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减几教案

2024-11-27

2、3减几教案(共10篇)

1.2、3减几教案 篇一

《8减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实用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10以内的减法》第一课《8减几》。

二、教学目标:

1.A组:能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初步掌握看图能列出一道减法算式。B组: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能在教师引导下根据一幅图用数字卡片摆出一道减法算式。C组: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个的物品。

重点:知道求还剩几个用减法计算。难点:会用两种方法正确计算8减几。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有关8的减法。板书:8减几

2.出示课件:复习8可以分成几和几?8可以分成3和5。8也可以分成5和3。

(二)新授:

8.引导学生观察青蛙跳水情景图

(8)数一数,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吗?生口答后出示数字8。

(2)演示课件:3只青蛙跳进水里,要求还有荷叶上还剩几只气青蛙,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减法))

出示减法算式:8-3= 5 生齐读。复习减号“-”被减数、减数,生认读:减号,(3)小结减法算式的意义:被减数的位置上 “8”表示一共有8只青蛙,减数上“3” 表示3只青蛙跳进水里,要求还剩几只青蛙,用减法计算,用 “-”表示,计算结果要想8的分成(8可以分成3和5,所以8减3等于5。)。

也可以数数法计算图上还剩几只青蛙。(4)生摆8-3=5卡片,齐读。

2.引导学生观察鹅游走图:

(8)师演示后问:图中原来岸上一共有几只鹅?游到池塘里有几只?求岸上还有几只鹅,用什么方法计算?(减法)根据这幅图列出一道减法算式。

(2)也可以数数计算图上还剩几个。(3)小结8-5=3这道减法算式的含义。(4)生摆8-5=3卡片,齐读。

(三)巩固练习

看图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四)拓展练习

1.看图生根据8的分成列出二道不同的减法算式。●●●●●○○○ 8-3=5 8-5=3 2.游戏.根据题意点破气球。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A.抄写算式: 8-5=3 8-3=5 B.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方框里: 8-3= 8-5=

2.一年级数学下册《11减几》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掌握11减几的计算方法。

2、初步掌握计算11减几的思维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正确口算11减几。

3、养成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11根小棒(10根1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今天老师把活泼可爱、蹦蹦跳跳的跳跳龙请到了教室里,想见见他吗?(课件出示)他带来了两道题,你会做吗?

1、(课件出示)你能从11倒着数到0吗?

2、(课件出示)口算:(抢答)

8+3

9+2

7+4

10―2

15―3

13―3

10―1

10―9+1

10―2+1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单元主题图)

师: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树上原来有13只猴子,走了6只,还剩几只?

生:湖里共有11只鹅,游走了2只,还剩几只?

师:这些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这个单元要学习的新知识,相信大家学了这个单元后就会计算了,大家有这个信心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1减几的问题。(板书课题)

三、新授

1、教学例1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出示例1铅笔图)

师: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小男孩有11支铅笔,小女孩要2支。

师:要求小女孩要了2支铅笔后还剩多少支铅笔,怎样列算式?

学生:11―2。

(2)引导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这种减法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减法有哪些不一样?计算时你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11―2中个位上的1减2不够减。

师:这种减法怎样计算呢?结合铅笔图想一想,怎样从1捆零1支铅笔中拿走2支铅笔?也可以用小棒代替铅笔摆一摆,看能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边操作边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师:同学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吗?先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在班上介绍你的想法?鼓励学生介绍多种算法,如:

学生甲:把一捆铅笔打开,拿出2支给小女孩后,还有8支和零的1支合起来还剩9支。

学生乙:把1捆打开,只拿出1支。与零的1支合起来刚好2支交给小女孩,还剩9支。……

师:同学们说出了不同的算法,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打开一捆小棒。(教师课件演示打开一捆小棒)

(3)反思深化,探索算理。

师:同学们分小棒的过程中,为什么都要把这1捆小棒打开呢?(课件动态显示)

生:因为从零的1根中拿出2根,显然是不够的。

师:太棒了,这“显然”一词用得非常好!

