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挤的原因及对策

2024-10-13

交通拥挤的原因及对策(共11篇)

1.交通拥挤的原因及对策 篇一

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中国社会结构、人文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大的体现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机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加。一方面,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体现了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已经显著地增长,但另一方面,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加之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得交通运输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目前,城市交通拥挤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是我国大中城市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成功案例,为我国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交通拥挤;国外实践经验;对策研究

一问题提出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功能正常发挥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合理制定相关拥挤策略和实施控制策略对于预防、缓解交通拥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交通拥挤,各个领域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道路作为一种准公共性产品,产权并不明确,每个道路使用者根据个人的边际成本选择道路,而忽视了由于道路拥挤而增加的额外成本,对个人车主而言,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车流源源不断加入,从而使边际个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不符,产生了拥挤现象。根据交通工程的观点,道路路段和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都是确定的,当交通量超过实际通行能力时,便发生交通拥挤。即交通拥挤是某一时刻,某个地段的道路交通设施实际容纳的交通量大于其实际能够提供的量,从而造成从该地段经过的交通实体滞留的现象。

拥挤发生的原因:交通拥挤可能由两种原因造成,一种情况是因为交通流量的突然增加,导致其通行承载能力超过了道路容量的正常值,但是这种拥挤的发生一般比较有规律可循;另一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突发特殊事件增加道路容量而导致道路堵塞,或者是某特殊事件吸引过多的交通流量聚集而引起的道路交通拥挤,这种拥挤现象没有相似性,同时影响的时间也不能确定。

二国外实践经验

1、日本:轨道交通模式

轨道交通系统是以轨道交通网络为主的一种公共交通模式。应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一般面临紧张的土地资源,高密度的人口数量,这些大型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有利于引导和支持城市多中心发展,减少城市中心区域的机动车发展,从而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现状。日本东京是轨道交通模式的典型代表。日本交通长期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建立了以轨道交通为主,以小汽车和非机动交通方式为辅的交通系统,有效缓解了日本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日本轨道交通系统十分发达,发车频率高,乘坐方便,准点率高,人性化服务市民,很多区域在5分钟内就可以找到一个地铁站点,使得轨道交通客运量在日本客运总量中比重超过一半。日本政府也通过完善公共交通票价体系,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鼓励市民在上下班期间乘坐公共电车或地铁,不断地完善本国的交通系统。

总之,日本基于轨道交通的交通系统建设,能够大大提高都市内部,都市与都市之间的运转效率,方便人们工作和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像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的轨道交通极其发达,交通运输系统非常快捷、高效,人们自觉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方式,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保证了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2、荷兰:自行车交通模式

自行车交通因其特有的投资小、效率高、耗能低的优势,在一些短距离出行中可以采用自行车的出行方式。自行车交通能有效减少小汽车通行量,缓解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以及减轻道路投资压力,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鼓励发展自行车。

荷兰是自行车交通比较普及的国家。荷兰人口不多,但平均每人至少有一辆自行车。荷兰在每个城镇都建有自行车专道,荷兰鼓励自行车出行,把自行车交通作为本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政府官员也都骑自行车上下班,以身作则,形成了良好的自行车文化。此外,国家设有专门的自行车总体规划,明确规定5公里以下的出行鼓励自行车交通。政府通过报销自行车费用、减免税收等鼓励公众骑自行车。这些措施都使得荷兰自行车交通非常普及,荷兰大约30%以上的出行都是通过自行车完成的。

3、新加坡:交通拥挤收费模式

拥挤收费制度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新加坡是最早实施交通拥挤收费的国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于新加坡人多地少,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并无法完全有效抑制小汽车的增长,缓解城市交通拥挤。而拥挤收费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机动车的行驶,在短期内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1975年,新加坡通过拥挤收费制度,控制高峰期重点路段的机动车出行数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拥挤收费,新加坡高峰期在收费路段的机动车数量明显减少,交通速度得到了提高;许多机动车从高峰期转向非高峰期通行,有效地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

新加坡为了配合拥挤收费制度,限制小汽车拥有量,实行定额分配制度,市民通过公开招标,才能取得拥车证,一般有效期为10年。另外,新加坡严格限制小汽车的行驶速度,在城市大部分路口、干线设置了许多限速信号灯及电子眼等,所有的商务用车,都标注了限速,有利于司机及路人的随时监督。对违规形式的车辆和司机,给予严厉惩罚。只要电子眼记录下了违法车辆和司机,就会给予罚款和记分,达到一定分数后就会被吊销驾照,必须重新考试才能获得驾照。

三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可以借鉴国外城市交通拥挤治理的好的模式,对此本文从城市交通供给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拥挤治理的对策。

1、交通供给管理

交通拥挤治理的对策首先是增加交通供给。增加道路供给就是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中建设大量的交通道路和交通设施,为市民提供充足的交通供给量,方便市民出行,以减少交通拥挤,保证城市交通健康有序发展。

(1)加大城市交通资金投入

交通在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中,行都排在最后一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随着近几年我国交通问题的凸显,我国对城市交通道路的投资有了很大的重视,各个

城市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城市交通设施,但是对城市道路的投资远远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因此,要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首要就是加大交通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公共基础设施。

从增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入手,如拓宽城市街区的道路、延伸道路的长度、增加公共汽车的投放等措施来疏通道路拥挤点,提高通行效率。规划建设快速公交线路。积极建设轨道交通。有轨电车、轻轨、和地铁都可称之为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在使用中有很多的优势,如单位通行占地面积小、通行承载量大、行驶速度较快等。

(2)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

治理交通拥挤问题,不光要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还必须保证城市交通设施能够充分利用,提高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运用智能交通系统来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在不增加建设费用的情况下,增加城市道路的交通容量。

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及时跟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那么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智能管理交通系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改进,交通管理方法和交通流量控制技术。同时将驾驶员心理、车辆指标和道路现状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多方面多角度系统地研究交通拥挤问题、提出解决交通拥挤政策。

2、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即通过调控交通需求量达到治理交通拥挤的作用。需求管理的核心即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控制小汽车数量,采用行政、经济、技术等相关手段鼓励人们发展多元出行方式,控制交通需求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压力。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将过量的交通需求量削减,达到供需平衡的目的,实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一方面要做好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和鼓励,通过政策法规,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地位,为公共交通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其提供优惠政策,设置公交专用通道,合理布置公共交通换乘站点,实现市民出门就能坐上公交的目的;同时,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资金扶持,对一些公共交通的骨干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并进行适当的补贴,以保证这些企业不至于亏损严重,此外,也要鼓励公共交通企业寻求长效的运营机制,能够自给自足。另一方面,除了鼓励公共交通发展的同时,控制城市机动车的过量增长,也能通过控制交通需求来达到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本文将在下面详细讲述。

(2)控制机动车过快增长

当前我国交通拥挤的一个很大原因即我国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占用了我国大部分交通网络。限制交通需求的一大措施就是控制机动车数量。国内外许多城市都采取许多措施来控制机动车数量,来治理交通拥挤。

第一,控制城市机动车数量。通过行政、经济手段来限制机动车增长,比如,汽车限购、牌照限制、单双号限行、征收燃油税、限时段限路段出行等,都是增

加了汽车购买和出行成本,控制机动车出行的有效措施。第二,加强对交通出行的停车管理。城市车位不足,乱停乱放,是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的一个原因。因此,要适当增加城市中心区的停车位数量,合理规划城市停车点,保证拥挤路段停车位满足需求。

(3)交通拥挤收费制度

随着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日益严重,拥挤收费制度作为控制交通流量的措施也就随之产生。交通拥挤收费制度即在针对特定区域和时段的出入车辆进行收费,从而实现降低高峰期交通流量,改善交通出行方式,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水平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通过对相关道路的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用来补偿由车辆造成的社会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等)的损失,并将这部分收入用到城市交通建设中,以保证城市交通的运行畅通。

(4)错时上下班制度

错时上下班制度,就是通过时间上分散交通需求,将不同企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错开,按照区域或工作性质错开上下班时间,以分散高峰期的交通流量,达到缓解交通拥挤的作用。当前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试行错时上下班制度,这能够有效提高交通道路资源利用率,对缓解交通拥挤有很好的作用。

