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味道作文

2025-01-22

乡村的味道作文(精选6篇)

1.乡村的味道作文 篇一

美丽的乡村一直都是我向往的。我的奶奶家就在农村,那里绿水青山、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还有悠闲有趣的田园生活,每次去我都很开心。

奶奶家在一个山坳里,最美的是那一片梯田。梯田拾级而下、弯弯曲曲、巧夺天工,一层层错落有致,线条如行云流水般潇洒流畅……碧绿的梯田在薄雾的笼罩下,就像天梯似的,非常美丽梦幻。

沿着梯田拾级而上,在山脚下是一间间瓦房,白墙灰瓦,有的两三间排成一排,有的三五间围成院子。屋后的竹林和屋前的菜地成了鸡鸭们的乐园,每当我端着粮食招呼它们,“咕咕咕,咕咕咕”他们便会立刻围到我的身旁。我抓起一把粮食撒在地上,小动物们便疯抢起来。大公鸡最凶,如果有别的鸡想强它嘴边的粮食,它就会竖起脖子上的羽毛威武地警告,如果警告无效它便会用坚硬的嘴狠狠地啄过去……鸡妈妈喜欢带着小鸡崽儿们在竹林里找虫子吃,听“叽喳,叽喳……”它们玩得可开心了,一旦发现有危险,它们便会立刻躲到妈妈的翅膀下面。“白儿”(奶奶家的狗)总是会跟着我,寸步不离,每当我呼唤它的名字的时候,他就竖起耳朵盯着我,像一个随时等候命令的士兵,时刻保护着主人和家园……

快到吃饭的时间,就会有炊烟从屋顶袅袅升起。农村里烧柴火的地方叫火屋,一间墙壁被熏得乌漆麻黑的屋子。屋里有土灶,土灶是用石头砌成的,上面挖了一个圆形的灶洞,后面连着烟囱。烧饭要用铁罐,爸爸往铁罐里装好水,架在灶台上,让我生火,他去准备米。我端了张小板凳,坐在灶台前面,拿起大火钳,夹了些干树枝塞进灶里面,又夹了些干树叶垫在树枝下,用打火机点燃引火。柴火一下就燃了起来,火苗娃娃跳起了舞,不过没一会儿就“累”了。我连忙低下头,往火膛里吹气“呼――”,一股浓烟夹杂着柴灰冲了出来,呛的我直咳嗽,眼泪都出来了。这时候,爸爸端着米走了出来,看着我狼狈的样子,笑了起来,“看到了吧,烧火做饭不是那么容易的,看我的!”爸爸在柴火底下掏了一个坑,空气进入火立刻烧旺了。不一会儿,水开了米下锅之后再煮几分钟就把米汤倒出来,开始蒸饭,一股饭香扑鼻而来,柴火铁锅做的米饭比电饭煲好吃多了,还有锅巴。再加上奶奶炖的土鸡和腊肉,实在太美味啦!

这就是老家的味道,乡村的味道。

2.“味道”作文点评 篇二

坐在窗旁,一阵阵凉风轻拂脸颊,那是风的味道;一次考试的失利,那是失败的味道;获得一张奖状,那是成功的味道。父亲,手指淡淡烟草味道;母亲,厨房鲜美饭菜味道;形形色色的味道,有酸有甜,有苦有咸……

味道伴着生活的场景,五味其实就蕴藏在这其中。我们人生所孕育的味道值得我们细细回味,慢慢体会。

请以“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文题解读】

味道:一解,味觉,包括酸甜苦辣咸等;二解,抽象的意味、情味。这两解呈现虚实之态。即可以理解为在成长历程中,人與事所带来的真切、深刻、难忘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启发了某方面的认识和收获。

文本内容上,仅就味道写味道,必定单薄无力;如能扣住“味道”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那文本内容相应丰厚,而立意也相对深刻丰富起来。例如:写糖的味道,那不仅仅要写甜甜的味道,还必须呈现甜味里的情感,甚至是对更深处的理解。

但“味道”有第三解:味道,体味哲理,体察道理。这时,“味道”一词作为动词存在。作文过程中,则需呈现体味道之过程。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也相对较难。

