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学论文(共10篇)
1.中医医学论文 篇一
4.1 充分体现中医学特色和优势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发展之始就体现了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即从临床到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其与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中医学中建立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必须在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针对证候的辨证分类、治则治法、方药运用、证候传变、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从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广泛吸收和应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合理运用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开展不同层面的症候发生、发展、分类、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并给予其脏腑和四诊信息定位等的中医内涵及其临床应用研究[2]。
4.2 在中医学中全方位推进转化医学体系建设 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建设将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中医学走上国际医学之林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所以全面推进中医学中转化医学体系建设将开创中医药辉煌发展的新纪元。
首先,应该重视中医界转化医学人才培养。当前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整体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学科渗透和交叉能力欠缺,对国际医学进展和前沿动态信息了解迟缓,创新动力不足,因此在中医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扎实又具有良好的现代医学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是决定转化医学在中医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必须从顶层设计和制定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体制。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的过程涉及诸多学科、众多部门,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工作、新药研发、市场营销、患者需求及其他多个边缘学科,目前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只有在顶层及政府部门设计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体制,才能将各部门、各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研究团队,从而为建立体现中医学特色的转化医学体系奠定基础,仅靠一般的研究和医疗机构是无法完成的。
最后,还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中医学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紧跟国际医学发展的潮流,将促进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中医与西医存在诸多不同,其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立的理论体系,所以必须探索适合中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比如虽然中医学具有先进的防治疾病的理念,但其技术手段仍比较落后,存在严重的创新不足,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很难规范化和标准化,而且中医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因此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还很多。所以,转化医学的兴起对中医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以临床为基础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中医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5 讨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转化医学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全国各地也逐渐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召开转化医学高峰论坛,传播其方法和理念,而且其已经被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将其纳入了《健康中国》科技支撑战略,加强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在转化医学研究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应该认识到,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水平与国外比较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医学的转化医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以后的中医学研究中重视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应用和体现,加快中医转化医学体系建设,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 Zerhouni E.The NIH Roadmap[J].Science,,302:63-72.
[2] 蔡红兵,杨明会,孙学刚,等.中医中药应尽快纳入转化医学的轨道[J].新中医,,5(43):8-9.
2.中医医学论文 篇二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本科非中医专业300名医学生, 其中男生126名, 女生174名, 年龄19~23岁。
1.2 方法
采用无记名现场问卷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 独立完成。共发出问卷320份, 收回有效问卷300份, 有效回收率93.75%。问卷内容包括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对中医养生与药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需求及学习态度等。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方法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秩和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掌握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在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对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的掌握情况中, 理论知识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1) 。
2.2 学习欲望和需求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在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对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的学习欲望中, 非常渴望、一般了解和不需要3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在男生对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学习内容的需求中, 学习理论知识和有动手机会两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见表3) 。
2.3 学习态度及对学习意义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 在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对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的学习态度中, 非常认真、比较认真和不认真3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4) 。他们认为学习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对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有一定帮助和无帮助3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5) 。
3 现状与措施
3.1 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非中医专业医学生对中医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了解不足, 动手能力欠佳, 男生甚于女生;对该知识的学习欲望均较强, 超过50%的学生非常渴望学习相关知识, 女生强于男生;对该知识的学习均有较高期望值, 态度非常认真或比较认真, 男女生均超过70%;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医养生保健和药膳知识对学习、生活有较大帮助或一定帮助。现今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生活经验不足, 养生保健与药膳知识更加缺乏, 日常饮食、起居混乱, 所以非常渴望能够进行系统学习, 并希望有机会进行实际性操作,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 急需学校领导和相关学科教师给予关注与指导。
3.2 措施
(1) 加强中医养生与药膳课程建设, 服务学生。我教研室从2004年开始为全校学生开设中医养生与药膳选修课程, 完成该课程PPT制作及教学大纲、教材编写, 授课教师多次进行集体备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报名踊跃, 到课率高, 学习认真, 效果极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 深入浅出, 举例生动, 联系生活与临床, 便于学生掌握。课后作业以论文方式布置, 不拘形式和内容, 重点在于学生对感兴趣或有明显困惑的方面进行论述, 拓宽学生知识面。对有实际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如女生月经失调和痛经现象与学习及就业压力有关, 教师通过心理、饮食指导, 使她们恢复正常, 必要时给予药物治疗。另外, 学生失眠、便秘、痤疮、抑郁等现象较多, 教师根据学生自身情况, 结合中医理论, 给予生活或心理指导, 使学生受益。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仅有理论远远不够, 实际应用更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加强案例讨论与分析, 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进社区、企业, 帮助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或企业健康办公室对亚健康者制作健康档案、指导其四季生活起居、饮食营养、运动等, 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各类药膳制作比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中医学基础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 教学方法
中医学基础课程阐述了中医脏象、经络所体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防治等基本理论。由于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较高,这让基础较差的中等卫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较大困难。如何改变中职卫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是摆在中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介绍自己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教学法
中医知识抽象难懂,教师讲授时可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使中医学抽象、复杂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讲望、闻、问、切时,多媒体所展现的大量图片、声音、查体手法,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医学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医专业课打基础,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其基本观点和特点。教师只有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探索、改革,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中医学论文 篇四
关键词:中医药;动脉粥样硬化;新进展;病因病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由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致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防治AS是当前医学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课题。现代医学对AS的发病机制展开了深入探索,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在内质网应激、细胞自噬、细胞凋亡等方面,但往往作用单一,难从多个节点有效防治AS.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把握疾病演变规律,对防治复杂疾病优势明显。本文将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AS的新视角做一概述。
中医药对AS的新认识。
AS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长期以来,有关AS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于氧化应激学说、脂质浸润学说、内皮损伤学说等。然而上述观点却不能完全阐明AS的发病机制,如血脂水平与AS发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AS斑块中细胞更新并非都是慢性炎性反应及脂质浸润所致等[1].对此,申定珠等[2]综合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发布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临床指南》、弗莱明汉心脏研究报告及补肾中药抗AS临床应用实践提出,AS实际上是一种与机体衰老密切相关的慢性退行性疾病,并认为细胞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改变可能是AS病理进程的关键桥梁,应积极探讨AS从肾论治,从细胞端粒途径调控AS血管老化可能是阐释补肾中药作用机制的有效靶点。
张嘉皓等[3]认为,“脉道不利”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病理表现。脉道既是气血精微运行的通道,同时也需要气血精微的濡养。如脉道不能贯通,则可变生他疾。现代研究表明,脾气虚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糖脂质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缺陷和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通过调补脾胃能起到胰岛素增敏防治AS的作用[4—5].王磊等[6]亦认为,AS与脾气虚相关。“气者,身之根本也”,“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痰瘀蕴结日久易损伤脉络形体导致AS.
