学生考试作弊为例,尽管学校出台了各种规定和制度来竭力制止,但事实上却往往治标不治本,作弊现象依然严重。究其原因,是人的道德素质、社会的道德风气在起作用,缺乏道德意志、道德修养的人,一旦触及利与义的矛盾,就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大力强调底线道德教育。

3.人文底蕴的教育心理学理念。人文精神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构建各种制度、规划与生产物质产品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观念、风俗、生活方式和社会心理的综合。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教书育人、培养人文精神是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完全取决于向学生灌输人文知识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必要的和谐人文氛围。因此,教育者应具有丰富的人性、正义感和公正心,能够自律,善于与他人协调和替他人着想,尊重人权、热爱学生等。建设和谐校园追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诚如恩格斯所言,“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传统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道尊严”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和谐关系往往是忽视甚至牺牲学生的利益换来的。在现代社会中,要求师生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逐步养成,出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彼此保持着人格上、尊严上、政治上、学术上的自由和平等。因此,尊重无疑是维系人际和谐、族群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纽带。

二、用和谐德育提升高职教育竞争力

党中央所提出的“以德治国”战略思想是新时期我们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评价高职学生的素质,不能只看“智”,还要重视“德”“体”“美”“劳”等。高职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受国际、国内各种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正在经历着诸多的矛盾、冲突。由于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高考这场“战争”中的败将,他们中的许多人走进学校时充满了无奈和迷茫,出现了理想与信仰的失落、学问与人格的背离、创造力的萎缩、意志力的退化等问题,影响了高职德育的发展及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高职德育工作必须开拓创新,全面贯彻和谐德育的理念。

(一)创新德育载体

在充分利用院报、广播、电视台、宣传栏等舆论阵地,业余党校、业余团校、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培训阵地,以及图书馆、科技馆、运动场等文体阵地这些传统载体的同时,要根据新时期高校工作的新趋势、新变化和新需要,创新德育载体,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1.挖掘节日、纪念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德育效果。将道德教育的他律转化为自律是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和基本原则,其中一个重要方式是充分挖掘、利用道德教育资源,开展适合青年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懂得道德教育的原则和道德规范。尤其是在一年中的一些特定日子,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教师节、端午节……应该成为进行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机。

2.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一种课程,它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特色理论培养人。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就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例如,我们用“关羽文化”“三国文化”“曹魏文化”“钧瓷文化”等深深地吸引了青年大学生,向他们展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和文化韵味,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爱学习的积极情感;同时,针对青年大学生的实际,我们也开发了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为学生的心理五线谱找到了一个和谐的音符。这些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设立三级教育体系,先成人,后成才。对于大学一年级新生,要利用军训的特殊形式,促使他们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形成团结友爱的班风,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对于大二学生,要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以理想、人生为内容的讨论会、演讲会、座谈会,明确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要继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加强恋爱观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情感世界。对于大三学生,要通过实践,帮助他们树立“好男儿志在四方”和“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把实现理想抱负与学习态度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创新德育内容

1.通识教育。虽然高职大学生也隶属于各个系、部等,有文科与理科的区别,有的偏重实践,有的偏重理论,但是任何一个专业都是与思想道德教育联系在一起的。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学生必须学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专业伦理课程。例如,学习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和改变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习物理学的学生应讨论物理学在历史上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以及物理学与伦理道德教育的关系等;学习人文学科的学生,应该针对与当今社会和教育相关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等。把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开展德育的形式,是一种通识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对非专业学科知识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情感陶冶教育。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体现人的需要的一种心理特征。现代教育强调柔性管理,就是要用情感来凝聚人心。这要求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带“有色眼镜”,不给学生贴标签,而是要虚心地听、耐心地听、全面地听,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好学生健康成长的脉搏。然后,要融入真情,用真情去感化学生,用真情去打动学生。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融入真情,才能使教育者与学生达到水乳相融、心心相印的境界。