学生甲:打开1捆,实际上就是把1个十变成了10个一,再把11根小棒分成2根和9根,拿出2根剩下9根。(课件动态演示)

师:在11―2这个算式中,11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现在我们用算式来表示分小棒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分小棒来说分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甲:从1捆零1根中拿出1捆并打开。(教师引导学生说:算式中就是把11分成10和1)

学生乙:从打开的这1捆中拿出2根,就是算式的10减2。(教师板书:先算10―2=8)然后把剩下的8根和原来零1根合起来,是9根。也就是算1加8等于9。(教师板书:再算1+8=9)

师:看一看,你明白这种算法了吗?互相说一说。学生互相说。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算法?

学生甲:逐步减1法。我们先用11减1得10,再用10减1得9,连续减1减2次,得出11减2等于9。

学生乙:连减法。我们这样算:11减1等于10,10再减1等于9。

学生丙:想加法算减法。我们这样算:因为2加9等于11,所以11减2等于9。

学生丁:破十法。我们是这样算的.:先用10减2得8,8再加1得9。

师:你最喜欢哪种算法?

学生甲:我喜欢想2加几等于11,就可以算出11减2等于几的算法,我认为这种算法算得快。

学生乙:想2加9等于11,还可以算出11减9等于2。

教师:是的,你发现了这个秘密,真不简单!

(4)算一算:11―9

师:算11减9等于几?(课件出示11-9)

生:你可以这样算??

师:比较11―2=9和11―9=2,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甲:被减数相同都是11,减数和差交换了位置。

生:算这两个减法算式,只需要想一个加法就行了。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课件)谁来说一下图片中的内容?

学生:照片上有11个盖碗茶杯,一个小朋友在问:11个,拿走8个,还剩多少个?

教师:谁能根据刚才同学介绍的内容,提出用减法算的数学问题?学生甲:照片上有11个盖碗茶杯,拿走8个,还剩多少个?

教师:谁能列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算式?

教师:怎样计算11―8?

学生甲:我是这样想的:8加几等于11,因为8加3等于11,所以11减8等于3,11减3等于8。

学生乙:计算11―8,我是这样想的:10减8等于2,2加1等于3。

学生丙:我是这么想的,先将11减1得10,然后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得3。(师生为该组的学生热烈鼓掌)

点评: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火花将照亮学生一生的学习旅程。学生根据图片上的数字信息,提出问题,敢于质疑,难能可贵。教师灵活处理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丰富资源,利用学生的交流形象地沟通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水到渠成

四、应用拓展

1、游戏。(课堂活动第1题)

教师:同桌做游戏,一位同学写11减几的算式,另一位同学根据算。

式说出结果,也可由你们自己设计游戏,爱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学生设计出的游戏形式,可以是两个学生抽卡片说得数,可以是小组长组织抢答,可以是小组与小组开火车,也可以对口令算数,还可以?

2、看谁算得对。

五、总结思考

3.《3. 感觉》教案2 篇三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能用语言、图画及各种形式对感觉进行正确描述。

2、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人的感觉器官(眼睛、鼻子、舌头、耳朵、皮肤),各种各种感觉器官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初步解释大脑与感觉器官之间的工作原理(感觉产生的机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感觉器官对于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价值,愿意在生活中用我们的感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研究成果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感觉器官,借助各种形式描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实例用科学的语言解释感觉产生的机理。

教具准备:

红烧排骨图片、各种声音录音、部分感官拼成的图画—幅、录像(各种感觉产生的过程)。

学具准备:

若干只杯子、各种液体(糖水、盐水、凉水、热水、牛奶、豆汁、酱油、醋、可乐等)学生准备尺子。

1盐水,2糖水,3牛奶,4豆浆,5酱油,6醋,7可乐,8清水(涮筷子用)9筷子、10吸管每组各2支。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说一说,指一指,一二

三、鼻子…… 反动作,锻炼大脑应变能力,起立,坐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1、谈话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最爱吃的一道菜(要简单说明原因)。

2、出示红烧排骨图片,谈出自己看法(引导从颜色、香味、味道等方面评价)。

3、(总结)眼睛、耳朵、皮肤、鼻子、舌头等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分布在这些器官里的神经将接收到的各种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入大脑,人就有了各种感觉。板书:感觉。

4、学生提出关于感觉的研究问题,教师进行梳理,确定研究主题。(感觉有哪些?眼睛怎样产生视觉的?……)

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交流自己见解。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推想感觉形成的过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

三、利用材料,在分辨液体活动中体验、描述、探究感觉产生过程。

四、结合录像,初步解释大脑与感觉器官之间的工作原理。问题:

1、人的感觉器官能不能直接产生感觉?

