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统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精选14篇)
1.生产统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 篇一
关于做好我市2011年度畜牧业生产及畜牧
业专业统计监测年报工作的通知
各旗市区农牧业局:
农牧业厅定于2012年3月中旬举办2011年度全区畜牧业生产及畜牧业专业统计监测年报会审会。为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生产动态监测数据质量,做好我市2011年度畜牧业生产及畜牧业专业统计监测年度报表汇总审核工作,准确反映我市畜牧业生产实际,现将有关事项明确如下:
一、各旗市区农牧业局要加强统计监测年报工作的组织领导,指派专人负责此项目工作。
二、认真领会农业部2012年畜牧业生产及畜牧业专业统计监测报表制度(电子版已发至各旗市区农牧业局统计员邮箱,作为填报参考),准确填写年度报表。
三、各旗市区2010年上报的种畜禽场站个数统计表与自治区掌握的情况出入较大,报表要求统计已取得旗(县)级以上级别《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场,请认真核实后填报。
四、农市(畜)5表中全国牧区、半牧区县畜牧生产情况表仍由自治区确定的牧业四旗(新左旗,新右旗,陈旗,鄂温克旗)和岭东三旗市(扎兰屯,阿荣旗,莫旗)填写。
五、各旗市区上报年报表前要进行自查,避免错报漏报,填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与畜牧科联系。
六、请各旗市区务于2月25日前上报农业部2011年报表。
二0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2.生产统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 篇二
做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全面准确地掌握安全生产形势,是国家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法规、政策和科学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导和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和监察工作的基础。
1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回顾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与统计工作。早在1950年,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就制定了《全国公私营厂矿职工伤亡报告办法》。办法规定,发生重伤事故,厂矿行政须立即直接报告当地劳动局;重大事故(重伤5名以上或有死亡),厂矿行政负责人应于获悉后半小时内将事故概要先以电话或电报报告。厂矿行政应于每月3日以前,将上月职工伤亡情况直接造表报当地劳动局。1956年,国务院制定的《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中,对企业及各级劳动部门的伤亡事故报告、统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使在“文革”混乱时期,国家计委(劳动局)也先后在1970年、1972年和1975年三次发出加强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统计工作的通知。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经济社会和企业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给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为此,1988年劳动部发布了《关于职工伤亡事故统计问题的解答》,理顺了在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混乱现象;1989年又发出了《关于加强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管理工作的通知》,针对各地区、各部门的职工伤亡事故统计质量不高,上报速度慢,甚至有漏报和不报的现象提出了具体要求。1992年,为了做好定期公布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情况的工作,劳动部会同国家统计局在原有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办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制定了新的《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办法》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表制度》,对统计范围、统计内容、报送程序、报送时间都作了规定。
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对安全生产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近几年来,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主持下,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调度统计信息体系为目标,在完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按照新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制订了有关事故统计报表制度,使各地区、各部门伤亡事故统计和安全生产形势分析的质量有所提高,报送速度明显加快。
2004年,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要求,建立了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以来,在国务院安委会的直接组织领导下,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在总结以往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控制总量、遏制重特大事故、与安全生产规划相衔接、体现行业(领域)特点和地区差异”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至2010年已形成了由4类31个指标构成的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
为了加大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工作力度,推进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工作全面、深入开展,遵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还建立了月通报、季发布、年考核三项制度,即:每月向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新疆建设兵团通报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进展情况,并抄送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和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每季度在《人民日报》发布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进展情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督促作用;每年对各地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进行绩效考核和表彰。
2 当前事故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关于统计指标中非致命伤害(重伤+轻伤)事故方面指标缺失问题
长期以来,非致命伤害事故一直是事故统计中的重要内容,在《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
调查处理条例》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中有明确规定,也是各国事故统计中的普遍做法。
缺少非致命伤害事故方面的统计数据,不仅直接影响了生产安全事故起数这一统计指标的准确性,而且也难以全面反映安全生产的真实状况,这一点在我国机械、纺织、商贸等许多行业尤为突出。
事实上许多非致命伤害事故,特别是重伤事故所损耗的社会资源及其对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在很多方面并不亚于死亡事故。通过事故致因研究也表明,分析非致命伤害事故的统计数据,对预防生产安全伤亡事故有着重要作用。
2.2 关于定期公布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问题
早在1988年,劳动部曾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就定期公布生产安全事故情况这一问题请示国务院并获得批准。1992年第一次公布了《1991年全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情况通报》。当时规定“每季度公布一次全国企业职工伤亡数字,”每年第一季度公布前一年的全国企业职工伤亡数字,由劳动部以通报形式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发布。公布的内容包括:“全国国营企业职工按地区、事故类别统计的伤亡数字、上升下降百分比、千人死亡率与千人重伤率,以及全国集体所有制企业、乡镇和个体企业伤亡总数字。并在伤亡总数字中注明其中矿山死亡、重伤总数字。”20多年过去了,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也几经调整,公布的内容也不断变更,有时过于简略,不仅使公众难以感知安全生产形势的全貌,而且由于缺乏比较,也不能客观的反映我国近年来在安全生产工作上取得的成绩。
2.3 关于定期向国际劳工组织提供我国职业伤害统计数据的问题
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也是理事会政府组常任理事国。自1971年我国恢复国际劳工组织合法席位以来,从1983年至今,每年均派代表团出席该组织会议,并积极参与国际劳工组织立法和技术合作方面的活动。从1993年开始,我国每年均按要求向该组织提供我国经济活动中职业伤害情况的统计数据,刊登在该组织出版的《国际劳动统计年鉴》上。机构改革以后,从1998年至2002年,提供的统计数据被简化为没有按行业分类的职工伤亡总人数。从2003年至今,则完全没有提供。《国际劳动统计年鉴》是国际劳工组织定期出版、并全面反映世界各国经济活动中劳工状况(包括经济活动人口、就业、失业、工时、工资、职业伤害等九大类内容)的一本权威性刊物,全世界有198个国家(地区、领地)的有关统计数据均详略不等的刊登在该刊物上。我国有关职业危害统计数据的缺失,不仅有违我国政府对国际劳工组织的承诺,也不利于国际交流,不必要的增加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误解。
3 建议
3.1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中应增加有关非致命伤害事故方面的指标
为全面、准确反映我国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并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建议在反映生产安全事故全面情况的绝对数字的统计指标中,除统计死亡事故起数外,还应统计重伤事故起数和轻伤事故起数。在总的事故起数统计中应包括没有人员死亡的非致命伤害(重伤+轻伤)事故起数。在统计事故死亡人数的同时,应增加统计事故非致命伤害(重伤+轻伤)人数和因事故造成的误工总天数。在反映生产安全事故相对情况的统计指标中,增加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事故非致命伤害率或重伤率。
3.2 合理界定事故中死亡、重伤和轻伤人数
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准确合理的界定死亡、重伤、轻伤人数,不仅涉及事故的定性问题,也是提高事故统计数据精确性的必要条件。
事故中死亡人数的确定,除当场死亡的人数外,按过去劳动部规定,还应包括负伤后在30天内死亡的人数,超过30天死亡的则不再进行补报和统计。国际劳工组织的限期则通常规定为一年。
非致命伤害一般包括轻伤和重伤。对轻重伤的界定,过去一直按照1960年出台的《劳动部关于重伤事故范围的意见》执行。1986年制定的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作了进一步的量化分类,即损失工作日少于105日的失能伤害为轻伤;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为重伤。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口径也与我国有所不同。
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多变化,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并适时做出新的规定,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和符合国际惯例。
3.3 定期向社会公布生产安全事故伤亡情况
长期以来,有关事故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是作为机密资料保管,是否定期公布也曾有过不同意见。事实证明,向社会公布生产安全事故伤亡数据,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使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和监察工作得以不断改进。但由于各地在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上差异很大,行业间生产安全事故类别也各有侧重,如采煤业一般来说死亡事故相对多发,而有些行业如机械、纺织、商贸则事故侧重点在非致命伤害事故。因此,建议在公布生产安全事故伤亡情况的通报中,除死亡人数外,还应增加非致命伤害人数(重伤人数和轻伤人数)及相应的相对指标,如工矿商贸就业人员10万人非致命伤害率(或重伤率),以便能更全面、直观的反映各地区和各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真实情况。
3.4 向国际劳工组织提供我国职业伤害统计数据
《国际劳动统计年鉴》有关职业伤害部分是按照下列三类指标统计:
A类指标:
在经济活动中按行业分类的职业伤亡人数,包括致命伤害人数(现场死亡和因事故造成的一年内死亡的人数);非致命伤害人数(重伤人数+轻伤人数或因事故暂时和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数);伤亡总人数(致命伤害人数+非致命伤害人数)。
B类指标:
在经济活动中按行业分类的职工伤害率。在《国际劳动统计年鉴》中,绝大多数国家均按每年每10万就业人员(或参保人员)致命伤害人数和非致命伤害人数分别计算。也有少数国家按每年每百万工时致命伤害人数和非致命伤害人数分别计算。
C类指标:
在经济活动中按行业分类的因职业伤害误工天数。因职业伤害事故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而误工的天数一般为日历天数,最高限一年。
在《国际劳动统计年鉴》中的行业分类,原先采用的是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第二版(ISIC2),上世纪90年代又在ISIC2的基础上作了局部修改,形成了ISIC3。目前大部分国家职业危害统计仍采用ISIC2进行行业分类。我国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02)统计各行业事故,基本能满足《国际劳动统计年鉴》的要求。考虑当前我国事故统计工作的现状,建议先就现有统计资料向国际劳工组织提供A类和B类指标中有关致命伤害的统计数据,待有关事故统计指标进一步完善后再提供其余指标。
参考文献
[1]陈江,孙庆云,廖海江.构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初探[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年增刊:25-27CHEN Jiang,SUN Qing-yun,LIAO Hai-jiang.The con-struction of objective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work safety[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supplementary issue):25-27
[2]王德学.完善体系强化落实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工作(2010年6月22日在全国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实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hubeisafe-ty.gov.cn/content/content_a.asp?id=4108
[3]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1998-2009[M].Geneva: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1998-2009.ISSN:0084-3857
[4]王建伦.安全生产法规全书[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254
[5]苏汝维,王凤江.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实用大全[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
3.生产统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 篇三
[关键词]企业统计;意义;问题