王进[7]认为,AS与中医温病学说之营分证和血分证有类似的特征。辨证或营分,或血分,或兼而有之;或一脏一腑,或随证变化,似无适从,然其最终转归仍在血脉。心主血脉,为五脏之首,故其治应强调治心,以通五脏,令全身阴阳调和、气血通畅。肖维刚等[8]认为,营卫均依脉而行,通过络脉相互贯通,与“脉”关系密切。脉络通则营卫和,二者在随脉运行过程中相互感应、交会,弃脉则营卫行无所踪,抛营卫则脉无实可言。若营卫交会生化失常,脉络失其滋养顾护,无形之邪客于脉中,日久则必生痰瘀,阻于脉道。恰如AS进展过程中内皮损伤、血小板黏附聚集、平滑肌细胞迁移等环节。故从营卫交会生化角度探讨AS的形成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另有研究[9]认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也是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高发的诱因,如短期内急性暴露于PM2.5浓度严重超标的大气环境中,可直接诱导机体NLRP3炎性体活化,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表达,启动炎性反应修复或失控性炎性反应损伤过程,进而导致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此当属肺脏受邪,心肺同病之证。病机以气阴两虚为本,毒损络脉为标。临证应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为法,以复肺脏“朝百脉,主治节”功能。
中医药干预AS的临床研究。
AS的成因涉及到诸多因素,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抗凝、抗氧化应激及调脂等方法防治AS及相关疾病,虽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难从根本上预防AS的发生发展,且治疗费用昂贵,并存在消化道出血等潜在风险,制约着其在临床上的普及应用。而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为有效防治AS提供了可行性。陈文强等[10]采用补肾活血化痰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斑块,治疗组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改善颈动脉血流、搏动指数,降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数目、斑块Crouse积分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蔡云等[11]通过观察150例肾阴亏虚兼痰瘀互结型亚临床CAS患者,结果发现血脉通颗粒较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浓度,下调CD14+、CD16+细胞/单核细胞水平及白细胞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表达,进而干预CAS进程。程振业[12]采用三子养亲汤联合西药常规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CAS患者,结果发现联合中药治疗组较西药组能有效抑制炎性反应,降低Hcy及血脂水平,缩小中心动脉压压差,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CAS进程。宋鲁成教授认为,AS早期和进展期病理过程与肿瘤细胞增殖大致相似,主要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为主,细胞凋亡相对较少。两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具有相同的病因病机,热毒、痰浊、血瘀、体虚等是两者致病的共同因素,治疗上可取异病同治之法。通过分析AS和肿瘤患者发病情况发现,AS与恶性肿瘤的关联性大(P<0.05),二者在中医证型分布上无差异[13].采用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益气化积方治疗CAS,结果表明益气化积方在降脂、抗炎、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减小颈动脉斑块面积等方面疗效显着(P<0.05)[14].刘茜等[15]采用鹿红颗粒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结果发现,治疗组在降低患者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改善心肌重构、增强患者心脏收缩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运动耐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中医药干预AS的实验研究。
1. 中医药对细胞自噬的影响 细胞自噬是近年来AS研究的热点。大量证据显示,进展型AS斑块中存在自噬现象,适度自噬对AS具有保护作用,过度自噬将导致整个细胞功能崩溃。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异常自噬能直接影响AS的进程及斑块稳定性[16—17].在内皮细胞自噬过程中,陈皮—半夏作为临床经典化痰对药,能够有效抑制参与自噬特异性基因Beclin—1表达,进而上调AS斑块PI3K—Akt途径,降低LC—3Ⅱ/LC—3Ⅰ的比值,减少内皮细胞自噬,而这可能是化痰法治疗AS的机制之一[18].光果甘草定能通过下调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ygen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AVEC)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及LC—3的表达,减少HAVEC自噬小体生成,增加HAVEC活性[19].葫芦素能增强脂多糖(lipoplysaccharide,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自噬,发挥抗炎作用[20].犀角地黄汤能通过下调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脑组织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ATG—5和LC—3的表达,起到脑保护作用[21].
2. 中医药对细胞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影响 研究表明[22—23],ERS在AS进程中作用显着。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在AS斑块内产生大量高分泌蛋白,易诱发ERS,持续的ERS将激活炎性反应和凋亡信号,引起细胞功能紊乱,甚至凋亡,从而导致斑块不稳定。丹参酮ⅡA[24]能通过上调血管平滑肌细胞胞质中ERS标志蛋白基因BIP表达,放大ERS信号,激活下游的凋亡信号分子,进而逆转AS病变。淫羊藿苷[25]能通过下调Hcy诱导的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GRP78 mRNA表达水平,减缓内皮细胞ERS,发挥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当ERS时间过长时,细胞内质网功能失调,易致使BIP表达下降,亦能启动内质网相关凋亡程序,导致细胞死亡。葛根通脉饮[26—27]能通过下调主动脉组织ERS相关分子CHOP蛋白以及BIP蛋白表达,抑制Hcy所致兔主动脉组织ERS,发挥抗AS作用。
3. 中医药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细胞凋亡亦是导致AS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内皮细胞凋亡则可能是诱发AS的始动因素。白藜芦醇[28]、吴茱萸次碱[29]能通过降低乳酸脱氨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激活VR1,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mRNA表达,提高内皮细胞存活率,减少其凋亡细胞数目,进而降低LPC诱导的内皮损伤。三棱、莪术[30]能通过升高Bcl—2表达水平,下调Bax表达,抑制内皮细胞凋亡。通心络胶囊[31]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上调HIF—1α的表达,下调缺氧后血管内皮细胞Caspase—3蛋白活性,降低其凋亡率。郭春雨等[32]采用活血中药(芎芍胶囊)、解毒中药(黄连胶囊)及活血解毒配伍(芎芍胶囊和黄连胶囊)含药血清干预ox—LDL诱导的HAVEC,与模型组比较,结果发现各含药血清组可显着提高细胞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水平,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蛋白表达,降低内皮素—1(endothelin—1,ET—1)、IL—1β、E—select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ICAM—1)含量,减少HAVEC凋亡。且活血解毒组细胞相关炎性因子表达较其他组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在成熟的斑块内,巨噬细胞亦可见到细胞凋亡的特征性表现。巨噬细胞凋亡分泌的细胞因子能促进其在斑块部位聚集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荷脂的巨噬细胞凋亡可促进脂质斑块进展,并影响其稳定性。黄连温胆汤含药血清能明显提高巨噬细胞生存率,上调炎性因子IL—10表达,减少巨噬细胞泡沫化及ox—LDL引起的巨噬细胞凋亡,降低巨噬细胞脂质吞噬作用,说明黄连温胆汤的抗AS作用可能与抵抗巨噬细胞凋亡有关[33].