3.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对高职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当前,来自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各种压力直接造成很多学生具有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通心理热线、心理聊吧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乐观地面对人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关心他人,遵纪守法,自觉承担社会义务。

(三)创新德育形式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既要强调社会集体利益的合理性,社会与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又要充分重视个人利益存在的价值,满足个人正当和合理的利益要求。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会导致个人主义,片面地强调集体利益会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变得空洞无物。在形式上,一味地说教满足不了青年大学生的需要,当然也不会有多少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与青年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多一些激励与关怀,要敢于触及和解决青年大学生提出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如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每周开设的“团课”,就采用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展现人世间的真、善、美;去特殊学校牵手残疾儿童,体验奉献的幸福感觉;去南街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激发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感情等。通过这些活动,高职学生的心动了,血热了,情暖了,灵魂净化了,人格提升了。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告诉我们:“大学是道德教育的最好的温床。”“高校教育是人道德素质培养最集中、最系统、最重要也是最具针对性的部分。”在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过程中,德育是一支重要的促进力量。

[参考文献]

[1]纪大海.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看教育作为[J].教育研究,2005(9).

[2]秦惠民.用法治理性建构校园和谐[J].教育研究,2005(9).

[3]辛鸣.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邓小平理论,2005(7).

[4]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2002(5).

9.扬起和谐的风帆,驶向和谐的彼岸 篇九

大家好!我是来自水资源水文0504班的张倩。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扬起和谐的风帆,驶向和谐的彼岸》。

风可以不懂雪的漂泊;雨可以不懂霜的寂寞;沙可以不懂漠的辽阔;天可以不懂雨的落魄;泪可以不懂眼的脆弱。但我们不能不懂精神文明的追求,不能不懂和谐校园的需求。

创建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老师的评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老师给了我们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理解老师,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创建和谐校园,需要从“小”做起。一个系部,一个班级,一个宿舍相对于整个学院而言无疑谓之“小”。宿舍亲如一家,班级团结互助,系部共同进步,这才是和谐之所在。

创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只有这样,和谐校园的乐章才能奏响。

创建和谐校园,需要从“我”做起。水滴的汇聚才有了大海的澎湃;树木的汇聚才有了森林的风采;日月星辰的汇聚才有了天空的胸怀。

和谐是歌,高亢而激昂,但需要你的欣赏;和谐是花,美丽而芬芳,但需要你的护养;和谐是海,辽阔而奔放,但需要你的徜徉。

10.和谐的名言 篇十

摘要:德育的根本是培养人的品德,而品德包含若干心理要素,因而首先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才会效果明显。本文分析了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谐发展

学校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精神风貌、意志气节和社会责任心等素质的基础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基本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并使之确立远大的理想,为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德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是铸造灵魂的根本。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腐败现象、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以及文化娱乐及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等,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学校德育中只重视政治思想的高层次的引导,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德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德育的健康发展。

德育政治泛化。一些教材和学校的教育活动唱高调,空谈政治理论,给人以政治泛化的感觉。教师无法用所教的理论解释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教学内容不能令人信服;学生学习政治课只为通过考试,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真正价值。

1.2德育脱离现实。德育内容严重地脱离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无法解决和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从理论到理论,不涉及具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因此难以打动人,甚至给人以不触实际和迂腐的感觉,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1.3德育方式单一。德育在总体上是以记背德育政治的概念和知识为主要特征,违背了德育应包括意识、行为和情感等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极大地限制了德育工作的作用。

2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2.1心理健康教育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标。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人格的外显行为显示了其品德境界的高低。心理键康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要实现学校德育的目标,必须从塑造健康人格的心理教育抓起。

2.2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提高人的自信心,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能以自己的方式去适应,遇到任何因难,心理都会自发调节,以适当的行为克服困难。

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奠定了心理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先有良好的心理基础,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成功地与他人交往。如果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就失去了接受德育的最基本条件。