2、自己解释一种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3、你还知道了什么?你还想说什么?

录像认识感觉产生过程,并结合分辨液体的探究活动,初步解释大脑与感觉器官之间的工作原理,引导生总结感觉机理(接受信号——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五、学以致用,认识错觉。

刚才我们知道了感觉器官工作的机理,是不是我们的感觉就一定正确呢?我们看:出示错觉图(圆柱图,平行线,长短图等)

师:大脑在处理视觉信号时也会出现失误,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我们不但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还要训练自己“聪明的大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信息的真实判断。

六、拓展延伸,体会感觉器官的作用,总结下课。

1、认识各种器官的重要性(都很重要)。

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感觉器官中,谁的功劳最大?谁最重要?

(教师相继让学生做几件事,体会器官的同等重要性,并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去做)

2、交流评价,畅谈收获,总结全课。a、生生评价;

b、师生评价,出示部分感官拼成的图画——聪;

(总结)我们都拥有健康的感觉器官,只要我们保护好他们,运用好他们,我们都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

4.2、3减几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练习

完成练习三的第8题―――第13题

(即:P17:8―――P18:13)

教学要求:、通过各种题型的练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一套 电脑一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听算

4-8 12-

13-6

13-8 14-9

2-4 16-9

14-8

11-8 1-8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说一说12-4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

2)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12-4=?,看看谁说的最好。

2、计时计算比赛(P18:12)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全班同学给予鼓励。集体订正

二、变式练习

、计算(P18:9))指导学生看题

2)全班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或者把这三题让9个同学分成三个小组以比赛的形式来进行,看哪个组的同学做的又对又快,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2、比较大小

(P18:10))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填这个符号?

三、解决问题

出示电脑、老鹰抓小鸡的图,让学生观察(P18:11)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12只小鸡,一个鸡妈妈,一个老鹰)

点击电脑出现:P18:11的画面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通过你所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板书:12只小鸡,已经捉住了只,还有几只?

问:如何列式?你是怎样想的?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2、小猴图

电脑出示P18:13

让学生认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够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列式?还有不同的列式吗?请与你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8=13

7+6=13

3-=8

13-7=6

3-8=

5.《3. 馒头发霉了》教案2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食品、物品发霉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真菌。2.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3.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涉及对比实验,能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能善于与他人交换意见。

4.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乐于用学到的只是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认识物品发霉的原因。

教学难点:在模仿操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研究物体发霉条件的研究。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有关霉的资料、图片、视频等。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霉的相关知识及准备分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讲述:(出示发霉的馒头)前一天,老师把吃剩的馒头放在塑料袋中,可才一天的功夫,馒头就这样了。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你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馒头上生的霉?是什么形状?都有哪些颜色?想不想看看?

2.学生分组观察馒头上生的霉。老师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发霉的馒头或煎饼,以供学生们分组观察。

3.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观察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摸、捏,用放大镜观察等。

4.提出问题: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活动一: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 预设1.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 1.学生观察回答

(1)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2)毛茸茸的。(3)捏上去有点滑或粘。…… 2.小结

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毛茸茸的,捏上去有点滑或粘等等。预设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品发霉? 1.学生举例。

炊饼、桔子、苹果、香蕉等 2.教师给予肯定、表扬 预设3.影响食物发霉的原? 1.学生交流

2.小结: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温度、水分、空气。活动二:霉是什么?