小结与展望。
现代医学对AS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不断启发着中医对AS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研究认为,AS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复杂疾病,其发病不单纯是由于“痰、瘀、毒”三因素,脾肾亏虚、营卫失调、肺失治节亦是导致AS的重要原因,因此,选用单一作用靶点药物很难取得满意疗效。而中医药具有多重作用机制,为有效防治AS提供了可能。近年来,临床采用具有补肾、活血、化痰、益气、化积等功效的中药防治AS取得了较好疗效;实验从细胞自噬、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等新视角初步阐释了中医药治疗AS的科学内涵。但由于中医药对AS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深入,导致其治则和方药多变,临床药效物质基础难以明确;且缺乏科学数据和对照研究,为其进一步研究带来了困难。针对中医药研究的上述特点,具有中医特色的AS研究模式有待建立,科学的中医研究评价方法及关键技术有待开发。应在不断挖掘中医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生物学、网络药理学及大数据科学等研究方法组方,将中医宏观证型与现代医学的微观辨病有机结合起来[34],不断推陈出新,深入探索中医药发挥作用的药效学基础及机制。
参 考 文 献:
[1] Libby P,Theroux P.Pathophysiolog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irculation,,111(25):3481—3488.
[2] 申定珠,陈川,迟惠英,等。从血管老化角度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医防治策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2(2):266—268.
[3] 张嘉皓,朱爱松。从脾气虚角度论动脉粥样硬化。中华中医药杂志,,30(2):353—355.
[4] 张俊杰,柯斌,秦鉴。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脾虚与胰岛素抵抗关系。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947—2949.
[5] 张会永,崔家鹏,杨关林。从《内经》脾病“脉道不利”探讨“从脾论治”冠心病。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11):1256—1258.
[6] 王磊,张军芳,常丽萍。脉络学说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运用浅析。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0):2568—2569.
[7] 王进。动脉粥样硬化中医学营血辨证论治体系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32—34.
[8] 肖维刚,张秋艳,庞洁。从营卫交会生化角度探讨AS的形成机制。中医杂志,2013,54(8):650—652,680.
[9] 李玉洁,陈颖,王娅杰,等。PM2.5暴露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发病机制及应对策略思考。中国中药杂志,,39(15):2978—2982
[10] 陈文强,黄小波,王宁群,等。补肾活血化痰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13,28(11):3211—3214.
[11] 蔡云,张斌霞,王紫逸,等。血脉通颗粒治疗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肾阴亏虚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研究。中药材,2014,37(1):162—165.
[12] 程振业。三子养亲汤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观察。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13] 侯晓丽。动脉粥样硬化与肿瘤的关联性研究。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14] 徐睿。动脉粥样硬化与肿瘤中医病因病机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以及用治疗肿瘤的方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15] 刘茜,周华,戎靖枫,等。鹿红颗粒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7):867—870.
[16] 郭凤霞,危当恒。自噬与动脉粥样硬化。生命的化学,2013,33(4):461—465.
[17] 童彤,曹勇军,刘春风。自噬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调控。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7(3):225—228.
[18] 黄小波,陈文强,王宁群,等。陈皮—半夏对内皮细胞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北京中医药,2014,33(11):868—871.
[19] 谭春江,吴岩斌,林如辉,等。光果甘草定对ox—LDL损伤性人主动脉内皮细胞保护的机制研究。中医药学报,2014,42(2):12—19.
[20] He J,Wang Y,Xu L,et al.Cucurbitacin Ⅱa induces caspase—3—dependentapoptosisandenhancesautophagyin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RAW 264.7 macrophages.Int Immunopharmacol,2013,16(1):27—34.
[21] 刘红权,王玉,郭立中,等。犀角地黄汤对脑缺血大鼠的自噬相关蛋白Atg—5、Beclin—1表达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61—64.
[22] Ira Tabas.The role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n theprogressionofatherosclerosis.CircRes,,107:839—850.
[23] Cnop M,Foufelle F,Velloso L A.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obesityanddiabetes.TrendsMolMed,2012,18(1):59—68.
[24] 赵君玫,王建新,沈晓君,等。丹参酮ⅡA对AS病灶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14,25(6):1357—1358.
[25] 魏晏,沈晓君。淫羊霍苷对HCY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7):147—150
[26] 赵君玫,张娜,沈晓君,等。葛根通脉饮对HCY家兔AS斑块和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表达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1):162—166.
[27] 呼海涛,徐学琴,沈晓君。葛根通脉饮调控BIP蛋白表达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1):150—153.
[28] 刘建明,叶颍俊,方义湖,等。白藜芦醇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6(8):1819—1823.
[29] 邱模昌,余艳荣,张瑜,等。吴茱萸次碱对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时珍国医国药,2013,24(3):580—582.
[30] 谢海波,罗尧岳,莫新民,等。活血、破血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Bcl—2、Bax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率的影响。新中医,2013,45(4):148—150.
[31] 王磊,王宏涛,张军芳。通心络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医杂志,2013,54(3):259—262.
[32] 郭春雨,马晓娟,刘倩,等。活血及活血解毒配伍中药对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9):2768—2772.
[33] 燕珊,陈群,王剑。3种化痰方剂含药血清超滤组分对THP—1源性巨噬细胞活性及泡沫化的影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1):81—85.