第一,根据城市单位区域分布安排上下班时间,或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安排上下班时间,分流企事业单位、学校、政府机关等的交通流量,以减缓交通拥挤现象;第二,针对某些特殊的工作,对时间限制性不强,可考虑实行家庭工作制或弹性工作制,以缓解高峰期交通压力。第三,加强错时上下班制度的配套设施建设,要对错时上班的具体时间进行严密的研究论证,确保不会造成工作上的混乱和不便。第四,考虑轮休制,现在我们都是周末休息,周末时道路交通基本不拥挤,因此,我们可以实行轮休,选择非周末时间休息,这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交通拥挤。

(5)鼓励发展多元交通方式

在鼓励发展公共交通、控制机动车增长的同时,还要鼓励自行车、步行等交通方式的发展,积极发展高效、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如上述的荷兰的自行车交通模式。

四结论

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治理策略涉及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需要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专业理论及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科学体系的支持。城市交通的复杂动态特性,对交通拥挤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任何一项交通政策的出台必须依据实际的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并符合交通发展趋势。此为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参考文献:

[1]贾海亮.城市交通拥挤原因与疏导策略[J].价值工程.2012-10

[2]刘澜,马亚峰,高士麟.交通拥挤管理的智能体系与实施应用[J].上海城市管理.2012-09

[3]胥耀方,邵毅明.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对策.城市交通[J].2012-09

[4]朱虹.大连市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及对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5

[5] 訾超.城市交通拥挤治理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0

[6]陈进来.城市交通拥挤收费及最优路径选择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6

[7]刘丙章.国外城市解决交通拥挤的对策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8

2.交通拥挤的原因及对策 篇二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现状;对策

一、交通运输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任务量大,服务水平低

我国交通运输工作任务量较大,交通工具常常超负荷工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交通运输车辆即使每天运输次数超负荷也无法完成繁重的工作量。此外,少数交通运输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在落实基本制度的时候没有执行,尽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是没有从根本改变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区域发展不协调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其交通运输工作繁忙,工作任务量大,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受到经济和地形等原因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工作任务相对较少,即使是节假日高峰时间,也没有东部地区交通运输工作繁忙。出现这样的现状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然而越是偏远地区其交通运输服务差,给交通运输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需要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保证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资源的合理使用,最大限度降低车辆运输的成本。

3.交通运输生产力水平不高

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存在客运和货运两种运输类型,当前,交通运输最大的问题就是运力受到运输车辆的制约。客运中存在很多普通客车,但是中高档客车较少,货运客车中,主要以大吨位、集装箱专用货车较多,车辆应该实现多元化发展满足用户不同需求。如果运输车辆分类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乘客和货主的需求,致使交通运输发展受阻。

二、交通运输管理强化对策

1.落实工作任务

加强公路运输行业服务职能的转变,坚持服务至上,着力提升交通运输保障水平,交通运输服务千家万户,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交通运输行业要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服务理念、机制和方法创新,妥善化解矛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道路运输行业服务职能的转变,使其为驾驶人员和乘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成为其职业道德的标准。这首先就需领导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为广大群众和职工带来头,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和执行工作。其次,加强交通行业内的作风建设,让干部职工认识到作风建设的重要性。要把作风建设落实和贯穿到交通运输工作中,杜绝不良作风,建立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工作人员要在新形势下始终保持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激发工作的斗志和热情,迎接今后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最后,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的领导,必须带领员工时刻保持思想进步,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个人素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员工的尊重,起到带头和主导作用,率领全体干部职工为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努力。

2.强化管理措施

坚持规范秩序,着力提高行业管理能力,核心是创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强化管理措施严格制定一系列制度,才能确保各项任务的全面落实,只有加强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才能有效地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在道路运输管理工作中加大考核的力度,不断的完善考核的管理办法,利用考核来推动运政管理工作的开展,以考核来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然后进行整改,这不仅确保了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同时也使其在检查中使各项任务得到归纳梳理。同时,建立具体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加快目标管理考核机制的建立和推行,从而使职工在工作中具有动力和压力,督促其任务更快、更好的完成。要改进考核方式和手段,把日常考核与月、季考核相分离,按照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机制,加大任务功绩同奖金津贴挂钩力度,奖勤罚懒,实际表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鼓励机制,加强内在动力和内部压力,做到量才录用、才尽其用。

3.创新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运用

面对新世纪的到来,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在科技信息时代的影响下,不断运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来提高交通运输管理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引领整个交通运输行业持续不断的发展。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管理体系,加强运输结构产业化的发展。

4.做好交通运输系统的网络安全工作

当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交通运输管理工作也会应用到电子信息网络,所以,做好系统的网络安全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并在思想上给予员工相应的培训,整体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变化。

三、总结

交通运输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交通运输管理对于交通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交通运输管理一定会取得进一步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交通服务。

参考文献:

[1]谢明华.珠海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交通拥挤的原因及对策 篇三

导语:从地点上,校园踩踏事故几乎都是发生在学校教学楼的楼梯上,且大多数发生在楼梯的拐角处。从时机、场合上看,踩踏事故多发生在学生下晚自习、参加升旗仪式、做操、集会、下课、放学、就餐等群体活动的往返途中。

一、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特点

从地点上,校园踩踏事故几乎都是发生在学校教学楼的楼梯上,且大多数发生在楼梯的拐角处。从时机、场合上看,踩踏事故多发生在学生下晚自习、参加升旗仪式、做操、集会、下课、放学、就餐等群体活动的往返途中。从人群特点上,小学生和初中生就读的学校最容易发生踩踏事故,其中小学的发生概率又高于初中。从危害后果上看,踩踏事故一经发生,几乎都会造成学生伤亡的结果,且往往是群体性伤亡,危害极大,影响恶劣,社会关注度高。

二、校园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

调查和研究表明,踩踏事件发生的诱因,除了事发瞬间在通行的学生人群中存在着过度拥挤行为这一偶然因素之外,还有校园设施设计不合理、学校管理不当等必然因素。

(一)学生在通行中的过度拥挤行为——表层的、直接的原因

在活动人数较少或者活动空间开阔的情况下,发生踩踏事故的概率很小。而学校是未成年学生群聚的场所,当人数众多的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某一空间容量有限的通道时,拥挤的风险就已然存在。一旦拥挤多度,踩踏事故就可能随时发生。从以往发生的踩踏事件来看,学生的下列行为特别容易导致过度拥挤,进而引发踩踏事故:

1.逆行。在拥挤的通行人群中逆行是高度危险的行为。在狭窄的楼梯上,一部分学生上行,另一部分学生则下行,当通行人数众多,上、下行人群互相干扰、阻碍时,很容易导致学生恐慌和互相推挤,进而引发踩踏事故。

2.不慎摔倒。在拥挤的通行人群中摔倒,往往会成为踩踏事件的直接诱因。由于行走时注意力不集中,在下台阶时不慎踩空而摔倒;或者由于雨雪天楼梯湿滑,行走时不慎滑倒,而紧随其后的学生由于后面人群的裹挟前行无法止步,相继被绊倒,从而发生踩踏事故。

3.在行进中弯腰系鞋带、捡东西。在下楼梯过程中,鞋突然松了,或者东西掉地上了,很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是停下来解决问题。殊不知,如果人群拥挤,后面的人由于反应不及,很可能踩踏过去或被绊倒,从而引发事故。

4.通行中搞恶作剧。比如故意堵住通道、出口,故意大喊大叫,故意说出吓人的话(如大喊“地震了”、“鬼来了”等),引起人群恐慌,导致学生因急于离开而相互拥挤,进而酿成踩踏事故。

5.部分学生通行速度过快。天气突然变化后,学生急于回教室、回宿舍;或者上课、上操铃声响后,学生急于回教室或到达操场,因部分学生通行速度快于人群的整体速度而导致推挤。