预设4.很多物品都容易生霉,霉是什么呢? 1.学生交流。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或老师利用课件展示此内容。

2.小结:霉属于真菌。真菌既不属于植物叶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预设5.霉的种类有哪一些? 1.学生交流 2.小结:

真菌的种类很多:霉菌、酵母、蘑菇等都属于真菌。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认识物品发霉的原因有了哪些方面的理解?让学生采取边画边说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2.教师总结概括。

经过同学们的反复观察,我们发现物品发霉的原因有温度、水分、空气。还有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进行科学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哪些食物与物品发霉?物品发霉的原因有哪些?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有哪些?

2.我们生活中见许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青霉素、发酵的酵母菌等。

6.2-3年级手工社团教案 篇六

那么,成人如何教孩子利用树叶贴画呢?

1、成人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外出郊游时或走在街上时,和孩子一起收集刚落下的各种树叶带回家,夹在书本里压平。最好是选用梧桐树叶、枫叶、泡桐树叶、冬青树叶、榆树叶等,叶面要完整。

2、孩子确定制作内容后,成人首先要引导孩子选择树叶。所制内容的形状与哪一张树叶大致相似,就选用那一张树叶。如可让孩子选用梧桐树叶做小猫的头形。具体做法是:将梧桐叶的中间三角形和叶柄剪下,剩下的部分就用来做猫的头形,把叶片抹平,用淡绿的蜡光纸剪成两个圆形作为猫眼,贴在叶的上方,再剪两个更小的作为眼球,然后剪猫鼻子和嘴,用剩下的树叶剪成胡须分别贴在小猫的嘴旁,一只可爱的小猫树叶头像就成功了。

3、孩子进行粘贴时成人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注意安全使用剪刀的好习惯。树叶贴画完成之后一定要将稍重的、平整的物体将树叶贴画压住,让其慢慢干燥,千万不能放在日光下晒,以防卷曲,破坏画面。

4、在指导孩子进行树叶贴画时,应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树叶贴画》教案

课型:工艺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设计制作能力。

2、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技巧。教学准备 学具:(1)搜集并压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数十张。(2)16开色卡纸作底板、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不同树叶不同造型的设计及制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难点: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情况)。

(二)导人新课:

1。树叶的形状,老师带你们到秋天的小树林里找树叶,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树叶形状最多。(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2,认识树叶的不同形状。教师:我们把常见的树叶概括成几种基本形体。同学们也动手找一找自己带来的树叶的不同形状。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教师: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繁多,树叶的形状各异:有心形、卵形、掌形、针形、扇形等,真是多彩多姿。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自然界各种各样的树叶为材料,拼制、粘贴成一幅漂亮的工艺美术作品。出示课题:树叶贴画。

2.读画:出示课本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树叶贴画。1。首先让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及构思。2,接着分析各种图形是由什么形状的树叶拼贴而成。3。最后注意画面的完整、构图的合理性。

(三)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

1,构思设汁画面,要求用各色、各形的树叶加以适当剪裁,让落叶变成有生命的小动物。从两条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画面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把构思设计好的主题,用铅笔先画出草稿,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

3,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树叶,有的还可以进行修剪加工。根据情况利用好树叶的背面及叶柄。

4,拼摆,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在卡纸上,压平。粘贴时要注意应从画面远处粘起,先后面后前面,注意顺序。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选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一张有生命的小动物的画,启发其他学生的思路。

(五)展评作品,欣赏小结。

1.将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评议。

7.2、3减几教案 篇七

(一)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初步知道相加的两个数,调换位置,得数不变.

(二)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和6减几的减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6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看一幅图列两个算式.

课前准备

(一)教具:实物图(梨、公鸡、母鸡)点子图、方块图.

(二)学具:小方块、红、粉小圆片各6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看卡片说数的组成和分解:

2.看图列式计算:

3.看卡片口算:

3+1= 0+5= 5-2=

5-4= 4-3= 3+2=

2+3= 3+0= 5-3=

(二)学习新课

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大家会用5的组成和分解来计算,算得又对又快.今天我们来学习6以内的加、减法.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板书课题:6的加法和6减几.

1.教学6的加法.

例1:

(1)出示梨图:

师问:左边盘子里有几个梨?右边盘子里有几个梨?一共有几个梨?

师问:怎样列式?

板书:5+1=6.

再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算式中各数都表示什么?