在当前的企业经营运行中,提到企业管理,首先人们就会想到企业管理的经营方式、运行机制、组织形式等,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就会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企业的快速发展也对企业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现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是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重点要求。企业运行机制是否有效,对企业适应市场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依据,从企业而言,对于各项管理就如同摆设,华而不实,管理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强化企业统计工作,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1)统计工作就是指通过收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在统计信息工作上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是指数量性。它是通过数字来揭示事物在特定时间、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是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乃至定性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样看来,统计信息正在逐渐和其他信息结合在一起,都是以统计数字显示或以统计数字为依据的,可利用程度也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是指综合性。一切事物都具有普遍联系性,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了国民经济各种行业、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以及人民生活的每个方面,同时,也涉及了宏观与微观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领域。利用统计信息的特点,不仅可以对事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而且还可以对不同事物进行有联系的综合性分析,可以总结历史和探测未来。
(2)由统计的特性所决定。如果一个企业的建立,是以完善一套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为基础的,那么,这套制度对于企业而言,就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动态性。①从现状上看,一方面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它反映企业的机构、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②再从动态观察,它既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反映企业的规模和结构。③结构上,它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④从规模上看,它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和营销规模等。
(3)长期以来,企业主营业务统计大都是由计划部门所负责的,而生产型企业和流通型企业,统计信息运行方式都是从下至上的单向或纵向运行,则统计数据由班组到车间再到计划部门,最后再经计划部门汇总后呈现给企业领导,并对外报出。而在一些劳务型企业工作当中,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其非主营业务的统计,如基建技改统计、人员工资统计以及科技开发统计等,都是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并分别向主管领导呈送并对外报出。但这种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有三个不利因素:①目前对企业收集、汇总的各种统计信息难以进行更高层次的配套分析,这就使信息的利用仅停留在初级阶段。②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从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多侧面和多角度、从经营管理的全方位来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所需要的统计信息,以及收集这些信息的有效方法。③企业各部门之间很难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使信息的可利用范围缩水。在当前的企业体制下,仍有部分企业重视统计工作,支持业务统计部门负责设计本企业统计制度以及综合各种统计信息工作。
2 统计工作的问题
企业经营活动的表现形式就体现在统计工作上,而且也是市场检测企业的主要科学依据,能够有准确、科学的数据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作出准确的判断,也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目前企业的统计工作仍未彻底摆脱传统的统计模式,统计在企业管理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基本职能,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企业统计不够完善。在当前的企业工作中,统计机构不健全,缺乏行之有效的统计机构管理体系。现如今,有一些企业还没有设专门的统计机构和专职统计人员,特别是中小企业大多仅隶属一个科室,像生产科中设一个综合统计组。这种综合统计,事实上只不过是一种生产记录,对企业各方面如产品质量、技术进步、计量、能源、环保等的统计工作仍无专职统计人员负责。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企业平常对上级下达的专业统计报表不求质量,只是敷衍而已。
(2)统计方式不够健全。当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因此,需要不断充实统计内容和完善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检索、传输作用,为企业科学、客观的经营决策提供适用的统计信息。而在实际中,企业统计工作手段虽然已做到人机结合,但基本上还是以手工为主,使用计算机的水准还只限于利用上级部门下发的现成软件来完成数据汇总、计算和报表生成任务。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和进一步发展。
(3)企业统计不够科学化。企业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越来越不健全,填报统计指标的随意性加大,造成统计数据质量的下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多样化,许多企业应运而生。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国家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填报。
(4)统计人员的素质偏低。根据调查,现有企业统计人员除了极少数大中型企业配置专职人员外,大多数为兼职的企业统计人员,一般都是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学历较低,素质较差,因此对统计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远不及专职人员。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就会造成统计数据的差错、失误,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有效内部统计资料,也未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等。
3 结 论
总之,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只有把企业的统计工作抓紧抓好,切实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程毅.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1).
[2]仵金龙.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外资,2008(3).
4.生产统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 篇四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郑厚斌处长对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做出以下5点要求。
1.商务部生产资料流通行业统计制度需逐步完善, 统计范围内容需增大, 各地要及时准确地向商务部报送相关统计数据, 商务部根据各地报送的数据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统一发布有关数据。
2.各单位需建立季度报表制度, 及时向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报送统计信息, 由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将数据汇总后报送商务部, 商务部以专报信息形式报送国办, 供其参考。
3.个别地方上报的数据与实地调研时统计的数据差距大, 数据不一致。所以希望各单位在以后工作中必须重视统计工作, 不能应付、弄虚作假, 要做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 要对统计数据加强分析, 对季度、年度数据说明什么情况, 达到什么作用, 要说明观点, 用逻辑性的文字表达出来, 提供的数据要能说服领导。
4.目前统计时效性差, 拖延太久, 希望各单位今后有所改善。
5.新的形势下各单位要通过运用电脑网络报送数据, 提高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各地多召开统计方面的培训会, 各单位研究创新统计形式, 要学会分析并更好的利用数据, 及时向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报送统计分析专报。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王克臣司长对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做出了4点要求。
1.生产资料流通统计工作在国家统计非常重要, 生产资料流通环节关系国家各行业的运行, 相关各项统计工作关系国民经济发展, 国家通过各地区的统计进行相关调控, 希望各地商务部门高度重视统计工作。
2.相关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统计制度, 各单位必须执行, 按时报送国家统计局批准的有文号的各项统计工作。
3.加强统计工作,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要认真学习, 正确理解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原始凭证制度, 经得起上级部门的检查。
4.做好统计数据的填写、上报、分析工作。要清楚上报时间、范围、要求、上报方式、格式。特别是计量单位不能搞错, 统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 对统计数据不能弄虚作假, 要反映当地实际情况, 不能虚报、谎报、不能多报产值, 需要当地领导监督统计工作。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何辉副主任对生产资料流通统计做出以下3点要求。
1.根据生产资料流通销售总额的增长, 各单位要适应大数据资源配置, 做好大数据统计工作, 企业要建立各项景气指数。
2.针对国家对生产资料流通统计的要求, 及时增加相关物流方面的统计, 各单位应提高统计人员水平, 要做好统计数据的精确性、准确性。
3.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每年的培训会议很有必要召开, 以后继续会配合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组织更大规模的培训会议, 适应新形势下的大数据统计工作。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综合处董昱、王宏亮, 物流统计处孟圆, 分析预测处高伟处长分别对生产资料批发企业典型调查系统平台使用、生产资料流通行业定期报表调整及上网报送系统、重点企业物流状况表及报送方式和企业景气指数及发展指数指标设置进行了讲解和介绍。
5.蒙城县乡镇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篇五
关键词:乡镇;统计工作;对策建议;蒙城县
中图分类号 C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6-02
乡镇基层统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中不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了乡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和变化规律,为各级党政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有价值的依据。乡镇基层统计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统计数据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各级领导对经济运行情况的正确把握、判断和预测。这几年,蒙城县狠抓乡镇基层统计工作建设,乡镇统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在乡镇基层统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各级领导对基层经济情况的准确了解,这些都值得进一步认真研究和思考。
1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
1.1 统计网络基本健全 蒙城县辖19个乡镇(场、办事处、工业园区),290个村(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131万人,行政区划总面积2 091km2。2004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设立了独立的统计机构,挂牌为“×××经济信息服务站”,全县配备有统计编制人员44名,人、材、物归属乡镇管辖,实行独立办公,“双重管理”,业务上受县统计局、县经委指导。同时村(社区、企业)级统计工作由村(社区)委会、企业会计兼职。为加强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全面、及时、准确,各乡镇都成立了统计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统计工作负责人为副组长,成员为乡镇直单位负责人及各村会计。
1.2 硬件设施基本齐全 目前,各乡镇经济信息服务站基本上达到了有牌子、有房子、有桌子、有柜子、有制度、有电脑、有网线、有打印机、有统计人员。这“九有”的到位,有力保证了基层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人员素质较高 全县配备的在编44名统计人员全部为大专学历,70%以上取得了统计师职称,其中4人通过高级统计师考试。由于统计人员文化素质提高,能较快掌握统计的理论与实际操作,熟练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为确保源头数据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4 管理制度基本完善 县局统一为乡镇经济信息站定制了《蒙城县乡镇统计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和《统计法宣传图板》,并且连续两年制定了《蒙城县乡镇统计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新的管理机制极大地调动了乡镇统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5 经费模式有所创新 乡镇的统计、普查经费管理的模式也有创新。在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中为乡镇解决了适当经费,并将经济普查考核机制与资金分配有机结合,较好保证了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乡镇统计人员兼职多 全县44名在编统计人员中,没有一个是专职从事统计工作的,他们都是身兼数职,一个人做着许多工作。有招商引资的,有兼民政工作的,有兼行政包村工作的,有兼综治安全的,有在党政办公室值班的,有的是社会抚育费征收站人员,有的兼计生办业务人员等等,最多的一人兼了乡镇四项工作。另外,乡镇领导还随意抽调统计人员做其他临时性的工作,使得乡镇统计人员辛苦劳作,疲于应付。
2.2 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 一些乡镇领导对基层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地位看得过低,总认为有统计就是估计,就是上报部门的考核数、目标数。在一些乡镇领导眼里,统计不如财政、国土管理等部门那样能为政府增加收入,也不像农业综合服务站那样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项目支持,统计人员工作产生的数据,感觉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只对与自己考核、奖励有切身利益的经济指标数据关心多,而对具体的统计工作过问少、关心少,对如何开展、如何做好统计工作不重视、不过问,对统计人员不关心。
2.3 统计制度不健全或实际操作性不强 目前的统计调查制度大都以满足本级和上级的需求为主,而基层统计人员往往只是简单地收集和汇总各种统计报表,不能满足乡镇对其经济情况分析的需求。加上市、县一些部门常常擅自制发不符合规定、未经统计部门审批的报表,且大多不能采用抽样或难于取材,加重了乡镇统计人员的负担。即使是统计部门的正规统计报表,规定得很详细,也难免有一些(下转38页)(上接16页)与乡镇的实际不符,导致乡镇统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只能是简单应付,无法真正实行。