6.突然停电后,学生因恐慌、害怕而相互拥挤。

7.楼梯中发生异常情况后(如有人摔倒、哭泣、打架等),部分学生因好奇心驱使,不但未止步,反而纷纷凑上前去探个究竟,导致人群拥挤。

(二)校园设施、设备存在缺陷——中层的、硬件上的原因

踩踏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事发瞬间学生过度拥挤。那么,学生为什么会过度拥挤呢?这还与学校的设施、设备相关。

踩踏事件自救和救助方法

导语:当踩踏无法避免时,当事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从而将伤害降到最低呢?记者专门采访了河北省红十字会医疗救援基地讲师、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护士长王梓凌。此外,护士还给大家演示了遭遇踩踏事件,自己倒地时的自我保护动作。

当踩踏无法避免时,当事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从而将伤害降到最低呢?记者专门采访了河北省红十字会医疗救援基地讲师、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护士长王梓凌。此外,护士还给大家演示了遭遇踩踏事件,自己倒地时的自我保护动作。

“在发生踩踏时,造成人员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在踩踏过程中导致肋骨骨折,折断的肋骨扎穿心肺导致出血。”王梓凌说。

踩踏发生

摔倒先护头胸

第一,踩踏事故中摔倒的人,一般都是平趴着,身体正面朝下。在人群中如果摔倒,首先是要保护自己脆弱的后脑部位和肋骨区域。

手部动作:

第一时间要用双手交叉放在颈部、后脑部,双臂夹在头部两侧。腿部动作: 要想办法将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脏器。躯体动作:

顺势侧躺在地,这样还能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侧躺在地上可避免脊椎、脑部受到踩踏,即便腿部、身体侧面被踩成骨折,也不至于立即致命。

第二,如果摔倒了最好不要向墙边等狭窄区域移动。因为在这个地方还会有人摔倒,会导致压在下边的人窒息。

别摔倒 掉钱也别捡 踮着脚走路

1、踩踏事故没有预见性,所以建议人们最好不要刻意到人员过于密集的地方。

2、当你发现人员非常密集,人挤人的情况发生时,首选的姿势就是:双臂交叉,双手放在肩下部或者双手握住对面的上臂(如上图)。这是为了保护心肺。

3、在人员拥挤的地方最好能选择在靠墙的两边行走,因为踩踏事件都是发生在人员最挤的中间部分。

4、发生踩踏都是因为前方出现误导或者有人摔倒引起的。如果你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时,不论是掉钱还是掉手机,都不要去捡,因为人多时,很可能会把你挤倒,发生危险。

5、有专家建议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时可以踮脚,但也有专家反对。其实,这要看当事人是否能保持平衡,踮脚走路是为了防止因脚后跟被踩到而摔倒,但是有些人踮脚走路会失去平衡,所以这条视个人情况而定。咋急救 脊椎受伤别乱动 心肺复苏必须有

1、踩踏事故发生后,大量的人群会从事故发生地跑出去。这会使救援的医护人员不能尽快赶往现场进行救援。这时候,需要在场的一些懂得医疗救援的人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马上参与救人。

2、救人过程中,应该先救重症再救轻症。现场的人员可以先将受伤者分成重伤、轻伤,死亡人员也要单独分开或作区分,防止在救治过程中重复区分,耽误救援时间。

现场救护要点1、判断伤者是否清醒

区分重症和轻症伤者时,首先就是要确定其意识是否清醒。如果意识清醒再从头到脚对其进行检查,看有无内伤。

2、判断伤者有无内伤

外伤可能一眼就能看出来,但内出血看不出来却很危险。最容易大出血的部位是内脏和骨盆。

内脏主要怕心肺出血,如果有心肺出血,尤其是肺部出血时,口部会有大量血沫。这个问题对于没有医学知识的人来说不好处理。

骨盆骨折出血看不出来,也更危险,可以通过让其平躺,用双手向内按压其骨盆,如果疼痛就考虑是骨盆骨折,可以用衣服或者条幅等物品将骨盆兜住,并要禁止伤者再挪动。

3、四肢骨折小心处理

四肢骨折,可以通过按压四肢来判断,骨折处会疼痛。发现骨折后,现场止血条件达不到,可以先固定骨折部位,不让受伤部位重复受伤。固定物的长度一定要超过两个关节,比如小臂受伤,就要选择超过从手腕到肘关节长度的固定物。

4、脊椎受伤最好别动

脊椎受伤的情况下受伤者是不能被移动的。如果伤者自己不能移动,最好施救者就不要移动。脊椎受伤,一旦移动不当,很有可能会使脊椎折断,导致神经受伤而引发瘫痪。

5、心肺复苏一定要做

踩踏事故发生后,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低,但也不能放弃。如果发现有人刚没了呼吸、心跳,可通过心肺复苏救治。这个时候不再考虑其是否有心肺大出血,因为窒息的人和心肺出血的人从外表上无法分辨,所以只能使出所有办法来救,如果这个人刚好就是窒息的,就有机会获得新生。

学校如何应对踩踏事故

导语:学校是踩踏事故的高发地,近几年来不断发生的学生踩踏事件一再向人们敲响警钟。积极预防和应对踩踏事故,应当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学校一旦发生踩踏事故,要立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对学生造成的伤害。

(一)启动应急预案

踩踏事故发生后,学校要立即启动《学校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迅速拨打120、110电话呼救,抢救受伤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做好伤亡者家长的工作。

(二)快速疏导现场人员

学校要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快速疏导现场人员,让学生尽快疏散到安全地点,禁止无关人员滞留现场,防止有人故意制造恐慌气氛,避免再次发生事故。

(三)紧急救护伤者

1、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2、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伤者、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原则。判断伤势的依据有: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

3、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

(四)事故的善后处理

踩踏事故发生后学校要做好各项善后处理工作。

1、及时向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事故的最新情况,特别是学生伤亡的情况。

2、组织人员到医院看望受伤学生,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好治疗、康复和医疗费等敏感问题。

3、认真接待好家长,并稳定家长情绪。

4、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

5、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消除事件对他们心理的影响。预防踩踏更应该从学生做起,在校学生应遵循以下几点: 1.上下楼梯要按规则:靠右、慢行、礼让。做到:遵守秩序、轻声慢步、礼让右行,不求快,要求稳,不能拥挤,注意安全。

2.不在走廊、楼梯或狭窄通道高声喧哗、系鞋带、捡掉在地上的物品、攀肩而行、快跑乱窜、嬉戏打闹、搞恶作剧(尖叫、乱喊、开玩笑),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3.要避免人员高峰期上下楼,可适当提前或延后。尤其是手上持有重物、身体有病或伤时更应注意。

4.课间操、课间跑操、升旗仪式等集合,中午、下午下课,下晚自习按照学校安排,分年级、分班级、分楼层、分时间排好队伍依次上下楼梯,前后班级保持一定距离,不争先恐后,确保安全。

5.爱护楼梯间设置的指示、警示标志,安全指示灯等,发现损坏,立即报告学校总务处。

6.晚自习若遇停电,有蜡烛则点亮蜡烛,无蜡烛时,要在各自的座位上等候来电,不要叫喊、哄闹,更不要蜂拥离开教室。

7.晚上上下自习,若正值集体行走在楼梯中时停电,有照明工具的应迅速拿出照明,并向前后同学招呼,放慢速度,注意安全,并尽可能靠近楼梯扶手,扶着楼梯扶手慢慢上下,切不可推搡、拥挤。尚未踏上楼梯的,此时不要急于踏上,避开人流高峰后再上下楼梯。

8.如有偶发事件发生,要沉着冷静,立即停止脚步,千万不能惊慌失措、高喊大叫、乱挤乱窜,不能往人多的地方去探究竟,服从值勤老师或学生的指挥,按相关预案向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巡警

4.交通拥挤的原因及对策 篇四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长,机动化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交通状况日益恶化。虽然城市道路面积以较大速度增长,但仍远远落后于车辆的增长速度。随着同时外来游客的增加,特别是在黄金周期间由于旅游景点的道路设施不完善,存在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也给西安市的城市交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西安市区交通拥堵状况总体已经比较严重,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地点固定性。这些固定的交通拥堵地段包括:交通要道、道路改造周边路段、商业集中区路段、红绿灯设置多的路段及行人较多穿行机动车道路段。