“味道”的写作,更为考验记叙文的功力,同学们可关注以下三方面:

1. 缘事生感

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只有事件叙写得“厚实”,生发的感受才会“真切”。那种通篇无事、跟着感觉走的文章只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

2. 感受为主

对于“感受”的生发,既可先“事”后“感”,卒章生发,升华情感;也可将“感受”融化在“事件”的叙写过程之中,“生发”于无痕。

3. 抓住细节

细节才可以动人,因此必须用敏锐的触觉去捕捉,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生活中那些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场景、画面、镜头,让读者的心弦在你柔柔的拨弄下产生出共鸣,这样才能收到“平凡的人给我以最多感动”的构思之效。

【例文鉴赏】

味 道(一类卷)

高一铭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同学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那一幅幅令人垂涎三尺的图画,那一张张憨厚朴实的面孔,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美食的味道,更让我重新拾起其他珍贵的味道。

随着画面的不断切换,我们都被眼前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迷住了:深秋早晨打捞的对虾,在被制成醇厚的虾酱时还弥漫着河水的味道。经过绞肉、灌肠,晾干后挂在架子上的香肠还散发着肉香。腌制了一个冬天的泡菜,打开坛子时散发出酸辣的味道……“哎,这不是以前我们常吃的菜吗?”“这道菜的制作……”瞧,同学们对于这些家乡的菜肴都能如数家珍地报上来,看来这片子群众基础不错!

“走,放学去吃刀削面,别吃麦当劳了,尝尝咱中国的味道。”《舌尖》是成功的,它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美食,还让许多中国人回忆起了家乡的味道,那些童年时的记忆。

记得小学时回老家,坐在三轮车内,行在洋溢着泥土气息的泥泞小道上。饿了,便与伙伴们从田间水塘里掏一个藕节。藕脆甜的味道,夹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更重要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的味道,还有家乡的味道,只偶然尝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

回到家中,摆起长条凳,一家人围在桌旁。明炉里炖着的牛肉还冒着热气,后院长的菊花脑、荠菜,吃都吃不完,便送给邻里,一同享用。家乡的饭桌没有几道家乡土菜是绝对不可的。捆蹄、香肚、什锦菜,吃到这些平常吃不到的味道,心里总十分快乐。

可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小吃店搬的搬,拆的拆,家乡的味道渐行渐远了。取而代之的是薯条、汉堡、可乐,在这些我们极其陌生却又无法抗拒的味道中,我们迷失了自我,就像浮萍,漂泊无根。

我们难道能说不喜欢这些味道吗?或许不是,但我们依旧渴望家乡的味道,依旧恋着我们的根。品尝家乡的味道时,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关怀,就像孩子被母亲疼爱着一样。我们会在舌尖接触食物的一刹那感受期盼已久的快慰,我们会在咀嚼中回忆那些家乡的故事,我们会在用心体会中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很喜欢龙应台的一句话:“全球化的浪把我们送到何处,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脚下站的土。”寻找家乡的味道,更是寻根之旅,珍惜家乡的味道,让它们为我们保留一段美好的记忆。

【例文评析】

依托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就美食味道这一点,分别从城市快餐味道与乡村饮食味道两处入手,形成对比,凸显中国饮食之美味;同时小作者对老家水塘藕节的细节描写、乡土菜的介绍,点面结合,更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从而使文本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美食上,而是上升到了家乡的味道层面。文章结尾更是凭借龙应台的一段话,回归到对家的追寻上,立意深刻隽永。建议赋分65分。

味 道(一类卷)

刘婉玥

浮生怅,三生疏狂,何不以一壶浊觞品尽那乡间百味?