2.4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德育取得良好效果,德育的效果取决于道德的内化程度,而道德内化的程度需要由心理健康教育来承担。学生思想领域的许多问题,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往往更能打动人心,因而效果会更好。

2.5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支持和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无论是情感教育、性格教育还是挫折教育,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的目标和内容,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德育的不足。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3.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应该花大力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阳光自信的心态,情绪积极向上。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3.2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

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有效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的可操作性,增加实际演练环节的比重,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实际演练活动,开发他们的心智潜能,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性,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应做到对象明确,针对性强,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喜欢,因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便于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3.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各科教学本身都包含有心理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各科特点,可以适当的加入心理教育的内容,可以使授课内容更加深入,内涵丰富。例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加入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容,可以在体育课中加入挫折教育的内容,比如长跑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和抗挫折能力。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意加入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但可以扩展心理教育的范围,也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把知识和技能升华为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人生价值,可以使他们终生受益。

3.4合理发泄或转移不良情绪。如果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发泄,就可能引起不良的后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求合理的发泄途径,鼓励他们尽情倾诉,把心中的问题都讲出来,并

帮助他们找到解决的办法;或者引导他们将情绪转移,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取代消极情绪;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建议他们多听悠扬舒缓的音乐,用优美轻柔的音乐抚慰受伤的心灵,调节情绪。让他们在娱乐之中使心理压力得以排遣,心灵得到熏陶,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形成积极的思想价值观,使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德育工作的健康和谐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学校德育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的有效实施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魏书敏,刘君雯;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意义[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韩媛媛,陈家麟;浅析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3]石变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关系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年03期

[4]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1.和谐的名言 篇十一

2007年1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济南召开的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司法和谐”的概念。“司法和谐”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人们,尤其是法院系统内部的热烈回应,人们或从行使司法权的法官角度,或从司法调解艺术角度,或从司法为民,司法清明的角度进行了讨论。但由于司法和谐概念刚提出不久,不少学者对于司法和谐的讨论多限于肯定和迎合的态度而忽视了理解这个概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甚至混淆了司法和谐与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摆正司法公正这个永恒的现代司法理念与和谐司法的关系,是理解和谐司法的真正内涵,以构建和谐司法之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乃至实现和谐社会这个系统而庞大工程的必要步骤。笔者对司法公正和和谐司法关系的正确解读及以程序之治构建现代司法和谐之路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一、公正是现代司法理念的灵魂

“理念”一词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式。”司法理念就是一种观念上的抽象设计,是对司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的理性认知、把握和构建。是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理性的观念模式。可见司法理念是存在于司法主体头脑中,贯穿于司法实践全过程的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

司法通过“定纷止争”来维护社会秩序,维护人权。司法理念的形成深植于司法实践的沃土,对指导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品质是裁判的司法权的灵魂,在于司法承担着在对利益的再次分配时要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天职。而现代的司法理念又是以司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为基础的,有怎样的司法实践,就会形成怎样的司法理念。司法理念是对司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宏观的整体的理性认知、把握和构建并非是绝对的、单一的和静止的而是相对的、多元的和运动变化的。从司法的制度设计或司法的实际运作或者司法人员的不同出发点,立足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法学领域会有不同的结果。由于各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和司法制度设计的差异,司法理念还有地域和国别的差异。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导致了很多问题凸显在行使国家司法权的法官面前。这就需要掌握着国家司法权的法官用在头脑中形成的司法理念对事实的是非曲直做出自己的裁判。

正如前面所说,司法理念的变化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一些司法理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司法理念中的绝对因子则是普遍的,相通的。人类在走过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后,司法公正—_这一基础灵魂理念不会因为各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实践和司法实践甚至意识文化会有所不同。这一绝对因子得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普遍认同。正如柏拉图所言:“人类最普遍的理念是相通的”,司法公正作为司法理念的灵魂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具有一般性——司法维护着公平和正义是司法亘古不变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也可以称这个理念为司法的灵魂理念。我们所说的“司法效率、司法民主、司法的职业性、司法独立、司法中立,司法慎重、司法权威、司法文明”等司法基本特征,都必然会反映到司法公正这一灵魂理念上。