2、时间规律性。很多城市市区发生交通拥堵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时间段: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上下班车流、政务商务车流、旅游休闲车流同时集聚在相同的路段上;周末、黄金周期间出行车辆比平常增加。

二、造成城市市区交通拥堵主要原因

1、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过快,道路车流量日益增大。西安市近些年来,很多私家车数量逐年增多,并呈现越来越大的增长趋势。今年,西安市民购车的热情持续高涨,目前西安私家车已占到全市汽车保有量的80%。目前西安机动车保有量132万辆。

2、道路建设在结构和功能上无法满足交通需要。(1)一些交通道路功能不清,路网结构欠合理。不少道路都被用来搞商业街、步行街。导致不少道路成为断头路,无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城市道路进行车辆分流。一些交通道路设计过窄,道路之间没有分叉路口,无法进行车辆分流。(2)一些人流量很大的道路没有人行道、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大量行人来往于这些机动车道之间,就会造成部分车辆通行极其缓慢。(3)停车场建设滞后,大量车辆无成本、无序停在交通道路上,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3、部分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差。(1)很多机动车违章现象突出。随意抢道、占道、掉头和停车,在没有交警管理、红绿灯的路口,各种车辆互相抢行;部分司机驾驶违反交通规则,占用停车道,阻挡了整个公交车车道,影响了整个道路交通;还有一些司机驾车时候随意左转、掉头;更有司机为了节省通行时间,本来是直行的却在红绿灯处占用左传或者右转车辆路线试图并线。(2)部分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和行人肆意穿行。很多行人常常行走在自行车道上,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则大都行驶在机动车道上,挤压了公交车和机动车行使空间。

4、市区道路交通管理还有很多地方不到位。(1)、一些城市市区交通秩序疏导基本上还是依赖民警和红绿灯岗亭疏导,管理力量不足,交通管理科技手段还比较低。在交通管理上还是基本采用警力、交通灯等形式,没有大规模使用电子眼,形成严密的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无法进行科学的管理。(2)、部分路段红绿灯过多,导致车辆通行缓慢。不少红绿灯的设计时间不合理,车辆较多的方向反而通行时间较短。(3)、交通安全措施和责任不落实,出现交通事故,没有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理。很多时候事故双方为了保护现场,往往牺牲了整个道路交通。(4)、一些交通道路两旁的施工单位非法占用了人行道、自行车道,挤压了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5、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现象普遍。非机动车和行人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一个显著特征。目前,这两类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十分突出,成为影响我市交通秩序的重要因素,这类违法行为的主要成因,一是这两类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观念普遍较差。二是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源头管理脱节,另外,新的非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至今未实施,一些生产厂家和商家钻法律空子,导致现在有的电动自行车比摩托车还大,而交警又无权过问。三是管理的阻力大、困难多、方法少。在实际管理中,相当一部分机动车和行人不理解、不配合交警的执法,反而还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言行、辱骂、围攻执法交警。

三、解决西安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交通分离、开辟非机动车道。目前,西安市混合交通状况还比较严重,这是交通混乱、道路拥挤、事故多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要继续采取增设交通护栏、隔离带、道路渠划等措施,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严格进行分离,确保各行其道。同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人、车较为集中的繁华区域多建地下通道和过街天桥,进一步完善护栏、绿化带、减速带、防撞岛等行人交通安全设施,减少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上,可以结合市政工程,加快改善背街小巷的路面条件和状况,充分利用小街巷、小胡同开辟新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进一步减轻城市主干道路的交通压力。

2、实行错时上下班、减少高峰期交通压力。推行了错时上班举措,能有效减轻和缓解高峰时段市区道路的拥挤、混乱局面,效果非常明显,建议市政府能否考虑把上下班时间也提前半小时,使交通晚高峰提前分化,确保交通畅通。

3、加快我市交通道路建设,加大我市城市交通承载量。(1)加快城市市区环城公路建设,将越来越多的车流分流到环线,减轻市中心路段的拥堵状况。(2)加速建设市区道路中的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一些道路中的主、次干道变成机动车专用道后改造断面,其外侧作为公交专用道。(3)在一些路段设立单行线和分隔栏,禁止随意左转、掉头。一些交叉、转弯路口比较多的路段设立单行线,以局部的限制来保障全局的畅通。(4)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路段架设人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减少行人穿行道路中间绿化带、人行横道时给道路机动车带来的行驶压力。(5)加快停车场等相关设施建设,尽量减少机动车占道停放。

4、加大道路交通管理力度,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水平。(1)加强部分路口交通管理力量和手段。合理分配有限的警力,加强交通警察和交通协管部门上岗值勤,规范车辆驾驶和行人行走;适当在市区交通道路增加安装电子警眼,以监测过往违章和超载的车辆,提高交通管理水平。(2)合理配置部分路段、路口的红绿灯通行时间。协调好各个方向通行的车流量,避免部分车辆在等候时间、停留时间过长,提高车辆的通行速度。(3)提高对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严肃处理部分道路上的乱停车、乱掉头、乱左传等违章行为。适时开展交通秩序专项违章整治,严惩一些交通违法者。(4)加强对交通事故的处理能力,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执法设施和设备建设,配备现代化的通讯器材,增强协同作战快速化机制,及时纠正违章和处置突发事件。(5)城市广播电台在上下班时间增加市区交通信息播放,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让驾驶员都能随时随地得到市区主要道路车辆行使的交通信息,选择适当通行线路,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拥堵。

5、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停车难的问题,严格依法加强管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综合治理。解决城市停车问题必须遵循供需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市区机动车保有量与停车设施建设之间保持适当比例,逐步改善停车设施不足问题。我市市区可以从下六个方面停车设施的建设:(1)在市中心区域建设公共立体停车库。(2)严格落实临街大中型建筑配建停车场规定。加快大中型建筑配建停车场的建设,是提高市区停车供给能力的关键。在市区各类大中型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应严格按规定配建停车场,减少对公共停车场的压力。(3)加快居民住宅小区配套停车设施建设。针对当前存在的小区内机动车泊位紧张问题,应将新建居民住宅小区按标准配建停车场地作为一项强制性管理措施,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必须配建足够的停车场地。对已建的小区存在停车难问题的,应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改造社区内闲置的空地及利用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停车场地资源,开辟停车场。(4)科学规范并合理配置一定占道停车设施。(5)提高停车场科技管理水平。新技术在停车管理中的使用,能合理利用停车设施,提高停车场(库)的使用效率。

6、鼓励市民搭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出行,减少行驶在路的车辆。对于人口比较密集、道路资源相对紧缺的我国很多城市市区而言,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系统结构是解决城市交通易堵的根本途径。适当降低城市公交车乘车费用,特别是对中小学学生、困难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的给予更加适当的优惠,引导更多市民乘坐公交车或地铁出行。合理配置公交车的线路和站点,加强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的公交车线路,提高公交车在城市市民当中的出行分担率。

7、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树立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增强交通公德。非机动车和行人是道路交通的重要主体,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幸福息息相关。因此,加强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管理,首先应着力于社会化宣传这一治本之策,从党、政、军机关、学校抓起,带动全社会自觉抵制不文明交通行为。另外,要加大舆论宣传,监督力度,对一些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适度的暴光批评,共同营造人人遵法守规的良好氛围。

5.夏季交通事故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篇五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人们的夜间出行活动也相应频繁,与之相伴的是,夜间的道路交通事故也将会出现多发的趋势。对于夜晚所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不管是在什么时节,危害后果都特别严重。因此,在夏季夜晚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季节来临之际,多了解掌握夏季夜晚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路段等因素,将有助于预防这类事故的发生。夏夜交通事故发生原因