(2)师说:现在老师把这两盘梨调换一下位置.(边说边调换)还是求一共有几个梨?应该怎样列式?指名说算式:板书:1+5=6.

质疑:为什么这两道题都等于6?

指名说:因为相加的两个数是一样的,都是5和1,5加1等于6.调换加数的位置,1加5也等于6.

师说:我们来找一找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好吗?

四人一组进行议论、指名发言.

小结 这两道题的相同点都是求一共有几个梨、两个加数都是5和1、得数都是6;不同点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一样,一道是5加1、一道是1加5.

(3)说计算方法:

师问:我们不看图,怎么想5加1等于几?(想5和1组成6,5加1等于6)计算1加5时怎么想?(想1和5组成6,1加5等于6)还可以怎么想?(还可以想5加1等于6,1加5也等于6)

师说:你们想法都很好.只要能计算得又对又快,什么方法都可以.

例2

(1)摆一摆:

师说:请同学们拿出4个绿方块摆在桌子的左边,再拿出2个黄方块摆在桌子的右边.边摆边口述摆的过程.

看图说算式:自己小声说,指名说:

板书:4+2=6.

师问:你们能根据4+2=6这个算式再想出一道新的加法算式吗?指名说:

板书:2+4=6.

(2)练一练:

①指导看书上小朋友摆小棒图:

师问:谁能把这幅图的意思说一说?

指名说.

师说:由于两个小朋友的位置不一样,看小棒写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从这里我们知道了相同加数调换位置,得数不变.

下课后,你们也可两人一组用实物摆一摆算一算.

②看△图把算式填完整:

指名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问:还能列一道加法算式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两个加数都是3)

师说:对,因为两个加数相同,所以只能列一道加法算式.

齐读:

5+1=6 4+2=6 3+3=6

1+5=6 2+4=6

2.教学6减几.

例3

(1)出示母鸡、公鸡图:

师问:图上有几只母鸡?几只公鸡?一共有几只鸡?(一共有6只鸡)

师说:母鸡和公鸡一共是6只.要从6只鸡里去掉1只公鸡, (随手画虚线)还剩几只母鸡?(还剩5只母鸡)怎样列式?

板书:6-1=5.

师问:

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②算式中各数各表示什么?

③我们不看图,怎么想6减1等于几?(想:6可以分成1和5,6减1等于5)

④要从6只鸡里去掉5只母鸡(用手势演示)还剩几只公鸡?(还剩1只公鸡)

⑤怎样列式?板书:6-5=1. ⑥不看图,怎么想6减5等于几?

(2)找一找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人一组进行议论、指名发言.

小结 这两道题的相同点:都是有6只鸡、都是求还剩几只、都是用减法计算;不同点:一道是从6只里减去1只、一道是从6只里减去5只,所以减法算式不一样.

例4

(1)摆一摆:

师说:请同学们拿出4个绿方块,再拿出2个黄方块,边摆边口述摆的过程.

师问:你们能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

自己小声说、两人一组悄悄说、最后指名说:板书:6-2=4,6-4=2.

指名说:这两道算式表示什么?

老师贴出方块图,要求学生看图说.

(2)师生共同演示:

师说:6减2,你们用手盖住2个(老师用手盖住方块图上的2个)看到还剩几个?(4个)6减4,你们用手盖住4个,看到还剩几个?(2个)

师问:如果没有图,你怎么想6减2等于几,6减4等于几?

(3)看△图把算式填完整:

齐读:

6-1=5 6-2=4 6-3=3

6-5=1 6-4=2

小结 同学们,我们又学习了6的加法和减法.学会看一幅图列两个算式,还知道了用6的组成和分解来计算6的加、减式题.你们学得很认真.

(三)巩固反馈

1.每人在课桌上按老师要求摆出6个圆片:每次盖住一部分,说一个减法算式(盖住一个,说6减1等于5)

师问:你们每次说的减法算式,减号前面的数都是几?(都是6)

师说:对,都是6,也就是说,都是6减几的题.