二、司法和谐的基本内涵

司法和谐作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础工程,肖扬院长在会议上对其基本内涵以及特征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阐述。笔者综合了各家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和谐的诉讼秩序与司法环境论观点。第二,诉讼活动理性化的观点。中国政法大学赵旭东教授认为:和谐司法不是对非法行为无原则的纵容,也不是对合法权益保护的弱化,更不应是对法律是非的颠倒。和谐司法的本质应是诉讼活动的理性和协同,它强调当事人对事实和法律的理性认识和判断,寻求的是诉讼心态的和善,强硬的诉讼立场的软化,尖锐的利益冲突的调和,激烈的诉讼情绪的缓和,不同诉讼环节的相互配合等。第三,统一协调观点,武汉大学汪习根教授认为:和谐司法是指司法权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它强调一种平衡、折中、价值追求与运行过程的统一,这包括六方面的统一与协调。第四,司法程序和实体公正论观点。司法和谐,是指司法的观念、司法的过程、司法的机制、司法的方式、司法的结果等都应当以协调、和谐为目标。司法和谐是指司法构成的各个元素按照统一的规则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的互补状态。笔者认为上述观点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涵上以下几方面是比较一致的:一是司法和谐主要是指司法秩序与司法环境的和谐;二是司法和谐含括到整个司法领域,而不仅仅限于民事诉讼领域;三是司法机关是构建司法和谐的重要主体;四是司法和谐主要特征表现为协同性,也就是说在司法主导下,协同推进诉讼秩序的和谐运转。对司法和谐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其本质内涵上,我们不能过于狭隘,而应该从更高、更深、更广的角度去认识。由此,笔者认为:司法和谐指的是在广义的司法活动中,各个司法主体在理性的法律认识的指导和判断下,围绕着司法运行过程所追求的一种平衡和协同的状态,是多种因素和力量综合的和谐。既是实体的和谐,也是程序的和谐。

三、司法和谐是现代司法理念的综合表现形式

现代社会诉讼呈爆炸式趋势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暴力犯罪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一些地方猖獗;贪污贿赂、渎职案件居高不下;经济犯罪中涉及知识产权、公司治理、金融财税等领域犯罪呈现出专业化和组织化;农村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迁、企业破产改制、劳动争议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上升趋势:信访任务艰巨,“马拉松式”的诉讼模式浪费了极大的社会资源。针对目前这种诉讼爆炸的态势和司法形式“工具性”带来的弊端。和谐司法无疑是缓解现阶段的有效理念。可以说和谐司法是现代司法理念中国化、大众化,是现代司法理念的综合表现形式。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审判独立、司法尊严、司法民主、司法文明、司法正义都是为了使得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服判息讼,及时了结,对于刑事案件也是如此。和谐司法要求刑事案件要判得合理、合情,在程序上和谐,使得刑事案件被告人伏法认罪。因此司法不仅要关注法律效果,更要关注社会效果。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是现代司法理念的最终目标。任何时代的司法都是在大的社会环境下运行,解决利益纠纷,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

四、司法和谐和司法公正关系解读及司法和谐的现代构建之路

(一)司法公正被漠视和忽视的尴尬现状

司法公正是现代司法理念的灵魂,司法和谐是司法理念的中国化、大众化、当代化的综合表达。两者不能很简单地等同起来。把司法和谐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从而漠视和忽视了司法的最基本理念,将和谐这一政治概念取代了理念。人类自古就有将感性凌驾于理性之上的习惯,把在长期斗争中总结到的具体的社会政策和领导者的经验置于人

类美好理念之上。这是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造成的。从法治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看,司法和谐成为当前司法工作的一种理念和思路,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司法政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要避免把司法的所有问题都往“和谐”里塞,司法和谐也并非能解决司法的所有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更应该避免将和谐司法口号化。