5.中医全科医学概论试题 篇五
A型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中医本体论的主要内容是:
[
] A.天人合一 B.阴阳学说 C.元气论 D.脏腑学说
2、全科医学作为一个新型临床学科在我国正式建立起来的时间是。
[
] A、20世纪60年代 B、1989年11月 C、1993年11月 D、1996年12月
3、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
]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恒动辨证 D.脏腑辨证
4、全科医生做为医疗保健与保险体系的角色是。
[
] A、咨询者
B、教育者
C、家庭成员
D、守门人
5、中医全科医生常常遇到的健康问题是:
[
] A.生物—心理—社会问题交织
B.家庭—单位问题复杂 C.亲情—爱情—友情问题交织 D.现实—理想问题复杂
6、不是全科医疗的的具体特征是。
[
] A、高新技术
B、常见问题
C、持续性
D、综合方法
7、“未病”的概念中不包括: [
] A.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状态
B.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可能表现出的状态。C.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阶段 D.机体已无生命指征阶段
8、哪一个家庭类型属于扩展家庭。
[
] A、单亲家庭
B、群居家庭
C、核心家庭
D、联合家庭
9、全科医生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应贯彻以何为主的服务原则: [
] A.预防保健 B.问题咨询 C.健康教育 D.诊断治疗
10、家庭生活周期分几个阶段。
[
] A、4个
B、6个
C、7个
D、8个
11、医疗的顺从性及病人的满意度,绝大部分取决于: [ ] A.医生的服务 B.医患关系 C.患者的感受 D.医院的硬件环境
12、目前排在死因首位的疾病是。
[
] A、脑血管疾病 B、恶性肿瘤
C、心血管疾病
D、呼吸系疾病
13、医患交往过程中,对会谈技巧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会谈准备——强势定位,主导谈话 B.会谈开始——礼貌、热情、开放式提问
第1页(共4页)C.会谈中间——鼓励、促进、心理支持 D.会谈结束——适时、自然、结束语
14、不属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是。
[
] A、全科医疗
B、计划免疫
C、健康教育
D、妇幼保健
15、下列属于我国甲类传染病的是指: [
] A.狂犬病、霍乱 B.鼠疫、霍乱 C.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鼠疫、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6、正常情况下,第一次乙肝疫苗接种时间。
[
] A、出生后24小时内
B、48小时内
C、一周内
D、一个月内
17、医疗事故分为几级? [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8、家庭结构危机的主要特点是。
[
] A、不可预见、反复发作
B、可预见、常发生
C、不可预见、不常发生
D、不常出现、可预见19、2004年2月,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社区卫生服务具有综合、便捷、低廉、持续的特点,治疗的疾病以慢性病、老年病为主,中医药在这方向有着鲜明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是: [
]
A.胡锦涛 B.温家宝 C.吴邦国 D.吴仪
20、人所在的生态系统当中,属于微观世界的是。
[
] A、家庭
B、社区
C、细胞
D、国家
中医全科医学概论B
A型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哪一个家庭类型不属于异常家庭。
[
] A、单亲家庭
B、群居家庭
C、核心家庭
D、同性恋家庭
2、人体生命活动中,主宰思维、行使主观意愿、统率五脏六腑的是:
[
]
A.魂
B.神
C.意
D.魄
3、人所在的生态系统当中,属于宏观世界的是。
[
] A、组织
B、系统
C、文化
D、分子
4、疾病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的总和是: [
] A.病机
B.病因
C.证候 D.症状
5、“妻管严”这种现象是家庭权力结构的哪一类型。
[
] A、分享权威型 B、传统权威型 C、工具权威型
D、感情权威型
6、中医全科医生进行健康问题评估时,最常用的一种评估方法是:
[
]
第2页(共4页)A.观察法
B.会谈法 C.分析法 D.工具法
7、属于家庭内资源的是。
[
] A、教育资源
B、健康防护
C、文化资源
D、宗教资源
8、提出“隔离”思想有效防治传染病传播的最早史料是 [
] A.《素问•刺法论》:“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 B.《老子》:“凶年之后,必有温疫。”
C.《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D.《灵枢·剌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9、社区健康照顾团队中的医技成员是。
[
] A、社区医师
B、社区护士
C、健康教育者
D、专科医生
10、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 A.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无病防病
B.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C.二级预防——发病前期预防——使疾病能够及早治愈而不致加重和发展。D.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
11、全科医生配置上,一般按多少个家庭配备一名全科医生。
[
] A、200
B、300
C、400
D、500
12、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是: [
] A.遗传性疾病 B.传染性疾病 C.生活方式病 D.营养不良性疾病
13、社区健康照顾团队中的顾问成员是。
[
] A、社区医师
B、社区护士
C、健康教育者
D、专科医生
14、《世界卫生组织法》确定该组织及其会员国的最终目标是: [
] A.将全人类获得最高可能的健康标准 B.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C.生命健康权 D.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15、主干家庭又称()家庭。
[
] A、单亲家庭
B、直系家庭
C、核心家庭
D、联合家庭
16、传染病预防是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国家对传染病实行的原则是:[ ] A.隔离为主 B.预防为主 C.治疗为主 D.预防与治疗并重
17、属于家庭外资源的是。
[
] A、维护支持
B、健康防护
C、卫生服务资源
D、情感支持
18、生命是基本人权,实施安乐死主要侵犯的人权是: [
]A.人格权 B.处分权 C.隐私权 D.生命权
第3页(共4页)
19哪一个不是全科医生对病人与家庭的角色。
[
] A、咨询者
B、教育者
C、守门人
D、医生
20、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是: [
] A.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应性 B.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C.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D.安全性、有效性和适当性
6.中医学的论文 篇六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各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中药学,觉得专业术语晦涩难懂,药物数量众多,需要理解、记忆的内容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困难,难以入门,久而久之,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繁琐,教学方法单一。中药学这门课程需要讲授中药的各种知识,与中药炮制学、方剂学等课程以及临床知识紧密联系,因此学习内容多。但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量不多,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成天忙于应付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
3.学生缺乏实践。长期以来,中药学教学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教学计划中,理论课时多,实践安排少;另外,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相应的提出了几点对策,以改善中药学的教学,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
1.增强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
中药学是一门涵盖内容广泛,衔接众多课程的一门学科。与《中医学基础》、《方剂学》、《中药炮制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学生开始接触中药学时,设法引导学生对中药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初学中药学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善于运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在充分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记忆中药学的内容,这样既省时又记得牢。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述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在课堂上,适当穿插有关中药的典故,民间传说、神话等,活跃课堂气氛,以增加学生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讲白头翁,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学生侧耳倾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记忆深刻。
2.改革教学内容