2.看图列式计算:

(3)猜一猜:

猜一猜,红花后面的得数是几,谁猜对了红花送给他.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习6的加法和6减几.课堂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层次清楚,先讲加法,再讲减法,共设计四个例题.在教学6的加法时,侧重于让学生学会看图列两个加法算式.通过看图、演示、摆一摆使学生理解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在教学6减几时,侧重于让学生弄明白每道题从那个数里去掉一部分.通过看图、演示、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意义.

二、每讲完有关两道减法题之后,让学生看图说一说“这两道算式各表示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三、这节课重点体现让学生熟练掌握用数的组成和分解来正确迅速地计算.

四、巩固练习题的安排,也是围绕重点进行的.一个重点是看图列出加、减算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一个是通过口算比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8.2—3岁亲子教案:糖果宝宝 篇八

《糖果宝宝》的亲子活动,通过围绕糖果而展开,即“点名游戏——认知活动(糖果宝宝)——涂色活动(我给糖果穿新衣)”的系列活动,让宝宝知道吃太多糖对牙齿不好……

一、点名游戏

目标:熟悉自己和朋友的名字,感受友好的集体氛围。

过程:

1、家长带宝宝面向教师席地而坐成一个半圆,宝宝做在家长的前面,教师做在宝宝的对面。

2、教师自我介绍:“各位家长、宝宝,大家好!我是黄老师。”向宝宝挥手说:“宝宝好!宝宝也会受向老师问好好吗?请家长握住宝宝的小手挥一挥,和老师打个招呼吧!

3、介绍“唱名游戏”

“老师也想认识一下宝宝,我们玩个找朋友的游戏!”教师边拍手边唱歌曲,唱到“找到一个好朋友”逐一与宝宝握手,“宝宝、宝宝,叫什么?”家长握住宝宝小手边拍手边有节奏地回应“我叫|xxx|”,教师带动其他家长和宝宝一起拍手说“xxx|xxx|欢迎|你—|”。

二、认知活动:糖果宝宝

活动目标:

1、认识三种糖果,能说出糖果的名称。

2、会念儿歌《糖宝宝》。

3、知道要保护牙齿,不能吃太多糖。

活动准备:教师准备三种糖果,大白兔奶糖、棒棒糖、棉花糖若干。

活动过程:

(一)摸糖果

1、教师出示布袋:“宝宝,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布袋里面藏着什么呢?谁来摸一摸?”

2、教师请宝宝们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糖果。

(二)认识糖果

1、教师分别出示糖果,引导宝宝认识糖果的主要特征,说出糖果的名称。

2、宝宝自由发言。(家长鼓励宝宝从软硬、颜色、形状、包装等上面进行比较,能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发现。)

(三)学习儿歌《糖宝宝》

1、教师朗诵儿歌“花纸包里,有个宝宝,剥开尝尝,宝宝变小。”

2、家长和宝宝一起学习朗诵儿歌。

(四)糖果尝一尝

1、尝一尝甜不甜,闻一闻香不香。

2、请幼儿吃颗奶糖,现场感受糖宝宝变小的过程。嘴巴里的糖果有什么变化吗?(变小了)

3、糖果好吃吗?平时我们吃了很多很多的糖果牙齿会怎么样啊?(家长引导宝宝说一说)

三、精细活动:涂色《我给糖果穿新衣》

活动目标:

1、给自己喜欢的糖果涂色,掌握来回一个方向涂色的技能。

2、保持画面的整洁。

活动准备:蜡笔、画好糖果轮廓的纸若干、范画。

活动过程:

(一)激发宝宝兴趣。

1、宝宝,刚才的糖果好吃吗?你最喜欢吃什么糖果呀?

2、你想不想给糖果宝宝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呀?你们看!教师出示范画(没有涂色的糖果)。

(二)教师讲解示范。

1、你想给这个糖果宝宝穿上什么颜色衣服啊?

2、我们可以请蜡笔来帮忙,教师用来回一个方向涂的方法涂上红颜色。让宝宝知道用同样方法可以再涂上绿色、黄色。

3、其他糖果宝宝也想穿漂亮的衣服呢,请宝宝和爸爸妈妈一起帮助它,好吗?