交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过错或意外等因素造成,但综合分析各类个案,又有一些突出的成因要素。而夏季夜间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具其鲜明特点,比如容易受到夏季台风等异常天气影响。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夜间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交通参与者类型来看,一是在夜间驾驶时对路况不熟。夜晚的视觉与白天有很大区别,尤其是一些白天所熟悉的参照物会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再对道路情况不是非常熟悉,那么就容易引起诸如撞击隔离护栏、逆行至对向车道与来车碰撞等交通事故。二是随着天气转热,如果工作生活节奏没有调节好,加之季节影响,特别容易产生身体疲劳,在疲劳状态下驾驶车辆后果非常严重。本市的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上,在夜晚凌晨时分曾发生过不少类似的交通事故,往往都造成车毁人亡的悲剧。三是从事夜间营运的客货驾驶人,因经济利益驱动,多拉快跑,思想不集中;或者是前面提到的因工作时间过长导致的疲劳驾驶,都容易在夜晚引发交通事故。四是夏天也是人们夜生活频繁的季节,对乐于此道的人群来讲,心神的亢奋和身体的疲劳都会在其参与交通行为时,导致安全系数大大降低。五是夏季骑行摩托车,尤其是轻便摩托车的驾驶人出行更为频繁,而这类驾驶人中使用无牌无证现象较为突出,无视交通法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日前的一个晚上,徐浦大桥主桥上,一男子驾驶无牌轻摩分别与两车发生撞击,造成轻便摩托车上两人当场死亡。

其次,夏季夜晚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路段分别为:一是交通安全管理设施缺乏、路灯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道路,不但事故多发,而且还容易发生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二是多豁口、多叉路的道路;三是主要干道以及车速较快的高速公路、高等级道路等。另外,交通事故多由于各类违法行为造成,而夜间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更是如此。由于夜间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加之交通参与者自我约束力不强,导致交通违法行为比较普遍。较为突出的有机动车驾驶人超速行驶、酒后驾驶、不按规定让行等;行人、非机动

车违反交通信号灯,不按规定道路行驶,随意横穿道路等。上述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也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上周三子夜,一男子驾车撞上路中央隔离墩,经检测其血液中乙醇含量为148mg/ml,已涉嫌醉酒驾驶。

5月19日21时左右,华胜公司三期大门外7米左右道路上,1辆旅行车东向西行驶,1辆集卡西向东行驶,由于道路两侧被多辆集卡违章占据,中间道路只能容下一辆车通行,由于道路没有路灯,待旅行车驾驶员发现时向右借方向,旅行车右侧与道路右侧违章停放的集卡猛烈相檫,造成旅行车上1人死亡,5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事故原因主要有:道路照明设施不全,道路两侧车辆违章停放,车速太快等原因。

夜间交通事故预防对策

据了解,本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早已结合夜间交通事故发案特点,制定落实有的放矢的管理对策,切实预防和减少夜间交通事故的发生。如增强夜间道路管控覆盖面,做到夜有巡逻、夜亮警灯;强化对夜间突出交通违法行为的查治,把酒精检测仪、测速仪和电子警察等装备设于路面,严查严治夜间影响交通安全的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还联动相关职能部门,从道路环境、道路工程、安全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改造力度,增加道路行车安全系数。同时开展深入广泛的夏季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

作为交通参与者来说,在夏季夜晚行车时,更应该时刻紧绷交通安全这根弦,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切勿疲劳驾驶、酒后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和高等级道路时,注意控制车速,始终与前车保持安全距离,不要随意变道。还应控制好情绪,稍安勿躁。

今年夏季与往年不同,世博会在本市召开,夜晚出行的人车流较往年会有很大提高,相关道路的出行压力也会增大。特别要提醒的是驾驶员应充分做好车辆的检修保养工作,避免车辆因断油、断水、断电引起抛锚,影响道路正常通行。此外,一旦行车途中发生碰擦事故,必须坚决快处快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道路拥堵。

夏季用车六注意

夏季由于气温高、雨量多、辐射热强,会使车辆的技术状况发生变化。如果不注意这些变化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夏季使用车辆必须注意以下6个方面:

第一,注意检查和调整点火系、燃烧系。适当调整点火系、推迟点火时间预防爆

震;调整化油器、降低油面高度、减小主喷管的出油量,以适应汽车正常运行的需要。

第二,注意加强冷却系的维护。清除水垢、畅通水道、保证有充足的冷却水;并且保持冷却系密封性能良好、风扇皮带松紧度和节温器工作情况正常;预防水箱开锅;发动机过热缺水应在怠速状加水,谨防人体烫伤。

第三,注意换用润滑油。发动机、变速箱、后桥和转向器注意换用夏季(厚质粘度高牌号)润滑油、轮毂轴承换用滴点较高的润滑脂。

第四,注意检查和调整蓄电池。经常检查和调整电解液比重和液面高度,经常添加蒸馏水并保持通气孔畅通;防止大电流充电,调整发电机调节器,减小发电机充电电流。

第五,注意轮胎的温度和气压以防止爆胎。经常检查并保持规定的气压标准,可避免高速长时间连续行驶,杜绝超载,尽量减少使用紧急制动;发现胎温偏高时,应及时将车停于自行降温,严禁临时放气或向轮胎泼冷水。

6.城市交通拥挤分析与建议 篇六

【关键词】交通拥挤 缓解拥挤建议

Abstract : Traffic jam heavily restrict residents trave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has cause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cosmic economics,the paper will try to analyse traffic as a quasi public goods leads to congestion. Furthermore,I will apply economics principle,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o get the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alleviate traffic jam.

Keywords : Traffic jam; Alleviating congestion suggestions

1. 城市交通拥挤

1.1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

何为交通拥挤现象?交通拥挤是指交通需求超过道路的交通容量时,超过部分的交通量滞留在道路上,从而形成了交通拥挤。

1.2城市交通拥挤的危害

1.2.1直接降低社会效率

由于交通拥挤,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居民的出行成本与费用,是一种严重的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交通拥挤迫使上班族每天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出行上,从而影响上班族的工作效率,进而减少社会产出,降低社会效率。

1.2.2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由于交通拥挤增加燃料消耗,从而进一步增加大气污染,降低城市空气质量,破坏环境。交通本身就会带来噪声污染,而交通拥挤会增加车辆在道路上的时间,导致更为严重的噪声污染,影响居民的正常休息。

1.2.3造成心理危害

心理学家巴伦等人提出了“失控假设”, 认为拥挤使人对事件失去控制, 当人们失去这种控制时, 就会感到有压力。一般来说,心理压力会带来焦虑、紧张、不安、沮丧、烦躁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同时还会带来种种身体上的不适, 如头疼、心悸、胃肠不好、肌肉酸痛、失眠等,甚至诱发癌症、心脏病、溃疡等严重的疾病。

2. 城市交通拥挤的原因

横坐标代表的是交通量,纵坐标代表的是收费公路的成本与效益,图中有两条曲线和一条斜线,两条曲线分别代表社会边际成本曲线和个人边际成本曲线,斜线代表的是边际效益曲线。道路交通设施是介于纯公用物品与纯私用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的使用在一定限度内是具有非竞争性的,即在交通量达到q0以前,个人的出行是不会影响其他人对交通的使用,此时就不会出现交通拥挤的现象,即在AC段MSC与MPC重合,然而一旦超过q0这个临界点,非竞争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此时,交通效率就会下降,因此成本就会上升,由于社会边际成本既包括由使用者自己承担的内部成本,通常还包括交通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全部费用与损失,比如环境污染成本,噪声治理成本。因此,社会边际成本比个人边际成本上升的更快,即MSC曲线在MPC曲线的上方。

本文中,我将使用社会福利最大化原理来分析交通拥挤。由图可知,MPC与MR的交点是E点,此时的交通量是q1,此时支付的价格是p1,因为q1是有个人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所决定的,私人出行者只会考虑自己的直接成本与私人利益,只要有利可图就会采取行动,所以q1是实际交通量,此时的社会福利等于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消费者剩余是图中的BP1E的面积,生产者剩余是图中P1FCA-FEG的面积,所以社会福利为面积之和,即ABCD-DEG 。下面我再分析一下另一个交点D,交点D是MSC与MR的交点,此时的社会福利是消费者剩余BP2D与生产者剩余ACDP2之和,即面积ABCD。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整个道路的资源配置在q2处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q2就是社会最优的交通量,当交通量是q1时,总是存在无法弥补的社会福利净损失DEG,实际的交通量q1大于最优的交通量q2,从而出现交通拥挤,需要帕累托改善。