中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学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功效及实际应用,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基础。在中药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参照教学大纲的目的精心地在教材中选择、增删、重新组合,着重讲解每一章节中的代表药,介绍I临床常用药。如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主要针对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的性味、功效、应用重点讲解,其余只针对主要治疗作用简单介绍。这样即能达到,精简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并且将中药按照掌握、熟悉、了解的程度来划分,使学生明确记忆对象,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材中有些比较浅显、易读易懂的章节,安排学生自学,如消食药、驱虫药、涌吐药、截疟药等章节内容。教师可指定阅读参考书,指出学习要点,提供学习思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逐渐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潜能。而且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进新知识,充实新内容,能将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药理论联系到起来,比如,贯众性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主要用于虫积腹痛,吐血衄血,崩漏下血,风热感冒,温热斑疹,痄腮喉痹。现代药理研究,贯众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兴奋子宫、驱虫作用。这样可以更为全面的掌握中药的应用。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单一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3.1 对比式教学方法。
中药学章节多,药物多,不通过对比,学生很难找到重点,也难以记忆。同章节药物往往是同中有异,通过同章节药物之间的对比,可执简驭繁,事半功倍。比如消食药,这一章中所介绍的药物均有消食的作用,同中有异的是,山楂善于消肉食积滞,并能活血化瘀;神曲健脾;麦芽和谷芽消面食,且麦芽兼能回乳消胀;莱菔子降气化痰作用强;鸡内金有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的功效。这样通过列表对比,把相似或相反的`内容作比较,学生可以一目了然,清楚记忆。
3.2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法。
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评估学生的成果等几个环节,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在讲授中药时,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在日常生活中,生姜熬汤加红糖可以治疗风寒感冒轻症。在中药学中,生姜属于发散风寒药,既可温中止呕,又可清热止呕;既可用于胃寒呕吐,也可用于胃热呕吐,因为方便易得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故被称为“呕家圣药”。因为学生对生姜非常熟悉,对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中药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介绍完生姜后,提出问题“请在教科书中找出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药物,比较其药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意识到中药的实用性。
3.3 直观教学方法。
中药种类及内容繁多,且相互间性味、功效不易区别,而且语言描述比较抽象,学生感到很深奥,不易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把中药标本或者中药挂图带人课堂,按照中药的形态、分类、性味、功效、应用进行启发性讲解,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药学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还需结合多媒体、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例如黄连的“鸡爪连”、川乌与附子的药用关系、白术的“如意”云头等利用图片展示,会印象深刻。多媒体教学还可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将授课内容展示于屏幕,只需花少量时间进行板书讲解补充。由于授课内容图文并茂,内容直观学生容易理解教师只需精讲点拨将节约下来的时问用于教学内容的复习和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践表明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目前中药学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
4.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中药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教学中,可多增加实践课时,让学生多次观看中药标本,此外,安排学生到中药植物园、药房等地方实习,让学生多接触中药,让其辨认中药植物的种类、形态,并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联系,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中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芳,高职教育中如何提高中药学课堂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5.5
[2]楚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7
[3]姜醒,苑光军,李明杰中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6
7.导引法中医学原理探析 篇七
1 导引法源于生活和劳动实践
1. 1 导引法源自仿生的思想
导引法的雏形出现于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发展低下,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不断观察自然界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鸟兽虫鱼的生活特点,经过反复的试验,取法自然,模仿生物,象形取义,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强身健体的功法。效仿自然界的动物出现了“仿生舞”,以丰富自身的生产、生活。同时,从动物本能行为中发掘出与人类“同类相动”的“适应性行为”[2]。动物的各种特征对古代导引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启蒙作用,为古代导引提供了素材。如汉代竹简《引书》中就有“虎引、复鹿、凫沃”等仿生动作[3]。东汉名医华佗编创的五禽戏,单从名称就可以知道它是模仿动物姿势的功法。其中,既有偏重肢体运动,模仿“五禽”动作,又不乏取其神态的成分。使“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4]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些方法将仿生导引和医学紧密的结合起来。
1. 2 导引法源自生活的某种状态
导引法的形体动作、呼吸吐纳的方法大都能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找到原型。如八段锦的“双手托天理三焦”,两手上托,充分拉伸整个身体,其实就是把伸懒腰的动作进行规范,加大幅度而形成的; “左右开弓似射雕”是模仿了射箭的姿势而形成的; “攒拳怒目增气力”是模仿人生气的时候冲拳以发泄怒气等。呼吸吐纳为主的六字诀在《养性延命录》、《诸病源候论》等都有系统记载,在生活中人们就常常自发的应用不同的字诀。比如在心情不舒畅的时候,会自然的长出一口气,甚至长吁短叹,这是人的自我保护和调节,有疏肝的作用,这个状态就是嘘字诀的雏形。冬天手很冷,为了暖手,就会很自然的用嘴对手哈气,人体内的热气会温暖手,古人经过总结,认为这个字诀有除热的作用,于是逐渐形成呵字诀[5]。在劳动场面中,几个人抬一个重物,往往会“一、二、三,嘿———”; 以前码头搬运工们,搞建筑的石工们开石方,泥工们筑土方,在劳动工作中,都口念“嘿哟! 嘿!嘿! 哟!”的号子[6],这便是吹字诀的雏形。当然,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姿势、呼吸吐纳的字诀是孤立的、静止的、缺乏理论指导的,经过长期观察要把源于生活和劳动的方法上升到理论,形成系统再指导养生保健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导引法。
1. 3 文献的记载亦说明导引法源于实践
根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 “昔尧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多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段话是说古人为了适应环境,选用某种动作,以舒筋壮骨、通利血脉。1972至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 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 出土的帛画。是现存全世界最早的导引图谱。原帛画长约100厘米,与前段40厘米帛书相连。画高40厘米。分上下4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图式为一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作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傍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各种动作,有弯腰、伸臂、马步、转头、后仰等[7],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导引法在古代并不是某一阶层的专属健身术,而是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都熟知并普遍采用的养生方法。