(二)以程序之治建构现代司法和谐之路

1、程序之治的含义及其内容

程序公正是现代法律制度重要内容,它是获得结果(实体公正)的过程的公正。为达到程序公正,程序必须具备最起码的既定性、刚性和明确性,程序刚性是指法律关于诉讼的各个环节规定都应当是严肃和权威的,如果诉讼参与者不根据规定行事,就会有特定的不利后果并要对其进行制裁或者惩戒;既定性和明确性是指预先就已经规定明确、明晰,不容随意更改。

2、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和谐是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之一理论的提出。

在民商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取向问题上,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无疑是两大基本的价值目标,也是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之一。程序公正是指审判过程的公正,即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必须严格遵守诉讼法的规定,注意诉讼过程的公开性,并保持诉讼过程的平等性。它包括五项内容:程序的中立性、程序的公开性、程序的平等性、程序的合理性以及程序的及时性。司法效率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司法资源的节约和对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指诉讼程序在时间上的快捷性,在审级上的协调性、经济性及裁判结果的合乎规律性。因此,在考察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的关系的时候,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对立的方面来看,必须保障程序的严密和刚性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司法公正,如设立的层层审级制度保证了司法公正的同时必然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迟到的正义并非正义。在保证了司法公正的同时不能满足司法效率。而过分的强调调解追求司法效率则会使人们司法的权威性和即判力产生信任危机。两者从表面看来似乎并不能统一起来。我们从统一方面来看,程序正义更强调在时间上的有序性、快捷性,在审级上的协调性、经济性以及裁判结果的合乎规律性。只有在程序正义的基石之下才能保证司法效率的提高。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只有在保证了程序正义的条件下,司法效率才会有意义。因此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和谐”。“和谐”在哲学里表示事物发展的有序性、协调性、平稳性、完整性和合乎规律性。就程序公正与司法效率和谐论的观点,它包含了兼顾、协调、平衡等诸要素在内,是一种更为科学、全面、系统的概括。

3、构建现代司法和谐之路

司法和谐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全面构建健康有序的和谐司法新机制。必须从一下几个主要方面人手:

①以程序之治塑造全新的司法和谐理念。名正则言顺。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凡人们要想进行成就某项大事必须以理念做为指导。同样建设和谐司法也必须有全新的司法和谐理念作为指导。程序正义和司法效率作为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之一,两者对立统一。只有在两者之间寻求到最佳平衡点才能摆正司法公正和司法和谐的关系,保证司法公正才能实现司法和谐。

其次,以程序为本构建和谐的司法运行机制。

②尽管诉讼源于对抗和冲突,但法院和法官无疑起了主导作用,在现有的司法体制下促成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和谐、当事人之间的诉讼和谐、法官和律师之间的和谐以构建诉讼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处机制。

③构建法院内部和谐运行机制,构建法院内部和谐运行机制的关键是优化审判组织,科学合理地分配审判权力,尤其是改变过去司法权力行政化、审理权与裁判权分离等弊端,真正还权于合议庭和承办人,建立案件审理权、决定权的和谐分离和统一的机制。实现审判组织之间的和谐、审判职能部门之间的和谐和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和谐。

12.和谐的名言 篇十二

一、教学过程自身激情调控的和谐

苏霍母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激情, 急于传授知识, 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冷漠的态度, 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然而, 若激情过盛, 又会使愉悦的气氛流于形式。”因此, 可以这样说, 没有教师的主动教学激情, 就不会有学生的主动学习激情。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有无限的爱心, 掌握好激情的调控。一是自我调控, 二是对学生调控。

1、教师自我激情的调控:

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决定于教师的激情, 若教师表情冷漠、呆板、情绪低落, 学生的求知欲就会烟消云散, 课堂如一潭死水。无声无息之后, 一无所得, 何谈课堂效益。因此, 我觉得教师进入课堂, 必须容光焕发、面带笑容、充满激情, 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让学生感觉到你对本学科、对学生的爱, 以感染学生的情绪, 唤起他们对本学科的兴趣, 激发学生上进、求知的激情, 营造和谐、积极参与的氛围, 使学生高效的学习。如果创设出了这样的氛围, 课堂效益又怎能不提高呢。当然, 我们教师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但这决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中去, 我们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敬业的精神以及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战胜自我, 调控自己的情感, 将一切烦事置于教室外。

2、对学生激情的调控:

学生的情绪会随着知识的难易程度而发生变化, 知识点的难易与学生的激情度成反比。因此, 要很好的调控学生的情绪度, 教师必须在课前研究好学生, 吃透教材, 把握知识点的难度, 设计好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 以调动起学生的激情, 即把好备课这一关。课堂教学时, 随时让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巧妙运用教师的激情、教师的语言、适当的提问及其他辅助手段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度。对于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始终处于平和的心态, 心平气和地去学习, 探讨每个知识点发生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和环境下积极地探求新知识。对于难度小或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语言组织的和谐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参与程度。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没有活力, 则学生就会昏昏沉沉, 课堂也会变得死板、沉闷, 这样的氛围效果绝对一般。相反, 教师的语言流畅自然、绘声绘色、形象直观则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求知和学习的过程当中来。可见提高课堂效益, 教师的教学语言也不失为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第一, 要精讲点拨, 第二, 要艺术讲授, 第三, 要适当运用音乐和纲要信号。但是, 流畅自然、富于激情、组织严密的教学语言并不是脱口而出的, 它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极大的细心和耐心, 仔细斟酌, 反复酝酿, 同时它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的所有行为的语言做出正确的评价。这些评价应该是理解、鼓励与表扬, 而不是高高在上、讽刺与挖苦。可以这样说, 课堂上教师优美的语言是课下教师认真努力的结晶, 也是一个教师崇高师德水平的写照, 从激励学生参与、调控课堂气氛的角度来说,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直观形象、简洁明了、鼓励成功三者有机结合。其中, 鼓励成功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体现一个教师实际师德水平的重要标准。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发言, 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形式, 也是增强他们自信心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激发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动脑、开发思维的好方法。适当的表扬, 是对学生的充分肯定, 使其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语言不应太刻薄、不应该有些许挖苦性, 否则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热情, 久而久之, 会产生逆反心理, 不利于他们学习, 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 教师课上要多说“再试一试、再想一想、不要紧张等”鼓励性的语言。这样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以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提问方法的和谐

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教学氛围, 不能只追求形式的热烈。活跃与参与更应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主动性、能动性为主。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这些都是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因素。问得恰当, 能引导学生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达到最终和谐效果。若问得突兀, 学生则不知所问, 若问得难, 学生不去思考, 将出现自问自答式。若问得过于简单, 学生冲口而出, 不假思索, 则问题设置失败。因此问得恰当好处, 是创设师生融洽氛围的关键, 同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 不管怎样, 在课堂上学生无法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仍是时有发生, 所以,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 教师必须要有极大的耐心, 同时, 还应鼓励他们, 相信他们, 帮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总之,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互动过程。而创设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是根本。因此,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充分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 必须要大力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建设水平。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我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和情绪, 放宽对学生的容忍程度, 努力提高耐力和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为建造和谐教育的大厦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玲:《心理与健康》.新疆大学出版社[1]张玉玲:《心理与健康》.新疆大学出版社

[2]房洪烈:《中小学教学策略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房洪烈:《中小学教学策略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13.和谐的名言 篇十三

【摘要】随着高校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人事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文试从构建和谐校园的视角探讨高校人事建设,提出了构建和谐人事应重点把握好的两个环节。