3. 缓解交通拥挤的可行性建议

3.1排气量控制

排气量的控制就是国家制定一项政策,即限制每家每户的排气量,中国目前排气量主要是1.6到2.4,那么国家限定每家每户的排气量就为2.4,超出的部分按照表中的数据收费,比如某家庭购买一辆汽车,排量为2.6,车价为10万,那么在第一个范围内,国家便收取车价的5%作为排气量费,即5000。当该家庭决定购买第二辆小汽车的时候,第二辆小汽车的排气量就全部属于罚款范围,第二辆小汽车的排气量为2.6,车价为10万,那么这个家庭由于购买第二辆小汽车要支付的排气量费为5万,属于最后一个范围,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家庭会选择购买排气量小的车以及放弃购买第二辆小汽车的想法,如此一来,车辆增加可以明显减少,而且空气污染也可以得到改善。

在实施这样的政策以后,由于国家要收取排气量费,个人边际成本上升,MPC上升,也就是圖中的虚曲线,在MPC的移动过程中,交通量从q1移动到q3,逐渐向q2靠拢,MPC也逐渐向MSC靠拢,社会福利净损失逐渐减小,最终达到想帕累托最优靠拢的效果,拥挤现象逐渐消失。

3.2 GPS导航辅助

GPS导航辅助是指在GPS导航系统上加入交通道路情况,交通通畅道路用绿色,交通拥挤道路用红色,这样,司机可以随时随地知道道路拥挤程度,在出行时不仅能选择最短的道路,还可以选择最优的道路,避免交通拥挤。

3.3交通红绿灯管制

目前,许多城市的红绿灯管制并不是十分合理,在上下班高峰期时,显得尤为的明显,我建议在城市里建立一个大型的红绿灯管制网络,在上下班高峰期时,人为地控制红绿灯的情况,使红绿灯的管理更加科学,由此缓解交通拥挤的问题。

3.4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舒适度

国家实施排气量控制政策,所以从中就会有排气量费的产生,国家再利用这些排气量费更换更舒适的公共交通工具,提高公共交通工具的舒适度,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更多地居民在出行时选择公共交通工具。

综述

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现在变得越来越明显,给居民带来的危害也是越来越严重,所以缓解交通拥挤刻不容缓,我认为排气量限制是最为直接的方法,不仅可以缓解交通拥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可以拉近贫富差距。

参考文献:

[1] 訾超.城市交通拥挤治理分析.2011-10期.

[2] 樊晓珂.论交通拥堵及其对人们造成的心理危害.2009-12期.

作者简介:胡玮珊(1991-),女,汉族,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09级会计。

7.交通拥挤的原因及对策 篇七

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公路交通网络日益健全,为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使人们“行有车”不再是梦想。但由于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机动车辆致人损害事故也日渐增多,人民法院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大幅

上升,对该类案件的执行任务也随之加重。由于种种原因,相当数量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得不到及时执行,甚至无法执行,成为人民法院执行难的一个新特点,申请执行人在精神、肉体和经济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对法院产生了诸多抱怨和诘难,引起了法院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基于这一现状,本文选择在江西省吉安市13个基层法院开展有关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执行情况的调查,通过分析实证材料,探寻此类案件执行难的原因,集思广益,总结执行经验,提出破解此类案件执行难的对策。以期化解此类案件引发的社会矛盾,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法律尊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一)调查范围

1、地域范围

本次调查选择的地域范围为江西省吉安市下辖的13个。基层人民法院,包括2个城区法院、1个县级市法院、10个县级法院。吉安市位处江西省中部,国土面积为25271平方公里,辖区常住人口470余万。农业为该市传统产业,在gtp中占据主导地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2、时间范围

本次调查以2001年至2005年9月为时间段。这一时间段在国家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和“四五”普法计划时期内,且跨越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分别调整的时期,能够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一定经济发展时期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现状,发现其变化发展的规律。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上述时间段内吉安市13个基层法院立案执行的所有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为对象。本文所指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是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受理和审理,并依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或《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相关规定,对发生在平等主体的当事人之间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作出裁判的民事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

二、调查方式

1、向13个基层法院执行局发出调查提纲,收集各基层法院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执行情况的实证材料,包括立案数、裁判方式(判决、裁定、调解)、已执案件数、未执案件数、未执标的数、执行期限、被执行人职业和居所(农村或城市)。

2、根据上述反馈情况,走访吉水、永丰、新干三个县法院的执行局长和部分执行员,了解其在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具体的执行方法。

3、召集峡江县法院的全体执行员座谈,提出问题,谋求解决办法。

三、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情况和特点

(一)受理

2001年元月至2005年9月期间,吉安市基层法院共受理并立案执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663件。其中2001年78件,2002年104件,2003年130件,2004年182件,2005年1—9月份169件。

(二)执行

1、执结案件数与执结率。2001年,吉安市基层法院执结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65件,执结率为83.3;2002年执结91件,执结率为87.5;2003年执结88件,执结率为67.7;2004年执结117件,执结率为64.3;2005年1—9月执结104件,执结率为61.5。

2、执行根据的裁判方式。在已执结的465件案件中,有335件的执行根据是调解书,占72;执行根据为判决书的有130件,占结案数的28。在未执结的208件案件中,执行根据为调解书的有12件,占未结案件数的5.8;执行根据为判决书的有196件,占94.2。

(三)未执案件标的数

由于已结案件标的数过于庞大,本次调查仅统计了未执案件标的数。2001年吉安市基层法院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未执标的总计20.8万元,平均每案为1.6万元;2002年未执标的总计17.94万元,平均每案为1.38万元;2003年未执标的总计151.36万元,平均每案为1.72万元;2004年未执标的总计462.8万元,平均每案为3.96万元;2005年1—9月未执标的总计406万元,平均每案为3.9万元。

(四)执行期限

8.关于城市交通拥挤的高中英语作文 篇八

Why is the traffic so heavy these days? The reasons are complex.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and living standard the number of vehicles is rising sharply. Worse still, the road condition needs improving badly. Having been in use for many years, our traffic system is now out-of-date.

When it comes to the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 have 3 suggestions. Above all, the government must take immediat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oad condition. New tunnels and overpasses must be built and old roads must be broadened. Besides,local government must improve the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Finally, citizens must be encouraged to reduce driving and make more us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Thus, not only can we relieve the pressure of transportation, but also we can contribute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9.深圳关口交通拥挤情况调查报告 篇九

在这次深圳关口交通拥挤情况调查中,有120位群众和30位过路司机他们对目前深圳的交通情况表示很满意的有3位.表示比较满意的有17位.表示基本满意的有85位.表示较不满意的有34位.表示很不满意的有11位.总的来说大家对深圳目前的交通情况还是基本满意的。

在对深圳四个关口交通拥堵的调查中,被调查者中:

有71人认为布吉关阻塞情况最严重,其中以傍晚时分堵塞情况最为严重,有57人这么认为,其次是各有29人认为早上,中午,晚上时分最严重,还有14人认为是晚上;

其次认为梅林关阻塞情况最严重,有44人,其中以傍晚时分堵塞情况最为严重,有44人这么认为的,有37人认为下午阻塞情况最严重,26人选的是早上,10人选中午,8人选晚上;

之后是南头关,19人,其中以傍晚时分堵塞情况最为严重,有48人这么认为的,有33人认为下午阻塞情况最严重,23人选的是中午,18人选晚上,17人选早上;

最后是沙湾关,11人。其中以傍晚时分堵塞情况最为严重,有46人这么认为的,有34人认为下午阻塞情况最严重,20人选的是中午,10人选晚上,6人选早上。

在傍晚时分,四个关口的堵车情况严重,有33人为关口经常出现交通事故,有88人认为交通事故只是偶尔发生,有26人认为交通事故很少发生。出现交通事故或者交通堵塞的时候,有45人认为交警是及时赶到的,有49人认为交警是不能及时赶到的,另外有54人不清楚。