2 导引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2. 1 整体观念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在导引法中有充分体现。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导引法要求“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调身是指在习练导引法过程中对基本身形和肢体动作的调节,使之符合导引法的动作要领和规格,达到身形合度,“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周身中正、竖脊含胸”等都是对调身的要求,它是调息、调心的基础。调息就是调整和控制呼吸的方法、次数、深度等,匀细柔长是其要求,与动作配合的总原则是动作上升时吸气,动作下降呼气,调息是调身和调心的重要方法。调心是指练功者在习练导引过程中,对自我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进行主动、自觉的调整和运用。三调合一既是要求也是目的,充分运用了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念。此外,根据节气的变化应该进行不同锻炼,在顺时养生的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导引法[8],在天气极端变化的时候不适合练习导引法,这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整体观。
2. 2 经络理论
经络学说是导引术的重要理论,在练习导引术的过程中,就是通过畅通经络来起到养生康复作用的。《诸病源候论》记载了287条导引法,如《卷十九积聚候》,介绍了积聚形成的病机,并记载“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以左手按右胁,举右手极形,除积及老血”。其导引的方法是一手按压胁肋部位,一手用力上举,牵拉身体两侧肝胆经的方法,此方法的原理就是经络理论,肝胆经循行于胁肋部位,肝气不畅与积聚形成关系密切,这个动作有助于通畅肝胆经气血,疏通肝气郁滞,帮助消除气血瘀滞[9]。《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记载通过“手前后递互拓,极势,三七”,可以“去髀冷血,筋急,渐渐如消”。这一式主要动作是左臂向前,右臂向后抬起至与肩平,两手立掌,左掌向前推,右掌向后推。两手放平,两臂还原。右臂向前,左臂向后抬起,并推掌,手掌放平,两臂还原。重复21次。风痹四肢拘急,屈伸活动受到限制,主要原因是风邪侵犯筋脉,肝脏。肝主筋,筋脉失于濡养则出现屈伸不利,脉弦。两臂抬起,可以发动阳气,立掌的动作,对手三阴的刺激力度很大,可以有效缓解手臂拘挛[10]。由此可见,经络学说也是导引法的理论支撑之一。
2. 3 脏腑理论
脏腑理论在导引法的锻炼方法动作中也有充分体现。比如《易筋经》的韦驮献杵第一势: 两臂前举,两掌合于胸前,与膻中相对,可使肺脏上下左右“位置适当”,使气脉升降、开合与呼吸符合标准,从而达到“气定神敛”的要求。两臂前起,促使两胁肋运动,两胁为肝经和胆经所过,两臂抬起时自然发动足少阳胆经的气脉。少阳脉属半阴半阳脉,练好此势可调平阴阳,使三阳开泰,以达健身祛病之目的。再如青龙探爪势,本势有两个关键动作: 握固、扭腰转腹等。从本势名称中的青龙即可看出,本势主要对肝脏进行锻炼,因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以青龙寓肝脏; 握固的手势为大拇指抵住无名指根结,因为大拇指与五脏中的肺脏相应,无名指与肝脏相应,无名指根结处有一根小的筋,是肝的风窍。握固便起到肝肺并练的作用; 扭腰转腹可以把束在腰间的带脉锻炼的柔韧如丝,松紧合度,有利于顺应肝气生发的特性[11]。八段锦的动作口诀中也充分体现了这是一套以锻炼脏腑为主的导引法,两手托天来调理上中下三焦,单臂上举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摇头摆尾促进心火下降,心肾相交,两手攀足的动作可以固护肾腰[12]。五禽戏、六字诀也都是针对相应的脏腑进行锻炼的。
3 讨论
3. 1 练习导引法有助于防治疾病
中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劳倦所伤、外感六淫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发病往往是由于生活方式不当造成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量运动、合理饮食、规律起居、调节情志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导引属于运动的范畴,要求练习者能够坚持练习,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在锻炼过程中,要求肢体得到充分舒展、呼吸匀细柔长、心情放松。导引法是身体和精神相结合的锻炼方式。通过坚持练习导引法,促进形成合理的起居习惯,将锻炼过程中的三调引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养生导引的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并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费用低廉,对场地要求不高,是中医“治未病”的有效和值得推广的方法之一[13]。在临床上,导引法与现代康复手段相结合,对多种疾病都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14,15,16]。
3. 2 推广导引法的意义
8.中医时间医学治疗女性痛经初探 篇八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时间医学运用于痛经的理论渊源。方法:运用中医时间医学,以子午流注纳甲法为主配合对证穴位,治疗痛经患者。结果:与以往单纯辨证取穴比较,明显提高了疗效。结论:此法治疗痛经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中医时间医学;痛经;子午流注纳甲法
【中图分类号】R271.1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15-01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目前临床常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中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痛经多因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因痛经随每次月经来潮而发生,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性,而时间医学中的“子午流注纳甲法”是根据人体周身气血循行周流出入,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循环不息,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定时开不同的穴位。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与相似性,故笔者在近几年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时间医学、子午流注与痛经
时间医学主要研究人体生理活动,病理改变过程中的节律性,了解节律形成过程,周期节律变化的大小,周期时间长短,节律变化图式,以及节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中医时间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二千多年历史,其基础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与阴阳、五运六气,四时时令,时辰规律,人体生理,病理等息息相关。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此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的生物节律受天地运转、四时、时晨变化影响。中医时间医学的出现,是现代中医发展的结果,它以“因时制宜”法则为基础,充实了现代时间医学的内容,成为中西医结合、现代科学向中医学渗透的桥梁和途径。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时间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阐述了人体气血流注经脉脏腑活动的旺衰节律,其内容的体现及服务对象主要在于按时取穴针刺治疗上。国外将子午流注学说作为整个中医学中时间医学内容的缩影,称该学说为“中国钟”学说。妇女之月经,是在天癸的作用下,按时来潮,信而有期,与子午流注之气血运行随时间变化的思想不谋而合。月经的月周期节律性是人体重要而明显的生理节律之一,痛经的针灸节律周期疗法, 是根据痛经前后各阶段,气血流注位置及充盈程度之不同, 而采用子午流注针法,当补则补,当泻则泻。
2痛经的病理分析
2.1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随气运行,若气血充沛,气顺血和,则经行通畅无阻,自无疼痛之患。若气血不足,或气滞血瘀,使经行不畅,不通则痛。临床常见的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四种。
2.2西医痛经诊断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2.2.1原发性痛经指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青春期少女或已生育的年轻妇女。
2.2.2继发性痛经生殖器官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者,经妇科检查、B型超声显像、腹腔镜等技术检查有盆腔炎、子宫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病变致痛经。
3中医时间医学子午流注纳甲法的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子午流注针法在临床中运用时,可分为二种,一为按地支开穴,称为纳子法或纳支法,该法是一种广义的取穴法,推算较为简易;一为按天干开穴,称为纳甲法或纳干法,此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子午流注开穴法,具体是将患者来诊的年、月、日、时干支推算出来,然后结合十二经脉的流行和井荥输(原)经合的五行相生规律而顺次开穴,也就是说,此法是按时开穴,时上有穴,穴上有时。对于各类型的痛经,用子午流注纳甲法为主,择时选穴,必要时采用“合日互用开穴”(按天干逢五相合的原则,甲日与己日相合,乙日与庚日,丙日与辛日……,属相合之二日均可相互取穴)及“井经荥合输纳零法(一、四、二、五、三、○反克取穴法)”,该法具体即根据五行化生的规律,逢甲寅开侠溪,逢甲午开临泣,逢乙巳开太冲,逢丙辰开后溪,逢己未开商丘,逢庚午开阳溪,逢辛巳开经渠,逢辛酉开尺泽,逢壬辰开昆仑,逢壬申开委中,逢癸卯开然谷,逢癸未开太溪,此二法的运用,保证了每个时辰皆有开穴。治疗时先取当日当时所开之穴,得气后,根据证候不同而选取一些其它穴位辅助治疗,均可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疗效。其中气滞血瘀型配以气海、太冲、三阴交以理气化瘀,活血止痛;寒湿凝滞型配以中极、水道、阴陵泉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湿热蕴结型配以阴陵泉、丰隆、次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气血虚弱型配以肝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以补益肝肾,调补冲任。