【关键词】和谐校园 和谐人事 建设

1 和谐人事与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先进思想文化的创造与传播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构建和谐校园,“人”的和谐是关键。人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学校最核心的资源和竞争力的源泉。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围绕着“人”展开,而人事工作则更是直接面向“人”的工作。和谐校园更多地体现为和谐的人事,它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和谐人事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高校人事工作关系到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任何一项人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直接涉及到校内各类人员利益关系的调整,总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地解决和处理,将很有可能在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教职工与学校管理制度之间,甚至在教职工个人自身发展上造成不和谐,从而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进程。高校只有统筹兼顾,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化阻力为动力,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人才发展的过程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才能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和谐人事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体现。从“人”的和谐来看,主要体现在全体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就是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各得其所就是以人为本,促进公平正义,维护和保持学校各个群体的利益,使其处于协调、稳定、平衡的发展态势。从“事”的和谐来看,主要体现为学校教育资源完备,师生员工能够共享校园公共服务;沟通渠道畅通,师生员工能够充分表达意愿,积极参与决策;组织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学校各项工作井然有序。

再次,和谐人事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充分体现。高校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实现其使命,就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注重公平正义,注重利益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制度上形成能不断满足人全面需求、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氛围。

2 构建和谐人事应重点把握的两个环节

人事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抓住重点,协调推进,对于构建和谐人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致力于构建和谐人事的工作中,应着力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环节。

2.1 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校园内所有师生员工在校内外环境的互动下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校园生活方式。

建设和谐有序、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必须始终围绕“人”展开。要努力营造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开放的氛围以及兼容并包的和谐精神,形成师生员工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努力形成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良好氛围。要倡导科学、民主的精神,充分尊重学术自由,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倡导公平、公正的精神,努力构建先进的制度文化;倡导开放、合作的精神,使师生员工具有开阔的眼界、博大的胸怀。只有在温馨的人文环境中,师生员工的职业意识、价值取向、工作理念才能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最终融入学校文化的主流之中。

2.2 建立和谐的人事工作机制

人事工作机制是指高校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形成的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制度及其有效的运作。从人事工作的.现实需要来看,要努力建立和完善三个方面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公正有效的人员聘用机制。目前,多数高校都已实施或正在积极推进以人员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高校而言,聘用制的实施需要一个被认可、被接受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消除广大教职工的思想顾虑,让他们认识到实行聘用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哪个人下岗,而是为绝大多数有干事业意愿和干事业能力的教职工创造更加公平的机会,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和谐。学校和教职工要用平和的态度和方式,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严格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让每位员工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

其次,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机制。分配制度直接关系到每个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尽管我国高校的分配制度改革一直不断地在向前推进,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够公平合理、影响校园和谐的问题。以高校实行多年的岗位聘任与岗位津贴制度为例,这项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的作用,但是激励作用并不明显。在这项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津贴”概念被强化了,而“岗位”意识却越来越淡化。此外,在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在教师内部,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起,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施了岗位绩效工资。,高等学校也将启动实施绩效工资。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规范津补贴的同时实施绩效工资,逐步形成合理的绩效工资机制和完善的分配激励机制,使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相挂钩,这对于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在推进用人制度改革的同时,协同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切实使教职工的个人收入与工作责任、工作业绩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公平公正的分配机制。

再次,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构建以业绩为导向,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符合教学科研规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打破单一、僵化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岗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是否为推动科技进步、提升我国国防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单纯以发表论文和获奖的数量评价教师。要适当延长评价周期,由重视过程管理向更加重视目标管理转变,由重视年度考核向更加重视聘期考核转变,由重视个体考核向更加重视团队考核转变,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支持优秀人才从事原创性研究和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长期研究。

参考文献

[1] 吕绳振,朱立军.以人为本 创新机制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7):39-40.