3 加强乡镇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对策建议
3.1 稳定基层统计队伍 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与统计人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认真抓好基层统计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勇于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统计队伍,才是新时期做好乡镇统计工作的有效保证。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保持基层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最好能建立垂直管理的统计体制,这样能减少外界干扰因素,有利于整合资源,树立统计权威;有利于稳定队伍,全面提升统计专业化水平;有利于强化统计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具有行政管理效能的乡镇统计机构,正式纳入统计法律体系的框架之内,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要做到定编、定人,保证工作经费,让广大统计人员安心、热心、尽心地投入到统计事业中来。在业务上,要实行“下培一级”的原则,每年至少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以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在方法制度上,要广泛听取基层统计人员对基层统计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调查方法制度的可操作性。乡镇统计人员的调进和调出都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经县统计主管部门同意,并安排好新进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乡镇统计人员的年度考核要经过县级统计机构的认定。
3.2 努力提升统计工作地位 作为县级主管统计部门要不断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想方设法健全乡镇统计机构,完善农村统计网络,夯实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基础。乡镇统计人员原则上要实行专人专职,要寻求良策、创造条件,为他们减少其他兼职工作。兼职统计人员的工作也要突出以统计工作为主。另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法》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乡镇主要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让乡镇领导了解统计、重视统计,要让乡镇领导增强依法统计意识,支持和保证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3.3 提高统计服务水平 乡镇统计工作要得到领导的重视支持,必须利用统计工作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围绕经济社会的热点、难点,认真开展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优质服务。既向上一级政府统计部门提供统计数据,又要为本级党委政府提供统计分析和决策参考。因此,乡镇统计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积极开展统计分析和统计调查研究,定期向领导提供统计资料、统计分析。要特别注意将指标数据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把数字提高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层面上,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
3.4 保证乡镇统计工作经费 财政部门要在财力上予以倾斜,不断加大对统计的投入,将统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足额核定、及时拨付,保证统计工作经费支出与统计工作任务相适应。特别是要保证普查、基层统计基础建设、统计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对于财政比较薄弱的乡镇,上级部门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保证各项统计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6.生产统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 篇六
[关键词]统计 信息管理 医院现代化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统计信息工作为医院高层制订和完善医院规划、目标考核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已成为当今医院管理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新时期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医疗事业要得以长足的发展却又不可避免地触及这一领域。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如何充分发挥医院统计信息的职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统计工作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其内容、范围及服务对象均有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医院统计工作是实现医院内部发展的必要渠道,但统计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远不能满足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医院统计专用程序体系相对落后。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发展,统计系统得以更新和完善,但医疗统计报表的固定模式和单一统计指标不能满足医院医疗管理的多层次需要。统计指标程序体系不完善,势必影响医院全方位、立体化统计数据的展示,容易误导医院高层决策。同时,国内医院的统计程序大都停留在单机运行和手工操作阶段,使一些医院信息系统数据无法直接提取利用,统计人员需要重新进行抄写、计算、录入,这就造成了医院人力、物力资源不必要的消耗。
2.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尚未得以充分认识。现阶段,大部分医院的领导者认为统计只是简单的数据汇总和统计而已,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辅助性工作,却忽略了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将统计科室其归类于后勤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舍不得投入,导致使用医院信息系统(HIS)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的医疗卫生机构非常少,大大降低统计人员的主动性。
3.统计数据检验方法匮乏造成医院统计数据的失真。国内医院统计数据收集模式不相同,各科室按日或按月定期报送,统计人员再按其所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但所报送数据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却缺少相应的检验措施,而个别临床科室为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出院病人人均费用,对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采取“假出院”的方式,让病人中途结帐出院,再次办理入院手续,人为增加医院出院病人数量,造成统计数据的失真,降低数据的可信度。
4.统计队伍人员配备不合理,整体素质相对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统计人员大部分并非专业出身,知识贮备陈旧,医学统计理论匮乏,卫生统计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对统计工作获得的大量数据只能说“是什么”,不能回答“为什么”,由于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环境中,以致于对统计信息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跟不上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二、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
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要适应医院的深化改革,是统计工作改革的重点。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统计工作水平,充分发挥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职能。
1.加大医院统计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提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医院管理正处于高度信息化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使统计工作的基础性地位更加重要,医院领导应重视统计工作,将其列入医院管理体系,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不断改善统计工作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咨询、监督、预测的整体功能,以更好地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必须从单一业务分析向全面综合分析转变,建立一套与医院管理、医疗、经济运行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形成统计数据分析成果,使决策层对医院情况全方位把握,将医疗质量统计、医疗效率统计、社会效益统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成本性态分析法等手段强化成本效益的分析,建立起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三位一体的指标体系。
3.制定可行的统计数据核查体系,把好统计信息质量关。统计的生命在于数据的准确性。制度不健全、统计口径不统一,势必导致医院统计数据误差,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因此,要完善内部统计制度,健全各种原始登记、台帐和报表制度、规范统计工作制度、统计监督制度、统计周期数据普查制度,提高统计工作规范化、统计分类标准化、数据处理现代化水平。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核查,强化临床、医技等业务部门对统计人员的业务指导,规范数据采集点的数据质量,确保采集数据准确无误。
4.明确统计信息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目前有些医院没有单独设置统计机构,由兼职人员负责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统计工作,影响了统计作用的有效发挥。通过设立一个统计机构,对全院各项业务统计工作实行汇总、组织、指导、协调、监督,有效地实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统计职责具体化、统计工作责任化。
5.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搞好统计工作归根到底要靠专业人才,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统计人才。统计人员必须严格贯彻《统计法》,遵守统计工作职责,拓宽知识面,掌握与医院统计相关的多学科知识,熟悉统计业务,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增强统计服务意识,能根据管理需要分析统计资料,调整统计项目,灵活运用统计方法,满足不同需要,认清当前形势,不能被动等待,应积极地去面对问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为医院管理服务。
总之,在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医院统计信息管理将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关注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拓创新,将统计工作与医院现代化管理密切联系起来,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大大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工作的效率,为医院的现代化管理和稳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何程辉.医院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病案,2009,10(3):31-32.
7.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关键词:环境统计工作,统计指标,质量保障
我们国家最早开始环境统计活动是在上个世纪的中后期, 此后, 统计的区域得以拓宽, 而且统计的制度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统计信息在全方位体现环境状态方面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于环境也开始高度关注, 因此对境统计的综合性以及精准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由于统计活动在具体工作中的使用范围不断的扩大, 统计信息的精确性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目前经常性的发生一些类似的事情, 信息的不真实以及不确定等问题的出现不断干扰决策的开展, 同时还干扰到控制活动的落实, 而且也在很大层次上干扰到环保机构的形象。必须积极分析, 才可以真正的将该项统计活动做到实处, 进而明确污染物的排放状态。
1 当前统计活动中面对的不利现象
环境统计客观地反映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变化趋势, 为环境决策、计划和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 也可以监督检查各项环保方针政策、环境规划的执行情况, 提供反馈信息, 及时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加强环境管理。我国环境统计工作经过50多年的发展, 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仍然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 不能高质量的发挥认识作用、服务作用和监督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环境统计指标不完善
1.1.1 体系操作性不强。
现已有的环境、生态、能源的环境统计体系, 可操作性不强。不同的业务部负责环境、生态、能源统计工作, 相互缺乏协作与管理, 统计对象有交叉现象, 统计指标的概念、口径、范围存在不一致现象。
1.1.2 专业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
指标体系庞大、设计复杂、重点不突出;有些指标界定范围不清楚、解释不明确;一些专业指标的设置与综合指标重复。
1.2 信息不具有时效意义
现大部分单位未安装在线监测设备, 统计制度仅具有月报体系, 当月环境统计数据一般在下月20日后统计完成, 信息速率更新较慢, 不能及时的为管控和运行活动提供准确的参考数值。
1.3 不具有优秀的质保体系
通常来讲, 月报信息一般由企业自报来获取的, 易发生一些错误和遗漏等问题。目前的环境体系只是存在校验内容, 不具有综合化的监督措施和审核措施。
1.4 信息的全方位开发以及使用力度太差
对环境统计数据的分析只是针对前一时期的信息开展的后续分析以及发展方向的探索, 无法积极的开展经济分析工作, 为环境管控工作提供的价值不够高。全面分析还处在一种非常低水平的层次之中, 缺少综合化的探索力度, 不能够在环境决定中实现积极意义。
2 当前统计活动中面对的不利现象的原因分析
环境统计活动和别的机构统计活动比对来看有着非常多的独特性, 而且很是繁琐, 无法用简单的指标要进行分析论述。对于关键物质的排放总数各个领域是不一样的, 同时由于经济运作存在非常大的变动性, 而且有很多的不明确事项, 同时还要靠繁琐的监测技术来维持, 此时就导致该项统计活动非常有难度。而且还面对如下的一些问题:
2.1 环境统计人员缺乏
部分企业未设立固定的环境统计组织机构, 无专职环境统计人员, 职责不够明确, 效率不高, 与环境统计任不相一致。
2.2 统计体制无序
首先, 技术支持组织不一致, 支持力量太差。1998年国家环境统计技术性工作转移到监测总站, 不过各个区域的措施是不同的。一些省份未设置技术支持机构。就算是设置了也没有相关的从业人员, 此时使得统计活动的难度非常大, 缺少技术支持。
其次, 环保机构的自身体系设置不合理。数据来源不统一, 由多个机构提供, 针对重点污染物质的排放总数来讲, 环保机构自身就面对着统计以及申报等许多数据统计情况, 不但使得环保机构和单位的活动总数增多, 同时这些数值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其成为了目前环保体系的一大弊端。
2.3 统计信息不精准
第一, 个别企业只是关注自身的权益, 不提供精准的信息, 对于不同地区所提供的信息数据也是有所不同, 敷衍现象比较严重。第二, 一些环保机构为了应付考核, 随意的将统计信息变化。第三,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美化政绩, 进行虚假报告, 导致信息不准确, 数据繁杂。
3 解决措施