不是好酒之人,却偏爱至农舍之间,浅尝两口当地的酒水,那不似城中所谓“名酒”一般华丽,却别有一番韵味。

第一次至农舍是入秋时分。在我看来,入秋之际恰是去农家的好时节,不但能看尽农人收割之景,更能第一时间品到一口桂花酿。酒色微黄,像是透过这酒还能看见桂花沉淀在底,一点一点透出这淡淡的黄,举杯在手,微微摇晃,似有些浓稠的感觉。浅尝一口,浓郁的桂花香似是迫不及待一般,来不及反应便已在嘴中、鼻腔之间漫开,全身萦绕的便都是秋的气息,恍惚间惊觉自己置身于一片桂花林之间。看见那一群淳朴的姑娘嬉笑着将那一团一团的嫩黄花儿装个满篮,然后小心翼翼封存在老窖里,等待香溢酒成的那一刻。

蓦然间嘴角就带了笑意,这小小一杯桂花酿,蕴含的,竟是深秋桂林的香甜,还有少女浓浓期盼的味道,难怪总觉得比市面上的酒多了份味道——那是淳朴期盼的味道。

一坛荔枝春总让人津津乐道。曾亲眼见过农妇在枝头摘下一颗颗饱满的荔枝,酿成酒一端,不知是否需在醉翁洞中藏酒三年?最初识得荔枝,缘起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如今慢慢饮着这一杯荔枝春,任由它清甜的味道在舌尖蔓延,所有的愁绪都似被它的清香瓦解,化作醇酒一滴一滴落入腹腔。不知那个深宫中的妃子是否也和如今肆意坐在乡间田埂的我一样,都有着一份闲适的情怀呢?任由这清甜的味道在喉间久久不散。我抬头望着不远处金色的麦田,心里却回到那荔枝成熟的季节,仿若在心里,便嗅见了来年荔枝春的味道。这乡间的荔枝春,少的,是华丽的装饰;多的,却是浅笑的味道。

酒倾洒,蔓延开的不止是酒香,还有浓郁的乡间气息,还有闻者真心的笑意。

我独醉这乡间小酒的醇香味道。

【例文评析】

文字之典雅清新,意蕴之绵长委婉,文与言的统一,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一壶浊觞,引入乡间百味。桂花酒味细腻的描写,成就了文字之香。但文本没有停留表面,而是深入探究到乡间味道之纯朴期盼。浅唱低吟之感,带来的是浓郁的乡间气息和真心的笑意。建议赋分65分。

味 道(三类卷)

徐艺文

奶奶做的骨头汤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味道。

小时候起,我就爱喝奶奶做的骨头汤。每次进了奶奶家门,那扑面而来的浓郁的香味就令我口水直流。一喝上汤仿佛连姓什么都要忘记了。

渐渐大了,去奶奶家的次数虽然没有以前多,但每次去,奶奶总是会端出一大锅已经熬好的骨头汤,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喝,奶奶总是喜欢坐在一旁看着我喝汤,有时我会被奶奶盯得不好意思起来,便抬起头来对奶奶说:“奶奶,你也来一碗啊!”奶奶总是笑着说她喝过了。于是我又埋头继续喝汤。

母亲和父亲总是心疼奶奶,让奶奶不要费神煮汤,可奶奶每次说“下次”不煮了,但这“下次”永远没有尽头,奶奶还是坚持煮汤。有好几次我看到奶奶煮骨头汤时满头大汗,我都很心疼。

忙碌的学习让我越来越没有时间去看望奶奶。偶尔一次学校活动放了半天假,于是我准备去看看奶奶。

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洗衣服,看到我来了,她十分激动,拉着我问长问短。我也十分开心能与奶奶见面。

突然地,奶奶似乎想起了什么,她走向冰箱,打开冰柜,在最里层使劲翻弄,拿出了一块大骨头,被塑料袋包扎得紧紧的,肉还是鲜红的。我顿时眼眶湿润了。奶奶笑眯眯地问我想不想喝汤。我大声回答:“想!”

看着奶奶在厨房忙碌的背影,我十分感动。时不时飘来阵阵骨头汤香,令我倍感幸福。奶奶有条不紊地煮着汤,肉和汁在她的手里找到了归宿。我走近了仔细看,蒸腾的热气熏得她脸发烫。

汤熬了很久,终于好了。奶奶端了一碗给我,我并没有喝。我对奶奶说,你先喝。奶奶犹豫了一会儿,说:“我再去盛一碗,一起喝。”