14.和谐的名言 篇十四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当今的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的重要,一旦关系处的不好,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很不顺利,甚至有些人还会遭到冷落,还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需要互相理解、宽容和关爱。

现在的人大部分心胸很狭窄,见利忘义。甚至有的人总想让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却不会关爱别人,对别人好。当今这个世界是一个互动的世界。如果人们都只顾自己,不去关爱他人,那么这个世界将是一个非常冷漠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先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先学会关爱父母,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下长大的,然后再去关心朋友。但是,对敌人和那些缺德的人,千万不要去关爱他们。我很同情那些被冷落的人,不如说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不像薛宝钗那些女孩子有父母,被父母带着,总是有说有笑。因为她没有父母所以被冷落,没有人来安慰、关爱她,才使她成为了小心眼、爱哭的女孩子。对她更不公平的就是最后没有嫁给贾宝玉,别人都嫌弃她身体不好,觉得学薛宝钗好,都喜欢薛宝钗,就让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使林黛玉更加愤怒,最后无情的苍天还是夺走了她宝贵的生命。现在环境污染很严重。尤其是我们山西,环境遭受的污染非常严重,人们总是不关爱大自然,我每次在大街上都能看到有人乱吐痰还没人管。痰里面有细菌,容易让人得肺结核,严重了还会导致死亡,后果非常严重。还有的人爱乱扔垃圾、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森林环境,这就造成了环境污染,再这样下去的话,人类就会遭到惩罚。所以,这个世界需要互相关爱,去爱身边的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国与国之间要互相关爱,人与自然之间也要互相关爱,这样才会变成一个温暖、和谐的世界。关爱我的王老师 想起王老师,我的心中就暖暖的,充满了感激之情。星期三中午放学后,因妈妈不在家,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正在焦急的时候,王老师走了过来,她看着我亲切地说:“跟老师回家吧!”看我还在那里犹豫不决,王老师伸出手拉着我的小手往她家走去,我感到她的手是那么的温暖。到了王老师家,王老师端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让我吃,我看着王老师那温和的目光,一点都不拘束了,美美地吃了一顿。吃饱了,王老师好像知道我想睡觉一样,对我说:“你去睡一会。”我躺在床上不一会就睡着了。睡得可香可香了。王老师轻轻地叫了一声我就醒了。我很奇怪在家里妈妈要喊五六遍才醒来,怎么王老师叫一声我就起来了? 王老师带着我去学校,在路上我看着王老师那和蔼的目光,心想:她在上课时的目光很严厉,现在怎么变得那么温柔啊!我感谢王老师对我的关爱。她的爱是我学习的动力,我一定要取得好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世界上有60多亿人口,芸芸众生,擦肩接踵。这当中有我们认识的,有我们不认识的。那么人与人之间需要什么来维系呢? 在阐述我的观点之前,我先给大家说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的妈妈近来正在给一个高三的姐姐补习英语,效果虽不能说是立竿见影,但也是颇有成效。看着妈妈每周来回奔波,如此辛苦,我不禁对妈妈说:“ 您为什么不收点儿学费呢?”听了我的话,妈妈严肃地对我说:“别人求我办事,说明别人对我的信认,我应该尽我所能。人与人之间不能只讲钱,应该多一些互相的关爱。只有你多关心、帮助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给予你的关心和帮助。”听了妈妈的话,我深感羞愧。同时也由衷地敬佩妈妈。妈妈补课这件事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的确,人与人之间需要的不只是权、钱的施舍。互相关心帮助更为重要。只要你以诚待人,就同样会得到一颗来自他人的诚挚的心。“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不是只存在于亲朋好友间,我们应该充满热情地帮助任何一个需要我们的人。我、妈妈、爸爸是一家人,所有中国人也是一家人,甚至可以说全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既然我们都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那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彼此关爱。人与人之间只有充满了浓浓的关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你患难与共;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做你的朋友;你才会享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爱。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拥有了这份爱,世界这个大家庭将会更加合睦、团结。爱,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字,生活在暖融融的爱的氛围中,多好!让我们同唱:“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美好……”

上一篇:社会实践依法治国下一篇:电教培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