(三)家长协助宝宝取操作材料并操作涂色。

1、向家长提出指导要求:注意引导宝宝用正确的方法握蜡笔、学习来回一个方向涂色。

2、家长协助宝宝取蜡笔,并放回到固定的地方。

3、教师逐一观察家长和宝宝的操作情况,做好适时指导,不干预宝宝的操作,不包办代替,适时给予宝宝帮助和肯定。

9.能被2和5,3整除教案 篇九

(2007-06-09 13:02:46)

转载▼

分类: 教学专栏

《能被2 3 5整除数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地二节,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以及推理的能力。

3、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探索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能被2 3 5整除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被2和5同时整除数的特征及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约数、倍数的基础的进行教学的,也是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是学习约分、通分知识的必要前提。因此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不好,对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所以必须把这部分内容学好。

能被2、5整除说的特征比较明显,学生一般都能总结出来,但是对能被3整除说的特征,学生很难自己总结概括出来,可以先让学生试试,如果学生总结不出来,再给予引导,最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不是直接去告诉学生。教学理念:

关键在于导入时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学生探索时如何引导学生去研究、去发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起到导师的作用而不能包办代替,不要直接告诉他们,也不要纯碎做一个旁观者,因为数学上的一些发现在历史上往往是经过了多少代人的探索才研究发现的,而我们的教学中不允许让学生用太多的时间去探索,因为学生要在十几年中掌握人类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数学知识,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数学的问题上,必须辨证的看待探索与继承的关系,不能一味的强调探索发现而排斥直接继承和学习现成的东西,当然也不能只会继承而不去探索,否则数学就没有发展了。

教法与学法: 教学的关键一是课的导入,二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索。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课的导入对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所以我设计对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对于引导学生探索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的方法,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运用逻辑推理方法,使探索的思路尽快的接近探求的目标,不能让学生毫无目的的去探索,否则多数学生几天也找不到被3整除数的特征,这时就是显示了老师导的作用。在研究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合作研究一会,在学生困惑的时候老师给予点拨,把每一位数上的数字相加的数看看有什么特征。通过这样的点拨使学生很快掌握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投影仪,颗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很高,大多数家庭都有存款,为了确保安全,在帐号上设置有密码,为了好记又不易忘记有的人设置这样的密码,能被2整除的最大的六位数或最小六位数,或能被5整除的最小六位数或最大六位数,或能被3整除的最大六位数或最小的六位数等等方法。同学们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学习的动力就激发起来了。

(二)探索新知:

1、在练习本上写出2的倍数:2、4、6、8、10、12、14、16、------(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再同桌交流像这样的数叫什么数?

老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偶数、奇数。凡是偶数的数都能被2整除。

2、同理写出5的倍数:5、10、15、20、25、30、------------学生合作交流总结出能被5整除数的同桌。

3、总结出能被2、5整除数的同桌。(学生互相说说,师在用课件出示要点)。

4、师再激情引趣,研究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先让学生写出3的倍数,在观察每个数的数位数字之和什么特点?在让学生把凡是3的被数的数再交换位置,看看能否被3整除呢?为什么?比如:18是3的倍数,所以18能被3整除。把8和1交换位置就变成了新的一个整数81,81能被3整除吗?学生可以试试看。从而找出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不会变,即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是与这个整数的各个数字之和有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可把要点利用投影显示出来)。

5、归纳小结:顺口溜:(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

偶数王国去遨游,全能被2来整除。

个位是0或者5,都能被5来整除,各个数位数字和,若是3的整倍数,就能被3来整除。

(三)、巩固与应用:

基础题:

1、填空:

(1)、根据下列数字,按要求填空:

153 280 101 135 12 5898 111 2365 20661 1300

275 320 69480

能被2整除的数()。有约数5的数()能被3整除的数()。既有约数2又有约数5的数()。

(2)、能被2整除的数叫()。()叫奇数。(3)、用1、0、5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中,能被5整除的数有()。

(4)、164最少加上()或最少减去()所得的数才能同时被2、5整除。2、小法官:

(1)、最小的偶数是0。

()(2)、只要能被2除尽的数都是偶数。()(3)、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4)、个位上是1、3、5、7、9的数都是奇数。()(5)、能被9整除的数一定能被3整除。()开放题: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