这汤的味道仿佛比以往更美味了。我喝着汤,望着奶奶,奶奶也喝着汤,望着我。奶奶笑了,我也笑了。我大声地说:“真好喝!”奶奶笑得更开心了。

【例文评析】

文章立意准确,行文基本完整。开篇点题,直接点明文章中心内容。行文扣题很紧,围绕“骨头汤”味道展开。笔力集中为奶奶如何为我熬制骨头汤,细节描写尚为成功,可算是本文的一个亮点。但行文内容上略显琐碎,有流水账之感,缺乏严密的构思。再者立意较为普通,缺乏新意。建议赋分52分。

味 道(四类卷)

王婷婷

“糖醋包菜!”我刚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冲向饭桌。上面放着一盘冒着热气的糖醋包菜。我赶紧抓起筷子,往嘴巴里送。尝到味道后,不禁失望地扁了扁嘴。

“妈!跟你说糖醋包菜多放点醋,汤黑黑的才好吃!”我不满地对正在忙碌的母亲叫起来。母亲端出一大碗鱼汤边走边叫道:“你烦不烦啊?不好吃就不要吃。”说完将鱼汤重重地放在我面前。我只好闭嘴喝鱼汤。父亲忙完过来,尝了一口包菜,说:“味道怎么这么淡?”我找到了对抗母亲的队友,咽下鱼汤又叫起来:“就是啊!不是我说的吧,我爸都这么觉得,跟你讲了多放醋,你就是不听,下次……”我一抬头,便看到对面沉默不语的母亲,满脸阴沉,吓得赶忙闭嘴。

又是几天没吃到糖醋包菜,实在嘴馋。中午吃饭时便向母亲点菜,要她晚上烧。母亲笑呵呵的脸又板了起来:“你不是嫌弃我烧的不好吗?自己烧!”我满以为今天的糖醋包菜泡汤了。谁知一开门,又是熟悉的味道。想到上次那盘味道不太美的包菜,心中的雀跃不禁少了些。我尝了一口,立马叫起来:“真好吃!老妈你听我的没错吧!这烧得多好吃啊!”母亲端着一大碗鱼汤走出来,没好气地说道:“一整瓶醋都倒进去了!”我笑呵呵地回道:“这个好啊!”我一口包菜一口鱼汤地吃着。看着桌子上摆放着的西红柿炒蛋、凉粉、卤菜,全是我中午点的。鼻子闻着满桌菜的味道,舌尖上全是包菜酸酸甜甜的味道,再看对面的母亲,心里不禁暖洋洋的。

这顿饭我吃得极慢,不似以往的狼吞虎咽,而是细细品味这一桌好菜好汤,鼻子嘴巴里都是菜的味道。

我不止是在品位菜的味道,我还在品味母亲的味道、母爱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例文評析】

3.乡村的味道作文 篇三

早春二月,大地苏醒,庄稼人的吆喝声,刚刚翻过清新的泥土,把乡村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凹凸不平填满。那股味道里,夹杂着泥鳅、蚯蚓、蜻蜓等淡淡的腥味,夹杂着花草和树味腐烂时发出沤气,夹杂着庄稼人身上那股汗水和劳动的气味。

乡村的根是土地,生在乡村的土地上,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活在乡村的土地上,土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世世代代的乡民,奔走在大地上,耕作在土地上,快乐痛苦都在土地上,说一句地道的语言,喝一杯地道的米酒,吃一碗地道的大米,当然都是人们生命的源泉......几百年后,入土为安。

4.乡村味道作文 篇四

村民 炒菜的香味在农家飘出,农家人的手艺个顶个的绝。长辈们围成一圈,来上一盘象棋比拼,时不时的吆喝,脸上的表情充斥着自己处于劣势的不甘和愤怒,随后旁边的晚辈们附和着摇了一下头,长舒了一口气,接着就是爷爷们的老伴呼唤回家吃饭的声音,一股别样的味道在呼唤声中隐隐约约中传来。

田地 这里的土地不是最肥沃的,但村里农民的汗水却丝毫不愿固定在他们脸上,只想与这亩亩耕地拥抱。月光照耀着,虽不是特别的喜人,但也别有一番韵味,每当我路过这里,就会找一块宽大的石头,坐下来,望着远方,享受清风在我身边掠过的凉爽,它掺伴着菜地里果蔬的味道,带来了有一股别样的味道。