如今为了提升统计信息的质量, 确保信息可精准的体现污染物质的变动性特点, 经由多统计次数以及信息的搜集和报送措施等分析, 切实提升统计信息的现实意义。经由指标体系的发展, 确保统计活动可以精准的体现我们国家的环境工作的良好状态, 带动环保活动的开展。经由全方位的探索, 得知如下的一些应对方法。
3.1 不断的完善管控体系
3.1.1 结合相关的法规条例, 完善管控体系, 将统计信息的报告以及分析等活动进一步完善。
3.1.2 通过相关的环保法规的制定, 切实明确单位的权责意识, 设置信息发布体系, 强化基础活动的力度。
3.1.3 制定《环境统计技术导则》、《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等, 进一步规范环境统计工作程序和标准。
3.2 精简完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
根据突出重点、服务管理、易于采集、保持连续性四个指标设计原则, 整合污染物排放与治理指标, 增加生态状况指标, 并与监测得到的环境质量指标相结合, 以反映我国环境状况的基本情况。
3.3 改变环境统计调查方法
3.3.1 改革重点工业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采集方法。国家环保总局应每年选择一到两个省市继续开展统一采集和核定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污数据的试点。
3.3.2 实施重点城市环境统计快报制度。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应将本市辖区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数据以年报快报形式直报总局, 总局在将其作为推算全国年度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该数据同时也应报送省级环保部门, 由省级环保部门负责审核数据质量。
3.3.3 推行重点污染源季报制度。在现行半年报的基础上, 逐步向季报过渡。筛选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季报制度。企业名单由总局与各省级环保局商定, 原则上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占全部企业排污量65%的企业为基础确定。每年每季度后一个月初分别向总局报送各个季度的季报数据。另外, 加快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和电子传输系统的建设, 直接采集重点污染源排放数据。
3.3.4 合理调整专业年报制度。
3.3.5 开展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
3.4 做好基础探索活动
3.4.1 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分析目前的统计指标, 探索合乎发展规定的指标内容以及措施, 而且对指标要素等全方位的探索。
3.4.2 环境统计方法研究。一是研究重点污染源抽样调查、非重点污染源科学估算、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进行宏观估算相结合的环境统计调查方法。二是研究物料衡算方法。研究COD、氨氮、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物料衡算方法, 研究实测法与污染物排放系数法以及物料衡算法之间的数据质量对比校核, 提高数据质量。三是研究生态保护、第三产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的统计调查方法。四是研究与开发环境统计软件。重点研究与开发环境统计信息系统、数据综合分析与加工利用等软件。五是研究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统计方法。为适应对氮氧化物实施总量控制的要求, 近期开展氮氧化物排放量统计研究, 适时开展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方法研究。
3.5 关注重点事项, 提升信息品质
3.5.1 了解统计区间, 保证关键调查的单位不会被遗漏。要切实的确保关键单位被划到统计区域之中, 对于这些单位开展动态化的管控活动。每年要根据上年环境统计企业名单、新改扩项目“三同时”验收的企业名单、排污申报企业名单和排污收费企业名单等进行认真分析比对, 确定本年度纳入统计范围的污染物排放重点调查企业。
3.5.2 积极的做好污染源的监测工作, 提升监督的力度。第一, 要强化监测力度, 切实增加监测的次数, 提升监测的品质。其次, 发挥出服务性信息的益处。三是加快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推广过程。综合各类监测成果, 建立污染源档案和污染物排放数据库。
3.5.3 抓数据核查, 提高基层数据质量。加强对企业申报数据的核查, 要发挥统计、环监、污控、监测等各部门的力量, 建立联合核查制度。加强统计报表的逐级核查。通过对年际间数据的核查、指标间逻辑关系校验, 同时结合物料衡算, 核实环境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
3.5.4 抓重点行业。科学核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现阶段, 重点结合能源消费情况, 对各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进行科学核算。对二氧化硫排放大户, 尤其是火电等行业的大型企业, 要抽样检测燃煤含硫率, 并根据其发电量、煤耗, 核算二氧化硫排放量。适时开展对COD、氨氮、烟尘、工业粉尘等其他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
3.6 明确工作体系
3.6.1 调节统计活动的职能, 强化管控的力度。总局规划司归口管理和协调统计工作, 各个分支具体的落实专门的统计活动。所有区域的环保机构可以参考总局的措施, 切实的将活动体系落到实处。
3.6.2 将不利现象处理好, 确保信息真实。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达标评审等各种考核、达标、评比活动, 应强调环境实际治理成果、环境质量改善程度为主要指标。需要采用环境统计指标的, 统计数据由各级环保部门的规划统计部门负责审核。
3.6.3 加大环境统计工作考核力度。总局和省级环保局应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环境统计奖惩制度, 从制度执行、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统计范围、执法力度、污染源排污核查等方面进行环境统计工作的考核。
3.7 做好统计组织的创建活动
3.7.1 总局在财务司设立统计处, 管理环境统计工作;在有关司相对固定人员负责专业统计工作。加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统计室, 充实统计专业技术人员, 负责环境统计业务和技术工作。各省级环保部门应设置专职环境统计工作岗位和人员, 在监测站或其他直属单位设置专门的技术支持机构, 加强统计机构和充实人员。市、县级环保部门要有专职统计岗位和人员。
3.7.2 建立环境统计人员变动通报制度和岗位衔接制度。统计工作者不能经常地变动, 在变动以前的时候要告知相关领导, 以此来确保活动交接合理。
3.7.3 设置定期培训体系, 对工作者开展培训以及教育活动。总局重点组织对省、市 (地) 级环境统计人员培训, 争取三年培训一遍。省、市环保局负责对县级环保部门和企业环境统计人员的培训。
3.7.4 积极的开展信息体系的创建活动, 切实的提升其处理水平。探索软件, 为信息的核查和汇总等提供技术支持。
3.7.5 将环境统计能力建设纳入各级环保“十一五”规划。国家为经济不发达地市、113个重点城市中的部分困难城市, 特别是为区、县级基层环境统计工作逐步配备统计专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
3.8 设置合作体系
3.8.1 配合国家统计局加快建立环境综合统计制度;抓紧制定小康社会环境指标并解决数据来源;抓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 逐步实现同期公布与GDP密切相关环境数据的目标;充分利用其专门系统和信息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等。
3.8.2 切实的结合相关机构和行业组织的实力以及数据, 为精准的体现环境状态, 分析环境品质的变动性等提供参考内容。
3.8.3 明确统计体制, 不断的完善制度以及调查措施, 切实的提升统计信息的品质和效率, 确保信息可以更为精准真实的体现环保工作的具体状态, 体现经济运作时期的环境情况, 确保环境管控等活动能够顺畅的开展, 确保信息更为精准合理。
“十一五”期间, 经由积极的开展报表填报以及核算等活动, 切实的提升统计信息的品质, 确保统计信息能够更为精准的体现污染物质的变动性, 经由对统计次数和信息的搜集等活动难度完善, 切实的提升统计信息的精准性。经由对信息体系的完善, 确保统计活动可以更为精准的体现我国的环保状态, 带动环保活动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环境统计资料汇编[Z].2004.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环境统计报表填报指南[Z].2009.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与财务司.全国环境统计数据审核技术要求[Z].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十一五”环境统计报表制度[Z].2006
8.生产部统计工作总结 篇八
二、员工管理,要做好了员工的管理,指导工作,督志虽然不算什么大领导,但也管着一堆人,是领导信任才让我担此重任,因此,在工作中,我总是对他们严格要求,无论是谁,有了违纪,决不姑息迁就,正是因为我能严于律已,大胆管理,在生活中又能无微不至的关怀下面的员工,因此他们都非常尊重我,都服从我的管理,半年下来,我们从这些烦琐的工作中也能总结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管理方法。
三、现场的管理,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包含了好多的内容,我从以下几个小的方面来总结一下我的工作:
1、现场行为规范,从整体来说我觉得控制得不是太好,其中仪容仪表这一块的话由于不是由公司发的工装,这就导致员工有机会找借口,而我还没有一个自己的办法去控制这一情况的出现,我要从以后的工作中吸取教训来应对和管理员工的现场行为规范
2、现场环境一楼是公司的门面,平时的人流量也是比较大的,卫生做得还不错,但是我觉得我自己在有些应该急的情况下我还不能完全的想到所有的办法来应对,同时我想对保洁的管理我也做得不到位
3、体外循环本来在这一个环节已经比别人落后了,也因为这一次我害得一楼所有管理人员都受了处份,但同时我也通过这一次“学费”,让我从中学会了很多东西。我相信我通过这件事之后会对这些事更加的警惕。
4、商品管理这一环节,在经理我带领下,控制得很有错,总经理总是要求我们不停的对他们的产品进行检查,当然通过这些检查也从中发些不少问题并能及时的反映出来,把这些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四、抓好一级工作,给领导分忧,做为一个督导,能够在营业员一级解决的问题,我决不去麻烦领导,对商场里的大事,不失时机的向领导请示汇报。
通过2009年的总结,我有几点感触同时也是2010年的一个计划: 其一是要发扬团队精神。因为公司经营不是个人行为,一个人的能力必竟有限,如果大家拧成一股绳,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但这一定要建立在每名员工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对工作的责任感、良好的品德这一基础上,否则团队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如何主动的发扬团队精神呢?具体到各个员工,如果你努力的工作,业绩被领导认可,势必会影响到你周围的同事,大家以你为榜样,你的进步无形的带动了大家共同进步。反之,别人取得的成绩也会成为你不断进取的动力,如此产生连锁反应的良性循环。其二是要学会与部门、领导、员工之间的沟通。公司的机构分布就象是一张网,每个部门看似独立,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就拿现场部来说,日常业务和每个部门都要打交道。与部门保持联系,要他们的相互配合,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做一来有效的发挥了监督职能,二来能及时的把信息反馈到领导层,把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其三是要有一颗永攀高峰的进取之心。这就给我们基层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就必需武装自己的头脑,来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
蓝图。篇二:车间统计员工作总结
个人工作小结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之间,2010年已经来到!在过去的一年里,让我的人生又遇到了一个小小的转机。由于领导的栽培以及信任,我有幸在2009年5月进生产车间办公室工作,担任车间统计一职。自从进入办公室以来,在各领导以及各位同事的帮助支持下,紧紧以车间统计中心任务为中心,服从工作安排,认真学习,加强锻炼,全面提高自己,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划上圆满的句号。以下是我这几个月以来的简单总结。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己。
做车间统计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知识。根据领导的安排及以自己个人工作的需要,在工作的同时先后进行了电脑知识和一些统计知识等的培训,使我对于统计工作有了初步的熟悉,这将对我以后能够熟练的进行统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认真负责、积极工作
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平时的工作重心,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状大,计划产量不断增加,这将要求我的报表工作要做的更加的及时、准确、精益求精,同时也将激励我要更好的做好统计工作。
每个月的25日是最令我措手不及的日子,既要进行盘点、考勤汇总、员工计件工资的核算,也要将下月的辅材计划整理好,保证生产能够正常的运作。即使在这样忙碌的情况下,我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保证盘点的数据及员工计件工资做到准确无误。定期做好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的申领发放,始终把工作做到前面。积极配合各部门、各班组,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这几个月生产过程当中,积极配合部门,及时统计好加班申请人员名单。协助各班组将6s进行到位,随时保持6s标示清晰可见。对员工的服务工作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工具卡的维护、更衣柜的钥匙的配发,对员工提出的要求,隶属范围内、都力所能及的给予了满足和帮助。
生产车间是我公司的重要部门,身处其中的我,要做到积极学习,主动工作,不计较个
人得失,将各项交办的事项做到圆满完成。同时,也看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点与不足: 一是工作细节方面还不够注重,只考虑工作的大致,有些细节还是忽略了,不到位。
二是工作上没有什么突破与创新,还是按着老的思路走着。对情况变化不够敏感,在对有些工作的领会上还没能完全吃透。
三是工作中处理事情没有什么魄力,心里总觉得自己是从员工走过来的、技不如人,怕得罪别人的坏思想。
四是写作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多学习,以更好地促进本职工作。
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加倍努力,认真改正存在的缺点,做到扬长避短,认真学习新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使工作水平能有质提高,达到理想中的自我。为我公司多做贡献,以全新的自己迎接今年更大的挑战,不辜负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期望。
×××
2010.1.12篇三:车间生产统计年终总结
车间生产统计年终总结
过去的一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了诸多不足,现将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品德修养及职业道德方面 一年来本人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按时出勤,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按时完成二、日常工作方面 我的工作岗位是车间统计主要负责统计并汇报车间每天的生产情况。近一年来,通过每天对质量记录的整理、分析基本上能及时的向上级领导汇报各类生产数据。
除此以外,就是收集各类生产数据对生产成本进行核算,这事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通过对成本的核算就能 更清楚的知道从哪些方面控制成本,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的效益。
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我从事工作的时间将近五年,但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离工作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我能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端正工作态度,积极的向其他同志请教和学习,能踏实、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仅仅要能够工作埋下头去忘我地工作,还要能在回过头的时候,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检查核对,对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从怎样节约时间,如何提高效率,尽量使工作程序化,系统化,条理化,流水化!从而在百尺杆头,更进一步,达到新层次,进入新境界,创开新篇章!