(1)、117()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2)、24()9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1()3()是一个能被2、3、5同时整除的数 2、2222------2()括号中最小填几能被3整除。

(四)、全课总结:(略)

(五)、知识延伸:有时间同学们可以研究能被7、8、9等数整除的数的特征。

(六)、板书设计:

能被2、5、3整除数的特征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

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是0、2、4、6、8的整数。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是0、5的整数。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10.2 《匆匆》教案3.29 篇十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2个生字“挪、蒸”,正确读写“挪移、蒸融”2个词,正确认读“头涔涔、泪潸潸、徘徊”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抓住重点词句,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的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3.背诵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的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散文,让学生充分自学,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诗意语言。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教案、学案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会读“挪移、蒸融、头涔涔、泪潸潸、伶伶俐俐 徘徊”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抓住重点词句运用设问、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将不易察觉的时光匆匆,一去不返写的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3.背诵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尝试自学。1.读书(我会读)

课文朗读3-5遍。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尝试背过,统计背过了几段。

2.写字(我能写)

我能把下列词语读准确,为加点的字注音,并能正确书写。挪移 蒸融 头涔涔 泪潸潸 伶伶俐俐 徘徊 ........老师重点指导“挪、蒸”的写法。3.练习(我会做)

我能从课文中摘抄含义深刻或自己特别喜欢的片段(不少于100字)。工整、准确地书写在学案上。

4.查阅(我会查)

写出最近知道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三句)

二、自学反馈。1.检查朗读。

同桌相互朗读第一自然段,检查是否正确、流利,互相指正错误。2.写字指导。

蒸:上中下结构,横撇和捺要写舒展,不要忘记写短横。3.练习反馈。

指名读含义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同学们可以相互补充。

4.资料交流。

全班交流名言,说说自己的理解。如: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重点探究。

1.提出阅读思考的问题。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是用什么方法具体描述的?

2.自读感悟,圈点勾画。

自己找出相关的句子,划出来,写一写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具体描述的。

3.小组讨论,提升感悟。

小组内朗读并交流作者的写作方法。

具体操作:1.划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2.将自己的想法说给成员们听,互相交流,可以互相反驳、辩论。3.商议好小组起来汇报的方式。4.班级交流,领悟方法。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句子

预设一: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运用比喻、拟人,更具体、更形象。再指导朗读。

突出“针尖”“一滴水”“时间的流”“声音”“影子”。

预设二: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抓住动词“过去”“跨过”“飞去”运用排比句将时光的匆匆表达的更具体。

再指导朗读。

突出“洗手”“吃饭”“默默时”“跨过”“飞去”。

预设三: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巧巧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时间就在这琐碎的日常生活的不经意间来去匆匆。

再读写太阳的句子,圈出你认为用得好字。这些字让你感受到什么?读出这种感觉。

可以突出“挪移”“旋转”。

师引到: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朱自清给了我们什么答案呢?(徘徊、匆匆)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无奈,不甘心

(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

四、课堂总结。

现在,回过头来,聪明的孩子们,你能解答“我们的日子为什一去不复返”这个问题吗?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从家境贫困的山村野夫,到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智慧的哲人志士,都对岁月匆匆留下了自己的感叹,相信同学们也对时间有了自己的理解。

五、达标检测:

我能当堂背过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段。

六、作业设计:

1.作者具体描述了日子去来的匆匆,我能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2.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2、匆匆 ? 一去不复返

无奈 惋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交流自己的家庭作业(小练笔),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全文,积累优美的语言。学习过程:

一、交流自己的家庭作业(小练笔)。

预设:

上课的时候,时间从老师朗朗的讲述声中过去;奔跑的时候,时间从我们的脚步声中过去;做作业的时候,时间从我们的笔尖溜走。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入手进行仿写)

二、展示背诵(背诵全文)

检查背诵,同时引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学生如果背得流利、有感情,教师要有激励性的评价,同时引导其他准备背诵的同学。板书设计:

2、匆匆

生活

匆匆

珍惜时间

上一篇:运输公司经理安全生产责任状下一篇:美导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