5.乡村味道散文 篇五

我和乡村,已经成了正宗的陌路人。

不惑之年,一次省内的旅行,让我再一次来到乡村,再一次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

来到遂川县的一个非常闭塞的小乡村,此时,夕阳正暖暖地普照着,照射在村口浓密的树林里,照射在古朴的“干打垒”土房上,照射在满是盛果的柚子树上,也照射在清漓漓的小河上。

深秋了,在一个屋角边,一树粉红的夹竹桃花真胆大,不问时令,开得正欢,周身泛着油光的蜜蜂,绕着桃花嗡嗡地唱着歌。

此时,炊烟夹着淡淡的葱花油盐味,在小村上空袅袅升起。此时,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嫂,脸上带笑容,追赶着一群鸡回家,此时,一个老婆婆,左手提着几块用稻草捆绑的豆腐干,右手挎着个竹圆箕,她那红蓝相间的格子头巾,成了乡野里的一抹撩眼的亮色……

一瞬间,我闻到了久违的人间草木味,闻到了久违的人间烟火味,这正宗的乡村味道,让我心存感激。

时间煮着微雨,人,一边爱着,一边遗忘着,一纸清欢中,流年渐远了。有时候,想试着回忆从前,想试着把自己搁置在一个熟悉的场景里,不为别的,只为找到一个纯真的午后,找到一份从容的心境。

曾读过沈从文大师的一篇文章,他这样感叹到:乡下人怎么越来越少,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现在,人们都挤破头地去城里生活。我居住的小区,百分之五十是邻县的农民,有的是沾亲带故,几家一起来城里淘金,拿惯了锄头把子的手,已经在握方向盘了,女人们烫了头发,染上了夸张的红色或金黄色,用上了浓烈的口红,从穿着到用品,从言谈到举止,越来越有荤腥味,少了原本应该拥有的乡村草木味。

想起了好久以前,想到我们全家刚刚搬到城里的事:母亲乡音难改,说着说着,话语就不自觉地岔到黄河北面了。

有一天春天,母亲买了几只小鸡来养,老乡根振哥刚好来我家借擀面杖,母亲自豪地说,你看看,你看看,上午才到镇上赊了六只小鸡。

根振哥疑惑地盯了母亲好一会,小声问:“张婶,他们这里还有小鸡赊,你没有先付钱?”母亲搓着双手,不好意思地笑着说:“给钱了,给钱了,你看,我又把咱老家话给‘贩卖’过来了。”

其实,母亲说的“赊小鸡”,是早先我的家乡豫东平原上,非常普遍的事。

那时,逢开春,村子的大街上总会有“赊小鸡啦!赊小鸡啦!”的叫卖声。叫声悠长、浑厚、就像一首村歌轻轻飘荡。

所谓赊,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小鸡崽,来年开春的时候,鸡贩子再到每村每户收钱。当然,收上来的钱,多半是乡亲们卖粮食攒的钱,也有从“鸡屁股银行”里流出来的钱。

我们老家喜欢养“固始鸡”,固始鸡品相好,长得快,小贩大多是河南固始人,离我的`家乡有好几百公里,他们是一个村一个村担着游乡叫卖的,用一个小本子记着,哪个公社,哪个村,哪个生产队,哪个人,买了几只鸡。

我那时只有七八岁,脑子里整天想着稀里古怪的问题:比如,他的小本子没有放好,丢了咋办?被雨水淋湿了又咋办?比如,他们脑瓜子一时糊涂了,记不起我们的村子,又咋办?再比如,他生病了,腿瘸了,隔山隔水,不能来了,咋办呐?

每到梨花开成雪,奶奶数着攒了好久的块票和毛票,用油纸包裹着,小心地放在我家条几上的抽屉里,总会轻轻地念叨,赊鸡的咋还没来呢?

来年开春,好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多么大的变数呀!