四、存在的不足
一年来本人能敬业爱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许多工作都是边干边摸索,以致工作起来不能游刃有余,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有些工作还不够仔细,一些工作协调的不是十分到位;
3、自己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过这样紧张有序的一年,我感觉自已工作技能上了一个新台阶,做每一项工作都有了明确的计划和步骤,行动有了方向,工作有了目标,心中真正有了底!基本做到了忙而不乱,紧而不散,条理清楚,事事分明,从根本上摆脱了以前工作时只顾埋头苦干,不知总结经验的现象。就这样,我从无限繁忙中走进这一年,又从无限轻松中走出这一年,当2011年来到我面前,我只想说,来吧,我已从工作中长大!
还有,在工作的同时,我还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明白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份对工作的热诚及其相形之下的责任心是如何重要。
总结下来: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接触到了许多新事物、产生了许多新问题,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经验,使自己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上有了新的提高和进一步的完善。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时刻要求自己从实际出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做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双提高。
2011年,是全新的一年,也是自我挑战的一年,我会继续努力,多向领导汇报自己在工作中的思想和感受,及时纠正和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把新一年的工作做好,为公司的发展尽一份力。篇四:车间生产统计年终总结
车间生产统计年终总结
过去的一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了诸多不足,现将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品德修养及职业道德方面 一年来本人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按时出勤,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按时完成二、日常工作方面 我的工作岗位是车间统计主要负责统计并汇报车间每天的生产情况。近一年来,通过每天对质量记录的整理、分析基本上能及时的向上级领导汇报各类生产数据。
除此以外,就是收集各类生产数据对生产成本进行核算,这事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通过对成本的核算就能 更清楚的知道从哪些方面控制成本,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公司的效益。
三、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我从事工作的时间将近五年,但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离工作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我能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端正工作态度,积极的向其他同志请教和学习,能踏实、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仅仅要能够工作埋下头去忘我地工作,还要能在回过头的时候,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检查核对,对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从怎样节约时间,如何提高效率,尽量使工作程序化,系统化,条理化,流水化!从而在百尺杆头,更进一步,达到新层次,进入新境界,创开新篇章!
四、存在的不足 一年来本人能敬业爱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许多工作都是边干边摸索,以致工作起来不能游刃有余,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有些工作还不够仔细,一些工作协调的不是十分到位;
3、自己的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经过这样紧张有序的一年,我感觉自已工作技能上了一个新台阶,做每一项工作都有了明确的计划和步骤,行动有了方向,工作有了目标,心中真正有了底!基本做到了忙而不乱,紧而不散,条理清楚,事事分明,从根本上摆脱了以前工作时只顾埋头苦干,不知总结经验的现象。就这样,我从无限繁忙中走进这一年,又从无限轻松中走出这一年,当2011年来到我面前,我只想说,来吧,我已从工作中长大!
还有,在工作的同时,我还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明白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一份对工作的热诚及其相形之下的责任心是如何重要。
总结下来: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接触到了许多新事物、产生了许多新问题,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经验,使自己在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上有了新的提高和进一步的完善。在日常的工作中,我时刻要求自己从实际出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做到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双提高。
2011年,是全新的一年,也是自我挑战的一年,我会继续努力,多向领导汇报自己在工作中的思想和感受,及时纠正和弥补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把新一年的工作做好,为公司的发展尽一份力篇五:生产统计半年工作总结 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2 年上半年由于生产工厂10万吨设备刚刚投产,生产工作在紧张和探索中度过,这半年我作为生产统计也是在摸索中不断的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在工厂领导和全体同事的支持下,围绕服务车间生产展开,现将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车间生产:
主要负责统计上报车间各班组日产量、月产量,盘点每月半成品、在制品;2012年1-6月份生产总量27776吨,完成计划产量的63.87%。欠产主要原因是2011年12月底刚搬入新工厂,2012年1-2月份一直处于设备调试和设备改造阶段,再一方面员工不稳定,缺少熟练工人,一月份生产了829.71吨,2月份生产2527.9吨,设备根本没达产,5月份设备基本达产,月产量7400吨,而6月份滴灌肥生产期又因原料供应不足也没达产,所以上半年生产产量没达到目标产量。
监督生产车间严格按照生产工艺使用原材料,严密监督投入产出比,以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将生产消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发现问题及时和数控员沟通查找原因,及时纠正,避免物料损耗节约成本。
2、后勤保障:
后勤保障的工作多而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制作劳保用品领用表,做好各种办公用品、办公用具的领用和发放及各种物品的管理台帐工作。严格控制办公用品的支出,降低办公 费用的开支。2)拟写车间行政文件,做好生产记录、行政文件资料的传递与保管工作,保证文件按正确的处理程序进行流转,档案要按照管理要求及时、准确归档,防止资料遗失。
3、员工计件工资的核算:
每个月的月末是最忙碌的日子,既要进行盘点、考勤汇总、员工计件工资的核算,也要将下月的原材料辅材需求计划做好,保证生产能够正常的运作。即使在这样忙碌的情况下,我也严格要求自己保证盘点的数据及员工计件工资做到准确无误。定期做好办公用品、劳保用品的申领发放,始终把工作做到前面。积极配合各部门、各班组,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反省 这半年的工作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产车间相关文件、车间行政文件、生产记录文件等分类存放,但是分类不详细。
2、去车间的次数较少,对公司的产品结构、工艺流程了解不够透彻。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我的工作将以巩固成果,吸取教训,进一步明确统计员的工作职责为中心。牢固树立服务思想,为车间员工服务好。做好领导临时交办的事宜。针对以前存在的不足之处,下半年除完成每个月的各项工作任务外,我将多去车间了解公司产品结构、工艺流程、操作规程、各班组各岗位的人员配置情况。
三、对本岗位的认识
统计员的工作知识面广,需要有财务、行政、人力、等方面的知
9.车间生产统计员个人工作总结 篇九
2013年就这样悄悄的从我们身边走了。正如大家现在慢慢的步入2014年了,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自从2013年8月份我来到了xx公司,就职于制造部木作车间的主任助理(车间生产统计员)主要负责以及下事情:
1、各种报表的统计(材料领用汇总表、车间劳保和车间工具领用表、计件产量的汇总表、日报表)
2、车间产品移交单
3、订单和图纸的整理。
4、另车间向仓库领料录入统计数据
5、木作车间主任交待一些事情
6、最后公司安排的事项。
近六个月的工作时间,让我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到关于人和事等各各方面:
一、沟通方面:以前的工作只是几人在一起工作,而现在是工厂里工作,人相对来说是较多,接触的人也是各种各样,这样让自己在交流和沟通方面增长了些。有的时候也会车间员工发生争执,这就让我学会与人要和谐相处,讲道理。有的时候要进行心里沟通。多多与车间人员进行各方面交流和相互学习。
二、环境方面:工厂不是办公室,工厂的环境相对来说是比较灰尘多,况且是木作车间,自己能克服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工作场所,使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懂得了不同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收获。只能让环境适应你,而不是让你来适应环境。
三、工作方面:由于要处理一些数据,这就要认真,一直以来自己是很粗心,现在还是有点粗心大意的,不过,和以前比要进步了一些,同时在处理一些事情上学会稳定,不能马马虎虎。这都是我的这份工作内容和领导的教诲以及指导。所以说不管是在做事还是在处理数据中,都要认真对待。并做仔细。
四、安全方面:公司把安全放在一第一位,培训过一次关于火灾方面的安全知识和视频。让我自己更加重视安全方面的意义重大。让自己在安全方面的意识得到加强。生命珍贵,安全第一。
同时自己也有好多不足之处。在2013年工作中自己在工作上也犯了一些错误。何主任总会虚心教导我,自己的有时候还会对自己工作松懈,因此我要更加时刻提醒自己不管小事还是大事,都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做大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在2014年,我要让自己更加成长起来,更加努力学习新的东西和新的事物,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上。同时在工作学会计划和安排自己的工作内容。合理利用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大脑。
最后,我有两个小小建议:
1、希望公司能够组织一年一次活动,这样可以增加大家的感情,同时给我们员工带来积极性。
2、还有一点就是如果可以安排,希望一个月或者二到三个月进行培训(关于企业文化和管理及其它方面知识的视频)
10.生产统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 篇十
一、重会计轻统计, 统计队伍不稳定
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第一章第二条明确指出“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中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 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 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四章对统计负责人和具有统计专业知识的人员调动也有明确规定, 可见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工作是统计部门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 对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素质和稳定性, 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加强基层统计队伍建设,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在“企业一套表”制度实施以来, 统计数据的生产流程发生了重大变革, 对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实际上, 统计从业人员上岗持证率较低, 企业领导对统计人员重视程度不够, 统计岗位人员多数是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由于现在企业工作量大, 兼职人员主要精力难以集中在统计业务上, 加之统计工作繁重、清苦, 统计岗位频繁换人现象相当普遍。另一方面, 统计人员参加培训学习机会少。有些企业负责人根本不知道统计人员需要持证上岗, 重财务轻统计, 对统计人员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相当普遍, 还有些企业负责人不愿对统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学习投入。许多单位的“新统计”, 由于上岗前没有经过严格系统地统计业务学习, 虽然年轻、文化层次高、接受能力强, 但是统计业务能力偏低, 对一些统计指标的理解上存在着障碍, 对复杂的统计指标进行计算时常出现误差。
解决以上问题的核心是要改变观念, 加强统计违法问题的查处。基层统计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计人员不仅应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统计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统计法规政策和会计、金融、计算机、互联网等方面的知识, 从而准确把握经济运行规律, 运用专业统计分析方法, 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提出解决问题办法和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从而使统计由事后反映变为事前预测分析, 成为决策者的得力参谋。
二、统计内容没有强调为本企业服务