为什么会造成深圳关口及周边区域的拥堵?有58人认为是车辆增长过快所造成的,有42人认为是司机驾驶行为违规造成的,32人认为是因为交通管理水平跟不上,35人认为是因为城市规划不合理,最后有10人认为是硬件设施滞后所造成的。

有91人认为发展公共交通能很大程度上缓解深圳关口及相近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有40人不赞同这个观点,19人认为是其他。

就四个关口而言,各有不同的对策来解决交通问题:

就布吉关而言,认为增设人行天桥可以更好的解决交通问题的有56人,有55人认为拓宽布吉路是更好的选择,33人认为撤并公交站更好,有13人认为还有其他方法;

就梅林关而言,有71人为对现有道路进行改造可以更好的解决交通问题,有41人认为新增二线关检查站更好,有32人认为要减少人为堵塞因素,另有20人选其他;

就南头关而言,有60人认为完善交通设施,如人行天桥、标志标线等可以更好的解决交通问题,有54人认为要对进关车辆进行“分流”,有21人认为可以把把进关的货车通道提前,另有11人认为其他;

就沙湾关而言,有55人认为对进关车辆进行“分流”可以更好的解决交通问题,有42人认为部分车辆可以改道行驶,有38人认为拓宽爱国路更好,有16人认为其他。

认为关口的交通堵塞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城市道路规划的失误的44人,认为是因为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有47,认为是因为车辆数量增长过快的有75人。

有报告指出,私家车比例的快速增长是造成交通阻塞的一个因素,在是否有必要限制私 家车的问题上,有45人认为应该限制,有40人认为不该拿私家车开刀还有53人认为没必要强制限制私家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才是根本。

与国内其他大城市相比,认为深圳交通状况很好的有16人,认为是中等水平,很一般的有104人,认为比较差的有29人。另有1人认为是其他。

就目前的交通状况,认为改善道路状况,加强交通组织可以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有54人,认为要强化交通意识,遵守交通规则的有87人,认为要增加公交车的数量和班次的有10人,认为要适当控制私家车的增长的有15人。

深圳市政府日前就交通拥挤现象向市民道歉,认为是政府无能为力的表现得有7人,认为是对市民负责的表现,加强了与市民的沟通的有85人,认为是说明政府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的有50人。认为市政府惺惺作态,没有实际意义的有13人。

10.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及预防范文 篇十

h•j•罗伯茨博士在他的《交通事故的原因、生态和预防》一书中写到:“311例车辆事故的82是由人的因素所致”,因此,预防交通事故的关键在于人,其次才是自然力量以及其他原因,预防交通事故任重而道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预防为主,强化源头管理,健全和完善各类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力度,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而且要做到长期化、制度化。本文试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及预防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同仁共勉。

一、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1、违章行车。驾驶员违章行车一直是交通肇事的主体,且三年以下驾龄的新驾驶员肇事率尤为突出。驾驶员超速行驶、酒后驾驶、强行超车、“病”车上路等违章行为严重,是导致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2、侥幸心理。有的驾驶人对自己估计过高,认为自己有两下子,不会发生车祸。如驾驶人发现有人从车前横过马路,很危险,然而自己认为“不要紧,甩一盘(汽车方向)就过去了”,结果把人撞倒,等等,这些情况是常有的。有的驾驶人自恃熟悉路况或想在朋友面前“牛”一下,便开英雄车、飚车,导致遇到紧急情况下来不及采取措施而发生事故。

3、疏忽大意,措施不当。驾驶员疏忽大意,措施不当是导致死亡事故的两大主要原因。有的驾驶人对车辆性能、道路情况和行车特点不熟悉,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估计不足,以致一旦出现险情就手忙脚乱,出现操作失误。有的驾驶人在行车中精力不集中,没有注意观察前方车辆和行人的动态,以致出现突然情况惊慌失措,不能采取正确措施,甚至来不及采取措施。

4、交通参与者法制意识淡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落后于交通的发展,交通参与者的现代交通意识(包括法制意识、安全意识等)普遍缺乏。同时,驾驶人整体职业道德水准不高,交通肇事逃逸现象时有发生。

5、交通基础建设大大落后于交通的发展。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交通需求旺盛的同时,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严重缺乏,尤其是农村地区,两轮摩托车、农用车增长速度迅猛,遍布城乡,而道路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平面混合交通的通行模式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6、交通管理体制不完善、手段落后、水平低下。等等。

二、预防交通事故的意义

1、据经济资料表明,世界大多数国家交通事故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而我国近年来交通事故的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9。交通事故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预防交通事故,保证交通安全,已经成为加速社会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2、无情的车祸,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使无数健康的人们遭受痛苦,千百万美满幸福的家庭遭到破坏。预防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不仅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

3、交通事故是和平时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预防交通事故,确保交通安全,是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安全的大事。

4、交通秩序好不好,交通是否安全畅通,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管理水平、文化 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

因此,预防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也是关系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声誉的大事。

三、预防交通事故的对策

交通安全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人、车、路、环境等因素,涉及到社会的各方各面和每一个交通参与者,单靠交警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调动社会各届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实行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保障交通安全的目的。为了预防交通

事故,确保交通安全,必须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交通法律法规。各种交通法规是交通参与者在交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处理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的法律依据。为了适应道路交通的发展和变化,要制定和完善各类比较齐全的交通法规体系,包括道路管理、车辆管理、交通管理、事故处理、交通规划等方面的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纠,执法必严”。

2、加强交警队伍管理建设。一方面要尽快增加交通干警的数量,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现有干警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使交通干警队伍尽快实现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通过提高“见警率”、“管事率”,积极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断充实壮大社会各单位的交通安全员队伍,使其在交通事故预防中发挥作用。

3、科学组织交通流。科学组织交通流可以使道路交通的宏观控制合理化。它不但可以合理使用道路,疏散主要干线的交通流,还可以对交通流实行空间分离、时间分离,减少冲突点,有利于交通安全。

4、从严查处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是人为的因素。应加大交通违章处罚力度,重点对那些易于发生交通事故的违章,如非司机开车,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超速行驶、强行超车等,要坚持违法必纠,严查重罚,杜绝“意思意思”现象发生。

5、严格驾驶人资质审查考核制度。在加强驾驶人驾驶技术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检查的基础上,强化驾驶人的安全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驾驶人的道德素质。

6、改造和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进一步改造路面,提高道路等级,并逐步完善农村地区乡级公路的配套交通安全设施,如设置永久性警示标志标牌,施划标线,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创造条件。

7、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依靠党政领导,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加强客运企业、中小学校等单位的驾驶人、中小学生以及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把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任务推向社会,落实到全社会各基层单位,提高广大群众和全体驾驶人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

11.交通拥挤的原因及对策 篇十一

[内容摘要]在高速公路各类动态交通违法行为中,疲劳驾驶现象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高速公路上,疲劳驾驶是发生特大交通事故的三大原因之一。疲劳驾驶一直是我们高速公路交管部门预防和打击的重点。怎样预防疲劳驾驶,从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公安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一大难题,事关我省千里安全文明线建设能否实现。本文笔者作为一名基层的高速交警结合我省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工作实践,剖析了疲劳驾驶现象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疲劳驾驶的预防对策,提出了创新管理模式的措施和手段。