4结论
“子午流注”针法是祖国医学中的“时间医学”疗法,内容丰富系统,渊远流长。中医对“时间医学”疗法的认识,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到了生物钟现象及其规律,并将其运用于医疗实践当中,为“子午流注”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灵枢•卫气行》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古代医家将人体气血的运行比作水流,而且按照一日十二时辰的阴阳消长情况,以“井(所出为井)、荥(所溜为荥)、输(所注为输)、经(所行为经)、合(所入为合)”的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运行特点,有规律地循行于十二经脉之中。这种气血运行与自然界周期同步运行不息的关系,说明各经气血的盛衰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过时”而至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乘其去”;“逢时”为“开”,“过时”为“阖”。据此创立的“子午流注”针法,定时开穴,调和阴阳,以纠正机体气血的偏盛偏衰,为中医、针灸治疗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子午流注是将机体的气血循行,周流出入,比拟水流,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亦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逢时为开,过时为阖,定时开穴,以调和阴阳,纠正机体的偏盛偏衰来治疗疾病。自然界的阴阳消长不但与人体生理功能相关,而且与某些疾病也有密切的关系。妇女的月经来潮有相对恒定的周期,故痛经亦有一定的规律,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的观点。子午流注着重研究人体经脉盛衰的时间机制,把握人体气虚盛衰的生物节律,以刚柔相济,阴阳相合的原则,定出十二经脉盛衰之时、井荥输经合穴开合法则,体现了“顺天之时,而病可预期”的按时辨证论治原则,其作用机制符合“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针刺基本原则。在治疗痛经的过程中,除了患者来就诊时,选取当日当时所开之穴治疗外,也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选取一定穴位(该穴所开之时在治疗日程期间),约患者在该穴所开之时来就诊,如患者有明显气滞,且时间许可的情况下(以下皆同),可以约患者在“太冲”穴所开之时,乙未或乙巳时来就诊,如有腰背痛,可在“委中”所开之时,壬午时来就诊,如湿气重可在“阴陵泉”所开之时,己亥时来就诊。
痛经给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均有很大影响,本文中所述的中医时间医学中的子午流注纳甲法,是行之有效,无毒副作用的自然疗法。
9.中医学基础归纳总结 篇九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二、阴阳五行
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
3、阴阳的相互关系: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
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
④、阴阳转化 4)指导疾病的诊断 5)知道疾病的防治 6)归纳药物的性能
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2)火曰炎上:“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3)土爰稼穑
4)金曰从革 5)水曰润下
7、五行的生克关系:1)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五行之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8、确立五脏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2)根据相克规律确立:抑强、扶弱
三、藏象
1、五脏∶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2、六腑∶胃、胆、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 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功能特点:贮藏精气。
4、心 1)生理特性:心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对脏脏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2)主要生理功能: ①主血脉。心能推动血液运行。
②主藏神。心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的能力。3)与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5、肺 1)生理特性:肺为娇脏。又称华盖之脏。肺气运动的特点是宣发和肃降。2)主要生理功能:①肺主气,司呼吸。肺具有主管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功能。②肺主宣发与肃降。肺气既具有向上宣升和向外布散的功能,又具有向下通降和保持呼吸道洁净的功能。宣发:排浊气;向上输布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卫气;将会聚于肺的血液经清浊之气交换后布散全身.肃降:吸清气;向下输布津液和水谷精微;清除肺和呼吸道的异物;洁净血液;有利于大肠的向下传导糟粕。③助心行血。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经过血脉汇聚于肺,血液的循行虽然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但心气的盛衰与宗气密切相关,宗气“贯心脉”助心行血,正是通过肺朝百脉而实现的。④ 肺主通调水道。肺具有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的功能。3)与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忧)。
6、脾 1)生理特性:喜燥恶湿,主升。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主要生理功能: ①脾主运化。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二方面 ②脾主升。含升清、升举二个意思。
③脾主统血。即脾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3)与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7、肝 1)生理特性: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2)主要生理功能: ①肝主疏泄。肝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使之调畅的功能。(1)调畅精神情志。(2)维持气血运行。(3)促进脾胃消化吸收与输布。(4)促进水液代谢。(5)调节生殖功能。
② 肝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 3)与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8、肾 1)生理特点:肾藏精,肾为先天之本。2)主要生理功能 :①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 ②主水液。主管水液代谢的功能。一是温煦和推动肺脾等脏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二是肾气、肾阳对水液代谢的调节是通过“蒸腾气化”、“升清降浊”来实现的;三是司膀胱的开合,排泄尿液。③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防止呼吸表浅的功能。3)与形体官窍联系:在体合骨,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前后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9、脏与腑的关系:1)心与小肠 2)肺与大肠 3)脾与胃 4)肝与胆 5)肾与膀胱
四、精、气、血、津液
1、气 1)气的生成:①气的来源: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生殖之精)后天水谷之精气(饮食物化生而成)
后天自然界清气(通过呼吸而得)以上先后天之气结合起来,就生成为人体的气,又称真气。②气生成与脏腑的关系:与肾、脾胃、肺关系密切。肾藏精,脾胃主运化,肺主呼吸。2)气的主要功能:①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能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②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指通过运动变化能够产生热量,温煦人体。③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功能。④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的功能。⑤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而言指气具有促进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功能。⑥营养作用:人体之气分布于全身各脏腑组织中,为各脏腑器官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3)气的分类:①元气 功能特点∶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活动。②宗气 功能特点:走息道以行呼吸,呼吸的强弱与宗气盛衰有关。贯心脉以行气血,主要体现在助心行血。与人的视、听、言、动等相关。③营气 功能特点∶营养全身。化生血液。④卫气 功能特点∶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开合汗孔,调节体温。影响睡眠。2血 血的功能:1)濡养作用。2)运载作用(清气水谷精气,浊气浊物,传递信息)3)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3津液 1)津液;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在机体内除血液之外的其他所有正常液体都属于津液。2)津液的代谢依赖于肺、脾、肾等。3)津液的功能:①滋润和营养作用。②化生血液作用。③运载作用。