大多数工业企业的统计工作仍然以为上级提供服务为主, 忽视了为本企业服务的宗旨。由于观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使工业企业统计不能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使统计未能在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企业统计工作的内容还没有适应为本企业服务的要求。按上级报表要求搜集的数据多, 为满足本企业需要搜集报表以外的数据少;简单汇总的数据多, 深加工的统计分析少;反映生产情况的多, 研究和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市场趋势、同行业现状和综合情况较少。没能有效地起到为企业经营出谋划策的作用。工业企业统计工作大多不具有前瞻性。从目前工业企业统计工作的重心来看, 还停留在“事后”服务的阶段上, 把重心过于放在已经完成的目标上, 并进行调查、整理、分析、汇总,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政府统计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同时也为总结评价工作等提供客观的依据。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经济形势不断变化, 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放在过去的业绩上, 更加注重经济运行的现在与未来。因此工业统计工作要将眼光放远, 重视未来经济的走势。各级统计相关部门应该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要敢走出去, 敢深入到社会, 善于走入基层,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坚持前瞻性的统计理念, 获取客观的、科学的第一手资料。
企业统计工作如何为本企业服务?这就要在基本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 不同层次的决策层对统计分析的对象、方法与结论要求不同,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事后统计数据是为未来服务的, 生产经营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要重于已经实现的生产经营过程。同行业现状与发展的分析要重于企业自身的现状。这样才能起到为企业出谋划策的作用。
三、统计网络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当今社会, 民用生产与生活中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当数银行、电信与网购。我们有手机银行, 手机网购等。但统计数据共享不要说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 即使在同一单位、同一企业也难。企业统计在网络化的条件下, 把数据从收集、处理到传输等一系列过程数字化;其次, 企业集团的管理和办公都在网络化的条件下进行, 部门间协同合作, 资源共享, 方便快捷。统计信息化是企业集团步入现代化的标志, 未来的企业集团必定会建立一个功能完备并且运行良好的信息化统计系统这是企业进行管理决策时的必然要求。
企业统计应当加强统计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统计信息网络管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 建设统计数据仓库, 提高数据处理、传递的效率, 尽量减少计算和分类中出现的误差, 并且,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企业应该培养建立一批高素质统计的人才队伍, 提高员工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只有这样, 才能把信息技术融会贯通应用到统计中去, 进而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11.生产统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 篇十一
关键词:环境统计 污染减排
环境统计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而且又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在环保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耳目和哨兵的作用,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统计所提供的数据资料能够较全面地反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状况,是制定环保方针、政策,编制环保规划,实施总量控制计划,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一、环境统计工作现状
(一)综述:
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污染物排放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遏制,人类生存环境发生的种种变化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关注,所以,要认识环境,首先要通过量化的信息掌握环境质量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其次是要综合分析应用统计资料的信息,解决统计资料中反映出来的污染状况和实际存在的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管理工作。
(二)环境统计能力建设现状:
要适应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需要,环境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环境统计能力建设标准化要求越来越高,我市目前的环境统计工作能力现状根本不能适应新形势统计工作要求,而且相差很远。市县两级没有单设的统计机构和专职统计人员,没有技术支持单位。一名统计人员身兼数职,根本腾不出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探讨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实质性问题,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系统的统计资料综合分析。而且统计人员更换太频繁,不能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很少有机会参加省级以上环境统计知识培训,没有更多时间学习钻研统计知识,所以,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更谈不上统计系统软件的灵活应用。
(三)工作开展情况:
1、统计内容:目前环境统计工作涵盖的主要内容有统计综合年报、专业年报及季报,综合统计年报又包括工业源和生活源两部分。另外,单独统计城市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从全国环境统计范围来看,畜禽养殖行业及一些食品加工行业(如豆腐坊)等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大的行业和汽车尾气污染等应该属于环保部门重点监管的对象,却没有纳入到环境统计工作中,建议国家参考污染源普查工作出台新内容。
2、统计方法:我市环境统计方法主要采用对综合年报的重点调查企业采取年底开会培训发表调查,市属以上企业由市环保局发表调查,区县属企业由各区县级归口统计,最后统一报市局汇总分析。我市统计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主要采取监测法和排污系数法或综合应用监测法和排污系数法,一般不选用物料衡算法。
二、环境统计工作与污染减排的关系
环境统计工作是污染物减排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只有通过环境统计工作的调查、收集、整理、汇总分析,才能得到每一个排污点、每一个企业、每一个行业乃至全市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情况,只有熟悉了解了每一个污染源的排放情况、统计核算情况、减排空间,才能有效了解全市的污染物减排点在何处?在哪些行业?通过何种方式方法实施污染物减排。
要搞好环境统计工作,配置好统计工作人选是最主要、最关键的一环,它决定着统计工作的成败,决定着是否能有效地为环境管理服务。同时,统计人员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是统计工作的法宝,只有拥有这个法宝,才能认真审核、分析基层填报的每一个数据,知道数据的出处和来源,也只有认真审核、分析过的数据,才能在心中留下印象,才能掌握每个企业的产值、产量、原料用量、污染物排放量,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掌握污染物减排点,才能更好地为污染减排服务。
三、环境统计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所以,只有认真计算、审核,得出准确的、能反映当地实际环境状况的高质量的数据,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有效地信息服务。其次是要综合应用统计数据进行正确地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认识环境的有力工具,它不仅能反映过去的成绩,而且能预测未来的趋势,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信息,为制定环保规划和政策提供重要依据。那么,如何能编写出一份有深度、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 只掌握环境统计资料是不够的,还要求统计人员积累大量的综合知识及专业知识,拥有广泛的素材和大量的社会信息量 ,还要掌握一些其它专业的平行资料,作为统计分析内容的补充,对统计数据要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对社会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污染负荷及污染物排放强度比较分析等等。这样才能把一些分散的、感性的数据上升到理性的、质的认识高度,还要充分应用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和平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环境现象和规律作出说明,同时,要重视收集大量统计信息资料并进行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才能给领导提供有数据、有分析、有观点、有建议的统计综合分析报告,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统计工作的服务功能。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随着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加强,环境统计工作越来越不能适应环保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
1、领导的重视程度跟不上。统计工作是环境管理工作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没有环境统计工作,就无法了解污染源排放情况,不掌握排放情况,环境管理人员何谈管理与控制污染源?“空弹”。从这个角度讲,领导重视程度跟不上,统计人员辛辛苦苦工作几个月完成的统计资料,各级领导不从严把关,草草签字了结,等到哪一天数据出问题,再回过头来追究责任,为时以晚,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应引起上级部门的足够重视。
2、环境统计力量薄弱。环境统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统计人员素质、能力跟不上,呈现越基层越薄弱的局面。市、区县级统计人员均为兼职,没有技术支持单位,统计人员孤军作战,遇到问题无讨论对象,一个人说了算,而且人员不稳定,更换频繁,不能保持其连续性。
3、环境统计执法力度不够,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区(县)两级统计人员均是一名,无法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执法和调查了解其工艺过程及排污状况,难以在报表审核过程中核定其准确的排放量,更不能发现有漏报、瞒报现象,处于很被动的局面。而且,靠一名统计人员的力量下到企业能让企业提供其原料、用料及排放资料吗?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更何况目前从上到下还没有形成一个统计执法的浓厚氛围,只是纸上谈兵 。
(二)对策设想
1、改革统计机制。建立健全统计工作机制,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方法,挑选得力的人选充实到统计队伍,以改革过去那种统计人员孤军作战的方式,分工负责,努力获得准确、科学的数据。在奖惩方面,将环境统计工作成绩作为考评该地区环保政绩的重要内容,从而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2、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环境统计暂行管理办法》是环境统计执法的有力依据和保障,要通过学习、宣传加以贯彻落实,依法搞好环境统计,维护统计工作秩序,将统计执法检查与各项环保执法检查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加强监督,严惩统计违法行为,有效遏制弄虚作假,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3、加强统计队伍建设。要搞好环境统计工作,必须加强队伍建设、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监测、监理、统计队伍,形成团队,共同合作,才能使统计数据质量有所提高,才能更好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
当今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科技层出不穷,知识逐渐老化,跟不上时代要求。为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更新知识,并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提高业务素质,才能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统计人员要通过自觉学习,将自己培养成精通环保知识及计算机信息知识等的复合型人才。
12.生产统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 篇十二
小结合集
2018生产统计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由于领导的栽培以及信任,我有幸在15年9月份在生产办公室工作,担任生产统计一职,自从进入办公室以来,在部门领导以及同事的帮助支持下,紧紧围绕生产统计中心任务,服从工作安排,加强学习锻炼,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现将我本榨季的工作情况作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修养。见、建议甚至批评,我都会虚心接受、认真反思;被人误解时,我也会会心一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论在哪个部门,都能与同事们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争取获得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从而能够拥有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工作起来也会更加舒心、更加起劲儿,二、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 各项交办事项。同时,也看到自己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点:一是工作细节方面还不够注意,只考虑工作大致做的差不多就行了,有些细节工作忽略了,不到位,使工作有瑕疵。二是服务仍不到位,有不少事情需要提醒着才能做到,对情况变化不够敏感,在对有些工作的领会上还没能完全吃透。三是写作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多学习,以更好地促进本职工作。今后,我将继续发挥自身的长处,认真改正存在的缺点,加强学习,多虚心求教,多动脑思考,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工作水平能有质的提高,为我公司多做贡献,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
2018电信员工培训小结
我们集团即将召很多新员工,定岗之前要进行三个月的培训,负责培训的人员是从各个分公司挑选举荐出来的。我很幸运成为当中的一员!