[关键词]高速公路疲劳驾驶交通事故原因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物流产业的日渐发达,客货运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疲劳驾驶现象有增无减,引发了大量交通事故,造成十分惨重的损失。2007年,甘肃省高等级公路发生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341起,共造成193人死亡,44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543.35万元。因机动车驾驶员超速行驶发生事故46起,造成29人死亡,64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13.5%、15%和14.5%;因机动车驾驶员疲劳驾驶发生事故47起,造成18人死亡,67人受伤,分别占总数的13.8%、9.3%和15.2%。上述数据说明疲劳驾驶是影响我甘肃省交通安全的的“无形杀手”。据统计,在高速公路发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中,因疲劳驾驶造成的事故所占比例达40%以上。如何更有效地预防疲劳驾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笔者现就疲劳驾驶的成因及防范对策相关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一、高速公路上疲劳驾驶成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1)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运输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导致一些车主、驾驶员认为“僧多粥少”。为应付无利甚至赔本,只得以多拉快跑理念的驱动下,即使疲劳了也不愿从就近出口驶离休息,必然促使驾驶人长时间的连续驾驶,难免踏入疲劳驾驶的雷区;(2)这几年来,油价、养路费、过桥费、人工费等各种开支上涨,使得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运价却稳中不变,还呈下降之势。车主、驾驶员们为了抵缴这些沉重的费用,尽可能选择深夜行驶,而深夜正是疲劳驾驶最易出现的时间,或者是为躲避某一个交管部门的检查点而连续行驶造成疲劳驾驶;(3)车主和驾驶员对疲劳驾驶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原因有三,一是盲目侥幸,钱贵于命。看不到疲劳驾驶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性。持侥幸心理,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置交通安全于不顾。二是利益驱动,忘乎所以。为了使运输成本达到最低,加快货物的营销速度,已顾不上疲劳驾驶的危害性,往往通宵达旦地疲劳驾驶。三是车主和驾驶员慑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违法停车行为严管的态势,在身体出现疲劳的状态下,仍强撑着,等到了服务区或到达目的地后再停车休息。

(二)高速公路本身的特点较易导致疲劳驾驶。高速公路里程长,路况好,路面平直,弯道少,路旁景物比较单一,安全系数也高于地方公路,驾驶人驾车时动作单调,视线单一,长时间在高速公路上这种相对“平稳、舒适”的环境中开车,容易会出现“催眠”现象,人容易疲劳。特别是在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在白天,小车驾驶员会关起车窗,打开空调,播放音乐,在安逸的气氛中驾驶感觉很好,然而这样一来精神更容易不集中,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在晚间,一些大货车驾驶员由于白天休息不好,上高速公路后,摇开车窗,凉风轻吹,白天的酷暑变成夜间的凉爽,思想慢慢地放松,极易产生疲劳现象。

(三)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对疲劳驾驶动态违法行为难于管控。高速公路动态违法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隐蔽性,疲劳驾驶违法行为较难取证,疲劳驾驶交通违法行为一般很难一目了然地查处,也不像酒后驾驶、超速行驶可以通过酒精测试仪、测速仪等仪器进行测试。

(四)高速公路相关制度的不完善。高速公路相关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导致驾驶人疲劳驾驶的原因之一。第一,通行费收费制度的不合理。按规定,道路通行费由车次费和行驶里程费组成,而且根据车型的不同车次费也是不同的。目前,我甘肃省高速公路收费部门只要驾驶员超出了规定的通行时间,就要按照全程收费。第二,轰轰烈烈的超限治理活动。可以说国家治理超限的决心是坚决的,是下了工夫下了力气的。超限带来的巨额罚款往往使驾驶人承受不起,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超限货运司机为了逃避处罚,往往把服务区当成了摆设,在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直达,中途累了也不敢进服务区停车休息。

二、预防高速公路疲劳驾驶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进一步抓好源头管理。运输单位要对所属驾驶员加强监管,建立一整套关于预防疲劳驾驶的纪律、制度,落实长途行车一车配备两名驾驶员制度。在日常管理中,对驾驶员的休息时间和连续工作时间进行监督,保证驾驶的良好工作状态。运输单位可以规定跟车人员或客车服务人员的监督和提醒义务。驾驶员在疲劳开车时,如果能及时得到别人的提醒,有些疲劳驾驶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经常组织驾驶人员进行安全学习,充分地认识疲倦行车的危害性,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增强交通法制观念。只要驾驶员心中装着交通安全和交通法,并将之落实到行动上,就会自觉抵制疲劳驾驶行为,确保安全行车。

(二)发挥高速巡警职能作用,提高预警功能,开展“唤醒服务”。(1)交管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预防交通事故,保障道路的安全畅通。针对疲劳驾驶这一动态隐性违法行为,我们要侧重于教育和引导,让广大驾驶员真正明白疲劳驾驶的危害,而不宜采取“严管重罚”的手段,实行人性化的柔性执法。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喊话法和电子屏提示法都能促使驾驶员纠正其违法行为。我们采取“劝睡”的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调整勤务模式,加强夜间路面巡逻管控力度,及时发现呈“S”形行车轨迹的车辆,通过喊话和警报提醒,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民警充分运用巡逻车的警灯、警报器、显示屏等设备,在后半夜开启警灯,显示屏打上“夜间行车、别打瞌睡”等字幕,对驾驶员形成视觉刺激,遇到驾车蛇形行驶的疲劳驾驶员,鸣警笛和使用喊话器予以唤醒,然后责令其就近服务区、出口驶离休息。

(2)全面落实勤务跟着安全走的思想。我们对辖区内引疲劳驾驶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进行分析,对容易因疲劳驾驶而引发事故的重点时间、月份、路段采取相应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预防疲劳驾驶,宣传应先行。只有通过宣传,让全社会都知道什么是疲劳驾驶,疲劳驾驶对社会的危害,疲劳驾驶与我们的有什么关系。只有加大“反疲劳驾驶”宣传力度,提高驾驶员对疲劳驾驶危害性的认识。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电视广告、网络论坛、报刊专栏等各种媒介广为宣传疲劳驾驶交通事故的危害和原因,定期公布疲劳驾驶交通事故案件,并宣传预防疲劳驾驶的方法和知识。另一方面,要督促客货运单位将“反疲劳驾驶”宣传融入到安全生产教育活动中,提高他们对疲劳驾驶危害的认识,增强他们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使他们对疲劳驾驶现象引起高度警觉,自觉约束自己不开疲劳车。

(四)完善道路交通等硬件设施的投入,推广应用科技手段,提高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工作水平。预防和打击动态交通违法行为是维护交通秩序、预防交通事故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对动态违法行为的整治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方式与手段,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这类违

法行为。(1)强化和改善服务区的服务功能,优化治安环境,满足货车驾驶员休息住宿的需求,更好地防范疲劳驾驶。(2)增设道路振动带,中央隔离带内安装太阳能警示灯等交通安全设施。在重点路段的路面设置振动标线,车辆驶过震动感明显,驾驶员还会听到一阵响声,在中央隔离带内安装太阳能警示灯,视觉上形成刺激,通过这一系列的信息刺激,使驾驶员疲劳感降低。(3)对大客车安装行车记录仪,真实地记录每位驾驶人一天开车起始时间、连续开车时长、中途休息时间和当天累计行车距离。此外,应尽快研发用于检测疲劳驾驶的科技设备,对疲劳驾驶进行有效的证据收集。

(五)政府各级交通管理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谋长远。

1、政府应该建立货主(车主)责任追究制度,当一起事故判定为因疲劳驾驶造成时,应对为追求经济利益而迫使司机疲劳驾驶的货主(车主)进行高额的经济处罚,如果属于强迫司机疲劳驾驶的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有当货主(车主)意识到自己将为疲劳驾驶付出高额代价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

2、完善服务区功能,尤其是住宿功能。服务区建设面积要足够大,并且要有足够大的停车场以便可以停车休息。应改善服务区的服务质量,降低服务区的住宿标准,优满足货车驾驶员廉价住宿的需求,使得服务区真正成为驾驶员休息的场所。

3、建立高速交警、路政、高速公路管理处等部门联动机制。共同探讨合理的勤务模式加大日常巡逻密度并对疲劳驾驶等严重的违法行为及时监控。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协调制度对高速公路上出现的疲劳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信息共享。

总之,疲劳驾驶的防范工作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加强查控疲劳驾驶违法行为是我们高速巡警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方式与手段,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这类违法行为,才能真正维护甘肃高速公路的和谐、平安、畅通。

主要参考文献

[1]广东珠海交警支队高速大队胡家淇、赵兴《浅析高速公路疲劳驾驶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2006年9月

[2]湖北交警支队高速大队舒红华《谈如何加强高速公路交通宣传教育》

[3] 甘公交(高支)〔2007〕297号,关于2007年全省高等级公路交通事故情况的通报

上一篇:城市建设相关论文下一篇:《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600字作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