4、气与血的关系:气属阳,主煦之;血属阴,主濡之。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血为气母:4)血能载气 5)血能化气
五、体质 1)体质:又称素质、禀质、禀赋,是人体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生理机能、形态结构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隐定的固有特性。2)体制的分类:①阴阳平和质:功能较协调的体质类型。②偏阳质: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点的体质类型。
③偏阴质: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质类型。
六、病因
(一)外感病因:1六淫: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热(火)邪 1)风邪:①性质: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动摇不定、多兼他邪
②致病特点:易于侵袭阳位;病位游移不定;发病急骤,变化无常;肢体异常运动;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2)寒邪:①性质:寒凉、凝滞、收引 ②致病特点:易伤阳气,表现寒象;阻滞气血,多见疼痛;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3)湿邪:①性质:重浊、黏滞、趋下 ②致病特点:易于损伤阳气;易于阻遏气机;易于侵袭阴位;病程缠绵难愈;多见头身肢体困重;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黏滞不爽。2疫气
(二)内伤病因:1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情志波动,影响病情。2饮食失宜: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 3劳逸过度
(三)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1痰饮(需展开再具体)1)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病因之一。
2)致病特点∶①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②易扰心神。③症状复杂,变 化多端。④病势缠绵,病程较长。2淤血(需展开再具体)1)淤血:血液运行障碍、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病因。
2)致病特点∶①瘀血致病的病机特征:阻滞气机;瘀塞经脉;伤及脏腑。②瘀血致病的症状特征: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象;脉象。3结石
七、病机 1)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简称“正”,与邪气相对而言,泛指人体的各种物质结构(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是产生生理机能、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的物质基础。邪气:简称“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疠邪气、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及各种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淤血、结石、宿食)等。2)发病形式:①感而即发 ②伏而后发 ③徐发 ④继发 ⑤复发:疾病复发的因素:(1)食复(2)劳复(3)药复(4)重感复(5)其他因素致复(6)自复
八、诊法
1)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2)问现在症状:问寒症: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恶寒发热;寒热往来 问出汗: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有甚者,称为自汗。多源于阳气虚弱,腠理不密,津液无以固摄而外泄,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症。盗汗:入睡时出汗,醒后则汗止者,谓之盗汗。多因阴虚不能制阳而阳偏盛,虚热蒸发津液外出为汗,常伴有潮热、红及舌红少苔等症。战汗 绝汗 问疼痛: 疼痛性质①胀痛、走窜痛∶多见于气滞。
②刺痛∶多见于瘀血
③冷痛∶多见于寒邪或阳虚。
④灼痛∶多见于火邪或阴虚阳亢。
⑤绞痛∶多见于瘀血、蛔虫、结石。
⑥隐痛∶多见于虚证。
⑦重痛∶多见于湿邪。
⑧掣痛∶多见于血虚或寒邪。
⑨酸痛∶多见于湿邪或肾虚。4)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又称平脉、常脉。
平脉特点:平脉具有胃神跟三个特点,所谓脉有胃气,是指脉象从容和换,戒律一致;所谓脉有神,即脉象柔和有力,形体指下分明:所谓脉有根,即指沉取尺部,脉应指有力。
九、辨证(六经辨证:叶桂(叶天士)伤寒辨证:张仲景)
1、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辨证疾病病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表证: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临床表现: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辨证要点:①本证以外邪袭表,卫气被郁为主要病机。
②为外感病的初级阶段,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③以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脉浮为辨证依据。④可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甚至喘促等肺气失宣的兼证。2)寒热辨证:辨证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热证:指感受热邪,或机体阴虚、阳亢所表现的症候。临床表现:各类热证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耳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大便干,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
辨证要点:①本证以阳热亢盛或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恶热喜凉、面红、舌红苔黄、脉数等症候为辨证依据。
③热伤津液,故渴喜冷饮、大便干、尿少色黄、舌干少津等症状亦可作为辨证的参考依据。
④热伤血络,迫血妄行,故吐血等血症状亦可见之。
⑤寒证热证的鉴别:辨证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做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3)虚实辨证:辨证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4)阴阳辨证:辨别症候类别的纲领。阳证:表证、热证、实证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
2、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1)气病辨证:症状:气虚、气陷、气滞、气逆 2)血病辨证:症状:血虚、血瘀、血热、血寒
十、养生、防治、康复
1、养生的基本原则: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调养脾胃。
2、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3、标本先后:标与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常用来说明疾病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发病先后而言,先发之病为本,后发之病为标;以病因与症状而言,病因为本,症状为标。1)急则治标:标病或标症甚急,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所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2)缓则治本:标病或标症缓而不急时所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3)标本兼治: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
4、正治和反治:在“治病求本”根本原则指导下,针对病证有无假象而制定的两种治疗原则。1)正治:方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方法: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5、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因:因人、因时、因地
10.中医学就业前景 篇十
目前,大学生眼高手低,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不够扎实,这才是毕业生就业难的切实所在。而中医本身具有独特优势和无穷潜力,在各个方面(内、外、妇、儿、疑难杂病、保健、养生等方面)都具有自我的优势,这是西医学不可比的。所以,中医(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要扎实自我的专业技能,以便在工作中发挥出中医应有的魅力,将我国的传统精华发扬光大。只要专业知识够扎实,综合素质够全面,谋得一个职业还不是问题的,成功的关键得看自我。
中医讲,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中医的博大精深能更好的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这就意味着未来中医养生可能会成为主流。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为实现就业,以中医之道武装自我,中国梦,中医梦,从个人做起,易就业,铸人才,为中国的崛起而进取就业吧。
【中医医学论文】推荐阅读:
中医学年会体会06-24
中医学概论考试重点06-09
中医学基础概要复习06-29
中医学教学设计方案10-10
中医学继续教育项目12-15
中医学思维模式的相关探讨论文08-02
中医学的基本治疗原则08-19
“五味”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论文10-14
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