在新员工到来之前,首先我们要进行半个月的学习集训,同时通过集训来决定是担任“正职”或者“副职”。
期间虽然很辛苦、很累、偶尔还会挂彩,但是我觉得很有意义,也不觉得苦累,一天下来很充实,正课期间练实操,中午及晚上(23:00)学理论,每天还要考试。
通过这次学习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充分暴露了下步需要克服的几个问题:
一、平时在单位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甚至错误以为别人都不过如此,只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短处比,缺乏全面,现在才知道自己很多方面不如一些晚辈。
二、思想心理上欠成熟,有时意气用事,一个科目没搞好就不能放下心理包袱搞好下一个科目,而是不停地恨自己,甚至发脾气,没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步做准备。
13.银行统计工作现状及建议 篇十三
我国加入WTO过渡期已过,外资银行正逐步深入到我国的金融系统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技术日益进步,银行系统可以对更多的数据进行更加深入的处理,传递手段更加多元和便捷;各种金融互联网新业务层出不穷,银行系统即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又面对着更多的挑战。
我国银行统计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经历了一个由手工到信息化处理的过程,虽然近几年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指标体系和网络系统,但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差距还是十分巨大的。银行统计许多指标相互打架,无法前后运用、分解,尽快完善银行统计工作,出台一个全行业的指标标准,突出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银行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要正视银行统计工作,首先就要明确其在整个银行工作中的
重要性。银行统计是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其业务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基础工作,它能及时、准确、全面、科学地反映银行经营发展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科学的、有效的进行银行统计工作,最大限度发挥银行统计在现代金融管理活动及指导金融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统计信息是各项经营决策基础和依据
目前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繁多,各业务品种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必须及时详细地掌握第一手数据,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因此,银行统计数据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全面,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及各项代理、托管、理财等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等,甚至数据还细化到每一个业务单位和个人,要做到既能够反映某方面具体业务的办理情况,又能反映各单位、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也能够反映全行的经营情况、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等。通过对具体、真实的数据进行综合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研究和解决问题,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统计信息对经营管理的控制与调节作用
统计信息通过数字、公式、图表的方式汇集了银行各项业
务的经营情况,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问题实质。同时,统计工作贯穿于银行各项业务的始末,能够及时、全面地反映银行业务经营的进展情况,对经办人员进行适时地提醒和监督,辅助领导及时下达控制和调节指令,促进银行在经营中不断调整和改进,保证业务正常有序进行。
(三)统计信息是引领经营管理的风向标
统计数据经过采集以统计报表形式反映了各项经营业务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的情况,是银行经营成果的数字化体现,对银行经营具有重要指导、纠偏作用。统计报表分析业务结构、收益率、增长点,市场占有率、客户粘度,与同业机构间的优劣差距等等。因此,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信息对银行业务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我国银行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机构未设置专岗专职或专设部门
目前各银行内部数据统计多是由部门中临时安排人手,向人行报送的报表多由财务会计部门的人员兼职报送,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及人员,更没有按统计要求配备报表的复核人员,有的甚至没有制定金融统计及相关的职责制度。
没有专业的部门和专职的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往往是疲于应付,正常的统计调查与统计分析无法开展有,高质量的统计报告难于形成。同时,因为队伍的不稳定,造成工作上的脱节、失误也是难免的;且疏于对统计资料的管理,记录及台账的不健全或没有设置存储方式,所以造成统计工作的及时性、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不能保证。
(二)统计数据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保障性不足
统计数据采集系统主要来源于会计的核心系统、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数据源的准确和完整至关重要。但是系统的操作人员在数据录入时往往只录入了重要信息,对一些小项或不是必填项往往合并填写或忽略不填,造成数据从源头就已经缺失,例如:对各行业企业贷款用途划分,企业类型归类、理财产品分类等,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导致系统数据产生误差。也有的甚至存在为了完成指标、美化业绩而人为篡改数据的现象。
另外,其他系统外的大量数据则需要人工采集,这些数据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数据与数据之间很难相互印证,准确性和完整性更差。
(三)数据统计缺乏统一标准和口径,难以保证统计质量
现行金融统计制度是1997年颁布实施的,经历了由手工向电算过渡不断的改进过程,绝大部分指标直接取自会计科目,并与会计科目同名,也称全科目统计制度。
目前金融统计指标已达两千多项,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指标没有启用,各金融机构间会计科目设置和内涵名称不完全一致。随着近年来金融行业不断拓展新业务,为适应银行经营的需要,银行统计工作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全国性银行和区域性银行之间具体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报表尚无法全面覆盖,更无法完全细化统一,由此就产生了在银行间缺乏统一标准的现象。
央行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之间的资产划分方式不相同、统计项目不一致、电脑软件不统一、报送方式不相同,统计结果也必然有差异。例如,对企业贷款风险类别按照风险程度划分为正常、关注、逾期,各家银行的划分标准不同,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在报送报表时就会产生误差,进而对统计分析产生影响。
另外,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使得填报人员对统计项目不熟悉把握不准,有些数据的填报人为误差现象严重。
(四)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一,分析手段单一,分析能力薄弱
统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着统计工作的质量和严肃性。统计队伍职业道德观念偏弱,素质参差不一,知识更新管理的弱化,甚至不具备专业的统计知识,对科学的统计方法掌握不够或知之甚少,缺乏统计法制观念,对统计规章熟视无睹,直接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
目前,无论是央行的金融监管报表、金融统计报表,还是各
银行的业务报表,数据一般。从财务会计的电算化系统采集,如果发生会计调账,统计数据也随之变动,其他会计帐外数据只能依赖手工台帐进行统计,这样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可比性自然会受到影响。在核算和统计分析上往往仅是按照公式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几个比率,或是当期与前期、或是结构要素与总体之间简单的比较,再按照数据发表一些不痛不痒观点、建议。这样的分析未考虑偶然因素、市场波动因素等的影响,没有从深层次去研究数据间的关系、数据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不能根据经济周期不同、市场所处阶段不同加以具体分析,导致统计分析仅是停留在表面问题上,不能很好的为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使得统计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价值。
(五)地区差异严重,统计手段落后,数据采集项目调整随意性大
我国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映在统计工作中也同样如此。北京、上海金融业发达,相应统计手段先进,统计软件系统更新换代快,西部偏远地区则比较落后,有些地方甚至还离不开手工处理。
即便是在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还存在着:已开发的统计系统可操作性不强,利用率不高;在统计的信息源、信息传递和处理、信息加工分析等方面自动化程度不高;各系统间统计数据难以共享。
三、新形式下改进银行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一)金融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全球一体化使得各国的金融系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银行统计工作要求就是能够提供及时丰富的信息。以往银行统计工作主要围绕现有统计指标进行数据收集、汇总、计算和报送,缺乏对银行运营内、外部情况数据的实时主动收集,且统计信息渠道狭窄,灵活性差。我国银行业统计的这种情况无法应付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不能满足多元化、国际化经营对统计信息的要求。
(二)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现代银行经营管理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对银行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银行统计主要集中在数据的收集和报送上,只反映各项业务的历史与现状,仅有的一些统计分析也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简单比率计算和对比,对于结论的阐述也主要是凭经验的定性论述。现代银行经营需要银行统计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数据分析,能够提供具有预测性的趋势分析,提出不同情况下可能的结果。
(三)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1997年始发泰国的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都是来自金融系统,全球一体化也使得银行业面临更大的风险。要应对这样的风险,对于央行需要认清国际和国内的金融形势,以制定金融政策;对于各专业银行要明白自身的情况,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为了应对现代银行业务的日趋复杂化,提升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以往反映经营状况为主的银行统计信息系统必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尽早与国际银行业接轨。
四、针对目前银行统计工作现状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对银行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基础管理,强化工作职责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设置专门的统计业务部门,制定相应的统计管理制度,合理配备专职统计业务人员;对统计工作设置专门的负责领导,落实统计工作职责;制订统计工作相应的岗位职责、管理办法、目标任务,加大对统计人员的考核力度;加强对统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与检查,督促各单位严格执行统计制度。在源头把好统计的质量关,全面提升数据采集的质量,提升统计工作整体水平,为做好银行统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强化金融统计法制观念,实现统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统计人员岗前培训制度化,未取得相应的统计资格一律不得上岗;深入开展统计工作法制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统计人员要认真学习《统计法》和有关金融统计方面的法律法规,熟悉各项行业内的重要规定,依法填报;建立统计信息逐级负责制。各级领导和统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对统计报表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负责,对统计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强化统计执法监督,提高检查的有效性,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设置准确规范的指标体系,提高银行统计分析有效性
银行统计是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的,具有约束性,适用执行公共、共享使用的原则。人民银行尽快制定并实施与国际银行统计规范相对应、有较强通用可比性、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这是建立健全提高金融统计工作质量的制度保证。
要改进和完善现行统计指标体系,扩大金融统计范围,形成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在内一致的统计指标体系;要设计统一规范的代码体系、统一指标项目、统一报送格式、统一时间标准;要制定规范的金融统计操作规程,统计数据的收集、传递、处理,统计报表的编制、复核、审查和统计资料的存储等关键性、基础性工作必须按规范进行;完善审核制度。对基层数据收集要经过两人互审才能上报,部门间数据与数据上报前应进行横向核对,上级单位汇总数据要同基层数据相互核对,确定无误才能对外报出。对于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统计情况进行检查,严肃处理信息造假。
(四)提高统计分析质量,提升统计分析服务功能
银行统计分析是在大量广泛采集数据的前提下,对银行运行状况的概括反映和对经营成果的总结,是银行经营决策的依据。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统计分析工作,不断提高统计分析质量。
由人民银行制定一套统一的统计分析体系,规范指标定义和口径,使统计分析具有横向和纵向可比性;建立统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及时沟通机制,积极配合业务部门进行数据跟踪,分析统计报表的连续性、可比性、变化性,并对数据变化较大的要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及时核实情况,掌握变化原因,确定由此产生的后果及影响;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重点放在对问题本质挖掘上,做好统计趋势预测工作,建立提前预警系统。不断完善统计分析内容,为决策提供全面、详实的统计信息。
(五)加强业务指导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
统计人员既要精通统计业务,又要及时了解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既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又要坚持统计原则。要由各级人民银行负责牵头,通过有组织地进行不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银行统计培训,如:对外交流学习、人行招集各行业务骨干集中培训、各专业行内集中学习、各统计人员在岗自学等多种学习形式,以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深对经济现象本质的认识,并逐步同国际接轨,熟练掌握国际通用的统计方法、理念。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还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解决。
(六)开发和应用统计软件,构建安全高速的金融统计信息网络
14.生产统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 篇十四
一、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主要特点
我国是个大国,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全国现有各类企业800多万家,有2.6万处煤矿,10.2万处非煤矿山;有汽车2830万,辆,加上摩托车、农用车辆,机动车保有量1.1亿辆;7万多座加油站,1.44万处铁路与公路交叉道口,每天1万多架次民航起落飞机,每天150多万艘大小船只在内河和海上漂泊行驶。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分析,每年全国因为各类事故死亡10万多人,伤残70多万人,加上职业危害,一年就有近百万的家庭因为安全生产事故造成了不幸。目前。安全生产形势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事故总量下降。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生产规模急剧扩大,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事故高发期。事故死亡人数连年增加,2002年达到139393人的历史最高点。经过努力,2007年与2002年相比,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从1.33降到了0.413。十万工矿商贸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从4.05降到3.0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从13.7降到了5.1,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4.94降到了1.485。2007年全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3%和10.1%。二是煤矿事故逐年下降。2003-2006年,煤矿事故平均每年减少350起、562人。年均降幅8%。2007年煤矿事故起数2421起。比上年下降17.8%,死亡人数3786人。比上年下降20.2%。
三是重点行业领域取得成效。2007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同比减少7806人、下降8.7%:铁路交通事故死亡同比减少2595人、下降45.1%。民航飞行、危险化学品、农业机械、火灾、金属非金属矿山、水上交通、烟花爆竹等事故均有幅度不等的下降。
四是重特大事故明显减少。2007年3-9人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0.6%和9.4%,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0.4%和3.5%。
五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2007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了506376起,死亡人数达101480人。当前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一些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的现状尚未扭转,一些地方安全状况不稳定。重特大事故上升。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地方安全监管力度层层衰减,影响安全生产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
二、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强,当前存在八个方面突出问题:
(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一是生产安全准入门槛低。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看。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争相降低门槛特别是安全生产准入门槛招商引资,致使大量企业的立项、建设、准入过程把關不严,安全隐患严重。二是安全保障能力差。大量中小企业生产条件简陋。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安全设施不到位。三是非公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多。非公有制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不少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尚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投入不到位,生产规模小。工艺极落后,装备水平低,技术条件差。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到位,而且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力,安全保障程度严重不足。近两年非公有制小企业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占总量比例高达74%和72%左右。