多年之后,很少再遇见“开春兑现”这样的事情了。多年之后,每次想到这件事,心里总是暖烘烘的,不为别的,只为那一声硬梆梆的诚信,只为那一纸薄薄的承诺,只为乡村的那点草木味儿。

多年后,我作为城里人,再一次来到这个偏僻的小乡村,我的心情是拘谨的,我的态度是卑微的,我的举止是笨拙的,我想试着在这里捡回曾经丢失的东西。

我们在房东林大哥家吃地道、烧柴火做出的农家餐,喝了纯正的、泛着黄油的母鸡汤,吃着没有打农药,没有施化肥的蔬菜。结算餐费时,夫妻两个异口同声地说,就算点母鸡的钱吧,自己种的蔬菜,吃不完,不吃也会烂掉,也不值几个钱,我们硬是多给了他们钱,两夫妻脸都红了,好像占了我们天大的便宜。

乡野安静,五谷养人,在这宁静的小乡村里,我的心,是安静的,舒展的,飘逸的,自在的。在这里,秋高云淡,我陶醉于落霞漫天的温柔;在这里,倚在柴门旁,听流水在脚边潺潺地流畅,我的心服帖着;在这里,人与人之间,不设防的相处,要多欢快有多欢快!

我把自己从红尘里揪出来,矫情地噙着头发梢,闭着双眼,静静地体会“一花一闲趣,一人一段情”的人生况味,开心!此时心的年龄,十八岁、十六岁,抑或是七八岁。一个人,把身边世故的篱笆推到,再重来,活在纯净的岁月里,我愿意!

童年那“赊小鸡啦!”的叫卖声,顺着东南西北风,已经渐行渐远,那乡村特有的草木味,已经渐飘渐无,给孩子讲那“过去的事情”,已经没有了可以自由自在入坐的“高高谷堆”,从他那不屑的眼神中,我感到好一阵紧张和迷茫,瞬间有了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中的惆怅和伤感,我们如今丢失的,岂只有这些!

6.对乡村学生作文教学的思考 篇六

解决作文教学观念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过程,广大乡村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步树立大作文教育观。这里说的大作文教育观是针对传统的封闭的作文教育观而言的。

乡村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改革教学方法。首先要融作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艺术给了我很多灵感,乡村是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地方,乡村的风光、生活、民俗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题材,乡村不仅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人情、更有广阔的实践天地,这是乡村与其他地方相比的独有之处,而我们不管是作文教学还是其他教学,都应立足本土,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丰富的创作素材,充分借鉴城市先进的作文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与乡村特色结合起来,促进乡村作文教学的本土化过程,选择恰当的作文教学方法。

1、作文要求真——体现乡村特色。乡村学生虽然没有城里学生那样丰富的知识见闻和阅读积累,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2、教法讲求灵活——符合乡村学生的实际。对于乡村学生来讲,教师的指导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面向生活,重在生活感悟与想象力的培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内容主要来自生活实践,作文的欲望和激情也主要来自生活实践。乡村学校中,不少学生怕写作文,问他为什么怕,最普遍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内容可写,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也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这固然与乡村学生的生活和阅历不够丰富有关,更主要的是乡村学生平时对周围的事物不够留心观察,也不大动脑筋去想,许多值得写的内容从眼皮地下滑了过去。生活感悟就是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狄德罗语)要让学生作文真正回归生活,回归自我。乡村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使人泪流满面。乡村教师在安排写作训练时,要尽量贴近乡村学生的生活,出好题目后最好是教师自己先动脑想一想,动笔写一写。从而有针对性的对乡村学生写作进行指导。

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业情绪与成就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学业情绪不仅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和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对乡村学生学业情绪的管理,对学生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内容发生兴趣时,

他才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去学,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之不如乐知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乡村教师应从鼓励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阅读报刊出发,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养成勤写作的好习惯。

四、由“作文批改”转化为“人文关怀”

首先,教师给学生作文以信心。西方学者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放弃。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因此,对学生的作文要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要抱一颗“人文关怀”的心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给予中肯的评价。

其次,教师要灵活批阅,快速及时。对于学生写好的作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修改,诗人何其芳说过:“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作为乡村语文教师,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可以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可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其次,也要教育学生转变“我写你改”的旧观念,要使他们懂得“一次成功”的好文章是靠改出来的,一个不懂改文章的人,将永远是一个作文的门外汉。

五、结语

上一篇:消防的作文400字下一篇:劳务维稳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