(二)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我国每年用了全世界31%的煤炭、29%的钢材、8%的石油、45%的水泥,创造了全世界4%的GDP。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压力。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对安全生产带来了挑战。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流物流量增大。交通运输的规模急剧扩大。相关的各类企业、交通工具、道路、从业人员不断增多,对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压力。二是经济增长方式落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低回报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市场准入门槛低,低水平建设重复。多数小煤矿仍采用落后的采煤方法。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三是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上亿劳动者从业环境存在职业危害。截至2007年底,尘肺病累计报告病例58万例。现有尘肺病患者44万人、疑似患者60万人。
(三)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我国工业化的深层次、基础性问题突出。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一些行业、领域和地区安全状况比较差,生产装置、设备老化,维修和更新改造不落实,管理混乱,安全保障能力低下。二是长期安全投入不足。特别是煤矿、重化工企业。目前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33%。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约占79%,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生产安全欠账多,一些企业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特别是小企业,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三是安全科技进步进展缓慢。工艺落后、安全生产条件差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四)安全生产意识淡漠。许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安全意识淡漠,安全知识缺乏。安全行为不规范。违规违章所造成的。一是安全给政绩让路。有些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把安全生产摆上重要位置,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二是安全给效益让路。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轻安全生产。不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保障措施,把一切精力用在片面追求任务的完成、效益的最大化上。甚至牺牲从业人员的生命和健康追逐利润。三是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从业人员安全生产防范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存在冒险蛮干、违章作业的现象。四是全社会安全意识淡薄。全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法规观念仍然比较淡薄。
(五)农民工安全问题突出。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大。200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40.5%,每年增加0.5%,已经有1亿3千万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有1亿农民等着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进城大多从事苦、伤、累、险的工作,加上文化素质不高,安全作业能力弱,易引发事故。二是低素质劳动力比较集中。非公有制企业既是社会就业的主要场所,也是低素质劳动力比较集中的领域。以私营、个体小煤矿为例,约95%以上的小煤矿从业人员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其中30%左右的为小学以下甚至文盲,而且这些企业自我培训教育的能力极低,无力进行岗位培训,也不重视员工培训,导致伤亡事故多发。
(六)安全生产管理弱化。一是行业管理弱化。不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技术规程、设计规范,已不适应需要,但没有得到及时修订;行业的重大技术攻关也缺失,许多问题没有解决。二是企业安全管理松懈。不少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事故隐患普遍存在,违规违章作业普遍存在。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企业是由家庭工场、小作坊发展起来的,在安全生产方面既有不重视的问题,也存在着无人管和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三是企业主体责任没落实。
(七)安全责任制不落实。一是缺乏有效性。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没有层层落实责任。造成安全生产责任悬空。二是缺乏可操作性。有的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内容不具体,没有对责任制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没有具体措施和有效办法,难以有力贯彻执行。三是缺乏监督性。一些地方和单位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跟踪、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工作浮在面上,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县、乡、村、企业不落实不到位。
(八)安全生产执法权威性不够。一是安全生产立法滞后。我国虽然先后制定了一些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但一直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规范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综合性法律。二是安全监管工作还不适应形势的要求。由于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的调整不久,机构、队伍虽大部分组建起来,但业务还不十分熟悉,工作还没有完全跟上来。加之在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很滞后,也还存在着较多的不适应。三是安监系统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待于提高。一些监管监察人员法律素质不高,法治观念和执法意识不强。执法工作中存在着“理不直、气不壮、腰不硬、刀不快”的状况。四是安全生产机制不适应形势。目前对安全生产相关经济政策的研究不够,出台不多,更不配套。有的还处于刚刚起步和探索阶段。同时,执法犯法和腐败行为时有发生。
三、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对策思路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要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要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以人为本”的方针,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提高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把安全生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体规划。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内容,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同时考核。切实抓好落实。
(二)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建立和落实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关键。一是各级政府要对本辖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当地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总责,确保一方平安。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要负起具体领导责任。分管其它工作的领导,也要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对分管范围的安全工作负责。二是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部门,都要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本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综合监管的职责,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政府各有關部门也都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三是各类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其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必需的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管理,形成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要通过落实责任制,建立起职责明确、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三)要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工作基础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一是不断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运用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宣传安全生产科学道理,灌输安全生产科学知识,倡导安全生产科学态度,强化全社会、全民族的安全意识。二是要发挥企业主体责任的作用。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的立足点放在企业自主负责上,使安全管理作为企业的自觉行动。真正把非公有制及中小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力度。要搞好对企业经营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以及新员工的安全培训。特别是对非公有制经济成份的企业法人和个体业主,要分期分批依法进行强制性安全培训。四是严格市场准入。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源头管理。防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五是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引导各类企业建立健全各环节、各岗位的安全质量工作标准,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六是在高危行业生产企业提取安全费用制度、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提高企业安全事故伤亡赔偿标准。七是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强安全科技的研究。针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一些安全生产技术性难题,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开展科技攻关。同时,要及时发布严重危及安全的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淘汰目录,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改造。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八是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坚持安全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推进安全意识形态建设,把安全第一、遵章守法、“三不伤害”等安全理念变为企业负责人和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是生产安全的根本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增加安全生产资金投入。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适应向公共财政转型的需要。各级政府要逐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社会公共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治投入,对历史遗留的重大隐患要加快整改,弥补安全欠账。二是生产经营单位要依法加大安全投入。各种所有制企业都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安全设施建设,淘汰危及安全的工艺设备。抓好隐患整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三是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经济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安全费用提取和风险抵押金政策。做到应提尽提,应缴尽缴,专歉专用。对不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费用的,要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四是要在高危企业积极推行雇主责任险和商业人身意外伤害险,强化企业安全责任意识。减轻企业事故赔付成本,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五)要把安全生产纳入法制建设轨道。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发生变化后。需要通过立法理顺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负责某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在具体问题上因职责不清而产生的扯皮现象。要健全《安全生产法》的配套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标准,逐步建立健全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企业、职工和公民的安全行为。
(六)要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一
是要全面加大执法力度,树立执法权威,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做到以强化执法推动专项整治,以强化执法推进行政许可,以强化执法加强安全管理,以强化执法促进隐患整改,以强化执法增强企业安全责任意识。二是要加强日常监管。要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等企业安全生产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凡检查中发现责任制形同虚设或落实环节有缺失的,要采取经济处罚的办法促其整改。各级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督主体,要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出资人机构的监管责任。三是突出执法重点。对事故多发地区和企业、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要实施重点监管监察,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加强事故分析,把握安全生产工作规律,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项执法,防范重点灾害。整改薄弱环节。四是加大处罚力度。对发生重伤和死亡事故的、不按要求整改事故隐患的、不具备相关的安全生产条件和资质的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四是加大联合执法。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各方面齐抓共管。要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提高执法的实效性,共同做好工作。
(七)要加快安全监管体系建设。这是确保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落实的关键。一是要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革,合理界定、划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构与专项监管机构的工作定位、工作层次及职能范围,逐步将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定位于行使安全生产国家监察、监督的职能,并参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的模式,走国家监察的路子。二是健全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体系,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构逐步从现在国家、省、市(地)、县(市、区)四级设置的基础上,在乡镇设立安全生产监管站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所,作为县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派出机构,给予有限授权,强化乡镇安办在安全生产监管上的力度。对村居则应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自治作用。成立相应的安全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则应按《安全生产法》的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设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三是充实各级安全监管机构的力量,并配齐其日常工作运行所必需的设备、交通工具等,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同时逐步改善优化人员结构,增加有关专业人员,并通过不断的培训教育,提高监管队伍的政治、业务、技术素质。四是加快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及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并管理好安全生产中介服务市场。五是建立集中、统一和垂直的管理体系。可逐步推行省以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垂直管理体制,在人事调配上由省局统一任免,以保证集中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
(八)要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一是建立隐患治理机制。对排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和安全问题,要建立整改措施,确保整改到位;对历年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整改情况,要认真进行“回头看”,督促整改责任单位切实落实好隐患整改和防范措施。二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对所有事故都要及时认真组织调查,对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负有领导责任的,要依法查处,强化社会警示作用。三是建立应急救援机制。抓紧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机制,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和隐患。加快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生产安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逐步形成信息畅通、反应快捷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制定完善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重点地组织开展演练,提高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建立运行协调机制。要建立重点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协调协商制度、联合办公制度等,对关系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对措施,并按各自职责抓好落实。五是建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机制。要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认真研究深化整治的对策措施,把专项整治与落实安全生产保障制度结合起来,与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与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各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生产统计的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推荐阅读:
生产统计的工作内容07-30
车间生产统计的年终工作总结08-17
生产车间统计员职责08-20
生产统计年度总结06-10
企业生产统计制度08-01
生产统计分析在经营活动中的运用11-03
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09-09
安全生产隐患统计表10-14
浅析基层统计工作现状及建议09-22